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活动

2024-10-25

借助活动(精选12篇)

借助活动 篇1

信息技术带着独有的魅力走进课堂,不仅仅得到了教师们的青睐,更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尤其是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其独特的功能效果把孩子们引领到一个充满想象的艺术殿堂,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添姿增彩。通过对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我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美,表现美,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造美。

一、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1. 感官刺激、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美术活动设计制作出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加上声音的配合,从视觉与听觉上刺激幼儿感官,可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小班绘画活动《快乐的小动物》中,当各种小动物出现时,孩子们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很快地进入活动中去,在动画与图片分解的动、静交替的信息传递中,孩子们轻松地把握了波浪线、曲折线、螺旋线的形状,并且迫切地想在有动物的纸上画出各种线条。现代教育技术将死板、抽象的画面变为色彩丰富、主题鲜明的画面,使孩子们能愉快地、轻松地、积极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效率。

2. 动态呈现,再现情景。

老师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老师所讲和幼儿思维融合在一起,能帮助幼儿使其受堵思维顺畅发展,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思维定势,增强理解力。如:在绘画活动《春天》中,由于幼儿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不够强,因此,他们对春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只知道小花和小草。如要让幼儿了解春天的自然特色,就要尽可能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依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态图片情景:小河融化、大雁飞回、百花齐放、柳树发芽等。当这些大自然的春景在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春天的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节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丰富了幼儿学习绘画的经验。

3. 拓展时空,开阔视野。

美术活动需要孩子进行自我创造,但是创造大多需要大量的基础经验作铺垫,而幼儿本身经验的匮乏会常常阻碍他们想象力的发挥。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再进行整理,通过不同手段把资料“整合”起来,给孩子一定的直接经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创造力。如在绘画活动《我的房子》中,绘画要求是让幼儿自己创作房子,而在我们的周围,房子的造型千篇一律,没有特殊风格,更没有艺术造型,要想让孩子想象出造型别致的房子是很难的。于是我通过网络下载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中国的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官、云南傣族竹楼群、苏州水乡,还有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古埃及的金字塔,等等。幼儿深深地被这些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建筑所吸引。这些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感性材料不仅增长了幼儿的知识、开阔了幼儿的眼界,而且为他们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了信息资源,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愿望。不一会,一幅幅造型独特、想象丰富的“房子”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二、优化美术教学方式

1. 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理想的活动导入。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平淡无奇地“导入”,幼儿就不大感兴趣,以至于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学习实际,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巧妙运用制作而成的动画,促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绘画《草地上的花》时,制作了电脑课件:首先,让幼儿欣赏几幅春天的绘画作品,每张作品的图案色彩绚丽,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幼儿以视觉、听觉及美的享受,使活动进入轻松、愉快的氛围。然后,分步演示了小花的绘画步骤,当一朵螺旋型的小花完成时,孩子们都拍手鼓掌。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幼儿带到色彩构成的情境中。幼儿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活动气氛十分活跃,他们都感受到了草地的美丽,迫不及待地想在画纸上自己创作花和草。这样导入活动,孩子“美”中生趣,学习绘画的心情油然而生,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 运用电脑示范引导幼儿学习美术技能。

幼儿的创作热情来自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动画,演绎作画步骤,进行启迪诱导,激发幼儿强烈的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增强幼儿的作画能力。如在活动《快乐星球》中,我在示范时边讲故事边在电脑屏幕上演绎故事内容,幼儿边听故事边看我演示。故事情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我的示范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便于孩子更加直观地理解如何运用点、线表现自己的思想。运用电脑示范色彩丰富,着色快捷,并且通过大屏幕显示清晰可见,相对于在纸上演示来说,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同时,我灵活运用鼠标作画,也激发了孩子对教师的崇拜之情,产生了学习美术知识的持久兴趣。

3. 运用课件提高幼儿美术表现能力。

在大班美术《春》中,我在课前准备中运用网络搜索大量为活动服务的资源,如:春天的自然风景,春字的各种艺术体,徐悲鸿的《晨曲》,等等。孩子在仔细欣赏、观察后,体验到它们都是用各种方法表现的作品,从而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如何运用各种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激发了表现自己的愿望,点燃了创作的火花。

