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实习报告

2024-08-29

纪录片实习报告(通用9篇)

纪录片实习报告 篇1

《湘雅故事》剧组文件

关于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湘雅故事》的报告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大型电视纪录片《湘雅故事》是一部反映湘雅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湘雅百年传承博爱精神的纪录片,暂定30集,每集20分钟,被誉为“中国首部健康传播故事化纪录片”。本片通过大量历史情节,用镜头语言逐步展示“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湘雅精神,弘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行医理念,进一步扩大“百年湘雅”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力争把本片打造为“湘雅百年华诞献礼片”。

《湘雅故事》由湖南卫视主创团队担纲创作,由长沙南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具体承办运营出品单位(出品人/总导演:陈飚)。拍摄资金由运营出品单位筹集。

恳请贵院作为本片支持单位,在拍摄素材和拍摄条件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特此报告。

湖南电视台《女性风景线》栏目组

长沙南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纪录片实习报告 篇2

纪录片《天籁加依·都塔尔》以纪实影像的方式展现加依村农民利用当地果木资源和盛行歌舞音乐之人文环境优势,以维吾尔传统工艺制作民族乐器为主线,插入民族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努尔顿·依斯玛依与儿子艾合买提在继承制作工艺上的矛盾,在加依村的独特民俗、人文风貌、地域文化的背景衬托下,通过对维吾尔民族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以及当地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影视再现,既表现了维吾尔民族乐器传统工艺的特色和亮点,同时也反映了对现代社会环境下手工乐器传承的担忧。

2 观众诱导力表达内容

观众对自己亲眼目睹的事情一般不会产生怀疑,而通过影片得到的信息则不同,特别是在看到与自己经历完全陌生信息的情况下,很容易对影片的内容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拒绝接受。那么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怎么样才能帮助观众从犹豫不决走向乐于接受影片的信息呢?这就需要记录片具有很强的观众诱导力。纪录片诱导力是指观众在观看完全陌生的信息时,往往会表现出很多的怀疑,甚至恐惧,不得不借助某些手段寻求一定的帮助,这些帮助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诱导”。纪录片内容对观众的帮助越大,纪录片的观众诱导力也就越大,反之亦然。观众的诱导需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和纪录片制作者进行的诱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的诱导显然是利用了前者的需求,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观众[1]。本文以纪录片《天籁加依·都塔尔》为例,从四个方面分别讲述民间工艺类纪录片中观众诱导力的表达内容。

2.1 叙事结构中的“对抗”

从人的本性来讲,人性是保守的。纪录片创作者想要把一个完全没有生命力的手工艺品激活,就必须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加入手工艺的负面影响力,使之与工艺品的价值产生“对抗”。这种“对抗”的影响力越大,工艺品价值也就越突出。但是负面影响并不是人生体验的极限,在主线的终点还横卧着负面之负面,是一种具有双重负面性的对抗力量。双重否定只是在数学和形式逻辑中才会变成那个肯定。但在生活中,事情只会变得越来越坏。一个在冲突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人生体验极限的故事,必须依循一定模式来进展:这一模式必须包括相反价值、矛盾价值和否定之否定价值。负面之负面的生活情境不仅会在量上变坏,而且还会在质上变坏。一般而言,故事进展过程在第一幕中往往从正面价值运行到相反价值,并在随后各幕中运行到矛盾价值,在最后一幕中最终运行到负面之负面,要么以悲剧告终,要么回到与最初的正面价值有深刻差别的正面价值[1]。记录片《天籁加依·都塔尔》叙事结构中的最后一幕则是表现在第二方面,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努尔顿和儿子艾合买提之间的对抗。努尔顿大叔要把自己的乐器发扬光大,让自己制作的乐器永远都发出最美的乐符传遍四方。艾合买提的梦想则是做一名司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最终成为父子之间最大的矛盾。因为孩子不听父亲的话,在他看来,儿子的做法已经严重挑战了他作为父亲的权威。影片虽然没有讲都塔尔制作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形势,但从父子之间严重对抗中,观众很容易意识到这一古老民间手艺传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2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是客观的,但是人对环境的感受却可以是主观的[2]。纪录片《天籁加依·都塔尔》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影片中放置了大量能与纪录片情节和谐搭配在一起、能与工艺品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镜头,使影片中的环境描述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环境”,而是“建筑在表面现象基础上的深层次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来讲,环境是表现工艺品真实现状的关键。如果在拍摄和创作过程中,能够正确把握和准确记录所处的环境特色,不仅影像的真实感增强,还会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永存。

《天籁加依·都塔尔》通过拍摄努尔顿一家人做早饭的场景,介绍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为了更好地说明生活的艰苦,重点拍摄了努尔顿劈柴做饭的镜头,“努尔顿大叔担心小孙女和刚会走路的孙子冻着,不断劈着柴,想让房子更暖和些”。再例如,在努尔顿赶制乐器的过程中,故意拍摄了他边赶制乐器,边与自己两个小外孙女对话的情景,画面和谐、生动,形成了纪录片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2.3 平民化表达

纪录片“平民化”的创作理念,可以理解为从平民的视角出发,融入观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喜爱的作品。一方面,在节目素材的选取上,从老百姓的生活视角和审美趣味出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拍摄普通民众关注的题材;另一方面,在内容的表达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刻画日常生活背后蕴涵的朴素哲理和普遍人性[3]。

《天籁加依·都塔尔》中多次出现这样的画面,例如为了更形象展示父子之间矛盾,加入了一场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努尔顿为了让艾合买提积累一些做乐器的经验,要求艾合买提一起去巴扎上置办些制作乐器的材料,艾合买提却以周日要和朋友们一起去往县城KTV唱歌为由拒绝父亲的要求,最后甩门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尽管巴扎上热闹非凡,努尔顿不得不一个人赶往巴扎。父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通俗易懂,但表达的意义却是父子之间矛盾的一次升级。

2.4 纪录片中的娱乐需求

娱乐纪录片一直是近几年来影视界的热门话题,人们逐渐认识到,纪录片不是一定要深刻、凝重,完全可以轻松愉快,将故事演绎得生动无比[4]。《天籁加依·都塔尔》中多次出现民众一起歌舞的场景,“这里的人们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歌舞天性,无论男女老幼,只要音乐一响,人人都会跳起来、唱起来”,村民们常常聚在一起弹琴、唱歌、跳舞,用悠扬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来驱赶劳作的辛苦,并把林则徐曾经光顾加依村的历史加入。画面轻松愉悦,故事生动形象,满足了观众对欢快画面的需求。

3 结论

与人物纪录片记录人物心灵不同,民间工艺纪录片则是创作者借助各种手段“诱导”观众的方式吸引其注意力。纪录片《天籁加依·都塔尔》是笔者带领广电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新疆南疆地区丰富文化遗产保存和记录活动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拍摄方式的一次创新。当然,因为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有生命力的动物包括人类专题的纪录片来讲,其心灵的记录相对来说更复杂,本作品的不足之处也在这里,怎么把无生命力的物质拍摄得“生灵活现”,除了增强纪录片“诱导力”之表达之外,还远远不够, 这也是包括笔者在内广大纪录片工作者以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摘要:本文以纪录片《天籁加依·都塔尔》为例,分别从叙事结构中的“对抗”元素、影片中的环境描述、平民化的表述方式和观众的娱乐心理需求四个方面阐述了民间工艺类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观众诱导力的表达内容。

关键词:“对抗”元素,环境描述,平民化,娱乐需求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92,374-387.

