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

2024-10-22

课程理念(精选8篇)

课程理念 篇1

新课程呼唤新课程理念

——去博兴实小听课心得

小学中新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评价体制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去设计和实施,所以实施的关键是转变教师教育的理念,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我有幸到课程实验改革的先进单位——博兴实验小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对于在课改中的一些问题得以解决,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我就简单谈一下这次学习的体会。

我听的是一节科学课和一节低年级语文课,我就针对科学课谈一下: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王老师在教学《把种子传播到远处》时,她让学生根据种子及所知的相关知识来推测种子怎样传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并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这充分体现了王老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这样学生才会轻松的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会有更高、更好的发展。

二、教师是研究者、开发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科学知识永远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它不能传递给被动的接受者,必须由每一个认知者主动地建构。因此,要达到真正的科学教育目的,教师的角色理念非常重要。

在《把种子传播到远处》一课中,王老师让学生利用准备的种子,根据自己的推测,对种子传播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利用材料,加之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研究的很认真,效果也很好。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参考,小组内互相合作得出结论。在此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真正体现了研究者、开发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终生学习”已成为每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格调。小学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究,不断地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及素养,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

学习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成为知识“贩子”,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因此,好的教师不是复印机,而是抓住教材的精华,画龙点睛地讲解,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大彻大悟,这就是当代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新形象。

总之,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转变教师的教学和行为理念,是实施新小学课程的关键,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基本条件。

课程理念 篇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课程越来越重视学校的作用。多年来,我校以“和智慧一起幸福成长”办学理念为引领,围绕“建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的办学目标,对学校现有课程进行综合规划与开发,逐步确立了课程理念,即“为智慧的生长而教”,创生并实践从知识走向智慧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求知、做事、做人、探究和创造的自主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智能,挖掘人的多元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此,我校建立起了智慧课程体系,彰显我校的课程特色。

一、智慧课程的体系创建

按照国家和上海市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初步构建了智慧课程体系(如下页图所示),以此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在课程创生的过程中,我校遵循了以下四大原则,即立足基础、积极拓展、努力探究、有机整合。

1. 立足基础原则

我校立足国家基础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我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教学策略,优化课程实施。例如,我校科学改动每节课上课时间,将每节课35分钟改为32分钟,从而每周增加5节课,增加的课时用于“智慧数学”“智慧英语”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又如,我校提倡每节课形成“2+25+5”的课堂教学结构;开展“基于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实现课堂教学时间与知识最优化。

2. 积极拓展原则

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我校大力推进拓展型课程,并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科竞赛类、学科拓展类、美术书法类、音乐舞蹈类、体育类等课程。此外,我校还完成了各类课程的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学分认定等工作。目前,我校自主开发的拓展型课程有“让世界清洁起来”“中华传统节日”“走进低碳”“守护生命”“擦亮你的细节”“民间体育游戏”“智慧英语”“智慧数学”等。各类课程的开设均实行学生自愿申报的方式,每周四下午安排两节课,实行走班制。

3. 努力探究原则

我校除抓好国家设置的探究型课程外,还经常开展主题性探究活动,如“生活中的数学”“巧用七巧板”“设计节日活动方案”“圣诞节的来历”和“万圣节,我们一起去讨糖”双语活动等。我校围绕不同探究主题设计多个活动模块,以小品、小报、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探究活动的展示。

4. 有机整合原则

在实践中,我校努力把握好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这三类课程与多元智能领域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形成学校智慧课程体系。从课程层次来看,我校的智慧课程包含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层次,我们努力使之有机整合,其中,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经过多年探究和实践,我校教师自主开发了许多有个性、有特色且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和微型课程已有五十余种。这些课程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张显了个性,生发了智慧。

二、智慧课程的内容完善

我校十分注重智慧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会定期进行校本教材的修改、完善,淘汰已经陈旧的知识和信息,以保证学生一直能够吸收到最新、最有效的知识和信息。