又如《颜色变变变》,向孩子展示颜色的变化,让孩子讨论,再去发现。我通过“变色”的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孩子的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多媒体课件能在幼儿操作的同时循环播放绘画步骤,让幼儿可以反复看绘画步骤。这样可以照顾到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掌握绘画技巧。

三、优化美术教学评价

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帮助老师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发现幼儿的长处,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

在美术活动评价中,我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恰当的评价既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从多种的角度开展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技能的评价,既用肯定赞赏的语言为他们鼓劲,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激发继续大胆作画的欲望和热情;同时又要准确把握、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或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促进幼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老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它集声、光、电、色于一体的功能,利用网络快捷、方便和大容量的特点,就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从感觉美术课有趣发展到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并逐渐使兴趣趋于稳定;同时,只有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兴趣,开展多种美术活动,将孩子的兴趣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才能促进孩子构建新的美术知识,丰富视觉和形象思维,增长形象记忆与储存,启发创新思维,发展审美与评价能力。

借助活动 篇2

据中国科学院预测:未来十年,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应具有的十种能力之一即为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只有经过听说过程,语言才能承载信息,最直接有效的达到交际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主要的体现。所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理所当然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语、书面语)和非语言手段(体势语、面部表情等),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与表达两方面”《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交际能力包括许多因素: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等。交际能力也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交际语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合乎语法,没有语病;简洁明了,不蔓不枝;语言连贯,搭配合理;操作性强,传情达意。

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为什么说语文的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达到,原因就在于此。交际能力的最大特点就是涉及范围广。各种因素处于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因此,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语文学习在情趣中进行,我们常针对实际,安排灵活多样的交际性语文活动,归类如下:

1基础知识活化型:既能培养表达能力,又可使枯燥的知识不再难学易忘

1.1语文诊所:让学生充当医生,给错误的语言现象(如错别字、病句、有语病的段落)“治病”。要求学生口头“讲病情,析病因,开药方”。

1.2猜谜语:学生把某些难记的字词编成谜语,互编互猜,活化了字词教学。如谜面为“一次美好的心意”,谜底为“懿”。谜面分别概括了字形(壹、次、心)、字音(意,即yi)、字义(美好的)。

1.3朗诵活动: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并领会作者情感、文字之美,我们对要求背诵的诗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形成了语感,古文也会朗朗上口。

1.4文言文故事口述:用口语讲出文言文故事,淡化了文言字词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也会更加亲近古文学,并进而加强了古文修养。

2快速反应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思维的敏捷性

2.1“绕口令”比赛:把给定的短小精悍的绕口令材料听两遍,看参赛者谁能绕得快而连贯。

2.2成语接龙:用词头连词尾的方法接下去,续接成语最多的小组取胜。

2.3歌词摘录:放录音让学生听较生疏的歌曲,然后说出歌词,精确者取胜。

2.4知识竞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口头抢答,小组积分。知识积累丰厚且反应迅速者得分。

3自由发挥型:重在发掘不同的视角与观点,学生各言其志,展现自我3.1讲述小百姓自己的故事:向同学们讲述切身经历的事情,加深了同学间的了解与友情。

3.2读书心得交流:把自己读书的经历、体验、感悟讲给同学听,提高了文学欣赏能力,开阔文学视野。

3.3新闻发布会:讲述电视新闻及生活见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了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辨别能力及叙议结合的表达能力。

4情境编排型: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诱发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思维和表述

4.1看图编故事:仔细观察图画,发掘画面内涵,组织语言,力求讲得贴切生动。

4.2看影像配音:先让学生观看静音影像,观察画面,揣摩故事情节,编排人物语言,最后再配音表演。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及语言得体性。

4.3课文续编:学生拓宽思维,给课文故事编排一个合理而又有趣的续篇。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再创造,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写作的兴趣。

