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反思(通用17篇)
阅读反思 篇1
大班分享阅读聪明的小鸡教学反思大班教学反思
针对本次开展的教学活动,我进行了下反思。《聪明的小鸡》是一个故事读本,情节生动有趣,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对大班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既有亲切感又有挑战性的读本,画面里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文字所要表达的信息。活动的一开始,我设计了和幼儿一起去开心农场的场景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而整个活动我积极的投入其中和孩子们一起开心的玩、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信息,仔细的倾听幼儿的表述,及时的回应幼儿,由于第一阶段的活动容易枯燥,因此我在活动中不时的增添趣味性,呈现了一个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1、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大胆想象猜测
在活动中,我所设计的`每个提问都给孩子们提供了想象猜测的空间,如:小鸡和狐狸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当小鸡遇到狐狸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小鸡和狐狸会比什么呢?最后小鸡用什么聪明的办法战胜了狐狸?每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孩子们的回答更是出其不意,有的说:小鸡和狐狸比跳舞、小鸡和狐狸比打架,还有的说:“小鸡和狐狸比聪明。”当孩子们得到我积极的应答后对活动的兴趣就更高了。
2、把握好重难点,抓住教育契机
整个活动活动重点的把握较好。幼儿不仅能用动作来表现,还能通声音、表情来表现小鸡和狐狸的比赛场景。在观察狐狸和小鸡比赛跳高时玉玉小朋友认为狐狸会赢,虽然只有他一个人这么认为,可我没有忽略他的想法,而是提出我和他来扮演狐狸小鸡进行跳高比赛,让故事的情节真实化帮助幼儿了解高大的动物比矮小的动物跳得高。这个活动的小插曲不仅起到了教育的作用,更让我的活动充满趣味性,拉近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一举两得。
不足之处:
活动一开始我和幼儿分析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狐狸高大狡猾和小鸡小小可爱,如果能够将这个性格特征衔接到接下来的猜图环节中,我想幼儿就能更好的了解狐狸赢的原因。其次我忽略了小结:为什么小鸡最后能战胜狐狸?延伸到生活中如:幼儿遇到困难、危险以及突发状况时,能想办法应对。活动难点突破还不够。
阅读反思 篇2
1. 强化阅读基础,夯实提高根基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熟练地开展英语阅读,就必须要夯实英语阅读基础,即必须要熟练掌握单词、语法以及句式等基本英语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没有捷径,唯有一步步地学习、记忆和积累。但是对于这些内容的快捷记忆也有一些小技巧,如词缀法、近义词反义词记忆法和语句理解法等。词缀法主要是指对于具有同一词缀的一系列单词集中起来进行记忆,如反意前缀(dis-),有dislike、disable和disability等,又如否定前缀(un-),有unhappy、unlike、unusual和unfortunate等;近义词、反义词记忆法主要是将具有近似或相反意思的一类词语进行记忆,如可以将good和nice/fine以及agree和disagree/oppose等词语来进行联想记忆;而语句理解法则是通过对语句进行分析来掌握句子中所包含的单词和短语。如对于be good at这个句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下面一段话进行分析:“I am good at playingbasketball, while he is good at writing.”学生通过这句话的分析和理解就很容易掌握be good at这个句式的用法。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为学生们准备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预习,如:“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text?”及“Who isyour favorite person in the text?”等等,待同学们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后,教师在课堂上再适当地引出,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化学生对于旧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后,需要及时进行知识的强化,确保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得到扎实和提高。例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定期为学生举办一些阅读性质的活动,如读书月活动,阅读的内容可以是生活常识类、科技类、体育类以及名人传记类等内容,但是要确保学生所读教材均为英文版或英汉对照版,同时也要确保教材阅读难度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经过长时间的强化和实践训练后,学生将会积累大量的英语词汇量,对于语法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也更加轻松、便捷,进而使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得到强化和扎实。
2. 掌握阅读技巧,激发能力飞跃
学生在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后,就基本可以解决一般的阅读问题。但是为了更快、更准地解决有关的英语阅读问题,学生还需要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通常而言,阅读技巧贯穿于阅读的整个流程,下面就具体的阅读技巧进行阐述。
(1)先浏览阅读中的问题。据调查,初中大部分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通常会先对阅读文章进行阅读,然后再进行问题的阅读,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如果可以在做题过程中先浏览一遍阅读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细致的阅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更加准确、迅速地定位答案的出处,尤其注意抓住问题中when/what/who/how等关键性词语。
(2)全面阅读。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学生在第一遍阅读的过程中要保持连贯性,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可以采取跳读的方式或者做标记的方式略过,但是要保证阅读的全面性,即要从整体上领略和感受文章的大致含义,进而可以为第二遍精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重读文章每段的首尾句。文章每段的首尾句通常为文章的点题句,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在第二遍精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每段的首尾句。此外,对于文章每段中表明作者意思的词句也要特别注意,如:I think/in my opinion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于每段的大意进行把握,同时又可以为学生总体上理解文章的意思奠定基础。
(4)全面深读。在前两遍阅读的基础上要进行第三遍的细致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1结合文章大意来攻克文章中所遇到的难点;2在攻克文章难点的过程中,要找出阅读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来进行作答。
(5)回顾对照。这是阅读的最后一步,主要是为了通过将所选问题答案带入到文章中来,从文章总体上对所选答案的正确性进行判断。
3. 灵活融汇贯通,实现熟能生巧
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和熟练的阅读技巧后就可以解决任何类型阅读的问题,但是考试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做题准确性的考查,对于学生的做题速度也具有严格的要求。而要使学生又快、又准地做阅读,则必须要学生多做多练,只有在大量的阅读练习之后,学生的做题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学生才能够又快又准地做题。因此,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准备适宜的阅读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阅读反思 篇3
阅读教学须以“真正的阅读”为先
我们想从了解并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人手,来调整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也就是“怎么读就怎么教”。这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个人阅读的着眼点是什么?于是我们曾在校内分别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73个受访学生中有82.19%的人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者,每年阅读课外书低于12本的有58.90%,普遍阅读时间少,阅读范围窄;36.99%不预习或基本不预习,预习的学生中能够动笔的数据低得令人尴尬。阅读的质与量都远远达不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比例,这样缺乏文学积累的课内语文阅读很难产生有价值的思考,阅读教学本该有的作用被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虚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这一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式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阅读教学的现状中主要有三个不合理的方面。第一,“怎么教就怎么读”的思想指导下对于阅读初感不尊重。如果没有预读而在课堂上讨论感受或不顾学生的预读感受而直接灌输老师的理解,讨论就是伪的,阅读教学就是架空的。第二,在应试环境下对于教材功能的认识偏误。教材在教学者手中没有合理地起到指导培养的工具作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考试制度的影响。第三,在应试环境下对于学习背景的忽略。在应试体制下,学校教学课程以外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有效”地遏制了。
