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

2024-07-07

教学论(精选12篇)

教学论 篇1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和《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两本书对我国教学论发展的近三十年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 并对未来教学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通过读这两本书, 我对教学论这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是对我国教学论改革开放到新世纪这二十年教学论研究成果的总结, 在结合研究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对我国教学论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对我们后来学习教学论提供了方便。这本书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综述, 也为我们以后怎么学习写文献综述起到了示范作用。而《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新世纪近十年教学论发展的研究。进入新世纪, 我国的教学论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这时期教学论的研究, 使我们感觉到教学论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 我们的实践工作离不开教学论的理论指导。

一、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感受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时期我国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分专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回顾过去二十年内已有成就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展望新世纪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走向。全书共分为十五个专题, 对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作了综合的考察。每个专题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这一专题在近二十年内研究的历程及其特征, 二是对这一专题研究内容进行评析, 三是对这一专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本书既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教学论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又为新世纪教学论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二、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感受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 系统地对新世纪以来的与教学论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并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我国教学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这本书首先对我国近十年的研究进行梳理, 然后对这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进行归纳, 最后对这个专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既有利于我们对教学论的理解, 更有利于我们确定自己将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使我们的研究走在相关领域的前沿。对这本书的阅读, 使我对教学论有了新的认识, 也开阔了视野。

三、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反思

李定仁教授与徐继存教授合作开展了我国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文献研究, 出版了《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一书, 较为系统地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 梳理了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成果, 总结了我国教学论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对教学论的理解不是那么系统, 这本书我在以前读了一遍, 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这次我感受到教学论并不是那么乱, 读了这本书, 使我对教学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 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之前我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比较乱, 不能辨别出什么是教学的本质。通过这次对第三章的阅读, 我对教学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首先, 这本书对教学本质研究的背景和历程进行了梳理, 并对研究教学本质的内容进行了评析。我认为这是本书最好的地方, 提高了我以前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也能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理解。最后, 在对前面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教学本质研究的理论进行了反思与前瞻。

(二) 对教学方法的认识

对二十年研究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 使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更好的掌握。这本书介绍了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历程, 在这二十年中, 我国的教学方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介绍和引进阶段, 教学方法的介绍包括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的介绍。二是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实验阶段, 分析研究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对教学方法的定义, 教学方法的本质,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要素, 教学方法的特征, 教学方法的功能, 教学方法的实验, 教学方法的改革观念, 教学方法的运用, 国外教学方法的评析十个方面进行研究。这本书对这十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把这二十年研究中每一种有影响的研究都介绍出来, 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灵活地运用, 只有很好地知道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才能很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最后, 这本书对我们以后研究教学方法给了一些启示, 对教学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方法也进行了反思, 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学研究二十年》这本书在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做了研究, 这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为我们以后学习教学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在每一章后面都对二十年中相关主要研究的进行索引, 每一年索引的主要论文都为我们列了出来。这对我们以后研究相关的文献提供了便利, 提高了前面观点的可信度, 也为我们以后的写作提供了榜样。对于初学者来说, 只有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

四、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反思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也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教学论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但是, 新世纪我国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教学论研究的领域也变得宽泛。教学论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 要求众多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强其理论支撑。一方面, 原有的理论基础学科, 如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为教学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一些新型的学科, 如语言学、思维科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计算机科学、未来学、创造学、生态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 从不同角度为教学论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法与研究基础。这本书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编写的, 紧密结合时代的背景, 热点问题的研究主要放在新世纪以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论的研究必须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我读完这本书, 我对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热点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也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进入新世纪后, 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处于跨世纪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 随着国际社会形势、科技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的发展, 我国教学论研究呈现出了新进展与新特点。总结近十年来教学论的发展, 对我国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认识教学论研究的走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 对 教学 与 课 程 的 认 识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详细介绍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共经历三个历程:一是教学课程阶段, 二是课程相对独立阶段, 三是课程与教学整合阶段。在对以前回顾的基础上, 论述了教学与课程关系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这本书把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点罗列了出来, 使我对以前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 这本书中对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前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对我来说是模糊的, 我通过阅读, 视野得以开阔。

(二 ) 对 教学 与 有效教学的 认 识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 学校都在追求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唯一指标。 1我们怎样才能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呢?这一直是我不能理解的, 我以前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了就是有效的, 读了这一章之后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教学是否有效, 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 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2首先, 其介绍了“有效教学”研究的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了每个学者对有效的理解, 从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方面研究了有效教学。其次, 这本书结合新世纪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等因素, 分析“有效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给我们指出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对我国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情况下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本书共有十一个热点问题研究, 对教学与教学论、教学与教学生活、教学与教学目标、教学与课程、教学与经验、教学与知识、教学于文化、教学与学生、教学与教师、教学与有效教学、教学与教学评价等热点问题进了研究。这些问题都围绕新课程改革下怎样很好地教学, 为我以后在教学论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教学论并不是只有理论研究, 也可以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这样, 教学论的研究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启示

这两本书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教学论进行了研究, 阅读了这两本书, 使我对教学论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以前我认为教学论只是对教学的认识, 现在我认为这是把教学论研究的领域狭隘了, 我们的教学论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大的空间, 教学论必须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研究教学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 王鉴教授始终强调任何理论都要本土化的过程, 他认为教学论在引进介绍国外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得不承认, 其在引进和介绍上还存在某些简单化、表面化的问题, 简单地拿来与套用现象仍时有表现, 忽视了从整体上、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批判与统整工作。多年来中国教学论一直未能真正解决立足本身文化传统、汲取外部必要营养、成就独立自我的问题。建立科学化的体系是一门学科成熟必不可少和不可逾越的, 于是, 在简单化的理论复制中, 中国教学论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 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 成了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若教学论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中国的教学论研究仍将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别人土地上的果树, 永远品尝不到甘美如意的果实, 更构建不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优良种系教学论学科体系, 关系到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学论研究本身的深化, 关系到教学论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关系到如何建构新世纪的教学论学科体系,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体系, 如何实现教学论的功能转换等。

