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A若干问题分析

2024-08-19

ACCA若干问题分析(精选7篇)

ACCA若干问题分析 篇1

近些天来,随着又一拨ACCA报考的高潮,有好些朋友(有论坛里的,也有周围的人)一直问我相同的问题:

像我这样的能考ACCA吗?考了会有用吗?ACCA真的很难考吗?我不知道应该先报考CICPA还是直接考ACCA?考了以后真的像报纸上说的,年薪40万吗?如此等等。

这突然让我回想起九年前,我报考ACCA的时候。我问自己,我是怎么想到考ACCA的?想了好一会儿,记忆才渐渐清晰起来。记得当时是刚刚跳进“六大”不久,也是刚刚报考了CICPA。那时,ACCA在中国还没什么知名度,而且也没有发达的互联网,可以查到任何你想知道的资料,也很容易把讯息快速转播世界各地。

当时有位上海财大毕业的朋友,我和他交流了关于报考CICPA的情况。然后,他问我,你知道财大有个英国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吗?他们现在正在招生,既然你已经进了六大,英文也不错,为什么去试试呢?他们在新民晚报上登了广告,你应该看一下。

我找到了报纸,看到了广告。好像就只是介绍了该证书的性质、考试的科目,最主要的内容是招生报名有关的信息。我实在是回想不起来,到底广告里有什么内容那么吸引我,让我拿起了电话拨通了培训中心的号码。

接下去的一切好像是顺理成章的发展。我准备了所有的资料到了财大,远在上海的东北角。填了表,交了钱,就算是报名了。由于报名的人很多,已经报名的人还要参加入学考试,从中录取100人,考试科目包括英语、会计(英文试题)。我很幸运,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在六大工作,通过英语六级,所以就算免试入学,只要交学费就可以了。根据财大和ACCA的协议,所有学生的注册费、考试费、书本费全免,只须交财大的培训费1000元一门。同时报考两门,就是2000元。对于我一个月赚2000多元钱的人来说,还是有点贵的。说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坚决,就是想考。要是当时犹豫一下,也就没有后面的ACCA漫漫征程了。

那时,大家都一样只能最多免考两门,paper 2和paper 4,相当于现在的1.3和2.2。所有考试都是UK Stream,没得选择。也没有什么荣誉学士学位。由于书是ACCA免费提供的,所以只有foulks lynch。培训中心也只有财大。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那么简单。不像现在option多多,大家都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To be or not to be?It is a question.是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台词,意味着如何在人生中做出决择。我想借用这个题目,回答一些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帮助大家在报考ACCA时做出适当的选择。希望是抛砖引玉,大家一起多多探讨。

(一)考ACCA有用吗?yes or no?首先看看,ACCA的适用性。ACCA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会计师组织,有10万会员和20多万学员,分布在全球160个国家。ACCA除了英国以外,主要是在英联邦国家得到承认。在中国,ACCA从九十年代初进中国以来,公众认可度也是越来越高。主要在欧美背景的外企、外资会计事务所、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当然,由于一般ACCA薪资水平较高,加上所学习的会计制度与国内的不尽相同等方面的原因,ACCA目前在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似乎还没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其次看看,ACCA的课程设置。具体内容请参考acca官方网站。十四门课程,涉及会计、审计、税法、财务管理、管理系统、企业战略、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起中国的cicpa要全面很多。覆盖了一个财务总监通常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学习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还是比较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些考生,就算不是准备得很充分,在考试答题时还是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弥补准备的不足,就是由于这个道理。所以总的来讲,就算你不抱什么特别的学习目的。至少,ACCA是一套不错的、完善的财务培训课程。再者,课程是英语的。课本、练习、网上资料等都是英语的。考试也是全英文,考试中大部分的题目是论述题或“论述加计算”题,很讲究答题的条理性。所以可以全面提升你的英文水平,锻炼你用英文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

还有,最实用的一点是,考了ACCA,有了ACCA会员资格后。可以提升你本人的价值。至于提升多少,因人而异。但无论怎样,一个经过良好的培训、能用流利英文沟通、会写英文报告、精通中国和国际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又有一张外国会计证书的人在中国还是稀缺资源,至少比CICPA,MBA要少多了。既然如此,碰到识货的老板,自然是愿意开价钱高一些的。

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考友。或者是在参加ACCA培训及办事处组织的活动中可以认识一些业内人士。有什么工作上学习上的事情,大家可以讨论。即便大家都当了财务经理啊,财务总监啊,也可以多多交流,共同进步。这年头networking是很重要的,人毕竟还是要成为“组织里的人”,这样你才能找到你的坐标。

但,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果你的经验够好,又有好的证书,总有机会是你的。

(二)考ACCA困难、障碍很多,怎么克服?

ACCA的困难、障碍,大凡不外乎以下几项:

1. 我的英语不好。大学时就算考过六级,长期不用也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2. 我没时间。上班好忙,节假日经常加班,周末还要带孩子。哪有时间看书?

3. 我没钱,工资低。学费考试费用不菲,考完全部科目要两三万元。

4. 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书学习了,没有那种读书的习惯了,现在再拣起来,能行吗?

5. 周围的人都说我有病,没事花钱买罪受。家里人也说我疯了。我老板说,如果我考试影响工作,就让我走人。

让我一一来做个回答:

1. ACCA使用英语考试的,所以如果英语水平欠缺,尤其是读写水平欠缺的话,建议还是去学好英语先。尤其是有些人一上来就免考5-6门,起始点较高,如果英语的阅读理解力不行,就会比较吃力。特别是第三级的课程,学习者最好可以用英语直接理解试题、思考作答,否则考试时,时间多半会来不及的。

2. 时间是挤出来的,如果你真的想考试通过的话。很多考生都是一边工作一边考试的。四大的工作够忙的吧?出差加班,忙起来昏天黑地没有私人时间。但照样有很多人还是考出来了。我也是考完了第二级才从事务所出来的。一般来说,每门课约需要150-180小时的学习,包括看书,做习题和全真题等等。最好保证每周看书做题20-25小时,平时每天晚上看2-3小时,周末大约每天看书5-6小时。这样,准备三门课基本上要四五个月的时间。如果参加培训,可以少一些看书的时间。

3. 其实,读ACCA比读MBA便宜多了,而证书本身不比MBA差。而且两三万是在两三年以上的时间里付出的。想想考完之后的回报,相对来说,cost-benefit还是比MBA要好。

4. 读书的习惯是一种毅力。当别人节假日都在玩的时候,而我在读书,象起来确实有些凄凉。不过,人总是有些理想。为了目标,我们就不可以多付出点什么吗?

5. 只要你拿定主意,其他人说什么,让他们说去吧。老板也不用理他了。只要我们把该做的工作做好,真的考出了ACCA,还怕他的眼色不成?另谋高就呗。

(三)Chinese or UK? International or UK?选哪一个呀?

这一贴是旧贴重新整理。

问题:

注册ACCA时它有两个选择

1。一个是Chinese Variant Paper与UK Variant Paper这是涉及税法方面的2。另外一个是International Stream和UK stream 涉及的是会计制度和准则方面的应该如何选择呢?

