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分析

2024-10-18

共性分析(精选12篇)

共性分析 篇1

自2013年8月份起, 国家审计署将根据国务院要求, 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 此次审计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

地方政府举债方式包括其直接承担债务 (财政负债) 和提供信用担保所产生的债务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 两大类。地方政府究竟有多少债务, 各方说法不一, 近期, 媒体所披露的由花旗银行、国家审计署、财政部相关人员及个别专家学者所估计的数额也相差甚远, 少的估计12万亿, 多的估计数多达40万亿, 由此可见其数目之巨、管理之乱。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就是由地方政府 (含其所属部门、机构、事业单位等) 通过财政拨款、土地注入、股权划转等形式设立的具有投融资功能的企业。

会计师事务所为政府举债提供了审计服务, 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作为公司制企业, 其年度会计报表一般都得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发现, 这些平台存在着如下共性问题。

一、资产价值被虚增

一般地, 政府对平台投入的资产以土地使用权居多, 次之有现金投资、股权折价投资等。管理者为使注册资本达到一定的额度、名义上扩大资产规模, 往往通过资产评估虚抬资产价值入账, 有些平台甚至把低质资产、无使用价值的资产作为股东投入资产, 使得平台自成立之初就虚增资产、带病运营。如某平台注册资本80个亿, 土地使用权投入占70%, 而这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却是周边尚未开发的盐碱地, 仅仅办理了出让手续、取得国有工业土地使用权证而已, 其实际价值不言而喻。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其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计入损益。某些平台在不具备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条件下, 歪曲理解准则条文, 通过资产评估不断抬高资产价值, 然后调账, 这既增加了资产账面价值, 又确认了当期损益, 从而达到了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二、股权管理走形式

出于增加平台注册资本或整合国有企业的目的, 政府时常将本地区原有国有企业的股权转由平台持有, 这对政府而言似乎甩了包袱, 减轻了其对名目繁多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责任, 但对平台而言, 这种整合往往是有名无实, 管理上力不从心, 控制无力。某平台控股子 (孙) 公司达40个, 年度会计报表应纳入合并范围的会计主体应为41个, 而实际有效纳入合并的会计主体只有35个, 未纳入合并的均为原有国有企业的股权转由平台持有而形成控股关系的子公司, 其中有一个未纳入合并的全资子公司报表资产总额占平台合并后资产总额的13.51%。

三、公益支出资本化

企业应以盈利为目的, 而平台作为企业却以融资为目的, 以政府城市运营需要为目的。实际操作中, 平台政企不分, 承担过多的公益项目。某平台资产37亿元, 其中由政府协调用于城建支出、虚挂往来的款项达10多亿元;会计学上的资产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而某平台账面固定资产中, 含市区道路建设、公共广场、创建绿化、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及科技馆、文化中心等未来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不具备会计学上资产意义的资产达18.67亿之多, 占其资产总额的24.15%。

四、担保诉讼纠纷多

平台由政府投资设立, 并提供信用担保, 因此, 平台对外提供担保并不是以企业管理规范和商业运行规则来进行, 而是根据政府统筹需要, 根据地方融资需要决定是否提供担保。某平台在提供对外担保前仅审查是否有政府相关授权、对方是否为国有企业等, 诸不知, 发生损失后个人责任规避了, 而平台却官司连连、纠纷不断、债务缠身。

五、政府补助名目广

土地出让金返还、税收减免退、拆迁补偿、专项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财政补助等名目繁多的各类补助、税收优惠等, 都遗留着政府扶持平台的影子。但其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确认的合理性时常让注册会计师心存疑虑。

六、主营业绩水分大

平台重融资、轻经营的职能和政企不分的性质, 决定了大多数平台并没有主营业绩, 但为了发债、为了获得贷款, 必须把报表“做”好, 必须把主营“粉饰”好。于是, 大部分平台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 其主营业绩注水严重。某平台成立时, 政府将持有的地方大型零售商业企业33%的股权注入, 该企业2012年销售额达7.68亿元, 平台不具备将该企业纳入合并范围的任何条件, 但为了融资需要, 便“补办”手续, 纳入合并, 当年该企业销售额占平台合并后销售额的97%。

当然, 以上仅为对平台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共性问题, 此外还有较多与其固有职能和性质密不可分以及与以上问题相关的派生问题, 如:成立时间短, 人员配备差, 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薄弱, 内部控制流于形式;资产被虚增, 折旧、摊销却不足等等。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上述问题,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阶段, 有的是知难而退、挥手再见;有的是“聋子不怕雷, 瞎子不怕蛇”而“勇往直前”;更多的则保持一定的专业谨慎, 尽量权衡得失, “科学包装”、“补办”文件, 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平心而论, 在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方监管严重缺失、委托方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大环境下, 注册会计师要“强卖”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真的难以做到, 其实这也违背市场规则。注册会计师处于“欲为之, 实不能为”的窘境。就文章所分析的问题而言, 平台仍要运转, 审计还得进行, 报告必须“标准”, 这种面上的问题让人无奈、令人深思。

共性分析 篇2

艺术媒介决定论”是电影学原理四大基本内容的第一要义。它的核心思想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各门类艺术以各自的表现媒介形成根本区别,电影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第二个层次,艺术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各门类艺术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创作方法。

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在创作思路和方法上一脉相承,有很多相同点,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因为电影与戏剧这两种艺术形式在艺术特点以及美学方面的艺术评定标准不一样。

一、艺术媒介与艺术材料

在《电影学原理》一书中曾经提到,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在艺术理论层面意义上使用了艺术媒介这个范畴;亚里士多德没有对艺术媒介这个范畴进行形而上的定义,但已经隐含了艺术媒介构成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区别的思想萌芽”.除亚里士多德之外,莱辛也在其着作《拉奥孔》当中论述了关于艺术媒介的“符号化”定义。

其实,《电影学原理》中早就通过严谨的求证和推论,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媒介的定义。艺术媒介,“即艺术的表现媒介,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是艺术材料在艺术作品中的感性呈现,是某种具体类别的艺术作品的全体对象所构成的集合的总特征”.电影艺术的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戏剧艺术的.媒介是“语言和外部形体动作”.艺术材料即艺术作品是由什么物质材料构成的。稍微宽泛一点的定义是:艺术材料是指用于艺术创作的物质材料。艺术材料是艺术媒介的物质载体,艺术媒介要通过艺术材料才能得到体现。从表演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戏剧艺术还是电影艺术,期间有一种艺术材料是共同作用于两种艺术形式的,那就是演员本身。

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共同点

戏剧与影视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在其中演员都充当着三方面的作用,作为创作主体的同时还具备工具材料以及被创作对象的作用,剧本提供的人物形象的创作通过表演这个过程来进行表现,创作过程也结合了演员本人的一些个人感情与个人气质,也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表演,演员都同时充当着“创造者”“创作素材”以及“表演的最终呈现者”三个角色。

对于演员的培养来说,不管是影视还是戏剧都必须注重基本的素质训练,只有功底扎实了才能走得更远。对于技巧方面的培养来说,现在有一种类似于“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将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搬到屏幕或舞台上来就行,不要刻意对演员进行技巧培训。虽然现在流行的一种对演员成功判读的标准很正确,即一个成功的演员创作的人物形象往往会让观众忽略了他是在演戏,并高度评价这种演员的表演水平。然而,不能说他们的演技与表演本身无关,这种说法是对演员的不尊重,而且违背了哲学原理,错把对自然的真实反映当成自然了。

在《电影表演基础研究》一书中,着名影视研究学者齐士龙先生强调了组织行动对于表演技巧的重要性。因为在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组织行动贯穿始终,从被动的培养到自我组织表演,最后到完整的组织人物角色扮演。

除此之外,台词的创作也不能局限于剧本,而是应该随着表演艺术创作过程的进行不断更新,融合自己的情感创作出更有感染力的台词,甚至整个作品。在表演过程中时刻记住“行动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而对于我们要研究的表演艺术,节奏的影响同样存在。这里的节奏即剧本本身的角色在剧情中的节奏和演员表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节奏。前者需要演员整体把握演出角色的节奏,对于后者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就应该处理好表现的力度和展现角色速度的问题。因为演员在表演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的幅度大小、频率、快慢都是一个固有的节奏,节奏掌握得越好,表现效果也就相应地越好。

由此可见,节奏包括演员内心和肢体方面的动作强弱、持续时间等,它体现在整个表演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艺术作品,剧本塑造的人物个性以及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剧本叙事的进展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整体节奏,体现着作品的发展速度。一个好的作品总是节奏抑扬顿挫,长短交替,动作表现强弱恰当结合,这些节奏与人物的表演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有机的节奏感受。节奏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力的体现。

三、结论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物质材料都可以用于艺术创作,从而进入艺术材料的范畴,但是演员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艺术材料,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在“表演”层面上简单论述一下“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在引领我们进入艺术世界时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才使得表演在两种艺术形式当中的作用日渐重要起来。

参考文献:

[1] 徐平,常莉 . 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共性分析 篇3

关键词 公共性;农村组织;华南宗族型村落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我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生产结构还是生活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理性”思维渗透于私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以传统共同体形式存在的乡村社会逐渐“原子化”和“疏离化”。公共性作为共同体中人存在的抽象属性也在消解的变化中具有新的生机,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其流变的脉络。基于此,以华南乡村社会组织为基点来考察公共性再造的特点,来把握农村社区中公共性的变异形式与内容,村民的公共共识,是怎样在传统宗族文化中得到激活、调动与整合的。

1 公共性流失与变异共存

1.1 传统宗族组织公共性的流失

传统宗族组织的“公共性”从建国以后一直在减弱,虽然出现改革开放后传统宗族的复兴与重建,但只是在仪式与祖宗信仰层面的复兴,个体可选择性较大,最关键的是村落共同体的互动交往和关联程度一直在下降,并没有出现传统长老教化统治下的伦理规则与利益共识。很显然,传统家族式的公共性,并不能维持具有更广泛空间,更多元化人群的现代意义上公共性的局面,传统以伦理本位为联系的血缘关系被现代化分工下的业缘关系所替代,公私相对的利益观念被强私弱公所替代,自然人情的互惠被理性化的金钱关系所替代。这些微观个体层面的变化,造成宗族性合作状况的式微,需要更强的力量维持乡村共同体,而这样的力量就是非宗族化的民间社会组织的崛起。

1.2 民间社会组织公共性的变异

在我国转型期中,乡村民间社会组织在传统和集体化时期的环境限制下突围并得以发展,这些社会组织所释放出的“公共性”是区别于传统家族组织“公共性”的,乡村范围空间更大且有市民社会的特色。传统乡村理事会的形式很早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是基于宗族族长主事的一项家庭制度,各房支都有代表,在祖祠下统一协商事务。而当下华南农民理事会具有较好的民意基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宗族在传统村治的示范作用,在传统和现代不同的背景环境下,两者有诸多的相似。理事会成员构成的相似性,传统中国乡土社会依靠乡绅能人治理,主要是退隐归乡的政治精英,登科未果的文化精英,一族之长的宗族精英,商贾地主的经济精英。而当下农民理事会中的“五老”具有较高的威信,能够说得上话,办得了事。总之,当下农民理事会可以很大程度上找到中国的村治传统,传承了乡村治理中对乡土权威的借重,但又对这一传统进行了创新与改造[1],是公共性变异中新的组织形态,充分的吸取了传统宗族组织中的优势。宗族组织和非宗族民间社会组织这“一降一升”的发展态势,印证了乡村“公共性”在传承中不断扬弃的流变状态,是自我复制和完善的过程。

2 公共性的等级线性发展

2.1 乡村传统公共性主体的突围式发展。

罗尔斯等强调公共性的高级形态中,公共性要求理性化的人们达成共识并成为民主宪政的合法基础,共同维护自由平等和政治的公平正义[2]。华南传统宗族下的“公私”观念,突破了集体化时期的政策束缚后,自身经历了不断理性化、原子化过程,最终通过农民理事会组织来协调各自物质利益,用现代契约的组织形式来整合社会秩序,本身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个体不断祛魅化的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传统个体的血缘纽带已经弱化,突破小家族、小圈子的族群公共性已经是必然,更多的是有理性化的个人在协商过程中达成共识。

2.2 个体博弈中合作共识的达成

基于阿伦特关于公共领域的公开性与开放性来说,公共性本身是有等级之分的,在具体测量中主要体现在公共性的强弱程度上,只是满足“应当人人皆知”的条件是“弱”公共性,满足所有参与者发言并期待他人回应的是“强”公共性[3],“强的和弱的公共性可以作为判断共识优劣程度的标准”[4]。农民理事会组织为理性化的个体搭建了一个寻找共识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家可以基于自身信息与成本寻求利益的最大化的平衡,在这样的协商博弈的机制中塑造了公共决策,并且每一个都知晓,这就是“强”公共性的体现。反观传统社会组织的作用,其乡村精英的绝对权威抑制了每一个诉求的空间,剥夺了大多数人对村级发展的话语权,既没有公平竞争的基础,也没有良性互动的条件,公共性发展程度较低。

3 传统乡村公共性社会资源的整合

通过当下华南农民理事会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它的出现不仅是解决当下乡村问题的现实要求,更是历史发展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乡村共同体的重建,需要借鉴类似传统权威的社会文化资源,从而在社会组织层面的改造中能够彰显传统公共性的优秀的一面。“公共资源”一般意义上是指群体间共享的、不可分割的实物或非实物的存在形式。一般意义上包括公共物品,而另一种非实物形式存在乡村社会资源则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具体包括伦理道德、习俗信仰、组织规范等以文化形式存在的资源。在乡村农民理事会组织较好的对传统宗法制度实现了“再发现”与“再构造”,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利用这些乡土的公共社会资源致力于乡村公共性的再造,在组织层面上实现了对传统村治的改造,通过组织制度框架的有机结合,较好的实现了理事会在当下的嫁接,契合了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

4 结语

华南村落普遍已经在集体化的“革命”与市场化的“冲击”下肢解得支离破碎,疏离化的人际关系,原子化的个人行为,合作难的现实困境,空心化的村落结构都已经预示着当下村庄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而从公共性流变的过程中可见,首先,通过建立已有的传统社会资源,并吸收现代组织管理技术,可以重新唤醒公共理念并激活公共事业的发展。其次,通过类似把组织制度优势转换成经济发展的优势,走出乡村共同体消解的困境,再造乡村的公共性,是实现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与稳定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李勇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中国传统村治的成功借用与改造[J].学习与探索,2007(3):80-81.

[2]洪明星.国家隐退下的村庄公共性——以豫中X村为考察对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45.

[3]郭湛.社會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5.

[4]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33.

英汉广告语修辞与句法共性分析 篇4

广告, 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 即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具有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消息。“广告”的英文Advertise一词源于拉丁语Advertere, 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 并诱导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伴随商业社会出现的一种文化形态, 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特征, 是现代中西方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及文化传播途径。

无论是英语广告还是汉语广告, 其目的都是向人们宣传某种产品或者推广某种公益理念, 虽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然而共性却极为突出。本文着重讨论英汉广告语在句法和修辞方面的相似性。

一、英汉广告语句法共性

广告形式多样, 但目的和要求却是一致的, 必须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 以最简短的言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使人们对广告宣传的内容产生兴趣。

(一) 多用简单句和并列句, 少用主从复合句

广告的宗旨是使广告内容易于理解和接受。英语广告不再像在文学作品中偏爱复合句, 而汉语本来就偏爱使用短句, 因此, 英汉广告语在使用简单、并列句方面达成一致。简单句、并列句不仅语言精练, 且由于节奏明快、结构相似而易于记忆。

We lead, others copy.我们领先, 他人效仿。 (理光复印机)

Life for fun, style for teens.人生追求情趣, 年轻追求个性。 (天美意鞋)

爱生活, 爱拉芳, 我爱拉芳。 (拉芳洗发水)

(二) 多用祈使句和口语, 少用书面语

广告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进而采取行动, 因此要尽量采用“鼓动性语言”。而祈使句本身就是一种请求、叮嘱、号召, 且简短精练, 富有感染力, 经常被采用为广告句式。此外, 广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英汉广告语也应尽量口语化、生活化。

例如:Just do it.只管去做。 (耐克运动鞋)

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让我们做得更好。 (飞利浦电器)

怕上火, 喝王老吉。 (王老吉饮料)

康师傅, 好吃看得见! (康师傅方便面)

(三) 多用主动句, 少用被动句

引导消费者消费是广告的最终目的, 然而消费行为应该完全是主动的, 而不是“被迫的”, 因此广告较少使用被动句。汉语中本来被动句使用就不多, 相似的消费心理使得英汉广告语在主被动句使用上趋于一致。

例如:We integrate, you communicate.我们集大成, 您超越自我。 (三菱电工)

果冻我要喜之郎! (喜之郎果冻)

(四) 常用疑问句

广告中的疑问句是没有疑问的疑问句。相比陈述句而言, 疑问句生活气息更浓, 更易拉近距离, 引起人们兴趣。如:Have you driven a Ford lately?这则英文广告言外之意在于:福特汽车的优点你都了解吗?福特最近的新技术产品你有所耳闻吗?让人止不住要去追问一番。又如汉语广告:海尔滚筒洗衣机好在哪里;人类失去联想, 世界将会怎样? (联想集团) 。这些疑问句很容易激起观众对该产品的兴趣, 从而达到宣传效果。

二、英汉广告语修辞共性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英汉广告语都追求“新、奇、特”。不仅在遣词造句上独具匠心, 还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英汉广告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双关、重复、押韵、对照、对偶。

(一) 比喻

比喻是广告中常用的一种修辞, 把一种商品用另一种形象来表达出其内涵, 语言更生动形象, 展示出产品的特性, 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美好的心理联想, 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

Featherwater, light as a feather.法泽瓦特眼镜, 轻如鸿毛。 (Feathewater眼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为了保护您的心灵, 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 (眼镜广告)

(二) 拟人

广告把无生命的商品或服务赋予生命和情感, 从而给人生动、真实、亲切的感觉。例如:

Apple thinks different.苹果电脑, 不同凡“想”。 (苹果电脑)

李锦记——餐餐陪着您。 (李锦记食品)

苹果电脑将“Apple”拟人化, 赋予其会思考的能力, 增加了吸引力;李锦记食品将李锦记比拟成用餐时候不可缺少的伙伴, 提高人们对它的依赖度。

(三) 双关

广告语充分利用语言中同音异义或谐音的关系, 使某些词或句子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双重的意义, 新颖有趣, 令人过目不忘。如:

Oh, I see!哦!我看见了! (OIC眼镜)

美国“OIC”眼镜公司的广告“Oh, I see”与公司名称OIC谐音, 赋予了OIC“哦!我看见了!”的字面含义。同时, “I see”使品牌和眼镜公司的业务及产品质量联系在一起。

汉语的双关则主要是利用谐音来表现的, 例如:

华素片, 快治人口。 (华素片)

“快治”具有“速效”的性能, 又有与“脍炙”同音, 暗含了成语“脍炙人口”, 让人联想到其疗效显著。

又例如:以帽取人! (帽子公司广告) ;咳不容缓。 (止咳糖浆)

(四) 重复

广告语言力求简洁, 避免重复, 但为了强调某个特征, 突出某种情感, 可以使用重复的修辞手法, 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Stay first class, drive first class. (旅馆广告)

广告中重复使用“first class”, 使这家旅馆尽显高档及服务质量之高。

今年过节喝什么, 非常可乐, 乐一乐;今年过节送什么, 非常可乐, 你乐我乐, 大家乐。 (非常可乐广告)

非常可乐广告重复使用一个“乐”字, 将喝什么、送什么的快乐心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使消费者萌生购买欲望。

(五) 对照

利用反义词和对照矛盾来加强句式的气势。例如:

Do more, work less. (苹果电脑)

Big thrills, small bills. (Budget出租车)

老朋友, 新感觉。 (摩托罗拉)

不同的酷, 相同的裤。 (Levi’s牛仔裤)

(六) 对偶

广告词如果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 准确生动, 会给人以美感和节奏感。如:

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没有不做的小生意, 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IBM)

情系中国结, 联通四海心。 (中国联通)

年年岁岁雪相似, 岁岁年年豹不同。 (雪豹皮装)

雪豹皮装这则广告句式整齐对称, 令人赏心悦目, 同时还突出了雪豹品牌及其适用季节。

(七) 押韵

英汉广告语言的押韵是把广告商品同语言的韵律挂钩, 使消费者在感叹语言美的同时, 产生购买欲望。押韵有押头韵和押尾韵, 能使广告节奏明快、优美, 容易被人记住。如:

Go well, go shell. (Shell公司广告)

穿上双星鞋, 潇洒走世界。Double star takes you afar. (双星鞋)

双星鞋的双语广告, 都用了押尾韵的修辞手法, 读起来琅琅上口, 给人以美感, 并易于记忆。

三、结语

本文从句法和修辞方面论述了英汉广告语中的共性。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 人类语言千差万别, 但人类借助语言表述思想和意识的方式却是相似的。英汉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差异都很大, 但是在广告宣传、迎合消费心理方面却高度一致。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 民族间交流的日益密切, 这种一致将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陈骋.国际广告语言特点比较研究[J].企业经济, 2004 (12) .

[2]崔刚.广告语言30000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3]关翠琼.试析英汉广告语言特点的相似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科版) , 2005 (5) .

[4]潘清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 2002 (6) .

[5]潘清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比较与翻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5) .

[6]任玲玲.英汉广告文体的共性分析[J].内江科技, 2008 (3) .

[7]谭卫国.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3 (2) .

共性分析 篇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当前电影市场现状分析„„„„„„„„„„„„„„„„„„„„„„2

二、小成本电影含义解析及其发展现状„„„„„„„„„„„„„„„„„2

(一)小成本电影含义解读„„„„„„„„„„„„„„„„„3

(二)小成本电影发展现状„„„„„„„„„„„„3

三、近年来成功小成本电影的共性„„„„„„„„„„„„„„„„„„„3

(一)题材选择:小成本小故事„„„„„„„„„„„„„„„„„„„3

1.小制作从小情感入手„„„„„„„„„„„„„„„„„„„„3

2.独特的“本土化”情节更加贴近观众„„„„„„„„„„„„„4

(二)更加细致的市场定位„„„„„„„„„„„„„„„„„„„4

1.市场定位受题材限制更加细致„„„„„„„„„„„„„„„„4

2.目标观众明确„„„„„„„„„„„„„„„„„„„„„4

(三)推陈出新的营销方式„„„„„„„„„„„„„„„„„„„„„ 5

1.别出心裁的运用传统营销方式„„„„„„„„„„„„„„„„5

2.小成本电影对新颖推广方式的不断尝试„„„„„„„„„„„„6

(四)与“大片”的互补性„„„„„„„„„„„„„„„„„„„„„7

1.类型的互补性„„„„„„„„„„„„„„„„„„„„„„„7

2.档期的互补性„„„„„„„„„„„„„„„„„„„„„„„7

(五)小成本大阵容„„„„„„„„„„„„„„„„„„„„„„„„7

四、小成本电影的不足之处„„„„„„„„„„„„„„„„„„„„„„8

致谢„„„„„„„„„„„„„„„„„„„„„„„„„„„„„„„„9

共性分析 篇6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共性;差异性

2015年6月,中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颁布,2017年高考语文180分,中考语文由120分增加到150分。语文成绩在中招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语文分量明显增加,使得中学对改进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加重视起来。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共性分析

1.初高中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具有延续性

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高中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有《狼专题》,高中必修一第四专题有《像山那样思考》;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叶”专题中“活动·探究”项目之一是“课外阅读《最后一片叶子》,开展一次读书活动”,高中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有《最后的常春藤叶》;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有《最后一课》,高中必修二第二专题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九年级下册有《热爱生命》《享受生活》,高中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这些文本在主题思想、情感表达、作者经历等各方面都具有一以贯之的延续性,由此可见编写教材者之良苦用心。

2.初高中学生都未成为语文课堂上真正的主体

(1)受未来就业需要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首先,从竞赛方面来讲,由教育系统及省市级举办的语文竞赛几乎没有。这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语文学科远没有其他学科重要。其次,从课外辅导来看,我们的中学生,数、理、化、英语等学科假期急着上辅导班,唯有语文没有。由此看来,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对语文学科普遍不够重视,致使语文学科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2)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的语文课堂上,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为了升学。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全是围着中考和高考转。我们的学生大多已习惯于被动地做题,而极少主动读书。特别是期中、期末的复习,许多教师、家长都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通道,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3)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目前社会上各种诱惑学生的因素太多了。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这些活动远比语文课堂有趣、有吸引力。武打、言情、动漫小说也远比课文内容要精彩,就是报纸、杂志也休闲很多。所有这些,都对语文课堂冲击极大,学生即使接受语文,也大多喜欢快餐文化,而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需细嚼慢咽的精美文章。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1.初高中语文教材文本选择的差异性

以苏教版为例,初高中语文教材存在以下差异:

(1)册数不同,初中语文有六册书,学生每学期掌握一册;高中语文必修有五册,选修有12册;

(2)结构不同,初中课本结构分类侧重工具性,而高中课本结构分类侧重人文性;

(3)对学生要求不同,初中六册学生都必须掌握,而高中学生除必修五册都必须掌握外,选修12册中,各地区各学校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其中的4册来学习。

(4)单元的组合不同,初中课本按照题材分类,每单元有5篇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属于散文、诗歌、小说、文言文等体裁,即一个单元中有不同体裁的文章,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个别单元体裁有些许变化,但总体上不变;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单元是按照体裁分类的,比如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后人之鉴”板块是两篇文言文,“千古江山”板块是两首古诗词,“永志不忘”板块是两篇新闻稿。

2.初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差异性

中考作为高中升学考试与初中毕业考试,试题难度结构偏易,以7∶2∶1的比例进行命题,学生知识掌握方式以记忆为主;高考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人才选拔考试,主观题考查的比重占70%,更注重人文素养与学习能力的考查。

3.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的差异性

初高中语文教法的衔接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思维,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是影响这一衔接过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但初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各自为政,封闭性强,教学上难以做到前后照应,融会贯通,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整体性、系统性作用的发挥。

从学生角度讲,高中生是在经过了中考一轮选拔后进入的,心智较成熟,整体素养较高;而初中生大多数为低段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初高中语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它们相辅相成构成了整个中学语文知识体系。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地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语文教学之花在课堂上绽放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李菊香.高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如何分工和协调[J].中学语文,2008(03).

[2]任勇.走向卓越,为什么不[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03.