这两本书的阅读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对我学习教学论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与新世纪的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 这些都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指导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中小学的教学效率。并认识到: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习别国的教学理论, 要与我国的现实教学实践相结合。要学好教学论, 我们必须查阅以前的研究资料, 并结合现实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摘要:教学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通过读《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和《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这两本书, 作者对教学论有了很多的认识, 对我国教学论的知识进行梳理, 在大量的资料基础上对教学论进行反思, 前瞻教学论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论,《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教学论 篇2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必须对通用的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教学论的学习予以充分关注,这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化的关键。

自夸美纽斯提出《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就进入了教育学的殿堂。特别是当教育学走出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时,教学论的存在就更显其科学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论的理解常被窄化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的处理。实际上,教学论回答的问题要广泛得多,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情境等五个方面。作为学与教的控制手段,教学论不仅与被科学和实验证真的教学行动的陈述有关,而且与建立在教师授课理论基础上的具体的教学行动有关。因此,德国教育家认为,教学论是“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Jank/Meyer)。

教学论的发展沿革。德国对教学论的研究源远流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狄尔泰(Dlithey)创立的“精神科学的教学论”以及韦尼格(Wenniger)和克拉夫基(Klafki)建立的“教养论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海曼(Heimann)和舒尔茨(Schulz)建立了“‘学’理论的教学论”,随后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与系统论的教学论”。20世纪70年代又有“交往的教学论”和“批判—交往的教学论”,还有“‘教’理论的教学论”和“批判—设计的教学论”。当时还曾把基于“学习目标导向的教学论”的课程论归于教学论。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对教学论的反思与修正,不仅使各种教学论相互靠近和部分相容,而且结束了自成一体的教学论模式在应用中彼此分割的局面。

教学论的基本涵义。在教育学领域,当今对教学论的阐述至少存在四种观点:其一,教学论是教与学的科学。这一广义性的解释包括学校外的教育元素,故教学论涵盖学校内外所有的教育领域。其二,教学论是授课的科学。这一针对性的解释特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学与教的形式,故教学论被框定在学校教师的授课领域。其三,教学论是教育内容和教学计划的科学。这一界定性的解释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分离,故教学论被定位于教学内容及课程设计的研究领域。其四,教学论是行为改变的科学。这一工具性的解释强调基于控制论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故教学论回归为可检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教学论的现代模式。教学论模式是对教学行动的分析与抽象。在由学生、教师和内容这三个教学结构要素组成的“教学论三角”中,根据对这三个要素关注的重心不同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教学论模式。

第一个是以内容为重心的教养论的教学论模式,代表人物为韦尼格和克拉夫基。其中,克拉夫基创立的“范畴教育理论”,将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亦即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旨在通过内容的掌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克拉夫基的教养论指出,制定讲授计划必须关注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条件)、未来性(预测)、范例性(普适)、易懂性(应用)和结构性(关联)这五个核心问题,基于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范例性、基本性和基础性三个原则。这一教学论模式常被称为哥廷根模式。布兰凯茨(Blankertz)指出这一模式的最大不足在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分离。

第二个是以教师为重心的学与教理论的教学论模式,代表人物为海曼和舒尔茨。其中,舒尔茨创立的“范畴基本规则”,将讲授计划及其评价的相关概念归纳为六个结构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四个决策域以及人学和社会学两个条件域。为避免要素间的分离,舒尔茨补充了依存性、可变动性和可检验性三个原则。这一教学论模式常被称为柏林模式。杨克和迈尔(Jank/Meyer)指出这一模式的最大不足在于,它是对培养教师的教师而非对培养学生的教师的授课所进行的观摩、评判的分析与说明。为此,舒尔茨在哈贝马斯(Habermas)“法兰克福模式”的基础上,将教养论模式的教学内容与信息论模式的教学技术结合起来,将决策模式变为行动模式,强调授课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计划要关注能力、自主和团结,其四个结构要素为教学目标(主题)、师生起点、传授变量(方法、媒体、组织)和成绩检查(师生自检),并且教学过程与教育机 构的条件及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紧密相关。这一改进的教学论模式又被称为汉堡模式。

第三个是以学生为重心的主体导向的教学论模式,代表人物为沙勒(Schaller)和舍费尔(Schaefer)以及克拉夫基。这一模式受改革教育学理论的影响,以理想的“成熟公民”为目标,关注生涯定向、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其中,沙勒和舍费尔的“交往的教学论”模式,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解放”作为教学目标,强调师生间对称交往与补充交往的合理结合,教学计划的四个结构要素为传授(方法、媒体、组织、方式)、内容(课程、经验)、关系(师生)、干扰(形式、原因、结果、排除)。而克拉夫基的“批判—设计教学论”模式,则将自己原来声称的“与内容的相遇”,修正为“在内容与方法交互条件构架下的‘教与学的互动’”,建立了由条件分析入手,涉及论证关系(包括现实意义、未来意义和范例意义三要素)—主体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和可证性、可检测性两要素)—可行性与可能性的确定(可行与可能要素)—方法结构(教与学的过程结构要素)等四个方面七个要素构成的教学计划图式,其本质是对阻碍“解放”行与教学设计中,目标、内容和方法互为条件以及自我定位、参与定位和团结支持三大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论模式。