1. 定期开展调查,了解、分析

我校定期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以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做好分析,并组织教师修改课程内容。每学期期末,我校召开校本教材执教教师会议,发放课程执教教师调查表,进行学期执教情况调查。调查表的内容涵盖了课程标准、内容,学生上课反应和需要修改、补充之处等,由负责教师收齐汇总分析,作为修改依据。在下发教师调查问卷的同时,我们也会分年级下发学生调查问卷表。学生调查表的主要内容是对课程内容的喜好、探究活动设计、资料查找等,同时还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希望教师采用的课堂活动方式等。这些内容同样由相关负责教师收齐汇总分析,作为重要的修改依据。与此同时,我们还发放“家校合作学校课程开发意向表”,尽量采纳家长的有效建议,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活动方案,逐步开发家校合作校本课程系列,并与街道、社区、交警支队开展结对活动,定期进行宣传。

我们通过家校合作、社校联动等形式,搭建起校内外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为学生的智慧成长提供保障,为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形成等开辟了渠道,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把握时代热点,修改、完善

我校还注意不断把握时代热点,对原有的校本教材进行删减、修改或新编。例如,“走进世博”“电”等内容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学习了,因而我们以“守护生命”“成长路上,与法同行”等取而代之。

三、智慧课程的评价体系

1. 设计多元评价标准,体现激励性、过程性

我校一贯重视在基础型课程中探索对学生各项评价手段与标准的改革,积极推行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性评价,且已形成了标准。与此同时,通过初步了解学生认知差异,我校还采用分层评价标准,将学生分为A、B、C三类,使其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完成的活动也有差异,学生只要达到各级活动要求,就被视为达标,获得评价优秀。A、B、C三类并不是固定不流动,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进行适当流动。目前,我校对学生的一系列评价已形成制度,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体现差异性、发展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校就在全市率先取消学生期中考试,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90年代末,我校又加大了评价的改革力度,取消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并改为综合练习。在采用等第制的基础上,我校积极推进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免练制”和面向暂时落后学生的“多练制”。“免练制”是通过学生申请、教师推荐和学校审核等流程,对成绩处在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实行免练的制度;“多练制”是当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评定时,可以提出申请,由学校组织,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再次或多次接受评价的制度。

凸显课程理念,引领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课程理念;开放性;三维目标

2012年南通市中考历史试卷秉承了南通卷“平稳、创新”的风格,立足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准确地控制了难度,在命题方式上与南通市中考改革同步进行。学科能力的考查与课标的“过程与方法”要求相结合,挖掘整合资源,创设问题情境,体现稳步创新的原则,对初中历史的教学复习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遵循课标,注重基础

2012年南通中考历史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我们都可以在课标或者是根据课标制定的目标达成中找到,有些就是课标或目标达成中表述的再现。如,选择题第2题考查造纸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造纸术,认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第4题考查了《资治通鉴》,课标的要求是“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与体例”;第5题考查了百团大战,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第15题考查的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可以说考查的所有知识点都能依标扣本,与课标或者目标达成做到一一对应。不仅如此,绝大多数的题目也与课程标准的能级要求相符。如,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选择题的第6题就考查了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的影响;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能级要求属于认识层面,第13题就考查了霸权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威胁。再如,材料型问答题的第1题第(1)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华盛顿和林肯对美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与课标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以及“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能级要求一致。如此,南通中考历史的命题思路紧扣课标及目标达成,能级要求与课标一致,这与新修订的课标“评价建议”部分“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的原则不谋而合。

二、挖掘资源,创设情境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如此,教学评价更需如此。本次中考命题中,命题者注重挖掘相关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版面图文并茂,布局美观合理,形式多样,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全卷共用图表10幅,其中4幅选自课本,5幅选自著作资料,1幅据教材改编。如,选择题第2题,试题出示了我国古代以竹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流程图,4幅图分别是沤竹、煮竹、抄纸和烤纸,然后提问这种造纸法的出现,应不早于战国、秦朝、西汉和东汉四个朝代的哪一朝代?该题情境新颖,设计精巧,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再如第8题,用1949—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考查1978年后我国粮食产量迅速提高的因素。而两道综合题的第(2)问都采用了新的材料,提出了相关问题,以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观点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获取历史信息,给试题赋予了较多的人文色彩,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关注时代,贴近生活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进行分体质。新课程理念呼唤课程学习回归生活,关注全人类普遍价值的重大历史问题。反映到中考命题趋向上,就是试题要贴近生活实际,多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鉴于此,在南通中考历史试题中,命题者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和时政热点问题。如,选择题第22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鼓励人们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等内容。如,非选择题第32题,命题者以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中国帝制结束作为切入口,把握这百年一遇的契机,将古今历史综合起来考查,重点考查了辛亥革命和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变化等知识,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

