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化

2024-09-08

西域文化(共11篇)

西域文化 篇1

海峡两岸西域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总结

西域暨丝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西域文化有着漫长的过去,传统学术亦底蕴深厚,但近现代意义的学术研究只有短暂的历史。乾隆中叶以来,东西文明相互激荡,西域传统学术也开始了现代转型的进程,并在20世纪逐渐走向繁荣,成长为一门系统的理性的学科。为了进一步回顾和总结近百年来西域研究的经验与不足,近几年塔里木大学陆续召开了多次疆内、全国,乃至国际等各个层面的西域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塔里木大学主办,兵团台联会、农一师台办、台湾法鼓佛教学院、淡江大学、清云科技大学欧亚研究中心协办。

本次大会有来自台港澳与大陆的一百多位专家撰文参会,台港澳方面有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山大学、淡江大学、清云科技大学、岭东科技大学、法鼓佛教学院在内、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多所大学和佛学研究机构的学者应邀参加,大陆方面有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人民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敦煌研究院、西北民院、伊犁师范学院、塔里木大学等几十所院校的大陆专家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台湾事务办公室、民政局等各个层面领导都应邀出席了这次会议。

海峡两岸共襄盛举,近百名海内外与会学者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围绕着“西域文化”这个主题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丝绸之路风云变迁与西域文化系统阐述是这次学术会议的主题,宏观的综合性研究突出了会议宗旨,丝绸之路与文明对话、中华文明史上的西域、西域屯垦戍边两千年、环塔里木文化多样性、古今中外西域探查史、西域文化的现代转型等六个方面的专题则揭示了边疆史地研究的新方向,而且大会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中,展现出三大特色。首先,是对于西域文化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认真地总结过去,才能较好地开辟未来,与会专家提交的论文涉及到边疆史地与西域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资料之翔实、论证之精细,都达到了学术总结的新高度。其次,是对于西域研究方法论进行深入反思。

近现代意义的西域学术研究,无论是综合性研究,还是专题探索;无论是文献考证,还是田野调查,乃至数字建模,研究方法大都来自东西方学术体系。再

次,两岸学者同心协力的集体性突破。西域文化研究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蓬勃兴盛以来,在欧美日本显现了一种群体研究的优势,而华人学者则呈现各自为战的局面,海峡两岸学者在该领域联手必将对西域研究的深入拓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尽管各个学者在学术理念方面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开展学术交流、相互观摩讨论也是提高学者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参加海峡两岸西域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学者在坦诚开放气氛中展开了“和而不同”讨论,对前辈的思想成果做出历史的总结和深刻的评判,对新时期西域研究的方向方法进行睿智的展望,必将对边疆史地研究的深入拓展产生积极影响。海峡两岸西域文化学术交流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会,这次会议由两岸共同举办、共同参与,学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学术交流中沟通了情感,体现了炎黄子孙合作交流的精神。

多位学者在塞防与海防并重、陆地与海上丝路对接、及西域史地研究方法论、华夏文明在亚欧大陆的广泛传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既展示了学科繁杂精深的西域文化研究的巨大影响力,也显示了两岸学者在国际视野中承继学术使命的雄心壮志。西域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国际显学,已经持续热了百余年,而且还将继续热下去,并能真正打破国际学术壁垒,有效沟通两岸学者情感。

千年西域,百年新疆,最后真诚地期望,主管部门持续接力,将西域边疆史地之学,继沿海客家文化之后,作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事业的新亮点,文人学者则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推动西域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西域文化 篇2

边塞这一题材多存于诗歌中, 在词的领域流传甚少, 其实作为词的最早发源的《敦煌曲子词》中就涉及了边塞词。“边塞”一词最早出于《说文解字》, 其曰“边, 行垂涯也”, “塞, 隔也”, 边塞最早离不开边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隔阂和领土争端。边塞词也充满了各民族间的矛盾斗争与融合发展, 特别展现了西域各民族间的军事文化交往。

边塞题材的起源“最早追溯到《诗经》中的《采薇》《六月》《小戎》, 多描写征戍之苦”[1]222, 边塞题材入词则是伴随着词的产生而产生, 早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了边塞、征戍的内容。王重民在其《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中就提到词中“边客游子之呻吟, 忠臣义士之壮语”的内容就涉及边塞。并且在最早的唐五代词的选集《花间集》中就有一部分是边塞题材。比如:孙光宪《定西番》, 毛文锡《甘州遍》, 孙光宪《酒泉子》, 温庭筠《蕃女怨》等均涉及边塞内容, 或写军士边疆战斗, 或抒异域凄苦哀绝, 或言思妇闺中怨愁, 在词的初始阶段, 边塞已经成为一种类型化的题材广泛入词。其中最具异域边塞风格的是毛文锡的《甘州遍》:

秋风紧, 平碛雁行低, 阵云齐。萧萧飒飒, 边声四起, 愁闻戍角与征鼙。青冢北, 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 往往路人迷。铁衣冷, 战马血沾蹄, 破蕃奚。凤凰诏下, 步步蹑丹梯。

二、唐代边塞词的历史背景

边塞词在晚唐五代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唐代建立于公元618年, 唐王朝也是一个马背上得天下的王朝, 从高祖李渊, 太宗李世民的开基立业, 到高宗以及武则天的励精图治, 唐朝取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稳定, 更在边疆建立四大都护府, 扩大了贞观年间的一个都护府疆域[3]68。总共形成了五大都护府。即安东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至此唐朝对西域边疆有了有效的管辖, 加之唐军多次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征伐用兵, 比如, 显庆、龙朔年间平定西突厥的叛乱, 咸亨元年 (670) 唐王朝对西部边疆的有效管辖扩大到阿尔泰山、咸海、葱岭一带。沿着长城内外形成了唐朝的“边塞”概念, 这些都为边塞诗词的创作提供社会基础。

边塞题材在唐朝不仅表现为对外的征伐、领土的扩张, 更表现为安史之乱后的灾荒和内乱, 贞观开元的盛世局面, 被“渔阳鼙鼓动地来”彻底粉碎,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一方, 宦官日益膨胀, 朋党斗争倾轧, 边塞题材在中晚唐呈现出衰世的哀音、不同于初盛唐边塞题材中的豪壮雄伟的气势。唐代边塞词的风格, 正如清人姚鼐所言:“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 则其文如霆, 如电, 如长风之出谷, 如崇山峻崖, 如决大川, 如奔骐骥;其光也, 如杲, 如火, 如金锡铁;其于人也, 如凭高视远, 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4]