论《大教学论》中的教育公平思想 篇3

摘要:当前社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是教育的问题。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重新研读了《大教学论》。通过对这本书的研读,结合当前社会中一系列的教育公平问题提出了解决教育公平的一些关键性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中图分类号:G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158-01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谓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标题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标题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切事物”,它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一切人”,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尽管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

1.1人性假设的内容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阐明了并多处强调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品质“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赋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1.2人性假设的成因

夸美纽斯关于“一切人”的教育对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情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作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明显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明显。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通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虽然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负担巨大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是个巨大的挑战。众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它仍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表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制,外地学生入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学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学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主要是指男女学生的入学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学率明显得高于女童,这主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造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陈宜挺.从内容到观点:《大教学论》中的教师图像[J].教育科学论坛,2007,(12).

教学论 篇4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 也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素有“现代教育之父”的称号。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所谓“大教学论”是指“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这里的“大”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全面, 教育对象的普遍和教学方法的丰富, 而且包含了整个教育学的内容, 是教育、教学领域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三十三章, 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人性、人生的揭秘———对人的本质进行深究, 认为“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 就是在我们的人生目标上前进。这一部分其实是说人的禀性是相近的, 都有发展的潜质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 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 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一部分表明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及其本身的魅力;改革学校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放眼现实, 痛斥现有学校的弊端, 认为在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 必须要对学校进行改革, 改革要以万物的秩序为基础, 借鉴自然法则;改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这一部分对学校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 包括如何延长生命、利用人生, 教与学的原则, 各学科的教学法, 教学用的书籍, 学习的分阶段及每阶段学校的描述;教育理想和方案的简单总结———对学校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了分析, 号召人们积极地支持和参与进来, 并对这一伟大设想的效果充满信心。作者的思路清晰明确, 内容的结构完整自然, 阅读起来如顺水行舟。

之所以称《大教学论》是教学论里的“圣经”,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从《大教学论》的目的来看,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每个基督教王国的一切地区、城镇和村落的学生都受到它的引导, 使全部基督教的青年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 纯于德行, 习于虔敬。可以说这是基督教在教育领域里的“圣经”, 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基督教徒, 为了让他们更有智慧, 更好地领悟上帝的旨意。

夸美纽斯是教育家, 同时也是一位神学家和基督徒。他在《大教学论》里不知觉地写上了“圣经”的字样, 从全书的体例、格式到文章内容的字里行间处处可以看到《圣经》的影子, 听到上帝的福音。我们在体会到他对教育改革的执著追求和大胆探索的同时, 也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上帝的虔诚, 对《圣经》的膜拜, 他说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他的工作, 是上帝的工作。

其次从世界的教育史来看, 《大教学论》首次系统探索教学的方法和艺术问题, 是现代教学论的开端。其中提出了许多富于创建的设想, 蕴藏了充满智慧的理论, 虽然时隔近四百年, 但它的价值和光辉毫不逊色, 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圣经”, 经典。其代表性的观点有遵循自然的教学理念, 分阶段教学的计划, 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积极主动的教学机制, 不拘一格的教学艺术等等, 可谓是内容丰厚, 意义深远。

教学的艺术千变万化, 书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不能一一列举归纳, 大家可以自己去细读领悟。作为探究教学艺术的《大教学论》, 除了描述教学的方法原则以外还涉及到教育的其他层面: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普及教育;注意道德的培养;倡导编写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制定学校的作息制度等等, 这些内容今天仍是教育领域谈论的热门话题, 重新翻阅它对我们来说很有启发。当然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其中不免有不当和错误的地方, 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教学论教学目标设计实例 篇5

“ABCD”模式学习目标编写方法(认知观的描述方法)

练习实例1:

通过这一单元共5课时的教学,全班学生都必须学会参照课文例题或其它参考资料在40分钟内独立解答至少10个不同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式,解答步骤和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

实例2:请你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能比较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实例3:在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和写出10个生字。

实例4:中等生至少能够举出3个具体实例说明分数的3个基本性质。

实例5: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的口述要具体涉及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实例6:在热胀冷缩实验中,每个实验小组要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填写出实验报告。

内外结合法实例 实例1:

1领会“余弦定理”(一般目标);

1.1 会画图说明这一定理的条件和应用背景; 1.2 会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推出这个定理; 1.3 能叙述“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区别。实例2: 领会专门术语的含义(一般目标);

1.1 将专门术语与它所代表的概念联系起来; 1.2 在新造的句子中使用某个术语; 1.3 区别术语之间的同异。实例3: 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一般目标); 1.1 正确说出植物生长的四个因素;

1.2 连贯、迅速地说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各个要素;

1.3 解释为什么黑暗地方不长青草; 1.4 设计一个在月球上培育植物的实验。实例4: 掌握装卸和维修××实验仪器的技能(一般目标);

1.1 能够依次说出该仪器的各个零部件的名称,正确率100%; 1.2 依次拆卸该仪器,并按正确的顺序重新安装好;

1.3 能发现该仪器几种常见故障,并能及时予以排除; 1.4 能正确地说出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各个零部件的功能

1.5 装卸和维修的动作连贯、协调,没有多余的动作,在10分钟内完成。

小论拼音教学 篇6

关键词: 运用方法;大量练习;拼音教学

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基础,是学生求学生涯的第一步。拼音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然而拼音教学的难度也是众所周知的。从儿童的心理上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他们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依据一年级新生这样的认知特点,我在拼音教学中重点开发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让儿童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积极愉快地学好汉语拼音。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多种方法教拼音

