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环境的公共性研究(共10篇)
景观环境的公共性研究 篇1
摘要:关于对公众公共性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 从公共性本身的词义研究看, 公私范畴是公共性涵义的合理诠释,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 公共性的涵义也各有不同。景观环境是特定时期、特定空间下供公众聚集的空间场所, 公众的公共性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均依赖于景观环境创造的空间条件和氛围, 现代社会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 因此, 在公共空间公众群体的公共性需求的解决是对景观环境实现隐含功能最好的肯定。
关键词:公共性,社会性活动,景观形式
人类从起源诞生到当今的不断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早期人群对集聚、休憩的客观要求极大地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趋向于陌生化, 与个体的人居相比较, 人群的聚集活动是群体、公共性行为的集中体现, 景观环境作为公共区域需要为群体性的交流活动创造、搭建平台。
群体性活动的介入会使整个景观环境充满活力, 在人群进行交流、分享信息的同时, 他们对景观环境的公共性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的园林景观直接为公众服务, 因此, 公共性的景观环境不但重视实体形态的舒适性和现代性, 而且要兼顾其本身所处区位的历史性以及文化性。
1. 关于公共性
“公共性”并不只是一个名词概念, 它是基于社会生活层面的一个特定性质, 从涵义上理解, 它与私人性是一个相对的词,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公众在社会联系中的加强使得公共性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质。公共性的内涵除了表层的文化符号之外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深层含义,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从侧面体现了公共性的时代性特点, 因此, 景观环境中的公共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还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
公众的社会活动带有一定的实践性, 个体通过各自的行为活动影响外在的客观环境并形成特定的结果, 因而公共性应当是基于对象、环境以及结果形成的。当代是一个倡导生命精神的新时代, 整个社会强调的就是将不断变化的动态均衡化, 公共性是每个个体本身所凸显的共性特点的集结, 由此可见, “公共性”是最具代表性的生命原理。社会生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公共空间的区域范围也逐渐变大, 由此诞生了公共性的概念, 同时, 公共性不是形而上学的范畴, 它是个体彼此之间通过不断的实践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公众的联系和交往受区域限制, 近距离的、封闭或围合的空间便于人群交流。对于特定的空间范围而言, 公众本身也是一个多样化的综合体, 作为环境中的主体对象他们有可能采取不确定的行为, 从公众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的不确定性大多集中体现在可进入性、可开放性以及有一定私密空间等方面。通过分析公共性的内在特征可以分析出公共性除了具有普遍联系性的特点之外还有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公共性是一个群体所表露的综合特征, 它本身的多面性也就从客观上要求景观环境的多样性, 在从传统社会想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 结合公共性需求的景观环境在不断的增加, 公共性的需求也成为当前设计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景观环境的比例、尺度与范畴的公共性分析
景观是人类和自然综合的产物。景观是一种人为活动影响比较强烈的由尺度、一定比例以及明确的边界范畴组成的环境, 景观环境的内部格局会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
人群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 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信息的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景观环境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场所, 它由道路、绿化、公共设施以及其他的具体的事物组成, 这些元素的总和决定了景观环境的特性。根据环境的特殊效果, 一般情况下景观环境的“气氛”也各不相同。景观场所内部的建构非常重要, 公众进入到特定的空间中可能会驻足、停留和休息, 景观环境的尺度、边界会成为公众选择停留位置的重要参照标准。在限定的边界范围之内, 植物、路径、水体以及公共装置的排列组合对公众的引导性作用很强 (图1) 。
人为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不同尺度的景观空间, 这些场所与环境的关系是有机的, 公众在此类特定的区域内发挥着焦点作用。公众公共性需求的差异性在不断的重新定义限定的空间范畴, 整个景观环境被重复的利用。海德格说“”边界不是某种东西的停止, 而是如同希腊人的体认, 边界是某种东西在此开始出现”1。景观环境的“场所精神”是提前对公众的公共性进行构思。古罗马人认为,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灵魂, 都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 聚集的人群在既定的景观环境中在交流或发生其他行为时这种特性和本质会受环境的影响而表露, 个体和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客观需要会重复叠加并形成公共的需求, 这也就是公共性的集中体现。
焦点、道路和区域是抽象概念, 比例、尺度和范畴是限定性的具象概念, 公众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对场地的行走流线、围合空间等需求方面, 因此, 景观环境的尺度、比例等概念对公众公共性的影响极大。
3. 景观环境的形式对公共性的影响分析
(1) 规则式景观
规则式的景观也称之为图案式、几何式园林, 早期在古罗马、埃及这种设计形式非常盛行并一直持续到英国风景式园林出现, 园内的花卉图案多为模纹花坛, 内部园路往往是直线和折线形, 封闭的广场多采用几何形的图案设计, 它给人的感觉主要是简洁和纯粹。
规则式的景观通常会选择一条主干通道作为场地的主轴, 对称式的布局是它的主要特征, 有效的处理绿地与周边的环境关系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规则式的景观强调绿化和道路的关系, 视觉上注重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但是, 规则式的空间划分会使环境变得一览无遗, 公众的私密性空间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会得不到满足, 高出的乔木、灌木以及公共装置是环境中比较重要的“支撑”元素, 人群进入到这样的场所首先会寻求能够“依赖”和“庇护”的空间 (图2) 。
(2) 自然式景观
自然式景观以不规则式居多, 强调线条的自然流畅, 景观环境内部的种植采用不成行的列式。自然式的景观环境注重认同感和方向感, 方向感的主要功能就是指引公众在环境中穿行, 现代人群受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影响往往逆向的追求“自由”, 在这种特殊的情形下自然式的景观成为公众最佳的归属空间。
自然式景观因其特殊的设计形式将一切复杂的问题变成了可能, 公众会在自然式的花园中持续停留, 同时促进人群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但是自然式的景观也有其缺陷, 过度的形式追求会弱化场地环境本身的功能, 从公众的角度分析, 在特定的空间当中:可供休息或交流的装置、空间 (最好是围合空间) 是进行交流的前提保障, 一般自然式的景观空间会把焦点过多的放在场地形式上而忽视其他群体的公关性需求 (图3) 。
(3) 混合式景观
混合式景观意指规则式、自然式均有的园林。在混合式的景观环境当中, 有指向明确的道路, 设计形式丰富的花园。混合式的景观模式是当代新型景观常用的设计手法, 它能够较为全面的满足公众的公共性需求, 盖瑞特埃克博设计的门洛帕克公园将空间的构成元素进行合理的组合, 在满足区域功能的同时分析受众心理, 通过建筑、乔木以及灌木架构整个空间环境 (图4) 。
混合式景观将规则式与自然式景观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同时, 充分考虑了场地的功能与性质。公众通过在景观环境中的“社会性”活动发现“自己”, “结识”他人, 个体的职业、时间分布以及空间行为特征都会影响到具体交流的结果, 交流环境以外的空间为个体行为的发生创造条件, 这些元素为多样化的公众活动和行为提供表演舞台 (图5) 。图5门洛帕克的空间构成分析
4. 结语
景观环境的公共性需要特定的主体、范围和空间来界定, 它与人的精神、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关系。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 公众是社会进步的主体, 景观环境在城市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它本身功能的多样性。只有符合公众需求的景观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城市和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覃力, 杨熹微, 慕春暖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3]高鹏程.公共性:概念、模式与特征[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4]吴士新.也谈公共艺术的公共性[J].美术观察, 2005.
