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范文

2024-07-08

课程理念范文(共9篇)

课程理念范文 篇1

从导课看新课改理念

姜堰市白米中心小学吴银根

【案例1】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24时记时法》导课

师:孩子们,都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准备好了。好,上课。

出示钟面(3时)(不是课件,就是普通的教具钟面)

【案例2】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中心小学夏青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导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意义》。

(板书课题)

“我欣赏静悄悄地学习。”(夏青峰语)

什么是静悄悄的学习?怎样静悄悄地学习?

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在较少干预下的自主学习。教师虚拟的种种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纳新知,合作学习确实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但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良好习惯的养成。尤其是数学学科,抽象思维是重要训练目标,过多的干预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蒙蔽了学生的眼睛,阻碍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准备好了的自主学习。“准备好了。好,上课!”(张齐华语)学生在学习前必须有所准备。既包括物质上的准备,如各种学习物品的准备,也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准备,如必要的知识储备,迎接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有所准备。用心研读教材,用心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用心预设教学流程等。

准备好了的静悄悄的学习应该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效的学习。两位特级教师看似简简单单的导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真正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静悄悄的学习。

【案例3】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刘沿革《周长》导课

师:每周一上午我们北京各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南京也是这样吗? 生:是。

师:有一天升旗仪式过程中,小强突然晕倒了。

生:啊?

师:你们这儿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生:没有!

师:老师赶紧把小强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没什么大碍,小强的体质比较差,只要坚持锻炼就行了。

师:爸爸为小强制定了一份锻炼计划。

出示锻炼计划:每天沿操场边线跑一圈

创设情境:三种不同的跑法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边线(周长)。

【案例4】南京市成贤街小学王学其《公顷和平方千米》导课

师:介绍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历史。(东南大学和南师附小离玄武湖很近)

出示情境图:玄武湖占地400公顷。

师:孩子们,对哪个词感到陌生?

生:公顷。

师:公顷是什么单位?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面积单位。因为用了“占地”这个词。

师:为什么用公顷做单位呢?

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玄武湖太大了。

师:公顷是大面积单位,是土地面积单位。

揭题:公顷和平方千米

升旗仪式是每个小朋友最熟知和最向往的场面,玄武湖是南师附小小朋友非常熟悉的旅游景点。两位特级教师采用这样的导课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和心灵。(刘沿革老师的升旗仪式时学生晕倒的情境设计似有商榷之处,但肯定源于生活。)

有些老师抱怨生活中缺少鲜活的情境资源,有时胡编乱造,有时机械照搬,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和生活这个大舞台。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要善思考,用心思考。思考学生,思考教材,思考生活,思考自己。思考是教师睿智的体现,思考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思考是教师一生的目标。教师思考了,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深刻地思考。

【案例5】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小学刘松《乘法分配律》导课

师:我叫刘松,来自浙江。这位姑娘,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这位小伙子,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吗?

生:可以。(生自我介绍)

师:我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吗?

生:可以。

师:孩子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话合并成一句话?

生:某某同学和某某同学都可以成为刘松老师的朋友。

刘松老师的导课可谓是一箭双雕,既是对“乘法分配律”的有意铺垫,更是对师生关系的生动诠释,即师生是朋友,一对人格平等的朋友(成为老师的朋友前提是学生同意),一对相互学习和进步的朋友。

课堂本质上是师生双边的课堂。课堂上两个重要角色师和生,都有着无可取代的目标和任务。正如闫勤老师所说的“动车之道”:“动车之所以速度快,是因为动力源不只是车头。同样,课堂上动力源不只是老师。”

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可以使课堂上的动力源更多。

拉近师生距离,除了从心理上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注:本文选取的案例均为在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课堂实录

课程理念范文 篇2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课程越来越重视学校的作用。多年来,我校以“和智慧一起幸福成长”办学理念为引领,围绕“建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的办学目标,对学校现有课程进行综合规划与开发,逐步确立了课程理念,即“为智慧的生长而教”,创生并实践从知识走向智慧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求知、做事、做人、探究和创造的自主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智能,挖掘人的多元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此,我校建立起了智慧课程体系,彰显我校的课程特色。

