障碍与排除

2024-05-12

障碍与排除(共9篇)

障碍与排除 篇1

一、引言

作为经济社会中的公平, 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机会、经济结果的公平。其中, 经济机会公平是指社会为人们“提供相同的进入工作、教育和其他社会体系的途径”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2004) , 可见, 赋予所有人经济机会公平是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

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扩张, 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机会, 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阻碍实现经济机会公平的问题。十七大的战略目标之所以将公平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是因为公平体现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基本发展理念。从长期看, 严重的经济机会不公平不仅危及社会的安定, 而且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背离的。

实现经济机会公平的障碍是多方面的, 也会有多种排除这些障碍的政策措施。限于篇幅, 我们仅从户籍制度、行业垄断、税收体系三个方面, 分析经济机会公平的障碍以及提出排除这些障碍的政策建议。

二、实现经济机会公平的障碍与排除

(一) 体现等级制度的二元户籍制度

1958年政府颁布《户口条例》, 以法律的形式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有效地将农村人口排斥在城市体制之外, 形成了所谓二元户籍制度。通过户籍制度, 将城乡分开, 将农民排除在城市福利体系和城市劳动就业体系之外。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中指出, 经济福利是能与货币尺度建立联系的满足和不满足。显而易见, 货币收入的前提取决于工作机会, 而工作机会的获得与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有关。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歧视、人为的分割以及对于人员流动的限制。尤其是金融、电力、邮电、铁路等垄断性行业禁止农民工进入, 或者设置了很高的进入障碍。

据估计, 我国农村有2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 二元户籍制度为2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设置了进入障碍。尽管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有1亿左右的农民加入了流动劳动力的行列, 这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农民工进城务工后普遍面临着工资待遇偏低、劳动时间过长、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不全、合法权益屡被侵犯等不公平待遇, 同时农民多是城市的“过客”, 并饱受因此所带来的各种不公正待遇, 如落户、子女入学、就业、住房等。从这个意义上说, 二元户籍制度“与其说是一种管理制度, 不如说是一种等级制度” (宋晶, 2005) 。在法理上, 二元户籍制的确于理不通, 于法无依, 把它看作是各种“荒唐政策”的“罪魁祸首”也不为过 (傅勇, 2005) 。这一系列的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无疑是确切的。

但也有的观点称, 因为城市资源的稀缺, 二元户籍制度对上述限制是必要的。由于城市的公共资源已经非常拥挤, 如果对有限的公共资源自由开放, 公共资源会遭受毁灭性的滥用。一旦取消对进城农民的户口限制, 本来限于城市居民享受的福利和公共资源将会骤显极度短缺, 甚至会对城市带来破坏性冲击 (傅勇, 2005)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指出, 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 它们建立了一个社会, 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诺思, 1999) 。因此, 持有赞成二元户籍制度观点的偏颇之处主要在于, 生产的可能性边界的扩展, 即经济中产出水平的增加, 需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进步, 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进步的前提是市场机制的充分运用。城市资源只有在此条件下, 才将由短缺转为充分供给。

还有, 城市资源的创造并非是由享受着城市资源的人自己创造的, 城市资源的创造离不开“进城农民”, 以及“城外农民”的贡献。而体现等级制度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将创造城市资源的参与者———“进城农民”、“城外农民”排除在外, 这于情于理都是难以解释的。

不过, 可喜的是近年来河北、辽宁、山东、广西、重庆等1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已经先后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 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 这就为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 具有排挤性的行业垄断

行业垄断通过将一部分人排挤出该行业, 从而使被排挤出该行业的那部分人丧失了在这些行业中的经济机会。在传统管理体制下, 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航空、邮政、燃气、自来水等垄断性产业的主要业务都是由政府的企业 (或机构) 垄断经营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性垄断, 而不是基于自然垄断的经济性垄断。这种行政性垄断, 会导致一系列低效率问题。同时, 这种行业垄断因为垄断社会资源而获得了高于其他非垄断行业的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在1993~2004年对中国GDP增长贡献最大的十个行业中, 五个垄断性行业分别为社会服务 (医疗保健等) 、金融、电信邮政、电力、教育娱乐。十个行业占全国GDP的36.4%, 其中, 五个垄断性行业的GDP占十个行业GDP总量的15.5%。不可否认, 这些垄断性行业的业绩与其自身经营有关, 但主要原因还是这些行业垄断了社会资源, 从而通过实施垄断定价实现的, 而这种垄断地位又大多是政府赋予的。垄断性行业员工的高收入, 主要不是来自这个行业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 也不完全是来自他们的努力, 而主要是与政府为其设计的薪酬机制有关。1994年以来, 垄断性行业的高额利润全部留归企业自行支配, 这就为这些垄断性行业员工的高收入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垄断性行业和市场化行业的收入差距, 反映出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依靠政府赋予的垄断地位而获得高收入, 违背了市场经济赋予所有人“经济机会公平”这一基本原则。同时, 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格与薪酬形成机制也将受到破坏。

