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使用条例

2024-07-31

篮球场使用条例(通用6篇)

篮球场使用条例 篇1

宣汉县红岭学校学生会

体 育 部

(2013学年颁布)

篮 球 队 管 理 条 列

宣汉县红岭学校学生会体育部

二○一三年三月三日

宣汉县红岭学校学生会篮球队管理条列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篮球是最为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经常参加该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篮球互动有助于增强团体协作精神和互助能力。

第二条 校学生会篮球队由红岭学校学生会篮球爱好者组成,由红岭学校学生会领导,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有关篮球的训练和比赛活动。

第三条 球队宗旨:加强各篮球队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友谊,以球会友,提高球技,强身健体,打造红岭学校一流的学生球队,树立篮球队积极拼搏,健康向上的良好形象。篮球队倡导“积极、向上、快乐”球队氛围,崇尚“团结、友爱、拼搏”的人文精神。第四条 红岭学校学生会篮球队组成及其职能

(一)球队设置教练,正队长一名,副队长一名。

(二)各自的职责

1、教 练:主要负责球队的技术训练和指导比赛。

2、正队长:主要负责球队的训练、比赛事务和球队的管理工作。在定期训练中组织队员进行训练,在比赛中带领队员进行比赛,组织和安排每次训练比赛的时间和对手;协同教练确定比赛上场人员、阵容安排及战术打法;两位队长应齐心带好本球队,在训练、比赛中,由正队长负责指挥,副队长协助。若正队长因故缺席,一切相关事务由副队长负责执行。

3、副队长:主要协作队长做好球队管理。负责球队训练和比赛时的后勤保障工作。

第五条 球队基本活动包括:

(一)球队每年在第一学期初选拔招纳新队员。

(二)进行日常训练和比赛活动。

(三)参加各班级间的友谊联赛。

第六条 为了更好地保障教练和队员权利,更好地管理球队,使球队活动有章可依,特制定本章程。队员有任何建议和意见可向球队提出。本章程根据队员建议和发展需要,每年修订一次。重要的决策、章程的修改必须经教练,新老队员讨论达成一致后报校委会批准方可实施。

第七条 球队一切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有关规定和本条例。

第二章 球队队员

第八条 本着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相互尊重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凡具备入队条件者皆可申请加入校学生会篮球队,经选拨试用后成为球队队员。第九条 队员入队条件:

(一)红岭学校学生会在职成员。

(二)热爱篮球活动,支持学生会篮球队的发展,有一定的篮球基础,自愿遵守本球队条例。

(三)能按时参加球队组织的训练比赛,没有不良嗜好。

(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有极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五)自愿承担比赛、训练等活动中出现的意外事故风险。

(六)自愿参加球队的组织活动。第十条 队员入队程序:

(一)球队每年在第一学期面向学生会内部及下属机构进行招新。

(二)由本人向球队申请入队,并说明自己的情况,如身高、体重、擅长位置等。

(三)篮球队教练、队员对提出申请的队员进行统一考核。由球队考核批准后即入选成为本队预备队员,在预备期间参加球队的日常活动,认真学习领会本条例的相关规定。经球队开会集体讨论通过后报教练批准,成为正式球员。第十一条 球队队员权利

(一)有参加球队组织的各项活动权利。

(二)球员在训练、比赛中均享有平等上场的机会。

(三)向球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权利。

(四)对球队各项活动尤其财务支出状况的知情权。第十二条 球队队员义务

(一)遵守球队章程及各项规定,自觉维护篮球队的形象和声誉。

(二)支持球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学期参加训练比赛请假不能超过三次。

(三)努力完成球队委托的任务。

(四)向球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五)训练及比赛时,队员应该服从教练及队长的安排。

(六)队员应崇尚体育道德,顾全大局,热爱集体,合作互助,服从管理。第十三条 球队队员退队

(一)队员如需退队,需向球队提出申请,经球队批准后给予退队。

(二)队员离队时应向球队办理退队手续。

(三)队员如有严重违反球队条例的行为,由教练、全体球员开会决定劝退。

第三章 球队经费

第十四条 球队统一建立一个资金账户,统一由专人保管,定期公开支出情况,接受学生会监督。经费主要用于队内日常训练以及外出比赛等费用支出,以及部分意外性的支出。

第四章 球队队规

第十五条 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入队第一学期发生挂课现象,该队员必须在次学期补考通过考试,否则离队一学期补课

第十六条 训练、比赛按时到场,如有特殊原因缺席,需提前和教练或队长请假。第十七条 在训练、比赛时间严禁吸烟,在参加球队活动时必须有组织纪律,行动规范,文明礼貌,努力树立红岭学校的良好形象。

第十八条 所有队员必须忠于球队。作为篮球队的一员,要有团队精神,不得做有损球队形象的言论和行为。

第十九条 在参加训练和比赛时,要服从教练、队长的组织和安排。第二十条 训练和比赛时,应注意保护自己,不得故意伤害对方球员。

第二十一条 训练和比赛时,应文明打球,顾全大局,尊重对手,服从裁判,不得和裁判或对方球员争吵,更不得辱骂对方。

第二十二条 要有集体荣誉感,倡导团队精神,不得拉帮结派,不得分裂集体。第二十三条 队员之间要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尊重队友。

第五章 球队训练

第二十四条 为了球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和比赛时候队员能够密切配合,特制定以下训练时间及制度:

(一)学年第一学期,每周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一次训练,每周尽量保证一场球赛。

(二)训练时间有队长具体安排。

(三)训练时球员请自觉参加,有事需提前向队长请假。

(四)如遇天气或其他原因可能影响训练,在没有接到教练或队长通知的情况下一律视为训练照常进行。

(五)训练时应听从教练和队长的安排、不得擅自做主。在教练和队长讲训练战术时,球队队员应认真听取,不得无故从事其他事情。

(六)训练由教练(包括主教练和助理教练)、队长负责,副队长协助,队长不在的时候副队长全权负责。

(七)每次训练结束要进行短暂的总结

(八)开会时按顺序每位队员必须发言,谈自己对训练、比赛的感受,认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九)鼓励队员利用空余时间,加强自身的训练,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技能水平。

第六章 球队比赛

第二十五条 球队比赛可分为训练比赛和正规比赛,为了能从实战出发,提高球队的整体竞击能力、战术水平、比赛经验,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第一学期每周尽量保证一场训练比赛,时间安排为例行训练之后。

