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精选12篇)
建筑史 篇1
1 成书背景及目的不同导致的侧重点差异和结构差异
在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中,第一章为总论,综述了中国建筑的位置、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建筑、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分类和特性;第二章为前期,介绍了中国史前、周、秦、汉时期的各类建筑;第三章为后期,介绍了中国三国至隋时期的建筑,建筑种类涉及都城、宫室、佛寺、道观等。而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一书在绪论部分首先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主要以朝代更替的时间节点为断代,对各个时代的建筑进行分析。
从两书所设计的研究年代而言,伊东只选择研究到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为止,而梁先生则一直叙述到清末及民国以后的建筑。同时,两书的重点亦截然不同。伊东的书中,对于石窟寺的描述和探讨在全文占了绝对的份量;而纵观梁先生全文,则对各个时期的阐释都较平分秋色,只对于《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有强调的意味。试探讨造成二者差异性的因素,并试图从这些因素的角度来解读两书。
1.1 伊东忠太对于中国建筑史的定位和研究的出发点
建筑进化论是伊东忠太建筑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共有七项内容:1)建筑由材料(肉体)和意匠(精神)共同组成;2)材料和意匠的相符性;3)宗教对于意匠的重大影响;4)样式的延续性;5)样式变化的要素;6)样式变化的状态(器械的混合及化学的融合);7)尽管材料发生了变化,旧的形式却会暂时残存,然后才被替代的现象。在建筑进化论中所提及的关于样式的延续性和变化要素的内容来看,可见伊东忠太对于建筑样式的源流关系颇为关注。
伊东忠太对于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考察和研究的动机,即为追溯日本建筑的起源,这与其一直以来所研究的课题有极大的相关性。1902年,伊东忠太对中国进行首次考察,经过了中国建筑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完成了中国建筑通史《中国建筑史》。其后,伊东忠太还去了印度、土耳其以及欧美各国,进行了深入的建筑旅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考察只是在这条寻找起源的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为何全书到南北朝便戛然而止,徐苏斌认为,伊东忠太研究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法隆寺是如何受西方影响的,即从东西文化交流的角度考察中国建筑。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建筑和国外交流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对法隆寺(607年)影响最大的时期,且有很多遗迹如云冈石窟等保存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成了南北朝的研究便达到了伊东忠太最初既定之目的。
1.2 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史的定位和研究出发点
当时复杂历史环境背景,以及对此书的迫切需求在此略去不谈。从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的行文中可以看出全书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情怀,中国传统建筑的正面价值得到十分强烈的肯定。同时本书主要是以实录的方式,从文献和实物等方面来讨论各个时代的建筑特征。强调的主要是历史史实,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史料的记载和收集,而对于作者的史观则表达的较少。这与梁先生对于建筑史学的理解有直接关系。
因而,梁思成的实物和文献考察注重的是其本身,而伊东忠太的考察则是考察其源流,两者的中心有着很大的偏差。由此导致考察内容材料上的差异,以及在看待问题上的不同视角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1.3 伊东忠太与东方主义
在此,必须提及影响西方甚深的东方主义。20世纪的东方主义事实上是在西方现代性的视野下,对于西方中心文化的自我确认和对东方文明的否定。西方指现代启蒙的西方,以西欧北美为中心,奥斯曼土耳其以东的广大地区;而东方则一直从埃及到日本,或者说是整个非西方世界。西方东方不仅仅是单纯的地理概念,同时是一种文化结构地理的产物,如东方史野蛮、愚昧和落后的时代。
这种东方主义表现在建筑史学领域则是一种欧美中心论。如英国学者弗莱彻在《比较建筑史》中就把中国及日本建筑、伊斯兰建筑和印度建筑列入非历史性建筑的范畴,并认为中国建筑是“千篇一律,自太古以至今日,毫无进步,只为一种工业,不能认为艺术”。在弗莱彻看来,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所属为同一类建筑,是一种没有发展的源与流的停滞的建筑,并且与现代主流建筑无甚关联的建筑类型。而伊东忠太在书中对诸如此类的论断提出了坚决的否定:“中国之建筑,自数千年前已大发达,直至今日,仍为雄飞于世界一方之五亿国民所有,以与古代秘鲁、墨西哥同日而语,岂非偏见?”伊东忠太研究中国建筑史,似乎试图创立一种与以西方中心为审美内核的东方主义相抗衡的史学观念,并试图解释何为中国与日本的建筑是有发展的建筑。
1.4 梁思成与西方的建筑学教育
梁思成于1920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学习,受西方古典建筑学和建筑史学研究的熏陶。曾有学者认为是梁思成将当时流行于西方艺术史界的风格史研究方法引入中国,成为汇总过建筑史学研究开风气之先河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建筑史》中,这一点并未有很好的体现,而在《图像的中国建筑史》中应该有更好的阐释。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古典建筑学的教育,以理性为基础的西方审美原则对梁思成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以结构理性原则来说,理想的建筑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应该是并且最终也是为了经济的达成结构和空间目标而同时具有美学价值的元素。那么,力学和结构的合理性、有效性就成为判断标准。梁思成在接受斗拱的起源与变化时,便运用了这样的理性分析。
2 关于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中若干视角及结论的思考
2.1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伊东忠太第一采用了原有的中国学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第二吸收了西方近代以来考古学进行遗迹考察的实测方法,并运用到古代建筑的测绘中,第三运用了文字考证法。这些都对其后中国方面的建筑史学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2.2 时代的划分
伊东忠太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国古典建筑历史进程的判断。他把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分为前期(石器时代至秦汉)与后期(三国至清)两个大的时段,并特别将后期分为:1)西域艺术摄取时代(三国至隋);2)极盛时代(唐);3)衰颓时代(宋元);4)复兴时代(明清)四个阶段。一直试图寻找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未果。直至撰写该篇之时,前文提及关于建筑进化论部分,其中涉及样式的变化,才考虑到是否这样的划分方式与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建筑的影响时期有关,试做如下解释: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四大重要转折时期:飞鸟时代、镰仓时代、桃山时代和明治时代。其中,从飞鸟时代开始,日本主动与隋唐建立密切关系,积极摄取隋唐,特别是唐代文化,并因此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此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建筑式样称为“唐样”(禅宗样);而镰仓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宋代,此时一种具有中国南方建筑特点(与当时中国王朝都城南迁有关)的建筑式样传入日本,并形成固定的式样“天竺样”(大佛样);桃山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明朝,是日本建筑独自发展的时期,但是从各地保存的天守阁来看,依旧不能排除受到明代中国建造城墙及楼阁影响的可能性;明治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清朝,明治时期的建筑主要受到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而处于明治时代之前为江户时代,其建筑风格体现为装饰繁复,精雕细镂,呈现出一种巴洛克式的奢华,这与清代建筑风格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由此推测,这样的历史阶段的划分其研究的目的有可能更多的指向日本建筑的价值,即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建筑影响上的。文中说“谓宋元为衰颓时代,世人当有异议,单独观宋元之艺术,亦决非劣等,且可认为优秀,亦未可知;然比于唐之极盛时代,则确衰退矣。称明清代为复兴时代,恐亦有不同意者;然别无较善之名,姑用之耳”。在此需提及镰仓时代,由于有一部分人坚持日本本土的传统式样“和样”,而对于“天竺样”(大佛样)抱不完全接受态度,故而在河阳的基础上,采用部分天竺样的细部做法,而形成了另一种样式——“新派和样”,而“唐样”依旧盛行。可见,在日本,唐代建筑艺术的认可度要明显高于宋代。而伊东忠太的这种“宋元处于衰退状态”的理论也可视为是一种日本传统审美价值的体现。
2.3 关于文字的研究
在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中,有一小篇幅谈及文字考证法。关于中国的汉字,伊东忠太把其视为理解和推测中国古代建筑样式的重要工具。而无独有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用了不少的篇目来解释汉字系统,以及汉字在中国文化中所表达的特殊含义。可以从文字和纹样上去研究和探索各种已经失去的物体或者行为,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性格。在此想到一个问题:在以往的中国建筑史中,关于文字的研究和考证,往往只注重甲骨文和小篆时期,也即是汉字形成的早期,而很少谈及汉字系统成熟后与建筑的关系。然而,在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汉字也在变化。或者说在隶书、楷书、行草之间,也许不只是笔画形状的改变。当然,这只是猜测,但这是由此处的关于文字的研究讨论而产生的一点设想。
3 结语
对于当今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伊东忠太与梁思成二者的《中国建筑史》分别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指导方法。一方面,对于实例的考察调研必不可少,对于实例的记录和分析是对不断完善建筑史料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对于既有实例其源流及发展脉络的思考则关乎建筑学史研究的命运,对于史实的思考过程是整个建筑史研究中的关键所在。
摘要:指出伊东忠太与梁思成两者的《中国建筑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早期国内外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成果。对二者进行比较式阅读,旨在辨析两者所运用的不同研究方法下的不同视角,从而对于当今建筑史研究方向做出探索性思考。
关键词:成书背景,东方主义,时代划分
参考文献
[1]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M].陈清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台北:明文书局,1986.
建筑史 篇2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干栏 :“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史书上称为“干栏”。姜寨 :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遗址上。
天井 :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不同于院子。
廊院 :是指用各种道廊、走廊联成的院落。
槐衙: 槐树排列成行。
郭 :在较大的有城墙城市中,以城墙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其中核心的部分为内城,外围的部分为郭。
都料 :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马面: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
沟董 :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方城明楼 :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黄肠题凑: 指西汉帝王陵寝椁 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三坊一照壁: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北面照壁,东西两坊为两厢。
阿以旺:新疆民居以“阿以旺”为中心,居所内用房围绕“阿以旺”布置,到顶部提高“阿以旺”屋面,侧面加天窗围护而成。
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
僭(jian)越 :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等,尤指用皇家专用的。
木椁 :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商代已有,战国和西汉流行。在土坑内用木材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停室,将棺放置其中。
舍宅为寺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舍宅为寺的风气大盛。因为高官、王府有钱,住宅建设得相当豪华,把自己的家宅送给佛寺,这种风尚叫作“舍宅为寺”。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用“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寺”的形式。
营造法式 :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样式雷 :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里坊制 : 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陵邑:古代帝王陵墓旁专门为守陵人设立的聚落。在某些时代,这类聚落可发展为小城市。
木妖 :唐代统治阶级的这种腐化,还表现在他们大兴土木之上。“大臣将帅竞治府第,各尽其力而后止”,“时人谓之木妖”,所谓“物反常为妖”。当时人们把这种大兴土木的行为比作害人的妖怪,可见它的严重。
减柱造: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蒯祥 :蒯祥,明代吴县香山(今属胥口)人。出身木 匠世家。参加北京宫殿的设计和建筑正统年间(1436~1449)负责重建皇宫三大殿及文武诸司。累官至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
沙堤 :唐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方上 :代陵墓中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三朝五门: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圜丘:在天坛南部,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再将五音分别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对应,这样即可在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佳埋葬方位与时日。阙 :皇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
鸱吻: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藻井: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一般成圆形、正方形或多边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
东西堂:汉代的前殿进行大朝会,以东西厢作为日常视事之所。以主殿太极殿为大朝会之用,两侧建东西堂,处理日常政务。宇文恺 :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
石象生:石象生又称石翁仲,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为石雕人物、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
密檐塔 :砖塔外形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
嫩戗发戗 :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
园冶 :古代造园专著,明代计成著。
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坞壁:中国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
卷杀:即将柱、梁、枋、斗拱、椽子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
叉手 :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明袱: 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草袱:是在平棊(天花板)以上,未经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墀头:硬山式建筑的一个组件。位置在山墙与房檐瓦交接的地方,用以支撑前后出檐。
象眼 :就是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分。华拱:斗拱的翘。
须弥坐: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飞椽 :附在檐椽挑出端以增加檐出的椽,其尾部呈扁契子形,挑出的头部截面为方形,口语称为飞头。宋代称飞子
童柱 :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当心间 :面阔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
经幢: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
阁道:又称复道。中国古代高楼间架空的通道也称栈道。
鸳鸯厅:就是大屋顶下俩小屋顶形成一栋建筑,内部空间却一分为二。
天花 :亦称顶棚。建筑物内用以遮蔽梁以上部分的构件,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礓嚓 :为增加坡道、斜道的磨擦力,指在坡道、斜道上用砖石露挂侧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成锯齿形的面层,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例如车库出入口的坡道面层。
步 :两个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大木作: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御路:皇帝乘轿登台基时的专用“御道”。
金箱斗底槽 :金厢斗底槽在殿身内部使用一圈柱列与斗拱,从空间的使用性质说是使建筑内部空间形成内外两部分,形成回字形的槽形空间。
金刚宝座塔 :因其形式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
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彻上明造: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用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
举架 :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首都计划: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编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
营造学社 :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创建于1929年北京,朱启钤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
叠涩: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茅茨土阶 :茅茨就是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时候就用茅草堆砌成屋顶。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赑屃:赑屃,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山节藻棁——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五彩遍装——宋代以青绿红为主色的五彩的木构建筑彩画。
二、简答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的主要类型
简述中国古代斗拱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简述“里坊制”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简述“拙政园”的基本特点。简述齐康的主要作品。战国《考工记》记载的关于都城布局原文及其含义是什么?
