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

2024-10-23

失独老人(精选8篇)

失独老人 篇1

主题:关于失独老人帮扶政策问题的完善

现状:

1、自从2001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其它国家速度快、规模大。随着高龄老人的快速增加,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的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2、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3、失独家庭的帮扶制度并不完善:在2001年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涉及失独群体社会保障的条款为该法的第四章第二十七条:“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有法律专家分析,这里的“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而且“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概念很模糊。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执行起来也有很大的伸缩性。

4、针对失独家庭,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进行补贴每月每人一至两百元,但在年龄方面要求女方年满49周岁时,夫妻双方才能同时纳入扶助范围。而这样的经济救助和年龄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解决方案:

1、经济上地方政府要落实养老扶助政策,全国的帮扶标准要统一,不够的由国家支出。

2、心理上相关专业部门要深入调查,切实关注失独老人的心理状况。

3、社会上各个成员之间要形成共识,努力共同营造关爱氛围,带领失独老人走出伤痛阴影。

背景:

1、计划生育——生二胎

2、失独def.3、自从2001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其它国家速度快、规模大。随着高龄老人的快速增加,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的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4、数量大。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5、制度不完善

6门槛高

失独老人 篇2

关键词:失独老人,养老机构,模式探讨

失独老人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老年人。独生子女是父母养老的关键,失独老人失去了这一核心支柱,在受到心理折磨的同时,年龄的增长也使得其抗风险能力降低,同时因制度不完善,在生活、经济等方面面对着较大的难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推算,失独家庭已超百万。随着这一群体数量的增加,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对失独老人的养老模式的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失独老人与现有传统养老机构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失独老人需求增长和公办养老机构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截止至2014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人比重为10.1%。与老人比重不断上升不对等的是,养老结构和养老床位增长缓慢。2015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5.43张。此外,本应优先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失独老人等弱势群体,发挥“托底”作用的公立养老机构,因其服务设施完善、价格相对低廉,而成为部分“特权”老人的养老首选,这也加剧了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窘境。

(二)失独老人经济收入偏低与民营养老机构费用偏高之间的矛盾

失独老人较空巢老人来说,子女的经济资助是空白的,因此,失独老人最直接的求助对象多为政府。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水平相对较低,养老金替代水平不高,尤其是在农村,政府所资助的资金无法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虽然从2007 年开始国家设立了针对失独家庭专门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且无养子女的夫妻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但这与高额的养老机构收费相比,显得杯水车薪。

(三)监护人缺失问题凸显

除了上述养老机构资源分配不均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外,失独老人在进入现有养老机构方面还存在另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即监护人的缺失。若夫妻二人健在,则可以相互依靠;如若一方患病或离世,另一方即使有经济条件能够入住养老机构,但会因缺少监护人(一般是子女)的签字,在入住以及维护权益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从养老机构的角度来看,一旦失独老人神志不清,又无后续缴费的能力,养老机构将会面对很大的难题;从社区人员的角度来看,虽然社区人员能为失独老人提供担保,但如果没有配套政策来支持,也存在一定的担保风险。

(四)特殊精神与情感需要被忽视

现有的养老机构主要关注于老年人基本生活和健康,对老人的精神以及情感需求方面的关注较少,而对失独老人精神上应给予的特殊关怀更没有得到重视。面对中老年丧子的伤痛,失独老人对于精神慰藉方面的要求相对于其他老人来说更加的突出。失独老人的精神方面较为脆弱,失独父母每日以泪洗面、无法从伤痛中走出,抑郁、封闭、不愿与人交流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现阶段,我国对于失独老人的相关养老措施在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还很不完善,精神慰藉已经成为失独老人养老的主要难题。

二、有效解决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模式探究

(一)设立专门的养老机构,为失独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设置专门的养老机构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失独老人多元化的养老要求,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老人在生活、情感等诸多方面均得到满足。

北京市已于2015年出台了对于失独老人的养老机构的接受方案,将北京市的第五社会福利院改造成为专门接受失独老人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对此,北京市将会积极构建评估平台,设立较为公正、专业的失独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机构,对需要养老的的失独老人进行统一的评估,相关政府闭门根据评估的建议而为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专门的养老机构能够满足失独老人的不同的养老需求,其他地区应积极借鉴,设置更科学、专业的养老机构。

(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减轻失独老人的医疗负担

针对失独老人的医疗问题,应逐渐提高相关费用的报销比例,减轻失独老人的生活压力。例如可为失独老人建立医疗二次补偿制度,即在对基本的医疗保险的报销基础上,再报销一部分特殊医疗费用。

(三)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区力量

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指引作用,为失独老人提供相关政策帮扶,同时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活动平台,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并且积极扶持相关社会组织的建立,将志愿者与专业社工相整合,为老人创造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勇刚,胡琳娜,马刚.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失独老人养老风险化解机制——基于对河北省保定市的调研[N].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秦秋红,张甦.“银发浪潮”下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兼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北京社会科学,2014

中国失独老人 篇3

有失独者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没有孩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放?

一次上访

2012年6月5日下午,八十多位失独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聚集在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民来访办公室的小院内。他们想和计生委的领导见个面,谈一下自己的未来。

八十多位失独者在办公室一直坐到第二天下午4点,直到领导同意见面。一个小时后,失独父母中的5个代表和国家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等工作人员在计生委的8楼会议室里开了一个座谈会。

会上,失独者表述了自己的诉求:他们希望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由政府给失独者提供集中的廉租社区;而最主要的,是希望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明确管理失独群体的机构,让失独者知道出了问题该去找谁。

计生委承诺会在3-4个月内研究出台一个制度框架报国务院,并且答应建立沟通机制。随后双方互留了电话。

在得到答复后,失独者离开来访办,回到宾馆。第二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带着希望各自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埋葬了孩子,也埋葬了自己

笛妈是6月2号早上到的北京。

笛妈的女儿1983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保研,之后又公派美国读博。2008年5月底,女儿在美国遭遇车祸不幸去世。