四、重视过程,探究开放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的理念,并显著提出“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它呼唤师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进行探究式的教与学。在教材编写中,每课增加了“活动与探究”一栏,每个板块都增设了4节活动课。与之相呼应,南通中考历史的两道综合题,都暗合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如,31题对应《世界历史》上册76页“活动与探究”“……查阅有关资料,撰写一篇华盛顿的小传记,并结合上面评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由此,试题在给出有关华盛顿和林肯的材料的基础上,要求概括两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此外,你还知道他们有哪些品质受到后人尊敬?再如第32题第(3)问,一开始直接利用教材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115页“活动与探究”第2题为原型,稍作改编,以“我家的过去与现在”为题编制社会调研提纲,要求学生结合亲身体会,从他们能感受到的居住、交通、通讯和娱乐四个方面回答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生活的变迁,既有物质生活的层面,又有精神生活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见,试题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注重探究与开放性,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新课程理念试题 篇4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念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的是 [ B ] A.教学理论 B.教学模式 C.教学策略 D.教学方法 2.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是 [ A ] A.学生发展为本 B.科学与人文交融 C.回归生活世界 D.民主化 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要做到 [ D ] A.变“传话”为“对话” 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C.变“教书” 为“铸魂” D.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4.下面关于课程内容包含的主要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材料信息 ②结构信息 ③方法信息 ④知识信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属于 [ C ] A.图像情境 B.生活情境 C.实在情景 D.符号情境 6.在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中,配录像画面朗读课文是 [ D ] A.发掘情感 B.诱导情感 C.赋予情感 D.展示情感 7.下面关于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的类型,错误的是 [ C ] A.实践活动 B.符号活动 C.学习活动 D.综合活动 8.下面关于从哪些方面入手运用成就策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①创造成功机会 ②学会赏识学生 ③利用优势转移 ④提供替代经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增强教学的审美情趣” 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 D ] A.目标策略 B.成就策略 C.情境策略 D.变化策略 10.在教材呈现策略中,“温故而知新”属于 [ C ] A.问题研究策略 B.活动展示策略 C.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 D.素材处理策略 11.下面属于置疑问难的意义的是 [ B ] A.创设冲突情境 B.引发思维活动 C.启动定向思考 D.鼓励发散思维 12.“遵循感知规律,研究媒体的特征”属于 [ B ] A.演示策略的意义 B.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 C.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 D.演示策略的功能

13.“相机引导”属于学生学习方式指导中的 [ C ] A.自主学习的指导 B.合作学习的指导 C.探究学习的指 D.体验学习的指导

14.下面的叙述中属于体验的途径的是 [ A ] ①感知 ②活动 ③经历 ④提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在学法指导的方式中,点拨式属于 [ B ] A.直接型指导 B.渗透型指导 C.个别型指导 D.自悟型指导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并改正错误。

1.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实施观。(×)

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观。

3.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做中学策略。

(×)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策略。

4.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5.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的教学观念。

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2.简述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

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

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3.简述言语讲授的操作要义。

⑴了解学生实际;⑵调适自我心态;⑶研究讲授的内容;⑷设计学生的活动;增强语言的魅力。(每种要义要给予适当说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1.结合实际,谈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怎样运用调节策略。

⑴倡导积极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节后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关注他,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能改变学生的“自我”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业成效。