垄断的存在必然导致垄断价格和利润的产生, 当产品的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或边际成本时, 一些消费者就减少甚至不购买这类商品, 必然产生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 以及经济机会的不均等。同时, 允许垄断的存在将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有的学者20多年前就警告说, “收入分配格局严重不对称的国家, 常常缺乏社会的内聚力, 要动员起来完成特定的目标相当困难。”“许多第三世界国家, 由于收入分配的格局普遍存在严重不公平的现象, 爆发社会骚乱和政治动荡的潜在可能性很大” (莱斯特.R.布朗, 1985) 。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收入分配的格局严重不公平所引发了社会骚乱和政治动荡的事实, 证明了上述警告确实是发聋振聩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单纯的市场制度在解决经济机会公平问题上会出现失灵, 这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出发, 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利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实现收入分配的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 破除垄断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当务之急。经济学已经证明, 只有尽可能发挥竞争机制的功能, 资源的配置才是有充分效率的, 才会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经济机会。

(三) 缺乏经济机会公平的税收体系

近20年来, 分配不公平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得到了计量研究的许多证明。例如, Persson和Tabellini1991年利用美国和8个欧洲国家19世纪中叶的数据分析表明, 不平等和增长存在显著负相关;Alesina和Perotti1993年对70个国家1996~1985年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 财富不平等与社会政治不稳定显著正相关。

财富的再分配应当体现着经济机会公平, 而目前的税收制度尚缺乏有效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功能。

据2001年的数据统计, 最高收入阶层的实际税率不足0.6%。拥有储蓄总额80%的富人, 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仅占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10% (赵维加, 2005) 。我国暴富群体拥有的个人收入数量非常惊人, 45%的边际税率在抑制暴富方面明显有些力不从心 (李玉梅, 2005) 。在一定时期内, 即使是市场经济国家对最富有的人的边际税率也很高。例如, 美国对1%的最富有的人的纳税税率, 1912年为12%, 二战期间为91%。这一税率虽然一直在变动, 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 该税率仍然在60%以上。

遗产税是否开征可能是最受争议的税种。1950年国务院《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要开征的14个税种中包括遗产税, 但一直没有正式开征。1994年税制改革, 是否开征遗产税仍无定论, 致使这一问题争论了十几年之久。近年来, 在每年两会上都有不少代表和委员提出开征遗产税的建议。尤其是2005年末至2006年, 学术界曾经对是否应立法开征遗产税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当时,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布了一篇名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的报告, 指出造成目前中国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遗产税的缺失。但随后财政部的有关负责人又在公开场合表示, 遗产税的开征条件尚不成熟, 近期没有开征遗产税的立法计划。

税收制度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正在着力解决。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指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对此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做出了改变。税收制度的重大突破是2006年废止农业税。农业税曾经助长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拉大了贫富差距, 而废止农业税就是解决这一差距的开始。有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税收改革方案, 例如, 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等 (李玉梅, 2005) 。

可以相信, 随着税收体系的不断完善, 税收制度对于解决经济机会公平问题的作用将得到应有的体现。通过税收体系改变收入分派不平等的格局, 使其趋向于合理的水平, 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公平。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市场化不断扩张, 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会, 但仍然存在着不能实现经济机会公平的许多障碍。其中, 户籍制度、行业垄断、税收体系等尤其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 依据市场经济为人们提供经济机会公平的要求, 排除那些不利于经济机会公平的障碍, 对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在经济体制转型期, 积极推进改革实现经济机会公平, 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2]、宋晶.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基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5 (10) .

[3]、傅勇.户籍改革易渐进有序[J].经济学家, 2005 (4) .

[4]、莱斯特·R·布朗.纵观世界全局[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5]、赵维加.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法律思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3) .

障碍与排除 篇2

不少小学生害怕写作文,产生害怕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并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同时,在表达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练习从说到写,从写片段,逐步做到、具体、通顺地写出有中心、结构完整的作文。但无论是搜集材料的指导,还是表达方法的指导,核心都是一个,即让学生感到作文不难。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文的热情和灵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他们感到作文是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最好途径。

要学生排除写作文的心理障碍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做好作文前的准备。认真制订每学期的作文计划,有针对性地讲授一定量的写作知识学生感到作文也是有规律的,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但每次讲授的内容不必求多,所讲的写作知识要能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对学生确有启示。布置的作文练习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能大而空。

2.鼓励选材多样化。要放开手让学生写自己感触深的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在教材规定的范围内,尽量鼓励、引导学生选材多样化。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不一定要学生写那些千篇 一律的“有意义的事”,什么事感触深就写什么。平时训练性的小作文,如果求学生写的日记、随笔,则可以完全放开,怎么想就怎么写,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口”,这样作文就不再是难事而是乐事了。

排除再婚夫妻的心理障碍 篇3

旧情再现对于丧偶而再婚的夫妻来说,若时常拿现在的生活伴侣同过去的配偶做比较,往往会引起麻烦。心理研究表明,自尊心不被尊重,会激起人内心强烈的反应。在感情问题上尤其如此。因为在比较的时候,对方会感到在贬低自己,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就会造成夫妻感情上的裂痕。

