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本之魅力

2024-06-23

感受生本之魅力(通用2篇)

感受生本之魅力 篇1

感受生本之魅力

--------参加首期全国生本教育指导教师培养班之心得

初二 吴淑兰

本学期开学前夕,我们一行5人再次奔赴广州,参加生本教育理论培训班,再次聆听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讲座,并与全国多名在生本研究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学校校长、专家、同行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虽然学习的时间很短,对我的触动却很大,郭教授的报告让我对生本教育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一线教师专家的经验介绍,让我豁然开朗,不得不认真反思我的教学实践。这次学习,似乎在前面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次学习的感受。

一、教者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

这是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理论里阐明的教师观,他说,我们的使命不是让自己聪明起来,而是让学生聪明起来。生本教育的教指的是教者帮着学生学起来,让学生学得好,自动地喜欢学,然后进入良性循环。郭教授把教育比作园丁和树木的关系,不可否认,对于树木,人的作用很大,但很有限,采取的培育措施完全被树木之天性所规定,所以,整个事情只能是在人的帮助下,使树自己更好地成长。教师在教学中“不见自我”,因为只有站在太阳的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从人的需要和可能出发,去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

当了父母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处于不同年龄段时,对玩具的需求是不同的,还没有学会走路时,一个手摇鼓,一个小铃铛可能会让他乐此不疲,当他能在地上熟练走路时,一辆能跑的小汽车可能会更吸引他的眼球,甚至会把它大卸八块,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什么,对玩过的手摇鼓、小铃铛会不屑一顾,慢慢地,孩子的年龄在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会让我们刮目相看,刺激我们思考: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玩具才能满足他的需要。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点----以学定教,这是生本教育理论中提出的“教皈依学”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把学生视作教育的主体,要让学生好学,不是简简单单地遵循“课前先学、课上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这三步曲,仅仅在形式上实现自主还远远不够,生本教育提倡的是把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走向学习的核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核心性的学习”这个概念对许多老师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我也是在这次学习中才接触到,我自己认为它应该是生本教育的灵魂。生本教育给“核心性的学习”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我们要给学生的核心性的学习,指的是使学生能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处:他们的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素养凝聚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要在这些方面做文章,只要找到所学与人的心灵和生活接壤之处。老师们都知道,一个优秀的演员要创作出一个好角色,他要去体验生活,把剧本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结合起来,这样的角色才容易令观众接受,才有生命力。再有,读者不喜欢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故事:整天闷在房间里,与现实生活隔绝,凭空想象捏造。直接来源于人的生活和心灵的东西,要无比精妙和充满活力。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的学习变成心灵和生活活动的一部分,知识从此充满了心血和感情。作为一个教师都知道,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特别是只重视知识的陈列,缺乏对人的相关的基本素养的培养更是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只让学生记住了某些题目的解法、侧重结论的记忆,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无从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只知道思维的 最终产物,没有一点再思维的意义和含量,就像生活中,我们把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吃,长此以往下去,不仅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而且会让孩子慢慢失去对食物的兴趣,味觉越来越不灵敏,所以,生本教育倡导“粗料精做”,而不是“精料精做”,在“粗料精做”中,学生去粗取精,也就是形成思想的能力,而“精料精做”中,无法形成这种能力,因为一开始就是“精”,已经是别人的加工物。作为数学学科来说,把知识点转向思维点应该是一种研究的策略。

三、真正去做生本,把生本本土化----互相学习,取人之长为我用。

荆志强老师、龚雄飞校长、胡首双校长„„一个个鲜活、耀眼的例子,让我感叹他们的作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执着。(下面我只列举其中的三位)

许多老师听过荆志强老师的报告,“我阳光,我快乐,我奋斗”是他对教育工作的信念,“愉快地工作,成就了学生,发展了自己”是他的奋斗目标,有人评价荆老师上课,像王小丫主持“开心辞典“,做的好有奖励,不好的就有罚。他捆绑考核,经常“挑动群众斗群众”,让学生自己写试卷分析,错误分享,把错误变成教育的资源。向学生讲清道理,落实措施,与学生做真心朋友,用学科内在魅力打动学生,经常把枯燥的数学语言变为生动的生活语言,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本教学。他说他有四“幸”:喜欢读书、学生喜欢、领导推崇、结缘生本,这也许是他成绩取得的重要原因吧。

四川重庆凤鸣山中学打造的“情境自学、合作互学、展示激学、提升领学”新课程 “魅力课堂”模式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讲堂”先升级为“学堂”再升级为学生充分展示、大胆表演的“殿堂”,就像这所学校的龚雄飞校长所说:魅力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个演奏家,忘我投入;学生则成了一个个可爱的音符,无论轻拨哪一个,都会奏出动听的乐曲。这时候,不论为师为学,都感到成功与陶醉。魅力课堂正是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下,通过充分的展示和互动交流,“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使教学充满吸引力和责任感,使课堂洋溢着生命激情和充盈着幸福体验,是有“温度”的课堂。“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先学后教、学生主教;先练后讲,学生主讲”体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 “七字”要求被该校老师谱成了“魅力课堂学习之歌”,从铿锵有力的旋律和短小精悍的文字中,老师们或许能发现什么:

魅力课堂我做主,快乐学习聚众智;

情境自学多思考,保持安静严自;

合作互学都参与,难点问题才展示;

走上讲台最重要,不急不慢高声语;

面向全班能脱稿,抬头挺胸讲姿势;

台上台下多呼应,质疑对抗有深度;

提升领学找规律,智慧求知有雅趣;

人人发言都主动,成长进步每一日。

广州增城市港桥中学的胡首双校长给我们做报告的标题是“原来当教师可以如此幸福”。他的“幸福”有三层含义:首先是健康,再者工作要有一个轻松的环境,最后是活的要有尊严,这样幸福才有意义。针对第三层的意义,他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学校的老师和他说,以前外出学习听课的时候,都是围着人家请教这、咨询那,现在不一样了,出去,只要一听说是港桥中学来的老师,都会被围上来,问这问那,向他们取经,那种自豪感就甭说了,这就是有尊严

胡校长在谈到教学改革时说,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的一段话:如果教学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主动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改革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胡校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的观点,特别强调这里的 “先会后学”与“先做后学”是伴生的,“会”是“领会、意会”的意思,把生本教育的理论又具体化、本土化。(举例:用其他教师的班上公开课)

我们不能光仰望灿烂的星空,追寻耀眼的明星,还要低下头来,看看我们的脚下,自己的路将怎样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下一步的学习实践中,着重在以下方面深入探索:

1、适当进行课程整合和教材重构,以便真正适应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形成“大感受,小认识,勤熟悉”的格局。

2、相信和依靠学生,处处凸显学生学习中的生长点、思维点、创造点。

3、因为成功和安逸不可兼得,学生学习的动力要看老师如何去调动,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其前提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个理论不管多么丰富,如果缺少实践的检验和支持,那么它是空洞的、毫无价值可言的。

教不严,师之惰

生本教育创造了一种快乐、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喜欢,老师轻松。

但,近来发现有些学生产生了误会,以为只要上课,就会展开讨论,就可以随便有说有笑,纪律有些混乱;有的组长责任心不强,有的组员不服从组长安排,滥竽充数,上课效率不高。检测阶段,百分之七十的出错率,有不少学生作业极不认真,偷工减料,家庭作业尤其严重。

反思这些现象,感觉首先是近来自己对学生要求不甚严格,总觉孩子们各科作业加起来挺多,就让他们少写点,谁料有些学生得寸进尺,比如要求至少写两页(一页两百多字的方格笔记本)读书笔记,很多只写一页半。就是不能心太软!

下一步,要进一步培养好组长,讲方法,讲策略;加强小组建设;规范小组展示语言;扎实搞好学生基本训练;加强检测、反馈力度。加大阅读、写作力度。加强指导和点评。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根据学情扎扎实实搞好生本语文教学。

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他就显现什么。只要要求到位,他们大部分就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发现了学生的很多弱点后,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很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比如作文写作的书写和容量都有另人高兴的表现。

生本教学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宽容学生。以生为本,为学生成长负责,更需严格要求学生,教不严,师之惰!

感受生本之魅力 篇2

【课例1】有效设问, 生成方法, 建构新知。

例:北京市昌平城关小学柏继明执教一年级《统计》, 在有效设问中,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参与活动中建构初步的统计知识。先出示西红柿、菜花、菠菜、茄子四样蔬菜图片——

问:你最爱吃什么菜?怎样知道这个班爱吃哪种菜的人多?哪种菜人少?

生:举手、站起、站队…… (得出用站队的方法)

师:请学生按爱吃什么菜站队, 你们怎样知道每队多少人呢?

生:数、报数…… (组长组织。课件显示站队人数, 再改写成直条)

引出分类、数数、填表、统计 (由过程到结论, 得到统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

在小结阶段, 比较吃什么菜人多?什么菜人少的同时, 播放视频资料, 说明这几种蔬菜含铁、锌、钙及维生素含量情况, 利用这一素材, 渗透不挑食、营养搭配等, 又可感受名师在教学的每一步都极尽考虑预设组织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利用性, 而非随意为之。

在练习中, 指导分类、调整、摆整齐等方法的指正, 更可见教师随时随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与方法。

亲切自然、朴实无华。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有效设问, 赋予学生自由创造 (统计的方法都是在教师的有效设问中, 由学生创造, 在经历过程中自然建构) ,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教学, 学生学得快乐, 又包容了多维的教育因素。

