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您了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我认识您了的教学反思 篇1
《我认识您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认识您了”,这里边的“您”指的是老师。这课是在前两课“开开心心上学去”和“拉拉手交朋友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学校里的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进而喜爱上老师和尊敬老师。
学情分析:
由于刚进入小学,学生思想尚未成熟,面对新环境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获得安全感。由于活动范围比较有限,学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比较熟悉,但对其他老师缺少了解。这就需要老师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认识老师”“感恩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互动交流活动中感受老师的辛劳,懂得要尊敬、爱戴老师。
能力与方法:在向同学介绍自己熟悉的老师和情境表演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进而能够喜爱和尊敬老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熟悉的老师,培养学生乐于和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教学难点:
引导生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小学,思想尚未成熟,可以说对学校的学习生活都是朦朦胧胧的。根据道德与法制这一学科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自己所熟悉的老师”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能够喜爱和尊敬老师。
教法学法:
讨论交流法、模拟表演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钻研好教材,备好课,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好教具准备,如课件、多媒体设备等。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
2、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唤醒生活。
一个人也一直关心帮助你,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如果还没猜出来,请接着听我介绍:她很爱你们,为了你们的进步,呕心沥血,请问她是谁?
播放背景音乐:《我的好老师》歌曲
小结:老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了爱你们她们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坚持辛勤地工作,我们不禁要说----老师,我认识您!
二、夸夸我的老师
1.我们已经上过几次课了,你们对道德与法治老师还有哪些了解?出示老师自制名片。介绍:姓名、电话号码、兴趣特长,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2.想一想,说一说:开学已经两个星期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成为小学生以后,都有哪些老师给我们上过课呢?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她?(分组讨论,引导生从外貌、声音等方面来夸)
小结:每一位老师都很爱这个学校,爱同学们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就像太阳一样放射七色光彩,照亮每一位同学。
三、我还认识他们
除了刚才老师带领大家认识的两位老师,在我们学校里,你还认识哪些老师?她或他是怎样关心同学的?让我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吧。
(1)
分小组讨论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起来发言。
(2)
小游戏(你说我猜)
(请一名同学说出一个老师的特征,再请同学说出该老师姓什么、教的哪个班、哪科。以此类推。)
1、李老师是大队辅导员,每周一都带领大家升旗,同学们光荣的加入少先队就是李老师主持的。出示图片:李悦老师升旗图片。
2、喊起口号声音洪亮,大家以前不会站队,刘老师一教,队伍就站得齐齐的了。出示图片:体育刘攀老师。
3、他每天最早来到学校,在帮助老师们打扫完卫生后,坚持站在校门口迎接同学们进学校,下雪天也如此。他经常在广播里教育同学们要文明守纪律。还经常到教室里关心同学们。他每天还组织我们站放学队,真了不起!出示图片:常校长。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小学才几天,就认识了这么多老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可爱、可敬的老师,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他们。
四、请您帮帮我,演一演。
同学们从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在校园里,可能会遇到着困难,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要请谁来帮助你呢?
找两位同学即兴表演:有一位同学在跑道上不小心摔跤了,腿被磕破皮了,正伤心的哭呢!旁边有位同学边安抚她,边焦急的向大家求助……如果你是旁边安抚她的同学,请问你该向哪个老师求助,帮她解决问题?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找医务室的老师。
小结:老师每天和我们一起生活,就是我们的大朋友。在学校里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可以请老师来帮忙,每一位老师都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我们的老师,不仅教我们学习知识,还帮助我们,那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感谢老师。
四、感谢师恩,我该怎么做?
1、先让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一名代表起来说。
2、出示几张图片,请学生用“抢答”的方式选择正确做法。
小结: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第一盏指路明灯:尊敬老师从每一位同学做起!在课堂上,用专心致志的目光看着老师,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校园里,主动向老师问好表示出对老师的尊重;在生活中,用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示对老师教导的回报,养成良好的品德,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的栋梁。师恩如海,感谢师恩,从你我做起!
六、共唱歌曲,感情升华。
师生共唱:《我的好老师》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生活学习中关心、爱护我们的老师。了解了老师的辛苦,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关心。老师不仅教我们学知识,还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可以说师恩如山,师恩似海,以后我们要不忘师恩,尊敬老师!最后让我们在《我的好老师》歌声中再次在回顾教师之艰辛,感谢师恩!
