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共性

2024-08-01

企业文化共性(精选12篇)

企业文化共性 篇1

企业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影响企业发展的深层重要原因,并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所指,世界500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从事企业文化研究长达20年之久的清华大学的张德教授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文化的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逐步走向“文化化”的趋势,对于一个成熟企业而言,作为贯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过程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影响,但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国内外对此有多种解释,但其基本含义是确定的。笔者所谈及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经营思想、行为规范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特有且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作风以及公众形象等文化积淀。[1]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但都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一个的有机体系,总体上可分为四个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笔者重点探讨的是促进企业文化各组成部分有机发展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思想等,它们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

二、优秀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

大凡优秀的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无论是位列世界500强的还是虽在500强之外但仍属国际知名的企业,多建设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分析这些企业的优秀文化,可以发现普遍具有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其中,最为推崇诚信、创新、以人为本、善于学习、开拓进取等价值理念,诚信和创新进取理念是核心。

(一)反映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具有深刻的民族烙印

企业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哲学观和文化素养,但经营者本人以及被经营企业都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无论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价值取舍都只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反映。另外,但凡文化又总离不开传统,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底蕴均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导致企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具有明显差异。企业文化无不奠基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上,根植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离开传统文化的根基,企业文化就没有了文化底蕴,不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沦为形式。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我国的企业普遍具有“拼搏进取、勇于奉献”的文化特点;美国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同样也是其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2]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人们思维意识的影响十分巨大。北京同仁堂的企业精神“同仁修德,济世养生”,以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为核心概念。中国航空业发展最快的海南航空公司,其企业标志以“生生不息”为创意,“生生”是佛家的本初理念。这些事例一方面证明,企业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另一方面,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协调和统一,也是企业文化协调属性的体现之一。

(二)坚持诚信,树立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形象是指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整体观念和印象。在现代社会中,美好的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日益成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形象力是文化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构成因子:一是企业信誉。把企业道德当作一种责任,从顾客或客户的关切点考虑企业的经营和服务,把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道德责任结合起来。二是企业美誉度,即社会对一个企业的认可程度,包括对产品质量、服务、企业经营理念的美誉等。三是市场亲和力。海尔的产品广为社会认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海尔的市场亲和力好。为此,企业应处理好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社会整体考虑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市场营销策略等。一个诚信的形象,将维系顾客或客户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练,整个人类社会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思索,对于行为正当性的判断已经取得高度的相似和一致。孔子的“天下归仁”与耶稣的“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待人”隐含的真善美是一致的;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与耶稣所说的“我们心目中的上帝”实际上也是同一的——人公正的灵魂。也就是说,公理道德具有世界的普遍一致性。作为企业运行所必须的一种重要的新型资本形态,道德对于企业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企业在竞争中可以凭借而获胜所必须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的第三种资本。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公理道德的尊重已经构成企业生命线的一个重要部分。

经济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3],而信用来源于理性人的自由意志对道德的尊重,具有普遍推广的一致性和持续性,也自然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之一。在我国,无商不奸的传统经营理念占据着许多私营企业领导的头脑,这给一些领导以误导, 认为非奸不能赚钱。然而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长期靠“奸”发展,破坏道德秩序带给企业的隐性打击,其力度绝对是毁灭性的。文化作为经济运行的最终裁判,不允许有违背道德原则的经济形态的存在,诚信经济已越来越被国际市场所认同。在《财富》100强中,55%的公司声称“诚信”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香港富豪李嘉诚以拥有188亿美元跻身全球第十大富豪,他认为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信”,他曾说:“绝不能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那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我国私营企业平均寿命在3-5年,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上述观念问题不容忽略。[4]

(三)具备创新、超前意识,追求卓越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之一。只有不断地使自己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和营销策略等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而只有当自己的这些技术、管理和制度处于社会发展的前沿,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当而且必须倡导创新、鼓励创新,以改革的勇气促进和实施创新,以制度建设保障创新,努力营造一个勇于创新、大胆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任何求大发展的企业必备的精神,特别是进入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不断增强竞争力、发展力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和源泉。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和技术又都是相对的、阶段性的。要想始终保持企业的先进性,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应地有较强的管理创新能力与之匹配。而所谓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以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基础的经营要素的外溢效应。一个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还必须具有非凡的胆略和超前意识,具备勇于竞争、争创一流和追求卓越的强烈欲望。强烈的竞争意识、争创一流的精神是强烈危机意识的反应,它带来的是强烈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发展意识等,是实现持续和超常发展的内在动力。[5]

美国最权威的三家管理机构——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企业的跟踪研究后,在联合撰写的《关于企业增长的报告》中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它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不断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曾经说过的“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创新文化是企业生存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的集中体现,包括丰富的内涵。[6]主要有:(1)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其它创新的先导。最主要的是要求企业树立起知识价值观、竞争优势观、知识更新观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2)技术创新。瞄准科技前沿,调动广大管理者、员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地开展技术革新,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这是技术创新的本质要求。(3)产品创新。“产品常新,企业常青”,这是众多企业的成功之道。(4)组织结构创新。由过去的高耸结构逐渐向扁平结构转变,以降低经营管理费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5)决策方式创新。由传统的决策模式向现代决策模式过渡,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降低风险性。

(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从而把关心人的需求、注重人才培养、全方位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等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该理论的本质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下,管理的重心更注重人的因素,重点是如何发掘员工的智能资源,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7]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表现在管理上,把员工看作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在决策上,重视员工民主参与;在奖励机制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领导和员工的关系上,把关心员工生活、改善工作条件、与员工平等相处放在重要地位。为此,要重视员工的满意度。满意的员工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从而实现满意的绩效。美国席尔士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后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因此提高0.5%的企业绩效。[8]另外还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为员工的前途着想才能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五)把握准最佳的“度”

凡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对最佳度的把握是优秀企业的共同特点,也自然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宏观上看,如同政治上改革与稳定之间的辨证关系一样,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成本、规模扩张与稳步发展、创新与守成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无论企业的战略是阳刚的还是阴柔的,是鼓励风险快速创新的还是稳健发展老成持重的,本质上讲都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分,特别是对于尚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大做强,但是欲速则不达。对扩张速度的把握是决定企业生死的要素之一,对于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或相对成熟的企业而言更为重要。中国很多企业比如习酒、巨人、飞龙集团的失利,都有在取得成功后急剧扩张的原因。万科董事长王石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超过25%的利润不赚。[9]这个原则发人深思!从微观上讲,企业的管理同样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团队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沟通反而增加冲突的可能性。很多研究也已表明,过快的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比不创新更为不利。这些无不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也证明了古老中国的中庸思想并不是堕落的象征。

(六)注重实施国际品牌战略

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国际品牌意识,许多产品在国内有很高的认同度,但在国际上知名度却不高。比如说龙井茶、乌龙茶,我国号称世界三大产茶国之一(印度、斯利兰卡、中国),但在茶叶方面最受益的却是生产茶叶很少的英国,因为它有一个国际品牌(立顿)把全球茶叶的相当利润拿走了。[10]加入WTO后,衡量企业业绩、企业实力的尺度被放大到整个国际市场。企业不能再停留在原有水准上来要求品牌建设,而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准来重新调整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家来讲,是一种眼光、胸襟、智慧、意志力等各方面的借鉴和考验。品牌文化建设要求企业不仅要有创名牌的物质技术条件,更重要的还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

(七)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完善企业文化

国外许多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组织变革与文化变革。当杰克·韦尔奇带来新的理念时,通用公司原有的企业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而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企业文化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或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导向和文化主流,企业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势才能走上持续发展之路。[2]现代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结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该考虑自身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既要了解企业是在发展变化的,又要具体地分析企业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企业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逐步走向“文化化”,作为贯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过程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世界一流企业或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普遍具有共同特征,其中均推崇诚信、创新、开拓进取、以人为本、善于学习等价值理念。学习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正处于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的企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企业文化,共性,启示

参考文献

[1]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2]林毅.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征及其启示[J].科技资讯,2006(31):236.

