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精选12篇)
西方绘画 篇1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
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
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西方传统绘画虽然偏重再现,但从各个时期代表画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也总力图将自己的情感、意识倾注其中。不管是中国画还是西方传统绘画,它们都 能以此给人们美的熏陶。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天津: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2]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徐建融。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西方绘画 篇2
(一)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孕育
1. 理性主义的沉寂。
19世纪前, 理性主义牢牢占据着西方哲学史的主导地位, 直到19世纪中期, 非理性主义开始渐渐崛起, 科学技术兴旺发达, 进入20世纪后, 人们也取得了很多重大研究成果, 然而当时的理性主义和科学的发展大都包含着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否定, 人成为了理性的附属品, 主体地位丧失, 这种危机在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和弊端中渐渐显露。
2. 产业革命下的基本矛盾。
18世纪60年代, 英格兰爆发了产业革命, 19世纪后期, 产业革命迅速发展, 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也开始显现, 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也随之暴露, 阶级关系达到高度紧张的状态。
3. 一战的爆发。
一战持续了近五年, 给70%左右的世界人口都留下了阴影, 战争双方为取得胜利都殚精竭虑地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新型武器的研发, 公众关于“科学杀人”的厌恶情绪日益高涨。总之, 一战激化了本就存在的各种矛盾, 在公众间形成了一次空前的精神危机, 这样的社会背景也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产生创造了历史的和精神的氛围。
(二) 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生于1856年卒于1939年, 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潜意识理论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 他指出潜意识是人们行为的基础, 而意识只是心里层面的冰山一角。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应当在自己的创作中释放本能的痛苦, 这正好迎合了当时艺术家急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诉求。受精神学说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创作开始由意识层次转入到潜意识层次, 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三) 内涵
1924年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列东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 标志着超现实主义时代的来临, 布列东对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给出的释义:“名词, 纯心理的自动主义, 凭此以口语、文学或其他任何方式表现思想的真实过程, 它不受任何理性的控制, 也不考虑任何美学或道德成见的思想记录。”可以看出, 它是一种内在于人, 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依据的主观存在。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停留在精神层面的解释, 还要作用于“改造世界”“改变人生”的超现实主义革命之中。
二、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作品解读
(一) 达利与《记忆的永恒》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扛鼎人物非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 (Salvador Dali) 莫属, 达利生于1904年卒于1989年, 作为“当代艺术魔法大师”, 受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 一生都致力于将梦境中的潜意识影像转变为画布上的客观存在, 因此达利的绘画有着典型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达利把探索潜意识意象作为其虔诚的艺术追求, 并发明了“偏执狂批判”法, 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在荒诞中永恒的达利世界。
1931年, 达利创作的作品《记忆的永恒》是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 很多人把它看作是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画作中四不像的生物 (达利肖像的变体) 、枯萎的小树、流质的钟表、啃噬怀表的蚂蚁等, 一切与常理相悖的物体被安排在了同一个空间里, 按理性逻辑来分析, 简直荒谬之至。但作品中无一不传递出死亡窒息之感, 就是这种无意识中流露出来的感知使人们感到害怕, 幻想中的梦境在这幅画中是那么清晰可见, 触及灵魂与内心。
(二) 马格利特与《错误的镜子》
雷尼·马格利特 (Rene Magritte) 生于1898年卒于1967年, 比利时画家, 也是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直以来被誉为魔幻超现实主义大师。马格利特在艺术上追求“逼真的”超现实主义, 画作往往富有哲学意味, 在创作中把梦境般的象征性物体, 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方法进行描绘, 造成一种怪诞奇特的“幻觉景象”。
1928年《错误的镜子》是马格利特的代表作之一, 整个画面是一个眼睛的特写, 眼睛的外形被放大了边框, 眼珠的虹膜成为蔚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黑色的瞳孔则如一面镜子, 凝视着观者。他充满灵感地将原本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那种“无中生有”让人惊艳, 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置身于马格利特幻化出来的梦幻世界, 聆听着哲学思辨的吟唱。
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艺术特性
(一) 阴性特征
作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阴性特征之一, 隐喻一直都被用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表达方式, 被动描述、模糊、矛盾、不可穷尽成为隐喻在作品创作中的主要特征。阴性特征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对女性身体情感的表达, 对于这一点的处理态度, 男性艺术家与女性艺术家是不同的, 男性艺术家更倾向于在不影响表达的基础上将女性身体放在任意一个可以归属的环境中, 使其作为辅助创作表达的要素之一;而女性艺术家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女性身体, 使其代表自己作为画作的主体, 并辅以其他要素表达个人情感。总之, 隐喻和对女性身体情感的游离留恋使得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给自身蒙上一层厚厚的阴性面纱。
(二) 潜意识理论的运用
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和释梦理论的影响, 强烈关注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致力于探讨潜意识、本能和梦在绘画中的表现, 这样的审美境界就是意识的自由与解放。超现实主义先驱们大胆地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他们的认识中, 这是以一种形式与内容上的荒谬来击碎现实中的荒谬。另外,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还运用视觉艺术不断论证想象的创作力和夸张变形能力。虽然他们将诗意在视觉艺术中表现的方法差别很大, 然而它们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挣脱了受到模仿制约, 直接表达具体的诗意思想。在他们看来, 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超越的现实”。
(三) 创作手法的荒谬性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手法充满了荒谬的幻想, 主要表现为:时空的荒谬性。艺术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虚幻杜撰的、不符合自然逻辑的不同形象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组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形体错置的荒谬性。具体来说就是艺术家将一个或多个不同属性甚至互不相容的形体进行拆分、变形、重置等处理后, 由形体之间强烈的冲击力产生震撼人心的爆发力;对比的荒谬性, 荒谬的对比是成对或二分概念的对立或错置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并以此激起的荒谬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西方绘画艺术简史 篇3
关键词: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导学案;有效课堂
案例背景:在本次的英语的阅读课堂中,注重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整合教材,融入课堂,共同“生成”一节有思想,有深度的阅读课。在阅读课中,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办法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成为阅读课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知识的形成和再生,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教学案例:教材内容,学生分析和教学构想:本节课的教材是高中英语选修6中的UNIT1,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中的Reading部分。本部分的内容有如下特点:本文以时间为线,分为四个阶段,学生要搞清楚四个时期的特点和区分它们的不同并说出相关的代表人物。
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①用关于沙画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②在PPT的课件中,展示中西方的绘画,我们通过图片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一个汇总;③导学案上呈现了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性的学习,配合老师,完成有趣的教学任务。④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竞赛,用小组竞赛的方式,促进小组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⑤教学目标细化,根据学生的层次分层设计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竞赛的机会,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①限时阅读让学生加强训练预测能力、根据时间线索掌握文章结构的能力;②能运用所学到的语言材料描述四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代表画家;③用书上的语言和知识来编写对话。
一、教学过程
分6人为一组,共10组。为了促进学生组内的公平竞争,事先把每个小组的组长的名字写在黑板的右半边,在比赛结束以后,把分数写在黑板上。
Step1:Lead in.Task1:A video and enjoy some pictures:学生欣赏沙画视频,引出课文“Sand paints is a kind of art,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more about art?”展示中西方的图片,提出“Do you want to know the history of these painting?”学生的兴趣被提了起来,写出标题“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设计说明】:文章主要讲外国绘画的发展简史,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同时,我们也发现,阅读障碍不是来自于词汇和语法,而是来自于贫乏的背景知识。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来消除阅读障碍。沙画视频在短时间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Step2:Reading.