[5]刘滨谊, 鲍鲁泉.城市高密度景观[J].时代建筑, 2002.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篇2
关键词:公共绿地;设计原则;设计内容
1 城市公共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共绿地主要是指城市中对所有公民开放,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一定用地范围内进行规划布局,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素材,同时兼顾娱乐、休闲、科教、服务等功能的永久性户外休闲场所。
1.1 城市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大致可以分为6大类:
第一,公园绿地。由政府出资建造,具有一定的功能布局,包含设施与功能,主要提供群众进行游览、休憩、娱乐、科教等活动,同时发挥美化城市的功能。在类型上包括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带状公园、街头绿地、建筑配套绿地等。
第二,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材料的基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及各种林地。
第三,防护绿地。具有安全功能,为城市提供卫生、隔离的绿化用地。包括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以及为防风沙、固水土而造的防护林。
第四,风景游览绿地。具有观赏、文化、者科学价值的大面积自然风景或有名胜古迹的地方,一般位于市郊。经过园林部分开发,规划休息、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供人们进行休憩的大型绿地。
第五,专用绿地。指服务于城市中经济、行政、教育、卫生、设计等机构或设施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大,分布广泛。类型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第六,路道交通绿地。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包括分车带、行道树、立交桥绿化、安全岛等,主要起到组织交通、防尘、遮阴、美化街景、降低噪音等作用。
1.2 公共绿地效益
1.2.1 生态效益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多种有害气体。同时,许多水生植物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植物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有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2)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削弱太阳辐射,使市区的日照时数和照度减少。植物根系吸收大量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挥发大量水分,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同时,城市内的带状绿地能够引导风向,为城市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
(3)降低噪声。植物对噪音具有明显的消音和降噪作用,增加城市绿化,布置绿化带、降噪带对降低城市噪音有显著的作用。
(4)保持水土,防灾避难。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具有固定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地表土的流失。同时,树冠、叶面的阻挡,能够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建立防风带可以减轻台风、洪涝、塌方等自然灾害,城市绿地能够成为有效的避难场所。
1.2.2 社会效益
(1)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绿地内一般设有休息、运动、娱乐等设施,是居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沟通交流、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2)文化科教,提升自我修养。公共绿地在设计中往往结合一些地域文化、神话传说、科普知识等。同时,也可举办绘画、书法、摄影、盆景、工艺品等展出,从而提升游览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1.2.3 造景功能
(1)丰富城市天际线,软化建筑轮廓。城市中主要以硬质建筑为主,线条生硬、轮廓清晰。公共绿地则是柔和的软质景观,与建筑景观相结合,能够形成高低错落、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2)打造城市景观中心,形成有特征性的景观区域。针对不同的城市区域,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能够形成特点鲜明,独树一帜的城市景观。同时,鲜明独特的景观效果能成为视觉焦点,起到引导交通和视线的作用。
(3)衬托构筑物、建筑物,营造空间艺术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运用相应的植物材料进行搭配,能够使建筑物更富有生机。例如,纪念碑旁栽植挺拔对称的树木,可体现其庄严性;居住区内布置多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植物,能够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气氛。
2 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市公共绿地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来进行,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2.1.1 注重不同年龄阶层,重视老年群体
不同年龄阶层在日常生活与需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在心理、生理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设计时,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年休闲的需求量十分大。老年休闲问题对城市公共绿地规划提出了新要求。老龄人口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使用群体,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其的使用需求。
2.1.2 重视弱势群体、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主要指的是残障人士。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残障人士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中,应当对这一部分群体加以考虑,如果忽视了这一群体的使用感受,也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1.3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许多优秀设计作品取得成功的法宝。设计师广泛采纳公众提取的意见与建议,以弥补个人考虑的欠缺,使设计更加满足最广大使用者的要求。
2.2 生态原则
景观生态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效能之一,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以生态性作为最基本的前提。景观生态并非一味地植树造林,应当根据城市功能、结构,同时权衡景观、生态、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有目的地进行规划。
2.2.1 乔、灌、草多结构造景
单一植物造景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改善环境来看都具有很大的弊端,远不能满足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要求。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乔、灌、草结构造景创造出了一个物种多样的小群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其在经济、生态、景观上达到一个最优组合,极大地提高了公共绿地的质量。
2.2.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城市在经济、文化、历史、气候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每个城市都具有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正是这些地域差异,形成了每个城市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城市绿地公共景观同样应该强调景观的地域性,依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势利导地打造符合该城市绿地景观。
2.2.3 高效、经济原则
强调以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以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生态功能。
3 城市公共绿地空间设计内容研究
3.1 空间
3.1.1 选址
城市公共绿地在选址上应当满足能够吸引使用者到来的要求。首先,调查场地能够吸引哪些使用者,使用者距离空间的距离,从而确定场地辐射范围。总的来说,位置是否接近是一处公共空间能否最大化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公共绿地的可见性也是决定其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使用者更倾向于前往可见性高的场所,相对较小且隐蔽的公共绿地服务范围会较低。
3.1.2 边界与过渡
公共绿地在形态上应当是开放的突出空间,在通达性上要便于观赏者进入。在设计中,尽量做到一面、两面或多面向道路开放。通过绿化带向道路边缘延伸,暗示行人进入了绿地范围。
3.1.3 亚空间
除为大型集会、集散而设计的空间外,大型公共绿地应当设计出亚空间,以此,来鼓励观赏者使用。大型开放空间往往会使观赏者缺乏安全感,而被植物围合的亚空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观赏者感到安全,观赏者往往会快速穿过大型开放空间来到亚空间内。亚空间可通过植物、坐凳、构筑物等来进行划分,通过这些景观元素,不仅能打造出一个怡人的景观效果,更能吸引观赏者来此驻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
3.2 景观要素
3.2.1 植物
经过慎重思考的种植设计能够大大地提高公共绿地的使用率。通过植物的色、香、质感、密度等因素,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观赏者的到来。
(1)多样性。通常来说,在一定空间内种植多种植物,能够对穿行或休息在其中的人产生更好的观赏感受,通过绿洲效应,达到赏心悦目游览体验。
(2)种植的高度。植物种植高度应当遵循不遮挡观赏者观赏视线为原则。植物种植高度过高会遮挡观赏视线,使得观赏者不得不调整姿势进行观赏,造成不愉快的观赏体验。
(3)边界种植。边界种植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可进空间与禁止进入空间。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可选择长得浓密的树木或低矮灌木修剪成篱。除了划分空间外,在建筑和路沿石边缘进行种植,可起到软化轮廓的造景作用,营造出刚柔并济的景观效果。
(4)色彩、气味。在公共绿地的种植槽内,可选择一些色彩明亮、气味芳香的植物。在群植树种内,也可点缀几株彩叶或彩花类植物,使整个景观效果更加明亮、欢快。
3.2.2 地形
地形变化具有重要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效果,适度的地形变化往往具有更强的美学吸引力。同时,通过地形的高低起伏,还能起到组织游览路线、集中视觉焦点以及划分空间的作用,通过抬高或降低地形,达到不同的观赏体验。
3.2.3 水
水在视觉、触觉、听觉上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观赏感受。为观赏者争取过多接近水的机会是水体设计的关键,我们除了要创造水,还要为能让更多的人接近水而创造便利。水体设计的常用手法包括自然式水体、驳岸处理、水池、喷泉。
3.2.4 设施
公共绿地内应当包含多种设施,他们不只是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满足功能性的重要保障。
(1)座椅。为满足不同观赏者的需要,座椅在形式上有多种选择,如长椅可满足多人使用,是最受观赏者青睐的形式。台阶和边沿也可发挥座椅的功能,但在高度上应注意不宜过高,边沿在样式和材质上也应当力求丰富多样。
(2)座椅朝向布置。座位的朝向影响着观赏者的视线和观赏者的阳光需求量,根据不同的观赏需求,观赏者选择想要的位置。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能够造成自然间隔,围绕水池或花坛的圆形长椅能够使观赏者保持各自的私密。
(3)其他设施。为了更好地满足观赏者的使用需求,公共绿地内还应当有一些配套的基础类设施,以更好地服务游人,如标示系统、公共厕所、垃圾箱、照明水电、停车场、公共雕塑等。
4 结语
绿色城市空间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都市人渴望更生态、更美好的城市户外休闲场所。在城市中打造一个景色优美、功能齐全、生态优良的公共绿地空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高亦兰.建筑与闲暇[J].世界建筑,2003.
