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2024-10-17

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共12篇)

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1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初中部

信息技术

工 作 总 结

责任人:郭川 2018年7月7日

初三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由于信息技术初三没有教材。因此,我对教学工作做出了合理规划与充分备课,顺利完成了信息技术教学。

为了相应学校进一步推广“学案”的教学改革。我与同事们合理安排时间。“先紧”、“先重”的进行分配部署,完成艰巨的印刷工作。

对于初中的多次考试,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相关的监考,登分,算分工作,并提高了工作质量。

按照学校进度为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摄像,遵照学部指示,为元旦节目做录制工作。

本学期为了庆祝隆昌学校在灵丘县中学生运动会中取得胜利,做了照相,展板等。

成功的完成了七年级新生的学籍,保险,体质等多项上报任务。

微机办:郭川 2018年7月7日

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复习,教学模式

目前,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实施信息化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几年的整合实践看, 信息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基于此, 笔者结合实践体会, 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三物理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做以下分析与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复习整合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虚拟, 仿真; (2) 计算, 推理; (3) 图形, 符号, 图表编辑; (4) 交互控制; (5) 虚拟软件集成。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三物理复习的整合及方法

1. 针对重要知识点的复习

这里所提到的重要知识点, 主要是指知识点本身较为抽象, 学生很难清楚有效地建构起相应的知识模型, 但又是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的或对解决后续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关知识。比如说, 内燃机、电磁铁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路分析等。传统的复习方法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 无法达到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采用虚拟仿真方式把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制作成动态的Flash课件, 那么复习起来, 不仅形象生动, 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冲程的特征和转换, 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2. 初中物理实验复习

物理实验是整个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在中考中占很大比重。由此可见上好实验复习课, 对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必做的实验也作了规定和要求, 但在复习阶段有限的时间内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复习, 还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模拟实验课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在电学实验中, 很多实验也都可以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复习, 如伏安法测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及电阻的关系。可见, 在利用模拟实验课件复习实验内容时, 这些模拟实验的实验要求、数据结果利用多媒体全部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非常方便让学生清楚地观察, 完全改变了以前做实验只能让一个学生上来观察读数等弊端, 更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 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 还应在平时多收集模拟实验的资源, 建立虚拟实验平台和可能的错误操作流程虚拟库。在网络机房教室中, 让每个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必做的实验进行上机操作, 实现基于虚拟平台的训练与诊断。

3. 如何上好习题讲评课

在初三复习课中, 习题的讲评和反馈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类课如果不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 往往就是教师自己讲, 学生爱听不听, 课堂效率低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上好此类课型, 教师的课堂组织策略是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竞赛或小组间竞赛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也可以借助新型的电子设备如电子白板, 加强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电子白板比起传统的投影仪, 不仅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而且还能投影事先保存好的数字化教学内容, 甚至可以在投影内容上进行批注和删改。显然, 通过电子白板增加人和人、人和电子设备间的交互性, 增强了教师操作的便捷性, 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能使复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网络机房教室的支持下,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辅助软件来提高复习效率, 比如ITtools 3。ITtools 3整合了课堂调查、教学帮助、师生互助、作业提交、作品互评、课堂测验等模块, 目前还支持各种类型文件在网页中直接展示, 还支持通过网页自主命题和自动阅卷, 其强大的分析功能及灵活高效的课堂教学支持, 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改作业中解脱出来,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在物理复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前期建立教学资源库, 把典型题、易错题导入到资源库中。学生在讲评课上通过教学辅助软件可以实现当堂检测、当堂分析、当堂反馈, 以保证复习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 还能大大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课外负担。

三思考与小结

通过实践, 笔者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下的复习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学生的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的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只能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更新教育理念来支撑课堂教学, 只有通过广泛的教师共同探索、相互交流, 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构建出富有生命力的理想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旭辉.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学模式构建[J].科学经济市场, 2009 (11)

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三物理 复习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86-02

1.初三物理复习整合中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优势有:虚拟和仿真、计算和推理、图形和符号、图表编辑、交互控制、虚拟软件集成等。

