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背景音乐,优化政治课堂

2024-10-16

借助背景音乐,优化政治课堂(精选10篇)

借助背景音乐,优化政治课堂 篇1

一、中职政治教学的问题分析

中职学生, 自身心智的发育已经逐渐的迈向了成熟的阶段,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经过这个阶段以后, 自身政治思想的核心就已经成型, 这也表明, 中职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方面,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但政治课堂教学, 对于大部分的中职学校来说, 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这是因为多数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线的、基层的技能型工作人员, 本身对于思想政治的要求并不严格, 因此导致没有实际技术的政治课堂教学, 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另一方面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过于低效。

首先, 中职政治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老师在政治课堂中的教学内容, 只是照搬的教材上的内容, 所教授的内容离不开教材上的条框, 教学内容严重受到教材的限制。而且在政治课堂上, 中职学生的学习形式比较被动, 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只是老师在单方面的进行讲解, 学生只是在安静的接收, 就导致了教师很难明确的知道自身政治教学的短期实效性。还有部分政治老师, 自己对政治教学就不够重视, 老师会认为中职学生对于政治思想没有自我思考的能力, 所以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死记硬背”, 这就容易导致让学生认为, 学习政治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任何影响, 从而令中职学生忽视政治教学, 从根本上降低了政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以往的中职政治教学, 因为教学目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所以老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只重视速度, 即:老师讲, 学生听和记。想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心理, 即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自我学习意识很容易理解, 就是学生想要学的欲望。而当学生拥有了自我学习的意识, 也代表了中职学生对政治知识有了兴趣, 对政治课堂有了积极的参与态度。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需要做的是把过于理论和刻板化的政治教学, 结合实际的、生活化的故事, 首先要拉近学生与政治的距离, 改变学生对政治遥不可及的印象。其次, 以学生日常中可以接触到的政治问题, 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则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步, 即:自我学习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 不等同于离开课堂后学生的学习方式, 还有一部分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思考、分析是政治学习关键部分, 通过对每一个问题和观点不断进行换位思考、结合实际的分析研究, 才可以做到深入了解政治知识。如:一幅政治图画, 上面是在一个农村中, 竖立着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从表面上看, 学生都会知道这幅图画表现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政治思想, 但仅此而已。学生并没有通过这幅图画或相应的文字, 学习到任何可以实际运用的政治知识。因此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如果自己生活在农村或自己是新农村建设、开发的执行人员, 应当怎样做。在这里应先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把自己的主要观点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集思广益, 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分享交流, 来完善自己的想法,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最终的观点。这样学生在相对自由和积极的学习环境中, 自身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对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政治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在中职课堂政治教学过程中, 多数的学生都会认为政治是属于政府官员、教育家、思想家等专家的。当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政治时, 就好比面对两座陌生的、高不可攀的山峰。学生自己即使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不明白的地方, 也不敢表达。学习的根本意义, 是实际的运用, 如果中职学生学习政治, 但连使用的想法和能力都没有, 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针对这方面, 政治老师可以根据某一个知识点, 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政治事件或故事, 令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喜好为基础去查找教学的相关内容, 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然后老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 抽取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去分享自己喜欢的政治话题等。在这部分, 老师还可以加入读后感的部分, 通过让学生去分析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来代替传统枯燥的政治作业, 改变学生以应付任务的心态去完成作业的情况。把政治课堂教学, 从复制和传输, 变为学生去积极的参与、分析到最后的表达, 这才是提高中职课堂实效性的核心所在。于此同时, 老师需要注意的是, 在培养学生政治表达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 自身引导和从旁协助的方式, 即不能过于放任学生自由, 导致学生的政治思想出现偏差, 也不能过于干扰学生的想法, 压迫学生的个性成长。

四、结语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分短期和长期两部分, 在这里中职的政治老师需要注意, 不能因为注重短期的实效性, 而过多采用统一思想的教学方式, 但也不能过于在意长期的教学实效性, 从而导致学生最后自身也没有拥有一个明确的政治思想。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不断更新和落实,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教学的新方向, 因此针对学生思想文化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各中职院校的重视。在中职政治教学中, 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千篇一律的统一性教学模式, 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则是通过分析中职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来探析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中职政治,课堂实效性,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军康.中职政治课堂教学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年08期:127

