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特征分析

2024-05-19

共性特征分析(精选7篇)

共性特征分析 篇1

一、西方主要钢琴学派的艺术特点分析

1. 法国钢琴学派

首先, 法国钢琴学派十分注重表现音乐的内涵。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 演奏者一定要对作品有一种掘地三尺的挖掘, 同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对于德彪西作品的演绎, 对于这种印象感觉的追求,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法国钢琴学派就要求首先要鲜明的表现出这种印象性的特征, 然后在此基础上, 在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演奏风格。很多在法国留学的中国钢琴家, 他们的演奏中就鲜明的体现出了这种特点, 例如许忠先生的演奏, 他好像将每一个音符都进行了精雕细琢, 里面浸润着他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让人感受到是在用心演奏钢琴。

其次, 法国钢琴学派这种对音乐平衡感觉追求。该学派的演奏家在进行演奏时, 基本上保持了从中强到中弱的力度范围, 在他们看来, 作曲家们标出的各种力度符号, 只是他们个人情感表达的需要, 而作为演奏者来说, 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任何过弱或过强, 都是一种不优雅的表现, 更多强调的是整个演奏的整体平衡, 而不是某一个点力度的激发和宣泄, 在听惯了大开大合的演奏之后, 法国人对于平衡感的追求, 反正能够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 法国钢琴乐派努力传播本民族的钢琴作品。这一点在法国钢琴乐派的领军人物玛格丽特·朗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他以身作则, 拿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演奏的法国人自己的钢琴作品, 而且还经常看到他和他的弟子们, 撰写的演奏法国人钢琴作品的感悟和心得, 这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是十分值得为我们所学习和借鉴的。

2. 德奥学派

德国和奥地利两个国家, 涌现出了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钢琴音乐家, 从巴赫到贝多芬, 丛舒曼、舒伯特到李斯特, 都是在音乐史上永垂史册的伟大音乐家。该学派在演奏上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首先是忠实于作品本身, 演奏严谨细致。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严谨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甚至有些刻板的味道。他们认为忠实于作品本身, 是对作品的最大尊重, 像施纳贝尔、布索尼等人, 他们都强调要在这种忠实的态度下, 尽可能还原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 将作品严谨、客观、实在的表达出来。

其次, 德奥学派在音乐内容上又有着丰富的创造力。他们忠实于作品, 并不代表者自己就是作品的搬运工, 而是注重分析作品的内涵, 精确的把握住各个音乐要素之间联系和差别, 将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深刻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用一种理智、冷静、沉稳的方式, 表达着作品本身的喜怒哀乐。

最后, 德奥学派致力于自由的人道主义理想, 他们克服了传统方式音乐训练所留下的影响, 演奏作品稳健清晰, 很有动感, 分句和速度自然合理。他们善于组织低音声部线条, 使其进行为音乐织体增添特殊色彩甚至构成复调, 擅长于突出暗伏的内声部, 表达了鲜明的感情趣味。他们善于研究手指运动时的肌肉状态, 首推出弹琴和肌肉运动法则, 提倡肩、臂、肘各部分的互相带动。

3. 俄罗斯钢琴学派

首先, 俄罗斯钢琴乐派具有刚强的音乐气息, 揭示了俄罗斯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艺术大师们非常重视本民族音乐作品的旋律特点, 在继承发展古典音乐传统的思想基础上, 努力寻求钢琴的演奏旋律与熟练的表演技巧的合理结合。

其次, 俄罗斯钢琴学派至始至终都将歌唱性作为其艺术的核心特征。因此, 俄罗斯的钢琴艺术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就是把如歌的旋律与炫丽的钢琴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 坚持钢琴的音色应该去更多、更形象的去接近亲切的人声特点, 并且还要使其具备人们发声时的那种丰富的情感。此外, 他们还讲究流动开阔的音乐线条和旋律的发展强度。要求钢琴艺术的音乐表现力既要具有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激情, 又要具有明朗细腻的抒情特点。

最后, 在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传统中, 精湛性的技艺是其另一个基本特点。在他们的演奏过程中十分强调手指力度的变化要坚强有力、变化鲜明, 演奏的节奏要做到稳健, 十分讲究每一个音的素质, 并且还要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感觉。在触键感觉的控制上, 他们对键盘的控制非常精细。他们反对不讲究胡乱敲打式的触键方式, 赞成“深触键”的方式,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量弹法”。

二、西方钢琴学派的钢琴教学共性分析

1. 重视对学生扎实基本功方面的强化与训练

在西方钢琴学派看来, 只有学生打好了比较坚实的学习基础, 才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技能技巧、音乐素养。钢琴基本功的训练虽然是一种长期的、枯燥无味的练习, 但却是最直接、最见效果的技术训练方式, 并且它还可以有针对性的、直接的对各种演奏技能进行训练, 因此, 掌握钢琴演奏技巧的基础就是做好钢琴基础练习, 通过大量的音阶、琶音、五指练习、分解和弦、练习曲、乐曲等练习, 达到手指、手臂以及大脑的相互配合的目的。此外, 在初学钢琴阶段, 西方钢琴学派还强调在注意基本弹奏方法的同时, 还要对音乐有一定的初步了解, 为后来深入的了解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西方钢琴学派认为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解决学习任务的协作者, 而不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志来学习钢琴,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在学习钢琴遇到困惑时, 老师就和学生一起解决困惑, 这种与学生一起交流和探讨的教学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我国重视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往往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创新的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钢琴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会弹奏一些钢琴作品就可以了, 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时就会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的依赖老师。因此, 钢琴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因此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和个性特点均不同, 所以, 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进而达到钢琴教学的目标。西方钢琴学派就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而不能简单的口传心授, 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例如:1.启发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 找到学习规律,

地方艺术对“盐城生态文化”建设的推进策略研究

蒋励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江苏盐城224005)

摘要:社会的进步正伴随着人与自然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省建设与规划正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探索。在盐城市生态省规划与建设中, 我们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探索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而这其中地方艺术的发展无疑对城市生态起了独特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推动地方艺术的策略进行探究, 意在使盐城新兴的生态文化及古老的地方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生态文化;盐城地方艺术;推进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快发展,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矛盾日益尖锐。人口快速增长, 能源的过度开发也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应运而生。

简言之,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要求“硬件”环境的生态化, 还必须有生态化的“软件”环境作支撑。其中硬件环境的建设包括优化生态环境和孵化生态产业两个方面, 而软件环境的建设就是指生态文化的建设。推进盐城生态文化的建设可从本地艺术的传承发展方面来进行策略研究。

随着时代、环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盐城已由传统的农业型沿海小城转变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开放性的工业现代化城市。由于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想纷至沓来, 滋生传统地方艺术的环境发生了巨变, 在今天高科技、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 艺术创作上的多元化, 使得地方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交锋, 盐城的地方艺术在困惑中寻求出路。