抛开“真正的阅读”,忽视阅读习惯,而去直接“品味”“体悟”文章,对学生的阅读不仅毫无益处,还会因为阅读教学形式大于内容而使学生对本该是出自人的内在需求的阅读产生厌恶之情,从而破坏人在阅读方面的饥饿感。当下课内阅读的文章在考试中的体现形式为基础知识的识记、文中语句的解析、文章的宏旨、文章语言表达技巧的迁移等。毕竟阅读的内容重点还是在课内的教材上,而且并没有说明教材的哪一篇课文考哪一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得面面俱到。学生不堪重负,教师尽管也觉得不堪,但是考试要求使老师难以从这种“面面俱到”中放开,看似不断地研讨、变革,却实在是在原处停滞。
策略调整须从“怎么读”入手
阅读教学要尊重规律,引导学生充分预读。教学的规定动作与规定内容在长期的应试教学中积累得越来越“厚重”,学生还是按着标准化的阅读“指导”,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一次又一次身不由己的阅读活动。这当然跟应试教学有主要关系,同时也跟我们忽略了人的认知规律有重要的关系——做个普通匠人当然比做导师容易多了。顺其自然,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抓手,也应该是教育的根本。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教育类似农业而绝非工业,也与此观点一致。
课堂讨论前充分投入的预读能为师生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注入充足的活水。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诫我们:“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然不会把“自然”作为放任的借口,而是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与构建起来的。而这种阅读并不是可以强制进行的,首先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兴趣来自了解事物本质的强烈愿望,刺激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在动力,燃烧阅读的热情,是实现真正阅读的必由之路。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阅读者。阅读的饥饿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达到扑到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的境界,一定是经历了大量的、种类丰富的阅读,并且从中获得了生活的感悟。一位教师,千遍言传不如一遍身教。一位语文老师,与其无数次地要求学生阅读,不如告诉学生我读过什么、我正在读什么。现身说法也许是最有效的引导教育。
须培养独立阅读与“细心咬嚼”的品质
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并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在此基础上的提问、讨论等引导手段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引导。放松的、投入的阅读,能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极大的愉悦,并能使他们对阅读的内容形成极其深刻的记忆。在此过程中的独立阅读不仅是指学生独自阅读,还有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独立人格的体现,也是阅读最富有价值的部分。教师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所应做的就是尊重与保护。在教学手段的变革实践方面,我们要把重心向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移动。
一堂课上不可能处处“细心咬嚼”,如何协调时间呢?有些内容在上课时是根本不用讲的,对讲授或讨论的内容必须作合理的筛选。课本中有一篇曾卓对鲁藜创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在教学的开始,我这样对同学们说:“我们怎么来学习这样的课文?如果看一部电影,比如《哈7》,我们会形成自己的评价,也许是好看,也许仅是觉得音响不错;比如《盗梦空间》,我们也许会对某些情节产生疑问。这时候我们就产生了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我们可能到网上去查看别人的影评。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阅读这一课。”于是,课堂阅读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了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成效,在短期内尤其是在局部用劲是很难有显著的体现的。经过一个学期,学生的阅读速度确实有所提升了,理解力也似乎因为更多的课外阅读而有所增强,然而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证明,考试的结果依然“正常”。我们选择了6名考试成绩不等的学生进行采访,询问阅读教学方式变化后的感受。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一旦美好的文学作品成为考试的工具,就会失去自己的阅读感受。唯有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保持甚至增强阅读的饥饿感,才能使学生养成稳定持久的“细心咬嚼”的品质。
顺其自然,重视阅读习惯的作用,围绕充分细致的阅读展开有价值的讨论,是我所认为的阅读教学的正道。我期待能够通过整个社会的深入改革,让学生和老师拥有一个真正人本的阅读教学环境。这个问题也就是我基于阅读习惯进行阅读教学研究取得收获的同时所遇到的瓶颈。
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篇4
崔凯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画情节图”“课文概说”和“手法欣赏”。“画情节,整体感悟”;“说课文,训练能力”;“品手法,开阔眼界”。通过读写结合、读说结合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以写促读,融知识、能力训练于一体
阅读活动一: 画情节图
上课开始,通过与同学一起回忆第一次读小说时最先把握小说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教会学生将故事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先抓住,一下子将主要故事情节拎出来。让学生学会画情节图,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如果把这看作是课前的一个小小的热身活动的话,那么趣味盎然的学习活动则在以下两个环节中充分展开:
阅读活动二:课文概说 阅读活动三:手法欣赏
两个环节,采用了让学生先写后说的方法,本打算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先写后说,先写后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更加完整。两个环节,几个小话题,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课文,以写促读,而且不露声色地教给了学生知识点。在完成阅读“活动二”中的第三个小问题时,可能因为学生对“人物”这一概念理解得不够好,学生自选话题时,绕过了这一问题,课堂出现了冷场。我则让学生从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角度加以把握,让他们把它当做修饰成份,没有简单地灌输,而是巧妙地引导,使学生很快掌握了从“人物性格”角度概说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了叶老先生的一句话: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以此印证叶老先生的这一观点,真正实现以老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以情动情,集学文、做人培养于一身
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恰当地点评、补充。让学生在听到真诚、中肯的点评时,得到更加深刻地启迪。如:学生从“内容”角度概说之后,通过评价告诉他们,可以把环境点出来,把地点点出来,把小说冲突的双方人物点出来,把故事的基本过程和结果点出来,这就是概括。”通过点评,达到对概括方法的指导。同时通过从主题角度的分析,也对学生思想认识给以提升。
三、完美的设想,缺憾的课堂
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5
阅读教学是我的一大盲点。从上个星期县里教研活动中的一堂阅读课中,我学到了很多教学策略,并尝试着在自己课中实施。例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由点及面的教学策略,课中设计阅读技巧,课末综合拓展练习有目的。运用技巧,如设疑法‘Guess the meaning’,直叙法‘Read and tick or cross’,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进入文章之中。重点词、词组、句型处理得当,通过反复操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句型。在文本阅读环节,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文章的难易程度,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干。综合拓展这一块我提炼学生熟知的两个人物并给予相应的特征让学生去根据短文仿写,让学生能够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能在写作方面更上一个层次。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6
3月7日,离20xx年高考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感觉复习的脚步有点乱。相关的考点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一个明显的从感性到理性,从部分到整体,从浅显到深度的规划,总有一种想提提不起来放放不下去的感觉,无奈之下,只好用做题代替讲课,这样下去,出现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大差不差,老师也没闲着。一场备考大战就在不停的做题当中结束了。我总觉得在这场备考中,我们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师生共同攀越知识高峰的决心信心么?不像是,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怎么总是那么的迷茫困惑;在面对胜败的时候,怎么总是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在高考完之后,怎么是那么空虚无助,知识好像没有改变命运......我想改变,至少从现在会为下一年的真正收获而去耕耘不息。
