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排列教案(通用6篇)
间隔排列教案 篇1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间隔排列(教材78-7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规律,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们玩个猜一猜游戏,黄老师姓什么?
师:我们班的孩子耳朵灵,接下来考眼力,猜一猜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出示课件第一页: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因为它们的排列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揭示课题:间隔排列)
二、操作交流,探索规律
1、探索位置规律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到小兔乐园去看看吧。
问:下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
2、探索数量规律
师:现在让我们来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看看有什么发现。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78页,把这张表格填一填。汇报交流,教师板书:相差1个
师: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谁来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师:咦,是不是这样的呢?带着你们的猜测,一起圈一圈。师: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圈一圈,看看最后余下的是什么?再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圈一圈,看看最后余下的是什么?
师:让我们一起来圈圈吧。……
师:通过圈一圈你现在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一个?
随机引导学生发现:一一对应
小结:每组间隔排列中的两种物体在一一对应之后,最后都剩下了孤零零的一个,所以就多出了一个,谁多出来了,谁的数量就多一个。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带着今天发现的新秘密来解决问题。
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五、动手操作,拓展规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一一对应间隔排列的物体,想不想当回设计师,自己动手设计几组呢?挺清楚要求。拿出你们抽屉中的卡片,在第一组方块上画上○,要求○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看看圆形最少有几个?
师:在第二组也画上○,还是要求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看看圆形最多有几个?
师:还是要求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还能怎么排?在余下的组里试一试。
随机板书:个数相等
六、游戏活动,拓展延伸
1、游戏活动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表现非常棒,我要请他们来玩一个游戏,请他们上台。(五个男生)
师:老师要请几位女生上台和这些男生组成一一间隔排列,如果要使男生的人数最多,应请几个女生?
师:加大难度,如果要使男生的人数最少,应请几个女生? 师:还是这些同学,还是间隔排列,还可以怎样排列?
2、图片欣赏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间隔排列的现象,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呈现例图,让学生发现间隔排列,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师:你还能举出那些间隔排列的例子?
七、回顾反思,小结提升
师: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谈谈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间隔排列
相差1个 一一对应
个数相等
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案 篇2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想玩吗?(生答后课件出示图1、图2)
师:请仔细观察比较这两幅图,图中有3处不同,看谁先找出来!
学生饶有兴趣地找出不同后课件圈出不同处。
师:同学们找得又对又快,说说你找不同有什么经验?
生:要会细心观察。
生:要把上下两幅图进行仔细比较,才能找出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对,找不同的关键在一个找字。
师:刚才我们玩了找不同的游戏,接下来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找规律。找规律和找不同一样,也需要大家细心观察,用心比较。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分析与思考:课前“热身”已成为上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何“热身”却大有讲究。本环节,教者独辟蹊径,巧妙地以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找不同”的游戏方式开展活动,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前后教学间的联系;既无痕地作了方法上的“导引”,又使学生产生了急欲求知的认知倾向,可谓一举多得,余味无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明确特征
师:今天我们要找的规律藏在哪里呢?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图1)。没想到吧,规律就藏在这幅图里,有信心找出来吗?接下来,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幅图。
师:在这幅图中,主要有三排物体,找一找,是哪三排?
生:小兔和蘑菇排成一排,篱笆和木桩排成一排,手帕和夹子排成一排。
师:仔细观察一下,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我看到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生:它们是一只小兔跟一个蘑菇这样排列的,小兔与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兔与蘑菇这两种物体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称作是间隔排列。
师:图中还有哪两种物体也是间隔排列的?(生答)
师:比较一下三组物体,它们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生答)
师:通过观察情境图,我们发现图上有三排物体,每排两种物体的排列很有特点,都是间隔排列。
(分析与思考: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表述可以分为排列特征和数量关系两部分,本环节所要解决的是排列特征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出示主题图后,教者注意用既具针对性又富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素材内容进行数学分析,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并对共同特征进行归纳。教学中,由于教学切入点的准确选择,整个过程给人以要言不烦、干净利落之感,学生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发现,既明确了一一间隔排列的形式特征,也为后面分析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由表及里,探究规律
师:我们要找的规律就藏在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现象背后,和这些物体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师:想一想,既然和数量有关,我们要找出规律,就要先知道什么?