[3]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

[4]淞泉.商道如水[M].吉林出版集团,2006:9.

[5]余大亮.论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J].贵州社会科学,2001(04):46-50.

[6]吉福林.21世纪企业文化的八大特征[J].商业研究,2001(11):171-173.

[7]Terrence E.Deal,Allan A.Kennedy.CorporateCulture[M].American Academic Press,2001.01.

[8]韩铭珊.论中国保险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中外企业文化,2007.04:42-45.

[9]王石.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20年[M].中信出版社,2006:1.

[10]王辉.品牌短缺难以立足世界之林[N].中国质量报,2004-08-23(2).

企业文化共性 篇2

故城县委党校李飞

2013年夏天,我们调查了以故城县经济圈为基础,覆盖衡水地区,以及衡水周边县、市比较著名的非公有制企业.从共性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1、企业形象普遍具有现代感

县市企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低端,土气。

我们看到这些典型企业都具有明显的现代气息。

(1)建筑格局现代优雅,绿化点缀,标牌灯光镶嵌,整齐大方

企业建筑开阔明亮,没有了以往低矮狭窄的形象,楼房,绿化,灯饰,广告牌,规划的整齐划一,给人整体上正规、现代的美感。

(2)电脑办公,程序化流程,干部年轻化,管理严格而富有人性

企业采用电脑办公,办公区秩序井然,而且,工作人员普遍比较年轻。

进出厂区管理严格,门岗登记之严格使得我们有进入政府机关的感觉。

(3)技术先进,车间管理高效安全

县市企业技术先进似乎不是很让人信服,我们调查的企业技术的确是比较先进的,尤其是车间管理层面,他们吸收了西方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每个环节都程序化,责任到人,到时间,到步骤,让人惊叹。

2、企业管理普遍接受美国19世纪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严格考勤制度

对工人、干部都执行统一的考勤制度,上班期间,企业办公,车间等部门单位都秩序井然,鸦雀无声。

(2)绩效第一

他们不重视或者不是很迷信工人学历,只要你为企业做了贡献,企业就给你发展的空间.(3)加班加点不是停留在嘴上

社会上对企业的加班加点是很敏感的,我们调查的企业不是都普遍加班,而是有需要加班,不是所有岗位都加班而是需要加班的岗位加班,但是加班就有加班的报酬.3、重视企业党建

企业文化共性 篇3

关键词:茶文化;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品德共性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37-03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册,每一册史卷、每一页史料都满溢茶的甘甜与清香。

在当代,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茶文化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实质,又因其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茶德、传播茶道、修身陶情和促进经济贸易、民族团结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文化与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功能在重德和求和的精神境界层面具有高度的共性,二者具有品德共性。

一、重德的品德共性

(一)茶文化中的重德品德

重德品德是中国茶文化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基本内容。中国茶文化讲究茶德,通过茶德的注重和培养来形成和提升饮茶人的高尚人格,提高饮茶人的个人修为能力,进而实现饮茶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通过对制茶程序的研究和茶文化精神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中茶德的确立和追求,源自于作为自然产物茶叶的自然属性显现,更是通过人们饮茶过程中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时又是饮茶人所确立的茶文化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首先,茶叶的制作程序包括采摘、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茶德自然特性的体现,人的道德也是通过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修为过程才最终呈现;其次,重德是茶人所崇尚的精神品德,“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避违,庸众而野。”(《荀子·修身》),这是茶文化中礼仪的教化,才是茶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注重了自身视、听、言、动等方面的自身修为,只有茶人具有了茶德,才能做到敬心于内,外动于行,这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修养,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唐代文人刘贞亮将茶的好处概括为“十德”,茶可以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行道、可雅志。他不仅把饮茶作为养生之术,而且作为修身之道了。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之所以被其成为嘉木的原因就是茶树生长随遇而安,可长在山野、可长在烂石和黄土中,其生长过程坚然而幽深,但是,无论生长环境如何,其提供给世人的茶叶却清香怡人、晶莹清澈,尽展茶文化的清新幽雅。茶的生长品行可以看作人的成长过程,这些清纯质朴、幽静阳刚的自然本性特征通过饮茶过程为纽带再折射到饮茶人的身上,就表现为饮茶人对自然和生活的一种体验、理解和品鉴;同样,这种自然抱朴的品行通过饮茶过程对自然和生活的体验后又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里,则就演化成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人生智慧和性格品德了[1]。因此,中国茶文化中重德观念的发生和形成,源于茶所生所长的自然属性。当代茶学专家王泽农先生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写道: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

(二)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中的重德品德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中注重培养个人高尚的道德,这也是中华传统修生文化中重德品德的体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荀子·修身》),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比王公贵族更有价值。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核心就是培养个人高尚的道德,只有道德高尚了,他的言行举止就顺天理、合法度、尽人情了。这种高尚的道德包括“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仁者也,推崇惠施于民,匡世济众。“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为人应重义轻利,不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义,甚至在有的时候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礼”:履也,体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众人依据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恪尽职守,尽到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仁德和义务。“信”:不疑也,诚实也,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强调自尊自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信可爱。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行修养的人,一定是是一个富有精神力量和感召力的人,其所道之言、所行之事,化雨春风,令人赞叹敬仰。

茶文化与中华传统修身文化都是一种蕴涵丰富的文化,具有坚实的思想积淀,这种积淀就变现为人性理论。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把人性理论推演论说,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由于后天的成长环境不同,人性也是随之改变的。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董仲舒的“性三品”都是重视了个人后天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无论是先善还是先恶,无论是上中下之品,后天的修养作用极为重要。唐代的李翱、宋代的张载和朱熹也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人性的论述。在中国古代,人性理论的内容特别丰富,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重德就是修身养性。中国古代这些丰富的人性理论为茶文化与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中的重德思想奠定了基础[2]。

二、求和的品德共性

(一)茶文化中的求和品德

在茶文化中,“和”的内涵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和顺和平和等,但是,在“和”的内涵中最重要的还是指和谐,即通过茶这种文化来传播和传承和谐之意,达到以茶求和、以茶促和、人茶和谐,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求和的茶文化品德包含了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人们用来评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个人的行为的价值尺度,可以说求和品德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3]。