5创新思维型:要求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势

5.1脑筋急转弯:针对某一个问题说出让别人感到意外而又合理有趣的答案。比如:“什么东西只能用右手抓而左手抓不到?”……“左手”。

5.2打破常规求异:针对约定俗成的语言反其道而行之,讲出新意。如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改说成“学海无涯巧作舟”。5.3探究性研究: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即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或图片、表格)材料,要求学生从中发现提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6综合型:运用多种思维及语言技巧,对交际能力全面促进

6.1课本剧表演:以课文及小故事为蓝本,编成小品形式表演出来。表演者的态势、语言要体现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为此,学生会自觉的吃透教材,学过的东西理解极为深刻。

6.2答记者问活动:针对“记者”的现场提问,作出有条理、有内容、有情趣的回答。展示语言功底,个性风采。也加深了同学间的理解和友谊。

6.3辩论活动: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设计辩论活动。主席、正反方辩手、双方后援团,经过充分准备参与活动。明确是非,促进了语言的快速反应能力及雄辩性。

6.4即兴讲话:给学生一个假定的话题,如“班干部上任”、“亲友相聚”等情景,让其发表相应的讲话,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从实际的探索中可以知道,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在语文活动中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展开。教无定法,任何方式的教学都要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在具体实验与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实施对象的身心特点及知识层次的差异。遵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断探索创新,以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

借助有效活动 转变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活动设计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46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旨在建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也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将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此,我将根据课标的引领,尝试通过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让我们同行》一课教学案例中相关活动的设计,针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阐述浅见。

一、“吃糖果”——以游戏活动激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彰显“童趣”的游戏活动无疑是走进童心的一条捷径。因此,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吃糖果”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互帮互助的快乐,真正做到“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步入探求知识的“情感领域”。

【教学片断】 出示“吃糖果”游戏活动的要求:

(1)一手拿糖果,手臂必须伸直,另一手不可帮忙;

(2)吃到后静静等候,没吃到者听到“拍掌”,立即停止。

1.学生进行“吃糖果”游戏,教师巡视,抓拍学生吃糖果的照片,并保存至电脑。

2.学生观看和同学们一起吃糖果的场面。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互相喂着吃,小部分学生偷偷弯着手臂吃。一张张有趣的照片让学生哄堂大笑。大家纷纷表示和同学一起吃糖果很开心、很有趣。

3.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采用哪种方式能顺利品尝到甜甜的糖果。学生通过刚才的体验,很容易就知道大家相互喂着吃才能顺利吃到糖果,从而体会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更感受到互帮互助带来的快乐。

4.此时,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吃糖果”游戏,大家却收获了很多快乐。确实,不论做什么,如果有人和你同行,有人和你互帮互助,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让我们同行的话题。”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的情感教育,我站在引导者和组织者的立场上,关注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把“吃糖果”游戏活动和体会“互助的快乐”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中玩了学、学了玩,不仅把快乐带进了课堂,使学生在愉悦中提高了认识,学生的情感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学生活动照片的即时呈现,更直观地展现了学生与朋友相处时自然的状态,为《让我们同行》一课铺设好情感的基石。

二、“聊”往昔——借课堂学习单促情感

当代西方活动教学理论的极大成者、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为了使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使“知、情、意、行”真正内化,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具实效性,教师应设计有效的课堂学习单。课堂学习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载体,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等作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片断】1.我讲述童年时自己与朋友的故事,体会有时朋友就是一把雨中的小伞,和我风雨同行;

2.让学生借用课堂学习单,静静回忆与朋友的往事,把想到的画下来或者写下来,感受朋友特殊的意义。(附:课堂学习单)

3.学生在小组内讲述与朋友间的故事。

4.采访:在你眼中,朋友是什么呢?与全班同学分享朋友的特殊意义。

5.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以周华健的《朋友》歌曲片断小结: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学生在这首歌中,感受“有朋友同行真好”。

