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共性(精选6篇)
翻译共性 篇1
1. 引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负载着一定的文化蕴意。由于人们的社会经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社会心理的不同,对同一色彩词的理解差异很大,甚至会根本对立。而同一色彩词以各种联想作为桥梁与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当它与不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时,又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涵义。因此,对色彩词联想意义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颜色观也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人们接受、引进异国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充实本土文化的内容。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圣洁,以前在中国却是孝服的颜色,可现在,年轻人拍婚纱照,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也不再会有人大惊失色。西方人身着中国传统的红色唐装时,也不会把它与血腥、淫秽联系起来。所以随着汉英语言相互接触、汉英文化相互交流的日渐深入,颜色词在语言系统中交互叠合的状况会不断增长。笔者将举例说明中西文化语境中常见色彩(即红、黑、白)所孕育的文化蕴意的共性及差异,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理解。
2. 红色(Red)
2.1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共性及其翻译
红色(Red)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可以表达相同的语义。
首先,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在汉、英语言中都有象征革命的意思。如汉语中有“红军”(the Red Army)、“红卫兵”(Red Guard)等,英语中有a red battle(血战),red hands(沾满血的手),red-hunter(迫害共产主义者或进步分子的人)等。
其次,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联系起来。汉语中的“红双喜”是传统的喜庆象征;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如:The testimonial dinner was a red-letter occasion.(授奖晚餐是一个喜气洋洋的场合)。英语中还有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意思为“铺展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如:He was the first European head of state to visit their country, and they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him.(他是第一个访问该国家的欧洲首脑,他们用隆重的礼仪来欢迎他。)
此外,红色还可以表达某些感情。英语中的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示“不好意思”、“难为情”、“困窘”。
还有,汉语中的“桃色”、英语中的red或scarlet(红色)由于各自语言传统或社会因素的影响,都具有关于下流、淫秽的意义,这样,它们就在语义上有了共同点。如scarlet letter(红A字)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是通奸罪的标志,scarlet woman指“淫妇”。
另外,red在英语中还表示“欠债”、“亏损”,如red ink(亏损),be in the red(欠债),to get out of the red(不再亏空)。此种用法显然已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2.2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差异及其翻译
在中国文化中,汉民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用红色象征“幸运、昌盛、幸福”,如“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红榜”(honor roll)、“红利”(bonus;extra dividend)、“红运”(good luck)、“开门红”(to begin well, to make a good start)等。红色在汉语中还可用于指年青女性,如“红妆”、“红颜”(confidant)等。
而西方文化中red却没有这些用法,它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1) 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2) red revenge(血腥复仇),(3) a red battle(血战);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1) 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激烈的政治运动),(2) a red revolution(赤色革命),(3) 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1) red alert(空袭报警),(2) 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3) 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1) 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2) 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红灯区),(3) Is she really so red as she is painted?(难到她真的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放荡吗?)。
3. 黑色(Black)
3.1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共性及其翻译
黑色和black在汉语和英语中有着基本相同的语义。汉民族和英语民族都有以黑志哀的风俗,所以,黑色是西方人的丧服之色,而在中国也有悼念死者时佩带黑纱,死者名字、遗像或讣告四周打上黑框格等悼念方式。
黑色在汉、英语中还都表示“昏暗、非法、秘密、邪恶”等意义,因而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语,如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 hearted(黑心的),black book(黑名册),call black white(颠倒黑白)等。
英语民族还以black表示不幸或灾难。如black box(黑匣子)置于飞机上,可记录飞机中的各种信息,飞机失事后可据此分析失事原因。由于它意味着灾难与不幸,故称black box。英语中还有a black-latter day(倒霉的一天),be under the black dog(在沮丧中),black tidings(噩耗;不幸的消息),the Black Friday(凶险不祥的日子)等,而这些都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为人们所用。
3.2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差异及其翻译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黑色”象征着尊贵、刚毅、严正、憨直、深沉、神秘等褒义。黑色曾是夏代和秦代所崇尚的正色。因黑色和铁色相似,所以黑色往往象征刚毅、严正、铁面无私等。在戏剧脸谱艺术中,人们往往用黑色脸谱象征人物的刚直不阿、严正无私或憨直的性格。如唐代的尉迟恭、宋代的包拯、李逵等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都是黑色脸谱。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黑脸则表示坚持原则的人。
在西方文化中,商业英语in the black却有好的意思,即“盈利”,如: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译为:自从他当了经理后,公司一直盈利)。be in the black的反义词是be in the red,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账时所用墨水的颜色。
在英语中,还有许多由black构成的习惯用语,如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遍体鳞伤),black coffee(不加糖和牛奶的浓咖啡),black tea(红茶),black sheep(害群之马/败家子)等。
4. 白色(White)
4.1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共性及其翻译