茶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哲学“和”的理想信念。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儒家推崇的“和”是中庸之道,节制为本。“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中庸》),“未发”为中,“皆中”为和,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未发、节制而不放纵自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融入自然、亲和和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其次,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无量寿经》),强调舍弃亲缘关系一视同仁的“言色相和”,尤其在茶文化中的“禅茶一味”更是要求人们六根清净,达到“明心见性”的“和”。最后,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对“和”的追求就是人物合一,能够体验物的本性,也是就是人生活的本性了,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和”的哲学思想和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其中,这种哲学思想和理念既是天地万物自然规律与人物两化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自然本性和社会属性的体现。茶是自然之茶与人文之茶的结合,表现为自然植物之茶叶、自然川水之山泉的融合与人身生理满足、人文审美愉悦的共通想结合过程。

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茶经》蕴含了丰富的“和”理念和“和”品德。例如《茶经·四之器》中关于煮茶用的风炉的制作介绍,“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这种茶炉(即风炉)是陆羽根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大胆设想并对茶炉的制作和使用做了详细论述。他能够把熟知的茶性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相结合,充分表现了“和”的思想与方法。这种茶炉煮茶时,放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柴木,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综观整个煮茶过程就是一个求和的过程,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在《茶经》中还对茶的采摘时间、煮茶时的火候掌握、泡茶时茶汤浓淡和用水的选择等诸多方面都做了细致论述,这些论述无一不体现茶文化“和美”的自然法则[4]。这种“和美”的自然法则形成了中华民族长期而独特的处世哲学、理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处事行为上,就是以和睦、和谐、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人与人关系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同时,我国著名茶文化专家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5]。

(二)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中的求和品德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民族,注重对精神境界的坚守和追求。这种精神境界理论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善、或可以为善、或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身保持先天的善性,从而使人的行为达到善的标准,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精神境界理论,以“仁”作为修身的理想目标,认为个人达到“仁”的境界,不仅能够自身保持守仁的高尚品德,同时对他人也能以“仁”为人际准则,建立理想的人际关系,“仁”就是理想的精神境界,即“仁者安仁”(《论语·里仁》)。同时,孟子将“仁”与“义”相结合,提出了以“仁义”为个体人生最高理想的精神境界理论,这种境界理论以人性善为基础,以心性修养为路径,达到仁义的思想的精神境界[6]。这些精神境界理论阐明了修身的理想目标和理想追求,而这些理想目标和追求变现为个人的“仁”,那么从社会整体来看,这种“仁”就表现为群体的“和”,既是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又是人与物之间自然关系的“和”,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和”,所以,中华传统修身文化“仁义”的最终归属还是求和,也就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相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整体社会和谐的三个基本体现,而这三者和谐的基础就是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品德特性。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是儒学的身体观,也指明了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和天人和谐,那么,修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这是个人立身处世行天下的基本能力。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核心,把人看作是处于社会关系体中的人,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的论述,而不是孤立的人,展开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链条,使之处于不可割裂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和谐关系之中。

茶文化的重德求和与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重德求和具有品德共性,而这种品德共性根源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首重人品,为人之道,以“德”为先,以“和”为贵;茶之道,茶文化,人之道,人修身其理莫不如此。

参考文献:

〔1〕鲁鸣皋.试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J].农业考古,2003,(2):30.

〔2〕吴春岩.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高教学刊,2015,(17):34.

〔3〕朱海燕,王秀萍,李伟,刘仲华.“和谐”:茶文化的核心思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6.

企业文化共性 篇4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激烈,积极加强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这种作用价值从企业、员工和社会三个层面来说,具体如下:

1.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市场法则决定着企业的优胜劣汰,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则体现在能够通过文化建设的潜在力,宣贯企业的经营理念,统一企业上下的思想价值,目标一致,最终实现动作一致,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员工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员工在企业工作不仅仅单纯的只是为了赚钱,还有实现自我价值愿望的诉求,所以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企业必须要创造出一种能够让企业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愿望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企业员工才会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必要性和归属感,才会更好的留在企业里服务企业;相反,如果企业没有好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差,作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就必然会很差,长期下来后,必然会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

3.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社会财富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品牌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能够为企业创造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品牌,还能够借助企业文化的建设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现代社会宝贵的财富。

二、当前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作为现代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个人认为当前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1.对企业文化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

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诸多方面,比如:思想、理念、核心价值观等等,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企业全盘的高度去考虑,去思索,但是在现实过程中,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误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简单的弄点宣传标语,搞点文体活动,所以造成了从整体效果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效果不佳的状态。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结合度不高

在现实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要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现实状况之下,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结合度不高,文化建设脱离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常常会形成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是企业虽然花费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如人意。

3.企业文化建设的软硬件支持力度不高

企业文化建设的软硬件支持力度不高,在现实环境下,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软硬件建设的力度不高,没有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文化建设所花费的成本少之又少,这些也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企业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必然会给现代企业带来很多机遇,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挑战,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迎接新常态,应对新挑战的重要思想保障和助力点;所以,作为企业必须要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方能更好的让企业战胜各种实际困难,把握好各种机遇,实现科学良性健康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落实,如下:

1.系统性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真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对于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对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必须要重视到企业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要格外的注重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去思索,所谓系统的角度,就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发展的蓝图等角度去思考,将企业的现状和企业未来发展的远景规划有结结合起来,合理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更好的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相反如果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从某一方面角度去思考,则必然会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缺失某些部分,文化建设也就不完整,不健全,效果自然不会很理想。

2.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发挥出企业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只有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企业文化建设才会具有活力,文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才会显现出来,才能真正服务企业的发展。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关键要实现三个结合,具体来说,一是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相互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必须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结结合,要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考虑到如何运用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二是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员工的生活工作相互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是曲高和寡,而是必须要有广大员工的参与,所以在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状况,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员工的感悟和员工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员工参与其中;三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作为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在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要在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围绕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企业自身的精气神,在企业内部传播出社会的正能量,更加坚定的凝心聚力,团结员工,统一员工的思想,营造阳光、健康和温馨的氛围,服务企业的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软硬件支撑

作为现代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软硬件支撑,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积极投入一定的物力和人力支持,投入相应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必要的保障。

四、结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现代企业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对于企业发展的必要要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积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展开探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结当前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重点对如何做好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企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如:系统性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真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软硬件支撑等建议,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更好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的一种文化理念,更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活力,对于团结企业员工,凝心聚力促发展,为企业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展开探讨,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企业发展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科学客观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好的发挥出企业文化的作用和价值,服务现代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共性 篇5

2.1共同的国民心理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心理的形成都脱离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精髓和核心。尽管三家文化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极为推崇“和谐”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我国各种文体活动在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延续着这一理念。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合”精神,茶文化中追求的“和”的境界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是中国国民共同的心理特征。

2.2易参与的群体性特征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活动属于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参与门槛不高,只要有时间和空间,便可以自由组织。对于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重点不在于体育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的兴趣。对于茶文化活动参与者,关注的不是茶叶的品质,而是追求品茗的过程享受。