(二)参加人员可视比赛战术安排,由教练进行合理配置,人人均享有上场机会。在球队重要比赛中,优先让实力强的队员上场比赛。队员必须无条件服从教练的安排。

(三)队员必须服从教练的战术安排和人员配置,听从队长的场上指挥。

(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锻练队伍,积累实战经验。

(五)参加正规比赛时,着装要统一,精神面貌要好,遵守比赛纪律。

(六)重要比赛前要召开全队的会议对比赛进行充分准备,赛后要进行总结。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章程自教练和全体队员讨论通过并经宣汉县红岭学校校委会批准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三年三月三日

宣汉县红岭学校学生会篮球队领导小组

组 长:雷 健

副组长:牟达军 朱 红 寇明生

成 员:覃方彪 张华 罗飞及初一至初三各班班主任 主教练:田泽忠 副教练:王官伟 廖术文

A队队长: B队队长: 队员名单:

宣汉县红岭学校学生会篮球队队员选拔制度

为了便于管理校篮球队,加强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提高队员素质,使篮球队进一步走上正规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强篮球队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等方面的功能,依据《宣汉县红岭学校学生会篮球队管理制度》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校篮球队队员选拔制度如下:

一、篮球队的组建

凡是宣汉县红岭学校的在校学生,身体健康,热爱篮球运动,均可报名加入。具体要求如下:

1.队员标准

(1)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品行端正。(2)有良好的篮球意识。

(3)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对抗能力。(4)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5)身体健康,热爱篮球运动,家长支持。2.选拔原则

(1)自愿原则、竞争原则、择优原则。(2)公平、公开、公正原则。(3)组织考核相结合原则。3.选拔方式

技能测试与面试相结合,择优录用。

技能测试项目:30米往返跑、定点投篮、三步上篮(高、低手)、纵跳摸高、行进间运球。

二、例会及活动

1.篮球队至少每两周开一次例会,具体时间由团委统筹安排。2.每周有一课时的时间为篮球队活动时间。

3.篮球队以业余训练为主,每周的周二、周四中午集中开展训练活动。

4.如果有比赛要求学校组队参赛,训练活动时间另作调整,原则上不占用学生上课时间。

三、篮球队的管理

1.每学期的第一、二周,为招募新队员时间。

2.篮球队的队长每届任期一学期,工作表现好可以连任,每学期第二周组织换届选举。采用民主评议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3.篮球教练不在时,队长有义务组织好球队开展训练活动。

四、规章制度:

1.讲文明、讲礼貌,自觉维护好个人形象争做一名有素质的队员。

2.自觉杜绝不良嗜好,以保障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努力学习。发现有不良嗜好者决不姑息给予开除校队处分。

3.定期评估队员的表现,对表现优异者以示鼓励,对违反队规或表现不良者视情况处以警告、乃至开除校篮球队的处分。

4.队员之间要处理好关系,不得将个人纠纷和不良情绪带到比赛和训练场上。比赛时所有队员一律服从教练、服从裁判,不得打架斗殴,谩骂队友,违反者将做退队处理。

5.队员应按时参加每次集体活动,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早退, 如果不能参加正常训练, ,应向球队队长请假,并说明原因,凡未请假而无辜缺席3次者视为自动放弃队员资格。

6.队长每天开始训练之前做好点名、整队以及了解好队员的身体精神状态。

7.队长应该认真负责协助教练完成好训练任务,训练后收管好器材。

8.本队规于发布之日起实行。日后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予以补充和完善

宣汉县红岭学校德育处、团委、体艺组

二0一三年三月

篮球场使用条例 篇2

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已经委托北京建筑节能与环境工程协会组织、完成北京地区居住建筑和公用建筑新风系统的政策调研课题,调研将于2016年年内完成。调研的内容包括:低能耗和超低能耗建筑的新风需求量;适用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的新风设备和系统;如何实现新风系统的热回收与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在设计环节的结合等。

此次调研的成果将进入北京“十三五”期间的建筑节能标准;同时,此次调研也将为北京市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出台对新风产业的扶持政策提供建议;而且,北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使用新风系统,很可能在“十三五”期间成为强制性的政策条例。

另外,根据京津冀系统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央已经明确表态,北京的建筑节能减排标准,也适用于天津和河北。‘十三五’期间,京津冀等北方各省市,将把建筑节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必将带动新风系统在京津冀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篮球场使用条例 篇3

关键词:机关公文;印章;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2012年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下简称“《条例》”)中规定: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章。这个规定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政机关公文的相关规定又有了新的变化。1981年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只是把印章作为公文格式要素之一,使用与否未作硬性规定。1987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公文一律加盖印章”,并没有设定例外的情形。1994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除会议纪要外,应当加盖印章”。2000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而颁布于1996年、与2000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一同被2012版《条例》废止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也曾规定“除会议纪要和印制的有特定版头的普发性公文外,公文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

由上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印章的使用经历了从一般要素到强制具备,再到可盖可不盖进行二分的历程。仔细审视2012年《条例》中关于印章使用的规定,显然这个规定是1996版党的机关公文与2000版行政机关公文印章使用的简单叠加。对这个规定,从文本表述的严密性上存在着先后矛盾或者欠当地方。仅就“发文机关署名”这个概念的提出就值得推敲。何谓“署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中,签上自己的名字”[1],标注“发文机关”,怎么就称之为“署名”呢?这显然是不够准确的。再譬如说《条例》规定机关印章的内容与发文机关署名相符。根据《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十一项规定,“发文机关署名。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发文机关署名如果是署规范化简称,一方面此规定的文本本身就不够严谨。何谓“规范化简称”,何谓“不规范化简称”,其分水岭是什么,其实这种所谓“规范与否”,往往是约定俗成和历史的传承,并无十分明确的分界线。另一方面,就是退一步讲,如果某机关的署名真正使用“规范化简称”,那么这个简称与印章又如何能够完全“相符”。因为印章内容印制通常要使用全称。而这两个称呼到底规范与否,一般人根本无法查考,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从实际使用来说,是个虚无。

如果《条例》中关于印章使用规定具有可行性,那就必然衍生两个推断:一是党政机关公文中有的需要加盖发文机关印章,有的则可以不盖发文机关印章。关于这一点,颁布于《条例》之后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在格式标注时,也俨然分为“加盖印章的公文”和“不盖印章的公文”两类,似乎按盖章与否将党政机关公文分为两类,已是铁定的事实。二是如果第一个推断成立,那么党政机关公文加盖印章与否的依据,按照《条例》规定主要是三项:即是否具有发文机关署名,是否属于具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是否属于电报。对党政机关公文使用印章与否,做出这样的规定,是不是科学合理、规范可行呢?值得推敲的地方甚多。