生:先要知道每种物体的个数。
师:这张表格(多媒体出示下表)在数学课本第78页,等会儿请同学先数一数每种物体的个数,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然后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数数、填表、交流。
师:说说都有哪些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夹子也是比手帕多1个。
生:我发现上面的物体都比下面的物体多1,下面的物体都比上面的物体少1。
生: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个。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发现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条规律,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正好都是相差1个呢?是凑巧吗?那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学生看图思考,逐渐开始举手)
师:谁先来解释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一共有8只小兔,8只小兔中有7个空档,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第一只是小兔,最后一只也是小兔,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师:这两位同学大胆地表达了他们的想法,真好!还有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前面的小兔后都有蘑菇,最后一只小兔后没有蘑菇了。
师:说的真好!如果我们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地连一连(电脑演示),最后余下的是什么?
生:(齐)小兔!
师:是呀,最后余下的小兔没有蘑菇和它组成一组,所以小兔要比蘑菇多1个。
师:如果最后没有余下一只小兔,那么小兔还会比蘑菇多1吗?小兔和蘑菇的数量就怎么样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小兔和蘑菇这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地比较,知道了为什么小兔会多1,这样的比较方法,我们称作是一一对应。
师:那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你能像图上这样一一对应,先连一连,再和同桌说说理由吗?(学生独立在书上连线,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生从一一对应的角度作答,教师根据回答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师:同学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释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真好。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个,想明白了吗?
(生闭上眼睛思考,后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了)
(分析与思考:规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规律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所以,本环节中,发现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教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填表、观察、讨论交流中,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思维发生碰撞,对规律的认识顺利地从具象描述上升到抽象概括。值得注意的是,本环节,教者的教学并未停留在“是什么”,而是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更具思考力的“为什么”———产生结果的“原因”、导致现象发生的“本质”,也即规律背后的原理。过程的充分展开再加上教师的适时介入,学生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找到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对应”不仅显示出了独有的逻辑力量,而且散发出迷人的智慧光芒。找规律的过程,不仅成为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将一个或朦胧或隐蔽的认识打开、审视、分析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不断感受“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过程。)
三、灵活应用,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更多的小兔和蘑菇像这样排列,比如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1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多媒体出示题目)
生:(肯定地)19个!
师:说说理由。
生:还是只要一组一组地看,最后的一只小兔没有蘑菇和它组成一组,所以肯定是小兔多1个。
师:虽然小兔和蘑菇的数量增加了,但是由于它们排列的规律还是和前面一样,所以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一样的。
师:继续来看!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生:(齐)21个!
师:理由。
生:它的规律和前面一样,夹子要比手帕多一个,只要用20加1就能求出夹子的个数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刚才的这两道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变了,但是规律没变!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所以我们对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
师:老师知道,像主题图中小兔和蘑菇、夹子和手帕之类的题目已经难不倒大家了,如果把小兔和蘑菇抽象成□和○(多媒体呈现变化过程),就有了下面的题目,一起来看:把□和○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多媒体出示,学生读题)
师:从问题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不同的答案,想动手摆一摆吗?
生:(响亮的)想!
师:每个材料袋中正好有10个□,以及一些○,请大家按要求动手摆一摆,试着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生:○最少有9个,最多有11个。
师:确定吗?
生:确定!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师这儿已经摆好了10个□,谁来把最少的○摆一摆?
学生上台,摆法如下:□○□○□○□○□○□○□○□○□○□
师:观察一下,这种摆法的特点是?
生:开头、结尾都是□,也就是两端都是□。
师:○最多有11个,这又是怎么摆的呢?
生说摆法,多媒体显示下图:
○□○□○□○□○□○□○□○□○□○□○
师:两端都是○的时候,○确实比□多1,也就是11个。
师:这两种摆法虽然○的具体个数不一样,但都是○和□相差1个。
师:□和○一个隔一个排列,还有不一样的摆法吗?也就是说,○的个数除了9个和11个,还有不同的可能吗?