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讲述与朋友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并不难,但让学生从简单的小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快乐,从而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却并不容易。果不其然,试教时,学生能说、会说,但是言语间流露出的情感却是空洞且表面的。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自然地流露真情实感。在教研员魏老师和各位骨干教师的帮助下,我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一张课堂学习单,让学生在我讲述的童年真实故事的引领下和自然情感的带动下,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回忆与朋友发生的往事,思考朋友对自己的特殊意义。在课堂上,我更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感悟。学生静静思考后,写下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朋友是一个太阳,带给我暖暖的感觉;朋友是一块橡皮,帮我擦掉不开心的记忆;朋友是一本书,陪我遨游知识的海洋;朋友是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在课堂学习单的引领下,学生仿佛回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那些被遗忘的、美好的时光冲破时间的重重阻隔,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意犹未尽。学生自主感悟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并不是教师单一的传授和渲染情感气氛所能达到的。而这种情感也在周华健的《朋友》歌曲中达到高潮,学生情不自禁地唱响这首歌曲,真切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

三、 “换”角度——用案例教学找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采用教学案例来组织学生学习、研究,锻炼学生能力的方法。实施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让我们同行》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吃糖果”游戏、分享与朋友的互助故事,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带来的快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学生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仅仅有快乐,有时还会有烦恼、气愤、伤心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矛盾,促使品德课堂真正链接学生的生活,从而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片断】1.学生讲述自己与朋友同行时的烦恼。让学生明白:与朋友同行的过程中,发生摩擦是很正常的,没有经历过困难的友谊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问题是当遇到了考验,我们该怎么办呢?

2.我出示自己的真实案例:上小学时,我的好朋友乐乐是我的同桌,因为我的成绩比她好,每次考试,她总是伸长脖子向我“求救”,我不乐意,乐乐就不理我了,还说:“也不帮我一下,真不够朋友。”

(1)烦恼一:乐乐为什么说我真不够朋友?怎样才算真正的朋友呢?

预设:让学生站在乐乐的角度上看问题,换位思考。

(2)烦恼二:我的朋友不理我了,我该怎么办?(板书、归纳、记录方法)

预设:①冷静思考;②主动帮助;③沟通交流。

3.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好的方法去解决它。我问:“刚才大家讲了很多自己的烦恼,你们解决了吗?如果解决了,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如果没有解决,刚才你们听了同学们那么多方法,打算如何解决呢?”

(学生介绍解决方法,我板书、归纳、记录)

预设:①尊重别人;②勇于认错;③自我反省;④严守秘密;……

作为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这一学生群体,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些以自我中心,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最难做到的就是换位思考。我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猜测乐乐的想法,让学生明白她的言行不当的出发点。学生找准了原因,便能对症下药,解决朋友间的矛盾。课堂上,学生找到了许多好方法。然后,我从案例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解决烦恼的,或者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朋友之间产生的矛盾,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大功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案例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与日常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再回归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功效,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设计有效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快乐、健康的学习生活。

[1] 李雯.高效课堂从导课开始[J].新课程·小学,2012(10):69.

[2] 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215.

[3] 赵彦.“品德与社会”课堂内外的“作业单”[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3(9):64-66.

[4] 冷玲玲.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究[J].学周刊B版,2014(7):67.

借助活动 篇4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究欲, 但是,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的“不放心”严重剥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 教师会因为学生年龄小, 而不放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根本找不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要认识到学生主动性的价值。下面以教学《做一个生态瓶》时,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找到探究科学现象的欲望, 在授课的时候, 我组织学生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 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同时, 我还引导学生借助大可乐瓶、剪刀、水、适合在生态瓶里生活的生物等材料,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生态瓶, 并引导学生每天观察瓶中的现象, 做好记录。这样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基本的科学知识, 而且, 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终, 也为高效科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除了创设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之外, 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进而让学生愿意走进课堂当中, 愿意成为科学课堂的主人。因此, 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模式, 使学生在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 进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同时, 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铺垫工作。

总之,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 对科学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而,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积极参与, 为高效科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借助课文范例教作文 篇5

洪湖市第十一中学

熊志辉

【关键词】课文范例

作文训练

提高作文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学了八九年的语文,竟写不出一篇文通字顺的作文来,真让人揪心。在感叹唏嘘之余,思考其中的原因,虽然是受大环境重理轻文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写作训练的忽视。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的共同努力。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去下大功夫进行专项训练,固然会立竿见影、成效显著。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课文范例,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表达能力的训练,一定会对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裨益。