唐词中的边塞题材多出现在花间词中, 有它独特的社会背景:一、晚唐时期边患不断, 吐藩曾频年饮马长安, 云南蛮军队曾数度血洗西蜀, 五代时契丹与奚人一道入侵华北, 晚唐五代各个政权都未能有效地解除边患、收复失地, 承受相当大的军事压力。二、外来文化 (如西域文明等) 已成为晚唐五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异域物产、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薛昭蕴《相见欢》词云:“细草平沙蕃马, 小屏风。”这说明当时已有以胡马装饰屏风素壁的习俗, 这一切很能激发词人的灵感。三、和亲制度的存在, 是唐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政权和平共处的重要手段, 同时和亲也成为中原文化向边塞输出的重要途径, 吟咏和亲女子情感生活的诗词便成为了重要题材。四、作为新兴文体, 词尚未走完“缘题所赋”的阶段, 中唐文人词、敦煌曲子词等早期词作中的边塞词以及若干有关边塞的词牌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创作走向。

晚唐五代词中最早出现的词牌多源于边地生活, 比如《定西番》唐教坊曲名, 后演变为词牌名, 《词林纪事》记载, 陆游云:“牛峤《定西番》为塞下曲, 《望江怨》为闺中曲, 是盛唐遗音。”[5]43主要讲述的是征夫思妇的场景;《甘州》后演变为《八声甘州》, 因上下片八韵, 故名八声;《定风波》, 唐教坊曲名, 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 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边塞等叛乱之意;《酒泉子》以西北酒泉郡地名做曲名, 原为唐教坊曲;《蕃女怨》咏边塞之苦蕃女之怨, 故词中有“雁门沙碛”诸语。这些词牌都源于边塞生活的真实体验。

三、唐代边塞词的题材内容:边塞征战, 游子思妇

唐代边塞词主要存在于《花间集》中, 其主要描写的内容有两个方面:边疆征战, 游子思妇, 这种边塞内容和情感体验由于不同于“秾丽悱恻”的花间主流风格, 被誉为“花间别调”。在数量上, 《花间集》中的边塞内容不过20余首, 但在情感表达上却自成一格。

第一, 表现边疆征战是唐代边塞词的主要内容。有描写边地征战艰辛的毛文锡的《甘州遍》, 上片以“秋风紧”三字开篇, 隐含诸般变化, 一开始便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秋风紧, 平碛雁行低, 阵云齐。”深秋时节, 寒风阵阵, 辽阔的大漠, 南飞的雁群。当人们身处北国或戍边塞外时, 常借助于大雁的归去来寄托思远念归的情怀。“萧萧飒飒, 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不仅尽显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也夹杂着厌战情绪。下片描写征戍生活的艰辛, “青冢北, 黑山西”, 四面伏敌, 环境恶劣, “铁衣冷, 战马血沾蹄, 破蕃奚”写出了战争惨烈之极。除了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 唐代边塞词中还透露出乐观爽朗的基调, 比如孙光宪《定西番》奏响了唐代边塞词的最强音:

鸡禄山前游骑, 边草白, 朔天明, 马蹄轻。鹊面弓离短韔, 弯来月欲成。一只鸣髇云外, 晓鸿惊。

词抓住士兵出击时的刹那细节, 映衬出骑兵武艺高强, 英勇善战的英姿, 虽然没有对战争做正面描写, 但惊鸿的响箭“一只鸣髇云外, 晓鸿惊”, 士兵出战的一往无前“边草白, 朔天明, 马蹄轻”都深入人心, 奏出壮士出击的激昂战歌。另外, 毛文锡《甘州遍》结句“凤凰诏下, 步步蹑丹梯”想象荣立边功后, 受到朝廷封赏的情景, 有一种号召鼓舞的力量, 也体现了乐观爽朗的情感。难怪陈廷焯评曰:“结以功名, 鼓战士之气。”[6]247

其他表现边塞之苦的作品还有:温庭筠《蕃女怨》 (其二) 与孙光宪《酒泉子》 (其一) , 前者重在写征人连年戍边, 艰苦征战;后者重在写征人离家千里, 赴边戍守。“飞雪千里”“年年征战”“空碛无边”等浓墨重笔, 渲染出边关景象的触目惊心, 危险与艰辛层层递增。

第二, 抒发游子思妇的情感是唐代边塞词的另一大主题。唐汝询说“伤离者莫甚于从军, 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词”[7]573, 这意味着边塞中表现游子思乡、闺怨成为常见的表现方式。边塞中的闺怨使得唐代边塞词的情感具有独特性, 非边塞诗的奋发昂扬, 非宋之后边塞词的慷慨激昂, 它呈现出雄浑悲壮之音。如孙光宪的《酒泉子》其一在抒写思妇高楼怀远伤感之情时, 以浓墨绘就赴边守国的悲壮之景。

空碛无边, 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 人去去, 陇云愁。香貂旧制戎衣窄, 胡霜千里白。绮罗心, 魂梦隔, 上高楼。

此词抒写了征人怀乡之情。上片写出征途中的愁苦, 下片写征人对妻子的怀念。以征戍生活为题材,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离苦。如果说对边塞征戍之苦的描写尚有欠缺, 那么对思妇游子的情感刻画是唐人边塞词的独具匠心之处。唐人边塞词多在战争中表现思妇的孤独与相思, 多在戍边的艰辛中表现游子的思乡、离恨、厌战情绪。这种在征战中表现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是以《花间集》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词的情感倾向。如温庭筠《诉衷情》:

莺语, 花舞, 春昼午, 雨霏微。金带枕, 宫锦, 凤凰帏。柳弱燕交飞。依依, 辽阳音信稀, 梦中归。

词表现一个上层妇女对征夫的思念。词的开头交代思妇所处时间与环境:春昼午、莺啼、花飞、细雨绵绵, “金带枕、宫锦、凤凰帷”则刻画室内陈设的精致华美、富丽堂皇。杨柳依依, 彩蝶双戏, 引发闺妇思夫之情, 可是现实趣事“音信稀”, 只能希望“梦中归”以慰藉相思之苦。整首词缠绵婉转, 绮丽色彩冲淡了词中的愁怨之情。《花间集》中边塞词呈现的是刚健中的那一份柔细、缠绵的情怀。《花间集》中刻画闺中思妇的另一名篇是牛峤的《菩萨蛮》:

舞裙香暖金泥凤, 画梁语燕惊残梦。门外柳花飞, 玉郎犹未归。愁匀红粉泪, 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 锦屏春昼长。

词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足不出户、锦衣玉食的贵族女性的形象。她们生活富足, 悠闲安逸, 加之良人远征, 更增加了她们百无聊赖、相思离恨之苦。落花满径, 柳絮随风, 呢喃双燕, 惊扰残梦。这恼人的春色, 撩人愁思。面对着朝夕相对的日常摆设, 都能触发思妇心中无法排遣的苦闷。“门外柳花飞”, 尤其是在良辰美景的春天, 本应与夫君长相厮守, 却无奈“玉郎犹未归”。只好春日凝妆“愁匀红粉泪, 眉剪春山翠”, 但无力排遣愁苦, 唯一期盼征人入梦来, 然而闺梦不识征路, “何处是辽阳, 锦屏春昼长”。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曰:“‘何处’两句, 更念及远人所在之处, 愈增相思;相思无已, 故倍觉春昼之长。写来声情顿挫, 自臻妙境”[8]20, 可见全词写得柔肠百转, 体现了边塞词中的“花间别调”。

