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管理网

2024-10-03

毕业生就业管理网(共8篇)

毕业生就业管理网 篇1

关于2011届毕业生就业网电子信息注

册的通知

我院“毕业生就业网”注册功能现已开通,现就2011届毕业生就业网电子信息注册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2011届毕业生电子注册方法:、2011届毕业生直接登陆我院就业网站主页(网址http://218.195.80.9/),也可登陆学院网站链接(路径:咸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就业网)。

进入就业网站,在主页左边可看见“学生登录”栏,点击注册可进入注册窗口,按顺序准确填写身份证号、学号等项目(注册身份证号和学号必须和本人真实信息符合;毕业生生源地代码可通过就业网中的“查询方式”获得)。仔细检查所注册项目是否准确,确定无误后请点击“填写好了,进行下一步”按钮,此时如果毕业生注册成功,页面将显示“恭喜,您已经成功维护了您的个人信息!”字样,如果注册失败,系统将提示你注册错误的原因,应仔细核对注册信息,重新注册。

通过注册的毕业生,可选择“继续注册”完成个人基本信息填写或“退出注册”,下一次登陆完成个人基本信息填写。

2、已经通过注册的毕业生,可在就业网站主页“学生登陆”栏中填写自己的学号和设置的密码登陆,对个人基本信息进行修改和提交。

登陆成功后,可进入学生登陆控制面板,点击“修改个人信息”。仔细准确地填写个人信息,确认无误后点击“完成提交”按钮,然后等待各系部和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审核。如果毕业生填写个人基本信息真实无误,通过了审核,此时毕业生信息就已经存储到学院就业服务器数据库中,毕业生电子注册工作就基本完成,就可以通过网络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了。

二、注意事项

1、毕业生在电子注册时,所用的学号必须是本人的,而且每个学号只能注册一次。

2、如果在注册失败时,系统提示是该学号已经注册过,请毕业生带上自己的学生证或身份证到就业指导办公室(艺术楼120办公室)找管理员处理。同时,毕业生应使用自己的学号和身份证,以免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毕业生务必记牢自己的登陆密码,一旦忘记,就业指导办公室只能将该毕业生所有注册信息删除,再重新注册。

4、毕业生在进行个人基本信息填写时,最好先把所有的信息写入文档保存,再将所有信息全部拷贝到个人基本信息填写表中,一次性将信息表填写完整,确信信息正确无误后,点击“完成提交”,等待各系部和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审核。

如果该信息通过了审核,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毕业生信息的真实性,毕业生信息表中的所有信息都不能再做更改,如确有必要,只能到就业指导办公室找管理员将所有注册信息删除,重新注册。所以,毕业生在填写信息表时,务必先在文本中书写,再三思考后,将其拷贝到信息表中,完成提交。

5、毕业生照片上传具体方法是:在已经注册完成后,登陆到“学生登陆控制面板”,点击“更换二寸照片”,注意该照片不能超过100k,格式为JPG,可在Windows自带软件中通过调整照片大小改变其容量大小(小于100k即可)。

6、毕业生填写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否则将不能通过系部的审核,如果毕业生已经完成个人基本信息提交,3天后仍没有通过审核,请到各系部咨询负责老师。

7、毕业生在电子注册时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就业网站的“就业咨询栏”中咨询,或直接到学院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艺术楼120办

