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 教学设计

2024-10-16

数学教学论 教学设计(通用8篇)

数学教学论 教学设计 篇1

论文摘要: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分别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基础,是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思想。从分析两种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入手,探讨哲学基础不同所造成的教学论方面的差异,并从教育目的、课程、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最后从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角度总结了两种教学论思想。

论文关键词:理性主义;实用主义;教学论;哲学分歧

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认为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在历史上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二人在教育目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设置、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源自于哲学上的分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与教育学有着密切联系,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一、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而提出,被刻上该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

1.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

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在西方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早在柏拉图时代都已经存在将理念看得比经验更重要,主张从系统的知识传授中认识和把握永恒不变的‘本体’的思想传统。赫尔巴特传承了这种理性思维的习惯,对西方教育家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等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吸收。历史背景方面,在赫尔巴特生活的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社会阻碍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推翻封建制度以取得发展,却无法摆脱对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的依赖,因此同时具有斗争性和妥协性。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但又缺乏一定的战斗性,属于对封建社会改良的一种思想。

2.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 总的来说,同属于改良理论,赫尔巴特的思想产生在封建社会末期,是为资本主义的建立而提出的;杜威的思想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期,是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诸多正面和负面的因素而提出的,同时也是在吸收了赫尔巴特思想精华基础上前进的一大步。

二、不同哲学观下的教学论分歧

以不同哲学观为基础便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是第一个将教育知识系统化的理论,他强调思维和逻辑的重要性,主张三个中心,即: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强调对已经存在的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而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活动中心论”、“从做中学”等,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能的发挥以及知识的自我探求。

1.不同哲学观下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认识和理解教学论思想的一个起点,教学论中的课程的设置情况、师生关系等等都是由教育目的衍生出来的。

赫尔巴特以注重儿童个性发展为起点,发展了教育“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两个方面。首先,赫尔巴特认为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观念,观念的同化和联系形成统觉。统觉的形成是新旧观念的联合,是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也是儿童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统觉的形成是需要条件的,这种条件便是兴趣的产生。赫尔巴特认为只有发展儿童的兴趣才能使意识阈上的观念处于活跃的状态,形成统觉并获得知识,因此兴趣应是多方面的和广泛的。赫尔巴特将兴趣方面的教学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使学生适应生产的发展趋势和以后职业的需求,这便是赫尔巴特教育目的中“可能的目的”。其次,实践哲学也对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产生了深刻影响,认为“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赫尔巴特认为道德的培养是整个教育最高层次的目的和唯一的任务,即“必要的目的”。他在对康德的先验自由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这种意志需要思想兴趣的培养,而知识、能力的灌输是意志产生的依据,因此赫尔巴特极为重视教学对于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他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将道德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育家。

古典实用主义者都是过程实在论者,他们认为实在不只是以自己的方式运动的分离的心灵实体或物质实体,而且应当包括作为过程或关系的基本实在。实用主义的过程实在论在杜威的教育哲学命题里就是“教育(过程)无目的”,在教学过程之外虚构一个遥远的目的或理想,对现实的教学过程来说无意义。于是很多人认为杜威的教育目的是模糊的,但联系杜威的哲学观就会发现其教育目的是清晰确切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讲求辩证法,注重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和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其实,杜威的教育目的贯穿在教育过程之中,在于培养学生的有益经验使其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同时,根据杜威的理论,社会是每个公民组成的有机体,通过教育这种有益生长的获得最终可以实现整个社会的民主主义。

赫尔巴特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和道德的完善,并最终为选择职业需求和适应社会需要做准备;而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实则为实现民主主义社会的目的而服务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表里、互为因果。 "

2.不同哲学观下的课程

课程是教学论的主体,是不同的教学思想得以实施和彰显的途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同时需要以哲学为依托。