七、作业布置。
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做张贺卡。
八、板书设计。
我认识您了
谢谢您
您辛苦了
合作互助
激励探究
《我认识您了》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合作互助、激励探究》内容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认识您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几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走近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为《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认识您了”,这里边的“您”指的是老师。这课是在前两课“开开心心上学去”和“拉拉手交朋友”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学校里的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进而能够喜爱和尊敬老师。
根据新课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学情,依据新课标“知、过、情”三个维度,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互动交流活动中感受老师的辛劳,懂得要尊敬、爱戴老师。
能力与方法:在向同学介绍自己熟悉的老师和情境表演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进而能够喜爱和尊敬老师。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我介绍自己熟悉的老师,适应新环境。培养学生乐于和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教学难点:
1、熟悉认识更多老师,遵从教导。
2、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3、表现对老师尊敬,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由于刚进入小学,学生尚未成熟,面对新环境需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获得安全感。由于活动范围比较有限,学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比较熟悉,但对其他老师缺少了解。这就需要老师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认识老师”“感恩老师”。
三、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还不强,学生的智慧进发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自觉地发生的。这节课用“情景教学法”“例证教学法”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音乐、事例和图片,用比较适学生的心理特点的“音乐”和抢答等教学方式,分享学生已有验、知识,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让学生“去猜、去说、去讲、去评、去演”,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必经之路。
四、以生为本,情动课堂----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围绕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趣导入,唤醒生活。
一个人也一直关心帮助你,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如果还没猜出来,请接着听我介绍:她很爱你们,为了你们的进步,呕心沥血,请问她是谁?
(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用猜猜看的形式导入,营造气氛,将学生不自觉地带入学习情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随后揭开课题,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夸夸我的老师
1.我们已经上过几次课了,你们对道德与法治老师还有哪些了解?出示老师自制名片。介绍:姓名、电话号码、兴趣特长,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2.想一想,说一说:开学已经两个星期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成为小学生以后,都有哪些老师给我们上过课呢?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她?(分组讨论,引导生从外貌、声音等方面来夸)
(通过夸夸我的老师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顺势进入下一环节。)
(三)、我还认识他们。
除了刚才老师带领大家认识的两位老师,在我们学校里,你还认识哪些老师?她或他是怎样关心同学的?让我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吧。
(1)分小组讨论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起来发言。
(2)小游戏(你说我猜)
(请一名同学说出一个老师的特征,再请同学说出该老师姓什么、教的哪个班、哪科。以此类推。)
(这一环节我紧扣主题,让生带着兴趣去不同方式走进文本,让学生了解学校其她老师及其辛劳,为下一环节“演一演”奠定基础。)
(四)、请您帮帮我,演一演。
同学们从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在校园里,可能会遇到着困难,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要请谁来帮助你呢?
找两位同学即兴表演:有一位同学在跑道上不小心摔跤了,腿被磕破皮了,正伤心的哭呢!旁边有位同学边安抚她,边焦急的向大家求助……如果你是旁边安抚她的同学,请问你该向哪个老师求助,帮她解决问题?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找医务室的老师。
(这一环节让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学校生活中所认识老师的在学校里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可以请老师来帮忙,了解所有老师的无私,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为“感谢师恩”奠定情感基础。)
(五)、感谢师恩、我该怎么做?
(这一环节让生带着感恩的心不仅在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并严格按照老师说的要求去做,用行动感谢师恩,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下一环节突破难点做准备。)
(六)、共唱歌曲,感情升华。
《我的好老师》
(这一环节,师生共唱一首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生再次认识自己的老师,突破了本文的情感体验。)
(七)、作业布置,回顾主题。
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做张贺卡。
(这一环节,通过生动手动脑,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在板书过程中,我采用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使本节课的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本节课的内容。
六、积累经验,提升素养----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合作互助,激励探究”原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轴,还学生以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加强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让学生自唱、自思、自猜、自演、自悟,让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了新知,还进一步熟悉自己的老师,学会用行动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做个懂感恩的人,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我还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鼓励评价语言,在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认为这节课的不足在于:由于教师水平有限,在教学中仍有被学生“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痕迹”。以后,我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让教室成为展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我认识您了》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授的《我认识您了》一课,这节课我认为成功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合作互助,激励探究”原则,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轴,还学生以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加强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让学生自唱、自思、自猜、自演、自悟,让生不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了新知,还进一步熟悉自己的老师,学会用行动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做个懂感恩的人,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我还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鼓励评价语言,在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认为这节课的不足在于:由于教师水平有限,在教学中仍有被学生“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痕迹”。以后,我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让教室成为展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我认识您了的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周长本质,教学实施,思考
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对于图形的“周长”,学生在学习和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认为很简单,认为一个物体的四周边的长度和就是周长,对于“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概念没有深入解读。这造成学生今后学习“周长公式”时,会有计算上的错误,甚至当“面积”都学完之后,在做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有学生把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混淆。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进行深刻思考:“周长”的本质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着手进行教学?