版主的分析:

不同variant和stream的出现,都是acca国际化进程的一种象征,目的可能还是让更多的人愿意来学习并参加考试。

两个问题当中,首先回答个简单的。就是uk stream or international stream?其实,两者的难度差不多,在选择时,最主要是看考生的兴趣。如果说中国考生大部分选择国际准则而不是英国的,主要是因为培训中心多半都选择前者。另外,我也知道一些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与acca合作的joint program中,也是使用的国际会计准则的课程。我想,在选择时,一方面看培训班所能提供的课程(如果是准备自学的,除外),另方面也可以考虑一下,现在国际上的大趋势是大家都使用IAS。包括欧盟,澳洲,今后几年内都有这个计划。另外,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逐步的向IAS靠拢。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曾经在别的网站上和人讨论过,现转贴于此,并作一些修改补充。

其实,税法的两门考试可选中国税法是现在考生的一种幸福。我们当时考的时候,只能选UK的。而现在有了中国税法,很多财经专业的人都学过的,应该说是不难考过。但即便如此,有些考生因为是cicpa, 所以不要用考2.3。到了第三级的前四门,“高级税务”又是选考科目。有的人就不选税法,这样就可以完全避开税法的两门科目了。

但是,个人认为,如果你今后真的成为ACCA会员,而从未学过英国税法,中国税法也不过是懂些皮毛,可能会是一种缺憾。因为英国税法几乎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先进的税法。很多国家的税法都是从英国那里借鉴过来的,比如我们国家的增值税和利息所得税,以及今后不久要开设的遗产税等。

学习英国税法是可以开阔眼界的。比如说资本利得税capital gain tax,遗产税等是中国所没有的。再比如,仅仅是个人所得税项下的雇员福利津贴部分就规定有几十种纳税或免税的情况,即使是非现金福利,也有相应的计算方法,可以说是涵盖了你能想到的企业给员工福利的所有品种。而在中国,如果是非现金或企业直接支付的,基本上是不要交税,至少是处于“灰色”地带。

至于“高级税务”中的税收筹划,英国的税制正因为其复杂和弹性,所以学起来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即使你是在中国工作,你也会发现,在今后的工作中,ACCA学的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或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很有用的。听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要全面税制改革,增加遗产税,改进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制等,相信有不少条文会借鉴一下英美的税法。

当然,也不是一定要大家考英国税法。英国的法律是比较严谨,但它是根植于英国或欧洲大陆的法律经济环境。有些东西在学习的时候会觉得很难透彻理解。比如,遗产税筹划中经常提到的一些个人金融安排(好像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托基金),由于在中国没有此物,因而学的时候只好死记硬背。还有就是考试准备的时间,如果你已经对中国的税法很熟了,那么考试作题只不过是把它翻成英文,相对于从头开始学英国税法要好得多,尤其是那些已经免了2.3的中国注册会计师们,考3.2中国税法自然是容易上手些。不然,没有2.3英国税法的基础,直接考3.2英国税法之高级税务,会一头雾水的。

另外,补充一句,在第三级的头四门科目中,3.2是相对比较容易过的,无论是考中国还是英国税法。因为,基本上是计算题,只要在准备时多练习,摸清答题的格式和规律。相对比3.1和3.4这样的文字题考试要容易一些。

不过,不管怎样,我的意见只能是作为参考,拿主意还是要你们自己考虑。

(四)关于ACCA书,是买还是借?是BPP还是AT Foulks Lynch?

BPP好像更适合自学,书本的体例,行文还有版式,更适合于自己看书自学的同学。AT的书看上去更像正规的专业书,所用词句、行文方式有时比较晦涩,甚至是有点儿学究。

由于习题册对准备考试的考生很重要,所以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版的习题。如果是以计算为主的科目,比如,1.2, 2.3, 2.4等,两版的区别还不太明显。但如果是以文字论述题为主的科目,尤其是第三级的科目,两者的习题答案就有分风格上的区别了。AT的习题答案是比较正规严谨的,但是好像比较学术,不象是考试的时候考生可以写出来的水平。

而BPP的习题本来就有分两种,一种叫 preparation question,是专门帮助考生回顾书中的概念的。还有一种是正式的题目(一般都是近几年的全真试题),它相应的答案就比较浅显易懂,好像考生考试的时候也可以写出来的水平。(当然,你本身的英文写作水准是还可以的)。

不过,两个版本各有所长,都是不错的教材。关键不在于书版本,而在于你是否真地把教材吃透弄懂了,而后把习题册都通做(至少是把答案部分好好研究过)了一遍。建议如果能借到书的话,每个版本分别借一本来看看,看自己喜欢哪种形式。然后再作决定。

再转载一段考友的话,给大家参考。“本人看过AT和BPP的课本,个人感觉BPP的书比较通俗易懂,语法句子较为简单;而AT的书虽然是官方教材,但是感觉过于显示自己的水平,长句子很多,且有时句读没有,单词也较为生僻,个别居然还有一段句子重复的,让我等看书的人觉得不是很流畅。”

关于买书周期的问题,是不是每次都要买新书?还有前一次考砸了,下一次再考,要不要买新书呢?在此借用一位FinalChapter兄弟的帖子。“ACCA考试以年换一次大纲,所以AT和BPP都是一年换一个版本的教材。我觉得,税法类的考试应该要一年买一次;会计审计教材可以两年买一次;其他管理类的课程就不需要买第二次了。税法年年都变,所以不买最新版本难免会吃亏;会计审计变化不大,而且考试的重点一般不在于那些经常变化的东西,例如2.5和3.6都以合并报表为主,合并报表很多年来变化不大;管理类的课程教材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有时候仅仅是章节顺序的变化,再说即使一个最新的管理理念你不了解,也未必答不出题来,因为管理学的很多问题,既可以这样答,也可以那样答。”

版主再补充上一点。如果用一两年前的老书,可以注意一下考试大纲今年的新变化,这些在网上可以查到。另外,也可以只买一本新的练习册即可,不用全套都买新的。

(五)是先通过CICPA以获得免考五门,还是直接报考ACCA呢?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先考CICPA有利有弊,先谈谈好处。

1. 最大的好处是节省费用。CICPA一共五门,报名费、考试费加培训费,全部大约1200-1500元左右。即使有补考,加上去也就是几千元的事情。如果过了CICPA,可以免ACCA五门。当然,免考的科目也要交所为免考费,数额与考试费相同。每门课38-46英镑不等。五门课一共约人民币2800元左右。但如果从ACCA的1.1开始考,每门课的考试费、书费、培训费约2500-2700一门。这样考完五门约需要人民币13000左右。所以,先通过CICPA可以省一大笔费用,至少是省掉了ACCA前五门科目的书费和培训费,约合计人民币8-9千元。

2. 第二个好处是显而易见。就是拥有一张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证书,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国内企业工作。如果拥有ACCA的同时,又有一份CICPA的证书,会是相得益彰的。

再从反面看看如果先考CICPA的情况。

1. 首先,现在ACCA的新免试政策,让一些会计专业或财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可以免三至五门科目。所以,考过了CICPA似乎优越感并不明显。

2. 其次,此五门非彼五门。CICPA的五门课比ACCA的前五门难多了。虽然ACCA是用英语考试,但这五门课的内容并不太难,尤其是第一级的三门。只要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是比较容易过的。而反观CICPA的五门,内容就难多了。比如会计,其中一些内容的难度是相当于ACCA2.5和3.6;再如财务管理,有不少内容是ACCA2.4甚至3.7才有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对ACCA的前五门考试基本上是手到擒来,一次过的,再加上有免试,一般一年内搞定。而CICPA的难度大,通过率低,很少有人可以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全部通过。

