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因管理(精选6篇)
无因管理 篇1
无因管理是自然人之间产生债的原因之一,也是民法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是一个常考点,它的考察方式主要以案例题的方式进行考察,因此正确掌握无因管理尤其重要。接下来通过对该内容进行剖析,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我们主要从概念和构成要件以及无因管理后的法律后果来学习。
一、无因管理的概念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而主动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法律事实。
需要掌握的是在无因管理中,管理他人事务的人称管理人,被他人管理事务的人称本人,因为无因管理是产生债的原因,所以管理人是债权人,本人是债务人。那在概念中我们也可清楚的知道无因管理的三个构成要件。
二、无因管理的三大构成要件
1.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
该构成要素是要求管理人与本人之间没有管理事务的协议,或法律规定管理人有管理他人事务的义务,也就是管理人存在着自愿去做好事。
2.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
这个要件是无因管理的主观目的,要件中“避免他人利益”的表述,除了直观上认为仅为了他人的利益免受损失以外,该损失还可以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即也允许管理人在有为本人谋利益的意思同时,而去实施管理的行为。
3.管理他人事务
所谓的管理他人事务,就是管理的事务必须是他人的事务。如果将自己的事务误认为他人的事务而管理,即使目的是为他人避免损失,也不能构成无因管理。
三、无因管理的法律后果
无因管理一经成立,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即产生债的关系。即管理人有权要求本人偿付因管理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和利息,以及因管理而遭受的的损失。
构成无因管理后,管理人有哪些权利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事业单位也常通过案例考察问权利人拥有的权利。
无因管理 篇2
2008年12月28日, 某纺织公司发生火灾, 由于消防队抢救及时, 火情得到控制, 但配电房的受电设备部分损毁。某供电公司启动应急预案, 积极参与抢险, 对该公司受损的受电设备及时进行了更换及维修, 更换及维修的材料费达152 690元。事后供电公司多次就抢险费用问题同该纺织公司磋商未果。纺织公司认为, 自己在火灾中损失惨重, 供电公司有确保安全供电的义务, 及时抢修是供电企业应尽的法律义务, 故不同意支付抢险费用。2009年2月, 供电公司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要求纺织公司支付抢险支出的材料、人工等费用共计182 136元。2009年3月, 经法院调解, 纺织公司同意支付材料费152 690元。
2 案件评析
本案供电公司因抢险而支出的费用应由谁支付?供电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都会想到《供电营业规则》第五十一条规定, 即“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产权归属于谁, 谁就承担其拥有的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认为按照该条规定, 由用电客户买单理所当然。
但立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及民法原理, 从更深层次的法理视角来分析, 本案实质上属于债权纠纷中的无因管理纠纷。从“无因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案件, 得到的结果对用电客户应更具信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 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 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无因管理作为债的一种, 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 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法律事实。进行管理或服务的当事人称管理人, 受事务管理或服务的一方, 称本人, 又称受益人。对于无因管理行为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法律是给予保护的。
无因管理成立要件有3个:管理人要有管理他人事务的行为;有为他人利益而进行管理的意思;没有法律或合同约定的义务。
无因管理成立后, 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 即无因管理之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 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 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
依据上述规定, 本案用电客户应承担的义务包括:一为偿还管理人因管理事务而直接支出的费用。供电企业在管理中直接支出的费用, 只有为管理所必须的, 才有权要求偿还。管理人所支付的费用是否合理, 应以管理活动当时的客观情况而定。二为赔偿管理人因管理事务所受的实际损失。供电企业为管理事务而受有损害时, 用电客户应当予以补偿。损害的发生应当与管理事务的行为有因果关系, 且应以实际损失为限。
应当引起注意的是, 供电企业作为无因管理人, 从着手管理他人事务时起, 即发生妥为管理等义务, 即在进行本案抢修技术援助时应以有利于用电客户的方法适当管理。供电企业在开始管理后, 应将开始管理的事实通知用电客户, 及时将管理的有关情况报告给用电客户, 如将抢修过程中发生的财务支出情况列出清单, 并应用电客户要求予以说明。在管理义务终止时, 供电企业应向用电客户报告事务管理的始末, 并将管理事务取得的各种利益 (取得的权利和物品等) 转移给用电客户, 如在抢修中拆卸下的设备配件等。
论无因管理 篇3
关键词: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构成要件;无因管理的效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一般情况下,只要本人的权利行使不会影响到他人的权利或社会利益,那么他人是不能对本人的权利进行干涉的,要是未经本人允许,他人随便干预本人之权利是一种侵权行为,是要承担侵权责任的。但现实不是每次都如预想的一样,如果干预人为的是本人的利益而进行干涉,并且干预也让本人获利,那么要是再追究干预人的侵权责任未免就太荒唐,显然会是显失公平的。因此法律对种虽然侵权但是给本人带来好处的行为给予保护是合理的,是符合社会利益的,为了区别于一般的的侵权行为,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之为无因管理。我国古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遗训,今有“见义勇为”之义举。无因管理作为助人为乐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因此,对无因管理及其引起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必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无因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既未受委托,也不负有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其中管理他人事务的人为管理人,其事务受管理的人为本人。我国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并在法律中予以专门规定,《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据此,我们可知无因管理有四个法律特征:1.无因管理的主体包括本人和管理人,本人是受管理人管理事物或提供服务的人,管理人是管理他人事物或向他人提供服务的人。相较于其他民事行为主题有行为能力方面的限制不同,无因管理的主体没有行为能力方面的限制,只要从事了一定的事实行为就可以成为无因管理的主体。该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法人,也可以是其他组织;2.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他是居于法律规定而产生的债务,没有当事人的合意,但是却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3.管理人管理该事务既没有法定的义务也没有约定的义务,而是管理人自愿的一种行为;4.补偿性,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费用仅仅只是补偿其为了管理实务而付出的必要开支,而不包括报酬。
