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促销活动误区

2024-10-21

企业促销活动误区(共10篇)

企业促销活动误区 篇1

促销活动的常见误区

中国是一个超级制造大国,某种产品好卖,一夜之间就会出现众多的同质化产品,如何在众多同质化产品中突围而出呢?终端的生动化和促销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促销的手段和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买赠、路演、套餐、返券、抽奖、积分、特价等,但促销的效果如何呢?促而不销、产品价格下 滑、市场窜货……,大多企业都难以达到期之目的。本文作者就目前企业促销存在的通病归纳为如下十大误区。

误区一:赠品不懂顾客心

赠品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引诱顾客重复购买,另一种是迎合顾客贪小便宜的习性刺激其购买冲动。而目前一些企业在做买赠促销时却没能好好把握顾客的心 态去选择赠品,不经意间又犯了以下两种错误。

1、强调赠品价格而非价值,未能迎合消费者最强烈的需求心理。

赠品并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让顾客喜爱的越好。人的心态就是这么奇怪,向一般的家庭主妇送一瓶3块的饮料还不如送一瓶2块的酱油,但如果向年青人送一瓶2 块的酱油却远远不如送一盒1块5的饮料有效。促销赠品的选择不在于有多贵而在于能根据不同消费群的心里选择最能打动他们内心的东西,而我们要在促销时就得 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消费群的心态去找他们最想要的赠品。

2、赠品只是意外收获,而非诱导顾客重复购买的源动力。

安徽真心公司2003年通过买瓜子送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精致卡片的赠品促销,使得某些孩子为了凑齐想要的人物不断的重复买,而我们一些企业在做促销时却只 想着让更多的人提前购买本类产品而从未想过如何让消费者多次购买重复购买自己的产品。

例如,面对二十五岁左右的乡镇妇女、三十五岁左右的城市妇女、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什么样式的赠品才能使他们重复购买自己的产品呢?一是她们正想要的生活用 品的组合,如厨房内的小五金系列。二是孩子玩具的一个系列的组合,当小朋友拥有一个“孙悟空”后还想要“唐僧”、“猪八戒”“沙僧”来搭档时,消费者一般 都会选择再次购买有这种赠品的产品。因此,根据消费群的心理特征选择一种能吊起他们胃口的促销赠品促成他们多次购买是买赠促销的最佳选择。

误区二:促销缺乏创新与针对性

翻开一些大超市的dm,上面写的基本都是“买几赠几”、“促销价”、“优惠价”,表明了现在很多促销活动的实质是“促销就是直接降价或变相降价”。这明显 是与产品未能建立联系的体现。2002年初可口可乐公司的“酷儿”产品在北京上市时,由于产品定位是带有神秘配方的5-12岁小孩喝的果汁,价格定位也比 汇源果汁等市场领导品牌高20%以上。当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新品并被消费者所广泛认知的情况下,铺完货以后,产品周转比较吃力,眼看销售不愠不火,很多业务系统员工强烈要求将产品进行降价促销,与市场果汁饮料领导品牌抗衡,试图通过价格和产品两大势夺得市场的大份额,从而后来居上,取得竞争的胜利。最终,市场部经过研究,顶住了强大的销售压力,走出了促销创新的新路子:既然酷儿上市走的是“角色行销”的方式,那我们就来一个“角色促销”。于是,买酷 儿饮料赠送“酷儿”玩偶,在麦当劳吃儿童乐园餐送酷儿饮料和礼品,酷儿幸运树抽奖,“酷儿”脸谱收集,“酷儿”路演......虽然没有出现很多产品做完 价格促销后的火暴的现象,但销售却是一路走高,产品成长期特别的长。时隔三年,现在依然畅销,而不象国内一些品牌,“来业匆匆,去也匆匆”。

在这里,任何一个其它果汁产品能运用酷儿产品的促销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是酷儿促销创新能取得成效,酷儿产品能取得长久性成功的重要原因。这 反映许多企业做促销活动,根本就不管自己的产品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果针对性的找到产品的特异性,就可不必看到市场上某一促销活动搞得火暴而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地来实施促销活动,这个时候,就可大胆地实施促销创新活动。

误区三:错误的把握促销时间

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一家国有饲料企业供职,该企业原本效益很好,也没做过促销,后来

其他企业后来者居上,这家企业慌了,急忙召开销售人员会议。销售人员没有不抱怨的:人家企业促销做得多好,农民买一包饲料可以得到一件文化衫,经销 商做大了组织你去新马泰六日游。企业想,这不难,我们也可以做!

江南每年6~8月是农忙时节,农户都忙着双抢,养殖业是淡季。企业想,淡季一定要刺激农民,诱导农民购买。于是,该企业制作好了文化衫,文化衫后面是产品 广告语,前边是企业标识,确实很漂亮。到了7月底,销售人员从市场回来,又向企业抱怨:怎么这么晚才给市场发放促销品,别人早就做了。原来竞争企业在5月 底就将文化衫全部发放到位,因为农民在双抢时根本没有时间去购买饲料,几乎都在双抢前先买好饲料,那时你的文化衫还在加工企业做呢!

