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教案

2024-11-07

绿教学设计教案(通用8篇)

绿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多角度地细致地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理解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叠字的运用;体会文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

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2)思考: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2.投影出示字词

liǔ

léng

qióng shū

xié

薄阴

棱角

尘滓

皱缬

shíchà

móu lài

什刹

明眸善睐

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 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明确: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 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联想: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小结: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课后习题

组织学生选择大自然中的一种色彩进行写作。学习《绿》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习作

绿教学设计教案 篇2

绿

作者:宗璞

我第四次到西湖畔, 领略了一个“绿”字。它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

雨中去游灵隐, 一下车, 满目是绿。道路两旁古木参天, 苍翠欲滴, 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 有的绿得发黑, 深极了, 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 浅极了, 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路, 布满了青苔, 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里坐一会儿, 只觉得浑身凉丝丝的, 心旷神怡。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 流到平坦处, 溪水是碧澄澄的;溪水流得急了, 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 在一片绿色之上显得格外好看。

在花港观鱼, 我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 圆圆的绿叶, 或婷婷立在水上, 或宛转靠在水面, 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 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 那样鲜, 那样亮, 柳枝儿一摆, 似乎蹬着脚告诉你, 春天来了。而眼前的荷叶, 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 和杨柳是一样的。你瞧, 那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 满池的荷叶简直在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西湖漫笔》, 有删改。)

备课构想

《绿》节选自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文章先写曾3次游西湖, 却对西湖没有一个好印象, 而第4次游西湖却有了迥然不同的感受———领略了西湖的“绿”。接着着重描写了雨中灵隐的“绿”和花港观鱼的“绿”, 作者准确把握了“绿”的特点并把它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文中用了近20个表示“绿”的词语, 在多种景物、多个角度的编织映照下, 酣畅淋漓地展现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

法国现代派女作家纳塔丽·萨马特说:“文学所描写的, 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 每个作家所向往的冥冥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确实, 作品中的生活场景、人物可以虚构, 然而意境和情味却总是忠诚地反映出一个具有敏感禀赋的作者对周围景物的特殊感觉。《绿》就是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例子。宗璞在《绿》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 正如同一缕轻烟, 又好似一丝馨香, 一汪碧泉, 令人叹为观止。

宗璞, 即冯钟璞, 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 学养深厚, 气韵独特, 这样的底蕴和生活环境滋养了她的文学气质。作家孙犁说“:宗璞的文字, 明朗而有含蓄, 流畅而有余韵, 于细腻之中, 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 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 无浪费或蔓枝。可以说字字锤炼, 句句经营。”诚哉斯言!宗璞的语言特色在节选的《绿》中亦可见一斑:通篇舒展流畅, 富含音韵之美;角度丰富多样, 既有面的铺陈 (灵隐的绿) , 又有点的纵深 (花港观鱼的绿) , 似乎信笔写来, 却又妥帖安然。

在本文的教学中, 我有如下思考。

首先, 从视野的错位与审美情趣的落差中发现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描写方法的多样和语言运用的丰富。就西湖的景物来说, 学生并不陌生。然而宗璞所描绘的西湖的“绿”, 这一独特感受是建立在自身的审美经验基础上的, 是将普通的对于西湖景物的走马观花升华到一种审美情趣“绿”的悦纳。因此, 这里的“绿”对于学生既熟悉又陌生, 学生在这个文本面前就真成了“惶惑的已知者” (孙绍振语) 。这种熟悉与陌生的交织, 这种惶惑的已知, 使文本还未进入课堂已经具有了潜在的“势”———视野的错位、感觉的差异、审美情趣的落差等, 而这些, 也正是课堂的源头活水。师生一旦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课堂自然鼓荡起巨大的张力!

因此, 在本文教学中, 首先应当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去阅读, 去感受, 把自己的经验也融入课文之中。我们知道, 文学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 具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点”, 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参与文本重构, 将作品“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 与作者共同沉淀那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字里行间, 琢磨、体验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独特的“绿”的。比如作者写了灵隐和花港观鱼的绿, 其观察的角度有何不同?比如灵隐的绿作者又是如何从不同景物和层次展现的?其描写方法和语言运用又有怎样的巧妙才让我们不觉得重复和累赘?比如文本在展现散文“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征上又有怎样的自觉?

其次, 入乎其中还得出乎其外。阅读真正的意义还在于超越文本和作者, 唤醒自我, 重构独特的新意。因此, 在充分领略灵隐和花港观鱼的绿之后, 我还适度拓展, 让学生浏览宗璞《西湖漫笔》中描写苏堤、屏风山、九溪十八涧的绿, 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你记忆中的西湖是一个什么字?其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学透文本, 但又不局限于文本, 能以站立的对话的姿态重构心中的西湖。因为西湖的美,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就是因为面对它的时候, 不同的人, 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心情, 不同的季节, 不同的日子, 它都有不同的风味, 不同的样貌。怎么看, 它都是那么令人怦然心动, 流连忘返。西湖, 是一个“绿”字, 又怎一个“绿”字了得呢!我认为这是对西湖、对作者宗璞、对文本《绿》、对于学生最具有意义的解读。阅读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意义, 而文本最大的价值也在于它能为读者建构起新的意义。即使是作者宗璞, 我想她也更希望我们读懂绿, 却不满足于绿, 而是回应她描写西湖的百般妖娆, 岂是一个“绿”能写得尽的!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五年级

一、删繁就简, 直指“绿”

师:老师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朗读课文3耀5遍。你们读了吗?

生:读了。

师:怎么读的?

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好几遍。

师:是的, 课文就得认认真真地读。

生:我一遍又一遍地读, 还理解了词语。

师:这样一来, 一边读一边就能明白作者在写什么。你真会读书!

生:我已经读懂课文说的是西湖的绿。

师:太厉害了, 作者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也被你读出来了。老师看到还有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看来大家没少在读书上下工夫!正像这位同学所说的, 我们今天要和作者一起领略的正是西湖的“绿”。 (板书:绿) 一起读课题!

生: (齐读) 绿。

师:那么, 课文描写了西湖哪两个地方的绿呢?