总之, 唐代边塞词在情感上具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愁怨之苦, 在内容上着重表达边疆艰辛与游子思妇的主题, 在词牌的选取上也多与西域边疆有关:《定西番》、《甘州》、《酒泉子》、《菩萨蛮》等等。当然边塞词内容也来源于真实的中原与西域边塞游牧政权的战争。以《花间集》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词, 在内容上主要描写边地之苦与游子思妇之怨, 在情感的表达上哀怨缠绵, 从戍边和闺怨两个方面, 刚柔并济地再现了唐代边塞词的独特风貌。它不同于唐代边塞诗的乐观昂扬之气, 也不同于宋代边塞词的慷慨悲凉, 它的独特个性为我们展现了唐人边塞词的独特风貌, 以及独特的西域文化风情。

摘要:本文试图从边塞诗词的起源、唐代边塞词的历史背景、边塞征战和游子思妇的两大内容, 分析唐代边塞词的地位, 并从西域文化的角度考察以《花间集》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词的特征。

关键词:边塞词,西域,忧思怀古,花间别调

参考文献

[1]尚永亮.唐宋诗分类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李定一.中华史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姚鼐.复鲁絮非书[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吴熊和.唐宋词精华.转引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卷一) [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1.

[7]唐汝询.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西域文化 篇3

《粤西偶记》录文:“平乐等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曰猿酒”。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国酿酒已很盛行。《天有樽酒行》“天有酒星,酒之作以,其与天地并以”。科学发现很多食物经过自然发酵都能形成酒,所以说人类不是发明了酒而是发现了酒。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掌握了以谷物为原料的酿酒技术。商代,嗜酒成风,出现以黍为原料酿造的甜酒和香酒,青铜器种类丰繁。周代,中国已有了专门负责酿酒的机构。秦汉,国家的统一,水利设施的改善,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曲业的兴盛与曲种类的增多。魏晋南北朝,社会上群聚饮酒之风日盛,酗酒豪饮成为时尚。唐宋两代是我国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同时,各种名酒品类增多,家庭酿酒普遍。元明,蒸馏酒开始迅速发展。明末清初,烧酒已基本取代了黄酒。

1937年,中国考古学家吴其昌先生提出:人类的主食是肉食,当人们发现谷物自然发酵能自然形成酒以后,就开始种植谷物用于酿酒,所剩的才用于食用,可以说谷物酿酒先于农耕时代。

4月春暖花开之际,我们来到伊犁新源县,走进西域酒文化博物馆,记述在那里看到的西域酒神文化。推开酒厂的现代之门,走进酒的时空隧道,跟随酒的发展,我们仿佛从古代走到今天。

酒故事:自从人类有了酒 就有了酒的故事

穆王西巡闻酒香

一十七年,周穆王来到西王母国,穆王得见西王母,受到隆重接待,西王母用美酒盛情款待了他,互致交好之辞,宴饮唱和,以致“乐而忘归”。穆王临别前,在瑶池设宴回报西王母。之后,穆王又登上山顶,手植一株槐树,以示友谊,并在山顶上题写了“西王母之山”5字。

当时西域最大的礼仪就是献酒。周穆王西征是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中西之间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远距离的交往和交流活动。

西域自古出美酒

“中原人最早认识西域的酒是“青田酒”。西域有许多奇酒:紫酒、肉酒、胡椒酒、花椒酒、蜂蜜酒等。1984年在库车出土了18个大陶瓮,在陶瓮发现有残留的葡萄籽,同时在吐鲁番善善县发现长1.15米长的葡萄藤,说明葡萄的发源地是西域,西域最早的酒应是葡萄酒。当时从西域到中原由于路途比较遥远,酒运到中原价格非常昂贵,与黄金同价,主要作为皇室宫廷的贡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

西域盛产葡萄,是我国葡萄酒的摇篮。公元前118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籽及葡萄的酿酒技术带到中原,这时中原人开始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

西域雄鹰醉酒霄

“在北疆草原地带,历史上曾有几支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塞人、匈奴、乌孙、突厥人。(塞人):公元前6-5世纪,已入居伊犁,是伊犁最早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世纪初,大月氏人西迁进驻伊犁,迫使塞种人大规模向帕米尔高原一带西迁,只有少部分留在伊犁。(匈奴):称为胡人,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渐强逐渐统一了西域和大漠西北,汉武帝时进军攻打势力渐衰。(乌孙)是“联合”、“团结”的意思,是西域第一大国,曾生活在河西走廊,有完善的政治、军事、组织,昆弥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公元2世纪西迁伊犁河流域建立乌孙国,国都赤谷城。历经600年消亡。突厥人是亚洲草原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之一,是北方草原使用文字的骑士民族。6世纪中叶在土门首领的率领下打败了高车、柔然等进入漠北草原,自称伊力可汗,建立了突厥汗国。西域部落之间相互征战,将战败部落首领的头盖骨作为饮酒的容器。

萨满巫师的神幻之酒

这是一个真人的头盖骨。西域草原牧民普遍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世界分为天堂大地和地狱三界。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萨满神为保护族人,特在氏族内选派自己的代理人——萨满巫师,并赋予特殊品格以通神,为本族消灾求福。“萨满是一个心醉神迷的人,被相信能治百病,能与超世界交往。”为能沟通天地,萨满往往要喝萨满酒,使自己进入特殊的昏迷状态,达到降神的幻觉状态,以进行某种萨满仪式。

长安酒肆侑胡姬

唐代的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都到此经商,西域的胡人也将酒肆开办在长安。胡姬当垆,笑迎天下客。席间轻歌曼舞,侑酒行令,充满异域风情。生意非常兴隆,许多文人墨客和达官贵族常常买醉于此。李白在《前有樽酒行》诗曰: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酒文化:酒宴酒器具风情

西域粟特人的乐舞饮宴

“粟特人懂得酿酒技术又有经商之道。从大多数粟特人墓葬发现中看,粟特人穿戴华丽,饮酒作乐,十分铺张。酒器多为装饰华贵的金属器皿,上多有动物及人物图案。粟特人宴饮可分为居家宴饮、园林宴饮、会客宴饮、野地宴饮等多种,其中有些宴饮是配有乐舞的。他们在敦惶开办有酒店,当时敦惶有十家姓史酒馆,其中有五家就是粟特人开的。