白色(White)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象征纯洁、清白、正直的国俗语义。汉语中有“洁白无瑕”(purity)、“清白无辜”(innocence)等;英语中有a white spirit(纯洁的心灵),to make one s name white again(洗清污名;雪耻),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sheep(坏人中的善人)等。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的婚纱总是白色的,就是取其纯洁、美好之意。
在英语和汉语中,白色还常常被用来表示人气色不佳。如汉语中有“脸色苍白”,而英语中也有“The old man’s face went white at once.”的说法。
4.2 中西文化中的语义差异及其翻译
在汉文化中,“白”总是同丧葬联系在一起。例如:“白事”、“白衣素食”、“素车白马”等。在中国古代,用颜色来表示贵贱尊卑的还有白色,如“白衣”、“白屋”、“白身”等就分别指称平民、茅草屋及没有官职或功名的人,它们都可使人产生关于卑贱、清贫的联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象征着不幸和死亡。遭遇丧事之人头上要披麻戴孝(头戴白帽子,腰系白麻带,足蹬白头鞋),办白事,在坟墓上还要插上竹竿,上挂白布带以示招魂。它也象征失败、愚蠢,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白脸”指称奸雄。
西方文化中,白色是西方人的崇尚色。白色是灵性与神性的颜色,代表真理,在基督教和其他异教中的神职人员也都崇拜白色。它象征着人类堕落前生活在伊甸园里的天真、纯洁,天堂里的天使也被描绘成穿着圣洁的白色长衫的模样,新娘结婚时穿的礼服也是白色的,象征着纯洁、宁静,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white man(高尚的人),white hand(廉正,诚实);它也象征喜庆、幸运,如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omebody’s life(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white wedding(吉祥的婚礼),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此外,它还有合法、公正、无恶意的意思,如a 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white list(白名单,指守法人士、合法机构等),white light(公正无私的裁判)。
5. 结语
总之,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相似性,但更多的是差别。社会文化对颜色词词义的影响是持久的、根深蒂固的。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俗的影响下,英汉颜色词各有其深层的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并把握和细究颜色词语的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摘要: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相似性, 但更多的是差异。本文分析了常见色彩 (即红、黑、白) 所孕育的文化蕴意的共性及差异, 了解英汉颜色词各有其深层的内涵, 用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理解。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境,色彩,语义共性,语义差异,色彩翻译
参考文献
[1]邓昌炎,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 2001.
[3]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4]李春玲.汉语中红色词族的文化蕴涵及其成因[J].汉字文化, 2003.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6]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7]赵静.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2) .
[8]于艳玲.透视英汉颜色词背后的文化根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3) .
[9]范莉娣, 马姝.英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10]范佳程.英汉颜色词的语义对比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6) .
[11]李联明.跨文化英汉颜色喻义对比试析—从红谈——起[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 1995.
[12]王军.颜色词语在英汉语中意义上的异同[J].外语教学, 1996, (4) .
翻译共性 篇2
一、文化核心观念的共性——“仁爱”、“博爱”
中华汉文化与5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形成了具有“封闭性”和“自足性”的文化特点。同时中国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早在两千年前就输入了印度佛教文化, 后来又传入了基督教等西洋文化。中国古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儒家学说、道教思想和佛教文化的鼎足并立。道德上强调“忠恕”、“中庸”, 伦理上倡导忠孝仁爱。
俄罗斯文化介于东西方文化之间, 但以西方文化为主。俄罗斯从九世纪中叶开始接受基督教, 直到988年定为国教。基督教信仰上帝创造并管理世界, 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降世成人, 救赎人类, 主张博爱。俄罗斯人信奉各种宗教, 但大部分人信仰东正教 (基督教的一大派别) 。汉俄文化具有相同和相似的核心观念:中国文化中的仁爱、礼义、孝悌、中庸、天人合一等核心观念与俄罗斯文化中的соборность (聚合性) 、всеединство (万物一体) 、честь (尊严、人格、荣誉) 等核心观念, 具有明显的共性, 即“爱”与“善”。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中儒教的“孝道”和“泛爱众”以及佛教的“慈悲”占据核心地位。
二、文化差异在习俗和语言中的反映
由于历史、地域和宗教等各种影响文化的因素不同, 汉俄文化差异反映在人生礼仪、政治经济、民俗民风以及语言结构等各个方面。现仅举几例, 简述文化差异对语言和翻译阐释的影响:
(一) 文化联想的差异。中国人看到月亮 (луна) 会产生嫦娥奔月、中秋思亲等联想, 俄罗斯人没有这种联想;俄罗斯人看到берёза (白桦) 就联想到“故乡”、“祖国”或民歌中的“少女”, 中国人不会有这种联想;中国人结婚, 按传统给新娘吃花生和甜枣, 祝愿早生贵子, 子女双全, “花生”——生儿生女与油料作物“花生”谐音;而俄罗斯民族的风俗是给新人吃母鸡, 也是期盼新娘生儿育女的意思。
(二) 家族、亲属称谓的差异。俄罗斯家族亲属的称谓比中国人简略, 反映了不同社会的不同文化特征。中国人特别重视血缘的远近、亲属的直系、旁系, 如“孙”一级的称谓就有从“孙”到“云孙”达七代之多。俄罗斯家人亲属的称谓则较笼统, 如бабушка即表示祖母, 又表示外祖母, 而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和姨夫统称为дядя。
(三) 崇文和尚武的差异。中国人相对崇文, 原因是多方面的:儒家、道家都有反战思想, 中国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 以及统治者在文治与武功方面也多以文治为主, 还有几千年的民风为“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俄罗斯比较尚武也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统治者以武力为主, 对外扩张, 武功领先;二是受到外来的斯堪的纳维亚尚武精神的影响;三是俄罗斯在历史上既有农耕, 又有游牧, 而游牧尚武的影响更为突出。
三、不同文化内涵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 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因此, 在翻译活动中, 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 局限性是绝对的。翻译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障碍, 求等值是相对的, 而求等效是可行的。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必然会反映到民族语言中来, 谈到文化影响语言时, 实际上也从另一个侧面论述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反映文化的功能。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反映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载体。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两种功能:一是现实生活人们横向沟通的功能, 二是历史文化纵向传承的功能。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了解文化必须通过语言, 掌握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而承担语言转换的翻译活动势必会受到文化内涵的影响, 这就要求翻译者既要体现汉俄文化的共性, 又要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语言转化时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文史知识》编辑部.佛教与中国文化[M].中华书局, 2005.