借助背景音乐,优化政治课堂 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24-01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及高考升学率目标的教学理念,转变陈旧老化的教学模式,体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一致。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制约因素,以学生为本,优化进课堂教学,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提倡学生自主讨论与合作学习,多采用互动式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去讲课,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要学”为“想学”,从而提高进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注重多维度备课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准备、统筹兼顾,在备课理念上,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努力塑造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在备课方式上,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在备课重心上,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在备课内容上,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放的课程整合。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方面出发,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利用一切有效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实现多维度备课。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任课教师,自然也就会喜欢上该教师所教授的科目,也就是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缺乏爱的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理念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和情感教育,造成学生自身言行的分离和师生间感情上的分离,从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反感。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平等的教学观念,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每个人在教师的心中都是平等的、优秀的,尊重、关心、爱护并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都愿意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他们争取做得更好的斗志。

三、构建互动式的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应当是教学的主体,而不能被动地成为旁观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导向,在教学活动中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不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方式,而是要转变为教师听学生讲、教师回答学生提问这样的方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政治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出探究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之后让学生来回答,让学生讲教师听。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宽广度必将得到有效提高,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在全班交流,学生的参与热情将会明显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善于梳理、搜集、提出问题,对小组其他同学及教师提出质疑,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筛选整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实践证明,采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知识性目标,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合作意识方面作用还非常明显,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将生活注入政治课堂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同的板块中,其中的经济学部分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很多抽象、生涩的经济学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价值规律、价值、价格等,这些词汇相近,内容却不同,又不容易区别开来。这些名词应用的频率比较高,学生对这些概念认识模糊。于是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课前就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实践调查方面的作业,要求学生到生活实际中学习这些问题。

五、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保障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的进行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性和生动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政治教学,则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的知识,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细心呵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 仲召朋.如何构建理想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J].考试周刊,2012(94)

[3] 倪敬恩.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思索[J].网友世界,2013(22)

借助背景音乐,优化政治课堂 篇3

【摘要】初中政治是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必修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如今的初中政治教学实际状况并不乐观,其中存在着种种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仍以传统为主,缺乏创新,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等,因此,在如今新课改之风深入盛行的大背景下,身为初中政治教师的我们,必须依据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使政治教学效率获得大幅度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策略 教学效率 导入 教学情境 课外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0-01

那么,面对如今初中政治教学的种种窘境,我们究竟该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才能促使政治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呢?下面,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实际,尝试从这三方面,对此论题进行详细说明与论述。

一、进行设疑式课堂导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所以,作为课堂学习的引领着,我们绝不能忽视此环节,或者对此环节敷衍了事,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做到高效导入,从而将学生学习思维引入一片新天地,启迪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思考、去探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若我们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极为迫切和渴望的心理,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所以,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我们就可进行设疑式课堂导入,以此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我爱我家》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们小时候都发生过哪些趣事?2)在你的家庭中,是否发生过让你感动的事?你有什么感受?3)你觉得你父母的优点是什么?能否说说父母对自己家庭的主要贡献?4)你能说说对母爱和父爱的认识吗?5)当你们的父母发生了矛盾,你是如何做的?6)若你们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下岗怎么办?为了使你的家庭更加美满,你应该做些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回答,因为与学生日常生活极为接近,所以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也都积极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着思考与探究。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设计课堂疑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正式学习本节知识时,学生自然会水到渠成地投入其中,从而获得较高的政治学习质量。

二、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即要求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所以,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单纯的理论式说教,我们还应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政治知识后,为学生创设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从而增强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礼貌显魅力》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对人有礼貌的主要表现和礼貌的意义之后,我为学生创设了以下几种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1)甲乙两名同学去买书,因为甲乙两人的态度不同,而受到了售货员的不同对待;2)客人去饭店吃饭,态度一直蛮横、无礼,但服务员始终带着微笑服务,于是客人感觉到了惭愧;3)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差,两位老师分别和他进行了沟通与交流,一位教师使用指责、训斥的语气,另一位教师则使用亲和、顾及对方自尊的方式,于是,这位学生面对两位老师的不用教育方法,具有不同的学习态度。这样,我通过让学生对这些情景进行合作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增强了政治课堂趣味性,也使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认识与感知,提高了学习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运用技能

