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案例(共12篇)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案例 篇1
同课异构体会
对同课异构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同课异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教出的课效果不同,各有千秋。其次,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另外,同课异构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教学策略,可以每节课删除不必要教学环节,甚至挑战教学策略,逆策略而动,突破常规,实现效果好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刘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在教学除法的竖式从理解的角度,分一分的角度来理解和试写,使原来的空洞的专家说的必须满堂灌的教学内容教活,学生能够理解才能记忆深刻。费时也是值得的。原来这样的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体现过程性。
在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良作风,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案例 篇2
Ⅰ、课例设计
课题:认识角
课例1 (教师活动摘录, 学生活动略。)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 你们喜欢剪纸吗?淘气和笑笑也喜欢剪纸, 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剪了什么。 (课件出示三角形和五角形)
2.为什么把它们叫作三角形和五角星呢?
3.谁愿将三角形的角指给大家看看?五角星呢?
4.揭题:今天, 我们就一起去找角娃娃, 和它做朋友。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 指角, 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 (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图)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 它们上面有角吗?你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角?
2.我们把这些角取下来 (课件展示角从图上分离出来) 。
3.拿出一个三角板, 这是什么形?它有几个角?
4.示范做:请你找到其中的一个角, 用手摸一摸, 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5. (课件出示一个角) , 点击介绍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6.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7.同桌之间在三角板上找到角, 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8. (课件出示三个角) 让学生指指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二) 画角、找出生活中的角。
1.知道了角的样子, 你会画角吗?示范画角
2.师:我们可以给角起个名字, 用一个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 再写上数字1, 记作:∠1;读作:角1。
3.像老师这样画几个不同的角, 并给它们起名字。
4.指名在实物展台下展示自己画的角。
5.课件: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6.师:角娃娃藏在了一些图形中, 你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
7.课件出示:帮蓝猫和淘气找到共有几个角, 破解密码, 打开山洞门。
8.找一找,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
(三) 比较角的大小
1. (课件出示两个相等的角, 一个边长, 一个边短) 比一比, 哪个角大?
2. (课件将这两个角重叠) 说明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3. (课件播放动画:红角和蓝角) 红角和蓝角也为这事吵了起来, 一起看看吧。
4.老师的大三角板与你的小三角板比较同一个位置上的角, 一样大吗?
5.师:那角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
6.请你玩一玩, 在玩的过程中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7.怎样使角变大?怎样使角变小?
8. (课件演示:角的开口越大, 角越大。) 总结一下,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9. (课件出示一首关于角的儿歌)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 要看张口不看边。
10. (课件出示一个角大、边短的角, 一个角小、边长的角) 它们谁大谁小?
11. (课件出示组合角) 你能数出一共有多少个角吗?
三、总结收获
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知识, 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课例2 (教师活动摘录, 学生活动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 想不想见一见? (黑板出示三角形)
师:谁能大声地说出它的名字?
师: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
师:现在请你拿掉一个小棒, 你还认识它吗?
师:你们愿意和角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 。
二、探索新知
1.欣赏角。
2.摸一摸。
师:看到了这么多角, 你们想不想也动手摸一摸?
师:取出三角板, 这里有角吗?
师:摸一摸有什么感受?
师:刚才我们摸的这个图形就是角 (师画角) 。
师:你知道这个尖尖的, 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书上第67页里, 赶快去找找吧?
3.学一学。
师:通过看书, 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样的边?
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三角板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强调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
师:教学角的表示法和读写法。
4.玩角, 发现角有大小。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表现的真棒!看看老师送你们什么小礼物了?
师:它们的名字叫“活动角”, 大家玩一玩, 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师:这说明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师: (小结)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 角越大。
5.游戏———变角, 比角。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变角游戏。
师做一个活动角, 要求学生变出比自己的角大或小的角, 找出大小差别大的角让学生辨认, 能直观看出大小。师做一个活动角, 要求一名学生变出比自己的角大或小的角。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做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
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68页“比一比”练习。
师:看老师手里的角哪个大, 哪个小? (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板比较同位置的角) 。
师: (小结) 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这节课我们和角交上了朋友, 你们都发现了角的哪些秘密呢?