一、地方艺术与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地方艺术是建立在城市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文化建筑, 来源、提炼于现实生活环境, 同时又高于现实, 可推动城市生态文化的发展, 相当于一个桥梁和纽带, 把环境和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以盐城生态文化为基础的地方艺术价值观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解决观念、制度、文化以及环境、经济、行政领域内的种种与生态城市相背离的发展趋向, 从而在全社会塑造生态意识、生态思想, 真正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态文明市。

城市生态文化既有精神要素也有有物质要素, 具体分为物态文化、行为文化、体质文化、心智文化四个建设层次。心智文化指导着制度文化的建设, 制度文化又约制着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作用于外界环境, 物化为城市的物态文化, 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物态文化又陶冶人的情操, 启迪着心智文化的建设, 各层次又在循环往复的作用中, 共同提升城市生态文化的建设水平。

二、结合盐城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如何充分利用好地方艺术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努力培养和打造最适合地方艺术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对地方艺术施以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提升, 积极有效地赋予地方艺术以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位、文化

以此类推, 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2.讨论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 钢琴起源于西方, 几乎所有的著名的钢琴音乐家都是西方人, 从这方面来说, 西方的各个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所以他们钢琴学派的建立时间较早, 发展也比较完善。对于这些钢琴学派艺术理念和特征的分析, 能够和中国当前钢琴事素养与思想蕴涵, 从而让地方艺术资源在不断地汲取、扬弃、兼容与升华中走向完美, 去推动盐城生态文化的建设, 实现城市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与可持续发展呢?来浅析盐城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

1. 盐城所拥有的地方艺术文化资源:

(1) 海盐文化资源:海盐文化是海盐业和海盐产地历史文化长期渗透形成的, 盐城是在中国海盐史上影响最广的两淮 (专指淮河两岸沿海地带) 盐产区的中心, 海盐业贯穿盐城几千年历史, 使得海盐文化成为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色。 (2) 历史人文资源:从汉代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以讨伐曹操的檄文闻名天下, 到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 到元末的施耐庵、张士诚, 到当代的胡乔木、曹文轩。纵观历史,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的赞誉实不为过。 (3) 红色文化资源:盐城是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1940年7月, 陈毅、粟裕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 率领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渡江北上, 成立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 到1941年5月19日新四军部成立, 李少奇任书记, 盐城已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被誉为“苏北延安”。半个世纪的沧桑, 盐城始终不断地传承和弘扬历史, 新四军红色文化也构成盐城城市特色文化层面的核心内容。 (4) 湿地文化资源:盐城拥有世界级品质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东部沿海45万公顷海涂湿地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 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 (5) 民间戏剧文化资源: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 素有“淮剧之乡”的美称, 多年来盐城推出许多艺术精品, 涌现出一批像《奇婚记》《鸡毛蒜皮》《太阳花》《来顺组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优秀淮剧节目。建湖的“百戏”在唐代即享有盛誉, “庆丰十八团”是我国杂技三个半发源地之一。

2. 本地艺术的现有建设对盐城生态文化的影响:

(1) 2000年在迎宾公园内兴建了盐城历史文化名人长廊, 各县 (市、区) 修复了一批名人故居, 以供后人瞻仰、凭吊;2010年在城南新区建立了海盐博物馆;修建了“盐城水街”, 且在每年的“元宵节”举办花灯展。

(2) 现有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 还有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和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大铜马。此外在建湖县庆丰镇北秦庄还有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殉难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馆陈列室。

(3) 拥有盐城珍禽丹顶鹤和大丰麇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两个保护区均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且在城市交通要道注重以“丹顶鹤和麇鹿”的雕塑形象出现。

对地方艺术在继承和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但彰显盐城特色和宣传方面就相对薄弱一些, 应借鉴好的措施和政策来加强对

业发展形成对比, 找出自己的不足, 获得启示和借鉴, 相信在所有钢琴人的共同推动下, 中国的钢琴事业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中国钢琴学派的建立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付占文.欧洲钢琴艺术史概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鲍蕙荞.倾听同行一中外钢琴家访谈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3].傅敏.傅雷家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新闻采访的共性特征 篇2

一、真实性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的活动,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本源,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没有事实作为前提, 新闻就失去了发生的合理性。从新闻的这种内在要求看, 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 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采访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的第一环节, 记者要完成一篇报道, 最少需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三个环节,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 要实现新闻的传播都必须先有采访, 然后才有稿件的撰写、编辑制作、排版发行或播出, 记者只有深入、细致地采访到真实的内容, 才有可能在后期的新闻制作中还原出新闻事实。

二、时效性

在西方新闻学中, 决定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是新闻时效, 因为媒介的首要任务就是天天乃至时时为社会公众提供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新的人物、新的经验、新的问题, 离开了“新”, 新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从时间性来看, 媒介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缩短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报道之间的时间差, 最及时、迅速地向受众传递信息。在新闻事实发生与报道之间, 采访是有效联系二者的中介, 采访抢先, 报道就有抢在其他媒体之前发出的可能, 若是采访落后了, 势必造成起步没赶上, 步步赶不上的现象。“抢新闻”三个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记者采访的状态, 记者的活动可以说就是跟时间赛跑。新闻记者要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实, 从无数线索、事件中善于排除不是事实的“新闻”;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度, 善于发现和抓取现实生活中“第一次”发生、“第一个”出现的新事物或事物的新动向, 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满足受众抢先获得信息的心理, 才能吸引受众。新闻的新鲜性, 决定了新闻采访的过程不能按部就班, 不能慢慢吞吞, 必须高效率、快节奏, 否则新闻就会贬值, 甚至失去存在的价值。

从时新性来看, 内容的新鲜性决定了报道的时效性。内容的新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个是时间上的新, 它有别于历史纪实, 指的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鲜事实, 是人们未曾知晓、未曾见过的事实, 这就需要记者第一时间抢先报道, 即前面所讲的时间性原则;另一个是内容上的新颖, 这主要是指发现了事实中所包含的过去未曾认识的价值, 比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认识到的事实新内涵。

从时宜性来看, 一篇报道要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不仅要事实新、时间性强, 还要选择报道的最佳时机, 即新闻的时宜性。新闻报道最佳时机的选择, 不仅要求记者、编辑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 争分夺秒地发稿,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大局意识, 要能从中判断出一篇报道发表的最佳时机, 而这时机关系到新闻的传播效果。

三、公开传播性

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 这种公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新闻信息可以公开传播, 没有什么“密级”, 任何人只要在生理条件、物质条件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都可以接受和传播新闻信息;第二, 新闻信息必须是公开传播的, 有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因特殊原因没有经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 那么只能是别的东西, 而不是新闻信息。同时, 新闻信息不仅要公开传播, 更重要的是还能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广泛关注, 即新闻信息必须是公众应知、未知而欲知的新鲜事实。

新闻信息的公开性、广泛关注性决定了新闻采访活动的根本宗旨和目的, 就是为了发现、获取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或事物的新动向, 以便迅速、及时地向社会公众传播, 即记者的调查研究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而实施的, 记者是带着公众需求去进行采访的, 其采访的结果不仅要传给别人, 而且要广泛地传播出去, 其传播对象不是一两个人, 也不是有范围限制的少数人, 而是尽量广泛的社会公众。