一、周长概念的本质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对“周长的认识”这一具体的课程内容,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目标要求,即“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人教版教材给出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明确定义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首先,在这一概念中我们要认识几个关键词:封闭、一周、长度。所谓“封闭”,就是这个图形没有缺口,这是区别于没有封闭的图形而言。所以在教学准备中,我们要考虑准备一些封闭图形的同时,也要考虑准备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而“一周”,明确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就是与学生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圈”相似,要让学生建立起“首尾相连”的概念。第三个关键词“长度”,表明周长可以度量,而且是一段距离,有长短。
二、教学实施
基于周长的以上这几个特征,我觉得在设计时要逐一击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1. 导入设计
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出示蚂蚁爬树叶的短片。我们要打破常规出现的长方形、正方形图形,虽然好像与后面的学习联系了,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矛盾。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所以我 们选择从 爬树叶开始, 更能体现这一点,同时对周 长的认识有 准确的基点。
2. 分析探究
(1) 描周长。引导 学生思考: 小蚂蚁是怎 么爬的?是沿着叶 子的“边”爬了一圈。我们可以指出,小蚂蚁爬过的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这些图形中,有一般的图形,也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2)辨周长。第二步可以出示一些不封闭的图形,让小蚂蚁也爬一爬,让学生比较与前面蚂蚁爬过路线的不同之处。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封闭的图形与封闭图形它们的边一个是首尾不相连,一个是首尾相连。引出我们把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的概念,封闭图形的一周叫做它的周长,不封闭图形是没有周长的。
(3)比周长。接下来,教师再出示一张小树叶图形,让另一只蚂蚁爬,两只蚂蚁出现对话,都认为自己爬得远。教师这时候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哪只蚂蚁爬得远?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思考。
(4)测周长。让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测量出这不规则形状的周长的。最后发现,可以沿树叶摆一圈线,然后把线拉直了就可以量出两张树叶的周长长度。让学生明确:原来周长是有“长度”的,而且这个长度可长可短,这个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这样一来,本节课也有了思维活动,有了思维价值,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3. 小结梳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几个关键词语记录在黑板上,以便于学生在回顾整理时进行有效梳理,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周长的概念”。事实上,在这里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周长概念,也是帮助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
4. 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在练习中增加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出数学书的周长。量好后说说过程。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长边 +宽边 + 长边 + 宽边;2长边 + 长边 +宽边 + 宽边;3长边×2+ 宽边×2;4(长边 + 宽边)×2。我们暂不考虑谁的方法简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一来可以巩固对周长的认识,二来为下一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思考
一年级道法上教案我认识您了 篇3
教学目标
1、熟悉认识更多老师,遵从教导。
2、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3、表现对老师尊敬,锻炼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新授课程
认识自己班的教师
1、我们来到学校这个新的环境上学已经半个月多了,你们现在有喜欢的老师吗?你能给同学介绍你喜欢的老师吗?
2、了解学生是否喜欢自己,让同学们讲讲老师给他们的印象。
3、老师给同学们将形容人的一些特征。待会大家根据这些特征形容你认识的老师。
4、小游戏(你说我猜)(请一名同学说出一个老师的特征,再请同学说出该老师姓什么、教的哪个班、哪一科。以此类推。)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让孩子们更了解老师
1、老师是怎样工作的
2、老师是如何关心同学的。
3、学校中还有哪些老师关心同学们。
(二)我还想认识„„
展示图片1、2、3,让同学猜猜是谁。
三、课堂小结 :大家学会了什么?
四、作业
我认识您了的教学反思 篇4
学生对新老师都有一种好奇,我便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说说我与他们以前的品德与生活老师有什么不同。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及时评价,“你是从老师的外貌来说”“你是从老师的性格方面来说的”……在评价中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不同之处。
二、感悟变化
在学生发现了老师的不同之后,让三位学生站到前面,让他们看看与一、二年级相比他们又有了哪些变化。“他的个子长高了”“她说话的声音变大了”……
