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面管理制度

2024-09-20

煤矿采面管理制度(共5篇)

煤矿采面管理制度 篇1

煤矿采面管理制度

1、过顶质量要求及处罚规定:按每1.2㎡使用6根川杆4片小笆将顶打严,川杆要摆放均匀,小笆搭茬长度不小于100㎜,不实处必须用木料或塘柴捆接实,一棚不合格,当茬每人25元,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三铁管理员每人50元。

2、顶板破碎地段使用双笆、双塘柴过顶,以工作面不出现脱档、漏顶为准。每漏顶、脱档1棚,罚当茬每人50元,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每人50元。

3、梁端至煤壁顶板冒落高度不大于200㎜,超过200㎜即视为掉顶(200㎜×300㎜×500㎜);掉顶每棚罚当茬每人25元,掉顶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每棚25元。

二、工作面支护

1、工作面正规柱初撑力及工作阻力不低于90KN(11.4MPa),挑棚和辅助棚支柱初撑力及工作阻力不低于50KN(6.4MPa),每棵支柱不合格,罚当茬每人25元,工作面合格率低于90%(含90%)罚当班队长、班长每人100元。

2、柱、梁对号入座,错用一处罚当茬每人25元;柱、梁必须全部编号管理,编号混乱不清、没有编号管理,罚队管理员、组长每人50元。

3、工作面正规柱必须拉线作业,排距1200㎜,偏差≤±50㎜,柱距500㎜,偏差≤50㎜,每处不合格罚当茬25元,顶底板不平、台阶等情况下,应以支柱迎山有劲为原则,特殊情况下,局部地段可加柱。

4、工作面所有支柱三用阀平行于工作面煤壁,阀嘴朝下,每不合格一棵罚当茬每人10元。

5、工作面长钢梁辅助棚一梁三柱架设,每缺一棵支柱,罚当茬每人25元。

6、支柱与采高或煤厚一致,活柱应留有100㎜的余量,活柱最小升出量不小于300㎜。未按规定使用,罚当茬每人10元/棵,3棵及以上,罚当班队长、班长每人50元;造成死柱的,罚当茬每人25元/棵,2棵及以上,罚当班队长、班长每人50元。

7、不同规格、型号单体支柱不得混合使用,必须混用,应经跟班人员同意,擅自混用,罚责任人每人50元;混用时,不同规格、型号单体支柱应成组使用,且每组不得少于5棵,少于5棵的,罚当茬每人25元。

8、初放工作面特殊支架:

(1)、密集丛柱应带冒(垫板)支设,四周四棵加栓防倒绳,每组丛柱间距按作业规程规定布置;未带冒、未栓防倒绳,均罚当茬20元/棵,丛柱间距未按作业规程规定布置,罚当班队长每人50元。

(2)、双排挑棚梁应平行交错,挑棚梁必须与顶梁接实(不实时,必须加垫板),一梁三柱,支柱上线(特殊情况下以保证支柱有劲为原则),支柱防倒绳齐全;双排挑棚梁未平行交错使用,罚当班队长25元/人,挑棚梁与顶梁未接实、缺柱、支柱不上线、未栓防倒绳,每处罚当茬25元/人,超过2处,罚当班队长50元/人。

(3)、木垛严格按作业规程支设,其中,四拐角必须加打抱柱,并栓好防倒绳;每缺1棵抱柱,罚当班队长25元/人,没有打抱柱,罚当班队长100元/人,未栓防倒绳,每棵罚当班队长25元/人。

(4)、初放期间,必须先挪设特殊支架,再回柱放顶,且应逐架(挑棚)或逐组(丛柱)拆除,先支后回;未执行先支后回制度的,罚当茬、当班队长50元/人。

三、安全出口与端头支护

1、工作面端头支架必须正规使用(上下两对钢梁对齐机头,机尾的上下边、中间两对均匀布置,其支柱初撑力≥90kN),一架不合格罚当茬每人25元,两架以上不合格罚当班队长、班长每人50元。

2、工作面出口的两巷或三巷,距煤壁10m范围内打双排柱,10m~20m范围内打单排柱,一处不合格或少打一架罚责任人每人25元,3处以上罚责任队长每人50元;单体三用阀一律平行于巷道,不合格的,罚责任人每人10元/个,3个及以上罚责任队长每人50元。