[3]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赵宝江.创建园林城市改善生态环境[J].中国园林,1999(2).
[5]黄肇义,扬东援.国外城市生态理论宗述[J] .城市规划,2001(1).
景观环境的公共性研究 篇3
关键词:公共建筑,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
1 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1.1 植物种类多样化
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 设计内容不仅包括草地, 也应当在允许的范围内, 包含多样化的植物类型。一方面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增加景观的美观性, 另一方面不同的植物给环境带来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 松柏类植物的分泌物可以杀死结核菌, 香樟类植物可以分泌樟脑油, 有利于人体抵抗力的提升, 因此, 多样化的植物种类设计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更加丰富。
1.2 无障碍设计
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是人们休闲、散步、锻炼的地方, 使用的人群比较多, 其中不免有残障人士、老年人等。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 应当对无障碍设计进行充分考虑, 使景观内的通道可以通过轮椅, 在一些需要设计台阶的地方并行设计轮椅通道。无障碍设计是目前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为了使绿地景观可以为更多人所观赏、使用。
1.3 空间层次感
人们对于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绿地景观的使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人进入绿地中是为了和别人下棋、跳舞、聊天, 而有的人来这里是为了散步、锻炼, 还有的人是为了寻求安静。因此, 为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需要增加绿地景观的空间层次感。可以在绿地景观入口处或者中心设计小型广场, 作为群体活动的场所, 可以在绿地周围设计假山、凉亭, 让喜爱情境的人也可以在绿地景观中找到一席之地。
2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 美化效果的凸显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 其使用人群主要是社区中的居住者, 面对的群体人数相对较小, 其最主要的作用, 是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中, 一定要将其美化效果放在首位, 使其建成后, 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人们生活环境的美感和舒适度。为了增强美化效果, 可以在设计中采用多种植物, 并将其合理搭配, 如果条件允许, 也可以设计假山、喷泉等内容, 让其美感更加凸显。
2.2 人性化设计内容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 面对的不仅是青年人, 也有老人、残疾人、病人和小孩, 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多样化的使用人群进行考虑, 增加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具体来说, 在绿地景观中应当为残疾人、老人和病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使其在绿地景观中可以到达更多的地方, 享受更多的美景, 当然也应当增加景观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对儿童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要设置警示牌。此外, 景观中每隔一定距离要设计休息座椅, 方便老年人、孕妇等人进行休息。
2.3 绿地景观个性内涵
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多样化的、丰富的, 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 也应当把居住社区的人文内涵体现出来, 使绿地景观更有个性, 更能体现社区的整体风貌, 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展示效果。例如, 有的小区在其绿地景观外墙上雕刻浮雕, 在增加了景观美观程度的同时, 也增加了景观的文化内涵, 显示了小区积极向上的文化风貌, 就是非常好的绿地景观设计内容。绿地景观个性内涵的显现, 也能增加绿地景观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人们进入景观中休闲, 增加居住社区的人文内涵和集体氛围。
2.4 合理利用空间
在居住社区外部环境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 所能设计的空间是有限的, 设计者需要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 对空间进行合理、高效利用, 增加绿地景观的设计效果。具体来说, 一方面要增加绿地景观的层次感, 使景观内的树木、小路错落有致, 增强人们在景观中的身心体验, 另一方面要增加空间的利用率, 通过林荫小道、假山、草坪等的合理设计, 使景观空间利用更加丰满, 在有限的空间中加入更多的景观元素, 增加绿地景观给人带来的舒适感、美感、放松感。
3 结语
绿地景观, 已经成为了城市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也是城市美感的重要体现。在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区外部环境进行绿地景观设计, 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也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生态气息。目前, 城市中绿地景观设计建造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实践证明, 其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积极的。只要遵循相关的设计原则, 就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 使绿地景观在城市中, 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而提升城市的魅力和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 王宇.居住小区外部绿地景观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3)
[2] 周涛.居住小区绿地的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8
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 篇4
关键词:城市景观格局;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分析
一、前言
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指的是城市下垫面通过影响大气环境而对城市气候造成的影响,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相关内容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下垫面对城市的气候所造成的影响不仅已经被完全证实,而且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在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格局规划不科学的情况,很容易影响到城市的气候,使城市的宜居性降低。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进行科学研究分析,以找到更加科学的城市规划方式,使我国的城市化走上健康的、可持续的道路。
二、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意义
城市景观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气象、温度、污染物等造成影响,因而会影响到城市的大气环境,这就是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对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问题甚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帮助,可以为后者提供有力论据和数据支撑;其次,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对于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找到最优的规划方案,提升城市的规划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舒适度;最后,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有助于我国城市在新建和扩建过程中实现健康发展,有助于我国城市化的顺利、
科学进行[1]。
三、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特性
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是典型的多学科较差型研究,需要包括气象学家、生态学家、城市规划工作者等多学科人才的加入,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式,才能得到最全面、准确、科学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能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在生态学方面,此项研究主要是从城市下垫面入手,探讨城市景观格局所产生的大气环境效应;在气候学方面,此项研究则倾向于通过建立气象模型,利用数字的推理和计算来研究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气象问题之间的联系;在城市规划方面,主要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实现科学规划、合理规划,通过规划使城市的气候不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甚至通过规划使城市的气候变得更适宜城市居民的生活。
四、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分类
城市的下垫面包括各种建筑、水表面、地面等,这些具体的城市下垫面内容的空间形态、结构和布局等共同组成了城市的景观格局。目前对于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分别是景观组分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和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以下对这两方面内容分别作介绍。
(一)景观组分的大气环境效应
在城市下垫面中,景观组分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景观组分的热容量、含水量、反射率、表面粗糙度等都是不同的,因而对城市的能量流动、水分流动、空气流动等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城市多种景观组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综合起来,就构成了特定的城市下垫面景观组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效应[2]。现阶段,对于城市下垫面的人工建筑、各种绿地和水体表面等景观组分的研究是比较多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其中,人工建筑是城市的热岛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城市中人工建筑非常密集,增温效应明显,相关的研究还表明,城市的人口越多,城市人工建筑导致的热岛强度也就越高。绿地具有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产生的不利影响,因而在热岛效应较为严重的城市中,绿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并且绿地组分中的植物量越大,叶片总面积越多,绿地对热岛效应起到的调节作用也会越强。城市景观中的水体组分,会引发“湖泊效应”,即增湿效应,并且在水体的下风处,增湿效应越明显,距离水体越远,增湿效应越微弱。
(二)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构成城市下垫面的景观组分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景观组分的分布情况构成了城市的景观格局。不同景观组分由于物力特性不同,对城市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城市景观格局在多种景观组分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城市景观格局中,绿地和人工建筑的比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大气环境效应。一般来说,当城市景观格局中绿地的覆盖率不到40%时,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最明显的是绿地的内部因素,包括绿地的内部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等,绿地的组成结构和分布情况决定了绿地的吸尘效果,也影响到绿地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的实际效果。相关的研究已经证明,斑优格局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吸收效果最明显,相比于斑匀格局绿地景观、廊道格局绿地景观和对照格局绿地景观,斑优格局绿地景观的应用效果是最好的[3]。目前,在城市景观格局的设计中,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在绿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植被带的合理布局以及植被带宽度的合理设计,可以产生更强的上升气流,并创造一定量的降水,同时具有更好的吸尘能力、调节热岛效应的能力,对于改善城市的大气环境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景观格局对大气环境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情况下,城市的景观格局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开始考虑景观格局对大气环境产生的效应问题。