赫尔巴特的哲学体现了反映论思想,他将事物分为主体和客体,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被认识的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主体与客体是二元分离的,客体的存在都是被现象掩盖的,人们的直接的感性认识是有偏见的,必须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而理性加工的过程可以通过教学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程安排必须是系统的和有逻辑性的。另外,客体的确定性以及主体对客体的依赖性决定了课程内容是作为客体存在的经理性加工已掌握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以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杜威的课程论思想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经验论基础上的,经验论认为只有有机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经验才是真正的知识。一方面,杜威强调活动的主动性,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其形成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因此需要不停地“做”来不断获得真知。另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获得的直接性,认为只有儿童亲身体验才可能得到知识。书本中讲解的内容只是学生认识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学生需要不断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将其改造为知识,而不能被动接受书本上的内容。杜威关注儿童的本能并以此来设立课程,以活动课程为中心,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作业,主要有游戏、讲故事、观察及手工作业四类。因为杜威认为这四类课程与儿童生活切身相关,学生可以从中有效地学到知识。

由此可见,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重视教材的计划性和知识的逻辑性,强调对已经掌握的间接经验的学习;而杜威以开展活动课程为主,更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其实,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课程中如果过于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所获得的知识都将是片面的。

3.不同哲学观下的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哲学认识论在教学方面的重要体现。

赫尔巴特的哲学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具有依赖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识代表的教师也理所当然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通过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知识讲授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并且朝向教学目标发展。同时,赫尔巴特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知识。

杜威的师生观建立在经验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世界没有主观与客观、唯物与唯心的区别,世界是经验的。经验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经验的产生是建立在有机体对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的。有机体对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发生改变,变化了的环境又反作用于有机体,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造就了经验,同时也造就了知识。因此杜威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必须主动地自我发现或者运用教材内容,才可以掌握真正的经验。因此杜威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以建立良好的共同合作的氛围来发现和运用知识。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论主张建立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相对处于从属地位的师生关系;而杜威更注重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教师处于辅助地位的师生关系。

三、分析与讨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德国当时正在兴起的软弱的资产阶级的要求。例如,他以培养“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其中前两种道德观念调节个人道德行为,后三种调节社会道德行为,这个相互联系的道德观念就是典型例证。而杜威的教学论思想是为建立美国社会秩序服务的,是实现民主主义社会的一种工具。两人的思想都受所处的阶级基础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就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哲学思想而言,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成分:赫尔巴特的认识论认为客观存在的“实在”只会在表象上发生变化而本质是保持不变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而杜威的认识论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诸如他认为世界是依据人的经验而存在的,但是世界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人是之后产生的。对此杜威也承认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的存在,在这个问题上杜威并不能自圆其说。两人的思想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并不是完善的哲学思想。

但是,如今讨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应该把它们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去研究,正如施良方所说:“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可以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找到根源。”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深刻内涵。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并无优劣之分,它们是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基于不同哲学观基础上的教育思想。黄志成认为,德国人与美国人对教育的研究的主要区别是:德国人探究原理,而美国人研究个体;德国人从原理来分析现象,而美国人则从现象推导理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以及具有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也必将渗透和反映着这种差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知识或真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的确,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产生科学的教学论思想,而科学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论也并非是绝对科学的。对于两种教学论思想,如今在吸取其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这些理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根源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理解一种理论产生和实践的社会条件,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可以使思想得以升华,寻找出一种真正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

[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分歧]

数学教学论 教学设计 篇2

一、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感受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时期我国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分专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回顾过去二十年内已有成就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展望新世纪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走向。全书共分为十五个专题, 对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作了综合的考察。每个专题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这一专题在近二十年内研究的历程及其特征, 二是对这一专题研究内容进行评析, 三是对这一专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本书既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教学论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又为新世纪教学论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二、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感受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 系统地对新世纪以来的与教学论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并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我国教学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这本书首先对我国近十年的研究进行梳理, 然后对这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进行归纳, 最后对这个专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既有利于我们对教学论的理解, 更有利于我们确定自己将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使我们的研究走在相关领域的前沿。对这本书的阅读, 使我对教学论有了新的认识, 也开阔了视野。