3、超前20m的范围,高度不底于1.8m,净宽不低于0.7m,一处不合格,罚责任人每人25元,3处及以上罚责任队长每人50元。

4、端头支柱初撑力不低于90kN(11.4MPa),超前支柱初撑力不低于50kN(6.4MPa),一棵不合格罚责任人25元,3棵及以上罚责任队长和当班队长每人50元。

5、工作面各出口距煤壁10m范围内,两帮必须用大笆背严(10m~20m范围内根据两帮煤体的完整情况,由矿临时安排是否背帮),一处不严,罚责任人每人25元,3处及以上罚责任队长和当班队长每人50元。

四、回柱放顶

1、控顶距符合作业规程要求,严禁在控顶区内提前摘梁、回柱或正规柱未补齐即回柱;上、下端头与工作面放顶线放齐(机头处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1排,但必须经跟班人员同意,并汇报值班人员);未按规定执行的,罚责任人、当班队长、班长每人100元。

2、采空区局部悬顶和冒落高度不充分(小于1.5倍采高),超过(2×5)㎡时,应架设一梁三柱挑棚加强支护;未架设挑棚的,罚当茬人员、当班队长、班长每人50元;挑棚架设不合格(缺柱、支柱初撑力﹤50kN、挑棚梁与顶梁未接实、支柱未拴防倒绳等),罚当茬每人25元。

3、回柱前,先整改支架,拉斜茬(超前本茬2棚)、至少打2棵挡矸支柱,老塘自上而下挂严大笆;未整改支架,未拉斜茬或斜茬不标准及未打挡矸支柱即回柱,罚当茬、当班队长、班长每人50元;老塘挂笆不严,罚当茬每人10元/棚,因挂笆不严或操作不当造成窜矸,罚当茬每人25元/棚,窜矸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每人50元。

4、回出的支柱及时在本棚打好切顶支柱(顶板破碎地点可打抗柱),并有可靠的防倒措施,回出的顶梁整齐靠放在材料道老塘侧的本棚,未按规定处理的,罚当茬每人25元/棵柱、10元/根梁。

五、煤壁机道

1、煤壁平直,与顶底板垂直。伞檐(中厚煤层):长度超过1米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不超过150㎜;长度在1m以下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不超过200㎜。伞檐超过规定,罚当茬人员、当班队长、班长每人25元/棚。

2、梁端要接实顶,梁端未接实顶,罚当茬每人25元,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班长每人50元。

3、端面距≦300㎜,所有支架(不论前、后定位)梁端距煤壁达1200㎜,必须超前挂梁管理,顶板破碎地段应掏梁窝挂梁;以上各项不合格或未按规定处理,罚当茬每人25元/棚,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班长每人50元;遇断层、顶板破碎不平,造成梁端滞后,当班不宜或无法窜棚时,必须经跟班人员同意,由下班处理,并扣除当班25元/棚给下班。

工作面煤壁点柱架设及时、齐全,并有可靠的防倒措施。点柱不全,无防倒措施,罚当茬每人25元/棵;3棵及以上,罚当班队长、班长每人50元。

六、两巷与文明生产

1、巷道净高不低于1.8m。净高低于1.8m在5m以内,罚责任队长、组长每人50元;净高低于1.8m在5m及以上,罚责任队长、组长每人100元。

2、巷道无积水(长5m,深0.2m);无浮渣、杂物。料场卫生由小料管理员负责,不合格罚小料管理员、组长每人50元;其它分区段由各班承包,不合格罚责任班长每人50元。

3、材料、设备分类码放整齐(机电类小件应上架、入箱),并有清晰、完好的标志牌吊挂在明显位置。支护材料由小料管理员负责,不合格罚小料管理员、组长每人50元;机电类材料、设备由检修班负责,不合格罚检修班队长每人50元(其中,煤电钻电缆由当班使用者盘好、吊挂好,并由当班电工验收,不合格罚责任人、当班电工每人50元);单体、顶梁、长钢梁码放不合格罚责任队长、班长每人50元,工字钢梁、腿码放不合格罚责任人、班长每人50元。