一、智慧课程的体系创建

按照国家和上海市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初步构建了智慧课程体系(如下页图所示),以此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在课程创生的过程中,我校遵循了以下四大原则,即立足基础、积极拓展、努力探究、有机整合。

1. 立足基础原则

我校立足国家基础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我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教学策略,优化课程实施。例如,我校科学改动每节课上课时间,将每节课35分钟改为32分钟,从而每周增加5节课,增加的课时用于“智慧数学”“智慧英语”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又如,我校提倡每节课形成“2+25+5”的课堂教学结构;开展“基于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实现课堂教学时间与知识最优化。

2. 积极拓展原则

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我校大力推进拓展型课程,并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科竞赛类、学科拓展类、美术书法类、音乐舞蹈类、体育类等课程。此外,我校还完成了各类课程的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学分认定等工作。目前,我校自主开发的拓展型课程有“让世界清洁起来”“中华传统节日”“走进低碳”“守护生命”“擦亮你的细节”“民间体育游戏”“智慧英语”“智慧数学”等。各类课程的开设均实行学生自愿申报的方式,每周四下午安排两节课,实行走班制。

3. 努力探究原则

我校除抓好国家设置的探究型课程外,还经常开展主题性探究活动,如“生活中的数学”“巧用七巧板”“设计节日活动方案”“圣诞节的来历”和“万圣节,我们一起去讨糖”双语活动等。我校围绕不同探究主题设计多个活动模块,以小品、小报、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探究活动的展示。

4. 有机整合原则

在实践中,我校努力把握好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这三类课程与多元智能领域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形成学校智慧课程体系。从课程层次来看,我校的智慧课程包含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层次,我们努力使之有机整合,其中,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经过多年探究和实践,我校教师自主开发了许多有个性、有特色且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和微型课程已有五十余种。这些课程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张显了个性,生发了智慧。

二、智慧课程的内容完善

我校十分注重智慧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会定期进行校本教材的修改、完善,淘汰已经陈旧的知识和信息,以保证学生一直能够吸收到最新、最有效的知识和信息。

1. 定期开展调查,了解、分析

我校定期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以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做好分析,并组织教师修改课程内容。每学期期末,我校召开校本教材执教教师会议,发放课程执教教师调查表,进行学期执教情况调查。调查表的内容涵盖了课程标准、内容,学生上课反应和需要修改、补充之处等,由负责教师收齐汇总分析,作为修改依据。在下发教师调查问卷的同时,我们也会分年级下发学生调查问卷表。学生调查表的主要内容是对课程内容的喜好、探究活动设计、资料查找等,同时还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希望教师采用的课堂活动方式等。这些内容同样由相关负责教师收齐汇总分析,作为重要的修改依据。与此同时,我们还发放“家校合作学校课程开发意向表”,尽量采纳家长的有效建议,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活动方案,逐步开发家校合作校本课程系列,并与街道、社区、交警支队开展结对活动,定期进行宣传。

我们通过家校合作、社校联动等形式,搭建起校内外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为学生的智慧成长提供保障,为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形成等开辟了渠道,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把握时代热点,修改、完善

我校还注意不断把握时代热点,对原有的校本教材进行删减、修改或新编。例如,“走进世博”“电”等内容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学习了,因而我们以“守护生命”“成长路上,与法同行”等取而代之。

三、智慧课程的评价体系

1. 设计多元评价标准,体现激励性、过程性

我校一贯重视在基础型课程中探索对学生各项评价手段与标准的改革,积极推行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性评价,且已形成了标准。与此同时,通过初步了解学生认知差异,我校还采用分层评价标准,将学生分为A、B、C三类,使其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完成的活动也有差异,学生只要达到各级活动要求,就被视为达标,获得评价优秀。A、B、C三类并不是固定不流动,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进行适当流动。目前,我校对学生的一系列评价已形成制度,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体现差异性、发展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校就在全市率先取消学生期中考试,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90年代末,我校又加大了评价的改革力度,取消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并改为综合练习。在采用等第制的基础上,我校积极推进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免练制”和面向暂时落后学生的“多练制”。“免练制”是通过学生申请、教师推荐和学校审核等流程,对成绩处在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实行免练的制度;“多练制”是当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评定时,可以提出申请,由学校组织,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再次或多次接受评价的制度。