1、声情并茂读拼音。读是汉语拼音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读得好,记得牢,才能顺利通过识字这一环,为学好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教学中我是借助图画让学生感悟字母的发音,如教学单音母a时,先出示图画,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内容,使学生理解a的音是张大嘴巴,从喉咙里发生出来的。教师示范读a,请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口型,然后再体会发音要领,最后师生表演医生给小孩子看病,同桌相互扮演医生看病练习发a的音。教a的四声也结合图体会,一声平,一辆小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匀速奔驰,告诉学生读一声时,声调要平直;二声扬,小汽车向坡上爬,表示读二声時,声调逐渐升高;三声拐弯,小汽车先向下开,转弯向上爬坡,表示声调先下再上;四声降,小汽车直向山坡下开去,表示声调向下去。训练a的四声读法,我边讲解边示范领读,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模仿练读。教师配以自然、逼真的表情和姿态手势等体态语言,来加强表现力,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巧妙方法记拼音。低年级儿童记得快,忘得更快,我采用多种形象生动的方法帮助他们学拼音。①游戏记忆法:我让学生亲手制作字母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帮助记忆。②表演对比记忆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形近、易混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形体,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记忆,加之表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编顺口溜记忆法:对于几组易混的字母我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如b—d可记:正六(6)b,反六(6)d;p—q记:正九(9)q,反九(9)p;n—m—h记,一个门洞n,两个门洞m,一把椅子h.j—q—x与ü相拼的规律我也编了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马上就脱帽。这种方法学生愿意记,容易记。④实物直观操作法。如b与ǐ相拼bǐ,可让学生认识各种笔(铅笔、粉笔、圆珠笔等)。

当然,上面所述各种方法是互相补充,可交替使用,课下带领学生做游戏,请学生用拼音说出游戏名称,比如:bá hé。玩丢手绢的游戏时,被抓的可背顺口溜或背声母或韵母,这样既巩固了课上知识,又丰富学生的课间活动,利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悟,使汉语拼音形象牢固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3、读写结合用拼音。学拼音是为了用,只有读写并进才会相得益彰。学完声母、韵母、整体认读章节后,我每次上课前几分钟,都进行读写训练,巩固拼音知识。即:先出示图画或实物,写音节,再让学生把手中卡片上的音节与图画或实物配对,请学生齐读音节。我还充分利用活动课进行这方面训练,在语文活动课上,我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音节写下来,读给同学们听,并评议谁写得多,读得准,声音洪亮,就给予表扬,并鼓励差的学生多努力。我及时把好的作品展示。

二、大量练习,不断巩固,加快直呼速度

学生掌握了直呼音节的方法后,我就开始让学生进行多练,目的是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务必每个学生都有能达到要求。例如“教完 ang eng ing ong 后,我用小黑板出了有关这四个 鼻韵母的音节让学生练习直呼:b d g p ang eng t ang eng k ang eng ong m n h f j ji zh qi ang eng ch ang eng ong xi sh z c ang eng ong s 然后又出示有具体意义的词加以训练,bang zhu、 bang mang、 dang xin、 fang xiang、 tai deng、 hong qi、 lao ying、 gong chan dang 等,wo ai wan li chang cheng。Wo ai zhong guo gong chan dang。为了让学生普遍得到练习的机会,我经常运用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方式,既抽个别读,又让同桌互相帮助,又有集体朗读,让程度差的学生多些机会练习,好让他们也跟上来。课堂上我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外,我还要求学生把学过的音节做成卡片,每天坚持读一次。

三、要进行大量的直呼音节的训练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硬讲、硬教出来的,而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也必须经过反复、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所以,在学生已掌握了汉语拼音的基本零件和直呼音节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的直呼音节的训练。训练时一定要注意:①除教学每课拼音时,侧重对学生进行直呼音节的训练外,教师还要把学过的每课出现的音节、音节词语用卡片或投影片记录下来,利用教学拼音新课前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性的直呼音节及音节词语的训练。②每学习完一课,也可指导学生利用小卡片把学过的音节和音节词语写下来,以便学生自己随时练习读或学生之间互相练习读。③、适当地补充一部分拼音句子,对学生进行词语连读的训练,为学生阅读拼音短文搭桥铺路。④根据学习拼音的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直呼音节的竞赛,以调动学生练习直呼音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伦理冲突论 篇7

本文以德性伦理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非效果论”为核心价值立场,以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冲突理论为辅助,运用访谈、案例等方法对教学伦理冲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教学伦理冲突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冲突,一种价值原则冲突。教学伦理冲突的过程是一个教学伦理主体面对道德两难的困境,持续道德判断和教学伦理抉择的过程,也是教学伦理主体间或主体的“主我”与“客我”之间冲突的过程,是教学主体间博弈的过程。教学伦理冲突具有正向功能或负向功能,功能的向度受到教学主客观条件和情境因素的决定和影响。教学伦理冲突对集体的正向功能包括:显现潜在的教学问题,增进班集体的团结和促进教学伦理规范的改革和创新;对个体正向功能包括: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主体意识,提升教师的道德推理、道德反思和教学伦理冲突决策的能力。但当教学伦理冲突被“忽略”或解决“不当”时,对集体和个体即产生负向功能。

教学伦理的分类有两种方式:一是围绕教学论的概念体系构建;二是依照伦理学的范畴来构建。我们尝试把教学伦理以伦理学概念体系为标准,划分为底线型教学伦理与卓越型教学伦理。其中,底线型教学伦理是“出于教师的义务”及“功利”,而卓越型教学伦理,即德性教学伦理是教师教学伦理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学活动内在的、最具活力的伦理规范。不同教学伦理之间的交叉冲突,构成了相同价值序列与不同价值序列教学伦理之间的互相冲突,如教学公平与教学关怀之间,教学民主与教学权威之间的冲突等。

