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院校园文化建设

2024-09-23

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精选8篇)

职院校园文化建设 篇1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1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是彰显学校个性品格和整体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是产生名家大师、凝聚师生员工的灵魂和基础,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合格人才,形成了以“艰苦创业,负重自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三马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成为凝聚全院师生员工的灵魂和基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交院人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后,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办学理念、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新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准确把握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把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理念灌输和渗透给全体师生,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制定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理念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形象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塑造以“三马精神”为核心的学院精神,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总体目标

深入总结我院五十五年的办学经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发展的育人质量观,充分吸收国际国内优秀高职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把弘扬和培育学院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强化道德养成功能,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努力把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文化底蕴深厚、职业氛围浓郁、内部管理规范、校园环境优雅、体现交通特色的和谐校园。

4建设内容和措施

4.1 实施以“三马精神”为核心的理念文化建设计划

4.1.1 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校风校训主题词征集活动,加强对活动的组织指导;挖掘“三马精神”的丰富内涵,在全院师生中开展以“弘扬‘三马精神’、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大讨论,努力构建和完善学院理念文化体系,使以“三

马精神”为核心的学院理念文化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全院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4.1.2 各教学系部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结合各系实际情况,精心提炼、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系部文化、专业文化、班级文化。

4.1.3 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成立校友联谊会,设立“校友返校日”,组织校友开展参观、座谈、学术研讨和文体活动,举办经常性的“校友报告会”,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4.1.4 建立校园通讯社,组建通讯员队伍,积极采写宣传全院师生在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中的新气象、新风貌和感人事迹,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4.1.5 继续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4.2 实施制度文化建设计划

4.2.1 各职能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时代的要求对已有的规制度进行清理整顿,并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努力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解决有些规章制度过时的问题;解决有些工作无章可循的问题;解决学院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及上级部门的有关法规不相融通的问题;解决部门规章之间不能融通的问题。4.2.2 加强法制教育,做好“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加强对依法治校、依法治系、依法执教、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

4.2.3 进一步完善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五大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形成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检查与考核——评价与反馈的运行机制。

4.2.4 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4.3 实施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计划4.3.1 按照“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的思路,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和学院业余艺术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3.2 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4.3.3 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优化“学生自发、企业参与、专业相关、社会认同”的各类活动。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

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3.4 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着力建设融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落到实处,使网络成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4.3.5 积极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齐备、管理规范、经济实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

4.4 实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计划

4.4.1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要求,将校园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公共区三大功能区,体现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教学区:以“科学、民主、创新”为主题;生活区:以“优雅、温馨、恬静”为主题;公共区:以“自然、和谐、精美”为主题。

4.4.2 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不断丰富和更新校史陈列室资料,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学院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院优良传统;提倡和指导各系组织力量搜集、研究和编写系史资料,有条件的系可建设系史陈列室,营造浓郁的系部环境文化氛围。

4.4.3 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对教学楼、实训楼、办公楼、宿舍楼、校内道路、校内园林等统一规划命名,设置规范、美观的道路指示牌、标志牌和名言警句牌;建设校园标志性雕塑、双色户外电子显示屏、人工湖和艺术墙,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

4.4.4 制定《校园环境管理规则》,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宣传橱窗和张贴栏的管理和清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4.4.5 组织开展环境道德建设系列活动,激发师生的爱校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全院师生作为交院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4.4.6 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学院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4.5 实施学院形象文化建设计划

4.5.1 开展“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形象识别系统工程”建设。使学院在精神理念、战略目标、典礼仪式、视觉标识、各种物质用品规范、文件制作样式、广告宣传、文艺活动、建筑风格、校园环境布局、口号、校训、校徽、校歌、校旗、校服等方面,达到高度协调一致,在学院的各种交流、仪式、庆典活动中推广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成果。4.5.2 借助大众传媒、依靠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来展示学院独具个性魅力的新形象,着力打造学院品牌形象。

4.5.3 整合学院宣传资源,重点建好院报、院刊、校园广播电台、校园

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加强对学院媒体的管理,拓展对外宣传工作的渠道,统一对外对内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及时公布学院发展动态。对我院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办学成就、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典型人物以及与学院密切相关的重大节日、纪念日进行重点宣传,外树形象,内聚人心,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定期编印《形象交院》画册,展示形象宣传工作成果。4.5.4 重视学院公共关系,筹备建立学院新闻中心,建立记者接待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

4.5.5 建设双色户外电子显示屏,丰富形象宣传手段,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效果。

5项目投资规划

6建设进度与监测要点

职院校园文化建设 篇2

1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助推新农村建设

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 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扎实推进科技为农服务,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探索“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 实施了“三项”工程, 即“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县”挂钩工程和“院—区”科技结对工程。“三项”工程的实施, 既为教师提供了科技服务的载体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也为学院投身新农村建设和为“三农”服务寻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 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是由江苏省委农工办、省农林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联合部署的“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为实施好省委、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使苏州农业职业技术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促进富民强农, 学院2009年2月与睢宁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挂县强农富民”服务协议》, 并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 专门成立工作组, 由科产处牵头实施。学院在全院遴选了5位专家组成“睢宁县科技服务团队”, 在对当地魏集、梁集和王集等8个乡镇的设施蔬菜和果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后, 确定了“2个品种三项技术”的工作目标, 即重点进行“迷你小南瓜”、“苏州香青菜”2个品种的示范推广;重点开展设施蔬菜节水灌溉技术、“三水梨”高效管理技术和地方特色农业品牌的打造。科技服务团还围绕睢宁县设施果树、蔬菜建设规划, 在睢宁县王集镇庄楼村、双营村、陈楼村和双沟镇魏头村、梁集镇付楼村、岚集镇郭楼村、高作镇八里村, 确定了1个科技示范园和5个果树、蔬菜特色农业村, 重点培育了3个蔬菜、2个果树科技示范户, 主要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并辐射带动200户农户。目前, 5名专家已到挂钩园区和乡村累计指导农户500人次, 培训农民2 000人次, 发放科技资料3 000余份, 为结对示范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实时实地的技术指导, 给当地农业生产架起科技的桥梁, 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此外, 学院依托驻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以示范户为切入点, 通过技物、技贸结合等多种形式, 采取送品种与送技术、种植生产与市场开拓、示范户与特色村建设相联动的方式开展科技服务, 推动“一村一品”建设。