三、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反思

李定仁教授与徐继存教授合作开展了我国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文献研究, 出版了《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一书, 较为系统地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 梳理了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成果, 总结了我国教学论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对教学论的理解不是那么系统, 这本书我在以前读了一遍, 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这次我感受到教学论并不是那么乱, 读了这本书, 使我对教学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 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之前我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比较乱, 不能辨别出什么是教学的本质。通过这次对第三章的阅读, 我对教学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首先, 这本书对教学本质研究的背景和历程进行了梳理, 并对研究教学本质的内容进行了评析。我认为这是本书最好的地方, 提高了我以前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也能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理解。最后, 在对前面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教学本质研究的理论进行了反思与前瞻。

(二) 对教学方法的认识

对二十年研究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 使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更好的掌握。这本书介绍了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历程, 在这二十年中, 我国的教学方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介绍和引进阶段, 教学方法的介绍包括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的介绍。二是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实验阶段, 分析研究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对教学方法的定义, 教学方法的本质,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要素, 教学方法的特征, 教学方法的功能, 教学方法的实验, 教学方法的改革观念, 教学方法的运用, 国外教学方法的评析十个方面进行研究。这本书对这十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把这二十年研究中每一种有影响的研究都介绍出来, 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灵活地运用, 只有很好地知道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才能很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最后, 这本书对我们以后研究教学方法给了一些启示, 对教学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方法也进行了反思, 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学研究二十年》这本书在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做了研究, 这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为我们以后学习教学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在每一章后面都对二十年中相关主要研究的进行索引, 每一年索引的主要论文都为我们列了出来。这对我们以后研究相关的文献提供了便利, 提高了前面观点的可信度, 也为我们以后的写作提供了榜样。对于初学者来说, 只有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

四、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反思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也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教学论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但是, 新世纪我国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教学论研究的领域也变得宽泛。教学论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 要求众多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强其理论支撑。一方面, 原有的理论基础学科, 如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为教学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一些新型的学科, 如语言学、思维科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计算机科学、未来学、创造学、生态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 从不同角度为教学论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法与研究基础。这本书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编写的, 紧密结合时代的背景, 热点问题的研究主要放在新世纪以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论的研究必须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我读完这本书, 我对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热点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也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处于跨世纪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 随着国际社会形势、科技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的发展, 我国教学论研究呈现出了新进展与新特点。总结近十年来教学论的发展, 对我国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认识教学论研究的走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 对 教学 与 课 程 的 认 识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详细介绍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共经历三个历程:一是教学课程阶段, 二是课程相对独立阶段, 三是课程与教学整合阶段。在对以前回顾的基础上, 论述了教学与课程关系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这本书把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点罗列了出来, 使我对以前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 这本书中对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前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对我来说是模糊的, 我通过阅读, 视野得以开阔。

(二 ) 对 教学 与 有效教学的 认 识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 学校都在追求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唯一指标。 1我们怎样才能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呢?这一直是我不能理解的, 我以前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了就是有效的, 读了这一章之后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教学是否有效, 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 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2首先, 其介绍了“有效教学”研究的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了每个学者对有效的理解, 从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方面研究了有效教学。其次, 这本书结合新世纪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等因素, 分析“有效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给我们指出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对我国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情况下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本书共有十一个热点问题研究, 对教学与教学论、教学与教学生活、教学与教学目标、教学与课程、教学与经验、教学与知识、教学于文化、教学与学生、教学与教师、教学与有效教学、教学与教学评价等热点问题进了研究。这些问题都围绕新课程改革下怎样很好地教学, 为我以后在教学论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教学论并不是只有理论研究, 也可以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这样, 教学论的研究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启示