[2]汤一介.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语言共性假说 篇3
针对语言共性的研究有两种比较重要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和类型普遍假说。
1.普遍语法。Cook用最易懂的方式给Chomsky普遍语法理论进行了解释:语言的内在特性存在于人脑,组成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包括的不是对特别语言的特别原则,而是一系列普遍原则适用于各种语言。
Chomsky解释这种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认为没有这种内在的原则孩子学习母语语法是不可能的。因为输入的数据不足以让孩子发现特定的规则。Felix提供三种方法证明这些数据是不够的。首先,有些结构太罕见或者太边缘,以至于孩子不容易发现。第二,丢弃错误的假设的唯一方法是输入时提供负面的反馈,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比如孩子造出语法错误的句子时,一般大人是不会给予指正的。第三, 任何语法规则都是高度抽象的,因此不能反映语言的表面性质,孩子无法直观的发现规律。
普遍语法由不同的共性组成。Chomsky将其分为两种: 内容的共性与形式的共性。内容的共性包括固定的特征,包括发音不同的语音特征,语法种类如名词、动词、主语和宾语。形式的共性更抽象,举例,它可以制定规则来限制词序转换,以此来构建句子。Chomsky大部分是关于正式的共性的研究。
孩子们在普遍语法帮助下发现的这些规则组成他语言的语法的核心。然而不是所有的原则都是核心原则。每种语言也包括一些元素不通过普遍语法来限制,他们组成边缘部分。Cook提供了一些例子,边缘原则是那些由于语言历史原因形成的(the more the merrier,的结构就是来自古英语)或者来自其他语言(police的发音就是来自法语)或者偶然出现的。 所以孩子习得的母语包括核心原则和边缘原则。关于核心原则和边缘原则的概念来自于Chomsky的标记理论。核心原则是不被标记的,因为他们与语言共同趋势相一致。边缘原则是标记的,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额外的。然而,标记和不标记是一个连续体相反的两个极端,规则或多或少是标记的。在两个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为有标记,缺少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成分为无标记。像形容词中 “大的”,“长的”,“快的”,都是无标记的,在询问一个人奔跑的速度时,我们造句会说“你能跑多快?”,而不会问“你能跑多慢?”,这里“慢”就是标记的。
2.类型学。另一个语言共性研究方向是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是具有相似特点的语言或同个族系的语言。分为有三种共性:内同共性,形式共性和蕴含共性。前两种在普遍语法中已经提到,蕴含共性是指如果一种语言有x现象,则必有Y现象。
语言类型学也将语言共性分成绝对共性和倾向共性,特别的,他们也都适用内容共性,形式共性和蕴含共性。绝对共性没有特例,如所有有S-O-V这种词序的语言,他们都有介词。 倾向共性发生在有统计倾向性的共性,但当然有例外。这里要提到一点,类型学也同意语言共性是与生俱来的。
二、母语的习得
1.语言的逻辑问题。最开始Chomsky的普遍语法是为了解释孩子是如何习得母语的。普遍语法解释了语言习得的逻辑性问题。语言的逻辑性问题就是,母语刺激的贫乏与儿童母语能力的超强之间的矛盾呢。孩子需要避免形成错误的假设,因为不是通过输入中的数据来避免的,所以普遍语法是生物学层面的天赋。除了习得的逻辑问题外还有智力发育的问题。
发育是语言的实时学习,它不只受到普遍语法的影响还有一些非语言性的因素,如记忆能力和大体的认知能力。习得是学习语言不受智力成熟影响而是完全依靠学习者语言官能。换言之,如果一个孩子不受智力和加工的限制,是观念上的不成熟,所反映的就是习得语言。事实上,这些因素还是起作用的。习得和发育相对应的是能力和表现,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的表现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所以,乔姆斯基的习得是理想化的。
2.发育的问题。White根据Chomsky观点,提出了对于发育问题的解决方法。她认为普遍语法从孩子出生就是起作用的,但是普遍的共性和孩子感知能力的发展的相互影响,在不同发育阶段变得非常有价值的。孩子的语言能力控制他需要输入的数据的特点。孩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吸收不同的数据来和他改变的感知输入的信号的能力保持一致。这些数据成为普遍语法不同的参数。任何孩子在最理想语法中组建的临时语法能够建造他能认知的数据。
Felix提出不同对于发育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他认为White的叙述排除了在语法领域习得的阶段转变,将习得放到了认知能力发展的领域。他认为普遍语法就想长牙一样慢慢出现。其他原则是潜在的直到被激活。现存的语法某种程度上违反原则孩子就会重建语法。
3.核心学习和边缘学习。有核心学习和边缘学习两种。前者的发生于普遍语法相一致,后者需要其他精神官能并且在共性原则不起作用时起运作。虽然学习顺序并不是全都遵从标记的范围,但因为成熟的进程和官能的开发,不再是被认为一些变化特征只能通过标记理论解释的。另一个有关标记范围的可能,习得普遍规则可能会触发自动习得所涉及的其他规则。如,一个孩子发现目标语词序是V-S-O,他就可能知道这个语言有介词。
三、语言共性与二语习得
乔姆斯基研究的习得的逻辑问题大部分是从孩子开始的。然而假设发育停止,对于语言习得装置是不可能的。习得母语中利用到了普遍语法,我们就认为限制共性假说限制到了孩子。最好的证据是关键期假说是站不住脚的。成年人像孩子学习母语一样学习第二语言,虽然不如孩子学得好, 但他们也有相似的习得方式。可以认为普遍语法对于成人学习而与也是适用的。Wode认为学习的公理需要重组,使年龄,习得种类和环境不受束缚,这就被人们设想,存在以后一种“学习语言的独立原理”。二语习得要比母语习得复杂的多。因为二语习得有两种语言参与,目标语言和学习者的母语。所以学习者携带两种语言知识在二语习得中:他的语言共性知识,和他母语特别的语法知识.必须分辨出母语中的规则哪些属于核心语法哪些属于边缘语法。
四、总结
企业文化共性探讨 篇4
企业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影响企业发展的深层重要原因,并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所指,世界500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事企业文化研究长达20年之久的清华大学的张德教授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文化的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逐步走向“文化化”的趋势,对于一个成熟企业而言,作为贯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过程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影响,但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国内外对此有多种解释,但其基本含义是确定的。笔者所谈及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经营思想、行为规范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特有且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作风以及公众形象等文化积淀。[1]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但都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一个的有机体系,总体上可分为四个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笔者重点探讨的是促进企业文化各组成部分有机发展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思想等,它们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
二、优秀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
大凡优秀的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无论是位列世界500强的还是虽在500强之外但仍属国际知名的企业,多建设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分析这些企业的优秀文化,可以发现普遍具有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其中,最为推崇诚信、创新、以人为本、善于学习、开拓进取等价值理念,诚信和创新进取理念是核心。
(一)反映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具有深刻的民族烙印