2.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三物理复习课堂教学模式

2.1信息技术下重要知识点的复习

这里所提到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指的是本身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构建出有效的知识点的模型,但是在考试中又经常出现,或在后续问题解决时有重要的影响的相关的知识,如电磁铁、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相应的电路分析等。传统的复习方法主要还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复习,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能培养起学生的自主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采用虚拟仿真的方法把电磁铁、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以动态Flash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用这种方式复习,形象生动的基础上还能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每个冲程和转换的特征,使复习的效果更佳。

2.2信息技术下初三物理实验的复习

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内容,在中考的时候占的比重也比较大。所以上好物理实验复习课,能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虽然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必须要做的实验做了一些规定和要求,但是复习的时间毕竟不长,想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复习的面面俱到,任务还是比较繁重。

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模拟实验的课件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电学实验中,好多实验也可以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复习,如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电压伏安法测电阻等。所以,运用模拟实验课件在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复习时,这些模拟实验的目的、要求、数据结果都全部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显现,对学生清楚的观察和掌握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条件,完全摒弃了以往实验中只允许一个或几个学生上来观察读数等的不足,更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复习课。

另外,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多收集一些模拟实验的资源,建设虚拟的实验平台和可能发生错误的操作流程虚拟库,在网络教室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机操作,对课程要求必做的实验进行虚拟平台的训练和诊断。

2.3信息技术下的习题讲评课

初三的复习课中,习题的讲评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该类课如果没有巧妙的设计和组织,容易造成教师单方的灌输,而学生接受程度低下的局面。信息技术环境下,想要上好习题讲评课,关键是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的策略。教师可以对学生组织小组间竞赛或组内的竞赛,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复习课堂的效果更好。还可以利用新型的电子设备,如电子白板使师生间的互动得以加强,复习课堂的效率也得到大大的提升。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机房教室中的教辅软件提升学习效率,如ITtools 3。ITtools 3包含课堂调查、师生互助、教学帮助、作业提交、作品互评、课堂测验等模块的内容,到现在为止还支持在网页中直接展示各种类型的文件,还有通过网页进行自主命题和阅卷的功能,具有非常强大的分析功能,其高效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和批改作业中解脱出来,进而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教学方法的研究中,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物理复习课上,教师总结出典型的易错题等,把其导入前期建立的教学资源库中,学生通过讲评课利用相应的教辅软件可以当堂实现监测、分析和反馈,保障复习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还能使学生和教师的课外负担大大减轻。

3.结束语

通过具体的实践,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初三物理复习的课堂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进一步得到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和设备出现,教师作为一线的工作者,应该不断的努力,学习新的技术,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发展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还要加强和其他教师的相互交流和探索,不断的推陈出新,建构出具有更大的价值的理想的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旭辉.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学模式构建[J].科学经济市场,2009(11):59-65.

初三第一学期信息技术组教研总结 篇4

2009-2010学上学期已经结束,在这个学期中,我们初三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学校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全体组员认真执行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通过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现将一学期的工作简单回顾如下: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课程任务,确立教学应以使学生具备一定信息能力,养成良好信息素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指导纲要》的学习,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和评价方法,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能把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到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学科的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中。

二、切实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认真组织了每周一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力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努力创造学习氛围,经常学习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同行之间经常交流各种软硬件知识,以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业务上的提高。

2、本学期,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一次互听互评活动,并要求所有组内教师都参与听课,课后还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活动课,开拓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素质

积极开设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成立了电脑小报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程序设计等小组。全组成员认真落实责任分工,切实制订活动课教学计划,保证活动课能够顺利开展。

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5

摘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其它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兴趣;主体环境;整合学科

自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我认为首先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而要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对计算机作为娱乐工具的兴趣,他们热衷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传授的教材上的知识却不太感兴趣。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出现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则易将保护与未保护两种状态混淆。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 1

“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状态,即为“不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们笑声一片,连连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境中得以突破。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

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进行教学,保证每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都不少于30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进行教学,收效教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且知识吸收快。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我就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任务驱动形式、自主探索形式、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及自我评议等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所进行的。并且,这些组织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这节课也得以成功。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其它学科,提高主体综合素质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应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

1、与德育的整合Internet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它储存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由此,我们可借用互联网和校园网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清楚,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平日里,我会注意搜集一些与中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论坛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老师师有看法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2、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各类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学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Word时,可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作文创作和修改;教作图软件时,可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Powerpoint时,可让学生设计一些给亲友的精美贺卡;在教上网时,可结合音乐、语文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学生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又完成了其他学习任务,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又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6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省从2009年起在普通高中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 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 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