教材是作文最好的例子,叶圣陶也说过“教材就是例子。”为了达到“自能作文”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选文方面,力求每篇课文都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适合于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观,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以书本为中心,从文本中挖掘“泉水”,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教学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对课文或仿写、或改写、或续写、或扩写、或写读后感的训练,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仿写

仿写训练就是模仿范例学习写作,达到个性化创新的写作训练。作为写作训练的手段之一,仿写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语文教学通常只注重对课文的分析和研究,却忽视了对课文的消化、吸收和运用。忽视了教材作为最好的作文范本的作用。利用课文进行仿写对提高作文水平是一条可行的“捷径”。以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的仿写为例,让学生能够模仿鲁迅的描写顺序,巧妙地抓住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仿用文中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描写自己熟悉的场景。学习了《白杨礼赞》一文,模仿这篇课文的写法,选取熟悉的蚂蚁、老牛、蜜蜂、小草等动植物,抓住它们的某些特点,就可以写出诸如《蚂蚁礼赞》《老牛礼赞》《蜜蜂礼赞》等多篇精彩的作文。

新课标教材采用“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每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相信学生一定找到写作的“源泉”。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描写景物的记叙文,由于四季景色不同,作者着眼点不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而在写法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需要一一细辨、体会。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等方面的提升,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素材。

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理解。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致,如写完了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在后来的《家乡的春雨》、《校园的早晨》、《走入校园的秋天》等写作中,就容易从课文中获取灵感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轻松解决了“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

二、改写

改写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训练。这一类作文训练主要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学生不存在无米下锅的问题。只要平时在训练方法上得当,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叹息作文难,不是认为缺少材料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虽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的hi多方面的,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表达能力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材料,通过对课文进行改写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改写的训练,可以改写文体、改写人称、改写视角等。如人教版(九上)有一篇课文《智取生辰纲》,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课文标题却是“智取生辰纲”。可以让学生尝试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改写这个故事。再如学习了乐府诗《木兰诗》和唐诗《石壕吏》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分别将这两首诗改写为一个故事。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可将这篇短文改写成一篇散文。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改写成不同的结局,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见的是发了财的于勒的情节等。

三、续写 续写作文作文教学中的另一重要活动,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又一种重要手段。续写要求通过想象。依据原文人物、情节、线索、观点等材料继续写下出,写出新的结局或新一轮的高潮.续写应是情节线索的合理延伸,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观点材料的合理补充。续写必须符合原文的内容和形式。《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文中对“我”的叔叔于勒的去向没有做交代,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对于勒以后的生活进行续写。《变色龙》一文,可以续写一个奥楚蔑洛夫去见将军弟弟的高潮,让警官再变一次色。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对两个骗子的结局,同样可以用续写的方式让同学们进行创造性的联想。

四、读后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读后感应鼓励学生力求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写《负荆请罪》的读后感,有学生从蔺相如出发,写为人应宽容大度;有学生从廉颇出发,写处事应知错就改;有学生从赵国的形势出发,阐述了生活在大集体中应顾全大局等,形成观点各异、百花齐放的局面。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同学这样写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真实、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气将它读完,并从中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才意识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功,不在于家庭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是否有奋斗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但是,与海伦的困难相比,我们的困难就显得极其微不足道。在以后的人生中,我将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当然,借助课文范例教作文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想,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利用课文范例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训练,然后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积累,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创造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资料:

1、《新课程标准》

2、《教材是最好的例子》

借助操作活动帮助乘法意义的理解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0页、第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点子的个数,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横着数或竖着数)数排列整齐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理解简洁的意义。

教具学具:课件、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请大家一起做游戏,高兴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景图。

师:请仔细看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淘气第一次摆的点子图上是每行2个,共2+2+2=6。

笑笑说用乘法算式是3×2=6或2×3=6。

生2:淘气第二次摆的点子图上是每列4个,共5列,4+4+4+4+4=20。淘气说用乘法算式是4×5=20或5×4=20。

师:你觉得淘气第一次摆的点子图还可以怎样说?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生:每列3个,有2列,3+3=6,相同加数是3,有2个3;乘法算式是3×2=6或2×3=6。