正在复习文言文部分,学生手里有资料,把相关的基础知识总结的相当详细完备,还有相应的练习题,可是学生做起来真的很被动。课本上的文言文也学完了,我知道学生并没有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梳理出来,而是依然留在了课本上。每次讲文言文,我都要做很多的铺垫,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对文言文实在是有畏惧心理的。我本打算把资料上的题做做,我在仔细的讲讲就了事算了。但我想变变,想和学生共同啃啃这个骨头,尝尝其中的滋味。昨天看了一个老师提供的编故事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我就在课堂上随意实验了一下,真的没有期望很高。但是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复习一下18个虚词,然后要求他们编一个故事,其中贯穿一个虚词。我怕同学们不积极,或懒得做,我就自己临阵磨枪编了起来,如果学生不配合,我可以自圆其说。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同学主动地把她写的交给我看,我示意她写到黑板上,接下来,陆续就上来了三个同学,我一看我没机会写了,就趁着他们正在板书时把我写的给大家念了一下,我可以感觉到大家很感兴趣。我下去随便看看了,发现好多同学都动了笔。上来的四个同学,一个做了一首诗,其他三个写的都是很像文言文的。同学们的表现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们的水平也远远超过了我这个老师,我真的好好反思了。
这次教学,让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很多想法,要赶快形成书面文字,以备来年备考用。
阅读教学反思及应对策略 篇7
一、要重视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 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 激励思维的原则, 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激励学生思维。阅读教学离不开抽象思维, 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 总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想方设法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开启学生思维。
二、要重视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 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 以情动人, 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 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 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 褒贬之义,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
三、要重视联系实际, 激励学生学习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 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 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要重视教师的口语艺术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 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 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语言应当活泼新颖, 富有情感和魅力, 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 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美的熏陶。罗丹说, “在艺术中, 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 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教师必须重视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 讲究口语艺术, 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以上是对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的探讨,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遵循语文的学与教的基本规律, 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篇8
一、阅读前
1.教师可适当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简要介绍部分有碍于课文理解的生词。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去猜测,而不要忙于查词典。
3.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二、阅读中
1.快速阅读(scan)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en,why,
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
5.分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三、阅读后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
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只要用词恰当即可。
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
3.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围绕已学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头交流活动。比如,可以复述课文,分角色扮演,讨论某个问题,调查一个项目,采访相关人士,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对课文进行改写,列提纲、评述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而定。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他们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9
“群文阅读”带给孩子什么?美国研究阅读的专家吉姆·崔利斯说过: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可见阅读在我们生命中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常说的语文阅读课堂,仅仅是单篇课文的教学,甚至一篇精读课文常常占据我们3课时的时间才能完成,多数教师是教教材而并非用教材教,语文阅读课堂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师生问答形式的课堂教学。然而“群文阅读”这个全新的课堂,将会带给孩子们全新的体验。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而“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在交互中产生新的视界融合的过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倾向于告诉学生固定的答案,而是组织学生一起围绕着文本进行建构。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群文阅读的课堂中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快乐地阅读、快乐地交流、快乐地分享。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好”。怎样让低年级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呢?唤起孩子们阅读感知呢?首先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一篇课外阅读中《会想办法的鱼》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你们喜欢鱼吗?为什么?——小鱼看到鱼饵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鱼饵到底能不能吃?——鱼妈妈为何这样说话?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小鱼和他是好朋友,有的说:小鱼游来游去非常可爱……其次、采用激发兴趣。阅读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听、看、想、说,在发展口语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发展,只有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听、说兴趣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为此我采用(如果、假如)、逆因性提问(为什么)等。
再以《会想办法的鱼》为例提问:如果小鱼吃了鱼饵会怎样?怎样既可以吃到鱼饵又不被鱼钩钩住?有的说:“请螃蟹来帮忙,把鱼钩上的绳子剪断”,有的说:“请河蚌把鱼饵的肉一块块夹下来分给大家吃”,还有的想到了潜水员、孙悟空、奥特曼等。多向的提问把普通的故事变为让学生有内容想和有话说的故事,这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奋状态,使学生喜欢表达,敢于表达,这样孩子才乐于参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篇11