女儿去世一年半以后,笛妈和老公搬离了原来居住的城市,几乎断绝了和从前生活圈子之间的所有来往,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笛妈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共同的话题也是孩子,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

像笛妈这样的家庭,在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已经超百万个。

有关专家推算,1975-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中,超过一千万会在25岁之前死亡。这意味着有2000万名父亲和母亲,在中老年时失去惟一的子嗣,成为孤立无助的失独老人。

没有孩子,养老院都不收我们

潘教授今年75岁了,他是这些失独者中年纪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他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3年。如今,他仍然没有完全退休,每天弓着问号一样的后背往返于职工家属楼和办公室之间。

当年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潘教授和爱人34岁结婚,35岁才有孩子;而当他到了70岁高龄,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孩子却因为心脏病离开了人世。

孩子去世之后,潘教授曾经跑过好几家养老院,想给自己和老伴的晚年找个安置,但所有的养老院都将他拒之门外。按照规定,养老院接收老年人需要子女签字,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给他们尽这个责任了。

在跟计生委领导座谈时,潘教授说:“我71岁时就来找你们谈过这个问题,你们没有解决;现在我又来谈,我不想3年后这个事情还是没解决,到那时候我可能就是一张相片了。”

只想死得痛快一点

老庞比妻子大5岁,“文革”时老庞被打成反革命,妻子也被下放劳动10年,回城后她四处找人给他平反,到女儿出生时,老庞已经39岁。

那是计划生育管控最严格的年代,老庞攒够了交罚款的钱,打算再生个儿子,但这事被单位知道后,孩子还是被打掉了。

2007年6月底,女儿突发病毒性脑膜炎,在医院抢救45天后离开了人世。

老庞是中医,擅长针灸,在镇江一带小有名气。给方丈治病的时候,他说起自己丧女的遭遇。在方丈的劝导之下,他皈依佛门做了居士。方丈在寺内腾出一间房给他当诊室,从此,老庞几乎没有回过家。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更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鉴于这种现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

显然,老庞这代老龄失独者已经无法享受到二胎生育政策。

失独老人 篇4

——石影

一、项目背景

失独老人,是指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生活方式相对封闭,极易产生被抛弃和疏离感,缺乏与社会和他们直接沟通和交往的机会,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薄弱,他们在生活、心理、医疗、养老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与救助。

我们启动“关爱失独老人”这一项活动,旨在通过社区的宣传和介入,在生活、心理减压等方面为失独老人提供帮扶与救助,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在开展关爱工作前,需提前进行失独老人困难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心理状况有初步了解,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二、项目名称: 关爱失独老人、构建和谐社区

三、服务对象:社区内全体失独老人

四、项目工作团队:

督导:一名,总负责社区内所有失独老人的服务项目。社区负责人:一名,主要负责建立失独老人信息档案、资金评估与申请、组织健康讲座和娱乐活动等。

社工:3名,主要负责协助社区负责人的工作;专业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老人

志愿者:名额不限,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和对社工内失独老人进行服务。

六、项目目的

1.通过开展关爱项目,丰富部分失独老人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走出较为封闭的生活网络。

2.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增加失独老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助人自助。

3.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加强宣传,使社会大众关注这一群体,让更多人关爱他们。

4.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对社区服务体系作出规划。增进国家对失独老人的帮扶救助政策的完善空间。

七、项目工作内容:

1.社区活动。邀请失独老人参加社区活动,观看或参与文艺演出、参加健康讲座等等。引导失独老人走出封闭,感受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2.小组活动。组织失独老人培养、参加兴趣爱好小组。活动围绕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尊感、自信心等方面开展。通过各类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来实现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学,提升自我的价值感。

3.上门走访。通过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情感交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疏导。并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健康状况,探索建立长效关爱制度。

活动注意:

1、去标签化,活动期间,统一称呼失独老人“叔叔”或“阿姨”

2、考虑服务对象年纪偏大,出行不易,活动时间看天气情况可调整

3、每个活动提前准备相关总结性材料,以备不需之需。

4、活动参与者因时间、社会地位,触动其敏感心态等原因而不愿参加活动,利用各方面帮助,与其交流,尽可能满足其要求,做到相关保证(保密工作等)。

八、存在困难

缺乏专业人才和资源

案例1.余师傅,女,早年生活是夫妻恩爱、母慈子孝,因一场车祸同时经历丧夫和丧子。后卖掉房子搬至外区,也再婚了,但极为害怕别人知道她早年经历,害怕被扣上“克夫”、“克子”的帽子,害怕别人异样眼光,自己又很难走出悲痛,这类人群需要专业心理介入。

案例2.黄师傅,男,聋哑,现患有肺结核和重糖症,残联各方面补助加失独各方面政策补助,生活上并无经济困难问题,但住院行动不便再加本身沟通不便,社区有心帮扶而力不足,需要专业护工资源。

案例3.王师傅,男,经历过插队,遭遇过下岗,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唯一的孩子也没有了,有过上访经历,王师傅认为现有的帮扶政策大程度上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强力推动的,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展开的,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较低。这种情况下,由第三方社会组织或专业社工介入,更有利开展工作。

九、针对困难采取措施

1、申请资金,引进、购买专业服务

2、积极开发社区已有的资源,充分发掘社区“能人”、利用辖区共建单位,合理配置,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

《失独者》读书笔记 篇5

推开窗子,透过瘦瘦的树枝看薄薄的雨雾,窗外只剩下一片辽阔的苍茫了。

想必是冬天的缘故吧?细细的雨丝飘着,那抹寒冷的感觉袭上心头。

放下手中新到的杂志,心中却再也不能安静下来了。因为一篇文章――《失独者》!其实,这里面讲诉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也有发生的。人到中年的父母,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一下子就失去了青春年少的女儿。母亲年过五十,已经不可能再生育了,父亲说:“我们的泪水可以装满一水缸。”那样的伤,那样的痛!