蒙古时代马上弯弓酒壮行

蒙元时代是各民族饮食文化大融合时期。当年的成吉思汗非常想长生不老,1219年冬天,邀请丘处机到蒙古。1221年,丘处机开始西行,1222年终于抵达成吉思汗的行宫。成吉思汗称其为“神仙”,并问及长生不老的方法,丘处机答道:只有卫生之道,并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赞赏他的坦诚,随后的大半年间,成吉思汗多次向他问道,丘处机向他指出:“天道好生,不善杀戮,以及治民应以敬天爱民为本,养身应以清心寡欲为要”等道理。后耶律楚材将谈话内容辑成《玄风庆会录》以之教育后代。在高昌一带丘处机饮到了葡萄酒曾赋诗曰:嘉蔬卖饭葡萄酒,饱食安眠养素慵。蒙古人原本不酿马奶酒,13世纪开始西征的时候成吉思汗接受了一些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开始酿制度数较高,比较烈性的马奶酒,因为出征之前将士们都要喝酒壮行。

维吾尔族人的果酒

维吾尔族人饮用之酒有数种。果酒名为阿拉克,有用沙枣酿成,也有用桃酿成。一种名为穆塞莱斯类似葡萄酒的低度酒精含量的饮料,十分受欢迎。他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在封坛之前将一只鸽子或是鸽血泡在里面。漫话一位80岁维吾尔族老汉怀抱一个婴儿,嘴里说:“儿子,要没有穆萨莱斯就没有你呀。”

柯尔克孜族发现的马奶酒

很早以前,柯尔克孜族人在一次西迁的途中休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皮囊里的马奶食用,一个小伙子打开只有半皮囊的马奶饮用时,只觉得香甜爽口,于是他让大家分享,人们喝了以后觉得浑身疲劳和困倦全都消失了。马奶变成酒的皮囊是挂在马蹬子附近,在马急行时,骑马人的脚步不停地踢打在皮囊上,从而使袋中的马奶变成了奶酒。为此柯尔克孜族人用这个方法把马奶装在皮囊中,放在草地上,几个人每天轮流用脚踩上一阵子,几天后,打开皮囊,里面的马奶变成了奶酒。这样,制作马奶酒的方法传遍了柯尔克孜族大草原。

酒令、酒诗奕酒海

酒宴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酒令是袖珍本社会的艺术核心。酒令艺术的巅峰发生于唐代,它包括唐代酒令、博戏、游戏舞、著词等。唐代酒令艺术的完善首先得益于中古时代的“胡乐入华”,特别是西域乐舞大大丰富了这一过程。古人饮酒讲究礼仪,讲究文化,行酒令对酒诗非常盛行。

瀚海遗珍话酒具

酒具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礼仪之器,在等级社会中是不同人群的标志物,同时它也是艺术品,能够投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西域酒具文化独具地域特色,其中包含大量出土古代酒具。在西域酒文化博物馆,我们看到两尊酒具,一个是塔城二工乡出土的四口红陶罐,古人三人围坐在一起用吸管喝同心酒。还有一个酒器是欹器,前身半坡尖底瓶,这是一种随重心改变而呈现不同姿势的酒具。此物原为古代计量酒的器具,它空着时,重心是在横轴偏上一点的地方;当其盛适量酒时,重心移到器底,由歪变正;当继续向器内注满酒时,由于重心上移,它就会立刻翻掉,倒掉了所有的酒。古人饮酒时将它置于左右右,以提醒自己喝酒要适量而止。

酒海坛林:世外桃源藏海酒

西域酒文化博物馆坐落在新源县那拉提大草原怀抱中的肖尔布拉克酒厂内,是用一所办公楼改建而成的。

伊犁的那拉提大草原三面环山,形成了独特的闭合式的酿酒生态圈。天山上的冰川雪水渗入400米的沉积岩,汇入巩乃斯河浇灌着1100万亩的巩乃斯大草原,使得这里的农作物颗粒饱满,含糖量很高,为酿酒提供了优质的原料。草原上空活动着一群酿酒微生物群落,使得这里成为得天独厚的酿酒基地。

《西域考古记》读书笔记 篇4

其中斯坦因就是其中收获很大的一位考古学者。其实要说考古学家这个职业不过就是拿到证了的合法盗墓者罢了,其实干的事情和盗墓者没什么区别罢了,不过是一个是光明正大的挖,一个是黑灯瞎火偷偷摸摸罢了。

斯坦因能在荒凉的戈壁生存下来,实在是不容易,并且学会了梵文,他是一个有才的人这个是毋庸质疑的,还有就是一个为了科研的坚持。这种精神在现在已经是很少有了的,在这个时代而言。所以虽然不满于这个人对我国国宝的盗掠,但是这个人的确是很厉害的。

先不说他能持续的穿越各种沙漠,那种独自穿越沙漠的决心就够了,那种无边的寂寞伴着黄沙,时刻侵蚀着人心的痛苦,我真是不用想也知道了,我这个害怕寂寞的人肯定是做不到了的。

期间得到了蒋孝婉的支持,这个秀才担任中国驻疏勒总领事的中文翻译,在他的协助下,斯坦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援助,有效的解决了一个各部门的沟通问题,起到了一个中间调解人的作用。

特别是,一个人的存在--王道士。这个人,成为了斯坦因成功获得敦煌的宝藏的守门人。在这斡旋的过程中,王道士最终同意了把经洞的经卷和壁画给了这个最后运到英国的外国人。

其实,在那种清政府不重视的局面里,王道士的这种爱宝的行为,我们还是能够理解的。毕竟与其让它烂在洞里,还不如让它重现于世。

各种宝藏的收集,斯坦因就像是一个无底洞一样,不断的发掘,不断的收集,乐此不疲。在这里面其实,也会发现了很多很多东西,对于一些历史的解读其实应该也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斯坦因还到过楼兰古国遗址,横渡罗布泊,穿越丝绸之路,发掘米兰遗址,发现古长城遗址,妙计得敦煌宝藏,南山天山、吐鲁番,均是收获满满,这就是斯坦因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一本书的原因了。

有过助手的协助过程,也有过自己单身小西天找宝藏的经历。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斯坦因是成功的,他完成了其他人不能望其项背的任务,成功的探索到了中国的古代不为人知的文化,这都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没有做到的。虽然是我们的国家的文化宝藏,但是我们没有珍惜,其实这就是我们和他的区别吧。

《大唐西域记》读书笔记 篇5

眼看交这个月读书笔记的日期临近,作业一直拖着,迟迟没有下笔。原因是我发现这本书博大精深、洋洋大观,甚至可以当作一门学问来毕生钻研。就像研究的《红楼梦》的红学专家们,围绕着这一本经典,可以发表各种论文,举办各种研讨会,在新媒体上,给庞大的粉丝群,一集一集地细细剖析。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写的,就是《西游记》原型,孙悟空的师傅唐僧的作品。书中前言说,“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历史上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这当然是载入正史的评价,作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著名人物,唐三藏相貌端正英俊(跑题一下,电视剧中演唐僧的演员娶了据说是中国最有钱的妇人);因长期吃素,据说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总是被妖怪们(以白骨精为代表)惦记;他也被女儿国的国王相中,以各种诱惑要留他下来做女婿;为了突出孙行者的威猛英勇,还经常用他的盲目轻信甚至迂腐来衬托,屡次三番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还念紧箍咒。当然,最值得嘉赏的一点,是他的慈悲心肠,把几个徒儿从原来犯错而陷入的困境里搭救出来,并且意志极其坚定地去西天取经,终成正果。

