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2024-10-14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共8篇)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篇1

个性化的语言

诠释

什么是个性化的语言呢?我们说,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是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范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它往往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久而久之,能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从大量的初中生作文语言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假话,言不由衷;说大话,云山雾罩;说空话,空洞无物;说套话,人云亦云。具体表现为——

语言枯涩。最突出的表现是词汇贫乏。这肯定与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不善于运用,写出来的文章总是那几个词语,总是那几种句式,干巴巴的几条筋,读来味同嚼蜡。这样枯涩的语言当然就难以显示出个性了。

陈词滥调。写外貌——大眼睛,苹果脸;写景物——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写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惊奇——嘴巴张成了O型;写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写嘴馋——馋猫„„这些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话语标本长盛不衰,个性早已湮没殆尽。

故作深沉。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成人化。动不动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语言“成熟”之至,思想老气横秋,毫无与自己的年龄和生活相契合的话语机智,完全失去了青少年学生的天性。

空洞无物。语言基本上是“假”、“大”、“空”的混合物。开篇转弯抹角,结尾喋喋不休,中间亦是“空手道”,看上去多是些似观点非观点的句子,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大多是一些标签式的口号,甚至找不出一点属于个人的语言创意。

以上几点,可以说是制约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的“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认识语言的个性

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语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不同,语言表达也就不同。所以,我们能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中领悟到东北的语言风味,从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感受到北京的话语风格,还有贾平凹笔下的“商州”、李杭育笔下的“葛川江”,其语言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语言。性格不同,语言殊异。同是火爆脾气,武松的语言率直坦荡,鲁智深的语言耿直刚烈,李逵的语言则憨直鲁莽。

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农民语言的朴拙,工人语言的直率,军人语言的坦诚,商人语言的圆通,知识分子语言的雅致,无不打上了职业的烙印。

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语言。孩童的语言天真活泼,青年人的语言大胆爽快,中年人的语言成熟稳重,老年人的语言睿智深刻,这些都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语言。同是一怀愁绪,有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有人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语言的个性,也正是这些个性使得我们的语言世界绚烂多姿、异彩纷呈。我们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语言的“个性”,才会付诸笔墨,从而打造出富有个性的语言。

二、感受语言的个性

感受语言,重点是对语言的领悟与鉴赏,从中感受到个性化语言的无穷魅力。下面我们列举几段文字,重点感受一下语言表达的个性——

(1)杜甫,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代诗骄,他那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形象屹立在我面前:他在马上吟雨,在床前听雨,在山陵苦雨,在田间祈雨,在槛内思雨,在草堂唱雨,在江畔对雨,在战场悲雨,在驿路卧雨,在舟中忧雨„„(《散文选刊》)

这一段文字的最大个性是“吟”、“听”、“苦”“祈”、“思”、“唱”、“对”、“悲”、“卧”、“忧”这一组动词的巧妙运用。作者通过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杜甫诗中的“雨”,“雨”中的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腾格里,只有黄色。腾格里的地,是黄色的:黄色的沙海、黄色的沙浪、黄色的沙丘、黄色的沙粒。腾格里的植物,是黄色的:黄色的沙棘、黄色的沙枣、黄色的梭梭、黄色的小草。腾格里的动物,是黄色的:黄色的骆驼、黄色的沙狼、黄色的沙兔、黄色的沙雀。连天也是黄色的——黄色的太阳、黄色的月亮、黄色的星星、黄色的云朵„„腾格里,黄色的一统天下!(海飞《腾格里世界色》)

本段文字的最大个性是高频率地使用“黄色”这一个词,作者连续用了22次“黄色”,将腾格里的“黄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3)见问题闭眼;见困难斜眼;见表扬瞪眼;见钞票红眼;见礼物花眼;见同志翻眼;见群众白眼;见选举傻眼。(《特别关注》)

这一段文字的个性是运用了“同字”的手法,通过各种各样的“眼”,形象地概括了某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既精练又传神。

(4)水是慷慨的天使。雨霏霏可以滋田,雪皑皑可以沃野,江滔滔可以扬帆,湖泱泱可以荡舟,河清清可以爽心,泉汨汨可以悦耳,茶津津可以润喉,酒醇醇可以助兴„„(李存葆《沂蒙九章》)

一段文字中用一两个叠词我们往往不会在意,但本段文字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叠词,鲜明的个性便扑面而来了。

(5)环形的岸线。椰子林。潜水艇。海风吹到海边的浪沫。白色的浪沫。海鸥伏在天空中。岁月的岩石上长着毛绒绒的苔藓。清润得无处落脚的岩石。潜水艇游进海深处。鲜嫩的海底生长着粉红色的洁净。那些柔软的海底上盘吸着的触角轻轻捺动潜游者的躯体。(秦旭《墙外花香》)

这段文字无论写景、叙事还是写人,一句话一幅画面,语言干净利索,且每句话都用句号,形式新颖,个性突出。

(6)(在语文中)思壮阔,你则有金戈铁马,大河澎湃;想清新,你则有小桥流水,江南红杏;品幽远,你则有秦时明月,汉时雄关;诉悲凉,你则有骨横朔野,魂逐风蓬;说凄婉,你则有泪洒斑竹,情寄潇湘;论哲思,你则有庐山真面,柳暗花明„„(《我心中的语文》)

这是一段写得很美的文字,其个性主要是化用古人的诗文名句,从而表现了语文的博大与丰厚之美。

(7)张平不“平”,“西泠”不泠,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高招,“西泠集团”始终是杭城人的“热门话题”„„“别具只眼”的张平在杭城这块“别有天地”中,靠着聪明才智,仗着胆略与魄力,“别出心裁”地营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崭新局面。(《西泠魂》)

本段文字的个性特色是在叙述中,将“别具只眼”、“别有天地”、“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四个带“别”字的成语,巧妙地连缀在一起,读起来真是别有韵味。

(8)《水浒传》讲述了人与国家的关系,讲述了国家与“革命”的主题,军队教练林冲,县政府干部宋江,村干部晁盖,县政府工作人员武松,政法干部雷横、朱仝、鲁智深,民办教师吴用,土地集中经营者卢俊义,待业青年史进,这些安安稳稳过日子的人,在怎样的条件下竟成了“匪”。(《文汇报》)

此段文字因称谓的“时空错位”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作者将一些极具现代意识的词语“嫁接”到古典名著中的人物身上,使得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9)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妻子外出买东西,从未管过孩子的统计学家,勉强答应照管一下四个年幼的孩子。当妻子回家时,他交给她一张字条,上边写着:“擦眼泪8次;系鞋带15次;给每个孩子吹玩具气球各5次;每个气球平均寿命10秒钟;警告孩子不要横穿马路26次;孩子坚持要穿马路26次;我还想过这样的星期六0次。(《一个统计学家的故事》)

这一段文字实在是精妙之至,统计学家的性格在作者极具个性的叙述中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笔者选取这么多例子,就是想让同学们从成人的语言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个性。

三、张扬语言的个性

仅有对语言个性化的认识和感受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只有在运用中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语言的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个性化的语言需要词句的新鲜。

这就是说,遣词造句应力避陈词滥调,力戒人云亦云,要多多打造具有个人”版权“的句子。有时候,一个词语能救活一个句子,一句妙语能激活一段文字。请看下面的例子:

(1)路窄得已容不下我瘦瘦的身影。(将”窄“换成”瘦“)

(2)寒冬的数声鸡鸣啼亮了又一个早晨。(将”声“换成”句“)

(3)老师一串串清晰的脚印留在弯弯的小路上。(将”留“换成”板书“)

(4)班主任老师又在喋喋不休地向我们讲述人生的意义。(加点部分换成”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

(5)阳光照进香樟林,满园都是清脆悦耳的鸟声。(加点部分换成”平平仄仄的鸟语“)

以上五例,有的只改动了一个词,有的只变动了一个短句,但语言的味道却大不相同。由此可见,词句的新鲜太重要了!