共性分析 篇7

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 C)芯片在性能、功耗以及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成为当今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及产品创新的主流,可以有效满足军事装备电子系统多功能、小型化的发展需求[1]。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核及其复用技术是So C设计的基础,使用IP核能够降低So C产品的设计风险,缩短开发周期。

标准作为引领和支撑先进技术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对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军用产品研发过程中,可以将高技术指标、成熟工艺及过程控制等先进技术固化成标准,使标准充分体现军事需求,并指导后续产品的研制生产[2]。针对军事应用的需求和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民用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结合国内外行业标准对于军用IP核的适用性,总结和分析军用IP核的关键共性技术,构建统一完备、科学合理的军用IP核标准体系,可以为IP核的开发提供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保障IP核的质量与可靠性,形成军用IP核准入机制,促进军用IP核的自主可控和推广应用。

1 IP核标准体系现状

目前IP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IP核的来源较为丰富,许多企业、机构在大力开发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例如,企业自主研发积累IP核,这些IP核往往是由内部开发的IC芯片改进而成,具备了IP核的基本特征;设计服务公司专门提供不同形式、功能、层次的IP核;EDA工具公司利用技术和工具优势开展IP核业务;Foundry厂商也在推广IP核,这些IP核通常与生产工艺紧密相关。此外,还有专业的IP核交易平台构建了IP核库,为IP核检索、转让提供渠道和途径。不同来源的IP核在文档结构、数据格式以及信息描述的详细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影响着IP核的转让交易与集成应用,因此IP核的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在IP核的标准化进程中,虚拟插座接口联盟(Virtual Socket Interface Alliance,VSIA)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VSIA成立于1996年,是最早开展IP核标准制定的国际组织,其成果形式分为规范(Specifications)、标准(Standards)、技术文档(Technical Documents)。VSIA在2008年停止运作,把一些尚在运行的工作移交给其他产业组织。VSIA标准为IP核的开发、集成和复用提供了技术方案,对于IP核的复用设计和交付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除了VSIA,国际上还有其他一些组织,如SPIRIT、OCP-IP等,也在IP核标准领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2006年,中国集成电路IP核标准工作组(IP Core Group,IPCG)在参考VSIA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了11项电子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内容与VSIA基本一致。

虽然IP核标准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标准被认可接受的程度有待提升,推广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VSIA标准对设计方法学的描述较多,制定的标准“过于抽象化,缺乏具体性”,没有一个可以供IP核设计者参考的设计流程[3]。一些具有技术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企业采用的IP核开发流程以及配套的交付模式,几乎形成了一种事实标准,行业组织推出的标准很难在这些企业内部推广。

目前,IP核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相关的军用标准非常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P核技术在军用方面的应用和推广。行业组织推出的标准主要面向民用领域,虽然对于军用IP核的开发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军用IP核的特殊应用场景,对可靠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对这些标准只能合理借鉴而不能简单照搬[4]。

军用IP核标准对于研发自主可控的IP核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军用IP核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根据军用IP核开发的实际需求和交易机制的特点,建议将军用IP核标准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基础标准,一类是以具体IP核产品为核心的产品规范[5],如图1所示。

目前,已经发布实施的《军用集成电路IP核通用要求》(标准号GJB 7715-2012)是基础标准,规定了军用集成电路IP核的设计、验证、实现、检验、交付等要求,适用于军用集成电路IP核的开发、转让和集成过程。

2 关键共性技术分析

2.1 交付项要求

IP核的交付项承载了IP核不同层次的描述信息和特征化的属性规定,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文档交付项、数据交付项。确定IP核的交付项要求时,应以应用为导向,为IP核用户提供使用IP核的必要信息。

2.1.1 强制类型

根据IP核交付项的重要程度,其强制类型可分为强制、条件强制、推荐、条件推荐等4类。由于IP核种类繁杂、功能多样、规模各异,制定IP核交付项要求时,应保持交付项内容统一连贯,避免交叉重复,遵循“最小子集”原则,即:对于IP核应具备的充分而必要信息,如果缺失就会影响IP核的正常应用,则要求强制交付;而对于IP核的某些信息,若缺失,不会影响IP核的正常应用,但是若具备,有利于对IP核的了解和使用,则建议推荐交付。

强制交付项是IP核集成应用的基本要求,也是IP核交付项的核心所在。强制交付项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集合,比较容易界定,而推荐交付项的范围难以收敛,即使对于同一类IP核,由于可能的应用方向和领域不同,IP核用户期望的推荐交付项内容必定会有所差异,所以很难列出所有的推荐交付项。是否提供推荐交付项,可以认为是IP核开发者的一种自发行为,能够提供多少推荐交付项,则是IP核开发者研发能力的一种体现。推荐交付项是IP核质量评测的加分项,该项内容越丰富,越有助于IP核的集成应用,能有效提升IP核的用户体验效果。

2.1.2 文档交付项

由于不同种类IP核之间的差异很大,文档交付项应具备的内容千差万别。在IP核标准制定过程中,应重点对文档的强制类型和必要的基本内容进行约束。对于文档的编制方式、撰写风格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很难精确量化和细化,因此不做具体要求。文档交付项虽然不直接用于IP核的集成应用流程中,但是对于深入理解和顺利应用IP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构合理、层次明晰、详细规范的文档交付项是成熟IP核的必要条件,文档交付项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到IP核的应用效果。目前国内的技术人员往往“重设计、轻文档”,反复的设计迭代和修改往往容易忽略文档工作的完善。为降低技术风险、统一设计状态、避免无效的资源和时间开销、降低人为因素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差异性影响、保障研发各环节的可追溯性,在研发的各个阶段必须提供各种文档输出,并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归档[6]。

IP核文档交付项一般包括功能手册、验证手册、应用手册、交付项清单以及目录结构文件等,必要时还需要提供测试手册。需要说明的是,设计手册涉及IP核开发的内部细节,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IP核交易的实际需求,对IP核设计手册不做交付要求,由交易双方另行约定。

以硬IP核为例,GJB 7715给出的文档交付项列表如表1所示。

2.1.3 数据交付项

数据交付项是IP核特征化的重要载体,其中的应用信息与EDA工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数据格式很多是由主流EDA工具厂商定义的,在IP核在开发以及集成过程中,需要借助不同的EDA工具完成各种数据格式的生成与使用。

对于不同类型的IP核,由于实现方式和应用环境的不同,数据交付项的内容不尽相同,可以根据IP核的开发、应用流程对交付项进行细分归类。例如,在GJB7715中,硬IP核的数据交付项分为功能验证交付项、时序分析交付项、物理设计交付项、物理验证交付项、硅验证交付项、系统应用交付项等。以物理设计交付项为例,其要求如表2所示。

数据交付项与文档交付项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目的和作用不同。文档交付项的目的是说明和指导,从文字形态上对IP核的功能、验证、应用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描述,用于指导IP核的集成应用。数据交付项的作用是证明与应用,通过一些过程文件或者结果报告,证明IP核的具体实现和实际性能,而逻辑设计或者数据模型可以应用于IP核的集成流程中。

军用IP核的交付项要求可以参照和借鉴VSIA和中国集成电路IP核标准化工作组发布的标准,在合理引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广泛征求IP核研制单位和用户单位的意见,使之形式上符合国家军用标准编写规定,内容上体现军用IP核自主可控的特殊要求。

2.2 质量评测

军用IP核质量评测对于保证IP核开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GJB 7715规定,IP核开发者在交付IP核之前,应向评测机构提出质量评测申请。为了保证IP核质量评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可靠性,可以借鉴民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第三方质量评测机制,构建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质量评测平台。

国际上影响较大的IP核质量评测方法是VSIA发布的QIP(Quality IP)度量工具。QIP由交互式的电子数据表组成,从IP核集成评估、IP核开发评估、IP核供应商评估3个方面对IP核打分。2007年,QIP移交给IEEE DASC(Design Autom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后来形成IEEE 1734-2011标准。QIP对于IP核质量评测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很多相关的研究借鉴了QIP的方法和思路。但是,QIP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问题设置过于抽象,主观评测所占比重较大,实用性不强[7]。

目前国内IP核质量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民用领域,在评测方法和流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实际应用还存在着局限。例如,生成的质量评测报告比较粗略,不同IP核之间的质量区分度不明显,难以真正反映IP核质量的特征和差异。评测案例不具有普适性,不能适应规模化、规范化的IP核质量评测需求。

在IP核质量评测的具体操作流程中,可以采取主客观结合的质量评测方式。主观质量评测根据IP核“是否”具备特征属性或者符合期望要求,结合相应的权重分配,给出评分或等级。客观质量评测一般是在EDA工具环境下验证IP核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IP核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设计数据和支持文件进行确认。为了在实际条件和集成环境下考察IP的质量,可以考虑将硅验证、应用验证等内容纳入客观质量评测的范畴[8]。

对于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IP核,质量评测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操作流程差异较大,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提高质量评测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效果,对IP核的质量评测结果进行客观定性、准确定量,为IP核用户评估、选用IP核提供参考,同时为IP核开发者提供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引导IP核开发者有意识实现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2.3 测试方法学

测试是确定或评估电路功能和性能的重要方式,对于验证设计、保证质量、分析失效以及指导应用具有重要意义[9]。

传统的板上系统(System-on-Board)和So C设计具有很强的功能相似性,但是两者之间的测试方法非常不同。对于板上系统,IC提供者对系统中IC元件的设计、制造和测试负责,而系统集成者一般只需关心IC元件之间的互连。在So C设计流程中,交付使用的IP核仅仅是一个模型,不可能在此阶段进行制造测试。因此,系统集成者不仅需要负责IP核之间的互连逻辑测试,还要关注IP核自身的独立测试[10]。

