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2024-09-30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共12篇)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1

《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分类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学会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2.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较好地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地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分类、比较的学习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自定标准对物体分类,体验不同标准下分类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图形学具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讲故事,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乱七八糟的小明》。有一个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小明,小明有一个小毛病,无论放什么东西从来没有固定的位置,因此,小明的生活总是乱七八糟的。上课老师让写字,他就到处找铅笔,老师让看书,他就到处找课本,早晨起床到处找袜子、鞋子。一天,老师让同学们统一穿校服参加升旗仪式,前一天的晚上,小明又开始找校服了。他在衣柜里翻上翻下,把爸爸、妈妈还有他的衣服都翻了个遍,丢了满满一床的衣服,这才找到了校服。妈妈看见了,说:“小明,你又在找什么呢?看你弄得乱七八糟的,快来和妈妈一起把衣服整理一下吧。”小明看着一堆的衣服想:“这么多的衣服,要怎样整理呢?”(出示课本情境图)

【设计意图: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本环节以课本情境图为蓝本,以讲 1 故事的方式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整理衣服的生活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体会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产生整理的愿望。】

二、分析素材,总结概念

(一)解决红点问题,学习按指定标准分类 1.根据素材,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吗,我们一起去小明好吗?仔细观察,床上有谁的衣服?分别是什么?

预设1:床上有爸爸的裤子,还有小明的裤子。预设2:床上有妈妈的裙子。预设3:床上有小明的毛衣。预设4:床上有小明的衬衣。

谈话:噢,床上有爸爸的衣服,有妈妈的衣服,还有小明的衣服。想一想,这么多的衣服,该怎样整理好呢?

预设:可以把爸爸的衣服放到一起,把妈妈的放到一起,把小明的放到一起。谈话:就是按照爸爸、妈妈、小明把不同人的衣服分开来放,是吗? 2.独立思考,分析素材

谈话: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这些衣服的图片,赶紧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吧。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整理的又快又好,开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3.合作交流,理解概念

谈话: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整理的? 预设:

(1)绿色的毛衣是小明的,放在小明的衣服上。(2)蓝色的裤子是爸爸的,放在爸爸的衣服上。(3)粉色的裤子是妈妈的,放在妈妈的衣服上。谈话:同学们觉得他整理的怎么样? 预设1:整理的很整齐 预设2:这样整理就不乱了 预设3:这样整理后找衣服就好找了

4.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衣服按照爸爸、妈妈、小明来分开整理,这样把不同人的衣服分开整理,这样的整理方法就叫分类整理。(板书课题)这样分类整理后,衣服就更整齐,而且更容易找到了。

(二)解决绿点问题,学习按自定标准分类整理 1.借助素材,提出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是按照不同的人来分类整理衣服的,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可以按不同的人来分类整理衣服外,我们还可以怎样分类整理这些衣服呢?

2.独立思考,分析素材

谈话: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讨论讨论,有了想法后就用你手中的卡纸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按照自己小组的标准分类整理衣服 3.合作交流,理解概念

谈话:哪位同学说说,你们组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怎样分的?

预设1:我们组是按照上衣和下衣分类整理的,把所有上衣放到一起,把所有的下衣放到一起。

预设2:我们组是按照季节来分类整理的,把夏天穿的裙子放到一起,把春秋穿的衬衣、毛衣和裤子单独放一起。

4.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谈话:同学们请看,刚才这两个组的同学整理的衣服,他们整理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预设1:他们一组是按照上衣、下衣整理的,一组是按照夏天穿的和冬天穿的整理的。

谈话:他们分类的标准不一样,一个组是按照上、下衣这个标准来分类的,一个组是按照季节分类的。

预设2:最后整理出来的衣服也不一样,一个组整理的衣服中一堆全是上衣,另一堆全是下衣,另一个组整理的一堆只有妈妈的裙子,另一堆有毛衣、衬衣和裤子。

追问:为什么他们整理的每堆里的衣服会不一样呢?

小结:看来,同样的一些衣服,分类的标准不一样,那么最后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会不一样。生活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分类整理。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解决红点问题,目的是学习按指定标准分类;第二层解决绿点问题,目的是学习按自定标准分类。在两个层次的学习中,遵循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总结概念的基本流程,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衣服图片,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图片学具的运用,使学生的想法得以很好的展现,同时,对照着学生摆的学具,也更利于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同时,学具很好的呈现了不同分类的结果,更便于学生理解分类这一概念,更好的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其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想一想,分一分。

谈话:星期天,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和蔬菜,请你把它们分类放到两个篮子里,先想一想怎样分,然后动手连一连。

学生独立分水果

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你们分的结果和他一样吗?

小结:我们都是按照水果、蔬菜这个标准来分类整理的,分类的标准一样,那么分得的结果就一样。

2.分一分,说一说

谈话:小明帮助妈妈分完水果、蔬菜后,就出去采集树叶标本了。你们看,这是小明采集到的树叶,请你按照一定的标准帮助小明给这些树叶分分类吧。先想一想,你打算按照什么标准分类整理,然后再用卡片分一分,开始。

学生用树叶卡片分类

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怎样分的?

预设1:我是按照叶子的形状分类的,共分成了三类,扇形的一类,手掌型 4 的一类,椭圆形的一类。

预设2:我是按照叶子的颜色分类的,共分成了三类,黄色的一类,红色的一类,绿色的一类。

谈话:这两位同学整理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第一位同学是按照叶子的形状分类整理的,第二位同学是按照叶子的颜色分类整理的,所以分的结果不一样。

小结:是啊,他们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分得的结果就不一样。【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承接课开始的情境图,以小明这一小朋友的生活情境贯穿全课,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具有针对性,第1题是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让学生体会到同一标准分类结果的唯一性;第2题是按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让学生提过到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四、应用知识,回归生活

谈话:刚才我们帮助小明整理了衣服、树叶标本,帮助小明的妈妈整理的蔬菜和水果,下面我们用这节课学的知识来分类整理整理自己的书包好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然后再动手整理,比比看谁的书包整理的最整齐。

学生动手整理书包

预设1:数学书与语文书放在一起;拼音本、写数本、生字本„„放在一起。追问:你是按照什么标准整理的?分成了几类?