自卑心理 这是再婚夫妻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尤其是一方结过婚,而另一方初婚时,前者的这种心理更为突出。这种自卑感会使自我价值观念扭曲,自己瞧不起自己,甚至自暴自弃,使情感变得冷漠。所以,夫妻双方除了消除对这个问题的不良看法之外,还应该正确对待一些世俗的偏见,理直气壮地去爱自己所爱的人,使之内心的自卑心理渐渐得到化解。

信任问题 尤其是离婚以后重组的家庭,更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毋须讳言,目前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以为离婚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离过婚的人毛病肯定很多,甚至认为他们不是好人。这种说法有失公正。其实,有相当的一些离婚事例,并不涉及道德问题。因此,离婚以后重组的家庭,当事人要信任对方。即使对方离婚时有过错,但是。也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

孩子问题 再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早于再婚夫妇的关系,在单亲家庭生活期间,家长和孩子形成的关系很坚固,他人介入有一定的难度。

有一位教师,初婚后有了孩子,再婚后搬到妻子家住时,发现她没有为他的儿子准备房间。这就给再婚投下了阴影。可见,再婚前,双方都要认真考虑在新的家庭生活,该怎么正确对待彼此的孩子。这个问题如得到妥善解决,会使再婚生活洒满阳光。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管理钱财 再婚时,一般都有经济上的问题,一定要正确处理,再婚家庭有时发生经济纠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以前孩子的抚养问题。另外,若一方给予以前配偶一些资助,另一方也会不自在。总之,再婚夫妇谈论金钱问题要比谈论其他问题时更为勉强。

既然再婚夫妻有这些心理障碍,那么是否有办法排除呢?具体办法如下:

首先,要有排除彼此意念中参照旧物的能力 排除前妻或前夫在自己头脑中的影子虽说不易,但要努力做到。一般可采用以下方式:①搬走最容易引起联想旧人的物件,以免勾起回忆;②在同新人发生摩擦时,尽量不要回忆同过去爱人相处时的往事。为了巩固和发展新的夫妻关系,必须杜绝拿新人和旧人相比较的想法,更不要在爱人面前提说比较的效果。如此这般,一段时间后,就能渐渐掐断双方的思旧之线。

其次,要不断地发现对方的美好 爱情,实际是对异性美好品德和动人姿容的发现,爱情的加深,就是要不断从爱人身上发现美好。爱一个人,是由于那个人具有自己所爱的人格和品质。因此,为了爱情的和美,就需努力发现这些。反之,就意味着爱在丢失。对于再婚夫妻,这种发现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不断地发现,才能使之在彼此眼里变得完善,才能淡化对各自以前配偶的印象,才能让两颗心贴得更近。

障碍与排除 篇4

散打是一项竞技运动, 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拼尽全力, 气氛紧张而激烈, 谁能赢取比赛的胜利。赢家一定是智能、技能、体能、心能 (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等竞技能力综合起来最强的运动员。所以, 只有拥有良好的实战心理条件, 才有可能取得竞赛的胜利。可见, 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就需要在赛前和赛中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吉林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散打专项的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年龄在19-23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数据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 在运动员行为动作的表现形式中, 进攻型的运动员有12人, 占总人数的60.00%;防守反击型的运动员有5人, 占总人数的25.00%;力量、速度型的运动员有3人, 占总人数的15.00%。

2.1 实战前运动员心理障碍的表现类型

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 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 属于正常心理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往往是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自我保护, 且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据统计和分析调查对象中存在的心理情绪, 得出障碍表现类型主要有动机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饱和障碍、激活障碍。

2.1.1 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他动机状态。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 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 (1) 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 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 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 (3) 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

2.1.2 情绪障碍

一般来讲, 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观众的情绪、比赛的胜负、比赛对手的水平高低等, 便会产生强烈的紧张情绪, 就会影响动作技术水平的发挥使成绩下降。

2.1.3 心理饱和障碍

散打运动员的心理饱和是影响竞技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这种心理状态会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从而破坏训练和比赛的发挥。

2.1.4 激活障碍

在比赛前运动员处于兴奋状态, 头脑清醒, 精神注意力集中, 适应比赛环境、发挥技能水平、排除各种干扰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2.2 实战前散打运动员心理表现情况

2.2.1. 紧张、焦虑情绪

结果表明, 在调查的所有运动员中, 每一位都有紧张、焦虑的情况。而所有的运动员都认为紧张、焦虑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的运动员中“经常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的只有一人, 占5%。“有时, 特别在赛前”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的有14人, 占70%;“偶尔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的有5人, 占25%。

2.3 散打运动员排除实战心理障碍心理训练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 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获得较高的心理能量储备, 使其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战术效果及获得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 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4 改善实战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散打运动员对高强度的散打训练和激烈对抗的散打比赛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它对散打运动员的成才至关重要, 必须贯穿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全过程。选择针对性强的心理训练方法, 来有效地解除运动员在竞训中的心理障碍。