生:我在摆的时候还数到了○的个数是10个。
师:新的情况出现了,○的个数是10个,这又是怎么摆的呢?
师指名摆一摆,摆法如下:□○□○□○□○□○□○□○□○□○□○
师:还有同学举手,是还有不一样的摆法吗?有请。
生上台摆,摆法如下:○□○□○□○□○□○□○□○□○□○□
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这样摆的话○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说一说吗?
生:我们只要把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一组一组地看下去,最后没有多余的,所以○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根据回答用多媒体连一连)
师:是的,如果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正好对上,没有多余,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师:□和○一个隔一个排列,有4种不同的摆法。如果要对这4种摆法分分类的话,你准备怎么分?
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种物体□和○数量相差1,另一类是两种物体□和○数量相等。(多媒体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虚线分类)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多媒体出示问题)
师: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热烈讨论后汇报)
生:两端都是□时,□和○的数量相差1。
生:还有一种情况,两端都是○的时候,□和○的数量也是相差1。
师: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
生:也就是两端物体相同时,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师:那又在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生:两端一个是□一个是○。
生:也就是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师:其实,这也是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学到现在,谁来说说间隔排列的规律可以分为哪两类?
师:谁能再解释解释,为什么两端物体相同,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生答略)
师:通过你们的回答,说明你们真正弄懂了今天学习的规律,太棒了!
(分析与思考: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可以说过程展开得越充分,学生的体验就越深刻。基于此,本环节在基本应用后,对间隔排列中不同情况和规律的认识,教者再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开放的探究时空,学生在数学化的操作活动中,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探讨中,在比较、分类、概括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最终从朦胧变得清晰,从浅表转向深刻,从零散形成整体,学生享受着数学学习中探究的乐趣、思维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获得探索规律过程中的深度体验。在经历充实、丰盈过程的同时,教者在过程中所给予的细心真诚的点拨、恰如其分的引导、睿智从容的评价、热情大方的鼓励也都是值得肯定的,正是教师的价值引领、智慧启迪、思维点拨,才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情感的不断深化与提升。)
四、总结归纳,梳理方法
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专题研究找规律,找到规律了吗?
生:(齐)找到了!
师: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觉得摆一摆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生:我觉得连一连留给我的印象最深,通过连一连,我知道了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连一连的背后实际上还是一一对应,有了一一对应就能明白两种物体之间为什么多1,为什么相等。
……
师:今天我们找规律,是从观察物体的排列特点开始的(多媒体演示找的方法,以下划线部分呈现),通过数一数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通过比一比数量我们初步发现了规律,又通过连一连,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了规律,最后通过摆一摆完善了规律。当然,特别要表扬的是整个找规律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都在积极思考!
师:同学们,其实一一对应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就接触过了。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比较题目)
(分析与思考:本环节,教师深刻认识到课堂总结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作用,把它作为反思的重点环节、全课的点睛之笔作了精心的设计、安排,从而使学习活动升华到更高境界。)
五、巧妙拓展,延伸思考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课前我们玩了找不同的游戏,还想玩游戏吗?接下来玩一个抢答游戏,好吗?(以下生答略)
师出示:○□○□○□……○□
师:○和□哪个多?
师:中间的图形没画出来,你怎么知道的?
师出示:□○□○□○……□○□
师:哪个多?如果有500个□,那○有多少个?
师出示:○□○□○□……○□○
师:哪个多?如果有500个□,那么○有多少个?
师:答得又对又快,一一对应的思想运用得很好,对我们数学学习真是如虎添翼啊!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找规律是把两种物体排成一排这种情况,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的个数和○的个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欢迎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
(分析与思考:一节数学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更为可贵的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什么。全课从课始“找不同”到本环节“抢答”游戏的前后呼应、自然对接,从两种物体直线排列再到围成一圈问题的巧妙拓展、应然思考,课堂淡化了边界,问题引领了方向,研究走向了深入。)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数学:“四基”明确数学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
[2]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间隔排列教案 篇3
1.出示主题图
师:图中有些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每两块手帕中夹着一个夹子。
师:像这种两个夹子中间隔着手帕,两块手帕中间隔着夹子的排列,叫做间隔排列。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呈间隔排列的吗?(学生举例)
2.出示“手帕夹子图”
师:夹子、手帕各有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2:夹子10个,手帕9条。
生3:夹子比手帕多1。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4:数的。(多数学生赞同)
师:不用数,你能把那个多出来的夹子找出来吗?