3. 再者,时间的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CICPA通常不会在一两年里面全过。就算两年通过CICPA,再报考ACCA还有考9门。比较稳妥的考试进度是2+2+2+3(最后三门必须一起考一次过),这样还要两年。从前一年CICPA考完到第二年报考ACCA还有至少半年的闲时。这样加起来月4-5年。但如果直接考ACCA,即使只免两门,12门科目,基本上2.5-3年内考完。即使有一些补考,也不会用五年的。

也有些个牛人是CICPA和ACCA一起考的,每年6月、12月考ACCA,9月考CICPA,两三年内全部通过。如果有精力,有时间又有毅力,同时考完也是可以的。

(六)关于免试科目和选考科目

关于免试政策,已经有帖子讨论过了。大家自己看看。我这里要讲的是,究竟多免一些好呢还是少免一些好?有的人是cicpa又是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的,可以免去六门科目。就担心自己的基础不扎实,会不会影响后面的科目。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前六门课,除2.2基本是独立的外,其他的几门都和后面的科目相关,尤其是1.1, 1.2, 2.3分别是2.5和3.6、2.4, 3.3和3.7、以 及3.2的基础科目。加上,ACCA由于使用英文考试,对于我们大部分的人来说,都会有一种“上手较难”的感觉。所以,最好是从第一级开始,循序渐进的考。

但是,有免试的机会毕竟是好事。既可以省一些精力和时间,又可以省钱。因而,不建议大家轻易放弃免试。我的建议是,可以找前几门科目的课本来看看,并且作一些以前的全真考题,感觉一下。对于第一次注册acca的学员,大多数人是在五六月份报名注册,当年12月第一次考试,所以还是有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在拿到新书(通常是在八月中下旬或九月初)之前的两三个月,可以向朋友同学借免考科目的书来看一下。尤其是1.1, 1.2, 2.3三门,为今后的考试打下基础。

有的人还考虑,如果免考了某些科目,就不可以申请Oxford Brookes的学士学位,为此也放弃免试。本人认为,这要看这个学位对你来说是否真的重要。如果是大专毕业,可以考虑,应为不用多花很多的力气和金钱,就可以拿一个洋学位,听上去是个good deal。但如果,已经有了学士学位,何必再申请这个学位呢,有一张acca证书不是更过硬一些吗?

关于3.1-3.4四门选两门的问题,我在给greenspring的帖子里也讲过,icebaby的分析也讲得很好。其实,四门的难度差不了多少,但个人的感觉因人而异。有人不喜欢论述题的考试,偏爱计算的,可能就会选3.2和3.3,但也有人相反。如果之前考过2.3的,继续选3.2无妨。但如果原先因免考,跳过了2.3,一下子考

3.2会有些吃力的。

总的来说,中国学生比较善于handle以计算题为主的考试。3.2是以计算为主的,3.3是计算议论个一半。

3.1和3.4都是以议论题为主。如果已经在3.2和3.3里选定了一科,要在3.1和3.4里面再选另一科,我认为是差不多的,3.4比较偏重IT方面的知识和一些strategy方面的基础知识,不是很难。而3.1审计科目,看上去难,其实还是可以掌握的,经常考的重点就这么一些,出题也是围绕个主要的会计准则以及一些审计实践中较有规律的东西。把历年考题做熟了,通过应该没太大问题。

总之,在选科目方面,个人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长处、喜好去选择。

(七)培训还是自学?选那个培训中心好?

论坛上有很多人讨论过这样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

首先,培训班好坏并不是通过考试的唯一条件。关键还是要你自己能够认真看书和做题。有些考生是自学的,也可以通过考试。

但是,培训班还有一个好处是帮你节省一些自己摸索苦战的时间。培训老师可以帮你把书本里的东西总结概括一下,特别是会cover所有重点的内容。好的老师讲课应该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会总结一套对付考试的经验。还有,你上课时老师发的资料、练习题和你自己记的notes,到考试前看一看,一定是有帮助的。另外,培训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你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看书、做题,交流学习资料、经验等等。能找到一起奋战的考友,大家有个照应,要比自己孤军奋战、自己埋头看书要好得多。

目前考到第三级的很多考生是自学的,但实际上,如果能上培训班,不无好处。前面的好处不重复了。第三级多半是小班上课,一个老师,十多个学生。大家上课时可以多多讨论,有利于锻炼思路,并交流一下级解答问题的方法。第三级的考试,跟注重能力。如果纯粹看书,而不锻炼思路的话,考试时一上来会觉得很吃力。尤其是用英语思考和答题的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掌握的。在培训中,老师会有意的去引导的。

如果你真的是自学能力不强,自制力也不强,学习时间紧而且不可支配,这鼓励你参加培训。另外,现在有一种途径,就是新加坡跨越科技和英国BPP联合推出的网络课时,看国外大师的授课,比国内大师更instructive,有较强的指导性,比枯燥定时的培训好一些。有兴趣的人可以和他们在国内授权机构联系一下,网页是他们的信箱是rzw@eduroc.com他们上海的电话:021-52510022。

其实,培训机构的好坏很难比较。比如说通过率,其实考试成绩还是要看考生自己的努力。有的人不上培训班,也能通过考试的。这和每个人复习时间、时间的管理能力、短时学习吸收能力有很大关系。再加上,每次考试的难易度略有不同,考生的临场发挥不同,很难用一两次的通过率来比较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关键是看老师的质量如何,还有使用的辅助教材和notes怎么样,是否对学生通过考试真的有帮助。具体的,当然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和判断。

ACCA若干问题分析 篇2

本文从现行的ACCA教育模式出发,讨论ACCA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理念、ACCA的应试特征等,就此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从ACCA课程授课教师角度提出可能的对策与建议。

一、ACCA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ACCA是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成立于1904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之一的国际会计组织,其国际化程度比较高。ACCA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会计组织,从2001年开始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开设国际会计专业至今(刘永泽和池国华,2008),已经先后与国内30多所院校合作办学,现在已经有多家院校开设有ACCA成建制本科班。ACCA推进了我国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是对我国现有会计教育有益的补充与探索,它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与会计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ACCA在国内会计教育方面的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有很多企业赴美国、英国、香港等地资本市场上市募集资金,而近期更有大企业在海外进行并购重组。这种趋势的出现需要一大批精通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从业人员,这对会计师的国际化背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ACCA教育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和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熟悉程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ACCA采用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大力推广与发展会计ACCA本科教育。其次,ACCA创新的教育理念适应了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需求。ACCA倡导“开放性、社会性、公正性和平民化”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广会计教育的国际化。ACCA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对两者不同文化的积极适应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观念存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复制有余而创新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会计教育改革创新,而ACCA顺应了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需求。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各个高校ACCA方向都吸引了大批优质生源,录取分数也都位居各个高校录取分数线之首。从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去往实务界,包括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国有企业、银行等,有一些学生选择出国留学。

二、现行ACCA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ACCA本科教育顺应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存在不等于合理,ACCA的发展与其说是我们的需要,还不如说是时代的产物。我认为现在的ACCA本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1. 教育理念

ACCA实际上是一种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参加者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规定科目的考试。因此ACCA推广的是一种职业化教育模式,不可否认ACCA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通过ACCA考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前景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希望将来到国外就业的学生。