IP核独立测试是IP核流片制造后进行的测试,用于表征IP核本身的性能。在GJB 7715编制过程中,征求IP核研制单位和用户单位意见时,对于IP核独立测试与传统IC芯片测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讨论较多。基于现有的技术能力和条件,IP核的独立测试一般采用传统IC芯片的测试方法和流程。然而,由于IP核的交付形态、属性特征以及应用方式均有别于IC芯片,IC芯片测试方法在反映和呈现IP核真实性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例如,封装测试时的封装引脚、寄生参数以及测试板等,裸片测试过程中测试仪器的去嵌入、校准等,这些因素会影响IP核的测试性能。如何去除这些影响因素,或者对其进行建模分析,拟合测试结果与模型参数,从而得到真实的性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另外,IP核的集成环境与测试环境之间的差异也影响测试结果的适用性。

除了IP核自身的独立测试外,由于IP核嵌入So C后失去了可观测性和可控制性,IP核测试还需要考虑IP核与用户自定义逻辑或其他IP核的测试连接方法,即IP核/So C协同测试,以实现测试复用和测试资源共享。IP核/So C协同测试中,与So C相关的问题,如测试访问机制、测试调度策略等,由So C设计者解决。为了支持IP核/So C协同测试,IEEE 1500是一个可行的技术备选方案,其定义了一种可扩展的通用测试结构,允许IP核的模块化测试开发、测试复用以及外围逻辑测试。IEEE 1500测试外壳(Wrapper)可以配合IEEE 1450.6芯核测试语言(Core Test Language,CTL)使用,为测试隔离、访问和控制等机制提供基础。IEEE 1500现在只适用于数字IP核,暂不支持模拟IP核测试。

目前国内与IP核测试有关的标准主要是IPCG编制的《集成电路IP核测试数据交换格式和准则规范》(SJ/Z11352-2006)。SJ/Z 11352包括了IP核测试交付项规范、IP的隔离和DFT指导原则等内容,侧重于IP核测试方法学描述,不能直接满足IP核测试的实际需求。SJ/Z11352面向的是民用领域IP核,缺乏对测试环境、测试约束的详细规定,难以适应军用领域对于测试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4]。

在军用领域中,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IP核测试的标准或者规范,只是在军用IP核基础标准中对IP核的测试方案、测试环境等提出了总体要求,IP核测试信息主要体现在硅验证交付项中。例如,GJB 7715要求硬IP核必须进行硅验证,强制交付测试手册、测试报告等;推荐对软IP核进行硅验证,测试结果可以作为软IP核应用成熟度、质量评测的参考信息和证明材料。此外,军用IP核宜支持可测试性设计(如扫描测试、内建自测试等),保证IP核集成后的可测试性,建议考虑IP核与So C之间的协同测试性。

军用IP核基础标准没有明确规定IP核测试的具体方法和流程,需要制定IP核测试的详细规范,明确不同种类、功能IP核的测试方法,用于指导IP核测试。

2.4 可靠性试验和检验

可靠性试验和检验是为了确保提交的产品符合规范要求。在目前的国军标体系中,与集成电路可靠性试验和检验有关的主要标准见表3。

军用集成电路与民用产品的重要区别在于,军用集成电路按照GJB 597A规定进行质量等级划分,并根据相应的质量等级要求进行可靠性试验和检验。质量等级是军用集成电路质量特性的量化指标,也是军用集成电路在生产、试验及检验过程中执行不同质量控制要求的体现和重要依据。GJB 597A规定的有关试验和检验主要包括筛选、鉴定和质量一致性检验。通过100%筛选尽可能地剔除早期失效芯片,筛选合格后的产品需要按照质量等级要求抽样进行鉴定和质量一致性检验[11]。

GJB 597A、GJB 548B主要针对微电子器件和小规模集成电路,GJB 2438A面向混合集成电路、多芯片组件,这些标准的适用范围难以涵盖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要求。IP核在规模、种类以及功能等方面已经与传统微电子器件、IC芯片产生了很大差异,军用IP核的可靠性技术面临着挑战:电性能的不可测性、环境与机械试验的不可模拟性、传统试验方法的不适应性等[12]。

IP核进行可靠性试验和检验时,需要流片制造得到实物样本。所有用于检验的样本在适当封装后,应进行封装检查,剔除由于封装引起的失效样本。所有IP核样本都应进行筛选,通过计算相应的允许不合格品率(PDA),判断检验批的质量水平,决定接收与拒收。IP核样本完成规定的筛选要求之后,应从组合好的检验批或检验子批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后续的鉴定和质量一致性检验。

IP核鉴定是对样品进行的一系列完整的检验,根据不同需要对样品质量进行全面考核,目的在于确定IP核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质量一致性检验是以逐批检查为基础,对IP核主要质量指标进行考核,用于确定IP核在生产制造中能否保证质量持续稳定[13]。GJB 548B规定了鉴定和质量一致性检验程序,以保证器件和批的质量符合有关订购文件的要求。A、B、C、D和E组试验和检验的全部要求,用于器件的初始鉴定、产品和工艺发生变化时的重新鉴定以及保持合格资格的周期试验。在GJB548B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使用各组试验,保留与IP核设计相关的试验(如电测试、稳态寿命),删去环境试验和机械试验中不适用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军用IP核基础标准和产品规范中,规定的试验是必要但不充分的,不排除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的IP核所要求的或为使检验结果更好而进行的附加检验。

目前国内军用IP核还没有专门的可靠性试验和检验标准,可以参考借鉴国军标体系要求,结合IP核产品的小批量和需求不连续等特点,提取适用于IP核的方法和程序,制定相应的详细规范,完善军用IP核标准体系。

3 结论

共性分析 篇8

纵观各国政府在农业保险经营中的介入方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由政府建立专门农业保险机构直接经营农业保险;由其他主体经营农业保险,政府提供再保险保障和相关费用补贴;由政府直接经营转向企业的商业化运作,即在前述两种模式之间的转换。

(一)政府建立专门农业保险机构直接经营农业保险

此类模式由政府提供初始资本和准备基金,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或成立由政府控股、其他主体参股的保险公司,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以确保为农民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属于该模式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法国、瑞典、巴西、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家。

1. 加拿大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实践。

加拿大政府在农作物保险经营方式上的介入分为联邦和省两个层次。联邦政府并不直接经营农作物保险,是否实施农作物保险由各省政府自行决定,若实施农作物保险,则由各省成立的农作物保险机构经营和管理,联邦政府只为开展农作物保险的省份分担一部分保险费和管理费,对保险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管,并提供再保险保障。

加拿大政府组织实施的农作物保险计划,深受农民的欢迎,在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60年加拿大政府开始介入农作物保险以来,农作物保险的投保率由1960年的3%发展到1998年的66.7%;农作物承保金额由1960年的407.17万加元增加到1998年的566700万加元,增加了1390倍;总赔付金额由1960年的8.7万加元增加到1998年的29800万加元,增加了3424倍。

2. 法国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实践。

法国最初的农业保险是以农民合作组织成立的地区互助保险机构为主要模式。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法国政府开始对地区性的互助保险机构进行整合,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机构的管理和扶持。1986年法国成立了以政府控股为主体中央农业互助保险集团公司,并按照农村经济区域设立66个地区级互助保险公司和25000个基层互助保险公司。农业互助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作物保险业务的同时,还可以办理农民人身保险。

3. 菲律宾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实践。

菲律宾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上的风险保障作用。1980年菲律宾成立了政府独资的农作物保险公司,并于1981年开始正式开展农作物保险业务。菲律宾农作物保险公司在全国12个省级行政单位下设12个地区机构,每个地区机构下设4个处室:展业处、理赔处、财会处和办公室。地区机构享有高度自主权,负责根据总公司的方针政策决定展业和理赔事宜。地区各级涉农金融机构作为公司农作物保险业务的代理人,负责保单的签发,并从贷款中扣交保费。

菲律宾农作物保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农业保险业务一直呈上升趋势,1981年到1990年十年间,累计保费收入达到59.9亿比索。到目前为止,菲律宾90%以上的主要农作物都进行了保险。

4. 其他国家政府对农业保险的介入。

瑞典由农业部与中央统计局共同经营复合农作物保险。巴西的农业保险业务主要由圣保罗、米纳斯吉拉斯和里约热内卢三家国营保险公司经营,如果农险基金出现赤字,则由联邦政府实行直接财政补贴,并承担部分赔款。巴基斯坦是由农作物保险委员会和农业银行作为经营农业保险的主体,斯里兰卡是由农业部下设的农业保险理事会作为经营农业保险的主体。墨西哥于1962年成立国家农牧保险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农作物保险。该公司以政府控股为主体,由政府认购公司51%的股份,其余部分由国家信托机构和互助协会认购。

(二)由其他主体经营农业保险,政府提供再保险保障和相关费用补贴

此类模式中,政府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由私营保险公司、合作组织等其他主体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对其保险责任进行再保险,并为其提供保险费或管理费用补贴。目前属于该模式的国家主要以日本发展的最为成功。