2。个性化的语言需要角度的巧妙。

所谓角度巧妙,指的是句子的切入角度突破常规,从人们意想不到的切入视角中,写出语言的个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1)小姗姗把爸爸丢了,急得哇哇直哭。

(2)小舢板摇动了大海。

(3)大柳树搅动满天风雨。

(4)蓝天上飘浮着满河星星。

(5)爸爸的爸爸又不见了,这个疯老头哪儿去了呢?

以上五个句子,在叙述角度上表现出独特的个性。若写成”爸爸丢了小姗姗“、”大海摇动小舢板“、”满天风雨搅动大柳树“、”河面上飘浮着星星“、”爷爷又不见了“,句子的表达就毫无个性可言了。

3。个性化的语言需要形式的别致。

这种别致的形式大多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组合样式,它在句子的组装、句式的变换、词语的搭配等等方面都突破了惯用模式,往往有一种新奇之美。请看下面的例子:

(1)母亲那只高高挥动的手,散发着默默的叮咛。

(2)一茬茬老去的心愿,在秋风里摇曳成一片苍凉。

(3)三个小姑娘,一个秀气,一个洋气,一个土气。秀气的满是灵气,洋气的全是娇气,土气的露出几分傻气。

(4)男生是一个很男生的男生,女生是一个很女生的女生。这很男生的男生和很女生的女生凑成了同桌,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5)这就是题海——永远做不完的基础题巩固题补充题综合题提高题边缘题压轴题,令你头皮发麻眼睛发花心口发慌手脚发抖。

(1)(2)运用了词语的超常搭配;(3)运用了”同字“的手法,(4)的叙述形式别具一格,(5)故意省略标点,让人们在没有标点的长句中感受题海的压抑和郁闷。正是因为形式别致,语言才充满了个性。

4。个性化的语言需要文笔的活泼。

语言要有个性,肯定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文笔,这就需要作者纵横捭阖,让自己的文笔飞起来。请看下面的例子:

老师呵,您不是说要过文言文背诵关吗?那我就背给您听吧——”‘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几句吐字要清清楚楚,以增加透明度)”北山愚公太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这几句运用快节奏,滚瓜烂熟么)”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究竟是孙子有了儿子,还是儿子有了孙子?不妙,压低声音)“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孙子儿子„„儿子孙子„„”(咕咕哝哝,哼哼叽叽,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在背书还是在念经)“好啦好啦,这次算你过关,下次声音大点!”老师终于挂出了“免战牌”。

这段文字写“背书”的经过,生动,活泼,风趣,主要得益于作者灵动的文笔。

5。个性化的语言需要意蕴的丰厚。

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语言的个性当然离不开丰厚的意蕴。所谓意蕴丰厚,指的是语言优美凝练,含蓄隽永,“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请看下面几例:

(1)成群的白鹤聚散无常,一起在夕阳里,翅膀驮了霞光齐飞。

(2)村歌——鞭花上脆生生颤了几个音节,便被黑骏马驮进草原。

(3)老牛的长尾无意一甩,一个未经构思的黄昏,就随乌鸦翅上的斜阳飘落下来。

(4)奶奶的童话,连同那遥远的歌,一块儿为我编织了睡意,把我送到一个星星与蝙蝠酿造的梦境中。

(5)河中间,几只携侣夜游的小舟,载着月光划出一两声浅浅的欸乃与呢喃。

以上五句美得让人心醉,这与语言的优美意蕴有很大关系,而语言一旦有了意蕴,既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又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典范

心灵的变奏

武汉考生

“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唱着韩磊的歌,我感到“逃亡”不是悲壮而是浪漫。

我爱好音乐,有我自己的方式:我能观察音乐的形状,触摸音乐的质地,品尝音乐的滋味。音乐融进了我的血液,我的体内流淌的就是音乐。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长大的我也长大了父母对我的期望。当16岁的我感到承载的希望已成为难言的痛苦时,我选择了流浪——以逃避希望。我终于可以摆脱那不堪重负的期望,而能轻松、快活度日了。

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流浪的我却无法找到工作。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住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我很无奈。走在异地的大街上,我觉得我是一匹年轻而老迈的狼,无力地走在刚刚开始的人生路上。我迷茫地抬头看天,看见大片乌云低低地压在头顶上。雨,快要来了。

“别让我在这寒冷的星空,独自地走在这生命的荒原里,别让我带着凄凉的背影,独自地走在这无尽的期待里。”

默唱着《独行》,我感到了孤独。

酝酿已久的雨说下就下,肆无忌惮,酣畅淋漓。也好,雨正好掩盖了我决堤的眼泪。成为雨中风景的我忽地想起了秦腔,那来自厚重的黄土地,在沟沟峁峁吼出来的声音,不正是对生命痛苦的宣泄么?此时,我听见秦腔撞击我身体发出的金属声。就在雨中的大街上,我用秦腔吼出了痛苦的成长体验,没有人能听懂我奇怪的声音,更没有人听懂我来自心里的声音。

“我背负着幸福,却追寻着痛苦;回家,也许是你唯一的去路。”“随身听”里齐豫唱道。

夜晚,我躺在地下室里,让自己死去,让音乐醒着。

许久之后,我觉得自己的血液加速了流动,我听到美妙的音乐由外而内响起。那音乐撞击着我的身体,流入我的血液,钻进我的灵魂。那就是从头顶上传来的萨克斯乐《回家》,我甚至能听出那就是凯丽金炉火纯青的演奏。我被音乐带到美丽的原野上。我看得见凯丽金手持萨克斯,金色的瀑布流泻进我的眼里。音乐在原野中升起,随着金色的风在蓝天白云间流荡。它轻柔——如母亲的手轻抚着我;它缥缈——如母亲飘动的长发;它曲折——如父亲爬满希望的额头;它悠长——如他们永不流逝的爱。我自然地想起了父亲、母亲。接着是一段音乐,如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我。我放眼四望,鸟巢在夕阳中闪着金光,牛舍披着晚霞静卧在原野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哞哞声,叫声里洋溢着找到母牛的喜悦。家有多好啊!我酸酸地想。突然,音乐流动缓慢了,那低沉的萨克斯像在哭泣。我猛然听到母亲的声音——呼唤着我的小名,那声音里分明带着哭腔,它在旷野中急躁地跳动,惊飞了小鸟,惊吓了牛犊。那喊声撞破了我的血管,撞疼了我的心脏。回家啊!那是母亲的声音,也是我心底的声音。

一夜无眠,醒着《回家》。

第二天早上,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家的路,是音乐结束了我的流浪。

“握在手心的票根,是我唯一的方向,回家的感觉就在不远的前方。”

点评

这是难得一见的中考满分作文,富有个性的语言功底让人啧啧称奇。文中叙写的是音乐改变“我”流浪行程的独特经历,语言具有音乐之美。一是诗意之美。文中的叙述、描写语言诗情浓郁,精美,凝练。二是节奏之美。文中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整句与散句相得益彰,语句灵动,辞格丰富,读来琅琅上口。三是创新之美。很多语句新颖别致,如“我观察音乐的形状,触摸音乐的质地,品尝音乐的滋味”,“让自己死去,让音乐醒着”,“我听见秦腔撞击我身体发出的金属声”等句子,造语奇特,让人过目不忘。此外,众多的歌词贯穿首尾,既美化了语言,又诗化了意境。

氧气的自述

李德坤

我就是妇孺皆知的氧气。我由两个同胞兄弟——氧原子构成,体重(分子量)为32。我们家族自古以来就是空气这个“文明古国”中的成员。

我们家族一直与人类朝夕相处,可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被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且给我取名为“养气”。后来,人们取其谐音“氧”,才将我更名为“氧气”。在空气这个自由王国中,除我们家族外,还有德高望重的氮老先生,性情孤僻的惰性世家,轻快活泼的氢姑娘……此外,还有我的许多亲属,如沉稳老练的臭氧大哥,心直口快的二氧化碳堂兄,幽默风趣的水蒸气表兄和性急毛躁的一氧化碳表弟等。由于我性格活泼,人缘好,所以在空气王国中竟占了超过1?蛐5的席位,其威望仅次于氮老先生。