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的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创造“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解决。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交流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5.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7

一、备自我、备教材、备学生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 就能争取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准备愈充分, 主动性就愈大, 教学效果就愈显著。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准备。

11.备备自自我我, 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拓展教学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始终站在信息时代的最前沿, 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并结合所教学内容, 转化成课堂上的新课题、新方法、新知识, 带领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结合课本探讨实际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思路、新创作, 彻底改变学生只读书、读死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教师丰富知识产生崇敬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变成一种期待和惊喜的学习过程。

22.备备教教材材, 深入研究新教材, 落实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规则与教学行为依据, 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基础。所以, 在授课前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课程标准和解读教材,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才能将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理论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 钻研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33.备备学学生生,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要研究教材、落实课程标准外,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群体的了解。要对所教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加以细化, 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所选择的教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预设并解决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了好的素材、知识储备, 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上,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11.精精心心设设计计教教学学环环节节, 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明确教学目标, 就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过程, 就解决了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 从上课开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认识课堂活动,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2.激激发发学学生生学学习习兴兴趣趣, 享受快乐学习

“我要学与要我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较难解决的一个矛盾, 究其根源, 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还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 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通俗等。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让学生觉得上信息技术课是一种享受。

三、以主题任务探究,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任务探究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1.以主题任务为主线贯穿课堂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提升信息素养。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重在策划、组织与调控, 放手给学生表现。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以触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

22.实实现现角角色色转转换换,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长期以来, 存在着一种“独白式”教学, 一节课40分钟, 教师会从头讲到尾, 毫无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这其实是一种“专制性”教学,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的关怀。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也不再只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 而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是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进行有效评价,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启发学生研究新知识, 发现新知识, 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来解决超越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效果和任务作品的自评、互评, 点评、答疑, 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力。

11.对学生实践和创新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性, 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 联想、创造, 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 提出的任务必须有吸引力, 让学生感兴趣;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往往起到及时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它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 通过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我的不足, 学习他人的长处, 拓展自己的思路, 取长补短, 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自我。

五、注重反思教学,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生长点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 才能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使教学更有效。因此, 要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定期进行教学调整, 并及时统计分析。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加以回顾、梳理, 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从中找到教学的突破方法,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经验教训, 引以为戒。注重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 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完善自我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 创设高效课堂, 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的重点。当然, 高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要教学在、学生在, 它永远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结合新教材, 针对现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 从教学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小组合作、主题任务探究及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能力;集中培训

科技不仅可以拉大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差距,甚至能够推动一个时代的进步。21世纪是信息化与知识化的时代,人们协调好信息技术与知识之间的平衡关系,就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从根本上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就是指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利用信息技术制成的课堂教学课件,教师讲解的过程太快以至于学生无法进行很好的理解;(2)教师对于教学课件的设计上没有新颖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3)教师太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如下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不仅要发挥出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小学数学知识是为日后数学学习打基础,而一般学生都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小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知识点讲解,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演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及视频。如,在教授分数的单位和意义时,教师先提出平均分月饼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饼的切分图,然后提出如何把1个月饼平分给4个人的问题,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月饼进行切割活动,引导学生明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

二、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爱玩、上课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但同时小学生也具备活跃的思维,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知识点的讲解生动化。如,教师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架构的时候,一定要在其中埋藏好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且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解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组织教学活动。例如,通过信息技术的一些随机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领域中的一些规律,从而自主地进行解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动脑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规律的优点。例如,在上到有关设计图案这课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作用,再结合简单的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一下,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形成相关思维,也能通过自己实践后发现一些规律。

三、发挥教师作用

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停止对知识的追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在培训中,教师在学会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要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比如现在老师上课都借助PPT来讲课,但在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一直在使用最初做好的PPT,经过学生不断换届后仍在使用,往往导致知识不全设计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应结合学生实际,及时跟新教学内容,创造符合学生兴趣的课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下,教育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9