这两本书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教学论进行了研究, 阅读了这两本书, 使我对教学论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以前我认为教学论只是对教学的认识, 现在我认为这是把教学论研究的领域狭隘了, 我们的教学论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大的空间, 教学论必须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研究教学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 王鉴教授始终强调任何理论都要本土化的过程, 他认为教学论在引进介绍国外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得不承认, 其在引进和介绍上还存在某些简单化、表面化的问题, 简单地拿来与套用现象仍时有表现, 忽视了从整体上、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批判与统整工作。多年来中国教学论一直未能真正解决立足本身文化传统、汲取外部必要营养、成就独立自我的问题。建立科学化的体系是一门学科成熟必不可少和不可逾越的, 于是, 在简单化的理论复制中, 中国教学论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 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 成了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若教学论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中国的教学论研究仍将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别人土地上的果树, 永远品尝不到甘美如意的果实, 更构建不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优良种系教学论学科体系, 关系到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学论研究本身的深化, 关系到教学论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关系到如何建构新世纪的教学论学科体系,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体系, 如何实现教学论的功能转换等。

这两本书的阅读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对我学习教学论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与新世纪的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 这些都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指导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中小学的教学效率。并认识到: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习别国的教学理论, 要与我国的现实教学实践相结合。要学好教学论, 我们必须查阅以前的研究资料, 并结合现实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摘要:教学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通过读《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和《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这两本书, 作者对教学论有了很多的认识, 对我国教学论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对教学论进行反思, 前瞻教学论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论,《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数学教学论 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现代教学论 高校 篮球教学 运用

1 前言

从20世纪中后期,世界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被广泛地引入到了我国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在整个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同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其显著特点是把现代教学理论成功地运用到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极大的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为以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篮球运动是我国高校体育活动中开展广泛的项目之一。 它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无论从学生选修该项目的人数、学校的场地设施、还是高校从事篮球教学的师资力量。 都是列其他项目之首。 特别是近几年 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成功运作,更加推动了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那么作为高校的篮球教学,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适应当前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论的原理,对于更好的完成篮球教学任务,贯彻《国家基础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现代教学论是以学生的“学”为起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教学,主张进行小组活动和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从而构建起“以学为本”的现代教学论体系。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关照学生的个性、关怀生命、关怀学生的情感。

本文是在分析现代教学方法特点的基础上,在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的前提下,将这些独立的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成为一种新的模式,融合众家之所长,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克服单一教学方法的片面性,全面地提高教学效果。

2.2研究意义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向多元化,人才不在仅仅是拥有大量知识的人,学习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合作精神成为未来社会人才的基本特征。如何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基础上,探索对现代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以期发现一条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多种反馈、评价机制,注重教学过程整体控制的教学途径或模式,能够更好的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因此,研究多种现代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3现代教学论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3.1教师要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启发式”是相对于“注入式”而言的,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现以篮球基本技术中的传球教学为例,传球动作分双手传球和单手传球,具体包括双手胸前传球、反弹传球和单手肩上传球、背后传球等。学生对传球技术中的精华——双手胸前传球的技术要领都能倒背如流,而对其他传球技术可能就犯了愁。因此,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出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分清主次,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要抓住篮球技战术教学中的精华,以主带次,把重点与一般结合起来。要保证重要的基本技术得到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达到运用自如、融会贯通的程度,这样少而精就有可能向多而精转化。

3.2教师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教师要对具备不同篮球基础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措施。对于那些篮球基础好且具有良好天赋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发现他们, 更重要的是应采取措施来精心培养他们, 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3.3要把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到篮球教学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有了重大改变,而且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上也产生了重大突破,从而引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现代体育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多方式、多渠道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篮球课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篮球教学中运用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化、生动化的鲜明特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利用它的视听形象和直观的效果,使枯燥抽象的篮球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通过图形或动画演示篮球技术动作过程,使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动作要领。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复杂的技术可以反复播放,让学生细致地揣测动作的重点、难点、技术原理和运动规律等,从而提高篮球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4 结论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现代教学论优于传统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满意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群体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3] 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4] 张伦厚.试论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及其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数学教学论 篇4

2、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观点主要是什么?