公室)找管理员咨询和处理,就业指导办公室老师会尽可能快地为毕业生提供帮助。

就业指导办公室

2010年9月25日

毕业生就业管理网 篇2

酒店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兴产业之一,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我国酒店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酒店管理教育和业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却一直为供需错位问题所困扰, 酒店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宾馆饭店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 专业技能人才不足, 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同时, 我国酒店管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酒店管理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许多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造成了就业与专业错位现象。一方面酒店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选择酒店就业的人越来越少。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是对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说明, 全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大都改变了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初衷, 在毕业后选择了其他行业。酒店行业对员工需求标准与旅游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 以及大学生对未来理性追求和对现实感性认识间存在的矛盾, 导致了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供需错位”。到“十二五”期末, 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由2010年的1150万人, 增加到1525万人, 每年新增旅游就业70万人。调查显示, 近年来, 酒店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据2012年1月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公布的最新五星级酒店名录显示, 全国五星级酒店已达651家, 各地待建、在建及已竣工的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的酒店项目约有500家。预计到2015年, 全国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将突破千家。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 (酒店) 专业人才达800万人, 每年缺口至少200万, 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因此,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应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前景与市场需求分析

(一) 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这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 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 入境过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 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已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目前, 我国有2.2万家旅行社、1.4万家旅游饭店、30万家住宿机构和2万个规模以上旅游景区。

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旅游人才。《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预测, 到2015年, 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149亿人, 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650万人, 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 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 高级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20年, 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能直接创造出1740万个工作岗位, 将占总体就业机会的2.3%。此规划科学预测的就业数量充分反映旅游景区与酒店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 这为酒店管理专业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二)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 我国酒店业飞速发展。据2010年统计, 我国星级饭店已达18000家, 其中五星级饭店就已经超过600家。我国星级饭店从业人员180万人, 旅游院校毕业生32.7万人, 其中高校16.5万人, 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6.2万人。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各大酒店中大专、中专甚至高中学历者仍是酒店从业人员的主体, 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较少。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尤其是国际集团化管理酒店在我国的快速增长, 旅游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 而且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国际化酒店管理能力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旺盛。这使得酒店业越来越愿意招聘和录用具有酒店管理知识背景的本科毕业生。从全国酒店管理人才市场调查情况来看, 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常受业界的欢迎, 但由于国内酒店管理本科生源数量有限, 无法满足酒店用人的需要, 酒店管理人才“卖”方市场特征非常明显。总之,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市场存在着需求总量逐年增长、供需缺口较大、供给结构不尽合理等现实问题, 酒店管理人才紧缺的形势特别严峻。

三、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ASSIST”对策

解决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问题需要高等院校、社会、学术界、业界以及毕业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 学术界应做的研究 (Academy)

专家学者应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研究。目前, 我国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供需状况与就业意向调查的研究较少, 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研究主要侧重于某特定地区, 并且很少将大学生的特定专业融入到研究的范畴。同时, 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大都偏重于情商培养等外在就业适应力的研究,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有待于作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旅游专家学者应将研究领域延伸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动态、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领域, 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供需状况和就业现状的调查, 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供需错位现象, 并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引起更多学者对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从而丰富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等相关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 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状况、就业现状和择业意向研究提供指导。

(二) 毕业生应做的努力 (Student)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就业的主体, 要实现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就业,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了解旅游企业的需求, 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 提升就业能力。热爱是干好酒店行业的第一把“利器”。首先, 从主观上加强对酒店行业的认同, 认识到在旅游服务工作中, 可以学到许多知识, 如锻炼人际沟通的技巧、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次, 从行动上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 参与教师科研、教改项目, 参加旅游考察调研、旅游策划等活动, 在培养自身旅游组织、策划、公关、创新能力的同时, 增强自身学习旅游、热爱旅游、愿意与酒店业共同成长的决心与信心。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发展空间巨大, 但受传统思想影响, 旅游服务被认为是“伺候人的活”, 因此不被众多学生尤其是家长认可与接受。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下,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一定要正视现实, 转变观念, 找准理想职业与现实就业的平衡点, 积极寻找机会就业。学生应当针对自身的思想实际, 不断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与从业积极性, 更好地投入到旅游服务工作中。

(三) 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School)