自“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以来, 学院以科技示范园、专业村和示范户建设为核心, 以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抓手, 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等难题, 为睢宁县实施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成果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江苏网、江苏农业网、江苏教育网、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学院服务“三农”的成绩作了采访报道。同时, 通过服务也为学校赢得了办学资源、开拓了办学空间、增强了办学能力, 实现了学院服务地方做贡献的办学任务。

(2) 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院—县”科技结对。园艺专业是学院的老牌专业, 始创于1912年, 社会知名度高。2009年海安县提出合作意愿后, 学院与海安县政府达成了“院—县”科技结对的合作意向并签订服务协约。合作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蔬菜、花卉的工厂化育苗技术, 中高档盆花生产, 园林工程用苗的容器栽培技术等。方案实施过程中学院主要提供技术指导, 同时推荐国内一流的园艺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海安县设施种植业工程项目初步确定时间为3年, 学院采取驻点指导、技术培训、品种推广等多种形式参与该项工程建设。

“院—县”科技结对项目启动后, 学院立即确定“院—县”科技结对服务项目工作方案, 组建服务团队, 由园艺与园林系负责实施。并组织专家对雅周镇花卉项目进行调研, 制定了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到相关蔬菜基地进行现场指导, 同时对当地农户开展设施园艺方面的技术培训。2009年暑假期间, 园林与园艺系共组织专家16人次赴海安县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 累计指导农户200人次、培训农民270人次。目前, 各个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海安县设施蔬菜项目西瓜喜获丰收, 花卉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蔬菜项目技术培训成效显著。

通过“院—县”结对, 送科技下乡, 使学院的教师走出校园, 深入农村, 走近农民, 真正实现了“把论文谱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贡献体现在农民增收上”。既在服务“三农”中赢得了声誉, 又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形成了服务与提升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3) 扎实投身新农村建设, 建立“院—区”合作项目12个。农业职业院校只有坚持在“办学中服务, 在服务中办学”, 才能有更大地发展空间, 更好地发展前景[2]。为进一步推进“为农服务年”的各项工作, 充分发挥学院科技人才优势, 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服务苏州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学院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主动与苏州市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合作, 结对开展科技服务, 以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为主要抓手, 践行服务地方经济做贡献的要求, 打造苏农科技服务新品牌。

学院领导亲自挂帅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最后确立了江苏骏马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熟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太仓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太仓市陆渡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巴城万亩葡萄示范基地、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江苏众诚樱桃谷鸭产业化示范区、苏州吴中区东山优质蔬菜示范区、相城生态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玉屏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玉屏山生态园、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农业示范区等12家单位为“院—区”科技结对项目, 涉及4个系的花卉、果品、蔬菜、农学、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为了扎实推进合作项目的开展, 学院设立100万元科技服务专项资金, 成立了12个科技服务团队, 与农业示范区实行一对一结对。结对科技服务项目列为院级课题资助项目, 每个项目资助3~5万元, 项目实施时间一般为2年。科技服务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每个团队由5~7人组成。团队成员的职称需高、中、初搭配;成员的专业应与服务对象的产业性质、产品种类和实际需要匹配。每个团队中, 至少包含3个相关专业和1名基础课教师。并要求首席专家带队深入农业示范园区调研、交流, 根据企业需要, 选择技术服务方向, 编制项目任务书;首席专家可以根据技术攻关方向, 适当调整科技服务团队的成员;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使用项目经费;在技术服务同时, 加强与企业联合调研,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联合申报省、市级项目。项目启动以来, 各服务团队深入园区开展调研, 详细了解掌握各园区的技术需求, 明确科技服务的切入点, 广泛开展技术、品种、信息及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目前, 已协助相关农业园区引进蔬菜、果树和花卉等新品种10余个。各科技团队卓有成效的工作, 得到了结对单位的广泛赞誉。

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技术服务, 使学院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 也有力地带动了学院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快了跨专业服务团队的建设和服务资源的整合, 专业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教师将实践中掌握的新技术直接引进课堂, 实现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零距离, 收到了锻炼教师和提高教学双赢的效果[3]。

2 以项目为依托, 积极开展各类农民培训

近年来, 学院在为农服务的过程中,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 以项目为依托, 积极开展各类农民培训。

(1) 校地合作, 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培训班。学院与如皋、海安等地方政府,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院—县”科技结对需要, 开设了“设施花卉栽培”和“设施蔬菜栽培”等农民培训班, 2009年已培训500多人次。

(2) 开展省政府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学院承担了省政府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 在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学员管理等方面严格规范操作, 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培训质量, 做到培训一个、成才一个、就业一个。从2008年开始已培训152人。

(3) 开展江苏省农民创业培训。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响应省政府号召, 积极争取项目, 承担了苏、锡两市的农民创业培训, 开设了“葡萄种植技术与创业”、“果树生产技术”、“水产 (鱼类) 养殖技术”、“蔬菜种植技术”、“水稻种植技术”、“花卉苗木栽培技术”、“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市场营销”、“大宗鱼养殖技术”、“果农培训班”等专题培训班。2008年, 共培训创业农民1 000人次, 新型农民培训100人次, 共举办培训班22期;2009年培训创业农民1 500人次。