但是在ACCA在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ACCA是职业化教育模式,因此ACCA推行的是会计专才教育,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的内容是会计,而在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历后才参加其他高级科目的考试。

从当代科学的发展情况看,各学科越分越细,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与沟通又日趋增多(陈汉文等,1998)。跨学科的融合与学术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仅仅了解和学习会计是显然不够的。在国内已经很多大学在本科初期阶段不分专业与方向,而是提供一个学科大平台,提供多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对学科前景和自己的兴趣有个良好的判断,然后在大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做到学科背景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

而ACCA本科专业的学生一进来明确自己的方向是会计学,也清楚自己在未来四年要学习那些专业课,这会产生至少两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学生缺乏了解对其他学科(甚至其他经济管理学科,比如市场营销、宏观经济学等)的动力,当然ACCA职业化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第二学生容易形成思维的固化,容易站在自己的专业思考问题,而缺乏开阔的视野。从长远来看,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害而无益。

大学是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而非一个职业化教育场所。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全面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而不是把自己塑造成职场精英。

2. 应试模式

我国会计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多年,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更多培养经济管理的通才。最近禁止在校学生参考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是反对大学应试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而ACCA却是反其道而行之,ACCA应试特征非常明显。ACCA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11门课程的考试(其中有3门免考课程),学生课程压力巨大。大部分院校招收的学生都是学校里面最为优秀的生源,这些经过高考以后进入到大学以后发现在大学仍然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为了通过ACCA设定的考试科目,要求教师遵照ACCA的要求进行讲解,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教师上课的自由度,教师也无法加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Stanley and Marsden(2012)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教学为例,发现问题导向的会计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更好地团队合作精神。但是ACCA的应试特征导致ACCA的课堂是以考试为导向的,而不是问题导向。这与学生在高中时的学习实际上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把语文、数学、英语等换成了财务会计、审计等课程而已。

3. 课程设置

ACCA的课程设置包括知识课程、技能课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四个部分,基本上涵盖了会计专业需要了解的经济背景和专业技能。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与发展,ACCA的课程设置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现在的ACCA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对会计处理的讲解与分析,而很少有对理论的分析,很容易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讲授过财务会计(F3),中间只讲解国际会计准则对具体经济事项的处理,而甚少涉及到会计处理的基本理论。ACCA课程设置中也没有相关的会计理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能穿插讲解一些有关会计理论的知识,而这又存在与ACCA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

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见识。会计知识是学生自己看书就可以基本掌握的,所以仅仅传授会计知识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姜国华,2007)。因此没有理论分析的教学更多的是在简单重复,对将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高帮助很小。

缺乏会计理论方面的必要培养与训练,学生很难对会计理论和学术研究产生真正的兴趣。这也体现在学生毕业时的选择上,ACCA专业的学生大多选择直接就业,如果读研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境外(比如英国)一年制的硕士,很少选择攻读国内高校学术型的硕士研究或者直博生。

4. 教材

ACC A教材都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编写。现在的A CC A教材基本不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A CC A的教材是由是BPP出版社撰写的,撰写教材的基本上是国外的会计专家,他们对中国的情况知之甚少。笔者在大一下学期给本科生开设会计师与企业(F1)课程,这是ACCA上的第一门专业课,意在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F1主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与会计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比如宏观经济环境、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广泛。其中有一章讲解企业的组织文化,教材的编写者对中国的文化显然知之甚少,中间基本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F1是ACCA的第一门专业课,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初始兴趣,将来他们又怎能持续?仅仅是为了考试?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ACCA教材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写,中间不涉及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更没有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比较,比如2007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试想,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绝大多数会在中国境内工作,而他们却对中国国情和中国会计准则了解很少,如何能胜任工作呢?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ACCA在中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选择与高校联合办学是其扩张的最佳途径。但是也正是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ACCA在中国似乎还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区域,因为可选择联合办学的国内高校已经不多。而已经与ACCA联合办学的高校也在思考会计ACCA教育模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因此,笔者就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会计ACCA职业化教育应该选择更为合理与有效的办学模式

在ACCA职业化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前提下,笔者认为会计ACCA教育不宜再在人学里面推广,而且各个高校都意识到现在ACCA联合办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有院校解除与ACCA的合作办学,因此在长远看应该考虑更为合理的培养模式。

在已有联合办学的模式下,高校可以考虑将ACCA职业化教育纳入到成人教育体系,这样既不影响ACCA的发展,也不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在师资上也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另一方面ACCA应该寻找更多的职业学校,推广其职业化办学模式,而不应该选择综合型大学,因为ACCA本来就是一种职业化教育。实际上ACCA只有在英国才有本科教育,在美国其推广的难度很大。当然ACCA应该建立更多的培训机构。ACCA有着丰富的师资团队和培训经验,而鉴于其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其市场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2. 改良课程设置

由于改变教育模式和联合办学的方式,需要一个过程,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而现有的ACCA课程合作模式下,ACCA并没有太多的动力推进教学模式和联合办学的方式。在既定的会计ACCA教育模式基础上,改良现有的应试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是必须的。

ACCA的应试模式广受批评,如果一再坚持,势必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反对,因为如果学生选择了ACCA专业,在本科四年阶段就不得不学,昂贵的学费也让他们对ACCA考试无法说不。改变现有的应试模式,可以考虑的方式是让学生在毕业后参加考试,如同我国现在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一样;或者至少建议学生在大学期间减少参加考试科目。

3. 大力提高教材的质量

不管是教材的系统性、印刷质量、配套上,ACCA与CGA的教材都相距甚远,这样的教材无法让人满意。因此,ACCA一定是要加大教材的管理与改革。我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在教材的编委会中吸收中国高校的教授、推出中国情况的介绍、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尤其需要提供会计理论方面的教材以达到学生用ACCA的教材也能提高自己的会计理论素养。

四、总结

本文以一个ACCA授课教师的角度,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提出现在ACCA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理念、应试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比如建议ACCA选择更为合理与有效的办学模式、改良课程设置、提高教材的质量等。

生态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篇3

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的西北部,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平均海拔比北京高千余米。沙地东起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至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横贯锡林郭勒草原,东西长约450公里,南北宽约50至300公里,总面积在710万公顷以上。沙地沙漠化面积达43%,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20%。而且沙地以每年1.8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已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2000年5月,国务院紧急启动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程。笔者对浑善达克沙地周边的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生态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与生态建设资金需求的矛盾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态建设必须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一声号召,全民植树”的时代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许显得消极,但却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而资金投入的多少还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上至国家,下至家庭,如果连温饱也解决不了,就很难要求他们在生态建设中投入多少,即使他们有生态、环境意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正镶白旗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自治区级贫困旗,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欠发达,2003年财政收入1418万元。正蓝旗情况也差不多,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生态建设需要的资金量是比较大的,这点财政收入连职工的工资都不够,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这些旗县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建设。

内蒙古全区情况也是如此。经济欠发达,而作为祖国北方的生态屏障,生态建设的任务却相当重,大量的生态建设资金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处理得不好可能两败俱伤。必须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取得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平衡点,这又是一个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问题。以前我们重视经济建设的程度远远超过生态建设,现在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在经济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严把环保、水保、林业、土地等关口,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上马,已经开工的项目必须予以整改,真正做到科学发展。