简述斗拱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简述中国木构建筑屋顶形式的类型。简述清式彩画的主要类型和适用范围。简述《营造法式》的主要内容。
简述什么是大木大式。
简述中国古代都城的一般制度。
简述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基本造园手法。简述中国古塔的几个基本类型。简述中国明清佛寺基本制度。简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成就。
三、作图题
副阶周匝平面
应县木塔立面
七架前后廊立面
金箱斗底槽平面
北京妙应寺白塔立面
建筑上层建筑 篇3
什么是策划人?专事企业战略规划或者产品、服务策划的人。简单地说,就是想办法卖东西的人;而房地产策划人就是想办法把房子建起来然后卖掉的人。
房地产是现在最为热门最为赚钱的行业之一,资料显示国外房地产的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已经算高,但是国内却可以达到15%甚至更高。这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大蛋糕,缀满黄金钻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这个行业所造就的亿万富翁,比中国任何一个行业都多。你想不想分一杯羹?
想,那就跟胡子来。
房地产是不是找块地方搬几块砖头把房子建起来卖呢?可以说是这样,也可以说不是这样,建造房子很简单,建造房产事业很不简单,高价值的劳动存在于看不见的工作里而不是砌砖头,套用一句广告词,房地产策划人的工作就是“建筑上层建筑”。这种职业不需要你亲自动手去建筑房子而是建筑房子以外的东西。
咱们一没地基二没砖头,怎么分蛋糕呢?不用担心,打个形象的比方,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群雄并起的局面,刘备就是老板,诸葛亮就是策划人,而关羽张飞赵云等就是执行者。
我们要做的,就是诸葛亮。
卖房子跟卖大白菜不一样,大白菜卖不出去,烂了,损失的是一年的收成;房子卖不出去,烂了,损失的就是很多人一辈子的财富。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前辈们是怎么做的。
先跟一位师姐体验一下策划人的生活。
李静,重庆渝北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策划人。全程负责房产项目的开发和销售。
早上从租住在办公室附近的房子步行到办公室上班,路上思考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并安排先后顺序,同时填充肚子。作为一个策划人,基本上可以用居无定所来形容,因为住处要靠近办公室或者工地,这样才能适应加班以及处理临时突发事件的需要,一般来说,做完一个楼盘,就搬一次家,这是比较正常的。而房产策划人的工作周期跟一个楼盘的开发与建设销售周期差不多,所以不能用平常人的上下班时间来比较,有可能是要你连续工作两三周,加班到晚上两三点,但是一个项目周期完成后,你可以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去度假。
到了办公室,先预约广告公司讨论楼盘广告投放事宜——这年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是可怕的,房子虽好,还要顾客知道,不但要知道,还要让他们心动进而钱包动。然后跟营销经理讨论销售方案细节,卖给什么人,卖多少钱,用什么促销手段……这些东西都需要反复斟酌考虑,才能使得利润最大化——房子卖出去不是本事,能卖更多的钱才能体现策划人的价值。在这点上,价钱跟价格基本是能成正比的。
讨论完毕,差不多近中午了,但还不是午餐时间,还要到位于城市另外一边的建筑设计院去参考修改设计方案。因为建筑的外立面处理方案与材料的价格跟预算出现了偏差,需要重新修改。要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减少预算,需要寻找适合的方案代替。设计方是来自新加坡的一个建筑设计公司,非常有经验而且做过很多知名项目。讨论方案的办公室烟雾弥漫,她虽然不抽烟,但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氛围,尼古丁之于策划人或者设计师的灵感有如美酒之于李太白的诗篇。讨论告一段落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都饿得不行了,一起去吃午饭,午饭时间都有不谈公事的默契,设计公司和房产开发公司的同事都来自五湖四海,因而就有了很多饶有兴趣的不同话题。这是对脑子的放松按摩。
午饭结束又回到办公室,继续用尼古丁绞杀脑细胞。四点多,讨论结束,得出初步解决方案,但需继续完善。同时广告公司的约定时间已到,于是又赶到广告公司进行新一轮的对脑细胞的追杀。
追杀结束,走出广告公司,已是夜幕降临,霓虹闪烁,城市的建筑在流光溢彩中勾勒出绚丽的轮廓。
这就是策划人建造的生活。美好而辛苦。
胡子:李师姐,请问一下作为一个房产策划人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李静:策划是考智商、体现整合运筹能力和见水准、见高度的脑力劳动过程。它需要从业人员拥有自觉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渊博的知识基础、丰厚的社会阅历、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一个优秀房地产策划人,一定要立高看远,谋思缜密,具有对市场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基础上的整合运筹能力、超前的思维意识和预见判断力。这个策划人必须具备智商IQ,也必须具备情商EQ;他应该具备理性,也具备非理性;既能够以精确的利益分析说服人,也可以用诚挚的煽情感动人
胡子:哇,这么多东西,到底哪样是最重要的呢?
李静:呵呵,这是抽象的说法,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很多同学身上都具备有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并注意培养而已。就我个人认为,责任心和全盘考虑的思维最重要。
胡子:那我们怎么培养这些东西,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房产策划人呢?
李静:其实在学校生活中就可以做到,比如下象棋、围棋能帮助培养全盘决策思维,参与组织学校艺术节、校运会,以及其他集体活动,都能够积累培养相关能力。作为学生,最能做好准备的是做好知识储备——社会学、心理学、市场学、建筑学、美学、财务管理等等,特别是应该具备房地产、建设工程等的相关专业知识。虽然房地产项目的成功策划是各类专业人才共同完成的,策划人可以借助专业人员来完成这些技术工作,但有些专业技术知识如建筑学等会直接刺激灵感的产生,忽略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实际上是拒绝了一半的灵感。
胡子:师姐……你说的这些学科,高中可都没有呢,难道要提前跳级学吗?
李静:嗯,这要求是高了点,可以放到大学里选了专业再学,但其实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只要留意就能学到,并不一定要到课堂上课本上学,生活处处有学问。而且,只要你有了兴趣,不管在哪儿都能学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胡子:好,胡子代表《读点》的同学谢谢李师姐!希望我们都能建筑美好生活。
房地产策划人的六个职能
从策划师所担负的职责角度考虑的话,我们认为至少有六个方面的职能。
医生的职能
就好像医生为了对症下药,选择最佳医疗方法,必须对患者进行仔细检查,通过对各种诊断结果、化验报告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受房地产开发商委托,对所开发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诊断分析,在了解了项目所在地的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周边房地产业竞争状况、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生活习性等信息后,针对“建什么”、“怎么建”、“卖给谁”等要素,提出项目的概念设计定位,画出概念规划图。而住宅对居住者的健康有很大关系,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既要从市场有效需求角度,还要从居住者健康与舒适的角度,恰当地为项目进行人性化的定位。
法律顾问职能
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了各种与房地产建设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法规条文,还有一些仅靠法律法规解决不了的问题,如项目对周边居住环境的影响(施工噪音、阳光遮盖等),土地代征、国际政治风云、国家对外关系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或类似奥运、WTO、西部开发等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情况、甚至城市规划、区域建筑物高度、道路宽度限制等,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或合理避规,或进行调解,或遵照执行,而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并不完全掌握。
财务专家职能
房地产开发商拥有资金,但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可以告诉你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是站在开发商的立场上,为开发商的项目进行全程策划,并要保证项目在未来畅销,其目的就是要在同样的资金投入情况下,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其手段主要不是通过降低成本,而是通过资金的合理分配——将资金投在能使项目增值的创意设计上。
导演的职能
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是房地产开发商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销售公司、广告代理商、物业管理公司的桥梁和纽带,其职责就是通过上述企业的协调配合,将项目的概念定位演绎成功。
船长的职能
认为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的工作只是出主意的人也有很多,实际上,当项目的概念定位成为设计图、施工图后,其重要工作就是在现场进行监理,如果把设计图看作航海图的话,就是要严格按照航海图航线航行,局部变动必须征得船长同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概念定位准确实施。
环境问题专家
这里所谓的环境问题不是地球变暖、酸雨增加的“大环境”问题,而是居住小区的环境美化、社区景观与周边街道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的“小环境”问题,同时居住区的人性化,也往往是通过居住区景观的可入性得以体现。而居住区景观构成将极大地影响项目的未来销售,景观风格定位及如何实现则取决于房地产策划人或咨询顾问。
论中国古代建筑史 篇4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 (或木框架) 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 从原始社会起, 一脉相承,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 墙并不承重, 只起围蔽、分割和稳定柱子的作用, 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 在三者中居于首位。以木构架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 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 进而以庭院为单元, 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城市, 是统治阶级进行暴力统治、经济剥削和生活享受的基地。它们的布局以宫室为主体, 辅以官署和生产生活有关的建筑以及城垣、濠沟等防御设施。中国古代园林是在统治阶级居住和游览的双重目的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 掘池造山, 布置房屋花木, 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 构成富于自然风趣的园林。在这原则下, 经过长期的实践, 逐步形成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式园林。
1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旧石器时代, 天然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大约六七千年前, 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 房屋遗址也大量出现,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紧接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之后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使用石器的仰韶人, 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发展到地面建筑, 并有了分割成几个房间的房屋。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 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 平面呈“吕”字形, 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在制陶方面, 原来仰韶文化时期烧制日用陶瓷的窑场, 多集中于居住区的外侧, 为全氏族所共有。到龙山文化时期, 则单个地靠近专门制陶的家族住房之旁。这种制陶技术为后来建筑用的陶质材料——瓦、砖、井筒和排水沟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 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夏朝已开始使用铜器, 并有规则地使用土地, 天文历法知识也逐渐积累起来, 人们积极地整治河道, 防止洪水, 挖掘沟池, 进行灌溉, 以保证生命安全、农业丰收和扩大生产活动的范围。夏朝曾修建了城郭沟池, 建立军队, 制定刑罚, 修造监狱, 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同时又修筑宫室台榭, 奢侈享乐。最后被迅速强大的后起的奴隶制国家——商所复灭, 结束了400多年的统治。
商朝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 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奴隶制国家。商朝已开始使用青铜器。商朝的甲骨文字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象形文字。郑州发现商朝的夯土高台残迹, 用夯杵分层捣实而成。夯土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一件大事。商朝后期已有了相当大的木构架建筑。根据考古发掘, 当时建筑工具已有青铜制的斧、凿、钻、铲等。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还发现了在夯土墙或土坯墙上用三合土抹面, 使表面平整光滑。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益崩解, 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 (或称台榭) 的出现。
3 封建社会前期 (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 的建筑
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代, 中国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因而从春秋到战国是古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 城市繁荣, 规模日益扩大, 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 各国的国都既是工商业的城市, 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 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 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 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 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这时, 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统一法令、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修驰道通达全国, 并筑长城以御匈奴, 同时集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 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发生显著进步, 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那样生动地创造和革新, 可以说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
4 封建社会中期 (隋、唐、五代、宋、辽、金) 的建筑