⑵调控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表现为三种:一是以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为特征的“支持型气氛”;二是以学生提心吊胆地提防某种打击为特征的“防卫型气氛”;三是以师生相互反对为特征的“对抗型气氛”。积极的、师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气氛,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致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性探索。

⑶讲究强化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强化主要包括外部的奖赏作用。赞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的,如奖金、奖品等;一种是精神的,如表扬、鼓励、赞赏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赞许乃至奖励的各种强化手段,发挥积极评价的作用;要善于把褒贬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善于使比赛、竞争之类的活动产生激励的正效用。

⑷控制焦虑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激励学生进步与努力的环境,减少各种过激反应,控制考试、竞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因焦虑带来的心理偏异的产生。

(在每种做法中结合你的实际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即可。)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考试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关于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错误的是 [ C ] A.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B.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 C.促进学生的发展 D.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2.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要做到 [ D ] A.变“传话”为“对话” 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C.变“教书” 为“铸魂” D.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3.下面关于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的做法,正确的是 [ B ] ①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 ②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 ③化知识为智慧 ④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 [ A ] A.预热化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问题化策略 D.结构化策略 5.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借影视想像是 [ B ] A.富集课程资源 B.获取替代经验 C.促使感同身受 D.提供学习诱因 6.在课程内容的情感处理中,讲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名人的故事是 [ A ] A.发掘情感 B.诱导情感 C.赋予情感 D.展示情感 7.在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方式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 [ D ] A.开放课堂 B.在参与中学 C.综合学习D.探索研究

8.“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 C ] A.目标策略 B.成就策略 C.情境策略 D.变化策略 9.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 [ C ] A.知识载体 B.话题 C.文化中介 D.谈资 10.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可以一言以蔽之:采用 [ D ] A.组织学生的表象 B.联系学生的经验 C.推动学生的参与 D.启发式 11.“接触真实问题”属于 [ C ] A.置疑问难的意义 B.置疑问难策略的基本要求 C.置疑问难策略的操作要义 D.置疑问难的功能

12.下面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最重要的内容,错误的是 [ D ] A.学习方式的指导 B.具体学法的指导 C.练习作业的指导 D.记忆方法的指导 13.全员互动合作是合作学习的 [ D ] A.基本动力 B.根本目标 C.基本品质 D.基本动力 14.下面关于“学法”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 A.完成课业的方法 B.智力活动的方法 C.矫正的方法 D.调控学习活动的方法

15.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方式,班规属于 [ B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并改正错误。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教学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课程功能。

2.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3.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促使感同身受。(×)在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学习中的角色模拟是运用模拟情境。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策略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

5.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实施在以下一些基本要求: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2.简述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当的角色。

①促进者的角色;②组织者的角色;③指导者的角色;④合作者的角色;⑤反思者的角色。3.简述指导自主学习要抓哪些环节。

⑴明晰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认清应该做什么,每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做,做的情况怎么样,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地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

⑵“解放”学生。教师要把学生放到一个自由的天地中去,让他们有机会放飞想像、抒发创意、释放潜能。⑶具体要求。学习习得自主学习的方式,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点,教师应当对学生怎样做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有效地把握、逐步地迁移。

⑷巧妙提示。教师善“导”充分地表现在巧妙的提示上,巧妙,应当是不着痕迹地提醒,不事张扬地启示,要言不烦地点到为止。

⑸循序渐进。教师要细致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教材提供的各种可能,耐心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增强信心,勇于践履。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交往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目的性:就交往目的来说,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②具有互为主体性:就交往主体来说,学生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③具有“规定”性:就交往内容来说,其主题是被“规定”了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因此,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④具有计划性:就交往的结构来说,这种交往常常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或者说,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展开的。

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实现师生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转变:①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②教师应更多地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讲解者;③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真正的倾听和接纳对方。

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哈泰帕把互动分为“水平互动”和“垂直互动”,“水平互动”是年龄特征、知识经验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常采用小组讨论、相互教学等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倾听、比较和发现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有差异的见解,促进“节约思维”、深入思考与反观自身而获得创见。“垂直性互动”是指儿童同成人、教师或高手之间的一种互动,它是在教师传递社会文化的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参与,“认知学徒制”、作为“脚手架”的互动,都属于这类互动。