雨依然落着,细细斜斜的样子,我的眼前已是迷蒙一片。

走在缓缓老去的日子里,体验过孩子出生的欣喜,也见过死去的.无奈。是啊,这世界上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呢?!

记得我的外公就是像一片叶子似的落下了地。他是自己去晾衣服倒下的,轻飘飘的样子,比一片叶子还轻的吧?!外公去了,我心里的伤感并不太多的。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毕竟他已经八十多了,这样的离去在我想来是最好不过了――没有痛苦,没有折磨。如果是我,我这样离去,我会欣喜的。

真切地体味到死亡的伤感气息,是在我十四岁的那年。我的同学,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先一天晚上他还和我们在一起上自习课。当第二天早读时,我们走进教室,就感觉到教室里充满一种别样的气息――怪怪的感觉。我的同桌告诉我说:“田艺死了!”我张大了嘴巴,所有的女生都张大了嘴巴!怎么可能呢?那样小,那样活泼的男孩!教室里炸开了锅,没有谁相信这是真的。可男生们一五一十地告诉我们,田艺从发病喊疼到去世不过一小时,他们甚至还来不及和老师一起送田艺到医院,甚至田艺还来不及见他父母最后一眼。我们都愣住了。在那样漆黑的夜里,我的同学啊,你可否找得到天堂的路?!

后来,我们全班同学去田艺家里了。我是怎么也忘不了他父母的表情的,那样的哀伤,那样的无助……我是没有语言可以叙述那样的表情的。田艺的妈妈紧紧抱着他的弟弟,大约她是抱着自己全部的希望与暖吧!还好,她还有希望,她还有暖。可是对于现在的许多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哪一家不是宝贝似的看着孩子?是啊,那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心间上的宝,谁能不疼?谁能不在乎?

这几天小城里又因为一个孩子的莫名溺亡而传得沸沸扬扬。不管是离得远的、还是住的近的,大人们都会在放学时分放下各种事物去接孩子。各种版本说得不尽相同,相同的就是那个活生生的孩子不在了,悲痛欲绝的父母当场晕了过去。

最近在网上看见许多关于放开生二胎的传言。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可我想,不管怎么说,两个孩子是怎么也不算多的吧?无论是男是女,孩子总归有个照应。只是,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又有多少夫妻还愿意生养两个孩子?

凭窗望去,雨已看不分明,一个下午竟也过去了。寥落而美丽的黄昏里,我衷心祝福我所有的亲人与朋友都健康安好!

编辑推荐:

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篇6

一、农村老年失独家庭现状

天元区乡镇农村户口的老年失独家庭有37户,50人。

1.年龄分布

49-60周岁的失独父母有17人,占总数的34%;61-70周岁的失独父母有15人,占总数的30%;71周岁以上的失独父母有18人,占总数的36%。

2.婚姻状况

夫妻健在的失独父母14对夫妻,28人,占总数的56%;丧偶未再婚的父亲或母亲15人,占总数30%;离异未婚的父亲或母亲3人,占总数6%;再婚的父亲或母亲2人,占总数的4%;因独生子女死亡受到刺激妻子精神障碍出走未归的失独父亲2人,占总数的4%。

3.独生子女死亡情况

独生子女在儿童时期早夭的为16人,占总数的43%;独生子在青年时期死亡的为11人,占总数的30%;独生子女在壮年时期死亡的为8人,占总数的22%。

4.生活保障

现50人均享受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起每人每年由政府财政发放扶助金3600元。有退休工资的失独父母8人,占总数16%(其中退休工资1000元以上3人,1000元至500元4人,500元以下1人。);五保户9人,占总数18%;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人,占总数6%。无固定收入30人,占总数的60%。

5.孙子女情况

有亲孙子女的失独父母8人,占总数16%(其中有一对夫妻);有继孙子女的失独父母1人,占总数的2%。

6.居住情况

夫妻两人单独居住自己房屋的失独父母有16对,30人(含再婚家庭,其配偶不是失独父母),占总数的60%;单身独居的失独父母有11人,占总数的22%;与兄弟、父母儿媳、女婿居住的失独父母有4人,占总数的8%;寄住村中无亲戚关系的组员家中有2人,占总数的4%;由政府抚养住敬老院的失独父母有3人,占总数的6%。这些父母中,家中有房,但因无钱修缮成为危房的有3人,其中1人的房屋已经垮塌。

7.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不佳,经常住院的有7人,占总数的14%(其中有亲戚照顾一二的仅有3人);有精神障碍、智力残疾等无生活自理能力的有5人,占总数的10%;身体肢体残疾或听力障碍的有4人,占总数的8%。小病不断,大病暂无的有16人,占总数的32%。身体健康、完全生活自理的老人仅18人,占总数的36%。

二、数据采集说明

(一)此次调研针对的失独父母为以下几种情况

1.女方年满49周岁失去生育能力的家庭,或丧偶、离异单身年满49周岁的父亲。生育情况未违反湖南省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要求。

2.符合情况1的父母,曾经生育子女或收养子女,同时存活子女数从未超过两个,现在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3.符合情况1的再婚家庭,夫妻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子女死亡的一方任统计为失独的父亲或母亲。

4.夫妻双方均未生育过,未纳入此次调研范围。

(二)数据采集方法

1.多人群调查

⑴直接调查对象本人。入户直接向对象本人核实情况,并查看有关证件以确认年龄、户籍、子女残疾等情况。

⑵向对象的邻居老人了解情况。左邻右舍比较了解情况,通过调查印证对象情况。

⑶咨询对村人口情况较了解的村干部了解情况。

2.调查时发放失独家庭现状调查表

数据汇总表附后。

三、现状分析

1.失独家庭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老的失独家庭比青壮年的失独家庭只会多不会少。根据年龄分布和独生子女死亡情况分析,儿童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占总人数比例的43%、30%、22%。意味着失独家庭不断在累积增加。43%的家庭在有生育能力的情况下却没有再生育。