Task1 fast reading:快速阅读课文,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通过导学案,在第一段中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The style of Western art has changed a lot with time going by.【设计说明】:此部分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学会从标题和第一段来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也是在做阅读理解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样的方法,说明性的文章中做起选择题就很容易。
Task2 Listening:听课文听力,做True or False,提供了4道题。经过讨论,举手发言非常积极。【设计说明】:学生听听力,在听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锻炼找到细节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自信,锻炼了能力。高考中有很多细节题的选项,学生需要多锻炼细心找答案的能力。
Task3 Careful reading:此部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起讨论,①学生要找出four periods and different times;②4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画家。【设计说明】:仔细阅读也是锻炼阅读能力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熟悉了这种说明性文章的大致思路,也增强了自己的课余知识。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独立思考是学生个体认识、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
Step3:Consolidation and homework.
Task1:A dialogue.给出四幅图,学生对四幅图进行讨论,编出对话,表演。If you could have four kinds of these paintings on the walls of your bedroom,Which kind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Give your reasons.【设计说明】:此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升华,学生在对课文充分的了解之后,编一段对话。
Task2:Enjoy some painting.显示各个时期不同的绘画,学生通过前面不同形式的阅读和联系,自己总结出各个时期的特点。【设计说明】:学生现在基本完成了要完成的任务,现在给学生一个放松和总结的机会。可以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回顾本节课各个时期的特点和绘画的代表人物。
Task3:Homework.①Review and retell the text.②You can predict what painting styles there will be in the future.【设计说明】: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课后想象一下未来的绘画风格,让学生走进未来。
二、教学反馈及分析
本课中,基本能够充分地挖掘、整合学习材料,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如何弄懂课文这以目标设计了欣赏,快读,听力,竞赛,对话表演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扩展思维,更多角度的充分挖掘材料,尽量用丰富的输出活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平台来反馈或提升其阅读所得。
西方绘画工作室暑期教学计划 篇4
西方绘画工作室暑期教学计划
西方绘画工作室暑期教学计划 总时间:7月16号――8月26号(每周六休息) 课程: 上午:色彩或素描 下午:素描 晚上:色彩 素描 第一阶段:7月16号――8月10号 教学内容:半身像写生、半身像照片写生、临摹(交替教学)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画人物半身像造型框架的准确性和整体性。 2、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半身像头部、身体(肩、兄、g、臀部)和手部的比例。 3、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半身像整体体积的明暗大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画人物半身像造型框架的准确性和整体性。 第二阶段:8月11号――8月26号 教学内容:半身像写生、半身像照片写生、临摹(交替教学) 教学目标:1、让进一步学生认识和掌握画人物半身像造型框架的准确性和整体性。 2、让进一步学生认识和掌握半身像头部、身体(肩、兄、g、臀部)和手部的比例。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半身像整体体积的明暗大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画人物半身像造型框架的准确性和整体性。 2、让进一步学生认识和掌握半身像头部、身体(肩、兄、g、臀部)和手部的比例。 色彩 第一阶段7月16号――7月22号 教学内容:水粉调色和色感、色调的进一步训练。(八开纸训练)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调色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的色彩感觉。(颜色要透明、灰亮、明亮、富有韵味。) 3、培养学生正确的色调感觉。(训练环境色、冷色调、暖色调) 教学重点和难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色彩感觉。(颜色要透明、灰亮、明亮、富有韵味。) 2、培养学生正确的色调感觉。(让学生认识和训练环境色、冷色调、暖色调) 第二阶段:7月22号――7月28号 教学内容:水粉笔触和单色明暗关系、画面前后、空间关系等整体关系的训练。(八开纸训练)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水粉单色的训练,初步认识和掌握水粉色彩画静物的笔触和明暗转折 关系。(解物体亮面、暗面、转折过渡面、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和高光的.关系的 理解和处理方法。) 2、让学生通过水粉单色的训练,逐步认识和掌握水粉色彩画前后、空间关系。(背景 画平,笔触少,前面画立体,笔触丰富。) 3、让学生通过水粉单色的训练,逐步认识和掌握水粉色彩画整体画面的关系。(构图、 主次关系、前后关系的理解和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色彩感觉。(颜色要透明、灰亮、明亮、富有韵味。) 2、培养学生正确的色调感觉。(只要让学生认识和训练环境色、冷色调、暖色调)
思维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篇5
思维绘画依据儿童心理学、潜能学和创造学的理论,通过绘画载体,以提高孩子思维能力、性格能力、学习能力、绘画能力为目的的综合性绘画项目。
思维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
传统绘画主要是采用挂图或线、形导入法。即老师提供给孩子一幅作品,让孩子照着画。甚至给孩子规定好绘画颜色。虽然孩子的临摹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但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而思维绘画彻底打破了这种困境,通过点式圆周画板,可以让孩子真正做到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目的。
一、思维绘画是针对4——10岁的儿童,以绘画为载体提高儿童各种能力的一项综合项目。
思维绘画的课堂是把精彩的故事、智慧的训练、思考力的展开,多变的游戏等巧妙融于一炉、借助点视圆周画板,点视课后创意练习册,和完整的教程、教法的教学课堂,使所有的儿童能够马上进入情境,迅速建立自信。
二、思维绘画对性格能力的培养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只有内向和外向之分确没有好坏之分!