[摘 要]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奉行“拿来主义”、 问题设计程式化、脱离学生实际、忽视思维训练等问题。要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师的课堂结构设计应新颖独到,师生互动要趣味化和生活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 传统问题 活动设计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46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提高阅读课的效率就成了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奉行“拿来主义”。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先阅读文章然后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解答案。殊不知有时候拿来的习题对于文章的理解要求处于浅层理解,不能提高学生获取深层信息的能力。而有时候课后问题的设计又是学生能力所不及,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强硬灌输。有些教师直接“拿来”网络或教参上的课堂设计,照搬套用。虽然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但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问题设计程式化。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降低阅读难度,通常教师们都会设计一些程式化的问题,如yes/no questions 或When... Where... What...等一问一答,直接给出答案的问题。对于这样一眼见底、一览无余的问题,学生不必思考分析便可轻易地得到答案,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的机会,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3.脱离学生实际,忽视思维训练。阅读外语的过程是解码获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主动接受和吸收新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常常设计一些考查综合能力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章逻辑的把握和主旨的剖析,但由于这些问题缺乏梯度,远远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使学生无所适从, “望题止步”,丧失了阅读和思考的兴致,根本谈不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训练,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案例及感悟
怎样的阅读课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活力,使阅读课真正高效呢?2014年10月上旬在我校举行了高效课堂观摩活动。我在此次活动中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1.课堂结构设计新颖独到。姜老师阅读课(Book 2 Unit 4 Earthquake)的教学活动让我耳目一新。她以Uncle Qian赴唐山救援的所见所闻的故事作为课文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后又以Uncle Qian的人生态度对文本做了情感上的升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一次提升。姜老师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联系,首尾呼应,将整堂课有机贯穿起来。受其启发,我也对Module 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Reading)做了一次尝试。这篇文章是对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介绍,我舍弃了课后习题中对袁隆平的简历填写,而是让学生们谈论自己的梦想,进而谈论袁隆平的梦想,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通过讨论课题→预测文本→校正预测信息→逐段探究→概括总结,学生对文本结构以及袁隆平“为世界消除饥饿”的梦想了然于心。读后我向学生谈到了2013年3月袁隆平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谈到了他的中国梦。他说:“我的中国梦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的另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更高的目标。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一千一、一千二公斤奋斗。 这就是我的梦想,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袁隆平的话与课文内容相互映照,也激发了学生的中国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师生互动趣味化和生活化。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言语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协商和调整,而语言活动中的同伴合作、小组合作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和文化则有利于进行语言互动交际,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次活动中,杨老师在Book 4 Unit 4 Body language的教学中,把生活带入课堂,巧妙地用实例如裁判如何下指令、学生如何向老师问好、如何表达喜悦之情,让学生合作表演,从中明白肢体语言的种类,使课堂内容贴近生活,师生互动更有趣味,寓教于乐。之后,杨老师趁学生兴趣正浓时,分享亲身经历的点餐尴尬,引出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的意义。借鉴其优点,我在Book 5 Unit 5 First aids的教学中做了尝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如hot pan (touch it),boiled water (spray it on hands),petrol (which is on fire),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以上情景的应对措施,然后阅读课文判断急救措施是否得当。整堂课学生都在轻松而又熟悉的氛围中积极参与,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互助协作的能力,使课文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得以凸显,课堂的效率不言而喻。
阅读反思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反思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 像交了一个益友。”著名学者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伟人和名人的论述, 都论证了一个道理:阅读在人的一生中, 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 2011年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标》有重要的表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 阅读题约占二分之一的比重, 足见其重要性。
要阅读, 就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而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培养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近几年, 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得到了进一步重视,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但是, 只要中考的指挥棒依然存在。“一切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思想不彻底根除, 我们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 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 从古代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历代散文精品、明清小说到外国的优秀作品, 可谓字字珠玑, 篇篇锦绣, 可为什么有学生却对课文不感兴趣, 对语文越学越厌学, 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呢? 针对此, 我们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阅读教学, 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生无疑是主体, 教师无疑是导师, 但现在却本末倒置。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问老师:“《诗经》上说‘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可为绚兮’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像绘画一样 , 先绘上彩色 , 再用白色修饰。”子夏有所悟地说 :“学礼要放在仁义后面 , 是吗 ? ”孔子说 :“给了我启发的是子夏啊! 这就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在这里, 学生提问题, 孔子不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而是点破, 让学生自己领悟。学生领悟了, 孔子及时给予肯定。孔子, 真不愧为“万古师表”。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第斯多惠说 :“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这至理名言用在阅读教学上同样合适: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应用的前提和准备阶段, 教师的阅读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找寻真理”, 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真理”, 归根结底, 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为什么学生厌学, 为什么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症结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没有像孔夫子那样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而是满足于本本教学, 满足于照本宣科的“一言堂”。所谓“本本教学”, 就是为了教课本而教课本。也就是说教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简单地教学课本, 完全没有把课本展开到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所谓“一言堂”, 就是老师的一句话即为答案。因此, 教师上课时一成不变地让学生学习生字词, 一成不变地分析文章中的段落, 一成不变地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