生5:可能是第1个,也可能是最后1个。
师:为什么不是中间的夹子呢?
生6:是一样多。
师:哪部分是一样多?谁与谁一样多?
生7:第1个夹子后面跟着第1块手帕,第2个夹子后面跟着第2块手帕……最后一个夹子后面没有手帕,它就是多出来的。
师:很好。(指中间部分)原来这部分的夹子和手帕是——
生(齐):一一相对的,也就是一一对应。
3.出示“兔子蘑菇图”“木桩篱笆图”
师:用刚才一一对应的方法分析它们的个数关系。(学生汇报,略)
4.建立模型
师:用“|”和“○”把刚才的规律表示出来。
学生反馈:① |○|○|○|○|
② ○|○|○|○|○
师:在①中,多一个“|”;在②中,多出来的是“○”。原来多出一个的物体都在这种排列的什么位置?
5.出示△□△□△□△□△
师:这里是△多1个。
师(动画隐去小正方形,只剩下三角形):这种排列还是间隔排列吗?物体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
教后感悟:
1.善于把握教材,分析内容背后的思想
本课教学内容是“间隔排列”问题,这种排列是有规律的。以往教学常常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规律(以植树场景为例):棵树-1=段数,段数+1=棵树。看似提纲挈领的总结,但很多学生却实在“翻译”不过来,无法理解。这些公式没有被学生内化,而是通过常规的操作训练熟记规律,不能用数学观点去看待法则和现象,难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其实,这种间隔排列规律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不管“多1”“少1”,还是“相等”,都是在两种物体“一一对应”之后出现的情况。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才能真正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生活问题。
2.占领思维高地,迁移已有的背景经验
“一一对应”思想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比多、比少”的学习中就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成为学生的已有经验。面对教师的提问“夹子、手帕各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还是习惯地通过数一数找出答案,并没有真正感悟“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个”的关系。教师通过“不用数,你能把那个多出来的夹子找出来吗”的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规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有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审视、分析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内心不断感受“原来如此”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使“对应”从隐蔽状态中敞亮,直至学生脱口而出“一一相对”。
3.提取思想本质,建立稳定的数学模型
用符号来表示模型,将特殊与一般融于一体,提供了把情境和规律两者分离与整合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具体和概括、特殊与一般之间往返探究。在比较和变式中,进一步展示该模型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做到抛开形象的符号,真正走向抽象,理解和掌握“一一对应”的思想。
4.追寻课堂本源,还原真实教学原生态
数学思想的渗透,更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首先,教师教材观的转变,不能唯教材,要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做到主动加工和创造。其次,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于学生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课堂教学的展开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间隔排列》说课稿 篇4
《间隔排列》说课稿1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一)本课的第一层次我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并总结规律。为此,我安排了以下一些活动。
1. “看”: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首先由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导入,由“猜图”引出后面的排列,并指出像这样的排列就是一一间隔排列,引出今天的课题。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间隔排列,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之间是一一间隔排列。这样就更多了解到间隔排列的普遍性。
然后呈现兔子庄园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观察现象,怎样看,看什么,都很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每组物体在位置排列上有什么特点?从而来认识“两端物体”相同。
2. 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教材让学生在表格里填写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是从现象中收集数学信息。还要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 把同组的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地圈出来,体验“相差1个”是合理的。
同组的两种物体为什么都相差1个?数量相差1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思考使学生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于是,我抛砖引玉,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圈在一个圈里。让学生仿照样子圈一圈,圈的结果是多余1只兔子,表明兔子与蘑菇像图画里那样排列,兔子应该比蘑菇多1个。按照圈兔子与蘑菇那样,把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同理圈一圈,能够发现多余1个夹子或1根木桩,并且体会同组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再次验证规律的操作题:让学生自选两种图形,画一组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并一一对应圈一圈,看看是否符合规律。这样既能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又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4. 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如果更多的夹子和手帕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于是我设计了“考考你”的环节,提出问题1:“16只兔子站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由于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间隔排列,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则可以利用规律或者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决。另外问题2:“把16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仿照上面来说。然后把两种问题比较一下,为什么两小题的条件都是16,但结果却不一样呢?这样的设计情境里的物体增加了,排列规律没有改变,学生对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的规律有了更丰富的体会。
(二)本课的第二层次,学生接着探索两端物体不同的间隔排列规律。
1. 通过呈现规律的变式进一步丰富认识。
我直观出示一组间隔排列,让学生观察与之前的不同点。那这里面又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再通过圈一圈的办法发现正好能一一对应,就很直观地能发现两端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三)第三层次,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规律的应用。
接下来的男生女生来排队的游戏,则是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了。利用三男三女来根据指令排队,生生互动。第一个指令能很容易完成,但第二个指令学生就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里的解决办法不限制学生,可以多样。