误区四:急功近利,忽视对忠诚顾客的培育

通常来说,我们搞促销不外乎要达到三个目的,第一:到竞争对手那里抢客户;第二:给自己的客户一个回报;第三:刺激新客户的购买,那么我们的市场部在策划 促销时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这恐怕是他们很少思考的问题。而实际上,我们在抱怨消费者缺乏忠诚度的同时,自己也从来没有将忠诚的消费者和一般的消费者分别对 待,我们一年做一百次的促销也只是为了促成更多的人在一个时段内购买你的产品而已。

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怎样区别对待,创建客户忠诚度呢?我想对于某些能让消费者多次购买的产品特别是单品金额较大的产品来说,在消费者第一次购买后给他 一张会员卡,在平时给予适当优惠,在促销期更能得到促销优惠之外的优惠,当这张卡的主人消费到一定金额时还可以向他赠送礼物作为意外的惊喜,又或者告诉他 再加上20元就可以买到一款其它人需要80元才能买到的商品,这样做不是更能让客户忠诚于你的品牌吗?有条件采用这种促销手段的公司如果将临时促销与这种 长期促销结合起来使用,效果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体现——用临时促销抢竞品的客户或是吸引新客户购买,用会员卡引导忠诚客户长期购买,双管齐下各取所需,又何乐而不为呢?

误区五:一味打折降价

毫无疑问,现在低价促销成了促销活动的主要内容,很多企业觉得用价格当作促销工具,将降价当作促销活动,战无不胜。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把“双刃剑”,剌伤 了别人,同时也刺伤了自己,是将来比将被抛弃的一种促销手段。所以,促销创新如果能让价格不受促销活动的影响而下跌,继续保持稳定且又能让促销效果良好的 话,这将是促销创新的极大突破。

这里举一个最近合肥市场牛奶业的案例。一个奶饮料企业进入一个垄断性市场,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采取买八赠二的形式的形势逼迫下,知道销量和利润都将有可能受 到极大损失,两头都不能保的情况下,毅然孤注一掷,反其道而行之,希望能力保利润值。于是,区域经理大胆地将产品进行提价和渠道促销(产品每箱提价两元,给中间商比以前更多的返利一元),每箱一元钱的“多余”利润用在公交车的车身广告上,反而出奇制胜,不但击破了对手的阴谋,市场占有率竟然从原来的5%提 高到了近20%,产品价格也提高了整整两元一箱,利润丝毫不受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品牌的知名度和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档品牌的形 象,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当然这和合肥是省会城市,消费能力相对较强,消费者对提价不太敏感有关,但这种破天荒式的提价促销方法却是许 多企业需要学习的。它毫不留情地否决了许多企业“只有降价促销,才能赢得竞争的胜利,才能打败对手,才能夺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的谬论!

促销活动与降价活动本是应该尽量避免同时使用的两个营销因素,首先促销活动的开展与价格的降低都会消耗掉企业的资源和削减企业的利润,其次促销本身的意义 就是在不调整价格的前提下,通过一些更新而不是最传统的价格变动的方法来吸引消费者。企业做促销活动时,尽量不采取降价促销活动的方式,这是为了产品长久 的发展和夺得销售、品牌的双丰收的需要。可是现在的企业,做了促销,而价格没降的,真的是太少太少了。所以我们国内的大多品牌大多都是“你方唱毕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谈不上品牌的积累,都是在卖产品而已,我想这也是我们缺少 象麦当劳、肯德基这些百年的品牌重要原因了。

当然,促销活动实在要与价格相结合的话,一定要谨慎地考察消费者对价格促销还有没有耐心。现在很多企业将短暂的价格促进变形为“长期促销”、“天天促 销”,将促进销售理解为降价,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要想用价格工具来促进销售,一定只能是短期促销!如果短期促销不起作用,长期促销更不起作用。大家知道可 口可乐产品价格极度透明,价格促销一般来讲波动会很大,要慎用,但企业却能应用自如,突然变价、两天的短暂促销、销量限制等等,也能将降价促销发挥到了极 致。

企业做降价促销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员斥责的原因就是低价促销并未抓到营销的本质,所以,降价促销,要不就是渠道砸价、经销商相互窜货,要不就是引来竞争对 手的攻击,到后来,消费者就会认为,“你有他有全都有”,促销不但没有促进消费者消费,反而引来消费者的反感,从而使降价促销走入死胡同。

误区六:“一锤子”买卖

“促销” 不是眼前的“一锤子”买卖,而是提供优质的产品和长期的服务。每当重大节、庆日,企业一般都会发起轰轰烈烈的产品促销活动,但我们在这热热闹闹的活动中,一定要警惕和提防产生“一锤子”买卖的行为,售后服务不愿做或长期服务跟不上,形成活动之时客户是“上帝”,活动过后客户是“仆从”的局面。这样,促销活 动激励的效能就会随着活动的终止而销声匿迹,使促销只能贪一时之功,步入促销活动的误区。

误区七:你死我活比拼,缺乏强强联手互补

“促销”不是群雄逐鹿你死我活比拼,而是强强联手互补多赢便利客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独门独户的盒饭点生意远远没有盒饭群的生意火暴,简单的事例说明的是群体效应。再举一个中国电信的例子:前些日子,在中国电信集团2005年工作会议上,王晓初总经理提出,中国电信应强化与移动运营商合作中的竞争。这一思路体现的正是竞合的理念。如中国电信小灵通短信业务与移动运营商手机短信的互联 互通,如“互联星空”通过与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友好合作,都为精确营销下的“促销”赢得了客户的好感和青睐,并在便利客户的同时,实现了 联手商家的互补多赢。

误区八:缺乏对目标消费者的市场细分 没有多少企业的产品面对的是所有人群,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特殊消费群体。而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促销活动都想一网打尽天下所有消费者,其实这是促销的误区。套用哲学上一句话:“多就是少,少就是多”,企业的财力、人力是有限的,自然的供给与配置也是有限的人力是有限的,全面开花往往顾此失彼,大不到预期的效 果。