师:有首儿歌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知识的,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边长边短无所谓, 张口决定我大小。
巩固提高
师:1.引导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找找有几个角, 哪个最小、哪个最大吗?
三、小结
师:谁来当“角”, 做个自我介绍。
Ⅱ、结构与评析
教学结构是基于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而成的, 是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风格的集中体现。好的结构具有“1+1>2”的功效。
这两个课例, 从整体上看都是三段式结构, 导入———新授———小结。下面对各段进行具体分析。
1.导入方式。
课例1由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剪纸, 进而请同学们认识“角娃娃”。达到了由儿童的“前经验” (原来就知道三角形和五角星) , 通过感兴趣的活动 (剪纸) , 去认识角 (娃娃) 的目标。
课例2在黑板出示三角形, 进而请同学们用小木棍摆出一个三角形, 再去掉一个小木棍, 得到角。也是由儿童的“前经验” (原来就知道三角形) , 通过活动 (摆三角形) , 达到认识角的目标。
这两节课都达到了创设情景、学生活动、构建新知的目标。课例1显得活泼、生动、好玩, 体现了小学数学课的特色。课例2虽然活动中暗含了三角形与角的结构关系, 学科特色较强, 但学生的兴趣恐怕不大。
2.新授 (展开) 。
课例1将其分为三部分:指角, 认识角的组成部分;画角、找出生活中的角;比较角的大小。
每部分又分为若干环节, 环环相扣, 节节相连。体现了从现实世界 (剪刀、钟面、红领巾) 寻找数学模型 (角从图上分离出来) , 识别模型 (角) 的教学理念;对模型进行表征 (画角、命名、展示) , 再回到现实世界去认证 (找出生活中的角) ;不同模型比较 (相等、不等, 三角板, 一个活动的角、识别的方法) 。环节设计的合理使得教学方法的实施产生了较好效果 (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时, 展现了教师清新、生动的教学风格。学生学得活泼、扎实, 觉得数学“好玩”。
课例2将其分为五部分:欣赏角;摸一摸;学一学;玩角;游戏:变角、比较。
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角) 的印证和识别;对模型表征感知 (展示模型特征) ;学会看书;体验角的变化、发现角的大小;不同模型比较 (相等、不等) 。环节设计的逻辑性很强, 将接受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相结合。教学实施产生了较好效果 (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 展现了教师逻辑严谨、灵活的教学风格, 学生学得扎实。
3.小结。
都是由学生以“角”的扮演者进行总结。
从上述分析中, 我们看到课例的教学结构特点是接受式与发现式相结合。教学方式都是以学生的观察、发现、探索活动为主, 以教师的点拨、讲解为辅;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研究相结合;从动手实践到数学抽象, 步步提升;夯实基础, 即时强化;将儿歌融合在教学中。这种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符合课标的要求, 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Ⅲ、注意的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的重戏是教学结构设计。它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教学风格的集中体现, 教学效率如何?有很多评价方法和指标, 当然, 最主要的评价, 是实施后,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这里只是在宏观上, 研讨教学结构设计要体现的原则及注意的问题。
1.小学数学学习首先是认识数学事实, 即体会、感受、理解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态特征, 是所谓“数学化”的过程。课例1用生活中的折纸 (三角形, 五角星) 引出“角”, 后请同学在实际生活中找“角”, 再要求学生画角, 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
2.数学教学结构设计要体现出对数学事实的分解、组合、展开, 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即心理学上的“内化”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实现其教学目标。在设计中, 课例1、2的设计者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得到“角”, 而五个“角”组合起来又得到“五角星”;用“活动角” (教具) 展示角的变化。使“内化”成为可能。
3.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结构设计。教科书、课标虽然已经给出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 但有的教师却以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结构, 以为问题很简单, 设计的结构过于简捷, 没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的时间与空间, 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强化训练”上。这种结构显然是有问题的。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案例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专业素质;教研活动
一、同课异构含义
同课异构是以内容相同的教学素材为参照,由教师个体、群体在不同的理念、智慧背景下,进行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同课”是指同一节课、同一教学内容,课标的要求相同,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相同;“异构”指的是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特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不同,即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的切入点不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说的就是这个“异”。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二、同课异构意义
同课异构要求不同教师基于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自身教学经验,遵循教学规律,吸收优秀思想,精炼其他各种教学资源,合理整合,仔细构想设计并最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同课异构活动是教师教研的一种新形式,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有时需要进行多重备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正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代教育推崇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死记硬背已不适应时代,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因此,同课异构的切实推行显得尤其重要。
三、同课异构的实施浅析
同课异构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说能简单一次解决问题,从此就不再更新了。在“同课异构”实施的初级阶段,强调点、线、面的结合,求同存异,不意味着把所有的常规打破,强调循序渐进,同时重视优化课堂结构。例如,教学预期目标,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成果的测试等都可以成为“同课异构”的切入点。教师是同课异构的教导主体,同课异构实施的关键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只有教师意识到同课异构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才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其中,才能保证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作为同课异构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可以说是整个活动的起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要求重视学习方法的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教法学法的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重视情知教学的整合,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命性;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将课堂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讲解坐标时,把教室当成平面,任意选定坐标轴,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对应的坐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可以提出新问题,如三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思想是教育的灵魂。作为教师,应在保证自身技能扎实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各方面水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才是强大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学术交流,探讨教学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一加一大于二。在同课异构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说每个教师都是初学者,虽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这种教学风格也不会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因此,同课异构也包含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的总结,好的风格要继续发扬,不合适的应该适当变通,及时更正,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必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