信息技术是一门讲究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达到手脑并用,同步发展。小学生先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响应邓小平“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大胆开设信息技术实验课程,深入有效的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把先进科学技术尽早普及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树立现代化的信息理念,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多种基本软件的使用,对媒体作品有一定认识和创作能力。

三、本学年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多媒体作品。

2、学会制作、修改和美化多媒体作品。

3、学会使多媒体作品能说、会唱还会动。

4、掌握简单的多媒体作品播放技巧。

5、培养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任务:

1、制作多媒体贺卡

2、制作“认识哺乳动物”、“我爱我家”、“家庭与社会”多媒体演讲稿。

五、教学进度安排: 共15课时,每个课务1课时

六、教学及评价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改进教学的措施:

在本学年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加强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各项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性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精神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以作品考核方式检测学习效果,以协作方式进行创作和应用。

(二)对每个单元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在每学完一个模块之后,采取自评、组评、师评三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填在等级达标记录表中。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以某个实例为先导,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序循渐进地完成知识及技能的传授。

2、多放手给学生加强实际操作训练。

六、教学业务学习及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

1、学习有关多媒体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记好学习笔记。

2、订阅报刊,学习有关内容,做好笔记。

3、学习电化教学新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10

班级学生接触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设计的时间已较长,有较好的基础,可以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和综合性训练,在课程整合、计算机工具论方面加以实践。同时也应注意班级学生的实践水平差距,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信息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分为两块应用内容:网络知识应用和综合性课程整合练习1、网络知识应用着重点在于网上搜索素材能力的培养和网络交流(电子邮件)应用能力的形成,如web收发、申请、加入新闻组讨论等。使学生掌握信息工具主动学会学习。2.课程整合练习,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其它课程,如语文、科学、思品等知识,借助已学的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来表达学生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一、学会利用因特网查询资料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交流沟通、讨论的能力(Email、新闻组)。

三、通过实践形成学生的计算机工具论观点,使用计算机综合性地解决有关问题。四、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性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评析反馈的方法开展教学。

2、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3、运用网络教学模式,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

4、采用新课程思维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是服务于学科教学得心应手的媒体,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地应用信息技术,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是未知过程的设计者、指挥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感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识工具,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评价、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协作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很多基本技能得到开发。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对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样化难为易、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实验结合

有些实验在常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致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

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动画模拟实验不仅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而且将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为课堂实验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诸如此类的许多实验教学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既能达到预期目的,又避免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危害性小、无污染、易于操作的实验,则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接触化学仪器、药品,亲自操作,感受化学氛围,促进化学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科学品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信息技术与探究式學习结合

课堂教学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内容,例如:空气、水、土壤、食品等污染、燃料对环境的污染,臭氧层的破坏等,教材上涉及的不很全面,为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获取远比课本广泛得多的知识,教师给学生设定子课题,由学生分小组上网查找,去探究,去学习,可以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或利用其他信息技术将所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

例如保护水资源,设置以下课题工业废水排放,水富营养化,地下水的污染、海水赤潮的出现等。由学生分组选题。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课题,要求每组总结出典型事例,污染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的方法,然后将探究活动的成果在校园网的共享区域进行展示,进行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

总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它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辅助作用,我们应客观地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课堂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

初三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板书设计,过程方法,多媒体板书

笔者曾对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网站上发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进行了统计, 2009~2011年共计85例, 有板书设计环节的只有2例, 仅占2.57%。在实际教学中又是什么样呢?有教师形象地把信息技术教师板书出现的现象总结为三化:①板书屏幕化。用课件代替板书, 美其名曰“板书屏幕化”。②板书随意化。想些什么就写什么, 想写哪儿就写哪儿……这种随意性致使板书失去了应有的辅助教学功能。③板书单一化。在多媒体教室中很少能见到白粉笔, 更不用说彩色粉笔了, 这样就致使板书千篇一律:白字黑板。

被誉为课堂“眼睛”、在其他学科备受重视的板书, 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课堂却遭遇如此尴尬?是板书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课的发展, 还是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偏颇?