而在思维绘画的课堂上我们把性格看做是一种能力,是思维绘画中重要的思想之一。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充分说明了人的性格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是人的性格却是可以塑造的,特别是7岁之前的性格是最容易塑造。为什么说思维绘画能在儿童的性格上有所帮助呢,这是因为“性格”养成的根源来自于好的习惯。
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会有这样一个环节,就是每节课会留五到十分钟给儿童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儿童们到前面来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艺。这时就会出现两种现象:
一、外向的儿童特别积极,把手举的高高的,想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节目。
二、内向的儿童,却在一旁默默的欣赏别人的表演,也许有的儿童也想表现一下自己,可是从小就养成了不爱上台的习惯那么这些儿童就会有很小的机会,甚至会失去这次现的机会„„我们把这个话题延伸到以后的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外向的儿童要比内向的儿童争取到的机会多一些,那么成功的机会也就多一些,将来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而好的行为习惯的着成要从责任心谈起,如果儿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那么好的习惯也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了。
通过观察发现一部分儿童在初学绘画时表现出溜号、好动,乱画,不敢画,思路单
一、独立性差,对父母有依赖感,缺少耐心,专注时间短,不配合老师,涂色不细心,画面不整洁或中途弃笔没耐心。上述不足都是性格上的缺点,进一步说就是没有责任心的体现。而不是思维绘画技能的缺乏。但令人惊喜的是,由于儿童天生对绘画有不解之缘,无论从学习上,情感上都非常喜欢接受绘画,不知不觉中,有些缺点就改掉了,有的缺点甚至当即就改正了。当有一天我们看见儿童画出一幅构图大胆、涂色细腻,非常平整而干净的一幅画递给家长时,您不得不说,您的儿童已经改变了。
三、思维绘画对学习的帮助
在儿童的学习能力中,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记忆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的孩子上了小学写汉字来举例,比如写一个“大”有的孩子看一眼就清晰的知道字的笔画,可是有的孩子总是把握不住笔画,看一眼写一笔,还常常写错,好不容易把横写好了,写撇的时候就又犯同样的错误,橡皮蹭起来没完没了。而且手过重,划纸;缺少耐心,要让人看护,甚至看管。最后终于把这个字写好了,可是时间已过去大半。本来两个小时能够完成的作业,却用了四个小时,大家应该感觉到,这样的学习会给儿童十分不快的感觉,他们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可见眼、手、脑子的不协调节器是学习上的第一障碍、第一大问题。上述问题通过绘画来解决最恰当不过了,画画比写汉字要难得多,但是儿童却最容易接受。如果在4——10岁之间接受绘画训练,学习上的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如何来欣赏儿童画
家长要从以下几点来学会评儿童画:
1、线条:线条流畅,说明大胆,手的灵活度还不错。
线条断断续续,说明不自信,胆小不敢画。
2、点点:点点出现大黑圆点说明注意力不集中。
3、画面的丰富度:画面丰富,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
画面单一,思维不够,想象简单,积累有限。
4、画面的大小:主体大气,说明大胆,有破力。
主体偏小,说明胆小,拘谨,不自信。
5、画面的布局:布局合理,说明空间感知能力还行。
布局紧凑,说明空间感稍弱,需调整。
6、色彩:从每个人喜欢的颜色可以很清楚反映每个人的性格。
红色:外向的乐观者,放的开,喜欢热情奔放、活泼开朗,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如果有什麼高兴的事,会明显地表达出来。如果有什麼想法,会立刻去行动,不但喜爱运动,而且爱出风头。
白色:纯洁、善良,属於不将内心的想法表现在外的孩子,会对自己宽大,而对别人严谨。这种人表面上虽然会顺从他人,内心却存著反叛的因子,表里不一,不太喜欢动脑筋。
绿色:有活力,有自己的主见,社交能力强,性格很细腻,要求完美!
蓝色:是属於较富幻想力的色彩,没有自已的主见,但好奇心强烈,对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学习能力不错,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很感兴趣。
黄色:这种人比较活泼,具行动力及冒险心,是不容易满足於现状的积极派,如果心里坚决想达成的事,就算遇到困难也会对抗到底而完成任务。
咖啡色:有主见,冷静,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黑色:非常有个性的颜色,而喜欢黑色系的人,性格经常处于矛盾中,总是在尝试表现自己的同时,又显得非常害羞,抱著不太想让人了解的心态。
灰色:冷静,比较会为他人考虑,也会压抑自己的情绪。
粉红色:个性温柔的人喜欢的颜色,因此这种人富於同情心能为他人著想,爱帮助他人,但容易显得浮躁。
现代绘画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启示 篇6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绘画作品中,人们往往会看到有一些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与幼儿绘画有颇多相似之处.一些现代的`画家纷纷从孩子的绘画中吸取灵感.从绘画内容、形式、审美心理等方面对现代绘画与幼儿绘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从中获得启示并指导于幼儿绘画教学实践.