接着有眼前的,让他们回忆生活中又有哪些变化。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在说自己的时候就比较顺利,也比较全面。能从文化知识、品行等方面展开。
三、展示自我我在课前先了解个别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目的是让学生觉得到讲台上展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的同学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
四、制作闪光卡
学生在了解了自己的有点和特长之后,让他们以制作闪光卡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展示闪光卡
学生制作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容说一说,在班上讲一讲,交换看一看等形式,让学生尽情地展示,树立他们的信心。
父亲我想您了作文 篇5
曾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都没给过我一个好脸色,每次看到他凶巴巴的模样,我只想躲得远远的,反正见不到他我就觉得无比的幸福。可是自我有记忆起,父亲他老是动不动就发火,我做错一点事就挨他打。他老爱了,明明一直输还是很着迷。输身上的钱没了,就回家问母亲要,母亲不给就会两个人吵架打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拿刀追着母亲跑,那时我好恨他,一边哭一边想着以后就不养他了,嫁的远远的就再也见不到这混乱的家。
当我上四年级时,母亲跟村里的人出去打工了,他不去就在家里爱怎样就怎样。母亲不在的日子里,我也很少在家是在校住宿的多。周末回家就看见他竟然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那时我还不太会洗衣服,他就把我跟弟弟的衣服都拿去河边洗了,吓我一跳,不过看着他洗衣服的模样真像一位慈祥的好父亲。他也渐渐的不在打我了,只是对我发怒说话声音大点就像要把你打一顿一样,可是他没有下手。他还是一样老爱,但他对我态度的转变和他的作为,真给我一种波澜不惊的感受,或许我对他的恨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强烈了。
由于我小学不好学成绩很普通,就上了当地的中学。他从来不管我学习的事,可是初次开学他还是陪着我去了,那时我很感动。以为他让我读初中完就出去打工,可是后来证明不是我想的那样。因为家里也没什么钱,我也有点不想读,不想看到父母为了钱的事还吵架的厉害。
他可能知道我想了很多,就跟着村里的人出去打工了。我恨他,所以不愿看到这样的自己,就开始更加努力学习。后来,我考上了县里的高中,难得一见的他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高中初开学期,他也陪我去报道、找宿舍,买东西等。他变得对我越来越好,例如去田里抓得的青蛙,每次煮时他都夹蛙腿给我,有时也会夹瘦肉给我。每次做错了一点事,就会很认真的说我,教导我而已,不在像之前那么凶巴巴的打我。记得高一第二学期我叫他帮我买衣服,他还从千里迢迢的家里赶来给我。我接过衣服的瞬间瞥见他的头发怎么突然有那么多白头发,那一刻我的眼泪差点就奔了出来。渐渐的我不恨他了,只恨时候的他。 之后,我想考上一所好大学,我想用我的努力来报答他的恩情。
父亲我想您了初三作文 篇6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三年了。近来经常想起,想起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沉静中,追索往事,仿佛历历在目,但闪现的影像瞬间又被不同的画面重叠或无序地拼接,渐渐又杂乱模糊起来。
是啊!年纪越大,越是有更多时间遐想,如同临近顶峰时歇息的回望,那些难以割舍的思念,在阴阳两个平行世界里,时常产生错位和幻觉。所以,我一直想写点什么来纪念父亲,却始终不知如何下笔,恰是窗外临近父亲祭曰时节的雨,冲击着梦醒的我,记忆中的念,牵引撕扯着我的灵魂,迈着略显沉重的脚步,缓缓地走到书桌前,拿起笔,写下了无数次在心头涌出的六个字:“父亲,我想您了……”
父亲是一位平凡的劳动者,早年原是西藏公路段的一位修路工人,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姊妹兄弟多,便丢弃了工作回到老家照顾一大家近二十多人,终生务农。父亲在世时常常提起此事,无不感叹与惋惜!父亲是对我一生影响最深远的人……
父亲在世的时候,日常生活非常低调,说话声音大,皮肤黑黑的,中等身材,性格开朗,留着密密的“山羊胡子”,每天都起早贪黑的外出劳动。每天总是笑眯脒的,浑身充满着一股爽气,让家庭幸福和子女健康成长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常常用来激励和鞭策我们子女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人生法则。
父亲在世时,堂堂正正做人,顶天立地行事,把名誉看得至高无上,把人格看得胜过生命。父亲对我们四个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墨化给了我们优秀品格和坚定的信念!父亲很少和我们交流。给我的记忆,就是坐在书房里那亲切的笑容和在农田地上忙碌的背影,很朴实,很辛苦。
小的时候我记得哥哥借来了几本连环画《西游记》与当时畅销的`《流浪者》。我晚上会在哥哥不看的时候,拨亮油灯抓紧时间看,看到很晚。闲暇时父亲会过来摸摸我的头,笑嘻嘻得说上几句话,告诉我不要躺着看书,会弄坏眼睛的,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时不时的会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让我难以忘怀……
父亲给我的印象和感受——他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严肃的那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懂的人就是父亲,他一边教育你勤俭节约,一边偷偷的给你零化钱,他既使责怪你做错了事,但在内心却不忍心你被责怪,他从不夸奖你有多棒,内心却早已骄傲到内伤。在这个世界上,爱你最深却又不表达的人,便是——父亲,在这个世界上,压力最大,在外面竞争最残酷,肩膀上的担子最重的人,便是——父亲!
父爱或许没有母爱那么真切,细腻和温暖,但是父爱更厚重,且往往不在于言表,而却深入我的内心。通常,人在无知之年很难真正体会到父亲的爱……但当你能真正体会到的时候,便会时常热泪盈眶,痛苦流涕。拥有父亲的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很少陪他过父亲节,没有了父亲,才知道原来一个普普通通的节曰也会带给你无限的伤痛……父亲辛苦一辈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仍然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致力于他的劳动事业。在那个困难的社会历史时期,无论什么样的委屈和困难发生在父亲身上,他从无任何抱怨,表达传递出来的都是那种永恒的乐观和豁达!以及坚强的面对和克服!今年您已仙逝十三年了,虽然您静静地远走了,但风雨过后,尘烟散尽,儿子会负重前行,给您一个最灿烂的微笑!祝天堂的慈父永远幸福安康!开心快乐!