预设2:数学书与算术本写数本放在一起;语文书与拼音本生字本等放在一起。追问:你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分成了几类? „„

小结:同学们真棒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了自己的书包。看来分类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帮助可真不少呢。

五、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学会怎样分类了?教师追问:分类时首先要怎么样?

预设2:我知道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谈话:是啊,标准不同,结果就不 5 一样。

预设3:分类用处很大,可以让东西变得整齐,让生活更方便。谈话: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2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引入了“2+1”人才培养模式,即高职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先用两年在校内学习基本理论或基本技能,再用一年的时间到校外企业单位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这种“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促进教学的同时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问题。

1.1 相对较短的高职学制给学生党员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真正在校时间只有两年,而按照党员发展的基本程序,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至少一年以上,因而直接影响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训时间,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1.2 相对分散的顶岗实习增加了管理离校党员和发展实习生入党的难度

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提前由学校踏入社会顶岗实习、实训,从事生产、管理和实践等,学生的思想观念必将发生深刻变化,从而给学生党员管理增加了难度,假如学生党建管理形式不够多样,就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需要我们探索更贴近实际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方式。

1.3 校外兼管学生党建的力量不足,缺乏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党建工作经验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一般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均由政治辅导员兼任,人员配备不可能太富裕,所管理的范畴也不仅仅局限于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群体,顶岗实习机制的引入不仅削弱了校内外学生党建工作力量,往往造成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难以进行,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难以开展,还可能因缺乏工作经验而影响管理绩效。

1.4 缺乏校企联动党建管理机制,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力量薄弱

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主要是在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实践技能,学校也会指派相关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和消化理论知识。由于受现实党建力量的制约,学校无法专门选派教师党员参与党建工作指导,顶岗实习学生的党建工作力量变得非常薄弱。再加上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中小企业实习,大多中小企业没有规范的党组织,企业更关注学生专业与实习内容是否与企业的利益密切联系,参加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很难有机会得到正常的教育培养,培养、考察、发展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障。

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党建工作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对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作用。

2 顶岗实习期间党建分类化管理方法思索

为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党建工作,根据“创先争优”活动对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要求,推进学生党建管理,优化支部结构,强化支部职能,可尝试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分类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具体管理方法如下:

2.1 整合资源,科学建立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小组

2.1.1 依托年级和专业

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按年级、专业特点划分支部,新老结合,以老带新,同一专业的校内外结合成立党小组。在加强在校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和考察的同时,让顶岗实习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结对结组学习、活动,校内外互相监督,或让校外高年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指导帮助校内低年级入党积极分子做好职业规划,达到校内外互动、共学共赢,倍加珍惜学习生活。

2.1.2 依托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和社区

由于实习岗位限制等原因,少数学生无法及时通过网络系统与组织联系,汇报自己的思想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确保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能够长期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所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学生,可以打破院系的界限,成立临时党小组,或者由学生党支部出面深入了解实习企业和社区的情况,沟通协商,建立相应的校企(社)支部合作关系和“校内培养联系人为主,企业或社区党员为辅”的培养联系人制度,校企(社)党组织联动,共同创建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新格局。在学生实习的全过程中,完成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监督、考察和发展。同时,让学生党员参加实习单位支部的政治学习、组织生活及举行的相关活动等,给暂时流动的学生党员一个温暖的家。

2.1.3 依托行业、岗位划分

对于顶岗实习单位非常分散的学生,可根据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行业和岗位层次、专业爱好等划分党小组,并建立微博、飞信联络群,进行学习交流,给不同企业但属于同行业、同岗位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共同提升思想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机会。还可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理论学习和党务知识培训等活动,加强党小组内部的团结,增长实习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专业才干,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

2.2 分类指导,创新党建管理模式

一是创新教育方式。将实习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方式从学校的以会代训多、党课单向灌输多向实务培训多、实践体验多、双向互动多转变。二是区别分类教育内容。按照学生年级专业类型,侧重不同的主题开展组织活动。可以结合企业文化,辅导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制订实习期间党课学习计划,让他们带着学习任务进入企业。明确在实习期间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目标、任务,并通过在一线参加生产实习或实践锻炼的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课学习小组的组长,做好组织动员,将企业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到党课学习安排中,设计系列与企业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到思想认识方面的提高,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丰富分类活动载体。为解决顶岗实习期间入党积极分子分散、难管理、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利用网络优势创造条件,开发党员发展和网络管理系统,为在外顶岗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提供一个与支部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对入党积极分子甚至党员的实时监管。积极分子可以通过该系统将自己在工作岗位的详细信息实时录入其中,包括变换工作单位、个人电话、在单位任职及表现情况,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思想进步情况等汇报给支部,支部通过系统及时了解入党积极分子最新信息,收录积极分子反映的情况,提出解决办法,帮助他们进步。学校党组织通过该系统平台,让入党积极分子了解更多国家政策、时事政治、国家大事、学校党委、支部等重要文件和支部所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入党积极分子更好地接受支部的教育与指导。另外,支部还可以通过该系统的论坛、可视对话、传送图片等功能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达到亲临现场的感觉。

2.3 支部分类化管理,强化考核评岗

一是结合学校和单位实际,设置思想政治类、公共事务类、党务监督类三大类岗位。二是实行公开上岗。在学生顶岗岗位确定后,召开党员大会,将岗位名称、工作职责向全体党员公布,由党员自愿申报岗位。三是加强引导履岗。由党总支总体负责,分类支部、党小组按党员选定的岗位,开展教育、培训、引导,使党员明确目标,掌握程序和要求。四是由党小组分组培养、考察和监督校外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吸收优秀的学生到党组织周围,清除党建工作盲点。五是强化考核评岗。上岗党员以及所管辖的入党积极分子每月填写一次《履岗记录表》,每季度向系党组织作一次汇报,党组织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比考核。