隋、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隋朝建筑上的成就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部洛阳城, 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 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潮时期, 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 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1) 规模宏大, 规划严整。唐朝首都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 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 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2)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并已定型化。4) 设计与施工水平显著提高。5) 砖石建筑也有了进一步提高。6) 建筑艺术加工更真实和成熟。五代时期, 建筑上主要是继承唐代传统, 很少有新的创造, 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由于两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 使宋朝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1)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都城卞梁取消了里坊制度和夜禁。2)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北宋时, 在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中规定, 把“材”作为了造屋的尺度标准。3) 建筑组合方面, 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面的空间层次, 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4)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了很大提高。5)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6) 园林兴盛。辽代建筑较多地保留了唐代建筑的手法, 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 还常用圆形平面, 这是它的特色。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金朝建筑既沿袭了辽代传统, 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 但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
5 封建社会后期 (元、明、清) 的建筑
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处于迟缓状态, 有时还出现倒退现象, 因此建筑的发展也是缓慢的, 其中尤以元代和清末为甚。
元代建筑发展处于凋敝状态, 木架建筑方面仍是继承宋、金的传统, 但在规模和质量上都逊于两宋。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 在元朝得到提倡, 此后藏传佛塔就成了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 明代建筑也有了进步, 主要表现为:1)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 应用面更加广泛。3) 木结构方面, 经过元代的简化, 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 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4) 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5)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 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从1840年前的清朝来看, 建筑大体上是沿袭明代传统, 但在下列几方面有所发展:1)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3)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 简化单体设计, 提高了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5) 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以上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穿越各个历史时期, 从原始社会末期萌芽, 到封建社会初期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从个体建筑、建筑组群到城市规划, 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反映着当时中国建筑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成就, 既是中国古代文化也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摘要:以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为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顺序, 阐述了中国木构架建筑穿越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及特点, 从而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史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古代建筑,木构架,建筑史
参考文献
[1]刘敦帧.中国古代建筑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外国建筑史总结 篇5
古埃及建筑成就和艺术特点:
1、奴隶主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给贵族以物质力量
2、掌握了突出建筑的纪念性的基本构图原则:规模宏大,尺度超出寻常;形体简单、稳重、简单几何体;轴线明确,对称;纵深构图,渲染气氛,统一构 思;气势雄伟、严肃、永恒、压抑、神秘
3、利用大自然加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4、运用雕刻、模仿自然宏拓建筑
5、明确建筑是统治和镇压的精神力量
6、柱式的雏形产生,丰富了柱头
金字塔特点:
1、均朝向正方位
2、开始形成一定的空间序列:祭祀厅堂——甬道——河谷神殿——金字塔
3、象征通天的阶梯体现太阳崇拜
4、尺度巨大,外形简洁,沉稳,突出了纪念性,与环境协调
5、由单纯的坟墓向纪念碑的演变体现了建筑有实用功能向精神功能的转化 太阳神庙:
1、大门——群众性以市场所,气氛喧嚣,热烈,显示法老的恩泽
2、大柱厅——少数人朝拜的场所,柱子密集,光线昏暗,气氛神秘,压抑,幽暗,封闭,使人受到震慑,失去自我,显示法老的威严。太阳神庙的艺术特色:强调崇拜,恩威并济a、实体部分:采用雕像(法老),方尖碑(献给日神,象征太阳的一束光芒),圣羊像(或狮身人首像),大门(墙体)之间对比(方尖碑的尖与墙体)。主从(实墙为主)的构图处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统一的艺术特色。实墙上的浮雕和门前长达一公里的圣羊像,突出一种气氛——宗教气氛。方尖碑,圣羊像,宗教的。大门,世俗的:彩色浮雕,象形文字,程式化的人物,彩旗猎猎。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门的统帅作用。大门的尺度:观赏尺度与使用尺度的巨大反差。富丽、喧嚣、热烈的宗教气氛。强调“恩”的一面b、空间上:塞满柱子的大殿。神秘,压抑的气氛 神秘——光线, 高侧窗压抑——柱子,巨大的尺度,密集的布局。强调“威”的一面。
古希腊部分
柱式:古代爱情海沿岸和岛屿地区的建筑经验,保护墙面,到了公元前6世纪,他们的做法有了成套制度,这套制度被后来的罗马人称之为希腊柱式母度:古希腊柱式中柱子最下部的半径就是一个母度。雅典卫城:国家的象征,位于城市中心的小山上,是古希腊文化的标志,古希腊人宗教活动的中心,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祭祀雅典娜。帕提农神庙: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供奉着雅典娜耸立在旧雅典娜神庙南面,由当时著名建筑师伊克蒂诺斯和卡里克拉特在执政官伯利克里主持下设计的。整体协调、气势雄伟,给人以稳定坚实、典雅庄重的感觉,是古代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伊瑞克提翁神庙:雅典卫城建筑群中又一颗明珠,其建筑构思奇特、复杂和建筑细部精致、完美,在古希腊不多见。女雕像柱廊 爱奥尼柱式代表,建筑师皮特欧,位于帕提农对面,纪念雅典人始祖伊瑞克提翁。雅典卫城为什么能这么好
1、雅典的盟主地位,战胜波斯的主力军
2、资金来自于同盟国的岁款,一个山门用2012塔兰同金子
3、自由民民主制度,经济繁荣、平民文化健康
4、自由民工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各造其能,不甘落后。劳动力限努力数量不超过25%,全希腊最优秀的人才都聚居于此。
5、希腊建筑到这一时期达到成熟期,柱式、庙宇、圣地建筑等等都达到高峰。卫城就是继承了全希腊的艺术成就的最完美的果实。
6、公众欢聚的场所,鉴赏的中心,水平要高
古希腊的建筑成就:
1、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柱式
2、有视觉矫正:1)、水平线向上凸;卫城山门额枋中央突出起4cm。帕提农的额枋和台基上都在中部突起。短边4cm,长边7cm 2)、柱子有侧角 3)、尽间稍小些 4)、角柱加粗 5)、柱子有收分、卷煞
3、单体平面简单、朝东多
4、墙是大块石抹平不用灰浆
5、装饰线脚细致入微,艺术创造热情
6、美的追求和理性精神(哲学表达)及人文主义体现
7、外部空间丰富,内部空间由于结构局限,不甚发达
8、把建筑当做雕塑来处理
9、石造梁柱建筑成熟(施工、构图、细部)
10、拱券已经发明,但很少使用(希腊化时期)
11、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
古希腊建筑与其他地域建筑对比
1、纵的角度(时间),希腊建筑尽管很完美,但是出于人类文明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西方美学家称希腊建筑是放大了的雕塑,因为它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只是艺术上的建筑。
2、横向看(地域):与埃及比,结构上有很大进步。石结构的梁柱技术提高了。希腊的社会制度比埃及的君主专制子都先进。希腊建筑注重与人的比例,而埃及建筑震撼人心,强调精神功能,恐怖、压抑。
3、与中国比: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希腊注重尸体,希腊建筑的内部空间不发达。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柱式:
1、塔司干柱式:光滑的
2、多立克
3、爱奥尼
4、科林斯
5、混合柱式:科林斯加涡卷 罗马柱式变化(拱与券结合)拱券技术发展,柱式的结构作用逐渐消失,装饰作用越发突出。
1、叠柱式
2、券柱式:柱与券结合起来。罗马虽然继承了希腊的柱式,但希腊式梁柱体积,而罗马式拱券体系。这样,在形式与结构上就产生了矛盾,拱券建筑的承重 墙非常厚重,解决的方法是用柱子去装饰拱券,从而保持了希腊柱式,又使罗马拱券与柱式完美结合起来。
3、巨柱式
4、复合柱式 《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作为一本建筑学专著,提出了许多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思想、原则。但最大的成就在于指出了“一切建筑物都应 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到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这一原则,为欧洲建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两千多年来,建筑学有了伟大的进步,但都没有超越这一原 则。万神庙:古罗马宗教膜拜诸神的庙宇, 圆形正殿部分建于120—124年,曾是现代结构出现以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门廊正面的八棵科林斯柱子直径1.51米,正殿中央开设有圆洞,厚 墙开有壁龛,龛上有暗券承重。神庙外形简洁,内部空间在圆形洞口射入的光线映影之下宏伟壮观并带有神秘感,室内装饰华丽,堪称古罗马建筑的珍品。
斗兽场:古罗马70—82年创建了用两个半圆形剧场相对而合成的圆形剧场,是所有圆形剧场中的最大者,中央是表演区,周围是观众席,底下是服务性的 地下室,结构为罗马建筑中常见的混凝土筒形与交叉拱。罗马大角斗场的底下三层为连续的券柱式拱廊,各层采用不同的柱式结构,由下而上依次为塔司干柱式、爱 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第四层为实墙,外饰科林斯式壁柱.立面处理和该建筑面向周围四面八方一致,使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显得开朗明快与节奏感。图拉真广场:罗马帝国广场群中规模最大、形制最特殊、内容最丰富、也是最晚建造的广场,它由图拉真等等御用建筑师,叙利亚人阿波洛道鲁斯设计。广场 的形制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沿轴线布置凯旋门、广场、纪念铜像、巴西利卡、图书馆、记功柱、神庙等建筑,形成了一个尺度 宏大、布局严整、多层次的、复合型的广场,充分反映了帝国时期最强有力的皇帝的宏伟霸业巴西利卡:一种综合用作为法庭、交易会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当中部分宽且高,称为中 厅,两侧部分狭而且低,称为侧廊,侧廊上面有夹层。单向、纵深空间,结构有梁柱、衍架,也有十字拱、十字筒形拱,对中世纪教堂影响深远。古罗马建筑成就
1、发展了古希腊柱式
2、古罗马的建筑类型影响深远:角斗场与体育馆建筑
3、完善的拱券结构体系
4、独特的建筑材料:砼 拜占庭建筑 帆拱:由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 的穹顶,如同一个完整的半球沿四边各切掉相垂直的一片。它吧穹顶的重力传到四个柱子上解决了称重墙封闭的问题。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帝国的宫廷教堂,后来也成为了东正教的中心教堂。帆拱、集中式布局式基督教堂,是在拜占庭时代最光辉的典型。哥特式 哥特式教堂杰出的结构特征1 采用骨架券:十字拱成为框架式,其余填充部分减薄至25——30厘米,十分清零,并且可以使各种平面都用十字拱覆盖。平面可以更加丰富了,尤其是东部圣坛。2 独立的飞券结构:按一定间距斜撑在中央拱脚的飞券(飞扶壁),使侧廊拱顶不必负担中厅的侧推力,可以开凿窗。中厅的高侧窗可以开得更大,晚期的哥特教堂几乎整面墙都开窗,内部空间十分明朗。3 使用双圆心尖拱:侧推力比单圆心的拱小得多,不同跨度的券和拱可以同样高,内部空间更完整、统一了。(尖十字拱——由罗马的圆十字拱发展而来)巴黎圣母院 :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西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哥特式的内部空间1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式,横向分割减弱,强调两个动势 2 向着圣坛的水平趋势增强 3 向着上天的垂直动向增强4 束柱向上生长,掩饰柱真实的受力,柱头退化消失,拱肋与柱身连为一体5 空间通透开敞,开大窗,光线极好,除了承重的柱子之外。几乎全部的墙面都为玻璃窗所取代,使哥特建筑在建筑史上非常独特 琉璃装饰 圣经故事 6 所有装饰中的拱都是尖拱 7 束柱与骨架券一致8 圣坛、歌坛屏风及其宅家具的风格都与建筑一致 哥特的立面风格1 西立面构图采用双塔,家这中间的中厅山墙。形成垂直三段构图 2 用贯穿的三段装饰带,形成水平三段 3 飞扶壁4 透视门、玫瑰窗 哥特建筑形象1 强烈的宗教激情——是市民情趣的激情 2 空间的神秘感 3 构造上骇人心魄 4 反映着禁欲主义的精神 5 飞腾向上的动势 哥特式教堂的艺术特色:
一、它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哥特式的教堂非常强调“高”与“光”,因为“高”是天堂,“光”是神灵,故以此来“净化”人们的灵魂。
二、普遍使用矢状拱券,强调直线上升,内部少墙壁,而窗户很多,窗上镶有彩色玻璃画;在内部装饰上也广泛地使用了雕塑,艺术风格多样,特征突出。
三、艺术工匠在这个时期创作水平迅速发展,特别表现在教堂建筑上,为教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一座座矗立起来,更巩固了天主教徒们的信仰。
文艺复兴建筑:
佛罗伦萨主教堂建筑意义:
1、冲破了天主教非反对集中式平面的戒律,在拉丁十字平面上做了集中式的穹顶。在室内空间上,创造了宗教建筑的空间的新概念。
2、在外部,一反古罗马和拜占庭穹顶那半露半掩的做法,而把穹顶全部暴露出来,还建了采光亭,在外观上,创造了全新的建筑形象。(统一构图首创性)
3、在结构上有巨大创新:融入古罗马穹顶、拜占庭鼓座、哥特的双圆心拱券。结构技术远远超过了古罗马和拜占庭。1)突出穹顶,用12m高的拱座(拜占庭式,但不用帆拱)2)减少穹顶的侧推力 A、双圆心形穹顶B、骨架券结构,减轻自重,以上是哥特式的 C、穹顶做内外壳,中空式的,创新的 D、穹顶底部设一圈铁链加固坦比哀多:坐落于意大利罗马城蒙托里奥的圣彼得教堂测院,纪念圣彼得殉教而建。建筑师波拉蒙特为文艺复兴盛期杰出代表人物。坦比哀多的意义(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盛期
1、第一个成熟的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第一个成熟的穹顶外形,标志着文艺复兴盛期的开始。
2、丰富的构图:集中式穹顶、鼓座、外廊
3、虚实对比,强烈的体积感,柱廊与鼓座、穹顶接应的完整性,非常成熟的体现了文艺复兴盛期建筑的艺术水平。
4、影响深远,形成了坦比哀多式的构图:美国国会大厦、英美的圣保罗教堂圣马可广场平面图 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初建于14世纪 中心圣马可教堂而得名 最初形成14世纪 16世纪由桑索维诺重新规划
1、拿破仑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世界建筑史上最卓越的建筑组群
2、广场设计、风格多样:拜占庭式的圣马可为主题 威尼斯总督府是哥特风圣马可图书馆、市政大厅是文艺复兴 哥特钟塔 旧市政大厦