我乐于与邻居和睦相处,就连向来不苟言笑的氮氏家族,在我们三番五次登门拜访下,也同我们家族联上了姻缘,组成了二氧化氮、氧化亚氮等一个个美满的家庭。

我除了处理好国内关系外,还担任空气王国的“外交大臣”之职,经常代表空气王国去参加化学世界的各种活动、会议。当炭在空气中点燃时,我舍命前往;当铁块放置在潮湿空气中,我热心去寒暄;我还参观访问过金属王国的铁、铜、铝、镁等家族,非金属王国中的硫、磷、硅等成员。

在化学世界里,处处可以见到我的踪影,觅到我的足迹。我总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奔波劳碌,操劳效力于化学世界里,时时刻刻为人类造福。

点评

这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其语言个性主要是:①通篇运用拟人手法。以氧气自述的方式生动地说明了氧气的构成、产生、性质等方面的特点。②表达灵活多样。文中或叙述,或说明,或描摹,或铺陈,语言摇曳多姿。③语言幽默风趣。文中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用语机智活泼,生动形象。

刘易斯

这是一个神话,一个关于梯的神话。

很久很久以前。

天神为了加强天庭和人间的来往,便在高耸入云的昆仑山巅,造了一座长长的天梯。

神召集齐了世上所有的鹰,说:“你们飞吧,飞吧,飞到人间的每一个部落,让人类挑选出他们最强的勇士,聚集在昆仑山下,让他们去攀登天梯,登上天庭。”

鹰飞走了。

勇士们集合在昆仑山脚下。

天神说:“勇士们,你们谁第一个登上天梯,到达天庭,我就实现他一个愿望。”

于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勇士们,穿起了铠甲,拿起了石斧。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降龙伏虎。饥采野果,渴掬山泉,困枕石床,累倚树干……

终于,有一位勇士最先到达天庭。

他的脚底已有厚茧,他的兽皮衣已经磨破,他的手指仍在流血,他的伤口还未结痂……

他走到天神面前:“我成功了,您实现我的愿望吧!”

“说吧,我会答应你。”

“好。我要从今天起,不用去狩猎就可分得最好的肉,穿最好的皮衣,住最好的山洞。”

“好吧。你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你回去吧!不过五年后你若再来,我会为你实现新的愿望。”

五年过去了。

当勇士们再一次聚在昆仑山下时,第一位登上天庭的勇士没能来。因为他早已不是勇士了。

新一轮角逐开始了。

又一位勇士登上了天庭。

新的愿望被实现了。

勇士们的愿望越来越多,越来越贪婪。

有一天,当一位勇士就要爬上天庭时,最后面的勇士取出了火把。

“你疯了吗?这样我们都会没命的!”最上边的勇士吼起来。

“没命又怎样?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哈哈哈哈……大火燃烧起来,在天梯上蔓延。

勇士们在火海中挣扎……

人间,从此多了战争和贪婪。

但愿这只是一个神话。

点评

这是一篇写出了寓言味道的妙文。作者独运匠心,虚构了一个神话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其语言的个性特色主要表现为用语简洁。作者采用“小段连缀”的方式展开笔墨,段落小巧、秀美,有时甚至一句话就是一个段落,语言极为精练。正是这种简洁之美形成了全文的语言风格,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家有独生子

胡 为

爷爷

俺家小孙子杨阳今年七岁啦,长得虎头虎脑,人见人爱!俺杨家三代单传,就靠小杨阳来延续香火。他在我们家,可是“一级保护”对象哩!

只是我这乖孙子要上小学了。俺每天早晨送,晚上接,看着他舒服呗!千万不能让他在路上出什么差错。孩子读书辛苦呀!下雨,我得为他撑伞;下雪,我得背他上学。在家里,我可不能让他干半点家务。孩子细皮嫩肉的,可不能累着。一切我都会为他准备好——帮他擦鞋呀,穿衣呀,擦脸呀,洗脚呀,削铅笔呀,连开电视机也是我代劳的……

最可怕的是学校的什么清洁大扫除。那些当老师的就是不心疼孩子,让娃娃们扫地、擦玻璃窗,多累呀,咋不请大人做?明天又是周末了,这回我一定得去帮我孙子扫地!我才不管他老师说三道四咧!

爸爸

杨阳,我的乖儿子,你明天要上初中了。有些话,爸爸要好好跟你交待交待。

每天上学你还是让爷爷陪你去,不要以为你大了就烦爷爷。路上人多车多,我不放心。晚上放学后,即使爷爷还没到,你也要在那儿待着,千万不要自己回家。现在社会复杂,安全要放在第一位。

学校有许多公益劳动,轮到你也不好推脱。你如果能做,就象征性地做一点,不要去争什么积极。太累的活嘛,我给你出个主意:出点钱,请乡下的同学去做,咱家可不缺那十块八块的。

我知道你读书很累,给你买了各种营养品,你要坚持服用,身体是本钱,千万要爱惜,咱杨家就你一棵独苗!

妈妈

杨阳要上高中了,高中在县城,离咱们镇一百多里。怎样照顾好他,我们今天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大家伙好好合计合计。

老杨你说请人去照顾他?我不放心。人家哪知道我儿子吃啥穿啥?儿子一旦头痛脑热人家能照顾周到?不行不行,这主意不行!

爸,您说您去照顾他?这……我想想。也不成!您送他上学放学、拿个鞋袜还称职,这陪他读书怕是有问题。您年纪大了,有时自己还要人照顾,哪能照顾杨阳?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别争了,还是我去陪读放心。这上班嘛,我到单位请个病假,或者干脆办个停薪留职,照顾儿子是大事。咱家也不缺我那点工资,就这样,杨阳,妈妈明天陪你上学,一直陪你读完三年高中。

点评

这是一篇以“爱”为话题的佳作,作者未从正面切入话题,而是匠心独运,从“溺爱”的角度切入。从语言方面来看,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作者巧构了爷爷、爸爸、妈妈三个人的语言片断,勾画了各自的心理轨迹,写活了三个人对独生子的娇宠。三个人的写法各不相同,爷爷是自我叙述,爸爸是“谆谆告诫”,妈妈是家庭会上的“语录”。三个人的语言各具特色,切合人物身份。文中的语言平中蕴奇,耐人咀嚼。

牛奶不加糖

袁子微

夜。

房门被轻轻地推开。门缝中挤进老妈那双毫无色彩的眼睛,还有一只端着一杯牛奶的手。

“都十一点了。喝杯牛奶,赶快睡觉。”

声音充满了命令,一如往日的冰凉。但我仍然惊诧得如同外星人降临到我的房间。老妈哟,你今日对女儿……

房门合上了。我喝了一口牛奶,怎么,没加糖?一点甜味也没有!嗨,可敬的老妈,你难得的一回情感施舍也是这般残缺不全呵!

记忆的小舟开始在岁月的河面上穿行。

四岁时的我便独卧一室,自己穿衣穿鞋,自己铺床叠被,自己梳头洗脸……再大一点,自己上学回家,自己钉钮扣,自己洗衣服……更大一点,妈站在窗口观风景,我在灶台前乱纷纷……似乎没有人家母女俩共撑一把花伞徜徉于雨中的亲昵,没有人家母女俩手拉手散步于月下的温馨,多的是“学会生存”的唠叨,多的是“自立自强”的训诫。好多时候,我真想问她:“我是不是你的亲生女儿?”

可她,那个有着“人民教师”光环的她,对同事是那么慈祥,对学生是那么慈爱,唯独对女儿不发慈悲!

哼,我的老妈,你不爱我总有人爱我。奶奶常常夸我的衣服洗得最干净,阿姨总是夸我设计的发型最新颖,爸爸更是夸我做的饭菜比你做的好吃,逢年过节都不让你掌勺,气死你!

还有呢,在学校,我是大家公认的“小能人”。床铺卫生名冠女生宿舍,手工制作风靡整个校园,体操表演技压群芳,绘画大赛声誉鹊起……老妈,比起你,我可是青春多啦!哪像你,柔柔弱弱窈窕女,病病怏怏林黛玉!