闲话说完,来讲《大唐西域记》是如何震撼的一本书。玄奘西天取经回来以后,主要的.工作是翻译佛教经典,主持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如《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等等。同时,“在唐太宗的勉励敦促下,玄奘又将西行求法之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在佛教史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均富极高价值之巨著。”

举个例子,在“卷第二三国”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印度区域内的各国,“玄奘首先对印度进行了总述,包括释名、疆域、数量、岁历、邑居、衣食、文教、佛教、族姓、兵术、刑法、敬仪、病死、赋税、物产诸多方面。”接着,后面各卷又分区域一一描绘各个国家的状况。如“卷第三八国”叙述了同属于北印度的八个国家的地理、民俗和佛教圣迹等;卷四、卷五,一直到卷十二。可以说是对印度做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是一本了解古代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选的董志翘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汉语史研究所所长)译注的版本,有原文,有注释有译文,已经很深入浅出了,但还是觉得有大量的古文字绕不过去,还有海量的知识背景并不具备,如印度的各处的地名、佛教的专业语汇等,啃下来十分不易。

书中的不少故事细细读来,觉得十分新奇甚至魔幻。譬如其中一则,说一位公主,被仇敌丢到荒郊野外,后来和狮子生下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威猛的儿子,后来分别又繁衍出了两个野性十足、长相奇特的族群。

佛教在东汉末年(公历纪元前后)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二千多年以来艰难曲折、起起伏伏,最终得以与中国的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一起并称为“儒、释、道”三教,还有“道根儒茎佛叶花”的说法,不可谓不神奇。

张骞出使西域读后感 篇6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出于军事目地,()派张骞为特使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国,他在出使中途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他凭着对大汉的忠心,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通过康居到了大夏。最后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公元前126年,张骞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回到了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后来开发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西域文化 篇7

古代先民在西域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多元宗教信仰在此和谐共处、多元文化蓬勃发展、民俗文化和经济文化类型多样化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与古代先民之间多元语言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密切相关,这种交流与学习对西域多元文明的兴盛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2古代西域多元语言文化能够并存共融的原因

2.1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多元语言文化的交融提供了良好空间

从外部自然地理环境看,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古代中西沟通必由之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联系中原与中亚、西欧的交通要道,是东亚、西亚、南亚、 北亚文化的结合带。东西方交通网的延伸,使得东西方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从内地自然地理条件看,南北疆大漠戈壁之间遍布诸多绿洲,附近地区一些广阔草场,决定了游牧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和诸多城邦国文化在此交融交汇,说明了西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多元语言文化在此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2.2多种族、多民族在此频繁迁徙与定居给多元语言文化学习交流与吸纳提供了良好机会

西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我国历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不仅西域本土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也引来周边其他民族迁徙至此定居发展。虽然不同民族在此有冲突甚至战争,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和谐发展仍是历史主流。多民族在西域频繁的迁徙,民族融合使西域本土语言文化在吸收外来语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整合,形成西域独特的多元语言文化生态景观。

2.3多种文明在此交汇丰富了西域多元语言文化

由于西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世界影响深远的四大文明即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对西域产生过重大影响。此外,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西域, 成为了东西方宗教传播和汇聚之地,出现了不同民族信仰不同或相同宗教、同一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等多种情况。这些情况都表明,多种文明在此交汇丰富了西域多元语言文化。

3古代西域多元语言文化共存共荣现象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古代西域先民在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知识信息相对封闭、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多元文化和文明,这与古代西域先民对各种文明采取一种包容心理,善于通过语言文化学习交流,吸纳不同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有着必然联系,这对于我们今天加强中英语言文化学习交流,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思想理念,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英语是当今国际通用语,古代西域先民多元语言文化并存共融现象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英语教学也有重要的启示。

3.1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思维认知、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人类的思维认知在语言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思维是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了思维,就要创造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不同的语言特征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音符号系统,它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认知和描述客观世界,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达方式; 文化是语言的内核与灵魂,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

古代西域各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各种事物的长期观察、思考,用语言进行表达或表述,创造了多元语言文化,并通过对多元语言文化的学习交流与吸纳,从不同文明中吸取智慧,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英语学习中语言、文化与思维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加强英语语言、文化与思维训练的同步学习与提高。

3.2教育学生高度重视英语学习中多元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多元文化是人类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全力保存。

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思维,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对别国的多元文化进行认知、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之进行思考反思,通过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来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认知。

3.3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吸取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

古代西域各民族在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中,在对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认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交流与文化的鉴别吸纳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多元文明,这也告诉我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 《语言》一书中就指出: “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美国语言学家拉多 ( Lado) 在 《语言教学: 科学的方法》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掌握文化背景,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特定文化,否则就很难有一个质的飞跃。

西域传统艺术文化历史传承述略 篇8

[关键词]西域;艺术文化;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历史传承

一、敦煌艺术的起源与龟兹艺术

历史上,敦煌在河西走廊诸城中,以其规模之大、人口之多、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而闻名。据东晋高僧法显《佛国记》记载:“(敦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对敦煌城墙长度进行记录,由此可见其规模之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作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枢纽更加凸显作用,而且成为中原管辖西域地区的政治中心之一。曹魏时期,持有敦煌太守所发的“过所”才能通行西域,足可证明敦煌在当时作为中原对外交流的陆上“港口”的地位。

北魏时期,敦煌进一步成为政治、军事上连结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汇点,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应运而生,包括诗歌、宗教、音乐、舞蹈等。随着这些宝贵的敦煌文化遗产的发掘,孕育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随着敦煌地域重要性的不断增强,敦煌艺术形式发展多种多样,历经演化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龟兹乐舞被公认为古代西域乐舞乃至丝绸之路艺术汇集的杰出代表,其对外传播并影响了中国、朝鲜、印度、越南、西亚、东南亚、北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我国隋唐时期宫廷燕乐、大曲、变文等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以至唐宋以后中国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许多学者认为龟兹大曲是已经被列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乃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主体,即维吾尔族大型古典民间套曲艺术“十二木卡姆”的发展母体。因此,在丝绸之路与敦煌艺术的研究中,对于古代龟兹乐舞的探索就有了更加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学者无法见到记录龟兹本地除汉文资料以外的其他史料。据《汉书》记载:“龟兹国,王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两万一千七十六人。”由此可见,龟兹国在汉朝初期已然成为天山南麓最主要的城廓国家之一,隶属汉朝设置的西域都护府管辖。其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生产水平较为发达。

拥有相对发达的经济基础,龟兹艺术便得到了丰富多元的发展。音乐是龟兹乐舞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歌曲、器乐等较为单一的音乐表演形式之外,舞蹈、戏剧、说唱、百戏等艺术形式也都离不开音乐的伴奏,故而产生舞乐、戏曲、百戏音乐、说唱音乐等。此外,龟兹音乐在当时已经发展到融合歌、舞、乐为一体的“大曲”高度,这在中原地区发展到唐代才开始兴盛。