二、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我国主流观点认为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有三点:第一是管理他人事物,第二又为他人谋利的意思,第三没有法定的义务。1.为他人管理事务(是本人行使有困难或不能行使的事务)。为他人管理实务就是为他人进行管理和服务,其包括人们生活利益的一切事项,涉及财产,子女抚养等等利益。但其中有的生活利益是不能涉及的,如违法事项;必须由本人亲自行使的事项,像婚姻登记;还有不作为事项;2.有为他人谋利的意思,为他人谋利的意思是指管理的意思,是无因管理构成的主观要件;3.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这是无因管理的重点,所谓“无因”就是指管理人管理该项事务既没有法律上的义务,也不是源于其于本人约定的义务。
三、无因管理的效力
无因管理一经成立,即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债的关系。(一)管理人的权利,1.要求本人支付一切因管理而产生的费用;2.管理人因管理事务遭受损失,本人应该给予补偿;3.补偿费用限度问题讨论。(二)管理人的义务,1.适当的保管义务;2.通知义务。(三)本人的权利义务,于管理人的权利义务相对应,本人的权利是收回原事务的管理权,知晓管理人管理事务的一切情况;同时合理及时的向管理人支付管理费用和补偿费。
四、无因管理民事法律关系
无因管理 篇4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
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不当得利既可以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而发生,如基于合同而占有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合同被宣告无效或撤销后,依据合同而取得的财产权便成为不当得利;也可以基于自然事实而发生,如邻家池塘的鱼跳人己家池塘,这也构成不当得利。因此,不当得利本质上是一种事件,不以得利人有行为能力或识别能力为前提。
不当得利是债的发生根据之一。不当得利成立后,即在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产生不当得利之债,受益人应向受损人偿还其无合法根据而获得的利益。不当得利制度的宗旨是运用衡平观念来纠正这种不正当、不合理的财产损益变动。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这是我国民法确立不当得利制度、民事审判机关解决不当得利问题的基本依据。
二、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
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有四: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受有损失;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有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一)一方取得财产利益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了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获得的利益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精神利益不属于这里的利益范畴。判断受益人是否受有财产利益,一般以其现在的财产或利益和如无与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变动所应有的财产或利益总额相比较而决定。凡是现在财产状况或利益较以前增加,或者应减少而未减少,为受有利益;既有得利又有损失的,损益抵销后剩余有利益的,也为受有利益。具体而言,取得财产利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增加,即通过取得权利、增强权利效力或获得某种财产利益或义务的减弱而扩大财产范围。包括:(1)取得财产权或其他财产利益,例如所有权、用益物权、债权、担保物权、知识产权等。占有在我国虽非一种权利,但通说认为占有是一种具有财产利益性质的法律上的地位,通过占有亦可获得财产上的利益,故可因占有而成立不当得利。(2)财产权的扩张或效力的加强,受益人在原有权利的基础上扩张了行使权利标的范围或效力范围,也属受有利益。如因第一次序抵押权消失而使后次序抵押权依次上升。(3)权利或利益上的限制或负担消灭,如存在于所有物上的抵押权消灭,对所有人也属一种得利。
2.财产或利益的消极增加,即因财产或利益本应减少而未减少所得的利益。包括:(1)债务的减少或消灭。债务人以其总财产为一般债权提供担保,债务的减少或消灭,使债务人原本应履行债务的负担减少或解除,对他而言,也是得利。(2)本应设定的权利负担未设定。(3)劳务或物的使用。例如甲依据与乙签订的劳动合同为其提供劳务,后该劳动合同因违反劳动法而被宣告无效,乙因甲提供的劳务而受有利益。无合法权利擅自使用他人之物的人也因物的使用而受有利益。
(二)一方受有损失
仅仅有一方受有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不成立不当得利。如甲投资兴建广场,邻近乙的房屋价值剧增,乙获有利益但未给甲带来损失,乙对甲而言不成立不当得利。这里的损失,既包括现有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减少,也包括应增加而未增加(可得利益)利益的丧失。对于后一种情形,受损人无须证明该项事实如未发生即确实可以增加财产,只须证明若无该项事实,依通常情形,财产当可增加,即为受有损失。也就是说,“应增加”的判定不必以其“必然增加”为必要,只要在通常情况下受损人的利益能增加即为“应增加”。如无权使用他人房屋,不管他人是否有使用该房屋或是否有出租房屋给第三人的打算,都可认为该房屋所有人受有相当于租金额的损失,因为他对房屋进行使用收益的潜在价值受到侵害。
(三)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有因果关系
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损人所受损失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受损人的损失是由于受益人受益所造成的。但受损人的损失与受益人的受益,范围不必相同,受益大于损失,或损失大于受益,均无不可,它只影响受益人返还义务的范围。并且,受损人所受的损失与受益人所得的利益,其形态也不必相同。如无权处分他人之物,受益的无权处分人获得的是物的价金,而物的原所有人丧失的是该物所有权,但仍不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
对于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的因果关系,有直接因果关系说与非直接因果关系说之争。直接因果关系说主张取得利益与受有损失必须基于同一事实发生,如果是基于两个不同的事实发生,即使这两个事实之间具有牵连关系,也不应视为具有因果关系。非直接因果关系说主张,取得利益与受有损失不必基于同一事实,只要两者之间具有可依社会观念认可的牵连关系,即如果没有受益的事实,他方即不致受有损失时,则二者之间便具有了因果关系。这两种主张在有第三人行为介入时,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如乙偷窃甲的财产,清偿了乙对丙的债务,依据直接因果关系说,丙的受益是基于乙的清偿行为,甲的受损是基于乙的偷窃行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事实,受益与损失间不具有因果关系。而依据非直接因果关系说,则受益与损失间因两个事实上的牵连关系而具有了因果关系。通说认为,为了充分发挥不当得利对不公平的财产变动关系的调节作用,应采非直接因果关系的主张。因此,只要他方的损失是由获得不当利益造成的,或者说没有不当利益的获取,他人就不会造成财产的损失,均应认定受益与损失间有因果关系。
(四)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之所以成立不当得利,原因在于利益的取得无法律上的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称为“没有合法根据”。无法律上的根据是指缺乏受利益的法律上的原因,而非指权利或者财产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原因。对于无法律上的原因,有统一说与非统一说两种主张。