[2]熊敏莹.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的关系[J].电影评介,2011,(5):108.

[3]安娜.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J].青年记者,2015,(1):70.

纪录片实习报告 篇3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发布了《2014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这是目前中国权威的关于纪录片行业的年度报告,被广电总局誉为“中国纪录片蓝皮书”。该报告称2013年为纪录片的“平台年”,深度剖析了2013年中國纪录片发展总体概况如国家政策,制作、传播与市场情况、主要阶段和特征、代表人物与作品等,结合世界发展趋势,进行总体分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出战略方向。其中,对央视纪录频道的旗舰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纪录频道改变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形象。

中国纪录片高速发展

2013年为“平台年”

报告称,2013年,中国纪录片以市场化的方式,继续集群式发力,并且,集群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2012年出品的《舌尖上的中国》,让2013年的纪录片作品显得有些平静,但以精品大片为代表的纪录片作品依然成为年度关注的焦点。《乡村里的中国》《京剧》《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下南洋》《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对照记:犹在镜中》等纪录片作品类型出现细分化趋势。

报告中,张同道分析,2013年国际纪录片的总体格局为产业突飞猛进,娱乐极具升温;国内纪录片格局则为深刻变化,平台拓展的一年。

首先,政府层面,2013年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通知,平均每天6:00——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的纪录片。其次,电视媒体层面,2013年7月17日由央视纪录频道发起的中国纪录片联盟在郑州宣告成立,11月11日“中国纪录片联播网”《纪录中国》栏目在70家(现在已达90家)省市级电视台地面频道播出。此外,民营机构也参与平台建设,大陆桥传媒的《传奇》等栏目已经在70多家地方频道播出。同时,张同道也指出了平台拓展的价值:改善媒介文化生态,打造媒介文化带;拉动纪录片市场,创造产业价值。

2013年中国生产纪录片约11,000多小时,其中素材包装6,000小时,自制纪录片约5,000小时。自制节目中,纪录片作品大约1,200小时。张同道认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已由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期,与此同时,相关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产能不足,精品不足,在2014年这将更加突出,其矛盾核心在于人才的匮乏。

央视纪录频道发挥旗舰作用

报告指出中国纪录片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央视纪录频道的旗舰推动作用,“纪录频道对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是巨大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输出。超过60%的观众通过CCTV-9收看纪录片,并认为ccTV-9改变了中国纪录片形象。”

2013年,中国纪录片频道重新调整战略定位,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分化日益明确。央视纪录频道更加突出专业化、国际化。这一年,通过“参与节展、机构合作、联合摄制、开拓市场”等多种方式,央视纪录频道成功探索出“节目品质国际化,传播路径市场化”的有效对外传播模式,实现了“走出去、进主流、打亮点、扩影响、树品牌”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传播局面。

纪录片实习报告 篇4

观看形式:

党支部组织多媒体课室内观看。

参加人数:

中共党员:*****

中共预备党员:****

《信仰》是一部激人奋进的一部党史教育片,该片以共产主

义理论为基调,上至党的领袖们、下至普通的共产党员为群体,他们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为信仰不惜牺牲自我的生命精神,鼓舞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事业伟大胜利的鲜活事迹,无不昭示着信仰的光辉所折射出的无穷力量。所有这些,都震撼荡涤和激励着我们这些大学生党员,使我们热血沸腾,鼓舞着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忘我的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投入到自己本职工作中去,为建设富庶、美丽、幸福、现代化新淮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级党员发表各自的观后感:

***:在这部纪录片的带领下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前辈们沿着信仰的足迹,去讲述信仰的故事,追寻它的魅力。随着影片的深入,我仿佛来到了旧社会中的苦难中国,中国处于随时亡国的危险之中,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未来,正是由这些

不同阶段的目标连接起来的。

在观看《信仰》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始终坚守信仰,担负起传承信仰的使命,在平时应该把信仰作为精神力量,必须始终高举起信仰的旗帜。信仰是旗帜。作为每一名共产党员应在这面旗帜的引导下,在平凡的岗位和生活中,做有益于党的发展的事,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有益于人民的事。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坏境。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要追求理想,不能追求名利,追求理想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因利用人民给他的权力来贪图钱财、贪图名利、最后坠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就是在信仰上除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经不起物质和金钱的诱惑,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就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

***:在历史文献记录片《信仰》中,我们看到了先辈们为了他们各自的信仰而不断奋斗,甚至献出生命。彭湃的信仰是发动工农革命,他毅然放弃了万贯家财,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农民,掀起革命的浪潮;黄继光,他的信仰是保家卫国,于是他志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抬着头,扛着枪,跨过鸭绿江,为抗美援朝献出自己的生命;铁人王进喜,在他看到中国缺油的现状后,心中燃起了他的信仰——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贡献,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为了他的信仰,他就想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干劲无限,带领他的团队在石油大会战中创造了石油奇迹···每个故事都

闪烁着在每个主角心中的一团火光——信仰。他们的信仰看似不同,其实大同。他们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就是实现社会主义,他们的信仰的引领着他们为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

现在,我深感惭愧,我还是一个无明确信仰的人,我自觉无异于行尸走肉。在此我便立下决心:坚决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以之作为自觉的信仰,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终身。

***:片中“信仰”化为无穷的力量,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谱写出党旗上无数传奇,直至今天它们仍指引着我们正确前进的方向!信仰,是共产党人走向胜利、走向辉煌的精神保障。片中通过具体事例,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战争年代,英雄人物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涌现的英雄人物,为共产党人的信仰增添浓墨的一笔;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时期,则展示出共产党人为了信仰,永葆先进、纯洁和优秀的历史画卷。一座座丰碑,书写着这些共产党人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和世界观,也诠释了他们的坚定信仰,让信仰为我们导航,成为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观看了《信仰》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让信仰在现实中扎根。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把信仰落实在点点小事上、在平凡岗位上闪耀着灼眼的光辉。当今时代已经不需要用断头流血来彰显我们家国天下的情怀。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学会真心体察民情,主动深入群众,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甘与苦、得与失;主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入农家,真正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群众交朋友、拉真事、诉真情;做群众欢迎的事、关心的事、满意的事,干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让信仰在现实中彰显活力。

组工干部如何实践信仰?“谁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把谁举过头顶。”这是《信仰》纪录片里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实践信仰的高度称颂。我认为,观看《信仰》,并不是让我们比信仰,干出与信仰故事里同样的事情,而是要我们时刻牢记宗旨意识,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工作,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像沈浩那样时刻把人民装在心里,在为人民服务中体现信仰。

