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运行情况总结

2024-08-23

实训基地运行情况总结(共10篇)

实训基地运行情况总结 篇1

贵航高级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贵航高级技工学校始建于1977年10月,在上级有关部门

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工作下,从一所普通的部办技工学校发展成一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贵州省三所技师学院之一。现学校设有贵州省第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贵州电视大学工作站、黎阳分校、贵州双阳飞机制造厂教学班,并于2002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8年5月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有小河、扎佐两个校区(即南校区和北校区),分别位于贵阳市小河区和扎佐镇大山村。

学校始终坚持以机械加工为主的办学方向,30年多来为航空工业和地方企业共培养了两万余名的初、中、高级技术人才,常设专业(工种)有数控加工(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维修、机械加工(车、铣、磨)、机电一体化、航空电器、航空机械、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飞机铆装钳工、飞机钣金工、维修电工、焊工、计算机应用与电子技术、机修钳工、工具钳工、热表处理工、锻造工、铸造工、汽车维修等。此外,每年还为企业非学历短期培训7000人次左右。学校现有教职工331人,专职教师1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1人,高级职称教师40多人,中级职称95人。专职教师中理论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94%,实训教师大专学历、高级工以上达100%。1

学校现有资产总额3000余万元。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职业教育呈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在省内几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中,我校在机械加工方面教学质量高,机械加工和数控专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毕业学生受到社会广泛欢迎,我校连续6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促进了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屡创新高,从2000年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现在4000多人。

二、取得成绩和经验

学校在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领导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工作下,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绩如下:

在硬件方面,近三年先后投入资金1500万元购置数控设备60余台套,普通机加设备40余台套,购置各种电脑、多媒体设备共计300余台,建设多媒体教室10间,数控仿真教室、自动编程实验室、数控维修实验室共10间。

在软件方面,首先是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学校先后从大专院校和企业引进数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50多人,派出30多名教师到武汉、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成都等地高校进修,通过学习,使我校在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师资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学校特别重视数控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选派20多名教师到

贵航集团所属企业进行数控设备实际生产操作技能学习,通过生产实习,使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技术水平,从而对数控专业的教学起到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我校还建立了一支由企业数控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举办数控技术讲座、指导数控技术实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支兼职教师队伍对我校数控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运行管理情况

随着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实训条件不断改善。我校围绕“突出机械加工技术实践技能培养”这一目标,重新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教学上,分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个教学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主要掌握该专业必备的基础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学习机械加工技术及机床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分支学科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实践教学上,完成学生从认识、掌握两个层次的教学循环,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在认识层次教学中,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实训场地,开展机床认识训练等。从入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认识并了解机床的特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在掌握层次教学中,开设机械加工基础训练、数控编程仿真训练、数控加工基本技能训练、数控机床操作训练、数控机床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企业岗位实习等,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实训完

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训练,使工作能力进一步和实践工作要求相符。在重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以“知识理论为基础、实践技能为目标”为宗旨,加强了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大于2:1。

在专业教材建设方面,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我校在选用优秀高职高专教材基础上,针对本院教学特点,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同时,开发、制作多项多媒体教学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开展直观、生动地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知识的传授量。为理论学时缩短、实践学时增加创造了条件。

四、运作模式

由于在师资力量、教学计划、教材建设方面的充足准备,目前已形成一套较成熟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模式。利用总计近300台的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数控车、数控铣床、数控电火花成型机床、数控线切割机床和数控综合实训台等实训设备,开展了机械加工实训、数控车床编程操作实训、数控铣床编程操作实训、数控线切割机床编程操作实训、数控电火花机床编程操作实训及数控系统组成与故障诊断实训。对于机床数目较多的普通车床、铣床、磨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开展了以班级为编制的集中式实训。通过普通机床切削基础训练→数控编程仿真训练→切削金属制件的实训模式,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于目前数目较少其他设备,开展了机动灵活的分组式实训,以达到充分利用设备,保证学生的人均上机实训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同时,开展了实用工

业零件的加工,既可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的实训,又可降低实训成本,对学生加工实用工业零件时的数控工艺制订起到了极好的锻炼作用。对普通机床加工实训与数控机床加工实训的衔接,做了充分的研究,能够准确地把握数控专业学生普通机床实训与数控机床实训的关系。发挥我校普通机加设备数量多、种类齐全的优势,通过普通机床加工实训,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中刀具、夹具、量具、工艺等知识,为在数控加工尽快进入角色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校企业合作方面,近几年来,我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大力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我校已在贵航集团的十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操作技能提供了可靠的平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在规模上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在实训内容上更是校内实训的扩展。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中,学生要进行种类多、难度大、精度高的实用工件的加工,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能力是极大的锻炼,同时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