作 者:吕敏萍 吕耀坚 作者单位:吕敏萍(缙云县壶镇幼儿园,浙江・丽水,321404)
吕耀坚(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东西方绘画的色彩特点 篇7
在讨论色彩在中西方绘画中的差异之前,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色彩和颜色的差异。请教了几位老师和同学之后, 我做了如下总结:颜色, 是色彩的一个分支, 它是相对于色彩来说。一般说话的时候问到这个都是很特定的说出所属的对象。例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色彩, 更多的是一种关系, 可以说是颜色和颜色之间的关系。它相对于颜色略显得有些捉摸不定。可能正是因为色彩的这种微妙关系, 才一直让中外历代大家为之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走进中国的传统绘画, 一部分观者难免会感触到中国传统绘画“重线”而“轻色”的创作方式。对此观点也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南朝时期, 对绘画制作和欣赏提出详细要求, 使中国画的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审美走向的“谢赫六法”成为中国绘画1500多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在此“六法”中, “随类赋彩”居第四法;以及后来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盛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笔”和“用色”的差异。但是初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以及两宋时期的“工笔重彩”又把“赋色”置于重要的地位。潘天寿先生曾经这样描述过中国的传统绘画, “吾国绘画, 笔为骨, 墨为肉, 色为饰。”就很好的道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特点。
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始于史前美术, 那时的先人以陶器为载体, 绘制出了各式的几何纹样, 并加以赋色, 我们称之为彩陶, 这应该是色彩在华夏大地上的最早体现。这一时期的色彩运用单纯而拙朴。接下来进入眼帘的是初、盛唐时期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仕女人物像以及扬名中外的“唐三彩”。色彩的运用就显得成熟、稳健的多, 尤其是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 以生动逼真的造型和颜色艳丽的色彩而著称。然而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画成为以后中国文人画的鼻祖, 借以水墨画来抒发文人的雅趣。值得一提的是, 五代时期“荆 (浩) 、关 (仝) 、董 (源) 、巨 (然) ”使得中国山水画获的了突破性进展, 这四位大家是促使山水画由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转型过程中的划时代人物。由此以后的宋元、明清的山水作品 (部分花鸟及人物画) 主要以水墨为主, 部分作品略施以淡彩 (花青、赭石、朱砂、石绿等) 。
设施, 吸引公众能积极的参与互动, 满足公众的多样需求, 实现价值回归, 是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5) :9-12.[2]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
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 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在多元的世界文化艺术中, 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受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绘画有别于西方写实油画, 它不以真实、客观的再现艺术家眼前的物质世界, 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追求。
走进西方的绘画作品, 人们常常被画中逼真的色彩、精致的用笔和激昂的笔触而感动, 西方绘画的用色要考究的多, 他们专注于描绘自然万物的外在形貌, 就不得不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眼前的世界, 所以西方绘画在色彩方面相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要“真实”的多。
自欧洲几万年前的史前美术到长的千余年的中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内, 欧洲艺术主要以雕塑和建筑为主, 仅有埃及壁画及东欧的镶嵌画尚存, 色彩方面的表现微乎其微。而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 是欧洲文明史上最灿烂的时期, 自此以后, 西方摆脱了长达千余年的神学桎梏, 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纷纷握着自己的“武器”来描绘这个真实的世界。艺术家们力图用最生动的形体和最真实的色彩再现世界。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已经有了些许逼真的色彩。“文艺复兴三杰”将色彩的运用更加生动、自如。威尼斯画派中, 提香是首屈一指的色彩大师, 他就曾经说过:“我可以用威尼斯河里的淤泥画出少女的皮肤”。对色彩的驾轻就熟可见一斑。在他的笔下, 形与色的结合堪称完美;与之同时代的杨·凡·爱克改革了油画技法, 使得油画的保存更加完好、长久;更重要的是, 通过亚麻油的调和, 让油画的色彩层次更加丰富, 油画本身的可塑性变得更强, 画作的本身也会像堵了一层“油膜”一样熠熠生辉。十七世纪的主流艺术流派中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以其华丽的色彩, 动感的构图而几乎风靡整个欧洲;十八世纪的“罗可可”艺术风格, 色彩更加浓郁, 尽显上层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对色彩诠释最为贴切而全面的当十九世纪的“印象派”莫属。“印象派”的画家们主张到自然中写生, 抓住大自然稍纵即逝的色彩变化。“印象派”“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画家们都致力于色彩内在的关联, 而后者则打开了西方绘画通往现代绘画的大门, 至此绘画的载体已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解放出来, 形式更加多样, 内容更加广泛, 思想内涵更加微妙, 20世纪的现代派美术是一个个性解放世纪, 色彩的运用和表达方式上也与以往的传统架上绘画而不尽相同。
色彩作为绘画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不同的绘画形式上, 承担着不同的使命, 色彩应用的差异更加丰富了世界绘画艺术的宝库, 不管是西方理性色彩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随类赋彩”, 都是绘画艺术不可缺少的一笔财富, 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源源不断的散发着自己的余热。
[3]夏敏燕.体验设计和故事主题[J].江南大学学报, 2004, (12) .
[4]段金娟.公共环境设施体验设计[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1) :2-15.