教学伦理冲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连串的独立事件,而是一组相关事件。教学伦理冲突的一般过程可以概括为潜在冲突因素、感知情境、意志挣扎、外显行为和冲突结果等五个阶段,其发生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动态性和辩证性。教学伦理冲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体的个性特征、利益需求、道德认知程度、道德价值品质等是内在的因素,社会文化条件是社会性因素,而教学伦理规范的内在张力和伦理边界模糊性是教学伦理冲突产生的直接因素。

论智慧教学 篇8

关键词:智慧教学,科技,学生

一、智慧教学的由来

IBM于2008年, 提出了智慧星球 (smarter planet) 的概念, 倡导以智慧运算系统来改善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 并提出智慧城市 (smarter cities) 、智慧交通 (smarter transportation) 、智慧医疗 (smarter healthcare) 、智慧教育 (smarter education) 、智慧建筑 (smarter buildings) 等不同领域的发展方向。基于智慧教育运算所架构与发展的智慧教育 (smarter education) 目标, 教育界也相继提出了智慧学校、智慧教室、智慧教学、智慧学习等概念, 智慧教学便由此产生。

二、智慧教学概念

智慧教育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 智慧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其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

而教学是落实教育的主要手段。因此, 智慧教学的方式是:传统教学辅以科技化;学习资源是:传统纸笔教科书辅以丰富的数字化、网络化学习资源与学习体验。学习理念是:打造“无所不在的学习”。也就是说智慧教学在教学设备与环境方面是教学智能化的。同时, 智慧教学在培养学生方面要让学习者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即学生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同时这些能力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智慧教室

在智慧教室中, 所包含的软硬件教学辅具包括电脑、短焦投影机与互动式电子白板 (或大尺寸触控液晶显示屏) 、实物投影机、IRS即时反馈系统 (又称为投票系统、学生反馈系统、听众反馈系统、课堂反馈系统或按键器) 、Hi Teach智慧软件 (提供硬件整合的各项应用工具, 以及教师与学生电子书包互动的软件系统) 、即时诊断分析服务等;同时, 这些辅具与云计算平台具有高度的整合机制, 提供教学现场与云端资源的无缝互补整合。

四、智慧课堂、智慧教师与智慧模式

智慧教师、智慧教室和智慧模式 (智慧教室创新教学模式) 是营造智慧课堂的三元素。打造智慧教室, 就像锻造一把名剑, 舞出剑谱 (创新教学模式) 的各种经典招式 (智慧课堂) 。名师、名剑、剑谱三者合体, 以创造理想的智慧课堂。

所谓智慧课堂是指在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中, 能够充分展现“教”与“学”智慧的课堂, 既有教师“教”的智慧, 又有学生“学”的智慧, 是精彩又有效的课堂。创造智慧课堂是教师经营课堂教学的最高理想, 而班级人数愈多, 其难度就愈高。智慧课堂对学生而言, 要能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智慧, 跟随教师的教学情境, 接受启发、享受启发, 感觉教师如有神通, 出神入化。智慧课堂对教师而言, 能运用教学技术工具, 引领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思路, 随时掌握学生的个别学习情况, 给予团体及个人最有效、充满智慧的引领和指导。

“教学展现力”和“学习洞察力”是智慧课堂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教学展现力是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展现能力, 包含“生动、互动、主动”等三个向度。“学习洞察力”是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是否能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包含“精确、精致、精进”三精课堂, 是最具洞察力的智慧课堂。

教学模式是教师的专业知能, 进行教学活动时, 教师通常会选择适当的、习惯的教学模式。依照师生互动的形态, 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类: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和混合模式。经过学术研究与课堂实践的证实, 发现以学生为中心是非常理想的教学模式。因此,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行政机关, 均投入大量资源来推广此教学模式, 如问题导向学习, 就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混合模式是综合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教学模式的混合模式, 如合作学习就是典型的混合模式。

智慧教学模式是在智慧教室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如下:创设情境互动教学—抢权回答, 重点归纳—小组合作汇整作品—巩固练习, IRS反馈—主动分享, 教师总结。

五、小结

智慧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 优化教学效果, 实现教与学的高效化、便利化、个性化、智慧化等。同时, 智慧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更高效地、更便利地、更智能地为发展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与思维服务。

参考文献

教学论 篇9

一、课堂阅读的本能论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在上课伊始让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思考问题自由阅读,或者在导入新课和交代学习目标后,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标出自然段落、注意字音、语调、节奏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像这样要求学生阅读的教学形式是十分普遍的,就是在各级别的评选优质课或观摩课比赛中也是经常见到的。按照习惯,学生是要进行预习之后再进行阅读的。如果事先有预习环节,老师要求学生进行阅读,不论阅读效果如何,也是能说得过去的事;如果是优质课或观摩课比赛,一般是没有经过课前预习的。这样的情况下,是不适合采取要求学生阅读的。

在很多老师眼中,只要是会说话、认识字,阅读就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可以依据此观点衍生出两个认识: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同等的概念,无学科属性及专业特征之分;阅读的过程并不复杂,十分简单,看字时无须心理、情感、思维等参与。归结起来,在大多老师的心中认为,阅读就是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就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然而在课文中确实充实着丰富的情感,这又是不能否认的,只能再加以补充“有感情”这一评价。这一点可以从以前的《辞海》或《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旁证,作解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之后,其中开始有了“有感情”字眼。由此可以“架构”了“阅读”的所有内涵“清晰、响亮、有感情”。而本能论就是支撑阅读的核心。