爷爷我今天来看您了小学经典诗歌 篇7
爷爷
不知不觉
您
已经离开我们几个年头了
但
思念您
已经成为我每天必须做的事
您那慈爱的脸孔
经常
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您那和蔼的`笑容
永远
留在我的心底里
爷爷
我今天来看您了
您可曾知道
每天想您的夜里
我
流了多少泪吗
您还记得
小时候
您牵着我的小手
走在马路上
对我说的话吗
您说
您会保护我
您不会让我伤心
但您知不知道
您走的时候
我
是多么伤心
难道
您忘了您对我的诚诺吗
想到这些
我
不禁泪流满面
算了吧
心已经痛过
泪也已经流过了
但
爱您的心
永远
都不会变的
啊
爷爷
荒芜了的花园教学反思 篇8
一、激活积累,感受情感。
积累是体验的先决条件。小语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以往已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真切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去领略文中表露的感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印象中花园的情景。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发言。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在此基础上去学课文,学生们就更容易走近文本,理解接受文本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反思 篇9
《在天晴了的时候》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凤蝶儿”在悠然地闲游……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陶醉、向往,让我们走进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在感受清新活泼的雨后村景时,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诗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似乎在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解放,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堂课,我的思考有以下几方面:
一、成功之处
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很高涨,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阅读本诗。我想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们对于新字词达到了会写的程度,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达到了会背的程度,就连很差同学也能背下来
3、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很成功。
如:诗中:“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学生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基础知道它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他们进行练说。我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的话,相信我们的作文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新的提高。
二、不足之处
我认识您了的教学反思 篇10
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梯形的认识
课题名称:梯形的认识 姓名: 学科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梯形和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柯贤武 四年级 数学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郧西县夹河镇中心小学 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掌握梯形与其他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 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观察生活中的梯形,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知识抽象化,深刻认识梯形。
2、通过平时观察,本班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好,讲授新课时更喜欢结合生活实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先有老师讲授,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加深认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 设置让学生快速进入 学习状态中,在比较中 既能激发起学生探究 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有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片,遮住一部
分。
认识所展示的图形
意识地渗透了梯形与 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 系,为整体建构四边形 知识网络,理解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小练习——会认识梯形
抽象出几何图形 学生合作探讨,找出梯形
生活结合书本知 识 加深对梯形的认 识 引导学生利用所 学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又要通过关键处 的设问有意识地促进
总结:梯形的特征
回答:梯形的高,底
知识内化,让学生体会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 逻辑性,促进知识的动 态生成。老师请学生从学 具袋中找出梯形,学生
百变梯形——不同的图形变梯形
动手操作,用长方形剪梯形
会根据头脑中梯形的 模型来寻找,这是将概 念内化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回 顾反思,让学生对所学 的知识能有系统、整体 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 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 的创作意识和应用意 识。
回顾反思
回答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加 1 分,同时又能回答正确的加 2 分,最后合计小组总分。
八、板书设计
1、课题——梯形的认识
2、画一个梯形
3、上底、下底、腰、高
4、关系图: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
因为有了做平行 四边形的活动体
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 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 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 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今天教学了梯形的认识,相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 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 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 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
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教学片断一: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梯形吗?
生说知道
师:你把你心目中的梯形画出来。
巡视全班,有三位学生没有动笔画。
实物展示
师: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呢?
生:有一组平行,有一组相交的。
开火车,重复这句话。
师:书上是怎么来说的呢?
生齐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我们说的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辨析“只有一组”
反思:
1.未学先画
梯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而且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梯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感知,而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图形的基本方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把自己心中的梯形画出来。可惜的是哪几个不会画的学生是不知道梯形是怎么样的呢还是不知道画?在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梯形的再认识。
2.画后判断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要处理好展示
时要体现梯形的不同类型,以保证学生在建立梯形的定义的丰富性。以惊讶的语气问出,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在建立梯形的概念后,在出示学生画的楼梯形状的图形,还有梯子的形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课堂学习本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个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四边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的,要求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围一围、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表象。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作以下的几点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了许多不同的学习工具,让他们制作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和剪一些平行四边形,目的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具体的,有意义的,有应用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等活动。因此,通过让学生制作出多种四边形图形之后,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对比发现来探究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点都是从学生的交流中一步一步呈现出来的,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交流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得到碰撞,擦出了智慧的火花,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习后的快乐。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中有少数孩子参与度不高,或者比较
被动,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有少数孩子不愿和不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欧阳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当然,本节课也有存在不足的地方,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有的学生还停留在两组平行线,没有规范地说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即将平行线抽象成四边形的那个过程还不够;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给四边形分类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完成。这说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善的。梯形的认识导学案及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东新学校
化树
山
本节课以导学案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在实施“三步五查”过程中运用赏识性语言,激励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发现、总结梯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梯形的高和底。通过对学,群学等模式,充分的让学生在经历中认识梯形的特征。
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学生大胆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再多一点鼓励,给学生多一点信心,那么学生们就能畅所欲言了。
不足之处:
由于导学案内容设计稍难了些,在独学时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后面的对学、群学、预展时比较仓促。从而展示环节学生表现不理想。
在今后教学中要多注意训练学生质疑,补充、互动等能力。使展示环节不再死板。2016、11、1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版
名称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课时 1 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 教学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 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 教材分析 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这是在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包括直观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之后,主要以平行线的认识为基础学习的。掌 握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 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 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 学情分析 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 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 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知识与能力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重点 教学重难点 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 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 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 校园情景图,哪儿用到了四边形 呢? 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
趣的现实情境,复习旧 知识,为扩展新知作好 铺垫。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 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直观、形象 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2、数学源于生活,联 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 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 边,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培养善于观察的良 好习惯。加深学生对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 认识。通过总结、评价,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 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 程,领会学习方法,获 得数学学习经验。
1、将基础知识进行拓 展,提高应用要求,让 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 间,鼓励学生创新,以 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 性的目的。2、加深学生对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 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1、你能把一个平行四 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 观察能力和有序的思 考能力。分钟
1、每桌发放两张图片。
2、验证小结,课件出 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各部分名称。归纳 概括定义。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 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
4、引导学生探讨四边 形间的关系。
1、要求学生把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画 出来,读一读。
2、出示 P73 第 3 题
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不同的四边 形。
1、同桌一起观察图形,用上手中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等学具比一比,量一量,讨论它们 有什么特征
2、交流小结。、学生代表说自己的发现。、概括定义。
3、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给四边形 分类。
4、量一量,画一画,同桌讨论,解 决问题。分钟
一、课件出示小测试:
1、动手画一画,读平行四边形和梯 根据下面图形的特征 完成表格: 形的定义。分钟
1、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4、梯形2、2、剪一剪,P73 第 3 题
3、正方形
5、等腰梯形
1、认真填表格。
2、同桌互评、自评。
1、同桌讨论,剪一剪。
2、认真观察,找出所有的平行四边
6、直角梯形 分钟
二、教师评价。
展示练习题:
形和梯形。
等的图形吗?