美国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艾略特曾经说过“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学校应更加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 对毕业生职业心态进行教育。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酒店行业的认同。这方面授课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 灵活的教学方法, 向学生传授与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到酒店业是新型的朝阳产业, 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 改变部分学生心中导游服务、接待服务等工作低人一等的观念, 调整学生的择业心态;此外, 可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 从培养学生对旅游的兴趣中激发对本专业的热爱。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 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程设置上, 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 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 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 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助性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此外, 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 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 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

(四) 行业应采取的对策 (Industry)

星级酒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主阵地, 学生在旅游企业能否获得较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旅游就业的质量。旅游就业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酒店业发展大环境, 另一方面需要各旅游企业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成长提供一个好的机会。旅游企业要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必须做好内部员工的培训, 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首先,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其中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人才破格提拔任用制度等, 并为员工设计好发展的“通道”, 建立起旅游企业素质型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为优秀员工提供带薪脱产培训、学习以及境外培训的机会。第二, 构建学习型组织。旅游企业可将组织培训、自我培训、跨地区培训与海外培训结合起来, 鼓励员工自发性参加各种与其工作有关的培训课程, 在旅游企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 社会应采取的策略 (Society)

宏观就业政策的改善将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本行业就业产生积极作用。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确定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同时, 改善与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的劳动、人事、户籍制度等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 促使毕业生市场更自由灵活。因此, 政府方面应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健全人才配置渠道、设置更多的职业指导师等方式, 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广大民众转变对酒店行业的偏见, 正确认识和评价旅游企业大学生员工。要认识到旅游服务工作是社会分工重要的组成部分, 使整个社会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 以提升旅游企业员工的社会地位, 为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六) 旅游管理部门应实施的方案 (Tourism)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实施技能人才培训、选拔、职称评定等系列措施, 使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方面的从业人员都有相应的职称评定, 如酒店设立高级、中级厨师等职称, 把技能人才筛选出来, 使酒店行业更加具有吸引力。各地要将旅游人才培养工程纳入到当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之中, 在岗位培训、导游培训、旅游人才信息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大力培养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旅游人才, 包括酒店经营管理、外语导游、中高级导游、旅游策划、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人才。鼓励酒店行业培育和引进一批酒店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 对旅游领军人物给予重点培养, 促使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摘要:当前, 我国酒店业发展与旅游人才就业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择业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普遍存在着“有业不就”的现象, 旅游企业的专业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解决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问题, 需要高校、社会、学术界、业界、毕业生、政府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采取“ASSIST”对策, 即学术界做好研究 (Academy) 、毕业生做积极努力 (Student) 、学校采取措施 (School) 、行业采取对策 (Industry) 、社会采取策略 (Society) 、旅游管理部门实施方案 (Tourism) 。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就业观念,供需错位

参考文献

[1]李丽, 朱巧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9) :4-5.

[2]谷慧敏, 牟晓婷.中国饭店高等教育的反思[J].旅游学刊, 2005 (4) :32-33.

毕业生就业管理网 篇3

摘 要:进入21世纪,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文科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引来各界的探讨。鉴于此,有必要在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下进一步探讨行政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2005年共有338万人, 2009年共有611万人, 2015年则达到749万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以来,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提到章程上来。党和国家针对此问题制订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及休学创业等,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整体的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总体失业率为3.8%,分年龄的统计结果表明19至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失业率达到13%。第三方教育科研机构麦可思发布数据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表明就业难的事实依旧是个头疼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却因为放低了门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大打折扣,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代替了曾经的备受青睐。但是技术类职位如汽车设计、道桥建设等就业状况良好,此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餐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1000万。由此可见,新形势的开创让大学生就业面更广的同时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就在面临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依然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物质生活而看不上服务于大众的基层职位。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压力。

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 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 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 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 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 国家政策 1999 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 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 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邵燕斐.从社会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

[3]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4]张畔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

[5]夏维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基金项目:

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困境与出路: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析》(FSYXSKY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钱诗颖: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孙健:男,安徽芜湖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规定 篇4

招生就业处是学校负责本、专科学生招生录取、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毕业生派遣的管理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全校本、专科(含高职)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