最近走访市场,我很高兴的发现很多企业已开始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始进行个性化促销了,如啤酒行业,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为结婚新人设立婚庆酒宴促销;白酒 行业针对毕业的学子、企业员工的升迁等使用不同的促销方案,实施不同的促销礼品;还有的企业针对不同的节日消费人群实施不同的促销活动,如圣诞节进行滑雪 活动,国庆节赠送旅游票,中秋节又实施家庭套装优惠,情人节买产品赠玫瑰花等等;有的企业依照不同场所的消费者又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如啤酒行业的很多企 业,假如消费者在餐馆消费就赠一些新颖的小礼品增加饭桌的气氛,在夜店酒吧消费就进行买几赠几活动让消费者越喝越多,在小卖部消费就可通过现场刮奖来博 彩,又能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消费者消费习惯不同,消费行为各异,我们的促销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市场细分,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误区九:单纯追求销量

当前大多企业都认为,促销就是为了提升销量,很多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每个促销报告的申请单后面都附上目标销量,把销量作为衡量促销效果的唯一标准。

其实,促销不只是只为预定目标完成销量,而是以挖掘客户需求来激发购买。促销目标不应仅局限于销售目标,而是一些更大范围的沟通与传播目标:信息传递的到达率、新产品认知率、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指数、品牌形象的强化程度和老用 户的回头率和忠诚度等指标都应成为我们的促销目标,而不仅限于销售量的短期提高和销售目标的一次性完成。还有不少经营者认为,促销的目的是为了扩张市场份 额,这从字面上来看自然没有错。但这样的扩张也应该是有条件和前提的,我们决不能不顾市场实际,而一味地想通过促销手段盲目地扩张市场份额。

误区十:单纯追求形式

促销不是只让客户感知其喜欢的营销形式,而是策划促进消费的实际内容。合肥市场最近小灵通卖得非常火暴,我想这并不仅是因为它价格便宜,且采用了客户喜好的营销形式;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实用性功能已经能满足目标客户的应用需 求(解决了以前信号差的缺陷),同时它绿色环保、使用便利等特性给该业务注入了更多可促进消费的实际内容。由此可见,如果产品不能及时策划并挖掘出其可促 进客户消费的实际内容的话,再好的促销形式,也不会赢得广大客户的青睐以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的。

企划(摘)

2010-12-19

企业促销活动误区 篇2

误区之一:重教师特长, 轻学生个性发展

兴趣小组活动许多时候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设置, 然后组织学生参加。这种兴趣小组的活动, 是让学生来适应老师, 学生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兴趣小组的内容陈旧, 千人一面, 只能停留在肤浅的活动层面上, 学生个性难以得到发展。

对策:兴趣小组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兴趣小组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特长进行分组设置, 如:科技、书法、合唱、舞蹈、鼓乐队、国画、篮球、排球、经典诵读等兴趣小组,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校根据学生活动小组报名情况, 合理配置具有特长的教师进行辅导,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情况、接受能力强弱等差异性确定所应达到的目标, 然后进行因材施教, 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 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误区之二:重技能训练, 轻兴趣培养

兴趣小组活动普遍致力于让学生获得技能, 往往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兴趣逐渐缺失。

对策:为了防止学生兴趣需要的缺失, 首要任务是提高兴趣小组的活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组织一些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需要, 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发展。也就是要在兴趣小组活动中, 真正落实学生的“激趣、活动、感悟、审美、创新”, 小组活动过程重点应放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鉴赏、在鉴赏中创新,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体验, 从而实现“唤醒学生兴趣需要, 发展个性特长”的和谐统一。

误区之三:重结果, 轻过程指导

笔者发现一些辅导兴趣小组的任课教师虽然有详细的活动计划, 也有小组活动的培养目标, 但对兴趣小组活动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强, 心中无数, 长期采用单一、固定的辅导方法, 只看中学生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活动的体验过程。

对策:兴趣小组活动过程是一个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的过程, 是一个发现美、鉴赏美、享受美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感悟过程, 削弱学生活动的实践过程, 急于培养活动技能, 学生获得的技能就只处于浅层表象, 不仅造成学生在活动中感到迷茫, 而且导致学生的活动兴趣逐渐降低。如, 在篮球兴趣小组活动中, 不能只注重教师讲解技能, 学生反复练习, 而要引导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不断地反思、总结, 让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亲身体验, 享受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误区之四:重校内培养, 轻校内外沟通

兴趣小组活动只注重校内辅导, 而没有打破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校的实情进行校内外沟通。

对策: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应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让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审美鉴赏能力在校外活动中得到展示和锻炼,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假如真正实践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创新精神会得到发展。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文化体育活动周, 包括科技、书法、合唱、舞蹈、篮球、排球、乒乓球、“挑战者”杯综合知识竞赛等活动。这给全校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成长的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和成长。同时, 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让校园形成良好的校园风貌、健康的校园文化和文明校园, 从而推动建设学习型校园。结合学生特长, 与社区、青少年宫共同举办传承三峡移民精神的“快乐移民娃”大型广场文化汇报活动, 形成和谐的育人氛围。

走出传统促销的误区 篇3

在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促销沿用着比较单一落后的促销模式,陷入到传统促销的误区里。本文主要针对最常见的三种误区进行分析,帮助企业走出促销误区,真正实现企业能做大做强。

从近年来企业促销的实践看,有些企业促销不论在理念还是在策略和方式上都普遍缺乏创新,这些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模式,陷入了种种促销误区。企业若不尽快从误区中走出来,继续重复传统的、陈旧的模式,对企业创造名牌产品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强势广告必胜论

自从有的企业靠强势广告主打一种产品,创造了短时销售奇迹之后,这种模式便被众多企业奉为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份额的经营哲学,近年来有很多企业不断运用这种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可简单地归结为如下的促销式子,即企业投入新产品——做强势广告(地毯式广告)——销售额迅速上升——促销成功。在这个例子中,取得销售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强势广告,如果没有强势广告的媒介作用,仅靠小打小闹,企业无论如何也做不大市场。这似乎给营销者这样一个结论:不论什么产品,只要打强势广告,就一定容易成功。这就是“强势广告必胜论”。那么,这种被一些企业采用而又被实踐证明效果很好的“强势广告必胜论”,为什么成为误区呢?