例如《愚公移山》这篇传统教材, 不少教师上这一课时, 很少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 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搬自教参, 诸如寓言的特点、愚公的形象、愚公的精神、作品的主题等。教师只是一味地灌, 即使提问题, 答案也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为什么不能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愚公”呢? 相同是不正常的, 只有不同, 才能发展思维, 激发想象, 培养创造力。
阅读教学主要是阅读主体的领悟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应当进行适当点拨,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敢于指出文章中与自己思维不同的地方, 放手大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 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急功近利心理, 导致了阅读教学长期难以走出误区, 课改难以进行。
考试, 作为检测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中考成了“指挥棒”, 老师被“指挥棒”转晕了。
语文学科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着眼于人,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对此有明确的规定: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良好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 而不应该为了适应中考而教学。否则, 不但教材被搞得支离破碎, 而且会把阅读教学带向模式化的死胡同。
魏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 是成功的。他会多, 事务多, 一些专家曾怀疑他的教绩, 多次在他外出开会期间进行抽考, 结果每次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超过同年段的其他班级, 令专家们叹服。魏书生的成功, 有两点最值得肯定:一是教学目标明确, 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 二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能力强, 老师不在, 会自学语文。
毋庸置疑 , 目前 , 中考的“导 向”作用影 响教师的 教学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新课改的最初几年内, 由于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考试在新课程评价中还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 看了一篇邑人写的文章, 很有意思。他把中国历代的状元郎的一长串名单和落魄文人的一长串名单进行了分析对 照 , 发现 :曾经风光 一时的状 元郎 , 其结果是 在历史上昙花一现, 鲜有人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些落魄文人, 如李白、杜甫、吴敬梓、曹雪芹、蒲松龄等, 却一个个颇有建树, 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星, 光照千秋。
为什么? 因为中国这个国度, 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读书, 背“四书五经”, 为了考试做官;写文章, 习八股, 还是为了考试做官。学习课文, 教师是“一言堂”;那经义, 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一切为了考试”的刻板教学和训练中成长起来的“尖子”, 没有独立见解, 思想僵化, 能有创造性的文化遗产吗?
反观这些落魄文人, 因清贫而接近百姓;因灰心科举而放弃八股, 没有了为考试而阅读、而写作、而考试的束缚, 旁猎群书, 随心所欲, 其创作贴近生活的诗歌、文章和小说, 岂能不光照千秋?
阅读・尝试・反思 篇13
阅读・尝试・反思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与教育名家相比,我们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由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乏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之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阅读――尝试――反思”的流程,来提升我们的教育品质和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坚持阅读画家张大千说:“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因此,只有通过系统地、批判性阅读一些内容丰富、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书籍和教育优秀文献,才可能在我们心里积聚起一个浩荡而丰富的库存,赋予我们一种大气,供我们随时汲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力量。坚持阅读是一种沉淀思想的最佳方式。教育需要经典的依托,古典让人厚重,前沿让人激越。摒弃了浮躁和功利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尽情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和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从而无形当中使我们的心灵得以丰富,人格得以厚重,思想得以深刻。坚持阅读是一种获得新的视界的有效途径。学者肖川认为,阅读可以让人“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自信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可见,真正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心灵站在高处,得到一种不同于前的视野和角度。大胆尝试通过阅读,我们的脑子里会充满大量的有用信息。但是,“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和升华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让有用的阅读信息广泛地为我所用,是至关重要的。以语文教学为例,不管是于漪的情感教学法,还是魏书生的学生自主探讨法;不管是程翔的启发式教学法,还是赵翔谦的绿色作文教学法,等等,要选择对自己有冲击的一种,大胆地开始自己的尝试。失败了,不可怕。关键是你已经迈出了成长的一大步。其实,尝试本身也是一种探索,一种以开放的心态、进取的意识对自我的突破和超越。这种尝试能给你不断带来上进的需求、超越的意向和成长的渴望,能不断地去唤醒、激活和弘扬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教育智慧。不断反思自我反思是指对各种教育观念、教育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深刻的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思想所进行的反省与审视。因为通过反思,可以彰显出被日常生活的琐屑与平庸给掩盖了的事情的本来面目,可以矫正教学行为中不应有的偏差,给予老师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使之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当然,反思的方式很多,没有统一的模式,如坚持写教后记或教学日记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在失误中翻检,在探究中提高,快速实现专业的成熟。
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篇14
这两篇小说很多学生之前就看过,对故事内容并不陌生,也谈不上兴趣盎然,这可怎么进行教学呢?实在是有些困惑。阅读了一些教参书之后,我仍然比较迷茫,决定想办法试试看。
我将两篇课文合并起来教学,与学生一起把故事梗概理清楚。首先,我们一起概括《鲁滨孙漂流记》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让他们自己拟出小标题,然后找出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并且要用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对于《汤姆索亚历险记》,我让学生抓住“历险”二字,去故事梗概中寻找出现了哪几次历险,用短语概括出来。故事梗概之后是精彩片段,我觉得书本上的肯定不够,所以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摘录认为精彩或印象深刻的情节,可以讲故事,也可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还可以参考课后的小问题,下节课进行分享。后来我花了两节课时间给他们,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先组内分享,再选出代表上台,组与组就有了竞争的性质。没想到孩子们还挺踊跃的,而且组长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分享了一些东西,这让我感到欣慰。
中职学校俄语课堂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15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商务俄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学生学习俄语的气氛淡薄, 学习自觉性较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学过的单词、词组, 老师要求背的, 学生总是借口其他作业太多, 没时间背, 或者是不会背, 往后一拖再拖, 即便能背出来, 也是临时死记硬背的。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又忘了;
第二, 新课相应的作业, 不自觉去独立完成, 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来做;
第三, 死记硬背的东西多, 联系实际的东西少, 因此表面上看感觉还可以, 但真正一考起来, 问题出来很多, 而且差距很大。