生:课文描写了灵隐和花港观鱼的绿。 (师板书:灵隐花港观鱼)

二、走进灵隐, 沉淀“绿”

师:简简单单的绿, 作者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灵隐。请你有滋有味地朗读“灵隐的绿”这部分内容, 找准你最有感受的一处品味品味。知道什么是品味吗?品味就是你读着眼前的句子, 脑中想象着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明白了吗?

(生自由朗读、品味, 师巡视指导。)

师:好。咱们先读句子, 再谈感受。

生:“亭脚下溪水叮叮咚咚, 流到平坦处, 溪水是碧澄澄的;溪水流得急了, 水花像飞珠滚玉一样, 在一片绿色之上显得格外好看。”我读着这一句, 仿佛看到那溪水流得自然欢快, 在一片绿意盎然的草木山林中, 特别好看。

师:体会得真好!你看, 它在平坦处是———“碧澄澄”, 流得急了又是———“飞珠滚玉”一般。如果说“碧澄澄”是一整块浑然的碧玉, 那“飞珠滚玉”呢?

生:是一串串的, 有白的珠, 绿的玉。

生:我感觉是一串串的珠玉。

师:溪水的绿那真是绿得有静有动, 有缓有急啊!

生“:道路两旁古木参天, 苍翠欲滴, 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我仿佛看到道路两旁那些古木抱都抱不过来, 而且绿得苍翠欲滴, 人走在这样的路上, 感觉整个世界一下子安静了。

师:哪个词给你这样特别的感觉?

生:“苍翠欲滴”这个词让我感觉周围的树木全是绿的, 而且那绿很多, 很厚, 很浓, 都要滴落下来了。

师:这就是“苍翠欲滴”。你还从这一句的哪一处也感受到这种铺天盖地的绿?

生:从“雨丝儿也是绿的”可以感受到。

师:这有点不可思议吧?

生:我觉得是因为周围的颜色都是绿的, 而雨丝儿本来是透明的, 所以在这一片绿色的映照下, 也就成了绿的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雨丝儿在这一片绿色的映照之下, 也成了绿色的了。请大家闭上眼睛, 想象走在灵隐的道路两旁, 周围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的都是这样一种绿。你挥一挥手, 飘洒起一片碧绿的雨丝;你抬起头, 绿色就轻轻柔柔地在你脸上跳动;你抖一抖身子, 就抖落一地的绿色。我们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之中。来!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齐读, 读得很有感觉。)

【点评:此处处理得精妙绝伦:先融情想象, 再体验情境, 最后反哺朗读。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文字有呼吸, 语言有脉搏。让学生浸入语言, 切己体察。】

生:“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 有的绿得发黑, 深极了, 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 浅极了, 亮极了。”我觉得树木实在是太绿了, 都绿得发黑发蓝了。

师:你看, 远处的一层绿得发黑, 近处的一层绿得发蓝, 这树木不仅绿, 而且绿得怎样?

生:有层次, 有风味。

师:有深有浅, 有浓有淡, 挺有层次。

生:“峰下蜿蜒的小路, 布满了青苔, 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我读着这一句, 仿佛看见那条蜿蜒的小路就像一条绿色的丝带。

师:哪个词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直”字。“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好像这青苔要一直绿下去。

师:这青苔好像打定了主意, 它不绿到底———

生:决不罢休。

生:我从“布满”这个词特别感觉到了这种绿。石头砌成的小路上布满了青苔, 这已经不是石头小路, 而是青苔小路了。

师:那你想象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怎样的青苔小路?

生:一条绿油油的青苔小路。

师:请你通过朗读来表现你的理解。

(生朗读, “布满、直”读得很到位。)

师:你们感受到了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啊!一起来读!

(生读)

生:“在冷泉亭里坐一会儿, 只觉得浑身凉丝丝的, 心旷神怡。”我觉得冷泉亭周围全是绿的, 所以让人感觉凉丝丝的。

师:你们听到了吗?他品味得多好啊, 不仅读懂了文字, 而且能够透过文字读到背后那绿色葱茏、心旷神怡的景象。这才是读书呢!雨中去游灵隐, 一下车, “我们”看到树木是绿的, 雨丝儿是绿的, 青苔是绿的, 溪水是绿的。发挥想象你还感觉到什么是绿的?比如说人们坐着的石凳———

生:是绿的。

生:天空也是绿的。

生:亭子也是绿的。

生:屋顶也是绿的。

生:泥土也是绿的。

生:阳光也是绿的。

师:你真敢想。怎么阳光也成了绿色的了?

生:阳光从树的缝隙间照射下来, 映衬在绿叶中间, 自然也成了绿色的了。

师:这样想来,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这一片绿色映照之中, 连“我们”一群群游览的人也成了———

生:绿的了。

师:那灵隐的绿真可以说是———

生:满目是绿!

师:让我们一起把灵隐“满目是绿”的景象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齐读)

【点评: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文本里那些有声、有色、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的字词, 引导学生细心体味、沉吟、把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 获得了语言的滋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 我直觉得灵隐的绿真是令人目不暇接。作者把一个简单的绿表现得如此丰富多彩, 需要怎样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绘啊!现在请你快速地默读这一自然段, 把我们刚才感受到的绿的地方都圈出来, 然后说一说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地方的绿。

(生默读圈画)

生:作者从道路两旁的古木写起, 然后写了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峰下蜿蜒的小路和凉丝丝的冷泉亭, 最后写到亭脚下的溪水。

师:你发现作者写灵隐的绿是有顺序的, 什么顺序?

生:游览的顺序。

生:我觉得是从上往下的顺序。你看飞来峰上、峰下、冷泉亭、亭脚下。

师:都说得不错。作者确实是沿着游览顺序, 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无论走到哪儿, 无论写到哪儿, 作者都没忘记表现这处地方的———

生:绿。

师:没错, 看似随意地写, 写了那么多地方, 其实字里行间都是表达一个字———绿!这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这篇散文的神就是一个字———绿!不过发现这一点还不算, 写了灵隐那么多地方的绿, 你如果读得够仔细, 你会发现作者每一处的绿所展现的角度都不一样。比如第一句的“苍翠欲滴”和“雨丝儿也是绿的”, 那叫绿得有厚有薄, 厚得苍翠, 薄得透明。你能不能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琢磨琢磨灵隐其他地方的绿?