3、同一手法空间完整:任何角度都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空间,海岸也用石柱标定了界限装饰构图相互联系
4、空间巨匠空间对比:曲折市街走近封闭的门洞,前面是豁然开阔的广场 纵横引导:圣马可教堂是水平引导,哥特塔是纵向引导梯形空间的透视效果空间完整,小梯形广场与海有界定 借景,远处的塔和修道院 圆厅别墅——晚期维琴察的圆厅别墅是帕拉迪奥最著名的建筑作品,平面布局极具特色,与文艺复兴时期众多封闭式的福地建筑都不相同,类似于古罗马庙宇的集中式布局,在 方形平面内设置了一个直径12.2m的大厅。立面十分清新,四个立面完全相同,欧洲最美的别墅。1 几何形体的组合(对比作用,丰富多样):方形体、鼓座、圆锥穹顶。希腊山花,六颗爱奥尼柱子2 垂直轴线的运用(统一完整的构图):主次十分清楚,垂直轴线显著。3 四面柱廊所产生的光影与层次使建筑物形成虚实对比(活跃构图的作用)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
1、世俗建筑成为主要建筑活动
2、扬弃了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商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3、采用其他构图要素同哥特式相抗衡
4、在建筑轮廓上强调整齐、统一
5、城市的广场建筑与园林建筑非常活跃
6、建筑理论的到系统的认识和总结
7、建筑结构没有太大创新,但施工水平大大提高
8、人才辈出: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论建筑》、帕拉迪奥《建筑四书》、维尼奥拉《五种柱式规范》《论建筑》:阿尔伯蒂为文艺复兴第一部出版的理论著作,这是文艺复兴中产生的研究建筑理论的运动的开始
1、对建筑创作的基本任务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应满足实用和需要及赏心悦目,这是受到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影响
2、认为美存在于建筑物本身,即“客观性”,这种美可以被感知
3、认为美存在于和谐和完整,即比例的协调和整体的统一
4、美是有规律的,即存在于数和几何的关系
5、建筑比拟于人体,强调人体美,吧柱式构图同人体进行比拟,反映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意大利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
16世纪末、17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以炫耀财富、装饰复杂、追求动态等为其主要特征,在建筑设计手法上开创了新领域。巴洛克建筑的特征
1、动态效果的追求(1)平面上:由于教堂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巴洛克式教堂多采用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平面。(2)在空间上:由于平面的特殊形状,则赋予空间(主要是内部空间)以凹凸分明、由曲面围合的各种动态感非常强烈的室内空间。(3)在外形上:采用波浪形曲线与曲面,圆形的雨罩与台阶,断折的檐部与山花,柱子的疏密排列等来助长立面的起伏变化与运动感。总之,巴洛克建筑正是在这样一种平面上、室内空间上、外观上的动态的追求,强调一种追求新奇、标新立异,这样的处理往往使建筑的形体支离破碎,似乎有一种力在里面冲突挣扎,以“引起世人惊讶”。
2、光的利用
3、打破建筑、绘画、雕刻的界限
4、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制造反常的新形式。折断的山花、山花重叠、柱的基座、檐口折断,加强了上下联系,破坏水平关系
5、细部装饰丰富,具有雕刻性,珠光宝气,炫耀财富
6、柱式运用奇特,双柱、三柱一组,叠柱式
7、建筑中所有家具与建筑是和谐的8、运用透视原理增加空间深邃感,如梵蒂冈教堂接待前的阶梯
9、城市规划在巴洛克时期才真正、主动的在进行,在以前似乎总是“城市设计”即局部的城市设计
10、趋向自然、兴建别墅,园林艺术的发展 对巴洛克的评价:贬义的称呼。巴洛克原意为畸形的珍珠,奇异古怪。但是,巴洛克建筑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它讲究视感效果,为研究建筑设计手法开辟了新领域,影响深远。
现代主义探索
水晶宫:1851年第一届工业博览会展览馆的别称。建筑师j.帕克斯顿,外形为简单的梯形长方体,整座建筑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和屋面均为玻璃,它通体透明,内部宽敞明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水晶宫意义:
1、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式,技术与形式高度统一。开辟了建筑的新纪元、标志着新建筑走上了正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2、金属结构与玻璃材料的重大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装配式建筑的始祖,水晶宫显示了预制构件和装配化在建筑中的优越性
4、各面只显示铁甲和玻璃,没有任何复杂的装饰,完全表现了机械生产的本能。埃菲尔铁塔意义:金属结构会大大增加建筑的高度,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法国的标志机械馆意义:巨大跨度。农业化社会的记录——万神庙的巨大穹顶,工业化社会代表的机械馆跨度115m,显示金属结构的巨大潜力。
3、前现代主义时代——新建筑运动
红屋:建筑师韦布设计的莫里斯住宅。
1、非对称的平面布局,l形按功能要求安排房间,打破传统住宅的面貌和布局手法。
2、体现建筑材料的自然属性,红屋使用的是当地的红砖,不加粉饰,也不加装饰
3、艺术造型独特,是功能、艺术、材料相结合的范例,对后来的新建筑运动有积极作用在反对复古四场、摆脱古典形式、注重实用功能、突出材料本色上有成就,局限是否定了工业革命,把工业革命与工艺艺术对立起来,逆历史潮流了。
新艺术运动的成就与局限
1、对机械生产给予肯定,反对历史样式讲究机械美,采用钢铁玻璃为新材料
2、提出新的工业相应的新建筑
3、把设计只当做艺术创作,提倡艺术家的情感表现
4、只沉默在曲线的波动中,在新艺术后期,装饰走向虚饰、病态
5、未解决建筑与形式的是只猫孙,只是装饰形式反传统 彼得·贝伦斯是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中的代表人物,为现代建筑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设计的(AEG的透平机车间)被誉为现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草原住宅:草原住宅是美国本土建筑师赖特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十几年里所设计的别墅式住宅的总称。所谓草原,有赖特所设计的住宅与美国中西部 草原环境相结合的含义。“草原住宅”显示出赖特革新建筑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现代主义的兴起、发展和传播 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理论)
1、强调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结合
2、强调建筑师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
3、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
4、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
5、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包豪斯校舍:格罗皮乌斯于1925年在德国的德绍设计,1926建成。这座建筑全面的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原则,被史学家们称作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勒 柯布西耶:瑞士人,是现代主义建筑、现代城市规划以及现代设计的重要奠基人;是现代主义机器美学思想的重要创建者;也是一位十分难得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建 筑师。他以其激进的设计理念和不断变化的建筑形态承接着“现代建筑运动旗手”的称号。主要作品有马赛公寓、朗香教堂等 勒•柯布西耶创作的两个主要阶段:
1、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理性主义、功能主义为特征,提倡新建筑,探索现代城市及居住问题,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诸如“新建筑五点”,“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等观点。
2、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马赛公寓、印度昌迪加尔为代表的“粗野主义”,以朗香教堂为代表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走向新建筑》: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的作品,出版于1923年,至今仍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书中,柯布西耶系统的提出了革新建筑的见解与方案,全面阐释了他的机械美学 观念和建筑方法。他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是自平面而里面的——平面是设计的发动机”等名言就是出自此书。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 筑的宣言书。建筑新五点:
1、底层独立支柱
2、屋顶花园
3、自由平面
4、横向长窗
5、自由立面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建筑理论,包括了房屋的三个要素:居住要求、生产要求、美学要求。一方面,房屋应该有机器般的纯净、合理性与精确性;另一方面,房屋应该可以如机器一般以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建筑应走工业化的道路;在设计方法上,主张“一种全新的平面”,“由内而外设计”;在建筑形式上,赞美简单几何体。柯布西耶对房屋时居住的机器的解释:
1、房屋不仅应像机器适应生产那样适应居住的要求,还要像飞机与汽车那样大量的生产
2、机器,由于它的形象真实的表现了他的生产效应,是美的,房屋也应该如此。能满足居住要求的、卫生的居住环境有促进身体健康,洁净精神的作用。这 也就为建筑的美奠定了基础。因此,这句话既包含了住宅的功能要求,也包含了住宅的生产与美学的要求。
3、革新建筑的设计方法:设计不应该自外而内,不是自立面而平面的,而是由平面而立面,平面是世纪的发动机。萨伏伊别墅:1930年建成,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勒•柯布西耶所说的五个特点在这个别墅中都用上了,但更大的特点是表现了他的美学观 念。他实际上是把这个别墅当作一个立体主义的雕刻。房屋总的形体是简单的,但是内部空间却相当复杂。如同一个内部细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 器,这种艺术趋向被称为“机器美学”。马赛公寓:为解决法国的严重的住房短缺,探索集体住宅的设计问题,1964年在马赛市郊区设计的大型公寓住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是敞开的柱 墩,上面有17层。这座公寓大楼解决三百多户人家的住房外,同时还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柯布认为这种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应该是组成现代城市 的一种基本单位,他把这样的大楼叫做“居住单位”。马赛公寓的墙面不加任何的处理,柯布让粗糙不平的、带有麻点小孔和斑斑污渍的混凝土直接表露在外,好像是完全没有完工的模样。给建筑物造成一种不修边幅的粗野的气氛。他追求的是一种粗犷原始却又朴实敦厚的雕塑效果。马赛公寓的特征:
1、马赛公寓可以不仅是一座居住建筑,而是像一个小区那样,独立与集中的包括有各种生活与福利设施的城市基本单位。
2、结构为钢筋混凝土骨架只在底层巨大的支柱上,墙面由预支震荡混凝土构件组成。其他部件如遮阳板、阳台均为预制装配的
3、五十年代初,这座建筑完成时在建筑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其一是它的小镇似的丰富的内容;其二是它大规模的进行了跃层的布局形式;其三是它的形式,体态沉 重、表面毛糙、构造粗鲁的后来被称为野性主义的建筑风格。比较马赛公寓和萨伏伊别墅:
1、从形式上看,野性主义与他早起提倡的纯净的形式似乎很不一致,其实从艺术的观点上看,他们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以表现自身为主。都是讲究建筑的形 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轮廓、形体、色彩、质感的比例关系而获得的。
2、不同之处在于美的标准不同,马赛公寓以砼的性能与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作为了美的标准。朗香教堂:是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设计的20世纪最为著名的一座天主教堂,他以怪诞复杂、神秘多义的建筑形象和充满象征主义的设计手法给世人以强烈的震撼。受到建筑界的广泛关注。说明了柯布建筑风格的转变。极强的雕塑感,极强的隐喻特征,神秘主义的气氛。(平面就很特别,而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一面还是倾斜的,上面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形状各异的,如同堡垒上的射击孔似的窗洞。整个屋面自东向西倾斜,最西头有一根伸出的混凝土管子,让雨水泻落到地上的一个说池里去。)整个教堂的体形和空间处理的十分特别,曲折歪扭超乎常人的料想之外。朗香教堂就像柯布本人的抽象画一样,令人莫名其妙,糊里糊涂。密斯 凡 德 罗: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包豪斯学校的第三任校长,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德国人,没有受到正规的 建筑训练,父亲为石工。它的设计思想为工业化社会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建筑作品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他对现代主义建筑贡献非常巨大。他提出了少就 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和技术美学观。少就是多德国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1928年针对盛行的古典装饰提出“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著名观点。少——工业化社会简约精神的体现。他认为,在艺术造型上净化建筑,使之不附有任何多余的、不具有结构与功能依据的东西。多——揭示了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用新材料和施工方法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的简洁精确的一种丰富的效果。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体现了这一观点。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建于1929年,是密斯早起最重要的设计作品,是集中体现他设计思想的第一个里程碑式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表作品。论述密斯流动空间与全面空间的艺术特色。流动空间:密斯认为,建筑空间不像已往习惯那样地是一个由墙面、屋面和地面像盒子似的,室内外空间绝然划分的房间;而是由一些互不牵制的部件——可以独立行动的墙面、屋顶和地面——分别组合起来,成为既可封闭,又可开敞或半开敞,或互相贯通的多种多样的建筑空间。
典型实例: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 支撑一片钢砼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该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砖石建筑的以手工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依靠钢、玻璃的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美,以及 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在建筑空间和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全面空间: 密斯认为,建筑物的用途是经常变化的,但因此把它推倒重来就划不来,所以我们把沙利文的口号“形式随从功能”颠倒过来,建造一个偌大的、没有障碍 的,可以供自由划分的实用而又经济的空间,再使功能去适应它。明确哪些是承重构件和不承重构件,逻辑地处理它们的形体表现。就这样,他企图创造一种没有阻 隔的大空间,以便随意改变隔墙来满足不同要求。伊利诺工学院建筑馆,该馆长67米,宽36.6米,没有柱子和承重墙。顶棚和幕墙都悬挂在四榀大钢架之下。设计教室、图书馆、展览室等都布置在这个大空间里。仅用一些不到顶的隔墙略加分割。一些独立的 房间如厕所、贮藏室则布置在地下室。范思沃斯住宅:是密斯在美国所谁及的一件主要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诠释他少就是多的建筑理论的经典实例。在伊利诺周,是密斯为美国单身女医生 设计的,墙体大片玻璃,玻璃盒子。赖特:美国著名的建筑大师,现代建筑的先驱与奠基人。出生于威斯康辛州。提出了有机建筑的理论——全新的、本土的美国式建筑。自然的建筑,是属于自然的,也是为自然而然创作的。赖特理论:
1、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建筑是自然的建筑,是属于自然的建筑,是为自然而创作的建筑,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除了它 的所在地点,不能放在别的地方,它是那个环境中优美的一部分,他给环境增光添彩,也力图把室内空间向外伸展,把大自然景色引入室内。
