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示范课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15

小学数学示范课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小学数学示范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小学数学示范课学习心得体会

张云艳

2016年9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县实验小学数学示范课的学习,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观摩了两位优秀老师的精彩课堂,令我耳目一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很新颖、恰当、合理、平实,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老师优美幽默的语言,更是给课堂增添了活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和激励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了各种能力,从而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每位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下面我来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注重课前师生互动交流

一年级的杨老师在上课前,先跟小朋友们约定好课堂秩序及表现好的奖励,用讲故事的方式拉开课堂序幕,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有效的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而六年级的王老师则是以赞美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充满自信,让学生心里都有我们要把最好的表现展示给听课的老师们,在课堂中学生就会表现得很主动。

二、合理地创造性使用和处理教材

杨老师在课堂上都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用真实可爱的图片作为教具,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在认真的观察思考,积极的举手、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适时的做好课堂小结,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王老师是以生活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教学,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用数学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都是学生在做、学生在说,老师仅仅做个引导和总结。

三、想清楚我们课堂教学究竟应该讲些什么

教师在课堂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这样说“愚蠢的教师是教给真理,聪明的教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敢于并善于把课堂、班级“还给”学生。教师需要把握好教材,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次的示范课,让我再次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思考的问题: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我们的教学回归本真?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所要考虑的。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示范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懂得,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并且, 它还知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对数学进行观察、实验, 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猜测与推理。我们都知道,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高效, 教师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还要把握住新课标的总体思想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本的要求, 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 进而准确地掌握教材的主旨, 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使难点得到分散、疑点实现轻松突破。这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轻松驾驭, 灵活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标认为:数学是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理解、接受能力, 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并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思考, 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他们学会学习,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 当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时, 教师要多加鼓励, 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本质上来说, 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探究性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 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和协调。小学生的知识面还较为狭窄,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对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 并将这种长处进行拓展、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评价的形式和性质有很多种, 有的评价是终结性的, 有的评价则是发展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评价形式, 它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发展的评价。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 不仅有学生的知识学习, 还有他们的技能培养,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和多种领域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我们之所以采取发展性评价, 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 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和诊断的功能, 只有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使它的功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 我们的评价才算是有意义的, 学生也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同时, 对于评价的主体, 我们要尽量避免单一, 利用多元化的主体以及交互性的形式, 使评价的主体得到扩大。小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 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获得健康的心理, 幸福、快乐地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 一定要解放思想, 改变旧的教学观念,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 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小学数学示范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笔者有了很深的体会,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要想实现有效和高效,首先,教师要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现有的评价方式以及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了,教师也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教学改革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32

今年,我们学区组织了校本培训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本次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认识到,课改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教材的改变,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将课改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就能明显地体会到课改的重大变革:传统教学对于知识的学习比较注重,而新课改则是将培养方向和目标放在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上;传统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不太重视,只要能够达到结果就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新课改则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并设立了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个方面并重。因此,教师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使我们的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自己的感受,我浅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懂得,“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并且,它还知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对数学进行观察、实验,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猜测与推理。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高效,教师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还要把握住新课标的总体思想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本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进而准确地掌握教材的主旨,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难点得到分散、疑点实现轻松突破。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轻松驾驭,灵活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标认为:数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理解、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并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思考,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当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时,教师要多加鼓励,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和协调。小学生的知识面还较为狭窄,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并将这种长处进行拓展、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评价的形式和性质有很多种,有的评价是终结性的,有的评价则是发展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评价形式,它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发展的评价。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有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有他们的技能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和多种领域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我们之所以采取发展性评价,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和诊断的功能,只有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使它的功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我们的评价才算是有意义的,学生也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同时,对于评价的主体,我们要尽量避免单一,利用多元化的主体以及交互性的形式,使评价的主体得到扩大。小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获得健康的心理,幸福、快乐地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听小学数学示范课心得体会 篇4

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我有幸观摩了张小雨、樊国清这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她们讲得十分出色,通过观摩这两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在观摩示范课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一、课堂准备充分,亮点突出

通过教具、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了学生建立表象,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要备好课就必须要对教材充分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好的把教学任务解决好。

二、精彩课堂,引人深思

课堂导入是上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开场,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考。张小雨老师的课堂导入我认为比较好,呈现新课前唱一首歌,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把轻松与愉悦带给课堂,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