五、展望
现如今,人们对环境质量给予了高度重视,城市景观组分可有效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对大气污染物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城市景观组分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我国在城市景观格局、城市大气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对城市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研究工作当中,除了对格局到过程,这一种种关系做深入研究之外,还需要对遥感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遥感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寻求出具有研究价值的参数,该参数可对城市景观格局、大气环境这两者的关系做研究,现如今,在研究中还未发现任何景观水平上所具有的格局参数,其和大气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现如今,进行格局指数计算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大部分是依据土地覆盖分类等方法进行计算,与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中是建立在土地使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景观格局指数,并没有对是否造成城市大气环境做研究,为此,根本无法将城市下垫面和大气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景观水平研究上,缺乏空间格局的描述方法,因此,在研究上,要增加描述方法,通过新的方法来分辨景观结构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可掌握到景观格局与过程、功能等方面之间存在的联系。在研究过程中,寻找出可以将大气环境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反应出来的参数,对指数计算方法做研究的同时,对城市下垫面的也要重点进行研究,研究出可以通过城市下垫面来掌握大气环境情况的景观分类策略。现如今,国外也向该研究方向发展,在研究景观分类的过程中,对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因素做研究分析,力争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遥感技术的研究,其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确定具体的理想中城市景观格局模式,目前,在气候的研究工作中,已经发现一部分区域上景观格局良好的情况下,对气候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城市所涉及的区域范围比较广,是否依然可通过设计合理的景观格局来进行大气的改善,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深入探究城市景观格局模式,研究过程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城市景观组分空间布局是否存在特定模式的特点,假设具有相同面积大小的绿色,将其安放在不同的空间里,观察其是否效应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绿地的布置,需要达到怎样的要求。第二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景观结构是否存在合理性,例如,人工建筑、水分以及绿地等,这一系列的面积按照怎样的比例进行布局,才科学合理,才可对城市大气环境气候具有改善的作用。最后,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大气环境效应的最理想格局是否真正的存在,大气环境效应存在做理想的格局才具有研究的加之,当景观结构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景观组分的布置工作,在结构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景观组分布置合理,研究其是都可以对城市大气环境具有改善的作用,若是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则说明存在一个理想的大气环境效应,相当于可通过景观组分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六、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是多学科融合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的研究,对于我国来说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可以帮助城市规划人员在规划城市格局的过程中,通过景观格局的科学规划,使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状况、热岛效应等得到科学的控制,增加城市的宜居性和未来发展潜力,有助于我国的城市发展走上健康、可持续、绿色的道路。在当前统计分析方法和大气数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支撑下,相信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还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我国城市的规划起到更加科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惠远,饶胜,迟妍妍,金陶陶.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10).
[2]陈利顶,孙然好,刘海莲.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04).
[3]张惠远,饶胜,迟妍妍.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与城市规划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07).
作者简介: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篇5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构成, 但是通常多数景观设计只是局限于解决功能等理性问题, 但是忽略了城市景观对于整个城市形象的影响力。为了能够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提高整体生活环境, 因此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成为目前研究者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
1 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状况分析
众所周知, 城市是市区群众生活聚集的区域, 而现代城市社会中趋于多元化发展的状况, 会从多个层面上去影响到当前城市公共景观形象艺术风格的形成。例如当前城市的建筑, 当前城市的色彩、雕塑、服务设施等等, 可以说城市公共景观形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不只是可以体现出现代城市独有的文化特征, 并且也能够去促进了新时期我国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如今城市公共景观的形象成为了城市形式的载体, 也能够成为现代城市价值的重要构成。一般人们去一个地方旅行, 是为了欣赏这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景观, 也从而去了解不同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色, 实现了拓展视野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依旧难于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 例如许多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的规划, 一味地想要提高自己城市的名誉与品位, 就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设自己的“面子工程”。
我们所要建设的城市景观艺术是给予群众一种感悟艺术的事业空间与没有限制交流的文化艺术场所, 是不能够将公共性与艺术性混合在一起的, 这两者需要有各自的侧重点。我们在给予其审美价值同时, 需要去努力展现出自身具有的公共艺术内涵, 使得两者能够在当前公共艺术领域中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2 当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说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不能忽略的是, 在实际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 笔者在下文中简要论述:
2.1 城市景观失去原有特色
随着现代城市不断发展, 也出现了一些传统景观与文化遗产频繁遭受破坏的现象。部分城市为了扩大路面, 砍伐了道路两旁的古树。一些传统民宅都被铲平, 取代的是毫无生机的高层楼房。诸多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族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 对于城市历史发展、文化风俗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传统景观、风景名胜也是一个城市地区的特点体现形式, 但是当前众多城市的公共景观因为盲目地建设而显得十分平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2.2 城市景观设计时忽略了软质景观的设计
诸多城市公共景观的绿化设计过程中, 会将设计的重点放到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中, 通常会忽略了绿地、林荫这些相对软质的景观设计, 让一些绿地草皮、花卉成为了整个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地位, 因此需要我们后期设计中注意。
2.3 城市景观设计相对奢侈
我们说城市公共景观提高档次的基础就是功能的合理性, 但目前所谓的档次被人们理解成为是磅礴的气势或者考究的用材。很多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广场化”、“园林宫廷化”、“绿地观赏化”等现象, 一些人们片面地认为, 必须要建设具有标志性的设计, 才能够提高整座城市的气势与档次。
3 新时期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3.1 城市景观设计要与自身历史文化紧密结合
我们说在实际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 务必要与城市自身文化历史紧密结合, 一方面要突出城市具有的现代化特征, 另一方面也要去充分展现出来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要将城市原有的古建筑群体等文化景观渗透进去, 在设计景观的时候, 要与城市古建筑群协调, 这样就不显得突兀, 也有种和谐美感。如果两者难以紧密结合, 那么就可以选择分区设计的形式, 可以将城市布局成为了古城区与新城区, 就保证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和谐, 也不会去打破原有的城市设计原则。
3.2 城市景观设计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我们说每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与营养级。而秋天落败的枯叶就是春天生命生长的养分, 如果一味地去清除了公园的落叶, 那么就等于切断了自然环境中闭合的循环系统。我们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过程中, 要使其废物变成营养, 例如借助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生态设计思路。
3.3 城市景观设计要加强生态绿地建设
我们说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 绿化是难以忽略的一个环节,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 需要尽量地保留城市绿地原有的自然特征, 在城市河岸边的一些带状的公园都要尽量去保留, 构建起城市的绿色通过, 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另外, 我们在城市景观绿色设计过程中, 可以去推广屋顶的绿化设计, 去对城市环境进行调节与改善。例如浙江杭州钱塘新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就始终去坚持生态、感性、生活等设计理念, 去确保人与自然的共生。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居民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质量要求是不断提高的,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城市景观设计水平, 让城市呈现出新的发展风貌。而本文所探讨的相关问题希望对今后城市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进而促进现代城市的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化成为我国近几年社会客观发展趋势, 有越来越多的人群逐渐朝市区集中, 并且有很大部分人群始在城市中定居, 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与承载量, 这使得城市的公共景观设计与建设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对我国当前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状况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设计、建设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公共景观设计,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何鄂, 韦天瑜, 杨文会, 许正龙, 项金国, 大唐.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J].雕塑, 2006年04期.
[2]李平毅, 丁艳, 陈颖聪.四川自贡盐商宅邸王家大院建筑景观初考[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12.