日本农业保险是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历经变革,到1947年基本形成现在的农业保险体系。日本政府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商业保险公司也不涉足农业保险,而是由非盈利的互助合作组织——农业共济组合来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政府机构为其提供再保险保障并承担部分管理费用。日本农业保险的实施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到1986年,日本农作物的承保面积就已达到90%。

(三)由政府直接经营转向企业的商业化运作

此类模式以美国政府的介入历程为突出代表。美国政府是在私营公司多次试办农业保险失败后,开始介入农业保险领域的。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农作物保险完全由私营公司按照自由竞争的模式进行经营,政府既不参与也不干涉农作物保险的经营。当时开展的农作物保险种类有单一风险保险和多重风险保险两种,但是只有单一风险保险获得了成功,至今保留在私营保险业务范围内,而多重风险保险由于20世纪30年代多种自然灾害引起的农业风险损失严重而宣告失败。

1938年美国开始实施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由政府注资成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直接开展农作物保险业务,承保由多种自然灾害引起的农作物产量损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由农业部领导,各州的具体工作由农业部的下属机构管理,公司的行政管理费用由政府财政补贴。1996年以后,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开始逐步退出农作物保险直接业务的经营,将直接业务逐步转交给私营保险公司经营或代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只负责制定规则,履行稽核和监督职能,并提供再保险。从2000年开始,美国政府完全退出了农作物保险业务的直接经营,全部转由私营保险公司承担,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和给予财政和制度上的支持。至此,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竞争、私营公司经营到政府成立政策性保险机构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转变过程,最终政府又退出直接经营转为对其他经营主体进行宏观调控。

二、国外政府介入农业保险运作的制度共性

(一)政府对农业保险实行保险费率补贴、管理费用补贴等经济支持政策

由于农业保险风险集中、赔付率高,保险费率相对也比较高。农业保险实施对象又是大量的农户,农民的支付能力有限,而且保险运作的管理费用高昂。因此,无论是由政府实施农业保险的国家,还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或其他主体经营农业保险的国家,政府都对农业保险给予大量的保险费率补贴和管理费用补贴,进行财政支持。

美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农民的保险费补贴,不同投保水平的补贴比例不同,从发展趋势来看,补贴幅度在不断地提高;二是对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补贴,联邦政府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的管理费用补贴;三是对农作物保险计划的亏损补贴。2000—2004年,联邦政府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预算为60亿美元,平均每年15亿美元。

加拿大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资金支持是由联邦和省两级政府分别承担的。农作物保险保费由联邦政府负担25%,省政府负担25%,其余50%由投保的农民交纳。此外农民不再负担农作物保险运作的行政开支,由联邦和省两级政府分别负担50%。

法国政府对农民所交保费的补贴比例在50%—80%左右。开展农业保险的行政经费、农险基金赤字等都由政府给予直接的财政补贴。政府每年要进行一次保险预算,总额不少于保费总额的20%,不超过保费总额的50%。

菲律宾的农作物保险费由政府、银行和农民共同分担。如果农作物保险费率是8%,那么无论是否参加贷款,农民自身承担的保险费率只是2%,其余6%由政府和银行共担或者由政府独自承担。如果农民参加贷款,那么保险费率由银行分担1.5%,政府分担4.5%;如果农民没有参加贷款,那么6%的保险费率由政府完全承担。

日本政府对农业保险费率的补贴是按照费率的高低递增的。保险费率在2%以下,政府补贴50%;保险费率在2%—4%以内,政府补贴55%;保险费率在4%以上,政府补贴60%。

(二)政府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保障

农业保险的高亏损性和高风险性,促使各国政府承担最后保险人的责任,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保障。各国政府提供再保险保障的运作方式并不完全一致,或者由政府成立再保险公司或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商业再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保障;或者由政府成立农作物再保险基金,为农业保险的赔付提供资金保障。在政府的再保险保障中,以美国、加拿大、日本发展的较为具有特色,也比较成功。其中,美国政府提供的再保险保障以前者为主,主要是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以标准再保险协议(Standard Reinsurance Agreement)的形式向私营保险公司商业再保险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再保险或超额损失再保险保障;加拿大和日本属于后者,主要是政府通过建立再保险基金制度来运作的。

(三)政府通过立法来推动农业保险的实施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对相关法律的依赖性相当强。各国政府在推行农业保险时,都事先制定各自的农业保险法,确定其运行的法律依据,通过农业保险立法来规范相关主体的行为,界定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及水平、组织机构、运作方式等实施细则,以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使农业保险进入制度化发展轨道。其中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自1938年颁布以后经过了13次修改;1974年加拿大10个省全部通过各自的农作物保险立法后,加拿大农作物保险才得以全面推行;日本直到1947年颁布了《农业灾害补偿法》后,农业保险制度才得以确立;法国(1960年)、菲律宾(1978年),都先后颁布了各自的《农作物保险法》,使农业保险有了法律的保障。

三、对我国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启示

国外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一个共同前提就是政府有能力进行巨大的财政补贴支付,其政策制定的基点就是由政府提供高度的财政补贴,为农民分摊风险、分担损失,使原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为继的农业保险得以充分发挥转移风险的作用。这种介入方式在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我国政府由于自身财政实力的限制以及农户群体的特殊性,在介入农业保险时不能也无法效仿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补贴型介入模式,必须另辟蹊径。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借鉴国外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作者认为我国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方式应该是有限的支持型介入,即政府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下利用财政、税收、金融、法律等政策手段对农业保险提供有限的必要的支持,以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

与发达国家政府的高度补贴型介入相比,有限的支持型介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同。第二,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同。第三,政府介入的运作方式和政策效果不同。

参考文献

[1]吴树波.日本的农业保险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0(2).

[2]庹国柱,李军,王国军.外国农业保险立法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1(1).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个性与共性分析 篇9

城市设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理解与认知, 并逐步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理念。城市规划设计的兴起, 更体现了当代人们在社会发展当中的实际需要, 体现了人们从简单的吃、住、行等基本需求到感情、尊重、真善美等因素的发展和转变。由此可见, 城市规划设计对于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值得深入探究。

1.城市规划设计的定位

随着人类社会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 建筑行业在实践环节逐步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完善化发展, 并由单一形式的建筑发展变成了区域性的建筑设计。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建筑师们在实践工作当中显然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 以至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仍频频出现问题情况。面对问题情况, 不安于现状的建筑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与思考。针对宏观层面上存在的城市规划设计缺陷, 国内城市规划设计逐渐开始向微观方向进行发展。与此同时, 人们更发现, 城市规划设计对实际空间环境的考虑不足与缺失, 以及经济学、生态学与社会学的介入, 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开始走向宏观层面上的发展, 并且向着战略层面快速靠拢, 这种情况进一步加重我国当下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的严重性。于是, 在科学两极化发展的今天, 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更需要一个中观层面, 能够承上启下的科学学科, 通过该学科的实际教学和引导, 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就能够将战略层面的城市规划设计有效落实到具体空间当中, 并对建筑结构与建筑整体进行限定于约束, 使建筑能够更好说融入到城市整体环境当中, 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下, 城市规划设计应运而生。

2.城市规划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事物的个性化因素不能脱离共性而存在, 因此, 在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个性与共性的过程中, 有必要首先对城市规划设计相关的规划设计区别于相同点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更加准确地探究城市规划设计的个性与共性化因素。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工作中, 建筑师们需要更加注重城市区域环境当中的建筑规划设计分析、综合与评价工作, 还需要收集整片区域环境内的人口、交通、基地、民俗习惯、使用职能、自然条件、景观资源、技术规范指标、经济型投资计划等相关资料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开展规划与设计的具体内容。在分析过程中, 建筑师们首先需要开展职能分析工作, 职能分析具体指的是考察城市环境当中各项用地的关系情况及交通系统情况;空间形态则一般包括基地分析、视觉序列分析、图底分析、空间注记分析、类型学分析、认知意向分析;在综合设计功能当中, 建筑师们需要将城市规划设计以对象的形式进行具体研究, 其工作内容大致分为建构、赋形、具体化以及交流外化;在最后的评价工作当中, 建筑师们需要对使用者、城市职能、各项预定指标的满足程度、城市建筑城所、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可行性等因素进行分析与探究。

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三者之间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即上文所述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并且以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对象所开展的创造性活动。城市规划设计在实践环节主要是对社会当中的城市化建筑单位进行空间、 景观、功能、体量以及色彩等方面的详细处理;建筑设计则是局限于单位建筑不同结构方面的详细处理;城市规划则是对一片区域内的点、线、面、体进行关系处理, 以此满足住户与城市居民的是生活需求。城市规划设计在实践环节明显区别于其他建筑设计, 更多的是对城市的道路交通、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等因素提出建设性计划, 以此完善城市建筑环境的功能性特点, 提高城市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设计的个性与共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果特点, 这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城市规划设计实现方式的特点。建筑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往往能够通过政策的控制与引导方式来实现最终目的, 如果设计环节其中一个元素发生了变化, 那么整个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生转化, 这种关联也符合城市规划设计个性与共性化因素的判别标准。