龟兹舞蹈艺术包括软舞、健舞、持具舞、模拟舞及双人歌舞等多种形式,在敦煌壁画可以见到类似的舞蹈动作。唐代广泛流传的“绿腰”、“苏合香”等软舞均源于龟兹,或是以龟兹为中介传入中原地区;而唐代著名的健舞,如“胡璇”、“拓枝”、“胡腾”等也是先在龟兹本地流传,后来东渐中原。龟兹乐的表现内容,有反映自然崇拜的,有表达爱情的,有正队列鼓舞士气的,以及与佛教信仰相关等,可见当时龟兹艺术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丰富人们的生活和促进艺术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龟兹器乐传入构成华夏艺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龟兹乐器在后来的发展和演变中成为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中国古代将乐器按“八音”划分——即金、石、土、革、丝、木、垉、竹八种,这是按照乐器的制作原料划分的。龟兹乐器的传入无疑丰富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根据史料记载、洞窟壁画及出土文物等,龟兹地区使用的乐器至少有27种。气鸣类吹管乐器有横笛、筚篥、排箫、笙、贝、铜角、苏乃依8种;弦鸣类乐器有曲项琵琶、竖箜篌、卧箜篌、弓弦箜篌、五弦共6种;体鸣类乐器包括羯鼓、毛员鼓、沙铃、碰铃堂鼓等共13种打击乐。可以看出,许多乐器经过外观、音色、律制等,方面的改良和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代表。

自西汉起历经魏晋南北朝,龟兹乐舞传播到中原地区,至隋唐时期发展到兴盛期,风靡宫廷和民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在隋唐宫廷设立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龟兹乐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经龟兹乐改良后的“西凉乐”也进入当时的宫廷乐部,这两部伎乐深受君主喜爱。

不得不承认,敦煌艺术乃至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起源与龟兹乐舞艺术的传入息息相关。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麦西热甫”、“白孜麦”等各种民间娱乐集会上表演的民间歌曲、舞蹈、说唱音乐、器乐以及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片段和已经渗透到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民歌,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龟兹乐最精华核心的艺术代代相传。因此,笔者认为库车地区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与古代龟兹乐一脉相承,这些艺术文化将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流传,成为人类不朽的经典!

二、宋元时期西域艺术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西域与中原王朝保持更加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时隋唐时代流传下来的艺术文化得到了更加繁荣的发展。宋朝宫廷乐舞夹杂着宴乐、歌舞、奏乐、百戏以及杂剧多种艺术形式。由唐代西域舞蹈《柘枝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宋代《柘枝队舞》在当时已经成为载歌载舞,穿插有故事情节的大型乐舞。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柘枝》旧曲,遍数极多,如《羯鼓录》所谓《浑脱解》之类。”

诸宫调是盛行于宋、金时期一种叙事性的长篇说唱音乐,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等以及北方流传的民间乐曲按照声律高低归并到不同的词调,敷衍成文而入曲说唱。这种集合若干套统一或不同调性的曲子杂缀而成,轮换递唱的诸宫调,有《西厢记诸宫调》、《张协状元诸宫调》等代表作。据《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记载,诸宫调是向杂剧过渡的艺术形式。宋元杂剧《西厢记》与《白兔记》的问世,标志着这种叙述体音乐形式基本完成向代言体戏剧的转变。敦煌遗书中,李正宇先生《试敦煌遗书——兼谈“诸宫调”的起源》认为:“集合若干套不同诸宫调的不同曲子轮递歌唱的诸宫调”,“早在孔三传之前三百多年的盛唐时代已经有了像《禅师卫士遇逢因缘》这样堪称诸宫调雏形的作品流传于世。”“北宋后期诞生的诸宫调,其孕育期至少有三百多年。”由此推算,当时正是西域文化刚刚传入中原地区,这为后世文化艺术的繁盛发展奠定基础。

宋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北方以汴梁为中心形成的商业枢纽和文化行会等组织应运而生。大中城市出现许多如“勾栏”、“瓦舍”等供各族民间艺人讲唱作戏的平台;宫廷也设置“教坊”、“钧容直”等音乐机构,仍沿袭隋唐五代分为大曲、法曲、龟兹、鼓笛四部,后来又按乐工擅长的技艺分为筚篥部、琵琶色、方响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等13部。其中,许多乐部与西域胡曲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词、元曲的起源与音乐曲调紧密结合,依声而作。唐宋大曲后来直接影响到宋元明清的讲唱文学发展,为元代杂剧和现代地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宋词分为北曲和南曲,急曲子和慢曲子。北曲与南曲在节奏、唱词、旋律和风格上有所差异。明代王世贞在谈到两者差别时说:“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辞情少而声请多,南声请少而辞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

元曲,即散曲与杂剧的合称。散曲作者多为文人、官吏;杂剧作者多为民间艺人。相比而言,后者较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呼声愿望,影响更加深远。因而人们亦将元杂剧称为剧曲或元曲。它是金末元初在金院本和诸宫调基础上产生的,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调性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又另加楔子,其曲牌多来自于宋词曲牌,更富于音乐性。至此,《龟兹乐》与《西凉乐》在内地盛行,同时元曲及后来明代传奇中的大量散曲皆为西域乐人所创。

追溯元曲小令的渊源,毋庸置疑都与汉唐时期东渐的西域胡曲有着密切联系。基于唐宋曲令的元曲有着丰富的格式变化,如独木桥体、顶真体与叠字体等,在音韵、遣词、格律等结构方法与艺术手法方面皆与西域少数民族曲家历史性的贡献有一定关联。定居中原的西域“色目人”中有很多是在音乐、文学、戏曲等方面颇有造诣的学者,据《元史》、《元曲家考略》等记载,有王元鼎、赛景初、米里哈、虎伯恭等,他们都是精通琴、棋、书、画等艺术的专门人才,在古代西域与中原音乐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明清时期西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维吾尔族是以能歌善舞而著称的少数民族,其民族音乐大致可分为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和宗教音乐三类。民间音乐是维吾尔族社会生活及民族精神的反映,可谓其民族文化艺术的“奠基石”。

西州回鹘音乐文化是在西域音乐文化与漠北回鹘时期音乐文化交融的基础上,较多受到中原佛教文化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喀喇汗王朝的音乐文化既继承了漠北回鹘时期的艺术因素,同时大量吸收波斯、阿拉伯以及中亚、西亚等地区伊斯兰音乐文化的精髓。这一时期,维吾尔族著名作家的传世作品大量问世,如《突厥语大词典》,从文化层次促进了维吾尔古典音乐的发展,为传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整合形成奠定了重要的调式理论基础。

清朝,维吾尔族的音乐文化因素已然形成,这时盛行于宫廷或民间的琵琶、箜篌、筚篥、笙、筝、笛等已经过改良,成为民众耳熟能详的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应运而生,更有相应的诗作记录下这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艺术,如《乐器》云:

龟兹乐部起纷纷,调急弦粗响遏云。

忽听名呼胡拨四,不禁低首忆昭君。

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 篇9

其他含义:

1、指西方,西天。

牟融《论》:“夫佛之所以夷迹于中岳,曜奇于西域者,盖有至趣。”

恽敬《文昌宫碑阴录》:“后世佛氏日昌,所祀神皆托之西域及所谓四天下焉。”

2、指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地方。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篇10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社会和历史发展观,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法、学法] 知识要素学习法、比较分析法、史图结合学习法。[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导入新课]

利用千万缕锦前程牛郎女衣还乡入扣花拳腿 导入。

[温故知新](听说你是记忆高手,那赶快大显身手吧!)

