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教材

2024-09-29

借助教材(精选6篇)

借助教材 篇1

1背景

在讲授了六年制第八册第八课《海底世界》后,学生都深深地被那美丽的幻灯画面,奇妙的海底世界所吸引,产生许许多多的想法。“老师,海底那么美,我真想下去看看啊!”“老师,海底还会有什么啊?”……为此,我就借助这教材,指导学生写了一篇《漫游未来海底世界》。

2案例

(1)师:同学们有那么多的问题,要不我们就来个漫游未来的海底世界,你们觉得如何啊?

(学生纷纷叫好,兴趣盎然。)

师:那么,看着美丽的海底世界,你想象到了未来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你的漫游记?请你和你的同桌或者好朋友好好交流一下吧!

(2)学生交流。

(3)集体交流。

生:我想象到未来的海底世界是和平的,清洁的,鱼儿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我打算写鱼儿是如何招待我的以及海底的环境。

生:我觉得未来的海底世界可能会变得很糟糕,因为现在我们人类都没有好好地保护环境啊!我想就以我自己漫游所见到的、听到的,来提醒人类要保护海洋。

生:我打算写海底的小动物是怎样进行自我介绍的。因为有很多鱼我们人类还不认识,我要认识他们,只有他们自己来介绍。

生:老师,我想把自己当成海底的动物来漫游,可以吗?

……

师:同学们, 同一幅画面, 同一篇文章, 竟能引起大家无尽的遐想, 真令人高兴!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现在咱们就拿起自己手中的想象之笔, 写下你的漫游记, 好吗?

(4) 学生作文后进行交流、评议。

附:学生习作一篇

漫游未来海底世界

夜, 静悄悄的, 月亮姐姐对着我笑, 星星弟弟眨巴着眼睛, 我刚一合眼, 一道金光掠过, 一位白发苍苍, 胡须三千丈的老人站在我的床前。老爷爷慈祥地说:“刘洁, 你想去探险未来的海底世界吗?”我说:“是啊, 但是怎么去呢?”老爷爷笑眯眯地说:“你现在就可以去啊!”我正疑惑, 老爷爷已经消失了, 只留下了一件衣服, 我好奇地穿上这件衣服, 走到海边, 一跃, 就进入了海底世界。哇!好多的鱼啊!他们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当我递上老爷爷留给我的一张名片时, 他们都高兴地说:“欢迎你, 人类的使者!”我也向他们行了个礼。

这时,一头大白鲸游到我身边,对我说:“你好,人类的使者,欢迎你的到来,请随我来吧!”我随他进入了一座用贝壳做成的豪华宫殿。进了宫殿,一群群章鱼端上了许多的食物,热情地招待我。我开心地放开肚子尽情地吃,吃得肚子像西瓜一样圆,一样大,满嘴都是油。晚饭后,鱼儿纷纷上来自我介绍。一条身体银亮,放射出灿烂的珍珠光彩的鱼慢吞吞地游来,说:“我叫月亮鱼,我约有500克重,你瞧我多美啊,能和唐朝的杨贵妃比美呢!”紧接着,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回头一看,只见一条鱼儿边游边笑边歌唱着过来,说:“我就是会笑的鲸鱼,生活在地中海,游客都说我的笑声悦耳,歌声动听。”“人类的使者,你好!我叫闪光鱼。我白天待在礁洞深海处,晚上就头戴探照灯,沿着海岸觅食嬉戏。我头上的闪光灯平均每分钟可闪光75次。遇到同类时闪光频率会发生变化,受到追逐时,也有特定的闪动频率,用以迷惑对方。”

……

我正兴致勃勃地听着他们的介绍,梭子鱼箭一样地游到我身旁,说:“你好,人类的使者,我带你去参观我们的菜市场吧!”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拉着我到了菜场大门口。只见一条宽阔笔直的珍珠路一直延伸到远方,路两旁都是珊瑚,闪闪烁烁,真的好似天堂啊!