[5]李世国.交互系统设计——产品设计的新视角[J].装饰, 2007 (2) :12[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浅谈东西方绘画 篇8
在欣赏东西方美术作品时,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从画种上分,可以分为中国画和油画,它们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典型代表。从种类上分,西方绘画可以分为宗教画、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等。而东方绘画则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东西方绘画材料的不同,是造成它们各自向不同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绘画材料上,中国画用墨或国画颜料(包括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而油画是油性颜料,用油调色。油画颜料分矿物质和化学合成两大类。最初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由手工研磨成细末,作画时才进行调和。近代由工厂成批生产,装入锡管,颜料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颜料的性能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调色时,化学作用会使有些颜料之间产生不良反应。因而,掌握颜料的性能有助于充分发挥油画技巧并使作品色彩经久不变。在画质上,中国画主要是以绢、帛、纸为材料,所以它决定了中国画颜料使用的调和剂倾向于水性,而西方绘画主要是画在以灰胶作底的具有一定硬性的墙壁上、画布上和木板上,所以,它决定了西方绘画使用的调和剂更倾向于油性。
在技法上,中国绘画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墨线为基础,十分讲究骨力。中国画家不仅用它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国画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的美学价值。中国画家运用毛笔的笔尖、笔肚、笔根产生不同味道的线条。运笔时候还具有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藏锋等笔势变化。“十八描”、“十四皴法”丰富地体现了线条和墨画的疏密、轻重、浓淡、干湿等相辅相成的法则,这些法则体现出一种音乐性、抽象性、情绪性、感情性,画家通过用笔的疾徐、联绵、钝锉、刚柔等所造成的时间性的运动感、节律感,使画家的主观情感留驻于纸上。所以中国绘画也可以说是线的艺术。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交织的节奏而产生的音乐性的美感。中国画的色彩同样是抽象性的,它不模仿具体物象的色彩,着意构造色彩的调子。中国画的“墨分五色”就是说墨的韵味可以造成丰富的色彩错觉,产生闪烁的色彩。它或以单纯的色相,饱和的色度,造成响亮灿烂的效果;或减弱色度,缩小色相的差别,创造恬淡而蕴藉的效果。此外,中国画还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能增加韵味和美感。而西方绘画颜色多次覆盖,普遍较厚,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能使绘画堆塑成浅浮雕一样的立体色层,也能用透明色造成层层罩染的丰厚效果。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运用光线,阴影和层层覆色,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的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上各不相同。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透视法,喜欢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他们按照近大远小、近高远矮的基本原理进行创作。所以物体在平面上也能呈现出三维空间感觉的立体效果,生动、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中国画家的意识中几乎没有透视的概念,是一种平面的效果。他们不在意表现主体的比例是否恰当,是否逼真。而是注重营造意境,注重主观感受的表达,他们觉得艺术要表现的是经过眼睛的过滤,并且搀杂了心灵的感受之后再加以变形的世界,他们凭直觉挥洒,并不把技法放在第一位,他们认为过分强调技巧会妨碍他们思想与灵感的自由表达,他们只求神似。概括地讲,如果中国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则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的重表现与写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东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是真实的,只不过,西方是客观条件的真实,自然属性的真。而东方的艺术作品是感知的真,是情感意味的真。崇尚理性人文主义的西方繪画美学认为艺术创作必须上升到理智,这样才能把握事物中的必然规律,并把它表现在一个艺术形象中,使之成为客观的摹本。中国绘画重神似,即把描绘物体当作艺术家本人思维情感的媒体来看待。通过艺术语言,借助艺术手段再造的境界纳入到一个艺术的意境范围。最后结果使表现的物象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为目的。所以表现笔墨之中的物体、色彩等关系常常是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客观自然,而带有很多的主观成分。
作文 西方―中国―西方 篇9
这看起来似乎中国被西方包围了,但核心依旧是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西方以巧妙的,悄无声息方式,在中国推行自己的价值体系。甚至说:“西方价值观非常成功的侵入了中国”。
我顿时陷入沉思。中国人在学校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外面是按西方的交通规则行驶,回家住西式的建筑,穿西式的服装,看西方的节目,过西方的`节日,用西方的电脑……似乎中国人行事充满西方的思维,语言里都是西方的概念。经济、政治里都有西方的影子。
果真如此吗?我继续陷入沉思。脑海中黄河、长城、故宫不断出现,这是六七十年代人的中国概念吧。突然闪现中国的春节,我恍然大悟。虽然西方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但中国人的心依旧是东方的,岁月可以见证。
心是东方的,不仅在春节的中国结、红灯笼、闹元宵、放鞭炮、舞龙师等中可以体现,在国外中国人还是很争气的。在国际赛事中,中国队永远是那鲜艳的红色,古老而吉祥如意的中国红。中国人的中国情结是根深蒂固的,一但有机会,便会展露无疑。
虽然中国人日常行事会以西方的形式,但每逢重大活动,还是以中国传统为主,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正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东方之美,使世界更好的欣赏中国的文化瑰宝。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同时,中国也在影响着世界。
虽说中国人心系中国,但目前的一些现象不容忽视,我们要努力了,延续了五千年的文明要继续传承下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欢迎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我们更钟情本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努力将“西方―中国―西方”转变为“中国―西方”。东西方文化互相影响新一代中国人。
西方绘画 篇10
当我开始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时 ,便在家里粉白的墙壁上绘起“丹青墨韵”。 看吧,我手持一只生花妙笔, 在属于我的“画布”前蹦蹦跳跳,尽管我不懂自己作的奇怪的图案,却也趣味盎然。 殊不知艺术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 。每次妈妈都只能无奈地扶额,对我这奇特的癖好无言以对。
七岁时,我突然狂热的痴迷绘画,经过无数次地软磨硬泡,妈妈终于同意给我报了个绘画班。本来是准备让我消遣时间 ,可没想到,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子毅力,对自己下了狠心。双休日,天刚蒙蒙亮,公鸡还未报晓,一切都沉浸在朦胧的静谧之中。我一反往日“小懒猫”的常态 ,早早便离开了温暖舒适的床,趴在书桌上兴致勃勃地画着一幅幅经典的水彩画,连妈妈叫我吃饭也充耳不闻。上完培训回家后,我仍孜孜不倦地一头埋入画的美妙海洋,尽情遨游。