[3]朱军.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04.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篇6
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概念
林奇教授曾描述过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可分两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有两方面的特征:
a.公共可达性, 即非少数人而是社会公众均可以方便地进入到达;
b.开放性, 即空间的非封闭性, 应和周边环境区域相融通。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景观消失, 文化遗产、古迹遭到破坏, 城市失去特色
城市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这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秀的民族文化长期沉积的形式反映, 对于研究该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城市传统景观、风景名胜又是一个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因城市盲目建设而变得越来越少, 如今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因失去特色而变的平庸。在新城规划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施工过程中, 如何对文化遗产、古迹、传统景观加以合理保护及有效利用, 是城市决策者、广大景观设计师和环境艺术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不能以牺牲历史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发展。
2.2 景观设计盲目求大, 求“档次”, 不能以人为本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 是各种设计手法综合运用、色彩及形式整体协调的体现。实现“档次”的前提是环境景观功能的合理。而现在的“档次”已被片面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城市广场化”、“园林宫廷化”、“绿地观赏化”成为时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时髦手法。南方某城市号称新建的广场仅次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而建成使用后, 广场上的市民寥寥无几, 在炎热的南方, 人们不可能头顶烈日去广场休闲, 而到了傍晚, 吸收了一天热量的砖质地面又开始散发热气, 市民不愿意去使用, 结果, 新建的广场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 又得不到市民的认可。这些是设计者不关注人的需要, 不注意人体尺度, 不注意景观自身的环境特点, 盲目求大, 求“档次”的结果。
2.3 盲目绿化, “大树进城”、“草坪热”
绿色植物也是丰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重要方法。城市绿化要重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各品种组成的生态循环链效应, 树种与草坪的种植比例适当。植树绿化需要较长的过程, 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但是现在的许多城市为了使城市景观环境速成, 增加环境景观的“历史文化感”, 通常的做法就是从外地或国外直接进口百年老树、名贵植物, 建成“百年古树一条街”或“名贵花卉一条街”, 似乎一夜之间就能形成美丽的城市环境景观, 忽视植物的生长规律及特性, 结果只能变成死树一条街, 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
草坪热在一段时期内“风行”南北, 许多城市不顾气候差异及水资源缺乏的现状, 在绿地设计上盲目追求大面积草坪, “开阔”绿色视野。不否认绿色草坪对环境景观的美化作用, 但是, 草坪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需要大笔维护费用, 尤其在北方缺水的城市。草坪有冬季的枯黄期, 就更不适合大面积种植草坪。而且草坪的调温吸热效果并不显著, 一棵大树昼夜调温效果相当于五、六台空调机的作用, 这是草坪所不能达到的。在夏季酷热的阳光下, 市民对草坪的使用率又是非常低的。可见, 忽视乔木、灌木的种植, 盲目追求大面积草坪, 重草轻树, 重观赏轻功能, 不关注居民的实际功能需求, 都是欠缺长远规划的景观设计。
2.4 欧式化, 模仿风
现在许多城市广场、市政府广场、街心花园等公共景观空间, 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许多正在建造的住宅小区, 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花园”、“地中海风情”的时髦语言, 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枫丹白露”, 营造“法国的塞纳河”等等。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住宅区公共空间, 似乎只有沾上欧式风格, 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味。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 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 一些新风格、不同国家民族特色的景观可以使市民产生新奇感, 可以丰富环境景观式样, 但是, 出现潮流般的模仿, 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充分吸收各个国家优秀的景观设计手法, 融入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 在设计中不是简单的模仿, 而是尽量满足区域内每一个居住者对阳光、自然风以及清新空气的需要, 使景观达到与自然生态协调, 才是最本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2.5 交通发展不均衡影响公共空间的功能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私家车以成倍的速度增长, 迫使政府开辟更多的道路, 更多城市土地被占用, 原本文化品位很高, 环境相当优雅的一些城市, 不得以牺牲公共空间来满足繁忙的交通需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活动的心脏, 承担着聚集各种各样的人群, 满足知识交流, 信息网络的建设重担,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的不足将对城市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对存在问题的剖析
当前正处于一个科技、知识爆炸的时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各种思潮不断涌入, 不同时期对同一个场地的设计缺乏延续性, 这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得不到很好的衔接。
很多地方的决策机构的决策水平不高, 对于广大的城市居民的需求考虑较少,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只是单纯的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 甚至作为个别领导的政绩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只考虑个人喜好, 其公共空间具有空、大、建成速度快、不实用等特点。
4. 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对策
4.1 人性化对策
a.注重尺度:空间尺度应符合人的比例尺度, 使空间亲切宜人。没有人的尺度, 空间就会变得冷漠, 不尽人意。
b.完善设施:完善城市开放空间的设施, 加强管理, 重建、翻新和增加现有的公园及其设施, 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可坐设施, 如椅凳、台阶、隔离桩、花池壁及建筑物底部突出部分, 均可提供坐息的条件。在细部上精雕细刻, 为人们尽量创造舒适的空间, 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
c.公众参与:公众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使用者, 因此应提倡公众参与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公众不应是环境建构的“消极旁观者”, 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
4.2 自然与生态对策
a.保护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山岳、溪流、江河、湖海、沼泽、林地等自然地理因素都是难得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依托, 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 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组织中应予以充分重视的因素。
b.体现自然景观特色:探求一种能充分接受阳光的、节约能源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充分利用地形, 开辟视线走廊, 因借自然风光, 尽可能的增加绿化、水体等。在城市中创造出自然环境之美, 增加空间的场所感, 给人以亲近自然的倾向。
4.3 可持续发展对策
a.自然环境的保护开发对策。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待自然景观环境, 保护自然地区的风貌特征, 尽量使其保持开发的状态以供子孙后代享用。
b.历史性建筑及街区的保护开发对策。保护建筑、历史地段及其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在旧城市改造中可以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人文景观资源, 通过整治其周围环境, 将其建成旅游景点和市民的文化生活基地。历史性建筑区的街道往往具有宜人的尺度, 在历史性街区开辟步行街, 有利于街道功能的活化, 通过改造, 还可以提高环境品质, 对古建筑保护也十分有利。保护古建筑不只是保护建筑本身, 还要保护它的周围环境, 以延续城市的传统文化特征。
c.新城市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对策。
5. 结语
公共空间互动性景观设计研究 篇7