新闻信息传播的公开性也要求记者的采访过程具有公开性, 这种公开性规定着其活动的结果是公开的, 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而且可以被社会成员所分享;规定着其活动的范围是公开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为新闻采访所涉及;规定着其活动的内容也是公开的, 新闻采访报道的对象应该是可以公开报道的一切人与事。这种公开性有利于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有利于对媒介工作者进行监督。因为采访活动是公开进行的, 并且其调查内容和结果最终要跟广大受众见面, 要受到公众的检验, 这就提高了新闻的透明度, 这种活动的公开性有利于公众公开、自由地借助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记者在公开采访时, 必然会碰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声音, 这时不仅是记者公开、公平、公正地报道事实, 更是为了尊重公众的表达权、知情权。

共性特征分析 篇3

一、美英日高校创业教育兴起与发展

创业教育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为MBA学生开设的《新企业管理》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学术界普遍将此作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1]。随着美国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公众和高校重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并在实施范围、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组织结构和创业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使其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学术领域之一。

英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大学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市场提供岗位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英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大力发展创业教育,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英国政府于1987年提出“高等教育创业”计划并付诸实施。2007年以来,为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创业文化、确立创业教育优势、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的变化,英国政府启动了“国际创业教育者项目”( IEEP) 各类专业项目,并出台了《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黄皮书》( NCGE) 等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政策,以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英国是创业教育项目开展最成熟的国家,其大学创业项目研究成为国际公认的创业教育项目的典范。

日本创业教育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传统产业优势地位日益被中小企业所取代,大学与产业之间链条脱节,这些原因催生了风险企业的诞生和蓬勃发展,风险企业被视为日本未来经济的催化剂。其中特别是高校风险创业企业,实现了高校的存量基础研究向市场化产品转变,促进了高校与产业间的良性互动。1995年,日本《科学技术基本法》的出台揭开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由最初30所左右发展到近250所。在创业家精神倡导下,日本高校在完善风险企业、共同研究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结合地域经济产业特点,通过社会人才特别选拔制度、科目辅修制度、昼夜开讲制度等多样化的制度,鼓励支持社会人士参与创业实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二、美英日高校创业教育的共性特征

( 一) 凸显创业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与战略性

美英日高校创业教育理念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在创业教育内涵、价值功能、目标定位上基本一致,即都定义在前瞻性的创业教育上,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等综合创业素质,把培养创业精神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历史使命。杰弗里·蒂蒙斯被誉为美国创业教育之父,身为百森商学院的教授,他认为: 社会上的速成就业培训是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但创业教育并不同于这类就业培训,而是以开发人力资源,“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这种战略性的创业教育理念注重“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发展 服务”,旨在为学 生“设定创业 遗传代码”[2]。英国创业教育旨在培养优秀的企业家和具有管理能力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认为创业教育使学生的核心创业行为、态度与到创业型职业动力得到发展,使学生掌握创立公司的步骤及需求; 培养企业家素质。日本将创业教育称为“企业家教育”。日本高校在借鉴欧美创业教育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线的创业教育理念,认为创业教育是唤起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的素质教育。

( 二) 注重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普及性与针对性

创业要求终身学习,创业教育其完整的培养体系,也应该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美国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普及性和针对性,构建了基础、能力意识、创造性实践、创业、成长等分阶段的培养体系,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教育阶段。这里连贯的教育体系给了每位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的机会,而且不同阶段的教育对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意义和影响。部分美国高校还设立了个性化的创业教育: 如麻省理工学院等主要面向高科技创业,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等主要面向新企业的创立与创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巴顿·鲁治分校等主要面向家族企业、连锁经营及妇女创业,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等主要面向生命科学的应用及大型机构的创业创新[3]。在英国30% 左右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方案或者正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53% 的高校学生希望未来能够成为企业家。这与英国特别重视创业教育的普及性是分不开的,创业教育课程贯彻了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全过程。高校不仅积极开设相关创业理论课程,更注重一些实际的创业指导活动。如拉夫堡大学规定,该校学生创新和创业奖学金获得者将享受包括公共关系和营销建议、良好风险基金的介绍、商业计划和资金申请、知识产权法规等一系列的创业指导。高校还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并搭建完善的全国大学生创业网络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计划、赛事列表等资源支持。此外,高校学生创业协会还会主办相关会议,以此帮助创业学生共享相关知识和思路,在普及创业教育的同时增加了对创业的认同感,会议每两个月就会召开。在日本,学生从小学就开始通过勤工俭学培养就业、创业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意识,通过理财教育、手工制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认识。在中学教育期间,通过课程改革和相关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平台,如开展创业发明大王、动手练习、商店街活动等活动。在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教育中,学生会接受各种创业技能培训。在大学中,更是构建了包括课程、实习、实践的全面体系,为不同专业、水平的学生提供学习创业知识的途径。这种连贯的学习培养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创业技能与创业意识之间不协调的问题,为学生走向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三) 追求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完备性

创业教育课程是实施创业教育最重要的途径。课程设置的数量种类与实施效果是衡量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构建完整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美英日紧扣创业实施过程,在课程内容结果、种类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付诸实践。

美国高校开设了2200多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大致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四大类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创业构思、商业计划、财务管理、企业融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作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化公认的典范,百森商学院的创业学课程采用了一种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该结构由创业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组成。在内容设计中,通过创业必备素质与社会知识结构的整合、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智力开发与非智力教育并重等方面的努力,有效保证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英国高校注重开放实用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开设两种教育课程: 一种是“为创业”课程,另一种是“关于创业”课程。围绕“企业管理过程问题”这一主线展开,并在创业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综合素养的提高,加强在职业规划、商机获取、企业管理等领域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风险投资与SWOT分析、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创业启动、企业成长战略与营销策略等。此外,美国高校也非常注重非营利性组织与营利性组织的创业问题,如杜伦大学商学院针对社会特殊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创业问题设立了专门的创业课程,伦敦商学院针对女性创业及少数民族创业问题也设立了相关创业课程。日本高校开设了920多门创业课程,且全部被纳入到实施创业教育高校的选修或必修课中。课程内容归纳为关系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个性特征、涉及创办企业的有关法律事务以及财税金融知识、与企业内部运作相关知识和技能、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成功创业者的案例分析等五大门类[4]。这些课程以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不同学校通过模块的形式存在或围绕创业的过程而存在。如立命馆大学设置了“基础科目群”、“拓展科目群”、“实践科目群”等三个模块,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养; 大阪商业大学则在日本率先提出了基于PBL( 问题设定型学习) 体系的创业育成计划,其成功的创业先锋班( OBP) 创业教育模式根据创业的过程,将创业课程划分为基础、核心、深化、实践等四个层次,依次递进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使学生获得从体验到思考到抽象化再到体验的全过程锻炼[5]。