转眼间,我在绘画的道路上走了两年。妈妈便给我找了一位国画老师。一反平日对我百依百顺的宠溺娇惯,板起严肃的脸,让我手不离笔地练习,不叫一日闲过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突然来了惰性,把笔一放,索性不画了,可妈妈却把我训斥了一顿:“不努力,不付出,能成功吗?”自那以后,我在画画的道路上再也没有说过放弃,一直在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水平奋力拼搏。
长大后,我在画画方面有了不小的成就。在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前,都得做足功课和准备。每次,我都练得腰酸背痛,眼睛也干涩得生疼,妈妈看了于心不忍,想劝我放弃。我只是义正言辞的反驳:“妈妈,您不是常教育我‘不努力,不奋斗,就不会成功’吗?怎么能放弃呢?”妈妈也无可奈何 ,但更多的是对我的支持与鼓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绘画带给我的不止快乐,还有在生活中,努力与付出让人步入成功殿堂的道理。
作者:沙市新世纪实验学校六(一)班 张晓雅
中西方绘画意境的解读 篇11
绘画艺术意境作品价值一、中西方对“意境”的认识
我国艺术领域中的“意境”是由传统哲学思想、文化观念、思维模式所孕育和积淀所得的果实,起源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庄周的“天人合一”思想,历代都有代表人物谈到对意境的理解,如南朝刘勰提出“情境交融”的观点,为意境的审美提供了一项特征;唐朝诗人王昌龄、皎然对意境的理解是取境与缘境,刘禹锡与司空图在此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至明清时期,艺术理论家朱存爵主张意境融彻,叶夔的观点是意与境是并重的,在写景的同时抒写胸臆,到了近代,林纾和王国维、宗白华等人将意境的概念突破传统的体裁和限制,形成了现代美学的风格。
西方古典哲学归根结底追求的是对物质世界科学、合理的解释,揭示物质世界的存在奥秘,特别是形而上的哲学观念——超越有限去追索无限;在数、比例、秩序中感应着宇宙和神的光芒,这种观念是思辨性的、客观性的。在绘画方面西方更多的是侧重于强化某一鲜明的特质,塞尚说:“绘画不是追求自然,而是和自然平行的工作着。”法国表现主义代表马蒂斯曾说的“一切在于表现”,在创作时将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最早提出的人体美的规律,即黄金分割定律;康定斯基说:“艺术家必须因感而发,有情可抒,因此对形式的驾驭并非目的,而是使形式与内在含义相适应”。
二、西方油画中意境的表达
西方油画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他们的很多作品中都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与思考,而不仅仅局限画面的形象本身的诠释,而是表现为深刻的内涵。作品的思想不是在具象的形里,而是隐含在作品形象之外,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样的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寓意性。西方油画由于颜料色彩多样明亮,覆盖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呈现物体的质感,还原物体的本来面目,艺术表现力浓厚。西方油画家重视光线的应用,通过对光线元素进行科学分析,将现实中的对象真实的表现出来,严格按照光学物理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
从绘画的选题来看,早期绘画多以神话传说为主,由于美术家的个性不同,有的将自己的精神思想寄托于神话传说,有的把现实社会的感触觉悟统一到神话世界中,利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推动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如波提切利作品《维纳斯与战神》,面容的描绘笔法,和诙谐代表了新柏拉图派的观念:爱与和睦战胜了战争与冲突;风景油画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细腻的笔法,使画出的形象十分逼真、生动,画面形成优美的意境,它是对自然的赞歌,在忠于自然和接近自然的思想下,西方风景画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一个“面”组成,通过对“面”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因此西方风景画仿佛比中国山水画要厚重,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描绘的是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景象,莫奈对光和色的出色把握,表现出海上日出时光的颤动与色的和谐。
三、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表达
我国绘画的意境在于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中国画的意境美,除了画面所营造的气氛外,更多的还有笔法、墨法和设色的精妙所产生的请于的意境美。
1.线条的刻画
不同的线条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因此我国不同画派都重视线条造型的突破,是表现意境的主要手段,古人云:“无线者非画也。”把线条作为表现意境的重要手段,可能源于先人朴素的思想认识,这在原始绘画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线条的描绘对后世山水畫、宗教画、花鸟画逐步走向繁荣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骨法用笔”成为中国画的造型路线的准则,中国画的线起源于书法,基于书法的用笔,具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潘天寿先生曾说过:“一为点易于零碎,二为面易于模糊平板;而用线则最能迅速灵活地扣住一切物体的形象,最为明确和概括。”这位先生精辟地阐述了中国画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各依据不同书体的笔意,以致千变万化。中国画的线条不只是表现“形”还要含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要具备“势”“形”“气”“力”“韵”诸因素,合乎组成的画面是流动的,又是含蓄空灵的,通过含蓄流动的意境,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产生出缕缕情思。
2.虚实结合
中国山水画讲究虚实结合之美,虚可以用留白的手法来表现,画家可以把画纸上的空白之处当做想象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厚度,空白本身就能够代表一种实体,亦可深透进去,借此以创造出无穷的空间,以空白的虚来突出有形的实,虚实结合将画面烘托的更有意境感。另外笔墨的浓淡也可以将虚实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作画并不单纯对现实物体进行写生,而是追求以形写神,虚实相生,以心境创造画面意境。如夏圭《松溪泛舟图》中大片的空白,用以表现水天的辽阔浩渺,在有限的画面中,更蕴含意境无穷。此即以实显虚,若仅画双松,则剩白可以联想到水或天空、平原旷野皆可,而扁舟一叶则使剩白仅能做溪水之想;正所谓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三分天地布置,七分云烟断锁”,在大虚大实的对比中将艺术效果表达的淋漓尽致。
3.画中有诗
艺术是相通的,诗与画既是两门不同的分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特点都有所不同,而又相互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古有“画中有诗”一说,即在绘画艺术中体现诗的文学境界,讲究诗情画意,二者结合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所谓画中有诗并非简单的在画上留诗题词,而是要在作画时“以诗的方法作画,求达即诗即画,即画即诗的表现”。诗,可以作为画的题材,即诗意画,画也可以作为诗的源泉,即题画诗,二者的融合才能使各自的内涵更为充实和丰富多彩。一个好的国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更应该懂得诗词学。“琴棋书画”在中国历代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被认为不可分割、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个艺术整体。
参考文献:
[1]赵晶晶.异曲同工——小议绘画“意境”[J].大舞台,2010,(4).
[2]韩萍.浅谈中国画的意境表现[J].安徽文学,2010,(7).