***:看完视频后,《信仰》里面的画面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英勇的黄继光,为国捐躯的国家领导的儿子毛岸青,为石油贡献一生的王进喜,他们放弃了富裕的生活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他们是我们每个党员的榜样,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精神所在。

从他们伟大的事迹回到了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我们到底要学习他们什么的精神。我想它是对中国共产党忠贞不渝的信仰。我们要想他们一样,一样跟着党走,不怨不悔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回到现实中,他们的精神真的离开我们很久,我们真的不能重拾他们的精神吗?答案是否定。首先,我们这些大学生一定要有为党贡献的意识。我们要建立明确的目标,其次,在大学期间要抓紧时间学习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基础去建设社会。为此,我们这样大学生应当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级计算机系党支部

学习体会报告记录人:***

纪录片实习报告 篇5

拍摄提纲

《它们和他们》纪录片拍摄计划

——巴比Q工作室

一记录片拍摄工作组

导演组

导演:王楠统筹:王萍执行导演:王雪

摄制组

摄像:王萍耿嫚嫚周薇场记:周薇万雨萌录音&剧务:万雨萌

策划组

选题:耿嫚嫚王雪王萍周薇王楠万雨萌 前期调研:王萍耿嫚嫚王雪 文案策划提纲:王雪

剪辑组

巴比Q工作室

二选题:樱桃沟流浪狗救助站

郑州市宠协救助站为郑州市宠物协会下属机构。郑州市宠物协会是郑州市唯一一家民政局审批,畜牧局主管的动物保护机构,是郑州市内唯一一家合法的全私人救助站,无任何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救助站位于郑州南郊的樱桃沟,现救助站饲养流浪狗百只左右。流浪狗救助站每个月存在巨大的费用开支,如狗狗生活费,场地租赁费,饲养员工资,水电使用费,狗圈建设费,医疗保障等,现今都需要强势的经济支撑和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三拍摄对象

救助站流浪狗、救助站工作人员(义工看护)

四意义

通过流浪狗的生存状态,和流浪狗的救助相关工作人员,表现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义,从而呼吁人们不要丢弃宠物狗,同时更加关注流浪狗,关爱流浪狗。

五主题

真实表现流浪狗在救助站的生活现状,主要集中反映现今流浪狗在社会上的生存现状和关注流浪狗为流浪狗付出的人群。以现实的记录形态,表现真实的流浪狗生存状态,展现它们在流浪之前和流浪之后的一些故事,同时通过救助站的不同工作人员,对流浪狗的付出表现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六影片构架

场景拍摄:流浪狗在救助站的生活状态

郑州宠物协会义工参加流浪狗救助站活动情境 人物采访:流浪狗救助站工作负责人员采访 流浪狗救助站活动义工采访 流浪狗救助站护工采访

七记录形态 突出纪实片的风格,客观平实记述,采访与现实场景拍摄相结合,无评论。通过一些细节镜头,微小的故事来传达所要表达的主题。

《它们和他们》纪录片拍摄计划

——巴比Q工作室

一拍摄方式

主要采用样本拍摄。将镜头集中于一两个样本身上(即救助站护工与救助站活动负责人),跟踪采访,而访谈的拍摄选择固定的场地一边后期镜头与声音的录入

二拍摄操作

拍摄:真实的记录

声音的介入方式:同期声录入

叙述方式:跟随记录纪实拍摄和主要人物采访

三影片架构

(一)人物访谈

拍摄人物一:樱桃沟救助站护工李师傅

【人物简介】李师傅是樱桃沟郭家嘴村的村民,现今家中还有小女儿在读书 【特色】:踏实、勤劳、对救助站的流浪狗感情深厚、十分了解救助站的流浪狗们 【内容】:李师傅在救助站工作半年有余,每月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资为1000元,每月全天在救助站工作无休息日,每天七点左右起床,起床后便开始打扫救助站的卫生,为流浪狗们做饭,之后查看生病的流浪狗和生育后的母狗与小狗。因为李师傅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作环境,身上难免带着些流浪狗身上的味道,家人时常对李师傅的工作时常不满。

拍摄人物二:救助站活动工作负责人

【人物简介】组织救助站活动,每周到救助站进行帮扶工作,并且参与每次集资并长期坚持。【特色】:热情、认真、积极组织参与活动、具有责任感、热爱小动物 【内容】:负责人每周参与救助站的组织活动和救助活动,将救助站群里面每周参加流浪狗救助站一共获得的人组织起来,并且参与每次集资,为救助站的流浪狗们购置食物、建设狗舍。同时每周在救助站为流浪狗进行伤病检查,为他们吃药换药,同时改善狗舍环境,清扫卫生。

拍摄人物三:参与活动的义工

【人物简介】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救助站,并且积极长久的参与其中,参与集资并且参与流浪狗救助站的相关活动。【特色】:富有爱心、有耐心、热爱小动物 【内容】:积极参与每次救助站的活动,认真完成救助站内自己的工作,在救助站的帮扶活动中做到认真负责。

【人物访谈拍摄思路】 以采访的形式进行拍摄,同时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与救助站实物背景的两种场景进行拍摄,为后期声音录入和片段插入做铺垫。【人物访谈拍摄重点】

李师傅与负责人员的相关采访为重点

(二)日常记录

拍摄场景一:李大爷打扫院子

【特色】百只左右狗在救助站的自由活动,卫生环境十分不好 【内容】将李大爷在一百多只狗围绕下,进行打扫院子

拍摄场景二:李大爷为救助站流浪狗做早饭

【特色】百只左右的狗每日的一顿饭便会用掉30袋挂面

【内容】李大爷在厨房,将三十袋挂面下锅,煮过之后将面倒入桶里,放凉

拍摄场景三:宠协义工们在救助站的帮扶工作

【特色】义工们对流浪狗的帮助,具有爱心与责任心

【内容】义工们对救助站环境进行清扫、同流浪狗们玩耍、给生病的流浪狗换药,改善救助站狗舍环境

拍摄场景四:救助站流浪狗开饭

【特色】每天救助站的流浪狗只吃一顿饭,偶尔会在主餐挂面上放一些鸡架鸭架进行改善伙食,百只左右的狗几乎每天都不能吃饱

【内容】狗在即将吃饭,正在吃饭,吃完饭后的样子

拍摄场景五:救助站大部分的狗状态

【特色】狗们在救助站生活虽然没有达到吃饱睡暖,但是有自己的居所每天有饭吃依旧对人们很友好 【内容】院子里不怕人很友好的狗狗们,晃着尾巴凑近人的身亲嗅气味,设着舌头舔着义工们的手,每个看着人狗中的眼神都充满期待和渴望。

拍摄场景六:有特点的三只狗

【特色】即使被人遗弃,即使曾经受伤到都是腐肉,即使不能正常行走它们依旧坚强的生活 【内容】被马路中间捡到的蝴蝶脖子溃烂的现在变好的小黄先天性瘫痪只能靠前肢行走的**