(4) 举办省级农技推广人员农牧行业培训班。近年学院承担了农技推广人员农牧行业省级培训班 (种植园艺班) 的培训任务, 2008年来自省内各县市的110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加培训;2009年培训150人。培训以当前农业生产急需和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 突出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法、高效农业建设技术知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和农业现代化知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技术等, 培育一批专业型、复合型、技能型的市县级、乡镇、村级农技推广人员, 以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需要。

(5) 开展农民就业引导培训。学院根据地方政府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总体要求, 积极争取到相城区再就业实事工程之一——劳动职业技能培训, 主要承担相城区太平镇及经济开发区2 900名就业引导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任务。对此, 学院开设了计算机、插花等劳动技能培训班,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引导农民再就业。

开展各类农民培训, 扩大了学院的办学职能, 密切了与社会、行业的关系, 学院的师资、教学资源等优势得以发挥, 进一步延伸了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3 强化产学研基地建设, 搭建为“三农”服务的科技平台

农业院校加强基地建设, 不仅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 更可以植根农村大地, 搭建为“三农”服务的科技平台[4]。目前, 学院已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新格局, 即以校本部为教学主体, 以相城校区、东山校区为校内产学研基地。近年来, 学院依托相城校区 (相城科技园) 、东山校区 (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 等校内外产学研平台, 结合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大力提升科技研发水平, 不断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1) 以枇杷、柑桔、杨梅等常绿果树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及实习实训为主的东山基地, 依托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 成功培育出冠玉、白玉、吴玉等系列枇杷新品种, 并把新品种及其高枝嫁接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送到果农手上。所生产的无公害枇杷在贴上国家注册商标后身价倍增, 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在此还建立了“农业部白沙枇杷良种繁育基地”, 投资375万元, 基地规模6.67hm2, 业已形成年产20万株优质种苗的生产能力, 目前种苗已推广到江苏省的无锡、南京、南通、张家港、昆山及省外的上海、浙江、四川等地, 累积面积逾1 333.33hm2。值得一提的是, 学院选育的白玉、冠玉白沙枇杷优良品质在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直接关心下, 成功的走进贵州安顺市, 成为一段佳话。

(2) 以实习实训、园艺技术研发、示范、培训以及农耕文化展示等高效农业示范为主的相城产学研基地, 依托省教育厅、省农林厅和苏州市政府支持, 承建了省、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教育部生物技术应用实训基地、省教育厅实验实训基地、江苏省球宿根花卉种质资源基因库, 功能完备, 档次较高。目前已经建成“百亩花卉苗木种质资源圃”、年产150万株的花卉种苗组培室、特色经济林木示范区、设施园艺示范区以及6 000m2智能温室、各1 000m2的实验室和培训设施等, 建设投资超过了5 000万元。在苏州吴中区、无锡新区、江阴市以及苏北等地设立生产基地, 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每年园艺专业教师和园艺中心技术人员赴农村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达200多人次, 把球宿根花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太仓、昆山、无锡、江阴和兴化、高邮等地, 示范做给农民看, “人员带着农民干, 技术帮助农民赚”, 千方百计把科教致富的“金钥匙”交给农民, 切实解决农民生产和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学院承担的“省球根花卉新品种选引与快繁技术研究”项目实施3年来, 累积增加产值6 200余万元,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 200余万元, 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

(3) 学院还拓展范围, 建立了300余个实习、就业、科技服务的校外基地。这些已成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实习的平台, 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展示的舞台, 集科技示范、农业技术培训、带动农民致富于一体的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成海钟.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N].中国教育报, 2007-04-19 (4) .

[2]郝婧.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曹授俊, 华勇谋.对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4, 18 (4) :57-59.

台湾技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启示 篇3

一、学校特色鲜明

1. 高雄第一科大志在迈向创业型大学

2010年,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提出“迈向创业型大学”的策略目标,以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育成”两大主轴,整合环境、信息、资源等元素,培育学生创新的特质及热忱、投入与分享的创业家精神,并达成“理论、实务与创新的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创新、创业环境的形塑”、“研究与发展成果的实践”等四大目标。参访中,他们表示,以创新创业为特色,并不是要学生一出校门就立刻创业,而是志在培育学生创业的精神品质,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辅垫。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分为“五部曲”:首部曲,创意发想;二部曲,创业星光班;三部曲,创业学园;四部曲,进驻育成;五部曲,创办企业。创业的“种子”循五部曲拾级而上,生根、发芽、开花、抽穗、结实。该校的校友会还筹设了天使投资股份公司,意在支持校友创业增资计划、推动师生发明和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加强产学合作等等。

2. 岭东科技大学设有通识教育中心

岭东科大的通识教育中心教学与研究并重,提倡通识结合专业,通识融合生活,以契合个人发展、社会和产业界对高等技职人才的期望与需求。其教学宗旨有3项:人本精神与生命价值、历史传承与文化典范、自然生态与人文关怀。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核心能力有12项:品德伦理与热诚服务、敬业乐群与团队合作、多元整合与积极学习、主动探索与积极实践、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人类社会与历史文明、经典传承与文化信仰、基础科学与科技伦理、创意思考与美学涵养、语言表达与沟通艺术、休闲运动与健康生活、台湾社会与国际趋势。通识教育最终指向五大素养,即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逻辑素养和美学素养。