2、整体性: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从内到外,贯穿整个建筑的每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相互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整体属于局部,局部属于整体。
3、功能与形式的有机(有生于无):有指实体,无指空间,有产生于无。外部空间应由内部空间的原状生长出来的,形成一种延续的连贯性。所以新的房屋 和新的建筑概念是保持一个中央核心扩展到每一个外部终端的概念。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视界。
4、对待建筑材料:重视天然属性,从工程角度和艺术角度理解材料的不同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短处。
5、装饰上:不应该是外加与建筑的东西,而是建筑商生长出来的、自然。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有机理论的中心就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建筑的整体统一性、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形体的朱从关系,建筑材料在造型中的突出作用以及建筑装饰的自然流露。流水别墅:美国本土建筑大师赖特的经典作品,完全的表达了赖特的有机建筑的哲学思想,以一种抽象的建筑语言诠释了他对于建筑与自然相协调的理解。对赖特的评价:赖特不属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以三大巨头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观点是建筑设计的科学化、建筑生产的工业化、建筑风格的大众化,而赖特是背道而驰的,不在主流。莱特对于现代建筑运动是由贡献的,他的天才的作品,无以伦比的魅力证明了,不 承袭任何传统和遗产的作品,完全可以达到艺术的高峰,现代建筑打倒折中主义建筑,不但功能上经济上药战胜它,而且在艺术上也必须使人赏心悦目,否则它抵挡 不住作为保守势力的传统的反扑,赖特的作品,以同盟军的身份使革新派增强了信心,说服了社会,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攻击。阿尔瓦阿尔托:芬兰建筑师,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把现代主义引入芬兰,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对现代主义理论进行扩充。玛利亚别墅。帕米欧肺结 核疗养院
1、强调建筑工业化的同时,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2、坚持理性主义设计理念同时,注重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的结合。
3、追求时代性同时,注重对建筑本土性与地域性特色的探索。
4、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同时也注重木材、转、石材、铜等的配合。
5、努力净化建筑,也要点缀精致完美的细部装饰。粗野主义: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他们的粗鲁组合(马赛公寓)典雅主义:与粗野主义同时并进,主要在美国,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和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 的精美,60年代下半期后,典雅主义倾向开始降温(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爱乐音乐厅、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高技派:现代派一贯重视技术的倾向在新时代的反应。主张用最新的材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盒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的 装配、拆卸和改建的结构域房屋,在设计上强调系统设计与参数设计。(旧金山的圣玛丽的主教堂、布鲁塞尔兰伯特银行大楼、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6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各国,是一种对现代建筑进行批判、修正并取而代之的思潮。在建筑中表现为文脉主义、装饰主义、隐喻主义,讲究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建筑的装饰与大众化。可以分为讲究历史的灰色派(文丘里)、将就地方特色的白色派(迈耶、格雷夫斯)文丘里:美国建筑师与理论家,被称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与旗手。著有《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主要作品有母亲住宅、费城老年人公寓。文丘里主张
1、杂乱、怪诞、暧昧为美
2、建筑师向美国现代的市井文化学习
3、形象与功能分家《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出版,由美国建筑师与理论家文丘里写作,西方建筑界较为普遍的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登上 建筑舞台,是后现代主义的宣言书。(图278)文丘里母亲住宅:1962建于美国费城栗树山,是被称为美国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与旗手的文丘里早起著名的建筑。清晰、全面的阐释了文丘里所推 崇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的设计哲学,被认为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经典作品。文丘里推荐的建筑方法:
1、不协调的韵律、方向
2、不同比例和尺度的东西毗邻
3、对立的和不相容的建筑原件堆砌、重叠
4、采用片段、断裂、折射
5、室内和室外脱开
6、不分主次的二元并列建筑师带有象征标志的遮蔽物,或,建筑师带上装饰的遮蔽物。他强调,装饰应该是附加上去的,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技巧的而不必是正确的,特造的而不是通用的。波特兰大厦:由建筑师迈克尔 格雷夫斯设计的波特兰大厦是一座集办公、服务和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办公大楼。该建筑立面造型独特而,文化内涵丰富,象征寓意深邃,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时代精品。怎样评价后现代主义
1、建筑的社会性、时代性与建筑师的社会职责是建筑价值的基本问题。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核。
2、现代主义在创作方法上有许多缺点。内容上着眼于社会与时代的普遍性,忽略了地方、民族与个人要求的个性;在对待功能与技术上的见物不见人的态 度;在设计中强调实际过程和设计方法,忽略设计效果,似乎方法对头设计一定会好的简单化想法;在表现上忽视建筑有它作为一种语言的作用,回避与语言艺术的 效果与表达方法的探讨等;摒弃历史与前人经验、反对装饰,不敢运用色彩使它内容欠缺、手段贫乏、一直劣质产品滥竽充数。
3、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抨击,有些是真实的,有些也不完全正确。
4、后现代主义视建筑为艺术,创作态度玩世不恭,这是他的本质性缺陷,但它的出现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它冲击了现代主义的清规戒律,打破了进去,丰富了手法,如果能够正确对待,它能有利于放宽设计思路。
“多彩建筑”建筑色彩分析 篇6
谈及对重大新校区的色彩分析,要从2009年9月份开始说起。那时刚才跨入重大的大门,真正成为重大的一名研究生,心中很是激动。在重庆的4年时间中也有穿行于重大校园之中,主教楼、民主湖、风雨操场、松林坡等等无不引人入胜,让人有一种想停下脚步去细细体会80年历史味道,听他道尽岁月的风雨。可是,报到时才知道我们学院被派往大学城,这确实有点打击我的积极性。开始上课了,才搬到学校住。跨进新区校园时,心中有了丝丝凉意,看惯了黄桷坪的花花绿绿,来看到这一马平川,一条条笔直的大道,没有车,只有偶尔几个人跑过公路。这让我想起王授之讲到柯布西耶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一条8车道上只有一辆驴车在跑。对于校园内部环境,也有想愤笔激书的冲动,建筑的形式、色彩都让人觉得自动被抛弃在无人区的感觉。时间磨灭了激情,再细细体会其实每个立面都做了很多文章,只是消失整体的一片冷灰色调之中。
现在来写对新区的色彩分析,少了见到校时的冲动,多了理智的分析。校园具有青春、活泼、向上而又神圣的代名词,所以学校的色彩应该是庄重而又活跃的。重庆大学作为一个整体校园建筑色彩规划来说是不和谐的,但就单一的艺术楼而言又是有序列感和节奏感的。以重大新校区艺术楼建筑及周边色彩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一、整体而言
艺术楼作为一个亮点出现在重庆大学新校区东门的右侧,从重大新校区的整体设计来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单独来看艺术楼的设计又是低调但又不失精彩。形式生动灵活,色彩稳重低调又不失和谐。
整体以灰色调为主,在灰色中做色彩的变化,灰色的砖墙镶嵌玻璃,使玻璃成为明珠。以水为镜,相映逸彰,互为背景,与环境中的植物的绿色系,相生相息,可谓那绿丛中一点红。但是由于重庆天气和气候条件决定了重庆城市建筑的色系。《重庆市主城区城市色彩总体规划研究》出台的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拟对暖灰的主导色调实行分区规划:以渝中半岛东部为中心,为橙黄灰;以长江和嘉陵江为界,东北片区为浅谷黄灰、东南片区为浅豆沙灰、西部片区为浅砖红灰;内环高速内外两部分,色彩内浓外淡。所以整个艺术楼选用灰色为主调,建筑的蓝灰色与天空的灰色组成一块衬布,背景色与前景色相融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画面中,又可以比天空深的蓝灰调独立成为建筑的形式语言,在灰色的天空下面捅有一群蓬勃生命力的学子,不断的向上搏发。
二、从色彩学上而言
不同的色彩能赋予人们不同的距离感、空间感和重量感。暖色调感觉空间突出,冷色调感觉空间后退;耀眼的暖色调感觉分量重,淡雅的冷色调感觉分外轻;高明度的色彩感觉空间大,低明度的色彩感觉居室小。红、黄、橙、米色、玫瑰色、淡紫色、奶白色使人感觉温暖;蓝、青、绿、黑、深咖啡色、褐色、深橄榄色使人感觉清爽。尽管色彩从属于物理学范畴。但是,人是具有思维、感官和认知能力的,而在色彩感觉上,它色彩的心理和生理作用的反映,使人产生一系列的对比与联想。根据科学家们的调查研究表明,一座建筑物形态、色彩的和谐度,对生活在其周边人的习性和心态成正比。
砖红与蓝灰调墙面,在灰色的天空下更加形成整体的统一与协调。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过度很平静,但建筑下半部的砖红又打破了这种平静,而蓝灰色色调与其内敛、深蕴的建筑形态结合的恰到好处。灰色寓意不定,两可、冷淡、平静、冷静、令人深思。
红色的人通常激情四溢,精力充沛。他们在一种真正的红色时尚中显得非常性感,魅力十足.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人们经常观注,使他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红色寓意着伟大,热诚,忠耿,喜庆,可怕,危险,热情。
与周边景观中的绿色形成对比,在灰色的背景下植物的绿色变得更为靓丽而鲜明。在晴天绿色变得更绿,水体更为清澈透底。阴天中建筑的形体略隐略现。
三、单体建筑色彩
一座建筑物,其结构和造型总是有着自身的规律,从屋顶、墙身、基座、门窗、阳台、雨蓬以及内部的窗帘等构件都是清晰可辩的,大部分建筑的外观色彩就建筑在这些结构与造型特点的基础之上的。
建筑墙身以砖红色和灰色砖片形成形成空间上的前后退让,在建筑本身的空灵更现灵活,不刻板。精彩的运用框景与借景的原则,在砖红的框架中透出灰色的天空,在灰色的墙体中划分建筑空间。建筑内部选用白色。中厅的植物色彩配搭了紫色、绿色和土黄色,调节建筑的节奏。
蓝绿色的玻璃幕墙光影形象突出,无论是在色彩应用还是光影效果上,与冷灰色的建筑物形体之间对比明显,建筑线条立刻突出出来,而蓝灰色与下方的砖红色也用很强的对比效果,进一步加强了整个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层次。在建筑下方的外侧和底部过道,有一排鹅卵石矮墙,线条自由灵活,与刚性的建筑线条有很强的反差。自然形态与几何形态的完美处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从用色的面积的比例上来讲,也做到黄金比例的运用,形式和色彩上以空间的划分。
四、结语
通過对艺术楼的分析,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既具有建筑空间结构的韵律美,又有色彩组织的和谐统一。如果把三维压回到二维平面上,也就是蒙特里安的平面构成。
作为文化建筑要求其建筑色彩既要雅致含蓄,又要足够的激情,还要满足能够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多重要求。根据我平时的实地考察,发现校园色彩大多以砖红加白或蓝灰加白(或加灰色)为主。以砖红为主调是以激情的色彩象征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生机蓬勃。比如四川美术学院的建筑全用红砖,不加饰面,只是在用砖的排列上作调整,既有文化的沉淀和底蕴又有艺术特色。以蓝灰色为主调的是给学生一个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环境,让学生用理智和逻辑来分辨事理。比如南开中学的建筑全用蓝灰色、灰色和白色作对比。
参考文献
[1]焦燕,建筑外观色彩的表现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1
[2]陈晓霁 明晔,清华园教学建筑色彩分析.建筑创作,2003.11
[3]武思标 鲁小凤,浅谈建筑的色彩设计.山西建筑,2009.4
建筑史 篇7
本次谢英俊回顾展题为“人民建筑”,其策展序言寥寥数语,视野却非常宏大。策展人史建的首要意图在于把谢英俊的当下实践放在现代建筑的历史脉络中考察:如果说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运动,“其理想是把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结合起来”,那么谢英俊今天的实践对这个传统有哪些延续和更新?沿着这思路,我们可以展开很多话题,如现代建筑与工业、建造、用户、场所、地域传统之间的关系等等。
我对其中一个方面尤其感兴趣:中国语境。实际上,当我最初看到“人民建筑”的标题时,第一反应不是包豪斯,而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我相信,在座的在中国社会生长的、35岁以上的人,一看到“人民”这词,心里都会“一激灵”。因为我们从小就接触人民公园、人民大道、人民广场、人民大会堂等空间环境,耳边充斥着“我代表人民,来看望你了”或“我代表人民,判处你死刑”之类的话语。我们现代汉语中的“人民”,实际上与英文的People和德文的volk,涵义不尽相同。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史建在把大家的注意力向包豪斯现代传统那里引导的同时,还在利用“人民”这个政治色彩特别浓厚的词,尝试与中国当代社会语境展开对话。那我想进一步问,在20世纪中国,“人民”曾是什么涵义,今天又是什么涵义?中国建筑相应有哪些表现?而今天谢英俊的实践又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理解?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国穷一国之力,在北京修建庆祝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建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在“北京市国庆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该工程目的在于“反映建国十年来的工农业生产和各个方面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检验社会主义中国已经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用行动和事实做出回答。”——建筑是一个国家、民族、“全体”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象征物。
2008年,四川建筑师刘家琨自己捐资、设计修建了一个小纪念馆,用来纪念一个在“5·12”地震中死去的初中学生胡慧姗。刘家琨说:“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建筑是呵护个人生活的庇护所和弘扬个人生命价值的纪念碑。
上述两段话,间隔半世纪,体现了“人民”定义的深刻变化:从一个集体、抽象、政治性、道义上的大词“人民”中,开始分解出很多个体、具体、公民法权意义上的“个人”。胡慧姗纪念馆,恐怕是以最强有力的语言弘扬了这种变化,但它并不是建筑孤例。我们可以宽泛地说,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个人独立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及私人开发商和业主的涌现,一些明星建筑师、明星开发商、明星项目(尤其是那些意在彰显个体用户“个性”的楼盘如别墅)的出现,都多多少少在空间文化上推动了“个人建筑”的发展,只不过这里涉及的“个人”往往是比较“优越”的个人,而不是胡慧姗式的“普通生命”而已。简言之,我们不妨这样概括当代中国建筑的状况:一方面作为国家、政权、民族集体表达的建筑仍在盛行 (奥运、世博等) ,另一方面是作为个人表达的建筑也在积极涌现——一个“人民”和“个人”建筑并存的局面。
这里一个新的社会危机,连带空间危机,凸显了:在抽象的,几乎被架空了的“人民”和无数零散的、孤立的“个人”之间,我们几乎没有一个清晰可辨的中间层次。而这正是公民社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个零散孤立的公民,如何能进一步形成一个个团体,以此为单位,来更有效地履行公民义务和争取公民权利?在“人民”和“个人”之间,我们能不能发展出一个中间概念——“社区”概念,一方面把“人民”具体化,另一方面把“个人”们团结起来?在空间上,规划、设计和建造,能不能推动“社区”的发展?