哎,都怪这鬼初三,叫我诅咒老妈的工夫都没有啦!

说也奇怪,从那晚开始,老妈每天晚上都会送上一杯不加糖的牛奶。哼,到了中考的关键时刻,你想贿赂我?

这一晚,一道物理题折腾了我一个多小时仍然没法突破。我不耐烦了,“啪啦——”书被重重地摔到地板上。

门无声地开了。老妈悄悄走了进来,手中端着的依然是一杯牛奶。“喝杯牛奶,也许就有办法了!”

“准又没加糖,无滋无味,不喝!”

“据说,牛奶加糖喝了对身体有害呢,不加糖的牛奶更有味呀!”老妈望着我,意味深长。

我品咂着老妈这句话,似乎感受到了我以前一直渴盼着的东西。我一仰脖子,喝干了满满一杯牛奶。咦,今天这不加糖的牛奶味道咋这么香醇呢?

点评

这是一篇颂扬母爱的佳作,作者描述的是那种“牛奶不加糖”般的母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语言表达来看,个性相当突出。文中写母爱,赞美之词绝少,而贬抑之语颇多,语言表现出“正话反说”的特点。在明贬实褒之中,写出了母爱的独特之处。此外,“牛奶不加糖”这一标题虽仅五个字,但形象鲜明,言简意丰,也表现出作者运用语言的鲜明个性。

体验

以“让我再看你一眼”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生活中值得我们欣赏的东西太多了!请以“欣赏

”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生活的美,有时候稍纵即逝,你也许练就了一双慧眼,曾经一次次捕捉过这瞬间的美丽。请以“瞬间的美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的缤纷而赞美的情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请以“为他人开一朵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明明:妈妈,我想去老家玩。

妈妈:不行,老家山上有狼,狼会吃人的。

明明:妈妈,我想去公园玩。

妈妈:不行,公园里有骗子,骗走明明怎么办?

明明:妈妈,我想去河里捉鱼玩。

妈妈:不行,河里有玻璃块,会割破脚的。

明明:妈妈,我想去楼下玩。

妈妈:不行,楼下孩子很调皮,会打你的„„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篇2

一、在习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儿童个性语言的语感

小学习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的个性语言。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更好地应用个性语言呢?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学生要多关注生活, 善于观察, 不断体验和积累习作素材。例如, 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同桌的外貌, 进行详细描述, 有个学生在习作中是这样描述他的同桌的:“我的同桌喜欢扎着两个翘翘的小辫子, 像两只小羊角。”对于这种抓住特点的描述, 教师要给予肯定, 并做好引导工作, 此外要注意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约束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 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让学生从一些名家文学的作品中去感受语言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语感。我们可以摘录一些优美语句, 单独拿出来, 和学生一起分析体会, 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 “她的脸黄而胖像刚擦了油的黄皮鞋”, “她的眼睛很小, 但是很有神采, 不像有些女人的大眼睛, 像政治家的空头口号, 大而无用”……这些描写都贴切而形象, 可以让学生模仿着造句,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在习作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的儿童个性语言

在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断挖掘学生的个性语言。每个学生都是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的, 有的学生善于表达, 有的学生善于思考, 正是因为如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性, 允许学生在写作中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比如, 在作文《童年趣事》当中, 某学生对一只老鼠突然倒地进行描写时, 借用了“不省人事”一词, 将其活用为“不省鼠事”, 语言鲜活, 充满妙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从学生中发掘一些类似的充满儿童色彩的“个性语言”, 并给予学生鼓励。如一个学生在自己和宠物狗做游戏时是这样描述的:“这只调皮的小狗, 竟然跑到我的床上来, 占领本帅的领地, 本帅岂能容你?”这种采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来描绘的例子,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儿童语言天赋,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

三、在习作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运用儿童个性语言

教师习惯在习作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 评语总是跳不出“主体不够鲜明”“内容不具体”“语言不生动”等内容, 这种“多功能型”的评语其实对学生没有任何帮助。而实质上, 教师的个性化评语对于学生个性语言的使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个性评语去引导学生使用“个性语言”。

在评价作文时, 教师要不断发挥出其思维的广度, 从学生的作文当中不断发现具有亮点的个性语言, 并对其作出有针对性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支持引导学生多使用类似语言。在习作中, 对于一些描述特别优美的句子要对学生进行赞赏, 对于一些真情流露式的语句要予以鼓励。总之就是要及时地对学生表达出肯定和欣赏, 引导学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个性语言, 不断地促进学生运用“个性语言”进行习作。我举两个例子。比如,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抗洪抢险的勇士们奋不顾身, 组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人墙。”教师可以这样点评, 这里的“人墙”用词相当准确, 其他任何一个词都不能替代, 量词“堵”的运用贴切得当, 令人忍不住叫绝。又如, 一个学生在描述同学们举手发言时, 这样写道:“从同学当中冒出了几个‘尖竹竿’。”该学生没有直接提到举手, 而是用尖竹竿来形容, 形象贴切, 教师可以这样点评:“虽然没有提到举手发言, 但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样用新鲜的方式来表达寻常事物的方法值得鼓励。”

除此之外, 教师在对作文的评改中, 还可以不断进行探索, 另辟新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彼此的作文。这样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而且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点评方式进行评价。举几个例子, 某学生在评价同桌的作文时写道:“你的字写得歪歪扭扭, 像喝醉了酒的汉子在跳舞一样。”“全文写得流利通畅, 像丝巾一样光滑。”“字写得大的大, 小的小, 就像一群大蚂蚁带着小蚂蚁出去觅食一样。”这些评价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不断地采用个性语言进行习作。

从群体语言到个性语言的确立 篇3

【关健词】语言 公民语言 个性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彼此沟通的桥梁,是双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是表情达意的最好方式。许国璋先生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是认识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而不知从何时起,群众个体的声音逐渐地变小,甚至消失,而英雄个体的声音逐渐地放大,变成了群体的语言。而语言信息的多样性和感情的丰富性也在逐渐地丧失;语言本是作用于人与人双向的关系,而现在却成为指向某一群体的关系;语言本是多种文化的载体,而现在却成为单一文化的容器。这特别在我们的学生作文中表现尤为明显,语言空洞,思想苍白,言之无物,与一千年前韩愈的提出的“文以载道”背道而驰,越走越远。因而我们语文教学就不能成为某一种特定思维的传输工具,特别是当这种思维模糊成群体语言时。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个性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

在先秦时期,中华传统语言是个性的、多样的。孔子用语平实、通俗晓畅、文字俭约、言简意赅;庄子语言形象生动、说理深刻、想象奇幻,汪洋恣肆;韩非子语言多用夸张、峻峭锐利、咄咄逼人、洞幽烛微。但不知从哪个时代起,语言越来越贫乏,越来越苍白,越来越空洞,成为奴隶语言、奴才语言,甚至只剩下了通传语言。

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公民语言。公民的权利,首先是做人的权利,不做会说话或不说话的工具即不做奴隶的权利。用公民的语言,就中要自觉争取实现一切公民权利的语言。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浪潮之后,胡适凭其巨大声望,即使在没有公民权利的情况下,也始终以一种公民的心态,坚持像一个真正的公民那样说话、行事。他提倡负责任的言论,署真实姓名。1923年,军阀政府通过“取缔新思想”议案,当时他正在住院,外间却盛传他逃走了。为此他直言:“我是不跑的。生平不知趋附时髦;生平也不知躲避危险。”这简直就是以公民姿态、公民语言写下的公民宣言。读《尝试集》、《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公民语言的魅力。

进一步,我们更需要的是个性语言。在充斥非主体性语言的创伤中,在语言饱受奴役的征候,任何个体都可能失去自我辨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因而,我们所讲的个性语言不是指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冷僻的词汇来宣扬自己的与众不同,也不是指用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修辞方式来哗众取宠。而是指思想的独立、个性的思考、对事物入木三分的分析,最忌讳的人云亦云、画虎不成反类犬。