凸显课程理念,引领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课程理念;开放性;三维目标

2012年南通市中考历史试卷秉承了南通卷“平稳、创新”的风格,立足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准确地控制了难度,在命题方式上与南通市中考改革同步进行。学科能力的考查与课标的“过程与方法”要求相结合,挖掘整合资源,创设问题情境,体现稳步创新的原则,对初中历史的教学复习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遵循课标,注重基础

2012年南通中考历史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我们都可以在课标或者是根据课标制定的目标达成中找到,有些就是课标或目标达成中表述的再现。如,选择题第2题考查造纸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造纸术,认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第4题考查了《资治通鉴》,课标的要求是“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与体例”;第5题考查了百团大战,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第15题考查的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可以说考查的所有知识点都能依标扣本,与课标或者目标达成做到一一对应。不仅如此,绝大多数的题目也与课程标准的能级要求相符。如,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选择题的第6题就考查了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的影响;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能级要求属于认识层面,第13题就考查了霸权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威胁。再如,材料型问答题的第1题第(1)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华盛顿和林肯对美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与课标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以及“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能级要求一致。如此,南通中考历史的命题思路紧扣课标及目标达成,能级要求与课标一致,这与新修订的课标“评价建议”部分“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的原则不谋而合。

二、挖掘资源,创设情境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如此,教学评价更需如此。本次中考命题中,命题者注重挖掘相关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版面图文并茂,布局美观合理,形式多样,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全卷共用图表10幅,其中4幅选自课本,5幅选自著作资料,1幅据教材改编。如,选择题第2题,试题出示了我国古代以竹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流程图,4幅图分别是沤竹、煮竹、抄纸和烤纸,然后提问这种造纸法的出现,应不早于战国、秦朝、西汉和东汉四个朝代的哪一朝代?该题情境新颖,设计精巧,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再如第8题,用1949—1985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考查1978年后我国粮食产量迅速提高的因素。而两道综合题的第(2)问都采用了新的材料,提出了相关问题,以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观点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获取历史信息,给试题赋予了较多的人文色彩,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关注时代,贴近生活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进行分体质。新课程理念呼唤课程学习回归生活,关注全人类普遍价值的重大历史问题。反映到中考命题趋向上,就是试题要贴近生活实际,多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鉴于此,在南通中考历史试题中,命题者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和时政热点问题。如,选择题第22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鼓励人们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等内容。如,非选择题第32题,命题者以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中国帝制结束作为切入口,把握这百年一遇的契机,将古今历史综合起来考查,重点考查了辛亥革命和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变化等知识,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

四、重视过程,探究开放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的理念,并显著提出“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它呼唤师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进行探究式的教与学。在教材编写中,每课增加了“活动与探究”一栏,每个板块都增设了4节活动课。与之相呼应,南通中考历史的两道综合题,都暗合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如,31题对应《世界历史》上册76页“活动与探究”“……查阅有关资料,撰写一篇华盛顿的小传记,并结合上面评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由此,试题在给出有关华盛顿和林肯的材料的基础上,要求概括两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此外,你还知道他们有哪些品质受到后人尊敬?再如第32题第(3)问,一开始直接利用教材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115页“活动与探究”第2题为原型,稍作改编,以“我家的过去与现在”为题编制社会调研提纲,要求学生结合亲身体会,从他们能感受到的居住、交通、通讯和娱乐四个方面回答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生活的变迁,既有物质生活的层面,又有精神生活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见,试题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注重探究与开放性,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课程理念范文 篇4

庄 力

摘要: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因此,判断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看学生考分的高低,更要看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生成了怎样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本文从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出发,探讨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求而推行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现象,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设计、指导、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培训,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现状和问题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为此做出很多努力,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认为这其中还存在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第一条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扩展与延伸,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一个因循守旧的高中语文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中毕业生。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知道我们从事教育改革活动。首先,新课程非常关注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但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出现程序化、机械化、模糊化、混乱化、思维化等种种问题。其次,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对新课导入设计的认识,仅限于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导课环节的其他重要功能,有的教师容易因循守旧,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新课改理念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但在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将课堂完全放给学生,随着学生的兴趣展开课堂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混乱无序。