1 基于《条例》文本的瑕疵和实践运用:对不盖印章三种情形的评析

从否定角度出发,《条例》中不盖印章的似乎是三种情形:一是公文中没有发文机关署名的。二是公文中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文件。三是电报。对于第三种情况,首先加以分析。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认知:历次机关公文管理办法中的所谓“电报”,是指公文的传输方式是电报这种途径,而不是指电报本身就是公文,是以电报形式发出公文。所以这里的电报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公文传输载体来看待,其传输内容本身就是公文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以电报发出公文的形式肯定也必须按照机关公文的程序和要求来办理。电报在传输党政机关公文时,为什么不加盖印章?一方面,从技术上,电报作为一种将电报信息通过专用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的通信方式,它不是传送的纸质公文,而是传送的电波信号,所以无法加盖实体印章。另一方面,作为授受公文电报的双方,双方有明确的形成公务契约关系的信号频段,以此来确定公文的授受关系,二者都要受到国家关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的约束。在通信技术不太发达时期,电报作为处理紧急公文或保密性公文的一种重要载体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后半期,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利用电报手段来传输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绝迹。大洋彼岸的美国、周边的泰国等甚至都已经停止了所有电报业务。我国香港也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据调查,整个上海每天只有二十多人去拍电报,而且传送内容往往是为父母拍生日电报或者情侣互相为对方拍封纪念电报等私人文书。代之兴起的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无论是传输手段、速度还是保密性方面都十分优良的电子公文系统。尤其是电子公文系统中的电子印章,被认定为可靠的“电子签名”,根据相关规定其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在时下《条例》中仍然做出电报不需要加盖印章的规定,不仅是墨守成规,根本来说就是个多余。值得一提的是,《条例》中的附则条款中也曾提出制定电子公文的管理办法,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端倪,当然也就无法对党政机关公文电子印章的使用出台规定,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现在重点探讨没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和公文中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文件这两种情况。《条例》中对此两种情况做出这样的规定,仅从《条例》文本内在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相互矛盾的。2012版《条例》中特别把发文机关署名列为公文主体的要素之一,实际上也就内在地规定了它的不可省略性。1981版、1987版、1994版和2000版等四个版本的行政公文处理办法中,公文主体项中均没有发文机关署名这一要素。2012版《条例》中缘何要加入“发文机关署名”一项,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写作主体和受体是任何一篇文章互相依存的两大要素,这二者“构成一种信息交际关系场”[2]。党政机关公文属于形式规范、内容谨严的应用文书,任何场合(包括泛行文)明确主送机关(写作受体)、发文机关(写作主体),既是公文规范的必要,更是党政机关勇于承担公文“文职”的表现和对受众(人民群众和国家事业)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在《条例》中把“发文机关署名”作为公文主体的要件之一,不可省略,是十分恰当的。所以,既然《条例》中没有规定“不写发文机关署名”的例外情形,又何以有“不写发文机关署名”的公文呢?显然《条例》中规定“没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公文不加盖公章,缺乏政策规定的严谨性,或者是受过去规定的惯性影响。也有人认为《条例》规定的15个文种中,命令(令)这个文种没有发文机关署名。这种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命令本身在盖章的地方必须加盖签发命令机关负责人的签名章,而且在签发人签名章之前,必须“标注签发人职务”,这本身就属于加盖印章公文。根据我国《宪法》,从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开始,到省、市、县四级的国家行政机关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可以代表本级政府发布命令。所以在签发命令的签发人之前标注“职务”并加盖签章,从公文主体的要素构成上讲,这个“职务”和签章就具有“发文机关署名”和“印章”的功能。

至于2012版《条例》中关于“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文件可以不加盖印章”的规定,这个规定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带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专发性文件,譬如主送机关专指的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诸类,肯定必须加盖印章。但因此把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作为不加盖印章公文的依据之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从概念内涵上说,普发性文件通常是指其发文范围比较大、发文单位比较宽泛、公文事项覆盖范围比较广的党政机关公文。在主送机关表述上一般采用概括称呼(即统称),但这不能成为其作为党政机关公文不加盖印章的理由。二是《条例》是否允许不带发文机关标志的公文存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发文机关标志的功能认识。2012版《条例》的修订在发文机关标志、公文标题的要素组成和发文机关署名等三个地方重申和强调了“发文机关”的标注。为何把“发文机关”这个要素通过多个形式进行强调,无非有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公文本身的庄重性和此种做法的历史传承性,长期以来党政机关公文的“红头”,实际上已经上升为社会公众对国家管理的尊重、认同、信任与敬畏的公文文化;其次是在发文阶段对发文主体进行部门上的区分;再次是在办文阶段利于秘书部门能够根据不同发文部门迅速地进行分类处理;最后还有利于立档部门根据部门进行材料归档。所以说这个发文机关标志并非可有可无。一份党政机关的公文,如果缺少了发文机关标志这个要素,从形式上是不庄重的,从功能上是影响文书处理效率的。但如果说有了发文机关标志就可以不加盖印章,是个悖论。充其量其毕竟是机关的“标志”,不是权力的“象征”,更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其功能作用与印章的功能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这次对会议纪要要不要盖章没有再作规定,直接理解就是会议纪要既然《条例》已经将之作为党政机关公文的一种,也是要加盖印章的。但仍有不少学者还在纠缠《条例》中没有明确“纪要是否需要加盖印章?实在让人无所适从”[3],显然是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条例》文本,或者说仍然受到过去观念的影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比较权威的《GB/T 9704-20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一书中,也表述为“纪要不加盖印章”,这显然与《条例》的规定背道而驰,缺少斟酌。至于有学者持有的“根据纪要格式的特点,似应不加盖印章”模棱两可的论点[4],笔者也不敢苟同。