封闭式的学习环境、枯燥乏味的语言说教,早已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和抵抗心理,而且这样的教学后果是只能让学生掌握表面的政治理论知识,并不能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所以,我们除了每周固定于课堂上的政治教学,还应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政治的乐趣与价值,并以此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运用技能。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维护消费者权益》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消费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后,我就要求学生5人为一组,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学校附近各大消费场所中,对一些消费者进行调查,主要调查问题为:认为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合格、科学?在消费过程中,是否有过权益被侵犯的经历?如果有,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的?然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记录整理,对于消费权益受到侵害而没有维权的,要求学生对他们介绍维护权益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我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生活经历,锻炼了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也帮助学生强化了对政治知识的运用技能,从而在以后生活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我们一定要依据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科教学特点,精心选择教学策略,使初中政治教学效率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获得最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晓莉《提高初中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措施探析》[J]求知导刊2014-04-15

借助背景音乐,优化政治课堂 篇4

【内容提要】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解决政治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情境 整合优化 政治课教学

中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政治理论知识,更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政治、经济和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上述政治课教学目标,我们广大政治教师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利用CAI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一、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现实问题是具体多样的,但政治知识大多是纯理论的知识,往往深奥、抽象,形成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与实际问题的具体性的矛盾。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教育效果一直是我们政治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模拟现实情境,将文字、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送送给学生,还可以自由拆卸,自由的放大、缩小,且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政治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一个模拟实际的典型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地参与。这比学生直接接触现实,获得知识有时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本人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教学中,具体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整合优化政治课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二、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设

1、巧设话题,导入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雅典奥运会是学生热衷于讨论的问题,提起我国体育健儿为祖国赢得了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都能答上来。所以我一开头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你们知道我国共获得多少块金牌,主要分布在哪些项目上,然后顺水推舟地说:我国的体育健儿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相信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为中国健儿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我想你们一定想再欣赏一下我国体育健儿的风采吧!(播放体育健儿夺冠的片断)

在学生兴奋之余,教师及时引入议题:我国的体育健儿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他们无疑是事业的成功者。然而,对他们的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他们的成功是苦练加巧练的结果,也有人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在于有好的机遇。你们认为怎样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个别发言。但学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派别,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说谁有理,但究竟谁更有理呢?当这个时候,可以说水到渠成,教师点明课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与这个话题有关的哲学问题:事物发展的原因。

这样,直观、形象、生动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避免了单凭教师“独白”的平淡开头,同时为学生探究打下了伏笔。

2、忆旧育新,层层深入

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讲授新知识一般要求复习旧知识,这也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点和长处。因此我在讲授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求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如什么是发展和联系,发展和联系的关系怎样,什么是因果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出示动画《小鸡的出生》(见下图),让学生在小鸡的“叽叽叽”的叫声中,思考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

同学通过思考和讨论,一般就能回答出:要孵化出小鸡必须要有种蛋和适宜的温度等。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有种蛋或者只有适宜的温度能不能孵化出小鸡,学生一定会知道不能。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学生知道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教师就可以点明这里所讲的内因和外因的“因”就是指矛盾。

教师在此时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作用是否一样?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演示图片《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见下图)。请同学思考:同样的温度和湿度下,为什么鸡蛋只能变小鸡,鸭蛋只能变小鸭,而石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从图中可以比较、讨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在了解了内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中的作用。

出示动画:孵化器(见下图)。

教师请学生比较思考:同样的鸡蛋为什么在不同的温度下,结果不同?从中得出外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作用: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到加速、促进或延缓、促退的作用。然后请同学们举例印证上述观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那么,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都一样大? 提问:古莲子为什么会沉睡千年?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师小结,并出示《小结》:综上所述,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内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原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课堂总结与练习