三、教学手段高明,评价贴切

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四、善于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更注重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避免了合作、讨论的盲目性,把小组合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学习,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收获颇多,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底蕴的不足,因此,可以说这次学习我深深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实践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我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体会

杨秀玲

小学数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我们第一天小组讨论的话题,这也是很多老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老师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整个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也想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专心倾听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所以我感觉学会倾听是培养学生数学习惯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当然要求学生听课时要注意力集中,不得开小差或做小动作。再一个我觉得老师讲课时适时运用点小“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一个同学回答完问题后,让其他同学进行重复或对他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等,时间久了倾听的习惯就养成了。

第二、“榜样”的力量。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如果想让某位同学做好,不是直接点名提醒他,而是表扬他身边的同学,这样就会给他以榜样,他自然就会做好。

高中数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7

新课程改革后, 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 很多知识都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 符合高中生的综合特点和认知规律, 这样的变化更利于学生去理解与消化哪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 这对学好数学是十分有利的。但是, 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数学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等要求, 作为一名高中生, 如何养成这些素养和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对此, 我们应清楚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变化, 紧跟教师思路, 了解教材的变化, 这样才能适应新要求、新课堂。

常言道, 态度决定一切, 想要学好数学, 必须端正学习思想, 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这样才会产生内在驱动力, 在行动上爱学、回会, 为学会数学奠定良好的态度基础。高中阶段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强, 光靠记硬背数学公式是行不通的。身边不少同学习惯性的死记数学公式, 做课后练习题, 虽然有助于数学学习, 但是学习起来感觉很累, 数学成绩也没有明显的提高。在我看来, 应先培养学习的兴趣, 对数学产生喜爱的感觉, 才会有心思学数学, 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放弃。然后, 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障碍,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困难。比如, 遇到难题、怪题时, 认真研读题目, 了解解题关键, 明确解题思想, 一步一步的完成解题过程。最后, 要有积极进取的意志, 耐得住寂寞, 喜欢动脑, 遇到难题想办法解决, 不找借口不学、不做。

高中数学不同于初中阶段的数学, 逻辑性更强, 想要学好高中数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 这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数学思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不仅需要教师指导, 更需要自己去总结、去领悟, 在不间断的数学题分析与数学知识总结中逐步形成的。一旦掌握了数形结合、平面与立体的比较、等价交换等数学思维, 将会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纵观高中数学题, 很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 基本类型并没有多大变化,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题目有难度。为此,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类型题及其解题方法, 对类型题逐渐形成一种数学思维, 哪怕如何变化, 只要找准属于哪一种类型题再复杂的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果遇到了没有见过的难题, 先学会拆分、拼装题目, 再寻找适合的解题思路。

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对学生学会数学而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 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走, 并认真解读教材内容, 弄清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以增强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 其目的就在于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效果。为此, 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自主的探索与获取知识,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仅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也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强化课堂学习效果。此外, 课堂习题是巩固与复习新知的一种有效手段, 应抓好课堂练习, 利用所学内容认真进行习题练习, 遇到困难时先结合新旧知识去分析、去解题, 自行解决不了情况下再向教师咨询。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 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高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总结与归纳可以把相对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便于梳理所学内容, 利于学好数学。而且, 总结与归纳的过程也是复习与巩固知识的一个过程, 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 高中数学已成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高考中占有极大比重。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面对高考与升学的双重压力, 高中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学好数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清楚新课程对自身提出的要求, 适应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 同时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养成数学思维,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真生的爱学、会学数学, 促进数学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振国.对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认识和心得体会[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3, (01) :72.

[2]张晓梅.高中数学新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3, (34) :5.