二、根据国家招生、就业方针、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具体的招生、就业规定;

三、负责学校招生、就业宣传和咨询工作;负责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资源信息,包括学校专业设置、生源情况等;

四、负责招生录取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确保招生网络安全,完成录取工作;

五、负责毕业生就业计划、就业方案的编制;牵头组织学校与用人单位工作研讨会;负责校企(事业)单位合作或联合办学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好产、学、研工作;

六、负责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安排、考核工作;

七、负责毕业生的推荐及就业推荐表的制作和审查工作;负责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负责招生、就业网站专栏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八、负责联系用人单位,组织好各类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

九、代表学校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负责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工作。

十、负责毕业生的派遣及有关遗留问题;

十一、负责就业市场调研工作,并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情况提供专业设置建议,做好每年招生与就业的工作经验总结;

十二、负责生源和就业基地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

十三、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办公室做好国防生招生、派遣工作。

毕业生就业管理网 篇5

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尽快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提升我公司的竞争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施意见》文件和**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施方案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见习目的

第一条 见习是公司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学以致用”的实践基地,是进行知识运用练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验室。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具有工作能力,使其对公司的运作、行业性质、机构设置、企业文化、日常管理和工作环境等基本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见习可为其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第二条 通过见习使见习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的需求情况有大致的了解,便于其尽快地融入社会,让见习高校毕业生具备从事所学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初步能力,并能切实地对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必要的心理准备,能够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根据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解决的办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企业工作人员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培养见习高校毕业生爱岗敬业的务实精神,有利于见习高校毕业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 管理体制和职责分工

第三条 为了使见习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妥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四条 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实行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各见习部门协助管理的体制。

第五条 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接纳录用见习(就业)的学生,为学生提供有关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安全生产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教育培训,为见习学生指派见习指导教师,安排好学生住宿。学生见习期满后,为见习学生作出考核和见习鉴定,签订劳动合同,转正定岗等;各见习部门负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卫生设施、劳动保护,并做好具体考勤和实际操作培训工作。

第三章 见习期管理细则

第六条 见习高校毕业生进入公司后,实行3-6个月的见习期。第七条 见习高校毕业生持本人身份证、毕业证(或学校相关证明)、有关资格证等个人资料到人力资源部登记、签订毕业生见习(就业)协议、办理公司各项相关手续。

第八条 公司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兑现承诺的各种福利、待遇。按时发放见习工资,及时解决学生在工作的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四章 待遇及福利

第九条 见习期间支付学生XXX元/月(其中大专学历XX元、本科学历XX元),公司提供住宿,见习期满转正后订立正式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

第十条 为见习期学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五章 目标及要求

第十一条 公司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帮助见习毕业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见习毕业生树立法制观念,增强遵章守纪意识和安全意识。

第十二条 对见习期毕业生的要求:

1、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和旷工;有事不能到岗,均应履行请假手续。

2、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尊重领导,团结同事。

3、不怕苦、不怕累,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积极完成工作任务。

4、树立远大理想,制定科学的学习和工作计划,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

第六章 考核

第十三条 见习考核分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两部分。总见习成绩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由人力资源部结合见习部门对见习人员进行考核评定。

第十四条 根据最终总评结果,公司根据发展实际,考虑对优秀见习毕业生转正定岗。成绩不合格者,终止其见习合同,予以解聘。

第十五条 本制度自**年**月**日起实施。

毕业生就业管理网 篇6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管理办法(试行)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院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各自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就业协议书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和标志。为了维护就业协议书的严肃性,切实保证相关各方的利益,结合相关规定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管理办法:

一、就业协议数的印制

第一条就业协议书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统一监制。标有学院代码及协议书编号。

第二条 就业协议书一式四份,采用自带复写纸张印制,复印无效。

二、协议书的发放

第三条学院各系部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为本系的就业协议书发放、审核、盖章负责人。