主张统一说的学者认为,无法律上的原因应当具有统一的意义,对各种不当得利情形下的“无法律上原因”应以统一标准厘定,如财产或者利益变动违反公平或正义,或者违反共同生活的基本准则,在统一说下又有公平说及正法说、债权说及相对关系说、权利说等不同见解。
主张非统一说者认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有其存在的不同基础,应区别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分别说明无法律上的原因,用统一的概念如违反公平正义加以说明不符合不当得利存在的实际情形。非统一说通常区分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而说明无法律上原因的意义。如对于给付型不当得利,无法律上的原因是指欠缺给付目的(原因),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无法律上的原因,是指无法律上的权利。
关于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的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的具体含义,多数学者主张采纳非统一说来界定无合法根据。
三、不当得利的基本类型
不当得利依据不同标准可以作不同划分,最基本的划分是依据不当得利是否基于给付行为而发生,将其分为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一)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是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或者是给付目的不达。这里的给付目的,即给付的原因。给付者给与财产总有一定目的或原因,或为债务的消灭,或为债权的发生,或为赠与,这里的目的或原因就成了受领给付者受取利益的法律上的根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原因)不存在或不能达到,那么受领给付者的受有利益便会因为无法律上的根据而成为不当得利。
1.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指给付之时即不具有给付的原因,其典型为非债清偿及作为给付的原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非债清偿是指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债务而以清偿目的为一定给付的行为。如甲对于其已清偿的欠乙的债务疏于注意又进行清偿,乙所受的第二次清偿,便构成非债清偿的不当得利。但是依据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解释,对于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为清偿,债权人可以合法保有该清偿利益,不构成不当得利。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在我国未采纳物权变动无因性的立法原则的情形下,是否发生不当得利返还义务,存在分歧。有人主张,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财产所有权并未发生移转,因而有关占有人并无利益可言,丧失占有的人可以依据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追回财产,不成立不当得利请求权。但目前通说主张,此种情形下,占有也赋予有关受领人获得财产利益的法律地位,因而成立不当得利,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竞合,受损人可以择一行使。
在以下情形中,虽没有给付原。因,但排除不当得利的成立:
(1)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基于道德上的义务为给付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观念,一旦给付,即不得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如对无抚养义务的亲属误以为有抚养义务而予以抚养。对被抚养的亲属不得依据不当得利要求返还支出的抚养费。是否为道德上义务,应依一般社会观念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给付标的物的价值等情况认定。
(2)为履行未到期债务而清偿。清偿期到来之前,债务人并无清偿义务,此时债务人的清偿应是非债清偿,但债权人的受领并非无合法原因,此时的清偿也发生债务消灭的效果,故不发生不当得利。
(3)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给付人明知无给付义务而任意为给付,不发生不当得利。但给付时作出保留如附有条件,或给付不以给付人意志为转移的,仍成立不当得利。
(4)因不法原因而为给付。不法原因是指给付原因违反国家的强行法规范以及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如为清偿赌债而为的给付。但不法原因仅存在于受领人一方时,不阻却不当得利的发生。
2.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是指给付时虽有法律上的原因,但其后该原因不存在,因一方的给付而发生不当得利。属于这种不当得利的主要有:附解除条件或终期的法律行为,条件成就或期限届满,当事人一方因该民事法律行为受有另一方的给付;依双务合同交付财产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致一方不能为对待给付,该方所受的给付;合同解除后因先前生效合同而受领的给付。
3.给付目的不达。为实现将来某种目的而为给付,但因种种障碍,给付目的不能按照给付意图实现的,受领给付欠缺保有给付利益的正当性,因而构成不当得利。如预期条件的成就而为附条件债务的履行,结果条件不成就,因而不达给付的目的。
(二)非给付不当得利
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人的行为,又可分为受益人的行为、受损人的行为和第三人的行为。基于这些事由构成不当得利的原因,是受益者无受其利益的权利,所以,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受益者无权利而受有利益。
1.基于受益人的行为。基于受益者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指侵害他人权益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受益者的行为可以是事实行为,也可以是法律行为。前者如侵夺他人所有物或擅自占有、使用、消费他人之物;后者如无权处分人将他人之物对于第三人为有效处分。在司法实践中,基于受益人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主要有:
(1)无权处分他人之物。这又因无权处分是有偿处分与无偿处分、受让人是善意与恶意而有不同的效力:无权处分人为有偿处分,受让人于受让时为善意,受让人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之所有权。无权处分人因有偿的处分行为受有利益,构成不当得利。原所有人得就其所得利益请求不当得利返还。受让人于受让时为恶意,此时受让人不能取得物之所有权,原所有人得对其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因无权处分人受有利益,所有人也得不行使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向其请求不当得利返还。无权处分人为无偿处分,受让人于受让时为善意,受让人因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之所有权,无权处分人因无偿处分未获有利益,不成立不当得利,如果无权处分人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原所有人得向其请求侵权损害赔偿,如果其不构成侵权行为,依通说,原所有人得类推适用关于不当得利制度下第三人返还义务的规定要求,受让人在无权处分人不能返还的范围内负返还责任。受让人于受让时为恶意,此时受让人不能取得所有权,原所有人得向其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2)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之物。如擅自在他人墙壁上张贴广告牌,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度假屋等。无权使用或消费他人之物所得的利益多为节省自己应支出的开支的费用,受损人的损失则是因自己之物被他人使用而丧失了可能取得的利益,是一种应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如前所述,这种利益不以必然增加为必要,只要在通常情形下可以增加即可。