2.4.1 端正比赛动机, 建立正确的比赛心理定向来解除动机心理障碍

意念训练法是指借助想象或运动表象进行自我的心理暗示, 从而改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如比赛前进行自我暗示, 以集中注意力;也可以想象比赛中出现的情况, 自己应采用怎样的技战术去对付。再发可以进行自我的语言调节和鼓励, 暗示自己放松, 保持稳定的情绪。

2.4.2 诱导训练来解除心理饱和障碍

诱导训练法是指通过外界刺激来引导运动员按照预定的要求去执行的心理训练方法。外界的刺激可以采取信号、口令、多媒体等手段。常用的诱导方法有鼓励、启发、说服、举例和批评等。另外教练可以采取示范、多媒体等直观的手段向运动员传递信息。

2.4.3 模拟训练来解除情绪心理障碍

模拟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设置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使运动员在近似比赛的条件下, 锻炼和提高对正式比赛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方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在散打比赛中, 运动员的心理障碍是致命的缺陷, 散打运动员主要的心理障碍现象是紧张、焦虑, 冷漠、抑郁, 心理障碍类型主要有动机障碍、情绪障碍、心理饱和障碍、激活障碍。这些都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心理训练又是一个长期的心理教育过程, 它对运动员能否取得比赛的胜利至关重要。针对运动员在竞训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一定要选择运用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来消除障碍。

3.2 建议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贯穿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全过程, 心比赛时的心理障碍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水平。所以要全面系统地分析运动员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选择针对性强的心理训练方法, 从而来解除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障碍。运动员自己也要加强心理训练, 认真配合好教练员, 使自己的成绩发挥到最高水平。教练员多关心运动员的训练、食宿, 培养运动员自我解除心理障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涛, 王伟.武术散打心理训练浅探[J].搏击, 2010, 03:50-51.

[2]、陈钢.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心理训练探析[J].中州体育, 2011, 03:5-8.

障碍与排除 篇5

在英语阅读中,文化与语言是分不开的。读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既得益文化信息又受制于文化信息。文化障碍可以通过语言背景知识的获得而得到解析和排除。笔者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发现影响学生阅读的文化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词汇的文化差异

我们在教科书或词典中很容易查找到汉语和英语的对应词汇,但这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明显存在着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字面意义和文化意义不同。一般说来,英语的词义比较灵活,同时涵义比较宽,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独立性较小。汉语词义则比较严谨,涵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

1.1 字面意义的差异

1.1.1 语义错位。

语义错位即两种语言的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不对称。如汉语中的“酒”分“葡萄酒、白酒、啤酒、黄酒”等,这些都是“酒”的下义词。但英语中只有wine(葡萄酒),whisky(威士忌),beer(啤酒)等下义词。

1.1.2 词汇缺省。

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这种现象叫词汇缺省。产生空缺的词汇往往表达的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东西。有些英语词汇在汉语中没有其相对应的概念。同样,有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其相对应的概念。例如,“风水”、“阴阳八卦”、“赤脚医生”、“铁饭碗”、“旗袍”、“小康”;又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春分”、“雨水”等词就很难在英语中找到。

1.2 文化意义的差异文化意义方面,由于文化习俗、背景不同,中英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联想也不同。

这就是说,即使英汉词语的指称意义(即字面意义)基本相同,而它们附属在指称意义上的联想意义也会有一定的文化差异,英汉词语联想意义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1)相同指称意义的词语在一种语言里会引起富于感情色彩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却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2)两种语言文化中,有些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却又不会引起相同的联想。(3)同一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联想意义。

2 句子的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不仅存在于丰富的词汇上,也存在于句子(包括典故、俚语和谚语)层面。如Nowadays many teenagers are always wearing their heart on their sleeves.意思是如今很多年青人总是很张扬。在这儿,to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s指to make one's intimate feelings or personal affairs known to all,意即“张扬,外露,坦率”,尤指感情上的外露,这是一个很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原出自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指的是中世纪的武士在袖口上佩带心爱的人送的花朵小地方的大小物。如果不懂这个典故,就容易造成误解。

其次,俚语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英语丰富的俚语活跃在英语文化圈内,且由于地域和人群的不同而纷繁而给中国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如Stop pulling my leg,will you!I don't believe she really said she likes me and would like me to take her out.若是不知道stop pulling one's leg是“不要开玩笑了”之意,句子就无法理解。实际上它是一句俚语,很多时候不能只靠字面去推断。

再次,许多英语谚语也是阅读理解的障碍,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汉语中把“解雇某人”称作炒鱿鱼,因为鱿鱼片倒人热油锅后马上就会卷起来,以此表示让某人“卷铺盖”走人。很多学生知道,在英语中dismiss、discharge和fire也表示“解雇”,却不知道英语中也有不少习语与炒鱿鱼异曲同工,如walk Spanish.它的本义是“被人提着领子,脚尖刚刚够到地面行走”,这个词源于16世纪前后海盗惩罚俘虏的方式。