小学数学示范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轻松愉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搭建平台。让他们敢问敢发言,轻松地从事数学活动、交流数学经验。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另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创设教学情境,这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而言,无疑会引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二、改变教、学的方式,引导自主学习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达尔文有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如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数学本身的规律和奥秘,在教学中改进教法,同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时,我将一些道具带到课堂上。我先拿出一个孩子们都很喜欢的风筝,然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大家看到了,我这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风筝。大家想不想要?”“买一个这样的风筝需要6.5元钱,看大家能不能算一下我要买3个需要多少钱?我要把风筝送给今天算得最快、方法最妙的同学,谁有信心?”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都忙着算起来。一会儿,学生得出如:6.5+6.5+6.5=19.5(元);6×3=18(元)5×3=15(角)18+1.5=19.5(元);6.5×3=19.5(元)等算法。虽然结果都一样,但是算法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在肯定大家结果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最简便。继而在以前学习整数乘法的基础上,结合刚才同学的做法,讨论小数乘法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然后在小组内和班级中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起了启发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恰当的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即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即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评价不是只为了选拔和甄别,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励、反思和调整。人文化的激励性评价必将成为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课堂评价应具有形象生动、机智睿智,充满亲和力、感染力的特点。形式要多样,要因人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适当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找出自身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在学生互评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怀有“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思想,把评价重心放在过程上。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小组评价中,应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防止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甚至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被排挤在外,从而失去锻炼的良好机会。

无论开展哪种形式的评价,都应是师生全员参与进行评价。学生在讨论、汇报时,要求其余同学不但要认真听,还要对比别人的汇报,反思有没有比别人更好的发现,有没有对别人更好的建议,甚至是反思自己有什么不足等。然后给予同伴最恰当的评价。这样汇报者、同学、教师才能形成完整的互动整体。

四、加强意志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当下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意志品质又是非智力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除了安排好教学环节外,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他们坚韧的性格。现在不少学生依赖性大,感情脆弱,意志不坚。一旦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容易选择逃避,甚至是放弃。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学生不怕麻烦、不怕吃苦,要有顽强的意志力。

小学数学教师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篇9

墨埠小学 魏洪松 2010年10月由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全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在泰安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我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 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参加这次优质课评选的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参赛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活动导入新课。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多年来,由于多媒体课件的闪亮登场,教师的板书也好象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悄然隐退了。殊不知,课件是不能完全代替板书的,课件的呈现具有瞬时性,况且课件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怎么能替代一目了然、提纲携领的板书设计呢?板书也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侧面反映。这次优质课,每一位老师都在板书的设计上下了工夫,有的 老师书写工整,排列有序;并且老师们出手一笔清秀的字跃然而上,为课堂增色添彩等。总之,“板书”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发挥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每位老师的板书列出了本节知识点,并且将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线画出,使本节知识清楚明了。



6、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总之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篇二:小学数学外出学习心得

外出学习心得

李明丽

9月22日,我和我校的刘伟老师一起参加了实验小学的小学数学听课评课和研讨活动,感觉受益匪浅。在会上,李华老师和于艳文老师分别上了四年级的“口算乘法”和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来自杭州的专家刘松老师对两节课作了详细的点评,既肯定了有点,也提出了质疑,更给出了建议。下午,刘松老师又同老师们进行了互动,就当前老师们的困惑进行了有效地讨论,充分显示出专家的涵养和水平。

一、两节课各有特色,但都是经过精心准备,向老师们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其中,李华老师的课很平实,把计算教学融入一个情景,节奏快,信息量大,有激情,如行云流水,感觉很扎实。于艳文老师的课环环相扣,教师耐心细致,思维清晰,充分显示了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二、专家点评很细致,细到去点评老师的每一句话。例如,建议老师把“我来考考大家”改成“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们”,简短的一句话,充分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而学生的自信、责任感也被激发出来。