存在问题主要有:实训设备和技能人才培训不适应,目前学校在校学生4000多人,在加上每年培训近7000人,由于教学设施设备部分陈旧老化,教学设施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

2、由于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学校教学设备更新还有待加强,还需要不断引进新的各种教学实训设备,同时教师知识更新和培训还有待加强,特

别是高技能、高学历教师建设还需要加大引进力度。

下一步工作计划主要围绕我们实训基地存在问题进行改进,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新购置设备,在未来5年建设

1、教学大楼10000㎡

2、实习厂房6000㎡

3、培训大楼2000㎡

4、学生宿舍18000㎡

5、学生食堂4000㎡

购置各种机械加工实习实验设备,数控车20台,数控铣20台,加工中心20台,普通车床20台、普通铣床20台,普通磨床10台、各种焊接设备20台。在师资建设方面,引进各种高技能教师30名,每年对现有教师进行各种培训每位教师学时数平均30学时。

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定期对实训教师进行培训

二○一0年五月二十七日

实训基地运行情况总结 篇2

高职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指高职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构设置、层级关系及职能划分。科学合理地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对于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改善实训(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常见管理机制

高职学院的组织结构介于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即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一般设立一个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实训处管理全院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资源。也有将实践教学管理职能放在教务处的。

校内实训基地按照直接管理部门的不同分为院管基地、实训处或教务处直管基地、系管基地和教研室管基地等几种。如图1:

2. 管理机制的优化

目前高职学院一般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也适宜采用院系二级管理,即由二级系(院)对专业实训基地进行直接管理,实训处/教务处进行间接管理。理由如下:(1)目前高职学院开办的专业数较多,一般在30个以上,需组建多个专业实训基地,若实训基地均由实训处/教务处直接管理,则管理跨度偏大,管理效果差。(2)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实践教学,专业实训基地由系直接管理,更有利于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的统一。(3)专业实训基地在不同系间的共享程度一般不大,即使有时需共享,也可由实训处/教务处进行协调,不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专业实训资源不宜再分散到各教研室,否则会造成协调难、重复购置等问题。

全院各系需公用的实训资源,可整合成公共实训基地,由实训处/教务处直接管理,主要是为了资源共享。生产型的实训基地需有专人进行生产和生产管理,区域共享型的实训基地需接受校外的实训任务,而且两者的规模一般都较大,不适合由实训处/教务处或系直接管理,可由学院直接管理。

公共实训基地和各系(院)的专业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为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服务,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训)的准备以及协助实验(训)教学,实验(训)教学则主要由相应的教研室承担。专业实训基地也可进行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教研室提供协助,公共机房可承担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等任务。生产型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进行实训教学;二是通过生产或经营提供产品或服务,为学院创收。共享型实训基地除了满足本校的实训教学外,还能为其它学校类似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服务。

二、仪器设备管理

1. 现场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的现场管理可借鉴企业常用的5S管理办法。5S管理办法起源于日本,5S是日语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维持(Seiso)、素养(Shitsuke)5个词的简称。多年的实践表明,5S管理对于企业改善工作现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均有明显效果。

(1)整理: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区分为有必要与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以外,其他的都清除或放置在其它地方。目的是腾出有效使用面积,防止工作时误用或掩盖需要物件。

(2)整顿:把留下来的必要物品分门别类定点放置,必要时加以统一标识。目的是使工作场所清楚明了、一目了然;创造出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减少或消除找寻物品时间的浪费。

(3)清扫:彻底清扫工作场所,清洁工作场所内的物品和设备。目的是保持干净、明亮的工作环境,杜绝污染源,保证师生产生愉快心情。

(4)维持:将整理、整顿、清扫规范化、制度化,并辅以必要的监督、检查和奖励措施。目的是通过强制性规定和措施,长期维持上述3S成果。

(5)素养:采取各种措施,使师生养成追求整洁高效、遵守规则、积极主动的良好的习惯。

2. 资产管理

(1)建账:新购置的仪器设备或接受捐赠的仪器设备,验收合格后均应建立资产账目,填写好资产卡片,并贴好标签。在资产账目和资产卡片中应列出仪器设备的名称、品牌型号、价格、购入或转入日期、出厂日期、生产厂家、使用部门、责任人等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二级管理模式,即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建立全校仪器设备总账,并负责对所有的仪器设备资产卡片建档,使用部门对本部门的仪器设备建立分账,并负责保管本部门的仪器设备资产卡片。