三、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应注意与时事材料或客观事例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必须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情境。设计真实情境,有利于克服政治课教学枯燥的理论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把真实的情境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特点。

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考虑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表述思想。我们在情境探究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应该设计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充分的讨论,提取有效信息,来发现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在实际的多媒体情境创设时,我们往往容易忽略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实际上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才能对教学情境所展现的整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作出必要的反思,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体系,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3、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媒体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在形式、内容上,都应该有相应的不同的安排,这一点虽然是我们已有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被我们忽略。这需要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努力更新教学观念,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4、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实现各种教学情境的优势互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各有各的长处,多媒体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传统教学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决不能全盘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如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有思考和把要点记下来的时间,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影响效率。

5、为学生创设必要的课外多媒体学习情境,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情境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许多家长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为自己的孩子配备了电脑。教师应该考虑课外的多媒体教学,制作课外的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将课堂教学的软件交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消化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的补偿方法。

总之,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走”进教学,而不是教师去“赶”或“拉”他们进来?我认为,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当他真正融入其中的时候,一切就会变得主动。当然情境的创造方法很多,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多媒体这项技术,它无疑给我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供便利的条件,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它,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情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愉快地学习政治,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整合优化,提高思想政治课用心

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篇5

阆中市江南镇裕华中心学校

余林海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例如,在教授唱游课《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我也骑马巡逻去》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可利用“超级解霸”软件,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光录入硬盘,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描绘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独奏曲,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从而更好的理解乐曲表现的涵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再如,教学《敲手鼓的小巴郎》时,由于此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有V(换气记号)#(升调记号)等,在歌单显示时,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如《大鹿》中的后十六节奏,以及表现小兔求救心切的乐句,《放牛歌》的衬词、《雨花石》中的难点节奏,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那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

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如何借助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优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接受知识方面, 看到的比听到的印象深, 依靠听觉, 一般能记住60 ﹪, 依靠视觉, 能记住70 ﹪, 而视听结合却能记住86. 3 ﹪。可见, 恰当地依托媒体资源, 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 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多媒体资源运用的目的

1. 多媒体资源运用要化静为动。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多媒体恰恰迎合此点, 可以使静止的文字、图形等动起来, 完整地展示事物变化过程, 让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这样既可突破难点,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 又可以为学生活跃思维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如一年级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材中运用天鹅的数量来理解: 水中有7 只天鹅, 飞走了3 只。静止的画面很容易让学生从加法的角度去考虑, 产生“飞走了3 只天鹅, 加上剩下的4 只, 一共是7 只, 可以用3 + 4 = 7”这样的错误思维导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向: 屏幕上先出现7 只天鹅, 再动画演示飞走了3 只。教师问: “现在有几只? 飞走了3 只是从几里面飞走的?”通过这一动态过程, 使学生很快理解图意, 思维在正轨上运行。

2. 多媒体资源运用要化难为易。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 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 运用多媒体就可为学生铺路搭桥, 将知识化难为易。如理解“体积”这一概念时, 多媒体呈现“乌鸦喝水”的过程, 学生发现乌鸦将小石子一块块填入盛有水的瓶子, 瓶中水位渐渐上升, 这时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慢慢地理解了“占空间”的含义, 再将体积概念归纳得出。在抽象与具体的转化过程中, 将知识化难为易, 学生对此知识印象非常深刻。

二、多媒体资源运用的三个“不要”

多媒体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多方便, 然而, 一些盲目运用也会削弱教学效果, 让人感觉画蛇添足, 进入误区。

1. 不要照搬课本。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图片粘贴在课件上, 多媒体资源成了毫无意义的复制品, 本该教师板书到黑板上的知识点, 也搬到了屏幕上, 解题过程等蕴含师生互动的过程被省略, 教师的示范作用被取代。

2. 不要冷落课本。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进行教学, 整节课都不用课本。课本是精心编写出来的, 是获取知识的工具, 教师以多媒体取而代之, 剥夺了学生阅读教材的权力和时间, 淡化了教材的作用, 重形式轻实质, 反而会增加学习难度, 降低学习效率。