第四条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书由学院各系部统一发放,协议书一式四份,系部在严格审查毕业生资格的基础上,在协议书系部意见栏处签字、加盖公章登记备案后发放给毕业生,随后到学院招生就业处指导中心加盖就业部门意见公章。与单位签约盖章后,用人单位、毕业生各执一份,第三、四联交回各系部。

第五条每份协议书都打有协议书编号,每个协议书编号具有唯一性,只

对应相应的一名毕业生。每名毕业生只有唯一一份属于自己的就业协议书。

第六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一律以原件为准,复印件无效。不得转借、转让他人。不需要使用的应退还学院,凡复制或转借、转让他人使用的,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或给予纪律处分。由于转借、转让使用造成他人违约或被用人单位追究违约责任等其他相关后果的,转让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七条协议书一经发放,请务必妥善保存,谨防丢失。一旦丢失,申领新协议书的程序如下:

1、与系部就业指导负责老师取得联系,出具协议书丢失的书面情况说明;

2、如空白协议书丢失,需在市级报纸上挂失;如已签约协议书丢失,需在省级报纸上挂失;如用人单位丢失,需由用人单位出具相应证明;

3、持协议书丢失的书面情况说明和挂失单据或单位证明到系部就业指导负责老师处领取协议书丢失申领表(以上材料均需为原件,复印及传真件无效)按相关规定办理申领手续;

3、申领新协议书的申请表需依次经毕业生班辅导员、系部负责人、招生就业处处长签字同意后,方可到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申领新的就业协议书。

4、因协议书丢失造成违约或被用人单位追究违约责任等其他相关后果的,丢失者承担全部责任。

第八条骗取、伪造就业协议书,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毕业生自己承担;情节严重的,学院将给予严肃处理。

三、协议书的填写

第九条协议书中各项内容如实填写、字迹工整、清晰。

第十条用人单位提出其他附加协议时,请在“备注”栏填写,并由单位签字或盖章、毕业生签字。

四、签订协议书

第十一条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前,要认真了解和掌握国家就业政策和规定,要认真研究协议书中的条款内容。

第十二条对于无人事权的单位,除了用人单位须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还必须加盖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公章,以示同意录用。

第十三条每名毕业生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

第十四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的程序如下:、毕业生到所在系部领取就业协议书,系部在审核、登记备案后发放给毕业生。、毕业生认真填写个人基本情况一栏;、毕业生到系部签字并加盖公章;、毕业生到学院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签字并加盖公章;、用人单位填写单位基本信息并签字、盖章;对于无人事权的单位其上级主管部门亦需签字、盖章;填写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毕业生持签约好的就业协议,到所在系部上交第三、第四联留存联,第一、二联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各执一份;、各系部汇总数据和学生就业协议书交至学院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后存档,在毕业生离校时统一到自治区教育厅办理报到证等相关手续。

五、违约处理

第十五条就业协议书签订生效后,原则上不允许违约,因特殊情况其中一方提出违约的,须经学院和另一方同意后才能办理违约手续,并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六条各系部应本着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院三方负责的态度,对毕业生违约问题负有审核、教育和引导的责任。

第十七条各系部就业工作负责老师对毕业生提出的解约理由应仔细审核,对不存在特殊情况的毕业生,应予以批评教育,引导其诚信就业。第十八条报考研究生的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应将报考研究生的有关事宜告知用人单位,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在就业协议书上备注栏标注“该学生已报考研究生,若被录取本协议书失效”字样,并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签字盖章。通过研究生考试被录取后,应及时告知用人单位取得谅解,并向学院出示有关证明,不按违约对待。