二、课堂阅读的游戏论

阅读游戏论形成的基础有两点:一是“清晰、响亮、有感情”地将课文读出来,深入探究也就没有必要了;二是深入探究存在很大困难,也不能完全满足与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更不能达到谈及一时的“短、平、快”效果,若能在适当对阅读的形式进行一番“改良翻新”,将阅读游戏化,也可能是好的教学手段。阅读的游戏论产生于21世纪初,它是基于“满堂灌”形成的。其具体表现是,一堂课内,自始至终,各种形式的阅读轮番“轰炸”,没有内化上的指导,也没有外化(阅读表达)上的指导,而读的形式却花样翻新,丰富多彩,齐读单独读等不一而足,大有只怕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之气概。这种“阅读”是典型的“原地”读。只在阅读的形式上做文章,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在同一认知层面上兜圈子,缺少思维认知的梯度和阅读的层次,教法单调,缺乏指导。如果说有阅读指导,那也不过是走过场,作不着边际的纯技巧说教。“满堂读”有阅读的形式而无阅读的质量,是一种无效的阅读。下面几种阅读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错误停读法。这种阅读法对学生阅读水平要求虽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成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开头群体齐读,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出现错读、重读、多读、倒读、停读时,即刻停止,变阅读为听读。如此,越到后面,声音越稀,能把文章读到底者往往寥寥无几。对最后的胜利者,全班自觉鼓掌给予褒扬。如未读完全班已停止,则群体齐读的程序重新启动,循环往复,直至结束。

二是错误接龙法。错误接龙,也叫错误接读。先由一生阅读,当出现停读法中六种情况之一时,该生坐下,由下一位学生接着读,如此循环,直至结束。接龙的队伍可以是一排,也可以是教室的对角线或教师指定。这种阅读法趣味性高,比较性强,面向群体,涉及面广,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必能激起热情,有所广益。

三是错位轮读法。这种阅读法借鉴音乐中的分声部唱法而形成。具体做法是:以班级两大片或四大组为阅读单位,每组以多少个字之差,依次阅读,最后合一。这种读法不仅能有效地训练语感,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使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该法最初的训练宜从诗歌开始。训练到一定阶段,出于学生之口的文章将会成为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可谓一种趣味性极强的娱乐阅读法。

四是极限阅读法。所谓极限阅读,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间不能太长,在用时非常短的情况下将课文阅读完毕。极限阅读法我们可以采取阅读与默读两种方式,阅读重在练口才,培养语感;而默读就重在培养速度,通篇知晓文章大意。极限阅读就讲求一个“快”字,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课堂教学阶段性目标,提升在这四十分钟的课堂授课效率,将学生的紧迫感与竞争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他们的个性阅读思维得到彻底解放。这样的阅读方法是快节奏、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邓延红.让阅读教学具有吸引力[J].新课程,2011(07).

[2]董亚琴.阅读教学的有效切入[J].语文教学通讯,2011(18).

试论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论 篇10

1 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联系

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崭露头角”到60年代中叶的“盛极一时”,应用语言学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挑战,与旧的教学观点进行论战,从“逆结构主义”到“结构主义”,虽然在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语言教学理论问题亟需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但总体来说,应用语言学终于站稳了脚跟。而在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中,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对其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促进作用。“人出生时决非一块‘空白的石板’,小孩生来就有一种受自然生态制约的‘天生素质’。”乔姆斯如是说,在乔姆斯看来,人脑天生就好似一部已经编程的计算机,在人脑之中,已经存在固有的语法规则,而人类极其复杂的语言文化就是有这套法则转换而来。对人类来说,对语言的潜在掌握能力被称为语言能力,而语言行为则是描述人类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规则的有限性并不能妨碍人类语言或者语言行为的无限性的生成,人类语言的创造性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乔姆斯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来代替结构主义,其理论也并未形成完整的教学法理论,但外语教学在其理论的影响下对各种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如结构主义等进行了延伸,直接教学法和自然教学法等行为主义理论被完全颠覆,各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一篇文章由单词、短语和句子构成,无一例外。世界上的语言就像一篇文章,主位、述位和修饰部分组了他们的主体,其间夹杂着名词、动词和各种特征状态。各个国家语言符号的不同和发音的不同组成了其语言存在的主要差异,也就是说,文字系统之间的不同和音位系统之间的不同造就了各个国家语言文化之间的不同。语言能力对于人来说是就必不可少的功能,不论什么人,不论其智力高低,都具备着语言能力,就如同劳动和思维在人类活动中的存在一样。任何一个健全的人,都是从儿童最初的牙牙学语开始的,之后当他们5、6岁的时候,他们可以简单的说出一些语言同成人进行交流。在本能需求的促使下,儿童会下意识的模仿承认的语言和动作,继而慢慢认识这个世界。而一旦从小学的某种语言,这种语言就会在人类的头脑中扎下永久的根基,时时刻刻的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成为你相伴一生的工具,这种工具叫做母语。“学习语言的敌人就是已经掌握了的语言”,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艾克斯霄所言,在人类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根基牢固的母语往往不会有所助益,反而会成为学习路上的“绊脚石”。而对于有人提出的“想要学好地道的外语则要先忘掉其母语”这一观点,对于长期使用母语思维的人来说,用刚学不久的外语思维去代替母语思维是不可能的,于是,人们便开始同过语言应用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到更加适合人类进行外语学习的方法。