拍摄场景七:脾气不好被关在狗舍里的狗

【特色】因为被人遗弃缺乏安全感,所以在人靠近时总会发出吠声

【内容】关在够设立铁网,锁起来的狗舍里,见到靠近的人就不停地向铁网上扑,不停地发出叫。

拍摄场景八:生育有小狗的母狗与小狗

【特色】母狗互崽十分凶悍,新生小狗娇小可爱

【内容】在母狗的狗舍中,小狗在母狗的身下吃奶,母狗一见有人靠近就会站起想人发出叫声

【日常记录拍摄思路】

以真实的记录手法,从客观的角度拍摄救助站里发生的事情 【日常记录拍摄重点】

纪录片实习报告 篇6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1

你,逆行的背影,牵动着多少颗心。伸出你那温暖的手,托起无数的生命。一纸“请战书”,满满的红手印,生死线上方显你的深情,2019年转瞬即逝,我们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2020年,可天有不测风云,在12月底,我们亲爱的伙伴——武汉,他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此时,它正在与病魔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风雨同舟,披荆斩棘。新型冠状病毒发生以来,我国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白衣天使们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他们是我们眼中逆向而行的英雄,是我们心中英勇无畏的战士!

在这场无烟的战斗中,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临危受命,再次挂帅出征。看着他疲惫的身影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他们拼尽全力也病魔较量,为生命站岗。他们逆行的背影,是庚子年最美的风景!

寒风瑟瑟,路上人烟稀少,只有星星点点的“小黄人”“小蓝人”,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留给我们只是一个个逆行的背影。他们默默无闻,只为给不能出门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还有一群背影,我们看不到他们真实的面目,只知道他们是新闻报道的书写者;他们是图片影像的记录者。他们为民生福利急急奔走,为城市建设悉心戮力,为国家发展鼓劲呐喊。重大疫情面前,总会有他们的背影,他们不是不惧危险,只为传播最真实的声音!

身在小山城的我看不到前线危急的情形,做不到前线英勇人员的光荣事迹,但我身边也能看到真实的志愿者的背影,他们是镇长,村长,学生,百姓,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也可以说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华夏儿女。他们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不是不惧,只是在危急时刻把他们生命,他人利益放在了最高位置。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2

2月2日,武汉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火神山医院从1月23日宣布筹建以来,到2日完工整整10天。10天时间,一座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医院正式落成。这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火神山医院的建设速度不是凭空而来的。大部分参与建设火神山医院的人,平均一天工作20个小时左右,除了睡觉吃饭,都在工作。为了抢时间,建设者们吃饭都吃出了“火神山速度”,一顿饭5分钟不到就吃完了。高峰期,4000余建设者在现场,大型机械设备、车辆近千台,24小时不间断施工。有人用航拍的方式记录了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在视频中可以看到,现场有上百台五颜六色的挖掘机同时开工,数不清的渣土车进进出出,场面令人震撼,宛如大片。有外国网友看完视频后评价说:“现代工程奇迹,只有中国才行。”

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期。时间不等人,病毒不等人,我们用中国速度,进行着一场与时间持续赛跑的战“疫”!

中国速度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泰山压顶不弯腰,危机来临有定力。越是在艰难困苦和重大斗争之时,越是能充分理解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深刻道理。不仅是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短短数日,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东西南北中,都紧急动员起来。这样的组织力、动员力,世所罕见,史所罕见!

“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1月28日,中央领导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时这样表示,简洁平实的话语充满信心、充满力量。他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党中央成立了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指导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放眼中国大地,31个省区市已根据各自实际,依法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项防控措施在法治的保障下迅速有力地得到贯彻落实。

人民解放军、医疗驰援队、抗疫物资、医用防护设备从全国各地奔赴疫区,铁路、公路、航空等公共交通及时响应部署,为救援打开“绿色通道”,一场全民大动员在神州大地生动上演。

多地工厂迅速恢复医用物资生产、全力保证供应,加班加点生产急需的药品以及口罩、防护服等,确保诊疗方案中的相关药物储备量充足,给前线送去更多“弹药”。

成立新型肺炎科研攻关专家组,迅速启动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动物模型建立、感染与致病机理、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基因组变异与进化、重症病人优化治疗方案、应急保护抗体研发、快速疫苗研发、中医药防治等10个方面进行部署。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奇迹的创造,党员、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浙江宁波公交集团修理工胡再学带领“党员突击队”,对运营车辆空调滤网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安徽合肥高贝斯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为保障防疫物资供应,提前5天开工,6名党员全部返岗……从省市区县到社区村镇,从检测排查到预警防控,从城市管理到生产运输,处处有共产党员履职尽责的身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召开组织生活会,党支部书记张文宏说:“最困难的工作,最辛苦的岗位,党员必须先上,没有商量”。在这场战“疫”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冲一线、站前沿、当先锋、作表率的姿态,画下一抹闪亮的中国红。

今日之中国,一个号召,数千名白衣天使急奔重灾区。

今日之中国,一声令下,上千张床位的医院数日建成。

今日之中国,一句重托,十四亿人民众志成城。

这就是制度的伟力,是共产党人的伟力,也是我们打赢这场战“疫”的底气。

这就是中国速度!

有了这样的速度,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跨不过去的山!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3

原本应该是家家户户欢度春节的时候,谁也不曾想到,一场疫情,瞬间席卷了中国大地。湖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讲话中,我们明确了一个目标和方向: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

一场与疫情赛跑的较量,开始了!全民战“疫”,与病毒较量,中国速度,必须跑赢!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设速度

疫情就是命令,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紧急驰援武汉,鏖战火神山!火神山医院,2020年1月26日开工,2月5日建成,2月8日即交付使用。10天的不分昼夜,10天的顶风冒雨,10天的争分夺秒,无数的“云监工”见证了这一“中国速度”。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是中国乃至世界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各地医护人员火速赶往一线

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到解放军部队正月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护士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鄂,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齐心协力战疫情。他们中,有年迈的老者,也有略显幼稚的90后,有幼儿的母亲,也有怀孕9个月的孕妇,国难当头,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无一不让我们赞叹钦佩。被称作“王炸”的医疗界四大天团的到来画面,更是让无数网友泪目,偌大的机场空空荡荡,只有这些医护工作者,逆流而上。也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逆行者,带给了我们极大地信心和希望!

各地的支援物资紧急调配

急需的医疗物资,一批又一批陆续到达武汉,口罩、医用帽子、乳胶手套、防护服、消毒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等,优先运往最需要的地方;武汉封城了,各地迅速送来了生活物资,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等,必须保证武汉人民的正常生活。一箱箱、一捆捆、一车车、一批批,有条不紊而又迅速地运到疫情需要的地方!

各地防控措施紧急落地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极大,各地紧急出台众多措施:学校,暂不开学;工厂企业,暂不开工;城市里,各个小区严格控制出入人员,农村中,村村封路。很多地方,由各机关单位带头负责,由党员带头负责,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生活场所定期消毒;电视里,网络上,停止了一切娱乐节目,不间断的播出人们关心的疫情实况和每天增减的人数,同时告诉人们,勤洗手,多通风,不聚集的重要,于是,我们都知道了,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十四亿人,万众一心,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服从国家指令!