2 基于强制属性和司法判定:对印章是党政机关公文或然构件还是应然要件的分析

党政机关公文加盖印章到底是或然构件,还是应然要件,十分有必要对党政机关公文的强制属性做一个梳理。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什么是效力?从词源学的角度说,效力就是约束力。党政机关公文的效力应该对所有的受文对象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仅是从文本角度说《条例》本身就是行政法规,而且党政机关公文的形成、传递、处理等相关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予以支撑或保障。以命令这个文种为例,并不是所有党政机关都具有发布这种公文的权力。在行政机关序列,只有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力发布命令。而这种权力是国家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及各级行政组织法等赋权的结果。正因为法律给予此类公文强制性的保证,才减少了此类公文在实际使用中的随意性,保证了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和行政公文的严肃性。再比如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期限、运送传输、归档等都有行政法、档案法、保密法等一系列法律予以保障,以之来确保党政机关公文本身的强制性。

既然党政机关公文的生成、办理和相关处理事项都有相应的法律条文予以保障,体现出很强的国家意志和强制性质,那么党政机关公文本身如何来体现这种意志和性质,也就是说党政机关公文的效力到底如何彰显,破坏这种效力如何处置,等等。从党政机关公文本体上有两个维度:一是内在效力,二是显在效力。党政机关公文的内在效力,是指公文以“本机关负责人审批签发”为准,不经过签发的公文无效。这种效力主要着眼于党政机关公文的生成管理。而党政机关公文的显在效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党政机关公文文本的生效标志,二是指党政机关公文内容对受众的法定约束力。前者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公文的印章。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如下理由:一是从公文印章自身的功能看,印章是国家机关刻制的以文字与图记表明主体同一性的公章或专用章,它们是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符号和标记,公文在加盖公章后始能生效[5]。如果公文不加盖印章,那印章作为公文主体要素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二是如果一个公文不需要印章,那么这个公文的真实性会受到普遍质疑,在实际运用和指导工作实践中的公众信任度会大大降低。

我国刑法中设立的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认定时,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如果伪造的公文不具备完整的公文格式,没有印章,不能使普通人对其产生信任,没有损害公文的公信力,就不构成犯罪。第二种意见认为,只要行为人具有伪造公文的行为,即构成犯罪,伪造是否成功、是否足以进行欺骗并不重要。这里涉及伪造的对象是否必须是格式完整的公文?刑法专家认为,公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公文是指以国家机关名义制作的所有公文。而狭义的公文仅指国家公文管理法律规定的法定公文。狭义的公文系指侧重于行政法意义上的合法性,所以需要法定的格式[6]。也就是说,《条例》中所及的党政机关公文,要体现合法性,就必须具备印章这一要素。其实,关于伪造公文的犯罪客体是什么,我国刑法研究专家也是聚讼不定,有所谓的“公共信用或社会信用说”、“信用及管理权说”、“正常活动或管理活动说”、“正常活动及信誉说”、“管理秩序说”和“合理信赖及公务秩序说”等诸类。当下一个比较集中的观点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文书的证据机能说”。这种观点认为,国家的公文具有将国家机关的意旨进行固化的机能、使普通公众完全信赖公文内容真实性的证据机能和将公文中意思表示在法律上归属于名义人意思的保证机能,实际上也就是充分肯定和突显党政机关公文在司法活动中的证据功能[7]。一般来说,伪造不加盖印章或者说是伪造没有印章的公文,由于缺乏社会公众内心对国家机关印章认同的文化背景,其犯罪行为的可遂性会大大降低;而如果伪造带有印章的机关公文,其犯罪行为会增强复杂性,当然查究的证据链也会更加丰满和充足。所以从预防和制止犯罪这个角度看,党政机关的公文统一要求加盖印章,可以大大增强伪造公文的技术难度,给公安侦查和司法判定提供更全面的证据,从而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几率。

3 规范与完善:党政机关公文加盖印章应该成为一项铁律

综上所述,加盖机关印章既是公文生效的标志,也是鉴定公文真伪的重要依据。其实在不少文献中一直将印章称为“公文生效标识”,也就是说其应该成为党政机关公文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条例》确定的党政机关公文(也是司法解释中的狭义公文),它不同于党政机关的其他事务文书或者一般性交际文书,它的形式上的严肃性、法律上的强制性、运用中的权威性和防伪上的必要性等诸重特点,都迫切要求党政机关公文必须加盖印章,而不是可有可无处于两可之间。我国台湾2007年修订、以所谓“行政院命令”颁布的“《公文程式条例》”中,将机关公文的印信使用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盖用机关印信,并由机关首长署名、盖职章或盖签字章。二是不盖用机关印信,仅由机关首长署名,盖职章或盖签字章。三是仅盖用机关印信。”三种情况中,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必须加盖印章,没有不加盖印章的公文。只有在传送方式上,当“各款之公文,必要时得以电报、电报交换、电传文件、传真或其他电子文件行之”的时候,才“不盖用印信或签署”[8]。这种规定是比较严谨的,对于大陆党政机关公文加盖印章的规定制定与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

以上论述对于《条例》中前14种党政机关公文来说,必须加盖印章可能容易被人接受。但对于第15个文种会议纪要,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学者主张不需要加盖印章;有的学者画蛇添足地将会议纪要区分为无须盖章的会议纪要和必须盖章的会议纪要两种。将必须盖章的会议纪要界定为所谓“文件式会议纪要”,无须盖章的会议纪要界定为简报式会议纪要[9]。其实如果把会议纪要视为党政机关公文,而党政机关公文的强制属性就决定这种区分是没有道理的。《条例》规定“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其文书功能只是“记载”而已,这说明会议纪要这一文种不具备一般行政公文所具有的行政效能[10]。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其排除出《条例》规定的党政机关公文种类,笔者十分赞同。

在而今这样一个越来越重信用、讲证据加之伪造技术也是不断翻新的时代,党政机关印章的有无,直接关系到党政机关的权威、公文内容的信用以及实践运用的效率。基于此,建议和呼吁国家行政立法部门应该对《条例》包括加盖印章在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已经提出来的瑕疵进行及时、权威、科学的解释说明甚至于修订。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实现机关公文驰命八方、惠泽生民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67.

[2]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7.

[3]唐隽永.新旧机关公文格式比较[J].秘书,2013(1):36~38.

[4]栾照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缺憾瑕疵探析[J].秘书,2013(5):9~13.

[5]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构成要件[EB/OL].http://www.66law.cn/zuiming/264_goucheng.aspx.

[6]张井宏,陈娜.伪造公文的司法判定[J].人民司法,2009(22):69~71.

[7]熊永明,胡祥福.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争点新诠[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5):36~40.

[8]公文程式条例[EB/OL]. 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30000000100-0960321.

[9]杨素华.谈公文可以不加盖机关印章的几种情况[J].档案管理,2007(3):56~59.