针对以上情况, 要改变这种局面, 我觉得要做的事很多。首先,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多预习, 课堂45分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把老师讲的内容真正听懂, 不是似懂非懂。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不懂的地方, 多向老师或成绩好的学生请教。其次, 要灵活掌握学过的知识点, 学习要讲究方法,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 而且不容易忘记。
总之, 要让学生明白, 学习俄语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是要靠平时慢慢积累起来的。
二、小组学习, 分层教学
俄语阅读是大学课本, 课文中的语法多、生词量大, 讲解枯燥无味, 会把那些俄语底子不好的学生抛下。他们初中俄语就没学好, 高中、大学知识同时讲, 对他们来说, 的确太难了。在教学中我的观点是淡化语法。淡化语法, 并不是不学语法。只是不必过细, 多用于交际。以课文为主线, 以语法为暗线, 在语境中学习语法。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一堂成功的俄语课, 往往给人以自然, 和谐, 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 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小组讨论学习, 学生分层教学法。我把学生分成4组, 程度好坏搭配开, 把教学任务分成4部分, 分别分给4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负责任的小组长, 由他们再将内容按组员的程度不同分给相应要完成的任务, 学生回家预习准备。每一堂课都是小组先集中讨论、然后一一讲解, 学生总结, 最后教师补充说明, 真正实现分层教学。这样既实现了学生课前预习,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还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从而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教学效果很好。在今年高职对口考试中我班的张琪和隋殿君两名同学分别以396和395分获得佳木斯地区第一和第二名, 其中张琪同学还是零起点班的学生。我校商务俄语专业课的高考平均分为186分, 高出周边市县31分。
三、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融洽了师生关系, 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听从教师的安排与倡导, 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 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产生消极影响, 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中职学生大多数有心理缺陷, 难于人沟通, 缺乏自信心, 师生和谐至关重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满足学生各种的需要, 如关心、尊重、自身价值。根据这些需要, 我经常了解学生需要的结构与层次, 及时解决学生的合理需要, 而有些暂时解决不了的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 并做好解释工作。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我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 关心、理解、体贴、尊重、信任他们, 他们也就尊重、依赖、喜欢我, 从而融洽了师生感情。正是这样不断地深入培养, 才出现了乐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1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整体不高,主要是由于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老师所提供的阅读时间也不多,学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在阅读学习中没有积极性。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时间主要花在数学、英语方面,而花在语文上的时间少得可怜。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现实,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语文阅读教学训练。
一、积累阶段
阅读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良好的积累还能为接下来的阅读练习奠定基础。积累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并能准确地判断出句型,分解句子结构,熟悉文体特征,根据文体形式进行阅读;思想感情方面:多阅读课外读物,帮助了解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内容,扩展知识的宽度,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最后,我们还应要求学生积累一些生活经验、写作技巧,这对促进学生的阅读效率有很大帮助。
二、理解阶段
1.判断力的培养
良好的判断力能促进学生理解本质,掌握规律。在阅读中,可以通过判断句的句型中的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把“常常”两个字去掉,那这句话就变得绝对了,因为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是正确,“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本质特点的揭示就准确多了。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人类的思考过程就是分析、理解,这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学生应具备分析能力,能够独立地将事物的内涵分解出来,只有通过分析,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的能力。
3.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是将原本没有明显的事物,通过分析,将其内在的联系揭发出来,并主动去联系、融合,形成另外一件新的事物。联想需要发挥想象力、自动性,这是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的重要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得到最好、最准确的答案。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去联想、去思考。
三、总结
总之,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阅读教学,只有会阅读,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中合.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1(4).
[2]张贺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教材教法,2011(12).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通用) 篇17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阅读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1每准备一次优质课,每参加一次优质课评选之后,我都会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深刻的反思。
因为这次的优质课是关于课题研究的内容,所以我选择的是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犟龟》,重点是教给学生阅读整篇故事的方法。经过本次讲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授课中的优缺点,也更加明白了磨课的重要。
优点:
一、紧扣课题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本次参加的优质课是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而我研究的课题是《有效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课题主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因此,我确定的课题是《犟龟》,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故事。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围绕阅读方法来分步进行:1、直接揭题,理解题目;2、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边划;3、精读重点段落,体会犟龟的精神;4、回顾故事,谈谈启发;5、总结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方法。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课题,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阅读整篇故事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体现自主合作
在第一次试课时,我让学生围绕题目提问,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这只乌龟为什么那么犟?”时,我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意识到我没有让学生自由提问,于是在第二次授课时,我叫了不少学生来提问,就出现了“乌龟为什么犟?怎样犟?犟的结果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但我却把一、二个问题给归纳到了一起,经过李老师的点评后,我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仔细去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轻易地下结论。但是“乌龟为什么犟?”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解决,而且一节课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话,是不是时间不充足呢?当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李老师点拨到:“新课程标准不是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吗?你干吗不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呢?”