在官方行政体系中,我们还留存有“单位”或“居委会”,但那是正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乡村和城市旧区,我们还有很多靠传统社会纽带维系的社区,但它们大多在迅速衰落,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被拆解的危险。在城市开发中,我们有较近出现的“居住小区”,但那更多的是硬件意义上的集中,而不是社会性的集合。当然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乐观地说,如今借助网络、传媒平台,大家对公民权利的积极讨论,以及公民维权运动的兴起,正使得“社区”的概念呼之欲出。但对我们建筑行业而言,遗憾的是,“社区”在中国的发展,尚没有在实体空间维度上得到支持。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谢英俊(也包括其他台湾同行)的工作,为我们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实践模式——“社区建筑实践”,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用户本身的社会纽带
谢英俊团队的建筑用户往往本身就已经构成了成熟“社区”,他们之间靠各种社会纽带相联,如族裔、地域、信仰和文化传统等。谢的介入,是帮助他们通过建造,强化和改善既有的社区。相形之下,中国建筑师的末端用户往往是在剧烈的城市拆迁重建过程中,被打散后再重新组合的原子化的家庭单元,而很少再有任何成型的社区(或许西安鼓楼回民区洒金桥—大麦市街和新疆喀什老区的改建,可算特例:原居民靠强烈的族裔和宗教纽带,争取到就地安置,从而得以继续维持原有社区)。
2)建筑师与用户的交流界面
谢英俊团队在设计建造的全过程中能直接和建筑的用户交流。而在大陆,或在通常的房地产开发中,建筑师即使动辄设计十几万平方米的小区,影响数以万计居民的生活,也是在依循开发商对市场的定位,而无缘与用户见一面,“用户参与式设计”更无从谈起。
3)建筑师的专业和社会双重整合的角色
谢英俊的团队工作贯通社区策划、规划、设计、建造各环节,在每一环节上又都能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和吸收多方人士参与,因而其建设过程不光是硬件上的建造过程,也是软件上的加强社区凝聚力的过程。他所扮演的master builder的角色是兼具专业和社会角色于一身的。相形之下,通常的建筑过程是基于专业分工的持续分解过程,设计、建造、使用,一系列环节线性传递下去,建筑师虽号称“龙头专业”,起到一定环节的专业监督作用,但根本无法起到全方位整合社会力量和关系的作用。
4)“人民建筑”的现代传统再定位
谢英俊的启发在于,建筑师如仅仅满足形式游戏,其实践的空间恐怕会越来越狭窄,其社会干预力量会越来越微不足道。回到策展序言提出的问题,谢英俊今天的实践,促使我们在多方面为“人民建筑”——这个现代建筑运动的理想再定位,包括建筑师的教育、建筑师对相关产业的介入、建筑师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建筑师与社会状况的互动,等等。
建筑史 篇8
关键词:建筑史,历史建筑,教学,保护
1 中国建筑史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的作用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 一直在建筑学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国内外高校建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必修课。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建筑特点, 以及影响建筑发展演变的种种因素及规律,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建筑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 正确理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的关系。这对于培养建筑学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建筑设计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在今后设计工作中掌握所在地域的历史、习俗、气候, 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在满足现代化功能要求的同时也能考虑到当地地域性, 避免设计完全脱离现实。
2 国内高校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概况
国内高校建筑史学界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多集中于对教师讲授方式的改革。例如, 在讲解方式上通常以实例讲解为主, 老师在讲解时把建筑案例与历史兴衰、社会变迁充分结合, 将建筑实例背后所反映的经济、文化、民俗、科技水平与建造技术等进行分析, 并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时还会将建筑周边发生的历史故事贯穿于授课中, 历史故事本身常常曲折起浮、扣人心弦, 自然会激发起学生们的强烈兴趣, 增强记忆, 便于学生接受知识。但是时代毕竟在进步, 随着近十几、二十年来的社会技术进步, 国内高校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改革也在与时俱进, 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在教学教具上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目前建筑院校使用的重要教学工具, 多媒体的引入可以以图片形式直接展示教学内容, 图文并茂, 并且还可以完成一些建筑构件的动画演示, 让学生对古建筑的建造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其次是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一个古代建筑的模型制作, 可以使学生对建筑的大木作、尺寸都有深刻了解。如果模型足够精致, 学生甚至对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都会有所掌握。
2) 教学场景的转换, 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古建筑现场参观, 实地调研, 这也是近些年中国建筑史课程采用的方式, 古建测绘在传统教学中也采用过, 现在教学改革将实地调研和古建测绘结合, 让学生与古建筑近距离接触, 在此过程中老师面对实物给学生进行讲解, 并指导学生对古建筑进行测绘,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集中精力, 产生兴趣, 效果和模型制作异曲同工。
3)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学生组成团队, 在老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学生科研项目, 或是学生参与进老师的科研项目中, 开展建筑历史的研究, 带领学生参加古建筑维修、古村落保护规划研究等具体科研项目, 使得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对中国古建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并且亲身体验团队协作,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交流沟通能力, 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都是未来的建筑师完成多重任务必须具备的,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和社会接轨。
3 国内外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概况
国内外历史建筑目前都面临如何保护的问题, 但是国外已经走到我们前面, 他们有很好的保护机制,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1 国外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概况
西方国家一直重视历史建筑保护, 在20世纪制定了许多国际准则, 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宪章》 (《威尼斯宪章》) ,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公约》) , 1976年该组织又通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宪章》 (《华盛顿宪章》) , 199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又通过了《奈良真实性文件》, 这一系列的国际准则呼吁世界各国都要遵循, 以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与此同时西方各国也采取许多措施加强本国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
3.1.1 合理的财政支撑机制
在国外发达国家, 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非政府的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的运作机制。例如, 在英国, 国家和地方政府是提供保护资金的主要财政来源;其次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个人善款是政府专项拨款之外的补充。在执行上是政府将款项拨给各种团体, 由这些团体负责具体的运作。而在日本, 也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为主, 联合各种社会团体、慈善机构, 以及志愿者的加入。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具体的保护对象, 按照日本制定的保护法规分担保护资金。
3.1.2 完善的保护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的历史性古建筑有很完善的保护体系。例如, 意大利就建立了多层次的历史城市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机构。该国的国家文化遗产部负责全国历史城市和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各大区、市也分别设有管理机构, 罗马市政府就设有专门的办公室, 对全市的历史城区、文物古迹区和古建筑区进行规划管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保护历史城市和古建筑的民间团体也加入保护行列。
3.1.3 完备的法律保障
国外都有相应的保护历史古建筑的相关法律体系和条文, 比如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 都是采用立法进行保护, 同时强调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即监督法律真正执行。早在1913年, 法国就制定《保护历史古迹法》,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1962年, 法国又制定了《历史性街区保存法》。193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古建筑法》, 对于保护古建筑做了具体规定。1967年英国制定了《城市环境适宜准则》。1943年德国立法规定改变历史建筑周围500 m环境要得到专门的批准。1962年德国还进一步制定了保护历史性街区的法规。这些健全的法律体系给历史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使得古建筑逃脱了被随意破坏的厄运。
3.2 国内历史古建筑保护概况
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比较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 也开始向西方学习较为成熟的经验。保护工作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 取得丰硕成果, 并开始积累起符合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2000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该准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威尼斯宪章》, 将二者中所代表的国内外相关法规作为基本原则, 目前已成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行业规范。
虽然政府和学者专家做了大量的努力, 但是中国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和修复的研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历史建筑保护思想并未深入人心, 历史建筑遗产在世人眼里常常是落后破旧的, 并非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它的价值, 即便知道它的价值也多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遭受了利润追求者们的掠夺与践踏, 这常常造成历史建筑的破坏。其次, 遗产保护概念不清, 范围过大, 这需要业内人士提高自身素质, 建立完整的规范, 同时需要有关部门完善机制, 让有良心有能力的专家有话语权。
4 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引入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可行性和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政府主导, 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还要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必须要使民众具有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常识, 即首先要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 而建筑学专业中的中国建筑史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课, 在讲授的时候理所应当地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一些基本的修缮方法教授给学生。课程可安排在中国建筑史古代史结束后插入四个学时, 专门讲解历史建筑遗产的价值以及保护和修缮。
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 除了我们熟知的在教学教具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场景的转换、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等模式外, 与时俱进的增加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也是必须的, 而且意义重大。21世纪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 给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与教学赋予了新的需求和任务,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结合最新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内容补充一些知识理论,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意识, 以及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这样当学生步入社会, 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不会盲目屈从于甲方, 对历史建筑遗产大肆拆除, 将其夷为平地。
参考文献
[1]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论[J].文物春秋, 2008 (6) :43-46.
建筑史 篇9
巴塞罗那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 濒临地中海, 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在去巴塞罗那之前, 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仅限于, 西班牙勇猛疯狂的斗牛和热情似火的足球。
置身巴塞罗那, 你才真正感受到, 这座城市最值得骄傲的是建筑。巴塞罗那, 因其丰富多彩的特色建筑于1999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的皇家建筑金奖, 这是该奖项迄今为止唯一一次颁发给一个城市整体而非单个建筑的奖项, 而这个奖项的获得凝聚着建筑师高迪的卓越贡献。
高迪一生设计了几十件建筑物, 其中17项列为国家级文物, 3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 高迪在西班牙也享有“建筑设计师之魂”的称号。
高迪的风格既不是纯粹的哥特式, 也不是罗马式或混合式, 而是融合了东方伊斯兰风格、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 是一种高度“高迪化”了的艺术建筑。
他的建筑以造型怪异、多变著称。线条纽曲、色彩强烈、荒诞、充满幻想, 建筑大量使用彩釉的磁砖, 结构奇异、大胆, 又美轮美奂。独特的构造, 让人不得不去思考,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的初衷与本意, 驻足观看不免引人深思, 是怎样的灵感让天才设计师构想出这种超出常规的建筑风格?整体造型不再是方方正正的房屋, 房顶竟被建造成五彩缤纷的鱼鳞形状, 犹如外星来客的飞碟。这些超乎常规的建筑不免让人惊叹, 设计师当时的构想竟然能如此特立独行!