4、工作面各巷内坏梁、坏柱够30根未及时升井,罚组长50元,够40根未及时升井,罚100元;机电类需升井物料应及时升井,否则罚队长、班长每人100元。

5、工具未分类放置,各种工具杂乱无章,附近卫生差,罚工具队长、组长每人50元。

七、浮煤清理和材料回收

1、煤层厚度≦3.4m,必须一次采全高(在有足够DW35悬浮式单体的前提下,因构造等情况区另有规定)。擅自留底煤回采,罚当班队长每人50元。

2、回柱前,各茬必须清理净浮煤(煤层厚度≧3.4m或构造等情况除外)。超过1.2㎡内浮煤厚度﹥30㎜,罚当茬每人25元,超过2.4㎡浮煤厚度﹥30㎜,罚当茬、当班队长、班长每人50元。

3、工作面所有作业地点必须做到工完料尽,老塘小料能回收的应及时回收;凡完工后未运走的余料、能回收而未回收的小料,一律按:塘柴5元/根,小笆10元/片,大笆15元/片,塘柴捆20元/捆,原木40元/根处罚责任人;工作面出现4~6处,罚当班队长每人25元,6处以上,罚当班队长每人50元。

4、杜绝工作面运输系统跑料。出现跑料,按第3条标准对所经过的各部车司机分别进行罚款。

煤矿采面管理制度 篇2

郑煤集团米村煤矿26081工作面位于-150 m水平26采区, 该工作面北部为已回采结束的26071工作面, 南部为已回采结束的26061工作面;西部沿小煤矿破坏区边缘掘巷 (图1) 。在回采过程中, 上下端头超前支护范围内替棚后的木梁经常被压断、单体液压支柱钻底超过0.6 m以上、两帮替棚后的支柱出现折断现象, 造成巷道断面不足3.5 m2, 特别是上下端头范围处采用4 m Π型钢支护, 巷道控顶距较大, 顶板来压尤为严重, 严重影响了采面行人、运料及通风, 同时也影响了工作面质量标准化达标。如何维护孤岛采面上下端头支护, 保证有效支护断面和支护强度, 是该面回采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孤岛采面上下端头压力分析

(1) 工作面受周边小煤矿开采破坏影响以及工作面跳采而形成的三面采场已成采空区, 属典型的孤岛采煤工作面, 此时周围巷道残余压力大部分作用在两巷支架及煤体上, 是造成端头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

(2)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受采动压力影响, 在工作面切巷前方20 m形成应力叠加, 采用常规的木棚替棚和超前支护方式支护强度较低, 无法抵抗顶板压力, 满足不了支护要求和安全生产需要。

(3) 工作面两巷经多次反复扩修, 围岩失稳、破碎, 所留设小煤柱的支承压力和顶板施加压力完全作用在巷道支架上, 当压力大于巷道支架承受能力时, 支架断裂、折断, 导致巷道断面减小, 这是上下端头难以维护的主要原因。

3 方案确定

针对上述情况, 经分析决定从改变支护方式、提高支护强度着手来解决存在问题。

(1) 超前支护替棚采用与巷道断面相符的Π型钢梁替代木棚梁, 配合2.5 m液压支柱进行支护, 同时缩小替棚棚距, 将其由原来的0.6 m缩小为0.4 m;采用小棚距进行超前替棚支护的同时, 在上安全缺口处靠煤壁回采帮安装型号为WHZJ型自动歩移支架 (图2) 。

(2) 改变以往液压单体支柱下站设荆笆防钻底措施, 在支柱下方垫设柱窝直径为125 mm、厚40 mm的尼龙柱鞋, 在临边位置, 开孔穿上长度为1.2 m的链条, 链条末端焊接有一40 t开口的链环, 用来悬挂在单体柱手柄上。替棚后及时在巷道两帮使用HDJA-1000型金属铰接顶梁, 或用Π型钢梁配合2.5 m单体液压支柱打抬棚支护。

4 方案实施及相关技术

4.1 替棚技术

(1) 提前3 d在超前替棚段沿巷道轮廓均匀打4个孔进行煤体浅孔注水, 以煤体充分湿润为准, 为超前支护替棚打下良好基础。

(2) 坚持“先套后回、套一回一”原则, 刷帮刷顶时, 用手镐落煤, 要先挑顶, 顶刷平后, 采用规格合适的Π型钢与2.5 m单体液压支柱配合0.4 m小棚距支护, 柱下垫设单块尼龙柱鞋。

