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趣中生成--小班

2024-06-28

在兴趣中生成--小班(通用3篇)

在兴趣中生成--小班 篇1

在兴趣中生成 在主动探索中习得

——小班体育活动《小乌龟顶球》案例分析

一、活动背景:

小班幼儿比较喜欢在地上爬,也比较喜欢模仿小动物的样子,在平时讲故事时,幼儿也喜欢听有关小动物的故事,当一讲到小动物是怎样走或动时,他们就模仿个没完没了了。为了使活动能引起幼儿的注意与积极参与,选择了幼儿比较熟悉的小动物之一——小乌龟作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小班幼儿好模仿,更好动,在《纲要》中明确指出,“拥有而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根据纲要的要求,与幼儿的特点,我选择了这个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希望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亲身体验并感受游戏的乐趣,同时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的动作的协调性。所以把这个游戏的目标定为“练习边爬边用头顶球的动作,发展爬的能力。”然后再进行游戏活动时,从简到难,先让幼儿学习小乌龟的爬行动作而后再学习边爬边用头顶球的动作,把游戏的重点和难点分清,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本领从而发展幼儿的能力,丰富幼儿的经验。

二、活动实例:

活动片断一:

老师和小朋友都戴上小乌龟的头饰,“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做游戏,老师当乌龟妈妈,小朋友当小乌龟,跟妈妈一起做做早操吧!”“小乌龟”们围在妈妈的身边都积极主动地跟着“妈妈”做模仿操,转动脖子,上下肢屈伸运动、腰腹运动、跳跃运动等。评析:小班幼儿比较喜欢模仿小动物,老师以动物妈妈的角色带领幼儿进行游戏,使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更加感兴趣,活动时也更加容易进入角色。

活动片断二:

老师让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皮球,在场地上四散玩球,“孩子们,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玩呢?”一开始孩子们玩球的方法比较少,孩子们只停留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上——拍皮球。这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玩法比较单调,就再次鼓励孩子们“孩子们,我们想一想还可以怎么玩呢?除了用手玩皮球,还可以用什么进行玩球呢?”这时,有的幼儿想到把皮抛起来再用手接住,有的孩子在原地拍皮球,有的幼儿把皮球放在地上用手把球滚来滚去,有的孩子把皮球扔在地上用脚来踢,像一个足球运动员在踢足球似的,有的孩子干脆跑到大型玩具那里把皮球扔到滑滑梯上,看皮球再从上面滚下来,孩子们都用自己想到的办法在玩球,知道除了用手玩球,还可以用脚也能玩球。

评析:小班的孩子经验比较少,一开始活动都比较容易停留在过去已有的经验上,这是如果老师一味的放任孩子自己玩,也积累不起多少经验,于是在适当的时候我就再次鼓励孩子们,“想一想出了手可以玩球,还可以用什么来玩球,乘机打开幼儿的思路,活跃幼儿的思维,孩子们就把注意力从手转移到脚,使他们知道了“噢,原来脚也能玩球的。”这样幼儿就在无意中又多积累了一种经验,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活动片断三: 孩子们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玩球,这时我看到浦新杰小朋友把皮球放在地上,头低着看着皮球,我就轻轻地走到浦新杰小朋友身边“浦新杰是不是想到与大家不同的玩法了?”他笑着看着我轻轻地说“我想用头玩球。”“那你就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行。”在我的鼓励下他就大着胆子开始尝试了,只见他双手着地,双脚直着,跷起小屁股开始用头顶皮球了,可这皮球却不怎么动,而他的动作让人看起来很吃力,我就提醒他“这样是不是很累,想想看,怎样更省力一点。”在我的提醒下,他想到了双膝着地爬,只见他顺利地用头把皮球顶向前了。这时我就及时地进行表扬,并让大家一起来看浦新杰的新玩法,并让浦新杰进行示范玩法,很自然的引出游戏的主题,在通过讲解示范爬行的方法和要领后要求大家一起练,于是大家就很快地进入角色。

评析:正如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在活动中正因为“关注幼儿的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再加上及时地引导,孩子终于克服了滞留不前的胆怯情绪,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有积累到新的经验,并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片断四:

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进入“小乌龟顶球”的角色之中,高兴得把球从草地的这端顶往草地的那端,而苏嘉仪和陈天毅两个小朋友抱着皮球站在草地的边上,没有一丝想加入角色的迹象,我就走到他俩的旁边轻轻地问:“咦,你们两只小乌龟怎么啦?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呀?”他俩对我摇摇头。“那能不能告诉妈妈为什么不去顶球呢?”苏嘉仪说:“在地上爬裤子会弄脏的。”“噢,没关系的,小乌龟最勇敢不怕脏了,要是脏了,妈妈会给你细的。”有了我的安慰,她高兴地跑到草地中间加入了活动中。我又对陈天毅“哎呀,这个宝宝你是为什么不爬呀?”他怯怯地说:“我不会。”其实他根本就没有进行尝试。“没关系,跟着妈妈一起慢慢地顶好吗?妈妈知道我的宝宝都很能干的。”在我的鼓励、帮助下,他也加入到游戏的角色之中了。

评析:幼儿的个性是有个别差异的,在活动中有的孩子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并能在活动中找到乐趣,无需老师太多的干预,有的孩子则依赖性比较强,常常需要老师的肯定、鼓励和帮助才能进入角色,而苏嘉仪和陈天毅就是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孩子。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幼儿杂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悦。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对他们的活动提出要求,那么这个活动下来,他们不仅得不到锻炼,更是积累不到新的经验了。如果发现以后厉声斥责,那么他们同样也学不到真本领,经验也得不到提升、内化。

三、案例分析:

(一)教材选择的分析

在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小班的幼儿一般都比较喜欢在地上的活动,比如喜欢在地上爬来爬去,喜欢看小蚂蚁搬家,喜欢看毛毛虫,也喜欢看蜘蛛织网、吃蚊子等,他们特别好模仿、好动。而小乌龟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之一,每当讲到故事中的“小动物是怎么走的?”孩子们就情不自禁的模仿起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在新《纲要》中还提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所以生成这个活动也是相当合理与适当的。

(二)活动过程的分析

整个游戏以小乌龟为导线,贯穿整个游戏活动,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特点,通过练习学小乌龟爬,学小乌龟边爬边顶球的动作层层递进,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也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学到新的本领和技能。

在活动中老师以乌龟妈妈的身份,幼儿以小乌龟的身份进入角色,幼儿的兴趣相当高,都很快地进入角色学起小乌龟爬的动作,纷纷跟着妈妈做模仿操。做完模仿操让幼儿每人拿一个皮球自由的玩球,同时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进行玩球,如:采用站、蹲、仰、卧等姿势用头、手、脚等部位进行玩球,在玩球的过程中,一开始幼儿的动作比较单调,都是人云亦云,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及时进行指导,幼儿玩的形式就多了,有站着用手扔球的,有边跑边用脚踢球的(把皮球当成足球踢了),也有把皮球放在地上用手滚来滚去的……看到幼儿能有这一点点的进步我有点欣慰,但不能满足,于是我再次鼓励幼儿再想想还可以怎么玩,孩子们有成群的开始玩了,我发现浦新杰小朋友蹲在地上,似乎想到该怎么玩了,于是我就轻轻的走到他的身边,“浦新杰是不是想到与大家不同的玩法了?”“我想用头顶。”他轻轻地说,“那你就试一试看,能不能行。”于是他就大着胆子开始试了,他双手着地,双交直着,翘起小屁股开始用头顶球了,让人看起来很吃力,我就提醒他“这样是不是很累,想想看,怎样更省力一点,于是他想到了双膝着地爬,当他成功了我就及时进行表扬,并让大家一起来看浦新杰小朋友是怎么玩的,很自然的引出游戏的主题,再通过讲解示范爬行的方法和要求让大家一起练,于是大家就都开始模仿浦新杰小朋友的动作了。孩子们在顶球的过程中兴致都很高,开始为了让孩子们都较快地克服这个难点,先让孩子们在跑道上自由练习边爬边顶球的动作,通过几遍练习后,就让孩子们顶球进球门,从草地的一段出发,边爬边用头顶球向前方,直至将球顶进球门,这是游戏的一个难点,虽然在跑道上练过,但要边爬边顶球进球门,这是最难的,小班幼儿的方向感差,边爬边顶球使大部分幼儿不能顺利地把球顶进球门,而且在爬行的过程中还经常将鼻子擦在皮球上,但大家学得很开心。为了使幼儿能跟好地掌握这个技能,又再次进行练习,虽然方向感差,但基本上能边爬边顶球前进。孩子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了经验,最终学会了小乌龟顶球这个游戏,孩子们也得到了发展。