(2)变更:仪器设备的使用部门或责任人发生变更时,资产账目、资产卡片也应进行相应的变更。

(3)销帐:仪器设备报废后,资产账中相应条目、相应的资产卡片应进行销账处理。

3. 使用管理

首先应制订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要求使用者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防止发生人身伤亡或设备损坏事故。其次应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调校和维修,确保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另外,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调校和维修应进行客观的记录,为仪器设备的效益和价值评估以及以后的维修提供原始依据。

4. 信息管理

仪器设备的信息管理是指对仪器设备的种类、品牌型号、生产厂家、购置日期、出厂日期、价格、用途、状态、管理部门、使用情况和维修情况等信息及时采集、更新、统计、分析,为仪器设备的效益评估、合理调配和仪器设备购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仪器设备的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加强仪器设备的信息管理,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购置,有利于避免仪器设备购置时的决策失误。

三、运行成本控制

1. 基本建设费用

新建或改扩建实训(验)室、添置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的大修、实训(验)场所的大型基建维修均需按规定程序充分论证,经院务会批准后方可实施,其费用从学院基本建设经费中支付。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训基地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家财政经费;有条件的实训基地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2. 实训(验)场所的日常维修及水电费用

实训(验)场所的水、电等的日常维修、小型基建维修及水电费由后勤部门负责,费用从其包干经费中支付。

3. 日常运行费用

实训(验)室日常教学的运行费用(含实训实验耗材、药品和低值耐用品的购置费、仪器设备的维护费及小型维修费)学院按平均3000元/间·年进行限额控制,在此限额内,各实训基地对此项费用有一定的支配权。各实训基地要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在审批各实训(室)的购置或维修计划时,应以实验(训)计划为依据。

4. 因非日常教学事项使用实训(验)室的费用

单位、部门或个人因非日常教学事项(如生产、经营、培训、科研等)使用实训(验)室时均需向学院财务处缴纳使用费用,使用费用包括运行成本费用和一定的利润。学院收取的这项费用主要用于弥补实训(验)室因此而增加的运行费用,学院除留取一定的利润外,大部分应划拨给相应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何浙.中小型制造企业5S管理问题的探析[J].新西部,2007,24:106,112

[2]常传忠.论高校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96~98

制药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绩效分析 篇3

关键词:制药实训基地 建设运行 绩效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实践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学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实训基地运行的绩效是指根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目标定位,对照相应评价标准,科学规范地对实训基地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合理地进行综合评价。

笔者所在学校制药技术实训基地为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4年又立项为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基地在硬件基础、软件水平、功能应用、运行管理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满足了企业需求,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基地建设

1.建设思路

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满足医药行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制药人才为导向,对接制药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体现规范化、信息化等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全方位满足学生实验实训、仿真模拟训练、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的需要,能完全满足国家及省技能大赛方案中设备等的要求,承办市化学检验技能大赛,服务产学研,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技能教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推广中心和创业孵化中心。

2.设备配置

基地建成新制药实训大楼,计4000平方米,新增大型仪器设备9台套,其他仪器设备257台(套),模拟仿真软件43套,新增工位数200个;建成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点全覆盖、百兆带宽到桌面,网络安全、运行稳定,实训教学和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

基地设备配置的合理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满足“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宗旨;②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用人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满足实验实训的需要,确保实训工位;③设备选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保证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设备先进,种类齐全,并在技术指标上达到现代企业生产一线设备的水准,使学生在校就能掌握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即可上岗工作;④进行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以达到功能齐全、数量够用、价格合理、经济耐用;⑤体现信息化、现代化的特色。

3.师资培养

利用基地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青年教师通过高级工技能鉴定、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有效提高实验实训的指导水平;开展优秀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利用基地实验实训条件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产学研、技术创新能力。

二、运行管理

1.管理制度

基地管理融合企业管理理念,渗透企业管理文化,机构、制度健全,执行规范、有效。有设施设备、实训耗材等物资管理制度,实训教师、学生等人员管理制度,劳动保护、安全操作等生产管理制度,技能教学研究、产学研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实施信息化管理。

2.教学科研运行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多元评价体系,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对教学文件、实习实训项目及相关资源、教学过程、学生实验实训评价进行信息化管理。依托基地开展技能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广技能教学研究成果。

三、绩效分析

1.促进学校发展

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为制药类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促进了学校制药类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相关专业近几年均被评为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市重点专业;制药专业群被评为市重点专业群。

(1)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①以行业标准和企业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了由医药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的建设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指导。学校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增添新技术、新工艺。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渗透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核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②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中心来安排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精选教学内容,以“理论够用、强化技能”为原则,将课程模块化、综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关联性,突出了理论为实践所服务的宗旨,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学生操作能力强。

(2)促进了实践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验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并开展设计性、研究性实践项目以及教、学、做相结合的体验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实训课程资源库,进行仿真模拟训练,通过工作环境的模拟和训练,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效果。