3. 不要忽视操作。有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 注重课件画面的变化, 表面上的完整呈现, 却带来操作上的过程遗失。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上的点、线的闪烁, 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再通过面和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演示, 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表面上看, 学生在图、文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中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实质上, 学生手中的学具被忽略了。学生在动眼观察过程中, 动手操作的过程被遗失了。应该让学生依据最现实的事物 ( 以手中的长方体代替屏幕上的画面) 来操作, 自主发现上述内容, 体会知识同时, 更充分感知知识存在的现实性, 让学习过程真正变理性为感性。

三、多媒体资源运用的策略

1. 多媒体资源运用要适时。所谓适时, 即是服从教学任务的需要。多媒体是教学手段, 离开了教学任务的需要, 也就没有了呈现的必要。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 首要的任务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运用课件呈现钟面 ( 时针上贴有小乌龟, 分针上贴有小兔子) , 然后时针、分针开始走动, 小乌龟和小兔子都从12: 00整开始赛跑。当小乌龟慢慢爬了1 大格 ( 1 小时) , 小兔子正好跑完1 大圈 ( 60 分) 。教师问: “谁跑得最快?”面对这一悬念, 学生纷纷说: “小兔子”。教师却不认同, 学生茫然不解, 心中疑惑。正因为适时设置了造成认识冲突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冲突之中, 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心理被激发起来, 时和分的关系才会在学生活跃的思维中解决了。

2. 多媒体资源运用要适量。所谓适量, 即是服务于教学过程需要, 不能过多。多媒体只给予学生视觉上得效果, 只有实践才会让学生深刻认识并掌握相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用多媒体将适量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 借助媒体呈现的内容, 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 在多元互动中突破思维障碍, 有效解决问题。

3. 多媒体资源运用要适当。所谓适当, 即是对媒体资源进行筛选和处理, 防止过滥。

首先, 是针对课本的筛选。既不能完全照搬课本, 也不能完全冷落课本, 应根据教材内容, 进行科学的筛选, 力求所选内容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念、突显疑点。

其次, 是呈现形式的处理。一节课的成功, 少不了师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以此为基点, 注重呈现形式的设计, 让学生以此为载体, 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借助学具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篇7

一、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获得新知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中去。教学中把学具与兴趣这一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精心设计学具的使用,充分利用学具新颖灵活富有创意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活创新思维,开发学习的潜能,尤其能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方法的能力。利用学具,辅助教学,是积极进行课堂改革的体现。使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运用学具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手做一遍。”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使操作、观察、思维有机结合,把抽象难懂的道理,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用梯形学具进行演示,通过操作学生很快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很快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对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运用学具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火花和行为规律。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是改变不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的变化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利用学具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实验探究。由于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不同,有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有的是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动手参与,争先恐后汇报实验结果,从而得出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具是另一种形态的教材,是一种比课本更直接、可操作、可实验的学习材料,学具的使用可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生活中的数学”“做数学”应用实践的基本理念。

借助背景音乐,优化政治课堂 篇8

商都县第二中学“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课题组

执笔: 罗晓光

审核: 王淑存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音乐课堂教学,成为现代信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载体。一种全新开放的教学模式取代了过去传统教学方式。它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方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加强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第二中学音乐学科作为“十一五”规划课题区级实验区子课题,于2009年9月2日在中学启动,在不断实施研究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遵循“先实验,后推广”地思路。特选题为《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开始实验。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

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多媒体对音乐课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有效提高学习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实验课、汇报课、观摩课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带动更多教师进行相关学科的教法探索,使中学音乐课教学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研究的内容

根据中学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构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信息资源体系,增大音乐课教学的知识含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教学中的作用,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教学环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及创新精神。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研究者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2、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并对国内的

研究情况作动态的了解。

3、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4、实验法:本题研究的实验,我们采取对比班实验。

五、研究过程

从2009年—2011年,分三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为开展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必备的条件。

2.研究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研究前期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实验中期运用培训、交流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教师和骨干学校引入实验研究的层面。研究后期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在没有外来特定支持的条件下,能独立实施课程,并持续化。