生:我觉得作者写灵隐的绿写得有浓有淡。浓是绿得发黑, 淡是绿得发蓝。

生:作者写灵隐的绿写得有缓有急。缓是碧澄澄的, 急是飞珠滚玉。

生:作者写灵隐的绿写得有轻有重。轻是凉丝丝的, 重是直绿到石头缝里。

师:哦!原来作者描写的灵隐的绿, 是这样有厚有薄、有浓有淡、有轻有重、有缓有急, 正是这些绿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叠在一起, 才形成了灵隐铺天盖地、洋洋洒洒、满目是绿的景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读雨中的灵隐。

(生读)

【点评:阅读本文, 理解并非难事。因此, 罗老师在开课之初就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体味语言和想象情境开始。而此处的纵深则更让听课者眼前一亮。在读好读透的基础上, 揣摩作者的写法思路, 甚至感悟到作者表达上的多种维度, 不免让人叫绝。如此一来, 学生不仅感受到满目是绿, 而且能发现如此磅礴、如此肆意宣泄的绿是通过多个角度的描摹和多个意象的交叠才形成的。】

三、亲近花港, 升华“绿”

师:那么花港观鱼的绿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你快速朗读花港观鱼部分, 看看你能读到什么感受。

(生自由朗读)

师: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体验过的生命的绿色。 (出示小草图片) 你们看到过小草刚长出来的样子吗?

生:小草刚长出来时是嫩嫩的, 绿绿的。

生:小草刚长出来时是翠翠的。

生:小草刚长出来时是嫩绿的, 看不大见的。

师:就像古诗里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么初春的杨柳嫩枝呢? (出示杨柳图片) 作者说:“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 那样鲜, 那样亮, 柳枝儿一摆, 似乎蹬着脚告诉你, 春天来了。”读着这句话, 哪几个词在你的眼前豁然一亮?

生“:一摆”这个词让我眼前豁然一亮。我从这“一摆”上感受到柳枝儿高兴的心情, 因为又是一个春天来了, 它要长大了。

生:我从“那样鲜, 那样亮”知道了初春的杨柳嫩枝儿非常可爱。

生:我是从“蹬”字上体会到的。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蹬”字把柳枝儿迫不及待想长大的心情写出来了。

师:是的, 作者在花港观鱼看到的新荷就是这样一种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景象!请你找到描写新荷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 读出这种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描写新荷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 生读得画面感很强。)

师:听了她的朗读, 我们简直要陶醉在这翩然起舞的新荷中了。那么你们知道“宛转”是什么意思吗?能做个宛转的样子吗?

(一生羞涩地回转身子)

师:你这一宛转, 我们马上就感觉到了新荷羞答答的样子。花港观鱼中的绿或婷婷立在水上, 或宛转靠在水面, 或跳跃满池, 或翩然起舞,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绿?

生:充满生机的绿。

生:千姿百态的绿。

生:活泼生动的绿。

生:生机蓬勃的绿。

(师板书:生机蓬勃)

师:你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绿色, 是生命的颜色”?

生:所有植物在刚刚发芽生长的时候都是绿的, 所以说“绿色, 是生命的颜色”。

生:自然界的万物在展现自己的生机和活力的时候都是绿的, 所以说“绿色, 是生命的颜色”。

【点评:从体验入手, 由小草、杨柳再到新荷, 一步一步, 由学生的经验到课文的语言, 从课文的语言走向深层的体验, 最终实现对“绿色, 是生命的颜色”的理解和悦纳。在此过程中, 具有活泼生命力的语言在学生心中积存下来, 这不仅是他们语文能力的基础, 也是其文化品质的养料。】

师:比较花港观鱼生机蓬勃的绿和灵隐的满目是绿, 同样是写“绿”,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灵隐写满目是绿, 写到了很多事物, 而且有深有浅, 有急有缓, 花港观鱼的绿其实就写了一个事物———新荷。

师:没错, 灵隐的绿是铺开来写, 写了很多事物, 而花港观鱼的绿是只聚焦一个事物———新荷来写。

生:写灵隐的绿是满目都是绿, 绿得铺天盖地。写花港观鱼的绿, 主要是写它的生机蓬勃。

师:展现了绿的不同情味。

四、拓展练笔, 张扬绿

师:一个简单的“绿”, 作者却可以表现得千姿百态, 韵味十足!请看大屏幕, 这是作者写到的西湖别处的绿。看看又有什么不同。

(出示《西湖漫笔》相关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

西湖胜景很多, 各处有不同的好处, 即便一个绿色, 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 屏风山绿得野, 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 两边都是湖水, 远水如烟, 近水着了微雨, 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 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 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 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 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 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 那样鲜嫩, 那样可爱, 使得绿荫荫的苏堤, 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 形状也很有趣, 如耕牛, 如牧人, 如树木, 如云霞, 有的整片看来, 布局宛然, 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 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 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师:知道这里的“苏公”是谁吗?

生:是苏东坡, 因为苏堤就是苏轼带领杭州人民修筑的。

师:作者还看到了西湖哪里的绿, 又有怎样的风味?

生:黄龙洞绿得幽。

生:屏风山绿得野。

生: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生:苏堤绿荫荫的。

生:苏堤绿得莽莽苍苍。

师:如果也要你像“黄龙洞绿得幽, 屏风山绿得野, 九溪十八涧绿得闲”这样用一个字来说苏堤的绿、灵隐的绿、花港观鱼的绿, 你会怎么说?