(三)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还存在着较多的失误。

1、教师的考虑还要全面。

在活动时虽然已考虑到孩子动作发展的差异,但一些细节还有欠考虑。比如在自由玩球前,我只提出让孩子们自由的玩球,却没有及时地向幼儿交待游戏活动的范围,以至于在自由玩球的过程中出现了有的幼儿拿着皮球跑到滑梯那边去了,把皮球仍到滑梯上进行玩;有的幼儿乱扔皮球,结果连自己的皮球扔到哪了也找不到了;有的幼儿跑的离开了老师的视线,走过去一找,他们却躲在“山洞”里互相滚皮球。有了这次的教训,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一定会注意,尽量考虑的多一点,考虑全面一点,把许多不该发生的错误消灭在未萌芽状态,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在用头顶球前进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提醒幼儿该用头的哪一部位顶球比较好,所以在顶球前进的过程中,好多小朋友在用额头顶球,这样很容易使幼儿受伤。

2、教具的准备还要充分。

还有在游戏时所用的皮球太小了,虽然在课前我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想用一个幼儿家中都有的充气球,作为活动的器材,也试着让孩子们带来,但孩子们一个都没有带来,为了能使活动正常进行,我就用这个小皮球来充当了,但由于这个皮球没有充气球的大,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都用额头在顶球,以至于鼻子擦在皮球上、草地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幼儿的鼻子因碰撞皮球而受伤出血。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在活动中也要考虑孩子的安全。

3、指导要全面,要关注到每个幼儿。

在整个活动中我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对幼儿的关注还不够全面,指导还不够深入。在活动时我只注重了大部分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却忽略了动作发展比较慢一点的个体。在大家进入角色时,却还有两个小朋友没有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我看到后虽有提醒,但没有好好引导这两个小朋友怎样参与到活动中来,对能力弱一点的幼儿指导要多一点全面一点,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但却被我忽略了,使得他们在最后的环节中没能很好地得到锻炼和练习。

4、常规教育。

一个活动效果的好与坏,最大的因素还要取决于一个班级的常规教育,但常规教育不是一两句话、一节活动课就能改变的,他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去抓、去管,有一个良好的常规,才能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现在最重的、最刻不容缓的还是常规教育,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吸取教训,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绩。

在兴趣中生成--小班 篇2

在活动中生成

【摘 要】数学思维,造就了数学的空灵和纯净。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堂,不是老师完美的演绎,而是学生精彩的生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对话、共享、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创设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数学情境,多留一点点探究时间和空间,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依托智慧正确的评价方式,学生在相互启迪中愉悦,在相互博弈中精彩,数学思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课堂里飞扬。

【关键词】数学思维;感悟;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5-0087-02

一、创设生机勃勃的情境,支撑学生思维感悟

生机勃勃的情境好比是悠扬的和弦,它可以使单调的内容变得赏心悦目,把学生引入到妙趣横生的数学世界之中,激发探索的欲望,发展数学的思维,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力地支撑着提升思维的需求。

例如,在“分一分”教学中,一开始就把玩具、书、篮子、衣服、鞋子、饮料瓶等东西零乱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学生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此时,笔者并不忙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他们思考:如果全班这么多学生都上来,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领悟到秩序能使生活有条有理,为他们自主发现和感悟分类的方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了分类的体验之后,开展“争当小小理货员”的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货架,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使学生在“悟”中获得了学习过程的深刻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实现可持续学习。课后,要求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橱、衣柜。整节课寓数学思考于生活情境中,寓自主探究于操作实践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从而领悟到数学思维所特有的魅力。

二、提供充足探究的时空,激活学生思维火花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脑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一年级学生初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交流,感悟计算的含义和算理,内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在《5以内的减法》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摆学具”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空,分三个层次抽象出算法。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汇聚和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火花,激活数学思维。