2.3地域性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各不相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比如,土家人喜欢摔跤,苗族人喜欢舞狮子,赛龙舟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节日活动之一。这些活动既属于体育活动,又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且彰显出原生态的地域色彩。

3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一静一动,看似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文化领域,实则有着十分玄妙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但是,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功效与作用并不是“自主发挥”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剖析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融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茶文化根植到体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文化精髓。

3.1在体育文化教育中开设茶文化课程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体育文化的缺失。社会以及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大力推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长安渭水大学举办的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活动,浙江普洱茶协会开设的《茶道与体育之道》等都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但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在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笔者认为,应该把茶文化纳入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中,在体育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重点讲茶道、茶艺以及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讲解茶道,引导学生从茶故事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知礼仪、懂规矩,和谐与人相处、与己相处,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这个浮躁的物欲世界,便能找到一片心灵栖息之所,涤荡心灵尘垢。通过茶艺讲解,让学生学会辨茶、认水、识器、观史和知人,做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通过讲解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运动过后饮茶的好处以及不同茶叶种类的健康功效。比如,绿茶可以降血脂、降血压,红茶可以利尿排便,花茶可排毒泻火,令人神清气爽。这样不同体质的人运动过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茶品,补充水分、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3.2以茶文化为载体,支撑和推广体育文化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一定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传播茶文化,让学生领悟茶道和体育之道的共通之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校的各种体育兴趣组与茶文化协会加强交流,让两种文化互相碰撞,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例展开讨论,达到以茶会友、以茶交流的目的。总之,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形式是开放性的,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拓宽和丰富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渠道,加强二者的融合。在茶文化的支撑和启示作用下,可以赋予体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与发展,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量社会实践证明,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发挥出最佳整合效益,让参与者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受到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观念。因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教育中,使体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体育活动更具内涵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刘荷芳.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福建茶叶,(11):390.

[2]温江祥.体育教学的特征与传统茶文化的关联[J].福建茶叶,2016(7):174.

[3]王迎胜.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略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12-13.

[4]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6):177-178.

[5]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共性与个性浅析 篇6

【关键词】习语;文化;共性;个性

一、引言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种语言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提炼而成的具有固定搭配、语言结构和特定含义的词组或句子,包括各类成语、歇后语、俗语、谚语等。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门语言,同时也是使用时间最为久远的两门语言,在语言漫长的形成、使用和发展过程中,这两门语言都形成了大量的习语,而这些习语则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鲜明烙印。因此,可以说,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习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民族的文化精髓,获知该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对比,力求挖掘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共性与个性,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体会英汉文化发展的异同。

二、英汉习语所体现出的文化共性

人类同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在长期的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斗争手段;在长期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也大都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或体会;在生活上也大都遵循相似的生活习惯,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再食”等;此外,在民族漫长的形成发展历程中,也大都经历了相同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等,这些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经历都会反应在自身的民族文化上,因而使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相同的特征,这就是文化的共性。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习语无疑也会表现出这种文化的共性。

1.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活动使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人类的社会活动,除了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外,还包括从事科学、哲学、政治、法律、教育、艺术、宗教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文娱、社交、旅游、学习、书画、体育等精神产品的消费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在特征,从而使得习语在反应这类活动的时候,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如在英语中有这样一个习语“burn ones boats”,表示不获胜就战死的意思,来源于公元前49年凯撒大帝的一次出征,在来到一条河流的时候,凯撒大帝下令烧掉船只,不再为自己的军队留下退路。同样的事件在中国也曾发生过,如公元前209年,项羽率领大军渡过章水的时候,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鼓励士兵勇往直前,取得胜利,下令将士凿沉船只,这就是习语“破釜沉舟”的来历。无疑,这两个习语在来源、喻意上都十分相似,体现了相同的文化色彩。

在英语和汉语中像这样的习语还有很多,如“Wall have ears”,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在讲话的时候,要防止隔壁有人偷听。汉语中和这个词语意思相同的习语有“隔墙有耳”,二者无论从习语涵义和词语构成来看,都十分一致。这样的习语还有,“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或“一箭双雕”;“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等。

2.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中国和英国都处于北半球,且纬度接近,从而使得两个国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如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等,这些相同或相似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得反应民族生存环境的习语呈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如英语中有看到下雨感到心里烦闷的习语“feel under the water”,而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英语中有期盼下雨的习语,“Oil is more expensive than water”,汉语习语中则有“春雨贵如油”,“久旱逢甘霖”的说法。此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借助一些自然现象比喻人性格或处事方法的习语,如英语中有借刮风比喻表示犹豫不决的习语,“hang in the wind”,汉语中类似的习语则有“不是东风压倒了西方,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英语中有比喻人做事光说不做的习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ll we hear is words, but there is no action.”“An empty barrel makes biggest sound.”汉语中有“雷声大、雨点小”,“行动胜于言谈”、“说十句不如做一次”等,总之,英汉习语中此类例子也比较多,不胜枚举。

3.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使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不同民族虽然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会有较大差异,但某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惧”则是相同的,某些对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也是相同的,这些基本的情感体验和看法反应到习语中,从而使得英汉习语体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如英语中有很多表现快乐的习语,“Having a whale of a time ”、“On Cloud Nine ”、“Happy as a Clam”、“In Seventh Heaven”,英语中这些表现快乐的习语类似于汉语中的,“高兴的合不拢嘴”、“高兴的飘飘然”、“心满意足”、“人欢马叫”、“眉飞色舞”等等。如中英两个民族都十分重视学习,英国人常常会说“Studying / working hard can lead you to a brighter / more promising future. ”(努力用功会带给你光明的前程。)“Study hard when you are young. It will pay off when you get older. (年轻时好好努力,到老的时就会觉得学有所值。)而中国人也常常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又如对于心口不一的人,人们都是不喜欢的,中国人常常会说这个人,“口蜜腹剑”,或者“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而英国人则会直接说“He is an evil man who has a mouth that praises and a hand that kills.”