【课例2】利用经验, 分析理解, 建构新知。

例: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执教《负数》, 基于经验寻找, 生成要学内容。围绕生成内容, 由表及里逐步分析其内涵, 感受其外延, 学生是在学, 更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学会了思考。

首先基于经验寻找。课始提问:“你在哪里见过负数?”, 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 寻找生活中的负数, 这种基于经验寻找, 生成要学内容, 也是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有效教学行为, 开课就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让学生想学。

其次, 利用生成理解。1) 指定范围写负数。楼层温度海底银行卡欠款

生展示:-1层 -14℃ -1849米 -2000元

在小组内说清这4个负数表示的意思。

2) 用示意图表示, 用自己的理解表述。要求完善示意图, 完善的过程是更贴切、准确的过程。

3) 汇报交流。逐步理解负数是以0为界线, 细节追问深入理解。

第一幅图:为什么要标出“0”?西安最低是负几层?

第二幅图:指不同的位置说正负度数, 追问:正、负的关键是什么?

第三幅图:用红笔把海面标出是什么意思?

第四幅图, 充值1000元, 显示会是什么, 充值2000, 显示……

4) 抽象:去掉单位, 成为具体的数。

比较共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认识“负号”读数、比较大小、写正数。

追问:“负号”能去掉吗?

5) 用数轴表示, 中间数0, 两边等距离。

问:“–1”写在哪里?

无论是对“负数”的写、说、表示、阐述, 还是抽象中的读、比较大小、用数轴表示, 都让学生能学。

再次, 有意设疑拓展。1) 设疑:儿子身高“-2cm”, 可能吗?

讨论交流:“-2cm”是怎么回事?

议论辨析得到:五年级男生150 cm, 儿子身高148 cm, 可用“-2cm”表示儿子身高。

2) 联系实际理解。老师 (逗趣) 启发:我身高可以看做0, 你们身高是?

老师:请负数同学再见! (逗趣)

这种“究深”的方式, 这种融入自我与学生的调侃, 都让学生还想再学。

亲切的语言, 生动的表情, 轻松愉快。在知识生成过程中做足文章。如课中由指定范围写负数、用示意图表示、用自己的理解表述、汇报交流;抽象去掉单位, 成为具体的数等环节, 由表及里, 一步一步深入、深化, 透彻分析、深刻理解……。随后的设疑拓展“-2cm”是怎么回事?“我身高可以看做0, 你们身高是?”学生如痴如醉——思考、交流、究深, 更重要的是学生融入其中, 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有趣境界, 真是一节“生活味、数学味”十足, 师生、生生真正交往互动的富有灵性的数学课。

【课例3】问题导引, 操作感知, 建构新知。问题导引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恰当的问题导引是诱发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对新知认识和理解的有效途径。对于低年级教学而言, 在问题导引下进行操作感知, 更是建构新知识的有效手段。

例: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执教《倍的认识》, 以问题促操作, 以操作促认知, 在经历过程中建构新知。

首先谈话设置情境——花坛、三个小朋友玩耍,

找出条件: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

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比×多、×比×少。

还有学生:×是×的几倍……

师设疑:什么是倍?倍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不是一片空白, 总有学生听说或大概知道“倍”, 但“倍”的意义是什么?本质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组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教师精心预设, 有效组织学生操作演示, 通过圈、拿、画、摆、涂色等一系列活动, 突出“一份”, 建立“倍”概念, 并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练习, 感受“倍”的本质, 深化对“倍”概念的理解。

教学稳健厚实, 融“正气、才气、底气、雅气”于一身。借助直观, 问题导引, 善于挖内涵, 追寻无痕教育, 学生通过参与广泛的数学活动, 在做中逐步理解和建立“倍”概念,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又深化感悟“倍”概念,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达到“教无痕, 学有迹”, 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课例4】观察实践, 体验感知, 建构新知。

例: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王传斌执教《体积与容积》, 对于“体积”教学, 抓概念的核心、难点。重点围绕体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难点——“空间”组织数学活动。

首先观察魔术表演:同样的杯子, 一杯装满水, 另一杯空着, 将装满水的一杯倒入另一杯。

设疑:再倒回去能倒下吗?

(穿插魔术, 遮挡两杯, 往原杯中放进一个小球)

倒入, 结果未倒下。

问:怎么倒不下了?谁占了位置?这个小球到底是占了什么?

引起学生思考, 让学生畅所欲言。

生答: (略)

初步感知小球占据了空间, 水倒不下了。

然后实践操作:将桌兜东西拿出, 用手摸摸, 感觉空间的大小。再放回, 感觉此时桌兜内空间的大小。

学生在观察实践中, 真实感受“占据空间”、“空间大小”。结合生活, 富有创意, 在体验感知中建构新知。

上一篇:奢侈的旅程散文下一篇:沙堆小学10月份教学检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