(3)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基地的建设,促进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及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基地专任教师主持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教科研课题数量、质量均有提高,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专业课两课评比中多次获奖。

利用基地资源,结合学生的科技兴趣开展创新教育,组织参加创新大赛,屡次获奖,专利申报逐年增加。

2.满足企业需求

基地依托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了发酵工、压片工、制粒工、药物分析工等项目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年培训及鉴定超500人次,每年为无锡及江苏地区培养五年制高职制药类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约300人,近年来中级工通过率100%,高级工取证率超90%。毕业生在企业得到广泛好评,就业率均超过95%。

3.推进服务成效

(1)服务地方,开展各类职工培训。基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外来员工解决技能培训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力度,很好地实现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价值,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向企业输送技术工人的人才输送基地。

利用基地师资、设备等有利条件,为无锡市人社局和药监局开展全市医药人员药学(药品)初中级资格考试辅导培训、药师考前培训、继续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服务兄弟院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及鉴定。主动服务兄弟学校,开展专业培训,为兄弟学校开展《药物制剂工》《医用商品购销员》《化学检验工》等工种技能培训、鉴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依托基地开展市级以上教学研究活动,多次承办市级技能大赛。

(4)服务兄弟单位,参与解决生产、技术难关,项目研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电工程系在实训基地情况介绍 篇4

机电工程系在实训基地主要有数控车床实训室、数控铣床实训室、加工中心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普通车工实训室及电工电子实训室6个实训室,承担着我系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在校学生的各项实习实训及教学任务。

数控车床实训室:

实训室现有SK50P数控车床6台,每台价值12万元,最大加工直径为500毫米,主要用于盘套类零件的加工和教学。加工精度为最高可达0.005毫米。

CK6132车床1台,价值7万元,最大加工直径为320毫米,主要用于盘套类零件的加工和教学。加工精度为最高可达0.005毫米。

1台DK7740线切割机床、1台CTE-ZK电火花成型机床,本实训室除承担本系机电和数控两大专业实习实训外还承担模具专业学生的模具制造实训。实训室可同时容纳60人实习实训。

数控铣床实训室:

实训室现有4台FANUC系统ZK7740数控铣床每台价值30万元,最大加工长度为1米,主要用于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和教学。加工精度为最高可达0.004毫米。

1台SIEMENS系统数控铣床,价值20万元,主要用于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和教学。加工精度为最高可达0.004毫米。

本实训室除承担本系机电和数控两大专业实习实训外还承担模具专业学生的模具制造实训。实训室可同时容纳50人实习实训。

加工中心实训室

实训室现有1台FANUC系统VM850三轴立式加工中心,价值为40万元,主要用于集成度较高的复杂腔体和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和教学。加工精度为最高可达0.0036毫米。

1台VM1060四轴立式加工中心,价值60万元,主要用于集成度较高的复杂腔体和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和教学。加工精度为最高可达0.0042毫米。

本实训室除承担本系机电和数控两大专业实习实训外还承担模具专业学生的模具制造实训。实训室可同时容纳20人实习实训。本学期数控车床实训室主要承担06机电1—6班和06模具1、2班实训。

钳工实训室现

实训室有虎钳36台,电焊机2台,主要承担全系学生金工实训,实训室可同时容纳50人实习实训。普通车床实训室:

实训基地运行情况总结 篇5

一、创业孵化基地基本情况;

高陵县创业孵化基地设在高陵县统筹城乡创新科技示范园(药惠示范园区)位于县城东,西阎高速出口,交通十分便利。是西安市规划的西阎果蔬产业带的核心区。示范园区作为城乡统筹三大园区之一,坚持“以示范园建设为抓手,以国内外喜温蔬菜和国际化花卉两个平台建设架构为基础,用工业化理念抓好两大农业主导产业”。通过新品种引进,使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训,全程服务于高陵农业产业的新型服务模式,并培育创业带头人,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机制。

药惠示范园区初步定位为以设施农业为主,集中现代农业新技术、新理念。创业孵化基地依托药惠设施农业示范园,并作为实习基地,现已逐步发展。

1、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学生创业基地共有12个棚作为实习基地;

2、工厂化育苗及炼苗温室占地50亩;

3、专家大院、产品交易中心占地10亩;

4、综合服务区、办公科技培训多功能展示区、休闲观光区等占地60亩。

三、入驻创业实体孵化情况;

雁塔区、长安区分别带百人考察团来参观学习,他把示范户、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干部及科技人员集中起来参观学习。雁塔科技局还与高陵进行联合把花卉产业引入该园区,引进华凌公司与示范园签订合作协议。示范园于10月份已扩大100多栋新棚,华凌公司一次性承包下30栋(其中两栋作为实习基地),成为园区企业的代表,并在杨凌博览会上于北京花木公司一起正式签约入驻,为该园区增加新的亮点。