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要切实解决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承的人文意蕴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课堂效率的提升则成为关键。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措施上下功夫。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容量和考试分数,更能够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培养优秀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非智力人格特征。

三、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的基本标尺,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设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度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导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这样就能使学生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设计《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进行三维目标的整合:(1)掌握鉴赏散文的初步知识并形成能力;(2)学习综合运用朗读、圈点、评价、讨论等学习方法;(3)养成寄情山水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另外,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教学目标的制定以教材提供的活动内容为主要依据,教师应该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充分发掘学科教育价值,针对目标和综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选用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从文本本身、文本向外拓展处出发,通过课堂现场对话,寻求“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避免了“天马行空,架空分析”的现象,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2.课堂导入精彩化

导课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整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导语的设计除了要为讲解课文环节做好铺垫外,还要与结课环节做到首尾呼应,使整篇课文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如《长亭送别》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展开联想,说出他们所熟知的爱情故事,老师再总结概括“从关关雎鸠的吟唱到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厢记》讲述的是富千斤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而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便是其最精彩的一折。”这样的导课不仅让学生们回顾了学过的相关课文,也交代了本课的主题,将作品的主要人物拉到了台前,学生们会有意识地将《西厢记》中主人公的形象与他们以前所知的爱情故事中的主角相比较,从而达到完成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分析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的目的。

当学习者在文本世界及其丛生的问题中曲折穿行后,教师要力拔视点、挺出高度,让学生视野敞亮、心怀澄澈,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或是课尾揭示文本题旨,给予学生咀嚼回味;或是标示未尽问题,留待学生攀高觅远;或是激扬生命才情,给学生心灵酣畅洗礼;或是挥洒教学智慧,为学生开启思维新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如妙笔可以生花启智,好课亦应流韵绵远。教师自觉的导课艺术,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添加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转化为其可持续学习的后劲。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引导可谓功德无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觉引导并非截然对立,否则教师将会丧失“导学”之功能。语文课无疑应是各方学生欢乐轻松、洋溢生命活力的学堂,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有步骤、上品位地精心“导学”。

3.学习过程自主化

学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群体,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要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课文,获得最深切的感受和理解。

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制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所以,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资质、基础、接受能力等,并根据其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真正有启发性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能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既让学生百家争鸣,又能够殊途同归才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应是对话关系,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授《我与地坛》时,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人生经历和创作情况,介绍时不对其人其文做任何评价,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交流自己初读文本的体验与感受。在学生感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集中关注的文本内容再行归纳整理。然后再指导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前提下,回忆自己所阅读过的关于体悟母爱的文字,谈谈个体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困惑;尝试与课文中体验母爱的文段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表现情感、借助物象、选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我们知道当教师采用灌输教学方式时,他们往往就是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课、练习和诵读,接受教材中的知识,问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当教师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时,他们就必须指导学生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教师再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热烈而有序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而且富有个性。

4.教学评价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以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发展,促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生成。比如教师在让学生鉴赏王维的《山居即事》的表达技巧时,可以让学生先写下答案,然后同桌交换互评,对照正确答案模仿阅卷老师,酌情打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起到了教师评价所起不到的作用。另外,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

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难以有效实施。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兼顾终端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观的一大进步。其中,过程性评价适用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自主探究性活动)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这对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但从实验区学校的实施情况看,过程性评价的操作尚存在如何细化、量化和科学化的难点,在没有提升过程性评价在学生总评价中的权重之前,在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获得相对考试自主权、相对课程管理自主权之前,要将过程性评价的共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实践,难度很大。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这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在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学会了患得患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学会了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旧评价机制导演的历史将在新课程改革下告别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制度。在考试内容上,“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为保护学生的尊严,体现个性关怀,更要求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

生多方面的潜能”;对教师的评价打破了以分数定能力的格局,开展“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新评价机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发展。