3. 朝阳科大7次蝉联台湾私立科大第一

朝阳科大以“勤学·敦品·力行”为校训,在重视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强调语文、沟通和资讯应用能力,强调生活教育、敬业精神和体能训练。他们的劳作教育制度颇具特色,提倡以“自治、自律、自尊、自爱”的方式,自我管理校园生活。我们参访时,校方自豪地介绍,校园的保洁工作均由学生轮流负责,其洁净程度,不逊于专业的物业公司。朝阳科大共设有管理、理工、设计、人文暨社会、资讯等5个学院22个系,另有19个硕士班和5个博士班,在台湾“教育部”科技大学评鉴计划中,五个学院皆获得一等。该校不但在世界大学网络排名中7次蝉联台湾私立科大第一,在全球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亦名列全球前1%,赢了非常高的社会评价。

4. 龙华科大产学合作卓有成效

龙华科大地处台湾新北、树林等六大产业园区的中心地带,周边会展、旅游、物流等产业十分发达。他们积极呼应区域经济的需求,自觉以“为产业培育实务人才、提供创新技术服务”为己任。2013年,龙华科大获台湾“教育部”“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成立产学研发中心”计划补助,学校藉此提出4项自我期许:建构一套健全且符合学以致用、缩短学用落差的人才培养系统;在特定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并可提供区域产业创新之技术服务及协助辅导产业转化升级;能掌握符合国家重点产业及未来人才需求之发展方向;能具有与邻近友校策略联盟、分享资源、共同提升之胸襟与规划。参访中,龙华科大的应用型研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项目已经市场化并且深受欢迎。

二、技术与人文并重的发展模式

台湾技职类高校技术与人文并重的发展模式比大陆先行一步。2000年,台湾“教育部”已将“加强通识教育”写进了《技职教育白皮书》。大陆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年突飞猛进,在构建高职特色、助力产业勃兴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在如何解决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病、确立文化育人理念、增强高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还处在起步加速阶段。大陆与台湾有着共同的文化和教育基因,技职教育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困惑。比如,传统文化对劳力者的轻视,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生源减少所带来的生存挑战等等。这些现实问题都迫切需要从高职文化建设的高度,系统研究如何提升高职的文化认同力、公众认可度、人才萃取力以及续航发展能力。文化是软实力,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台湾技职院校师生的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特有的文化气息。笔者所在学校共有21名学生在朝阳科大交换学习。考察团参访时,交换生代表畅谈了在台学习生活的体会。同学们对台湾感恩、谦和、有礼的社会心态赞许有加,对台湾老师亲和、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印象深刻,并谈到,以项目实操为载体的授课方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有助于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充满活力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大学不可或缺的知识引擎。高雄第一科大、岭东科大、朝阳科大等大学的图书馆,均突破了以馆藏资源为主轴的传统发展模式,改为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空间,把静态的资料中心办成生机勃勃的学习中心。几家图书馆都设有功能各异的学习讨论室、语言自学区、自主学习区、数码学习区等,甚至辟出单独空间,由老师提供学业咨询、就业指导等。在陈设装潢方面,也力求宽松舒适,有的放送轻音乐,有的提供躺卧空间,有的做成日式访谈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形式上更加不拘一格,理念上突显了多元、开放、以人为本,运行上与师生的日常学习结合得更紧。高雄第一科大“第e书房”还提出“协同学习”的概念,与鼓励协同创新的时代精神相当吻合。

四、劳作教育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与“勤学·敦品·力行”的校训相呼应,朝阳科大把劳作教育视为通过身体力行以服务群己的生活教育,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自动自发、勤劳动手、爱校惜福的生活态度,以及刻苦耐劳的人格特质,并期待学生毕业后能以平实负责的工作态度服务社会。学生通过劳作参与校园清洁维护,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除了专门的园艺师,学校没有聘请保洁工,清扫工作全部由学生担任。教育的使命不仅要使个人有所成长,更要使学生对整个社会和人类有所关切、有所贡献。2011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之后,我校启动了志愿者之校的建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成为我校文化的重要因子。不妨把劳作教育与志愿者之校建设结合起来,从身边做起,从校园做起,先扫一屋,再扫天下,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公共意识和服务精神。

五、翻转课堂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岭东科大的一处亮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岭东科大充分利用电子手段,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它所“翻转”的有四项内容:(1)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过去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现在则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师生互动解疑释惑为主;(2)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3)刷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4)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巧妙地将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教学、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应用迁移有机地结合起来。

台湾技职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与普通大学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双元格局,这些院校不仅在高技术人才培养、应用型创新研发、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其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又新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创新。对台湾技职教育的学习,走马观花是不够的,更要从文化传承、体制机制、内涵建设等更深层次加以认真研探。

职院校园文化建设 篇4

关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系部:

为提高学院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现就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系部应把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纳入系部发展规划,根据师资结构、科研设施设备和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宗旨,本着“因急需而建设”的原则,积极申报。

二、科研创新平台应符合“福建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等有关文件要求,且满足相对应科研创新平台的申报条件(见附件1、2),鼓励跨系部联合申报,构建多学科、多专业,文、理、工相结合的复合型科研创新平台。

三、经评审批准设立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期均为2年一个周期,学院将给予启动资金支持和科研经费资助,分期拨付,其中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共计__万元,应用文科研究中心__万元。在建设周期内,科研创新平台应积极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为专业建设与发展、为所属行业企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共享和开放服务。建设期期内,科研处不定期对平台的建设情况进行抽查,对成绩显著的科研创新平台将加大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并优先推荐为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对不能按计划开展工作的科研创新平台予以通报,终止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所属系部员工2年内不得申请科研经费资助。

四、以院级科研创新平台为基础,经过建设升格为省教育厅 科研创新平台的,学院将在科研奖励专项经费中予以专项奖励。

请院内各系部依照本通知要求,按照“福建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学院科研创新平台申报条件,做好部署和平台申报工作,确保该项工作有序开展,稳妥推进我院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

附件:1.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申报条件

2.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文科研究中心申报条件 3.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建设项目申请书 4.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文科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申请书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