四、孵化对象与带动就业情况;

园区孵化对象为:

1、高层次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的种植、养殖技术的支持。

2、花卉公司:引进意大利、以色列、荷兰等国外人才与其交流各种新技术及栽培模式。

3、农民土专家:发展高陵县当地较早种植并且多种植蔬菜的种植地区的乡土人才;并由大学老师辅导,技术服务组长期现场指导在示范园区长期培养的乡土人才。

4、大学毕业生: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带动技术队伍,边学边干边提高,同时培养领军人才,比普通农民更快掌握技术的人才。

“西安教育电视台”eTV教育知天下栏目,以《大学生毕业去种菜》为题,拍摄15分钟专题片,在黄金时段播出,引起社会多方关注,一时间打电话要参加示范园创业的各届大学生络绎不绝。且在eTV教育知天下新浪博客的视频点击率也不断提高。2010年“五四”青年节,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给张磊、罗亿镭、党迪、张航、蔡兰、雷海、党蕊7名大学生创业者每人给予1000元奖励,在大学生人生的起步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纪念。在这七名大学生的带动下,先后有韩鑫、王艳、孙娟等37名大学生投入到孵化基地,带动就业人数200余人。时任省委副书记王侠,来园区调研,给予我县大学生创业这种做法高度赞扬,称赞这种模式很实用,并与大学生合影留念。目前,这些学生已孵化成熟相继离开基地,在外自主创业。

五、孵化基地提供优惠政策情况;

园区为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提供各个技术服务平台,涉及集成、机械、气象、土壤、园艺、电子信息、农园等多个领域,示范园由种苗、生产、采收、市场、营销等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采用现代化、科学化和生产化每一步都在进行的同时培养各个领域的创业先锋,并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学习、培养各种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劳动力和基层人才。

高陵县就业服务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创业崔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的通知》(西银发[2012]128号)和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管理章程(试行)>的通知》(陕人社发[2010]50号),给在示范园的创业先锋有条件进行贷款创业。贷款额度:个人贷款额度一般为5万元,最高不超过8万元;毕业5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万元。

我局小额担保贷款人员:

张磊 贷款金额:8万元,从事果蔬种植(7栋),于2012年05月拿到贷款;

实训基地15-16工作总结 篇6

前言

本学期实训基地管理工作按照学期初的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坚持“制度管理、廉洁自律、责任到人”的原则,落实“勤快、务实、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工作任务。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工作目标

1、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

2、强化技能训练工作,提高师生技能水平。

3、加强技能大赛组织参赛工作。

4、配合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专业信息化工作。

二、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在实训基地的管理方面,学期初重新修订了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流程图,明确各工作环节的衔接,缕清工作层级,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和主要工作任务,使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更加规范化。在多次的参观、展示、交流中,向外校展示了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果,凸显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实力。

在强化师生专业技能方面,本学期与教务处、德育处和教科研室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实训基地组织了三次集中培训,全市烹饪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从国内外聘请了优秀的行业专家、名校长、名厨等来学校为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开阔专业教师的眼界,及时了解行业市场变化,领悟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方面,首先,严格实训课的过程管理,强化日常训练的科学性和标准化,强调操作规范;其次,继续组织好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专业兴趣,提高技能水平。

专业技能比赛方面,本学期主要组织的西餐专业的两项技能比赛。一项是在上海举行的“FHC中国国际烹饪艺术比赛”,此次比赛获得世界厨师联合会(WACS)的认证,共有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位专业厨师和学生参赛,我校选派了5名学生参加比赛获得了3枚铜牌。另一项是雀巢公司赞助的“美极杯”西餐比赛,通过选拔共有36位学生参加了这次校级比赛。西餐专业组的全体教师都参与到两次比赛的组织、选拔、训练、指导工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共有近200人次的学生参与初赛选拔,涉及面广,影响力大。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依据学校“一校五园”的愿景设计,丰富学校信息化建设素材,本学期主要做了录制部分精品课程、名厨讲堂的拍摄等,为今后的校园资源库的组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三、工作成绩与特色

(一)成绩

1、教师能力提升:组织全市烹饪教师参加由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教授主讲的,烹饪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培训。聘请中国餐饮管理学院院长、重庆旅游学院副院长、河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北京联大旅游学院餐饮管理系书记、北京麦克在线副总监组成的专家团为全市烹饪教师进行现代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

2、西餐世赛获奖:参加由世界厨师联合会(WACS)认证的“FHC中国国际烹饪艺术比赛”获得三枚铜牌。同时,还成功举办由雀巢公司赞助的“美极杯”校级西餐比赛。

3、专业社团红火:常营校区、劲松校区共组建了6个中西餐专业社团,近150名参与每周的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极高。