(3)擅自出租或转租他人之物。如甲与乙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到期后,承租人甲未返还房屋给出租人乙,而是将其转租给丙,由此获得的租金构成不当得利,乙可以向其主张不当得利的返还。
(4)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或人格权。如无权使用他人知识产权因使用而获得利益的可以构成不当得利,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再如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姓名或名称而获得利益的,对权利人也构成不当得利。
受益者的上述行为在有故意或过失时通常也构成侵权行为,如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名称构成了对权利人人格权的侵犯,受损者也由此享有对受益者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产生了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竞合,受损者可择一行使。
2.基于受损者行为。这种不当得利以受损人为他人支出费用最为典型,如误将他人的家畜当作自己的家畜饲养,误以他人事务为自己的事务而管理。
3.基于第三人行为。基于第三人行为的不当得利主要有:债务人对债权的准占有人(债权凭证持有人)清偿,使债权消灭,致真正的债权人受有损失;债权的让与人在让与通知前,债务人对让与人清偿,致债权的受让人有损害;第三人将甲的肥料施予乙的田地中等。
4.基于法律规定。基于法律规定的不当得利,是指在一定事实或行为发生时,法律不问当事人的意思,直接规定发生一定得利的效果。如在因附合、混合、加工而获取被添附物所有权时,允许被添附物原所有人向受益者依据不当得利请求权主张以被添附物价值相当的利益返还。
5.基于事件。如甲池塘的鱼因天降暴雨冲入乙的池塘;甲饲养的家禽吃掉乙的饲料等等,都是基于事件发生的不当得利。
四、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
不当得利作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在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发生不当得利返还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当得利之债的基本内容便是受损人取得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该项请求权以使得利人返还其所受利益为目的,非似相对人所受损害的填补为目的。所以,如果受益人的利益超过了受损者的损失,受益人只在损失的限度内,负返还义务;如果受益人的利益较受损者损失小,受益人也只于受益的限度内负返还义务,但受益人主观上为恶意的,受损者得请求损害赔偿。受益人的返还范围因其善意或者恶意而有不同:
(一)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 善意受益人指于受益时不知其受益无法律上的原因的受益人。不知无法律上的原因,不以无过失而不知者为限,因过失而不知者,亦属善意。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的范围以现存利益为限,现存利益的确定时期为受益人受利益返还请求之时,于此时非现有的利益,免负返还义务。受益人的返还义务以原物为主,当原物依性质或其他情事,如消费、消耗、出卖、被盗、遗失等不能返还时,于现存利益范围内受益人应偿还价额。
现存利益不以受益人取得利益的原形为限,原形虽发生变化,但只要其财产价值仍然存在或其代偿利益仍然存在,即有现存利益。凡受益人的财产总额因取得利益而增加,且该财产总额增加尚存在,则可判定有现存利益存在。以下几种情形都属于现存利益:(1)原物以及利用原物(物或权利)衍生的其他利益,如法定孳息。但通说认为,受益者受领的孳息或使用利益,在某些情形下,无全部返还义务,如经受益者特殊经营能力而获取巨大收益时,只须返还通常人一般可收取的平均利益。(2)受益人取得的利益经消费而不存在,但受益人因消费不当取得的他人利益而使自己节省的消费支出。(3)受益人取得利益原形不存在,但受益人因之取得的对第三人损害赔偿请求权、保险金请求权、对价请求权等代偿利益。如甲无合法原因取得乙的房屋,致使乙受有损失,甲嗣后又将该房屋卖给丙而获得交换价金也为现有利益。不过此时,如果因为甲的非凡的交易能力,使该房屋的交易价格远远高于一般市场交易价格,通说认为甲只需按房屋的一般市场价格对乙返还其不当得利。
善意受让人为取得利益或维持利益所支出的费用,可以在返还现存利益时,要求权利人偿还有关费用或从现存利益中予以扣除。这些费用以为取得或保管、增加利益的必要、有益费用为限。因受领标的物的性质或瑕疵造成受领人的损害也可类推适用这一规则。
(二)恶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
恶意受益人是指明知无法律的原因而取得利益的受益人。基于得撤销而经撤销的行为所为的给付,受领人知其撤销原因的,也视为明知无法律上的原因。受益人于受领时不知其受益无法律上的原因,其后知晓的,自知晓之日起,成为恶意受益人。
恶意受益人负担较善意受益人严厉的返还义务,应当返还其当初所受的一切利益、本于该利益所生的利益以及当初所受利益的利息。若恶意受领的利益不存在,不论其不存在的原因如何,受益人都应当如数偿还,不得主张因利益不存在而免除偿还义务。
恶意受益人为取得、保存增加该利益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可以向权利人主张偿还,或从返还额中扣除;恶意受益人支出的有益费用,只能在现存的增加额限度内要求返还,或予以扣除。
恶意受益人依上述方法返还受损者利益,仍不足以弥补受损者损失时,恶意受益人应承担赔偿义务。此项赔偿义务为一种特别赔偿义务,不以受益人故意或过失为要件。
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对不当得利返还范围的解释,并未区别受益人为善意或恶意,而是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和管理费后,应当予以收缴。依据该解释,不当得利返还义务的范围仅限于原物及孳息,其他收益上缴国家。
(三)第三人的返还义务
不当得利受领人将其所受领的标的物无偿让与第三人,则于受领人因此免除返还义务的限度内,第三人对受损失者负返还责任,这就是不当得利制度下第三人的返还义务。因为第三人所受利益,是由于不当得利受领人的让与行为,第三人受有利益有法律上根据,与受损者之间不成立不当得利义务,但第三人无偿取得利益,相对于受损者的受有损失,显失公平,故惟有赋予第三人返还的义务才能实现对受损者的保护。
第三人的返还损失义务成立要件为:(1)受领人为无偿让与;(2)受领物为受领人应返还的物,不限于原物,原物孳息、代偿物亦包括在内,如受领人将原物与他人交换的物赠与第三人,受损者对于第三人在原物价格限度内有返还赠与物的请求权;(3)受领人因无偿让与而免除返还义务。第三人的返还义务是以受领人的返还义务被免除为前提的,如果受领人仍有返还义务,第三人则无须承担此义务。如受领人为恶意受领人时,由于其返还义务并不因受领利益不存在而免除,第三人无须负返还义务,但受领人无资力或死亡的,第三人仍须负返还之责。
第二节 无因管理
一、无因管理的概念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规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管理事务的人称为管理人,该他人称为本人。一般而言,在没有法律规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对他人事务予以干预,是对他人依自由意志管理事务的权利的侵犯,应属侵权行为,但民法着眼于社会生活的连带关系,为鼓励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与道德,特规定无因管理制度,赋予无因管理行为以阻却违法性的效力,并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使无因管理成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
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虽然管理人有管理他人事务的意思,但这种意思不同于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它无须表示于外为他人知晓,且不包含效果意思,无因管理的效力由法律直接规定,不以当事人的效果意思为必要。由于无因管理为事实行为,管理人为管理时无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因此,管理人可以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这一规定在我国民法上确立了无因管理制度,是实践中处理无因管理纠纷的基本依据。