一、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现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承载各类公共活动,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它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体现着自由的环境氛围,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步伐逐年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公共空间的城市景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景观设计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功能单一,尺度失调,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早期的设计理念往往是为满足某种单一功能,单一功能的设计,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虽然耗资巨大,却没有使城市空间环境得以有效利用,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生硬的大而无当的广场,造成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在这种公共空间中,人们也很难获得良好的体验。二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不合理,空间各组成部分缺乏联系性。由于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许多块场地都与其他场地缺乏统一规划,在功能、流线、周边环境设计中,都缺少必然的联系,都是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没有将人的行为规律综合考虑和分析,更没有将等各种复杂因素,如建设成本和维护列入设计理念之中,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使景观的整体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加合理化,更好的协调整人与景之间的关系。三是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许多公共空间设计,不注重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对空间环境缺乏合理地把握,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功能单一,空间布局不合理,公用设施考虑甚少,尤其是休息、游戏、信息服务等,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虽然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也投入了一大部分资金,但是,城市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缺乏生活的气息,公共空间不符合大众的需求。
二、公共空间互动性景观设计
1、带给人们良好的互动体验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们的天性,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给人带来很多的压力,美好的自然环境可以起到舒缓人的情绪,调节人的身心健康,使人暂时缓解生活及工作的压力的效果。所以,在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更多的考虑人为的因素,要尽量为人们提供适宜生存的生活空间,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优美的公共环境,不仅可以愉悦人的心情,还可以提升人们的社交能力,人是群居动物,离不开社会,积极的进行社交活动,也可以使人内心舒畅,远离压力。人们在工作之余,也离不开业余休闲活动,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紧张忙碌的中、青年人群,都需要适当的休闲娱乐,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休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然而,无论是怎样的休闲方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休闲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求。带给人们良好的互动体验。比如: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俗,每个人对于公共空间,也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外的游子总是对故乡的景致有所依恋,人们都想在公共空间中寻找到一种归属感,去寄托一种情感。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互动性景观设计,可以有效让景观变成寄托情感的载体,提升景观的观赏性,满足人们的需求。
2、增加人与景的互动性
在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是重要构成元素,景观小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和观赏价值,同时,它还起到一定的标识作用,能够有效的传达事物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起到对人们进行安全防护的作用。公共空间的景观小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互动性与体验性,所以,景观小品的设置应该与人更加亲近,体现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增进人与景的沟通,只有富有人性化的景观小品,才更适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人因景而生情,极具审美价值的景观,能够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更方便的娱乐休闲场所,提供人与景的互动空间,设计师们都在积极探索公共空间互动性景观设计。如武汉市武昌区沙湖公园景观阶梯观赏区,草坡设计巧妙的利用三角形,减少外界噪音对公园的影响,营造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气氛。还有,草坪旁边相邻的桥,让人体验到眼前美丽水景,当人们从桥下经过的时候,使人有近距离感知大自然互动之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静静的坐在阶梯上,周围围绕着水,聆听着流水的声音,植物芬芳扑面而来,使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无论是桥还是景观小品,都增加了人与景的互动性,在炎炎的夏日,休闲的坐在小石凳上,使人们更加的亲近自然,萌生对自然的热爱崇敬之情。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已经不局限于追求视觉效果,或者是一种形式感及不同的风格,而是追求一种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空间,满足人们交流互动的需求。互动性体验概念的引入,可以使公共景观空间更加的人性化,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通过公共空间互动性景观设计,使景观环境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带给大众舒适的体验,本文针对公共空间互动性景观设计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公共空间,互动性,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魏钢.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改进策略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
[2]卜雪旸.可持续发展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培育型”规划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
景观环境的公共性研究 篇8
一、相关概念
生态公共卫生间是通过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 能够有利于改变或减少传统公厕所排放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有利于改变或减少传统公厕对清理、消除排放物而必须付出的对自然生态物质的消耗;能够对排放物进行回收利用处理的生态化;能够使设计具有人性化, 在外型设计上注重与周围景观的协调, 成为景观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共卫生间的现状与问题
(一) “方便”难。21世纪以来, 中国的发展世界有目共睹, 随着国内各大城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不仅带来了城市住房保障问题, 也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公共卫生间作为方便城市居民的基础设施, 有的时候却没有让民众觉得方便。一方面, 城市人口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城市公共卫生间的正比例加建, 新建的公共卫生间往往面临着没有合适地皮和资金不足的困窘;另一方面, 现有的公共卫生间往往位置隐蔽, 再加之城市路标的不健全或者污损, 民众找寻“方便”之处难上加难。
(二) 难“方便”。城市现有的公共卫生间中也存在着几个问题。其一是人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地段和风景旅游地段, 公共卫生间入口排队的人太多, “供不应求”。其二, 早年修建的公共卫生间卫生条件达不到当代人的卫生要求, 让想要方便的人不愿方便。另外, 某些新建的公共卫生间由于管理不当, 污秽满地, 臭气熏天, 也让人想要避而远之。
三、城市生态公共卫生间建设的意义
生态公共卫生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虽然生态公共卫生间前期资金投入较大, 但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看是物有所值的。利用一定的先进科技手段, 生态公共卫生间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而且还可以节约资源。而且正因为这种特点, 生态公共卫生间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更多条件受限的地域, 从而使得这类卫生间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最终方便了城市居民并提高了其生活水平。
四、建筑设计实例———长沙梅溪湖景观生态公共卫生间
(一) 项目背景。梅溪湖新城由美国KPF建筑事务所和英国Atkins集团规划, 致力于将新城建设为国家级绿色低碳示范新城;华中地区两型社会的新城典型;湖南省和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最具国际化水平、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新城。2009年以来, 梅溪湖陆续启动实施的公共项目有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英国扎哈·哈迪德事务所) 、数字服务中心 (意大利迈丘设计事务所) 以及滨湖景观建筑等。2011年初, 梅溪湖实业有限公司邀请魏春雨地方营造工作室进行环湖景观配套服务建筑的设计工作, 该景观生态公共卫生间属于其中之一。
(二) 场地概况。梅溪湖区中央轴线南延线公园地块沿东南与西北走向, 向西北延伸至梅溪湖, 地块基本呈长条形, 东南端为放大多边形;最窄约57米, 最宽约150米;长约540米, 面积约4.96公顷。地块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高差约12米左右。轴线南延线公园定位为集游戏、休闲、文化于一身的互动舞台和游艺长廊, 分为亲水演艺广场、自然课堂、树阵休闲广场和户外游戏广场四个区域, 建成后不仅与轴线北段已建成公园合为一体成为梅溪湖景区中央绿轴, 也为周边小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景观生态公共卫生间基地位于户外游戏广场区, 主要服务于南侧户外剧场游人和其他公园游客。基地南侧为利用地势而建的户外剧场, 处于浅丘地形环境。
(三) 气候特征。公共卫生间位于梅溪湖中央绿轴南延线公园中段南侧, 属于园内公共配套建筑。公园冬寒夏热, 四季分明;春秋短促, 冬夏绵长, 充分体现了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典型特点。
(四) 设计定位。公共卫生间为功能性建筑, 服务于中心绿轴公园及其周边人群。建筑风格应与梅溪湖沿湖建筑风格一致。为秉承梅溪湖片区“生态新城, 可持续发展新城”的战略性要求, 要求公共卫生间建设成为景观生态公共卫生间。