“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这些常识是可靠的,不像某些物理现象会把人引入歧途”而在他看来,常识并不等于数学,“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凝聚成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在高一层里又成为常识,再一次被提炼、组织,如此不断地螺旋上升,以至于无穷.”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抽象与逐级抽象,亦即数学的发展过程具有层次性;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说:“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做问题.”他指出“:这不可能包含真正的数学,这样作问题的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

3、你认为我国数学教育中有哪些优良传统值得继承,为什么? 我们国家对于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很好,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班主任和家长都很注重孩子们数学成绩的提高,这让很多孩子都会因此为学好数学而更加努力学习,其中有些孩子可能还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爱上数学,甚至为数学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最不济,也提升了公民整体的数学素养,让思维得到锻炼,也打磨了意志品质,甚至在国际上,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的教育也保持了遥遥领先的名次,也是可以为祖国自豪的一个理由。

4、数学教学中搞“题海战术”的危害是什么? 从两个发面考虑(1)“题海战术”会让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从而导致没时间去做知识点的梳理和进行独立的、深度的思考,甚至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消磨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不仅不利于每个学生个人的发展,没准也会无形中,让数学界损失大批潜在的人才。

(2)从教学方面考虑,“题海战术”正是我国教育界思想偏颇的体现,甚至会让之程度更甚,导致恶性循环。可能我国古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逐渐演变为“十年寒窗只为一夕功成”的思维,直至今日,我国学子们很多时候都不是为了真理,为了完善自身而读书学习,而是为了功名利禄,光耀门楣而逼迫自己忍受寒窗孤苦,也因此有了很多浸泡着苦水的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故事。而这些,在今天,已被视为是教育思想和目的的偏颇,因为如今社会的日趋复杂和生活条件的大面积改善,要出人头地,拥有至高无上的光荣或地位不仅仅依靠学校里的成绩,或者需要更加优越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头脑,或者需要全方位的情商智商以及各种层级的付出打拼。社会上的选拔机制也绝不像几千年前科举的几场考试那么简单。目前的社会,选择更多了,出路也更多了,需要学习和理解的东西也有很多,是目前学校开设的几个单薄的学科不能教会我们的;也因为,现如今的社会风气日趋冷漠、功利,因此而出现的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已经牢牢地笼罩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而针对这些状况,教育的责任,就是从孩子开始做一些改变。所以,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调整为对于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题海战术”正是应试教育、功利教育思想的体现,又会助长学生与老师对于会做、做对几道题的过度重视而让教育一线逐渐淡忘了教育的责任和真谛。

5、举例说明:教学如何贯彻巩固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论 篇5

1.什么是数学课程?课程有哪些表现形式?

关闭提示

答案:小学数学课程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标准及其进程的总体安排。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设计的数学教学的内容、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数学教学活动进程的总和。

数学课程的表现形式:设计好的课程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文件来表现,我国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

2.新的数学课程有哪些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2.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6.建构发展性教学评价观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怎样理解各部分目标之间的关系?

关闭提示

答案: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地又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提出要求。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无主次之分,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落实。要全面落实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章

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有何不同?

关闭提示

答案:

教学大纲中,有关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

知道: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并能识别它。表述词还有“认识”等。

理解: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些理性的认识,能够用语言表述它的确切含义,知道它的用途,知道它和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或计算,能说明一些道理。

应用:是指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表述词还有“运用”。

有关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

会:是指能够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测量、画图、制作和正确的计算等数学活动。

比较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比较迅速的程度。

熟练:是指对读数、写数、口算、笔算等,通过训练达到正确、迅速的程度。有时还能选择简便的方法,合理、灵活地计算,从而形成能力。

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来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应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 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章

1. 选择数学课程内容的依据与标准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依据: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标准:社会作用标准、教育作用标准、后继作用标准、可行性标准。

2.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着何种价值取向?