人类进行的各种语言教学活动,其目的都是能够更好地进行语言活动,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语言学的应用尤为重要,即使如此,它依旧无法取代语言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家,他们所关心的是解释语言结构技术模式的产生和外语教学的准确性以及教师的能力;和应用语言学家不同,怎样和学习者进行交流并且流利交流,怎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灵活方便的将所学语言加以利用,则是教师更加关心的内容,简言之,应用语言学在一个教学方法的正确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并不是作为一种教学派或者学派存在的,而且在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外语教学的研究方面,应用语言学可以为其提供理论指导。

2 应用语言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语言学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依旧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我国英语教学也面临着诸如班级人数多、教师数量不够、学生参与学时较少,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这使得在对应用语言学的探索中,对于国外先进的做法不能够生搬硬套,这也是不切实际的。从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状况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加强应用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在编写教材时,为了确定一篇课文是否符合要求,可以运用语言学方法对该课文进行分析;在对一篇课文中的生词所占的百分比进行确定时,在保证全篇熟词的复现率在一定的范围时,可以利用语言学的方法加以确定;可以按照语言学的分布方法确定不同的语法、词汇结构在一篇文章中的分布等。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师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穿插其中,同时,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和教师的培训课程中,为了方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基本的语言研究,应该开设相应的语言研究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在语料数据库的支持下,教师的教学经验更加丰富与完善。

3 笔者对于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实践相结合的一点看法

提倡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学的相应方法加以结合,这只是希望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语言学的方法来更新和完善传统的语言表述,而并非表示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一些例如介词、副词等传统的语法,基于语料库对其进行语言描述时,无需重新定义而是直接使用即可。就学习方式而言,对语言学的应用使得英语课堂教学促进了主动学习法的发展,即学生通过对真实的语言实例的使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使用来学习语言,加强对语言的掌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现状中,所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多年的教学习惯,使得教师已经自然而然的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融入了他们的理念之中,要他们采用新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对他们来说无疑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 结语

虽然我国对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只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国外各个语言学派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摸索中发现,在实践中总结,一定能够将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完美结合,探索出适合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教学理论体系,从而开创我国外语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刘曼.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论的关系及实践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2):344.

[3]刘曼,刘晓坤.试论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5):309.

论小班化教学 篇11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来源。随着中国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也必须同时进步,这样,作为时代接班人的新一代学生才不会落后,才可以使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前端。因此,我国的教学模式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小班化教学应运而生。字1996年起,我国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城市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验。虽然未大面积推广,但是已经在悄悄蔓延。小班化教学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的配合,与以往的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它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是对学生的一种新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它使学生的学习与兴趣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达到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字】内涵、模式、原因、特征、目标

【正文】

(一)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小班化教学顾名思义,突出其“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人数比较少,而且师资比较“精”,教室的设置也打破之前那种规格,而是设置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的场所。它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而且教育集中,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从而加深印象,提高教育效果。小班化教学应该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并在这样理念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运用了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形态。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围绕学生个体展开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育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追求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可以形成积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生动的学习、独立思考和不斷发展。

(二)小班化教学的特征

1、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种种差异导致学生在校的学习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小班化教学根据其围绕个别学生的教学有效的缩短了学生之间应为客观原因造成的学习差异,有效利用了学生自身的优点,扬长补短,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这正是遵循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体现人性化教学,是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2、开放式教学

小班化教学时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它不是原先那种古板的教学模式,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差异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更适应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通过生动的实践来加深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是学生进行深层的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3、显著的有效性

小班化教学因为其人数少,所以各种班级活动,课堂游戏可以实现每个人都参与的目的,是每一位学生都深入其中,学生广泛参与,师生的活动空间明显增加,师生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优化了教学的客观条件,使教学的效果出现了显著的有效性,能对教学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也正是它能投入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小班化教学的原因

小班化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最优化,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一种更好的效果。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其一是效果与质量的标准,其二是时间标准。慨括之后就是教学效果佳,时间耗费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教学最优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今后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向。小班化教学刚好符合这个目标,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是一种大势所趋的教育系统。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教师本身的个人修养。创设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把握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四)小班化教学的目标

实行小班化教育,是积极走科技兴校之路的表现,创办学校特色。小班化教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老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性化,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全面素质的学生,促使他们养成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它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对教育各个环节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快乐、活泼、生动带进课堂,营造一种温馨、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发挥其独特的优势,造福与国家的教育,为下一代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五)小班化教学的模式

1、情景教学

组织游戏、话剧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投入游戏,在各个情节中饰演不同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综合能力。

2、个别教学

教师融入学生当中,没有师生,只有朋友,亲人,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

3、尝试教学

教师并非像以前那样把理论古板的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去尝试,先去探索,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推断,在教师的从旁指导下得出结论。对学生采取鼓励的态度,让他们大胆去试,去创造,去探索,加深学习的印象。

4、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但是注意不能使各组之间孤立,注重培养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在对不同组的教学方案也作出相应的调整。

【总结】

小班化教学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系统,不仅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为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一种优秀的教育系统可以培育出一群优秀的知识分子,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所以,我们应该将小班化教学积极投入实践,努力为下一代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 《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2】百度文库教育网

【3】王班花《小班化教学的优点》

【4】杨阳《小班化教学初探》

作文教学“无痕”论 篇12

然而, 中学作文教学的某些实践却让我们常常困惑:作文可以通过短期强化训练达到“目标”;考场作文可以通过某些技巧而轻松取胜;作文课技巧满堂;报纸杂志多载“应试研究”。本应是日熏月染的功夫却一下子有了终南捷径。