(3) 替棚期间保证梁头抓帮, 不抓帮之处, 采用背设道木等措施进行加固;在站设液压支柱时对巷帮进行掏槽卸压, 卸压槽以距支柱200 mm为宜。

4.2 安装、拉移端头步移支架操作技术

(1) 安装技术。

在上端头替好的棚梁下安装步移支架左右底座, 并保持左右底座在同一水平面上, 然后安装底座上的移架千斤顶、连接拉杆, 穿好配套的销轴、平垫与U型卡后, 安装支架前端6根油缸、紧固连接拉杆, 最后采用手拉葫芦起吊前、后端左右顶梁, 放到油缸顶端指定位置, 安装上限位梁, 并穿好轴销, 连接操作阀及所用液压管路即可。

(2) 拉移技术。

拉移端头自动步移支架时, 交替迈步前移。先将支架底托梁内的油缸伸出, 然后操作手柄将下帮顶梁下落, 下落高度以能让顶梁向前拉移为准, 以上帮顶梁为固定点, 然后操作手柄收缩下帮底托梁内油缸, 使下帮顶梁前移, 前移一定位置后将下帮顶梁升紧;然后操作手柄, 落支架上帮顶梁, 以下帮顶梁为固定点使上帮顶梁前移, 按上述方法操作, 拉到位后将支架顶梁升紧。支架顶梁上方的间隙用坑木、木楔等支护材料背实。

为确定是否可推广使用该技术, 对不同支护形式下的顶底板移近量及两帮支架收缩量进行了观测。根据以往经验, 从工作面前方5~15 m均匀设3个观测站, 每个测站共设3个观测断面, 其中2个观测顶板下沉速度, 1个观测两帮收敛速度。观测结果:①坑木与Π型钢配合液压支柱支护时, 顶板移近速度分别为10.5, 6.4, 4.2 mm/d;两帮平均收敛速度分别为3.0, 2.6, 2.0 mm/d。②投入使用端头支架与Π型钢配合液压支柱密集棚支护时, 顶板移近速度分别为4.0, 2.2, 1.3 mm/d;两帮平均收敛速度分别为1.0, 1.0, 0.4 mm/d。

通过对不同支护形式分析可以看出, 前端头支护形式应予以淘汰, 优选端头液压支架支护形式与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密集棚支护形式。

5 效果分析

(1) 煤层注水后, 结构发生变化, 脆性减弱, 形成一个塑性加强自然拱形带, 卸压区加长应力前移, 确保了替棚期间顶板安全。

(2) 自采用端头液压支架与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密集棚支护代替原坑木支护形式后, 有效克服了孤岛采面端头支护15 m范围内压力集中、支护维护困难大、支架受压损坏严重等不利因素影响。

(3) 支护强度明显增加, 巷道断面下沉量得到明显控制, 杜绝了二次扩修额外施工的投入, 提高了人员工效。

(4) 自使用自动步移支架与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密集棚支护以来, 有效避免了Π型钢作梁支护被压坏无法复用而造成浪费、损失的现象, 采面超前支护在尾巷回收复用率由原先不足60%提高到100%。

(5) 端头液压支架采用8根Ø125 mm支柱支撑, 额定工作阻力2 500 kN, 用缸径为100 mm的千斤顶拉动, 最大移架拉力为100 kN, 其额定工作阻力远大于原单体液压支柱额定工作阻力, 保证支架能够充分支撑顶板。

(6) 自动步移支架支护与Π型钢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替棚工艺推广使用后, 上端头增加了人员作业空间, 提高了超前支护的安全系数, 实现了尾巷回收期间零事故率。

(7) 支柱下方垫设单块尼龙柱鞋, 防止了支柱钻底现象, 保证了巷道高度, 提高了支护强度和安全系数, 减少了材料消耗, 降低了经营成本。

6 效益分析

(1) 该技术在上端头成功应用后, 在其他采面上下端头也全部应用了该项技术。2009年炮采工作面共计回采1 460 m巷道, 节约坑木304.17 m3, 坑木按1 300元/ m3计算, 节约资金395 416元。节约工时1 460个工, 每工按100元计算, 节约工资146 000元, 共节约资金541 416元。