( 四) 打造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研究性

拥有一支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创业教育水平的关键。美英日高校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都是由既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创业理论研究基础的专职教师和具有创业背景的成功人士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构成。

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师资中心由8名全职教师、4名助理教师、5名行政职员和若干名包括实业家、创业家、创业风险投资家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斯坦福大学的一些创业课程是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师共同承担的,并专门聘请有丰富创业投资经验的资深人士指导学生团队进行商业计划开发。而日本高校也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培养,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师大部分都有创业经验,且30% 左右的高校从校外聘请了一批创业管理专家和企业家兼任授课教师。在创业教育师资培养上,美国高校除了依托博士研究生项目培养师资,还通过组织创业模拟活动、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专门化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职培养,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的综合能力。此外,英国伦敦商学院通过设置创业学硕士学位的形式来打造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并积极引进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专家及相关研究员以壮大师资队伍,定期邀请社会知名风险投资家、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聘请他们到学校开展创业讲座或经验交流,让学生直接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现场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绝大多数英国大学的创业教师都创立过自己的企业,有丰富的创业管理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小组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真实的创业实践体验。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下,日本各高校通过“教员企业研修制度”、“社会人讲师派遣制度”、“企业参观会制度”等形成了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另外,美国还十分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学术研究,一些高校还专门设立了创业研究所。以创业研究著称的卡耐基梅隆大学,还联合一些博士研究生、创业教育教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致力于高质量的创业教育研究。

三、美英日高校创业教育现实差异探析

( 一) 不同主体驱动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是典型的“市场驱动”发展模式,市场的导向和社会大众的需求是美国高校进行教育创新和持续变革的直接动力。而市场多样化需求,也促使高校创业教育形成了各具办学特色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与此同时,高校借助市场行为,通过与企业界的有效联系,既紧扣了市场发展主题,又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大学声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参与到项目的改革和发展中来,从而为高校创业教育不断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与美国相比,英、日两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典型的“政府驱动”发展模式。英国政府始终扮演着创业教育的指导者、推动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其中80% 的创业教育资金来自公共资源,专门成立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和科学创业挑战基金。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专事创业教学和知识转化活动的中心网络。此外,启动优异教与学中心基金,鼓励与奖励优秀教师,推广创业教育优秀教学实践案例,提高创业课程教与学质量。日本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十分注重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密切配合。日本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在创业教育问题上密切配合,行动一致,共同参与政策、规划、实施和支撑体系的研究、制定与落实,为日本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日本高校地方私立大学将结合本地域产业优势,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紧密联系地域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开展市场调查、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方式发挥创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新的着力点。

( 二) 不同优势的教育教学方法

高质量的教学、创新以及多元化的课程构成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学术领域的基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课程,以及大范围的课外学习机会,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已成为“教学双行道”的典范。教师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学生们则将他们的思想和活力奉献于每个学术和研究活动中。拥有扎实的文理科基础和跨学科的方法使商业知识和创业教育功能化。美国高校致力于造就具有创造性思维、清晰表达能力、并且自信且多才多艺的未来领导者。美国高校把创业思想和行为、社会、环境,经济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合在课程中,以确保学生明白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同等重要。通过注入创业理念和社会创新于学术项目,培养未来的领袖者预测、启动和管理组织、产业、世界变化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美国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层次,以及经理人员培训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提供真实公司情况的深入例子,给学生制定“真正的”管理决策的机会。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自身素质非常高,拥有很多领域的实践研究经验。正因为这种多学科、跨学科的能力,教师们能胜任高要求的教学岗位,指导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创新人才。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对MBA的教学方法非常注重,通过优化MBA教学方案,以最适宜MBA教学内容来达到最佳创业教育效果。例如,设立一年制MBA教学方案包括一系列高强度、振奋人心的讲座,充满活力的研讨会,高强度的小组工作和团队项目工作。教师设定该方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横向思考能力和独立能力。MBA课程的教学各项内容比例如下: 案例研究占25% 、讲座占40% 、模拟占10% 、团队项目占25% 。由此可见,英国创业教育中教师教学方法中特别强调通过运用课程教学内容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讲座中吸取的各界人士失败或者成功的经验,学以致用,应用在模拟小组工作至团队项目实践当中。学生在MBA的学习过程当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转化经验以及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有些学生在MBA的实践阶段,已经为企业带来了巨大财富。日本高校运用自己的科技优势,以教会“如何学习”为目标,建设起认知主体之间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将十多个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进行实验和练习。学生需要利用自己和团队的协助来解决各种问题,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准确地讲读写等能力,让他们愿意学习,提高他们对学习的领悟能力。在日本高校创业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承担教学任务,与学生轻松的散步聊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和谐,学生充分享受创新带来的价值认同。正是这种和谐的关系,“被动”学习成功实现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时,利用KUT网络和“实用工程师”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6]。

( 三) 不同渠道的资金资助与来源

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市场驱动,导致其资金来主要是基金会和私人的捐赠。美国高校很多创业教育的项目会得到各种基金会的资助,更有许多创业成功的校友积极热情地回馈母校,纷纷回母校设立创业中心,并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捐赠席位。据统计,美国成功创业者对高校创业中心和教席的捐赠接近10亿美元,且每个创业中心的平均捐赠高达1300万美元,而捐赠席位中有95% 来源于私人捐助,5% 来源于公司和基金会[7]。捐赠席位和创业中心的设立与较为零散的创业捐赠相比,更有利于捐赠传统的制度化,从而保证了高校创业教育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而在政府驱动的模式下,政府则成为英、日高校创业教育项目的资金资助主要来源。英国的创业教育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科学创业挑战基金和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等。按资助额度排序,英国政府的创业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以下渠道: 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占资助比例的35% ,区域发展机构基金占13% ,大学占15% ,欧盟基金赞助和捐赠经费来源均低于10%[8]。除了以上主要资金来源主体,原有教与学优异中心基金、科学挑战基金新创业奖学金等也成为创业教育投资的重要补充。开办依托高校的风险企业是日本政府创业活动的重要资助点。早在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构造改革雇用对策本部就提出了在3年内创办1000家大学风险企业的构想。为扶持此类企业的创业活动,经济产业省于2002年财政年度拨款20亿日元,设立专项基金,计划提供额度为3000亿日元的企业债券担保、1000亿日元的房地产担保贷款和400亿日元的无担保贷款。文部科学省为大学的创业者提供上限为5000万日元的研究资金,创业相关活动也成为高校评估拨款的重要指标。经济产业省从产业界的角度,支持大学创办风险企业和产学合作,以推动大学开展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教育研究和服务[9]。日本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 四) 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共性特征分析 篇4

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公共性特征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是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科技服务机构共同搭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一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和专业化团队, 向平台内的企业和社会提供公共的、综合的科技服务, 并部分承担本应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科技服务职能和服务事项。地方政府以购买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方式与大学科技园签订科技服务合同, 并向其支付购买科技服务费用。大学科技园根据合同约定承担公共科技产品研发、生产、供给、服务等。