城市规划设计属于三维空间上的创造性研究, 而城市规划更多的仅仅局限于二维空间, 两者虽然都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更加优质化的生活环境, 但是在本质上仍存在较大差别。沙立宁就曾经说过, “城市规划设计就是组织与设计相对私人领域的城市化环境, 这种私人领域的规划设计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当中, 都应属于建筑师的份内工作。”城市规划设计被划定了边界, 从大的角度进行考虑,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就是在考虑 “在哪里建设”和“建设多少”的问题。而建筑设计则主要是在城市或区域环境当中, 处理那些个体或非个体建筑群体间的关系, 处理不同建筑群体当中的矛盾因素与问题情况, 着手于建筑设计当中的细微末节之处。由此可见, 城市规划设计的个性与共性在学术科研领域和实践活动当中都能得到充分的提现。此外, 城市规划设计要想制定出更加完善、科学化得设计准则, 就必须借鉴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的共性及个性化因素, 以此为基础充分提升整片区域环境内的建筑规划设计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规划与设计行业的兴起, 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实际需要, 更体现了人们从简单的吃、住、行等基本需求到感情、尊重、真善美等因素的发展和转变。由此可见, 城市规划设计对于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值得深入探究。

摘要:本文着手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定位, 通过对当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情况进行探究, 结合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存在的个性化因素进行分析, 总结出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个性与共性因素, 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创新提供合理化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个性,共性

参考文献

[1]陶建鑫, 戴培安, 周志勇.国内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建筑机械设备.2015, 12 (09) :23-24.

[2]金叶, 齐妮, 何轩伟.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优化与创新的设计研究[J].江西城市发展.2015, 08 (48) :23-24

共性分析 篇10

关键词:公共性,农村组织,华南宗族型村落

我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 无论在生产结构还是生活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经济的“理性”思维渗透于私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以传统共同体形式存在的乡村社会逐渐“原子化”和“疏离化”。公共性作为共同体中人存在的抽象属性也在消解的变化中具有新的生机, 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其流变的脉络。基于此, 以华南乡村社会组织为基点来考察公共性再造的特点, 来把握农村社区中公共性的变异形式与内容, 村民的公共共识, 是怎样在传统宗族文化中得到激活、调动与整合的。

1 公共性流失与变异共存

1.1 传统宗族组织公共性的流失

传统宗族组织的“公共性”从建国以后一直在减弱, 虽然出现改革开放后传统宗族的复兴与重建, 但只是在仪式与祖宗信仰层面的复兴, 个体可选择性较大, 最关键的是村落共同体的互动交往和关联程度一直在下降, 并没有出现传统长老教化统治下的伦理规则与利益共识。很显然, 传统家族式的公共性, 并不能维持具有更广泛空间, 更多元化人群的现代意义上公共性的局面, 传统以伦理本位为联系的血缘关系被现代化分工下的业缘关系所替代, 公私相对的利益观念被强私弱公所替代, 自然人情的互惠被理性化的金钱关系所替代。这些微观个体层面的变化, 造成宗族性合作状况的式微, 需要更强的力量维持乡村共同体, 而这样的力量就是非宗族化的民间社会组织的崛起。

1.2 民间社会组织公共性的变异

在我国转型期中, 乡村民间社会组织在传统和集体化时期的环境限制下突围并得以发展, 这些社会组织所释放出的“公共性”是区别于传统家族组织“公共性”的, 乡村范围空间更大且有市民社会的特色。传统乡村理事会的形式很早就已经存在, 只不过是基于宗族族长主事的一项家庭制度, 各房支都有代表, 在祖祠下统一协商事务。而当下华南农民理事会具有较好的民意基础,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宗族在传统村治的示范作用, 在传统和现代不同的背景环境下, 两者有诸多的相似。理事会成员构成的相似性, 传统中国乡土社会依靠乡绅能人治理, 主要是退隐归乡的政治精英, 登科未果的文化精英, 一族之长的宗族精英, 商贾地主的经济精英。而当下农民理事会中的“五老”具有较高的威信, 能够说得上话, 办得了事。总之, 当下农民理事会可以很大程度上找到中国的村治传统, 传承了乡村治理中对乡土权威的借重, 但又对这一传统进行了创新与改造[1], 是公共性变异中新的组织形态, 充分的吸取了传统宗族组织中的优势。宗族组织和非宗族民间社会组织这“一降一升”的发展态势, 印证了乡村“公共性”在传承中不断扬弃的流变状态, 是自我复制和完善的过程。

2 公共性的等级线性发展

2.1 乡村传统公共性主体的突围式发展。

罗尔斯等强调公共性的高级形态中, 公共性要求理性化的人们达成共识并成为民主宪政的合法基础, 共同维护自由平等和政治的公平正义[2]。华南传统宗族下的“公私”观念, 突破了集体化时期的政策束缚后, 自身经历了不断理性化、原子化过程, 最终通过农民理事会组织来协调各自物质利益, 用现代契约的组织形式来整合社会秩序, 本身就是从低级到高级, 个体不断祛魅化的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传统个体的血缘纽带已经弱化, 突破小家族、小圈子的族群公共性已经是必然, 更多的是有理性化的个人在协商过程中达成共识。

2.2 个体博弈中合作共识的达成

基于阿伦特关于公共领域的公开性与开放性来说, 公共性本身是有等级之分的, 在具体测量中主要体现在公共性的强弱程度上, 只是满足“应当人人皆知”的条件是“弱”公共性, 满足所有参与者发言并期待他人回应的是“强”公共性[3], “强的和弱的公共性可以作为判断共识优劣程度的标准”[4]。农民理事会组织为理性化的个体搭建了一个寻找共识的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上, 大家可以基于自身信息与成本寻求利益的最大化的平衡, 在这样的协商博弈的机制中塑造了公共决策, 并且每一个都知晓, 这就是“强”公共性的体现。反观传统社会组织的作用, 其乡村精英的绝对权威抑制了每一个诉求的空间, 剥夺了大多数人对村级发展的话语权, 既没有公平竞争的基础, 也没有良性互动的条件, 公共性发展程度较低。

3 传统乡村公共性社会资源的整合

通过当下华南农民理事会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 它的出现不仅是解决当下乡村问题的现实要求, 更是历史发展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乡村共同体的重建, 需要借鉴类似传统权威的社会文化资源, 从而在社会组织层面的改造中能够彰显传统公共性的优秀的一面。“公共资源”一般意义上是指群体间共享的、不可分割的实物或非实物的存在形式。一般意义上包括公共物品, 而另一种非实物形式存在乡村社会资源则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具体包括伦理道德、习俗信仰、组织规范等以文化形式存在的资源。在乡村农民理事会组织较好的对传统宗法制度实现了“再发现”与“再构造”,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利用这些乡土的公共社会资源致力于乡村公共性的再造, 在组织层面上实现了对传统村治的改造, 通过组织制度框架的有机结合, 较好的实现了理事会在当下的嫁接, 契合了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

4 结语

华南村落普遍已经在集体化的“革命”与市场化的“冲击”下肢解得支离破碎, 疏离化的人际关系, 原子化的个人行为, 合作难的现实困境, 空心化的村落结构都已经预示着当下村庄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而从公共性流变的过程中可见, 首先, 通过建立已有的传统社会资源, 并吸收现代组织管理技术, 可以重新唤醒公共理念并激活公共事业的发展。其次, 通过类似把组织制度优势转换成经济发展的优势, 走出乡村共同体消解的困境, 再造乡村的公共性, 是实现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与稳定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李勇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中国传统村治的成功借用与改造[J].学习与探索, 2007 (3) :80-81.

[2]洪明星.国家隐退下的村庄公共性——以豫中X村为考察对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45.

[3]郭湛.社会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65.