生:苏堤绿得苍。

生:苏堤绿得荫。

生:灵隐绿得满。

生:花港观鱼绿得新。

生:花港观鱼绿得活。

师:看来还是难不倒大家。老师在想, 作者写灵隐满目是绿, 写花港观鱼绿得生机蓬勃, 写苏堤绿得莽莽苍苍, 但黄龙洞、屏风山和九溪十八涧却是一带而过, 没有完全展现出来。我们能不能来试着描绘一下这三处的绿, 请你选择一处, 围绕作者说的特点“幽、野、闲”, 把这三处的绿写出来。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图片和资料, 请看大屏幕。你可以学着作者灵隐的绿多种景物集中表现的写法, 也可以仿照花港观鱼的绿只抓住新荷描写的写法。 (出示)

黄龙洞:位于栖霞岭后山, 穿过一条两边种满翠竹的山径, 景色清幽。有剑门关、紫云洞、白沙泉, 洞内还有园林、亭台、怪石、清泉、假山……

屏风山:山势不高, 然而山形十分险峻, 西侧峭壁陡立如屏风。山上林木茂盛, 如入原始森林。

九溪十八涧:景色天然, 溪水沿着山势忽左忽右, 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 又汇集了无数细流, 所以称九溪十八涧。清代俞曲园有诗云: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叮叮咚咚泉, 高高下下树。

(生练笔, 师巡视指导。)

师:写完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走在前往黄龙洞的路上, 道路两边挨挨挤挤的都是翠竹, 微风徐来, 竹声唏嘘。剑门关前苍苔密布, 石板上绿茸茸、软绵绵的, 不禁想起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句子来。紫云洞幽深静谧, 一入洞中, 便觉浑身清凉。洞内的园林全都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 置身其间, 仿佛来到世外桃源, 只剩下鸟鸣声声、泉水叮咚……

师:围绕“黄龙洞绿得幽”, 分别写了道路两边、剑门关前、紫云洞、洞内的园林, 真可谓是“鸟鸣山更幽”啊!

生:九溪不愧是九溪!举目四望, 绿意盎然, 于是九溪就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中变成一条碧绿蜿蜒的绸带。走一段, 便能看见三三两两的游人, 在一片绿色的映照之中, 有懒懒地坐着聊天的, 有轻轻地荡着水的, 有踩在溪水中感受清凉的……所有的人似乎都被九溪吸引住了, 不再匆忙, 不再焦躁, 而是这样闲庭信步, 信马由缰。

师:“九溪绿得闲”, 就抓住游人的闲, 我尤其喜欢你用的词“闲庭信步, 信马由缰”, 这就是闲, 悠闲的闲, 清闲的闲, 闲庭信步的闲。

【点评:让学生浏览《西湖漫笔》写到的苏堤、黄龙洞、屏风山、九溪十八涧的绿, 使他们既入得文本之中, 也出得文本之外。更有意义的是, 教师有强烈的语言运用意识, 寻找到了文本的“缝隙”, 引导学生尝试具体描绘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使学生的语言运用有了语境和文体的观照。课堂实践证明, 这样有清晰的落脚点、有具体方法的支撑和语境的观照的训练, 学生的语言实践就能更加舒展, 在模仿和运用中, 语言积累被盘活, 】

五、参读自我, 超越绿

师:一个“绿”字, 把西湖美丽中的精髓展现了出来。绿, 是有内涵的, 需要我们用心去领略。在作者宗璞眼中, 西湖是铺天盖地、妖娆多姿的绿, 那么在你的心中, 西湖是一个什么字呢?

生: (齐) 美!

师:这一个“美”字, 岂能表达你内心全部的感受呢?面对“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 美, 是一个多么蹩脚的字眼!

生:醉。西湖让人陶醉。

生:清。西湖给人的感觉是清清亮亮的。

生:我认为西湖是“妙”的。因为西湖有很多的景区, 而且各个景区景色都各不相同, 千姿百态, 妙不可言!

生:更。比绿还要绿, 比醉还要醉, 比清还要清。

师:善哉!西湖的美, 在任何字前还都可以加一个“更”字。千百年来, 西湖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就是因为面对它的时候, 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日子, 都有它不同的风味和样貌!怎么看, 它都是那么令人怦然心动, 流连忘返!西湖, 是一个“绿”字, 又怎一个“绿”字了得啊!

【点评:文本阅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阅读创造出自己的新意。在这里, 教师引导学生“在你心中, 西湖是一个什么字”唤醒学生作为一名欣赏者、阅读者的自觉, 不至于被文本所牵绊, 而猛然警醒自己才是阅读的主体。于是, 醉、清、妙、更……纷至沓来, 而且都带有独立的思考和体验。教学到这里, 西湖之美又逐渐自有形走向无形, 自有相走向无相, 人人都是西湖的镜子, 都能照出西湖的千般姿态, 西湖“怎一个‘绿’字了得”啊!】

教学评析

罗才军老师上《绿》一课, 引领着学生从感知语言到理解语言, 从品味语言到积累语言, 从储备语言到运用语言, 一路欣赏, 一路收获, 把语文之美浸润到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注视文字的躯体, 透视文字的灵魂, 语言运用在语境观照中水到渠成。宗璞的文字, 明朗而含蓄, 流畅而有余韵, 可以说字字锤炼, 句句经营。在“灵隐的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紧紧抓住文句中的一个个韵味点和空白点, 让学生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 对言语作品进行“具象化”, 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体验中建立内心视像, 让语言和鲜活的表象在嫁接中焕发生命的光辉, 使学生在阅读中全面立体地感受作者对灵隐的绿的独特领悟, 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在学生感受到“道路两旁古木参天, 苍翠欲滴, 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一处时, 教师改变那种单调乏味的读, 辅之以引导想象:“走在灵隐的道路两旁, 周围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的都是这样一种绿。你挥一挥手, 飘洒起一片碧绿的雨丝;你抬起头, 绿色就轻轻柔柔地在你脸上跳动;你抖一抖身子, 就抖落一地的绿色……”在学生感受到“峰下蜿蜒的小路, 布满了青苔, 直绿到了石头缝里”一处时, 教师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一次次推动学生的读:“这青苔好像打定了 主意 , 它不绿到底———决不罢休。”于是乎, 师生相携穿过字字句句的丛林, 流连于“满目是绿”之中, 被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意蕴和气息包围着, 浸润着。在顺势感悟灵隐绿的描绘是多个景物的叠加, 花港观鱼绿的描绘是聚焦新荷之后, 罗老师还引领学生尝试描摹黄龙洞、屏风山、九溪十八涧。学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经验和语言储备, 朝着“幽、野、闲”的角度, 仿照“灵隐”和“花港”的写法, 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这种运用是在课堂整体语境的浸润之下, 是在大量情境的熏染之中, 又有明确的方法作为依托之时进行的, 自然水到渠成。整个过程, 让我们见证到语文激起了学生广阔无限的想象、豁然开朗的顿悟和情思勃发的智慧。