二、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
依据民法通则第93条的规定,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主要有以下三项:管理他人事务;有为他人利益的意思;无法律上的原因。
(一)管理他人事务
管理他人事务的“事务”范围相当广泛,原则上包括一切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并适合于为债的客体的事项,但违法事务不在其列,如为他人隐藏赃物。下列事务也应被排除:单纯的不作为;本人专属的事务,如结婚;以及非经本人授权不得办理的事务,例如公司股东的表决权的行使。除此之外,其他事务,不论为经济性或非经济性事务,事实行为或法律行为,继续性行为或一次性行为,均适于无因管理,如为他人收取果实并出卖,收留迷路的儿童并照看等。
管理的事务必须是他人的事务,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管理,或者误把自己事务作为他人事务进行管理,都因为缺乏管理事务为“他人事务”这一要件而不成立无因管理。他人的事务可分为客观的他人事务与主观的他人事务。客观的他人事务是指事务在性质上与他人具有当然的结合关系,事务的内容属于他人利益的范畴,如修理他人的房屋,救助溺水的人。主观的他人事务是指该事务在外表上属于中性,依其内容或性质不当然与何人有结合关系,但可以依管理人的意思而成为他人事务。以购买书籍、承租房屋为例,如购买者、承租人为自己使用而购买或承租,这纯为自己的事务;如果是为他人利益而购买、承租,则可转变为他人事务。对于客观的他人事务,由于其特性从外观上可直接判明,无须管理人证明;对于主观的他人事务是否为他人事物,取决于管理人的主观意思,此时应由管理人举证证明为“他人事务”,如果管理人不能证明其所管理的事务为他人事务,则其管理不能构成无因管理。
所谓管理,是指对事务进行处理,实现事务内容的行为。管理的行为可以是事实行为。如维修他人的房屋;也可以是法律行为。管理人所为的法律行为既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之,也可以以本人的名义为之。在以本人名义为之时。涉及无权代理问题,如甲有一房屋,有意出租,后因病人院无法处理,乙为甲的利益,以甲的名义出租于第三人,在这里乙的出租房屋的行为构成无权代理,但不妨碍甲与乙之间成立无因管理关系。管理的行为也不限于单纯的管理,保存行为、改良行为、利用行为及处分行为也包括在内。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把管理事务分为“管理”和“服务”。其实,无因管理上的“管理”一词完全可以涵盖“服务”的内容。
(二)为他人利益的意思
为他人利益的意思是无因管理成立的主观要件,是无因管理区别于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的重要标准。为他人利益的意思,又称管理意思,是指管理人知道他所管理的是他人的事务,并欲使管理事务所生利益归于本人,即通过自己的管理行为增加本人利益或避免本人发生损失的主观意思。无因管理的阻却违法性的效力就源于管理人的管理意思符合社会的善良道德。因此,当管理人误将他人事物作为自己事务为自己利益予以管理,或明知是他人事务,而出于为自己利益管理时,都因缺乏为他人管理的意思而不成立无因管理:但是,管理人在具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的同时,兼具为自己利益而管理他人事务,仍成立无因管理。例如,甲的邻居乙家失火,甲救火是担心自己家有遭受殃及的危险,甲对乙仍可成立无因管理。
由于管理的意思为事实上的意思,而非效果意思,故无须表示。那么,管理人是否具有为他人管理事务的意思如何判断?如前所述,由于客观的他人事务,性质上当然与他人有结合关系,因而判断管理人的管理意思相对容易,而对主观的他人事务,管理人是否具有管理的意思就很难判断,通常应依据管理人、本人的地位、彼此关系、管理人为管理后的行为(如是否及时通知本人,是否及时交出管理所得等)及其他情形综合加以判断。管理人有管理意思应由管理人承担举证责任。
为他人管理的意思只要求管理人在为管理行为时主观上具有为他人利益进行管理的意思即可,至于管理行为的后果则非所问。即使管理行为的后果并未实现保护或增进本人利益的目的,也不影响无因管理的成立,如甲见乙宅失火,参与救火,由于火势凶猛,乙宅焚毁,甲的救火行为仍不妨成为无因管理。
管理人的为他人管理的意思,无需对他人有具体认识。对本人有误认,不妨就真实的本人成立无因管理。如误将甲的事务当作乙的事务而为管理,仍可对甲成立无因管理。
(三)无法律上的原因
无法律上的原因,是指没有法律规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无因管理的客观要件是管理他人的事务,需要管理人的积极的行为为之,单纯的不作为不构成无因管理。因此,这里的法律规定或约定的义务应指积极义务,消极义务的承担不能成立无因管理。
法律规定的义务,不限于民法的规定,还包括其他部门法的规定,如行政法。民法上规定的义务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监护义务;失踪的人的财产代管人对失踪人财产的管理义务;破产管理人对破产财产的管理义务等等,负有这些义务的人的管理行为不构成无因管理。在公法上,如警察的救助行为,消防员的救火行为,虽并非由于对被救助个人负有义务,但此时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是其公法上义务的内容,故也不构成无因管理。约定的义务,是指基于合同而发生的一方当事人的义务,例如由委托合同、雇佣合同、承租合同等都可以发生管理人对本人管理事务的义务。管理人与本人之间有这样的合同存在时,管理人对本人不得主张无因管理。在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尽管第三人不是合同一方当事人,但义务方对第三人的义务是以对于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给付为内容,对第三人也不成立无因管理。如甲与乙的合同中规定甲为丙修理房屋,甲为丙修理房屋的行为对丙便不构成无因管理。管理人与本人之间虽有合同义务存在,但管理人完成管理行为后,发生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时,通说认为管理人与本人之间不成立无因管理,但管理人可以向本人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如甲受乙委托而为保证,对丙为清偿,甲清偿后,发现委托合同不成立,甲可以向乙主张不当得利请求权,要求乙返还因甲的清偿行为所受的利益。
虽负有义务,但超过其义务的范围而处理事务时,就其超过的部分,仍属于无义务,可成立无因管理。如甲受乙委托,向丙清偿乙对丙的部分债务,如甲为使乙免责而清偿了乙对丙的全部债务,对于超过委托清偿的部分,甲与乙之间成立无因管理。但在连带债务之情形,连带债务人之一清偿了全部债务,其对其他债务人应不成立无因管理,因为任一连带债务人对债权人为清偿是履行法律上或约定义务,并不能认定他有为其他连带债务人清偿的意思,故不能依无因管理的规定请求返还债务人应分担的部分。
管理人有无义务,以管理事务开始时为基准进行判断。最初虽有义务,而中途成为无义务的,自无义务后的管理便成为无因管理。如果最初无义务,嗣后因订立合同而发生义务时,其后的事务管理便不构成无因管理。管理人有无义务不以管理人主观判断为准,如无为本人管理的义务,而误信有此义务,不妨成立无因管理;相反,如果有义务而误信其无义务而为事务管理,仍不构成无因管理。
三、无因管理之债的内容
无因管理成立后,即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发生债权债务关系,这就是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发生于管理人开始管理时。管理人自开始管理他人事务即管理承担时起,就发生以对本人妥善管理为主义务的一系列义务,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及管理结束后,对本人也负有一定义务,如为计算报告义务、交付管理所得义务。作为管理人承担义务的对价,管理人也享有权利,如向本人要求支付费用、补偿损失、清偿因管理而发生的债务等。
(一)管理人的义务