⑷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必须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由交流合作而推动的积极深入思考中,才能实现。

⑸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理解的基本涵义是:意义沟通、相互解释、设身处地、共同体验、宽容悦纳。从理解的意义上讲,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

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篇5

一、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科学探究纳人“课程内容”。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索。本标准对这些要素分别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物理学的内涵,本标准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为“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对全体初中学生应掌握的物理内容提出了要求。每个一级主题含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含有若干三级主题。这些三级主题综合融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篇6

花园小学

刘丽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因此,对任何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语文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本人也深深感知,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本人在学习语文新课标以及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1、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设置问题的情境化。首先通过思考题,设置问题

情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动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出最终的结论。

2、教学方式、方法上差异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标也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各种软件使学生更能直观的理解、认识语文的本质,并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经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语文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语文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语文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即为“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语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语文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语文,能使学生对语文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

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语文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语文就在身边,对语文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发现语文的热望。

总之,通过本人一学期的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语文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探究、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新课程新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展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思想航线,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认识。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

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切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但愿新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新课程新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

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

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改革的全新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让枯燥的地理变得活起来,使学生易于接受。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充分了解学生。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而教师要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谁是

课堂的主宰?是学生,不是老师。可我们以往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味地灌输,让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到的东西僵硬,呆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分僵化。

灵活运用有效的辅助手段。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创造性与灵活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根据内容、目的、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疑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点,要多练精讲,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加以辅助,调动多种感官,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从而达到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学习目的。

科学地利用评价手段。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自身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会渐渐提高。相反,如果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自

信心受到挫伤。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宜。也就是使好的感到课大有学头,差的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积极性不高的,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回答问题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

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教师原本得心应手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然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变得茫然:该怎么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参加眉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要求,课程管理。下面将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面对过去名目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两个国家。新课程计划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将下调后积累起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生不会的问题。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精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三.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有的教材只适合于不到1/3的好学生使用,2/3的学生感到难。教材在年级之间跨度过大,低年级教材中知识点太多而造成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据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外甥女,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一道难题,先是问爸爸,结果作博导的爸爸半个小时也没做出来,再去问爷爷,做院士的爷爷10分钟才做出来。小学三年级,有必要把教材编成那么难吗!一位美国留学的朋友说,国内读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说,你可以回去了,因为你已经念到初中的程度了。乍

一听,我们还有几分骄傲,仔细一想,其实是把孩子晚餐的食物提到早餐来吃,使其消化不良,还以为很爱他,这不是违背教育和发展规律的吗?

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四.新课程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

新课称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征。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

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问题性指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新课程评价:新的课程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上往往只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即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新课程评价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与,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评价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而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以高昂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员,家长的代言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总而言之,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不断调整,从而适应不同情境下对我们教师的不同要求。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得需要,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备课呢?

一.有效地处理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电荷知识的内在联系等,其中了解教材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是教材处理的核心。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由温故到知新的启动点。此外,一本教材的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处理教材时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终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这样,便于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前学后忘,便于教师讲授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的体现在课堂,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重要精心设计最佳教学过程,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要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的兴趣。

2.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和练习。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就应该精选练习,使学生所做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而不是题海战。

3.板书设计。目前由于多媒体的应用,有许多教师忽略了板书的应用。这是不合理的。适当合理的板书可以加强讲授效果,突出教学目的和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堂小结。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

5.学法设计。在新课标理念下学法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

三. 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

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适当有效地运用教学用具,如图片,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评价 篇7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观察与即时评价

1.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为,追踪学生学习进步的历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而不是一张白纸走入学习活动,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所获得经验比在学校外的日常生活所获得经验更多、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的体现,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思考和发展水平,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多采用课堂观察、学习评价册、成长记录袋、作业分析、日记、真实性评价、书面评价等多种形式,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并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2. 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即时评价是对学生课堂上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就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评价语言层出不穷,而到底好在哪、棒在哪,学生不明白,这样的评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鼓励不是一味地说好,而是应肯定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性格,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优势有所认识。因为人的潜能是多元的,主动评价学生时能发现学生的强项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起自信,注意对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鼓励性评价十分重要的。这种鼓励的作用十分巨大。这将使他们更自信、更坚定、更乐观地面对生活。即时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