三、专家的水平很高。刘松老师的几句话让我铭记在心,反复揣摩,很有感想。

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是思维清晰的人。

一堂数学课一定要有数学味。

以学定教,少讲多学:学生能说的,教师不必说;学生不会说的,教师才说。

可以讲不完,不可以讲错。

课前交流的最高境界:交流了,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且活动和学习内容有关。

数学课要简约,要有核心目标。

四、互动很精彩。下午,刘松老师和我们就老师们的困惑进行了互动,老师们积极参与,专家高屋建瓴,让我收获颇丰。

最有价值的问题是有我校刘伟老师提出的关于分数乘法意义的问题。因为老师意见有分歧,一部分老师认为整数乘法中忽略了乘数、被乘数的区别,分数乘法也应如此。也就是说,2/11×3既可以表示3个2/11相加,又可以表示3的2/11是多少。另一部分老师认为,整数乘法和分数乘法是两回事,2/11×3只可以表示3个2/11相加,不可以表示3的2/11是多少。最后刘宋老师通过画线段图,提醒大家用动态的观点去理解,从而统一了意见。还提醒老师们:小学中许多概念是不准确的,老师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研讨会结束了,但是给我们带来的理念冲击和思索并没有结束。说真的我 们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的道路大概是这样:名师在指点,修行在自身。篇三:小学数学教师外出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外出听课体会 2012年10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临沂金雀山小学举行的“临沂市乡镇小学教研员研修暨一年级教材培训会”,并听了参加省课比赛的五位老师的课:刘士峰老师的《方程的认识》、尤中华的《找规律》、冯伟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王海燕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郑玲玲的《抽屉原理》。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精彩呈现,她们的教学都充满了激情,分别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也着实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次听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老师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细细品味这五节数学课,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她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数学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如刘士峰老师的《方程的认识》中,老师让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教师随即又引导着提出了新的问题,一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是一节课成功的保障。

三、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通过这五节数学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还要自始至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感受到“数学好玩”。

总之,这五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很实在,值得借鉴。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认真回想,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篇四:小学英语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 收获精彩 充实人生

——英语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培训学习心得

海林林业局子弟小学 代宁

在为期五天的提高培训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老师的讲座,从他们的身上透出一种知识的力量,教育艺术的魅力。虽然学习的时间很短暂,但在培训学习交流中,我感觉收获不少,下面将我这段时间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个人素质。

通过培训,本人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拓宽了教学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变化。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学水平才会提高,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的放矢的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素质的一条捷径就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提升实践智慧。反思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也就会提升。

二、提升语言,受益匪浅。

经过五天的学习,我们的听力、口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主办方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们在快乐、自信的气氛中学习语言,让我们在对话和交流中进行自我纠错,提升能力。

三、重视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我们教师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学习期间在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摄入。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我充分认识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培训,使我对

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四、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学习。

网络是现代教学最前沿、最灵通的教学及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我们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这次培训,老师依托网络展开了精彩的教学讲座。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讲课,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依赖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动性的特点。

培训活动是短暂的,但是我在这次培训上收获的东西确实无价的。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老师的精彩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健康成长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在收获精彩的同时,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大放异彩!篇五:教师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台格小学 刘园 2012年11月12日,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全体教师到东胜区实验小学观摩学习,语文组分别听了一年级和四年级的语文课,两位老师的精彩展示,不仅令那些学生们陶醉,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教师授课前首先要吃透教材。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独到之处,能够抓住重点施教。无论是教师的引导还是朗读,都能恰到好处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突出教学重点。

第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力求让学生主动地学,课堂气氛活跃。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用儿歌“两朵浪花手牵手,遇到困难向前走”,很自然的将学生们带入合作学习的氛围;四年级的古诗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彩的品读与引导,引发学生边读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身后友谊。

第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两位老师不仅教会学生学习,还很注重学习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强调正确的坐姿,正确的书写习惯。

第四、亲切的评价语言。两位教师温和、亲切,对学生的评价具体、贴切。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更需要不断地鼓励和夸奖,二批评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基于以上的学习心得,我为自己找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不断地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同时,这一桶水还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水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尤其是作为一名新教师,更要钻研教材,做到上好每一堂课。

(二)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们都是死背硬记得学习书面的知识,所以初上讲台对新课标领悟不深,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对新的教学理念掌握不够透彻。通过这次培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的形成转变为在学好基础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教材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非常有趣的。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渲染气氛。其次,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全方位的思考。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发散思维,发现创新。让学生充分交流和探究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在教学设计的情境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因此,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小学数学示范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50—01

所谓学习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依据功能特点,学习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能够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因素,而后者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因素。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积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但是,“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但体现在教师对外在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与充分运用,不但体现在通过自身严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宽厚的为人等人格魅力来感染和教育学生,还表现在教师自身的一些生理条件也是极好的学习资源。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与米”一课时,由于是外出借班上课,与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所以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猜老师身高”的环节,与学生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利用自身身高的资源既向学生做了自我介绍,又巧妙地引入了新课。

二、开发与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课程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服务于这个目的,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即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整合的基点。而学生自身的一些生理条件,已有的生活经验等都是极好的教学资源。如学习“时、分、秒”时,让学生感受自己一分钟的脉搏次数,一分钟能跳多少下绳等;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身高;学习重量单位“千克”说说自己的体重等。同时,我们知道小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现象无时无刻不在进入他们的认知视野和认知领域,会形成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种“经验”正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我们常说“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其中就包含了这层含义。