游戏继续:出示4个男生图,让学生利用先前准备好的学具先合作摆一摆,并找出最少需要几个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间隔排列拍成一排?最多呢?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一系列的活动则让学生更全面地体会、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四)第四层次 回顾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交流体会、享受喜悦、保持兴趣、积累经验
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可以组织学生想想研究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什么特点,开展了哪些活动,采用了哪些方法,经历了哪些活动,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表示这个规律……要让学生体会自己是成功者,因为间隔排列的规律不是教科书或老师告诉的,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平时经常使用的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探索规律,使探索规律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需要科学的态度,既要大胆猜想,又要及时验证;体会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乐趣,虽然过程有些艰苦,但成功的快乐暖心田……
(五)拓展延伸
要离开兔子庄园了,老师出示红花蓝花一一间隔排列围城的花环送给兔子,这个间隔排列中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让学生从排成一排的间隔排列中转而提升到围成一圈的间隔排列中去,并引导学生将封闭的间隔排列转化成两端不同的间隔排列的规律是一样的。最后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希望孩子们能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并发现规律。
《间隔排列》说课稿2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动手操作、引探、游戏法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圆片,让学生猜下一个颜色。
(二)展示生活中的一一间隔排列。
(三)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情景图中的三列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从图上找到了哪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让学生再观察,小组说说每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2.比较发现。
请同桌两人一起,分别数出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较
3.排队游戏
第一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第二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每2名男生之间必须有一名女生。
第三个指令: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每2名女生之间必须有一名男生。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柳树桃树一一间隔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图,并要求学生运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探索柳树桃树的数量关系。
2.广告牌。
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线杆与广告牌,请学生观察,这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跟我们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个规律?
启发:如果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你知道有多少个广告牌吗?如果有30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3.动手操作
正方形与圆片一一间隔排列,摆10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几个圆片?最多呢?
4. 拓展训练。
1、2、3、4、5、6??200、201
单数有多少个?
双数有多少个?
《间隔排列》说课稿3
亲爱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间隔排列》。
一、说教材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并未对找规律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这些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就能对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找规律做铺垫,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体会并逐步掌握借助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3)逐渐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知道为什么,并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会方法,因此我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探索发现,除此之外,我还将安排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流程
接下去我将结合我的教学流程来具体说说我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思考。我将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以下5个环节:
(一)情景引入,初步体会
(二)比较数量,交流发现
(三)寻找方法,解释规律
(四)习题巩固,深入探究
(五)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一)情境引入,初步体会
首先我将创设一个情境:小兔子们在围栏里种了一排蘑菇,正手拉手在院子里玩耍。情境的设定在于恰当的引入教学。
接着我将以问题:在图中小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回答到:兔子与蘑菇一个接着一个排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等。学生很有可能知道这样的排列,但是形容时不够准确简洁,因此我将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进行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概括并总结:兔子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学生在发现了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方式后,再提问:那么木桩与篱笆呢?夹子与手帕呢?有了之前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能准确描述这两组排列了。
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间隔排列,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为接下去讨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探讨为什么做准备。
(二)比较数量,交流发现
我将以一个问题:究竟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数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承前启后,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独立完成书本78页的表格,并独立思考,从中有什么发现。
通过表格呈现数据,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间的关系:第一排的物体总比对应的第二排的物体个数多1,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这里我也将采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这一环节的教学,由直观感知到具体发现,完成表格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发现规律,并产生疑问:为什么数量都相差1呢?