《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供应与使用的管理,保障供电、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供电、用电秩序,安全、经济、合理地供电和用电,根据《中华人共和国电力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电力供应企业(以下称供电企业)和电力使用者(以下称用户)以及与电力供应、使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电力供应与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电力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电力供应与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电网经营企业依法负责本供区内的电力供应与使用的业务工作,并接受电力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 国家对电力供应和使用实行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计划用电的管理原则。供电企业和用户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计划用电工作。

第六条 供电企业和用户应当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供用电合同。

第七条 电力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供用电的监督管理,协调供用电各方关系,禁止危害供用电安全和非法侵占电能的行为。

第二章 供电方式

第五条 供电企业供电的额定频率为交流50赫兹。

第六条 供电企业供电的额定电压:

1、 低压供电:单相为220伏,三相为380伏;

2、 高压供电:为10、35(63)、110、220千伏。

除发电厂直配电压可采用3千伏或6千伏外,其他等级的电压逐步过渡到上列额定电压。

用户需要的电压等级不在上列范围时,应自行采取变压措施解决。

用户需要的电压等级在110千伏及以上时,其受电装置应作为终端变电站设计,方案需经省电网经营企业审批。

第七条 供电企业对申请用电的用户提供的供电方式,应从供用电的安全、经济、合理和便于管理出发,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电网的规划、用电需求以及当地供电条件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与用户协商确定。

第八条 用户单相用电设备总容量不足10千瓦可采用低压220伏供电。但有单台设备容量超过1千瓦的单相电焊机、换流设备时,用户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消除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否则应改为其他方式供电。

第九条 用户用电设备容量在100千瓦及以下或需用变压器容量在50千伏安及以下者,可采用低压三相四线制供电,特殊情况也可采用高压供电。用电负荷密度较高的地区,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低压供电的技术经济性明显优于高压供电时,低压供电的容量界限可适当提高。具体容量界限由省电网经营企业作出规定。

第十条 供电企业可以对距离发电厂较近的用户,采用发电厂直配供电方式,但不得以发电厂的厂用电源或变电站(所)的站用电源对用户供电。

第十一条 用户需要备用、保安电源时,供电企业应按其负荷重要性、用电容量和供电的可能性,与用户协商确定。

用户重要负荷的保安电源,可由供电企业提供,也可由用户自备。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保安电源应由用户自备:

1、 在电力系统瓦解或不可抗力造成供电中断时,仍需保证供电的;

2、 用户自备电源比从电力系统供给更为经济合理的。

供电企业向有重要负荷的用户提供的保安电源,应符合独立电源的条件。有重要负荷的用户在取得供电企业供给的保安电源的同时,还应有非电性质的应急措施,以满足安全的需要。

第十二条 对基建工地、农田水利、市政建设等永久性用电,可供给临时电源。

临时用电期限除经供电企业准许外,一般不得超过六个月,逾期不办理延期或永久性正式用电手续的,供电企业应终止供电。使用临时电源的用户不得向外转供电,也不得转让给其他用户,供电企业也不受理其变更用电事宜。如需改为正式用电,应按新装用电办理。

因抢险救灾需要紧急供电时,供电企业应迅速组织力量,架设临时电源供电。架设临时电源所需的工程费用和应付的电费,由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从救灾经费中拨付。

第十三条 供电企业一般不采用趸售方式供电,以减少中间环节。特殊情况需开放趸售供电时,应由省级电网经营企业报国务院电力管理部门批准。趸购转售电单位应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按国家规定的电价向用户售电,不得再向乡、村层层趸售。电网经营企业与趸购转售电单位应就趸购转售事宜签订供用电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和义务。趸购转售电单位需新装或增加趸购容量时,应按本规则的规定办理新装增容手续。

第十四条 用户不得自行转供电。在公用供电设施尚未到达的地区,供电企业征得该地区有供电能力的直供用户同意,可采用委托方式向其附近的用户转供电力,但不得委托重要的国防军工用户转供电。委托转供电应遵守下列规定:

1、 供电企业与委托转供户(以下简称转供户)应就转供范围、转供容量、转供期限、转供费用、转供用电指标、计量方式、电费计算、转供电设施建设、产权划分、运行维护、调度通信、违约责任等事项签订协议。

2、 转供区域内的用户(以下简称被转供户),视同供电企业的直供户,与直供户享有同样的用电权利,其一切用电事宜按直供户的规定办理。

3、 向被转供户供电的公用线路与变压器的损耗电量应由供电企业负担,不得摊入被转供户用电量中。

4、 在计算转供户用电量、最大需量及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时,应扣除被转供户、公用线路与变压器消耗的有功、无功电量。最大需量按下列规定折算:

(1) 照明及一班制:每月用电量180千瓦时,折合为1千瓦;

(2) 二班制:每月用电量360千瓦时,折合为1千瓦;

(3) 三班制:每月用电量540千瓦时,折合为1千瓦;

(4) 农业用电:每月用电量270千瓦时,折合为1千瓦。

5、 委托的费用,按委托的业务项目的多少,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十五条 为保障用电安全,便于管理,用户应将重要负荷与非重要负荷、生产用电与生活区用电分开配电。新装或增加用电的用户应按上述规定确定内部的配电方式,对目前尚未达到上述要求的用户应逐步进行改造。

第三章 新装、增容与容更用电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需新装用电或增加用电容量、变更用电都必须按本规则规定,事先到供电企业用电营业场所提出申请,办理手续。供电企业应在用电营业场所公告办理各项用电业务的程序、制度和收费标准。

第十七条 供电企业的用电营业机构统一归口办理用户的用电申请和报装接电工作,包括用电申请书的发放及审核、供电条件勘查、供电方案确定及批复、有关费用收取、受电工程设计的审核、施工中间检查、竣工检验、供用电合同(协议)签约、装表按电等项业务。

第十八条 用户申请新装或增加用电时,应向中供电企业提供用电工程项目批准的文件及有关的用电资料,包括用电地点、电力用途、用电性质、用电设备清单、用电负荷、保安电力、用电规划等,并依照供电企业规定的格式如实填写用电申请书及办理所需手续。新建受电工程项目在立项阶段,用户应与供电企业联系,就工程供电的可能性、用电容量和供电条件等达成意向性协议,方可定址,确定项目。未按前款规定办理的,供电企业有权拒绝受理其用电申请。如因供电企业供电能力不足或政府规定限制的用电项目,供电企业可通知用户暂缓办理。