(五) 设计原则。一是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传统与现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浑然一体;二是设计既要能有效节约建造成本, 又要保证其安全性;三是建筑和景观等的设计既应该美观, 大方, 能符合大众审美要求, 又能充分发挥其公园厕所及管理用房的功能。
(六) 设计方案。
1.设计构思。景观公共卫生间位于长沙梅溪湖中央绿轴南延线公园中段南侧浅丘, 公园室外剧场西侧。周围山林环绕, 建筑表皮所采用的碳化竹木板在阳光的照射下与建筑周边的绿植和谐统一, 使得建筑仿佛藏匿于其中的瑰宝。为了呼应周边的山丘地形, 建筑由圆而生, 三片弧形片墙巧妙组合, 营造了一种流体岛式的趣味空间。三个功能区通过蜿蜒的植被屋顶和随地势起伏的木质基座有机联系在一起, 各个使用空间的入口和视线阻隔全凭弧墙的弯曲走向而定。建筑的亮点是中心树池, 树池中的树与建筑一同生长, 随着季节的变化, 树叶发芽、繁茂、枯黄、掉落的周期变化仿佛也给建筑注入了生命的荣衰。中心树池不仅是如厕人流的交通岛, 而且将通透的周围景观隔离出了层次。碳化竹木板斜向拼接而成的建筑表皮肌理, 在一天的各个时段随着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而丰富多变。沿墙设置的高窗不仅满足了室内采光, 而且使得建筑更加整体。建筑二次地面模拟了浅丘微地形, 与整个公园的环境更为契合自然。表皮废料修筑的弧形坡道为残疾人提供了方便, 在整个建筑小环境中也仿若天然。三块独立的使用空间保证了建筑的主要使用功能。男女蹲位数比率按1:2设置。估算出室外剧场人数, 按每百人设一个大便器为标准设置蹲位数, 按每一百五十人设置一个洗手盆设置盥洗池。女卫生间共有十二个蹲位, 四个盥洗池。男卫生间共有六个蹲位, 六个小便池, 四个盥洗池。所有卫生设施按照弧墙角度设置, 盥洗池墙面安装的椭圆形镜子所反射出来的多影效果使建筑空间妙趣横生。室内除了靠弧形高窗采光, 还在屋顶设置了天窗采光, 卫生间内部明亮整洁, 淡黄色的内部瓷砖贴面带给人们的不再是传统公共卫生间的冰冷氛围。残疾人卫生间和管理室设置在一片弧墙空间内, 使用较为方便。
2.技术设计。
(1) 种植屋面。种植屋面将自然景观移植到远离地面的建筑空间系统中, 并对大地上建造建筑进行“生态补偿”。种植屋面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 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种植屋面通过对建筑的保温以及蓄水给建筑顶部加上了一层保护外衣, 延长了屋顶建材的使用寿命, 降低了建筑能耗。种植屋面的构造层次一般分为:种植土、过滤层、排水层、保护层、耐根穿刺防水层、普通防水层、找平层 (找坡层) 、保温层、结构层。以上基本构造不是每层必有, 根据气候、地域、建筑形式可以减少层次。为承受建筑种植荷载, 通过精确的屋面结构荷载计算, 屋面结构选择现浇混凝土, 在植被选择方面, 由于建筑功能单一, 建筑面积不大, 因此仅采用轻质草皮作为屋面种植植被。遵循“防、排、蓄植并重, 安全、环保、节能、经济, 因地制宜”的原则, 考虑施工环境和工艺的可操作性, 本方案种植屋面构造层次自下而上依次为:钢筋混凝土厚100;水泥砂浆厚20;TH屋面复合防水保温装饰板厚70;沥青, 乳化沥青膨胀珍珠岩厚20;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厚2,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厚1, 轻质粘土厚300。
(2) 建筑表皮。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有表皮, 不同的表皮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色彩和肌理让我们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情感和触感, 发现其价值并成为我们设计的灵感。竹子是常绿 (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 浅根性植物, 对水热条件要求高, 而且非常敏感, 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在我国竹子主要分布在南方, 湖南盛产竹。竹子常和其他树种一起组成混交林, 而且处于主林层之下, 过去很少受人重视。当上层林木砍伐后, 竹子以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很快恢复成次生竹林。近年来, 竹子以其优秀的抗拉和抗压性能以及其生长快、繁殖力强的特点成为新的环保节能建材之一。碳化竹木板秉承“竹可代木、竹可胜木”的绿色产业理念, 采撷五至八年的优质新鲜毛竹为原料, 经高温蒸煮, 高压炭化处理, 恒温烘干, 脱糖彻底, 炭化充分, 杀虫灭菌。将竹精铣片科学叠加, 用环保胶在高温高压状态下集合成不同规格的板材, 保留了竹材固有的高密度、韧性、强度等优异特性, 也使竹木板具有防腐的功能。竹材被保留下来的天然纹理, 使得整个建筑清新雅致, 让置身其中的人们有返璞归真之感。
(3) 废料再利用。建筑废料又称建筑垃圾, 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迁、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及其他废弃物。受资源、观念、政策法规的影响, 在我国建筑废料的综合利用并不受到重视。目前, 国内建筑对建筑废料采用填埋的方式占到绝大多数, 而回收再利用的比率很小。在建筑表皮的安装过程中, 由于拼接需要, 常常出现很多剩余的边角料。怎样将这些边角料变废为宝呢, 充当着无障碍坡道功能的建筑基座指明了方向。将建筑表皮拼接剩余的竹木板铺贴成无障碍坡道, 并且利用铺贴竹木板所需要的龙骨高度, 在建筑周边设计了一圈暗沟排水。这样的巧妙设计不仅使建筑地面与建筑表皮的木材质和谐统一, 而且这种渗透性铺装也成为排水固土的有效手段。
在梅溪湖景观生态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中, 通过中心树池相融相生的理念设计, 利用现在国内可以实施的屋顶花园, 环保建材等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建筑能耗, 达到了人工格局与自然格局的有机统一。
摘要:当可持续发展的热浪席卷到建筑领域, 生态建筑作为21世纪的建筑发展热潮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生态公共卫生间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运用一定的先进科技手段, 有效减少传统卫生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关键词:公共卫生设施,景观生态化,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明顺, 吴川, 张晓转, 赵思琪, 等.绿色建筑开发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环境空间机能与景观构成研究 篇9
序言
机能一词,泛指在物质(物体)的系统中,其某一部分应有的作用和能力,而环境空间机能,指的是环境空间的作用、功能等。在景观环境中,其空间机能与景观的平面布局、功能作用、交通流线、景观效益等有关,而这些最终是由构成景观的各个要素决定的。景观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铺地、绿化、构筑物、景观小品和水系,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法组合成景观。不同的景观功能对构成要素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构成要素又带来不同的景观效益,可以说,景观环境的空间机能和构成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在现代城市建设当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一直是一个热点,其中城市广场的设计最为受人关注,因其带来的效益能最快最直观的让市民感受到。一个好的城市广场,不仅给城市增添靓丽的景观,更是给城市居民提供公共交流、活动空间的重要存在。其景观设置应该从功能出发,结合城市特色,成为一个城市中重要的地标。要达到这个目的,对城市广场空间机能与景观构成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这里我们以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为例来分析城市广场的空间机能和景观构成。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区位分析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该城市因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水文化广场地处城市中心,岷江在鱼嘴分出的内江穿城而过,在此处又分为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和蒲阳河四条河流。因此,广场所处地块为河水分流处常见的扇形地块。同时,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道路与河流将场地大致分为三块。
在一个城市中,城市广场往往具有景观绿地、集会活动、交通集散、文化纪念等职能,而作为都江堰市中心地标性的城市广场,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主要机能体现在两点上。其一,成都相对我国其他城市,有着很丰富的休闲文化,曾有“最悠闲城”之称,从属于大成都的都江堰市更是因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而适宜居住、休闲。同时,由于成都和其他大城市有更多就业机会,而都江堰空气更好,留在此地居住的更多是老人和孩子。因此,水文化广场需要给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其二,都江堰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作为重要的城市广场,还需体现城市文化,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综上所述,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景观空间机能主在于提供休闲、活动空间和弘扬城市文化两个方面,其景观构成也围绕着两个方面来设计的。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景观分区分析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根据功能和主题主要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南面的主入口区、东侧树阵广场、中部水景区,西部景观活动区以及最北侧被主干道隔开的休闲活动区。其景观构成各有不同。
1.主入口区
作为进入广场的主要入口之一,南面的主入口区域为广场之后一系列步行空间和场景作了一个铺垫。像音乐中的序曲,这个入口起到了引导广场其他景观的作用。简单的方块状绿地和碎石铺地的设置,一方面,与城市中心的街道、建筑区别开,给人“将要进入公共绿地”的暗示,从心理上引导人们去进一步接触广场其他的景观;另一方面,没有过多特别的景观布置,空间尺度也不算大,很好的衬托出广场中心区域的精彩,在入口区能直接看到广场中心的石塔主雕,有很强的指向作用。
2.树阵广场
树阵广场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十分常见,因其能够同时提供活动空间和城市绿化而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喜爱。水文化广场东侧的树阵广场用整齐排列的楠木将广场与街道隔开,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川流的车辆对广场环境的影响。楠木是常绿阔叶乔木,在我国贵州、四川、重庆和湖北等地区有天然分布,也是都江堰常见的特色树种。树阵广场使用楠木这种常绿树种,既能保证广场四季的绿化,又体现了地方特色。整齐排列的方式也使人联想到农田中的果树,体现了当地的种植文化和农业特色。
3.中部水景区