首先,强势广告不利于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强势广告促销的本质是“速胜论”,而强势广告打造的产品却是“短命”的。从理论上讲,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本身,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等均符合市场需求,这是内因;而广告是一种催化剂,是媒介,是外因。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才会取得持久的绩效。否则,广告为主,产品求其次,仅靠广告唤起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盲目热情,只会让产品“未老先衰”。从实践上看,一些企业靠强势广告主打的产品,均是获利一时,而伴随广告投放费用的下降,其产品也随之退出了市场,就意味着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因此,把上述式子加上延伸就不难看出,在这种促销模式下,产品生产周期是决定于广告周期的。即企业投放新产品——做强势广告——销售额迅速上升——促销成功——广告投放费用下降——销售额迅速下降——产品退出市场甚至企业倒闭。

其次,强势广告只打知名度,忽视美誉度。强势广告一个主要的功能是迅速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它通过媒体不断集中地向消费者灌输同一个广告,使消费者很快知晓这种产品及生产企业,从而在消费者尚缺乏消费理性的情况下,极易产生对广告产品的认同和依赖,进而唤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并采取购买行动。但在消费者消费这种产品的时候,他们可能只相信广告内容,至于该产品本身的特点和性能则知之不多,这样的强势广告产品也就很难形成知名品牌。事实上,产品及生产企业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美誉度,一个知名产品或品牌必须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统一。而纵观强势广告作用下的产品,真正树立了知名品牌的并不多。从这点来看,这种促销模式只能事倍功半。

再次,强势广告忽视了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对于促销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产品或同类产品中不同的品种都应有不同的消费群体,都应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产品定位,在开拓市场时才容易取得成功。而近年来强势广告中的产品无一例外地采取无差异营销的策略,均未进行认真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产品定位,因此也就无法培养起成熟的消费者和品牌忠诚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强势广告的促销是以没有具体的消费者群体和诉求对象为基础的,是一种促销泡沫。

价格战无害论

企业常用的促销方式除了运用打强势广告外,另一种方式便是打“价格战”。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已经超出正常的企业价格竞争的范畴,逐渐演变成企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战经常发生且逐渐升级,除了有其经济学上的原因外,也不能排除价格战的参与者——企业对企业战略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价格战使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受益者。恶性价格战略是企业为了竞相压价,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以下的定价行为。这种价格战对消费者大幅度让利,肯定会受到消费者欢迎的,这是近年来价格战频繁发生而政府有关部门无法干预的直接原因。企业自身认为,价格战尽管让企业蒙受了一定损失,但对消费者来说是做好事,体现了“消费者至上”的经营理念,有它存续下去的理由。但从价格战的后果看,它割裂了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关系,最终结果是这个利益链上的三方均受了损失:即由于价格的大幅度降低,国家税收减少,企业盈利下降甚至有可能亏损,而受益的消费者也可能买到因价格降低导致品质下降的劣质产品,甚至有的消费者受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暗示,可能会推迟购买,放弃即时消费,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价格战可以缓解库存积压,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企业价格战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目前许多企业库存商品积压特别严重,有的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回笼资金,便率先降价,然后同类企业便纷纷跟进降低,一场价格战便由此爆发了。如前所述,如果价格战是企业产品销售不畅而不得不运用的一种促销手段,那么价格战的发生似乎有它的理由。但当从销售角度对价格战进行冷静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价格战是弊大于利的。一是价格战会导致“寅吃卯粮”,即价格战爆发时出现了消费热,使一部分消费者因价格低而提前消费,价格战结束后,消费需求立刻由旺转冷,在耐用消费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二是导致分销渠道混乱,在价格战中,企业急于销售的心理比较严重,往往对分销商的选择难以科学评估,极易造成货款的赊欠,甚至造成呆账和坏账;三是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价格战的爆发会导致市场调节的信号失灵,不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失信无妨论

目前企业之间的信用缺失和不足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制假造假活动猖獗、不守信用、不履行合同等,尤其是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坑蒙拐骗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疾。企业信用的恶化固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有些企业对发展信用关系不够重视,甚至片面认为失信无妨,这些更是造成企业信用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经营和促销上的一个重要误区,必须加以澄清。企业信用恶化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限制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进程,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企业自身。

首先,信用恶化会破坏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发育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如果企业之间没有信用关系或信用不足,必然会产生信用危机,而信用危机进而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其次,信用恶化给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带来很多困难。现在一些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就是信用不足的反映。企业信用不足不仅会直接限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机会,也会破坏企业的产品信誉、销售信誉,进而造成企业促销的困难。

综上所述,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出强势广告、价格大战和信用缺失的促销误区,逐渐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符合销售规律的促销模式。