西方绘画 篇12
对比法, 即依据一定的标准, 把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 加以对比分析, 以确定其异同关系, 认识其本质差异。对比教学法的运用, 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培养学生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经过实践, 笔者认为把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进行比较, 是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现代绘画的有效教学方法。那么, 如何将两者进行比较呢?以《伏尔加河的纤夫》和《内战的预言》两幅美术作品为例说明。
1.引导学生从作品表现形式上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类别上进行区分,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伏尔加河的纤夫》是一幅典型的传统绘画作品, 而《内战的预言》是幅现代绘画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注重画面的真实性。人类把画从“不像”到“像”历经了几百年,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大批艺术家的出现, 把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知识带入绘画的时候, 才让我们在平面上看到了以假乱真的艺术作品。所以鉴赏传统绘画就是要从空间感、质感、体积感入手。而《内战的预言》构思、创意具有独特性。从19世纪末到今天, 把作品画得“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艺术家开始追求的是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画面构思奇特———观者看到只有在噩梦当中才会出现的情境:画面是把人撕开再拼凑起来的一具支离破碎的人体, 狰狞恐怖的面孔支撑在一只手上, 身体七零八落。人物自己的手抓着自己的上半身, 脚踩着自己的五脏六腑, 自残的形象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2.引导学生对作品背景进行比较
《伏尔加河的纤夫》作者是画家列宾, 作品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法令———废除农奴制。可是, 由于封建剥削势力的根深蒂固, 俄国农民并没有改善他们的悲惨境遇。作品刻画的是11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纤夫形象, 他们饱受压迫, 生活艰辛。[1]这幅作品激发了人们对19世纪俄国人民命运的思索。《内战的预言》作者是西班牙画家达利, 作品作于1936年西班牙内乱之前。画面中央是一个巨大而残缺的人体, 象征受难的群众。蔚蓝的天空, 布满了乌云, 大地上撒满了土豆, 象征着西班牙荒芜的土地, 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
3.引导学生从作品风格特点上进行比较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 他以无比丰富的创作和卓越的表现技巧, 把俄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画中刻画了11位饱经风霜的劳动者, 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但这是一支坚忍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这支队伍凄苦、惆怅、无助, 画笔直抵纤夫的心灵深处, 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达利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大师, 也是最能表现20世纪西方社会的混乱与动荡的艺术家之一, 他善于把事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在他的画中, 现代人的梦幻、苦难、心灵的骚乱、战争给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扭曲, 都一眼可见。看他的画, 往往有一种非常压抑, 却又是痛快淋漓的感觉, 让人觉得那些连你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绪, 他都替你表达出来了。
通过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相比较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鉴赏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揭示不同风格作品的创作意图、深刻内涵或目的差异。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一种重要的、积极提倡的教学手段, 它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 学生则能呈现其重要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 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不能包办替代。[2]所以, 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 促使他们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美术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为例说明。《百老汇的爵士乐》这幅作品在西方现代绘画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艺术作品, 但是画面完全没有具体形象, 只有纵横线条的分割、排列, 色块的穿叉点缀, 让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有一定难度。笔者做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1.抓住文题, 启发感悟
鉴赏艺术作品, 最重要的是先“解题”。题目一般是艺术家传情达意的“窗户”, 作品通常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境都要通过题目去传达。我们可以先不让学生看作品, 先让学生解题, 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说明什么是“百老汇”。高中学生应该已经从其他人文学科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 所以这样切入会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教学所需加以归纳:“百老汇”是美国纽约非常著名的一条大街, 贯穿纽约南北市区, 在南北和东西街道的结点上, 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比比皆是, 夜晚降临, 贵族的先生、女士们就会来到这里休闲、娱乐。“爵士乐”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非洲黑人的大量涌入, 带来的当时最为流行的爵士音乐。
2.根据作品情境, 配以音乐辅助鉴赏
题目当中提到一种音乐形式“爵士乐”。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穿插一段爵士音乐,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爵士乐的常用乐器和乐曲风格, 又可以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 很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以下两个信息:“爵士乐”是用萨克斯、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架子鼓等乐器演奏, 它的曲风愉悦、轻松、明快, 振奋人心。
3.进一步引导学生把音乐感受和美术元素结合起来鉴赏艺术作品
其实音乐和美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对人们心灵感受体验结果是相同的, 都是在鉴赏音乐和美术作品之后, 对情感起到不同的震撼作用, 或平静、或愉悦、或兴奋、或悲伤。“爵士乐”的曲风给我们的审美体验是“愉悦、轻松、明快”, 那在美术语言当中, 什么颜色让我们感到“愉悦、轻松、明快”呢?通过这样的“异类同感”式教学, 学生一定会回答:“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颜色会让我们有和欣赏‘爵士乐’同样的心理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如下信息:画面应该有南北、东西交错的线条, 结点上有很多夜总会、事务所、银行、戏院, 呈现的是红色、黄色、蓝色、橙色、淡绿等明度较高的暖色氛围, 这和爵士乐的欢乐气氛相吻合;黄色的小色块就像节奏鲜明的打击乐, 大色块就像是钢琴或大提琴的浑厚音色, 大小色块就像声音扩散一样交织在一起形成美妙较有规律的爵士乐。[3]
4.通过画面, 进一步引发联想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作品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这些颜色不同、纯度不同、比例不同、冷暖不同的色块交织一起, 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 但是却留给我们更多的联想空间。如可以结合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状进行联想:把不同跳跃的色彩联想为百老汇夜晚霓虹灯;明快的色彩还能想到美国人节奏明快的生活方式;画面中小色块的分布感觉像美国发达的汽车工业———小汽车。
在教学当中, 教师如果能够采用这种层层启发的教学方法, 就会很容易使学生把握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心理, 从而体验到抽象绘画实际也是现实生活的整合和表现, 只是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画得具象的传统绘画表现形式, 这样, 学生再理解这类艺术作品就容易得多。“高中生已进入个体发展的青年期, 身心发展都达到成熟水平, 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都进入最佳时期。”[4]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更加深刻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搜寻艺术之魂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随着时代的变革越来越成为鉴赏的主流。由于这种绘画形式大多没有具体形象, 意蕴相对含混, 它也能最大程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所以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 选择一些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相关联的西方现代绘画进行鉴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5]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稍做留意的话, 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 西方现代绘画的佳作不时映入视线, “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以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为例。画面结构非常简洁, 几个大小不同的矩形被黑色的、粗重的线条控制, 主导颜色是右上方鲜亮的红色, 不仅纯度极其饱和而且面积巨大, 画面四块灰白色有效配合了画的右下方的一点点黄色和画的左下方的一小块蓝色, 红色正方形在画面上牢牢控制住平衡。在作品中, 三原色坦然纸上, 再无其他颜色。水平线和垂直线是画面当中仅有的线条;方块和直角是唯一的形状。分割与组合的巧妙, 节奏、动感的画面, 非常具有美感。学生取得了鉴赏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作品的审美经验后, 会很欣然接受这种艺术形式。那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再进一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1.结合作品的构成形式, 自己创作一幅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调的作品