2、火眼金睛——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课堂小结 2 分钟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
布置作业 1 分钟
同桌互相设计所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交换画高。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四边形
板书设计
梯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学反思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标 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 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2、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给每个班都安装了白板,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和现 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 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3、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 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 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梯形的认识教学设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00~101页中的例
1、例2以及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对比、交流中经历认识梯形的过程。
2、认识梯形的特征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作梯形的高。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概念、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理解梯形并能作出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教师:梯形模型
学生: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梯形,揭示课题
出示梯子模型,问:这是什么?
介绍梯子的结构:竖的木条是梯架,横着的木条是梯步。
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两个梯步和梯架各有什么特征? 用模型在黑板上描出图形,猜猜,这像梯子形状的图形在数学上叫什么名字? 揭示课题并板书,读题
二、探究新知,体会物体上的平面
图形
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梯形?
那你们能在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梯形吗?,待学生说出后用动画显示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各种梯形。
三、在对比中认认识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
1、认识梯形的特征
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梯形,那你想了解梯形的什么呢?今天先来了解梯形的特征 出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比较,了解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过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小练习:判断图形是不是梯形
学生判断并说说理由
在学具袋中找梯形,当学生发现没有时,鼓励:
我们有智慧的脑袋和勤劳的手,用手中的纸片创造一个梯形,看谁最快!
2、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围成平行四边形的各条线段都有自己的名字,那围成梯形的各线段又会叫什么名字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的话。
反馈,动画显示,出示底,腰,再讲约定俗成:上底,下底
巩固,完成板书。学生在自创的梯形上标名称。
3、教学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有高,哪梯形的高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在你们手中的梯形上用找平行四边行高的方法找找看。
抽生演示并说是或不是的理由。
领悟高的含义:垂直两底的线段
练习: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尝试做梯形的高:在一条底上取一点,做对边的垂线段。
理解: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因此梯形也可作无数条高
请同学们在手中的梯形上作一条高。
三、巩固提升
数梯形
四、谈收获,总结全课梯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 26 ~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教学反思
焦作市孟州市城伯镇中
王瑞霞
《梯形》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有关知识,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边形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特征及相关规律进行系统探索、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学习。讲过后感触很多,先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思路。
第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剪裁图形”,动手制作梯形引入新课。第二,自主学习。学生按照出示的学习支点进行自主学
~ 27 ~
习,然后小组交流,解决本节难点,教师做好梯形辅助线添加的总结。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第四,反馈释疑,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最后,作业布置,给学生留下继续学习的空间。
本课教学采用“观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整节课准备充分,思路清晰。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整节课仍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获得展示的机会,对他们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思想惰性;另外在例题讲解后,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练习量明显不足,在时间的掌控方面有待提高。
总之,为了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再有更多的遗憾,我只有把握今天,做好今天,从现在起,做到精心备好课,也精心备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控制好课堂节奏,抓住重点难点,及时开阔拓展,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
~ 28 ~
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优点: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不足: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认识教学反思2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及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然后通过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比赛”,学生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认识教学反思3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认识教学反思4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情境的创设。本节课安排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每个家庭基本上都会收看,通过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
2、自主探索。“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在课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教学1分=60秒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学生有1小时=60分的学习经历,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因此,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出秒针走一圈(60秒)刚好分针走一格(1分),从而验证了1分=60秒。
3、加强体验。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秒”,形成对短时间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我采取了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听钟表的“嘀嗒”声、拍手练习、做手势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估计几秒,如估画画的时间,估广告的时间及小闹钟。通过这些游戏,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4、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我把飞机每秒钟的速度、光每秒钟的速度、声音每秒钟的速度等与孩子们熟悉的长度联系起来,不仅帮孩子们建立起长度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一秒的价值之大。
认识教学反思5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因此,在《0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中,0对小朋友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导入主题,地里一只萝卜都没有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学生很快就想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出示直尺图。让学生理解“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然后让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发现0在尺上表示起点,而且还发现了尺上各数之间的位置、顺序和大小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认识教学反思6
一、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理解角的大小,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增强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意识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意识。
从生活中的建筑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学设施入手引入学习,又以寻找见过的、听过的角写一篇角的自述结束,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不足之处:
教师不能充分放手,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的活动、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没能对所有学生的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上将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
认识教学反思7
《小数的初步认识》,初看觉得很简单,但细细地去思考,会引发很多的困惑,促使我深深地去思索,去实践,去反思,启发颇多感想,有柳暗花明后的飞跃,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下面谈一点体会。