贴近儿童生长的地面, 有效唤醒主体自觉, 建构文本新意。“文学所描写的, 永远只能是某种看不见的, 每个作家所向往的冥冥他独自一人感觉的现实。”《绿》一文中, “绿色, 生命的颜色。”貌似平朴的一句话, 实则是作者借花港观鱼灵动的绿而抒发的生命感悟。怎样让学生有所感知, 有所触动?教师采用了移情体验的形式, 由初春的“小草”引入, 迁移到“杨柳嫩枝”, 再过渡到“花港新荷”, 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 去感受, 在读中体会“摆”“蹬”的活力, 感悟新荷的活泼明亮。学生在教师的点化下, 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可爱的生命、向上的活力、蓬勃的生机。“语文的背后有言说者, 有大文化。”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 获得比视觉更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和更深邃的精神价值, 过一种和谐的、富有创造意义的生活。在充分领略了灵隐和花港观鱼的绿之后, 教师让学生浏览苏堤、屏风山、九溪十八涧的绿, 并引导:“一个‘绿’字, 把西湖美丽中的精髓展现了出来。绿, 是有内涵的, 需要我们用心去领略。”在此基础上, 教师超越文本, 再次引导:“在宗璞眼中, 西湖是铺天盖地、妖娆多姿的绿, 那么在你的心中, 西湖是一个什么字呢?”一咏三唱, 真可谓“西湖, 是一个‘绿’字, 又怎一个‘绿’字了得啊”!

《红眼睛绿眼睛》教案 篇3

【课型】唱歌综合课

【设计思路】

《红眼睛绿眼睛》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歌曲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概括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易为学生接受。在本课中,笔者以四分休止符的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准确学唱歌曲,并训练学生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培养其稳定的内心节奏感。在拓展部分,联系生活中的“红灯”和“绿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倡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音乐游戏一直贯穿其中,实现了学生在快乐课堂的有效学习。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和认识四分休止符;学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能在心里默唱《红眼睛绿眼睛》的歌曲片段。

2、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进行和停顿,并认识四分休止符;采用听唱法,引导学生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学唱歌曲;采用感受法及游戏教学法训练学生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培养学生稳定的内心节奏感以及在演唱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体验歌曲亲切而温和的情绪;学习和了解小学生应遵守的相关公共道德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四分休止符,使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能够准确休止。

2、引导和训练学生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培养学生稳定的内心节奏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红绿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红灯停绿灯行

1、帮助小鸭子用歌声来认识“红灯”和“绿灯”。

出示绿灯牌:学生唱“ga”提示小鸭子可以通行;出示红灯牌:学生唱“m”提示小鸭子停止通行。

2、教师有节奏地出示绿牌、红牌,指导学生模仿小鸭子的歌声,看到绿灯牌唱“ga”、看到红灯牌唱“m”。

如:绿 绿 绿 红 绿 绿 绿 红

ga ga ga m ga ga ga m

绿 绿 绿 绿 绿 绿 绿 红

ga ga ga ga ga ga ga m

3、教师变换手中绿灯牌和红灯牌的位置,让学生多进行几次练习。提示学生要保持稳定的速度,不能越读越快。

(设计思路:通过简单有趣的节奏游戏,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初步感受了音乐的进行和停顿。)

二、学习四分休止符

1、我们用“×”来表示绿灯,用“O”来表示红灯。练习:

×××0××X 0

×××××××O

ga ga ga m ga ga ga m ga ga ga ga ga ga ga m

2、用拍手的方式练习以下节奏,在“O”处做握拳姿势。

4/4 ×××O|×××O|××××|×××O ‖

3、师总结:在音乐中,“O”的名字叫四分休止符,看到它要休止(停顿)一拍。

(设计思路:在由易到难的节奏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四分休止符,为后面学生学唱歌曲时能够准确休止做好准备。)

三、学唱歌曲

1、出示歌谱,让学生找找歌曲中的几处四分休止符,并在其下面画上红灯作为提示。

(设计思路:对新授知识点进行巩固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

2、学生跟教师按节奏朗读歌词,四分休止符处做握拳的姿势准确休止。

(设计思路: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并熟悉歌词,为学唱奠定基础。)

3、初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4、再听录音,小声跟唱,熟悉旋律,并在休止符处用动作表示。

5、师生接唱,帮助学生记忆歌词,并激发其学唱兴趣。

6、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教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并对声音提出要求,避免喊唱。

(设计思路: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循序渐进地学唱是有必要的,在指导学生由唱会到唱好的过程中,对声音和情感提出明确的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

四、游戏:绿灯放声歌唱,红灯在心里默唱

1、请一名学生做警察举纸牌,举红灯时,教师在心里默唱,举绿灯时,教师放声歌唱;教师做警察举纸牌,学生们默唱或放声歌唱。

2、每个小组推选两名学生到前面来表演。教师举起绿灯时,学生放声歌唱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表演;教师举起红灯时,学生原地不动,悄悄地唱给自己听。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互动的音乐游戏,训练学生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培养其稳定的内心节奏感。)

五、拓展

1、学生自己判断:吸烟、鸣喇叭、走人行横道、废品扔到垃圾箱、折花踩草等行为,哪些是应该禁止的,需要亮红灯;哪些是值得提倡的,需要亮绿灯。学生们用举红绿牌的方式表现出来。

2、引导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习惯是值得倡导的,哪些是应该反对的。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自己判断和表述生活中一些行为的对错,提高学生遵守相关公共道德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自觉性。)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歌曲中的“红眼睛、绿眼睛”分别代表了红灯和绿灯。红灯停、绿灯行,希望同学们都能够遵守交通规则,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设计思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倡导学生遵纪守法,争做文明好少年。)

绿教学设计教案 篇4

〖导学创意〗

教学这篇文章,应在加强朗读的基础上,围绕音韵美、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意义,赏析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真挚情感,感悟文章表现的绿色神韵。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欣赏优美散文的基本能力,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书。〖教学目标〗