(2) 该工艺的成功应用及推广, 减少了单位劳动工时、材料、电力消耗及装、卸、运费用投入。

7 结语

(1) 该工艺克服了以往工作面上下端头陈旧支护形式的弊端, 为采面无坑木替棚技术的应用及推广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实践证明, 此项支护技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应大力推广应用。

(2) 该工艺虽然适用范围广, 但在煤层倾角变化较大的工作面或两巷易丢底煤, 需要落底回采, 使用该支架时应根据现场条件制订自动歩移支架接顶安全防护措施。

摘要:在超前支护应用过程中, 针对郑煤集团米村矿26081孤岛采面采用常规支护方式不能有效抵抗巷道压力大的问题, 在采面进风巷超前支护中采用Π型钢配合单体液压支柱小棚距进行替棚, 并在上端头处靠煤壁回采帮安装WHZJ型自动歩移支架, 达到了安全生产的目的, 为今后采面端头支护管理起到了推广作用。

煤矿采面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煤矿井下;采面顶板;安全管理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TD3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172-01

由于煤矿井下开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开采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给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而作为引发矿难事故原因之一的采面顶板安全管理工作是煤矿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采面顶板事故一旦发生,不仅给矿井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威胁到大量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煤矿井下开采中的采面顶板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保证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井下采面顶板管理工作的概述

由于采煤工作面随着开采工作的推进,采面顶板的状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即采面顶板的状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为其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采面顶板的安全管理常常通过现场控制,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通常在采面顶板发生事故之前会有一定的预兆,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才导致事故的产生。根据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前预兆来判断事故的发生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人员的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

1.1 采面顶板的预兆

①要注意当顶板发生断裂时往往会发出比较清脆的响声,而岩层和老顶分离断裂则会发出较为沉闷的声音,一旦人工顶板有碎石和煤渣持续掉落,则说明冒顶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应该及时撤离或采取补救措施。

②要分辨地质构造造成的顶面裂缝,通常可在裂缝中镶入楔子,以检验是否由地质构造引起采面顶板裂缝。

③通过击打法来判断顶板发生的脱离现象。

1.2 支护的变化

通常在发生采面顶板事故前,支柱或支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如果单体液压支柱的损坏程度明显要比平常大,这就说明大型的采面顶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3 煤层壁的变化

一般来说,在采面顶板等大型事故发生前,矿井的压力将会突然增大,开采的煤层煤质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变得柔软,使得在开采时更容易、更省力,这就意味着采面顶板事故将要发生。

在进行煤矿井下开采中采面顶板的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上述事故发生的预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或撤离,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2 采面顶板事故原因的分析

由于矿井下的开采环境复杂,受限于开采空间,造成采面顶板事故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2.1 客观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煤矿区原本地质结构引起的,如在开采过程中遇到断层等地质因素,其中地质的破碎带下的采面顶板事故最容易发生,这方面只能不断的提高预测预报技术,尽可能的避免开采此类地质结构的煤层。

2.2 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这主要与管理制度和开采人员的工艺技能,安全意识、处理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有关,导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解决问题,而监督检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恪尽职守导致检查制度缺乏执行力,也是导致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选择合适的支护,大大降低了支护对采面板顶的支撑作用。此外,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不按照既定的规范顺序进行开采,对岩层的爆破方法不科学等也会导致采面顶板事故的发生。

3 加强煤矿井下开采中采面顶板管理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开采工作人员的工艺技术

煤矿企业要对开采人员定期培训,对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上岗工作,并将其纳入到考核机制,督促工作人员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高,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施工工序、施工工艺按照既定的标准规范操作,可以设置树立榜样,评选优秀员工等奖惩方法来激励施工人员。

3.2 加深工作人员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

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是保证井下安全作业的关键环节:

①要求在每次作业后,管理人员都要对现场的整体情况进行一次排查了解,并做好记录,以便交接班的班组能够全面的了解现场的情况,节省工作时间,也为突发状况提供可靠地信息支持。

②要求井下开采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认真的完成每一道工序,保证开采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此外,管理人员还要对支护质量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确保开采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3.3 合理的选择支护方式

合理、科学的选择支护方式是进行采面顶板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常在选择支护时需要考虑支护在工作时的阻力和支撑力,要根据开采工作的实际高度、顶板的变化幅度和工作面在控顶距离内顶板的沉降来确定支护形式。此外还应该考虑到煤层的储藏的结构以及防滑防倒等因素。其次,巷道支护的确定。通常需要根据整个采面顶板的稳定程度来确定开采通道的支护方式,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可以有效的保护采面顶部不会往下串矸石。