3 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文学知识的文化差异

相关的政治、历史背景知识以及文化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读者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背景,文学缺乏了解,也会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笔者课堂内指导学生阅读时,在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信息的同时,还经常提出一些启发性文化问题,并补充一些课前准备好的信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预见能力,以利于排除课文中遇到的文化障碍。

4 语篇的文化差异

语篇是更高层面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语篇组织结构。中国文化常用表示因果、条件、让步等结构特点的语篇形式。这种语篇形式大体是“因”在前“果”在后,也就是所说中国文化里的篇章结构是归纳式:因为1一因为2一因为3一所以;西方则相反,他们径直提出要求,开门见山,对原因的提出则可有可无。西方的语篇结构的特点是逆潮式(anticli.max),所以西方人写文章把主题句放在最前面。他们习惯于“果”在前,“因”在后:主题一理由1一举例一理由2一举例一理由3一个人看法。从上述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文章先点题,然后再说明理由。类似的中文文章,其结构就大不一样。通过对比,可让学生在阅读时学会两种思维的互相转换,减少阅读的障碍。

摘要:文化障碍是中国学生阅读英语读物时的障碍之一。阅读课教师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提供文化背景方面的相关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阅读难度,最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率。因此,研究文化障碍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促进阅读教学的总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障碍,词汇,句子,背景,语篇,阅读

参考文献

[1]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戴卫平.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邓世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障碍与排除 篇6

一、激发写作兴趣, 排除应付心理

许多学生不想写作文, 不爱写作文, 对老师布置的作文只是抱着应付心理, 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要排除学生的应付心理, 使他们变被动习作为主动习作, 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

1.了解写作需要。

心理学表明: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动机来源于需要。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 随时需要作文, 所以要学作文。”因此, 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 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 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

作文前我们给学生设置某种“需要”——交往的需要、表达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宣传的需要……让学生为某种“需要”而练习作文, 让他们感受到作文的实用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如五年级一个单元训练写“演讲稿”, 可写“竞选班队干部”演讲稿, 可写“倡导环境保护”演讲稿, 可写“热爱读书”演讲稿……在写“演讲稿”前, 我让学生明白自己这次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想得到什么, 要达成某种需要必须认真写好演讲稿, 否则期望便会落空。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或需求, 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动机, 变“应付老师而作”为“实现需要而作”, 真正投入到写作中去, 进行积极有效的表达。写出的“演讲稿”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 条理清楚, 思维缜密,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说服力强, 号召力强, 富有感染力, 从而实现了“写”以致用。

2.创设习作情景。

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他们的情感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而小学生常常不是对所写内容相关的生活已经淡忘, 就是缺少生活体验, 没有写作激情。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运用多种手段, 根据写作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渲染写作气氛, 让学生触“境”生“情”, 以饱满激动的情感贯穿于写作过程, 自然进入写作境地。

3.注意多样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 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激励, 可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激励, 可让学生放飞个性, 展现自我。我们一是通过“评语”进行激励。学生的习作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写评语时我们不是盯住问题不放, 而是注意发现其优点, 肯定其长处, 哪怕只要有一句话、一个词写得好, 也要给予表扬鼓励。二是通过“评奖”进行鼓励。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组织多种作文评奖活动, 如班级和学校开展评选“优秀奖”、“进步奖”、“希望奖”、“优秀通讯员”、“优秀小记者”、“小作家”等活动。评奖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人人参与, 尽量扩大获奖面, 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奖。三是展示成果激励。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如墙报上开辟“习作园地”、汇编《优秀习作文集》、自编《作文小册》、推荐报刊杂志发表等, 让学生展示自我。这样, 在多种激励中, 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充满着信心, 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达到了“想写作文, 爱写作文”的境界。

二、解决无米之炊, 防止焦虑心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常为没有素材可写感到焦虑。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为防止学生作文的焦虑心理, 让学生有素材可写, 我们把作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多观察生活, 多体验生活, 积累素材。

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 第一需观察, 对于任何事物, 必须观察准确、透彻, 才好下笔。”作文课前要布置观察作业, 给学生一个“安民告示”, 让学生在充裕的时空环境里, 去仔细、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所要写的人物或事物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要从不同侧面认真观察;二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也就是说, 观察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感觉, 还需要思维活动的介入, 既要有感官的摄取, 又要有思维的伴随;三要做好观察笔记和采访记录等。如写人物的习作训练, 引领学生在学校、家庭、单位、厂矿企业或公司的商业网点去做一些调查采访活动, 学生在观察人物的所作所为时, 要想一想这个人心里会是怎么想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反映出他的什么品质。这样, 学生既了解人物的外在特征, 又了解人物的内在特点, 了解到的是个血肉丰满的人物, 对人物有了深刻的印象。积累了写作素材, 就会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有感而发。

再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让学生多参与生活实践, 以丰富情感世界, 增强感受能力, 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息, 经历多了, 积累多了, 感情丰富了, 也就不愁“无米之炊”了。