二、意识问题

生態破坏怎么造成的?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意识问题。人们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建设。部分政府领导只注重GDP,而不注重绿色GDP。部分企业老板只注重利润,却缺乏环保的意识。部分群众把赚钱放在第一位,环境生态则在其次,或者根本没有考虑。我们在锡盟白音郭勒牧场考察时,与当地的老百姓聊天,由于生活贫困,“眼前还管不了,还管以后”“自已还管不了,还管儿孙”等看法普遍存在。从锡林浩特市通往阿巴嘎旗的路途中,由于正在修路,发现被车辆辗轧的便车道不只1条,而是五六条,这些便车道可能以后就是不毛之地了。这体现了修路工程队伍或部分司机生态意识的薄弱。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应用不同的手段。例如,在考核地方领导政绩时,用绿色GDP代替 GDP。对企业要严格执法,像检查偷税漏税一样,检查他们的环保、生态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对老百姓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用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

三、政策落实和执行问题

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地方虽然有禁牧、轮牧的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许多人都是晚上出来偷放。这是生态保护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的一个例子。解决生态建设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方法就是严格检验,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生态工程不像土木工程那样已经形成一套标准的检验模式,生态建设工程类型众多,虽然国家对验收标准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很难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确定。所以,国家在制定具体技术规程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满足不同地区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第二,生态建设工程,例如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林业局规定了县级、省级、国家三级检查,但是国家和省级政府事实上只能是抽查,真正全面的是县级政府的自查,而县级政府正是资金使用者和工程实施者,这就必须建立约束县级自查的科学机制,使之不流于形式。第三,对未经核准,随意改变生态工程方案,不执行国家政策的,应加大处罚力度,不能姑息养奸。

四、规划问题

生态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科学的规划,就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在正蓝旗桑根达来移民村考察时,村民们反映牛棚太小,且有发生火灾的隐患,对移民的具体实施方案很不满意。

工程实施方案怎么样才能科学?套用哲学的术语说,必须将被组织与自组织结合起来。自组织即无需外界指令,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例如生态移民工程,如果只是领导或某个规划设计单位独自闭门造车,这个车一定有人民群众不喜欢的地方。必须让农牧民参与进来,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规划设想,然后结合国家的政策,政府的意图,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实施方案。

五、工程质量问题

质量乃百年大计。经济学讲投入与产出的问题,生态建设也必须讲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产出既指数量问题,更指质量问题。15000元,不仅要盖出3套房子,更要盖出3套合格的房子。生态建设不能走形式,要有实实在在的合格的产品。

多伦县城郊有两个大的移民新村,一个是以大棚为主产业,一个以奶牛为主产业,工程实施的情况如何呢?当时调研时大棚村有七八家的大棚坍塌了,他们说:“大棚太贵,自己盖的话花1万元也比这花2万元盖的好,塌了政府也不管。”奶牛村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统一购买的奶牛产奶量不高,使他们无利可图。不管是大棚村,还是奶牛村,对国家的移民政策还是比较支持的,但对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大棚、奶牛的质量很不满意,原来的房子、土地、牧畜都没有了,失去了原有的生产资料,而现有的主产业的收入又不好,再加上花销大,贷款压力大,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国家补助了那么多资金,却由于工程质量糟糕,招来这么多怨言,值得我们深思。

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办法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应该公开招投标,择优选用,同时严格验收,并承担终身责任。

六、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

生态建设从根本上来说,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现实操作过程中却可能出现不少问题,对人民群众利益造成了一定伤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必须依法办事,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人民群众应得的利益任何人不得损害;二、必须做好规划,考察周全,并让人民群众参与进去,公开、公正、公平;三、切实保证各项生态工程的质量;四、解决好生态建设的后续遗留问题,不得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对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坚决纠正,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

上海股市若干问题分析 篇4

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可以当作商品买卖,并且有一定的价格。股票的市场价格即股票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静态地看,投资者是把资金投资于股票还是存于银行,这首先取决于哪一种投资的收益率高。目前,股票已经成为我国大众投资的主要渠道之

一。如何对股票市场整体及个股近期走势情况、发展趋势做出较准确的定量分析,将对股民的投资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个特定的股票市场是由来自许多各种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构成,在我国沪深股市的联动性很强,且上证指数能更好的反映我国股市的走势。上海股市有近900家上市公司(A股),反映总体数据的上证指数表明了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价水平,而上市公司盈利情况的指标可以用平均市盈率来表示,平均市盈率反映了投资的回报水平。

2005年6月,上证综指破1000点,2006年1月从1200点启动,截止2007年10月16日,股市冲高6124点后,这一轮行情的上涨应该算是历史上最为猛烈的。但快速上涨之后又拉开了快速下跌的大幕,沪深股市频繁出现大幅下跌,2008年10月28日跌至1664点,但股民的投资热情似乎并无减少,与此同时有关这一阶段我国股市是否出现泡沫的争论也不绝于耳。

以上海股市为例,选取2005年6月到2008年11月的数据,分析以下问题:

1.若小李有现金10万元,并于07年6月1日进入股市,只在浦发银行、中国联通、万通地产、四川长虹4只股票中进行投资选择,请问:至2008年5月31日小李最多获利多少,资金增长多少倍,采用何种投资策略?

2.对上海股票市场在该时间段(2005.6—2008.11)的走势情况做出定量的综 合评价,并按照你划定的时期分析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3.依照2008年11月以前的主要统计数据,对上海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分析,并利用上海股票市场11月以后的统计数据验证你的模型。

4.考虑上海股市平均市盈率,经济增长数据,人民银行公布和调整的存贷款利率与国家公布的宏观经济走势CPI的数据等因素建模分析上海股市有无泡沫以及泡沫的程度。

注:

1.问题一有关数据可在中搜索关键词“浦发银行历史价格”等得到。

企业信用管理的若干问题分析 篇5

企业信用管理的若干问题分析

作者:张 妍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中国由于整个社会的转型过快,信用缺失状况严重。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文章解释了信用管理的概念,从合理持有应收账款,平衡企业的信用销售规模和坏账损失,加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三个主要方面切入,分析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信用管理;应收账款;信用销售;客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0

ACCA若干问题分析 篇6

第33号司法解释中关于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结合实践对部分问题的法律解

决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责任倒置,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d922.16;r0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o03)01—0006—0

4近年来,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妥善处理

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深受社会各界关注。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即3

3号司法解释)(以下简称为《民事证据规定》)和国务院《医疗

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初步建成了医疗

纠纷的法律调整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之间的纠

纷矛盾。但由于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为了

平衡各种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同时也由于立法本身的原则

性特点,《条例》及相关法律规范在理论和实践上依然存在一些缺点,笔者择其要点试探讨如下:

一、医疗事故定义与医疗事故等级分类的逻辑矛盾

今年9月1日实施的新的《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条例》规

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实。”①

从而在法律上对医疗事故的概念做出了明确定义,与已经

作废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对医疗事

故定义相比,《条例》有着明显的进步,其中之一就是扩大了

医疗过失行为导致人身损害后果的范围。依《办法》的规

定,医疗事故的后果必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如死亡、残

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而《条例》关于“医疗事

故”的定义的却规定只要造成了人身损害的事实就可以,与

《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相衔接。② 尽管《条例》对于医疗

事故的概念定义做出了科学的界定,但是却在《条例》第4条的规定留下了“尾巴”。从法律上来讲,第4条是对医疗

事故概念的具体化规定,③即只有大于或等于“对患者造成明显人身损害”的后果才能称得上是“医疗事故”;与《医疗

事故处理条例》关于“医疗事故”的概念定义(相比较,可以

发现多了概念模糊的“明显”两个字,造成了同一法律规范

内相同概念定义的矛盾,从而在实践中限制了医疗事故的认定范围。从立法上来说,不但造成《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内部法律规定的矛盾,同时也与效力等级高于《条例》的《民