3 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分类化管理的意义

3.1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实行分类管理后,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好地顺应了高职院校改革发展趋势。对属于同一行业或专业党小组的党员进行分类集中管理,便于把普通党员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用于顶岗实习中,影响和带动校内外广大同学为学校和企业献计出力,从而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打下基础。

3.2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党员活动的广泛开展党员实行分类管理以后,参加活动的对象都具有共同的群体性特点,同一行业和岗位的党员、同专业党员等都有了共同话题;不同党支部和党小组根据党员共性和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原来较单一的组织活动转变为贴近党员和实际的多样化活动形式。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3.3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推行党员分类管理以后,实现顶岗实习党员的优化组合,因人定岗,以岗定责,使党员无职者有责、无位者有为,激发起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乐于奉献、发挥作用的热情。

总之,在“2+1”模式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党建工作难度大而且任务重,这项工作关系到党员发展的质量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树立,关系到高职院校党组织先进性的体现。因此,积极探索顶岗实习阶段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实施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建工作分类化管理,开展体现高职特色、校企合作的学生党建工作任重道远。高职院校专兼职基层党务工作者应把握条件,分类推进,结合党员群体和个人特点特长,创新组织活动载体,开展好以服务企业和学生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党员在分类教育管理中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实现让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间离校不离党,永葆党员本色,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党课学习有计划,过程有人管,培养有组织,全程有人跟”的教育活动目的。

参考文献

[1]詹荣海,邓亦林.高校学生党建科学化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2]黄蓉生,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五动”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3]徐同林,李世德,杨青.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改革和探索[J],考试周刊,2011,(6).

[4]李华,郭庆河,王学利.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践与探索.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3

赛前,没有谁看好达坂城纳欢,纵然恒大来的不是主力球员,但是达坂城纳欢的将士们用力拼到底的态度改写了历史。因为没有详细的技术统计,记者无法给出双方的控球率、射门次数,以及角球次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达坂城纳欢当日在这些数据上完胜对手。而正是因为达坂城纳欢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对方的防线,才在上半场即将结束时把握住机会,由维森特头球破门。

在1比0领先之后,下半场新疆队依旧猛打猛攻。第81分钟,恒大将比分扳平,双方都不想把比赛拖到点球大战,在比赛即将结束时,菲利佩为球队争取到点球,达纳拉赫一蹴而就将比分锁定为2比1,达坂城纳欢在主场淘汰广州恒大,挺进16强。而广州恒大只能接受足协杯历史上最惨痛的失利。

达坂城纳欢用一场胜利让新疆足球一战成名,正如队员徐擎在赛后表示,“足球是圆的,没有不可战胜的对手,只要坚持不懈朝着目标努力就一切皆有可能。”

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恒大助教马达洛尼称恒大很想赢下比赛,队员们也很拼,但很遗憾。对于记者提出此次只派13名球员来新疆,是否太过于轻敌时,马达洛尼表示绝对没有,只是因为恒大之后有两场非常重要的比赛,而球员伤病又比较多。

达坂城纳欢主帅获得了开赛以来最多的掌声,李军表示,“全队上下很重视这场比赛,我们一直强调过程,只要过程做好了,就会有好结果。”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和结构,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经历感受定义的含义,能叙述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的定义,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术语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教学重点: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难点:对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的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张纸条:

亲爱的妈妈:“童鞋都有围脖,我也想要一个。放心,我不会成为

一个围脖控的!如果没有,我就是奥特曼了!

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划线的几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一)、定义的含义:

1、童鞋:即同学

围脖:即微博

围脖控:指的是对微博极度喜爱.奥特曼:指的是比较落伍、赶不上潮流.像这样的,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

(2)直角三角形:

(二)、命题的含义:

1、下面的语句中,哪些语句对事情作出了判断,哪些没有?

(1)鸟是动物.(2)动物是鸟.(3)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ABC是等边三角形吗?(6)若某数的平方是4,求该数.(7)对顶角相等.2、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他就不是命题。3、1中的的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后的语句是“条件”,“那么”后的语句是“结论”。

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如果∠1=∠2,∠2=∠3,那么∠1=∠3;

(四)、命题的改写: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⑴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对顶角相等。

(五)、真命题和假命题的认识

1、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如果是命题,那么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 ⑸可爱的李明明; ⑹玫瑰花是动物;

⑺若a2=4,求a的值; ⑻若a2= b2,则a=b; ⑼若a=b,则a2=b2。

三、总结交流,畅谈收获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5

第1节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生物学。

(2)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意义。

(3)能将课本中列举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主要贡献能进行联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归纳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主要历程,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生命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变过程。

2、难点 “生物科学”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提问:如:为什么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为什么北极熊能适应北极寒冷的气候?心脏为什么能自动有规律的收缩?„„

2、进入第一节内容,指导学生谈谈心目中的生物学家。

最后点出科学活动一般有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相互交流等,同时指出科学研究的艰苦性。

3、对生物科学的发展进行简单引入,给学生简单介绍快速阅读法,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阅读完P23-P25的内容。

4、到小组参加讨论。

5、听取学生小组代表的介绍,对介绍较好的小组进行表扬。

提问: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大多数国家为什么都十分重视生物学的研究?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科书P110的例1和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习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悟出5、4、3、2加几的最好的计算方法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学习目标。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出测试题:小明拿削好的铅笔要写字,可却写不出字来,这是为什么?(拿反了),那要怎么办呢?(调反过来就可以写了)。小小考验:

1、7+6=(),你会反过来算吗?