2016年4月18日

附件1 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申报条件

1、在相应技术领域中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基础与成果业绩,具备相关支撑应用技术的条件,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学术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本学科专业领域副高及以上职称,有一支技术水平高、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技术人才群体。

3、近3年承担市厅级科研项目不少于5项,其中在研项目不少于3项;近3年来承担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3项,且进校科研经费不低于5万元,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及较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4、具有一定面积的研发场所和一定规模的研发实验手段,包括工程中心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500万元。

5、申请单位应保证为研究中心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后勤保障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附件2 应用文科研究中心申报条件

1、在相应领域中有较好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从事的研究工作在省内外本学科专业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或优势;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可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学术带头人在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具有本学科领域副高及以上职称;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敢于创新的优秀团队;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3、近3年承担市厅级科研项目不少于5项,其中在研项目不少于3项;近3年承担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研究项目不少于3项,且进校科研经费不低于3万元,并取得较显著的科研成果。

4、研究中心场所和办公用房的使用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具有较完善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网络环境等;有稳定的管理人员和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5、申请单位应保证为研究中心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后勤保障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附件3

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建设项目申请书

工程中心名称:学科分类: 建设系部: 主管部门: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封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二O一六年制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建设项目申请书》

(编写提纲)

一、工程中心名称,学科(领域)分类、申请单位

二、工程中心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四、工程中心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

五、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

六、已具备的硬件设备

七、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

八、建设规模和预算

九、开放运行设想

十、申请单位意见 附件4

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申请书

研究中心名称:学科分类: 建设系部: 主管部门: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

真:

(封面)

二O一六年制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文科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申请书》

(编写提纲)

一、研究中心名称,学科(领域)分类、申请单位

二、研究中心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四、研究中心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水平等

五、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

六、已具备的硬件设备

七、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

八、建设规模和预算

九、开放运行设想

职院校园文化建设 篇5

2018年,我院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院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参赛的项目多达30项,有26个项目获奖,其中区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7项。有5支代表队代表广西参加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3项,参赛项目、获奖数量和级别均创历史新高。为发扬拼搏精神,再接再厉,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绩,兹对本年度的技能竞赛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落实参赛训练条件

今年技能大赛从实训场地安排、实训设备购置和实训材料保障和人员经费等方面都给予足够的支持。领导百忙之中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共同商议集训计划,点拔训练方法,解决训练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参赛选手们树立信心、鼓劲加油。亲自出面协调校外训练环境。今年是我院第一次派参赛队参加工业机器人的比赛,在组队备战之前,我院仍然没有本次工业机器人赛项的比赛设备,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也与竞赛要求有差距。为了能够在本次大赛中取得成绩,我院院系两级领导亲自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协调,安排我院工业机器人团队借用柳职院的设备进行训练。从柳职院训练回来后,学院领导及时批准购买了工业机器人赛项的训练设备,为指导老师和参训学生拥有了一个良好的训练条件,为参赛队伍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周密安排,抓好赛前训练

接到教育厅的竞赛工作预通知后,我院就对竞赛项目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参赛项目,落实了参赛任务,各系选拔了参赛选手及其指导教师,制订了训练工作计划。在充分研究项目比赛方案和规则的基础上,分阶段制定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基础模块、专门化模块、综合模块、模拟比赛模块等)。同时,指导老师根据历年参赛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调整了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保证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之中。今年的比赛从接到通知到正式比赛,时间非常紧张,为此我院首次利用寒假时间,组织参赛师生开展集训。学院划拨了专门经费,给参加训练的师生一定补助,激励师生们全身心投入训练,提高训练成绩,实现技能大赛成绩的突破,为学校争得荣誉。

三、指导老师抱团协作,深入钻研,科学训练

为做好竞赛项目训练工作,指导老师深入研究历年比赛内容,深入钻研。网络中心温志勇老师连续几年对计算机网络项目的竞赛内容进入深入研究,提高自身水平,再传授给学生。从一套题仅能打几十分的入门者,到最终能够与全国高手过招,几年中付出的汗水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各项目指导老师以提高训练成绩、实现技能大赛成绩的突破为目标,与教研室同仁一起以团队协作方式,在如何快速提高学生水平和速度下足了功夫。通过共同收集信息,研究比赛内容,不断探索新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许多人放弃了休息时间,不计报酬指导学生训练,使大多数项目都较好地完成了学院制订的参赛目标。

四、存在问题

一是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虽然层层选拔,但苦于学生理论基础较差,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继续突破。

二是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成为提高技能成绩的瓶颈。虽然教师都很努力,但离取得国赛大奖的水平有差距。

三是信息相对闭塞。虽然学院近年组织了多次到区内外示范性高校参观访问活动,但参与的主要是中层以上干部,没有行政职务的指导老师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二手经验。对高水平的学校如何选拔竞赛人才,如何开展训练,精选训练内容等方面缺少直观认识。学院选聘到学院讲学的专家学者人数众多,但极少有具备技能赛指导经验的人员来校指导。比较而言,少数几组有外派学习经验的教师指导的项目在竞赛中都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五、今年的竞赛工作思路 一是提前筹划,及时组建2019年技能训练参赛队伍。从现在开始就组织参赛队伍,研讨训练方案,提前指定参赛指导老师,及时组织训练。总结经验教训,向其他学校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提前制订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参赛项目的教学水平,争取下一次的技能竞赛取得更加满意的成绩。

二是在教学和训练两个方面同时下功夫。加强指导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要求教师6个方面的提高,即技能水平、指导水平、信息搜集能力、训练管理、创新创优、团队协作的提高。在训练方法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训练方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巧”字上突破,做到事半功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用“脑”和“心”训练,改变“笨”练和“盲”练。