企业文化的三大误区 篇4

2010/9/10/8:26

企业文化的误区

我们这几年一直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但是似乎跟很多管理模式一样,我们在导入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使得很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下面简单地总结一下三个误区。

1.误区一

我们简单地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变成了一些口号和一些活动。以为喊出口号,组织一些社会活动,公司就有了企业文化。

【案例】

有一种活动叫拓展培训,它主要是从文化层面上,来解决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问题。参加过这种培训的人会体会到,不管企业平时投入的管理有多少,不管员工之间的矛盾是否激烈,只要进了拓展训练营,在参加训练的那几天,每个员工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团队精神,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职位高低,整个团队都非常团结。但问题是,拓展培训结束后,回到原来的公司,一切都不存在了。因为拓展培训营的环境是特定的,它适合团队,而每个公司的环境是特定的,它很可能不适合团队。因此,仅仅通过一些活动,一些口号来解决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不切合实际的。

2.误区二

不结合自己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企业文化,而盲目照搬其它企业的模式。

【案例】

芬兰的诺基亚公司,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以人为本”。于是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也开始效仿诺基亚。大家都打出“以人为本”这样的一个旗号,来作为自己企业文化的内涵。但“以人为本”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往往并不清楚。

我去过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跟我讲:“周老师,我们公司现在正在推行企业文化。”他说:“以人为本„„”

我就问他:“你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正说到以人为本,电话响了。是老板打来的,说话毕恭毕敬:“是,是,我看是,你放心„„”正在接电话时,来了一个下属,有紧急事情要请示:“经理,这个事情你看怎么办?”但是这位经理不但没有理睬他,反而斥责下属后,继续接听老板的电话。

这家公司虽然借用了别人的口号,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另外,环境是否合适,企业的成熟度是否达到了能够以人为本的地步,也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内涵。

3.误区三

不能够持之以恒。很多企业,往往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打着变革与创新的旗号,希望加快企业的变化。但通过变革和创新,不但没有令公司得益,反而加速了公司的衰亡。比如,有些企业说,今年我们要“以人为本”;到了明年又说,我们要“科技领先”;后年又变成要“服务第一”。再后来又可能是“质量第一”,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根本的文化内涵问题,以及文化的持续性问题。

【案例】

企业促销活动误区 篇5

——兼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坚持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当前,全国各市县机关、国有企业、高等院校正积极投入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预想中的成效。但是,活动开展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单位部门和党员干部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仍然存在着若干认识误区

。廓清这些认识误区,对于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乃至对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认识误区一:大规模的学教活动每隔三五年就开展一次,过于频繁,意义不大。这种认识误区显露的是厌学、懈怠的情绪。自世纪之交以来的十几年间,我们党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先进性教育以及当前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四次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这样的高密度恰恰说明了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学教活动必要性。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曾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过程正是对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打扫和洗涤的过程。就像打扫房子和洗脸一样,学习教育活动不仅要开展,而且毫无疑问地要经常开展。

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历次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都有着极强的现实依据和针对性,都是为了解决我们党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开展的。近年来,党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执政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在这种形势下,采取我们有着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的学教形式,在全党开展大规模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无疑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因此,质疑和否定当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不能不说是政治上的短视和麻木。

认识误区二: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实践,只要实践工作做好了,理论学习只是形式问题,无关宏旨。这种认识误区反映的是实用主义的思想。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学习的过程无足轻重。古语说:“论先后,知为先,知之深则行愈达。”实践必须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为基础。否则,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工作中或者凭“经验”盲目决策,或者靠“闯劲”埋头向前,成绩或许会有一些,但却可能因此迷失了方向,多走了弯路,最终得不偿失,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危害。因此,胡锦涛同志强调,领导干部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政治责任。

中央提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武装问题,以增强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改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把理论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来认识和对待。以耐心和毅力,靠韧劲和钻劲,刻苦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我们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法,成为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武器,成为我们思维的“器官”,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落实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认识误区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部门、各单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应该时时联系科学发展观,事事不离科学发展观。这种认识误区体现的是教条、机械的态度。在这种错误认识下,不论党员干部公务活动,还是普通群众日常生活,都要戴上一顶“科学发展观”的高帽,使本来深刻严肃的理论变成了一句时髦应景的“口头禅”。这种把科学发展观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庸俗化做法,表面上是重视科学发展观,而实际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贬低与践踏,是非常有害的。它不仅直接催生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更使广大群众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产生一种抵触和逆反的心理,导致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与中央的愿望背道而驰。

企业管理中常见误区 篇6

不注重流程,认为流程不重要,有静态的公司制度,却缺少动态的流程执行标准 经验主义的标准,没有理论支持团队效率低,员工忠诚度差 没有标准,管理混乱,多变

没有规模效应,越来越累

员工职业化程度化低,没有训练

感性用人而非数字化量化,没有伦理标准

长松企业组织系统观点:

企业管理建设一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组织系统:

1、深入学习指导思想、理论、原理,任何不懂原理的管理者,都没有办法驾驭系统。

2、进行必要的流程再造,同时确保流程的执行力。

3、建立必要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没有信息化标准体系即意味着企业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时代下的行动准则。

4、建立个性化的企业管理组织系统,并且有能力做到过程管理中优化。

5、运作流程化、精细化、信息化,全过程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评课活动的几个误区 篇7

一、评课操作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重听轻评,平淡肤浅。部分学校在评课活动中,听的多,评的少,评课大部分是虚假的评议,只唱赞歌,不讲缺点,评议会上,经常发言的只有三五人,评议的只有三言两语,评课冷冷清清。还有些领导课听了不少,但是没有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议,自己也没有同教师交换意见。如果有些该评的课不评,一方面执教者心里没底,另一方面评课的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听课也就失去了意义。