学生作为同课异构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有的成果都必须围绕学生展开,上面提到不同的学生群体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可以让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共同探讨,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教师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对课堂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同课异构的实施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联系,让教师更懂得学生,也让学生更喜欢教师,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聂必凯.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王丽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 篇4
2013年3月26日,我参加了泰安市教研室组组织的在泰安师范附小数学教师听课活动。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一天的听课里,观摩了几位老师的小学数大学同课异构优质课,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对家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是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我主要听了《时分的认识》《观察物体》《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各位老师讲课独具特色,艺术性很强。回想肥城师范附属小学的翟晓琳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她的这节课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活跃,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学生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积极。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教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本节课中,她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在教学体验1小时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上课、下课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最贴近的事情中感受1小时。课后对家长作调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1小时的认识,有利于对其时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也同时达到了教学目标关于情感目标的要求。在这种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下,学生思维积极、主动、活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各抒己见,不仅使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她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一位数学教师能做到这些,让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真的合作交流中明白分数的基本性质感觉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肥城安站镇的张敏老师在新授《因数和倍数》过程中,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在这六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案例 篇5
数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设高效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0月22上午,《太子河区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我辽阳市首山农场学校二楼多媒体举行。全区骨干老师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来自全区七所中心小学的七位教师分别对《温度》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
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执教老师各显其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尽显不同的精彩。教学构思异中存同,同中求异,引发了听课者的研究和思考,体现了同课异构的价值。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让老师们看到不同的处理教材的方式,更主要的是给老师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思索的机会。使老师们经历了比较、反思、研讨的过程,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数学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篇6
寺寨乡中心学校
王海军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展评活动,我才真正明白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内涵。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语言,不同的教育机制便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为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这让我受益匪浅。
一、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在课堂上不确定因素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不同的老师在上同一课时,教法不同,学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我们相互学习其中的闪光点,弥补自己在教法上的不足,以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收到更大的成效。
二、变压力为动力,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否则会为自己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而被社会所淘汰。
浅谈小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篇7
每学期,我校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从同一年组上同一节课的教师中选出两节比较优秀的课,然后用非本班学生上课,之后教者对自己所上的课进行反思;最后请参加听课的同年组教师、研训员和领导进行评课。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讲课的教师显现出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做到了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简约清新的执教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赞赏。例如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S版第一册《看图说话学拼音9》,分别由张静和李秋楠两位教师执教。张静老师是一位有经验的中年教师,在教学生拼音“ai、ei、ui”的发音时,她先讲解发音要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最后让学生模仿发音,注重了学生观察能力、模仿能力的培养;而李秋楠老师是一位年轻教师,她在教学拼音“ai、ei、ui”的发音时,先讲解发音要领,之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发音,然后再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发音进行练习;这位老师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再如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分别由杨义梅和庞艳茹两位教师执教。在讲解人类对地球的危害时,杨义梅老师采用“乱砍滥伐、污水排放、小工厂的废气排放”等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教师的启发与引导;而庞艳茹老师则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人类给地球造成危害的事例,然后出示“乱砍滥伐、污水排放、小工厂的废气排放”等多媒体课件,再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四年级英语教师郝桂玲、田红艳选取了故事作为教学内容。在前期备课中两位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确立了该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同时对于教材所蕴含的教育性元素进行了挖掘,即A friend indeed is a friend in need. 然后两位教师又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故事文本进行了再构处理,使之能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展示课中我们看到,郝老师紧扣语言知识重点,注重词句的操练以及语篇的朗读,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故事表演中进一步体会故事蕴含的真谛,同时进行语用输出。在郝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学生深入浅出轻松掌握了新授词汇,并能用课本中的语句进行故事描述与表演,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整个一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田老师的课侧重于故事内涵的挖掘,在引导学生学习故事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型,田老师将故事的学习重点落在内涵的挖掘和情感的体验上,在整合教材设计教案时力求将语言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整个故事的学习中得到落实和达成。故事的开头引出生词的学习,对生词和语段的练习又续写了故事,剧情的发展引出了课本内容,对课本内容的再创造又发展了故事。这样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是融于一体的,所以最后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朋友”一词的理解,同时学习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也就水到渠成了。