关闭提示

答案: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学科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详细内容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3.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怎样的?

关闭提示

答案:

按照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内容体系划分为一、二两个学段,隶属于四大学习领域,具体有六个核心概念。

两个学段: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

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4.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有哪些特点?

关闭提示

答案: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教学模型的过程。

2.内容的编排螺旋式推进。

3.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第四章

1.什么是教学设计?

关闭提示

答案: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是教师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形成教学方案,分析评价其结果并修改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关闭提示

答案:

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学习方式、编写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

3.如何理解数学化设计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念,这也是数学化。

著名的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在国际数学教育界最具影响力。他的“数学化”简单地理解就是,数学教学要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世界,它不一定限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它可以包括多种层次的抽象的数学概念及规律,因而就有不同层次的数学化。数学教育必须通过数学化来进行。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的以及在现实之上抽象出来的各种层次的“数学现实”世界,进行数学地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的设计,这种设计理念就是数学化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数学化的最低层面。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

第五章

1.在新课程中,第一、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第一学段的总体要求: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第二学段的总体要求: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2.如何理解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过程性原则?

关闭提示

答案:

“数感形成和问题解决”都是过程性很强的数学活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体现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数与代数课程学习中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形成初步的数学建模意识;重视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运用数或符号将其表示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的解决,再加以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体会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等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数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关闭提示

答案:

(一)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5(二)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混淆,需要对有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另外,数感的表现之一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要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也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比较活动。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数感的表现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数感的重要表现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的形成离不开实际应用、离不开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六章

1.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2.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实施现实性原则有哪些主要策略? 关闭提示

答案:

(1)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空间与图形的规律。

(3)通过真实的或者模拟的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空间与图形问题。

(4)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和问题。

第七章

1.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2.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关闭提示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将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3.如何理解和贯彻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性原则?

关闭提示

答案:

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观念的主要表现有: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 7 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必须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统计是一个需要学生去亲身经历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统计的过程,即使是虚拟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要改变过去“掐头去尾”的做法,尽量把活动设计得完整一些,既要有让学生体会统计必要性的情境,还要有学生自主搜集数据的细节,既要有整理数据的过程,还要有观察分析、做出简单判断与预测的环节。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才能明白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用它来解决问题。

第八章

1.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有何意义?

关闭提示

答案:

加强学科内部的联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

2.第一学段“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与目标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3.第二学段“综合应用”的教学要求与目标是什么?

关闭提示

答案: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组织的常见形式有哪些?

关闭提示

答案:

游戏活动、读书活动、模型制作与平面设计、数学发现与论文交流、数学调查与统计分析、课题研究与项目策划、综合活动与成果展示等。

第九章

1.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有哪些新理念?

关闭提示

答案: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持续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纬度、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2.在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中如何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关闭提示

答案: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评价者不应只局限于任课教师这个单一的主体,而应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本人、同学、任课教师及其他教师、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等都可以成为评价者,从不同视角对学生全面地进行评价。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中,可进行以下一些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家长评价学生等。

3.什么是成长记录袋?

关闭提示

答案:

成长记录袋,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档案袋,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及后来摄影家,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来被用于教育评价中。

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4.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闭提示

《六国论》教学设计 篇6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

【学法设计】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第二、三段,归纳作者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课件显示)

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题解 “论”的文体(课件显示)分析课文(共22分钟)

教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教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后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并展开联想和讨论,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为主,适当联系初中内容)(课件显示)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 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课件显示,课后完成)机动时间(5分钟)

课堂注意1学生课前要充分预习,解决字词及课文翻译 2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

3使学生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别,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 【教学媒体设计】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堂板书设计】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课件显示)【课外能力迁移设计】 六国论(节选)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国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1)窃怪天下之诸侯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A.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B.私下(自谦词)责备 排斥 困乏 C.私下(自谦词)责怪 排斥 困窘 D.(谦词,不译)责怪 摈弃 困窘 2.解释《六国论》(李桢)加点的词。