企业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哲学观和文化素养,但经营者本人以及被经营企业都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无论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价值取舍都只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反映。另外,但凡文化又总离不开传统,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底蕴均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导致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具有明显差异。企业文化无不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上,根植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离开传统文化的根基,企业文化就没有了文化底蕴,不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沦为形式。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我国的企业普遍具有“拼搏进取、勇于奉献”的文化特点;美国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同样也是其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2]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人们思维意识的影响十分巨大。北京同仁堂的企业精神“同仁修德,济世养生”,以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为核心概念。中国航空业发展最快的海南航空公司,其企业标志以“生生不息”为创意,“生生”是佛家的本初理念。这些事例一方面证明,企业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另一方面,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协调和统一,也是企业文化协调属性的体现之一。
(二)坚持诚信,树立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形象是指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整体观念和印象。在现代社会中,美好的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日益成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形象力是文化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构成因子:一是企业信誉。把企业道德当作一种责任,从顾客或客户的关切点考虑企业的经营和服务,把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道德责任结合起来。二是企业美誉度,即社会对一个企业的认可程度,包括对产品质量、服务、企业经营理念的美誉等。三是市场亲和力。海尔的产品广为社会认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海尔的市场亲和力好。为此,企业应处理好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社会整体考虑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市场营销策略等。一个诚信的形象,将维系顾客或客户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练,整个人类社会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思索,对于行为正当性的判断已经取得高度的相似和一致。孔子的“天下归仁”与耶稣的“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待人”隐含的真善美是一致的;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与耶稣所说的“我们心目中的上帝”实际上也是同一的——人公正的灵魂。也就是说,公理道德具有世界的普遍一致性。作为企业运行所必须的一种重要的新型资本形态,道德对于企业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企业在竞争中可以凭借而获胜所必须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的第三种资本。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公理道德的尊重已经构成企业生命线的一个重要部分。
经济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3],而信用来源于理性人的自由意志对道德的尊重,具有普遍推广的一致性和持续性,也自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之一。在我国,无商不奸的传统经营理念占据着许多私营企业领导的头脑,这给一些领导以误导, 认为非奸不能赚钱。然而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长期靠“奸”发展,破坏道德秩序带给企业的隐性打击,其力度绝对是毁灭性的。文化作为经济运行的最终裁判,不允许有违背道德原则的经济形态的存在,诚信经济已越来越被国际市场所认同。在《财富》100强中,55%的公司声称“诚信”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香港富豪李嘉诚以拥有188亿美元跻身全球第十大富豪,他认为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信”,他曾说:“绝不能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那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我国私营企业平均寿命在3-5年,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上述观念问题不容忽略。[4]
(三)具备创新、超前意识,追求卓越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之一。只有不断地使自己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和营销策略等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而只有当自己的这些技术、管理和制度处于社会发展的前沿,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当而且必须倡导创新、鼓励创新,以改革的勇气促进和实施创新,以制度建设保障创新,努力营造一个勇于创新、大胆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任何求大发展的企业必备的精神,特别是进入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发展力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和源泉。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和技术又都是相对的、阶段性的。要想始终保持企业的先进性,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应地有较强的管理创新能力与之匹配。而所谓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以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的经营要素的外溢效应。一个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还必须具有非凡的胆略和超前意识,具备勇于竞争、争创一流和追求卓越的强烈欲望。强烈的竞争意识、争创一流的精神是强烈危机意识的反应,它带来的是强烈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发展意识等,是实现持续和超常发展的内在动力。[5]