1.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数的引入是因为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分数”这样的问题而产生。因此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生活作用。于是我一开始结合帮助小红解决问题,去超市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2.实施有效迁移建立小数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建立小数的数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如何建立呢?要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去达成。这个迁移点首先就是分数的知识,分数的学习对小数的学习特点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在例1中“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就不难解决,然后不妨直接告诉学生:“米还可以写成0.1米。”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让学生对小数的数感在分数这个平台上建立。
3.丰富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于学习方式,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去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学反思《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中,例1的教学选用了尝试讲述法,把小数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以直观到抽象,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还伴有同桌、小组内的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优势互补,充实认知。你来报厘米数或者分米数,然后由同桌说出它们的分数以及小数。也充分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学得有趣。
4、合理设计习题,最大限度发挥习题的功能(我的困惑)
课上完了,我一直在思考:本节课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还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学流程方面还是比较简单、比较流畅的,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感觉挖的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这一块上,虽然在自学问题中提及了,但在课上并没有去解决它,因为教材在四年级还安排了一节《小数的意义和产生》,是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这一课中沟通呢?还是把这一知识点安排在以后再研究呢?对于这一目标的定位总是举棋不定,还值得深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发现学生在我第二节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上就出现了困难。1元=10角。7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1元是100分。7分是()/元,还可以写成()元。造成这原因除了前面提及的情况外,令一种是这一课时包括的新课内容很多:(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一节课没来得及让学生做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本节课课本上的习题编排其实非常巧妙,一个习题一个要求,教学时应该尽量节省出时间善于利用,好好挖掘,发挥更大的价值。如对口令、猜谜语游戏,既活跃气氛,又更好地建立了小数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与我们密切相关;判断各是什么数,试图让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晰整数、分数、小数的内涵。从而练习中也应该引导学生细细体悟,实现有效迁移。如“想想做做”第3题,类似的图在分数的学习中也见过,只是当时的图更一般化,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定是10份,到这里,图被特殊化为一位小数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数的模型。“想想做做”第5题有同样的作用,只是这条数轴曾经是认识整数时常用的模型,而现在又拓展到了小数。深入地去挖掘,引导学生去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
认识教学反思8
《认识几分之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2—93页内容。这节课也是本人在这学期执教的教研公开课。集体备课和多次试教,让我在收获中成长。现将执教中的反思作简单的文字记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分月饼。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条香蕉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是怎样分的?
师:什么是平均分呀?
(3)现在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大家在数学作业纸上表示表示吧。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你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数吗?(分数)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用各种图形来折出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知道不同的物体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在认识1/4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用同样一张正方形纸折出1/4,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相同的分数,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同一个图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并初步感知分数的大小。
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活动建议:
用阴影表示出手中图形的几分之一。(每组的几名同学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比较阴影部分表示分数的大小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发现1/2与1/4,1/3与1/4比较大小的规律: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这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
在这一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组合作应该是在这节课里的亮点。我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折一折、涂一涂,相互交流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让他们觉得分数这个内容没有那么枯燥,但是有个小遗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组活动结束以后,我没有反馈,我应该请小组的成员发言,让小组的成员来汇报结果,说一说刚才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折?这样学生再来说分数的意义就容易一些。
联系生活实际还不够。我出示的关于几分之一的例子不多,并且学生也没有感受到身边还有哪些几分之一,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学生感觉不到几分之一与生活的联系,那么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就不会太深刻,不久就会忘记。
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放在第二课时讲比较好。这节课就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能写,然后在拓展延伸,再联系生活,整节课就把重点放在几分之一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上,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认识教学反思9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新课引入时,我就先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数数,猜数。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让学生一个一个数外,还让学生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这些安排不仅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玩中求知,体验生活数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趣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游戏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节课我尽量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如在马路上数数等。同时,设计了“考眼力”、“帮小弟弟补尺子上的数”、“按要求上讲台找位置”、“小白兔送水果”、“猜数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特别是我拿出鲜艳形象的水果时,教室里只听到“我要,我要”的声音,学生简直忘了自己是在上课,只知道我答对了问题就可以拿到水果。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各数组成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
尊重学生,促使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正如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我们的学科教学应关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此,在引出11—20各数时,我让学生先数出过马路的有几人?再接着10的后面继续数图上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的个数,并通过顺着数和倒着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顺着数一个一个的大起来,倒着数一个一个的小下去。这样的设计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系列的数数的活动中领悟知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意义,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另外,在写数的时候,我让学生在放大的田字格中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这一系列活动是既尊重学生,又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在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认识教学反思10
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认识教学反思11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感觉比较的失败。一是我在课前从分的进行的准备,但是总有学生在下面说话,不听。而有学生不听,我就比较的生气,停下来不讲。这样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现在想来,我应该怎样的处理这件事呢?我是点名批评,而且个别的同学我让他到旁边站着。但是效果不佳。我反思这是怎样回事,真是杀鸡给猴看,而猴子不看。那么怎样处理这种情况的呢。在我上课之后,我一直在反思,我应该怎样的进行处置这样的情况。我想了一天,现在想来,不能够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影响整个班的学习。我让学生去听,学生一定听老师的吗。那不一定的。因此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怎样进行教学呢?