2、7+5=(),你还会吗?(引入课题。)

(二)、提出学习目标。

1、想出计算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2、评出最好的计算方法是哪一种。

二、自主学习,展示成果。

(一)、互帮互学,同桌相互展示。自主探索:

1、师出现: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8个梨,你能帮小明算一算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吗?问: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

问: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2、学生同桌交流(同时完成课本110页上的题目),老师巡视指导(着重收集不同算法和错题)。

(二)、全班展示,激发知识冲突。

1、让代表说出不同的算法,并加以评论。(在说的过程中,应当着重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鼓励说完整的话。评论中允许其它小组汇报不同看法。)

2、统计出多种算法(如:凑十法,交换加数位置法等)。

3、通过比较,评选出最好的计算方法。

4、出现错例,引出冲突,加深知识点的内化。(如凑十中做法的不正确。)

三、拓展延伸。

1、“想想做做”——

师设疑:小白兔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数学王国的门神,拦住它说:“你必须回答对我提出的问题,你才能回家。”小白兔急得都快要哭了,怎么办呢?我们来帮帮小白兔,好吗?分小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每人要做对一道题,能不能帮它就看你们的了!

2、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师出现:老师对全班同学喜欢的球类进行过一次统计,结果如下:喜欢篮球:9人,喜欢足球:5人,喜欢排球:4人,喜欢小皮球:7人,喜欢乒乓球:8人。

先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然后相互解决问题。

四、总结提升。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7

“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培训。实行“2+1”模式后,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缩短,实践延长,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更需要的是英语口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对高职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我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率先以08级学生为对象实行分班分层教学改革。

二、分层实施方案

1. 分班分层。

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08级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2+1”培养模式下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开学初就进行口语模拟考试,按照学生的成绩分成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三个层次分班分层教学。高级班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及涉外工作能力,能在旅游或酒店岗位上自如地应用英语交流,毕业时应达到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水平。中级班要求掌握必要的英语口语基础知识,具有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在就业岗位上能应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交流,毕业时必须达到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水平。初级班为基础层,即只要求完成规定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口头交际能力,能在旅游或酒店岗位上应用基本的英语交流。

2. 考核改革。

以往的考试都是笔试,由于教学改革注重的是英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也改成口语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除了注重考勤和课堂表现外,每个单元的Speaking部分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3. 滚动制度。

每个新学期初实行“滚动制”教学,即根据平时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综合情况还有期末考试成绩,每个班级的前5名和后5名同学进行调整,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紧迫感,以便于高级班的学生督促自己不能因落后而被调到中级或初级班,而且能调动初级或中级班的同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优势

1. 体现了教学的人性化。

学习者本身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都各不相同,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差距明显,接受外语语言信息的能力也不相同,导致众口难调,教师授课很吃力,却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快班的学生可少受慢班学生的拖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突破教材,学多、学快、学好。慢班学生可受到更多的关怀、帮助,教师能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地应付或是跟班陪读。

2.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异,给教师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们进行了“分级教学”的模式改革,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各自的起点上分别进步,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各层次不同学生,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院高级班的学生普遍都基础扎实,词汇量大,听力和口语都相对较好,但是敢于开口并都能脱口而出的人寥寥无几,说明了学生在高考时都接受了非常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都学了“哑巴英语”,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保留传统教学必要的讲授内容的同时,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旅游和酒店知识,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点,而且能对异国文化、旅游、酒店等相关产业有所了解,以此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拓宽知识面,真正达到素质教育。我们还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初级班和中级班的学生词汇量小,基础部扎实,听说能力较差,缺乏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识,兴趣和信心,学习方法机械,教学前教师应该做必要的前期调研,了解学生目前英语掌握的程度,学习英语的心态和方法,等等,随时保持和学生的交流,多运用情感教学,减少学生对英语的恐惧感。课堂中除了需要讲授的内容外,还要多运用多媒体,生动有趣地“导入”学习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多鼓励学生不怕错误,不害羞,敢于在课堂和课下开口说英语,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口语锻炼,各层次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从刚开始的不敢开口、不懂开口说英语转变为,想开口并乐于开口说英语。

3. 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的水平相差很大,一些教学活动很难顺利进行,为了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一次活动往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师能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而且由于学生水平相近,一些活动的组织也要简单流畅得多。这样就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优化课堂教学。而除了教学目标的内容外,教师根据各层次不同的学生增加了各种不同的针对性环节,如:课前十分钟表演,上台教授英语小诗歌、小笑话、歌曲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学习英语音标矫正发音等;课后进行英语角、晨读、英语对白表演等活动增加学生兴趣和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4. 有利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

分级教学模式是同一水平的学生处于同一层次,教师的任务就是使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不断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教师只抓尖子生的不良习惯,使教师能主动自觉地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和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分级教学是高校“2+1”培养模式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分级教学是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最终目的,适应了外语学习的规律、外语教学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当然,实行分级教学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教学法,也存在一些弊端,我们正在进一步地研究、实践和完善。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因材施教思想,实施差别策略,善于思考,始终坚持创新与改革的理念,努力做到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就一定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道顺, 陆金燕, 孙沅媛, 杨飓, 汪钰, 杨莎等著.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利弊探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1 (2) .