(三)寻找方法,解释规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后,便抛出问题: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以兔子和蘑菇为例具体分析,我将提问学生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兔子比蘑菇多了1,1多在了哪里?怎么思考的?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有了第一、二环节的铺垫,以及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从头开始,一一对应,分组分析的思想: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
提问: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也就是——兔子比蘑菇多出来的1。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将请学生通过想一想,圈一圈,说一说理解为什么数量相差了1,从而逐步完成重点的教学,突破难点。
接着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圈一圈,说一说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及时的巩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习题巩固,深入探究
习题1、2是逆向运用我们所发现的规律以及探索的方法,学生需要弄清楚的是:1、2题都是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从而能够根据例一图片和所学分析完成习题。
例二作为例一的推广与深入,用图形代替具体物体,用文字代替图片,更具抽象性,难度更大。我将请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圆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由于之前对例一的探索得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数量总是相差1,因此根据结论回答并不困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能灵活运用已经得到的结论完成题目。
在此之后提问:正方形和圆的个数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该问题旨在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圆最少是9个,最多11个,因此可能是9,10,11三种情况,又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呢?也是需要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来完成的:最主要的是要考虑首尾放置什么。又于思考操作中体会分组的思想。
(五)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请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体会。在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本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方法,渗透的思想,体会的情感。回归三维目标。
六、总结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探索发现,掌握方法。课堂结构层次清晰,于思考中完成教学重点,于操作中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会思想。
《间隔排列》说课稿4
第一方面: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第三方面: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激趣引题,感知规律
第二环节:观察交流,探索规律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具体过程是:
1. 让学生独立寻找相关联的事物及数量,轮流汇报。
2. 合作学习,找到规律。
(1)找到事物的共同特点。
(2)比较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数量,找到规律。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第四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堂总结。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两种物体 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相同
两端物体个数-1=中间物体个数
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物体个数
两端不同
数量相等
围成一圈
《间隔排列》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一一对应,并且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找规律的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习本课后,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找规律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找规律做铺垫。
教学目标:
结合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及其作用,并能用其解释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发展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物体,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数学的现象。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是:发现和概括规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发现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深化规律的认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将分三个过程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1.课前热身、回顾一一对应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课前热身,多媒体依次出示一副蓝花和红花散乱排列的图和一副蓝花和红花一一对应的图,让男生和女生分别观察几秒,说说哪种花多。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一一对应,并感悟一一对应的作用。
2.探索规律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小兔和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并揭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课题:间隔排列。
再让学生找一找在这幅图中是否还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间隔排列这一现象。
了解这一现象后再让学生去进一步探索一一间隔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1)首尾相同的两个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闪一下夹子、兔子、木桩。提问:你发现这样的间隔排列还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间隔排列的首尾相同。板书:首尾相同。
接着让学生将每种物体的数量填在表格中,让学生探索得到首尾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提问: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呢?引导学生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一组一组的圈一圈,让学生观察余下的是什么。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依次圈一圈手帕和夹子,木桩和篱笆。多媒体展示一一对应的方法。指出: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地观察,是一一对应。(板书一一对应)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相同时,余下的就是排在另一端的这个物体。所以排在两端的这种物体就多1。板书(排在两端的这种物体多1个)