中部的水景区是整个广场的高潮,是“水文化”三个字的主要体现,以中央位置坐落的石雕水塔统领全局。30米高的四棱柱塔上漏刻斜向的网格,象征着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用来筑建堤坝的竹笼。在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中,修筑堤堰的材料是一个难题,先后用鹅卵石、大石块、铁器砌成堤堰,都很快被江水冲垮。后来主持修建的太守李冰在乡间查看水情时,看到妇女将要洗的衣物装在竹笼里泡在溪流中,水流虽急却冲不走竹笼。李冰由此受到启发,将卵石填在竹笼中来修筑堤堰,竹笼互相连接,可以防止卵石被洪水冲散,而卵石间的空隙又能让水缓缓渗出,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这种竹笼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大量采用,发挥的极大的作用,被当作先人智慧的结晶世代传颂,几乎成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种象征,是都江堰治水文化的一个闪光点。水塔模仿竹笼的外形雕建,正是要体现这种治水文化,广场上的灯箱也多用相同的样式,来呼应这个主题。
沿着水塔底端,涡旋形水景缓缓流出,有“天府之源”之意。石雕水塔立于涡旋当中,仿佛投石入水激起漩涡,增加了一丝动感,同时也取古代“投玉入波”以镇水神之意。水流顺涡旋水景的扇形水道盘旋而下,其中凸起的折石同水利工程中的“鱼嘴”一般将水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编织成一张网纹水膜,流入浅水池中。池里的大小红色石头半露水面,就像岷江河床上的浅滩。
都江堰的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治水上,也包含在人们对水的热爱当中。水文化广场的“水”不仅有观赏性、象征性,更要有参与性。水景区的水流进入浅水池后,一部分又从池中溢出,形成蜿蜒于广场上的溪流,慢慢延展开来,直到广场的最南端。整个广场中部到南部都被水膜覆盖,人可以在其间行走、嬉戏,与水亲密接触。水景区的中南端还设有音乐喷泉,尽显水之动态韵律美。
4.西部景观活动区
西部的景观活动区常被用作健身锻炼和其他娱乐形式开展的地方,是水文化广场中负责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主要部分。露天舞台、被涂装成竹子的支撑杆撑起金色的帷幔、平整的灰色花岗岩地面,这些现代城市化的硬质景观与大面积的绿化形成强烈的对比,隐喻农业和城市生活的对比。该区域使水文化广场有机的融入到城市肌体之中。
5.休闲活动区
北边的休闲活动区是整个广场最闲适的地方,桂花林提供了充足的荫凉,树下是多个围合的“盒子”空间。盒子内是石砌的桌子和凳子,供人休憩、打牌、聊天、集会,在功能上充分满足了当地老人们茶余饭后喜欢在户外闲坐片刻的需求,也体现了都江堰的休闲文化。盒子外是大面积的草地,绿草如茵,桂花飘香,置身其中,当觉心旷神怡。
总结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设计具有很浓的地域文化气息,其中水元素的运用和当地背景有关,使得整个广场空间极具个性。其景观的构成从空间功能和城市文化两方面出发,每一处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广场的各个分区也因其不同的功能和定位有着不同的景观。好的城市景观空间,其内部各区域的安排、整体与周边环境产生关系,都是应该是有意义的。如上面对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分析,在设计一个景观空间的时候,应该从其环境空间机能来考虑,从而获得好的景观构成效果。
浅析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 篇10
园林景观的设计一直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 作为国家栋梁的产生地, 我们更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景观设计。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我们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综合当前的多元化因素, 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因此, 加强对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对高校校园做出合理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理念
(一)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融入更多的思想感情
高校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要淋漓尽致的展现一定的思想感情, 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做到以人为本, 使人置身在这样的景观设计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很多高校都会在景观设计中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做一些细微的布置, 体现学生的需求和饱满的青春热情。
1、校园小广场
在高校校园中会存在很多各种形式的小广场, 这些广场或是道路通行的需要, 或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 它是高校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一些特意为学生活动而建设的广场一般都会有一个名字。
2、绚丽的夜景照明
大部分高校的夜晚都是绚烂多彩, 灯火通明的, 象征着校园生生不息;夜景照明的设计应该以校园环境为基础, 做到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很多高校还会在一些学生活动的广场上做一些灯光的特别设计,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业余活动空间。
3、道路设计
道路设计要以学校绿化带的铺设为前提, 尽量避免与绿化带交织。如果受到地形影响, 避免不了也可以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小广场, 方便师生同行;使小广场围出的道路呈放射状, 使人流可以自由通行。
4、亭楼
有些学校会在图书馆周围设置亭楼方便学生晨读和休息, 也会在小树林中设置一些石桌石椅。尤其是一些民族院校中, 亭楼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在图书馆周围, 有的是在树林周围, 供学生休息娱乐。
(二) 理性与浪漫并存
1、以植物景观为主
植物是生命力的代表, 预示着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代表着年轻人的梦想与激情。在校园内设置大量的植物景观, 使校园中到处都充满着花花草草, 在道路的两旁有植物, 而且很多建筑周围会有盆栽, 还会有一些小树林, 树木花草已经成为高校景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2、建筑环境的植物栽培
高校为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建筑物周围都会有植物, 有一些大小乔木, 也会在入口处的台阶两边放置一些小盆栽。还会有草坪花坛, 这些既是美化环境, 也是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
3、水景植物的种植
水景植物的种植是要看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的, 北方的学校一般不会有, 在南方高校中建设一些喷泉、人工湖的很多, 会在人工湖中养鱼, 人工湖周围会有植物, 与人工湖中的鱼相映成趣。
4、道路植物的种植
在高校的主干道种植一排整齐的大乔木, 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能起到遮阴的效果还能美化了我们的校园环境。道路上的树木栽植的和谐统一, 使得整个校园看起来既整齐又协调, 又能为师生们遮阳挡雨, 达到美观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三) 建筑设施注重园林绿化
1、在学生公寓建筑园林绿化带
在住宅区设置绿化带, 使得居住区显得安静, 素雅, 有品位。鉴于学生宿舍排列分布, 空间有限, 可在每栋楼之前设小花坛, 这样既可以起到障景的作用还可以节省一定的空间, 使之看上去没有拥挤感;在宿舍外的园林可设置一些小桌椅, 让学生在周末可以有休闲交流的地方。
2、在公共建筑设施周围设置绿化带
高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在公共建筑处设置公共绿化带, 为外来参观人员提供休息的地方, 体现了校园环境设计的人文关怀;为了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 为其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地方, 公共绿化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公共绿化带应设立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并考虑学校的扩建方向, 使之有充足的空间。在绿化带出种植樟树, 梧桐树等, 不仅可以起到遮阴的效果, 还可以美化校园环境。
3、花坛设计
在高校里, 花坛并不罕见。花坛的布局看似简单, 但其中有很深的学问。我们在布置花坛时, 要做到周围与环境相协调, 一般都会在大门口或广场出设置。而且花坛的面积也要引起注意, 不宜太大或太小, 要与广场的面积成一定的比例;在轮廓上也要与广场的形状相一致, 使其看起来有和谐之美。
4、植物色彩的布局
校园的植物要体现出独特的生态性, 尽量做到不同品种, 不同色彩搭配。在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植物个体置身在群落之间, 色彩交相辉映, 形状多种多样;再配上独特的山水景观。建筑等, 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植物的栽培
在不同的季节我们要注重栽培不同的植物。学校是要保持整年的环境和谐的, 在植物的栽培上自然也是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特征, 比如说:春天会有争奇斗艳的花朵竞相开放。夏天是热烈奔放的季节, 是花果上市的季节, 学校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花果类树木结果, 在一些北方的学校还有有大片或小片的向日葵种植, 在夏天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秋天自然少不了菊花, 主要是以盆栽的形式展现在校园里。冬天里的植物只要就是那些高大的树木, 一些四季常青的树木是必不可少的, 为萧瑟寒冷的冬天带来一丝春色。
结束语:
我们在强调校园环境创新与创意的同时, 要兼顾保护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也在与时俱进, 不断出新。我们要时刻牢记保护生态环境, 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使我们的高校景观环境设计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浅谈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5) :111~114.
[2]秦文军.浅谈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7 (9) :17-18.
【景观环境的公共性研究】推荐阅读:
景观环境09-11
园林环境中的景观设计09-19
城市景观环境09-08
乡村环境景观10-19
环境景观陶艺10-08
桥梁环境景观设计08-20
景观水体环境污染10-26
居住区景观灯光环境06-06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06-11
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要素论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