第一层次,初步学会表达图意。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看,谁来了?它们在干什么?”学生用三句话来描述每一幅图的意思,理解“去掉”的丰富含义,这样“减法”的含义就顺理成章了,顺应了学生的思维,然后再看图列式计算。算法的获得从最具体形象的看图开始,学生可以从图上直接数出结果。

第二层次,借助学具来计算。这是一个脱离实物的过程阶段,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都是看图来计算的,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助计算。请大家用小棒或圆片来摆一摆,算一算4-3等于几呢?”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理解了“减3”就是“拿(划)掉3个学具”,很容易得出“4-3=1”。

第三层次,教师出示一些口算题,学生独立计算,并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脱离一切外物的帮助,在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的基础上,与已有的“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也就是数的分合的认识联系起来,直接得出减法的结果,内化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策略优化思想和结构性思维。

三、加强数学文化的整合,丰富学生的思维情感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从而丰富思维情感。

七巧板是我国最古老的智力玩具之一。七个简简单单的几何图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五个成一定比例关系的三角形,竟能拼出千姿百态的各种图案,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留给拼者极大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其神奇之处令人震撼。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笔者充分发挥网络课的优势,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设立“阅读资料”“探索奥秘”“作品欣赏”“说说看法”等栏目,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补充了教与学的资源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自由地浏览、拼摆、比较、分析,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不断积累,提升认识,使七巧板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心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情感。

四、依托智慧正确的评价,绽放学生的思维个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到全体,用真诚的心把学生思维的纽带解开,在微风的吹拂下伴着创新起航。也许他们的发言没那么出彩,也许他们的表现有点笨拙,但教师一个含笑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凝神的倾听,对他们来说都是温暖的鼓舞,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个性之花在课堂中随处绽放。

教学乘法口诀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进而归纳出6~9的乘法口诀。而在实际计算中,学生计算能力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个别学生记不牢、记不全。此时,笔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摘苹果”“找食物”等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能力。个别口算能力较差的孩子为了想得到小礼物,积极性高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笔者不失时机地给他们机会,在鼓励中等待:“别着急,想想用哪句乘法口诀!”“你再想一想,肯定能得到小礼物!”“只要你算正确了,这只小猴就送给你了。”带动全班孩子给他们加油,耐心地等待,期待学生算得更好,学生思维的个性得到张扬。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教师给数学课堂增添一些新的“元素”,给他们搭建共享、创造的平台,他们的数学思维就会更加灵动,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课堂!

参考文献:

在兴趣中生成--小班 篇3

(南安市实验幼儿园陈艳莉)

绘画活动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基本上都是以集中活动的形式开展的,经常出现同一内容,统一方式,统一要求的情况,这就有可能造成有的内容或形式幼儿不喜欢,或有的要求太高,无法达成等。这些都会造成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违背了《纲要》精神,而区域活动的自己选择性刚好能满足幼儿的需要,避免这种情况。同时小班幼儿刚入园,绘画水平参差不期生活经验和兴趣不同,在区域活动里开展绘画活动让幼儿自己选择绘画的内容、工具、时间等,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更能做针对性的指导,下面几点做法:

一、树立信心,鼓励赞赏

小班绝大部分幼儿来园前未入托,又因为年龄小,社会知识经验欠缺,手肌肉群发育较弱等因素导致孩子们对绘画活动了解甚少,存在着十分模糊的概念,据了解75%左右的幼儿未接触过绘画活动。小班幼儿年龄小没有绘画经验,在绘画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始无终的情况,甚至有的幼儿会拿着笔观望,不知怎么画。根据这些原因,首先就得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一开始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先让幼儿在分区活动时欣赏一些最简单并让他们知道是怎么画,幼儿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原来画画就这么简单!以此来激发他们自己动手进行绘画,只要幼儿一动手画画,我就认真地对其欣赏,给予真心的称赞,于是,幼儿一画起画来浑身是劲,乐此不疲。我们在活动室的一角设立了一个展示栏,隆重的推荐幼儿的作品,及时地介绍有创意、有特色,有进步的幼儿作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在每次幼儿完成作品后,都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互相观赏和介绍。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提升自我感觉,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我们还经常开展一些绘画比赛活动,并给予“帖帖纸”作为奖励,每个孩子都有个获奖的理由,如“色彩奖”、“造型奖”、“细心奖”……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兴致盎然,绘画技能也逐渐得到进步。