经介绍才知道, 在高迪那个年代, 这样的建筑, 并非主流, 这无疑在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也给建筑界带来了一股独特的建筑新风。高迪的建筑无人能及, 也很难有人能真正的理解透彻, 将高迪的建筑诠释到位, 让人真正接受, 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高迪的作品主要有, 圣家族大教堂、米拉公寓、巴特罗之家、古埃尔公园和吉埃尔礼拜堂;特雷西亚学院、阿斯托加的大主教宫殿和布丁内斯之家。
他的两个重要的理念在早期的几个作品中就已有所体现, 一是五彩缤纷的色彩;二是精确的计算。“高迪知道一个建筑物体需要有多高或多矮的尺度, 需要多少的立面或多少的曲线。这种天赋使高迪发现有趣的形式不是平面的, 而是凹面和凸面的。”由此出现了建筑物中倾斜的柱子, 像波浪一样的巴特罗之家。
我们的首站是高迪的遗世之作圣家族大教堂, 当我们来到期待已久的圣家族大教堂前的时候, 眼前这座像拔地而起的石笋又像刺破青天之利剑的风格独特的建筑让我们兴奋不已。
该教堂始建于1882年, 高耸的吊塔能看出, 教堂至今仍在修建。虽然是件未完成的建筑, 但在西班牙乃至世界筑界, 都一直是享有盛名的艺术珍品。
整个教堂共计18座高塔, 以中央170米高那座代表耶稣基督, 其周围将环绕4座130米, 代表4位福音传道者的大塔楼, 北面的一座后塔有140米高, 代表着圣母玛利亚。其余分别置于各立面共12座塔代表耶稣的十二门徒, 各有100米高。但目前没有一座是盖好了的。据估计, 圣家族大教堂可能要到2050年才能完全竣工。
在欧洲, 不论哪个国家都有无数的教堂, 而高迪设计建造的圣家族大教堂, 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首先是设计, 这座教堂突破了基督教千篇一律的传统格局, 是用螺旋形的墩子、双曲面的侧墙和拱顶双曲抛物面的屋顶, 构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复杂结构组合。教堂的上部四个高达105米的圆锥形塔高耸入云, 纪念碑般地昭示着不朽的神灵。塔顶是怪诞的尖叶柿, 整个塔身通体遍布百叶窗, 看上去像镂空的大花瓶。教堂外部的雕刻精美而独特, 不论是十字架上的耶稣, 还是根据《圣经》故事创作的主题雕塑, 都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即便你对基督教一窍不通, 只要伫立在圣家教堂前, 你就会被那峥嵘、奇异的雕刻纹理所折服, 你就无法平息内心的震撼。
在巴塞罗那所有高迪的建筑中, 巴特罗之家的门票是最贵的, 16欧元。但尽管贵, 我们仍然不想错过。
据说高迪设计巴特罗之家, 灵感创意来源于一个童话故事。从前, 一位美丽的公主被龙困在了城堡里, 英雄圣·乔治为了救出公主与龙展开了搏斗, 用剑杀死了龙, 龙的鲜血变成了一朵鲜红的玫瑰花, 圣·乔治把它献给了公主。所以这座房子的每个设计背后都有着特殊的含义。比如, 十字架形状的烟囱代表英雄, 鳞片状拱起的屋顶是巨龙的脊背, 镶嵌彩饰的玻璃和构思独特的阳台则是面具, 阳光照耀下色彩缤纷的拼贴玻璃叫人眼花缭乱。
巴特罗之家看上去就像是一幅抽象的风景画, 可以看出高迪对自然界各种形态结构的独特诠释。房子里的设计还是高迪一贯的作风, 没有棱角, 一扇窗, 一个门把手, 可以活动的木质通风窗户, 全是柔和的波浪形状, 小小的细节给人以更大的惊叹!
巴特罗之家到处散发着巴塞罗那浓郁的现代主义生活气息。在这里, 游览的人们都会浮想联翩。这就是高迪, 把建筑变得极具创意和深度, 蜿蜒的线条配合丰富的色彩, 融合成别具一格的美丽。
在参观完巴特罗之家后我们乘坐24路公交车来到了古埃尔公园, 这是一座原本为富豪建造的英式“花园城”。
古埃尔公园的主人古埃尔先生从城市加花园的理念中得到启发, 希望在有山有平地的地方建造一片住宅区, 于是高迪设计建造了这个充满奇异色调的建筑——古埃尔公园。
古埃尔公园不管是石阶、石柱和弯曲的石椅上都充满了各式的马赛克, 全由瓷砖拼贴而成, 色彩灿斓, 让人有身处梦境之感。这里是一个梦幻般的公园, 与其他建筑不同, 它是个开放式的空间。在入口处的石阶上有一处著名的马赛克彩龙喷泉, 沿着石阶而上的市场广场、弯曲的座椅、石柱和两栋造型特殊如童话世界的房子, 都是古埃尔公园的最别致的景观。
公园里的建筑风格仍然以生动曲线和波浪纹为主, 广场上造型特异的蛇形长凳, 细看竟是用细碎的陶片拼贴而成, 画面抽象, 色彩斑斓。陶立克式的立柱支撑着上面的广场, 构成一个富丽堂皇的百柱厅, 具有古希腊的风格, 但它曾经是附近居民的菜市场。走到百柱厅下面地下蓄水池也可以看见出水口是一个火蛇的造型。上方的天花板是用杯子、瓶子和洋娃娃的碎片拼贴起来, 在五彩缤纷的图案中有太阳和水母, 这显示了高迪喜欢运用自然元素的本色。
高迪的建筑巧妙融合了传统与当代的各类建筑风格, 既保留了原创力, 又在技术上做出了大胆的突破, 加以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装饰物, 为每件作品注入了新鲜的“血肉”与“灵魂”。让建筑不再是生硬的钢筋水泥, 他如魔法师般赋予了建筑生命。他的设计从建材、型式、到门、角、窗、墙等任何一处细节, 都是独一无二的, 也因此, 高迪的建筑风格很难被归类成某种风格, 也难怪他被称之为“建筑史上的但丁”。据资料记载, 让高迪拥有如此新鲜活力的创意及不停超越自己的动力, 则是源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他只想模仿大自然, 像大自然那样去建筑点什么。年轻的高迪曾在日记中写道:“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从建筑中就能看出高迪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的许多设计元素都来源于大自然。
有人说高迪本人希望创造一个宁静和简朴的世界。参观高迪的建筑后我非常理解这种观点。虽然有人评论高迪是个疯子, 说他设计的建筑都是奇形怪状、色彩斑斓, 完全不像是给人类住的。当我置身于高迪的建筑中, 环顾四周, 竟觉得高迪的房子放在大街边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 但如果是放在森林里, 给长着尖耳朵, 古灵精怪的小精灵们住就协调多了。
我因他出人意料的设计而深深地着迷, 在这童话般的古堡中, 久久不愿离去。我想, 只有拥有童心的人, 才能真正感受到高迪想要传递给世人的本意。高迪的建筑变化多端, 游览在其中, 我仿佛变成了初生的婴孩, 对这个梦幻般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处处都有能有如初见般的惊喜。穿梭在这些幽灵古堡般的建筑中, 让我瞬间有了一种穿越的错觉。远处仿佛传来了悠扬的圣歌。这无与伦比的圣曲, 回荡在建筑的每个角落, 洗涤穿透着每位路人的灵魂。高迪史诗般的杰作, 给人如此震撼的感受, 让每一个见到它的人, 都为之赞叹!
拓展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拓展
1 外国建筑史教学的现状特点
作为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外国建筑史在其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熟知外国建筑史则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专业素质之一。外国建筑史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综合性强,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所收集的实例材料非常丰富,这也是外国建筑史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之一。在建筑学本科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都非常重视建筑设计课的学习,相比之下,外国建筑史这样的理论课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面对内容如此丰富的教材,外国建筑史的教学课时则是显得相对不足。因此,一般认为外国建筑史教学应当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和概念的深入透彻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育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比较分析是促进学习、认知的有效方法。在外国建筑史教学中,一般也认为比较分析是提高外国建筑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东南大学刘先觉教授认为“进行中西对比”是外国建筑史教学取得成效的方法之一(1),笔者对此有很深的体会。要采取比较分析的教学方式,就有必要适当延伸和拓展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在此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2 结合本地及国内的一些相关材料拓展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
在现行的外国建筑史教材中(2),由于篇幅所限,各方面内容的安排较为平均,其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并未有专题性地展开论述。对于外国建筑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和概念的教学,笔者尝试适当补充广州本地及国内的一些相关材料来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将其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
2.1 拓展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教学内容举例
对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一些重点内容的教学,笔者选取本地及国内的一些相关实例作为对比性实例来拓展教材教学内容。如在哥特式教堂一节,笔者补充了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的相关内容,包括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建设背景、建设过程和概况等,并将其与教材中所列举的几个哥特式教堂实例从平面形制、立面特征、建筑结构、内部空间等方面做出比较分析。此外还引导学生就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的一些特点进行讨论,如对正立面朝向(朝南面江)的解释、建筑细部中融入一些岭南传统建筑元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还引出了学生对广州近代建筑发展特点的进一步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现存于广州的这些西方建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踊跃发言和提问,有的还结合自己对这些建筑的印象提出了新的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可见这样的教学内容很受学生的欢迎,并且促进了学生对历史建筑分析思考方法的了解。
又如在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补充现存于广州沙面和东山一带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实例,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类型中的典型实例;此外,还结合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将北京圆明园中的巴洛克建筑与之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其建设时间背景、建筑风格特点等方面对北京圆明园中的巴洛克建筑进行分析思考,使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加深了对巴洛克建筑的认识和理解。
2.2 拓展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学内容举例
对于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一些内容,同样可以采取以上的比较分析方式来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如在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一节,笔者补充了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的概况、形成和规划、建筑风格特点等相关内容,着重结合其中的典型实例分析了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风格的特点。这些对比性实例使学生对教材中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欧美流行的复古创作思潮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在建筑思潮部分关于地域主义建筑的教学,笔者补充了关于当代岭南建筑发展的背景与概况等内容,介绍了莫伯治等岭南建筑派代表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及其著名作品如广州白云山庄、白天鹅宾馆等相关内容,并从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对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建筑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亦增进了对岭南地域建筑与文化的理解。
在现代主义之后建筑思潮的解构主义一节,笔者补充了英国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国际设计竞赛中选实施方案,现仍在建设中)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他几个参选投标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以此来分析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思想。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纷纷结合亲身体验发表自己对广州近年来采用国际设计竞赛中标方案建设的一些重要公共建筑的观感和看法,并对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怎样与实际功能、基地环境结合等问题发表了评论。这种结合广州本地著名建筑实例的评析来讲解建筑思潮的做法不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相关建筑理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课后有学生表示通过外国建筑史课程系统地学习了建筑设计理论,反映出对建筑史课程学习的意义的认识。在以上广州的一些相关建筑实例的课堂教学以后,大多数学生都自发地利用平时课余时间到广州的这些实地进行参观和调研,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期中课程作业。
对于教材上还未收录进来的一些外国著名建筑师最新的建筑作品和理论,笔者在教学中做了适当补充,并注意加入一些外国著名建筑师在国内的最新建筑实践和代表性作品,如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背景增加了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等著名建筑的相关内容;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背景介绍了其中一些设计独特的场馆建筑方案等。这些新增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上的相关建筑理论,并能够及时把握当代建筑思潮的发展动态。
3 结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现有丰富详实的外国建筑史教材内容基础上,仍有必要适当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拓展的具体教学内容可以结合本地及国内的一些相关材料,并将其作为对比性材料与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比较分析,让学生联系身边(本地及国内)熟知的环境来认识西方建筑。对于所选取的相关材料,应当以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为原则,并且最好是学生已有所知或平时容易接触到的。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创设情景”:适当地创设认识和解读西方建筑的教学情景。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外国建筑史教材中重点内容和概念本身的深入透彻理解和掌握。此外,这种适当拓展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亦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外国建筑史的兴趣,改变了以往部分学生不重视建筑史等基础理论学习的状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
[2]刘松茯.分段解读--外国建筑史教学随笔[J].华中建筑,2006,(6)
[3]卢永毅.同济外国建筑史教学的路程--访罗小未教授[J].时代建筑,2004,(6)
建筑史 篇11
【摘要】:随着我国的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颁布,建筑的节能测评对节能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由于城建步调的加快,以及节能项目的高速前进,建设活动的噪音污染就变得非常的显著,特别是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在建设的时候存在非常多的噪音,不但会干扰到群众的生活,同时还会对城市的外在形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节能;建筑噪声控制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新型住宅节能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对住宅节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随着城市的进程及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如何加强城市建设施工噪声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噪声污染,给居民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已成为当今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建筑节能与噪声控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我国近年来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及实施建筑节能的相关技术标准来看,这些技术规范很好的迎合了建筑节能的相关理念,如在建筑设计中,最大程度的实现多节能设计、少耗材,并且在施工阶段加大监督力度、杜绝建材浪费现象,最后在验收阶段也不能放松,按照技术标准严格把关。这些技术标准为我们的节能工作开展提供有利保证,也督促我们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真的做到上述的要求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建筑一个节能是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新兴的概念,对于大部分建筑设计工作者来说没有深刻理解它的内涵并应用到设计中来,对于这样一个新的技术规范在刚开始难免有些棘手,缺乏经验,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因此在决策的时候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形,就要求我们的相关人员能够不断的学习相关技术,借鉴国内外成功建筑设计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摸索研究出适合在我国发展推行的节能建筑。另外在施工的各个阶段成立单独的督查部门,如建筑材料的生产、使用、废物的处理等环节,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实施工程的各阶段,尤其是监督和验收工作的开展,所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环节。
2、节能设计技术发展和理念滞后
相对于我国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建筑行业对节能设计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而且节能建筑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对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与此同时,发展理念滞后,相关部门对节能建筑的宣传力度不够,也就导致社会公众缺乏对节能建筑的深入了解与认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节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实施工作。另一方面,建筑节能的推广与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做支持,提供设计方案,然而由于我国节能建筑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而且节能设计理念的地位在建筑行业内部还没有完全确立,节能建筑的技术达不到相关要求,技术指标体系和规范制度不够完善,具体事例如: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墙体材料研发工作的开展,没有将墙体材料研发纳入到建筑节能设计体系当中,缺乏技术引导与支持,缺乏对建筑节能的有效管理和引导,追溯到根源问题就是节能理念不够深入,限制了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规范化、进一步发展,更进一步导致我国节能建筑的实施受到阻力。
3、节能设计的激励政策相对缺乏
按照节能建筑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看是节约资源、减少建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对于一般的建筑企业,各项技术、条件设施的不足导致他们认为发展节能建筑只是一个口号而实施起来会有更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多的成本,这就在建筑设计方面造成很大额误区,恶性循环下去导致节能工作不能顺利有效开展。因此,国家需要制定积极的政策,鼓励建筑节能设计的研究并能够正确的引导其方向,增收公共事业费作为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用来建筑节能补助资金,让企业从长远着眼,积极主动的投入相关节能工作中来。
4、建筑噪声影响严重
建筑噪声的危害不可忽视,轻则干扰居民生活,影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重则使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目前建设公用设施以及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现场,都大量使用各种动力机械,使原来比较安静的居民区环境成为噪声污染严重的场所。更有甚者某些施工现场紧邻居住建筑群,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干扰。
二、建筑节能与噪音控制的一些措施
1、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应该渗透在建筑的方方面面以及各个环节上,现以门窗设计和外墙设计的节能为例探讨节能技术。门窗设计方面,首先具有重要的采光、通风和防护的作用,因此在建筑中建材消耗最严重,门窗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而且还需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考虑太阳辐射和房间楼层间的采光问题,选择合适的窗型和材质。另外对于落地窗之类的大窗户,对窗户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门窗节能设计建材的保温性能和门窗的密封性能是重中之重。其次,外墙的保温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因为墙体的保温很大程度降低了供暖系统的压力,降低了能耗。所以我们可以用更好的建材、加厚墙体或复合墙体等来加以保温盒增大承重力。
2、充分利用绿色能源
在能源方面,我国虽然说是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能源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充分开发利用新能源并与建筑设计想结合,充分发挥绿色能源的利用,才能有效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如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比较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有非常广泛的前景。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3、提高意识健全机制与政策
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宣传力度,树立节能意识,提高意识健全机制,提高全社会对建筑节能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对建筑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监管,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到项目的施工、验收,建立健全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研究节能建筑。
4、建筑噪声的控制
建筑噪声必须得到控制,为了降低建筑施工噪声,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如改进高噪声设备,降低施工机械工作噪音分贝,液压打桩机,安装弹性支座后,能有效地降低噪声。另外还可以改进施工方法或限制高噪声机械的使用,把噪声大的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
5、建筑绿化
从建筑的节能方面考虑,多种植树木,因为树木的枝叶通过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降低反射的热度来明显降低夏季温度,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季,绿化好的地方的气温和普通的没有进行绿化带地区相比,气温明显降低很多,建筑绿化布置方法不同,那么对节能所起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从建筑的噪声控制以及减弱噪声方面考虑,减弱噪声干扰的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在噪声源与建筑之间的大片草坪,种植高大常绿乔木与灌木来组成足够宽度且浓密的绿化带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较好的减弱噪声的功能。运用绿化应考虑到噪声的衰减量随植物配置方式,通过绿化来防止和减少噪声对建筑的干扰时必须认识到树种是随着噪声的频率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现如今是为了设计出更适合人们居住并且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住宅,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还有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实现现代化建筑目标的主要措施就是与时代的号召相互呼应的建筑节能和建筑噪声控制,争取通过相关人士的努力设计出并建造出更多更好的节能生态住宅。
参考文献
[1]易良成.建筑设计中节能与噪声的控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
[2]肖红专.住宅设计中的噪声控制[J].环境科学导刊,2008.