3.总结阶段(2011年7月至2011年11月):全面总结课程实验,提炼研究成果。

主要做法如下: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

在音乐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从音乐技能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易于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更直接地参与创作音乐。从而有效地降低音乐学习难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更好地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音乐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视觉与听觉的科学性组合,通过与听觉直接相关的视觉画面(演奏场面、主题联想画面),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音乐联想能力。还根据计算机音乐“事件分离”的特点,即:能够轻松而准确地实现声音与乐谱、声音与图像、听觉与视觉的即时转换。帮助学生轻松完成“看到乐谱就能够听到(从内心中感觉到)”音乐,听到音乐就能够看到(从想象中看到)乐谱和形象。

1、听觉的音乐艺术和视觉的美术艺术结合

在唱歌教学中,把听觉的音乐艺术和视觉的美术艺术,通过CAI课件的多媒体计算机手段,音、画结合,寓意于形,直观、动态、准确表现歌曲的情绪、形象和意境,达到以情动人,使学生更易于学习音乐作品,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2、音、图、文并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现代化手段,通过CAI课件,在呈现音乐作品的同时,把作者、作品资料以图文形式,作品的情绪、形象和意境等内容以画面的形式结合呈现,使学生音、图、文并茂的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作品、理解作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欣赏能力。

(二)、多媒体计算机音乐课堂教学应用方法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使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即能达到课堂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得到身心全面 的发展。是当前课堂教学必须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我将多媒体计算机分为音乐CAI课件、音乐CAI插件和计算机音乐应用软件三种类型,作为在初级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准,更好地学习视唱,加快学生学习歌曲的速度,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视觉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为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和创作表现音乐带来无限联想等教学效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应用中实践总结出了模拟法,辅助法、扩展法、游戏法和直接应用法等多种多媒体计算机音乐课堂教学应用方法。

1、模拟法

模拟法是在音乐教学中,逼真模拟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或者不能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与听觉直接相关的画面和间接的主题联想画面。增加音乐课堂教学的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创设教学情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

例如,《梁祝》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1.主部: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4.结束部: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1.“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

2.“楼台会”: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再现部: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2、辅助法

功能辅助法主要是在各种音乐课堂教学类型中使用音乐CAI插件来辅助教学,相对CAI课件来讲,CAI插件不要求时间段和内容上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常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使知识学习由难变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音乐教学情景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构成一种最佳结合状态。

3、扩展法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种引导性的联想作用,但对于有一定联想思维能力的八年级学生,这种过于直观的教学方式,有时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音乐教学中,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音乐家们的现场演出再现于音乐课堂。使学生在听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观看音乐艺术家们的群体演奏,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理解音乐。用音乐艺术家们那充满激情的演奏,有效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开启、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4、直接应用法

直接应用法是将计算机软件公司设计制作好的音乐软件,不需要教师的制作和加工,直接在音乐教学中应用,适合于综合素质训练和音乐创作课。让学生在计算机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音色,选择打击乐和节奏,配置和声,用鼠标记录下自己头脑中最优美的旋律,用计算机合成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素质。

(三)、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开发:

(1)课件教学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最新方式,在我校开展了每位音乐教师选做三个多媒体音乐课件,从设计——搜集素材——合作完成的活动,我们完成了13——16册的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

六、研究成果

(一)课标与教材、教参是否相适切:现行研究使用的为人音社教材十三册至十六册版的线谱教材,通过全校音乐教师参与研究的7名教师的调查中了解,经过两年的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教材,13-----16册共28个章节,包括音乐欣赏和歌唱两大主要部分。三十一首歌曲中 8首(33/100)适切。三十一首欣赏作品中有7个板块(31/100)适切。部分章节的教材内容被学生认可、受到欢迎的原因:

1、作为课改的产物,教材结构打破原有的音乐知识的单一主线,注重音乐兴趣的提高,同时考虑学科和学段的特点和发展性,注意与生活和实际有机结合,且有时代气息。如:十三册《行进中的歌》、十四册《难忘岁月》,《春之声》,《轻歌曼舞》等活动板块,加之图文并茂,学生能根据提示理解作品,进行音乐创造,这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使用教材。