1. 平台本身的公共性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的目是为企业提供具有一般性的公共技术服务, 孵化出更多创新型的科技企业。科技产业园和产业聚集区这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类似一种准公共物品, 具备公共物品的一系列技术特性, 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公共性的技术服务机构。

2. 平台建设中参与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两种建设模式。一种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 另一种主要依靠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为建设主体。事实上,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 不存在绝对的单一建设主体, 一方为主建设并不意味其他单位不参与。恰恰相反, 平台在建过程中往往有多个参与主体。在实际运行中, 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功能, 担负不同的责任。但它们都是平等的参与主体, 只是在参与过程中的分工和责任不同。因此, 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公共性。

3. 平台服务内容的公共性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最主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所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形态是多样的, 包括公共技术平台、创业资助、园区企业的税收减免等。它提供的科技服务功能是全方位的, 包括政府创新体系机制内孵化器功能、技术中介服务、高新园区的托管等。但所提供的不是紧跟科技动态的前沿科技成果, 而是具有广泛共性的技术方面的基础服务, 适用面很广。技术服务平台从事的是基础性的技术服务工作, 但不能把这种基础性的技术服务当做企业获取利润为目的的服务, 也不可能替代企业的技术研发。设立平台并不意味着企业不需要从事研发工作, 而是为企业从事此类性质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服务, 节省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4. 平台服务对象的公共性

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是一定区域内的企业或者产业聚集区内的企业。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时, 由于企业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近, 平台提供服务比较便捷, 避免了时间浪费。平台建立之后, 为创新基地、企业孵化园、科技园、产业园、实验室、农业科技园等提供基础科技服务。一些小的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搭便车”, 享受平台带来的良好权益。平台的服务对象群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是在其辐射范围内, 缴纳一定标准的费用, 都可以享有这种基础性的公共服务。

5. 平台服务渠道的公共性

平台要服务于企业,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这个具体的载体就是平台的服务渠道。服务渠道体现为技术网络平台、检测仪器、各种实验设备等具体的服务渠道和设施。由于平台提供的是基础公共服务, 这就决定了平台服务渠道的较大适应性, 而不是每服务一次企业就建构一种新的服务渠道, 这是服务平台服务渠道公共性的重要表现。通过充分利用服务平台的渠道作用, 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服务渠道建设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服务平台服务于企业在功能上的延伸。借助于服务渠道, 平台的技术服务功能才能够得到完全的输出和较好的发挥。

6. 平台的公益性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涉及公共服务的整合、再生及自身的运行, 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平台运行需要一定人力物力支持。平台建设初期, 由政府、高校、企业等单位提供原始资金。但平台不是类似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由财政资金始终提供保障的组织。尽管在后续发展中要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技术服务费用, 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其费用应低于市场提供的此项服务费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一个公益性的机构设施, 作为被服务对象的企业共享服务是一种权利。在产业聚集区或科技园区, 企业能享受到这种权利, 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益于自身、有益于整体全局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

二、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平台的公共性体现在平台自身的性质与目标定位上, 平台在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企业对平台的认同和支持。平台的公共性既体现在其静态状态中, 也体现在其动态服务过程中, 平台在理论上的公共性与现实过程中的公共性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两个方面都做好了, 平台的公共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只有厘清这两个方面的相关问题, 才能真正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公共性。因此, 现实中平台的公共性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要想把这个问题做好, 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努力。

1. 加强平台涉及的公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平台所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不同于企业研发的高精尖技术, 它不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而是建立在对基础性公共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这种基础性研究不同于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的创新。因为基础理论研究的技术涉及复杂的学术理论及学术环境, 有更大程度上的难度。对平台基础性公共技术服务的研究, 要结合科技园、产业园的特色, 注重实用性公共基础技术的研发。要结合不同企业在实际中的共性进行探索, 就某一共性问题进行实用度更广的研究, 为企业的实际运行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方面的保障。同时, 平台提供的这种服务又有一定专业深度, 需要专门机构从事专门研发工作。在此方面的研发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强度加大, 可使企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方面的业务, 思考并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 对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做出更好的规划, 从而有利于企业突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有效地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加强平台的基础性公共技术研究能有效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延长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有了基础公共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 一些具有创业意识的民众能节省自己的创业成本, 有效发挥自己的优势, 使得更多想创业的民众没有了后顾之忧, 主动加入创业的行列。平台通过科技公共服务, 为科技园产业园或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提供创新软硬件条件, 降低了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 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有效支持了企业创新创业。[3]基础公共服务的优化及加强, 使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层次感更加分明, 有利于淘汰从事落后技术的企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2. 加强平台服务渠道建设

平台服务渠道是平台能作用于对象企业的具体手段, 加强平台服务渠道建设可提高平台作用于对象企业的实际能力。服务渠道的加强, 对平台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台的服务渠道, 包括网络平台, 具体的技术支持, 线上指导、各种检测设备, 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等。首先, 平台的服务渠道建设应当考虑公共性。平台的服务渠道, 能服务于平台辐射范围内所有需要提供服务的企业。这种渠道的公共性不会因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有所改变。其次, 在平台服务渠道的建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性质构筑不同特点和特色的服务渠道。即服务渠道既有基础性的共性渠道, 又有根据不同特点而建构的特色型或定制型渠道。平台服务渠道的容纳量要根据企业, 也就是服务对象的数量来制定。再次, 平台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能科学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规模及趋势。最后, 在平台服务渠道自身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其同其他区域平台服务渠道的互动交流,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汲取对自身建设有益的养分。

平台的服务渠道建设要考虑到平台自身的性质、特点, 符合平台自身的运行规律, 还要考虑到平台提供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平台服务渠道建设应当综合考虑平台在提供基础技术上的适用性、提供服务上的类似性, 以及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它可以承担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业务培训等具体工作, 帮助企业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平台的服务渠道建设要充分发挥平台在基础服务及对外联系方面的优势, 达到发展完善服务渠道的效果。利用服务渠道收集行业内的最新发展信息, 研究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与著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实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

摘要: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公共性既是技术服务平台的内在属性, 也是技术服务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的外在表现。本文讨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公共性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议意见。

关键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性,服务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4 (15) .

[2]刘万义.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与经验启示[J].中国计量, 2008 (12) .