三、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多习语体现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共性,不过,由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仍存在差异,民族形成过程中,经历的社会生活、信奉的宗教、遵循的生活习惯仍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导致两种语言在文化上仍存在着巨大差异。

1.不同地理环境体现出的文化个性

英国四面环海,海洋不仅提供了英国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为英国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而且也会给英国带来灾难。可以说,英国人是在与海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因此,其习语带有鲜明的“海的文化”的特色。如他们常常用鱼比喻人,“queer fish”、“cool fish”、“loose fish”、“poor fish”,其字面意义分别是,“怪鱼、冰凉的鱼、松软的鱼、贫穷的鱼”,但其实际意义确是用来比喻人的,分别是,“怪人、厚脸皮的人、放荡的人、可怜虫”等。此外,还有很多习语与航海有关,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意思是“进退两难”,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等。而汉民族则自古生活与大陆中部,以农耕生活为主,因此,习语中多反映与农业生活有关的内容,如“根深蒂固”、“顺藤摸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瑞雪兆丰年”等,由于较少接触大海,所以,汉民族对大海更多的是敬畏和神秘,如“海角天涯”、“苦海无边”、“海底捞针”、“海水不可斗量”等。

2.不同的历史体现出的文化个性

英国过去曾长期被罗马人占领,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大量反应罗马的内容。如“Do in Roman as the Roman do.”(入乡随俗),“Roman was not built in the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等。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多,战争频发,因而在汉语习语中,蕴含丰富军事理论甚至斗争智慧的习语较多,如“围魏救赵”、“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一鼓作气”、“骄兵必败”、“胜败乃兵家常事”等。

3.不同宗教信仰体现出的文化个性

英国信奉基督教,上帝被看作至高的神,因此,习语中有很多“god、church”这类的词汇。如“as pool as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God forbid”(上帝不容)等。中国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存在较久的道教对人思想的影响较大,认为上天是主宰,因此,很多的习语与天有关。如“天人合一”、“天作之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此外,儒家学说长期以来一直被统治阶级作为行为规范而不断提倡,因此,儒家的一些思想在习语中体现的很多,如“克己复礼”、“君子不强人所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此外,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来到中国后,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习语中也体现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

四、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中英两个民族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形成发展史上,都积累了众多的民族习语,这些习语凝聚了民族智慧,体现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其中既有其文化共性的一面,也有各自文化特殊性的一面。因此,认真比较两个民族习语之间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两国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德春等著.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耿龙明,江文崎.中国文化与世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1993.

[3]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1.

[4]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M].北京:三联书店,1990.

企业文化共性 篇7

1 茶文化视野下的体育文化教育发展背景

中国茶道是一种产自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 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色彩, 旨求和谐清雅, 基儒道, 倚佛缘, 奉道法, 同时也与现阶段提出的健康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它也是一门完整的学科, 上世纪20 年代初就开始出现健康教育有关方面的资料, 但是至今为止对健康教育的概念都没有明确的界定。20世纪20 年代初在美国的一所儿童健康机构第一次出现健康教育这一个概念, 在那时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联合委员针对健康教育的概念给了界定:即健康教育是一切影响到个人、群体和社会有关的健康知识、方式和态度的经验整体。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文件中每年都有记录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解:“健康教育就跟一般教育差不多, 也是与人们知识、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转变有关。”具体来说,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养成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健身心保持健康。

在国内, 许多学者也对健康教育的概念给予了界定, 如贾庆山等人在《学生健康教育》教材中对健康教育定义为是通过有组织、有结构、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 让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维持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减少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元素, 防止疾病, 增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并对健康教育产生的效果作了分析。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们建立健康观念、增进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人们对健康教育的理解, 使他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哪些生活习惯是会危害身体健康的, 并能够正确的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健康教育的目的: (1) 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使个体和群体维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目的; (2) 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个人的自我素质修养, 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鼓励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 增强自身的健康教育理念, 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本论文认为健康教育是通过社会组织对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 让人们在生活当中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强壮的体魄, 提高人们在生活中质量。也可以锻炼人们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2 体育文化教育与茶文化的共性探讨

中国的茶文化是构成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 挖掘它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可以看出我国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基于校园茶文化理念,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思路。

2.1 两者均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学生认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一步, 学生喜欢一项体育活动的话, 他会主动投入并迅速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身体需求并提高他们的情绪。体育兴趣是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影响着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激情和强度。许多学生刚开始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兴趣很高, 但缺乏休闲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的了解, 往往是他们对休闲体育活动渐渐失去信心的重要一点。因此,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应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当然, 也可以针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寻求而针对性地开展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这样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2.2 两者均有助于培养学生休闲体育习惯

习惯是由于反复练习和巩固下来产生的自动化的生活方式。而休闲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 (时间、场地、伙伴、氛围等) 和个体之间经长期的练习和重复形成的。习惯一旦养成, 在情境因素出现时, 就会自动地表现出来, 这就是习惯成自然。学生一旦养成参与休闲体育的良好习惯,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就会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自主行为。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休闲体育的习惯至关重要。

2.3 两者均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进行积极的休闲体育活动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因此, 在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观念, 让他们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而且还包含心理方面的健康, 而休闲体育锻炼是取得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的休闲茶饮观念的认识, 让他们了解到花钱买健康的思想是正确的。

2.4 两者均有助于激发学生锻炼身体动机

动机是是学生参与茶饮的首要前提。在健康教育中, 我们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 提高学生茶饮质量, 适度改变茶饮价格, 满足学生求实求廉的动机;还有针对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 可以通过社团组织, 激励学生自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后根据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好学的动机, 适当的开发、引荐一些新兴体育项目 (攀岩、越野等) 。

2.5 两者均有助于搞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学生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社会和学校共同认可的体育理念。学校定期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认知体育文化, 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去积极参与体育文化建设;也针对学生的个性的特征, 多开展一些新型和时尚的体育健身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型体育赛事等。

2.6 两者均有助于体育教师的自我学习性

教师作为传授者是休闲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至关因素。他是学生与高校休闲体育的桥梁, 单独依靠学生自发的参与不够, 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素质、品行对于学生掌握休闲体育知识和形成休闲体育价值观至关重要。高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发展自己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做好以下工作:

2.6.1 时刻增加自己的休闲体育方面知识, 增强自己休闲体育教育的修养, 了解当今流行的休闲体育项目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2.6.2 加强休闲体育方面宣传, 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

2.6.3 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休闲体育活动。

2.6.4 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选编各种体育教程,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7 两者均有助于强化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对体育运动的日常训练、竞技比赛和其他运动管理等方面负责, 为强化团队精神应该主要采取多种思想教育手段, 需要及时批判团队内存在的部分个人英雄表现。教师在日常训练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和强制方法来培养和加强每一位学生的团队精神, 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团队精神, 还能培养体育运动内部的活跃氛围, 提高整体训练效果。在体育运动的日常训练中, 可以用老学生帮扶新学生的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创造和谐的整体环境, 它也可以有效提高团队协作精神。“禅师”菲尔·杰克逊和公牛队经常在日常训练经常安排“冥想”联系, 这不仅能使学生们集中精力, 而且能使团队在无声的沟通中, 有助于增强团队精神。当然, 方法培养有很多, 只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 你也可以创造出很多新的方法。

2.8 两者均有助于学生树立共同的竞赛目标

学生的个人态度以及对团队精神的领悟是否深刻是树立共同竞赛目标的重中之重。共同的竞技目标可以让一支体育运动队伍中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竞技比赛中达成基础共识, 由此形成更为强大的团队精神, 以此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竞技斗志。另外, 除了树立共同的竞赛目标, 还需为每一位学生在内心树立一种能够达成共识的目的感, 教师应该为此建立一个远期目标, 并将远期目标细分为多个阶段的小目标, 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 逐步累积最终实现远期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 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体育运动的进步, 让学生不断增加信心和团队凝聚力。每一个学生都参加了这个项目, 他们即可拥有自己的目标, 成为学生自身努力的内在驱动力。然而, 个人目标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团队的竞技凝聚力, 只有建立团队竞技的总体规划目标, 才能将个人的目标真正融入到总体目标中, 每个学生都有为总体目标实现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实现责任感和使命感, 才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竞技战斗力。

3 结语

茶文化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类自觉的生命意识, 其表现的存在价值则在于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下的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空余时间的增多成为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创造了经济条件, 让学生有能力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体育活动方式, 这样不仅身体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 也可以达到心理的愉悦。

参考文献

[1]齐婷.吉林省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研究[J].才智.2015 (11) :169-170.