罪秦();曾无虚岁();向使()视秦也无异也()

3.翻译两文中的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4.下列各句加点词用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2)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以攻山西千里之秦(4)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5)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6)若此可以应乎无穷

A.(1)(4)

B.(1)(3)(6)C.(1)(2)(3)

D.(4)(6)5.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6.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7.李桢以“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他观点的局限性是。参考答案

【课外能力迁移】

1.C2.以为秦有罪;竟;假使;比。3.(1)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2)只是他们自己不能做秦国所作的事情。4.A 5.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6.六国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7.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有种天命论思想。

《六国论》教学设计 篇7

[知识目标]

疏通文言字词句, 归纳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 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 并以此指导写作。

[德育目标]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方面, 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把握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和个别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 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 并以此指导写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提问法3、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太宗曾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为镜, 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 何以演变为秦一统, 且看苏洵的《六国论》。

二.跟读课文录音, 注意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读时要求对照注解, 疏通文意, 并圈画勾点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字词, 老师巡视时提出共同解决。

四.老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本文重要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句子翻译, 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五.学生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赏析结构。

六.结合课后的“赏析示例”, 理清文章的脉络。

1、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分别从两个个方面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A: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也。

B:不赂者以赂者丧。

2、问: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3、问:文章的第三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哪句话意思相吻合?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是对上面论证的总结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结构, 多媒体显示结构图。

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学习论证方法, 请同学们思考本文运用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5、思考探究: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就论证完整了, 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尾, 完全可以简化, 可是文章不但论证得比较具体, 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第五段则已由论六国转向其它方面, 是否多余?

引导学生看“赏析示例”, 从中找到答案。

多媒体显示要点:意图以古为鉴, 讽喻当今。

教师明确: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意图所在) 。因此, 四、五段的论述才不是多余, 而是非常必要, 是对文章内容的提升。

6、“赏析示例”的倒数第二段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情其气, 真是愤郁及且, 感慨至深”。你们能否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六国、秦国、当世现实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感情仇秦哀六国悲当世。

这一情感贯穿文章的始末, 这点跟单元提示的“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相吻合。

七.温故知新。

《阿房宫赋》里“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本课和《过秦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六国论》:“弊在赂秦。”《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八.布置作业。

迁移训练: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 还是在社会生活中, 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 你一定会有所感, 有所思, 有所悟。

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篇8

【关键词】数学;情感;效果

传统的数学教学,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自新课程实施后,新教材、新教学备受教师和学生关注。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探究、改进,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言传身教,以情生情

一般来说,教师的关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他所执教的课,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面无表情,心不在焉,学生就会昏昏欲睡,或“人在曹营心在汉”。因此,笔者哪怕心理压力再大,都能在上课前抛开一切烦恼和忧愁,绝不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而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对学生给予关注,寄于希望并充满信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情绪低落。在语言上保持声音圆润、清亮、言于情感,同时,还注意眼睛表达情感的方式。

另外,笔者课堂上还注意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因为笔者懂得、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是爱的胸怀。正如此,对待上课玩手机、开“小会”、“走神”等同学,笔者不是采取批评、训斥、罚站、提问、刁难等手段,而是边讲课边走到他们身边,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们的头,抑或轻轻地拍拍他们肩背,学生总能领会笔者的意思,专心地听讲起来。这就是蕰含着教育深受的艺术,足以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教师那无言的爱,感受到爱教育的幸福。这样也就达到了以“情”生“情”的目的。

二、创设情景,以景激情

课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都比较重视一堂课的导入。刚上课时,有的学生还深思在上一节课的内容中,有的还在回味课间的趣闻趣事,甚至有的还迷蒙在课间短暂的睡意中,学生情绪难以稳定,思想难以集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好导入方法就可以很快地稳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整个教育过程就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