美国最权威的三家管理机构——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企业的跟踪研究后,在联合撰写的《关于企业增长的报告》中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它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不断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说过的“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创新文化是企业生存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的集中体现,包括丰富的内涵。[6]主要有:(1)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其它创新的先导。最主要的是要求企业树立起知识价值观、竞争优势观、知识更新观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2)技术创新。瞄准科技前沿,调动广大管理者、员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地开展技术革新,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这是技术创新的本质要求。(3)产品创新。“产品常新,企业常青”,这是众多企业的成功之道。(4)组织结构创新。由过去的高耸结构逐渐向扁平结构转变,以降低经营管理费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5)决策方式创新。由传统的决策模式向现代决策模式过渡,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降低风险性。
(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从而把关心人的需求、注重人才培养、全方位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等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该理论的本质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下,管理的重心更注重人的因素,重点是如何发掘员工的智能资源,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7]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表现在管理上,把员工看作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在决策上,重视员工民主参与;在奖励机制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领导和员工的关系上,把关心员工生活、改善工作条件、与员工平等相处放在重要地位。为此,要重视员工的满意度。满意的员工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从而实现满意的绩效。美国席尔士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后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因此提高0.5%的企业绩效。[8]另外还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为员工的前途着想才能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五)把握准最佳的“度”
凡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对最佳度的把握是优秀企业的共同特点,也自然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宏观上看,如同政治上改革与稳定之间的辨证关系一样,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成本、规模扩张与稳步发展、创新与守成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无论企业的战略是阳刚的还是阴柔的,是鼓励风险快速创新的还是稳健发展老成持重的,本质上讲都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分,特别是对于尚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大做强,但是欲速则不达。对扩张速度的把握是决定企业生死的要素之一,对于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或相对成熟的企业而言更为重要。中国很多企业比如习酒、巨人、飞龙集团的失利,都有在取得成功后急剧扩张的原因。万科董事长王石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超过25%的利润不赚。[9]这个原则发人深思!从微观上讲,企业的管理同样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团队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沟通反而增加冲突的可能性。很多研究也已表明,过快的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比不创新更为不利。这些无不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也证明了古老中国的中庸思想并不是堕落的象征。
(六)注重实施国际品牌战略
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国际品牌意识,许多产品在国内有很高的认同度,但在国际上知名度却不高。比如说龙井茶、乌龙茶,我国号称世界三大产茶国之一(印度、斯利兰卡、中国),但在茶叶方面最受益的却是生产茶叶很少的英国,因为它有一个国际品牌(立顿)把全球茶叶的相当利润拿走了。[10]加入WTO后,衡量企业业绩、企业实力的尺度被放大到整个国际市场。企业不能再停留在原有水准上来要求品牌建设,而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准来重新调整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家来讲,是一种眼光、胸襟、智慧、意志力等各方面的借鉴和考验。品牌文化建设要求企业不仅要有创名牌的物质技术条件,更重要的还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
(七)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完善企业文化
国外许多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组织变革与文化变革。当杰克·韦尔奇带来新的理念时,通用公司原有的企业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而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企业文化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或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导向和文化主流,企业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势才能走上持续发展之路。[2]现代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结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既要了解企业是在发展变化的,又要具体地分析企业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企业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逐步走向“文化化”,作为贯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过程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世界一流企业或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普遍具有共同特征,其中均推崇诚信、创新、开拓进取、以人为本、善于学习等价值理念。学习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正处于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企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企业文化,共性,启示
参考文献
[1]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2]林毅.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征及其启示[J].科技资讯,2006(31):236.
[3]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
[4]淞泉.商道如水[M].吉林出版集团,2006:9.
[5]余大亮.论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J].贵州社会科学,2001(04):46-50.
[6]吉福林.21世纪企业文化的八大特征[J].商业研究,2001(11):171-173.
[7]Terrence E.Deal,Allan A.Kennedy.CorporateCulture[M].American Academic Press,2001.01.
[8]韩铭珊.论中国保险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文化,2007.04:42-45.
[9]王石.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M].中信出版社,2006:1.