首先,个性语言最需要的特质是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如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就不能迷信既定的解释。例对《牲畜林》主题的探讨。一般认为小说表现的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题,目的是告诉人们,侵略者自会受到惩罚,善良的人连手都不用沾,邪恶与邪恶会一起灭亡。但是,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疑问:德国兵与野猫一起摔下山崖,难道不是朱阿步步紧逼、连开四枪造成的吗?难道德国兵的死朱阿就没有参与吗?这样一质疑,“侵略者自会受到惩罚”,就显得太天真了;“善良的人连手都不用沾,邪恶与邪恶会一起灭亡”,就更缺乏依据了。

其次,要善于逆向思维。如浙江省2008年的高考作文《感受乡村》。群体的语言是:乡村是童话的乐园,乡村是明镜般纯粹的蓝天,乡村是油彩般绚烂的花海,乡村是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茁壮成长,乡村是陶潜诗中的快乐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但是乡村真的是这样美好吗?我们要逆向思考。既然乡村如此美好,为什么农民儿子高加林要背叛乡村姑娘刘巧珍,而要选择黄亚萍;郝红梅要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结婚,而拒绝了农民子弟孙少平;而我们的国家每年有几千万的农民工选择进城打工,其中的优秀者则在若干年后成为城市人。因而,我们如果用心去感知乡村,就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再次,要善于多向思考。如经典话题“推”“敲”的故事。史载,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路遇韩愈,韩愈认为用“敲”好,用“敲”字以动衬静,更能写出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在“笃笃”地敲门这一种幽谧的氛围。而我们如果多向思考,不拘于群体语言,就会发现“推”字同样很有特点,“敲”字至少还表明这样的一个夜晚至少还有两个以上的人,此僧不一定是主人,故深夜回归需要敲门。而如果用“推”字则表明这样的夜晚可能只有一个人,此僧可能就是主人,黄昏出门散步,门就虚掩,深夜回归,轻推即可,更显示出夜晚的宁静。当然,不仅仅“推”“敲”二字才可,其它字就不可。多向思考的意义显示可能还有更多的汉字也可选用。

此外,我们更要注重理性探究,要知人论世,要在诗意的文字下寻找蕴藏的激烈的文化冲突、快速的人事变化、多声道的喧哗和思想、时刻不停的交流与包容等。

因而,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拥有一种思维,仅仅拥有一种语言,而要走向社会,感受历史文化,走向自然,感受现实生活,还要关注自我,关照心灵,调动感官,激活青春的感受,并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力、体验力、思考力、创造力以及表达能力。不观察身边的事物,不体验生活的百味,不对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气作些过滤并留下痕迹,就会失去思考的土壤,没有个性的语言。我们要有个性的语言,我们要在迷失后觉醒,在焦虑中自新。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市第六中学。

经典个性语言 篇4

啊 哦 厄 依 乌 迂 波 坡 摸 佛 得 特 呢勒 哥 科 喝 机 奇 西 知 吃 尸 日 资 雌 思

爱像圆周率,无限不循环……

白天瞎jb忙,晚上jb瞎忙。

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不怕讨债的是英雄,就怕欠债的是真穷。

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

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蹲在厕所里,想着500万……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

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出去之后你便成了话的奴隶。

记忆像是掌心里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老子误吃了一瓶“乌鸡白凤丸”。这下可好,每个月都要流几天的鼻血。

流血了……会不会很疼?

男人的使命神圣而坚定:一是保卫祖国!二是听自己女人的话!

男人最怕被别人说小,女人最怕被别人说老。

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研究(二) 篇5

【摘 要】语言是智慧的花朵。课堂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的形成,不仅是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事业成功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它有着独创、审美的本质特征以及情感渲染、逻辑睿智、幽默风趣、旁征博引、循循善诱等个性风格类型。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是教师广学百家与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可以塑造的。

【关键词】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6-0028-03

一、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的特征

1.泛化特征

(1)稳定性。同任何风格一样,有声教学语言个性化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成熟的过程。风格一旦形成便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风格便以一种潜在的心理定势规范和制约着个人教学语言模式的选择和使用,在各种场合情境下,有声语言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染上这一风格的“基调”,使有声语言的显示展示出特有的规律性(即定型化)。在这中间,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和教材可能发生变化,而有声语言风格的“主旋律”总是以种种方式被表现出来,并打上深深的个性烙印,“显现出教无定法而不离根本,各有千秋却同出一源的灵活而稳定的状态”。

(2)发展性。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因为,与时俱进,因时因势而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必然要求。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斗转星移,世事变幻,新知识、新信息、新材料层出不穷,新方法、新思维、新观点纷至沓来,学习主体的认知心理、审美需求亦在不断地变化,来源、成熟于教师创造性劳动中的有声教学语言的个性风格,也必将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渐臻完善,并向着更高层次、更完美境界跨跃,这也正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自我突破的表征。

2.本质特征

(1)独创性。人如其面,各不相同。每一位讲课者均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有自己的心理品质和特长技巧。法国著名评论家布封曾说:“风格即人。”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是教师气质的积淀和心血的凝结,是教师鲜明个性特征在教学语言方面的反映。主体的鲜明个性决定了语言风格“人无我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独创性,它主要表现为语言内涵深刻的独创性和语言构思的精巧精美、别具一格和表现手法上的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有个性风格的教师总是善于以独特的眼光和艺术的敏感,去发现和选取生活中那些独具浓厚感情色彩的材料,并以独特的艺术智慧去构思和表现,进而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认识,宛如闪电,照亮学生的心灵;独特的感情,宛如惊雷,震憾学生的理性世界;独特的讲课是激情的表达,是个性风格的表现。风格杜绝生搬硬套,拾人牙慧,步人后尘。

(2)审美性。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语言同样遵循着“艺术化”的审美规则得以在课内课外全面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也因此,教育活动才具有深远绵长,令人痴迷沉醉的韵味。

审美活动开始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审美过程是包括感知、表情、联想、感觉、理解、情感等多种因素重复交织的运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通过有声语言使学生对事物美丑是非属性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从而激起美感的活动,是感知、感情、理解等心理功能互相渗透、共同协作的活动,具有极强的审美作用。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获得美的营养。”有声教学语言个性化风格,其本质是以情感、美感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力”的三维结构,并产生美感效应的美学力量。这种“力”在有声教学语言中表现为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即意趣(语言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谐趣(语言的形式技巧所产生审美趣味)、情趣(语言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并由此引发多种审美效应:在课堂中,教师通过个性化有声教学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预定的路线(诱导效应),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相近之结合点,使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先得我心,而把它引为同调(证同效应);展示教学内容深刻的思想性,使学生产生顿悟,受到智慧的启发(启迪效应);努力地将教材内容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思想感情共鸣共振,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含教材)的思想观念,染上教材内容的情绪色调。此时,教材的外在思想观念沉淀为学生内在的意向(感染效应);这种情感弥漫着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的原始观念、理性情感的升华和功利观念的中止(净化效应)。这种审美活动最终给学生带来一种近乎于“儿童游戏的满足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快感”。

二、有声教学语言个性风格的主要类型

讲台虽三尺,但在这奇彩的舞台上,有许许多多的教师运用个性化有声教学语言,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脍炙人口的课堂“话剧”。通过对这些成功课堂有声教学语言运用的剖析,从形成语言风格的要素表现和动力特征入手,可以把课堂有声教学语言分为情感渲染型、逻辑睿智型、幽默风趣型、旁征博引型和循循善诱型五大类型。

1.情感渲染型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有声教学语言通过语言的调幅、音色、音量、节奏等艺术性的处理,使之情感化,情动于衷,情寓于理,情融于理,极富渲染力,它能让学生通过听觉情感美的体验,从而引起对教学语义信息的高度注意。