[2]张妍.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初探——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为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

[3]瞿小平.探讨广东省中职教育“2+1”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科技资讯, 2008, (21) .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

我国高职高专学生从12级起为“2+1” 教学计划,即二年理论学习、一年顶岗就业实习。本计划的初衷是减少高职生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时数、提高实践技能,是很好的教改计划。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两年的理论教学中,穿插着合计一个多月的认识和生产实习,实际理论教学周数比原来减少了近一半,专业课如果还按原先分行业会计方式进行教学,时间严重不足,老师讲不透学生不满意。

(二)至于第三年的顶岗就业实习,尚未毕业的高职高专三年级会计专业学生很难找到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从而得不到预期的专业训练机会,最终背离了本计划提高高职生实践技能的宗旨。

(三)从近几年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大多在中小微企业,他们需要的技能和在校所学相差甚远,离校后不能马上适应会计工作岗位,很多是经过自己的摸索逐步上手,也有不少学生因不适应而改行。

(四)高职会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本身缺乏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经验,对企事业单位会计从业者的需求认识不够,只能纯粹的书本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书生”。

(五)高职院校基层教师言路不畅。

1、一般高职高专学院的领导大多都是行政领导,即便有专业的也是某一专业的专长,具体从事各专业的老师即便有想法也不能和各级领导顺利沟通,形不成直接上达;

2、距离行业专业领导者、领军者、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者较远,基层会计职业教育者能参与相关法规制度制定的是凤毛麟角,能接触到的也屈指可数;

3、公开刊物论文发表堪比古川道之难行,很多出版社一看署名职业院校,内容根本不看直接枪毙。

二、建议

鉴于上诉原因,总结多年会计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一)激发学生对会计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首先,在教学中围绕会计多方位的设计兴趣点,比如通过珠算中的趣味数的计算增加学生对数字的爱好;利用经济学中赚钱理财模式吸引学生对学习财务知识的渴望;以及教师对会计行业的美好前景展望等等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会计的兴趣。其次,让学生明确会计学习目标,三年结束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和每门课程的具体要求。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成就的兴趣主动学习。笔者08年曾用兴趣法在一个12人的非会计专业小班教学《会计基础》,使该班几个学生产生转专业的念头,后来虽没有实现却使他们对会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自学,现在仍有两人在从事会计职业,而且发展良好。

(二)调整教学内容,编写符合“2+1”计划制度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教材。起点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实训)不变,侧重点分别大型、中小微企业的会计处理流程进行理论和操作两方面的教学和实训。专业课增加中小型工业、中小微批发零售企业、饭店服务业等有代表性的会计业务实训内容,并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穿插其中,减少不常用业务删除重复理论部分。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等综合性专业课程在高职高专层次可以适当降低难度。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毕业即可立即上岗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至于会计的预测、决策、管理等职能则是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后,继续教育中需要重视的厚积薄发。

(三)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引进各课程的考试题库模块,实现。在计算机上考试、改卷。笔者在《财会月刊》中的《会计智能考试业务题自动评分子系统研究与实现》一文中对会计智能考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会计智能考试既利于公平考察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也利于减轻老师判卷、计分等重复劳动,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上。

(四)加强校内会计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重视校企联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使会计在社会上的实习变得较为艰难,这就需要更多的校内实训基地解决学生的各种实习问题。为免流于形式,建议大一的认识实习放在期末,并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短时间的认识实习;大二的生产实习,由于时间一个月不长不短不容易找到足够多的会计岗位安排实习,则可以考虑在校内的实验实训基地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大三的顶岗就业实习,首先确定自己找到单位的学生岗位对口;其次安排一部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对口就业实习;最后校内实训基地也可以吸收一部分优秀大三学生有待遇的顶岗就业实习。

(五)重视同行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鼓励互派教师到兄弟院校从教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本院本专业的建设。

(六)与社会密切联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教师很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经验,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类型需求认识不够,只能纯粹的书本教学,本身技能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书生”。建议建立会计师资引进、培训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从企事业、会计事务所等单位引进有丰富经验的老会计到学校给老师学生讲会计实务中的案例。同时定期派会计教师到事务所、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和调研,鼓励教师们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外兼职。实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实务技能的目标。

(七)广开高职高专教育之言路,彻底取消我国出版行业收取版面费的制度,严厉打击代写代发论文的行为。1、一般高职高专学院的领导大多都是行政领导,即便有专业的也是某一专业的专长,具体从事各专业的老师即便有想法也不能和各级领导顺利沟通,形不成直接上达;2、距离行业专业领导者、领军者、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者较远,基层会计职业教育者能参与相关法规制度制定的是凤毛麟角,能接触到的也屈指可数;3、公开刊物论文发表堪比古川道之难行,很多刊物一看署名职业院校,内容根本不看直接枪毙;而且如今的刊物众多,合法与否普通教师难辨真伪;同时我们国内现在代写代发盛行,扰乱了正常的文化出版市场。这些都严重打击了普通基层高职高专老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为此特建议:1、广开高职高专教育之言路,增加基层职业教育类各级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人数、增加不收版面费的职业教育类专业刊物;2、在制定各专业职业教育方面制度时,多听取各地方职业院校基础教师学生的心声,公开本行业专业领导者、领军者、相关法规制度制定者的工作联系方式,以利于基层意见建议的上达;3、整顿出版市场,取缔非法刊物并定期公布合法刊物;逐步取消我国出版行业收取版面费的制度,严厉打击各种代写代发论文的行为。恢复我国文化市场一个干净纯洁的环境。

结束语:职业教育任重道远,特别是我国高职高专 “2+1” 教学计划,对基层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更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信通过对学生、教师和文化市场环境这几方面细节的改革,会对会计专业“2+1” 教学计划(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达成有所裨益,最终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会计专业蓝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复宏,付伟胜.试论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J].经济师.2006(11)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9

1.0 目的在公司目标或战略实现的过程中,组织结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程序、原则等对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本规程规范本公司组织结构设计作业。2.0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公司各组织结构的设置、变更作业。

3.0 职责

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本制度的执行,修正。

4.0 内容

4.1 工作目标及工作事项

通过对公司的各要素进行有效排列、组合,明确各管理层次,增强企业协调性,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优势,达到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最佳效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事项:

4.2.1组织结构设计:确定企业发展目标,主营业务;分析企业主导业务流程;确定管理

层次与管理幅度;划分职能部门及其协作关系;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4.2.2编制职位说明书:进行工作分析;各部门职位设置;职位说明书编写与管理。