第十九条 供电企业对已受理的用电申请,应尽速确定供电方案,在下列期限内正式书面通知用户:

居民用户最长不超过五天;低压电力用户最长不超过十天;高压单电源用户最长不超过一个月;高压双电源用户最长不超过二个月。若不能如期确定供电方案时,供电企业应向用户说明原因,用户对供电企业答复的供电方案有不同意见时,应在一个月内提出意见,双方可再行协商确定。用户根据确定的供电方案进行受电工程设计。

第二十条 用户新装或增加用电,在供电方案确定后,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向供电企业交纳新装增容供电工程贴费(以下简称供电贴费)。

第二十一条 供电方案的有效期,是指从供电方案正式通知书发出之日起至交纳供电贴费并受电工程开工日为止。高压供电方案的有效期为一年,低压供电方案的有效期为三个月,逾期注销。用户遇有特殊情况,需延长供电方案有效期的,应在有效期到期前十天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视情况予以办理延长手续。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前款规定期限。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变更用电。用户需变更用电时,应事先提出申请,并携带有关证明文件,到供电企业用电营业场所办理手续,变更供用电合同:

1、 减少合同约定的用电容量(简称减容);

2、 暂时停止全部或部分受电设备的用电(简称暂停);

3、 临时更换大容量变压器(简称暂换);

4、 迁移受电装置用电地址(简称迁址);

5、 移动用电计量装置安装位置(简称移表);

6、 暂时停止用电并拆表(简称暂拆);

7、 改变用户的名称(简称更名或过户);

8、 一户分列为两户及以上的用户(简称分户);

9、 两户及以上用户合并为一户(简称并户);

10、 合同到期终止用电(简称销户);

11、 改变供电电压等级(简称改压);

12、 改变用电类别(简称改类)。

第二十三条 用户减容,须在五天前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减容必须是整台或整组变压器的停止或更换小容量变压器用电。供电企业在受理之日后,根据用户申请减容的日期对设备进行加封。从加封之日起,按原计费方式减收其相应容量的基本电费。但用户申明为永久性减容的或从加封之日起期满二年又不办理恢复用电手续的,其减容后的容量已达不到实施两部制电价规定容量标准时,应改为单一制电价计费;

2、减少用电容量的期限,应根据用户所提出的申请确定,但最短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3、在减容期限内,供电企业应保留用户养活容量的使用权。用户要求恢复用电,不再交付供电贴费;超过减容期限要求恢复用电时,应按新装或增容手续办理;

4、在减容期限内要求恢复用电时,应在五天前向供电企业办理恢复用电手续,基本电费从启封之日起计收;

5、减容期满后的用户以及新装、增容用户,二年内不得申办减容或暂停。如确需继续办理减容或暂停的,减少或暂停部分容量的基本电费应按百分之五十计算收取。

第二十四条 用户暂停,须在五天前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用户在每一日历年内,可申请全部(含不通过受电变压器的高压电动机)或部分用电容量的暂时停止用电两次,每次不得少于十五天,一年累计暂停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季节性用电或国家另有规定的用户,累计暂停时间可以另议;

2、按变压器容量计收基本电费的用户,暂停用电必须是整台或整组变压器停止运行。供电企业在受理暂停申请后,根据用户申请暂停的日期对暂停设备加封。从加封之日起,按原计费方式减收其相应容量的基本电费;

3、暂停期满或第一日历年内累计暂停用电时间超过六个月者,不论用户是否申请恢复用电,供电企业须从期满之日起,按合同约定的容量计收其基本电费;

4、在暂停期限内,用户申请恢复暂停用电容量用电时,须在预定恢复日前五天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暂停时间少于十五天者,暂停期间基本电费照收;

5、按最大需量计收基本电费的用户,申请暂停用电必须是全部容量(含不通过受电变压器的高压电动机)的暂停,并遵守本条1至4项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用户暂换(因受电变压器故障而无相同容量变压器替代,需要临时更换大容量变压器),须在更换前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必须在原受电地点内整台的暂换受电变压器;

2、暂换变压器的使用时间,10千伏及以下的不得超过二个月,35千伏及以上的不得超过三个月。逾期不办理手续的,供电企业可中止供电;

3、暂换的变压器经检验合格后才能投入运行;

4、暂换变压器增加的容量不收取供电贴费,但对两部制电价用户须在暂换之日起,按替换后的变压器容量计收基本电费。

第二十六条 用户迁址,须在五天前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原址按终止用电办理,供电企业予以销户。新址用电优先受理;

2、迁移后的新址不在原供电点供电的,新址用电按新装用电办理;

3、迁移后的新址在原供电点供电的,且新址用电容量不超过原址容量,新址用电不再收取供电贴费。新址用电引起的工程费用由用户负担;

4、迁移后的新址仍在原供电点,但新址用电容量超过原址用电容量的,超过部分按增容办理;

5、私自迁移用电地址而用电者,除按本规则第一百条第5项处理外,自迁新址 不论是否引起供电点变动,一律按新装用电办理。

第二十七条 用户移表(因修缮房屋或其他原因需要移动用电计量装置安装位置),须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在用电地址、用电容量、用电类别、供电点等不变情况下,可办理移表手续;

2、 移表所需的费用由用户负担; 3、 用户不论何种原因,不得自行移动表位,否则,可按本规则第一百条第5项处理。

第二十八条 用户暂拆(因修缮房屋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用电并拆表),应持有关证明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用户办理暂拆手续后,供电企业应在五天内执行暂拆;

2、暂拆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暂拆期间,供电企业保留该用户原容量的使用权;

3、暂拆原因消除,用户要求复装接电时,须向供电企业办理复装接电手续并按规定交付费用。上述手续完成后,供电企业应在五天内为该用户复装接电;

4、超过暂拆规定时间要求复装接电者,按新装手续办理。

第二十九条 用户更名或过户(依法变更用户名称或居民用户房屋变更户主),应持有关证明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在用电地址、用电容量、用电类别不变条件下,允许办理更名或过户;

2、原用户应与供电企业结清债务,才能解除原供用电关系;

3、不申请办理过户手续而私自过户者,新用户应承担原用户所负债务。经

供电企业检查发现用户私自过户时,供电企业应通知该户补办手续,必要时可中止供电。

第三十条 用户分户,应持有关证明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

办理:

1、在用电地址、供电点、用电容量不变,且其受电装置具备分装的条件时,允许办理分户;