1、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符合下面的哪种情况()A.和亲是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B.和亲是为了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C.和亲是屈辱妥协的产物D.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2、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3、2008年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B.张骞通西域C.玄奘西行D.马可波罗东游 [讲授新课]

一、学生通过导图掌握基础知识

二、能力提升

1、西域的含义有两种,狭义的专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广义的则指?

2、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苍凉的荒漠。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荒凉的世界,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张骞为什么还要冒险出使西域?张骞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

海上:广东沿海→()→()→()→()→()。

三、辅助理解

东汉时,政府派使节到达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接待。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使节估计这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缘故,就对侍从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夜半风起,他率领部下放火焚烧匈奴营帐,斩杀匈奴使者。[课后小结]

中国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羁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最美丽的是我们新疆!

[课堂检测]

实施学习优势教育,成就特色品牌学校!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因为位置在黄河

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位于河西走廊上的“河西四郡”是丝绸之路上的四颗

明珠,请判断这四郡都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时设置的()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年发生的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C.公元前60年D.公元73年3、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境外路线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设计。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是()

①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

梁④横跨亚欧的洲际铁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请指出其中的四处错误并加

以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

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1)错误:订正:

(2)错误:订正:

(3)错误:订正:

(4)错误:订正:

集精锐,探西域 篇11

宝马汽车独具慧眼,今年将“X之旅”选定在新疆,四条挑战线路不仅是四条风景线,也多半是昔日丝绸之路的路线。来自全国各地的128名挑战者,组成32支精锐团队,驾驶宝马BMWX5顶级SUV,分别从嘉峪关、阿勒泰、伊宁和喀什四个方向,历经四天的挑战之旅后,齐抵乌鲁木齐。我们受摩托罗拉公司邀请,作为专业报道媒体,和队员们一起经历并见证了这次X之旅,同时,摩托罗拉最新RAZR V8手机也一路相伴,为车队带来强大的通讯与移动娱乐体验。遗憾的是,一人分身乏术,只能跟随地条线路中的一支——喀什线。

1在路上

8月19日,飞抵喀什。到了喀什,也就到了我国最西端的城市。这个古称疏勒的喀什如今仍然保留着纯朴的风貌,穿着鲜艳的维族人,带着白帽子的回民,随处可见。维族人集居的老城保存完好,漫步在高台民居,感受西域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民俗风情,艾提尕尔清真寺,这个名列全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神圣地方,新疆的麦加,广场四周坐满了聊天休息的市民,一个悠哉游哉的南疆小城!站在开阔而现代的人民广场,遥想当年,东汉名将班超出使西域在此戍边长达18年,唐代这里又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镇,这里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此时此刻,已经很难想像当年的繁华烟云。

新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惬意的,但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停下来慢慢游览,更多的时间将在路上。第二天的培训日,我们整个车队进行了驾驶训练,也熟悉了那部未来五日将时时伴随在身边的MOTO RAZR V8。

8月21日感受天山山脉、戈壁沙漠喀什到阿克苏500公里

沿着东西走向的314国道行驶,国道在天山山脉的脚下一直向东延伸。一路上,北侧是高大巍峨的天山山脉,几乎整齐划一,就像一面高大的土墙横亘在那里,让你对“墙”那边的风景有一种遐想和探索的欲望。而南侧是茫茫戈壁和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满眼的土黄色,完全没有水的痕迹。戈壁上零星点缀的骆驼刺顽强地生长着,一簇一簇像驼峰一样,一点一点的绿色小生命,完全不足以打破这单调沉寂的土黄色。遥想那些只身进入沙漠腹地进行科考的探险勇士,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

第一天的行程,我们已经完全熟悉了X5的驾驶性能,并适应了笔直但也有些单调的沙漠公路,正在找到人车合一的感觉。

8月22日风尘仆仆,走出大峡谷阿克苏到库车308公里

昨天500公里轻松完成,想着今天区区300公里,那还不轻松至极!结果出乎大家预料。

继续昨天的314国道向东行驶。接近中午,我们调整方向向北,插进217国道进拜城向天山神秘大峡谷进发,严酷的考验开始了。正在施工的217国道被大型机械压得坑坑洼洼,尘土飞扬,视线距离不足十米,我们只好全部打开双闪灯和雾灯,并拉开距离,保持车队队形。即使这样,还是经常被尘土挡住去路,不得不停下来等尘土散尽才能继续前进。正在施工的路面时宽时窄,很多地方只能一个车通过。我们打趣说,这里正在上演X5汽车拉力赛。

进入大峡谷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峡谷中最美的一段,远远地看到红如火焰的峭壁,峡谷底部居然出现了绿洲,那是一遍云杉林。

8月23日,走进沙漠,领略石油基地和胡杨林

库车到库尔勒274公里

从库车到库尔勒中间会经过轮台县,它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北端起点,所以,我们特意调整方向往南行驶,试图更加接近有“死亡之海”之称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一次见识沙漠公路,你会为良好的路况和两边郁郁葱葱的植物而叹服,这条路一直往南大约500公里,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一会儿就远远看到大铁锤一样竖立在茫茫戈壁上的磕头机,此起彼伏,七上八下,还有燃烧的石油火炬,路边不时能看到穿橙红色制服的油田工人,此时此刻,你一定感觉进了大型厂区。塔里木大油田所蕴藏的巨大石油资源无疑是中国的战略资源,而轮台县便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轮台也是“西气东输”首站,可见这个小县城独特的地位。

在沙漠中听到水流耳朵声音,是何等惊喜!这就是那条神奇的塔里木河。汽车从塔里木河\桥上疾驰而过,真是惊鸿一瞥!即使这样还是看清了她柔美的身姿,河道开阔,河水汤汤,河道两边的树木更加茂盛。经过这里似乎感觉空气中都带有水气,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沁人心脾的感觉。塔里木河一直往东,曾经注入有名的罗布泊,如今罗布泊早已干涸成为为无人区,塔里木河往西渐渐消失在沙漠中。

公路两旁的沙漠中不时地出现高大的胡杨,秋天的胡杨一直是摄影师眼中的极美景致。那金光闪闪的胡杨与纯净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美不可言,令人倾倒。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进入世界惟一的也是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保护区,这个季节并不是看胡杨最好的季节,它们都还是浓厚的绿色。如果有下一次,最好在十月底到十一月初。