4、专业展示好评:成功举办2次烹饪专业展示活动,展示烹饪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

5、烹饪课改突破:引入信息化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课堂角色,突出课堂师生互动。王跃辉老师的专业课改实践,在市区督导检查中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6、交流展现实力:较好地完成学校交办的接待国内外参观、交流、展示等活动,展示学生的办学成果。

(二)特色

1、团队协作共成长

烹饪教师团队作为我校的骨干专业优秀创新团队,注重团结协作,面对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始终是团体作战,群策群力。由职教名师、市区骨干为引领的教师队伍,在继承以往的教改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还不断突破进取,由传统的偏重技能训练,向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转变;由教师指导为主向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

2、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以专业技能比赛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情趣,强化技能训练成效,拓展学生专业视野。西餐专业组本学期组织参加了“FHC国际比赛”和“美极杯”校级比赛,引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潮,学生参与面广、兴趣高,通过选拔、训练、展示、参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3、以老带新,创意拓展

烹饪专业组组建的专业社团,学生参与热情高,积极主动,老生带领新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是巩固课上所学知识技能,还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举一反三,不断推陈出新。专业社团活动给学生进行专业创新拓展的机会和空间。

四、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不足

1、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和作用与学校的办学目标还存在差距。

2、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完善、推新。

3、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4、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要不断更新提高。

(二)改进措施

1、实训基地日常管理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2、为专业教师发展平台搭建,推陈出新。

3、推广专业教学信息化模式的实验成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4、组织专业创新研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围绕着国际化、企业化、名优化、精细化的思路来开展,努力打造我校烹饪专业,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职教名校。

实训基地运行情况总结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高职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有着与传统学科型教育明显不同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是体现高职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和改进实训教学环节,并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

1 现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1.1 校内实训基地模式及特点

在学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其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自主管理模式,二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各的特点。

1)学校自主管理模式。学校自主管理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自行经营,主要用于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实训。比如部分学校都建立有建筑材料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识图构造实训室,甚至有的学校花大量资金投入,建设主要施工工种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这种模式虽然能完成专业技能的教学,但是只能进行参观性和认知性的实训,相当于普通的教学实验室,有的也可以进行操作性的实训。学校自主管理模式从人才培养和运行成本看,存在以下的不足:a.使用效率较低。目前,陕西省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只是供本校本专业学生使用,小部分实训基地兼有对外培训。据统计,若校内实训基地仅供本校本专业的学生按教学计划使用,招生规模超过1万人的高职院校或国家示范院校,实训基地的利用率能达到50%以上,而招生规模在5 000人以下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比较低,部分学校实训基地的利用率都达不到20%,多数时间实训基地的设施和管理人员都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1]。b.建设和运行经费不足。一方面企业的设备、工艺不断在更新,另一方面实施技能训练的时候,在不断消耗材料,而训练中学生制作的“产品”又没有实用价值。所以,一个学校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训基地不仅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还需要大量的训练费用、设备维护与更新经费,因此仅靠学校有限的财力很难保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资金不足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2)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下的实训基地要找到与企业合作的相切点。实训基地建立在学校,基地用房和设备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基地能以学生实习为目标,适时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其运行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机会,综合技能得到了培养。但这种运行模式的难度是:“联姻企业”不易寻找。企业更多的考虑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建筑工程行业的特点,施工企业担心在接受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安全责任事故,企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压力较大,一旦指导不力或管理不到位,将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1.2 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及特点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在企业内设立的实训基地。这类基地通常是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场地和设备,这样可以节省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场地的费用和后期设备更新及耗材的费用。学生在企业内的实训基地实习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采用真实的劳动手段和方法,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但因为企业往往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学校的自主性弱,所以存在以下的不足:

1)接“员工”拒“学生”。企业希望把学生直接作为员工使用,往往以各种借口拒绝学生进行实质性生产实习,或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所以一般只能是“单一定岗式”实习,也就是学生在顶岗期间往往只在一个岗位上重复着一个工作,实习内容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和拓宽学生的岗位技能。

2)学生“学”与“工”相脱节。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的“2+1”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学”与“工”的脱节。前一个阶段往往是只“学”无“工”,后一个阶段则只“工”无“学”。前一个阶段的“学”,学的是理论知识,往往脱离生产实际,后一个阶段的“工”,学生只知道如何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1.3 公共实训基地模式及特点