共性特征分析 篇5

此方法并非凭空建立不同作品主题间的联系, 而是基于被比较作品间主题共性模糊, 同时存有相似写作特征但无法从中直接获取主题信息的情况。即把寻找作品主旨的线索从内容转向写作手法, 当写作手法的比较不足以直接得出结论时, 就通过颠倒其特征的手法间接找出主旨表达的共性。所谓的“镜面写作特征”, 就是通过部分否定来对原有作品写作特点进行颠覆。若用数学符号表示, 当两个需要被拿来比较的作品用集合A, B来表示的话, 二者各自包含的写作特征则可用a, b来表示, 而其镜面写作特征就用a, b来表示, 若能证明a, b均属于另一集合C的话, 则a, b就都属于新集合c, 从而可以得出集合A, B存在交集, 这一交集就是通过传统分析手段无法探寻出的主题共性。下面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的共性写作特征来进行分析:

特征一:战争因素在小说中不作为主要冲突

作为描述一场深刻改变美国历史发展的战争的作品, 两部小说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但通过阅读之后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 理应作为“第一矛盾”的“战争”在这两部小说中都只是映衬人物间冲突的“绿叶”。在《空中骑士》里, 比尔斯仅在第一章末段通过描述小卡特岗哨旁的险要地形来说明主人公的职责重大。在这一段之前, 虽然也是作者对故事发生地景物的描述, 但风格却完全不同:

“……那里有, 小片天然草坪, 一道溪水流贯其间, 但从映谷的边沿望过去, 却很难辨认出来。这片开阔地看起来比普通人家的家庭大不了多少, 其实方圆足有好几英亩。草坪比周围的树林显得分外青翠。再往远处, 耸立着连绵不断的崇崖峻岭……”

虽说是在描写战场, 比尔斯却刻意映射出一种轻松而闲适的氛围, 这些词句更像是在描绘一次郊游或一次远足, 而绝非一幕惨剧即将发生的地点。直到首章末端的那一句“不管是多么荒凉、多么艰险的地带, 人们都要把它变成战场……”时, 读者才恍然大悟。

而就在读者以为将看到北军与南军的针锋相对时, 作者又将我们拉到了一张传统南方家庭的餐桌上, 随机道出了整部小说冲突的所在以及为即将到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这一幕悲剧形成的原因并不在于人类之间的相残相杀, 而是在于责任与亲情间的孰轻孰重。作者在第二章的一句“在战争中杀死一个敌人难道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何况这个敌人突然发现了一桩对自己、对同伴们的安全关系重大的秘密……”就已经说明了战争并非小说要表达的主要冲突。

相比《空中骑士》, 《一个战争片段》在这一方面的特征更加凸显, “克莱恩采用多种手法, 将敌我对立转化成了‘我方’的内部对立”。当中尉被流弹射中手臂后, 并未像传统歌颂英雄主义的作品中那样沉着冷静, 而是“惊叫着看着周围的战友, 仿佛他在怀疑这是起个人袭击”。与此同时, 整部小说中将这种“内部冲突”进行放大, 整部小说里没有任何对南军的描写, 即使在中尉前往医院的路上, 他看到的也是骑手“朝黑压压的一团挥舞着鞭子”, 而并非在战场上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特征二:充斥着对联邦军队的负面描写

这一特征在两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在二位大师的笔下, 象征着正义、自由的北军不仅不像传统作品中那样英勇善战, 反而胆小、懦弱、缺乏训练。《空中骑士》一开场对主人公卡特的描写里, 就写到了“在西弗吉尼亚州一条路旁月桂树丛里躺着一个士兵……他是在值勤的岗位上睡着了的……”将象征正义一方的部队战士赋以“玩忽职守”的特征, 这在绝大多数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中都属鲜见。与此同时, 受到负面词语修饰的不光是卡特, 比尔斯对联邦军队的军官及其他士兵也进行了负面描写。在第三章中, 一位联邦军官“不知是受冒险精神或求知欲望所驱使, 离开了峡谷中隐蔽的宿营地, 漫无目标地听任双脚把他带到靠近峭壁脚下一小片开阔地的下沿”。并因此见证了空中骑士陨落的一幕, 而在看到这一幕时, “强烈的感情使他失魂落魄, 两腿发软跌倒在地。” (the officer was overcome by the intensity of his emotions;his legs failed him and he fell.) 事后也并不是镇定自若, 而是“爬了起来, 颤抖不已。” (the officer rose to his feet, trembling.) 士兵玩忽职守, 军官胆小懦弱, 是《空中骑士》里北军的重要特征。

在《一个战争片段》的北军描写中这一现象更加凸显, 且几乎贯穿全篇。克莱恩在主人公“中尉”受伤后两次提到他“温柔地扶着受伤的手臂, 仿佛它们是玻璃做的”。 (he held his right wrist tenderly as if the wounded arm was made of brittle glass.) 在去往医院的路上, 中尉目之所及尽是混乱的部队以及暴躁的军官, 而在得知自己将被截肢时他表现得极为惊恐, “他盯着学校的老房子的门, 在他眼里那简直是险恶的死亡入口”。国内学界在研究克莱恩对“中尉”这一形象的塑造时认为作者对其赋予了“女性化特征”, 甚至成为表现小说主题的线索, “这些描述相互加强, 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男子汉气概剥夺殆尽”。 (申丹, 2007)

特征三:缺乏对故事背景 (美国内战) 的信息描述

作为反映美国内战的优秀短篇小说, 《空中骑士》与《一个战争片段》对时代大环境的表述、介绍少之又少。以至于读者在阅读这两篇小说时, 很难感受到那个令人血脉偾张的历史背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 林肯为了解放黑奴, 维护国家统一, 推动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进行的这场南北战争是具有正义性的, 但这种本应贯穿美国内战前前后后的“正义性”在两部小说中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卡特向父亲提出参军请求时, 比尔斯并未说明其加入北军的动机和理由, 对于小说里卡特·德路斯所处的那场战斗, 军队为何在此休整?作战的计划和目的是什么?这些本可以用简要语句勾勒出的背景信息在小说里无从查找, 只能说安布罗斯·比尔斯在一部描绘美国内战的作品中刻意淡化了“战争”的因素。

而在另一部作品里, 刻意淡化战争的现象更为明显。整部小说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没有任何描写, 甚至连主人公“中尉”是属于哪一阵营的都没有明确表述, 读者只能从后文“绿木下蓝色的部队”得知主人公是属于象征着正义一方的北军的。由于时间、地点、阵营这些基础性信息甚至用几个词就可以使读者清晰明了, 作者的刻意淡化一方面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同时也为作品赋予了寓言式的特征。

当两部文学作品符合“以战争为主要冲突”“歌颂象征正义一方的军队”“对时代大背景 (美国内战) 有明确描述”, 这三方面特征时, 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将其划归到歌颂传统英雄主义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歌颂传统英雄主义”就是《空中骑士》与《一个战争片段》“镜面特征”的“交集”。可以用集合C来表示, 由此可得, a, b, c之间的交集就可以用c来表示, 也就是“歌颂传统英雄主义”的“镜面”, 即“对传统英雄主义的颠覆与讽刺”就是这两部作品主题上的共性特征。而这一共性的发现也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两部作品的理解, 这一特征也可以使读者明白在《空中骑士》中, 比尔斯为何歌颂圣人似的描绘属于南军的空中骑士, 也会理解《一个战争片段》中中尉受伤后周围士兵不明所以的举动, 小说主题新的发现无疑会为人们带来对熟悉作品的全新认识。

在进行文学比较时, 大多数研究者会依据冲突、人物、背景等基本要素来将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 而当这些基本要素相互冲突时常常会放弃对其相互之间的主题共性进行探究。而通过寻找“镜面特征”的方法, 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式, 发现易被忽略但又对分析文学作品有着深刻意义的细节, 从而开辟文学批评的新领域。

摘要:本文以《空中骑士》与《一个战争片段》两部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为例, 介绍了一种通过寻找原作写作共性的相反特征来探究作品间主题共性的新方法, 从而解决了被比较作品间主题共性模糊, 同时存有相似写作特征但无法从中直接获取主题信息的情况。通过对“镜面特征”的寻找, 得出了两部作品“对传统英雄主义进行颠覆与讽刺”的主题共性。

关键词:主题共性,写作特征,镜面特征,《空中骑士》,《一个战争片段》

参考文献

[1]陈福顺.论《空中骑士》的艺术特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34.