1.适当管理义务。这是管理人的主要义务。管理人自管理承担时起,就应依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以利于本人的方法为管理。本人就事务管理的意思曾作出明确表示的,管理人应依据本人的明示进行管理,该明示不必向管理人作出,也不须以何种特定方式作出,只要管理人知悉,就应依其意思处理事务。本人明示的意思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善良风俗的(如对应纳税款不予交纳)管理人出于维护公共目的,而违反本人意思为管理,仍为适当管理。本人对自己事务处理所表示的意思与本人真正利益冲突,管理人于管理开始后如有继续管理的必要时,依真正利益为管理,为适当管理。依本人可推知的意思进行管理,并非完全依本人的主观意思,而应依社会一般观念判定,凡对事务的管理方法在通常情况下符合事务所有人利益,则可认定不违反本人的意思。所谓以利于本人的方法,也应依具体情况确定,而不是以管理人或本人主观意思为标准。对于以上义务的履行,管理人应以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为之。管理人是否尽到善良管理人应尽的注意义务,应结合管理人的管理能力或水平、管理事务性质、社会通常管理常识综合判断,如果管理人因未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而违反了适当管理义务,造成了本人的损害,管理人应承担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如果管理人所管理事务处于紧迫状态,不迅速处理就会使本人遭受损失时,管理人除有恶意或重大过失外,对不适当管理,不应承担责任,如救助遭遇车祸的人,非因恶意或重大过失致其随身物品遗失,对此管理人不负赔偿责任。
2.管理开始时通知本人义务。管理人在管理开始时,应将开始管理的事实通知他人。管理人的这一通知义务以能通知为限,如果管理人无法通知(如不知本人为何人或不知本人地址),则不负通知义务。本人已知悉管理人的管理时,管理人也免负该义务。
3.继续管理的义务。管理人于本人、本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得以进行管理前,应继续管理,这就是继续管理义务。民法通则并未明确规定管理人的继续管理义务,但通说认为,管理人一般不负继续管理的义务,但于管理开始后如其停止管理较之不开始管理对本人更为不利,管理人有继续管理的义务;本人或其继承人、代理人可以进行管理的,或继续管理对本人不利时,管理人即可停止管理。
4.报告及计算义务。管理人在开始管理后应及时地将管理的有关情况报告给本人,管理事务结束后,应明确地向本人报告管理事务的始末。管理人因管理事务所收取的金钱、物品及其孳息应交付本人,以自己名义取得的权利应移转于本人。(二)管理人的权利
管理人的权利,因管理人的开始管理即管理的承担是否利于本人并不违反本人明知或可推知的意思而有所不同。管理的承担利于本人,并且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时,管理人的权利为:
1.请求偿还必要费用。管理人为管理本人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本人应当予以偿还,并应同时偿还自支出时起的利息。必要费用是依支出时的客观情况来判定的,支出时为必要,纵因其后情况发生变化,费用的支出变为不必要,该支出的费用仍属必要,本人的偿还范围不应缩小。
2.请求清偿必要债务。管理人为管理事务。而以自己名义向第三人负担的必要债务,管理人有权要求本人清偿。在此种场合,本人并不直接向第三人负担债务,第三人的债务人仍是管理人,本人向第三人清偿的,适用代为清偿或债务承担的规定。如果管理人以本人名义向第三人负债,则发生无权代理。此时如果本人承认无权代理行为,管理人与第三人所为行为的效果直接归属于本人,由本人对第三人清偿,免除管理人的债务,如果本人不承认无权代理行为,管理人也可以请求本人清偿其因向第三人清偿支出的金钱。
3.损害赔偿请求权。管理人因管理事务受有损害的,得向本人请求损害赔偿。该项损害赔偿请求权以损害与管理事务之间有相当因果关系为成立要件,如管理人因救火而受伤支出的医药费,得请求本人赔偿。管理人对损害发生有过失的,可以适当减轻本人的赔偿责任。
管理人享有的以上请求权,不以本人因管理人的管理行为所受的利益范围为限,管理人管理事务的结果即使对本人无任何利益,本人仍对管理人负有以上义务。
管理的承担不利于本人、违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时,只有当本人向管理人主张无因管理的利益时,管理人才享有上列权利,且以本人所受利益范围为限。
我国民法对管理人权利义务的规定较为简单,民法通则仅在第93条规定: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依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这一解释实际上将管理人的权利范围扩大到包含以上三项请求权。
(三)赔偿责任
管理人未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对本人造成损害的,应向本人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该责任的承担以管理人主观上有过错(故意或过失)为要件,但为免除本人生命、身体或财产上的急迫危险时,对本人造成的损害,管理人仅于具有恶意或重大过失时,始负赔偿责任。
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侵害本人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对本人负损害赔偿责任,这种损害赔偿责任在性质上是侵权责任。管理人的侵权行为发生在管理行为过程中,与管理行为相关联,侵害对象是无因管理利益以外的本人的其他合法权益。
浅析无因管理制度及立法完善 篇5
无因管理是指无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为避免他人遭受损失, 而自愿管理他人的事务。管理他人事物或为他人提供管理事物的人称管理人;受管理人管理事物或提供服务的人为本人, 又称被管理人。
无因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无因管理的主体包括本人和其管理人, 区别于其他一般民事主体。
一般民事行为主体必须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 而无因管理的主体却无须限制, 只要能从事一定的事实行为即可。
2.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
无因管理是一种法律事实, 是产生无因管理之债的法律上的原因, 基于无因管理产生的无因管理之债是法定之债, 此债的关系的内容是由法律直接规定, 而非当事人约定的。无因管理属于法律事实中与人的意志有关的人的行为事实, 无因管理事实的构成以事务管理的承担为准。无因管理属于事实行为, 但无因所管理的事务, 可以是法律行为, 也可以是事实行为。
3.管理人为他人管理事物。
管理人在进行管理时, 其管理的对象为他人的事物, 目的是为了避免他人的利益受损失。
4.管理人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必须是没有法律上的义务, 即既没有法律规定的义务, 又没有合同规定的义务, 所以又与法定代理和委任合同都不相同。无因管理的管理行为如经本人事后追认, 则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适用关于委任合同的规定。此外, 双方当事人也可以经过协商同意, 成立委任关系。
5.补偿性。
管理人对本人的请求权仅限于必要的管理费用支出的补偿, 而没有报酬请求权。
二、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一) 主观要件
无因管理的构成在主观上须管理人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管理人为他人管理事务的意思即管理意思, 是指以其管理行为所生的事实上的利益, 归属于他人的意思。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有“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服务”一文, 其中的“为”字即说明管理人之管理事务, 在意思上是为他人, 而不是为自已。这种管理意思, 就是在管理人主观上, 使管理或者服务行为所产生的利益, 归属于本人。区别于代理行为, 代理行为的法律行为效果, 直接作用于本人。即使管理人以自已的名义而与第三人订立合同, 如果所产生的事实上的利益, 归属于本人, 也成立无因管理。如果管理人没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 管理人的管理行为则构成侵权行为。“为他人”的判断标准, 是依社会通常客观标准, 就是以本人事实上受益为准。同时, 为他人管理的意思与为自已管理的意思可以并存。例如修理邻居快要倒塌的房屋, 既为邻居, 也可以使自己免除危险, 也可成立无因管理。管理人对于本人是谁, 没有认识的必要, 即使对于本人认识错误, 对于真实的本人依然成立无因管理。
(二) 客观要件
第一, 管理他人事务。
管理行为的范围。有的学者认为, 所谓管理, 就是处理事务的行为。这种行为因为是为本人谋取利益, 因此管理行为不仅包括保存、利用、改良等处分行为, 而且包括为本人新取得权利或负担义务的行为。笔者认为, 无因管理的管理行为仅限于保存、利用、改良等处分行为, 而不应包括为本人新取得权利的管理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损失进行管理或服务”一语, 概定了管理行为的范围。管理行为仅仅是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损失, 而不包括为本人新取得权利或负担义务。将管理行为范围扩大到为本人取得新权利, 无限扩大了管理人的行为范围, 干涉了本人的私人事务。