目前,我国公共实训基地的发展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政府单独出资建设,由政府管理;二是政府依托院校,由政府与院校共同出资、共同管理;三是通过政府认定,确定现有院校或企业为公共实训基地,政府给予一定补贴。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在摸索中建立起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但公共实训基地在中国毕竟是个新生事物,目前针对这个新生事物的系统化的深度研究较为欠缺。

2 陕西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探讨

通过对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实训基地模式各有利弊,那么如何借鉴已有经验,建立适合陕西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笔者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总的原则应根据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和各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做好建设发展规划。既要满足当前院校对人才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要,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应充分考虑产、学、研的结合,切实为地方经济服务。

2.1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1)建设思路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提出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2]。这就给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思路,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在建设时,还应在教育部的指导思想上,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陕西省建筑工程行业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调研与论证。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要想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是最实际的可行之路。目前在我国已通过“校企共建、订单培养、产业化辐射”等校企合作方式,在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实训基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就是通过这一模式运作的,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高职教育示范建设重点专业”“陕西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构建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平台,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特色,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共同参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学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模式。

2.2 实训基地应具备的功能

现有实训基地中有部分院校由于资金的原因,无力维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实训基地要想可持续发展,就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多功能的基地。1)学生实训功能。实训基地首先要保证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提倡教学改革,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确定主干课程的学习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实训室完成,通过在实训室真实的操作,使学生具备各专项的能力,如施工图识读的能力、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的能力、建筑施工放线的能力、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的能力、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能力、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等。在真实的情景中组织教学,更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2)技能培训功能。实训基地不仅能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对象还可以扩展到相关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师、企业员工、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3)技能鉴定功能。实训基地应该逐步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具有技能鉴定的功能。可以在建设厅的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可以与质监总站合作开展质监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工作。4)社会服务功能。并非所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都要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发挥某些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通过“校校联合”,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为其他院校相关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培训等服务工作。

3 结语

近几年陕西各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西咸新区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给陕西建筑行业带来重大的机遇。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明显,施工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远不能达到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可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远远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是巨大的,加快培养陕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结合陕西地区的特点和院校的具体情况,借鉴其他院校好的经验,因地制宜的搞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企业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仕腾.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9):285-286.

[2]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3]贺陆军.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0(35):12-14.

实训基地运行情况总结 篇8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实训基地区域共享产教研结合拓展实训基地内涵

一、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注重和突出实训教学环节既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区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标志[1]。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出现了“技工荒”现象,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对企业用工造成严重影响[2]。而当前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着各自为政、利用率低和盲目上马的现象,实训基地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大幅提高。据統计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2.5倍。如何将各职业学校有限资金集中投资在一个相对集中地区,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提高设施、设备使用率,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充分发挥基地集教学、科研、技能培训、资格鉴定、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推广及社会服务的功能于一体,最终走上基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新形势下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定位

1.承担校内外中高职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训导工作。

2.中职师资培养

3.承担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

4.构建“ 政府主导、行业扶持、学院主体”三方互动的基地共建模式

5.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课题研究基地

6.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引入企业文化,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建成职业教育与企业界交流的窗口。

三、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模式

基地建设中的实验设施、设备、仪器和试验场地,应同时兼顾中职、高职学生的实训要求和企业的生产运作,既要有高精尖的领先设备,而更多的需要适合普通实训和有利于产品加工生产的中端设备。实训场地应综合考虑科研、教学、创新设计、各类培训、技能鉴定和产品生产,合理布局,协调一致。

基地运行机制宜建设成为“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型运行机制[3],采取开放式办学模式,同时针对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个人开放,协调组织、广泛宣传,努力开发基地各方面功能。而费用方面,以企业成本核算方式经实训成本核算实行分摊。基地运行机制建设应满足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要,吸引更多知名企业的参与与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利用各方资源,完成相应的实训、技术开发、培训等工作。

在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管理方面,采用“ 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管理模式。集中管理体现在把实训基地单独成立为生产实训中心,将各实验室、实训室、产品开发中心、培训部、技能鉴定所、产品生产线等纳入统一管理,协调运作。在充分分析理论教学与实训配置的基础上,考虑选择合适的主导生产产品,以解决实训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分散使用是指将实践教学资源部分配置给相应系部,并配合系部协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教、研结合

四、共享型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自共享型实训基地在全国部分地区和城市建成以来,较好地满足了各校实践教学需要,增强了学校、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师生横向学习与互助的平台。但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一些问题,具体反映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实训高峰期相对集中

2.实训内容和难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

3.资金投入不合理

一些职业院校为了应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较短时间内盲目投入大量资金,成批购置先进教学设备,提高设备生均值。但由于没有相应实训指导教员,造成设备闲置。同时,政府招标采购的设备,没有考虑学校个性需求与批量产品之间的差异,引进来的一些不适用设备,严重浪费了设备资源。一些职业院校等待政府支持、拨款,但由于资金不到位,容易使先前投入的设备闲置,造成浪费[4]。在这一问题上,学校、政府和行业企业只要通力合作、广泛调研、达成共识,坚定以基地需求为准则,就不成其为问题。