每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标和教材进行解读,或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或侧重文本感悟品读,教师们颇感受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的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我们从这项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经过多年小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使我们全体师生受益匪浅。我们的体会是:第一,“同课异构”———形式新颖;第二,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各有不同———思路新颖;第三,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去看待同一节课,看法是不同的———视角新颖;第四,教师从本次活动中能审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能及时、深刻反思,能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教师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师生双赢。
初中数学中同课异构的应用分析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同课异构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24-01
0
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长期以来都是实行的走班制,也就是一个教师要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工作,这样就使得初中数学的课后辅导工作出现了较大的困难,而且也具有了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要求。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同课异构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初中数学教师的关注。笔者与自身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以新浙教版教材为例,对初中数学中同课异构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供大家参考。
1.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关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每一位学生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终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学情。与此同时,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往往要承担着多个班的教学任务,而不同班级中的学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面对着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如何能够利用相同的数学内容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予以尊重,积极地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最终能够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强烈的渴求欲望。我们都知道,数学这一门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教师必须要将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体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二次函数的应用》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多列举一些生活当中与二次函数的应用有关的相关事例,从而能够让学生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住。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需要用到二次函数的生活实际问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上讲述有代表性的生活中的二次函数问题。通过这种老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种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二次函数具有非常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学生的学情予以重视,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任何一个学科最终的教学目的都是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很多教师长期以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以教材、教学内容为根据对学生进行各种知识的训练。而同课异构的方式则是立足于课后的练习,通过对各项活动的有效组织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与此同时,不同的教师在理解同课异构的时候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就算面对着同一种教学内容,在理解程度和认识角度方面也具有差异。因此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情予以高度的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住数学知识。比如在对《图形的对称轴》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利用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新课导入,让学生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够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对称美具有充分的感受,然后教师再利用剪纸活动让学生将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图形亲自动手剪出来,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想象能力很好地激发出来。而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和交流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对数学情境进行巧妙地创设,动态的进行同课异构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数学情境进行巧妙地创设,动态地进行同课异构,就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充满个性,最终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知识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等为根据将不同的数学情境构建出来,使死板的数学教材和教学内容产生生命活力,从而有效的进行同课异构,确保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进行课堂导入:“大头儿子一家在上午8点钟从家里面出发,要去离家5千米的游乐场去游玩,在路上小头爸爸开着车保持匀速前进,要在8:40之前就能够到达游乐场,请问需要保证什么样的车速才能够准时达到游乐场?”又比如在圣诞节之前,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课堂导入:“老师在商场按照每件商品八折的优惠购买了两件礼品,在结账的时候一共付了不到16元,请问每件礼品具有多少元的标价?”利用这种方式就能够将良好的数学情境创设出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同课异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同课异构的教学的方式,要严格的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并且与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相结合,积极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的确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的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陈茂叶.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走进中考——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六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百以内两位数乘除一位数。2.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教学重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三、教学难点: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中的不良习惯。