是啊!小组讨论学习,可以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同时更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于是,在比赛那天,我就分解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每个小组只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在全班一起交流,这样一来,交流之后,所有的同学都解决了三个问题。
缺点:
一、评价语言贫乏,学生兴趣不高
在比赛之前的磨课中,李老师就多次提到我的课堂语言太碎,评价语言太贫乏,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于是,我还专门下载了关于语文课堂的优秀评价语言,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下工夫去学习,而是停留在原地没动,所以当比赛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失去兴趣的现象,有的和同桌说话,有的自顾自地做着小动作。尽管我也提醒了不少次,也表扬了遵守纪律的学生,可是,因为没有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导致了这一节课上只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而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再看看东园学校刘平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我不得不佩服。在刘老师的激励下,每个孩子都是那么投入地进行着学习。相比来说,我的课堂就显得乱糟糟毫无秩序了。可见,好的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多么重要。再不能怪学生不听讲,只能怪自己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机智不够,导致合作低效
一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分不开的。当讲完课后,我更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小组合作环节中,我预先设计的是先让自己完成前三项阅读提示,然后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两项阅读提示。可是在授课时,我因为一味追求小组合作,而把我预先设计的全给忘了,一开始就让小组合作。结果,本来要求让学生默读故事,可学生倒过去之后,由于课桌有道棱,于是开始不断问碰哪里读,而我则不断地帮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此刻的我已经把重点放偏了,而学生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不是学习,他们已经完全忘了老师给出的阅读提示。于是,我不得不不断提醒学生转入学习。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得不仓促结束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只要听到一个学生回答出来,就直接进入下一环节,根本没有给更多的学生机会来交流。这都是因为前一环节中,我没有及时调控课堂,教育机智运用不够。
比赛结束了,但留给我的遗憾太多,尽管自己也下了很大工夫,但却没有把工夫下对。自身的素质还需要提高,评价语言还需要学习,授课时对文本的挖掘深度还需继续努力等等。庆幸的是,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是我学到了很多,反思了很多,我相信,在以后的授课中我一定不断进步。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2今天上了一节“1751”学习汇报课,我把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 李心灵老师的绘本故事《犟龟》稍加改动讲了一遍。我本着她的情感主线“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和音乐主线“乌龟进行曲”来设计教学,模仿她把音乐、美术、朗读等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绘声绘色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来阅读绘本,观察绘本,大胆想象故事情节。总的来说,达到了引导孩子观察绘本、阅读绘本、爱上绘本的目的,但是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不论是绘本教学,还是平时的语文课本教学,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而我在教学中只是形式地训练读、说,没有深入地训练下去,学生朗读表达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其次,语文教学就要上出语文味,绘本虽然只是简短的绘画加小故事,其中的语文元素却非常丰富。绘本中丰富的画面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还要把观察到的用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观察不到的要想象出来。这种表达不是一个字一个词就能代表的,要有精练的语文“语言”,准确的语文词汇,完整的语文文字来表达,而我只是为了“阅读”而教学,并没有树立大语文观来训练孩子的表达。
还由于自己的语文素养不够高,驭驾课堂的能力有限,因而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有些学生站起来嘴也不张,有些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思考、回答,这都值得我思考、反思,并在今后常规中要训练的地方。
另外,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把学习运用到生活中,知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样去做。而我在最后就没有把孩子喜欢犟龟的这种“坚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等品质联系到学生的生活中,使他们明确在平时遇到困难该这样去做。
总之,学无止境,课无完美。今后我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素养慢慢提升;要不断锻炼,使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3一直以来,我都坚信,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曾经看过这样一幅画:一位小学生手里拿着50分的试卷,垂头丧气,然后,他走进了《三国演义》,当他从书里走出来之后,手里拿着的是100分的试卷,头昂着,脸上满是自信,画的标题是《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觉得这里面并没有夸张的成分,阅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维品质,大大地促进智力发展。可以说阅读不仅对提高语文素质而且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引自《给教师的建议》第19条)
基于以上认识,在自己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动员每位同学买一些合适的书,宣传鼓动加上一点利诱这一点总算做到了。订了书报之后教学生怎样阅读。如利用《语文报》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可以朗读),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复习时查找。
2、每周拿出一节课供学生自由阅读。在这节阅读课中,我尽量做到开放、自由,不强加给学生各种限制。不管课时怎样紧,尽量保证每周一节,以形成延续性,逐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摘录。这 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应该也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但实际的情形、效果却并不乐观:
1、阅读课上居然有学生看着看着,书本换来换去。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们不是喜欢阅读,要求有阅读课吗?阅读不是一件自由、宽松、惬意的事吗,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和精神享受吗?怎么会进不了状态呢?
2、阅读课上,鸦雀无声,我也想趁这时机读点自己的书,偶或抬头,发现有同学奋笔疾书,心下甚喜,“嗯,读书进入状态了,感悟颇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们读的是什么书。”一看吓一跳,他们正在忘我地做作业!