胡杨属落叶乔木,它的祖先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就出现了,被地质学家称为“第三世纪活化石”。为了抵御飓风沙暴或是洪魔的肆虐,它的根系长达数十米,深深地扎在沙土里,吸收沙漠处的水分。由于风沙和干旱的影响,很多胡杨造型奇特、诡异,所以胡杨树有“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之称。

8月24日,翻越天山,感受沙画般的写意美景

库尔勒到乌鲁木齐477公里

这么多天,我们一直在天山山脉的南麓,今天终于要翻越这座天山山脉了。从库尔勒市出发穿过天山干沟,过盐湖、达坂城,最后到乌鲁木齐,这段路最高处于干沟的海拔才1000多

米,但道路曲折,汽车被限速在40~60公里/小时。两边是延绵不绝黑褐色的山包和漫漫黄沙,气势恢宏,非常壮观,不愧为天路。如果你看过敦煌的沙画表演,你就能够体会于天山最高处俯瞰大地的感觉,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天山山脉,山峰露出简单柔和的线条,淡淡的雾气掩藏了所有的细节,一种大气磅礴的写意效果,更像沙画艺术的杰作。

“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哟!两只眼睛真漂亮。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王洛宾的这首民歌不知引起人们多少遐想。此行路过达坂城,没有机会见识达坂城的美女,不过,我们见识了达坂城的风车。达坂城地处两山之间,是西北地区著名的风口,有亚洲最大的新疆达坂风力发电站。三四十米高的粗大电杆上巨大的风车发电机组,在风力的作用下不停地旋转,一眼望不到边的发电机组,纵横交错,排列有序,成百上千座,蔚为

壮观。记得多年前在欧洲旅游的时候看到过荷兰的古老风车,那种古老的木质风车非常漂亮,如今似乎只有观赏价值,而且零零星星散落在田野里。

翻过天山,过了达坂城,便到了平缓的乌鲁木齐。眼前的景象像舞台剧一样突然换了另一幕,有山,有水,有草有树,一派江南风光,空气也湿润了。这几天来满眼的黄色和干燥的空气已经被隔在了天山的那一面,这也意味着四天1400多公里的“X之旅”即将结束,我们将和其他三路大军胜利会师。

有人说,新疆是博大的,南疆和北疆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北疆有山川、草地、湖泊、牛羊、是瑞士的风光,是自然的、田园的,淳朴的,是个人内心与大自然最直接的共鸣,是属于自然人的,而南疆不是,南疆有壁画、佛像、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国度的街头,是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是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文化宗教情感的释放,是属于社会人的。X之旅南疆这条线,让我们感受到了南疆的风貌,因受时间的限制,那些失落的古城,寺庙,千佛洞壁画等古迹还来不及深入,南疆,我会再来。

2集精锐

新疆的风景令人陶醉,这次X之旅的坐驾BMW X5,还有提供强大通讯及娱乐功能的MOTO RAZR V8,同样给人无限惊喜,二者的结合,真是天作之合!BMW X5优雅的外形,强劲的性能,智能的功能设计,坚固与舒适兼备;而V8是摩托罗拉凝聚时尚灵感与强大科技的巅峰之作,同样具备时尚,强劲,智能、坚固,舒适的特点。更巧的是,为X5提供澎湃动力的发动机和MOTO这款手机的名字都叫V8。

六天的朝夕相处,四天的路上考验,我们对这两个特殊的伙伴有了深刻的体会,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BMW X5,精锐时尚

BMW X5号称专为世界精锐势力打造的顶级坐驾,和大多数外观威猛的平民SUV相比,X5除了少不了的肌肉感线条外,精美细致且更加紧凑的外观设计,的确显出优雅时尚的气质,让你对它的驾驶者有着更清晰的定位——事业成功,充满激情,喜爱冒险的商务精英人士,还有那些张扬个性的明星名人。尽管我们驾驶的是部价值130多万元4.8升排量的顶级X5车型,在大峡谷恶劣的道路上我们仍然轻松驾驭,自由地驰骋,这全倚仗它坚固的体格和强劲的性能。大多数时候,车窗外是滚滚黄沙,骄阳似火,车窗内却依然保持着清新凉爽的空气还有X5异常强大的iDrive智能娱乐系统,可见它的舒适性不仅仅体现在豪华的座椅上。当我们以150公里/小时的速度巡航时,4.8升V8发动机非常平静,直到有一次为了追赶把我们落下很远的车队,一不小心时速被拉到206公里的时候,我们才有点后怕,但X5仍然平稳地疾驰,只是发动机这时候开始咆哮起来。

MOTO RAZR V8,锐智时尚

这款被队员们把玩得最多的V8手机,是摩托罗拉刚刚上市的畅销新机。

11.9mm的超薄机身给人第一个惊喜。不锈钢高强度框架的机身结合硬化玻璃的外观材质,机身散发出流光溢彩的金属质感和平滑顺畅的视觉效果。从一体化的键盘到无缝精致的外壳,整个机身浑然一体,精致细腻。MOTO V8给人新锐时尚的外在气质,同时兼顾“锋利”与“坚固”。

2英寸宽大的外屏帮了我们不少忙,当我们正在驾驶的时候收到短信,直接通过这个外屏阅读,非常轻松方便。而且无论是外屏还是内屏,即使在茫茫戈壁中那刺眼的阳光下,显示仍然清晰明亮,哪怕是作为拍照的取景器也没有任何困扰。

坐上驾驶座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把蓝牙耳机戴好。在沙漠公路上行驶,类似操作手机,接听电话这样额外的手上动作都会非常危险。V8配备的蓝牙立体声耳机让接听电话变得简单方便,也可以用蓝牙耳机听音乐。V8的语音命令功能也是对驾驶者最体贴的功能,当按下机身右侧的语音命令键之后,手机就会提醒你说出命令,比如说出姓名自动拨出号码,切换情景模式,查看消息等,这些都可以不用动手就能操作。由于MOTO采用了丽音技术,确保了良好的通话音质,丽音技术通过感知周围环境噪音情况,动态调整接听效果,过滤掉周围的噪音。

除了通话,队员们用得比较多的应该是听音乐和拍照。在不少路段,单调的景色让队员们选择了睡觉或者听音乐。外屏上的虚拟音乐播放控制键,通过手指触摸就可以操作,而且摩托罗拉独创的“感应”技术,在触摸的同时产生振动反馈,非常好玩。200像素的摄像头用于记录旅程很方便,一路上随手拍摄了大量的风土人情,在精彩的路段我们还用V8摄录了不少车队行进的录像片段。除此之外,V8内置的证券移动软件,使远在新疆广漠沙漠边沿的队员们也能随时掌握股市信息,实在是太疯狂了!

上一篇:适应转型形势强化工商队伍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我与语言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