建筑史 篇12
四川茂县=谢英俊+谢英俊建筑工作室
四川“5·12”地震之后, 谢英俊进驻灾区农房重建, 独立接案, 提供技术和经验指导, 协助农民盖符合生态环保的房子, 为500多户乡村家庭建造房子, 既有整村的, 也有分散的。其中, 杨柳村是为数不多仍保留有传统语言和文化的羌族村落。通过村民协力互助的方式, 历时一年完成56户重建, 都是两层楼加一个暂作储藏室的阁楼, 样式基本延续传统结构, 主要的改变是采用了轻钢作为骨架, 既抗震又环保, 一户约为150平方米。建房时, 村民一起参与, 男女老少均参与其中, 极为热闹。
生态屋以轻型钢做骨架, 结合当地建屋习俗, 一层墙体使用就地取材的石头砌筑, 二层采用钢网混凝土, 三层使用木板。以开放性的架构为基础, 家户有很大的自由度, 可随各自的经济条件与需求灵活调动, 最终能呈现有规制又不失多样化的风貌。实际上, 在进入四川震区之前, 谢英俊在台湾及河北等省已经做过了类似的项目。
在业界, 谢英俊有“人民的建筑师”的称号。他的2011年全国个人巡回展以“人民的建筑”冠名, 其副标题则是:“关系到70%人类居住的思考与实践”, 所谓的“70%人类居住”即普通居民乃至乡村的居住环境, 这是以前的建筑专业少有涉及的。业界著名评论家、策展人史建将他的工作与现代建筑史的开端——包豪斯现代建筑运动相提并论, 说他在当下中国为包豪斯精神的“为人民的建筑”做出了实践与进一步的开拓。谢英俊在建造实践中倡导居住者的参与低成本、低技术、开放架构 (未完成建筑) 和与独特地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融合, 他无疑是“公民建筑”与我们的“穷人的建筑学”应当关注的一个对象。
村民参与共建生态屋的场景建造中的杨柳村为当地配置的尿粪分集生态厕所。可预防、控制
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 是谢英俊在1999年台湾南投县邵族部落村落建设中的作品的翻版。
建成后的杨柳村再生砖制造场景
再生砖成品
刘家琨在“公民建筑”上的实践是与谢英俊有些志同道合的, 他的实践也是在四川进行的。
“再生砖计划”项目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 掺和切断的麦秸作纤维, 加入水泥、沙等, 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 做成轻质砌块, 作为灾区重建的材料。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 也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地震的灾难过后, 原有的房屋等建筑设施已成废墟, 对这些废墟的清理是一件耗资费力的事, 而经过防疫喷洒处理后, 它们则可以作为再利用材料。家琨工作室认为, 它们是“已经毁坏的家园”, 而“虽然家园已经毁坏, 这些碎砖断瓦仍然饱含曾经寄托的情感”。对它们的再利用不仅在于经济上的环保和节省, 更在于对灾难记忆的尊重和珍视。“再生砖”不仅有低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环保节能的优势, 其设计与构造的内涵更是充满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建筑师的人文关怀——这无疑是刘家琨作品里一贯以之的风格与情怀。
“再生砖计划”展览
除了“再生砖计划”, 刘家琨与家琨工作室最富于人文情怀的作品, 无疑是为纪念在“5·12”地震中罹难的15岁少女胡慧姗所建的“胡慧姗纪念馆”。它于2009年5月建成, 家琨建筑工作室全款捐建。
胡慧姗生前喜欢文学, 梦想成为作家。纪念馆建筑整体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为原型, 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 外部红砖铺地, 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 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 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 她不是名人, 只是个普通女孩,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里的纪念内容没有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 只是关于一个花季少女的追忆。从一个圆形天窗洒进的光线, 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一一这个纪念馆, 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 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一一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胡慧姗纪念馆模型
2012.3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 Ction in Guan Gxi
17
内部为女孩生前最喜欢的粉红色, 布满她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是一个慈善项目。设计的初始, 穆钧与吴恩融便确定下这样一个目标:不仅为当地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 更关键的是要以此为契机, 努力诠释一个适合于当地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模式。
该项目强调一个科学化且可推广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当地冬季寒冷、夏季温和, 现有建筑多是生土建筑。通过研究, 发现这里冬季的热工设计, 是最为有效的生态设计手段。而当地以生土窑洞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中蕴含着大量基于自然资源并值得生态建筑设计借鉴的生态元素。
顺应地形, 学校所需的十间教室被分为五个单元, 布置于两个不同标高的台地之上, 使得每间教室均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和夏季自然通风。以绿化为主的院落环境有助于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校园环境。教室的造型源于当地传统木结构坡屋顶民居, 不仅继承了传统木框架建筑优良的抗震性能, 而且对于村民而言更容易建造施工。教室北侧嵌入台地, 可以在保证南向日照的同时, 有效地减少冬季教室内的热损失。宽厚的土坯墙、加入绝热层的传统屋面、双层玻璃等蓄热体或绝热体的处理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建筑抵御室外恶劣气候的能力, 维护室内环境的舒适稳定。与此同时, 根据位置的不同, 部分窗洞采用切角处理, 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远景
小学的建设施工继承了当地传统的建造组织模式, 施工人员全部由本村的村民组成。除平整土方所必需的挖掘机以外, 所有施工工具均为当地农村常用的手工工具。同时, 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 如土坯、茅草、芦苇等。由于这些材料所具有的"可再生性", 所有的边角废料均可通过简易处理, 立即投入再利用。
新教室的直接造价 (包括材料、人工与设备) 只有422港币/平方米。新建教室的室内气温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便在今年初罕有的严冬, 也无需任何燃料采暖, 教室仍可达到舒适且空气清新的室内环境。
从这个学校项目中, 村民们得以重新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新学校的建造向他们诠释了一条适合于黄土高原地区发展现状的生态建筑之路。
教室内部施工人员全部由本村的村民组成
2012.3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 Ction in Guan Gxi
19
建筑剖面图
学校内开放的空间
无止桥项目计划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无止桥团队
无止桥项目计划其实也是一个慈善项目, 它是一个资助内地贫困农村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儿童教育环境的建桥计划, 是由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设计者穆钧和吴恩融发起的一个多人共建项目。在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建造期间, 设计团队发现学校与生源居住区隔着的一条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可以通行, 一到雨季河水上涨学生便无法通行, 曾经发生过学生和村民被洪水冲走的不幸事件。团队便发起了这一计划。
计划取名“Bridge Too Far”, 源于二战老片《遥远的桥》, 然而设计者取这个名字, 显然有将项目“无止”地进行下去的意思。团队成立了基金会, 并通过宣传在香港和内地吸引了很多热心人士和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其中包括前香港总督Sir David (彭定康前任) 。目前, 项目也成为一项渐趋于成熟的慈善计划, 在甘肃、吉林、贵州、云南、四川等当地农村完成了建桥计划。
“无止桥”的设计思想因循穆钧和吴恩融的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利用当地传统技术和自然材料来建造具有推广性、低成本的生态建筑模式。它仍然以生态设计为原则, 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和其他可再生、可降解、可再利用和低能耗 (low embodied energy) 的材料。令团队感到幸运和意外的是, 无止桥还获得了包括RIBA、Architectural Review、HKIA在内的若干大奖。
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社会剧场”式住宅是一处位于北京回龙观的住宅项目, 其设计宗旨是将一些基本的小型住宅单元与大型的半露天式公共剧场型空间相结合。该剧场空间将在整体建筑中为社区全体居民发挥公共起居室的作用。而住宅单元则是基于公共墙的概念进行设计的。它既是房屋的基础结构, 又能让居住者将所有家用电器和服务设施收纳其中。
目前建筑中有两种尺寸的单元:14平方米和22平方米。这些单元仅在深度上有差异, 这是由于走廊的形状导致楼层平面不对称的结果。每个单元的高度和宽度都设计成2.8m×3m, 并以标准化模块的形式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的外墙展开。每个单元还附加了小阳台, 为内部空间增添更多层次。整个建筑规划分为6层。最下面3层容纳商业功能区, 并保留了余地, 可将露面高度扩建为原来的两倍, 从而增强空间感和灵活性;最上面的3层为住宅区, 通过在东西两边的外墙上变化阳台的开口位置, 楼内单元模块千篇一律的缺点得以弥补。
展出模型和渲染效果图
“土楼公舍”位于广东南海, 建成于2008年, 规模面积为13711平方米, 为URBANUS都市实践 (刘晓都、孟岩、王辉) 设计。在设计者看来, 它的设计不仅关涉到如何将传统客家土楼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课题, 更是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建筑标志。
“土楼公舍”的设计思想在于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 利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 做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迁入产生的居住问题的实验。新土楼既是一座建筑, 又是一个社区, 尤其是关注低收入人群, 已经走到人文建筑的层面。它不只在形式上借鉴客家土楼,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土楼社区空间的再创造, 最终构建了一种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意识和节奏的城市低收入者的社区空间。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 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 但较现代板式宿舍更具亲和力, 有助于社区中的邻里感。都市实践秉承了这一传统优点, 并在内部空间布局上添增了新内容:每户室内面积不大但带有独立厨房和浴室, 每层楼都有公共活动空间。社区的食堂、商店、旅店、图书室和篮球场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此外, “土楼公舍”还贯彻了都市实践一贯的都市主义设计思想, 它充分考虑到了建筑本身与城市周边的冲突与融合。通过与绿地、立交桥、高速公路的拼贴, 建筑形成对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的消化, 同时也获得了一个融洽的城市公共居住/生活空间。它长期的招租方式, 更是为解决中国中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走出了探索之道。
2012.3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 Ction in Guan Gxi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