2、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材中欣赏乐曲,新课标提出充分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而我们教材中所选用的乐曲,有的难度较高,学生没有兴趣聆听,如十三册《天山之春》一单元中《褐色的鹅》,这一课难度较高,旋律不易掌握,虽是一首经典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疆乐曲,但我们音乐课针对的是普通的中学生,不是音乐教师和音乐专业者。难易程度应适合,否则学生会敬尔远之。

作为一线教师在思考、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应不断地在自我提高。同时也建议新教材从选材、排版、每册书的知识衔接以及教师配备的参

考书都要更系统、更全面、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二)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

学生的音乐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音乐学习素养 方面,突出的表现在:

1、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面积提高:2009年在对实验班学生的音乐学习意向调查中,喜欢上课的占全班总数的21%,2011年的调查中,喜欢上音乐课的增加到93%。

2、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参与能力,如在节奏、节拍、音高、旋律、调式听辨及识谱能力的测试中,有79%----89%的学生回答正确。如对《春江花月夜》、《命运交响曲》等名著有关问题回答,其正确率达92%---98%。

3、音乐评价的全面多元化,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参加音乐学习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及艺术潜能,把握其进步与发展,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能积极主动地发展。

4、对音乐有兴趣,能爱护及携带音乐书与课堂乐器,能够安静地倾听音乐,能够认真地倾听教师讲课与观看同学的表演,能够自信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能够认真地参与乐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前预习,正在成为学生的一种好的习惯。

5、在课堂中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即兴创编活动

一位音乐家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每一位学生都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在音乐中感悟生活感悟美。我们的教学是有意义的。

(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课改的成功与否,教师尤为关键。以课改为契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的共同目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两年来伴随着课改,我们大部分教师迅速成长、成熟,成为县市的音乐教学骨干。

七、结论

1通过实验我们认为新课标与教材的适切性达到了60%。2我们研究的评价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可行的,是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实施新课程的。

3通过研究探讨的教学方式和资源有利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八、问题与思考

1、对于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评价应当把握好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动力。

2、教学相长更要强调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单纯夸大某一方面,都是不科学和违背教育规律的。

3、教师个人聪明才智结合教师的整体实力的提高,是教学研究的前提。

4、形成自上而下管理、组织和目标确立是教育研究提高实效性的关键。

5、社会、家庭、学校及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推动教育科研进程的推动剂。

6、要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意识;其次教师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能力;还有就是教育理论的提高。将信息技术充分合理地应用在中学音乐课教学的过程中的技术难度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的,除了观念之外,就是要更新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教学设计的方法,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手段,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音体美各学科中去。

7、手段为目标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应注意合理性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媒体都不是万能的,使用得当才是最好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中学音乐课教学的空间,丰富了中学音乐课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多媒体技术在艺体课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非用不可,关键是要合理运用,用到实处,体现其价值。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注重其实用性,使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对一些附属的不重要的内容,不宜过分装饰、渲染。在教学的过程中则要找准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的最佳时机,使其有的放矢,与课堂的节奏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意识,对学习的主体意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方针,把握好“度”和“量”,注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8、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网络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齐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学生出于好奇就会浏览其中的内容。这会给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学中除了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在艺体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外,还要加强管理。教师要很好的设计每节课,组织学生有目的查找资料,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使用它,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材媒体和学生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根据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来涉及多媒体计算机呈现的组合,同时将课件与教材、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而探求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施教中,力求达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课件中运用多媒体选择优化,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优化,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

效率目的。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有许多方面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请各位专家领导在理论方法上给予指导,使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教科研工作。

附:课题组人员名单

张熙旺 简永军 罗晓光 王淑存 董青飞 张小军 陆美娟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民族出版社2004年。