2.年老的失独父母形影单离的越来越多

受到失独的刺激,很多父母在心理上留下了强烈的刺激。37对夫妻中,有2位母亲出现精神异常,离家出走。更多的失独父母丧偶、离异后选择了单身独居生活。调查对象中健在的22对夫妻,仅有两位父亲是再婚。

3.生活来源困难

农村失独家庭中,有退休工资的父母非常少,仅16%。大部分依靠自己在田土种稻谷和蔬菜换点零花钱,身体有残疾的父母只能依靠平时政府一点微薄的补贴和慰问。

仅有6%的父母由政府接到敬老院抚养。大部人选择了夫妻独居或单身居住,其3户居住的危房还无力修缮。有12%的父母由亲戚、村中组员照顾,寄住他人家中。

4.生病护理堪忧

此次调查的50人,都担心自己生病了怎么办,夫妻健在的只能互相照顾,但单身独居的老人却无法想象该如何安置。失独家庭的父母不敢病,住院的7人中,仅3人有亲戚照顾。在计划生育实施30年后,独生子女已经到了第二代,在第二代独生子女中,已经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姑姑、姑爹、舅舅、堂兄、堂弟这些亲戚,如果他们面临失独,在没有固定生活来源请不到护理人员的情况下,年老生病后哪来的亲戚照顾?

四、建议和对策

1.综合政府各部门力量,用活政策,分类养老

按照“失独”老年父母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政策给予抚养。

⑴投入更多资金资建设养老院,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及让更多的孤独老人老有所依。

⑵托养在其亲戚或者本村组员中的老人,政府每月提供一定补助;

⑶对自身要求单独居住的老人,政府能安排义工或志愿者固定时日上门服务。

2.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帮扶力度。

精神方面:配备专职心理康复治疗机构和人员,对经受家庭创伤的家庭积极引导,提高承受能力。组建“失独”家庭联系团队,让失去孩子们的父母在同样遭遇的父母一起互帮互助,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社会活动。

物质方面:根据现行政策,除人口计生部门每人每年3600元的失独扶助金、或适当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外,株洲没有针对“失独”的老年父母有何优惠政策。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多元投资的养老服务机制。

⑴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标准,让老人们生病后不怕住院;

⑵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对“失独”的老年家庭成员纳入养老保险金发放范围。同时加大农村养老保险金对“失独”家庭成员的发放标准,让老人们在年老后有一份固定的生活来源等。

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针对“失独”家庭低保户,因增加一人份的低保金额,适当提高低保标准。

失独老人的救助对策分析 篇7

关键词:失独老人,救助建议与对策

谈失独老人,首先要从“ 失独家庭”开始说起。“ 失独家庭”,是指由于内因或外因失去唯一子女,且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 失独老人”。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与实施造就了一大批独生子女家庭, 使得唯一的孩子成了全家人的希望。 独生子女家庭可谓是一种高风险家庭,一旦独生子女因为死亡、走失或其他种种原因而从家庭中离失,那么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便成为了失独老人。 因此,失独老人作为特殊历史时期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特殊群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该被忽视和遗忘。 国家和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了解其真正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帮扶和救助。

一、失独老人的阶段性表现

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在失去子女后, 经历的痛苦不言而喻。 在这整个非常艰难的心路历程中,每个阶段他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其心理状态以及对痛苦的感知程度也是不同的。 对失独老人的救助不是一蹴而就,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地帮助他们减少痛苦,解决生活困难。

在失去独生子女后,失独老人所呈现出的情绪、行为变化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逃避现实,否定怀疑

在失独老人失去独生子女的初始阶段, 大多数父母会表现出震惊、怀疑、麻木,由于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样巨大的打击,从而心里产生不真实感,认为事情并没有真实发生过,自我麻醉、逃避,甚至产生幻觉,认为子女依旧活在自己身边。 这一时期由于失独老人并没有完全接受子女离世的事实, 产生的非真实感会让他们看起来很“ 平静”,并没有很大的情绪反应。 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通常不会太久,一般为数小时到数天。

(二)第二阶段:承受痛苦,悲伤绝望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 失去唯一的孩子可谓是重大的打击,不仅使家庭结构遭到破坏,支离破碎,而且也使父母对孩子的精心栽培付之一炬。 这一阶段,父母要承受失去唯一子女的巨大痛苦,感到无比的悲伤与绝望。 大多数父母会出现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精神上变得敏感和脆弱,情绪不稳定。 在这一时期,失独老人会产生自闭心理,逐渐远离社会,与原来的社交圈疏离,带着对子女的思念会对生活充满绝望, 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这种痛苦会持续很久,时间也难以平复,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失独老人最难度过的时期。

(三)第三阶段:接受事实,缓解痛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子女的离去女对失独老人的打击会慢慢变淡,他们已经接受了失去子女的现实,恢复正常生活,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逐渐减少,但在周年忌日痛苦的症状又会暂时重现。 即使在恢复期,失独老人的社交圈依然很窄,他们不愿过多地与人交流,更怕谈及有关子女的话题,因为这是他们永久的痛楚。 失去独生子女的影响对于父母来说将是终生的, 任何方式都不能完全弥补这种痛苦,也没有根治的方法。

二、失独老人的需求分析及救助对策

(一)第一阶段:陪伴的需求明显

在刚刚失去独生子女的阶段, 失独老人最需要的应该是亲人的陪伴。 初期,过度的震惊会使失独老人普遍处于一种麻木状态, 他们的潜意识里还不能完全接受子女逝去的信息,他们对现实的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否认事实和产生幻觉也都属于正常现象。 这一时期,亲友的陪伴与支持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安慰。 有了亲人在身边,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失去子女后并不是一无所有,还是有人陪在身边,自己并不是完全独孤的,他们也不至于在痛苦来临初期就一蹶不振。