第一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只要认真的进行指导。对于个别说话不听的,我想应该予以个别的处理。还有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上课的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凑一些。一个接一个环节,这样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融入整个的学习中,同时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我想这样能够带动同学们积极的进行活动的。
第二在教学的中教学生安排的更加的新颖一些,这样学生能够有兴趣。这样再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中更加的用一些技巧和想法。
第三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时时刻刻的都听。这是不现实的。应该怎样去处理呢。我想教学的过程每个活动的结束之后,可以放松一下。调剂一下紧张的氛围。这样学习中,学生有张有驰,效果会更好的。怎样进行放松呢,我想比较讲个相关的小故事,或者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或者进行相关视频的观看。这样我想效果会更好的 。我想再者就是在上课的过程可以先忽视一些小的问题,比如个别的学生不听课等等现象。我想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将它们吸引过来会更好。当然对于个别的故意的扰乱的同学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我想这样有张有驰的学习活动会更好的。
认识教学反思12
今天学习《认识时间》本节课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的,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及相关的计算打下基础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孩子复习了整时,几时过一点,快几时了,然后认识分,重新认识钟表,知道钟表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本节课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在拨一拨中学习几时几分。
但本节课存在着不足:
1.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些孩子5个5个的数也不够熟练,是依靠手指来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很难,在认识钟表的时间时出现了困难。
2.还有一些孩子在数大格时,由于手和嘴在数的时候不一致,往往出现多数5分或少数5分。
3.部分学生在读时间时往往容易读错,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45分、5时55分。这可能受之前学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的思维的限制。还有的学生是分针指着数字3,就说是3分钟,指着数字8就说是8分钟等。
第二节课,我又复习巩固了认识时间,让学生自己拨钟表,观察分钟转动时,时针的变化,尤其对比观察半时前后时针的位置变化,让孩子拨一拨8时45分,接着让分针继续前进15分,到9时,观察这两个时刻时针的位置都指向9。但第一个时刻时针指向9,分针指向9,还没到9时,再过15分钟才到9时,所以虽然时针指向9但并不表示9时。
我重点让孩子动手拨一拨,同桌一个人拨钟表,另一个人认时间。过一会儿,同桌调换。然后,让一个孩子上台拨钟表,全班同学说时间。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认真备课,多方位了解学生,做好预设,让我的课堂在追求生动活泼的同时,追求实效性。
认识教学反思13
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整节课下来,孩子们兴趣高涨,表现活跃:
一、给学生一个期望。
上课之前,我先对孩子们的课前准备和坐姿进行了表扬,接着对孩子们说:“新的学期,新的开始,相信我们同学一定会更加出色,有信心吗?”孩子们自信被我调动了起来。著名特级教师李元功说:“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相信孩子们会不辜负我的期望越来越出色。
二、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
1、调查中国各个省份的占地面积。
2、说说这些数字和前面所学的有何不同?
3、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
在小组合作时,孩子们准备得不错,大多数孩子搜集了,但缺少对搜集数据的思考,交流时用时间太多,以至于这节课的练习没有进行。学生交流和展示占用时间太多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反思今后的教学还应继续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质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进行估计,感知十万是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其数感,我利用多媒体形象演示了“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的变化过程,在情境中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
1、虽然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要真正感知其大小并非易事。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十万”个字、“十万”张纸、“十万”个人的活动只是让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很多学生仍感知困难,今后还应继续引导学生从身边或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数感的训练和培养。
2、因为条件限制,只有一部分学生带来计数器,在数数感知万以上的数时,效果不好,如果每个学生能用计算器动手操作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3、通过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万以上数的认识,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数感的形成也需提高和加强。
我在让学生练习万以上数的读法时,不仅引导学生很好地概括一些规律和方法,还引导学生分解出每一个小的步骤,使其操作性更强,更容易学生去理解掌握。因此在练习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把万以上数的读法的方法总结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给数分级,第二步看看这个数一共有几级,第三步按个级数的读法读读每一级上的数是几,第四步完整地读出这个数。然后进行集中训练,通过练习,学生都能熟练地说出一画(分级)二看三说四读的读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个方法来准确无误地读出每一个数。慢慢地学生在读数时养成了给数分级的习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对大数的读法感觉就越来越强。
在学生掌握了如何读万以上数的读法以后,我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现实的问题上,出示课后练习中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大数,让小组合作尝试着读。在这里,教学的重点不是读数,而是通过读法来体会大数的意义。这时的读数,学生已经对大数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通过读数可以理解每一个大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对大数的意义的理解。
认识教学反思14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认识教学反思15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终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明白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教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我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一样,有的心中空白,一向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教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教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我认识您了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6-07
10的认识教学反思10-24
物理认识内能教学反思05-16
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07-19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08-10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8-14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25
《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11-08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08-30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