3.4 对地质构造带进行特殊支护

①提高地质预测预报的技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对煤矿的地质构造带进行全面的掌握,充分了解地质状况,做好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

②要求加强现场管理,在预知的可能出现事故的地质构造带做好防护措施,现场工作人员应当注意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事故,并且要求安管人员全程参与到现场管理当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此外,还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保证逃生通道的畅通。

3.5 提高对采面顶板观察的能力,做好矿井压力的预测

由于矿井作业的环境决定了开采空间相对较小,空间压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井下作业时需要时刻关注矿井内压力的变化,做好压力的观测工作,进而科学的制定采面顶板事故发生的预防措施。

3.6 加强井下采矿中的安全出口管理工作

①在作业面上下出口要配置专职的人员进行维护,并做好出口的安全检查、维护工作。

②对于特殊的顶板位置,需要进行特殊的支护,这就要求需要对顶面板定期的检查、维护以判断顶面板是否出现问题,尽可能地将危险排除,保证采面顶板的安全。

4 结 语

采面顶板的安全管理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影响着煤矿安全生产是否能顺利进行,一旦发生采面顶板事故,将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加强采面顶板的管理工作,采取合理的措施,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龙彬.煤矿井下采矿顶板管理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1).

1121采面整改维修措施 篇4

1121采面维修整改

编 制 人:编制日期:二

安 全 技 术 措 施

薛 荣 贵

0一一年 九

月二日

1121采面维修整改措施

1121采面(原1111采面)因煤炭生产许可证验收颁证,已停采两个月,由于停的时间较长,加上底板有一层0.4米的粘土泥岩使柱子钻底,所以,造成采面通排齐煤壁切顶(下沉约0.4米)。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治理,柱子将无法回撤,整个采面有可能报废。经矿长办公会议决定:采取向前推进三排,避开切顶区的方案进行整改。为了保证整改期间的安全,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周训志

副组长:黄明鹏

成员:薛荣贵、谭鹏、彭憬、黄念平、吴长方

二、每班必须有一名领导小组成员到现场亲自指挥;

三、每班必须安排有经验的安全员现场跟班,采煤队长每班必须到现场安排好工作;

四、由上班的带矿长亲自召开班前会议,必须将上个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交待清楚,本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说明;

五、在整改维修前必须对所有的柱子进行加压,将泄压柱更换,将歪斜柱更换,上、下安全出口保持畅通;

六、当班工作人数不超过12人;

七、采用放小炮的办法,一次启爆不超过6个,一次打眼一次装药一次放炮;

八、放炮后及时找顶挂梁,然后才允许出煤,出完煤后每根都要打上贴帮柱,才能从事第二轮的打眼、装药、放炮工作;

九、由于采面已切顶,高低差错部必须用圆木或方木接实,绞接梁必须绞接,实在不能绞接时,允许一根不绞接,但不能出现连续二根绞接梁脱绞;

十、切顶排必须每根基本柱都打戗柱,每根基本柱之间打丛柱;

十一、每班放炮范围内的工作必须完成,不得遗留给下班,如果实在没有完成,必须交接给下班,下班必须先处理遗留工作,然后才能进行打眼、装药、放炮工作;

十二、工作中出现顶板压力过大,顶板出现移动、掉渣、响炮声等异常时要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待顶板稳定后才能进去处理。并汇报调度室;

赵固一矿首采面覆岩破坏高度研究 篇5

以赵固一矿首采面二1煤顶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公式法和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 (F-RFPA2D) 确定在分层开采条件下首采面敷岩破坏的高度.并结合顶板破裂的模拟演化过程,为以后留设防水煤柱提供有效的技术参数.

作 者:樊娟 汪玉松 许芳 刘英峰 FAN Juan WANG Yu-song XU Fang LIU Ying-feng 作者单位:樊娟,FAN Juan(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水文所,陕西,西安,710054)

汪玉松,许芳,WANG Yu-song,XU Fang(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刘英峰,LIU Ying-feng(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水文所,陕西,西安,710054)

上一篇:形体培训总结下一篇:镇健康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