四、结语

家具企业概况、理念范文 篇5

• 品牌简介:

•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Brand

• Sildü适度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品牌源于本公司为德国SILDU做OEM时,双方协商在中国大陆共同推广”适度SILDU”品牌.所以在所有的产品包装中均注明”仅供中国大陆销售”.适度二字,体现了中国的中庸文化.本公司是集软体家具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家具生产销售企业,其软体家具产品涵括:软体套床、沙发、床垫、家纺、五金家具等。Sildü适度家具联合德国专业家具设计研发人员,独创出源自德国自然、轻松、舒适的家具设计理念。公司总部现有现代化大规模专业标准厂房,可容纳员工近1100人,配备先进的各类自动化生产设备,全流水线作业,严格执行IS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标准,极力完善企业的基础设施,整合优秀的专业人才,高效的品牌运作,迅速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稳健创造出每年增长30%以上的营运绩效。其sildü(适度)品牌的软体家具也成为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之一。

• 目前sildü(适度)的产品已经在国内近五百个城市发展加盟销售,全国有近500多个加盟专卖店,不断组建完善的销售网络,建立强大、高效的售后服务体系。旗下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澳洲等多个国家,自然随性、轻松舒适的产品定位使得sildü(适度)在这个拒绝平庸和激烈竞争的时代中有着坚实的竞争力,创新、突破与团结的团队使sildü(适度)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sildü(适度)人一直在努力,sildü(适度)人必将更努力!

适度军规

• 1:您进入的是一家讲求实效的企业,请用绩效说话。

• 2:在适度,效率与速度决定一切。

• 3:适度无视您的文凭、背景和经验,唯有贡献证明您的价值。• 4:如果您得到一分的报酬,请为适度贡献超过一分的价值。

• 5:如果您没有信心再做任何贡献,那么离开适度是您最后的贡献。• 6:在您抱怨前,先想想同样条件下的其他优秀者是如何做到的。• 7:适度需要您发现问题,更需要您的解决方案。

• 8:昨天的经验是今天的障碍而不是荣耀,您需要不停地学习和进步• 9:迅速行动起来,您会比别人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 10:“知道”就全力让自己“做到”,“做”就要“用心做好”。

• 11:您在适度存在的价值只有一条:为客户、企业、社会创造利益 • 12:成功者的共同点:自信、自省、悟性、激情、兼爱。

• 适度理念

• 科学严谨和专业专注是适度的生命;

• 锐意创新和追求卓越是适度飞翔的翅膀;

炼钢厂文化理念系统(范文) 篇6

----炼钢人团队---

团队介绍:现有员工680名,其中女职工122名,党员74名,共青团员69名。现设:办公室、生产科、安全环保科、设备技术科、转炉作业区、连铸作业区、准备作业区、行车作业区。团队使命:打造效益中心质量中心

团队目标:共建一流企业和谐发展

团队宗旨:优质 高效知行合一

密切 协同人机合一

团队愿景:创学习型企业持续发展

打造钢铁精品 节能减排

团队核心价值观:团结奋斗共享发展

追求卓越永不止步

团队精神:学习超越领先

敬业 勤奋 顽强

团队道德:以服从守纪为美德以创效争优为荣耀

团队作风:立即行动负责到底

团队传统:炼钢人 炉火魂 炼钢先炼人

管理理念:提升执行力

贯穿知行力

打造竞争力

工作理念:态度决定价值 做一流员工

质量理念:精益求精精炼精品

安全理念:一切服务服从于安全

生产理念:降本增效高效运行

精细操作清洁生产

环保理念: 科学炼钢共享蓝天白云

团队心态:快乐心态 进取心态 感恩心态 学习心态协作心态 创新心态 敬业心态平和心态

炼钢厂今昔:炼钢厂(一炼钢)始建于1992年12月,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钢,于1999年5月正式投产,有两座6吨转炉、一台二机二流连铸机、一座300吨混铁炉、200