法通则》第106条规定的侵权行为法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在实务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医疗损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

发现的重大医疗过错,在适用《条例》时依据第4条的规定

时就可能得不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救济,只能寻求诉

讼成本较高的民事侵权诉讼赔偿。

二、《条例》第49条第2款规定的不科学性

《条例》第49条第2款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

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个规定与《民法通则》第119条关

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造成了冲突,由于《条例》属于行政

法规,其在效力层次上低于《民法通则》,因此该条规定与

《民法通则》第106条和第119条的规定相抵触,因此该规

定没有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当然从

法律条文上来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把它与《条例》的第3

3条结合起来理解,它的立法本意是指《条例》第33条规定的6种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不适用于《条例》确定的赔偿方

法和原则。但是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

赔偿责任”的这款规定却又置于《条例》第49条而非第33

条之下,似乎这种立法本意解释又有点牵强。但无论如何,笔者认为这款规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其次,该款规定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相矛

盾。有学者撰文认为:“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民事诉讼

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实行

过错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因而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属于医

① 自唐德华主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页。

②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③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条规定了医

疗事故的四个等级,其中的最低等级即第四级医疗事故的规定为:“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

他后果的。”

④ <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

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实。”

法律与

医学杂志2003年第10卷(第1期)

疗机构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不必由受害人举证。《条例》

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规定没有涉及这一点,仍然是按照

原来的常规处理,即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不予赔偿,与上

述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有一定的矛盾。”④

三、对于病人“知情同意权”保护的缺陷

《条例》把病历资料分为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主观资

料就是《条例》第16条规定:死亡病历讨论纪录、疑难病历

讨论纪录、上级医师查房纪录、会诊意见、病程纪录。客观

病历资料为第10条规定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遗嘱

单、化验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单、护理记录等。

这样的区分的法律意义是:对于主观病历资料不能复制和

影印,只能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并由医院保

存;而对于客观病历资料则患者可以复制、影印。这样规定的现实意义在于防止有些患者在拿到主观病历资料后,以

主观病例中不同医师发表不同意见为由主张存在医疗过

失,甚至四处发散,博取社会和媒介的同情。但是对于这样的规定,患者的知情权如何得到保障仍然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已经有许多患者对主观病例资料由医院保存的公正

性提出了疑义。从理论上说,病人对于涉案病情的专业知

识信息可以通过引入专家辅助人来解决,但实际上专家辅

助人往往本人也是医生,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专家辅助人

究竟有多大可能性愿意公开出面指正当地同级或上级医院的错误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条例》对于患者知情同意权规定还不够详细与

明确。第一,程序上规定不明确或缺失。《条例》规定:主观

性病历资料“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情况下封存和启封”,那

么封存主观性病历资料是不是医疗机构必须履行的义务?

患者或家属对封存病历程序不配合,如拒绝在场,那么医疗

机构能否单方封存或在第三人在场见证的情况下进行封

存,其法律效力如何?② 第二,内容范围规定不明确或缺

失。《条例》第11条明确规定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③ 但

是该条规定在实践中却遇到众多问题。首先,该条规定没

有明确给出具体的告知内容和范围以及具体的标准程度,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

则的规定是否就符合了《条例》第l1条的规定?其次,该条

规定最后一句话“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在适用时

有着很大争议。如果在适用“应当避免对患者成不利后果”的规定与患者知情同意权发生冲突时,谁先谁后?最后,知

情同意权的例外是什么?实践中许多治疗措施的承诺书由

于含有侵害患者身体和生命的免责条款,这种协议是否有

效?以上种种问题对于具体实践操作有着重大影响,可是

《条例》却并未对此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四、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不承担责任

· 7 ·

《条例》第33条第4项规定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

后果的不属于医疗事故。按现行的规定医院无权采血,所

用血均由血站提供,医院只提供输血服务。如果医院在实

施输血的过程中没有过错,就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也许有

人说是否可以向最终责任人— — 血站追究责任?答案依然

是否定的,原因是就目前的科学检测手段对于处于肝炎和

艾滋病“窗口期”过程中的供血者还无法给予识别。由于目

前在我国对于血制品能否认为是一种产品还有疑义,无法

适用产品质量侵权中的无过错责任;同时血站和医疗机构

对于造成受血者不良后果不存在过失,也不适用于一般侵

权行为的过错责任。也就是说,在无过错的输血造成患者

不良后果的医疗活动中,患者只能自身承担这个不良后果,笔者认为这样规定显失公平。

笔者认为此种情况下应该适用《民法通则》第132条规

定的公平责任原则。理论上认为公平责任的适用条件是:

(1)损害发生属于侵权行为法调整的范围。(2)损害的发生

必须属于法律没有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或者过错推定

责任的情况下。(3)损害是比较严重的。(4)对于损害的发

生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④ 尽管有学者认为《民事证据

规定》中规定医疗纠纷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因此不符合适用

公平责任的条件(即损害的发生必须属于法律没有特别规

定适用无过错责任或者过错推定责任的情况)。但是许多

学者对此持有不同意见,通过对《民法通则》第121条~第127条规定的比较,⑤ 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该司法解释

对医疗纠纷的规定仅仅是一种举证责任分配而不是严格意

义上的过错推定责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适用

《民法通则》中关于公平责任的规定由医疗机构和供血机构

共同分担无过错输血中造成不良后果的受血者的损害。

其次,就目前来说无过错输血造成患者损害在实践中

还不多见,但是一旦发生对于患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

难,就经济负担能力和社会公正而言,笔者认为由医院和血

站分担责任更为可行。同时对于这种没有过错方的不幸,笔者认为可以适当提高血制品的价格用来建立赔偿基金或

者向保险公司投保来分担赔偿责任。但无论如何,让患者

独自承担既不公平也不经济。

五、医疗事故鉴定依然带有行政色彩

在迫于种种压力之下,在《条例》中,对医疗事故鉴定规

定的改变,是最大的变化,可以说是这部条例的点睛之笔。

对于老办法中备受争议的机构设置、鉴定人员组成、鉴定的效力、鉴定程序等都做出了有力的变革。但是,这种改变依

然没有改变医疗事鉴定的行政色彩。

首先是对提起医疗事故鉴定的主体的行政限制。根据

① 杨立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三论》,摘自“杨立新民法网”http://www.yang~.coin

② 陈志华:《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存在的几个问题》,载于《法律与医学杂志)2002年第2期,第72-76页。

③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1条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摘自唐德华主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第154页。

④ 郭明瑞:《公平责任的适用范围》,载于《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第87页。

⑤ 理论上认为<民法通则》第121、123、125、126、127条的规定是过错推定责任,而第122、124条的规定是无过错责任。

· 8 ·

《条例》第20条规定,医疗事故的鉴定程序启动只有两种方

式。(1)由卫生行政主管机关认为需要鉴定的,移交医学会

进行鉴定;(2)医患双方协商共同委托;同时根据《条例》第39条规定,对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提出的处理请求,卫生