4.2 组织结构设计知识准备

4.2.1组织结构设计的概念

主要的组织结构类型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等。

所谓组织结构设计,就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组织现有的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对组织内各个要素的职务范围、权利、责任、架构进行确立、调整的过程。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理解:①组织结构设计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目标的实现,使现在的组织要素组合起来能发挥发挥1+1>2的整体效应;②组织结构设计其实是对组织的各个要素重新进行安排的过程,是对各个要素的位置进行优化安排的过程;③组织结构设计能使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4.2.2组织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3组织结构设计工作流程

4.4组织结构管理流程 见附表流程图

4.5部门职责说明书

一个完整的部门职责范围说明主要包括:  部门名称。

 部门编号。

 下属部门或管理岗位。

 主要职责:核心职能;次要职责  内部关系。 外部关系

4.6公司每应根据发展战略及经营状况检视组织结构的合理行,视情况进行调整。5.0相关文件 6.0相关记录

6.1部门职责说明书模板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10

为了确保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努力的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突出专业教学特色,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发掘、确保学生的个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我教研室特制定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工作计划如下:

一、任务目标

根据我院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本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工作重点在德育创新、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努力培养在专业技术领域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力争进入全省技术带头行列。

二、方法途径

(一)注重培养学生“志趣”

要让学生“飞得稳、飞得远、有后劲”,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动力问题,确定远大志向和抱负,找到兴趣和潜能的结合点。同样智力和学业水平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成就如何,取决于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志向高低,取决于学院德育做得怎么样。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我系提出要坚持从“德育创新”说起,强调抓德育、注重志向引导才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培养具有专业创新素养的学生,首先不在于教多少课本知识,而在于激发、培养志向和兴趣,在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贴近学生实际,用德育影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塑造他们内心的操守和信念。为此,我们专业在课程、活动设计和评价改革上,下功夫,努力把“德”这项难以用分数衡量的软指标变成了学生的硬功夫。

(二)实践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人才成长要有能激励志气、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的培养模式。对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而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是一场巨大的挑战。我们计划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框架,摆脱束缚,以课程多样化与选择性作为本的课程改革的重点。

1.改革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让课程符合学生多元化发展目标,并通过课程实施张扬学生的个性,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2.在素质文化课程浸润下,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与之相应的实施系统,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志趣聚焦与创新素养提升。针对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促进学生个性

化知识的构成、兴趣与潜能的匹配,激发学生的飞跃。

3.体现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注重认识和发现学生的潜能,探索实践课程体系的创新人才培育的规律。

(三)加强教师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能力

1.积极与省内有关的专业院校进行联系,建立协作关系,选送教师到优秀科研单位进行深造或参加培训。

2.加强教师能力培养,练就着眼于未来的洞察力,要努力建立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练习给人增值,练习给自己增值。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技能,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通过创新活动,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问题。

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计划措施。教研室内全体教师,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后MOOC时代 高职院校 “2+1”项目教学 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86-03

一、背景分析

(一)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阐释了“2+1”教育模式的概念,即高职人才培养的三年时间中,有两年在校进行理论和操作学习,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该模式突破了学科模式的框架,将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符合职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取得了“2+1”>“2.5+0.5”的良好效果。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年开始实施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两年半压缩到两个学年,为了能够与企业顶岗良好地衔接,专业课程体系经过了反复多次的优化整合,既要在时间上严格把握,又要保证学生所学所得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既要打实理论基础,又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短时高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后MOOC时代的教学形式。MOOC由于具有大规模(M)、开放(O)和在线课程(OC)学习的特点,成为高职“2+1”模式下予教予学的一个有利工具,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推广使用。特别是后MOOC时代的来临,MOOC已经不再以单纯独立的教学形式存在,新型教学法如翻转课堂、项目驱动教学等,使得MOOC由完全自主学习向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模式转变;同时,MOOC平台的发展呈现多元多样化趋势,平台功能也不再受限制于传统的MOOC平台模式,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创新;并且随着线上在线教育模式越来越多样化,MOOC平台上很多在线课程都纳入了相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学分认证体系,与线下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这便让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从MOOC教育平台转向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对基于MOOC教学平台的高职“2+1”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探索“线上线下互补、离亲交互”的混合式课堂和教室,从教学定位、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二、基于MOOC平台的高职“2+1”项目教学设计

(一)教学定位应结合高职特色,适应专业需求。调整MOOC“对课不对人”的普适性,高职高专MOOC平台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和个性特色,适应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和能力需求,课程的目标设置应具有职业定向性,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侧重应用技术性,课程组织强调实践,课程实施中充分体现产教结合的高层次。

在当今智能时代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以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创造性地将课程内容、教育技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要素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开展智慧学习与智慧教学,体现开放、参与、体验、协作和分享的思想。

(二)教学组织要有针对性,线上线下离亲交互。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应该针对岗位群进行设计。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例,将学生的学习阶段分为两个环境先后进行。第一阶段为在校两年,该阶段主要在教室和实训室完成校内的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课程围绕电工操作证、维修电工中级证开展理论和实操技能训练;第二阶段是企业顶岗一年,该阶段则在网络平台和企业车间完成相应MOOC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特别要强调的是,企业顶岗阶段学习课程的开设应该从大学课程向企业合作的、岗位培训性质的课程转移,针对学生实习企业的特点,如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设备及技术要求等,合作开发1-2门在线学习课程,学生在线上完成学习和辅导,线下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进行面对面交流讨论,同时还可以利用企业师资和设备进行请教学习和操作练习等。表1中根据近几年学生顶岗企业分类,列出了5门上网课程,每门课程均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

在课程内容的制作上尽量短小而精致,把握高职学生的基础特点,将整门课程内容进行分割,选择能让学生自己看得懂学得会的,不需要在课堂听老师讲授传授的知识点、重点内容进行线上传输,每个教学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用时10-20分钟,尽量做到有书写、有讲解、有仿真或现象演示,使该门课程的学习任务既可以当作岗位实习之余的知识补充,也可以成为工作任务的参考资料。