2、在原用户与供电企业结清债务的情况下,再办理分户手续;

3、分立后的新用户应与供电企业重新建立供用电关系;

4、原用户的用电容量由分户者自行协商分割,需要增容者,分户后另行向供电企业办理增容手续;

5、分户引起的工程费用由分户者负担;

6、分户后受电装置应经供电企业检验合格,由供电企业分别装表计费。

第三十一条 用户并户,应持有关证明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在同一供电点,同一用电地址的相邻两个及以上用户允许办理并户;

2、原用户应在并户前向供电企业结清债务;

3、新用户用电容量不得超过并户前各户容量之总和;

4、并户引起的工程费用由并户者负担;

5、并户的受电装置应经检验合格,由供电企业重新装表计费。

第三十二条 用户销户,须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销户必须停止全部用电容量的使用;

2、用户已向供电企业结清电费;

3、查验用电计量装置完好性后,拆除接户线和用电计量装置;

4、用户持供电企业出具的凭证,领还电能表保证金与电费保证金;办完上述事宜,即解除供用电关系。

第三十三条 用户连续六个月不用电,也不申请办理暂停用电手续者,供电企业须以销户终止其用电。用户需再用电时,按新装用电办理。

第三十四条 用户改压(因用户原因需要在原址改变供电电压等级),应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改为高一等级电压供电,且容量不变者,免收其供电贴费。超过原容量者,超过部分按增容手续办理;

2、改为低一等级电压供电时,改压后的容量不大于原容量者,应收取两级电压供电贴费标准差额的供电贴费。超过原容量者,超过部分按增容手续办理;

3、改压引起的工程费用由用户负担。由于供电企业的原因引起用户供电电压等级变化的,改压引起的用户外部工程费用由供电企业负担。

第三十五条 用户改类,须向供电企业提出申请,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在同一受电装置内,电力用途发生变化而引起用电电价类别改变时,允许办理改类手续;

2、擅自改变用电类别,应按本规则第一百条第1项处理。

第三十六条 用户依法破产时,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办理:

1、供电企业应予销户,终止供电;

2、在破产用户原址上用电的,按新装用电办理;

充电电动工具使用安全条例 篇5

一、工具的触电保护措施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3787-93)中,将手持电动工具按触电保护措施的不同分为三类:

Ⅰ类工具:靠基本绝缘外加保护接零(地)来防止触电;

Ⅱ类工具: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来防止触电;

Ⅲ类工具:采用安全特低电压供电且在工具内部不会产生比安全特低电压高的电压来防止触电。

二、根据环境合理选用

在一般场所,应选用Ⅱ类工具;工具本体良好的双重绝缘或外加绝缘是防止触电的安全可靠的.措施。如果使用Ⅰ类工具,必须采用漏电保护器或经安全隔离变压器供电;否则,使用者须戴绝缘手套或站在绝缘垫上。

在潮湿场所或金属构架上作业,应选用Ⅱ类或Ⅲ类工具。如果使用Ⅰ类工具,必须装设额定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的漏电保护器。

在狭窄场所(如锅炉内、金属容器内)应使用Ⅲ类工具。如果使用Ⅱ类工具,必须装设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15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s的漏电保护器。且Ⅲ类工具的安全隔离变压器、控制箱、电源联接器等和Ⅱ类工具的漏电保护器必须放在外面,并设专人监护。此类场所严禁使用Ⅰ类工具。

在特殊环境,如湿热、雨雪、有爆炸性或腐蚀性气体的场所,使用的手持电动工具还必须符合相应环境的特殊安全要求。

三、Ⅰ类工具的保护接零

前已述及,Ⅰ类工具是靠基本绝缘外加保护接零(地)来防止触电的。采用保护接零的Ⅰ类工具,保护零线应与工作零线分开,即保护零线应单独与电网的重复接地处连接。为了接零可靠,最好采用带有接零芯线的铜芯橡套软电缆作为电源线,其专用芯线即用作接零线。保护零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5mm2的铜线。工具所用的电源插座和插销,应有专用的接零插孔和插头,不得乱插,防止把零线插入相线造成触电事故。

应当指出,虽然采取了保护接零措施,手持电动工具仍可能有触电的危险。这是因为单相线路分布很广,相线和零线很容易混淆,这时,相线和零线上一般都装有熔断器,零线保险熔断,而相线保险尚未熔断,就可能使设备外壳呈现对地电压,以酿成触电事故。因此,这种接零不能保证安全,尚须采用其他安全措施。

四、使用与保管

1、手持式电动工具必须有专人管理、定期检修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2、每次使用前都要进行外观检查和电气检查。

外观检查包括:

(1)外壳、手柄有无裂缝和破损,紧固件是否齐全有效;

(2)软电缆或软电线是否完好无损,保护接零(地)是否正确、牢固,插头是否完好无损;

(3)开关动作是否正常、灵活、完好;

(4)电气保护装置和机械保护装置是否完好;

(5)工具转动部分是否灵活无障碍,卡头牢固。

电气检查包括:

(1)通电后反应正常,开关控制有效;

(2)通电后外壳经试电笔检查应不漏电;

(3)信号指示正确,自动控制作用正常;

(4)对于旋转工具,通电后观察电刷火花和声音应正常。

3、手持电动工具在使用场所应加装单独的电源开关和保护装置。其电源线必须采用铜芯多股橡套软电缆或聚氯乙烯护套电缆;电缆应避开热源,且不能拖拉在地。

4、电源开关或插销应完好,严禁将导线芯直接插入插座或挂钩在开关上。特别要防止将火线与零线对调。

5、操作手电钻或电锤等旋转工具,不得带线手套,更不可用手握持工具的转动部分或电线,使用过程中要防止电线被转动部分绞缠。

6、手持式电动工具使用完毕,必须在电源侧将电源断开。

7、在高空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时,下面应设专人扶梯,且在发生电击时可迅速切断电源。

五、检修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检修应由专职人员进行。修理后的工具,不应降低原有防护性能。对工具内部原有的绝缘衬垫、套管,不得任意拆除或调换。检修后的工具其绝缘电阻,经用500V兆欧表测试,Ⅰ类不低于2MΩ,Ⅱ类不低于7MΩ;Ⅲ类不低于1MΩ。工具在大修后尚应进行交流耐压试验,试验电压标准分别为:Ⅰ类—950V,Ⅱ类—2800V,Ⅲ类—380V。