二、画具多样,自己选择

提供丰富的工具材料,可以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以及不同幼儿的不同兴趣。小班幼儿更喜欢那种可以画得较大的,容易出现成果的.工具材料。不同的工具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在小班我们常让幼儿用油画棒进行绘画,这样幼儿容易觉得单调乏味。对于绘画工具的投放可多种多样,我曾尝试在区域中投放了水笔、毛笔、颜料等让幼儿进行涂色,发现孩子们对它们都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在绘画过程中我还经常投放一些多种多样且颜色须鲜艳明亮的实物。记得在一次绘画《水果盘》的活动中我投放了水果实物和水果玩具,而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大都喜欢观察色彩较实物鲜艳的水果玩具,他们还出乎意料地把水果的平切面盖在纸上印画。孩子们的行为启发了我,后来我经常在区域活动中让他们把手掌、脚印、杯盖、有花边的小盘等按在纸上进行印画,而后再进行装饰……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挂在墙上时,欢呼雀跃!

三、调动感官,学习观察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绘画之前我先指导幼儿学会观察实物的整体,如:绘画一座橱子,应先指导他们观察橱子的整体平面并说出其形状,再分部观察橱子的上、下部分的形状、颜色等。这样孩子们在脑海里形成了橱子的形状概念后就能愉快下笔了。当然,在感知实物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实物所得到的绘画效果就更好了,记得区域活动《画葡萄》前,我先引导孩子们用眼睛观察葡萄,用鼻子闻,用手上的肤觉感知,用嘴品尝……等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感知认识葡萄,而后再让孩子们尝试用多种形式进行绘画,如:让他们用手指点画,用油画棒涂画,用毛笔进行水彩画……孩子们都十分高兴地一一尝试着。

四、教给技能,及时引导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兴趣的基础,假如幼儿不知如何下笔,没有掌握一些简单绘画技能,又怎么会喜欢上画画?因此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我们须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正确的绘画技能,让孩子们在绘画时更加的得心应手;而在幼儿绘画时能及时地给予引导、纠正孩子们使用正确的技能进行绘画则更为重要。在上学期我主要教给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及涂色顺序。在幼儿涂色中我们常会发现他们涂色不均匀和方向的随意性,而当我们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后会发现他们涂色的画面比之前干净了许多,涂的色彩也均匀了许多。而在下学期我主要教孩子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的用简单线条绘画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孩子们运用图形进行组合,绘画出他们喜欢的画。在区域活动中我经常选择形象可爱、大小适中的图形卡让幼儿训练涂色,提醒他们用正确的涂色技能进行涂色。

五、言语激发,想象作画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在绘画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点拨是激发兴趣放飞想象的一把钥匙,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取到恰到好处的效果。我们可用语言让幼儿扩展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太阳》绘画活动中,我提出了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我们以前吹泡泡时发现太阳光还有什么颜色呢?”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我及时的加以肯定,结果就发现孩子们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我又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我们怎么样给太阳打扮一下呢?”孩子们开始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我们给孩子们的一些提问,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又如:小班幼儿喜欢聆听故事,他们常以自己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来绘画,来讲述自己的画面,在下学期后期的区域绘画活动中,我常让孩子们把自己熟悉的故事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使之跃然纸上。他们大多喜欢边讲故事边绘画,虽然他们画的只是简单的图形,而且有的已经脱离了故事的内容但他们画完还争着拿着自己的作品给我讲自己画面的故事。在故事《拔萝卜》的绘画中,孩子们一边唱着《拔萝卜》的歌曲,一边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红的萝卜,还在萝卜旁边画上了小花狗、小花猫等故事人物,虽然绘画故事人物的形象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但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做画,而且画得非常开心。在绘画故事《金色的房子》时,孩子们边念着“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边画着漂亮的房子……他们不仅画了色彩斑斓的房子,还添画了房子外的草地、花朵。互相观赏时,孩子们喜形于色,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互相评论着墙上的作品,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三毛流浪记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