[2]梁兰颖, 陈芳.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的几点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 (4) :153-154.

[3]杜金蕊.天津医专开设体育保健专业的可行性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5 (11) :61-63.

企业文化共性 篇8

跨国并购企业如何进行文化整合已成为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针对跨国并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或文化冲突所引发的一些列跨文化管理问题, 国内外诸多学者在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整合策略、整合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大都是针对基于文化差异或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谈到管理的二重性问题, 一是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 表现着管理的共性, 二是改善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 表现管理的个性。[1]如果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只是局限于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而看不到文化的共性和趋同性, 必然使文化整合走入“死胡同”。

二、文化共性

不可否认的是,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层面、制度规范层面、行为方式, 以及风俗习惯层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应该是两个迥然不同的“范式”或体系, 有些学者甚至认为, 这两个文化体系不存在可比性, 也很难找出一套普遍适用的指标维度来准确地比对二者之间的差别。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形式、社会发展模式来说, 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思想、现象和成就, 因而都可用这些标准去衡量, 这些应该是比较合理的统一标准。[2]

从文化的宏观层面来说,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个性指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 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而共性是不同文化彼此沟通的枢纽, 是个性之间能够相互通达、彼此融合的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 由于技术进步, 尤其是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 使得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的领域更为广泛, 最终的结果是文化个性因相互作用、相互结合而改变, 文化共性呈现扩大化趋势。[3]这种个性和共性各自发展、不断扩大也是文化因生存需要而发展出新的个性和差异性的过程。也就是说, 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特色的一面, 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都有其独特价值所在, 在跨文化管理领域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和差异性, 但是不同的文化在表现出自己特殊性的同时, 也表现出人类的共性—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 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是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 其本质上是相通的。

三、跨文化管理的普世伦理

管理的普世伦理 (The Universal Ethics, 又译为“普遍伦理”、“全球伦理”或“世界伦理”) 的基本内涵是指在跨文化管理实践中, 贯穿于管理领域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伦理法则和规范。

管理普世伦理的基本任务在于,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 探讨在跨文化的界域中能否建立超越不同文化差异的普世伦理原则。这一观点引申到跨国并购中给本研究的启示是:并购双方的文化尽管包含多样化的价值观, 但管理上的“普世伦理”理应成为不同文化整合模式的基准和出发点。也就是并购企业无论选择哪一种文化整合模式, 不管其影响因素、应用条件有多大的差异, 归根结底, 都应遵守文化整合的共同伦理准则, 这是最为根本的“整合底线”, 在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跨文化整合的底线伦理

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底线伦理, 应该是并购双方平等参与、普遍认可并可实际承诺和遵守的准则, 是并购双方对话的“契约性”产物, 主要内容如下:

1.寻求文化共性

任何文化都是“文化通性”和“文化间性”的辩证统一, 这是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即不同文化的“文化通性”是文化整合的前提, “文化间性”是文化整合的基础, 因为从根本上说, “文化通性”和“文化间性”恰恰是世界文化整体性和丰富性的内在原因, 而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不过是并购双方不同文化的“互补”过程, 从而要求并购双方不应该仅仅看到文化的差异性, 更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思路, 通过寻求双方文化中存在的共同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 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凝聚起来, 实现多层次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从这些共同的价值标准中寻找文化整合的路径。

2.尊重文化差异

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涉及到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之间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差异, 双方不仅要跳出本文化的圈子, 还要以对方的文化为参照系来审视己方的文化, 对于处于强势地位的并购企业而言, 更要注意尊重被并购方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 并充分研究, 引起足够重视;要避免以“民族中心论”的观点, 以本国的价值标准和行事准则完全“吞并”对方的文化, 而要以“坚决宽容” (assertive tolerance) 和开放的心态 (Napier, Schweiger, 1993) , 谨慎推进并购后的文化整合。[4]

3.平等互利

资产上的并购并不等同于文化上的并购。从以往的跨国并购案例来看, 文化层面的整合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这也是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相反, 不论何种形式的文化霸权或民族中心主义的傲慢都会引起被并购员工的反感, 进而对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产生不利的结果。[5]因此, 为了实现并购的战略意图, 顺利完成并购后的各项整合, 平等互利是考虑制定整合措施的重要原则。

4.互相学习

对并购企业而言, 并购后要主动适应、了解东道国的民族文化, 认真学习被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 通过学习获取异质文化的价值观, 吸收双方的文化精华, 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有助于企业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有助于消除双方的文化隔阂, 促进有效沟通以及跨文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 并购企业也可能因为融合了被并购企业的文化而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企业文化, 并有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出现“文化增值”的现象, 对并购后形成的新企业产生更大的助推作用, 从而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

5.遵守企业伦理

遵守企业伦理是跨国并购企业减少与东道国的政府规制发生冲突的先决条件。跨国并购往往受到东道国法律体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系、意识形态、制度背景、丰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与当地企业相比, 更容易受到当地媒体、公众或政府的审视。企业若能处理好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生态环保、投身社会公益活动, 以及对待员工等企业伦理问题, 建设并维护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则更容易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从而赢得股东、顾客、和员工的信任, 增加他们对并购企业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东方管理文化的探索[J].当代财经, 1996, (2) :4.

[2]贾海涛.传统文化的评估与现代文明标准[J].现代哲学, 1997, (3) :90.

[3]黎永泰, 黎伟.全球化中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同时扩大[J].四川大学学报, 2004, (6) :19.

[4]Napier N.K., Schweiger, Kosglow.Managing Organi-zational Diversity:Observations from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93, Vol.32 (4) :505~523.