三是主动出击,积极和主办学校联系,收集比赛信息。在合适的情况下,聘请相关人员来校指导训练,加强赛前辅导,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水平,努力使我院在自治区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上有重大的突破。

总之,通过参加今年的自治区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了我院课堂教学和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开阔了指导教师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切实推动了我院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深化,为今后我院参加技能大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我院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回族镇一中园文化建设 篇6

实 施 方 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结合省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精神,按照教育局、中心校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安排部署,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创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教育内涵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立足学校实际,遵循教育规律,美化校园环境,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打造市县名优品牌学校,构建和谐教育环境。

(三)创新和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提升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品位,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完整梳理学校的发展历史,全面总结自己的办学历程,重新理清自己的发展思路,提出符合国家育人要求、契合学生未来发展需要、适合学校特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建立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校管理制度;

——加强学校硬件达标建设,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使学校每一角落的物质建设都映射着学校的精神文化;

——通过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把学校建设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管理理念先进、育人环境优美、师生行为文明、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不菲的规范学校。

具体目标:

——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 ——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

——全员参与,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活动文化; ——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特有的物质文化; ——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三、具体方案:

校园绿化方案(后勤处负责)校园美化方案(后勤处负责)校园净化方案(政教处负责)学风建设方案(政教处负责)教风建设方案(教务处负责)制度完善及建设方案(副校长负责)档案建设方案(办公室负责)各类活动计划安排(办公室负责)

四、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一)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科学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结合校园及周边人文,编写符合学校实际的便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纲领,提炼出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学校精神。

2、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挖掘、提炼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精心构建、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和校风。

3、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加强师德教育,建设极富爱心、高度责任感、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的优良教风;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育勤奋好学、文明上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风;通过学风、教风的培育,形成良好的校风,铸就校园精神文化。

(二)大力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规范、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与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及时修改,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又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制度文化体系。

(三)大力加强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建设

1、高标准、高起点进行校园物质文化的整体规划。将提炼总结的学校精神文化理念通过物质环境文化彰显出来,增设校园文明事迹栏、作品成果展示栏、教学与研究宣传栏、团队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及时更新阅报栏、光荣榜、思想政治宣传栏、校务公开栏等。使学校物质环境文化建设与学校精神理念文化建设融为一体。

2、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将学校抽象的核心精神与理念转化为具体化、个性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视觉形象,通过展现学校的良好形象,激发师生的活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在完成校园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对校区进行功能规划,确定文化建设主题,营造文化氛围。创建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会议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道路文化、学校景观文化等。

3、完善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图书室、阅览室建设,让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教室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成为学生吸取文化食粮的重要场所。建设校史陈列室、荣誉室、团队活动室、校园网,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刊、宣传栏、阅报栏等校园文化载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大力加强学校活动文化建设

1、开展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倡导学生每年读3至5本名著和名人传记,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积极开展“六个一”活动:让学生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项社区公益活动。“六个一”活动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档案。开展“先进文化进校园”活动,抓好“红色歌曲进校园”、“爱国主义歌曲进校园”等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工作。

3、充分利用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入学、毕业、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水准。

4、坚持不懈地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集中活动与经常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有机纳入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教育之中。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和体验教育活动。

(五)大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建设是从校长、教职员工到广大学生心怀学校精神、享受学校物质环境、践行学校制度而体现出来的师生行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包括:学生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职工行为文化和领导行为文化四个方面。

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强对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与服务,形成领导高超的管理水平,教师独特的育人方式,学生高效的学习效率,职工积极的工作热情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使全校师生言谈、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礼貌,服装整洁,形象自如,通过良好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行为文化。

五、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在学校整体绿化、硬化、美化的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第一周期(本学期)建设内容:

1、绘制围墙文化。在学校大门口围墙上,绘制山水画,配写经典诗词;在校内西南围墙上,绘制有关中华文化、河南文化、洛阳文化、洛宁文化、王范镇地域文化的图文。

2、创建道路文化。从学校大门口到校园的每一条主干道,进行命名,题写、绘制有关爱国、励志、安全、惜时、感恩、理想、奋斗方面的警言、诗词、绘画等内容,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

3、描绘校园文化。在学校大门口设置不锈钢艺术标牌,展示学校发展规划远景图、学校建设效果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内容,激发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热情。

4、展示荣誉文化。在大门口门卫室墙上,装置学校历年来较高级别的荣誉奖牌、称号牌、命名牌,引发广大师生的自豪之情。

5、设置走廊文化。在教学楼一楼走廊上,依托消防玻璃,绘制中华经典诗词及其配图内容。

6、打造班级文化。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建设班级文化,根据班级特点,进行特色命名,在班级门口创设才艺展示墙,在教室创办特色板报、书写经典寄语。

(二)第二周期(下学期)建设内容:

1、建设围墙文化。在学校东南角运动场围墙上,绘制体育运动图标,健身标语、要诀及世界体育盛会的经典图片和文字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在学校西面围墙上,设置融历史、科技、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医学为一体的国粹文化;在学校北面围墙上,绘制名人风采、名山名水、名城名楼、名花名景、珍宝名画、山水情趣、生活常识等内容的珍宝文化。

2、创建道路文化。在学校的每一条主干道上,设置灯箱标语、大理石碑帖,刻制有关爱国、励志、安全、惜时、感恩、理想、奋斗方面的警言、诗词、绘画等内容,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

3、创设校园文化。在校区内设置不锈钢艺术标牌,展示教师风采、明星学生、先进班级、教育教学成果、政策宣传、校务公开等内容。

4、挖掘深层文化。挖掘、提炼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紧密结合时代精神,精心构建、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和校风,凸显精神文化。在办公室、会议室的墙壁及适宜位置,设置富有深层内涵、具有时代特征的处室文化;在宿舍、餐厅的墙壁、过道、门口及适宜位置,设置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食宿文化。