四、教法: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法、练习法等,让学生系统地复习计算与运用的相关知识。
五、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复习法、归纳法、练习法等,回顾复习计算与应用的知识。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运算的意义”,谁能说说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数的运算”中的“计算与应用”。(板书课题:计算与应用)学生活动:自由汇报,说说加、减、乘、除法的意义。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复习“四则运算的计算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点子图。
(1)提问:你是怎样计算“15×13”的?你能在图中圈一圈,说明这样计算的道理吗?(2)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回答:“15×13”就是求15个13的和是多少或13个15的和是多少。
(3)学生活动:在点子图上圈出13行,每行15个点或圈出15行,每行13个点,并汇报如此圈算的道理。2.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提问: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追问: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有哪些? 3.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回顾交流”第1题第(2)小题。(1)让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明算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是怎样计算的,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深人理解计算方法,同时也整理复习了四则法的计算法则。
4.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回顾与交流”第2题。(1)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出各题。
(2)在计算的过程中,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回答:整数、小数和分数相加减时,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5.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联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回顾与交流”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
(2)比较上下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3)反馈汇报。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右边起第几位点上小数点。
计算小数除法时,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数是小数时,要把除数化成整数,同时把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然后按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6.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回顾与交流”第4题。(1)让学生先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各题的计算结果。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3页“巩固与应用”第1题(1)学生自由读一读。(2)指名汇报。
生完成练习,反馈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3页“巩固应用用”第2题(1)独立找一找每题中的错误。(2)和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3)反馈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有针对性地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完成教材74页“巩固与应用”第4题。
(六)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
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法则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乘法与除法的计算法则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及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编排特点设置间题,再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一边计算,一边思考与计算题相关的问题。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计算紧密联系起来复习,既提高了计算能力,又明确了算理和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了对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法则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不但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计算中发展思维能力,还注重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使学生的计算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本节课复习内容较多,很多小的知识点都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学生的练习中发现学生还有不懂的知识点,应及时补充、讲解,保证识的连贯性、完整性。
解放三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总结 篇10
为了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效开展,本组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积极讨论,坦诚的交流,有效地总结,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让大家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认真实施课堂教学。
为了上好本次同课异构课,我组教师多次坐在一起仔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确定了教学内容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大家认为,学生在学这部分知识前,已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紧紧围绕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教法、学法,确定教学的异同点,每位教师在钻研好教材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再互相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预案,做好实施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位教师,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入手创设情景,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天上课的老师是根据教材利用米尺上的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意义。但学生不常用米尺,所以在理解小数的意义方面还有待加强。第二天的老师就吸取经验教训,把难理解的米尺换成易于接受的元角分,运用学生熟悉的元角分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突破“小数的意义”这个难点。这次活动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本次活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同课异构”的很多“同”的要求下,凸现出多元各“异”的教学魅力,迸发出异彩缤纷。
二、教师授课风采各异,形式多样,使人耳目一新。
八位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相同的精彩,精彩有目共睹,感受因人而异。“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秉着“立足教材,优化教材,超越教材”的理念,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研讨教材,整合资源,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
此次活动的亮点有:
1、突出了常态化课堂的“实”。所有老师都没有“花架子”,都是根据“以学定教,当堂达标”的要求,力求扎实、精讲多练。
2、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主动体验。采用了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与人合作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提高。易玉香、谭芳、杨军三位老师的课,特别重视把创造、总结的机会都给了孩子,老师只起了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孩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让学习也变得生动有趣!