面对国家重大疫情问题,我们所展示出来的各方面速度,让世界震惊,被称为“中国速度”。同时,这次疫情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更加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下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爱的国家,是一个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的国家,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国家!

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没有一个春天是不会来的。

与疫情拼速度,中国,一定会赢!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4

今年春节,我国突如其来爆发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尤其湖北省特别严重。通过新闻我才知道,全国现在都在和病毒做抗争,我们的防护意识还是很强的,抢救突发事件的速度和效率是很高的。最让我感动的是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老爷爷和年轻的医护人员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他(她)们冲锋在一线,保护着我们大家。

从新闻中,我知道了很多先锋们。那些白衣天使们是先锋,疫情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尤其是军队的军医们,他们服从命令,火速支援武汉医疗队。医生们每天都在医院里忙来忙去,从来不叫累。每天一早首先给病人检查,询问病人有没有不舒服,24小时严守岗位,从来不放过病人的细节,再疲倦也要让病人过的舒服。早上有时候还带着病人一起做操,为病人放松活动一下,这都是因为医生们怕病人老在床上不动会把身体躺坏了。

他们工作一天要穿一件非常厚的能抵抗病毒的衣服。那衣服不仅厚,而且是把浑身上下都包在里面,头也不外露,只能在衣服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才能认出对方是谁。但他们从不叫热,因为他们愿意坚持到疫情结束。

那些工程师、建筑工们是先锋。他们做事速度一流。由于病患者太多,医院床位不够。于是工程师和建筑工们带着工具来到武汉,只用了7天时间便修建了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医院。运输工们不停的从工厂运输被子、床单、病床和枕头,接着一个个地摆放在新医院里。还有发明者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制作了智能消毒机器人,2月14日武汉市已经首次应用了它,这可帮了医生们的大忙呢!

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的先锋,他们身上有多少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啊!坚持不懈、认真负责、好好做事、坚强不屈、默默无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必备的好品质。

我们都应该学习这些先锋们遇难不怕的这种精神,他(她)们为了国家,为了治好病人,为了给我们解除病痛,连自己的家人也见不到了。家人们该多想念他(她)们呀!不过,相信很快疫情就会过去了!

伟大的先锋前辈们,加油!坚强的中国,加油!胜利就在眼前!冲过去!

武汉加油纪录片观后感5

庚子鼠年,如期而至。然神州大地之上不见火树银花,却闻“战鼓”阵阵。新冠病毒横扫九州,来势汹汹,一时之间人人自危。但,“最美逆行者”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防疫长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援鄂医疗队倾情演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雷神山火神山十日竣工、中国速度让世界为之叹服……

何为中国速度?这很难回答,但我想,只要经历过这次的疫情,你的心里就会有答案。

时间回到1月18日,此时“新型冠状病毒”已在武汉市小范围爆发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院士——钟南山先生拖着年迈、疲惫的身躯,快马加鞭地赶到了第一战场——武汉。他到达了武汉后,不久便宣布了此次的病毒具有“人传人”的特点。他的速度之快,让人赞叹不已。

时间来到1月23日,此时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人已快达到上千人,事态已经稍微有点无法控制。此时,武汉市长迫于压力将整个武汉城封住了。要知道,武汉可是有“九省通衢”,且是湖北省的省会,封住了,无疑是对经济上的一次承重打击。可是武汉市长还是顶下了压力,宣布了封城。决策之快,真是让人啧啧称赞。

1月23日和1月25日,随着感染人数越来越多,两座伟大的雄伟的“高山”——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正从武汉城拔地而起,它们是最能凸显“中国速度”的建筑,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先讲火神山医院,这座医院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床位有1000个,不仅如此,这座医院从开始建造到交付只用了短短十天时间。十天,我也许连一本书都看不完,但政府却能将一座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医院建好,这是多么高效啊!再讲雷神山医院,它的面积与床位都比火神山医院要大、多。它总共建造了12天,于2月6日建成。这是多么得快速啊!

在火神山医院的建造期间,官方全程开放直播,所以我有幸目睹了这一史诗型建筑的诞生:工人叔叔们戴着口罩,人数众多,犹如一只只辛勤的蚂蚁,密密麻麻的。但最神奇的,虽然工人叔叔们很多,但干起来活来,却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杂乱无章,相反,他们干活是井然有序的。不仅如此,工地上没有一个人在懈怠,都在辛勤地劳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段拍工地万人食堂的视频:每个人都在埋头吃饭,这里没有椅子,工人们吃饭速度很快,只为去换下一批人来吃饭并让自己早点去干活。这里没有人说话,不知是为了病毒传染率还是为了让自己吃饭吃得快,食堂的寂静甚至可以用鸦雀无声来形容。这种种行为,都是为了加快建造速度。这是多么得勤劳且高效啊!

疫情期间。许多医生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第一战场”——武汉;各大企业都已最快的速度向武汉捐赠物资;我们普通人则已最快的速度开始居家“隔离”,不出门……

纪录片实习报告 篇7

一、从美学的角度透视《京剧》的审美

纪录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如果要从美学的角度来重新思考纪录片的话,那么美学的评判标准应该和媒介话语和纪录片内容本身相结合去欣赏,这样的历史话语下对《京剧》纪录片的审美才具有客观真实性。

(一)自然美是纪录片中的特色

自然的展示依赖于纪录片中对于生活化、原生态京剧状况的展示,它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又高于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时常关注到的却又恰恰被忽略的。《京剧》这部纪录片中在演员的台前幕后的对话,以及上妆时的场景常常会让大家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而这些也恰恰是京剧幕后最为真实的故事再现。“唱、念、做、打”需要演员们在幕后的刻苦 练习,镜头将演员练声、练功的场景融汇其中,的确让我们回到了艺术最原始的理解中。即便是美丽的艺术作品,它的背后也浸满了汗水和泪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京剧中的色彩最完美不过。本身京剧就贯穿了中国各个地方戏剧中的文化元素,无论是唱腔上的变迁还是服饰、脸谱上的搭配。京剧的文化元素都深深包含着中华各族人民的原生态文化,可以说京剧之所以称得上“国粹”是因为这里融汇了太多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结晶。

纪录片的拍摄离不开镜头的应用,从镜头之间的取景到画面构图,《京剧》在影视视觉效果上都称得上完美,令我们难忘的有在上海滩岸边一位花旦演员娓娓动听的唱着京剧的场景,结合着上海这座大都市应有的“灯光”配合,俨然把观众拉入了现代化的艺术殿堂。镜头的不落俗套,灯光色彩的和谐搭配,我们在赞叹这部纪录片美的同时更应当从镜头的表现力入手。

(二)和谐美是纪录片中的轴心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随着主客观关系之间的产生而增长并发生变化。美学家朱光潜曾经在审视美中这样说过:“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融合一气,这种融合就是美”。和谐指的是一种关系之间产生的意识形态之上的审视。在纪录片中,剧中各个元素的组合是一种和谐的搭配,历史的展示与现实的表现也是一种和谐的搭配,就连剧中与剧外的我们也能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组合之间方能产生和谐的美。