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教师,他们的整个教学活动表现出以情动人、以情激人的主旋律。他们的语言时而轻言细语,如春风拂面;时而声沉语缓,像潺潺流水;时而汹涌澎湃,如大海扬波;时而如泣如诉,像秋语绵绵;有时柔声细气,如莺歌燕语,娓娓道来如梦如幻,恰似“小桥流水”般清新自然,呈现一派异常恬静淳朴的“话风”;有时激越高昂,气势恢宏,豪壮刚健,有如瀑布千尺飞下,震憾人心;又如大江东去,一扫千里,荡气回肠,宣泄出潇潇洒洒雄武奔放的阳刚之美。或言语不多,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言虽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或柔婉灵秀,情急缠绵,绮美娟秀,错落有致,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亦或语势连绵,妙语连珠,音律流畅,情趣盎然。可以热情明快,简练轻捷,直抒胸臆,也可亲切自然,情真意切,扣人心弦;既可轻柔撩人,细腻委婉,语义晓畅,亦可行云流水,激情奔放,引人入胜……他们总以真挚丰富的感情,用妙趣横生、抑扬有致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热烈,生动活跃,富有动感美。

2.逻辑睿智型

这种语言个性风格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整个教学活动显现出语言严谨朴实而睿智的总倾向,语言富有鲜明情感色彩,而又极具缜密准确、机智多变、刚柔相济、以理服人的个性特征。

具有逻辑睿智型语言风格的教师,善于运用颇富艺术美感的语言传授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时代性的教学内容,语言推理富有逻辑性、系统性。他们常常用描述代替叙述,用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揭示真理的价值,用逻辑的力量去征服学生心灵,语言绘声绘色而不失真实准确,审慎简约而不失生动流畅,可谓情与理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教学环节安排上,他们巧于心计,用有声语言成功地演绎着教学活动流程,听他们的课,就像观看万花筒,繁“花”似锦“花”相异,令人百看(听)不厌:同是新课导入,或寥寥数语,但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或如画中飞白,疏可走马,却先声夺人,鞭辟入里;或短小精悍,却丝丝入扣,别开生面。他们能娴熟地运用语言有针对性地讲授知识点,语音时高时低,语速时舒时急。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变幻多姿,美仑美奂。在过渡处理中,他们或搭桥铺路,启发类比,或转向质疑,演绎论证,承上启下,起合转承,巧妙过渡,把有声语言艺术运用到极致。面对随机事件,他们都能灵活机智地想出多种方案,并进行优选,或沉着冷静,处惊不变;或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或借势发挥点“石”成“金”;或恰当评说,提供台阶等等,从而使“事件”化险为夷,甚至是“锦上添花”。

3.幽默风趣型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也是教学语言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其根本目的是要巧妙地揭露和解决认识矛盾,因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课堂教学中的幽默风趣,表面上看是师生情不自禁地开心一笑,实则是含而不露、出神入化的教育智慧。幽默的有声教学语言,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内庄外谐,它们似一贴粘合膏,牢牢地把握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像一粒开胃丸,使学生理性的世界时时充盈着新奇;像一副兴奋剂,激荡学生心灵,打破沉闷气氛,缓解紧张情绪;更似润滑液,有效沟通融洽师生关系。

幽默是一朵永不调谢的鲜花,时时刻刻散发着智慧的芳香。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幽默风趣的教师总是用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来表达深刻的内容,他们或化异乱同,组合错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或话中有话,弦外有音,将计就计,倒赚入彀;或运用谐音、比喻、糊涂、笨拙、夸饰等表现手法;或妙用语言挪移、目标相左、言辞推演等幽默技法,用相声小品般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有声语言,用诗歌朗诵般的激情,把课上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生机盎然。

幽默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创造。幽默的有声教学语言,句句妙语,字字珠玑,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其独特的功能就在于使严肃问题轻松化,浅近道理引伸化、陈旧问题新颖化,空泛道理切实化、静止事物拟人化,庄重道理风趣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它不断创造“新异刺激”,使课堂气氛生动形象,波澜起伏,使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感知欢乐中,从而进入感想、联想和理性思维。

4.旁征博引型

事实胜于雄辩。有声教学语言语义信息中如果没有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做依据,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的。旁征博引型风格的语义信息丰富翔实,以纵横议论、左右逢源为基本特征,围绕主题引用大量有说服力的生动实例,突出有声语言内容的广博与喜闻乐见,形式的含蓄和深入浅出,使学生思维达到举隅类推,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出发,具有这种个性风格的教师以超越时空的态势,纵拓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横截天文地理,社会人文,涉猎书中书外,网上网下,使许许多多知识信息,源源不断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过艺术化、个性化的有声语言鲜活地显示出来。优秀教师的语言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更是一篇知识小品,古今中外、成语典故、神话寓言、谚语诗歌、传闻故事,信手拈来,点染有致,意趣丛生;他们引经据典,发幽探微,启人心智。好用谚语、俚语、歇后语,别开生面。虽不是诵诗会,他们却常常“拈得诗句入话来”,用于描述,生动形象,妙不可言;用于说理,形象含蓄,富有意趣;借以明志,音调铿锵,简洁有力;用以勉励,警辟蕴藉,情趣盎然,真所谓“胸有诗书气自豪,话中有诗齿生香”。他们善用经历千锤百炼,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寓意深刻,涵义精辟的成语“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相当复杂的现象和本质”,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浅显化。巧用顺口溜,使语言顿显幽默诙谐,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流光溢彩,从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冲击力,具有很高的课堂审美价值。他们善于利用数据材料,使抽象道理实证化,复杂问题明朗化。或归纳或演绎,或正或反,多层次、多角度讲解热点、结合点,激起学生思维冲突,营造可教学时刻。引用音乐歌赋,或用于创设意境好开场,或穿插课中易激情,或续于结尾掀高潮。

当然,“旁”之知,“博”之识,征引之功并非堆砌以哗众取宠,更非漫无边际之无理取闹,无病生吟,而是以资佐证,引为说明添作补充,用以煽情,创设乐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学生思维引向深邃高远的境界,使其产生追求真知灼见的炽烈渴望。

5.循循善诱型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

循循善诱型这种语言风格以启发诱导为基本特征。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交待问题的产生发展过程,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阐释、分析、论证基本概念和原理,揭示复杂事物本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新知的一种有声教学语言模式,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使学生自奋其力,自信其知”。

拥有这种语言风格的教师巧于诱导,常从感性材料入手进行生动形象的叙述描绘,语言紧扣教材内容和主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寓知识、思想教育于生动形象的描述之中;他们总爱制造“悖论”,引发适当的新旧知识间的 “冲突”和思想矛盾,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营造“可教学时刻”;通过创设“完形刺激”,使学生产生进取、追求的内驱力;通过纵横对比,建立联想,诱发感知和探究心理。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着感情色彩,使知识探索与情感引发共鸣,师生心灵共振;精于引导,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论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或巧设“愤悱”情境,设疑攻难;或动情引趣,启发思维;或横拓纵延,辨异求同;或举隅类推,发幽探微;或正反论证,点拨导向,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洗练,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在学生欲进不能之时,教师善于疏导,通过正反论证,思维发散,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设问,消除学生思维障碍,使其茅塞顿开。在学生是非混淆,思维偏离主题时给予及时指导,突出关键,铺桥引路;突破难点,除难解扣;辨明是非,启迪思维;以小喻大,点拨到位;以宏概微,见微知巨……语言张驰相济,开合有序,不故作高深,平易近人,似清泉涓涓流淌,如春雨润物无声。

诚然,上述语言风格类型是根据教师课堂有声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风格倾向而划分的,但是几种风格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容的。任何一种语言风格,只要适宜特定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课的类型,以及学生的实际,都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语言艺术又是一个多型复合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语言风格的功能,在整合为整体艺术氛围的结构中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个性化包装设计语言特点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个性化包装;设计语言;特点

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下,消费者的购买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其中就包含了人们对商品包装的要求,就目前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商品包装正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就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工作。

1包装设计的概述

所谓包装,就是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提供运输方便、提高销售量,并按照一定的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在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商品的销售越来越注重包装的设计,个性化的包装设计语言成为发展的潮流,下面我们就对包装设计的类型和设计方法等进行阐述。