六、充电电动工具选购

01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篇6

(2007年11月15日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

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毗邻海域持续使用特定海域三个月以上排他性使用海域活动和不足三个月临时排他性使用海域活动,以及海域使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海域使用的统一监督管理。

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毗邻海域使用的具体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海域使用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海洋功能区划,遵循统一规划、节约使用、合理开发和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海域使用必须遵守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第二章 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

第五条 本市严格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制度。

第六条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编制本市海洋功能区划,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市人民政府应当自国务院批准本市海洋功能区划之日起二十日内向社会公布,涉及国家秘密的部分除外。

第七条 经国务院批准的本市海洋功能区划,因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需要进行修改的,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修改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八条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海域使用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编制海域使用规划,应当坚持总量控制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科学安排各类海域使用。

第九条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岸线的变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适时组织海岸线的修测,将海岸线修测成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海域使用申请和审批

第十条 建设项目需要使用海域的,应当向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选址申请,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项目审批主管部门在对使用海域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时,应当将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作为立项受理要件。

第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申请海域使用权,应当向市海洋行政主管 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相关的资信证明;

(三)海域使用的论证材料;

(四)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批复文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建设项目海域使用权,还应当提交项目审批主管部门批准、核准或者备案的材料。

申请底播养殖项目海域使用权,不提供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第十二条 下列使用海域项目,申请人应当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一)国家和本市重大建设项目;

(二)填海、围海和建设非透水性海上人工构筑物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项目;

(三)影响海洋功能区划主导功能的项目;

(四)涉及港口、航道等海上交通安全的项目;

(五)涉及国防安全、自然保护区、特别保护区的项目。前款规定以外使用海域的项目,申请人应当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

第十三条 海域使用论证应当由具有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的单位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进行。

海域使用论证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进行海域使用论证,并对论证结论负责。

第十四条 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海域使用申请,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出具海域使用申请受理书面凭证;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海域使用申请后,应当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在法定期限内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提出审核意见,并按照法定审批权限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或者经市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后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六条 申请海域使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的;

(二)严重影响海洋环境的;

(三)造成航道、港区、入海河口的淤积、堵塞,严重影响海上交通安全和港口作业的;

(四)导致岸滩侵蚀或者危害海岸工程安全和行洪排涝的;

(五)影响军事管理区、国防设施安全的;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海域使用权

第十七条 海域使用权可以通过申请取得,也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等出让方式取得。

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的方案,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海域使用申请依法批准后,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 在十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在收到书面通知后,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进行海域使用权登记,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

第十九条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后二十日内向社会公告。单位和个人需要查询的,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供方便。

第二十条 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需要续期的,海域使用权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续期申请。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前向海域使用人作出提示。

第二十一条 海域使用权的内容发生变更的,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二条 缴纳海域使用金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继承。

法律规定免缴或者经批准免缴、减缴海域使用金的海域使用权,不得擅自转让、出租、抵押或者作价入股。

转让海域使用权的,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二十三条 法律规定免缴海域使用金的,其使用的海域不得用于经营性活动。

经批准免缴或者减缴海域使用金的,其使用的海域不得用于批准以外的其他经营性活动。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无偿收回海域使用权,并直接办理注销登记:

(一)海域使用权期限届满,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二)无正当理由闲置海域满一年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法无偿收回海域使用权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五条 因公共利益、国家安全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需要,提前收回海域使用权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海域使用权人给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 海域使用权人填海、围海和建设非透水性海上人工构筑物等海洋工程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海域使用权批准的界址和面积进行设计、施工,工程项目的边界不得超过批准的海域使用界址线。

第二十七条 填海、围海和非透水性海上人工构筑物等海洋工程项目竣工后十日内,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向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海域使用验收申请,提交下列材料:

(一)海域使用权证书;

(二)海洋环境影响动态监测报告;

(三)工程项目监理报告、工程建设验收报告;

(四)海洋工程项目设计图纸;

(五)其他需要提供的文件、资料。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验收申请后十日内,应当委托具有相应海域使用测量资质等级的单位进行测量调查,并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

第二十八条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对下列 内容进行验收:

(一)海洋工程项目竣工后实际界址、面积调查情况,与批准界址和面积的对比分析;

(二)填海区周边海域地形地貌和水动力变化情况分析;

(三)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相应管理措施落实情况;

(四)其他需要验收的事项。

经验收合格的,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海域使用验收文件。经验收不合格的,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限期整改通知;海域使用权人经整改后,重新提出验收申请。

第二十九条 填海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在验收合格后三个月内,凭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验收文件、海域使用权证书,办理土地登记。

第五章 临时使用海域

第三十条 不足三个月临时排他性使用特定海域的,海域使用人应当向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临时海域使用证。

办理临时海域使用证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资信证明;

(三)海域使用界址图;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三十一条 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在十 日内完成审核。同意临时使用海域的,核发临时海域使用证;不同意临时使用海域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二条 临时使用海域不得改变用途,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

临时使用海域期限届满,原海域使用人应当拆除临时使用海域的设施和构筑物,恢复原状。

第六章 海域使用金

第三十三条 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征收并上缴财政。

第三十四条 填海、围海和建设非透水性海上人工构筑物等海洋工程项目的海域使用金,应当一次性缴纳。因特殊情况一次性缴纳确有困难的,经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分期缴纳,分期缴纳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三十五条 经批准减缴海域使用金的使用海域项目,其使用的海域进行转让、出租或者作价入股的,必须补缴减缴部分的海域使用金。

第三十六条 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其出让底价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海域使用金标准。

第三十七条 经营性临时使用海域的,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海域使用论证单位超越 资质等级进行论证的,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责令整改。海域使用论证单位弄虚作假造成论证报告失实的,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报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资质进行处理。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擅自将免缴、减缴海域使用金的使用海域项目用于经营性性活动或者用于批准以外的其他经营性活动的,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该海域面积应缴纳海域使用金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以该海域面积应缴纳海域使用金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由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收回其海域使用权。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海洋工程项目使用海域边界超过批准的海域使用界址线的,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该超过部分海域面积应缴纳海域使用金五倍以上十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不拆除临时使用海域的设施和构筑物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拒不拆除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由作出处罚的机关委托有关单位代为拆除,所需费用由原海域使用人承担。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海域使用权人未按期缴纳海域使用金的,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缴海域使用金和滞纳金。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 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四条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上一篇:外国美术史2副本下一篇:自行车角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