企业文化共性 篇9

(一) 、包容性

包容性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本身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性。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交叉性, 二者内容相互交叉、相互包含。任何文化都产生于一定社会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大背景下, 不包含思想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之所以存在积极的健康的文化, 就是因为积极的进步的思想政治观念被包含这些文化之中, 是这些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的性质决定了文化的性质。所以, 文化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 把一定思想、观念和规范传达给一定的教育对象, 使这些教育对象在思想、观念和规范上达到一定的素质, 符合一定社会的需求。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包容性也是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条件。

实际调查中, 学生在回答“你感觉通过阅读文化素质教育图书资料能提升你的什么”时, 有65.8%的学生选择了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有61.9%的学生选择了能提升自己的“民族精神”, 有54.8%的学生选择了能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调查结果表明, 文化素质教育图书资料中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文化素质教育图书资料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二)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在主流文化的指导下, 多种教育内容、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同时存在的特性。目前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文化素质教育的阶级性要求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反映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和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但是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与其他社会的各种思想、文化并存、渗透, 社会人群的文化底蕴、思想水平不可能简单划一, 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要分清层次, 区别对待, 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需求, 教育内容就要有多样化。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 就是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活跃多种健康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就是要在坚持正确导向前提下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繁荣与发展。

实践表明, 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结合是文化素质教育克服教育形式单一、简单化、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弊病的有效形式。因此,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 两者缺一不可。

(三) 、丰富性

丰富性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文化需求的特性。在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 学校可以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课, 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可以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校园文体活动寓教于乐, 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发挥学生会、大学生社团、党团组织等的优势, 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也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 渗透式地教育学生等等。就其形式来说, 是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

二、思政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原则方面的共性

(一) 、渗透性

渗透性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形式, 通过外因对内因的作用, 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接受思想政治品德和价值观念的特征。文化素质教育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 主要是通过文化艺术感染, 校园环境熏陶, 精神文明创建, 自然风光陶冶, 人文景观感悟等, 点点滴滴, 渐渗渐透, 浑然而成, 产生一定的感染力、约束力和导向力, 引起学生在情感与认识上的共鸣, 促使自己的言行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协调, 从而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查中, 学生在回答“你认为你校已经开展的美育工作哪些方面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可多选) ”时, 选择“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缓解学习压力”、“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的比例分别为60.9%、60.0%、57.3%、56.0%。可见, 高校的美育工作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娱乐学生身心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学生在回答“你感到你校的校园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建设情况有助于你 (可多选) ”时, 选择“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缓解学习压力”比例分别为56.0%、57.3%、60.0%。统计结果表明, 高校开展的美育、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具有渗透性特点,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调节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正确人生观等, 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 、先进性

先进性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本身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弘扬主旋律的, 所蕴含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是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决定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文化素质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教育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 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 它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调查中, 学生在回答“你校开展的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 是否有以艺术形式或师生喜闻乐见的其他形式解读、宣传古今中外名人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时, 77.8%的学生选择了“有”;接下来在回答“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涉及如下哪方面的教育内容 (可多选) ”时,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0.1%的人选择了“为社会公共事业尽职尽责, 含辛茹苦, 默默无闻”, 有59.4%的人选择了“历尽磨难、始终乐观、豁达、顽强的工作和生活”。可以看出, 目前高校在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 都有所侧重地渗透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的教育内容, 这就为大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冯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 2005

[2]姜晓明.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理工大学, 2007

论“水”在中西文化中的同共性 篇10

关键词:水,中西文化,同共性

水作为世界组成的基本元素,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的诞生和数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古今中外,人类社会都对水有着特殊的情结,有人颂扬甘露圣水, 也有人唾弃洪水猛兽;有人将水看为清澈纯洁,也有人认为其污浊不堪。人类对待水的态度观点或许各有不同,但笔者认为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水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对象存着在诸多同共性,本文拟就以下几点进行解说。

一、作为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里,五行说是对世界组成的解释当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五行说认为世界是五种元素构成:金、木、水、 火、土。世界万事万物就是由这五种成分变化衍生而来,水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五种成分之一。而在西方,水同样被看作世界的基本元素的成分之一。古希腊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成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命题。他认为万物最开始都是由水形成的,而最终又可以归结于或者说还原于水。这一论点与生物学上的生命始于海洋的观点似乎不谋而合。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也发现,水占据人体重量的70-80%,地球表面70% 也是被水占据。水作为世界构成的基本要素,这在中西文化中是一致的。

二、作为崇拜对象

中西方文化中,水都是被广泛地作为崇拜对象。在古代中国,人们不是简单地把水看作世界的组成成分,更多的是看作神明进行供奉祭祀。时至今日,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带都还有很多庙宇供奉着主管水的神灵,如道教的龙王、水官,民间传说中的水神共工、妈祖、江神、河神、海神等。西方社会同样对水有着特别的崇拜现象。古希腊神话、 古罗马神话传说中都记载着波塞冬这一位重要的神,即海神、海王、海皇。他是克洛诺斯与瑞亚之子,宙斯之兄。他被称为是大海的宙斯,其地位和力量之高,以致支配力遍及全宇宙,是仅次于天父宙斯的强大掌权者,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除此之外,古希腊神话中也还有水泽仙女罗提斯(Lotis),水泽女神达佛涅(Daphne)的传说故事,不过其影响力远不如波塞冬之大。

三、作为纯洁、新生的象征

水的清澈本性和洗涤功能为其赋予了纯洁、新生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水常常被看作纯洁的象征。中国俗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佛教中,法会开始前要用杨枝甘露水来洒净来清净坛场,主法和尚还要说水文,讽诵佛经前常常先念杨枝净水赞。《西游记》中记载, 观音菩萨播撒净瓶中甘露圣水使得长生果树起死回生。显而易见水作为纯洁、新生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 而在西方,水也具有类似的象征意味。基督教里诺亚方舟的故事广为人知。万物之主上帝耶和华见到世间到处充满邪恶、腐败和堕落,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于是降大雨四十昼夜,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这里水就被赋予了荡涤所有邪恶的功能,达到净化世界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水的象征意味在中西文化中也是具有一定的同共性的。

四、作为时间的象征

水在世界经常是以流动的形式呈现,或在江河湖海中流动翻滚,或通过蒸发凝结以雨雪形式轮回流转,这一特性又赋予了以水喻时的功能。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的卷首《临江仙》一开篇就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将滚滚东流的长江比喻为历史长河,感叹历史风云人物的浮生短暂。《论语 · 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面对着奔流不息、一去不复返的江水,孔夫子体悟到时间的流逝犹如这流水一般,感慨人类无法超越时间的规定性与自身有限性的痛苦与无奈。诗仙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也写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西方社会中,水也有类似的喻时功能。英文中有这么一个习语:It’s all water under the bridge. 字面含义是桥下面的都只是水,也就是说就像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整句话用于表达已成往事、往事云烟之意。水(water)在这也被赋予的象征时间的功能。美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 ·伍尔夫在小说《海浪》的结尾处为读者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我想我已让伯纳特跨出了最后一大步:现在他将笔直地向前走,然后站在门口,看到的是海浪连天的最后一个画面。”

伯纳特在这个画面里看到的就是生命在永恒地轮回。 “这就是永恒的复兴,不断的潮起潮落,潮落潮升……”伍尔夫在这就用大海的潮起潮落来比喻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发展轨迹,表现出她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及对岁月和生命流逝的达观认识。由此可见在以水喻时这一点上,中西文化中也是共通的。

企业文化共性 篇11

关键词:谚语 共性 个性 文化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民间创作的形式都不能像谚语那样强烈而多方面的体现人民的智慧,晶莹剔透而深刻地反映其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世界观。”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俄汉两种文化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在思想意识、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上存在很多共同之处,也有一定数量的俄语谚语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差异。因此,如果在俄语谚语的翻译过程中想做到在最大限度的展现俄文化特点的,传递原文本信息的同时又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得到认可就必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一.俄汉语谚语的文化共性