课程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重新构建学习的流程,将以“教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向以“个人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改变传统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划分为输入—内化—输出三个阶段循环。“输入”和“信息传递”由学生在线上的慕课平台进行,教师不仅提供理论教学或者演示操作的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辅导答疑;“内化”和“输出”则需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来完成,线上的知识测评、同学之间的讨论、线下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切合实际项目或者真实工作场景的验证等,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过程;最后以“输出”为导向,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和自我调整,进行课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使个人能力与MOOC质量获得双重提升。

(三)教学评价张弛有度,质量至上。网络平台课程若单独依靠技术监督,则并不能保证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考试和学分认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课程的考核除了线上的各种评定意外,还应该兼顾现场测试。

图1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为例,给出了该课程期评成绩的组成框架。

学时考核是课程成绩评定的必要条件,学生必须完成课程学习内容的80%以上方可参加学习期间MOOC平台的各项考核内容,在限定时间内学时未达到要求者,该门课程记为不通过。

线上每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必须参加MOOC平台上该项目的互动交流和在线研讨活动,由教学实施中所在的网上学习小组或面对面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实习场所和工作岗位合理划分)进行匿名评分,主要考核该学生是否发起话题、是否踊跃参与话题、是否提供有效发言或指导、是否提出建设性意见或个人反思等方面,取平均分记为形成性互评成绩。

每个慕课教学视频后面提出2-3个相关的小问题,学生思考和回答的过程既是对学习内容的及时复习回顾,又能够对自己的本次课程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及时查缺补漏。同时,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也能够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生成分析数据,帮助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线上打分,计入学生作业成绩。

按照章节设置在线的阶段测验,每人有三次测评机会,取三次测评的最高分记为阶段理论成绩。

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需在线提交一份案例报告,该案例必须是与本课程相关的、含有问题情境的、在岗实践阶段的真实案例,可以是利用所学知识正面成功解决问题的案例,也可以是未能解决的或者效果不理想的、新生成的问题。案例描述必须真实有效,报告不拘形式,可以提交带照片的设计文档,也可制作带解说的短视频等还原现场作业情况。

在课程结束后的20天时间内,由指导教师按照地域分布组织现场测验,记为期考成绩。

按照各个成绩所占比例,综合计算课程成绩,通过课程综合考核,则获得该课程相应学分。在限定的时间内,任何一项考评不通过,该项目(章节)学习无效,只需重新学习相应项目(章节)内容;若综合评定成绩不合格,则课程学习记录清零,学习从头开始。

三、存在的困难与解决思路

(一)视频内容的选取与制作。慕课视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以及最终学习的质量。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求讲授者能够把握全局,将整门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细化为若干尽量独立的小知识点,特别是加强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合作,将每个知识点针对性地设计到真实的案例或者项目中。力争做到20分钟的时间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但是能集中说明或解决一个问题。

视频中的教学组织要改变接受型学习的模式,不能只是录制一段教师课堂上讲授活动的内容,应该以学生的角度,展示一段学习的过程,要包含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视频中内容的展现形式可以是音频、文本、PPT、动画,也可以是现场的操作演示,在每一个项目的学习中设置周期性的话题讨论与作业,师生互动,要有基于软件的测验、作业和讨论组。

(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高职MOOC平台在教学中的推广使用将使教师负担加重,教师除了常规备课(备内容、备课堂组织、备话题、备作业与习题)外,还需要录制视频,参与线上线下互动,进行课程信息维护与答疑等。从传统课堂转到网络教学,教师要经受很大的考验,既要把握全局,综合考虑,熟悉课程内容,还要灵活使用各种制作工具,个人能力也需要大力提升。

实际上,在这种终身学习的新方式之下,教师也成了一名学习者。除了要对课程知识熟悉、教学业务熟练外,教师还应该着重学习技术,学习交流。技术是教师的利器,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丰富和更新教学手段,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帮助教师从网络平台和电子表格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教师资源走向;而重视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交流,则首先应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其次能够适当抛出问题并纠正学生的误解,最后还需要能够在互动交流和在线研讨活动时给予学生合理、恰当和正确的学习与方法引导。

(三)学生学习持续性。基于MOOC平台的课程学习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持续性,保障学生持续学习除了课程的制作质量、对学习者的吸引外,还可以通过开放部门专业核心课程,将课程学习与学校学分挂钩,学生必须在所开放的专业课程群中选修满一定的学分,并在线上线下完成并通过考核,方能给予毕业。

四、结束语

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开发基于MOOC平台的高职“2+1”人才培养专业在线学习课程,作为一个可扩展和开发的学习平台,帮助企业进行岗位在线培训,以更低的成本使员工了解更多知识,更快进行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教师来说,整体上降低了重复性劳动量,丰富了自身的教学手段,个人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对学生来说,随时随地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使学习更加有目标、有方向,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有助于个人全面发展、价值提升,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的交流协作的能力。特别是随着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伴随移动数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后MOOC时代基于网络平台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这种教学方式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被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张广红.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3)

[2]申灵灵,韩锡斌,程建刚.“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及趋势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

[3]王玉峰.基于MOOC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

[4]罗敏,李斌,张俊峰.浅析MOOC课堂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J].装备制造与教育,2015(29)

[5]张丹.略论慕课对教师角色的深层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

[6]高职教育信息化.终于把“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说明白了[EB/OL].(2014-05-26)[2015-03-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6ef0120102vqsn.html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车间化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22号)

【作者简介】李翠翠(1983— ),女,山东蒙阴人,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讲师。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 篇12

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知识的传授者, 媒体是教具, 教材是教的内容, 学生成绩是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反映,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 则是提供教师表演的舞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教师自身也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的, 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许多教师以课本为中心, 教学手段单一, 几十年来都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 甚至被压抑。显然, 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探索、借鉴和检验, 提出了“6·2·1”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给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 引起了共鸣。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困难重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教材与教学内容不配套、教师技能水平不足、师生比例不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 最终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团队教学法。经过两年的实践, 结果证明团队教学法比较适合于“6·2·1”教学模式, 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6·2·1” 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