三、开发与利用生活的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把“生活”看作教学的资源,要求我们首先要有“发现”的眼光,善于将现实有用的素材直接运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如面巾纸、日记本、自动铅盒、数学书等印有长度标记的实物,不但成为学生练习长度测量的“天然”工具,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毫米的认识等;其次要有“联系”的眼光,善于将抽象的数学内容附着到现实的背景,寻找它在生活中的“原型”,如认识20以内的数,通过钟面上的数字、温度计上的刻度、直尺上的刻度、运动员背上的号码、倒计时器上的数字等来增强学生的数感和体验;第三,还要有“应用”的眼光,善于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统计表的知识,可以统计一下全班同学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从而对学校组织的活动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帮父母测算一下家庭装修粉刷的面积与铺木地板的面积等;学习利率知识后,可以计算一下各种存款的利息,从而为自己的压岁钱选择一种最合理的存款方式;掌握了比例尺的知识后,可以利用地图测算一下自己假期准备出去旅行的路线及距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开发与利用教材的资源

初探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位学生教学的不足, 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互动、个体之间不同的认识、观点、解法, 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这些资源, 某一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在这一方面表现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 达到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目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格特长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比例相当, 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的调整, 以保证小组间竞争的活力, 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后, 才适宜展开合作学习。这时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我认为这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小组交流前让每个学生有准备, 如在小组交流中说哪几句话, 怎么说, 而不是毫无准备, 信口开河。在合作学习中, 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 他们发言的机会很多, 而有些学生发言机会则很少。为此, 在小组交流中, 大力提倡每个组员都能发表意见, 话可长可短。组内其他同学发言时, 要学会倾听。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萌发灵感;还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小组交流的语言教师要作示范。在小组合作时, 要求学生发言的音量要适当, 声音太响亮要影响其他组的学习, 太轻了会影响本组的合作, 以本组成员能听清楚为宜。小组合作结束, 在进行小组学习情况汇报时, 不要面向老师, 与同伴间要有眼神的交流。要合理安排合作讨论的时间, 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厌倦, 时间过短又只是流于形式, 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此外, 要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如果教师用同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是不科学, 不合理的。因此,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通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 我们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 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使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泛滥, 教师必须选择好小组学习的内容, 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候, 开展合作;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 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开展合作;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 而使学生思维受阻, 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 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 组织小组讨论, 促使学生思考探究, 合作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开展合作,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 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 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 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开展合作;教学中, 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 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 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 怎么做。这样学生对规律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当学习任务较大, 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 开展合作。例如, 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 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 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 决定谁来数, 谁来记, 然后才能合作, 显然面对这个较大的任务, 仅凭学生个体去完成, 费时费力。此时, 十分需要由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学生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因而, 合作起来必然有成效。

在教学中, 只要我们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 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 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悦的合作学习中, 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究,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理解, 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和碰撞。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张扬, 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份自信与自尊, 少一点自轻与自贱, 多一点自主选择与自主承担, 少一点轻信盲从与不负责任。

小学数学培训学习心得 篇13

研讨会心得体会

第二实验小学 李 芝

能一睹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现场观摩学习,聆听大师教诲,这对每个老师来说都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我非常有幸,在11月1号,赴宿迁参加了“送教助学”名师大讲坛暨宿迁市小学数学研讨会活动,进行为期一天的听课学习。上午观摩了天津市专家团队叶鸿琳的《数与图形》和徐长青校长的《烙饼问题》,听了徐校长的讲座《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建构》。下午观摩了宿迁市许娟老师的《认识厘米》,徐翠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池赛老师的《统计表》,最后聆听了专家们的点评。此次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内容却不少,各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他们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教材的分析,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教学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更完美?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这次活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名师那里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点云拨雾的作用。

“嗞啦,嗞啦,饼来了!”“嗞啦,嗞啦,锅来了!”当徐长青老师与学生一起喊的时候,我无不为徐老师的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深深地折服了。

下面我谈谈听徐老师的课的一些感受。

1.注重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不让学生失败和失落离开课堂。

在课堂上针对每个问题的解答,徐老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及时鼓励。不但语言上的,还有夸张的动作、神态等,在视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个学生问题回答正确,徐老师就带头有节奏的领学生鼓掌,然后又说“我们再用乱七八糟的掌声再鼓下掌”等,再整节课中像这样的掌声和语言的鼓励都非常多,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他说:“不让学生带着失败和失落离开课堂。”