3、所有老师都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和思维能力。龙高昂、李真林两位老师尤其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4、课堂上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的特点,大部分教师都能立足生活,将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调动学习热情。教材中米尺设计较为抽象,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以元、角、分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很恰当的,易于学生接受。
5、每位教师对所讲的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查找了很多资料,并能精心准备各种教学所需教具、课件、小黑板等。
6、授课语言精炼、自然流畅。李真林、卢新果老师语言的经典幽默,谭社梅、谭娇萍老师课堂语言亲切又富有激情。
三、值得反思的一些问题:
1、个别教师的激情不足,整节课语言平淡,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过少。
2、有的教师对重难点的突破不够到位,学生独立做题时错误率高。
3、课堂上有些讨论性的问题才刚刚展开就急于匆匆收场,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来得急思考,有些流于形势。
4、评价语言和形式还应多样化。
共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组老师各自演绎了同样精彩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永恒的追求,作为新课标下的教师让我们对“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多些关注,多些思考!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案例 篇11
一、尊重班级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制订教学目标,除了教材以外,还要依据不同班级学生真实的发展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具体而有针对性。“同课异构”实际上就是富有鲜明学生立场的教学设计理念。每班学生学习状态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异”进行“异构”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做到目标与现状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并从班级的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两个方面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一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两个班级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哪些已有知识,如何更好地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如何运用旧知迁移到新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同的班级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什么不同的困难,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不同的困难?怎样安排学习内容,才能使不同班级的学生发展有所提升?
2.根据学生的发展差异,设计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不同班级的学生难免会有不同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一般努力照顾这一点。对于程度弱的班级,教学要求往往是希望这些学生能够理解并基本掌握;对于程度强的班级,教学要求往往是希望他们能够在理解和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初步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使不同层次的班级都能够有进步、有发展。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好的学生能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吃得饱”,让后进生可以跳一跳“够得着”,照顾到所有学生。
3.根据学生的意识差异,做到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对班级、学生有较为熟悉的了解与判断,同时,也要超越这个班级状态,从某个年级、某个学段的意义上整体把握学生发展状态。这也就是教学设计时的“年段意识”和“学段意识”。具体班级学生意识的确立会使我们更清晰知道问题所在,年段意识和学段意识中的学生,更能够让我们清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点等,这有助于让我们了解同一主题的教学在不同年段教学中的相关性和差异点,不至于将教学目标定位过低或过高,这样的分析往往在平行班中具有共性。
4.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尊重班级差异,制订完全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要准备两份不同的教案。我们的做法是在一份教案上体现两个班级的共性和差异,目标的差异只是一些细微的不同。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维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点。同一个老师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差异,针对差异,进行教学目标的微调,符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不同的课型结构,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课型使用时应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关注目标语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提升语言交际能力,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班学生不同,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班级的独特性,我在执教五年级的两个班级时,就发现了两个班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1班的学生口语表达积极踊跃,但在书面表达上却出现拼写、语法等错误的情况较多;2班的学生书面成绩遥遥领先,却不愿口头交流。考虑上述因素后,我在备课时决定来个“扬长不避短”。在1班,多采用了读写课型,让学生多锻炼书面表达,提高准确性;而在2班,则采用读说的课型,让学生多开口说,增加交流的积极性。
这种方法,在刚开始会感到一定的挑战,一段时间后,效果就显现了,两个班级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上越来越平衡。慢慢我就发现,两个班级的英语学习显现出高端平衡的状态,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了平衡发展的状态。
三、通过不同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进行学习评价,使学习与评价相结合。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学生不仅看重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也希望家长对自己的肯定。因此,只要学生有了进步,我们都会及时告知家长,并要求家长和我们一起鼓励孩子。学生在正面的评价下,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提高很快,尤其对于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本着“每天进一小步”的原则,学习效果提高更快。
在平时的“同课异构”的研究中,只要遵循学生立场,充分分析学生的状态,制订满足学生发展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评价,那么这样的课堂才是与众不同的,是高效的!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案例 篇12
一、“课”的可建构性
“同课异构”的基本前提是同一的“课”是可以进行不同的建构的。这里的“课”主要是指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可见, “同课异构”是建立在可建构性教材观基础之上的。
教材观是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处置方式的基本看法, 不同的教材观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长期以来, “圣经式”的教材观是教师的主流教材观。在诸多教师看来, 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法定的”, 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它规定着教师“教什么”, 教师只是在“怎么教”上有些许自由, 如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启发、讨论、作业等, 如果遇到师生的见解与教材的观点、定论不一致时, 应以教材上的解释为“标准答案”。这种教材观的消极作用已经被学者们详细地揭示出来:“首先, 它割裂了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其次, 封闭的、缺少弹性的教材观使教师个人的力量与专家设定的教育内容之间无法建立起某种建设性联系;再次, 它限制了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还有, 它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 扼杀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 它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 使教师无法在教学中找到其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1]“圣经式”教材观统摄下的教师被形容成宣读“圣旨”的“钦差”, 只能是“照本宣科”, 至多是“戴着镣铐跳舞”, 要对这样的“课”进行“异构”实为奢谈。