5年新增一座15吨转炉、一台三机三流连铸机,由于产能低、能耗高、装备差、污染严重,属国家强制淘汰对象,但为冷钢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和经验,一炼钢于2005年7月全面停产。二炼钢建于2003年9月,于2004年7月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0万吨钢,现有3座75吨转炉、一台五机五流方坯连铸机、一台六机六流方坯连铸机、一台两机两流板坯连铸机、一座精炼炉和一个脱硫站,一座900吨混铁炉。团结务实的厂领导班子:厂领导集体像

炼钢厂生产工艺流程图;

炼钢厂近三年主要技术指标:

炼钢厂近年来所获得的荣誉称号:

二00八、二00九年、二0一0年连续三年获冷水江市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二00六年获冷水江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优胜单位;二00五年获冷钢五一先锋集体荣誉称号:二00八、二00九年获冷水江市先进工会基层组织荣誉称号;

炼钢厂先进人物代表:(劳模风采)

雷光钦:(照片)男:979年2月出生,1997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转炉作业区副作业长,一九八八年荣获冷水江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陈曜云:(照片)男:1969年8月出生、1997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为炼钢厂副厂长,二00五年荣获公司劳动模范荣

誉称号

刘忠心:(照片)男、1973年11月出生、1996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为转炉作业区作业长工,二00五年荣获冷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王辉:(照片)男、1973年3月出生,199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为炼钢厂副厂长,二0一0年荣获公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评价 篇7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观察与即时评价

1.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为,追踪学生学习进步的历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而不是一张白纸走入学习活动,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所获得经验比在学校外的日常生活所获得经验更多、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的体现,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思考和发展水平,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多采用课堂观察、学习评价册、成长记录袋、作业分析、日记、真实性评价、书面评价等多种形式,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并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2. 关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即时评价是对学生课堂上学习活动作出的立即反应,帮助学生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就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很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评价语言层出不穷,而到底好在哪、棒在哪,学生不明白,这样的评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鼓励不是一味地说好,而是应肯定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性格,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优势有所认识。因为人的潜能是多元的,主动评价学生时能发现学生的强项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起自信,注意对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鼓励性评价十分重要的。这种鼓励的作用十分巨大。这将使他们更自信、更坚定、更乐观地面对生活。即时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

教师的即时评价除了激励性的语言外,还要恰如其分地用好肢体语言———一种无声的评价。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伸出大拇指,犹如催化剂,胜似千言万语,它会使课堂更涌动出生命的灵性。

二、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是学习过程评价的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全面,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1. 学生自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各方面的事实,对照评价标准和目标,对自己的进步、成绩、潜能和不足,进行分析评价,并写出学期评价报告。

2. 学生之间互评

学生之间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学习的竞争者,学生之间彼此互相了解,有问题能面对面直接进行商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方式可以简单灵活,也可以以正规标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友爱合作精神,又融洽了学生之间的关系。

3. 教师测评

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围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宗旨,把课后思考练习题、作业题、单元练习题、实践活动作业题等有机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主要以上课表现,作业情况为依据。期中期末以试卷为依据,通过考试让学生考出自信,考出成功,考出内动力。

三、评价方式要有层次性

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速度、兴趣爱好存在多样化,因此应做到“层次评价”。例如,面对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学困生答对了,就应及时表扬,让他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但对于优等生来讲,鼓励只能是当他战胜了智力挑战题时才能获得。教师评价时不应只谈优点,应适时提出现实的期望,为学生的进一步努力提供方向,避免固步自封。

四、学习过程评价的几点注意

1. 学习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甑别和选拔。

2.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应该在轻松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不露声色的进行,而不要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评估。

3.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应以激励、肯定为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不要追求解法的“标准化、统一化、最佳化”, 应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