学生的操作热情很高, 在绘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互相讨论并时有争论。每位学生都在精心策划着不同色块的大小、比例、构图, 分割线条的粗细等。有几位学生的作品还不时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最后,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作品的机会, 可以把作品贴在教室黑板上, 也可以贴在墙上, 近距离地观察各自的作品, 再和原作进行比较,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作品的优缺点, 然后进一步修改作品。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创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创意的构思、设计、制作, 是引导学生捕捉发现美的过程。可以把作品应用到“作品与服饰”、“作品与居室”、“作品与环境”等各个领域, 待学生完成作品之后, 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案例向学生展示, 以有趣的实物为例说明这种艺术自身的美感,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生活用品玻璃杯 (蒙德里安的抽象形式装饰) 、鞋 (直线、三原色, 方块图案的布料) 以及家居、建筑设计等。事实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抽象艺术无处不在, 它给我们带来的抽象感就在我们身边。[3]
这种鉴赏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前阶段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鉴赏西方现代绘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打开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而后阶段的教学环节, 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 有创意地完成一件设计作品, 并在设计当中特别强调“有创意”, 这就要看学生能否运用以往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体现创新意识, 体会将现代的抽象作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种种乐趣。
四、运用批评的观点,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拓展与延伸。”对于高中生来说, 通过学习, 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西方现代绘画”, 同时对美术作品还要有能力进行批评。它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检验依据,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因为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点, 它具有开放性的评价体系。我们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大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使学生能在不同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中碰撞出既开放又具有个性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 这才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美国艺术批评家沃尔夫·吉伊根所著的《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一书中总结了几点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时所遵循的原则,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 相当具有借鉴意义。
1.以学生自身感受为主体, 对一件或一类作品进行批评
传统的教学只是让我们教会学生理解艺术作品, 而现在的教学更加侧重于让学生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教师能教会的, 它需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2.尊重学生的反应
教师应该避免针对艺术作品反应而强行设置某种程度;相反, 他们应该相信学生最初 做出的反应。[6]学生在面对作品时, 会有瞬时的心理反应, 即使面对同一幅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感, 解放焦虑和僵化的思想, 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避免引导学生接受早已预定好的对作品理解的课堂讨论。
3.为学生提供面对有争论作品的机会
西方现代绘画作品对学生原有的认知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争论作品的机会。面对机会, 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心得,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作品。
4.为学生创设安全、自由的批评环境
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时期, 各个知识领域的认知也相对客观。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无论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会有能力进行客观的作品评价。但教师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开放的、言论自由的评价环境, 学生就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有让学生敢于表达, 才算是批评与思考的有效运行。如果学生处在出现错误处境或尴尬的环境中, 那么批评和思考就无从谈起。我们在批评的教学环节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合作, 而不是竞争。
在教学当中, 教师能够根据以上几点进行艺术批评,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产生可喜的教学效果。如果再面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 学生就会大胆地表达出各自不同的心声。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喜欢‘西方现代绘画’。我在学习当中认识到西方现代绘画或色彩鲜艳, 或恐怖怪异, 或夸张表现, 比传统美术更有艺术的感染力。另外, 现代艺术绘画还能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有时作品就像是表达我的心声一样, 我非常喜欢西方现代艺术。以后我会抱积极的态度, 理解它、欣赏它。”还有一种声音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西方现代绘画。因为现代艺术太过于抽象, 理解起来也过于复杂, 它不像传统作品那样直观。”不同的声音还有:“对西方现代艺术, 我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我们今天鉴赏的这些作品无疑是优秀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每幅绘画作品都有好的创意和绘画风格。我们也不能完全认为都是好的。”不同的声音还有“对于艺术作品, 不会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 有且只有一个固定答案, 艺术是和我们每个人生长的环境、个人的喜好、审美的经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鉴赏西方现代艺术, 我们要有一个包容的空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允许每位同学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蒙德里安。”[7]
总之, 在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中, 可利用的方法很多很多, 教师一定要善于动脑, 勤于总结, 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
摘要:为探讨高中美术鉴赏模块“西方现代绘画”教学的有效性, 以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为依托, 总结出四种教学方法:运用对比法,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运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搜寻艺术之魂魄;运用批评的观点,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 教师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的、宽松的课堂环境, 培养高中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鉴赏,高中,美术,西方现代绘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_百度百科[EB/OL].[2014-08-09].http://baike.baidu.com/view/121438.htm.
[2]浅谈启发式教学_中国论文下载中心_教育理论论文[EB/OL].[2014-08-09].http://www.studa.net/education/111110/11594235.html.
[3]百老汇的爵士乐[EB/OL].[2014-08-09].http://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zhongmeishujiaoan/154327076315432741654318.htm.
[4]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5.
[5]吴乐天.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86.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6.
【西方绘画】推荐阅读:
西方绘画10-14
早期西方绘画08-05
中西方绘画06-04
东西方绘画07-12
西方素描绘画艺术08-01
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08-14
对中西方绘画的认识06-23
东西方绘画的色彩特点06-24
《西方绘画的色彩》教案八年级上美术08-12
西方的西方是东方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