“材料式”教材观为“同课”提供了“异构”的空间。“材料式”教材观认为, 教材只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 这些教学材料可以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 但不具有“控制”教学的力能。“材料式”教材观主要的理论基础是“范例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知识观。20世纪中后期欧洲兴起了“范例教学”, 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被认为是范例教学的主要代表, 根据他们的观点, 所谓“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的特征在于“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基本性”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 亦即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知识结构;“基础性”强调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生活实际和智力发展水平;“范例性”强调设计一种教学结构, 使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结构化, 使学生透过“范例”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 使“范例”成为沟通学生主观世界与教材客观世界的桥梁。“范例”只具有典型性而不具有全面性, 所以克拉夫基强调指出:“范例教学”不能像一道准备好的菜那样向学生呈现准备好的知识, 必须“发展地”进行教学。[2]要“发展地”进行教学, 就需要教师的建构。“建构主义”知识观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教育界在反思行为主义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观点, 尽管建构主义思潮有不同的版本, 但其共同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复杂性, 认为知识是人们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知识是对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与意义化;知识的建构过程需要与他人不断交流与沟通。可见, 基于上述理论的“课”是可以建构的。
新课改要求将“课”的可建构性付诸行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首先, “一纲多本”撼动了教材的“法定”地位, 使“以本为本”的惯习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其次, “教师应成为课程的二度开发者”“用教材而不教教材”等倡议赋予教师对“课”建构的权利。在“教材只是一艘知识之‘舟’, 是一座能力之‘桥’, 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3]的背景下, 教师“驾舟”“搭桥”“注池”的主要表现就是对“课”的积极建构。
二、教师的教学个性
“同课异构”的主体是教师, 每位教师作为本体性存在都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作为职业共同体中的教师, 也会把教师的共同要素融入自己的行为之中, 通过自我独特的和唯一的方式反映出来, 表现出其差异性。“同课”由“异体”建构, 定将表现出异样。
社会学家米德曾说过, 一个人就是一种个性。人的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以独特的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具有的社会独特性, 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性, 就如同“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教师的个性在其职业行为——教学中的体现就形成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或“课的个性”。文学界有一句格言是“文如其人”, 在教学领域, 我们有理据说“课如其人”, 每一位教师的课都会显示出其个性色彩。反观教学实践中那些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的教师的教学, 无一不是“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教育经验、审美修养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体现, 是心意贯通使然。它就如同烙在教师身上的印记一样表明了教师独一无二的‘我在’, 它使我们得以在茫茫人海中识别出‘这一个教师’或‘那一个教师’, 也使教师自身不至于消失在‘雷同’或‘复制’的烟雾中”[4]。教师的教学个性作为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显示,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是教材的个性, 根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领悟;其二, 是教师的个性, 根源于教师的立场、观点、方法, 以及他的情趣、气质、性格。两者融为一体并不断升华, 即构成教师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思维方式, 形成课的个性。”[5]而这种对教材的不同建构和教师不同教学风格的显现正是“同课异构”的应有之义。
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是个性化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追求。教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 本真的教学应该是有个性的, 理想的教学应该是追求个性的。当今, 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而“个性化教育不是要培养个性, 而是采取个性化、特色化的手段, 保护原本就有的独特生命, 促进个性生命更好地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6]。个性需要个性来培养, 教学中师生之间个性发展休戚相关, 教师的教学个性发挥到什么程度, 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教师的教学没有了个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没了依托, 因为, “教师的范例, 对青年人的心灵, 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7]。“而一个毫无特色的教师, 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8]。另外, 教师的教学个性化不仅是教师专业成熟或成功的标志, 而且还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源泉。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 而“教育家”与“教书匠”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前者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乃是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 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 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 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9]。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风格, 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果, 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陶醉的欢呼, 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事实不止一次地给我们提供了证明, 不少教师靠模仿、反复打磨可以获得一节课的成功, 但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教学没有自己的个性, 没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此,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深有体会地讲, 课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 人在课中, 课在人中;第二境界, 人如其课, 课如其人;最高境界, 人即是课, 课即是人。不仅如此, 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体生命实践与教学过程的统一, 在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主体情趣和人生追求得到充分的实现, 从而使教师真正感受、体验和享受到自己作为教学主体的幸福。
三、课堂的生态性
课堂是“课”运作的主要空间。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课堂进行研究, 已经形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是由生态主体的教师、学生和客体的教学环境所构成, 三者之间会随时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主体的独特性以及生态要素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共生性, 势必使课堂呈现动态的、开放的态势, 因此, “同课”置于其中也会呈现出“异彩”。