1.阅读感知,领略梅雨潭的美景。课前先学

1、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典等扫除文字障碍。

2、收集朱自清的有关资料。

3、学习课文示例圈点批注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自己感悟较深或疑惑的地方作适当的圈点批注。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生活中你们喜欢什么颜色呢?(学生思考回答)是什么原因让你对绿色那么痴迷?(针对学生回答略作评价)大自然的绿色美景无处不在,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可爱而醉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名篇《绿》,领略那一幅幅精美动人意味隽永的画面。

1、结合预习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朱自清先生。(必须用自己的话语结合资料说出自己心中的朱自清。)

三、朗读,感受音韵美。

1、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节奏等,感受全文的音乐美。文中需重读的词语,课本已作好了提示,应正确朗读。

文章第一节应读出惊异之情。第二节可读得欢快些,读出喜悦之情;第三节应读得柔和些,读出陶醉之情。

2、文章很多句中运用了许多叠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讨论后明确:文句中运用的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微微”的云,“深深”的梅雨潭,“纷纷”“点点”的水花,写出轻柔的情态,“湿湿”的山石,“油油”“滑滑”“清清”的绿意,都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描摹梅雨潭的水声用“花花花花”更是悦耳动听,韵味无穷。

3、按照上面的体会,全体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四、熟悉课文,想像体会画面美

1、学生阅读课文。

绿教学设计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

2.大胆想象,初步尝试仿编诗歌“绿树叶”。

3.感受诗歌语句带来的意境美。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对树叶有粗浅的认识。

2.《绿树叶》课件、绿树叶头饰、四个篮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播放音乐

师:小朋友,我们头上戴着什么呀?(树叶)那我们跟着音乐像小树叶一样做出不同的动作飘到我们的小椅子上吧。(老师和小朋友模仿树叶宝宝飘进活动室,坐到座位上。)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手上的是什么呀?(树叶)那是什么颜色的呀?(绿色的)那小朋友觉得这绿树叶像什么呢?(个别幼儿回答:像扇子,船)

2.小结:刚刚小朋友说了,有的树叶像扇子,有的像……,你们想象力真丰富,现在小树叶有点累了,我们把它放到椅子下面的篮筐里,让它休息一下吧。老师想把小朋友说的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我把它叫做--绿树叶。

(二)感知理解:

1.师:首先请小朋友静静的听老师念一遍。老师念得时候你们可要听仔细些,听听诗歌里说到了什么?(师念诗歌)

2.师:诗歌念完了,谁来说说看诗歌里说了些啥?(幼儿回答:绿树叶,像小扇……)

3.出示PPT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内容。

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来看看图片,回忆一下。

播放PPT2让幼儿看,师:瞧,这大树上的绿树叶,它像什么呀?(小伞)那请小朋友们看看是什么东西藏在树叶下面呀?(青青果)我们来听一听,看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播放录音,请个别幼儿复述),如果小朋友是青青果,谁来做一做藏在绿树叶下面的动作呢?(个别幼儿示范)你做的真好,我们站起来,一起来说一说、学一学他的动作。全体一起说(配上动作)师:小朋友们真棒!

播放PPT3让幼儿看,提问:那这张图片上的绿树叶,你们觉得它像什么(幼儿回答:小船等),我们接着往下看,像什么呀?谁坐在船上?(回答:小船、蚂蚁)师:哦,蚂蚁坐在船上玩。那我们还是来听听看吧。(播放录音,请两个小朋友说),你听到了什么呢?谁愿意来当一回小蚂蚁一边说一边坐在船上玩一玩?(幼儿示范)恩,你真棒!我们站起来,跟他学一学。(幼儿边说边做)

播放PPT4,师:咦,我们看看绿树叶怎么了?(落下来啦)会有谁去捡起来啊?(小朋友),小朋友捡起来做什么呀?(当扇子)那我们听听是不是这样子的。(播放录音),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学一学这两个小朋友。

播放PPT5,提问:咦!绿树叶怎么了?(变黄了,落下来了)树叶变黄飘下来代表什么季节来啦?(秋天)那我们听一听这一句是怎么念的。(播放录音,请几个小朋友说一说),我想请小朋友说说看,做一做叶子落下来的动作。(幼儿边说边做)小朋友太棒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4.小朋友说的真是好听,啊呀!我们的小树叶有点不耐烦了,他们也想跟着小朋友一起来学诗歌,我们轻轻的把他们请出来,拿在手上。(幼儿拿树叶)

下面请小朋友带着我们的小树叶跟着老师一起完整的朗诵一遍吧。我们起立,用好听的声音一起来说一说。(幼儿念)说得真好。老师发现呀,我们的女孩子念得可好了,我们再试一遍,看看男孩子念的好不好。我们说给客人老师听一听。小朋友念得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吧。好的,请坐。

(三)幼儿仿编诗歌:

1.师:其实啊,我们的大自然里有各种各样的树叶,我们来看一看他们还像什么呢?(几个幼儿回答,鼓励幼儿说:绿树叶,像、、)我们也像诗歌里说的那样,把刚才小朋友说的说成一句好听的话。让老师先来试试。(有了,绿树叶、、、)接下来我看看谁的胆子最大,也来试试。(幼儿回答)

2.师:我们把编的诗歌串起来一起说说看。(幼儿和老师边说边做动作)真了不起。

(四)延伸活动:

小朋友们真棒,啊呀,时候不早了,小树叶该回家了,让老师先来送一送,看看老师怎么送的:绿树叶,像小伞,我来把你送回家。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说说诗歌里的句子,把手上送的小树叶送回他们自己的家吧。

好了,送好的小朋友到老师身边来,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树叶,他们像什么?平时我们跟爸爸妈妈出去玩的时候,也多留心一下,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好吗?我们走吧,跟客人老师说再见。

附儿歌:《绿树叶》

绿树叶,像小伞,青青果儿藏下面。

绿树叶,像小船,蚂蚁坐在船上玩。

绿树叶,像小扇,轻轻为我把风扇。

绿树叶,变黄了,黄叶飘下是秋天。

教学反思:

本活动是学习新的诗歌并仿编诗歌,我们班的孩子在此活动之前没有接触过仿编诗歌的活动,但我们班的孩子语言能力比较强,所以对于孩子仿编诗歌我有一定的把握。

学习诗歌时我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学习诗歌,在仿编诗歌时,起初我说前半句“绿树叶,当xx”,孩子创编后半句,慢慢的孩子了解到仿编诗歌的规律,能够完整的仿编,但有的幼儿仿编的不是很押韵,这点还要慢慢渗透学习。

红 黄 绿(教案) 篇6

活动目标:1认识黄色

2能按照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分类

3对颜色产生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树叶若干,魔术瓶若干 活动过程:

1.魔术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好不好呀。仔细看哟,老师手里有一瓶装满水的瓶子,开始了。上下摇一摇。变成什么颜色了呢?(红色)(绿色)现在老师手里还有一个神奇的魔术瓶,老师想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帮老师一起变魔术。(黄色)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变魔术呢?那老师请举手安静的小朋友们一起变魔术。

教师:小朋友们,举起你们手中的魔术瓶像老师一样,上下晃动,仔细看看手中的魔术拍变成了什么颜色。举手告诉老师。

教师:手拿红色魔术瓶的小朋友举起手来。

手拿绿色魔术瓶的小朋友双手举起。

手拿黄色魔术瓶的小朋友八瓶子举起来。教师:仔细听老师说拿红色魔术瓶的小朋友们像小兔子一样跳到老师身边,轻轻的放下魔术瓶,悄悄地回到坐位上。

拿绿色魔术瓶的小朋友们像小猫一样轻轻走到老师身边,轻轻的放下魔术瓶,悄悄地回到坐位上。

拿黄色魔术瓶的小朋友们像小鸟一样飞到老师身边,轻轻的放下魔术瓶,悄悄地回到坐位上。

2.初步感知黄色,找一找周围的黄色

教师:刚才我们的魔术瓶都变成了那些颜色。(红色,绿色,黄色)那我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找找我们教室里都有哪些东西是黄色的呢?

3.游戏,送树宝宝们回家

教师:冬天来了,树宝宝被风伯伯从大树上吹了下来,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好伤心。小朋友们我们怎样帮助树宝宝们呢?(送他们回家)教师:每个小朋友们从地上每人只可以捡起一片树叶,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找到和自己树叶颜色一样的小朋友们,我们一起送他们回家。

教师:黄色树宝宝在哪?

现在,我请小朋友们送树宝宝回家。

教师:听,树妈妈说谢谢小朋友们送宝宝们回家,她有礼物送给你们哟。(红 黄 绿三种颜色的贴画)

4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颜色

5活动延伸,到教师外面找一找黄色

活动总结;小朋友们我们今天都学了什么颜色?红黄绿,那你们喜不喜欢这些颜色啊。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初探 篇7

1.1 绿道的概念

绿道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Greenway”, 世界各国由于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差异, 对绿道概念的理解和表达也不尽相同。目前, 埃亨提出的概念被广泛接受, 其指出:绿道具有生态、经济以及娱乐和审美等多种功能, 是经过规划设计并精心管理的线状或带状用地体系的一种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方式。他不仅是城市环境系统物流和能量流的绿色通道, 更是城市绿地系统各要素中具有最强生命力以及最优空间引导功能的部分。因此, 在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建设中, 充分重视绿道设计。

绿道具有线状外形轮廓、连通性、功能多样性的特点。其不仅不能够充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 绿道规划作为其他非线状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补充, 通过连接其他环境要素形成整体性很强的城市绿地系统。

1.2 作用

各国对“绿道”功能的研究与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城市内部绿地和城郊的自然环境通过绿道进行有机联系。通过绿道能够有效促进城镇从外界引入新鲜空气从而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并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此外, 由于绿道为野生动物的安全迁移提供了路线, 不仅保证了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还进一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存在和共生共乐。

从自然生态内涵出发, 以绿道为骨架形成的城市滤网, 由于深入到了城市的每个角落, 从而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生命力, 除了丰富环境景观而提高绿化率和绿视率外, 还增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维能力。绿道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其具有的方向性使得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态势, 其通过引导城市空间发育, 从而为城市空间的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态股价, 不仅有利于城市分期建设, 还能通过保护山头、水面和绿地等长远控制城市景观的生态质量和变化趋势, 从而形成三维动态的景观生态体系。

2 城市绿道形成条件

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是形成一个完整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条件。第一, 应将绿道系统作为建设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的重点。第二,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调整绿地规划, 由于城市过密的高层建筑已经成为绿色通道的瓶颈, 不利于改造城市环境建设, 因此, 应当引起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注意。第三, 依法保护规划的城市绿道, 除了不能够移作他用或随意侵占外, 还应当用“绿线”进行严格控制。第四, 明确控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切实维护廊道地区的生态, 同时为了提升廊道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还应当倡导积极主动的人工生态修复。第五, 对于进入生态廊道的项目和设施实行严格准入和限制的制度。内容上以与休闲、体育以及游赏相关;景观上应与生态绿廊的整体风貌相统一;在项目环境影响上应当坚持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原则。

3 绿道规划

3.1 城市绿道的选线

绿道的总体布局由城市绿道选线确定, 绿道设计的成败与绿道的选线有直接关系, 因此, 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绿道设计:

第一, 可行性。由于城市绿道要在已建成的、未建成的、在建的等不同性质用地之间穿行, 因此, 通过切实的调查分析是否具有加建绿道的可能性。

第二, 服务性。服务功能作为其一个主要功能, 选线时, 首先考虑商业街、居住中心以及办公区等对绿道服务各种功能需求量较大的地块。

第三, 带动性。更好的展现其周边地段的功能和价值是城市绿道的另一个特征, 因此, 选线时, 应当在城市历史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优化和促进, 从而实现绿道的经济效益。

第四, 标志性。城市的招牌和特点就是城市的标志, 因此, 选线时, 尽量将标志性建筑、城市大型广场、历史遗址以及重要门户区进行串接。

3.2 城市绿道的功能

(1) 城市绿道对于开发和利用更大范围的地段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从而提升了周边的经济效益。 (2) 城市绿道能够有效的形成城市标志性空间而营造了城市特色的风貌特征。 (3) 对于面积相同的公园和绿地相比, 绿地的周长是公园的八倍以上, 从而拥有更大的服务范围以及使用者。 (4) 城市绿道的建立除了为人们日常散步等提供活动性场所外, 还使得步行者不受机动车以及商业人流的干扰和影响。