第十九条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应尽快将协议书归还学院,并注明录取学院。第二十条对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而被录取为研究生的毕业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已与用人单位约定不报考研究生,但事后报考研究生而被录取要求攻读研究生的;、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未与用人单位约定报考研究生的事宜,事后报考研究生而被录取经与用人单位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用人单位不予谅解,拒不出具退函而毕业生本人坚持攻读研究生的;、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未与用人单位约定报考研究生的事宜而毕业生本人私自标注了“该同学已报考研究生,若被录取本协议书失效”字样的弄虚作假者。、被录取研究生后,拒不通知用人单位,而被用人单位追究违约责任的。第二十一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如有以下行为,就业指导办公室将不再为其发放就业协议书,亦不再负责推荐其就业:

1、求职过程中恶意竞争,对学院声誉和其他同学求职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

2、与用人单位签约过程中,故意错误填写个人信息或不签字,并以此为理由要求违约的;

3、签约后超过三周内未将就业协议书第三、四联送达学院所在系部的;

4、不征得院、系意见而直接联系用人单位出具解约函,要求办理违约的;

5、假称协议书丢失、损毁或其他理由试图骗领新协议书的。

第二十二条此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由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毕业生解除三方《就业协议书》申请表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重新申领申请表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招生就业处

毕业生就业管理网 篇7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 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 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 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 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国家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 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摘要:随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通过开展就业评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于对安徽省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供需契合测量指标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形成原因。最后,探讨了改进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供需契合水平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就业调查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3]徐俊杰,洪亮,何常青.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2(36):84-86.

[4]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2011,34(9):35-37.

毕业生就业管理网 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 高职 就业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女校,致力于女性素质教育,以培养高尚人格、高雅气质、良好行为规范的高技能女性专门人才和高a素质劳动者为目标,招生对象仅限于女性学生。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4年,培养面向珠三角区域,辐射广东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四自”精神,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女性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毕业生既懂得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外贸、财务、营销方面的知识,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管理及相关工作。

为了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教研室对04、05、06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主要采取了实地走访、电话调查、QQ问询、邮件联系等方式,调查总人数3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3.4%。利用谈话和问卷形式,获取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所有制性质、就业地区分布、工作单位行业性质、工作满意程度、工作适应性、薪资水平、思想状况、实际技能的运用等信息。经过分析整理后得到调查报告,对进一步探询社会需求,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建设实训基地,專业建设,以及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分析

下面从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所有制性质、就业地区分布、工作单位行业性质、工作满意程度、工作适应性、薪资水平等六个方面来分析。

1. 毕业生工作单位所有制性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有6%在国营企业就业(例如:中山市神湾农村信用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中山市邮政局集邮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有15%在三资企业(例如:美国皇家空调设备工程(广东)有限公司,海伊特纺织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广州市颐达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绝大多数在民营企业就业,比例高达79%。由此可见本专业毕业生工作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民企吸纳毕业生最多。一方面反映了珠三角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透视出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已经调整到位,相对优厚的待遇以及锻炼发展的空间成为择业首要因素。还需要说明招聘单位的客观情况,目前虽然的确有不少国有、外资企业愿意培养新人,每年都会招聘一些应届毕业生,但是绝大多数国企、外企在选拔大学生时都会比较看重其是否名校出身,如果是高职生,就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一般只招聘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能独当一面的熟手。由于外企和国企对应届高职毕业生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因此应届高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只能比较现实地将更多的目光盯住民营企业。

2.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调查数据显示,在广州市内就业的毕业生占42%,在深圳就业的毕业生占16%,在佛山就业的毕业生占11%,在珠海就业的毕业生占4% ,在东莞就业的毕业生占6%,在中山就业的毕业生占3%,其他地区就业的占18%,包括河源、梅州、潮州等地。由此可见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占95%以上。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大部分生源来自广东省内,区域性办学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广东省,服务于广东省经济发展。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市场空间广阔,就业机会多,每年会吸纳大量毕业生在此就业。另外珠三角地区商品市场发达,为物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带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汇聚7万多家制造企业,拥有密集的交通设施,还集中了五大机场和五大港口,每周国际航班1600个以上。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拥有国际贸易知识以及国际物流方面的知识的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只要具有基本的素质以及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善于吃苦耐劳,一般都能有就业机会。事实证明,我们必须紧贴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设置专业,对应岗位需求开设课程,正确定位培养方向,方能在市场竞争中长远发展。