4.师资队伍组成缺乏领先性,建设滞后

5.优秀学员、科研团队开发不足

五、小结

在现阶段,各中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提高学生实训、实验和实践锻炼的质量,更好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中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区域共享运行和管理机制,可规避各院校盲目投入、无序竞争、不成规模、实训单一、利用率低下等许多方面的缺点。同时,由于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又为实训来源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利用空间。各院校学生在共同实训中,能够相互了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实训基地又为各校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交流的平台。由此可见,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各阶段,开展共享型实训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对基地的持续发展、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忠华,杨利军.区域共享型国家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下.

[2] 应继慧.职业教育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运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11).

[3] 熊建武,周进,王娟.浅谈区域共享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J] .现代职业教育,2008(08).

实训基地运行情况总结 篇9

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创办于1989年,2004年被确立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2008年又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中央财政先后投入140万元设备,二师、学校配套投入140余万元,建有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实训室等10个实训室和一所驾驶员培训学校,设有汽车修理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设备总价值560余万元。与巴州四运集团汽车大修厂、东风本田4S维修站等15家汽车维修和销售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为把汽修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成为集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为一体的,具备自我造血功能,集教学科研、学生实训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汽修实训基地,着重从以下几点着手:

1.改善实训教学环境,满足实训教学需要。

经过两年的建设,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重新布置和完善,增添与完善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的设备;建设具备自我造血功能,集教学科研、学生实训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工程实训中心。新建汽车综合维修车间、汽车多媒体实训室、钣金实训室、喷漆实训室4个实训室。实训室实景图见图1-1。已投入使用的实训场地总面积达===平方米,新增实训教学设备==台(套),新增实训教学工位==个,教学仪器设备达====万元,构建了功能完善、技术领先、资源共享,融教学、培训、服务、生产“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实践课程教学条件,满足了学生拆装、性能检测、排故等实训教学需求。各专业实训室设备先进,配置合理,工位充足,能满足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及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实验实训需要,各类实验实训的开出率达95%。除能充分满足校内学生的技能教学、技能训练的需要外,学校还积极承担周边单位的技能培训任务,以及接收周边其它兄弟学校同类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及专业教师技能提升培训。

实训室实景图1-1 2.完善实训管理制度,提高实训教学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环境,规范布置实训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实训基地管理,确保了学生在具有现代生产运行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真实氛围中接受技能培训。通过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实训室管理制度,有效规范了实训管理,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高质量的实训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

3.推进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学校邀请企业参与和指导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创建基地特色文化,提升实训与实际的结合水平,使实训基地具备教学、培训、生产、社会服务和技能鉴定五大功能。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有机融合,建设具有内涵的校内实训基地。

4.引进“7S”管理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学校成立“7S”管理领导小组,聘请农二师工信委“7S”管理专家为总指导,建立“7S”推行办、督导办等两个常设机构,采取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强化督查等措施,强力推动实训教学中的“7S”管理。实现实训基地的企业化管理;突出“真设备、真环境”,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将技能考核与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受到“准员工”的岗位能力训练,更快地适应企业文化,缩短与企业的距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实训教师实操技能有待提升。需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实训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为教师创造更多去企业学习实践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专职教师的实操教学技能水平。

营销3+2实训情况总结 篇10

本学期市场营销专业(3+2)两个年级一个班的实训为,营销(3+2)121班,推销实训。

推销实训的对象为12级的学生,首先让学生们明确了本次实训的任务。

本次实训的意义在于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两会一能”的应用型高级营销人才

本次实训需要同学们完成的任务主要有四项:

一、推销准备,二、推销接近,三、推销洽谈,四、成交与异议处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到了把书本上所学到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东西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需要自己通过实践去体会,运用。并能根据实际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最后得到了相应的数据所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对自己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启发,更重要的是在任务的进行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包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访问能力,了解顾客想法的能力等等在其中得到了升华。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实训,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有显著的提升。通过学生的自己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超市的基本结构与运作模式、经营项目(产品)及规章制度。通过户外卖场活动,初步与顾客进行接触和交流,学会进货出货相关

流程,在卖场活动中将推销思想运用进去,最后达到基本推销模式熟悉演练的目标

总的来说,在学校相关领导的紧密督促下,在本系老师的努力下,在市场营销班级的同学的积极配合下,圆满的结束了本学期的实训任务,当然还有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实训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经济管理系

蒋兆年

上一篇:毕业报到证的重要性下一篇:新人应聘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