3.3 城市绿道的结构

城市绿道由主要节点和不同类型段组成。通过多种形式的交错布局, 绿道将城市一些重要的节点连接起来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3.4 城市绿道的分类

(1) 休闲生态型:以城市的自然风貌区为依托, 让人们游览观赏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享受脱离城市喧嚣的户外休闲活动。 (2) 康体游憩型:此类主要通过结合居住区与城市公园、广场以及教育、办公区等为居民提供游览散步、绿化以及自行车等康体活动的场地和设施。 (3) 文化娱乐型:此类主要结合居住区、商业娱乐、行政办公以及工业区等为居民提供各类休闲娱乐活动的场地和设施。

4 结语

城市绿道规划的主要设计理念就是通过连接城市分散的绿色空间或主要节点, 从而形成贯穿的综合性绿色步行街道网络。由于形成的城市绿道具有完善的公共设施, 从而为居民提供了一条共休息游憩的步行道系统, 同时也方便人们到达学校、商场以及公园等重要的场所, 因此, 在城市不行系统中, 城市绿道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绿道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4.1 对自然保护的启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形成了我国的自然保护系统。由于目前我国对其作为一个岛屿进行孤立保护, 从而对于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自然保护网络。随着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 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动植物种类的剧烈降低面临了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发展迅速的东部地区最为严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器网络, 因此, 构建绿道网络对于快速城市化的懂不地区而言十分重要。

4.2 对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规划的启示

目前, 我国在建设绿化隔离带以及单个公园方面的规划和实践很多, 人工绿化隔离带随着城市的无序蔓延很大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 为了更好的发挥各个公园的生态效益以及历史文化效益等, 在设计绿道途径时, 可以在绿道系统中纳入单个公园并融入一些河流、文化路线等线形要素。

参考文献

[1]Fabos J 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s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t, 1995, 33:1-13.

[2]Ahem J.Greenwayz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130-145.

绿教学设计教案 篇8

摘要: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舒适和便捷;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带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通过分析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与原则,提出了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营造措施,希望这些措施的落实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形象、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绿道;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营造方法

城市生态绿道即城市中规划建设的绿色景观线路,如依托沿河、沿江公路建设的生态园林走廊等。生态绿道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展现城市风貌,有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形象的提升,其建设具有各种积极意义。

1 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完善

建立生态绿道、优化道路环境,有助于相邻城市绿化资源的衔接。通过生态绿道的形式将每个城市连接起来,能够建立一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具体性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通过城市绿道的建设,可恢复各个城市被建筑、河道和树木等阻断的绿化道路,逐渐完善城市的绿化功能。

1.2 有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

加强城市生态绿道的建设,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骑着单车穿梭在林间小路、可以沿着滨水步行道游玩散步、可以在公园的广场上健身和活动,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养成人们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1.3 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第一,在城市道路种植树木、花草等绿色植物,能够净化城市的空气、美化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第二,通过生态绿道对各城市间道路的连接,道路的规范性增强、人们的出行更加快速便捷,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第三,把城市的特色和特点融入到生态绿道建设中,提升城市的文化识别度,有利于宣传城市的特色文化。

2 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生态化原则

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被动的动态系统,现代,很多城市道路的建设把生态系统分成很多部分,影响了大量迁徙生物的生活规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通过对园林景观中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出更多的人工绿化道路,扩大城市人们的生活范围,给人们设计必要的娱乐和健身活动场所,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融洽。因此,在城市生态绿道设计和建设中,应不断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

2.2 地域性原则

地域文化是每个城市的“名片”,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地理条件、社会特色。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整体素质等对于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文化道路是每座城市的形象标识,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绿道对改善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地域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有效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对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提升城市的文明有重要影响。

2.3 科学化原则

城市对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有严格的绿道建设制度和规范。建设生态绿道不仅要严格按照绿道建设制度对生态绿道进行设计,还要坚持科学的规划设计。城市应结合已有的绿道园林景观体系,将其转化为城市的绿化资源,科学的规划生态绿道园林景观的方向和路线,将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的内容融入到已有的园林景观规划体系中。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特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绿道成为城市的绿色通道。

3 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措施

3.1 完善建设体系

完善我国的生态绿道建设体系,使生态绿道规划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将生态绿道管理制度引入到我国的城市建设的规划中,从社区居民到主要的社区道路,再引申到整个城市的市政道路,最后再扩展为城市的整体区域,逐渐确立从微观到宏观的全方位的绿道规划建设体系。

3.2 依据城市特点

生态绿道规划设计必须要符合當地的地貌特征、道路规划布局、自然和人文特点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全面了解,与城市原有的规划设计系统相结合进行绿道建设,既能降低建设成本,又能保护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清楚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善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3 完善配套设施

根据当地的道路条件设计园林景观服务设施、优化道路服务设施,要增加照明设施、信息系统、急救系统、休息设施、维修管理系统等,达到人们行走、游玩等目的。由于生态绿道主要是供人们游玩、观光、散步、步行及自行车的行走。因此,绿道的规划设计要合理设计交通设施、做好安全维护、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在一些特殊的路段,如河道、天桥、地道等道路设计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增加交通安全设施。如可以通过增加护栏来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通过减少人流量达到保护居民财产安全的作用。

3.4 体现人文原则

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人们的需要出发根据每个地区的特点进行设计,增加服务居民生活的功能。例如,在车流量大的道路上用绿化带隔离出一部分的人行路,既能保证人们安全,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又如在城市的中心道路上增加休息设施和服务设施;再如用花草树木的形式布置成城市道路小品、城市标志、创意造型等。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在体现人文原则的同时要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既可以美化环境,也能增加城市的趣味性。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在这两方面的推动下,把生态绿道引入到园林景观规划中具有必要性。另外,我国生态绿道的规划设计尚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招林,何昉.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J].城市规划,2012(10).

[2]崔凌霞.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6).

[3]张文今,郝振杰.绿道及其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以北京海淀区三山五园绿道为例[J].现代园艺,2015(14).

上一篇:私募基金管理人风险控制制度下一篇:席慕蓉经典爱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