作文教学之所以如此“有痕”, 缘自教师对教育目标的急功近利, 对教学规律的粗浅把握, 对创作特征的认识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里说:“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无痕”教学提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情绪和状态, 强调教学必须根据学生、教学的实际进行智慧而合理的调控。它主张作文教学不“教技巧”而要“有技巧地教”, 教学着眼考试而又须不囿于考试, 强调教学艺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主张教学在“不露痕迹”中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淡化意识, 融写作于无意

首先是淡化为考试而作文的意识。为分数而写作只会导致“假”、“空”、“伪”的文风, 不符合“文以载情, 文以载道”的规律。用恰当的方式先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化任务为“内需”, 使学生作文的行动处于无意识高热情状态, 这样, 作文的教学才会显示出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科学逻辑。

其次是淡化作文课的意识。不明确划分阅读课和作文课的界限, 将作文教学有机地贯穿到阅读教学中, 只要时机适宜, 内容适合, 就可以在阅读课中进行写作训练。不明确划分作文和生活的界限, 树立作文即生活观念, 将作文教学有机地贯穿到生活实际中去。只要学生有生活、有感受、有欲望, 就可以写, 就可以“完成作文任务”。

再次是淡化作文的“规范”意识。要松开“规范”对学生的束缚, 使学生思维开阔, 灵感涌现。作文“规范”的指导在不动声色中引导, 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二、选题入情, 引表达于无觉

选题要切入学生生活。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生活, 寻找他们的热门话题, 让他们有表达欲望, 笔下“言之有物”。这样的选题学生是欢迎的, 情绪是高涨的, 表达是无觉的。

选题要切中学生的情感。好的文题学生一见便浮想联翩, 产生写作的冲动;差题学生搜肠刮肚也挤不出几个字。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性, 将训练目标分解成几个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阶段, 从调动兴趣入手, 由浅入深, 逐步引导。

选题还要求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既然文章是思想认识 (情绪) 的产物, 而人的思想认识 (或情绪) 又存在着个别差异和阶段差异, 作文教学就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状态和阶段状态。集体要求与个别布置相结合, 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手教示例, 消技法于无形

作文技法不可缺少, 但技法统领一切, 势必抹杀学生的写作个性。技法总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 它并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

手教示例的含义之一, 是写下水文。有两种形式的下水文, 一是教师根据文题自写的示例作文, 一是教师选取学生有修改意义的典型习作, 根据学生的思路和风格修改的示例作文。下水文的最大益处, 就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最形象的蓝本和最具体的思路点拨, 解决学生写作实践中的最实在的困惑。

手教示例的含义之二, 是与学生一起构思, 从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给予学生全程的示范。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 教师只能做一个引领者而不能代替学生, 指导时必须给足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肯定学生的创意, 并随机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手教示例的含义之三, 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教师针对不同学生习作中的不同问题, 进行具体点拨。不但指明问题, 而且引导解决问题;不但引导解决问题, 而且布置相宜的任务形成解决相似问题的能力。

四、区别对待, 寓有序于无序

1.认真分析具体阶段学生写作存在的具体问题, 找到后续训练的方向。学生的写作知识体系是无序的、凌乱的, 教师必须找准学生问题的切入口, 以点带面, 逐步构建学生的写作能力体系。

2.抓住生活中的写作契机, 随机进行写作训练。比如新生入校, 总有对过去生活的回顾留恋, 对新生活热情的展望, 教师就势引导学生对岁月进行感悟;比如寄宿学生不满寄宿生活的清苦, 渴望家的温暖, 教师可让学生大胆表达, 引导学生在比较寄宿生活与以前生活时学会观察。教师须做一个豁达大度的智者, 一方面能敏锐观察学生的情绪, 一方面能包容学生短期内的片面认识, 并有就势引导的能力。

3.建立个人写作档案, 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跟踪观察, 制定相宜策略。这对于整个班级而言, 是无序的;对于学生个人而言, 却是有序有针对性的, 也是更具实效的。

五、方式灵活, 燃热情于无痕

1.构建结构分数体系, 融分析于评判。将作文分数划分为构思、选材、立意、书写等若干部分明示学生, 学生每次依据分数的结构对自己作文的得失进行反思。分数的组成部分教师视班级写作实情而定。

2.重视评语的情感热度。杜绝无批语、批语潦草、只批不改等现象。评语重视内容的引领、探讨, 有教师真情实感的流露。对学生写得好的地方肯“热评”——感情热烈, 喜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如旁批“拍案”、“问得妙绝”、“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反对将困难反抛给学生, 将学生想不出 (或用得不恰当) 的词、无法衔接的段落、升华不力的地方, 在毫无指引的情况下回扔给学生改。重视对学生的纵向评判, 肯定学生个人的进步, 慎作班级横向比较。

3.拓展评价途径, 多面褒扬促进。教师要善于创新评价方式,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契机和资源, 在不断的褒扬和有技巧的点拨中燃起学生的写作热情。课间“喜不自禁”的欣赏目光, 将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传阅”或寄给其家长, 为学生习作结集, 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习作等等, 均是点燃学生热情的好方法。表扬要真, 神态语言均无做作;表扬要热, 欣赏之情要溢于言表;表扬要实, 所有表扬均有依据。提倡多用委婉形式指出问题, 反对突兀批评或简单批评。

综上所述, 中学作文无痕教学的若干特征, 是建立在对创作形成的特殊规律、人的认知的客观规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规律认识之上的。它的提出, 只不过是要表露:在课改轰轰烈烈进行着的今天, 我们该用怎样求真务实的精神去面对我们的教学实践。

上一篇:城市道路工程施工管理下一篇:变频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