(二)第二阶段:精神和情感需求强烈

失去子女对失独老人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打乱、 生活水平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心灵上难以弥补的伤痛。 这一阶段内, 被苦痛所缠绕的他们最大的需求是精神和情感层面而非单单是物质层面。 这时期的失独老人更多的是悲伤、失落、抑郁以及对子女的思念,他们孤独、绝望,并不会考虑到自己今后的生活,也不会为养老做打算。 此时的物质补偿和资金补助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 可能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反而是有效的心理辅导更利于他们顺利度过这难挨的痛苦期,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 政府若是能够建立专门的机构,或是组织相应的志愿者,对失独老人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以倾诉和宣泄,就不会让他们对死者的情感寄托无处安放而完全陷入孤苦绝望的境地,也不会让他们更加封闭自己、远离人群而使社会交往功能完全丧失。 这一时期对失独老人的救助更多地要侧重于心理和情感方面, 防止他们陷入精神抑郁和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而导致社会边缘化,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三)第三阶段:物质需求凸显

随着失独老人精神状态的恢复,他们对物质等基本生活的需求开始逐渐突出,由于年龄的增长,失独老人在养老和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便暴露出来。 长期处于痛苦状态使他们患病的几率较高,而一旦被疾病缠绕,失独老人面临的经济压力就会大大增加。 没有了子女的赡养,缺乏子女资助这一关键性的外部经济资源供给“, 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下降,甚至出现部分家庭基本生活需要都难以保障的问题。 所以当他们出现生活困难后,最直接的就是求助于政府部门。 这一时期的失独老人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物质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失独老人的帮扶力度,提高扶助标准,使他们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由于失独老人生活照料体系十分脆弱,加上年事已高,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丧失,等到有一天他们生活无法自理时,没有了子女,谁能够来照顾他们? 谁又能对他们的晚年生活负责? 即使有了物质上的补助,但也不能完全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子女的签字,他们无法像其他老人一样入住养老院,得不到照料。 大多数失独老人不愿意与有子女的老人生活在同一个养老机构,因为他们无法回避子女的问题,每一次其他老人的子女的探望,对他们都是一种刺痛,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特殊的庇护场所,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 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专门为失独老人服务的养老机构, 让这些同病相怜的孤独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家庭,能够安度晚年。

三、针对失独老人救助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救助政策

从某种程度上讲,失独老人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政府便成了他们最后的依靠。 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失独老人应被纳入社会救助体系, 由国家财政统一建立专项基金,实行对这一群体的救助。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扶助标准,特别是建立扶助金和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保证扶助金标准随物价水平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使失独老人免受养老的后顾之忧。

(二)建立集中养老机构

由于失独老人生活照料体系十分脆弱, 加上年事已高,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丧失,等到有一天他们生活无法自理时,没有了子女,谁能够来照顾他们? 谁又能对他们的晚年生活负责? 即使有了物质上的补助,但也不能完全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没有子女的签字,他们无法像其他老人一样入住养老院,得不到照料。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大多数失独老人不愿意与有子女的老人生活在同一个养老机构,因为他们无法回避子女的问题,每一次其他老人的子女的探望,对他们都是一种刺痛,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特殊的庇护场所,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专门为失独老人服务的养老机构,让这些同病相怜的孤独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家庭,能够安度晚年。

(三)提高社会关注度

现阶段,社会大众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度并不高,所以社会舆论也是对失独老人的帮扶媒介之一, 它不仅可以增加失独老人的曝光次数, 同时也能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特殊的群体。 媒体的聚焦必然让更多的企业和社会慈善团体等加入到救助失独老人这一具体的活动当中, 因此创建良好的失独老人关注度也会给失独老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建立领养政策

在保障了失独老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 对于有意愿的家庭,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失独家庭领养孤儿。 计生部门要及时告知相关政策,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和高品质的帮扶。 对于有意愿领养的失独家庭,民政部门要优先提供收养机会,并提供相关的便捷服务。 这样,既能让失独家庭的老人享受到像正常老人一样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又能使孤儿各得其所,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结论

目前,社会上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度并不高,学术研究也不多, 所以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学术研究力度有利于更全面、更系统的分析失独老人,以提供比较科学的治疗方案。 不仅如此,它也可以为政府的救助计划给予建议,其他的相关部门也可以得到具体的数据以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 让失独老人早日从悲伤的生活氛围中走出去。 此外,通过社会大众的力量,以科学分析的方法,能够使失独老人的心灵创伤得以缓解,逐渐走出失独阴霾。

参考文献

[1]许舒文.“失独者”:心路历程、阶段性需求及社会工作建议[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2]胡善平,方曙光.失独老人的自我隔离与排斥[J].德州学院学报,2015,31(1)

[3]杨姝.试论国家对“失独”老人的扶养义务[D].吉林:延边大学,2013

[4]魏凌波.浅析城镇地区失独老人的精神困境和精神自养[J].神州,2013(6)

全人健康视角下失独老人需求分析 篇8

摘要: 在全人健康视角指导下,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式对淮南市田家庵区三位有代表性的失独老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因失独而导致的不同困境,并从身体、心理、社交、灵性四个层面全面分析失独老人的需求。失独老人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社工服务应该从身体、心理、社交、灵性四个维度,以“需求为本”为失独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务。