第二, 为避免他人利益损失而为管理。
管理意思是管理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对它的判别应借助一定的判断标准, 该判断标准应由本人对其管理事务的管理要求、事务管理的社会常识和管理人所具有的管理知识水平三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务是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失, 这就要求管理人的管理是为他人谋利益而不是为自己谋利益, 这是构成无因管理的主观要件。管理人的管理是否为他人谋利益, 应当从动机和效果两个方面看。从动机上说, 管理人管理事务的动机是为了避免他人的利益受损失。从效果上说, 因管理所取得的利益最终应归于受益人, 而不能由管理人自己取得。但是, 从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说, 则并不要求管理人将管理所得的利益也归于受益人, 因为这属于无因管理之债的效力, 只要管理人能够证明自己管理的动机是为他人谋利益的, 不论其实施的管理行为是否达到了切实地避免了被管理人的损失, 均可构成无因管理。
第三, 无法律上的义务。
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一语, 明确了构成无因管理的一个重要客观要件, 就是管理人无法律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包括法定的义务和约定的义务。管理人依约对于本人负有义务时, 不能成立无因管理。如管理人与他人签有代理、雇佣、承揽合同时, 管理人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应依合同关系确定, 管理人与他人不能构成无因管理关系。管理人对于本人依法负有义务时也不能成立无因管理。如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监护人对于被监护人, 虽然对其财产和人身进行了管理义务, 还有消防队员的救火行为, 但这些义务是法定的义务, 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不能成立无因管理。但是管理人虽负有法律上的义务, 如超过其义务范围而处理事务时, 就其超过部分, 仍属于无义务, 可构成无因管理。 管理人是否有法律上的义务, 应依客观判定。
三、无因管理的立法思考
(一) 无因管理的立法局限
我国在无因管理制度上的直接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93条的规定, 即“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失进行管理或服务的, 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事实上, 该条文只规定了管理人的必要费用偿还请求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2条的解释, 该必要费用包括管理人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和受到的实际损失二项, 然亦仅此而已。而对于管理人和本人之间的其他诸项权利义务, 如管理人的继续管理义务、注意义务、通知、计算义务、管理人过失责任、以及管理人的负债清偿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等皆付诸阙如, 未加规定。
为此, 实践中在适用我国无因管理制度时, 其实际操作难度很大, 既不利于有效地保障管理人的利益, 同时也不利于维护本人的利益。针对此种情况, 有学者主张在适用《民法通则》第79条和第109条时, 于特定情况下亦得成立无因管理, 以弥补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立法上的不足。笔者认为, 就目前的情况下, 此种做法虽说未为不可, 但也仅仅是权宜之策, 而非长久之计, 最根本解决办法还是从立法上完善我国的无因管理制度。据此。下面将从债法体系之完善、债的内容之充实、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衡量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以求最终解决我国在无因管理制度上立法不足的问题。
(二) 债法体系的完善
1.比较法上的考虑。
大陆法系诸国几乎无一例外地均将无因管理作为某种形式的债, 并将其纳入债法体系之内。其所不同者, 仅是无因管理的名称而已, 其他并无实质分别。虽说德国普通法和法国民法典沿用了古罗马人的准契约概念, 但显然地均视其为某种形式的特定之债, 对此当无疑义。如法国民法典便是将准契约 (亦即无因管理) 视为特定的“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之一种而规定于该法典中的。又虽然德国民法典和瑞士债务关系法均将无因管理称为“无委任之事物管理”而置于委任之后予以规定。日本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均已将无因管理作为独立的债之发生原因, 将无因管理之债和契约之债、不当得利之债、以及侵权行为之债并列为法定之债,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个债法体系, 从而完善了民法债的体系构成。
2.现实经济生活发展需要考虑。
中国加入WTO之后, 人们的经济交往将会更加频繁, 各种债也将会更加丰富、复杂。在此情况下, 我们惟有尽快立法, 修改、完善我国的债法制度体系, 以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 不仅难以为大量增加的经济生活找寻合适的法律依据, 以调处社会经济纠纷, 规范、平衡各种利益;同时, 我们的法律制度还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阻碍经济的发展, 激化因经济纠纷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不利于国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 亦有必要建立包括无因管理制度在内的, 我国完善的债法制度体系, 并最终出台完备、齐全的中国民法典, 以起到法律所应有的调适社会关系的目的, 而不是像有些学者所倡导的那样, 将其取消。
(三) 债的内容之充实
在立法内容上, 应参考德、法、日、意大利在无因管理制度上的规定, 明确界定管理人和本人之间的各项权利义务关系, 充实债的内容。
1.内容立法上比较法的借鉴。
纵观大陆法系各国在无因管理制度上的法律规定, 虽略有不同之处, 但总体上已非常详备了。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日渐成熟、实践日益丰富, 以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确定, 完善我国的无因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 对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设计笔者提出以下一点构想。
(1) 在民法典债编之下与合同、不当得利、侵权行为并列, 专设一节规定无因管理, 以体现无因管理作为法定债之一种在债法中的独立地位, 完善我国的债法体系。
(2) 在无因管理第一节中共设6个条文, 分别就无因管理的概念, 各种类型之无因管理等作说明。
第1条 无法律上义务, 为他人之利益而为事物管理者, 为无因管理。
第2条 管理事物利于本人, 并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之意思者, 为适当之无因管理。
第3条 管理事物不利于本人, 或者违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之意思者, 为不当之无因管理。
第4条 误将他人之事物为自己之事物而管理者, 为误信管理。
第5条 明知系他人之事物, 为自己之利益而管理者, 为不法管理。
第6条 管理事物经本人承认者, 适用关于委任合同的规定。
(3) 对上述所拟条文的简要说明。其中第1条是对无因管理概念的界定, 从总体上规范何类行为为无因管理。由概念中可知, 无因管理须为积极的作为, 纯粹的不作为应当不为无因管理。此外,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109条、128条和129条规定的几类行为, 只要符合此条规定, 均得成立无因管理。
第2条~第5条分别是对适当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误信管理、不法管理的界定。
第6条直接规定了管理事物经本人承认者, 适用关于委任合同的规定。
四、结语