新闻采访的共性特征 篇5
一、真实性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的活动,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报道的本源,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没有事实作为前提, 新闻就失去了发生的合理性。从新闻的这种内在要求看, 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 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采访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的第一环节, 记者要完成一篇报道, 最少需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三个环节,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 要实现新闻的传播都必须先有采访, 然后才有稿件的撰写、编辑制作、排版发行或播出, 记者只有深入、细致地采访到真实的内容, 才有可能在后期的新闻制作中还原出新闻事实。
二、时效性
在西方新闻学中, 决定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是新闻时效, 因为媒介的首要任务就是天天乃至时时为社会公众提供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新的人物、新的经验、新的问题, 离开了“新”, 新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从时间性来看, 媒介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缩短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报道之间的时间差, 最及时、迅速地向受众传递信息。在新闻事实发生与报道之间, 采访是有效联系二者的中介, 采访抢先, 报道就有抢在其他媒体之前发出的可能, 若是采访落后了, 势必造成起步没赶上, 步步赶不上的现象。“抢新闻”三个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记者采访的状态, 记者的活动可以说就是跟时间赛跑。新闻记者要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实, 从无数线索、事件中善于排除不是事实的“新闻”;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度, 善于发现和抓取现实生活中“第一次”发生、“第一个”出现的新事物或事物的新动向, 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满足受众抢先获得信息的心理, 才能吸引受众。新闻的新鲜性, 决定了新闻采访的过程不能按部就班, 不能慢慢吞吞, 必须高效率、快节奏, 否则新闻就会贬值, 甚至失去存在的价值。
从时新性来看, 内容的新鲜性决定了报道的时效性。内容的新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个是时间上的新, 它有别于历史纪实, 指的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鲜事实, 是人们未曾知晓、未曾见过的事实, 这就需要记者第一时间抢先报道, 即前面所讲的时间性原则;另一个是内容上的新颖, 这主要是指发现了事实中所包含的过去未曾认识的价值, 比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认识到的事实新内涵。
从时宜性来看, 一篇报道要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不仅要事实新、时间性强, 还要选择报道的最佳时机, 即新闻的时宜性。新闻报道最佳时机的选择, 不仅要求记者、编辑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 争分夺秒地发稿,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大局意识, 要能从中判断出一篇报道发表的最佳时机, 而这时机关系到新闻的传播效果。
三、公开传播性
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 这种公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新闻信息可以公开传播, 没有什么“密级”, 任何人只要在生理条件、物质条件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都可以接受和传播新闻信息;第二, 新闻信息必须是公开传播的, 有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因特殊原因没有经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 那么只能是别的东西, 而不是新闻信息。同时, 新闻信息不仅要公开传播, 更重要的是还能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广泛关注, 即新闻信息必须是公众应知、未知而欲知的新鲜事实。
新闻信息的公开性、广泛关注性决定了新闻采访活动的根本宗旨和目的, 就是为了发现、获取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或事物的新动向, 以便迅速、及时地向社会公众传播, 即记者的调查研究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而实施的, 记者是带着公众需求去进行采访的, 其采访的结果不仅要传给别人, 而且要广泛地传播出去, 其传播对象不是一两个人, 也不是有范围限制的少数人, 而是尽量广泛的社会公众。
新闻信息传播的公开性也要求记者的采访过程具有公开性, 这种公开性规定着其活动的结果是公开的, 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而且可以被社会成员所分享;规定着其活动的范围是公开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为新闻采访所涉及;规定着其活动的内容也是公开的, 新闻采访报道的对象应该是可以公开报道的一切人与事。这种公开性有利于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有利于对媒介工作者进行监督。因为采访活动是公开进行的, 并且其调查内容和结果最终要跟广大受众见面, 要受到公众的检验, 这就提高了新闻的透明度, 这种活动的公开性有利于公众公开、自由地借助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记者在公开采访时, 必然会碰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声音, 这时不仅是记者公开、公平、公正地报道事实, 更是为了尊重公众的表达权、知情权。