[3]申丹.“整体细读”与深层意义——克莱恩“一个战争片段”的重新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 2007.

[4]魏亚宁.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赞歌[J].成都大学学报, 2015.

共性特征分析 篇6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电视谈话节目从最初的在央视开始, 到地方卫视形成了遍地开花的情况, 从某种程度来看, 电视谈话节目的繁荣, 对于推动我国民主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和内容大多是由精英阶层主导的, 因此一开始的电话谈话节目最初的选题范围比较小, 谈话的节目“话语权”都是部分精英阶层把持。因此如何广开言路, 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的公共性特征, 有助于电视谈话节目内容的丰富, 形式的创新, 从而提高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一虎一席谈》是凤凰卫视推出的一个电视谈话, 该电视谈话节目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 在谈话主题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关注公共领域, 畅所欲言的特征, 《一虎一席谈》对于丰富电视谈话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意义。本文拟在分析《一虎一席谈》谈话节目公共性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未来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公共性特征及发展方向。

二、电视谈话节目公共性特征———以《一虎一席谈》为例

(1) 电视谈话节目公共性特征的理论分析。公共性特征源于公共领域这个词汇, 公共领域塔诺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 公共领域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庞大, 公共领域一般涉及的具有公共性特征的内容, 例如宏观经济、政治民主、民生问题、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问题等。在媒体传播过程中, 公共领域是经常涉及各一个范围, 或者说公共领域是媒体作为传播对象的一个主要方向和内容。公共领域涉及众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对电视谈话节目丰富内容和形式创新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对于推进社会民主和法治,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 电视谈话节目公共领域选题的设置。电视谈话节目可以从共领域进行选题, 突出电视谈话节目的公共性特征。以《一虎一席谈》议题设置为例, 电视谈话节目的公共性特征涉及电视谈话节目能否成功, 《一虎一席谈》在选题的设置比较注重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 在选题上注重突出公众的意见和看法, 有不少选题是根据网民调查而最后确定。以2014年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的选题为例, 5月份《一虎一席谈》选题分别围绕的是中日关系、钓鱼岛问题、国内房地产是否到了拐点等作为选题, 这些选题直接涉及政府和民主关注的重大政治和民生问题, 尤其是房地产是否到了拐点直接关系到了目前中国经济社会重要问题, 针对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 泡沫什么时候破灭, 房地产产业的发展等问题进行激烈辩论, 发人深省。

(3) 电视谈话节目公共性选题丰富性。《一虎一席谈》在选题上突出公共性特征, 而且注重选题的新闻性、及时性、重要性。不论选题的大小, 都力求做到对社会经济发展、个人观感产生重要的影响及比较强的干预, 丰富了看问题的角度, 拓展了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和角度。其中《一虎一席谈》公共性选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教育多个领域, 同时注重对每个公共性选题所产生的矛盾观点、注重对于公共性选题的对立性的辩论, 思则明辨, 不但体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 也提高了电视谈话节目深度和广度, 凸显了电视谈话的价值和意义。

三、凸显电视谈话节目公共性特征的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谈话节目, 在选题上比较单一、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电视谈话节目往往是娱乐性的, 或者是情感类节目, 关注公共性的话题明显偏少。即使有关于公共性话题的, 但是也是以所谓的专家、学者一言堂式的谈话, 这种谈话节目由于没有现实的冲突, 矛盾无法体现, 问题无法拓展, 角度无法展开, 导致电视谈话的价值含量大打折扣。因此对于未来电视谈话节目凸显公共性特征结合《一虎一席谈》谈话节目的特点, 提出如下建议。

(1) 结合现实公共性进行谈话选题。要结合现实的公共领域的需要, 进行谈话选题, 如《一虎一席谈》在议题设置上真正体现了“公共性”特征, 这也是该节目策划上的亮点、从2007年开始, 《一虎一席谈》在“两会”期间推出的“两会”特别节目已成为受公众瞩目的独特风景, “两会”特别节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两会”代表、委员们献言献策、表达民意的舞台移进演播室, 并通过现场网络和网友进行实时对话交流, 让平常百姓见之不易的“两会”大讨论进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2) 突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互动性。从电视节目发展的角度看, 《一虎一席谈》节目的出现, 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影响十分突出:它使电视节目在观众参与方面, 跨越了“听你说”, 而进步为观众自己的“我要说”。其实, 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国内电视谈话节目已经充分证实了中国的电视受众, 不仅“会说”, 而且“能说”;只要选题贴切、实在, 参与者都是可以侃侃而谈的。正如许多人对“谈话类”节目评价的那样:怎么没看见过排练, 没听到过背台词, 也没有一次次的重拍?那养鸟的老头儿、农村的大嫂以及忙碌在生产第一线的普通人在摄像机前怎么就能说得那么好, 那么动情, 那么流畅?其实这就是节目制作者与节目收视者产生了思想共鸣和情感互动, 也就是说改变了以往的单向传输, 变成了双向互动交流。

(3) 选题应尽量以小见大。电视谈话节目的公共性要从小的选题, 释放出大的含义。从而使参与人有话有说, 要有明确的表达观点的渠道和方向, 因此选题应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例如《一虎一席谈》关于房地产到了拐点的辩论, 都是基于宏观问题而选择的一个百姓关心, 企业、专家都有所可说的话题, 通过房地产是否到了拐点的辩论, 可以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 产生重要影响。

摘要:随着电视谈话节目形式和内容的不断丰富, 富有公共性特征电视谈话节目日益得到大众的青睐,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本文以《一虎一席谈》为例, 全面分析电视节目公共性特征, 并预测未来电视谈话节目从公共性特征去进行形式和内容创新, 富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公共特征,对立矛盾,价值

参考文献

[1]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2) .

[2]徐帆.群口时代背景下的公共话语空间建构[J].周午节日论坛述评, 现代传播, 2007 (3) .