2.语言幽默诙谐,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徐老师在课堂上就像一位才华横溢的主持人,又像一位相声演员,整节课你会听到笑声一片。视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徐老师让学生上台演示烙2个饼的过程,其中一个学生忘记带“饼”(练习本),徐老师就笑着说:“那咱就烙你这双小肉饼吧。”顿时台上台下都笑了。徐老师随机应变中幽默有趣,顺其自然。当开始演示时,徐老师说:“烙饼要配上音,先放2张饼,嗤——熟了,3分钟,再翻过来,嗤——又熟了,3分钟。”徐老师的语言形象生动具体,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简约教学贯穿整个课堂中。

徐老师在报告中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三不讲” 在课堂上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数学”。对呀!简学,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简单,就不会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学好玩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走进数学世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 进行独特体验、个性认知。这不就是一种真实、自然、以人为本的学习吗?

以前去听公开课、示范课的时候总是会记下很多笔记,但是这次听徐校长的《烙饼问题》一课,却没有太多笔记,但细细的回想,那堂课却历历在目。在这节课中徐老师不仅教给学生显性的数学知识,还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老师那生动,幽默的讲解,无一不在场的人耳目一新。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就是对这节课的最好的评价。徐老师课设计的巧妙,语言生动活泼,肢体语言及其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我们都在欢声笑语中轻松的度过,徐老师的课太精彩了,从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爱学。不仅仅是学生,就连所有的听课老师都被吸引、被折服了。教学的艺术,艺术的教学,在徐大师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次活动中,无论是讲座,还是任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丰,此处虽不一一列举,但却历历在目。通过这次活动,我感悟颇多,数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去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爱上数学。活动让我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听课学习中,除去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更多的是自我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我想这次学习引发的反思能成为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能成为成功的敲门石,能成为我坚定航向的指路标。只有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成自我前进的内驱力,我才会在教学中有所成长。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心得 篇14

张国红老师还在今天的讲座里给了我们关于提高小学数学学业成绩的六点建议:

1、以正确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

2、组织与管理好课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3、围绕着细化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4、作业一定要及时修改、及时反馈、及时改正

5、抓好口算训练是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捷径

6、抓好后进生的辅导

我觉得每一点建议可操作性很强,我要认真地实施,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小学数学示范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课程内容就要求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与之匹配。笔者在实践中认真感悟与探索怎样让“画数学”这种学习方式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一、“画”出需要———有需要才“画”

“画数学”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用简单的图形把题目的意思表示出来, 或者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画画”的方法表达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从本质上看, “画”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工具的价值不在它本身, 而在于它的作用。衡量工具作用的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 能否满足人们的目的和需要”。因此, 学生“画一画”的真正动因不是某种外力强加, 而是源于自身成功解决问题的需要。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发地采用“画一画”的方式, 常常是出于下面三种需要:

1. 当学生身陷困境、百思不得其解时, 期望借助“画一画”寻求“突围”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敏捷的、灵活的、肤浅的和独创的, 同时也很容易受到习惯的影响, 从而导致思维定势。另外, 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 就必须另辟蹊径, 寻找新的出击点。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的, 所以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 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在画的过程中, 学生会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问题, 并通过与同伴相互协作, 在不断的尝试和选择中解决问题。

例如, 学习了“表内乘法”后, 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考题:有9棵树, 要求每行种4棵, 种成3行, 应该怎么种?学生读了题后, 马上就嚷嚷开了:“老师, 这道题错了, 每行种4棵, 种成3行, 应该是12棵, 9棵是不够的。”老师引导:“你们试着画一画, 看看秘密藏在哪里, 好吗?”学生边讨论边画, 很快就有学生举起手, 并且大叫:“我知道了。”我没有急着让他们回答, 而是让他们在小组里把画的过程进行交流。汇报时, 学生用自己画出来的画进行解释说明, 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2. 当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果心存疑虑时, 需要用直观功能进行“验证”

“给学生一张草稿纸, 让孩子把数学画出来, 写一写、画一画, 数量关系呈现出来, 问题便解决了。”“把数学画出来”, 让学生看到数变成图形, 从抽象到直观, 这就是用“画数学”进行直观验证的妙处。