物联网共性平台研究 篇6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采集到信息越来越多,但是,受限于底层不同的网络技术和硬件平台,目前研究内容主要还集中在底层的感知和互联互通方面,距离现实目标包括屏蔽底层硬件及网络平台差异,支持物联网应用开发,运行时共享和开放互联互通,保障物联网相关系统的可靠部署与可靠管理等还有很大差距[1];另一方面,当前物联网应用复杂度和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支持大规模物联网应用还存在环境复杂多变、异构物理设备、远距离多样式无线通信、大规模部署、海量数据融合、复杂事件处理、综合运维管理等诸多问题需要攻克。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化研究并攻克共性技术平台[2],是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首要路径。在加速物联网发展中还将大幅降低成本。
共性平台建设可以有效采集到人、车、物、事件的动态信息和数据,形成的数据中心可以为业务提供数据支持。共性平台是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平台可以提供全业务支撑,有效解决物联网建设的信息孤岛问题。
1 共性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及设计原则
1.1 建设的必要性
(1)扩大信息资源范围,解决共享程度不高的问题
目前信息系统的情报采集手段还比较单一,信息资源范围狭窄,各种业务工作带来的问题数据量不够,降低了工作效能。另外,不同地域获得信息资源后,因管理上的原因,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物联网共性平台可实现大范围内资源共享。不论是管理模式还是技术手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信息资源共享范围。
(2)提高业务工作效益
进一步面向业务,通过对有效的大量、复杂事件的转化处理,为上层应用提供可扩展标准化的数据服务接口,降低应用使用数据服务的复杂度,提高开发效率。
(3)提高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物联网的传感器多种多样,信息系统也不同,物联网信息共享范围小、监控视频应用水平低将会影响系统智能化水平。共性平台的建设提供的共性的信息资源,范围广、实时性强、智能化程度高的情报数据,实现业务效能飞跃性的提高。
1.2 设计原则
物联网共性平台的设计应该满足不同业务系统的要求,既体现各个业务系统的共性需求,又具有自己的特色,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标准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等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安全可靠是建设一个信息系统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整个系统可用性的主要标准。共性平台的设计必须考虑对计算任务资源的授权、对非法入侵者的防护以及对关键信息的保密等多方面因素。
(2)标准性的原则
物联网共性平台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标准化的协议,按照业务规定的字典和数据结构,以及相关标准,使得共性平台的建设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的设计,并且在接口、数据格式等各个方面都是标准的,从而使平台易建设、易复制、可扩展,实现信息共享,综合应用,数据的实时查询和维护。
(3)实用性的原则
平台的设计必须简单易用,系统界面友好统一,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尤其能够实现环境仿真,业务人员只需简单培训即可使用。同时,操作方式尽可能照顾已有的操作习惯,简单、方便,这样的物联网共性平台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优势。
(4)扩展性的原则
随着物联网感知信息量的增加,感知范围的扩张,共性平台的软硬件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可扩展性是很重要的技术要求,这就要求平台必须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二次开发能力,能够根据要求不断更新完善。因此,采用开放的系统设计,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易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能方便地进行功能模块的增、删、改维护,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2 共性平台总体架构
物联网共性平台是全国范围内的综合应用系统,其需求也将随着业务应用的发展不断变化。共性平台建设和设计必须首先有一个灵活的体系架构,可以在保持架构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扩展系统,保持系统可持续发展。每个共性平台由功能类似的组成,具体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述。
物联网共性平台总体结构分为硬件感知点、数据层、服务支撑层、展示层等四个层次。主要内容包括统一的海量感知设备监管系统、云计算平台和统一的数据标准中间件、统一的应用服务支撑和共性展示系统等系统。
2.1 感知点
感知点功能一方面是为了安全感知系统所需要各种信息元素,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层进行处理,能感知各类计算机设备、网络节点、链路状况、操作系统、应用服务、数据库、业务信息,并作初步的数据整理。感知点必须支持灵活的部署方式,可远程部署在需要感知信息的环境中。感知点与数据层之间采用安全的通信传输通道来传输数据内容,能实现远程在线探测规则配置与升级。感知点数量很多,部署复杂。感知点管理是共性平台研究的基础。针对物联网智能感知的特点,共性平台设计了统一的海量感知设备监管系统,通过对海量的感知设备进行统一规范的编码管理,实现对纷繁复杂感知设备的可视化配置和监控管理,实现感知设备工作状态、运行状态的监测,保证感知设备的稳定可靠的运行,并通过该系统,实现合理统筹部署感知设备,保证感知信息的实时观测,使信息的获取更及时可靠,从而实现前端感知硬件设备的信息交互和管理,将采集到的海量原始感知信息提炼为有效的结果信息,并完成与上层复杂应用的信息交换。
2.2 数据层
数据由物联网各个感知点通过数据整合处理形成相应的数据仓库,数据层主要由云计算平台、数据接口标准中间件、统一的数据处理中间件组成。
(1)云计算环境
云计算环境是实现物联网海量数据处理的核心,共性平台云计算环境主要由云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管理层、软件服务等组成。
云计算基础设施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资源转变成为虚拟化资源池,将物联网服务器集群、存储阵列等硬件进行虚拟化,通过采用硬件虚拟化技术,如Intel VT-x/VT-d,能够同时监控修改过的安全子操作系统(Modified OS)和其他通用操作系统,提供相应的计算、存储、网络、软件、数据等资源。
云计算管理层提供云计算用户和任务管理,管理云计算用户使用、服务运行、资源使用情况,对云计算服务进行统计,在管理云计算服务运行情况的同时,指导云计算服务的性能优化和重新部署;云计算资源管理,管理分布冗余的云计算服务,在它们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并且保证这种负载均衡对于云计算应用的客户端透明,增强系统的可伸缩性,利用冗余的云计算服务进行透明的容错,尽可能地完成云计算客户的服务请求,并在系统发生失效时进行快速恢复;云计算安全管理,涉及云计算系统安全的各个方面,如身份认证、访问授权、综合防护、安全审计等,保证系统信息交换的机密性、完整性、防抵赖、安全审计等功能,云计算系统之间的服务不会被恶意地破坏。