行政部门有权进行受理审查,对于不符合《条例》规定的处

理申请,有权不予受理。可以看出医疗鉴定原则上禁止单

方随意提出医疗事故鉴定申请,医疗纠纷关系的单方主体

只能向为生行政机关提出单方鉴定要求。稍加分析,我们

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这条规定其实质是对患者单方的鉴定

申请做出了行政限制。原因在于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疗

机构和卫生行政主管机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医疗

机构的申请要求很容易得到卫生主管机关的同意。而对于

患者来说,如果鉴定结果有可能不利于医疗机构,患者单方

向卫生行政主管机关提出医疗鉴定申请很容易受到卫生行

政主管机关的干扰和阻碍。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患者单

方申请鉴定的难度往往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是对再次鉴定申请对象的行政限制。按照《条例》

规定,当事人对初次鉴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再次鉴定。但是

对于再次鉴定,《条例》却规定必须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

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也就是说当事人不能通过做出初次

鉴定的医学会申请再次鉴定,也不能直接向上级医学会申

请再次鉴定。这一条规定更是反映了医疗事故鉴定工作依

然带有行政色彩,并没有完全摆脱老办法的影响。

尽管《民事证据规定》中第一次将医疗侵权案件列入了

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①促使医疗机构就医疗事故鉴定问

题上与患者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医疗机构很可能由于举证

不能而承担不利的后果。但是,患者如果选择民事侵权赔

偿诉讼必然要付出高昂的诉讼成本,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

既是一种无奈也是对现有法律资源的浪费。

六、舍本逐末的举证责任倒置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颁布的《民事证据规定》

已经实施。这一司法解释第一次将医疗侵权案件列入了举

证责任倒置的范围。这个规定,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在实践中一定程度改变了患者在医疗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现象。然而站在法律的理性角度上分析,笔者对此却有着

不同的看法。

首先,举证责任倒置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法律基础。从

理论基础来看,一般认为,支撑在医疗纠纷中实行举证责任

倒置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盖然性说”即“⋯ ⋯对发生盖然性

高的事实,主张该事实发生的人不负举证责任,而由相对人

就该事实的不发生承担举证责任。”②但是基于医疗纠纷的高风险性和高技术性,针对日新月异的病症和生理疾病,此

种理论显然不能适用全部医疗纠纷,因此在医疗纠纷中一

律运用举证责任倒置显然有失偏颇。从合法性上来看,《民

事证据规定》中规定的8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其中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年第10卷(第1期)

6种都有法律基础,分别存在于《专利法》、《民法通则》、《环

保法》中。但这一司法解释将未被《民法通则》列为特殊侵

权案件的医疗侵权列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既缺乏

法律基础又没有法理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人认为它

属于越权解释,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之所以对医疗侵权行

为引起的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除了上述的理论

依据,还因为在实践中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

和技术手段,易于掌握相关的证据材料,具有较强的证据能

力,而患者则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然而这个原因却未必

令人信服,由于在专业服务纠纷领域我国并未将举证责任

倒置作为一种实践惯例得到法律认可,因此将医疗纠纷侵

权在法律上被赋予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律地位而实行举证责

任倒置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况且,证据能力的强弱是相

对而言,实践中就曾发生过掌握相关医学知识的患者家属

通过各种方式阻碍医疗机构获取证据,加大医院的责任风

险。事实上在律师的法律服务、会计师的会计服务等公认的专业服务纠纷上都未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解决患者取证

难的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举证责任倒置来解决,现行的规

定只能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

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强化患者的取证能力,例如允许患者

复印主观性病历资料、允许患者单方直接向医学会提起医

疗事故鉴定申请、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等等来解决患者举

证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

其次,举证责任倒置造成法律适用上的冲突。《条例》

要求医患双方均应积极地配合鉴定的进行,如有一方不配

合,将由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这条规定因为举证责任

倒置的司法解释出台而变成一句空话。实践操作中,患者

可以用举证倒置责任倒置的有利规定来减轻或回避自己充

分配合的责任,同时由于在将来可能的诉讼中实行过错和

因果关系的两个推定的严格责任(一般特殊侵权行为之要

求实行一个推定),客观上加大了医院的风险,扩大了医疗

机构的赔偿责任。在笔者与医务人员接触过程中发现,这

条条法律规定的冲突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例如,许多医院加大了患者无谓的复诊检查力度,要求患者家属

签署无休止的责任告知书(尽管对于可能造成人身损害的责任告知书是否具有免责的法律效力依然值得怀疑),医务

人员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案等等。这样的规定从长

远来看最终只能是激化医患双方的矛盾,从经济学角度上

来看,由于采用举证倒置责任可能造成患者更倾向于减少

谨慎防范的注意义务(实践中表现为许多患者疏于收集相

应的证据或者在诉讼中故意不提供相应的证据,把败诉风

险转移到医疗机构这一方),导致医疗机构单方面增加医疗

纠纷的防范成本,最终这些没有效率的成本都会转嫁在患

者身上,③ 违背了法律规定的本义。

笔者认为,在举证责任的分配的立法规定上,国家的法

①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份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即33号司法解释)第4条第(8)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② 谭兵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③ 杨立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三论》,摘自“杨立新民法网”http://www.yanglx.oof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年第10卷(第1期)

律可以向一部分人倾斜,但这种倾斜应当是理性的、适度的,应保持基本的价值中立。鉴于此,医疗纠纷认定过程中

举证责任应当进行如下变革:

(1)对于依据实践,确实属于“盖然性”的损害结果,应

当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2)借鉴国外经验,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实行的前提条

件,即责令有妨碍举证行为的当事人(包括医疗机构和患

者)承担举证倒置责任。

(3)在目前情况下,应当加强患者的证据获取能力。

一方面对现有规定进行修改,例如允许患者复印主观性病

历资料,允许患者单方直接向医学会提起医疗事故鉴定申

· 9 ·

请,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等。另一方面,实践中应当充分重

视法院在医疗纠纷中的取证作用,努力实现公平正义的程

序价值。

尽管,《条例》问题依然很多,例如患者权利保障措施不

到位,行政色彩依然浓厚,①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不合理

等等,但是由于医疗活动中主体双方即患者和医疗机构之

间不存在对立的利益矛盾,许多问题的产生不在于双方的利益争夺而在于社会革新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问题,如果

把医疗机构放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也许我们更能体会

《条例》颁布带来的医疗改革的进步。

关于基层电力营销的若干问题分析 篇7

关键词:基层 电力营销 管理

当前,我国电力能源出现供少用多的紧张趋势,也促使电力供应企业出现不重视用户需求,在基层电力管理部门大多属于分门别类设置机构管理,着重考虑了电力生产而没有顾及客户和市场的反馈情况,在用电管理中,始终站在高于用电客户的角度上,彰显了“管”,薄弱了“理”。职能部门缺乏弹性,岗位职能重叠,不仅对突发事件反应迟钝,而且责任不明确,导致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低下,[1]远远不能满足于电力市场满意度,电力售后服务不佳。对于加快电力供应设施建设,提高供电稳定性、减少因突发事件引起和维修停电损失等问题依旧采取“我是老大,我说了算的”工作作风,拉闸限电没有将营销服务做到位。有许多所谓的服务也仅是做了表面文章。深层上没有站在用户角度换位思考。