1.1包装设计的类型

(1)包装装潢的设计。关于包装装潢的设计,它作为商业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商品、美化商品、传达商品的含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包装装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除此之外包装装潢对包装设计的个性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常情况下,包装装潢的表现手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写实、一种是抽象。写实一般都是采用实际的绘画、照片来表现,使得商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质感,其制作的过程也很简便,而抽象的表现手法通常是针对那些不太好描述的商品,展现出高质量、现代化的感受。(2)包装造型的设计。在包装造型的设计方面,主要是指各类包装的外观立体形态,包装造型相对于包装装潢,是它的有效载体,一个良好的包装造型可以为包装的视觉设计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在包装造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还要考虑到包装的各个组成要素,在外观设计上要与包装装潢相结合,体现包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性、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等。(3)包装设计的方法。在对包装设计的类型有一定的了解后,下面我们就对来讨论一下包装设计的方法,一般的包装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种:(4)系列法。在包装设计的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系列法,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对产品的形态、品名、色彩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设计,形成一种系列化的状态,在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后,还可以通过系列化的形式,打破单一而单调的包装形式,达到消费者的审美标准。(5)仿生法。仿生法,顾名思义就是将生物所具备的形象、功能、色彩、材料等进行仿照,使得包装设计上具有生动性,与生物的形态等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激发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提高购买力。(6)仿古法。仿古法就是指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将一些古老的但是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充分利用,将其表现在包装的设计中,既表达了对古老事物的怀旧感,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逆反和批判。(7)简化法。由于当今社会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简约与时尚,在价值观念、心理需求、生产工艺等方面都越来越追求简单大方的形式,因此在包装设计上运用简约的方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包装设计个性化的含义

就包装设计个性化的含义来看,是指在包装中适当的注入企业文化的思想内涵,展现出企业的形象特点,形成一种提高竞争力的良好战略。而这个性化的包装设计中,可能会借助个性化的标识、整体的规划情况以及设计中的视觉符号,来体现企业的独特性,在体现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文化的良好作用下,提高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地位,增加消费者对商品对企业的认可度。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包装设计中,将实现商品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高效统一。

2个性化包装设计语言方面的特点

个性化的商品包装是借助独具特色的产品标示来实现对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在整体规划和具体设计的条件下,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包装设计语言,向消费者有效的传递商品的信息,当代个性化的包装设计语言主要表现在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对个性化包装设计语言进行深入的阐述,分析其特点。

2.1个性化视觉设计语言的特点

(1)文字图形化和图形文字化。在包装版式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设计语言是文字图形化和图形文字化,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最直接、最便捷的商品信息语言,实现消费者对商品的理解。文字图形化和图形文字化首先要对设计的内容、设计的版式等进行有效的整合,然后再对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进行把握后,选择合适的文字和语言,充分的展现文字和图形的线条组合张力,体现个性化的设计风格,满足人们在视觉方面的审美要求。在包装设计中,充分的展现灵活性,在一些说明文字具有复杂性时,合理的运用图形进行表达,在展现简约性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展示商品的特征。(2)色彩语言的简约时尚。在包装设计的工作中,能够最先引发消费者兴趣的就属色彩语言了,因为人们对色彩的视觉反应具有最敏感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产品包装的质量与好坏,随着社会的发展,简约而时尚成为一种潮流和风向标,能够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简约时尚的色彩语言,对发挥产品包装的色彩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五粮液的包装设计中,选用水晶鼓瓶的造型,另外在包装设计上选红色作为主色调,并且以中国的元宝形锁和金色的字体作为设计的要素,充分的体现了五粮液返璞归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理念,提高了消费者对其的购买欲望。当代个性化的包装设计在色彩语言上,追求自然色另外保留了原包装的色彩,不通过刻意的加工,而是希望以一种最简单最自然的状态展现出对美的追求。(3)肌理质感方面的适宜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单一的视觉感觉进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此同时,肌理质感方面的适宜性凸现出来,在包装设计中,注重对视觉和触觉的双向感知具有积极的意义。肌理质感的适宜性可以在体现包装个性化和人文主义精神的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一种真实、可靠、亲切的感觉,通过一种朴实而自然的感受,达到一种与产品自然融合的状态。

2.2个性化触觉设计语言的特点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篇7

该文以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亚非语系、南亚语系等不同语言中“妈妈”一词的发音及变迁为例,从生理学、发音学、心理学、儿童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对人类语言主要称谓叠词[mama]音的相似性进行解释,探讨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发展趋势。

1 人类语言称谓叠音词[mama]读音简述

1.1 世界主要语言中的[mama]

从世界语言谱系图中可以看出,尽管世界各地语言环境不同,但称谓词[mama]的发音或结构上都存在着[m]音的普遍性(见表1),如:汉语为“妈妈”([mama]),英语称谓语为mother(mummy,mom),德语为Muette,法语为maman,西班牙语为madre,意大利语为Madre,拉丁语为mamma,希腊语为mamme,俄语为MaMa,梵语为mata等等,这些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大洲的语言材料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称谓叠音词[mama]的语音共性现象。

1.2 中国主要语言中的[mama]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成分众多,语言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汉语、汉语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音调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用于母亲称谓的音节大都是以m音开头的。从表2“汉语方言口语中‘妈妈’的发音及变迁”和表3“中国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口语中‘妈妈’的发音及变迁”可以窥见一斑。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在各个语系中,无论是古老的汉语、梵语、希伯来语,还是不断变化中的英语、俄语、法语、日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或是人类为方便交流而创造的人工语言——世界语等,所有的这些表示“妈妈”一词的发音中都含有鼻音[m]和开元音[a],且多以叠音的方式出现。尤其是汉语及其方言,均为复音[mama]或则是单音[ma],或则是音节[ma]的前面或则后面加上元音[a]、[o]、[ɛ]、[i]或是鼻音[m]、[n],区别在于音调不同,各种调值的音都有,单音节的尤以平声和去声为主,双音节的以上声和去声组合为主。当然,音韵组合中也有变体,如[n]的变体[ɲ]、[ɳ],以及[a]的各种变体,[e]的变体[ɛ]等等。

2 原因探究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论题进行过描写和解释。Jacobson(1972)认为,在儿童语言发生期,儿童先学会的是全人类语言共有的音,然后才是他们本族语所特有的音(李宇明1991:25)。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不同语言中“妈妈”一词的相似性正印证了这一点。下面将进一步从生理学、发音学、心理学、儿童语言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人类语言中称谓叠音词“妈妈”读音的相似性。

2.1 婴儿发音器官的生理构造——决定婴幼儿所能发音的物质基础

众所周知,声音的发出是由唇、齿、舌、牙、腭等发音器官共同合作,通过由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四个环节产生的。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发音器官发育还不成熟,只能凭着本能去发音。

徐素珍(2009)认为,[a]是婴儿最容易发出的一个音。百分之九十以上新生儿的舌头都是前端圆钝、形似汤匙,当婴儿口腔呈自然张开状态时,无需费力,也无需任何意识,便能发出[a]这个元音。美国语言学家做过统计,在婴儿最初发出的元音中,[a]音占64%。

婴儿时期,口腔的主要任务是允奶,儿童的很多音节都是在重复这种简单的过程中学会的。在婴儿吸食母乳的过程中,婴儿呈半卧式,口腔、双唇、舌头主要负责吸奶及吞咽工作,而鼻腔主要负责呼吸。在地心引力的牵引下,软腭下垂,挡住部分气流,其余气流只能从鼻腔通过,于是产生双唇鼻音、双唇塞音等本能的发音。

婴儿至半岁左右,下颌牙齿相继萌出,一般而言,是下边门牙最先长,之后是上面的门牙,再之后是上面外边的门牙,再是下面外边的门牙,再是犬齿。于是,气流呼出口腔的过程中便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牙齿的阻碍。同时,舌头的前端就会再延长些,从而变成圆尖形,舌系带亦会再退缩,使舌头的灵活度增加。这样,婴儿才具备了发齿音、唇齿音的条件。

从儿童口腔器官的生长过程,我们可以得知:婴儿都是先会发双唇音,之后才会发齿音、唇齿音等复杂辅音的。由此可知,[m]、[p]这些音素先与其他辅音的习得,是由婴儿发音器官的生理构造决定的。