再往前走,就是菜市场了。这儿又是另一番天地,店主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鱼儿的交谈声,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曲。菜市场的物品真丰富,有苹果,有肉,还有鸭、鸡……在这里所有的店主和顾客都是海底的鱼儿。

正当我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的时候, 耳边响起了一阵“丁零零、丁零零……”的声音, 我坐起来揉揉眼睛, 原来是一场梦。但我还是在心里默默地想着:“再见了, 美丽的海底世界!再见了, 亲爱的鱼儿!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3思考

就这么一节作文课, 我却惊奇地发现课堂气氛比平时的作文课活跃, 学生的情绪高涨, 想象力也特别丰富。每次写作时, 学生写得很艰难, 总会有厌写的现象。而这次作文, 学生为何兴趣盎然, 写得有滋有味呢?

4分析

所谓“情以物兴”、“缘景而发”, 我想此次的作文无非是因为如此吧!

想象作文切合儿童富于幻想的天性,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儿童的约束, 为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 才能浮想联翩, 思维活跃, 才会乐于动笔。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写想象中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在作文教学中,只有打破禁锢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优化作文教学的内化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上述的案例只是借助教材,点燃孩子想象的火花,让孩子自己进行讨论,进行写作内容的选择与综合。这样解放了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摆脱了束缚,放胆地写。孩子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大胆地想象。我也看到了,学生很少使用课本上的固有的语言来进行描写,而大多采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想象,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来进行写作。尽管都是写漫游未来海底世界,但所描述的情形,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教师应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恶,捕捉他们乐于表达的写作材料,引导学生大量、广泛阅读富有想象色彩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以开阔视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增加体验,发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摘要:借助《海底世界》一课的讲授激发学生的想象务力。

关键词:教材,激发,想象力

借助教材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组后能运用提公因式和公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通过因式分解的综合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分组分解法中,提公因式法和分式法的综合运用.难点: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并说明运用了分组分解法中的什么方法.(1)a2-ab+3b-3a;(2)x2-6xy+9y2-1;(3)am-an-m2+n2;(4)2ab-a2-b2+c2.解(1)a2-ab+3b-3a =(a-ab)-(3a-3b)=a(a-b)-3(a-b)=(a-b)(a-3);(2)x2-6xy+9y2-1 2

=(x-3y)2-1 =(x-3y+1)(x-3y-1);(3)am-an-m2+n2 =(am-an)-(m2-n2)=a(m-n)-(m+n)(m-n)=(m-n)(a-m-n);(4)2ab-a2-b2+c2 =c2-(a2+b2-2ab)=c2-(a-b)2 =(c+a-b)(c-a+b).第(1)题分组后,两组各提取公因式,两组之间继续提取公因式.第(2)题把前三项分为一组,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再与第四项运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因式.第(3)题把前两项分为一组,提取公因式,后两项分为一组,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然后两组之间再提取公因式.第(4)题把第一、二、三项分为一组,提出一个“-”号,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第四项与这一组再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把含有四项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先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恰当分解,再运用提公因式或分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在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应用所学过的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二、新课

例1 把45m2-20ax2+20axy-5ay2分解因式.分析:这个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5a,先提取公因式,再观察余下的因式,可以按:

一、三”分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解 45m2-20ax2+20axy-5ay2=5a(9m2-4x2+4xy-y2)=5a[9m2-(4x2-4xy+y2)] =5a[(3m2)-(2x-y)2] =5a(3m+2x-y)(3m-2x+y).例2 把2(a2-3mn)+a(4m-3n)分解因式.分析:如果去掉多项式的括号,再恰当分组,就可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了.解 2(a2-3mn)+a(4m-3n)=2a2-6mn+4am-3an =(2a2-3an)+(4am-6mn)=a(2a-3n)+2m(2a-3n)=(2a-3n)(a+2m).指出:如果给出的多项式中有因式乘积,这时可先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按照分组原则,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三、课堂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ab+b2-ac-bc;(2)a2-2ab+b2-m2-2mn-n2;(3)4a2+4a-4a2b+b+1;(4)ax2+16ay2-a-8axy;(5)a(a2-a-1)+1;(6)ab(m2+n2)+mn(a2+b2);

答案:

(1)(a+b)(a+b-c);(2)(a-b+m+m)(a-b-m-n);(3)(2a+1)(2a+1-2ab+b);(4)a(x-4y+1)(x-4y-1);(5)(a-1)2(a+1);(6)(bm+an)(am+bn).四、小结

1.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就先提出公因式,把原多项式变为这个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积的形式.如果另一个因式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再考虑用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2.如果已知多项式中含有因式乘积的项与其他项之和(或差)时(如例1),先去掉括号,把多项式变形后,再重新分组.五、作业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3y-xy3;(2)a4b-ab4;(3)4x2-y2+2x-y;(4)a4+a3+a+1;