回眸历史与现实,我们常常贯穿于京剧的个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各个关系之间的组接和阐释中,在和谐关系的推动下,观众渐渐以此为基础理解了纪录片对京剧历史厚重感,文化优越感的美的表现。本片从历史事实入手为观众呈现了京剧曲折的发展史,这其中充分折射出京剧随着时代变迁、家国兴亡乃至京剧演员个人的命运沉浮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京剧传承创新、融汇进步与包容创新。《京剧》中的故事化陈述风格和场景表现还原了原始的纪录片拍摄手法,选取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独具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剧目、唱段等与现实之间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最鲜明的对比。似乎,和谐的故事叙述和影片展示已经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可。

(三)意境美是纪录片审美的延伸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人的延伸”。笔者将这位传播先驱者的思想引入纪录片的审美当中也似乎看到了荧屏里纪录片中京剧的另类美 (在剧场看不到这样的美,直观上的显象美感)。然而,纪录片的抒情性的话语在作品中往往与剧中的人物、剧中的场景虚实相生、相互融合以此来展示出纪录片中的另一种意境美,镜头中众多灵动性事物相互组合也是产生意境美的另一大原因。超越了京剧本身的具体形象把观众主观看到的有限场景中的元素与主观的审视相结合,再加上解说词的积极引导也会产生纪录片意境的美。纪录片中的意境美就是如此,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囊括了众多主观与客观的组合、客观上的对立统一、主观认知上的审视。

笔者认为纪录片可以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一面镜子。纪录片是通过媒介进行大众传播,并且以影像纪实的方式在多元话的文化价值坐标里寻找支点,对人类的社会生存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本身的存在关系进行详细的考量与展现,是实现价值和意义追寻的一种影视表现形式。意境的渗透使得《京剧》美的展示已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现象,而是一个集合。在美学的角度里我们找到了一种心理机制的活跃方式在逐步的观察实践当中慢慢有了意识的觉醒,从而形成了一种审美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结构主义中的关系 > 关系项目,还是解构主义里各项的活跃会超脱整体。《京剧》纪录片的艺术是多元化的,在美学角度的审视中也有待于提高发展。

二、从艺术的角度透视《京剧》的审美

纪录片的艺术审美表达在故事中理性目的的诉求与感性传递的相互作用下,在纪录片对京剧日常生活化与世俗情趣诗意化的表达里,在庞大详尽的历史渊源构架中,其审美生成逐步得到了完美的实现。纪录片的艺术审美特征首先表现在本身作为审美对象的影像动人性;其次,结合日常生活中对京剧的记录与复制,不断发现生活中京剧的美、电影里京剧的美;同时,也为平淡的京剧演变发展的历史故事注入美的元素和理念;京剧艺术作为纪录片审美对象存在的前提,是它自身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独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 这样的表现形式又与表现的内容相统一。

(一)纪录片是一种发现艺术

纪录片中的艺术并不在于一味的假设、营造、虚构,而在于挖掘、再现。在对《京剧》这部纪录片的艺术审美中必须看到其“再造”的价值,它将京剧的广阔天地中挖掘出的最有表现性的独具象征性意义的、最有趣的京剧故事,将最可塑造的人物与最有表现力的京剧表现艺术,将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达在荧屏上。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创作最重要的前提是发现、挖掘,创作者只有从生活中去观察取材,从现实中去发现美,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纪录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地生活,那就是美的。”发现的手段和能力是一个导演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纪录片的展示中,发现能力直接感染到影片影视效果的影响力。

(二)纪录片是一种影像艺术

从纪录片的传播来看,《京剧》成功走上荧屏并获得一定的认可与其较好的影像艺术表现和传播载体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早期的信息传播交流中,信息手段演变有6个阶段:1.最初的符号传播;2.语言产生;3.文字的出现;4.印刷时代的到来;5.电子时代的发展;6.网络新媒体时代。在当代传播领域,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人们也慢慢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文字阅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三)纪录片是一种剪辑组合艺术

剪辑组合是纪录片编辑的常用手法,这其中包含了对影像的剪辑组合与叙事的剪辑组合,可以说这种模式贯穿纪录片《京剧》的始终。表现技巧上多为“蒙太奇表现”和“长镜头表现”。走进这部影片,我们能够发现《借东风传承》这集中对于古戏和现代京剧的叙述切换中运用了联想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法,烘托出传承京剧文化中的历史厚重感。“长镜头”的运用在剧中主要是一种叙事的镜头,在文字表达上起到解说总体情况的作用。两者的有机结合为京剧叙事和影像表现都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剪辑中《京剧》也关注了观众欣赏影片时的生理、心理因素,避免了观众的视觉疲劳。当然, 剪辑是表现内容的手段与方法,究竟纪录片应该怎样剪辑, 怎样审美,这一切要与观众的感觉相融合。

三、从社会的角度透视《京剧》的审美

纪录片是一门电视影像艺术,从影片的本身性质来讲, 纪录片的首要作用就是对于事实的纪录。所以,从社会的影响力来看《京剧》的审美构成,其深刻的纪录性能够唤起我们对于京剧的重新认识,唤起大家对于京剧未来的保护意识, 其本身已经发挥了其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同时,纪录片也对我们形成一种认知文化的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在社会的角度中对一件艺术品的审美能力。

(一)历史话语下纪录片现象的重构

京剧的历史话语下,更具意义的不是重复更迭的舞台喜剧而是我们现实的生活,只不过京剧又进行了重新的加工和处理,反映的还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从京剧在晚清时的蜚声于世,到文革时期演变成为的八大样板戏,再到百花齐放,京剧创作与时代经济发展相结合。时至今日,京剧渐渐与歌曲相融合。每个不同的历史机遇下京剧的地位、京剧在社会中的分量都是有所变化的。

时代文化的语境变迁下,京剧的演变发展具有共时性。京剧演变过程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代文化偏向“消费主义”的色彩。京剧从最早的剧场表演对外戏班演出,现在逐渐走上荧屏。CCTV- 10频道就是专门的戏曲频道,在荧屏上播出以后,京剧的众多元素产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视觉欣赏反差,直接导致京剧的表现元素在不断变化。观众通过电视可以身临其境地将自己延伸到京剧的历史环境当中,而在剧场里我们只能依靠演员的卖力表演来审视京剧。这样的感受也是当下媒介环境的变迁所带来的对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当下,我们应当在《京剧》这部饶有趣味的历史纪录片中找到京剧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位置,重新对这门艺术的形象有一个新的定位和理解。

(二)纪录片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京剧》向我们展示了“国粹”京剧是对各个民族不同戏曲元素之间的吸收与创新, 辩证的“扬弃”传承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纪录片是展示民族形象,挖掘文化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京剧》的展现中被分解为某地方戏曲的兴衰、某位戏曲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在编辑手法的表现力下以及解说词的应用,我们能够在各民族特性中找到民族融合的共同之处。《京剧》悄无声息地将京剧的这些生活场景搬上荧幕,对民族文化是一次很好的推广。同时,历史故事的再现,深刻说明了关注民族文化命运,思考文化生存传承对民族融合有着深远的影响。存在是文化继续、繁荣的前提,积极地在展示民族文化个性的同时也为多个民族间互相交流、相互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纪录片对观众的文化审美教育引导