(2)首尾不同的两个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出示兔子喜欢吃的萝卜青菜。提问:萝卜和青菜的数量相同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他们首尾的物体相同吗?引导孩子根据一一对应的方法说出首尾不同,数量相同。板书:(首尾不同,数量相同)
3.创造规律
多媒体出示操作要求,让学生先画一画,创造一组两个物体间隔排列的.图形。再让学生圈一圈,判断两种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哪种物体多?最后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你验证了规律的哪些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初步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上的关系后,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明白其中的原因,从而明确规律。
4.回顾反思
让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间隔排列》说课稿6
一、教学内容:《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通过 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 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 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 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动手操作、引探、游戏法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六、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由游戏导入新课内容,揭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1、观察排列。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情景图中的三列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从图上找到了哪 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让学生再观察,小组说说每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2、比较发现。请同桌两人一起,分别数出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较每一组的数据,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和同桌说一说再写下来。3、操作验证。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验证“为什么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物体多1”。
(三)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1、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2、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
(四)运用规律,1、解决问题。运用规律回答问题:(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2、如果把口与Ο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口有10个,Ο可能有______个。通过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间隔排列》说课稿7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 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 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动手操作、引探、游戏法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出示盒子),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猜测)
师:(出示一个黄球)问:这是什么?什么颜色?(再出示一个白球)问:现在呢?再看(又出示一个黄球),再看看(再出示一个白球)。那你们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
师:(手指着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黄球一个白球依次排列着,像这样,一个间隔着一个排列的,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情景图中的三列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从图上找到了哪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让学生再观察,小组说说每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2.比较发现。
请同桌两人一起,分别数出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较每一组的数
3.操作验证。
在其他地方,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引导学生用学具或者画符号来代替相关物体,排一排、数一数,验证发现的新规律。
师:数一数两种物体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三)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广告牌。
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线杆与广告牌,请学生观察,这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跟我们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个规律?
启发:如果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你知道有多少个广告牌吗?如果有30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2.锯木头。
多媒体课件展示锯木头情景图,并要求学生运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探索木头段数与锯的次数的关系。
3.拓展提升。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好吗?5个男生排成一排,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排1一个女生,需要几个女生?
师:如果我想排成一个圆形呢?
师:类似于这样的间隔排列,你还见到过吗?(钟表,手链)
(2)快速回答: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要栽多少棵桃树呢?
间隔排列规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感受、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能联系发现的规律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发现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听写训练。圆、三角形、圆、三角形、圆、三角形(暂停)圆和三角形一样多吗?让学生接着画圆、三角形(暂停),看来圆和三角形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2、揭示课题:像这样两个圆中间有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中间有一个圆,圆和三角形一个接着一个,一个隔着一个,我们就说圆和三角形是间隔排列的(板书:间隔排列)。
3、延伸铺垫:继续画,画得完吗?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紧接着再画一个圆、三角形,圆和三角形一样多吗(一样多)?最好做个标记来表明。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的。(板书:对应)如果再画一个圆,还一样多吗?(不一样多)谁来解释一下?(圆比三角形多一个,因为最后圆找不到一个对应的三角形了)。