3. 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性质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制造型企业就业的占27%,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占15%,在货代企业的占13%,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36%,在其他服务业工作的占9%。

由于物流服务深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涉及物流的岗位就不仅仅是物流公司这样的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还有货代公司、报关行、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等。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岗位群定位为物流企业、货代企业、商贸企业和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物流岗位,从调查数据来看,毕业生对口率达到91%。以上数据是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平均值,如果再仔细分析历年情况,则有明显差异。04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3%,在物流企业和货代企业工作的人数占当年毕业生的76.7%,当时广东省经济并没有受任何外部影响,物流行业发展形势良好。05届和06届毕业生连续遭遇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对广东省企业的波及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广东省出口量剧减,使大量中小企业濒临倒闭、大企业被迫停工停产,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家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许多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或消费领域的行业率先复苏,就给毕业生带来了就业机会,因此09届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单位就是在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

4. 毕业生工作满意程度

鉴于工作满意程度、工作适应性、工资薪酬对于每个走向社会,独立工作的人都是敏感话题,以下三项调查并没有针对全部毕业生,也无法做到。经过抽样调查筛除虚假回答,毕业生对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认为满意的约占 25%左右,65%的学生对自己现在的工作认为基本满意,对工作不满意或很难说的占10%。在人才流动这个大环境下,毕业生跳槽换工作或职业的现象不鲜见,调查发现许多毕业生认为第一份工作薪水可以要求低一些,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当她们已掌握了不少专业以及沟通方面的技能,在积累了社会经验后,视情况会选择跳槽来改变目前的状况,获得更高薪水或更好的发展前景,据统计毕业生工作更换率达到了9.7%。此外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冲击很大,企业不仅缩减了毕业生的招聘计划,导致09届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困难,一次性就业率只达到70%。而且招聘企业也相应大幅度降低薪水待遇,以及刚毕业的学生随时可能面临公司倒闭或裁员危机,09届毕业生自称工作满意的只占当年毕业生的7.8%。还有11%的毕业生反映遭遇过性别歧视,而且09届毕业生居多。

5. 毕业生工作适应性

因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已经系统性学习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部分学生的业务素质获得企业的首肯,在佛山一家货代公司工作的一个学生经过短短一年的工作经历就被提升为操作主管,还有一个在物流公司工作的学生被任命为报关组组长。在工作中,毕业生谈到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求职取胜的关键因素。她们建议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学校,多与社会接触,与社会上各层面的人多交流,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调整心态,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提高就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加就业取胜的信心和把握。当问及何种企业容易找工作,70.4%毕业生认为货代行业对女性毕业生的门槛低,事实也是货代企业里女性就业者居多。其次有18.2%毕业生认为应聘客户服务岗位容易,但是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部分毕业生无法适应客户服务的岗位要求而离职。最后一些精细工作适合女性,如物料员、采购员、商务代表、系统操作员等,但是物流现场操作,如收发货、配送,则女性无法与男性竞争。

6.毕业生薪资待遇水平

经过初步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期薪水在1500-2300元之间,有56.9%的毕业生其公司遵照《新劳动法》规定,为员工购买了四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少量企业可以为女员工购买生育保险,一般只有国有企业才能享受到公积金待遇。大部分毕业生已经了解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因此对自己的薪水定位是比较理智的,这也反映出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心态是积极的。在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毕业生能正确地审视了自己能力,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言谈中发现她们认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今后更高的薪酬充满希望。当问到毕业生,找工作时最看重什么,很多毕业生回答思路就是“先就业后择业”,重点从薪水待遇、工作城市、专业对口、企业实力、爱好兴趣、未来发展等来考虑。