《京剧》的成功播出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正面展示,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张名片。如今,究竟如何塑造大国形象,如何做好对于中国形象“正能量”的传递,利用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似乎更容易被各国人民接受。随着纪录片艺术表现力的增强,我们每个人的艺术审读能力也会随之加强。在大众传播里,纪录片的传递方式正逐渐成为新媒体发展下“知识性”文化力量的中坚。

“泛娱乐化”带来的京剧表现形式的演变。随着普通观众审美意识的提升,历史剧演绎的那种枯燥、乏味早已被观众所拒绝。而现代京剧的表现手法中,过去固有的悲剧色彩因为许多成分的蜕变而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色泽。对比产生美,“泛娱乐化”的大潮已不单单影响在演员们的表现力上, 观众的脱离才让审美开始脱轨。其实这些影响审美发展的因素一直存在,如果我们能够加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努力提高软实力,相信这些威胁都是纸老虎。

摘要:京剧被人们称为“国粹”,唱京剧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娱乐活动,2010年京剧被收录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拍摄的《京剧》这部纪录片里,舞台表演艺术呈现给我们了一场鲜活的场面,历史语言的加工演绎更令观众印象深刻,剧中的情景再现穿插回忆,更是把我们带到了京剧最为繁荣的时期。

纪录片实习报告 篇8

2000年以来,国际纪录片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纪录电影重回电影院,而且还能创造不俗的票房。《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拼词大赛》《科伦拜恩的保龄》都堪称经典。《华氏911》不仅获得了高票房,更是赢得了2004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仅纪录片专业制作公司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便坐拥16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亿用户,许多国家都把纪录片当成宣传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亚洲,2009年,韩国一部记录老人与老牛淳朴情感的《牛铃之声》轰动了全国,电影院里涌动着被感动的观众。在国际纪录片市场发展繁荣的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却依然徘徊在艰难的市场转型中。全国300多家电视台真正有实力购买纪录片的不超过20个,而由于纪录片收视率并不高,获得的电视台拨款也相应偏低。而且考虑到收视率,一般被安排在23点后播出。目前,纪录片交易价格每分钟过百元就是高价了,多数省级电视台纪录片价格在50元到80元之间,地市台则只有20元至30元。按照每分钟1000元标准制作的纪录片仅仅是小制作,却须卖到50家左右电视台才能收回成本。而在国外,通常一小时片子的身价高达一万美元左右。

纵然2009年中国纪录片呈现出新气象(2009年中国纪录片首播量在5000小时以上,粗略估计总投资超过4亿元,其中,中央电视台投资约2亿。导演康健宁仍认为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产品:“我现在看到的屏幕上播的大部分所谓纪录片,说实话,我既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说什么。目前中国能称得上纪录片的作品,可能真的没多少。”

纪录片分析 篇9

纪录片:魅力肯尼亚

播出信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在2011年12月20日间举行纪录片《魅力肯尼亚》首映式;《魅力肯尼亚》共3集,于2012年1月6日晚20点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首播;2012年6月8日晚22:40,央视综合频道(CCTV-1)《魅力纪录》栏目播出了纪录片《魅力肯尼亚》的高清版,将原本75分钟3集的篇幅浓缩为长达50分钟的1集。

内容介绍:《魅力肯尼亚》表现了肯尼亚的自然风光,同时了展示并存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片中,展现的是人类与自然共享其乐的肯尼亚,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肯尼亚。第1集,在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那库鲁国家公园、安波塞利国家公园,与大象、狮群、角马近距离接触,一路走,一路拍;第2集在肯尼亚南部,进入到马赛人的部落,纪录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第3集,在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捕捉国际化都市的时尚感觉。

传播效果分析

1、向观众展示肯尼亚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是向观众展示世界的有用方式,而纪录片是最为客观个真实的方式。在《魅力肯尼亚》中,观众可以最直观地了解肯尼亚,因为肯尼亚远在非洲,实地了解未必都能实现,反而这样的方式更清楚明了。

在第1集《大地的呼吸》中,我们看到的是肯尼亚的自然风光,本集跟随了一对英国情侣的旅游足迹展示了肯尼亚有代表性的景物。首先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对当地野生动物的拍摄以及动物迁徙画面的插入,对大象、犀牛、野水牛、猎豹等进行近距离展示,通过解说和导游彼得的讲述我们得知肯尼亚大量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当地政府和民间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措施和决心。

在第2集《部族的图腾》中,主要介绍了在肯尼亚西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广袤的草原地带,自古生活着非洲最富传奇色彩的原始部族——马赛族。本集通过马赛青年肯塔经历了人生的两个重要时刻,“成人仪式”和“传统婚礼”。从而表达马赛族人的独特文化。同时,也介绍了马赛商人雷欧纳德。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首饰和服装开发成马赛特色旅游商品,同时也悄悄地将他们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社会。

在第3集《城市的脉搏》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历史悠久的东非铁路,连接起肯尼亚的三大城市首都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众多的国际机构,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联合国人居署总部都设在这里都设在内罗毕;在肯尼亚最东边,是肯尼亚第二大城市的蒙巴萨,这里既是东非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肯尼亚最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从内罗毕沿着东非大裂谷一直往西,基苏木市邻近维多利亚湖,这里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产鱼量占肯尼亚渔业生产总量的90%。渔民所罗门正在为一年的好收成而忙碌。

2、对肯尼亚的宣传效果。

肯尼亚是非洲一个地域并不广袤且只有四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在相隔如此之远的亚洲更是鲜为人知。这部虽然只有三集的纪录片让我国观众了解了肯尼亚,也扩大了肯尼亚在我国观众中的知名度,包括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新旧文明的展现,这些在我们中国是不可思议的。在纪录片中可以知道肯尼亚的旅游也是其收入来源的一部分,这部纪录片在展示地域人情的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地游客,为其旅游提供宣传效果,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影响观众认知。

在我国,大部分观众对肯尼亚也许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可能其中一部分观众是第一次对肯尼亚进行一些了解。因此纪录片的选材和拍摄范围对观众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纪录片《魅力肯尼亚》分为自然风光、部落特色和现代化城市三个比较具有特色的方面向观众展示,这些比较具有代表性,但是并不是全部肯尼亚的内容,使观众形成的印象基本为古老与现代相结合,保留较好的自然风光,这样形成最初的认知。

4、播出平台较少。

《魅力肯尼亚》是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媒介也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和综合频道,并且一部分是在晚间节目,收视率有限。由于其他电视台对纪录片的播出能力有限或者版权的问题,没有播出此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只能通过相关的网站观看,需要观众自主自觉地去搜索,所以其受众范围受到限制。纪录片的制作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受众程度和收视率均比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