作为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整体性是课堂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是指, 课堂是按照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整体活动形态, 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诸方面整体关联、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 形成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一方面, 教师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作用和影响学生;另一方面, 学生也以相应的方式作用和影响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能力与水平、学习态度与情感, 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与组织, 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选择与使用。也就是说, 面对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 教师必须学会“因材施教”。其次, 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也是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课堂生态环境丰富多彩, 大致可以分为物质环境、组织制度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课堂的自然因素、时空因素和教学设施等;组织制度环境包括班级规模、班级组织结构以及规章制度等;文化心理环境包括课堂文化、班级舆论、师生心理、师生关系等。所有这些都会以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作为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如, 在课堂的物质环境中, 教室的大小、亮度、温度、湿度和通风等自然因素, 对教学活动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宽敞明亮、颜色柔和、温度适中、通风顺畅的教室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生态主体就会心情舒畅, 精神饱满, 反之, 则容易疲劳, 情绪低落。对于课堂的时空因素,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时间的密度、节奏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课堂空间的组织形式、空间密度, 或者说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不仅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课堂交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 在“秧田式”的座位编排方式里, 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以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沟通为主, 沟通的范围局限在学生个体和教师之间, 而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 几乎没有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所以“秧田式”的座位编排适用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 而研究表明经常坐着前排中间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要好于其他位置。如果要采取当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马蹄组合型”“模块组合型”的座位编排方式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沟通方式和沟通范围, 有利于教学的实施。课堂教学设施设备, 如以黑板、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设施和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主要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则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除具有上述整体性的特征外, 还具有协变性和共生性的特点。协变性是指课堂生态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方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方发生协同变化。如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一方情绪的变化会引发另一方的情绪反应, 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课堂环境的变化也会引发师生交往方式及交往行为的变化。共生性则是指课堂生态各要素共处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 一方的存在状态以另一方的存在状态为条件和依托。如师生之间是一种共生互补的生态关系, 学生发展的程度与教师活动价值的实现程度是正相关的,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意味着教师价值的提升, 教师课堂活动价值的实现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发展, 离开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生命活动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学相长”。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当今课堂改革的理想追求。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不是教师主宰的课堂, 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不是按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训的课堂,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不是“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 而是师生探究和建构知识的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课堂, 而是教师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课堂。能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就是生态的课堂, 它融通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 充满着生命的灵气, 满足学生的和谐发展、自由成长, 是师生实现人生价值自由创造、生命力高扬的课堂。
综上可见, “同课异构”是合理的, 它建立在科学的教材观、教师观和课堂教学观的基础之上;“同课异构”又是合情的, 它顺应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 对于改变教条化、模式化、静态化、单一化的课堂痼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作为一种便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 “同课”是可以“异构”的, 而且是应该“异构”的。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 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项目编号2008G G131) 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11) .
[2]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275-276.
[3]苏军.“教”教材与用教材“教”[J].上海教育, 2003, (7B) .
[4]叶澜,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60.
[5]吕渭源.教学模式.教学个性.教学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 .
[6]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 (4) .
[7]郑文斌.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97-198.
[8]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93.
【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案例】推荐阅读:
东片同课异构数学组听课评课活动总结05-22
高寨子镇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09-09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07-28
小学数学渗透德育案例10-21
计算案例分析小学数学06-15
小学数学活动案例分析07-20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08-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09-09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0-09
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