虽然俄汉两个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发展条件等方面相去甚远。但由于人类的衣食住行存在共同之处、思维取向也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积累的人生经验也往往大同小异,所以在俄汉两种语言中不乏一些所指意义与语用意义完全相同的例子,如:

1.Как рыба вв

оде.如鱼得水。

2.Знать,каксво

пятьпальцев.了如指掌。

谚语不论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也是不同文化能够在思想、意识、艺术、科学等方面能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完善的原因。所以俄汉语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在语义上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再看这些例子:

1.Что посеешь,

то и пожнёш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Ум хорошо,ад

ва лучше.人多智广。

从这些谚语可以看出中俄两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共通之处。但相比较之下,不难看出汉语谚语的内容指向往往更加具体。两种语言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俄汉语谚语的文化个性

如果说文化共性为各文化之间横向交流与碰撞提供前提,那么文化个性便为其纵向发展和长期繁荣提供了动力。俄汉文化在历史背景、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两种语言的谚语中也能窥得一二。

在汉语谚语中与历史故事,名人典故相关的谚语不占少数。同样在俄语谚语中也有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如:“Москва не сразустроил

ась”意为“莫斯科不是一下子建成的”。莫斯科据历史记载从奠基到建成一共经历了数百年时间。此谚语的寓意为“不管做什么事都有其过程,任何成功都不能一蹴而就”在汉语中也有含义相近的谚语,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和“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步到天边。”还有一些谚语与文化背景有关,如:“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

м не ездят”意为“去图拉,不必带茶炊”。图拉的工匠们世世代代从事生产茶炊,制造茶炊也是图拉地区最想有盛誉的传统手工业。素有“茶炊之都”的美誉,这个谚语的引申义与汉语中的“多此一举”相似。

风俗习惯方面在俄汉谚语中也有所体现,如:“Хлеб-соль ешь,а прав

ду-режь.”意为“受人款待,应直言不讳”,该谚语中的“хлеб”和“соль”都是俄罗斯人必备的食物,用面包沾盐款待贵客,以表欢迎,是俄罗斯独特的风俗。相比之下在汉语谚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偷鸡不成蚀把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其中“米”和“豆腐”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食材,体现出汉民族的饮食习惯。另外,俄汉两个民族宗教信仰也不同,宗教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俄罗斯人信奉最多的宗教是东正教,其宗教思想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在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俄语谚语也有一些谚语来自于《圣经》原文,如“Человек препоа

гает,абог распо

лагает.”意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同样,汉文化也有着非常厚重的宗教历史,道教与佛教是中国人主要信奉的宗教,道教与佛教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对汉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中国素有“不看僧面看佛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说法。正是由于俄汉两种文化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孕育而生,所以不论在历史发展背景、生活习惯、还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在文化的载体之一的谚语中得以展现,形成了俄汉文化的独特个性。

总之,俄汉谚语作为各自文化的结晶,传达了社会文化的信息,俄语谚语的研究与翻译工作也是研究俄语工作的必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俄汉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对谚语的翻译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企业文化共性 篇12

文化资源方面:一说到文化资源, 全国大部分地方几乎都会说自己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都要想方设法挖掘几个文化名人出来, 实在找不到的, 就把历史上某个名人来过此地, 某个名人留下一句赞美之词等等拿出来大加渲染, 更有甚者, 拿传说、神话当历史, 杜撰一些故事, 博取世人一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文化孕一方乡音。其实, 文化资源和矿产资源一样, 有的地方有石油、有的地方有铁矿, 有的地方只有石英石或者黄沙。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资源。没有名人、没有古迹、不是古战场、不是古都城, 就没有文化资源吗?当然不是, 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就是文化资源, 当地群众的文化创意就是文化资源。有人说, 文化底蕴越深厚的地方, 人文思想就越保守, 包袱就越重, 一出现新的东西就不支持, 或排斥, 缺乏创意。西安的文化底蕴比深圳要深, 但是深圳每年的旅游收入至少是西安的一倍以上。上海、深圳基本没什么文化底蕴, 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这两个城市发展得最好。所以说, 文化资源这个问题看从哪个角度来看。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双刃剑, 利用得好是优势, 利用不好是障碍。

发展基础方面:近几年来, 各级公共财政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乡镇社区电子阅览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文化下基层进社区、三馆一站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 免费开放等文化类惠民工程的实施, 为县级及县级以下的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国家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税收、用地、市场准入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详细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也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中东部地区来看, 县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比较坚实、环境比较优化、势头比较强劲、效果比较明显。

思考二:县级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适应、运行机制不灵活、市场适应能力较差, 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 效益不高;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 其投入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中央财政投入, 另一块是地方财政投入。中央财政的投入主要是通过文化民生工程项目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 来体现, 地方财政投入 (省、县财政) 主要是用解决文化民生工程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来体现。由于县级财政困难, 近几年来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民生工程以外的文化建设项目不多。

思考三:县级文化发展应把握的原则

一要把握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同步建设, 同步管理, 同步实施。

二要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坚持“两为”方向,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 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

三要把握改革创新与继承借鉴相衔接原则。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合理开发文化资源, 大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要把握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部门主要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 努力办好公益文化事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 发展文化产业。

五要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兼顾原则。要总体部署, 分步实施, 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

思考四:县级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要确定县级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文化体制基本理顺, 文化机制充满活力,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设施基本配套,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人才结构优化,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文化产业实力增强, 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与文化综合实力逐年提升。

二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县城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电影院、剧院打造成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乡镇要建立综合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村级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整合现有的农家书屋、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等, 将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广场, 农家文化大院建成农民的活动乐园。

三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县多多少少总有一些文物, 文物是一个地方的记忆和灵魂, 不论是哪个级别的文物都要加以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馆藏文物的保管和研究, 民间流散文物的征集和鉴别, 文物数据库的建立, 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的抢救传承, 民间文学、音乐、曲艺的搜集整理, 地方文献资料的编辑、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 省市及国家级非遗名录申报等等大量工作需要认真仔细去做。

四要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抓好文化下基层进社区的同时, 要丰富和拓展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广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先进社区活动, 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事业。

五要繁荣文化市场。重点扶持文化品位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项目,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 引导支持文艺表演团体建立适应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 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印刷加工业, 扶持音像制品制作、复录企业。推动网吧连锁经营, 培育和扶持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有市场竞争力的连锁网吧企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培养、集聚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逐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思考五:县级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大国家投入”的原则, 做到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文化事业投入达到年财政总支出的3%。要设立县级文化发展资金, 用于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拓宽文化事业投入渠道, 建立多渠道筹资, 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文化发展机制, 鼓励社会捐赠用于文化事业。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 在政策指导、信息发布、市场准入、投资导向、税收优惠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予以扶持。

二要把文化发展纳入目标管理。把文化发展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建立健全以县乡政府为实施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主体和责任人的文化工作体制。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县、乡镇党委政府健全完善文化工作考核机制, 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文化发展涉及社会各个方面, 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文化部门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规划、协调和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

上一篇:树脂基材料下一篇:“读”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