5、设置走廊文化。通过挖掘、搜集、整理,在教学楼各楼层的走廊上,悬挂、张贴师生的优秀书画、剪纸等艺术作品,创设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长廊。

6、打造活动文化。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依托经典诵读活动,编排中华经典诵读文艺节目;根据年级、班级特点,开展跳绳、体操、健身游戏、智力游戏为内容的大课间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创办校报校刊,创建书香校园,开展主题教育及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宿舍楼安装红外线对射安全监控装置,在教学楼、宿舍楼安装饮用水装置。

(三)第三周期(2012年)建设内容:

1、建设楼体文化。在每座大楼的外墙、廊柱、护栏上设置名言警句;在教学楼及迎门楼体外墙设置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及特色标语。

2、创建生态环保文化。借助学校绿化栽植的百余种花草树木,对花木的相关信息进行提炼、整理,设置融花木知识与班级、学生结对养护为一体的标志牌;对校园绿化带进行艺术修剪,设计艺术造型,创建生态文化。

3、打造校园景观文化。在学校适宜位置设置雕塑、假山、凉亭、回廊、鱼趣荷池;在校园设置座椅、读书角等具有深层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

4、培育精神文化。创设校标,谱写校歌,编写校史;制作学校发展史上成功学生的配图简介专栏,设置成功学生英才榜,彰显学校深层文化。

六、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3月)。围绕“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召开会议,动员师生广泛讨论,提高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明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凸显学校特色、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0月)。依照实施方案,研究细、考虑全, 按照规划科学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人员安排落实、经费投入落实到位的原则,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建设校园文化。

第三阶段:学习交流、迎接验收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在中心校指导下,向兄弟学校学习交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迎接中心校及教育局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评估验收。

职院校园文化建设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职后教育,中医院校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跨文化交际应当成为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组成。目前, 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不一, 这符合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即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分类指导, 避免一致化现象 (王守仁王海啸, 2011) , 各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应当结合各院校的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 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既要考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要素, 也要考虑中医院校的办学特色。正如胡文仲 (2013) 所言, 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下的定义虽各不相同, 但均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层面:认知能力、感情能力和行为能力, 也就是说,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求是具备特定文化的知识, 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态度等, 以及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等各种能力。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医药的结晶, 而且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中医西进, 因此中医院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层面应当包括目标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感情层面应当能够对文化差异敏感, 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尊重以及包容目标文化, 行为层面指能够解释并且传播与中医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能力, 非语言能力, 变通能力等。

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Shulman (1987) 认为, 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七类知识, 即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知识, 课程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 对学习者以及特质的认识, 教育环境知识, 教育目标、目的、价值以及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其中, 学科内容知识指的是教学活动的内容, 跨文化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包括的内容, 因此跨文化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师必备的学科内容知识中关键的一部分。

然而, 正如上文所言,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 但是, 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在传统观念中, 大学英语教师均为英语专业毕业, 在校学习时都学习过文化方面知识, 因此有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是, 李俊芬 (2006) 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分析高校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果发现, 她的研究对象中有“78.13%的教师, 尤其是10年教龄以下的英语教师, 对中国文化精华不甚了解” (2006:11) , 而且有6%的教师无法找到合适的英文表达;郭晓英 (2012) 研究了4所高校外语教师整体的跨文化敏感度, 发现他们差异认同感最强, 但由于缺少跨文化培训和跨文化实际交际经验, 密切交际信心最弱。这些仅有的研究所反映出的问题说明, 大学英语教师的认知层面、感情和行为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均不足。

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师的培养过程则可以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目前,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在入职前接受的文化学习只是外语专业学习的一部分, 仅限于一些中外文化常识, 对文化深层次的了解往往依仗于学生的自学,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入职时的文化知识其实是有限的。李俊芬 (2006) 指出, 师范类毕业的英语教师所接受的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学习“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 零星依附于语言技能模块内” (2006:112) , 非师范类的则基本没有这样的选修课。入职前, 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教育考试取得教学资格, 但是这些考试与跨文化能力基本没有关联。入职后, 大学英语教师通常只关注教学中涉及的内容,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与外国文化交流太少以及学生水平不同, 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机会能够得到进一步系统的提高, 根本无暇无能力顾及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跨文化能力的促进。跨文化能力不足的师资自然无法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 因此,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首先应当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职后教育

整体而言, 我国对教师所具备的跨文化文化素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不少学者已经呼吁要注重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李俊芬 (2006) 指出应当让外语教师接受系统、规范的跨文化教育。这种系统教育指的就是教师教育, 通常由职前教育, 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三部分构成。教师职前教育是指教师在正式执教之前的培训, 在我国, 教师职前教育主要的对象是在校师范类大学生。入职培训是在高校执教的新教师必须接受的教育学、教育法、教育心理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岗前培训课程, 并且参加国家考试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师职后教育是一种继续教育, 能够补充职前教育的不足。在我国, 职前教育和入职培训已经施行多年, 较为成熟, 但是在职培训还在不断探索中。目前,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包括师范毕业和非师范毕业两类, 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职后教育更加重要。正如胡文仲 (2010) 所言, 提高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是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和在教师中提倡研读跨文化交际经典著作” (2010:32) , 对大学教师进行跨文化职后教育是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途径, 这种教师在职教育“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的一种要求 (王树洲, 2008:32) 。事实上, 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职后教育不同于学生时期的学习。作为学生, 跨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和理解世界上的不同文化, 在彼此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交流。大学教师是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的主要桥梁, 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水平不仅影响个人, 还会影响所有学生。

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更需要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跨文化在职教育。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中医文化是本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面, 所有中医专业的学生都要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 因此, 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也要注重继续培养以及强化他们的本土意识。这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医文化, 认识到中医文化在本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认识到本土知识和本土认识方式的价值, 认识到他们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本土社会延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比其他人更敏锐地感觉到本土知识的存在, 更重视保存、保护和发展本土知识的价值。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以外, 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中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关注容易引起文化误解的内容, 为中医走向世界奠定基础。但是,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多半为英语专业毕业, 对中医传统文化知识所知甚少, 因此, 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职后教育应当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中外文化课, 中医文化课和跨文化实践课。跨文化职后教育是多元的, 也必须纳入教师的整体培训考核系统之中, 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措施更有待进一步探索, 以提升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结语

在现代教育不断变革的今天, 我国教育界已越来越认识到专业发展可以提升教师本身素质, 可以促进我国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教师进行跨文化在职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职后教育必须结合学校特色, 为培养多层次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外国语, 2010. (6) :28-3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外语界, 2013, (6) :2-8.