课程理念范文 篇8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反思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做好生物课程教学中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如何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笔者参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一展开分析并结合自身生物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从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2]。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善用课本中的科学史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精神。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比如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前后经历一百多年,在不断修正与不断完善中逐步形成我们今天所广为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科学不等于真理而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第二:注重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与操作技能。除了课本上已有的验证性实验外,适当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拟定探究课题,教师加以指导而进行实验。比如学习了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有同学就想通过实验来探究日常饮食中食物的营养成分。探究的结果并通过科技小论文、实验录像等多媒体资料展示。通过类似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获得了科学思维的习惯。第三: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以展开因地制宜的调查。也可以到校医务室获卫生保健部门获取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调查结果、患病原因并推测发病概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意设置多层级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多样,适合不同认知特点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采用全面合理的检测手段[3]。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班级授课制与分组教学制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或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组教学。比如,在课前资料的收集,预习等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对于比较活泼外向的同学分配需要与人交流的任务,对于比较内敛的同学则分配搜集整理数据的工作。让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课前准备。并在完成任务的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小组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在评价方式上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等级只要达到该等级的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表扬,以此来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基础较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等情绪。

分组教学很好的弥补了传统班级授课制不能因材施教的不足,但分组教学本身也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弊端如:对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方法不一定科学并且对学生心理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如被分到所谓能力较低组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的意见也难达成一致,同时学生的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分组必须经常变动,教育管理较麻烦,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样几个环节,是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探究方式又不同于真正的科学家的探究,因为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短时间内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探究能力;第二:创设探究情境,注重培养探究思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科学探究内容或练习中的相关试题,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第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鼓励创新和实践,提供有探究兴趣的同学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指导。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如人教版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中讲到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奶粉、补血口服液、补钙、补锌产品等。讲到细胞的生命历程,可以联系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社会热点:日本核泄漏事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等。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与优生优育紧密联系。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中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为什么在炼钢厂会提供盐汽水给工作的工人,而不提供可乐?为什么乙肝疫苗要注射三次,只注射一次行不行?教学过程中要擅于利用这些切入点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生物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宋玉蓉.2012.生物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之“四关键”[J].中学生物学,28(3):15-16

寓课改理念于常规教学之中范文 篇9

新课程理念,是对传统课程观的根本性突破和变革。这些年来,我们更多看到是一些理论、概念、经验、公开课、“样板课”,这无疑对我们的课程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开启思路的作用,也代表着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是,这些经众人精心打磨出来的先进的甚至超前的“精髓”,在我们普普通通教师的实践中还很难一下子落实到位。理念和变革必须通过一线教师的实践环节才能落实,必须通过踏踏实实的常规教学才能实现。游离于常规教学活动之外的所谓课改,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镇小学,原名为东丰镇西门小学,虽然后来更名为东丰县第二实验小学,但仍然是原来的办学条件和“原班人马”,办学内涵不会因为更名而提升,师资队伍也不能因为更名而具优势。面对课改洪流,我校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学校实情,摒弃浮躁办教育,立足常规抓课改: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起,从每一节课抓起,从每一个教学细节抓起,在平平常常的常规教学中,力求不平凡。

一、在备课上“大动干戈”,让预设成为高效课堂的起征点

课改的课堂,必须是高效的课堂。高效课堂的直接来源是教师课前的准备,直接来源于精心、科学、高效的备课。

我校沿袭多年的备课模式,教师把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书写文本上,教案往往是为了应对检查,备出的课没有实用性,就更不用说“高效”了。于是我们从最基本的备课环节入手,大胆改革备课模式,借鉴外校经验,实施“电子化集体备课”,让教师把宝贵的时间集中在备课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艺术上。

1.落实任务,重点突破。

电子化集体备课的第一个步骤是“分块备课”,它以年组(学科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具体分工与落实备课任务,责任到人。“主备”教师对自己所承担某一章节、某一单元的备课内容进行深入钻研,透彻分析,通过网络和教材的解读对课堂教学精心预设,形成电子版教案。

2.集中攻关,提升质量。

每周二集体备课时间年组内进行集中研讨,发挥集体智慧,对“主备教师” 1 的教案进行修改完善。集体电子教案稿送交教务处,学校统一打印,返回教研组内每一名任课教师。

3.个性修改,“量身制衣”。

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集体教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整理,加入本人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创新,根据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上课时携带教案走进课堂。我们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不得机械照搬,让自己的每一分劳动都发挥作用。

电子化集体备课发挥了团队的整体优势,汲取了网络中精华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丰富了教学视野,弥补了传统备课中个人狭隘与局限,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打造高效课堂上,为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理念奠定了基础。