板书设计之美再认识

板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面书写、勾画、布局的设想与计划。它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 力求以尽可能简练、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图表等表现手法, 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丰富而复杂的教学内容。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板书设计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基本功之一, 也应是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多媒体板书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实现板书的功能。信息技术教师大量依赖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媒体表达手段的多样性, 客观上造成了对传统板书的忽视, 也就出现了课堂上鲜有板书的现象。为了把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各取其长, 有必要对板书的概念进行扩展, 即广义的板书既包含多媒体板书, 又包含传统的黑板板书,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黑板板书;载体既可以是多媒体, 亦可以是黑板。表现方式既可以是手写的文字、图形, 亦可以是计算机等。

因此,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要重新认识板书设计的重要性, 结合课程特点, 对板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把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优势互补, 为传统的板书注入新的活力, 达到现代与传统手段的有机融合。

重塑信息技术板书之美——板书设计与再设计

板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立“写什么”与“如何写”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的板书到底应该怎么设计?

1.信息技术课板书应“写什么”

板书设计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原则, 不但要反映知识点, 而且要根据学科特点, 突出教材重点, 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但有理论知识, 还有计算机操作技能, 因此知识点可以是理论知识点或技能点。一节课有多个知识点, 但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写成板书, 而是要进行筛选, 写重点。难点的确定一定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 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集中问题作为难点。信息技术课专业性较强, 用词要求准确, 避免歧义。一般板书量不很大, 完全可以通过关键词来进行提炼呈现, 达到内容少而精, 点明关键要点。教师通过提炼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关键词,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明确板书“写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

2.信息技术课板书应“怎么写”

(1) 确定组织方式。根据信息技术课知识特点, 一般会用到以下几种组织方式:①依知识体系组织。例如,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知识, 计算机对文件的管理等理论知识的板书设计就要体现知识间的联系。②依突出操作过程组织。例如, Photoshop的作品特效实现, 学生往往做了上步不知道下步该怎么做, 所以在板书组织中就应突出操作过程, 对学生起到引导、提示作用。③依突出重难点组织。例如, 《利用图表来分析》主要通过Excel表格来制作图表, 而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图表往往采用删除重做的方式, 而不是进行修改, 所以把图表的修改作为难点要突出体现在板书中, 而不是按照操作的步骤组织板书 (如图1) 。④依培养学生学习或思维方法组织。

(2) 应用技巧突现特点。我们习惯把关键词都按顺序陈列出来, 这种称之为陈列式或罗列式。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板书, 陈列式是最基本的方式, 也是“变化”的基础,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应用技巧达到“变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学习和使用一些美学的知识来给板书添彩, 如:①合理布局, 留白突中心。信息技术课的板书相对简单, 一般会用到两种布局:即中心版 (以黑板中心为主, 主版两侧留出板面以供辅助版书用) 、两分版 (将版面一分为二, 左侧为主版, 右侧为辅版) 。②字体大小、颜色变化来增色。通过字体大小、版面的缩进、字颜色的变化增强层次性、提示性的作用。③线条、图形等构形美。如果说板书各部分存在内在的联系, 那么直线、曲线、括号、箭头、圆、符号等把板书内在联系以有形的形式构建成整体。

固然, 板书的美是我们所追求的, 应用技巧让板书锦上添花, 但切记目的是让重、难点更为突出, 给学生思维以启迪, 在此基础上求新求美才是真的, 一味地求新求变, 失去了实用性, 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3) 处理好“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对于内容相近或联系紧密的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板书模式。如果一味地求变, 反而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4) 课后板书再设计。课前的板书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之后, 应该再次进行设计, 使之更切近学生的实际、课堂的实际。这也是快速提高板书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

改革与创新——多媒体板书

上面是《计算机被打开后》一课的板书设计的两种版本:一种是传统板书 (如图2) ——纯文字提纲式的计算机系统组成图, 第二种 (如图3) 便是多媒体板书——把组成图中的部分文字用图片代替,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便于学生记忆。在板书中如需要使用多个图形, 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板书。采用哪种形式的板书以适用与效率优先为原则,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 功能是一样的, 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廉的那种。”如果教学内容能够在黑板上完美完全的实现的话, 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它做成多媒体板书。

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传承与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板书设计亦需要广大教师的传承与创新。只要思想上重视, 多思善用, 认真钻研, 定会让板书之美重现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瑞伟.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传统板书的功能[J].新课程研究 (下旬) , 2008 (8) .

上一篇:关于营销书籍下一篇:自私的基因 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