二、教学新授。
1、探究规律
(1)出示情境图:(2)探讨研究:
★ 在这幅图上找间隔排列的物体(兔子和蘑菇、夹子和手帕、篱笆和柱子)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间隔排列的物体。★ 同学们对兔子和蘑菇比较感兴趣,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兔子和蘑菇。看图一起说兔子、蘑菇、兔子、蘑菇,通过说一说我们就知道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那是兔子多还是蘑菇多呢?(兔子多)你是怎么想的呢?用抽象的符号圆和三角形代替兔子和蘑菇来研究。(一个兔子对应着一个蘑菇,第一个兔子对应第一个蘑菇,第二个兔子对应着第二个蘑菇„„就这样往后,到最后一只兔子没有对应的蘑菇,那我们就想到了兔子比蘑菇多1只)★ 刚才有人说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那他们也同样多吗?仍然用抽象的符号圆和三角形代替兔子和蘑菇来研究(一个柱子对应着一个篱笆,最后一个柱子没有对应的篱笆了,就想到兔子比蘑菇多一只,也就是蘑菇比兔子少一只)。
★ 手帕和夹子是什么关系呢,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一个夹子对应着一个手帕,最后一个夹子没有对应的手帕了,就可以知道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进一步抽象成符号语言,△○△○△○„„△○(虽然不知道圆和三角形具体有几个,但知道圆和三角形是一样多的,因为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的);△○△○△○„„△○△(虽然不知道圆和三角形具体有几个,但知道圆比三角形多1个,因为前面圆和三角形是一一对应的,最后圆找不到对应的三角形)。
2、小结方法:在这里三角形表示一种物体,圆表示另一种物体,就这样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现在删去一种物体,多了一个间隔,因此我们得出物体的个数比间隔的个数多1,或者说间隔的个数比物体的个数少1。
3、回归生活:桌子和椅子(以第一小组为例,一张桌子对应着一张椅子,桌子和椅子一样多)、花纹等。
三、巩固应用。
1、研究电线杆与广告牌问题:25根电线杆之间有多少个广告牌?(闭上眼睛想一想,第一根电线杆对应着第一根广告牌,第二根电线杆对应着第二个广告牌,第25根电线杆没有对应的广告牌了,因此得出广告牌比电线杆少1)
2、热狗问题: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热狗的根数。上一层的热狗叠放在下一层热狗的间隔上,故而上一层比下一层的根数少1,画图呈现,由此引导堆木材问题。
3、找朋友:12个男孩排成一排,用●表示男生,要求每两名男生之间都一个女生●
●
●
●
●
●
●
●
●
●
●
●,要有几个女生(11);12个男生围成一圈,每两名男生之间有一个女生,需要几个女生。由此进一步引导出钟面问题。
4、手腕游戏:一只手有四个间隔,一双手有几个间隔?(两只手分开时有8个间隔,两只手一端相连有9个间隔,两只手两端相连有10个)
四、结束语。
间隔排列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8~79页。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教学过程:
(一)引入。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 ┃ × ┃ × ┃ × ┃ × ┃ × ┃
引导学生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有了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自学指导。
1、分别观察图中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方式。
2、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点?
3、认真观察乐园图,数清后把书p78表格填写完整。
4、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四、先学。
1、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能认真地自学。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板书。
五、后教 :
1、大家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学习。①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 1。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②小兔和蘑菇
生:小兔个数比蘑菇块数多 1,蘑菇块数比小兔个数少 1。师:8只小兔中间有几个蘑菇?9只小兔呢?10只小兔呢? 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 生:根据规律说就快了。③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 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 1。
2、猜想
(1)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课件出示)
(2)师: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3)师: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 生:中间物体。(课件出示)
(4)师: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用式子表示?
六、归纳总结。
师生讨论总结:“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两端相同,他们的数量相差1;如果两端不同,他们的数量正好相等”
七、联系实际,巩固规律(当堂训练)
1、练习:
马路一边有34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呢?
2、小小设计师
①桃红柳绿
(课件出示:小操场照片)
师: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温馨提示)围成一圈和排成一行规律一样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一定要认真思考哟。
学生先交流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封闭图形 :围成一圈、首尾相连、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八、盘点收获。
师: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回忆一下,你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师:这些规律都经过我们的观察分析、实验验证过。可以说,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排成一行
两端相同
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
不封闭图形
排成一行
两端不同
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封闭图形
围成一圈
首尾相连
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同步练习题
一、轻松填一填。
1、如果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共挂了7个气球,每2个气球间隔5分米,那么黑板长()分米。
2、一根木料,每据一端需4分钟,锯成10段需()分钟。
3、一条公路长35米,在路的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种一棵树,路两端都要种,一共种()棵。
4、○○○○○○在每相邻2个○之间摆2个△,一共要摆()个△。
二、按规律填数。1、3、7、11、15、()、()、()。2、5、15、25、()、()、()、65.3、121、232、343、()、()、()。
三、解决问题。
1、马路边有一行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已知广告牌有28个。那么电线杆有多少根?
2、圆形餐桌上均匀地摆放着8副碗筷。每两副碗筷中间摆着2包餐巾纸。餐桌上一共有多少包餐巾纸?
3、沿着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60棵桃树每两棵之间栽一棵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