二、在教研上“大做文章”,让教学研究把常规教学带入课程改革的深水区 教研是推进教学的直接生产力,也是我校“让常规教学不平常”的重要方法。常规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给常规赋予灵魂,才能让课改理念在常规中得到深层落实。

1.教师读书,提升教研。

学习东丰县实验小学经验,引领教师读书,打造书香教师。要求教师认真读好丰富文化底蕴的书、夯实专业基础的书、拓宽教育视野的书等三类。学校推荐阅读书目,学期末进行评比,记入教师业务要案。目前,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初步形成,为抢占教研的制高点创造了条件。

2.校本教研,瞄准课堂。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堂是常规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落实课改的核心环节。我校通过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大家的智慧进行教学研讨,提升教师常规教学中践行课改理念的能力。今年10月,我校开展了“骨干教师展示课”教研活动,12位青年骨干教师分别展示了数学、语文、英语各年级的研究课例,侧重研究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转变、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常规教学中落实和实现的方法和策略。这12节教研课不是评优课、“表演课”“作秀课”,而是常规课,不搞评比,不搞甄别选拔,而是基于问题,注重实效,教师需要在“常规”中发现,问题需要在“常规”中解决,规律需要在“常规”中 2

寻找。各年组要进行充分“议课”,以“课例”为研究范例,对“课例”进行剖析,在思维碰撞中增长智慧,探索规律、掌握规律,进而遵循规律,促进教师在今后的常规教学不断积累经验,在常规教学的实践中促进课改理念不断生长。

3.借助平台,助推常规。

我校是东丰县研修协作组织“西片五校研修校”理事校。借助这个平台,我校以“践行新课标理念,构建生本高效课堂”为主题,在各校之间架设桥梁,围绕各学科、各课型等深化常规教学研究。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研究活动,形成研究专题系列。活动中以课例为载体,对常规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中的难题和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聆听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立足课堂,抓住本质》的讲座等等。每次活动都是“聚而有收,离而有获”,使常规教学得到有效提升。

三、在激励上“大张旗鼓”,让教学管理离真正的课改更近些

管理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在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以人本的背景下,我校的教学管理不再主张那种刻板冷酷的“刚性管理”,而是努力与课改脉博贴进,向更富于人性化、更具激励性的“柔性管理”转化。

1.以“展”代“评”,师生共成长。

就是把师生的作品、作业、成果等在全校展示、展出,来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的“检查”“纪录”“评分”。“展”与“评”的区别在于:“展”,是推进人们主动、积极的把事情做好;“评”,是逼使人们被动地去完成。“展”也是一种评价,一种促进成长的评价。

管理实际上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人”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学生不愿意写,老师批改困难大。而恰恰是作文教学最能体现师生平时教学的面貌。于是我校以作文展览为突破口,开学之初就宣布展出计划,给师生以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的批改功底,都是常规教学中日积月累的结果。所谓的“准备”,正是师生们在常规教学中扎扎实实抓好作文教学的过程。

我校3——6年级学生的作文全部参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亮相”,每一名学生的作文都登“大雅之堂”,使习作较差的学生感到自己也是被重视的,决不能为集体拖后腿,努力学好作文;作文较好的学生更加有自信心和荣誉感,在展评中更加积极上进。因此大多数学生才能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端正,标点正确,格式规范;作文内容较充实、具体,条理较清楚,结构比较合理,语句通顺。教师批改也更加详细、认真、准确、规范,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和鼓励性。通过作文展览,学生学有榜样,教师做有目标,增强了师生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规范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2.以“验收”代“管制”,破解常规管理中的难题。

我校学额多,操场面积小,人均面积只有2.5平方米。体育课最多的时候有7个班级350多名学生同时上课。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校本学期以期中考试为界把体育教学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以学生队列、广播体操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兼顾《体育与健康》教材教学内容,学期中考核验收,进行阶段总结。下半学期进入冬季,在完成常规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各班开展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学生喜欢的冬季体育项目,学期末学校统一验收。这样,踢毽子、跳绳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的体育活动,在我校校园里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

上一篇:1第五项修炼读后感下一篇:大润发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