(5)x4y+2x3y2-x2y-2xy2;(6)x3-8y3-x2-2xy-4y2;(7)x2+x-(y2+y);(8)ab(x2-y2)+xy(a2-b2).2.已知x-2y=-2b=-4098,求2bx2-8bxy+8by2-8b的值.答案:

1.(1)xy(x+y)(x-y);(2)ab(a-b)(a2+ab+b2);

(3)(2x-y)(2x+y+1);(4)(a+1)2(a2-a+1);

(5)xy(x+2y)(x+1)(x-1);(6)(x2+2xy+4y2)(x-2y-1);(7)(x-y)(x+y+1);(8)(ax-by)(bx+ay).2.原式=2b(x-2y+2)(x-2y-2)当x-2y=-2,b=-4098时,原式的值=0.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突出“通法”的作用.对于含四项的多项式,可以根据所给的多项式的特点,常采取“

二、二”分组或“

一、三”分组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这是运用分组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通法,是带有规律性和程序性的解题思路,学生应切实掌握.2.加强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把分组分解法与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之间结合为一体,进行纵横联系,综合运用,考察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能的状况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通过讨论例1,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三种方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以开发学生解题思路的变通性和灵性活,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重要作用.3.打通相反的思维过程.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的变形,也是相反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也应当适当联系整式的乘法.安排例2,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把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如果给出的多项式出现了有因式乘积的项,但又不能提取公因式,这时就需要进行乘法运算,把变形后的多项式重新分组,再分解因式,从而启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应善于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融汇贯通习惯于正向和逆向思维.探究活动

系数为1的 型的二次三项式同学们已经会分解因式了,那么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二次三项式 怎么分解呢?

借助教材资源 渗透几何直观 篇3

[关键词]教材资源 几何直观 低年级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58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将几何直观作为十个核心概念之一,但涉及小学阶段的具体论述和案例多以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为例,使部分低年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对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巧借模型,积累实物直观经验

低年级教材中经常出现小棒、计数器、点子图等直观模型。直观模型是渗透几何直观的有效载体。例如,借助计数器数数,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数位“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关系,使他们知道99再添上1就是100、999再添1就是1000(如图1),发展学生对100、1000的数感 ,直观表示出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如图2)。

图1                                  图2

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和操作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几何直观经验。

二、会编者意,积累几何直观经验

苏教版教材的各知识板块中都体现了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挖掘出可以体现“几何直观价值”的教学内容,还要懂得素材先后呈现形式变化的究竟。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教材先后借助几何直观图形呈现了不同的表示乘法意义的模型,如图3-图6。

教材的編排由实物直观逐步向图形直观过渡,契合低学段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读懂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采取恰当的措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直观图形描述和理解数学概念,积累利用图形直观描述数学知识的经验。

三、画图示,积累直观思考经验

低年级教材的习题往往是以是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为教师对学生初步渗透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的意识提供了极好的教学素材。例如:

通过检查,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答案是错的,如3+3=6。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题意理解不清,不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所致。学生读题后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树前面有3个人,后面有3个人,所以一共有6个人”。这题的难点在于除了要从孩子的语言中知道“我后面有8人”,还要理解 “我”代表“1个人”。仅凭教师口头上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要把8和1加起来”这一点。这时,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出示例题后,先抛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怎么办”,引导学生产生画图的想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并通过指一指、画一画、标一标,帮助学生完善他们所画的几何直观图(如下图)。

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看图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要画图的重要性,帮助他们积累借助图示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解题的好处。

总之,教师要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低年级开始渗透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借助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形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借助教材 篇4

一、借助插图做好课前预习

众所周知,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前都有着丰富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可以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 同时也将枯燥的知识点变得更加有趣, 让学生容易接受, 那么老师就要在教授新课前利用插图做好课前导入。课前导入环节直接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所以好的课前导入就十分重要。[1]例如, 学生学习《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时, 可能不太了解作者眼中的春和冬。但是教师可以借助文中插图让真实情景再现, 更好地进行新课的教学。在预习说明文时, 学生可能对文中所解说的事物感到陌生。但是课文中的插图就有很好地解说作用, 让文中的事物更加直观。还有一些游记和写景散文的预习, 课文中的插图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对作者所描写、记录的游景大体上有一个认识。这样我们在学习中才不会盲目的。