[3]郭晓英.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基于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英语研究, 2012, (4) :63-71.

[4]李俊芬.跨文化教育与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来自在职教师接受跨文化教育培训试验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111-113.

[5]王守仁, 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中国外语, 2011, 8 (5) :4-11.

[6]王树洲.试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职前职后一体化.2008, (5) :132-134.

职院校园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学记专业思想稳定性入学教育尊师重道

中等职业院校在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其学习兴趣、道德素质乃至其家庭条件等方面来说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解决一个中职学生的稳定的工作问题,减轻了家庭负担,增进了社会和谐,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中职毕业生在稳定的专业思想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据统计,毕业生半年后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以及职业吻合度占比不足20%,这不仅造成了教育的巨大浪费,同时对家庭、社会、企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具有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其入学教育思想和尊师重道思想对培养学生稳定的专业思想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中职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性分析

1、学生录取门槛低

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人数的逐年萎缩以及普通高中招生比例的逐年增大,中职院校在招生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中职院校为了增加招生人数,实行了灵活多样的招生政策。相当一部分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以及一部分往届毕业生或是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被录取,造成了学生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中职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2、专业选择不明确

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非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来选择,而是听从家长、老师或朋友的意见,这往往就导致了学生在后期专业学习中的的抵触情绪,近而造成了专业思想的不稳定。

3、学习目的不明确

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以及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是抱着让孩子长身体,长年龄,混毕业证的心态,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应付性心理。

4、个人长期发展性认识不足

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由于受工作时间及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影响,或是看到一些从事相同工作的同事没有经过职业教育,而是通过社会招聘后经简单的培训从事相同的工作,进而造成了心理的不平衡,放弃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从事一些相对自由又不需要专业门槛的工作。同时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而导致了职业与专业的吻合度不高。

5、职业素养水平不高

中职院校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对职业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因此部分毕业生工作后,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在敬业精神、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等方面存在缺陷,近而也造成了一定的专业思想不稳定。

二、《学记》的入学教育思想

《学记》虽然是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但其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其入学教育思想对当今中职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具有指导意义。

《学记》中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意思是学生开学的时候,要穿戴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同时还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一开始就用做官来勉励学生,使他们从一入学开始,就产生做官的感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记》强调把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价值在一入学的时候就明白地传达给学生。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上存在价值的一致性,学生稳定的专业思想就得到了加强。

如果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教与自己的学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时,那么学生就会在一种应付的心态中来学习,当然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达到什么样的一种水平,又何来稳定的专业思想呢。

同时,《学记》所强调的入学教育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现在推广的工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种企业工作过程的模式下来完成学习过程,每一次的学习都是对所学知识的目的与结果的直接取向。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自然就加强了对专业的认识,进而增强了其稳定的专业思想。

三、《学记》的尊师重道教育思想

《学记》中记载:“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意思是在学生上课时,通过击鼓召集学生,营造庄严的气氛,随后开匡箧出书授讲,使学生敬重其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在教育上,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

《学记》的尊师重道教育思想在今天教育的现实意义并不是宣扬教师的权威而压制学生的个性。何况现今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在知识上挑战教师的权威,而是在人身、人格上进行挑战。普通存在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顶撞教师等不文明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授课的重视,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与人交流、团结协作的品质,进而提高职业素养。培养敬业精神即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职业兴趣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职守。学生只有敬业才能乐业,才能够增强稳定的专业思想。

四、加强学生稳定专业思想的设想

1、加强入学前学生专业选择的教育

中等职业院校在录取过程中一般采取先预报名,预选专业的方式来录取新生。这样职业学校就可以在学生预报名后利用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一些详细的专业引导。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典型的专业问题来引导学生及家长来认真思考,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对学生与家长就专业选择进行沟通交流的要求。保证学生的专业选择对于学生及家长来说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2、开展“开门办学”

“开门办学”,是在恢复高考初期,由于受到各种教学资源条件的限制,部分大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一种无耐的选择,但是却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当时的大学生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里,深入到专业领域中的各种形式的企业,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工作纪律,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比较详细的知识讲解,使学生明確专业课学习的目的,从而保持一个较高的学习心态。

3、深入调研地方社会经济

中职院校应对本地区各相关专业的典型相关企业做一个详尽的了解,从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方式、工作岗位以及不同岗位对知识内容的需求做一个深入的调查。在教师授课的过程结合所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的教育,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

4、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毕业生不仅是用人单位的财富,更是学校的财富。要及时做好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跟踪调查,做好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对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调整。

总之,在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增强中职学生稳定的专业思想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只有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可自己选择的专业,使学生做到敬业乐业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借鉴《学记》中的入学教育思想和尊师重道思想,培养学生远大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育斌.中职学生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13.1.

[2]郑旭辉,陈笃彬.《学记》: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乐爱国,冯兵.《礼记·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8.

上一篇:学雷锋 唱红歌 合唱比赛讲话稿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