所谓团队教学法, 是指一定数量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提高教学质量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体进行的教学活动。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团队教学分为教师团队教学和学生团队教学。

一、团队教学

教师团队划分时, 重点考虑课程特点和教师特长两个主要因素。例如任教汽车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数控加工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老师, 归入到机床加工团队, 各课程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的共性, 任课教师的专长应有一定的互补性。按照这种标准,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共划分了文化课、汽车营销、机床加工、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子与电气、汽车故障诊断等七个团队, 涵盖了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全部课程, 也包含了汽车前市场和汽车后市场。

教师团队不是简单的人员和课程的机械组合, 而是在课程共性和教师特长互补的指引下, 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

(一) 有利于课程改革和建设

“6·2·1” 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 课程内容应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 突出职业能力目标。课程团队成员在课程开设之前到企业进行课程调研, 得到典型工作任务, 团队成员共同研究, 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最后确定了本门课程的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和教学任务。确定了教学任务之后, 课程团队成员共同制定课程整体实施方案, 然后再由各个成员单独设计单元课程实施方案, 这样既保证了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也解放了教师的个性。所以由课程团队成员共同制定的整体设计在宏观上做指导, 由各个成员单独制定的单元设计在微观上突出特色。每门课程的整体设计是相同的, 为了防止部分教师不参与或少参与整体设计的制定,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在每学期开学说课时, 同一团队的教师要详细解说课程实施过程和特色, 以避免不劳而获现象的发生, 也使同一团队的集体智慧得到凝练和升华。

(二) 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6·2·1” 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汽车专业课程以项目工作为时间背景, 课程从项目工作入手, 学生边做边学, 将训练能力、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统一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人为地分开,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水平。教师的理论水平都比较过硬, 但实践能力是多数老师的软肋, 正是这个原因, “6·2·1”教学模式让教师既爱又恨。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是“6·2·1”教学模式的关键, 教师的实践技能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故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是有效实施“6·2·1”教学模式的一把金钥匙。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高度重视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

1.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灵魂人物, 应该由创新意识强、教学效果好、对本学科教学有经验、有研究的主讲教师担任。专业课团队负责人技能水平要尤为突出, 此外, 团队负责人还要具备诚信、正直、亲和力等特征。因为团队负责人不仅要负责团队建设的组织、协调和评估工作, 还要负责团队成员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 就是各个团队集体备课时间, 团队负责人对团队成员进行技能培训, 并在下次教研活动时对成员进行考核, 诚恳、平易近人的态度使团队成员对技能培训充满了热情和感激, 技能水平也大大提高。

2.聘请企业专家。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教师技能培训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时刻将校企合作作为教学重点。每学期邀请企业专家利用周末时间为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例如, 发动机团队, 团队负责人的培训是治疗过程, 企业专家的培训则是从诊断到治疗全过程, 使课程实践过程更丰富, 更有说服力。企业专家培训最具特色之处是不仅在校内实训室培训, 还到企业去亲身实践, 实现了课堂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对接。

3.建立团队的考核评价和奖酬制度。激励团队充分发挥智慧潜能, 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通过建立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培育团队协作创新能力, 同时采取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方式, 以促使整个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和健康发展。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对教师的考核分两种:平常考核和期末考核。平常考核由团队负责人完成, 针对每次教研活动教师的操作情况加以评价。期末考核采取技能大赛的形式, 包括教师技能大赛和学生技能大赛。比赛规则相同, 教师和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在考前随机抽取本学期一个实训任务, 由校外专家和督导组做评委, 最终教师成绩和该教师所任教的学生成绩作为教师的期末考核成绩, 和平常考核汇总成总评成绩。

教师的绩效由岗位业绩和考核成绩决定, 即除了上述考核成绩外, 教师在团队内担任的岗位、创造的业绩又是绩效的决定因素之一, 并逐步使绩效工资成为教师奖金的主要部分。这种有效的业绩考评激励制度, 实现了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学团队的激励和鼓舞。

(三) 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编写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 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课程活动, 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 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往使用的教材, 理论知识足够丰富, 但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 内容不免有些陈旧, 而且对实训项目的介绍较少, 校内实训设备也不配套, 往往课堂讲的内容在教材上找不到, 所以, 急需对教材进行建设和改革。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教学团队依据实训室现有的设备, 将企业调研、实训项目的确定、工作任务向教学任务的转化、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等资料进行优化和整理。编写实用的校本教材。两年来, 完成了《汽车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与电气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等教材的建设, 现已出版使用, 反映良好。

(四) 有利于资源库的建设

“6·2·1”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课程改革计划编写、课程调研的开展、实训项目的确定、教学任务的转化、课程实施方案设计、授课PPT制定, 习题库的编辑等二十几项工作, 单凭某个教师的力量很难完成。成立了教学团队后, 众人齐心协力, 将任务逐级分解、细化。这些课程资料系统化, 就形成了课程成果———资源库, 为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团队教学对项目教学的促进

“6·2·1”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 理想的状态是每名教师带12 名学生。但现在的高职院校很难达到这种师生比。学生多教师少是授课中面临的难题。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依然采用团队教学法———学生团队教学, 即项目教学。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团队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项目教学力度, 每个教学团队都要求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5~6 组, 每组6~8 人, 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 并在每次课前, 由任课教师提前对组长进行认真培训, 将各组组长培养成教师的得力助手, 正式上课时, 组长可帮助教师辅助组内学生, 教师对重难点再做详细指导, 这样由点到面的授课方式, 使项目教学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很好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6·2·1”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 贴近了企业需求, 提升了教师技能, 将课程资源系统化。团队教学法整合了教师资源, 发挥了群体优势,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有效地解决了“6·2·1”教学模式中遇到的主观和客观难题,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0-122.

上一篇:广东省娱乐场所管理规定下一篇:致职工家属的一封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