二、借助插图有效导入新课

教材中的插图凭借着直接的视觉艺术, 具体可感的形象设计、给文字形象直接带来视觉的冲击, 造成鲜明的感受的优势给我们教学中做好课前导入带来极大帮助。文图的衔接不仅可以为学生迅速有效建立语文快速学习通道, 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2]例如, 我在教《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很多学生来自城市, 对白杨树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并没有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而是让他们先熟悉这篇课文的插图。然后我再分组让学生讨论, 插图中白杨树的特征, 反映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我们应该学习白杨树的那些精神。这就给学生抛出问题, 让学生积极讨论。在讨论中, 学生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锻炼了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

三、借助教材插图, 丰富教学过程

初中生很难长时间对某一事物保持注意力, 而且对一切有色彩、有动作的东西非常感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借助教材插图来丰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 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整个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已经疲惫不堪, 精神也无法保持亢奋, 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 我们就可以借助插图教学, 更好地体现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鲁智深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

四、借助插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做到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欣赏这些插图, 作出自己的评价:看到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让给插图配上诗文名句、文字说明等, 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 我们教学《爱莲说》这一课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插图。让每一组仔细欣赏插图, 给插图配上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也可以学生根据插图中的莲花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然后让各组派出代表回答分享学习成果, 其余成员补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总之, 课文插图不是一种简单的图文摆设, 其可以使教科书更有生命力, 不能单纯地止于画面本身。[3]我们老师要借助插图教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关键点来构建高效课堂。较好的利用插图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新课改实验教材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初中语文 (语文版) 教材有着丰富的插图, 这些插图的本质目的就是让语文知识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老师常常习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而忽略了书本中插图的积极教学作用。有的老师甚至花费大量时间在教学课件的美观制作上, 却对书本中现有的插图视而不用。这就使得教材中插图的最初教学目的无法有效落实。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插图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2]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借助教材 篇5

一、创课堂氛围, 在优化语文形式中激发情感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色彩、声音来思考问题的。情趣教学正是适应了这一认知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 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效果, 创设最好的教学情境, 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 在苏教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 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的战争场面, 播放红军战士不怕危险, 奋勇夺桥的情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 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 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运用词语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信息技术程序设计, 模拟过程, 可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二、补文本空白, 在还原语文本色中呈现情境

于永正老师说:“凡是把语文课当成纯工具课来教, 语文课就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在机械、琐碎的工具操练中体验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学习效率极低。”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有不少是因为语文课变味了, 欠缺真正的学生情感参与, 缺少真正入情入境的感悟才产生的。当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产生较大的距离时, 可以通过“补白”, 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 激发学习的兴趣。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 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 而文中浓缩成了一句话:“想到这里, 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文简意无穷, 学生如何才能领悟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 此时就可以通过播放悲壮的音乐, 屏幕上呈现以下内容:

①大雪纷飞的寒冬, 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只见……

②在旁人的嘲笑声中, 司马迁眉头紧锁, 他心想……

③中秋之夜, 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喃喃自语道……

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 尽情地表达, 这样直观地教学,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直向获得向纵向发展。从学生的观点中我体会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那样的丰富, 而情感目标在此一环节得到很好的落实。语文教学一定要力求贴近并再现生活情境, 展现字词句中所附载的生活印记, 学生才能感受语文的真正魅力, 从而学得有滋有味。

三、变学习形式, 在创新语文教学中彰显情趣

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个人学习活动的潜在动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助于解决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可见, 展现语文情趣, 要积极挖掘文本内涵, 在教学中以文情“引”生情, 以文趣“引”生趣。作为语文教师, 创新教学形式, 将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形式出示,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借助多媒体把《望月》 (苏教版第十册) 中小外甥的话改成诗歌的形式, 左边是书本的格式, 右边摇身一变成为诗歌:“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仅仅是改编成童话诗, 意境的优美, 语言的表现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而为学生所喜欢。

再如, 在教学《詹天佑》 (苏教版第十一册) 时, “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的理解就可以通过学生画示意图和多媒体动画模拟的形式完成。 (见下图)

对于居庸关采用的“竖井开凿法”, 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学生可以一目了然;“‘人’字形线路”的理解辅助以动画,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火车行进的线路。有趣的动画模拟,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声音图像于一体、动静结合的直观教学环境, 使他们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 从而解决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而学生又记忆深刻,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见, 将教材内容转变一下形式, 将语言文字改变一下理解的方法, 情趣共生, 学生才会对语文学习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形成真正的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借助教材 篇6

一、情境导课

(一) 课件出示下图, 这是小熊超市的一个货架, 从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二) 自由提问, 并指名回答。

(三) 出示研究问题: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关于减法、加法、乘法等一步计算的问题, 那么老师这儿也有一个问题:2包花生和1个蛋糕一共要付多少元?