关键词: 全人健康视角;口述历史;失独老人;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4607

最近几年,媒体、报端不断有关于失独群体的新闻报道,推动该群体进入公众视野。腾讯网《活着》栏目专门做了一期“失独余悲——中国失独老人调查”,引起社会广泛共鸣。据该栏目介绍,有超过1 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 000万失独父母。[1]2014年4月25日《法制晚报》刊登了240余名来自全国的失独家庭代表进京向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跟进2012年提交的“关于要求给予失独父母国家赔偿的申请”事宜。[2]失独群体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要顾及的特殊对象。 学术界最早关注独生子女死亡问题源于王秀银等人在“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龄独生子女意外伤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更多此类家庭的出现,有关失独群体的学术研究和基金项目日益增多,但大多将失独家庭冠之以“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或“计划生育无后家庭”。譬如,华中师范大学陈雯提出,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扶助,“制度建构”的思路并不能真正满足其需求,而需要发挥其能动性特征,建立自下而上的扶助政策;[3]北京大学人口所课题组以辽宁省辽阳市的调研为例,针对计划生育无后家庭的民生关怀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三大打击” “六种心理” “三大愿望”,提出了计划生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并建议启动“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特别关怀行动”。[4]真正提出“失独老人”概念并开始对其进行的研究开始于2012年,山东临沂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姚金丹于2012年10月在《社会工作》发表论文《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提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失独家庭进行增能介入,是国内学术界较早研究失独老人的成果之一。[5]大多研究都集中于失独家庭生活、养老、经济、制度、心理、社交等困境,扶助制度现状与服务对策等。对于生活困境,更多集中于养老困境与社保困境。关于失独老人的需求,专门的研究目前不多,已有的研究大多只顾及失独老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的困境,而不能全面呈现。本文以淮南市田家庵区失独老人为研究对象,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式对部分失独家庭进行重点深入访谈,分析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在全人健康视角的指引下,从身体、心理、社交、灵性(简称身、心、社、灵)四个层面条分缕析失独老人的需求。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强调以服务对象需求为本,各种服务的开展均需基于服务对象切实的需求。在失独老人迫切需要社会关注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为其提供专业服务的前提是客观、准确地了解其需求。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其一,从身、心、社、灵四个层面全面、准确地反映失独老人的需求; 其二,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参考与借鉴。

口述历史是指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6]失独老人与一般老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每位失独老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口述历史具有亲历性、叙事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深入挖掘访谈对象的经历,从中剖析其需求。

根据淮南市田家庵区计划生育协会2014年提供的数据,全区共有90户145位失独老人。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与服务团队,以项目为依托,为全区失独老人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建立关系与需求评估的过程中,大部分失独老人都比较配合,愿意倾诉自身故事。笔者从中发掘3位较具代表性、故事内容全面的失独老人,作为口述历史的重点采访对象,通过倾听其诉说,收集资料,并在后期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工作。3位失独老人的具体信息见表1。表1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信息对象性别年龄(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易××女58高中起诉离婚宋××女62初中完整徐××女58小学冲突剧烈

二、研究资料收集(一)易阿姨的故事易阿姨,婚后育有一子,其子在结婚前夕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我儿子很胖,跟我感情特好,那个时候我真的感觉,儿子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宝贵财富。可是他爸一直说他胖,要让他减肥。快结婚了,新房都已经准备好了,可是因为减肥的缘故,他吃饭没有规律,而且每次吃的都特别少,我总是记得他跟我说,妈,我饿……我真的后悔,儿子都这么说了,我怎么还不让他好好吃饭呢?那天夜里,我听见他在房间里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冲进去一看,他已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到医院的时候,人已经不行了……

儿子去世以后,我老公带着他两个妹妹来到我家,说是我把儿子害死的,说我还有什么脸活在这个世上,他们逼着我跳楼,那个时候我内心真是充满了绝望,充满了对我老公的怨恨。儿子的婚房是我妹妹送给我的,儿子没了,我理应把房子还给人家,可是我不能还,否则我无家可归。原来的家,我没办法回去了……我老公在别人面前是模范丈夫,可是儿子去世后,在家里,他经常对我拳脚相加,恶言相向。我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静脉曲张,舌头也烂了,平时就行动不便,他打我的时候,就用手指抵住我的气管,我喘不过气,根本没有能力反抗……他还打我的脸,因为他说打脸,别人看不出来……我说他打我,没有一个人相信,还有人说我神经病。每次有人来家里,他总是会躲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偷听,唯恐我在别人面前说他坏话,一旦听到他不喜欢的话,别人走后,他肯定打我。

家里请了保姆,那女人年轻,40多岁,浓妆艳抹。他不给我钱花,我每个月只有1 000元退休金,还有200多元国家的扶助金,啥都干不了,可是他给保姆钱,大方得很哪!后来我实在是无法忍受,就搬到了儿子的新房里,可是他恐吓我,还找黑社会砸门,逼迫我搬出去,他要把儿子的婚房当他自己的婚房。这样的生活无法持续,我得跟他离婚。我找街道社区给我办低保,人家说我没离婚,我老公每个月收入那么多,不符合低保的条件,可是他有钱,我没钱啊!

因为妹妹的房子没办法归还,我欠她人情债,她跟我要过几次,我不给,现在也是形同陌路了。我没有其他亲人了,我也不想跟他们联系。我是死了儿子的人,晦气,谁愿意跟我交往啊?我也不想跟他们见面,一个人也挺好,说不定哪天就死了,我从来不指望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可是我担心,等我死了,我的后事谁来帮我办?想住养老院,可是没人签字,也住不进去,即使住进去了,看着其他老人一家子其乐融融,而我,孤家寡人,还不如不去住。

易阿姨是失独群体中因孩子去世而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典型案例。她的陈述,既反映了失独群体夫妻关系的恶化历程,又反映了部分失独老人因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变更、经济条件较差而导致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以全人健康视角为指导,其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下。

身:无法享受低保政策支持,扶助金数量有限;身体健康状况恶化,多病缠身,行动不便;经济条件较差,无法得到丈夫的经济支持。

心:怀念与儿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对儿子的去世强烈自责,心理负担沉重;养老无着落,担心身后问题。

社:丈夫有婚外情,夫妻关系恶化,遭受家庭暴力,且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帮助;社会支持网络断裂,人际交往范围狭窄。

灵:生活失去动力,对未来不报希望。(二)宋阿姨的故事宋阿姨,与老伴王叔叔婚后育有一子,其子上大学时患罕见病去世,家庭因病致贫。至今儿子已去世13年,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生活质量较高。

都说大耳垂有福气,我儿子的耳垂真的好大,每个见到他的长辈都会说这孩子将来大富大贵,可是为什么老天要让他得那个病呢?全世界也没有几个。有的时候我们俩就琢磨,是不是上辈子我们造了什么孽,这辈子要让我们成为绝户,让我们比不上任何人,让我们愧对于祖宗……