例如:笔者在教《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时,我与学生玩了一个游戏:让学生想一个数字,把这个数字加上10,然后把结果乘以2,再把结果减去100,把最后的数字告诉老师,老师会马上猜出学生心中想到的数字。学生从老师魔术式的游戏中很想知道老师的谜底,从而激起了学习的兴趣,有的在沉思,有的在运算,有的在相互切磋,有的在争论不休,课堂学习气氛欢快、轻松、浓烈。从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上看,这堂课的导入效果是很好的。

三、探讨交流,以情传情

现代教育是全体性教育、全面性育、开放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突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高质量讨论而取得对知识本质的共识。同时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情感可以感染学生,一个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另外一个学生产生同样的情感。因此,目的一致的数学学习,心平气和的讨论乃至争论,情投意合的探索,会使学生之间感情融洽,会增进友谊,激发热情,甚至影响终身。

比如我在讲《函数图象》时,要学生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龟兔赛跑》故事中时间与出发点的距离的函数图象。由于学生对这个故事非常熟习,结合函数知识他们感到非常有兴趣。笔者要求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再相互交流,甚至可以离开座位与其他的同学探讨。通过交流他们得出了多种函数图象,这时笔者没有马上指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并说明如此画法的思路过程。这样又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开展了又一次的热烈争论,在争论中得出让同学们心服口服的答案。

四、审美教育,以美育情

有人说:“数学的优美感之一是问题的解决适应我们的心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确实如此,严密的逻辑推理,深遂而简单的解题方法,巧妙的数学建模与解答都是一件件美的结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教育功能和创新闪光点,对于开拓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曾经和学生讨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N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我展示了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图片如蝴蝶、故宫、窗花、京剧脸谱、敦煌壁画等,接着步步深入地提问学生:“想一想,你们看到的图片与什么几何图形相似?”“还想一想,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再想一想,如是轴对称图形,又有几条对称轴呢?”学生从几何图形里看到了数学中的对称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美来源于生活,数学美又可以创造于生活。

五、合理评价,激励生情

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既要评价学习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既要评价学习水平,又要评价情感态度。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交流,捕捉在学习环节中各种信息,充分发掘可激励点。

如我在讲到湘教版探究中的问题:某一天,小明和小亮同时从家里出发去县城,速度分别为2.5 km/h,4km/h.小亮家离县城25km,小明家在小亮去县城的路上,离小亮家5km。问题4:你能从图中看出,谁先到达县城吗?提前多少小时到达县城?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3种方法:

方法1:小亮所用时间:25/4=6.25(小时)

小明所用时间:20/2.5=8(小时)

所以小亮先到达,提前1.75小时到达县城。

(这是学生熟习的算术方法,简单明了)

方法2:先分别求出小明、小亮离小亮家的距离y(km)与行走时间t(h)的函数关系式:y=2.5t+5 y=4t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利用图象法求解。

(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利用函数图象解题更直观易懂,还可解决其它问题。)

方法3:设小亮需x小时追上小明,则

(4-2.5)x=5解得x=10/3

因为4×10/3<25

所以小亮追上小明时还未到县城。

又因为小亮速度快,所以小亮先到。先到时间:(20-10÷3×2.5)÷2.5-(25-40÷3)÷4=1.75(小时)

(此方法虽稍显复杂,但体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笔者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表扬了他们的思维方法,并要求全班同学鼓掌表示祝贺。从这些同学饱含热泪的眼眶中,笔者看到了合理评价、激励生情的作用。

六、分层引导,全面养情

一般说来,学习主体有好、中、差三种类型。因此,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使学生获得成功,笔者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注意分层引导,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既满足优秀学生求知需要,又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笔者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大多数学生努力一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数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课堂提问、练习同样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后进生回答错了,加以启发诱导,帮助其掌握这部分知识。

目前,数学教育改革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而情感在人生的生存发展中的特殊功能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必将保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第10期

[2]湘教版《八年级(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上一篇:复审所需材料下一篇:融资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