共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CT;CAG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49-02

现如今,64层螺旋CT技术对临床医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诊断与治疗冠心病方面,它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可以显现患者细小的血管,但两者也存在差异,如两者在分析患者血管的细小程度上会有细微差别。这两种方法在医学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此文通过对比分析多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的病患,以此来发现这两种方法在判定冠心病时的相同与不同。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了2013年7月期间2014年8月期间,在本系统附属医院由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的49名病患,其中有男性28名,女性21名,他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80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这些病患对碘剂都不会有不良反应,而且身体各项机能也可以正常运转。其中有9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14d之前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29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14d之后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11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28d之后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些患者都对此次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1.2仪器与方法

在检查前6h之内,患者必须禁止饮入任何食物,最好空腹,同时要求患者的心跳速度低于min/70次,适当调整患者的呼吸速度,以此达到放松效果。此次使用的机器厚度为五毫米,转动一周需耗费0.42秒,电压为120kv,电流在100到210mas之间,主要选择的是智能扫描的方法。同时运用国外先进的注射仪器,把选择碘普罗胺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到体内,大约每秒注射5毫升,一共不超过80毫升,在注射选择碘普罗胺进行前后对比时摄入大概30毫升的生理盐水,并利用特殊技术跟踪反馈,同时扫描6~7秒,生成图像并将图像上传到特定站点。

1.2.2 CTA图像后处理

在观察心电图时,会发现有许多不正常的R波,此时要运用多种方法对异常情况重新处理,以达到各期间R波等量的效果。之后选择时要进行重新组建,一般要选择扩张和收缩两个时相,从而能够各自显示不同的冠状动脉。在分析斑块或微小波段时,要采用横向图片,放大一些重要地方,重新组建,且厚度不超过2.5毫米。

1.2.3 CTA图像分析

在对CTA图像进行分析时,必须有2名主要负责的医生,同时这2名医生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并不知情。然后按照国际标准分割冠状动脉,运用国际公认的方法——直径测量法,对这15段动脉分别进行评测估量。

1.2.4 CAG 造影设备

CAG造影设备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控制使用,一般按照正常的体位进行照射,有的时候也必须增加一些多余的体位,最后由两位专业医师仔细诊查图像,并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算出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一些数值。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科学测量Kappa值,若该值大于零点七五,则同一性优良,若该值大于0.4,则具有同一性。

2结果

2.1冠状动脉分段评估结果

本次调查的49名病人全部做完了冠状动脉CT成像,而且大部分患者的成像非常清楚,只有少部分人的比较模糊,但经过多种方法处理之后,图片变得清晰可见,便于医师分析治疗。此次调查一共评测了493段血管,有29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不符合(如表1所示),有464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符合(如图1、图2所示)。

2.2冠状动脉CTA与CAG对照不符合血管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CTA与CAG存在差异,其中有两节冠状动脉被CAG认定为轻微狭小,而CTA却不认为存在狭小现象(如图3所示);另外有8节冠状动脉被CAG断定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但CAG全部断定为中等程度的狭窄(如图4所示)。

3讨论

3.1 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CHD的认识

由于冠状动脉CTA有较高的真阴性率和阴性估计数值,因而在诊查、排查、医治冠心病时作用较为明显,此次所调查的患者的真阴性率和阴性估计数值与其他专家的调查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处,分别为95.4%和95.7%,这也就证明了冠状动脉CT成像在评测阴性数据时较为权威。在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正常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也显示正常,由此可以看出冠状动脉CT成像可以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

3.2改进不符合因素,提高CTA、CAG对冠状动脉的正确评价

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有29处血管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成像的分析存在不同,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冠状动脉CT成像有较强的敏锐度,易于体现轻微程度的血管问题,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敏锐程度一般,因而无法显示一些斑状或块状问题;二是由于有些患者的心跳速度过快,呼吸不畅,导致图像质量较差,无法准确进行评测;三是血管中只有少部分的造影试剂,使得密度较低,使冠状动脉CT成像的评测有一些难度。此次调查主要分析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成像在诊断冠心病时存在的一些差异得出如下结论: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评测冠状动脉,并提升图片的高清度,才会准确对冠状动脉做出评估。

在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之前,患者要放松心情,呼吸不能过快,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注射镇定剂,同时患者的心跳速度必须低于min/70。为了提升图像的高清度,对于心跳过快的患者可以适时选择重新组建。

参考文献:

[1] 高艳妮,姚果林,霍蛟等.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223-225.

共性分析 篇12

在风电工程项目中对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是在竣工后与工程正式投入生产运行前的评价工作。对生产使用坚持设计、施工、投入的原则, 将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落实到位, 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能够降低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方案, 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安全验收评价体系, 确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如期完成[1]。

2 风电场概况

风电场的建设多数情况下采取分期建设的形式, 以50MW居多。风电场主要包括集电线路、风力发电机组、站内建筑物、升压站。这里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 风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 也是该区域的一种重要资源。该区域地区广阔, 山地、草原广阔, 地势相对新疆自治区的其他地区来说较低, 所以没有地势高的地形对风具有强大的阻抗力, 因此丰富的风资源能够被广泛有效的利用。目前哈密地区电网已形成750 千伏的主网架构, 且形成了±800 千伏的特高压直流外送线路, 未来在十三五期间将电网规模将会扩大, 将会形成以1100 千伏为主的外送电网框架[2]。

2.1 场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不确定

在风电场建设前期, 需要多个部门进行相互配合, 相互合作, 通过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 促使工程能够如期完成, 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工程质量。施工前需要对该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以评估报告的形式形成完善的工程建设参考资料。哈密地区的地质属于海相沉积, 地震活动系数在0.5 左右, 从数据上来看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从微观上来说新疆地区位于天山地震带上, 是一个多地震的省区, 周边的省市如果发生地震, 会对哈密地区造成影响, 风电建设项目也自然而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地区的地质灾害评估, 主要通过对岩土性质、特点等进行勘察, 从而判断出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与灾害的类型。针对哈密的风电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估, 还需此区域的地方级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抽调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其地形、地理环境进行勘探, 以此判断出所要准备施工建设的地点适合发展风电项目。

2.2 风机布置的最优化没有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影响新疆哈密地区风机选址的因素主要是压矿与占用农用地。所谓的压矿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出现压覆矿产的情况, 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工程建设中将矿产资源埋没, 影响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对资源造成破坏浪费。在部分风电项目中, 工程审核中缺乏对压矿进行审核与治理。除了压矿, 其次就是占用农用地, 土地是牧民们的衣食父母, 有些项目建设会占用农业用地, 影响到牧民的正常收入, 会使矛盾升级。

2.3 并网条件受到限制

自然气候环境是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具有不确定性、间接性与随机性的特点, 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是指自然气候条件对于风电项目建设的影响不可预知, 施工过程中突如其来的天气状况会导致项目工程很难正常进行下去, 机组的某些特性对电能质量也有着重要影响。

2.4 低电压穿越对于风电并网的影响

以2011 年为例, 仅仅在这一年里发生风电机组脱网事故近200多次, 影响了风电场设施的正常运行, 致使风电场业主需要承担电量损失。低电压穿越能够保证风电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保证风电场的并网安全, 保证电压的稳定, 并满足电压的恢复, 因此对低电压穿越对于风电并网的影响进行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哈密的三塘湖-淖毛湖区域是新疆九大风区之一, 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从气候上来讲, 以干旱为主, 昼夜温差大,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就是这个地区气候环境的真实体现, 在相对湿润的湖泊地区更适合风电项目的建设。哈密的弃风主要是电网送出, 影响弃风现象的原因有气候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弃风现象是指在风电发展初期, 处于正常运行情况下的风机, 建设工期不匹配, 对电网接纳的能力不足, 出现风电场风机暂停的现象。一方面在哈密地区受到部分地形的影响或者干燥气候的影响, 使得风能的强度不符合发电的需求, 一方面在施工建设中一些环节建设工作做得不到位, 各个环节不匹配,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该区域在风能发电上产生了弃风现象[3]。

3 场后的评价与评价的作用

3.1 场后的评价

人员培训方面:根据岗位类型, 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实行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 对其施工中的安全进行耐心细致的评价, 实施高效的安全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特种作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3.2 设备与技术管理

把握好材料的质量关, 对风电场内的风机进行试验, 对相关的设备材料进行检测, 使设备材料能够满足正常运行的需求;对于技术完成相关的图纸、文件等资料的竣工验收, 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照文件图纸, 检查是否与之相符合, 开展竣工后试运前的验收, 及时做好归档工作[4]。

3.3 评价对于风电场的作用

开展项目安全评价是对建设工作的综合评价, 对工作的总结归纳。在评价中给予了工作人员的一些思路, 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提高了人员的技术, 保证设备材料能够正常运行。

4 竣工验收的开展与对风电场的作用

4.1 按程序申请竣工验收

由相关的安全验收评价机构的专家对现场进行勘察, 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写出《安全评估报告》等资料, 建设单位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向相关的机构呈交资料, 待相关部门核实之后组成专家组, 完成对建设项目的现场勘察, 评审验收评价报告, 专家给出意见与建议, 建设单位完善整改。

4.2 竣工验收对风电场的作用

竣工验收能够对工程做出最后的评价, 对于风电场来说, 验收能够检查风电场是否能够满足发电的需求, 是否能够正常投入使用运营, 以发挥出促进新疆哈密地区经济的重要作用。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可知,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风力发电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共性问题展开了论述。前两个部分对风电建设项目在竣工之后的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价共性问题的基本概念等内容展开了阐述, 最后一部分直接进入正题论述了几种共性问题的存在。针对文章所列举的多项问题, 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与竣工之后要充分从安全运行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 从多角度综合考虑。

摘要:从“十二五”之后,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步入新时期安全可靠、使用绿色能源的生产方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中。伴随新能源的开发, 使得新能源在电力系统对于电力能源的生产传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极大地保证了用电安全。

关键词:风力发电,竣工验收评价,共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学慧, 高际玫, 罗楠, 等.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对环境管理工作工程初步设计指导作用的研究——以风电工程噪声环境调查监测为例[J].北方环境, 2013, 9:80-84.

[2]朱京海, 王晓臣, 问鼎, 等.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风电场竣工环保验收中的应用[J].环境影响评价, 2014, 3:41-44.

[3]曹艳芳, 杨月梅, 王淼, 等.风力发电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J].能源与节能, 2015, 9:83-84.

上一篇:生物制品学下一篇:管理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