我老伴原来是开大车的,1990年代做这个来钱真快,当时家里还是相当富足的。儿子查出病以后,要打针,5 000块一支,你想,1990年代这个数,简直是天文数字啊!一年收入能上万元都是万元户了,可是只够两针。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坚持给儿子打。可是,挽救不了他啊!在他去世前,家里所有的钱加在一起,就11块2角钱……

孩子没了,日子还要过,老伴继续他的工作,家庭很快又富足了起来,可是我们挣钱给谁花呢?我们去世以后,这些钱还不知道归谁。2005年左右,平坟,他们要把我儿子的坟平掉,我们当然不同意,所以我们就连夜用大车拉土,愣是沿着我儿子的坟垫起了一个几里地长的坝子,总算是保住了。就这样,我们总是隔三差五地就去看他,怕他一个人孤单……

我们很少上街,因为淮南的大街小巷,都有我们一家三口的足迹,每到一家老店,我们都会想起,曾经,我们带着儿子在这里买了一件衬衫,他好喜欢,到另一个店,就好像看到儿子在那里坐着试鞋呢!每次看到这,我都会冲到店里去,可是哪有儿子呢?这时我总会瘫坐在地上,大声哀嚎,别人都说我神经病。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背影,跟儿子好像,就追上去,喊着儿子的名字,可是人家一回头,哪是儿子呢?我也感觉我疯了……曾经想过收养一个孩子,可是现在收养的渠道都是儿童福利院什么的,手续特别繁杂,孩子也不一定健康。况且,把孩子收养过来,还没等长大成人,说不定我们已经不在了,这不是对人家孩子不负责任吗?所以这个念头也断了。

在孩子去世后,我们搬离了原来的家,从原单位辞职,并且告诉所有的领导与同事,不管谁来找我们,都不要告诉他们我们去了哪里,我们不想让别人同情,也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更不想看到别人指指点点。我们会不停地搬家,因为我们想住在一个没有任何人知道我们失去了儿子这个事情的地方。

宋阿姨代表着中高收入且夫妻关系融洽的失独群体。身、心、社、灵存在的困境可以概括如下。

身:存在着因病致贫的情况,大量经济损失亦无法挽回孩子的生命。

心:无法接受孩子去世的现实,仍以儿子作为重要的精神寄托;自我标签化。

社:被动标签化;收养孩子的可能性渠道面临诸多挑战;主动隔离于社会支持网络,断裂社会联系;财产分配存在盲目现象,财产继承存在困惑。

灵: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绝户”思维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三)徐阿姨的故事徐阿姨,婚后育有一女,其女因车祸去世,留下两岁的外孙女,老伴寄希望于代孕,全家18万元的一生积蓄消耗殆尽,引发冲突,家庭濒临解体。

我女婿家是农村的,女儿几年前出了车祸,司机逃逸,至今未抓到,也未拿到任何补偿。出事后,外孙女被他爸爸接到了农村,我不放心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我担心孩子一旦被接走,我们的情感联系就断了,我不能失去她。后来经过努力,我把孩子的抚养权争取了过来,但是孩子的户口在爸爸那里,接种、上学都要与户口挂钩,这问题真的没办法解决,而且我又担心等我百年以后,孩子谁照顾?

老伴一直感觉自己绝了后,想方设法要再生孩子,可是我年纪这么大了,当然不行,所以他就想其他办法。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看到有代孕的广告,就像着了魔似的,到处打听这方面消息,前不久他找到了一个女人,愿意为他怀孩子,他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把家里的所有积蓄,一辈子的积蓄大约18万元,都取了出来,并且去了深圳,这可是我们一辈子的心血啊!我要跟他离婚,这样还能保住一部分钱……

女儿去世,我感觉我的世界已经没有了阳光,可是老伴撑不起来。还有外孙女,这个家全靠我一个人,所以我得坚强,可是我这么大年纪一个女人,能干什么?老伴还埋怨我那天没有拦住女儿别让她上街,可是我怎么能知道她会出这事?也不全怪我一个人啊,女儿不在了,难道我不难受……

徐阿姨相比于其他失独老人,因为有第三代需要抚养,经济压力更为沉重,她代表着拥有“失独第三代”的失独群体。其故事反映出来的失独老人的困境如下。

身:生活压力与抚养压力沉重,年龄过大与经济压力过大呈现巨大张力,容易导致身体健康状况恶化。

心:担心第三代未来可能出现的亲情缺失问题;渴望有属于自己的孩子,盲目寻求代孕易上当受骗。

社:“失独第三代”的抚养、教育问题;子女去世导致夫妻互相推诿责任,进而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夫妻共同财产分配问题。

灵:独女去世,精神失去支撑,渴望有新的精神支柱。

三、研究资料分析

全人健康的概念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健康有四个方面,包括身体、心理、社交、灵、性,简称“身、心、社、灵”。这四个方面互相影响,身体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亦可影响灵性,灵性可以影响心理和身体,缺一不可。心理影响社交,社交影响灵性,灵性影响身体;身体影响灵性,灵性影响社交,社交影响心理;灵性影响心理,心理影响身体,身体影响社交。[7]对失独老人需求的评估,需要以全人健康理念为指导。

“问题的背面即需求”,综合易阿姨、宋阿姨、徐阿姨的故事,对她们目前面临的困境进行分类汇总与整理,可以从身、心、社、灵四个方面分析她们的需求。(一)身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以来,第一批节育家庭大多年龄在55~70岁之间,高龄育儿家庭年龄可能达到75岁,部分失独老人行动不便,身体健康状况恶化,多种老年疾病接踵而至。这一点,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佐证——山东省社科院崔树义的调查表明,在失独老人中,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15%的人患有重大疾病,60%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8]因此,在身体方面,失独老人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完善的医疗条件和救助制度保证身体健康状况的维持;无障碍设施建设保证出行安全与方便。身体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如表2。