例如, 教室里挂着两串节日礼物 (如图) 。每次从某一串的最下端取下一个, 直到取完为止,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学生的答案有很多, 有的说有8种, 有的说有9种, 还有的说有10种。教师建议大家用画一画的方法, 把这些不同的取法表示出来 (如下图) 。画完了以后, 学生只要数一数, 马上就能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3. 当学生学习枯燥时, 需要用“画”数学来提高兴趣

数学是一门思维容量较高的学科, 较多地依赖学生的思维活动, 缺少了一些趣味性;再则, 数学作业一般也都是以文本形式出现, 容易造成学生厌倦, 觉得数学枯燥无味。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画数学”能否走进学生的生活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把生活中的某些数学现象画出来, 我决定尝试一下。一次周末,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这个周末每个同学联系生活画一幅美丽的数学画。”有了画数学的经验和经历, 学生周一交来的作业让我倍感惊喜:学生有的用数字画小动物;有的画了去商场购物的场景, 还写上商品价格计算的算式;有的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拼成蜻蜓、房子、树等;还有的画了一个数学小故事。我让学生把画贴在黑板上, 引导孩子们观赏每一幅画, 边评价边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最终引向解决问题。通过这次作业, 我发现学生用“画”的方法表达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的热情非常高, 兴趣非常浓。只要教师正确引导, 可以让学生自觉地经历一次实践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画”出价值———形与数要相互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我们让学生画数学, 并不是“画”了就会产生价值。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引导是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的前提。

教师教学一年级“间隔问题”时, 可以这样引导:

第一层次:初次画一画———理解意思。题目:有3颗黑珠子, 每两颗黑珠子之间串一颗白珠子。怎么串?请你把它画出来。

第二层次:再次画一画———体验规律。变化:如果有6颗黑珠子, 每两颗黑珠子之间串一颗白珠子, 一共要画几颗白珠子?

第三层次:不用画———得出规律。口述:老师如果给你7颗黑珠子, 白珠子画几颗?给你4颗黑珠子, 白珠子画几颗?给你5颗黑珠子, 白珠子画几颗?学生没有画, 纷纷举手, 直接回答。

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画。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 层层深入, 学生层层体验, 从“画一画”知道“有3颗黑珠子, 每两颗黑珠子之间串一颗白珠子, 一共可以串2颗白珠子”到随便报黑珠子, 不画也知道白珠子的个数, 最后总结出“黑珠子比白珠子多1颗”的结论。教师借助图的直观形象在画中引导, 透过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 以形助数, 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画后提炼, 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形成数学思想, 提升思维价值, “画”有所值。

三、“画”出个性———给予“画”的自主权

数学中的“画”和美术课中的“画”都是一种形象再造, 但前者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抽象能力、理解能力, 在相关的数学知识背景下从文字表征向形象表征的“转化”。由此可见, 学生“画”的过程是以问题情境为背景, 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构造性活动。因此, 教师应给予学生“怎样画”的自主权, 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自由构造, 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化设计, 才能碰撞出多样化的思维。

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 学生列举了大量例子后发现有规律:

师: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出 (1) 中所有的算式吗?

这一问让学生灵感四射。

方法1:□×○=○×□。

方法2:X×Y=Y×X。

方法3:太阳×月亮=月亮×太阳。

……

师:你们这些公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迫不及待地说:只要把它们交换一下位置就可以了。

能正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定律是学习的关键, 但是小学生语言表达、概括能力有限, 往往是理解了题目的意思, 但就是说不出来或说不清楚。教材上只有字母公式a×b=b×a, 很多时候是老师将这种符号表示“逼”给学生的。在这里, 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先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 激发了学生探求定律的兴趣, 搭起了生活语言跟数学语言的“桥梁”, 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交换律的意义和结构, 并且对后续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画”数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使我感悟出许多美好的东西:其一, 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从厌倦走向喜欢, 数学课堂也从枯燥走向生动;其二, 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学习走向合作学习, 从接受学习走向探究学习;其三, 学生画图表示数学信息的能力从模仿走向创造;其四, 可以帮助学生把生活用语转换成数学语言, 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思维方法也在这个转换中从单向走向多元。

上一篇:医养结合协议书下一篇:玩蹦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