(四) 齐声读问题并想一想,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个信息、一个问题) 。

(设计意图: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 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计算的价值。同时借助“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这一有效提问, 帮助学生在说清图意的过程中, 完成了简单问题的建构——两个条件, 一个问题。)

二、新课讲解

(一) 问题引入

“2包花生和1个蛋糕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在纸上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画一画, 并在旁边写算式。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画图, 直观清晰地呈现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 表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帮助学生用自己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 逐步理解数量关系。)

1.分步列式的方法:

2×7=14 (元)

14+6=20 (元)

师:他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生:他先算两包花生的价钱, 用算式2×7=14 (元) 表示, 再把2包花生的价钱14元和1个蛋糕的价钱合起来, 用算式14+6=20 (元) 表示。 (教师整理板书)

2.先乘后加的综合式方法:

2×7+6=20 (元) 。

师:他的想法你理解吗?

生:2包花生的价钱可以用“2×7”表示, 1个蛋糕的价钱是6元, 一共花多少钱其实就是把2×7和6加起来。算式就是:2×7+6=20 (元) 。

(教师整理学生的说法, 并在黑板上摆实物图、写下算式。)

师追问:有不同的想法吗?

3.先加后乘的综合式方法:

6+2×7=20 (元) 。

师:这位同学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也是把花生的价钱和蛋糕的价钱合起来, 只是花生的价钱和蛋糕的价钱交换了顺序, 但是意思一样, 结果也一样的。

教师整理板书:蛋糕的价钱6元, 花生的价钱可以用“2×7”表示, 把蛋糕的价钱和花生的价钱合起来可以用加法:6+2×7=20 (元) 。

(二) 总结算理

师:同学们借助示意图不仅说清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而且说明了计算的道理。现在我们把这几位同学的想法比较一下: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步、综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乘加混合的运算。 (引出课题)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无论算式怎么写, 我们都是先算2×7, 也就是先求2包花生的价钱, 再把蛋糕的价钱和花生的价钱合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 让学生知道有关乘加混合运算知识的“来龙”——从哪里来, “去脉”——到哪里去, 是促进学生增进数学理解、培养应用意识的重要手段。)

(三) 指导算法

1.先算的是什么?

2.没有算到的一步怎么办?

3.等号写在哪儿?单位要写吗?

4.完整书写 (板演) :

三、新知巩固

(一) 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根据情境图提一个乘加法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说, 教师板书。)

(二) 能用综合算式解决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列式并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教师将算式板书在问题下面)

(三) 递等式计算

反馈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纠正错误写法。

四、拓展延伸

(一) 2×7+6, 在情境图中我们知道它解决的是“2包花生和1个蛋糕一共要付多少元?”那么你知道这个算式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新教材中的“说一说”突破了以往的呈现形式。通过“2×7+6还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一说法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

【教学思考】

一、从教材内容上看, 北师大第三版老教材在本课中明确要求学生能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要求学生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从中可见旧版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多而繁杂。

再看北师大第四版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是删除了“先乘后减”这一部分迁移的知识内容, 降低了课堂内的知识要求。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重点放在“在探索过程、解决问题中, 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前提下顺利理解“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进而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材这样的编排特点, 使学生在课堂上借助直观模型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算理、算法, 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

二、从教材呈现方式来看, 北师大第四版新教材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情境和清晰的学习脉络。

三、呈现学生的直观示意图, 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也是北师大第四版新教材的另一重要特点。新教材特别注重把画直观图直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手段。先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再根据直观模型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分步列式, 最终通过计算解决问题。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笔者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鼓励学生用画直观图的方式表示数量关系, 理解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己画的示意图成为了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桥梁, 更成为学生思维受阻时思考的媒介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西门小学324400

上一篇:超声波相控阵下一篇:别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