云计算服务层提供云计算平台信息资源的封装和互操作支持;通过云计算服务管理系统在信任的云计算节点之间快速部署云计算服务,通过组装服务,形成云计算服务的协同结构;云计算对象服务封装,满足云计算服务合成。
云计算应用层提供基于云计算平台业务应用服务,提供基于云计算的各种应用。
云数据中心平台还通过VPN隧道从接收其他业务平台的查询指令。查询服务器接受云节点机发送的查询指令,并同时提供本地的查询指令。应用服务器,完成实际的数据查询分析处理指令功能。云节点机通过VPN隧道连接到其他业务平台,接受其他业务平台的查询指令。VPN设备和其他业务VPN设备建立IPSEC隧道,保证数据传输安全。
(2)数据接口标准中间件
物联网实现各种社会数据,包括海量视觉数据、各类专业传感器的非结构化数据等各种感知手段的数据汇聚和深度应用。这些不同数据采集节点或系统是分布式部署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是松散的。由于网络结构的异构特性决定了不同类型和不同系统或节点的数据,如果缺乏相互理解,就不能相互利用,进而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数据孤岛。换句话讲,物联网数据深度共享应用必须实现子系统之间最大可能性的语义互操作。软件服务(中间件)平台正是数据之间、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实现语义互操作的载体。
数据接口标准中间件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便捷快速开发,必须采用软件中间件的形式对物联网环境中数据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接口虚拟化。利用对网络可用资源、服务、处理流程进行的标准化接口方式,统一管理这些分布、异构、自治的信息资源,屏蔽信息资源本身的细节和物理位置信息,使开发人员集中精力于核心应用功能的实现,方便地实现数据服务互操作,达到数据深度应用的最终目的。
一线业务人员的应用经验是随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对于数据的应用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些应用知识和需求必须指导跨域资源和服务的语义互操作的实现。对不同应用部门和领域的知识进行管理,开发不同的接口,克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数据和服务在语法、语义上的差异实现语义互操作,是有效的信息共享、交换的基础。
(3)统一的数据处理
通过汇集整合物联网信息资源,以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形式建成数据中心,可考虑采用物理建库与逻辑建库相结合、基础信息与专题数据相分离、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相对独立的建库模式,方便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
2.3 支撑服务层
支撑服务层,主要将各种资源包装成服务的形式,提供支持,管理全网应用服务功能的注册、发布、更新等,针对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服务定制,有针对性地对开发所需的软件模块和文档进行分发。物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服务都在不断演化,将数据以软件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形成服务库,实现服务模型的相互映射,根据需求,提取服务,更新已有的服务,发布新的服务,实现服务的动态管理。主要实现人身份ID服务、车身份ID服务、物ID服务,事件服务等,建立一体化应用服务模型,并为服务资源和工作流程提供相应的服务总线和工作流管理工具,为业务一体化应用、数据综合应用提供支撑服务。
2.4 共性展示层
共性展示层为各种物联网平台提供共性展示组件,主要包括共性展示接口、共性配置规则、安全共性管理、共性系统维护等。通过这些组件实现各种物联网平台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展示以及人、车、物、事件轨迹的展示。
3 共性平台实现
本文主要介绍共性平台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接口和协议标准实现方法。XML是Internet环境中跨平台的,依赖于内容的技术,是当前处理结构化文档信息的有力工具。本文的接口等实现采用XML实现。共性平台实现的流程如图2所示的四个阶段。
3.1 数据感知实现
数据感知阶段,数据感知的实现主要体现海量传感器的管理和从传感器感知数据的定义和传输,传感器的属性和传输的数据类型及数据是本阶段的共性部分,下面是XML实现的共性代码程序片断。
3.2 数据处理
本阶段的数据处理实现,共性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数据的类型、进入何种数据库、和其他数据的关联、数据在云中存放的位置等方面,XML实现的程序片断如下所示:
3.3 服务封装及提供
服务封装及提供的主要将各种资源包装成服务的形式,提供需要的用户或者相关的业务,将数据以软件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主要实现人、车、物、事件服务等,其共性的地方在于服务的描述和封装。下面是服务描述和封装实现的XML程序代码片断。
3.4 共性展示
共性展示部门,主要设计一套根据用户需要,可变、可自由组合的模块,这些模块包括查询、图形化等模块组件。
4 结语
物联网被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技术革命和改变世界的技术,开展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物联网共性平台研究是物联网技术研究的核心关键。
本文对物联网共性平台的架构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感知点的共性管理、数据统一支撑环境和共性接口规范、服务封装等内容。最后,给出几个关键共性部分的XML的实现。
物联网的共性安全研究[3]也极其重要,物联网的安全要素仍然是可用性、机密性、可鉴别性与可控性[4]。物联网安全既蕴含着传统信息安全的各项技术需求,又包括物联网自身特色所面临的特殊需求,如可控性问题、传感器的物联安全问题等。物联网下一步共性安全技术将集中在物联网的安全研究上。
参考文献
[1]Aberer K,Hauswirth M,Salehi A.Middleware support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OL].http://citeseerx.ist.psu.edu.
[2]Chui M,Lffler M,Roberts R.The Internet of Things[J].McKinsey Quarterly,2010(2).
[3]石鑫,李璋.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系统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3):949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