3、从交上来的读书笔记看,三分之二的同学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录上。我甚至怀疑有不少同学仅仅为了应付老师,摘录的东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连自己抄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仍有不少同学未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仍然不会阅读,更不会思考、也没有感悟,思想肤浅,感情贫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读书是指与考试无关的与书籍亲密接触。”——薛瑞萍。真正的阅读状态应是在心灵自由,思想放松,环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失去了进行阅读的宽松的时间、心境,失去了对文学作品进行领略、鉴赏、审美的客观条件。
2、学生的阅读过于功利化。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是考试逼出来的,和审美是无缘的,是相背离的。这种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体验的阅读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动力,甚至于使阅读成为一种负担,因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能起到的效果。在这种功利化心态下的阅读,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脑中过了一遍,而未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为了积累好句好段,积累论据,以期在考试中派上用场,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真正的阅读积累应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写作上体现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而非像现在的学生那样粘贴式的.机械引用。
3、由于过分追求给学生阅读的自由与宽松,而造成放羊式的阅读状况。在这种放羊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缺少具体的指导,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这些问题的根子之一是作为教师,本身的阅读面不够宽广,阅读素养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阅读,未能形成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反思之后,应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作为教师,自己要抓紧读书,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素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作为老师,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长,也正失去自由阅读的宽松时间和心境,并且这一点正趋恶化,近期要改变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了。
2、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
3、建设读书型班级。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库,并在班级书柜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
有书读”的局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4课外阅读对学生拓宽视野,性情的培养,人生的成长等,具有深远的意义。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教育家藩菽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据有关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理解课文有密切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因此,辅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经常强化这一思想,以激起学生阅读学习的迫切要求,进而变为阅读活动的内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阅读,主动阅读。
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学校安排我上一节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斟酌再三,我决定指导学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这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阅读这本书利于用故事建立起孩子的历史知识系统,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增强运用语言文字获取知识的能力;积累材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课外阅读指导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学会阅读,为此,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二、初步了解书籍。三、指导读好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四、拓展全书阅读 五、小结延伸。其中三、四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教给学生方法后,让学生交流,以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并把自己阅读所得与他人分享。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掌握了读书方法,但由于时间关系,这堂课有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没有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提问。我希望能够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将在阅读课上进行,让学生把这一书读得更加深入。
总之,在课本外的阅读活动教学中,我认为,关键是落实一个“实”字,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真实地阅读,并且常抓不懈,这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赏析能力、写作水平,提高学生人文审美素养的最基础的一环。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艘驶向胜利的船,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帆。让我们一同“扬帆启航”吧!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5作为小学课外阅读,本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作了大胆的常识和有益的开拓,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选材大胆。本汇报课,最大胆的设计是将阅读内容直接延伸到课外读物。而非从课本出发,引申出课外阅读内容。我充分地考虑到,教师死盯教材,死把教材的现象还是学的常态,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阅读世界,这才是我们课题的宗旨。况且,延伸教学并不是脱离文本,课本中本来就有许多优秀的童话故事,选取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以童话为主题,使学生热爱童话,亲切儿童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事实证明,对于这种专题性阅读,学生的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其感悟、理解颇有见地。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做的是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门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2、让孩子去“展示自己。不少老师提出学习《龟兔赛跑》这个童话故事时,运用了新颖的读书方法,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能否顺利接受,值得考虑。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课前,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考验孩子们对童话的了解程度,如,歌曲猜童话;影片忆童话;关键词聊童话,有趣的环节调动起学生原来的阅读积累,拉近学生与童话的距离,又以一种新颖的读书方法“通过你自己的阅读,对你感兴趣的地方,画上表情符号,表达你阅读的心情。”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收获,最后以“假如你就是这只乌龟,你会不会接受兔子的邀请参加比赛?”来引发学生的争议,阅读应是一种个性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学生的个性发言,深刻体会给我们以非常有益的启发:语文教育要真正认识,激活儿童的巨大潜能,万万不可小视儿童,在欣赏,理解儿童文学时,孩子的审美眼光,感悟能力并不亚于成人。
3、方法的渗透“独具匠心”。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阅读应该是个快乐轻松的学习过程,不可给学生过大的压力,这可能会打出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表情符号代表我阅读时的心情,”是我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做的大胆创新,用这种有趣、简便的方法留下学生思考的痕迹,受到学生欢迎。当然,在阅读推广初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易于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随着阅读活动的推进,方法上应该向实效性提升,向多样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如: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件中的动画不能播放,没有检查好。
二,想让课堂比较饱满,其中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表情读书的时间还不够。二是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这个环节也没有充分地展开,只是简单地叫两个孩子介绍自己喜欢地故事。
三,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做为课堂的主导,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次的情感。“被爱是一种幸福,施爱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61、更新阅读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听讲更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听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我个人常常发现,一些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外阅读,更新阅读理念,坚持课外阅读。事实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对老师介绍的书籍更是如饥似渴,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主旨,并养成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探讨阅读技巧、分享阅读乐趣。因此,我个人认为:课内阅读固然重要,课外阅读同样不容忽视。
2、传授阅读方法
大量的实践证实:拥有良好的方法能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潜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很有可能阻碍潜能的发挥。读书若有成效,除刻苦努力外,方法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读书不惜千里求名师指点,历代科学家也很注意研究科学法,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可以说,没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老师,是不善教学的老师。因此,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第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并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使之成为书迷。苏霍姆林斯基也反复强调:必须教会人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某些学生循规蹈矩、勤勤恳恳,对老师的要求总能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地完成,可谓品学兼优。但要他单独面对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却呆若木鸡,束手无策。他们只满足于对知识的机械理解,从不想到用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发展。学生在学习感到困惑时,他就越需要多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授人以鱼倒不如授之以渔。
3、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直接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只要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就会不约而同、意气风发地主动阅读。当然,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层次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尽可能把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因此,我要求学生实行课外阅读周计划,坚持每天都阅读并记载自己的阅读心得,字数、质量等不做具体的规定,只要有感而发均可。同时我每周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让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日益勃发。当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要求合情合理,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4、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坚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时均写好阅读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阅读效果。平时有意识无意识引导他们意识到阅读是个人的事,而且是个人的终生大事。当然,每周的阅读探讨、交流、对话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充实了单调的学习生活。学生由于感到阅读有乐趣,渐渐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的学习中的能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主动去扩大阅读面,拓宽知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心智,从而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5、指导学会交流
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慢慢让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要取得一定的成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并且告诉学生在阅读中倘若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惑,我都鼓励学生虚心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因此,我每周都花一节课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心得和感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便更积极主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和思考。
6、合理利用资源
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我尽量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例如多媒体放映、报刊剪裁等。目前,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事后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阅读反思】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反思08-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0-01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9-25
阅读课教学反思一10-02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反思07-12
教学反思 - 英语阅读理解09-01
《爱的教育》课外拓展阅读教学反思05-20
草房子阅读交流课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