三、调查反思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立足于区域经济特点,面向本地区培养能够从事一线岗位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五年来,坚持满足市场需要为导向,一直致力于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力图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尤其所培养的学生全是女性学生,如何在同类高职院校中脫颖而出,如何紧紧抓住物流行业女性适任岗位,如何提高女性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不断思索进取。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以及对几年来专业教学的反思,有四个方面亟需改善:

第一,专业培养方向需明确。综观广东省高职院校,随着物流业升温,几乎每家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都能适应如仓储、运输、装卸、理货等简单操作,同质化现象严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是纯女性学生,仅仅是搬货理货等工作是无法与男性学生竞争。我们的培养方向定位是物流客服和国际货代,事实证明我们的培养方向是正确的,女性毕业生也主要在此寻找合适的岗位,今后应该加强对这类岗位的调研分析。

第二,专业教学计划需完善。本专业教学计划一般一年修订一次,所以每一届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这里有个瓶颈需要解决,即课程里的交叉重叠。从知识系统化角度而言,这无可非议,毕竟一门课也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辅助或铺垫。但是这些现象太多就很不正常,如毕业生反映物流基础概念,《物流设施设备》、《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国际物流》都用了大量篇幅来讲解,而可操作性即技能知识又太少,因此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补课”,这提醒我们教学计划里设置的抽象理论教学过度,用于岗位操作的实践知识教学又不够。

第三,专业实训实习需强化。毕业生反馈信息种提到在校期间实训实习机会不够,且实训实习属于低水平训练,她们到了企业有时很尴尬。对于女性,企业不会委派体力活,但是动手动脑强度大,如主管要求在10分钟内输完50份业务单,用EXCEL筛选数据做出图表,接电话不知道如何处理刁蛮无理的客户,文件的打印复印或传真不知道如何处理……总之毕业生缺乏办公环境的认识,对岗位操作的日常工具不能得心应手。对于这些现象既有企业客观原因,也有学校老师主管原因。客观原因上,任何一个物流企业都不能同时接纳大批量女性学生的实习,因为物流企业适任女性岗位是客服、会计、人事、秘书等,大规模实习实所不易。教师也没有开动脑筋,思考设计出更多符合企业操作的实训,以往的实训过多停留在案例讲解、课堂模拟等“抽象式”实训,学生缺乏实战感,无法真正领会岗位操作。现在我院正在建设中央财政扶持的国家级物流实训基地,这对强化校内实训是个良好的契机,今后要思考如何拓展校外实习,探索校企合作的共赢点。

第四,专业课程教材需重塑。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是学生学习的导引器,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决定能否胜任企业岗位需要。可惜以往的教材,偏重于理论讲授,高职教材更是本科教材的“缩略版”,可操作性差,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也提到学校课本里学的理论知识不适用,她们更需要能指导具体操作的理论。因此高职教材不能象本科教材那样注重学科完整性、系统性,而应该注重实用性、指导性,有必要对物流教材内容重塑。教材应该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士联合编写,编写的思路应该是以任务驱动,即学习一门课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完成任务就需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五年来不断成长壮大,师资力量增强,目前已经拥有两名博士、两名高级工程师、一名高级物流师。今后专业的发展思路应该基于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并对本专业两个培养方向:物流客服和国际货代的岗位做细化分析,以利于教学计划的修订,体现专业特色,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教材编写工作,拓展校企合作。

课题项目:

①广东女子职业技术技术学院2008年——2010年重点项目(A08006) ;

②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2009tjk154);

③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2009tjk1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雨蓉.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J].中外物流,2007,(4),47-49.

[2]陈韩梅.论企业招聘物流人才的知识技能标准体系[J].物流科技,2005.VoL.28.117:67-69.

[3]陶广华.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J].价格月刊,2005,(12),22-23.

上一篇:紫云自治县2011—2015年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下一篇:于成长的烦恼的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