其三, 还要让学生注意多听。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毕竟是有限的, 要想获得大量的材料, 还应注意多听。“听”包括别人讲事情、听广播电视报道的消息等。“听”这一活动既练习了讲者的说话能力, 也能提高听者的倾听能力, 还能丰富写作素材和知识, 真可谓一举多得。多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让学生星期一每人讲一两件新鲜事,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 从而让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

三、降低习作要求, 消除畏惧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中, 即便对高年级也只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可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 许多老师任意拔高要求, 诸如“立意要高”、“角度要新”、“构思要巧”、“语言要鲜活”、“结构要完美”、“字数不少于600字”等等, 打分也下狠手。要求过高, 学生压力大, 便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 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 对作文失去了信心。这样只能是揠苗助长, 欲速而不达。因此, 教学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 降低作文要求, 不超越“课标”, 以消除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 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第一, 教材上每个单元习作都根据“课标”中习作“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提出训练要求, 学生只要达到本次习作要求, 就应该打高分, 甚至打满分。对中下生可以实行放宽政策, 只要本次作文比以往有进步也可以给高分或满分。这样, 所有学生都看到了希望, 激发了内在的动力, 提高了习作热情, 快快乐乐落笔, 轻轻松松作文。

第二, 除单元训练有要求外, 我们还少让学生写整篇的文章, 多引导学生进行片断训练。一是写片断, 一次训练只突出一个重点, 难度低, 不求全, 要求不高, 学生易学易写, 又可以迅速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 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有益于提高写作的积极性。过去学生总是怕作文, 进行写片断训练后, 学生便主动问老师:“明天写不写?”二是每次片断训练当堂完成, 篇幅短小, 花时不多, 一二十分钟, 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三是写片断训练可以积累生活素材和写作题材, 到写整篇文章时就可以随手拈来, 左右逢源, 意到笔随, 落笔成文。总之, 片断训练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部分到整体, 排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

四、营造民主氛围, 摒弃抵触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有安全感、自由感和快乐感, 才能充分地发挥, 自由地表达, 自觉地习作, 同学之间才能敞开心扉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作文教学中, 我们多给学生空间,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范围内, “写什么”、“怎样写”让学生自由讨论, 各抒己见, 然后放手让他们自主定题, 自主选材, 自由地写他们想写的话, 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感情, 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我们让学生卸下思想包袱, 轻装上阵, 这样学生才会乐学乐写。

五、启发求异创新, 阻止从众心理

有些同学从众心理严重, 常常是人云亦云, 别人写什么就跟着写什么, 别人怎样写就跟着怎样写, 出现“雷同”作文。为阻止学生从众心理, 彰显作文个性, 我们启发学生求异创新。

1.启发选材求异。即写同一主题的作文, 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 选择不同的题材来写。如写“歌颂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章, 作文前我要求学生要根据这一主题,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具体的人和事物,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并让学生在班上说出自己的选材。如果选材有雷同的要求再观察, 再选材。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学生选取的题材丰富多彩, 各不相同。有位同学写《我家安装了空调》, 按竹扇、电扇、空调来组织材料, 歌颂改革开放;有位同学写《我的电视梦》, 先写小时候到李奶奶家看电视的难, 再写“我”家买了新电视的喜悦, 后写家家有了电视无人到“我”家看电视的事;有位同学写《罗伯伯写对联》, 叙述了罗伯伯在不同时代写对联的故事, 表现了几个不同的时代特征……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独特视角, 让他们写出了对改革开放的独特感受。

2.启发立意求异, 即写同题材的作文, 启发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感情。如写“牛”, 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牛有什么精神, 可以借它赞扬哪些人?”有的说:“牛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 它有一种奉献精神, 可借它赞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有的说:“牛默默耕耘, 为人民服务, 可借它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有的说:“牛充满活力, 可借它赞扬朝气蓬勃的人。”有的说:“牛从不居功自傲, 可借它赞扬谦虚的人。”……然后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借“牛”写“人”。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作文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3.启发表达求异。即写作时启发学生去寻找自己的语言, 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如写“家乡的小河”, 在习作前我启发学生:“只要能写出家乡小河的样儿, 表达对小河热爱, 你们可以大胆运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你们打算怎样描写呀?”有的说可以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写, 有的说可以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写, 有的说可以先写水声再写水的样子, 有的说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有的说可以用排比来抒情……这样启发学生求异, 激励学生独立思考, 寻找自己的语言, 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 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 写出自己的个性。

六、激发真情热情, 纠正冷漠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 孩子犹如众星捧月, 父母、长辈的宠爱、溺爱导致他们渐渐产生“唯我独尊”的意识。他们对人、事、物冷漠视之, 写起文章来冷若冰霜。因此, 我们注意激发学生的真情和热情, 纠正他们的冷漠心理, 引导他们写出感情饱满的佳作。

障碍与排除 篇7

1 阅读障碍的成因

(1) 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法, 即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试卷上的分值, 而忽略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老师们经常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单词、语法、句法的记忆上, 而对于专门的阅读训练, 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能力训练往往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们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而全然不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长此以往, 必将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生的成绩也得不到质的突破。