2.以偏概全,参评面窄。现行的评课活动往往出现了三种庸俗的倾向: 一是评课活动成为了权威人士的指示活动课。这种人在评课时往往要先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谈完之后再要求其他人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很自然,后面的评价便出现了随声附和的现象。 二是评课活动成了学校衡量教师工作的标准之一。有些学校甚至量化到出席一次评课活动给加多少分,不参加要扣掉多少分,一学期必须听评多少次课,这导致了许多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在评课活动中产生消极应付的心理。三是评课活动成了“评人”。有些教师平时的感情就不错,在评课时只说好听的,不能从实际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评课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课堂提问人次越多越好。有的评课认为提问的人次越多越好,甚至有人以提问的人次多少作为衡量学生活动的重要尺度,因而讲课的人想方设法、刻意追求提问的人次,全然不顾恰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而将提问流于形式,甚至有的教者挖空心思,频繁提问,根本不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课堂提问应重视效果和目的,不应以“次数”来衡量,而应在“愤”、“悱” 之际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予” 以“启发”,使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提高觉悟,一旦目的达到,即可“止问”。

2. 教师讲得越少越好。有的评课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时间越少,学生自学时间越长,其评价效果越好,甚至有的还为此做出了硬性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等等。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是把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取消。 由学生能够单独完成的教师绝不参与,但那些学生不能理解的,有一定难度的和误区的问题教师还应该讲解, 那些重点问题还应强调,直到学生理解或明确了为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时刻意识到“主导”和“主体” 的关系,进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 解决。

3.教学手段越复杂越好。有的评课人认为在课堂中运用的现代媒体越先进,手段越复杂,形式越丰富,教学效果越好。选择何种媒体、手段、形式应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实际、教师互质而定,不可盲目攀比, 一刀切。我们不反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是主张评课时应把其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和一种形式而已,应重视衡量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可行性、经济性、适用性。

三、评课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1.趋中心理误区。所谓趋中心理就是评课者对执教者既不愿给优者太高的评价,也不愿给劣者太低的评价,有意缩小差距,向中间状态集中。求得心理误区的产生可能是由这样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中庸思想好人,不得罪人; 嫉妒,怕别人超出自己,采取不说好, 不说坏的模糊策略。

2.从众心理误区。这种心理的产生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多数人对评课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意见,而某个人虽有个人不同的意见,但随大流;二是在评课中由于某些专家或领导的专断, 迫使某些教师附和相同的意见。

3.求全心理误区。求全责备是评课中的一种心理误区。自觉不自觉地提出期待要求一种“主标准”、“严要求”, 自然而然会降低课堂的评价。

走出幼儿园音乐活动误区 篇8

关键词:音乐活动;误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39-01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感受欣赏音乐之美;表现、创造音乐之美;体验参与音乐活动、与同伴合作的乐趣。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让幼儿感受和表现音乐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所以活动目标和重难点应主要定位于音乐素养的提高。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进入误区,注重音乐活动中游戏的玩法、情景的设计弱化了音乐本身给幼儿带来的丰富的审美体验,忽略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本文主要从音乐活动目标的制定、游戏情景的创设、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剖析幼儿园音乐活动容易进入的误区,以给予教师启发和借鉴。

一、活动目标的制定脱离音乐素养的培养

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学活动,目标的正确、适宜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设计的音乐活动虽然是从音乐角度出发,但在目标的制定或实施的过程中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幼儿的注意力往往不在音乐本身,而在音乐涉及的其他层面,比如游戏的玩法、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在这样的音乐活动中,音乐成为“背景”获“工具”,幼儿由此活动所获得的体验则是非音乐的。于是,整节活动弱化或剥夺了音乐本身应该带给幼儿的丰富的审美体验,幼儿的音乐素养不能得到充分提高。下面这个大班音乐欣赏《疯狂的小鸟》目标设定则偏离了音乐核心价值。

其目标:1、随音乐表演、游戏,体验音乐的诙谐、有趣、神秘的氛围。2、大胆创编动作。3、在游戏情境中,遵守游戏规则,团结协作,感受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以上此活动三条目标中有两条目标的定位基本脱离了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本节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欣赏音乐《疯狂的小鸟》三段音乐的不同,通过游戏感受音乐的不同表现,而不是创编动作和游戏规则的掌握。

次活动的目标可以调整为:1、欣赏《疯狂的小鸟》乐曲中三段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诙谐、有趣。2、在游戏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3、喜欢参与音乐活动,体验表演、合作游戏的快乐。