任何制度的创立都应考虑到其社会效应, 包括对社会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内。为此, 我们在创设无因管理制度时, 便应合理权衡个人与社会的利益, 鼓励人们实施符合道德标准的无因管理行为, 以在社会中促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道德观念的形成, 弘扬人们善良、正义的道德价值取向, 那么, 对此制度的合理创设便有着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 (修订本)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2].王泽鉴.债法原理 (一)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3].洪学军.无因管理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3 (3)
[4].王泽鉴.民法债编总论 (第一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论无因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 篇6
关键词:报酬请求权 人性论 自然法
一、我国无因管理人报酬请求权的立法现状
目前在我国立法上,规制无因管理问题的明文规定就是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该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依该条规定可知,管理人可向本人主张三项请求权,即:支出费用偿还请求权,清偿负担债务请求权及损害赔偿请求权。可是我国并未承认管理人对本人的报酬请求权。由于人们把无因管理行为看作是一种体现了利他主义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举动,所以它无法与利益挂钩。但是,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我国现有规定中赋予管理人报酬请求权。
二、确立无因管理人报酬请求权的必要性
(一)“法律乃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要求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一理念几乎得到了现代学者一致的认可,这意味着不能把那些较高的道德要求法律化,也不应该过多的以道德上的高标准苛责人们承担法律上的责任。美国著名法官霍姆斯也曾说,“如果你只想知道法律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那么你就一定要从一个坏人的角度来看法律,而不能从一个好人的角度来看法律,因为坏人只关心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所使他预见的实质性后果,而好人则总是在不明确的良心谴责状态中去寻找他的行为的理由——是否超出了法律规定范围。”所以,确立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变无偿管理为有偿,坚持了法律与道德之间必要的界限。
(二)符合公平正义观念
虽然民法贯彻私权神圣,从意思自治和责任自负的理念来看,未经要求擅自干涉他人事务应由行为人自己承担后果,本人不应因此负担任何义务。但无因管理制度以利他主义为出发点,管理人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原因就向他人伸出了援助之手。管理人妥为管理时,制度若仅补偿管理人所花费的必要损失,而不给予管理人以报酬,在本人得益于管理人的管理行为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公平的。
(三)符合经济学的激励机制
通过赋予管理人以报酬请求之权利,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助人为乐”,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氛围,还可以鼓励社会互助以维护社会利益,也就是无因管理制度的价值所在。这样可以减少那些迫切需要他人帮助的人因为无人出手帮助,从而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的概率。
三、自然法上的人性论及其对管理人报酬请求权制度选择的影响
(一)自然法上的人性论
1、性恶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最初状态是自私的,是一种恶。在西方这种理论影响深远,直接产生了西方法治的法律傳统。马基雅维利从性恶的角度分析和评估人们的政治行为:“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黑格尔是法学人性论的奠定者,他提出了以私人领域为内涵的市民社会理论,把这个领域的主体称为“市民”,区分于在政治国家领域活动的“公民”,前者为自己,与经济人同义;后者为公共,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人。另外,基督教中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
2、性善论。这种理论主张人性本善,这种理论从人的精神存在考察人的本性。在西方的学者中,有青年时代的柏拉图、傅立叶等坚持性善论观点。一方面,它认为人与其他动物共有本能,此为“命”的因素;另一方面,它承认有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因素“性”,即仁、义、礼、智的萌芽,它们谓之“善端”,只要将其发展,就能成为“四德”。这种性善论在中国由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来,后来儒家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总体上它注重从人的精神存在上考察人的本性,注意人与兽之间的差别,注意人在善恶之间意志选择的自由,对于我国古代的立法影响很大,成为了支撑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石。
(二)人性论导致中西方在管理人报酬请求权问题上做出不同选择
我国历来秉持“人性本善”的观念,另外加上传统文化中“崇义贬利”、“仁者爱人”的义利伦理观,所以我国并没有规定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在我们的观念中,无因管理是一种无偿劳动,在管理他人事务的时候,自己因管理丧失的时间和获得利益机会都统统被忽视,到最后可能连一句感谢都得不到。我国采用了这种较高人性要求的性善论,因而不承认无因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再来看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多做出性恶论的选择。人都是自私的、利己的,即使表面上管理人在“无因”的情况下帮助了他人,管理人所作所为也绝不是“无偿”、“义务”的,他们还是希望从本人处获得报酬的。且在西方国家看来,既然管理人付出了劳动,没有使本人的财产受到损失,就可以看作本人获得了利益,因此从中分出管理人的利益损失补偿也就理所当然了。所以,西方国家多在无因管理制度中承认管理人像受托人一样对本人享有费用偿还请求权。
人们生来就是利己的、自私的,普通的个人并没有那种道德楷模所具有的高尚的情操,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管理他人事务也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因此在这种假设下,我们不可过分的强调人的义务性,完全的利他性,那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把最基本的人性抹杀,人人就会丧失做善事的积极性。法律的制定必须反映人类本性,如果法律无视甚至压制人类本性,最终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人本自私,这就是人的本性,若我们在法律上否认人追求利益的意图,一厢情愿地把“做好事不求钱”预设为管理人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用一种理想上的道德高标准去设计制度,这样的法律必然无法实现其所预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债权总则编[M].法律出版社,2006,第1版
[2]徐国栋.人性论与市民法[M].法律出版社,2006,第1版
【无因管理】推荐阅读:
无因管理07-31
无因管理之债07-05
无因管理制度的完善07-13
票据的无因性论文11-03
德国民法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之争议与功能07-24
5S管理标语6S管理标语7S管理标语09-21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07-24
危机管理媒体管理06-06
管理人员管理职责06-19
从班级管理中学管理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