表2“身”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困境需求行动不便无障碍设施建设保证出行安全与方便患有多种疾病,缺乏治疗资金,且目前医疗水平无法治愈某些病症完善的医疗条件和救助制度保证身体健康状况的维持疾病保险、看病优待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相关部门彻查并纠正保险问题;保证医疗“绿色通道”落到实处

(二)心心灵脆弱、内心敏感、负向心理频发是失独老人区别于其他老人的突出特点。如上文的易阿姨,其内心被自责、愧疚、思念、焦虑、恐惧、愤懑等负向情绪充斥。在心理方面,失独老人面临的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可用表3来表示。

表3“心”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困境需求陷入失去子女的悲伤情绪无法自拔,无法亦不愿接受子女离世的现实;将孩子离世片面归咎于自身,自责、愧疚情绪突出通过心理治疗相关技术妥善处理子女离世的现实,寻求心理替代,转移注意力,逐步回归正常生活自闭,排斥他人,不愿敞开心扉动员社会支持网络,以社会功能淡化社交退缩内心敏感,思子之情易被外界人、事、物激发,引起悲伤和极端情绪转化对子女的思念为生活的动力;系统脱敏,逐步淡化并接纳有关孩子的话题“不怕死,但怕老”,对养老问题与身后问题极度焦虑

相关部门响应失独老人“集体养老”呼声,在适当条件下由政府出面修建失独老人养老机构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绝户”思维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去除“标签化”,获取外界的理解与尊重,摆脱精神枷锁渴望有属于自己的孩子,盲目寻求代孕易上当受骗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严厉打击非法代孕以及因此衍生的诈骗行为

(三)社社交层面的困境亦给失独老人带来诸多生活的困难,并连带导致身、心的问题。失独老人

社会支持断裂,面临着“双重排斥”①[6]28,其面临的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可用表4来表示。

表4“社”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困境需求部分失独老人经济困难,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年龄过大与经济压力过大呈现巨大张力完善失独群体社会福利政策,提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金”标准,确保社会救助落到实处部分失独老人经济富足,但缺少理性的理财观念;财产分配存在盲目现象,财产继承存在困惑接受科学理财与合理消费培训

社会支持网络主动或被动断裂,陷入“双重排斥”,进而遭遇“沼泽地效应”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得到重建,社交环境得以优化

社会角色扮演失灵,社会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传统观念二次伤害,舆论进一步加剧失独老人的自我隔离降低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善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宽容度

政策缺乏对失独老人自助群体和组织的支持建立失独群体自组织,抱团取暖夫妻关系因子女离世恶化,部分失独老人先失去孩子,后失去家庭

夫妻互动方式能够得到改善,在失去孩子之后夫妻能够互相舔舐伤口,而不是互相伤害“失独第三代”的抚养、教育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亲情缺失问题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失独第三代”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四)灵灵性,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度看,其实是超越了宗教的意义,像空气对于人,在人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失独老人失去独生子女以后,生活失去重心,生命迷失方向,生存缺乏动力,情感缺少寄托,这些都是灵性健康方面的困境。在灵性方面,失独老人面临的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可用表5来表示。

表5“灵”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困境需求生活缺乏动力,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找不到努力的动机能够找到活着的意义,重树生活的信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生命没有方向,日子得过且过,无欲无求,类似于行尸走肉寻找值得自己努力的理由,给自己重新注入享受生活的勇气精神缺乏寄托,灵魂无处安放寻求精神寄托,将灵魂安置,宗教是可选项之一

四、结论1.失独老人晚年应得到政府与社会更多的关注失独群体有一个共识,当年他们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计划生育带来家庭的高风险。他们晚年生活的凄凉需要国家给予一定补偿,这也是240余名失独父母进京请求国家赔偿的原因。当今社会需要顾及失独群体曾经做出的贡献,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给予该群体适当的关注,满足其需求,以消弭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政府与社会应在关注失独老人需求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专业的服务若片面关注问题与困境,将在某种程度上加剧对失独老人的标签化现象,无形中进一步加重“沼泽地效应”,②强化失独老人“祥林嫂”形象,况且过度强调困境,会夸大问题,降低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分析失独老人的需求,为失独老人服务提供借鉴和指引,能够保证介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以需求为本”。政府和社会需要重视失独群体需求,在政策框架下实现多部门联动,共同保障失独群体养老需求、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心理健康改善以及灵性的正向发展。若条件允许,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面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专业服务,进一步保证服务的专业性与效果。3.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可以从身、心、社、灵四个维度介入指引全人健康视角符合当今社会各界对人类健康的界定标准,从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分析失独老人的需求,能够全面反映其生活状态,深入了解其需求,保证需求调查的信度与效度。在此指引下,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也需要在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分别设计介入方案:“身”层面,需逐步改善医疗条件,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心”层面,需重视失独群体心理发展状况,防止自我标签化,及时评估及处理有可能出现的PTSD症状;“社”层面,需重点关注夫妻关系在丧子之后的变化,评估被动标签化问题,改善人际关系状况,恢复社会支持网络,进而重构社会功能;“灵”层面,需帮助失独群体重拾生活信心,寻找晚年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空巢一生:中国失独老人调查[EB/OL].[2016-04-20].http://www.cnaflc.org/zxzx/6929.jhtml.

[2]巴芮.部分失独者申请国家赔偿[EB/OL]. (2014-04-25).http://www.fawan.com/article/xsyyw/2014/04/25/12411523 8497.html

[3]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114-120.

[4]北京大学人口所课题组.计划生育无后家庭民生关怀体系研究——以辽宁省辽阳市调研为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4(5):50-60.

[5]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社会工作之理论新探,2012(10):24-27.

[6]李宝梁.现代口述史的兴起与研究述要[J].社科纵横,2007,22(7):113.

[7]什么是全人健康[EB/OL].(2016-03-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46ea70102uysb.html.

[8]王诗露,姚兆余.近年来失独家庭研究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4(6中旬):191.

上一篇: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下一篇:继续教育学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