运作方式分析

1、制作方式

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制作团队制作

出品人:胡占凡

总监制:罗明

编导:肖崴

策划:丁邦英 宋嘉宁

摄影:刘畅 郑毅

撰稿:田晓琴

视觉导演:刘华

录音:杜晓辉

解说:李易

剪辑:原媛 屈铖

音乐编辑:高宝喜

音频合成:九方明座

技术:王少飞

非线编辑:王瑄

调光调色:王世杰

翻译:范圣迪

制片:田传海

国际制片:Mark Guo Eunice Wang

国际统筹:张苡芊 李万新

运营管理:刘茜 杨海莉 王同业 周俊

执行制片人:田源 徐欢

制片人:史岩 陈晓卿 石世伦

总制片人:周艳

监制:张宁 刘文

2、运营方式

①《魅力肯尼亚》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次全程在境外拍摄的作品,不仅深入非洲草原腹地,也把目光投向非洲现代都市,拍摄了大量生动的影像。

②《魅力肯尼亚》是“以中国人的视角纪录非洲”,符合中国市场需要,这区别于国外同类题材。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古老神秘的原始部族和迈向现代化的肯尼亚。

③纪录频道与肯尼亚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也得到了肯方的大力协助。非洲是举世瞩目的纪录片拍摄地,央视纪录频道非常看重非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为此频道已制定了一个关于非洲纪录片传播的长期规划,《魅力肯尼亚》是该规划实施的第一步。

3、运作局限性

①由电视台独立制作,成本比较高,人员调配幅度大,这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拍摄的商业风险,前期的投资量大。

②由于是由中央电视台独立制作,其播出平台也受到了一定限制,电视台只在中央台播出,网络上只在纪录片网站和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出。

③纪录片带来的商业收益较少,中央电视台由国家相关部门管理,纪录片的拍摄以国家支持,对商业利益的考虑就比较少。

制作特点分析

1、题材选取

题材确定在非洲,是举世瞩目的纪录片拍摄地,而肯尼亚又是一个现代与古老相结合,原始与进步并存的国家,特色鲜明,选择这个题材拍摄有比较广泛地受关注程度,有利于其扩大市场影响力。

2、风格确定

《魅力肯尼亚》是一部旅游地理类型的纪录片,节奏明快、色彩鲜明是纪录片《魅力肯尼亚》的主要风格特点。这样的风格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草原景象和丰富的物种资源清新开阔,马赛族色彩艳丽的首饰和服装,现代都市的发展变迁,用一种节奏的快和色彩的亮突出了肯尼亚当地的特点。

3、拍摄选材

本部纪录片在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那库鲁国家公园、安波塞利国家公园、马赛人的部落、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等地点拍摄,这些足够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对照的特点,让观众了解到最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古老神秘的原始部族和迈向现代化的肯尼亚。

4、拍摄方式

拍摄角度的选择恰到好处,例如在表现动物形态时候采用的是进行,在表现动物迁徙时使用航拍展示气势宏大的形象,在每集的结尾处使用大全景展示整体形象,为观众交代了一个全面又细致的肯尼亚。

5、结构设置

纪录片分为大地的呼吸、部落的图腾、城市的脉搏三个部分,实际上是以肯尼亚的向现代化的发展为线索。大地的呼吸保留了肯尼亚最原始的野生动物群体,是肯尼亚最古老的部分;马赛族部落是原始与现代的集合,既有部落风俗和生活方式的介绍,也有部落与现代市场相结合把手工饰品与人交换的介绍;在第三部分三个城市的介绍中,则是完全过渡到肯尼亚的现代化发展。这样的结构设置也给观众一个缓冲和过渡的环节,按照从古老到现代的顺序去了解肯尼亚。

6、人物线索

在三集的纪录片中,编导安置了对应环节人物的拍摄,第1集前去旅游的英国情侣、第2集马赛族少年肯塔、第3集中国老板刘小姐、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发现维多利亚湖等。这些用人物穿插纪录片的方式使整部片子更具有趣味性,也提高了观众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导演的情节设置还是很合理很成功的。

7、语言安排

纪录片《魅力肯尼亚》采用当地人物解说和后期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当地人的解说更加真实反映出他们的状态,配合当时的环境、动作更加生动形象;解说员李易先生是我国纪录片中比较成功的解说,他的解说缓慢悠扬,更能深入人心,这样的搭配使整部片子都在声音方面都比较和谐。

8、后期剪辑

因为纪录片的真实性要求,后期剪辑很少使用剪辑特效,大多采用切的方式,因为拍摄的画面精美和清晰,剪辑方式的使用对整部片子的影响不大,反倒是镜头的组接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逻辑性。

9、制作不足之处

观众看到的《魅力肯尼亚》只有三集,每集25-26分钟,虽然片子选取了肯尼亚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但是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我觉得为读者展示出的内容还不太充分,如果可以再多方面的展示出肯尼亚的各种特色就更完美了,例如整个民族的特色、国家的经济现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等,我们所看到的的三集有些片面,作为观众我更想全面地了解肯尼亚。

艺术特色分析

1、真实性

真实是纪录片艺术各种功能和价值赖以生存的最重要基石。《魅力肯尼亚》同样也不例外。纪录片虽然在题材选择、拍摄方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导的意图,但展示出的画面和反映的思想都是当地最真实的情况,而本部纪录片更是深入到肯尼亚内部展示出了最真实的肯尼亚风土人情,首先体现出的艺术特色就是纪录片的真实性。

2、知识性

《魅力肯尼亚》是一部旅游地理类型的记录片,它所展示的是大众所不太熟知或者完全不知道的肯尼亚,所以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丰富阅历、增加知识的一种方式。本片选择了肯尼亚具有特色的方面进行拍摄和描述,是观众了解肯尼亚最直接的方式,这样的题材选择也容易吸引观众,加深印象。

3、故事性

本部记录片中部分采用平铺直叙、部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这样增加了整部片子的趣味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讲述,跟随人物的脚步更具有线索性,通过人物的生活展示当地的习惯个特点,这样既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又达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

4、自然性

广袤的草原,日出日落,晕染出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辽远的天空,云蒸霞蔚,书写着一首首雄浑奇幻的诗篇。伴随着狂野的鼓点,粗犷的歌声,火烈鸟展翅高飞,长颈鹿悠然漫步,沉睡的狮子缓缓睁开双眼。纪录片拍摄的选择更多的使用自然意向表现,也使整部片子更具有艺术性。

5、人文性

《魅力肯尼亚》不仅是对肯尼亚当地风光景色的展现,也体现了了当地的人文性。例如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马赛族人的生活、维多利亚湖的捕鱼,这些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内容更丰富。

6、音乐与节奏相符合

在开篇与结尾表现肯尼亚宏大的全景时使用的是比较宏大的音乐,在表现肯尼亚人欢乐的景象时使用欢快的音乐,这些都与整个片子的进度和节奏相符合,能够烘托主题,渲染气氛,有利于带动观众。

7、不足

上一篇:四年级暑假作文:暴雨下一篇:努力做智慧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