(2) 学生的兴趣不能与阅读有效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这样的学生, 他们英语成绩一般或是很差, 但他们对体育、文艺、天文等领域特别感兴趣, 并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一定程度, 可以说, 他们的课外知识面很宽很广, 但就是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觉得教师应该布置使他们的兴趣与阅读有效结合的任务, 也就是说,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 教学要体现出针对性, 比如, 某个学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 教师不妨就以此为契机, 让这名学生从阅读体育知识方面的阅读入手, 这样不仅可以慢慢培养起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3) 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词汇量, 对英语语法句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英语阅读能力的前提。当我们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 头脑中要同时进行两种活动, 一是在所给文章的信息中进行对词、句、短语语言的字面分析理解, 二是在理解字面语言信息的基础上, 利用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重建信息。因为在阅读时, 仅凭字面意思而望文生义, 可能会贻笑大方, 所以阅读者必须对多个信息进行重新整合。比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 就不能翻译成下小猫和小狗, 而是下倾盆大雨的意思。语言方面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上, 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输, 不能单一地就知识讲评知识, 而应先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传授知识, 学生更容易接受。

(4) 非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1) 不良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有着一些极其不利于阅读能力提高的习惯, 例如, 指读, 即为了在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 学生们常常用手指、铅笔、尺子等指着一个个的词或放在这些词的下面阅读, 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速度的提高, 而且长期下去, 阅读能力非但得不到提高, 而且还会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受制于这一不良习惯。还有一些学生, 喜欢出声阅读, 即边阅读边默念的习惯, 而一般说来, 默读的速度要比出声阅读的速度快两倍多, 所以, 要想提高阅读速度, 必须要克服这一习惯。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 即回读, 又叫返读或复视, 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多次返回重读, 不但会影响速度, 也会影响理解。阅读时碰到关键词或长句理解不清, 适当回读是可以的。但如果没有生词或难句, 只因不放心而回读, 就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

2) 贫乏狭窄的背景知识

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 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必备条件, 对于阅读者来说, 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 会使阅读难度大大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阅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 但如果阅读者能理解或基本理解一些文化背景差异, 这些问题都能轻易解决, 由此可见, 具备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识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提高阅读能力的对策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 而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必须摒弃这一想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训练, 并且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真正与阅读相结合,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逐渐对阅读感兴趣, 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阅读分数也自然会提高。

(2) 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词汇是阅读的最基本元素,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 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否则再多的方法都是空谈。但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对于单词的记忆只是机械背诵, 这样不仅不利于词汇的增加, 还很容易遗忘, 那么该怎么样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呢?

1) 构词记忆法

英语当中有很多前缀和后缀, 如果能明确这些前缀和后缀的意义, 那么无形当中词汇量也扩大了不少, 如:后缀ist有“人”的意思, 知道了这点, 我们就可以猜出scientist (科学家) 、artist (艺术家) 、pianist (钢琴演奏家) 、physicist (物理学家) 等词的意思。

2) 联想记忆法

由一个词联想到和它有关的词, 如看到present['prezənt]用作名词指礼物时, 就要联想到它用作形容词时的用法;当它做前置定语时, 译成“当今的, 现在的”;做后置定语时, 译为“到场的, 出席的”。除此之外, 它还有动词的词性, 译为“赠与, 交给, 颁发, 授予”。但做动词时, 读音发生了变化, 重音落在了第二音节[pri'zent]。

3) 广泛阅读记忆法

要大量的阅读, 这样频繁出现的词汇就会不断刺激读者的记忆神经, 从而不知不觉记住了一些高频词汇, 并且大量的阅读还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3) 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虽然现在的考试不断地在弱化对语法的考查,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不重要, 是可以不用掌握的, 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 不管考试是否对语法进行考查,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对语法的掌握都是必须的, 因为如果对基础的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 就会直接影响到对语句的理解, 从而影响到对篇章的理解。近年来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短文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 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

当今社会, 可以采取许多方法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首先, 传统的方法, 即来自书本的知识, 也就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扩展知识。其次, 借助网络媒介, 即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获得相关背景知识。最后, 还可以通过班级内部的活动或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讲出来和大家分享, 这样也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

(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精彩段落和文章的背诵, 同时, 多记多背也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除此之外, 上述的不良阅读习惯要克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如略读、跳读、生词猜测等。

总之, 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 只有坚持不懈, 克服困难, 扩大词汇, 掌握良好阅读技巧, 才能一点点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现代英语教学中, 阅读占有不可替代的比例, 然而许多高中生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 本文就常见的阅读障碍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帮助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排除障碍, 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关键词:英语阅读,障碍,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孟庆元.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A].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优秀论文集 (第2卷) [C].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7 (7) .