教师的即时评价除了激励性的语言外,还要恰如其分地用好肢体语言———一种无声的评价。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伸出大拇指,犹如催化剂,胜似千言万语,它会使课堂更涌动出生命的灵性。

二、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是学习过程评价的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全面,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1. 学生自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各方面的事实,对照评价标准和目标,对自己的进步、成绩、潜能和不足,进行分析评价,并写出学期评价报告。

2. 学生之间互评

学生之间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学习的竞争者,学生之间彼此互相了解,有问题能面对面直接进行商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方式可以简单灵活,也可以以正规标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友爱合作精神,又融洽了学生之间的关系。

3. 教师测评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宗旨,把课后思考练习题、作业题、单元练习题、实践活动作业题等有机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主要以上课表现,作业情况为依据。期中期末以试卷为依据,通过考试让学生考出自信,考出成功,考出内动力。

三、评价方式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速度、兴趣爱好存在多样化,因此应做到“层次评价”。例如,面对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学困生答对了,就应及时表扬,让他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但对于优等生来讲,鼓励只能是当他战胜了智力挑战题时才能获得。教师评价时不应只谈优点,应适时提出现实的期望,为学生的进一步努力提供方向,避免固步自封。

四、学习过程评价的几点注意

1. 学习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甑别和选拔。

2.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应该在轻松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不露声色的进行,而不要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评估。

3.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应以激励、肯定为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不要追求解法的“标准化、统一化、最佳化”, 应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

课程理念 篇8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反思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做好生物课程教学中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如何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笔者参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一展开分析并结合自身生物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从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2]。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善用课本中的科学史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精神。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比如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前后经历一百多年,在不断修正与不断完善中逐步形成我们今天所广为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科学不等于真理而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第二:注重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与操作技能。除了课本上已有的验证性实验外,适当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拟定探究课题,教师加以指导而进行实验。比如学习了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有同学就想通过实验来探究日常饮食中食物的营养成分。探究的结果并通过科技小论文、实验录像等多媒体资料展示。通过类似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获得了科学思维的习惯。第三: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以展开因地制宜的调查。也可以到校医务室获卫生保健部门获取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调查结果、患病原因并推测发病概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意设置多层级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多样,适合不同认知特点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采用全面合理的检测手段[3]。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班级授课制与分组教学制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或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组教学。比如,在课前资料的收集,预习等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对于比较活泼外向的同学分配需要与人交流的任务,对于比较内敛的同学则分配搜集整理数据的工作。让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课前准备。并在完成任务的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小组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在评价方式上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等级只要达到该等级的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表扬,以此来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基础较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等情绪。

分组教学很好的弥补了传统班级授课制不能因材施教的不足,但分组教学本身也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弊端如:对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方法不一定科学并且对学生心理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如被分到所谓能力较低组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的意见也难达成一致,同时学生的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分组必须经常变动,教育管理较麻烦,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样几个环节,是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探究方式又不同于真正的科学家的探究,因为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短时间内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探究能力;第二:创设探究情境,注重培养探究思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科学探究内容或练习中的相关试题,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第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鼓励创新和实践,提供有探究兴趣的同学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指导。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如人教版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中讲到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奶粉、补血口服液、补钙、补锌产品等。讲到细胞的生命历程,可以联系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社会热点:日本核泄漏事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等。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与优生优育紧密联系。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中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为什么在炼钢厂会提供盐汽水给工作的工人,而不提供可乐?为什么乙肝疫苗要注射三次,只注射一次行不行?教学过程中要擅于利用这些切入点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生物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宋玉蓉.2012.生物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之“四关键”[J].中学生物学,28(3):15-16

上一篇:考研:暑期结束复习状况日下 是否要放弃?下一篇:电话销售员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