二、游戏情境的创设偏离音乐目标及音乐本身

游戏情境为形象化思维的幼儿和较为抽象的音乐架起了沟通、理解的桥梁,所以游戏情境的创设非常必要。但在创设游戏情境时我们要明确其价值和作用。一切情境的创设都是为目标服务的,是为了巩固和升华幼儿对歌曲或乐曲的理解,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更好的表现音乐,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新颖、好玩、有趣,使得情境的创设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下面这个游戏情境的创设就偏离了音乐的目标。在大班音乐游戏《卷炮仗》的开始环节,教师设计了过节放鞭炮的情节,让幼儿讲述放炮的情景,回忆见过哪些鞭炮,观察鞭炮的外形,每人一块毛巾让幼儿卷炮仗,游戏卷炮仗时教师不停的用语言提示幼儿走螺旋线卷炮仗,强调一个跟一个走,不能挤,手不能松,不然炮仗就散了,教师设计的游戏情境有点牵强,没有吻合音乐本身的特点,讲述放炮的环节时间过长,教师过多的语言指令剥夺了幼儿聆听音乐、伴随音乐律动的权利。所以,教师设计音乐游戏《卷炮仗》的情境偏离了音乐的目标,应该让幼儿听音乐根据音乐快慢卷炮仗,感受音乐和动作的变化,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多媒体课件“宣兵夺主”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形象画面、简便的操作过程、较强的课堂互动性得到幼儿教师的青睐,幼儿更是被色彩鲜明的动态效果深深吸引。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很兴奋,但视觉和运动觉的参与淹没了音乐本身作为听觉艺术的本质。孩子们的耳朵在音乐活动中好像可有可无,他们的快乐、激动、手舞足蹈不是来自音乐本身的体验,而是由听音乐活动中所采用的一些辅助手段引起的。所以在多媒体课件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多媒体课件运用的适宜性,要根据活动的内容适时地加入多媒体课件,让多媒体课件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宣兵夺主”。

比如大班音乐《三只猴子》在熟悉歌词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三只猴子床上跳的动态课件,幼儿非常喜欢,很快记住了歌词,学唱歌曲时幼儿过于注重动作的表演没有倾听音乐旋律,学会了三只猴子快乐的玩没有熟练歌曲演唱。可见,多媒体课件虽然形象生动,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但转移了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也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让现成的音频、视频代替教师的示范。尤其在唱歌活动中,有的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教幼儿学唱新歌。殊不知,教师正确、美好的示范在幼儿的音乐体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的清唱能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唱歌方式,幼儿能更专注的聆听歌曲,更能听清歌曲的内容。教师优美的清唱更具感染力,能打动幼儿的内心,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个模仿的兴趣。

四、音乐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成为“背景”

企业促销活动误区 篇9

一是消除把爱民实践活动看做非警务工作的误

区。现代警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服务群众的重要性。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改善警民关系,能有效地扭转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更好地服务群众、和群众沟通、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不应是非警务工作的额外负担,而应该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消除片面强调热情服务而忽视专门工作的误区。服务群众本身只能说是聚集群众参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活力,并不等同于我们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就做好了,离真正把群众调动起来,共同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只有把爱民实践和专门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民力调动起来,共同参与交通管理,才能有效地保障路畅民安,增强社会稳定,这才是爱民实践的最终目标。

三是消除爱民实践活动急功近利的误区。一些基层交警部门及民警为了迎合某种气候,或是应付考核测评,于是就搞突击式、临时性爱民实践活动。这种做法可能有一定的短期效益,但建立起来的警民关系不可能牢固,反而使群众产生不信任感。爱民实践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搞运动式、阶段式。爱民实践必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与警务工作公安交通管理融为一体的基础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误区 篇10

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件好事。企业文化的作用这里不用具体谈,很多人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但是必须明确指出,无论我们把企业文化上升到怎样的高度,无论我们运用怎样的策略来塑造企业文化,如果我们犯了如下的“四忌”,那么,我们塑造的企业文化只能是涂脂抹粉,对企业的“身心健康”最终是一种摧残。

一、塑造企业文化当作买花瓶

很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并不能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只是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面子工程”,办公室张贴张贴文化海报,走道里摆放摆放文化框,车间里悬挂一些“催人奋进”的口号,公司展厅里放上几本企业文化词典,结果是“多有人„观赏‟,而少有人问„精‟,更无人„力行‟”。这实际上是把塑造企业文化当作买花瓶,把企业文化当作一种花瓶,一种供来访客人观赏的花瓶,实质是在曲解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要协助企业统一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增加员工的工作激情和信心,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而不能当作一种供人参观的摆设。换句话说,企业文化要以效益为导向,必须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成本,更不是一掷千金后,却只换来文字里的宏伟和宣传上的繁荣。

说到底,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在战略层面的投资。既然是投资,就必须讲究相应的回报,就要努力让投资收益率最大化。而花瓶般的企业文化只能让企业获取最简单、最浅层次的投资回报,根本无缘更深层次的长期回报,实质是一种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企业的文化理念常年在变,而且每次变更都会从经济上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直接损失,比如,重新制作企业文化手册或企业文化词典等等。

建议直达MBA巴巴浏览权威MBA资讯

当然,企业更大的损失在于,企业员工无法从心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作用,甚至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

当然,需要指明的是,我们在这里谈的企业文化是指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而不是那种类似“朝令夕改”的消极企业文化。

而且,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企业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固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其还根本没有到达需要大张旗鼓的来塑造企业文化的阶段。因为,企业文化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不是依靠某个人的主观意志,来一次“企业文化急行军”,就能在短期内快速形成的。

所以,对于我国当前的企业来说,应该通过积极的系统的引导来逐渐建立企业文化是一条较为符合客观实际的道路,而不是急于把企业文化弄得多么轰轰烈烈,或多么美丽壮观。例如,远卓品牌策划机构首次提出并广泛运用的“121模式”,其主张先通过“提炼”,再“内化”和“传播”,然后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再结合企业实际状况进行“再提炼”,如此循环坚持,企业便能够在发展过程中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

总之,企业文化不是花瓶,企业不能用买花瓶的思想来塑造企业文化。企业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塑造企业文化根本上一种投资,必须用投资的心态来建设企业文化。不过,企业文化产生的效益,不单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这一点也丝毫不能忽视。因此,企业应该实事求是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系统的引导来逐步建设自己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道德标准“捏在手上”