障碍与排除 篇8

一、消除自卑心理, 爱心是前提

后进生常常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而感到在班级中抬不起头来, 于是就会消极地对待学习, 自甘落后, 形成自卑心理。我班有一女孩子, 学习很差而且性格孤僻, 我怎么做思想工作她都无动于衷, 就在我对她失去信心时, 偶然一次, 我看见她在座位上剪纸, 就鼓励她参加学校的美术小组, 并让她负责板报和教室的布置。这一下她有了劲头, 在美术老师的培育下, 她的剪纸剪得越来越好, 脸上也有了笑容。从那以后, 我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她, 而且在生活上给予了更多的关怀, 她取得一点进步就表扬她, 她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成绩提高很快, 还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因此, 对待后进生教师要有颗仁爱之心, 不挖苦不讽刺, 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帮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

二、消除逆反心理, 诚心是关键

后进生因成绩差、常犯错而经常受到人格侮辱甚至体罚, 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你说你的, 我做我的”的逆反心理。为此, 我们教师要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 时常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他们的“述说”, 并认真做好班级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共同携起手来帮他们从痛苦中挣脱出来,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 从而去努力学习。

三、激发学习兴趣, 耐心是保证

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 而学习差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 不愿动脑, 害怕困难, 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日常生活中, 不能太苛求,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对他们提出难度低一点的问题, 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战胜困难和收获成功的喜悦。要有耐心常抓不懈, 后进生底子薄非一朝一夕能提高, 而其身上的缺点会时常重犯,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 花大工夫, 只有不折不扣地付出, 才会有显著成效。如忽冷忽热, 会事倍功半。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复杂细致的思想工作, 他们身上有许许多多的发光点, 只要你有爱心,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后, 你就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 真正转化他们, 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总之, 教育后进生是一门耐心转化的过程, 是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

如何排除中学生英语阅读中的障碍 篇9

一、破除心理障碍,激发兴趣,改变不良阅读习惯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学生阅读的兴趣直接影响阅读质量,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阅读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

首先,要消除焦虑心理,树立信心。它是有效阅读的基本原则,对初中生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要想在快速阅读上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自信心,要坚信能成功,通过努力就会实现,这才会使阅读变得轻松顺利,富有成功感。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并不差,但生性胆小、怕犯错,常把阅读搞得过分焦虑紧张,结果文章阅读结束后脑海一片空白。若这情况不改变的话,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畏惧感,从而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其次,要选好读本,培养阅读兴趣。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也可以轻松愉快。要做到这一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首要的。也就是说,要选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而又能启发心智的材料 (或书籍) 。如幽默动画、童话故事、英语周报、教材配套阅读材料、英语画刊及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材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书虫》系列是一套较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材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百科丛书》系列分为4级,共80本。全英文配以大量彩色图片,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每篇都有生词注释,其彩图制作精美,内容新颖,非常吸引孩子的眼球。这些书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英语阅读中了解到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名人趣事,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兴趣又呈上升趋势。寒窗苦读式的学习方法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效果往往不佳。如果是为了兴趣甚至“消遣”而阅读的话,一定会趣味盎然,并能在无形之中不断进步。

最后,改变不良阅读习惯。 (1) 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2) 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因此,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非常重要,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 (3) 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从而降低阅读效率。 (4) 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掌握技巧,提高能力,敢于去阅读

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外语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认读能力、理解感悟能力、积累能力、欣赏能力及运用能力等。要提高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我认为还应培养和掌握以下几个阅读技巧。

首先,抓中心思想。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了。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其次,找主题句。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再次,猜词。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这时有些学生就常查阅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降低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因此高中学生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等形式获得。

最后,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的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三、扩充词汇量,掌握基本语法,积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

首先,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美国语言学家Driller根据词汇统计特征指出:如果我们认得25个最常见的英文单词,平均每页纸上的词我们会认得33%;如果认得135个常用词,则为50%;如果认得2500个,则为78%:如果认得5000个,则为80%;一旦记得10 000个,可达92%。可见,阅读能力的高低和词汇量的大小是分不开的,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偏少,这是影响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呢?

(1) 构词记忆法。据估计,英语词汇有100万到120万,但大部分单词是由构词法构成的。构词法包括派生、合成和转化。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前缀 (un/dis/im/il/super.) 、后缀 (1y/less/ful/ment…) 的含义及用法,就可以根据已知词猜出它的派生词,从而达到扩大词汇的目的。如:前缀super有超过、超越的含义,就可以猜出supermarket(超级市场) supernatural (超自然的) 、superman (超人) 、superstar (超级明星) 等词的含义。 (2) 联想记忆法。由一个词联想到和它有关或无关的词。 (3) 广泛阅读记忆法。要有流利的阅读,就必须有丰富的词汇。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你的词汇。

其次,牢固掌握基本语法知识。近年来的阅读短文的句式结构趋向复杂,语法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如在阅读中遇到令人费解的长句、难句,就可以借助语法,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搞清各部分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整句的意思。并列句中又有复合句,复合句中又有并列句。只有把句子的成分一一理清,才能掌握其意思。

最后,积累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例如在英语中有个成语“the White elephant”在字面上没有生词“大白象”但如果你不了解成语的语言文化背景,你根本不会理解它的含义,它出于印度佛教中对圣兽白象的尊重,对于白象又要招待好又不可以让它干活,因此“the White elephant”延伸出“大而无用的东西”的意思。

上一篇:大数据分析的变革下一篇:最优维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