电力能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无大量储存性,几乎是在发电、供电、用电中同时完成的。电量充足时如果没有完全使用,增加了供电成本,却没有达到最好的收益,浪费了国家宝贵能源。现在,在我国电力能源供应出现不均衡,各地差距很大。有的地方严重紧缺,有的地方电力供应充足,电力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从供电部门到客户之间,电力浪费现象还很严重。要让电力营销达到最佳的效果,必须有着较好的电力营销措施,从供电方到用电方,做好各项服务就是重要的环节。此外,充分利用电力能源、合理分配供应客户、科学规划整套资源为前提。同时,做好电力供应的调配对策,在有限能源中,即达到最大效能,使电力供应方和电力使用者达到双赢,无疑是一件最佳的选择。因此,搞好基层电力营销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电力市场调查研究是搞好电力营销的重要开端

作为电力供应部门,营销员必须熟悉本区范围内以及周边的用电特点。

首先,要掌握各区域电网电力需求量、电价水平和负荷特性。研究市场供应和竞争对手,基本掌握各大型水电、火电、核电厂的分布、装机容量、发电量、上网电价和发电特点。

其次,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用电量较大的行业或部门,寻找能购买自身电能的电力经销商和大工业用户,针对目标市场制定分时段、分季节、分对象的富有吸引力的销售策略。从客户分类战略入手,寻找各类电力客户不同的用电需求与需要,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电力营销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2]

最后,寻找电力能源消费的新市场。全世界有25%至30%的能源消耗来自交通运输,是仅次于工业和建筑物的第三大能耗领域。除电动交通外,在能源效率上最重要的传统型机会包括对公路、铁路和空中交通实行智能化管理和联网。此外还必须采用高效率的运输方式,作为供电企业,你是否作好这样的市场准备和规划。比如:电动汽车可发挥移动能源储存器的作用,是智能电网的最佳补充。当风力较小或用电需求较高时,电动汽车可以把储存的电力输回至电网中。例如,上海现有10000至22500辆40千瓦储电容量的电动汽车,可以存储足够的电力为用电高峰时段提供缓冲。因此,当把电动交通解决方案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在一起时,可最大程度减少污染,其在改善气候变化上的巨大潜力已在当前的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现在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抢战新的销售市场,电力供应部门更应该合理规划,作好配套设施的供应措施,作为新的电力营销点,谁抢先谁将成为获利新的赢利增长点。

因此,作为电力供应企业应从电力市场规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客户需求与支持、电力销售与管理等方面做好市场调研,从而为下一步做好完整的营销策略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2 依照市场调研,做好营销策略,抓好电力销售

2.1 在国家指导价格下,采取双方共赢的电价策略。在国家允许的前堤下,除实行指导价格外,可以实行本地区电厂上网电价上下浮动,在电力营销中,避免价格“一刀切”的做法,形成灵活的价格机制,同时,要保障电力供应质量稳定。在客户不同用电阶段,给予相应的电价优惠或涨价,达到供电方与用电方双赢的电价策略。远程电能需通过长距离输送到负荷中心,因此,与对口电网公司谈判上网电价、线损补偿、落地电价都要有所考虑。应分别制定在高峰期、低谷期、平均期和不同时段的上网电价,还可根据电力经销商和大工业用户的用电量的多少,制订鼓励用电的电价折扣政策。

2.2 结合本地经济开发,促进电量消纳。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尤其是基层地方,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变,电力消费也普遍处于逐年增长趋势。因此,电力企业随着各地发电量逐年增长且规模较大,要把基数包销、超电量提成等促销手段应用到与各电力经销商和大工业用户签订的销售合同中。与地方政府联手创建高耗能高效益的工业园,把工业园作为本地区电力自供区。争取成为向大工业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单位。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做好电力能源的供应服务,扩大电力能源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

2.3 加强内在电力成本控制,降低输电费用。由于电能的长距离输送中存在巨大的输电费用和电量线损,因此,建议国家电力监管委在制定高压输电价格时,按输电量的多少确定分类价格和电量线损率,以降低远程的发电厂的销售费用。此外,电力营销不仅是一种对外的创收,而且也是电力企业对内设施运转、硬件设备采购招标等最佳效益的选择。控制内在管理上存在的种种不合理消费,提升电力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也是电力营销的必要组成部分。严防一方面有了新的创收,另一方面自身有了更多的浪费,这样也只是顾此失彼,有时甚至是得不偿失,这种情况在基层电力企业中非常普遍。

2.4 抓好电费结算和资金回笼,开发多种渠道的电力营销收入。出台电费结算和资金回笼管理办法,与银行联手加大资金回笼力度。全面提倡电费资金储蓄,多存费用,优惠付息的电力消费手段,推进一卡交纳电费或电费网上支付等多种缴费方式,将互联网普及大众用户及与网上银行的服务融入到电力消费充值中来。不但从根本上减轻基层用电消费者的缴费难,而且能快速回拢资金,减轻基层电力营销员工的收费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电力供应由少积多,贮备充足的资金保证。甚至可以改变以前先消费后付费的消费观念,尤其是对于零散的每一个电力用户来说,零星的资金对于用户来说,可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作为电力供应部门,分散资金汇聚成巨额资金,如果电力供应方善于理财,仅资金利息收益也很可观。因此,电力营销涉及的不仅仅是电力供应的本身,而且在电力营销管理上,有许多收益点都可以充分开发,整合资源,汇集成流,也可以形成可观的收益。

3 抓好电力生产,加强电力营销体系建设

3.1 力求上网的电能品质好,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力争供好电能品质。电力企业要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地位重要性,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稳定可靠的技术,来确保电能品质优秀。

3.2 提升硬件和软件设施管理,狠抓成本控制。加强与调度部门协调,积极参与备用、调峰、调频、黑启动等稳定系统的工作。在管理上,电力企业应及时升级更新电子信息管理软件及硬件设施,实现电力营销和内部管理精确化。

3.3 搞好销售优质服务,抓好营销队伍建设和营销网络布局。稳妥处理各类执行合同过程中的纠纷,把用户满意作为我们优质服务的目标。

3.4 加强基层电力营销员工定期培训工作,扩充优秀人才配备到营销队伍中,挖掘利用熟悉本地电网的精英人才;适时在主要工业区和用电负荷中心建立自己的销售分部。推进基层电力营销的评价工作,在自我检查改进中,及时发现问题,[3]预防电力风险机制,针对自身部门的特点,包括人员基本情况、硬件设施、可供电能量等,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可行措施。

4 从大市场营销和企业发展战略出发,规划长远目标营销管理

电力企业不仅要有开拓电力消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测调研工作,还要尽快开发电力市场营销的信息管理系统。从严控制电力建设成本和电力运行管理成本,常年开展增收节支活动。抓紧本地水电基地的规划和基地项目建设。在基地项目建设中,严把项目的可研性、前瞻性、实用性。严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程序性、规范性。完善智能电能表推广及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招标、合同签订。对老化设施要逐步实现电能表检定装置改造、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升级。此外,结合本企业情况,在成熟时期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和受托管理等多种途径,控股若干资产优良的水电、火电厂,以扩大自身规模和改善产品结构。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成为电网公司的股东,或购买某个区域电网资产,组成自己的电网经营企业,实现公司从发电领域向输电、配电领域的纵向成长,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林,叶传海,邱茂光.浅谈电力营销发展瓶颈及对策[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13)1:59.

[2]黄新红,陈红霞.电力营销中客户分类战略的运用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76.

上一篇:形容明白的成语下一篇:纺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