很多企业都在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都希望企业文化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但是企业很少认真想过:企业文化优劣的根基是什么?勿庸置疑,是主要决策者以及其他所有员工的整体道德水平,而不仅仅是主要决策者的道德水平。但是不少企业决策者把道德标准“捏在手上”,导致道德标准十分模糊,甚至很多时候根本不把道德放在眼里,致使企业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这些都必然制约着企业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企业的道德标准相当模糊,而这种模糊的道德标准又一步步在企业的具体行为中造成恶劣的影响,“侵蚀”着企业的品牌形象。直接表现出来的则是,企业全体员工的道德水平差异决定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层次的差异,通俗点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员工”形成“瓜文化”,“豆员工”形成“豆文化”,不少企业存在着“道德标准„捏在手上‟”文化及相应的行为表现,这应该是一种必然。

建议直达MBA巴巴浏览权威MBA资讯

道德标准“捏在手上”的具体表现有很多,下面列举一些比较极端的案例,比如,北京市丰台区槐房村几家企业非法雇用一批年龄只有十二三岁的孩子从事繁重的劳动,孩子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差,工资每月却只有200多元;有的企业订了许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比如规定员工每半天只能上一次厕所,使不少员工上班前不敢喝水,严重损害员工健康;有的规定女工来例假不准请假;有的企业规定,工人完不成当天的定额不准下班,甚至不准吃饭,使不少工人被迫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但根本不给加班费;有的企业为了赚钱,竟敢置顾客的生命于不顾,生产危害性极强的食品残害人命;有的企业为防止偷盗,将工厂的窗子和一些走火通道的门锁上,结果在发生火灾时,造成许多员工逃生无路;有的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或生产中用有腐蚀性的液体,但决策者为了省钱,不肯配备足够的防护设备,让员工长年在危险的环境中工作,甚至造成死亡等等,举不胜举。

试问这样的企业寿命能够长久吗?当然不能。现实尽管很少有企业如此严重的缺乏道德,但是道德标准“捏在手上”的现实表现仍旧是层出不穷,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当然,如今,在中国也渐渐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企业,如,深圳一家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制帽企业,产品行销欧美几个国家。这家企业之所以获得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该公司有良好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理念,也就是符合道德标准的文化理念,可以预言这种文化理念代表的正是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这种符合道德标准的文化理念才是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所在。

三、诚信法则“挂在嘴边”

《商君书》记载,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了新的法律。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他便在京城南门口树了一根大木,对围观者说:“谁要能将这跟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两银子!”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许诺不能兑现。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却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赏给他五十两银子。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的时候人们就遵守了。

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很讲究言不在多,但必须守信的道理,因为只要守信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

在竞争日趋国际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来说,诚信更是一个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讲不讲诚信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生存和发展。但是,虽然很多企业和企业家也在面对媒体时大声疾呼“诚信”,也都明白诚信的基本内涵,以及企业家不遵守自己的诺言将会使下属很快产生对上司的不信任感。可悲的是不少企业家仍然只是把“诚信”法则挂在嘴边,而不会

建议直达MBA巴巴浏览权威MBA资讯

在自己的实际行为中实践“诚信”,也就是说,诚信只是一层脆弱的美丽外衣,只要“风”轻轻一吹就无影无踪了。

另外,企业家或领导者的成功总是和团队人员的辛苦努力密不可分的,所以企业家或领导者尤其不能轻视自己对下属的许诺,要么坚决不许诺,许诺就一定要遵守,哪怕最后会带来一些损失,否则,作为企业家或领导者失去的东西将会更多。因此,从这角度来说,中国的企业家迫切需要在塑造企业文化的实际行为中,真心学习商鞅的“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仅仅把诚信法则“挂在嘴边”就算了。

四、责任感“抛在身后”

尽管企业的首要任务毫无疑问的应该是搞好经营工作,创造经济效益或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如果企业失去了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但是,真正优秀的企业绝对不是仅仅“销量第一”、“规模第一”或“利润第一”的企业,它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更主要的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更应该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内部员工的责任,从而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但是,部分企业往往把道德标准“捏在手上”,通俗点说就是道德标准企业自己“做”了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为了自己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把责任感远远的“抛在身后”,全然不顾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择手段的朝道德水平低下的方向“行使”,进而导致企业处处以眼前的得失为重,不从企业长期利益或企业员工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更不会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心的匮乏,直接致使一些员工对企业不满,企业整体“军心不稳”,产品质量蒙混过关,品牌形象渐渐受损,企业难以健康持续发展,而且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把社会责任感“抛在身后”的企业应该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学习,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自己的各种社会责任。例如,为了倡导全社会都来关注、生产、使用节水节能型洗衣机,海尔除了宣布停产非节水洗衣机之外,还表示愿意把最新研制出来的滚筒洗衣机“自动挡节水技术”无偿捐献出来,转让给愿意与海尔共同推动全社会节水事业的洗衣机同行。可以想象,海尔此举将有助于唤起整个家电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非常值得中国企业认真学习。

进一步来说,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与社会间的关系也是互动关系,是“双赢”的。无论是一个产权多元化的国有企业或是一个产权单一的私营企业,它都要既为投资者着想,建议直达MBA巴巴浏览权威MBA资讯

也要为它所存在的国家、社区和消费者着想,更要为企业内部的员工着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企业,这个企业所在的社区和国家才能真正的发达繁荣,企业自身才能塑造健康有效的企业文化,走上更高的层次乃至实现常盛不衰。

上一篇:勇士观后感精选500字下一篇:高情商的12个表现,你占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