英汉广告语修辞与句法共性分析 篇7

广告, 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 即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具有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消息。“广告”的英文Advertise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rtere, 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 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伴随商业社会出现的一种文化形态, 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特征, 是现代中西方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及文化传播途径。

无论是英语广告还是汉语广告, 其目的都是向人们宣传某种产品或者推广某种公益理念, 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然而共性却极为突出。本文着重讨论英汉广告语在句法和修辞方面的相似性。

一、英汉广告语句法共性

广告形式多样, 但目的和要求却是一致的, 必须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 以最简短的言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使人们对广告宣传的内容产生兴趣。

(一) 多用简单句和并列句, 少用主从复合句

广告的宗旨是使广告内容易于理解和接受。英语广告不再像在文学作品中偏爱复合句, 而汉语本来就偏爱使用短句, 因此, 英汉广告语在使用简单、并列句方面达成一致。简单句、并列句不仅语言精练, 且由于节奏明快、结构相似而易于记忆。

We lead, others copy.我们领先, 他人效仿。 (理光复印机)

Life for fun, style for teens.人生追求情趣, 年轻追求个性。 (天美意鞋)

爱生活, 爱拉芳, 我爱拉芳。 (拉芳洗发水)

(二) 多用祈使句和口语, 少用书面语

广告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进而采取行动, 因此要尽量采用“鼓动性语言”。而祈使句本身就是一种请求、叮嘱、号召, 且简短精练, 富有感染力, 经常被采用为广告句式。此外, 广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英汉广告语也应尽量口语化、生活化。

例如:Just do it.只管去做。 (耐克运动鞋)

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让我们做得更好。 (飞利浦电器)

怕上火, 喝王老吉。 (王老吉饮料)

康师傅, 好吃看得见! (康师傅方便面)

(三) 多用主动句, 少用被动句

引导消费者消费是广告的最终目的, 然而消费行为应该完全是主动的, 而不是“被迫的”, 因此广告较少使用被动句。汉语中本来被动句使用就不多, 相似的消费心理使得英汉广告语在主被动句使用上趋于一致。

例如:We integrate, you communicate.我们集大成, 您超越自我。 (三菱电工)

果冻我要喜之郎! (喜之郎果冻)

(四) 常用疑问句

广告中的疑问句是没有疑问的疑问句。相比陈述句而言, 疑问句生活气息更浓, 更易拉近距离, 引起人们兴趣。如:Have you driven a Ford lately?这则英文广告言外之意在于:福特汽车的优点你都了解吗?福特最近的新技术产品你有所耳闻吗?让人止不住要去追问一番。又如汉语广告:海尔滚筒洗衣机好在哪里;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 (联想集团) 。这些疑问句很容易激起观众对该产品的兴趣, 从而达到宣传效果。

二、英汉广告语修辞共性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英汉广告语都追求“新、奇、特”。不仅在遣词造句上独具匠心, 还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英汉广告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双关、重复、押韵、对照、对偶。

(一) 比喻

比喻是广告中常用的一种修辞, 把一种商品用另一种形象来表达出其内涵, 语言更生动形象, 展示出产品的特性, 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美好的心理联想, 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

Featherwater, light as a feather.法泽瓦特眼镜, 轻如鸿毛。 (Feathewater眼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为了保护您的心灵, 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眼镜广告)

(二) 拟人

广告把无生命的商品或服务赋予生命和情感, 从而给人生动、真实、亲切的感觉。例如:

Apple thinks different.苹果电脑, 不同凡“想”。 (苹果电脑)

李锦记——餐餐陪着您。 (李锦记食品)

苹果电脑将“Apple”拟人化, 赋予其会思考的能力, 增加了吸引力;李锦记食品将李锦记比拟成用餐时候不可缺少的伙伴, 提高人们对它的依赖度。

(三) 双关

广告语充分利用语言中同音异义或谐音的关系, 使某些词或句子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双重的意义, 新颖有趣, 令人过目不忘。如:

Oh, I see!哦!我看见了! (OIC眼镜)

美国“OIC”眼镜公司的广告“Oh, I see”与公司名称OIC谐音, 赋予了OIC“哦!我看见了!”的字面含义。同时, “I see”使品牌和眼镜公司的业务及产品质量联系在一起。

汉语的双关则主要是利用谐音来表现的, 例如:

华素片, 快治人口。 (华素片)

“快治”具有“速效”的性能, 又有与“脍炙”同音, 暗含了成语“脍炙人口”, 让人联想到其疗效显著。

又例如:以帽取人! (帽子公司广告) ;咳不容缓。 (止咳糖浆)

(四) 重复

广告语言力求简洁, 避免重复, 但为了强调某个特征, 突出某种情感, 可以使用重复的修辞手法, 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Stay first class, drive first class. (旅馆广告)

广告中重复使用“first class”, 使这家旅馆尽显高档及服务质量之高。

今年过节喝什么, 非常可乐, 乐一乐;今年过节送什么, 非常可乐, 你乐我乐, 大家乐。 (非常可乐广告)

非常可乐广告重复使用一个“乐”字, 将喝什么、送什么的快乐心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使消费者萌生购买欲望。

(五) 对照

利用反义词和对照矛盾来加强句式的气势。例如:

Do more, work less. (苹果电脑)

Big thrills, small bills. (Budget出租车)

老朋友, 新感觉。 (摩托罗拉)

不同的酷, 相同的裤。 (Levi’s牛仔裤)

(六) 对偶

广告词如果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 准确生动, 会给人以美感和节奏感。如:

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没有不做的小生意, 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IBM)

情系中国结, 联通四海心。 (中国联通)

年年岁岁雪相似, 岁岁年年豹不同。 (雪豹皮装)

雪豹皮装这则广告句式整齐对称, 令人赏心悦目, 同时还突出了雪豹品牌及其适用季节。

(七) 押韵

英汉广告语言的押韵是把广告商品同语言的韵律挂钩, 使消费者在感叹语言美的同时, 产生购买欲望。押韵有押头韵和押尾韵, 能使广告节奏明快、优美, 容易被人记住。如:

Go well, go shell. (Shell公司广告)

穿上双星鞋, 潇洒走世界。Double star takes you afar. (双星鞋)

双星鞋的双语广告, 都用了押尾韵的修辞手法, 读起来琅琅上口, 给人以美感, 并易于记忆。

三、结语

本文从句法和修辞方面论述了英汉广告语中的共性。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 人类语言千差万别, 但人类借助语言表述思想和意识的方式却是相似的。英汉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差异都很大, 但是在广告宣传、迎合消费心理方面却高度一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 民族间交流的日益密切, 这种一致将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陈骋.国际广告语言特点比较研究[J].企业经济, 2004 (12) .

[2]崔刚.广告语言30000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3]关翠琼.试析英汉广告语言特点的相似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科版) , 2005 (5) .

[4]潘清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 2002 (6) .

[5]潘清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比较与翻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5) .

[6]任玲玲.英汉广告文体的共性分析[J].内江科技, 2008 (3) .

[7]谭卫国.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3 (2) .

【共性特征分析】推荐阅读:

共性分析10-18

教学共性07-18

翻译共性06-09

共性服务06-28

共性结构08-06

共性建设08-14

共性探讨10-31

公共性05-10

物流需求共性05-17

个性与共性06-20

上一篇:警察公共关系下一篇:电力民生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