2、刘儒德,李凤兰,张建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钱爱萍,吴恒祥,赵晨音,《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借助背景音乐,优化政治课堂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数学不像语文、英语那样背背课文、背背词语就可以获得高分,也不像音乐、美术那样招学生喜欢。数学中包含很多的数字、算式,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且时常使学生感觉到头痛,再加上教师总是采用口头讲解、习题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只知道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等,这些都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使其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数学能力。且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习题机器,而无法成为一个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合格学习者。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恰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具体如下: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PPT、FLash等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利用声音、图像等刺激学生的感官,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主动想要探究数学知识奥秘的想法,使学生不再“勉为其难”、被迫地接受数学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并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积极动脑,积极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使学生可以对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等产生直接的感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帮助教师突破难以用口头讲解等方式解决的教学重难点。例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推导公式就是经常让老师头疼的一个教学重难点。如果教师利用CAI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就可以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变平面为立体、变立体为平面,使学生不再局限从一个角度去观察圆柱,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对圆柱加以观察,使学生更加了解圆柱内部结构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如,向学生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采用信息技术先向学生展示由三块玻璃拼成的直角三角形玻璃板,并问学生这个直角三角形玻璃板的内角和是多少,鼓励学生通过算一算、量一量、折一折的方式验算自己的判断,然后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玻璃板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的动画画面,以验证学生的探究结果,使学生在此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最为紧密,数学学习的目的也是应用于实践,因此,要实现数学生活化。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向学生讲授“几和第几”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仿真的人们排队买票的情境,变抽象知识为生动的生活场景,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人排队,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在哪个位置……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结合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回答出问题,且使学生可以在生活化场景中更容易理解“基数和序数”,同时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采用全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在数学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使数学教学效率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田勤.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2):66-68.

作者简介:衣丽娟,女,出生于1982年7月,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就职学校:内蒙古赤峰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借助背景音乐,优化政治课堂 篇10

一、从教材问题向生活问题转变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发现者,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教材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生活背景下激发主动意识,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对教材问题的认识与看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多彩的消费》这一课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或者分类等,从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在课堂教学时,对于“你知道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消费类型有哪些?”“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等教材问题,教师可以把它们转化为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问题,如“你每个月生活费是多少?”“在每个月的消费中,你的各项支出是什么?”“影响你日常消费的因素是什么”等,这些生活问题与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密切相关,既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把教材中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比较客观的问题转化成了学生可以理解与接受的生活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起到了化难为易,化客观为具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从预设问题向生成问题转变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与梳理设计出一系列预设性问题,以便在教学时指导学生思考与交流,但是,长此以往,这种提问方式就会显得比较僵化,不够灵活。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预设性问题向生成性问题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灵动有效。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课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管理中的人们当家做主的优势,从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方面感受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使学生逐步学会理性分析社会问题,养成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传统的教学,教师大都爱提问如“你知道村委会是由什么产生的吗?”“本村大事由谁决定?”“本村事物谁来管理?”等,由于这些问题是教师预设好的,故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情形下,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堂预设,而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尽可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疑惑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从预设到生成,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还可以使学生对政治问题或社会现象了解得更加全面、透彻。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把课堂提问的方向从注重预设转向了关注问题生成,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要回答的问题就不再是仅仅依靠课本,而是在教师的指引和同学的互动中,真正经历了问题的生成,如此,对于课堂生成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学生的回答也会更积极踊跃,教学效果自然就更好。

三、从封闭问题向开放问题转变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化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提问往往显得比较封闭、单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提问方法,更多地把课堂提问的方向由封闭式向开放性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课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文化传媒的主要途径,了解文化传媒的路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在教学这一课时,基于封闭式的课堂提问大致是这样的:现代社会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文化传递的?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你对现代传媒有什么看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完全是围绕着一个内容打转的,不能真正起到增加学生阅历、拓展学生视野以及使学生所学走向宽度与广度的目标。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可以这样设计:你知道古时候的文化是怎样传播的吗?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如今的文化是靠什么传播的?你对未来的文化传播有什么畅想?在这样开放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眼界更广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主要带领学生从封闭式的课堂提问向开放性的课堂提问进行转变,这样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而在开放性问题的指引下,可以养成全面而理性地看待政治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上一篇: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绪论课堂笔记下一篇:锅炉车间巡回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