2.2 音质的声学分析——叠词的形式是稳固发音的必要方式

据前人的研究和记录显示,婴儿于4-8个月间开始连续重复发音。婴儿在一岁时所发的音节中,47%为叠音、22%为单音、辅音与单音的结合的音节为10%(吴玉璋1988:2)。可见婴儿发音的特点是鼻辅音或是塞音加上单元音[a],而且常以叠音的形式出现。因为叠音的语音效果最明显、最容易被辨别出来、清晰而稳固。由此可知,叠音是婴儿从非控音(婴儿不能自主控制而发出的声音)向自控音(婴儿安静时“有意识”的发音)阶段过渡的必由之路(李宇明1991:24),语言中的[mama]、[papa]、[baba]这种音素的组合形式符合婴儿发音的特点。

2.3 儿童心理学原理——强化与模仿的机制

根据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79)的人格发展理论,婴儿期(0-1岁)是婴儿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形成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此时人们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黄超文2009)。

父母是婴儿接触到的最早最多最频繁的人,父母充满温情的话语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形成了婴儿对父母情感上的无限依恋,因此他们是婴儿最早建立信任感的人。父母作为成熟的语言使用者,是婴儿语言的模仿的象和榜样,也是婴儿安心学习语言的重要语言基地(杨慧芳1997:22)。婴幼儿通过听别人的话、收集相关信息而形成自己的母语,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巩固。

妈妈是婴儿开始说话时期能碰到最多的人。她们自然希望自己孩子最先的发音是称呼自己,而且在平时给婴儿喂奶的时候以及与婴儿的其他接触中也在有意识地强化这种期盼。久而久之,在婴儿脑海里就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使婴儿逐渐意识到除了哭可以表达需要的之外,发出[ma]这个音也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东西。母亲听到这个发音后还会给与相应的鼓励,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此的认识。

从这个角度看,[mama]这个发音之所以成为最早最先固定下来的有意义的词,是儿童的信任感的建立、对父母发音的模仿、并受父母有意识强化的结果。

2.4 儿童语言学原理——[mama]一词的意义的由来

名称是用来标志事物的符号,[mama]作为一个名称,是不是一开始就是现代社会所指的这个意义呢?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经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事实,语言符号具有随意性。母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她的这个称谓词也应遵循这个道理。或许,[mama]一词最开始只是一种无意义的音节,但是通过上一节论证,我们可以知道,母亲有一种共同的心理,那就是希望自己哺育的孩子最先学会的音节是称呼自己。在这种“集体心智”的影响下,[mama]一词便作为一个基本词汇逐渐稳固下流传来,成为全民使用的一个日常词汇,用来指给予我们生命的女性(胡壮麟2007)。根据语言的随意性原理,我们可知,[mama]这个称呼之所以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近似的称呼,是天下母亲共同愿望的反映。

2.5 社会环境的影响——促成“妈妈”一词的发音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而稳定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人口的迁徙、经济的交流、民族的融合都能促进语言的融合。在此过程中,语言借代、借词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的语言系统都在频繁的接触中,从其他语言中借入新词,或是全部保留外来语的音和形,或是借入部分,这就使得不同语言中有了相似的发音(叶蜚声,徐通锵2005)。比如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密切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语言也在这种交往中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语言文字和新的民族,像回族、纳西族、哈尼族、满族、维吾尔族等。新形成的民族必定与原来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部分语言、习俗都与原来民族有一定相似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世界同步。在这种强势文化冲击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越来越汉化,甚至越来越世界化,其最直接的反映便是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不同民族间的语言差距在日渐缩小,这也就是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已经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原因。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汉语普通话,中国的各少数民族都在向她靠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区的“妈妈”一词的发音与标准普通话高度相似的原因。

“妈妈”一词世界范围内高度相似的现象,与社会的发展、语言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分不开。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殖民者用武力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带到世界各地,甚至征服当地的文明,打破了东西方长久以来的孤立状态,使东西方文明第一次碰撞,在随后的几次科技革命中,各个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文明相互交融,[mama]这个词的发音也随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而且,[m]、[a]、[ə]这几个音素,几乎在每一种语言中都可以找到,这就为[mama]与本土语言的结合提供了基础。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mama"这个叠音词作为亲属称谓中的一个基础词汇,之所以能在很多语言中如此广泛的被接受,而且能找到相似的发音,不仅仅是偶然,而是由这个词本来的发音特点、婴幼儿特有的生理构造、父母共同的心理期望、以及不同语言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以小见大,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他亲属称谓词也有类似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婴幼儿学习亲属称谓词时有一个共性:由双唇鼻音与开元音所组成的叠音词更容易被婴幼儿所接受。

这也就是不同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多叠音词的原因。

摘要:人类语言称谓具有非常普遍的共性。纵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亚非语系、南亚语系等语言中主要称谓词“[mama]”的发音及其变迁,从生理学、发音学、心理学、儿童语言学、社会学等角度对人类语言中称谓词发音的相似性进行解释,可以进一步探讨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发展趋势。

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形成途径 篇8

一.个性语言是学习借鉴的果实。

为字注释。给字注解,不是让学生查字典来解释字义,而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独立地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选用恰当的字词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由字而词,连词组段。通过遣词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会用、善用、活用。这种陌生的撮合,对学生求异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更具有挑战性和益处。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借鉴成功的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的出场,写到“其时近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段简短的文字即把藤野先生的外貌神情描绘出来,令人读之而难忘。

二.个性语言是关注自我的发声。

让学生关注自我一些独特的内在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的烦恼,发现自我的快乐,发现自我的特长,发现自我与周围的不同,进而在自己的作文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展现、抒写出来。如对自己家庭状况的分析思考,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的评价取向,对自己内心复杂矛盾震撼的东西产生共鸣。这些内容是我们作文教学时永恒的话题,也是写不尽的话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深入观察,指导运用。如一位同学在作文《我的同学》里这样写道:“……在我眼中,某某是一个从来不浪费粮食的人,而且他还有点背运,是班上的“衰哥”;他的头发乱蓬蓬的,因为他留了一个杂草头,浓眉大眼,高高的鼻梁,大大的嘴巴,习惯于装帅,看上去像梁山好汉。”这样的语言非常鲜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读来活泼有趣。这样的文章才是清新的,这样的语言才是自然的,有个性的。

三.个性语言是自由表达的花朵。

“爱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同样的道理,个性也只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地发展。新大纲强调作文的核心是“自由表达”,这有助于个性化语言的发展。学生能不能自由表达,题材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既然是教学,就要有序,每次训练都要有一定的作文范围,训练次数多了,也就自然涉及到了题材的方方面面。但具体到每一次习作,若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而画地为牢,就有可能制约学生的自由表达。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样的题目,假若有的同学喜欢写大动物怎么办?也应该允许,前面的题目补上“也可以写大动物,写自己熟悉的方面”,这样一来,就照顾到全班同学都能自由表达,每个同学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不就容易体现出“个性”了吗?

四.个性语言是新潮涌起的浪花。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汉语。社会日新月异,电影、电视、网络、广播如潮水一般涌来。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新词汇、新语言不断涌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语言教学怎能固步自封?现在这些90后的学生感受新词汇的速度令人目瞪口呆,他们脱口而出的是:菜鸟、腐败(吃饭)、汗(尴尬)、顶(支持)、年轮(岁数)、养眼(好看)、灌水(发贴)、留口水(羡慕)、 闪(离开)、超女、快男等,不了解的还以为他们是在说天书。为了让学生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了解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理解新鲜的进步思想,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收集当代汉语中的新鲜陌生词汇,如CPI、和谐社会、MBA、产权保护、绿色奥运等,然后进行分类,如生活用语、网络用语等,记录出处,考察渊源,解释词义,分析使用语境,或是寻找新语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当代汉语的巨大表现力,初步了解当代汉语发展的语言规律,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也使他们认识到汉语的某些弊端,规范他们使用健康的母语。促使学生为建设健康、新鲜、充满活力的当代汉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教学总结该如何在乎学生下一篇:秋游,秋游白居易,秋游的意思,秋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