师:那么淘气第二次摆的点子图又可以怎样说呢?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生:每行5个,有4行,5+5+5+5=20,相同加数是5,有4个5;乘法算式是4×5=20或5×4=20。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操作,使学生感受到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成的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也不同,但所列乘法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

二、自主探究

1、想一想,摆一摆

师:刚才做得很认真,能根据点子图说清每行有几个,有几行;或者是每列有几个,有几列。并能说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现在老师想请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乘法版4×7。能行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是怎么摆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露出了7行,4列。也就是每行有4个,7行就有7个4,所以就是4×7。

生2:我露出了4行7列。也就是每行有7个,4行就是4个7,也是4×7。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

4×7的问题解决后,再让学生两人一组,想好一个算式,然后一起操作。

2、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3×8。

师:现在请在小组里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3×8。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的办法,老师指导。

组织学生交流:可以是3行8列。也可以是8行3列。

师:请自己在小组内自由选择一个算式,表示给小组内的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出题,并在点子图上表示出来。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4×7的操作理解,为使露出的部分能用3×8表示,会出现不同的盖法,再让学生说出其他乘法算式,能用电子图进行表示。能通过操作,理解一个乘法算式的两个意思。

三、总结提升

师: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学习有所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谈感受、收获。

……

反思:这是一节非常有趣的数学课,通过教科书附页2中10×10的点子图,盖住一部分,计算露出多少个点子的活动,使学生在“摆”和“说”中,体会乘法的意义。后面的练习部分省略了,只通过三个活动来反应了借助操作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操作活动中,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然后通过后面连个算式的操作,在反向思维中,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意义。

圈一圈这一环节,也是让孩子利用数学书上点子图,通过操作,使露出部分表示3×8。前面的问题一样,根据算式确定点子数,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借助活动 篇7

一、转变理念, 重新审视准备活动的价值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准备活动是否能够到位, 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重新树立理念, 将准备活动的科学认知提升到关乎学生身体健康与安全的重要位置上来。 而作为一名体育专职教师, 不仅要对自己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地研读与掌握, 还应该借助各种有效的渠道, 对体育活动的准备工作进行系统地学习与研究, 更新、丰富自身的准备活动, 理性而科学地把握准备活动的难度和强度, 这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另外, 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对准备活动缺乏严谨的认知, 很多学生都认为体育活动并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都养成了动作随意敷衍的现象。 教师要以自身的实际言行, 调整、转化学生对体育活动准备的认知, 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适量、科学的准备活动对于人体内在机能以及适应性价值都是重要的保障, 从而避免在运用过程中的事故与伤害。

二、丰富形式, 充分唤醒准备活动的动力

机械刻板、 一层不变的准备活动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形成抵触、厌学的情绪。 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活动的设计时, 就必须要做到常换常新。 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场地、 器材以及学生的运动兴趣等多种因素, 进行综合化、系统化地整合与运用, 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 在准备活动中, 教师既可以设置学生原地的准备活动,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行进间的活动进行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进行徒手训练, 也可以利用各种学生喜爱的器械进行专门训练;从人数上来看, 既可以是单人地独自准备, 也可以是双人或者多人的相互合作。 当然, 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实际, 教师可以将各种形式的准备活动依托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深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 让学生身体的各项技能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有效释放, 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的放矢, 切实强化活动的针对性

准备活动的根本性目的, 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新授的过程中能够将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 使学生更深入有效地介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真正起到准备活动的作用, 预防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伤害。 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活动的设置上切不可随心所欲, 而要结合当天教学的内容和动作要领,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从而为课堂教学地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 在教学“ 前滚翻”这一动作时, 学生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就是颈部。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活动时, 就针对颈部设置了具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这样的设置, 才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在练习前滚翻动作时出现受伤的情况。 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 常常会带几个班, 教学对象人数较多, 面对和学生面也相对较广。 但在准备活动的设置上, 教师就不能为了简单省事, 采用大一统的模式进行教学, 而要具体地从每个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入手。 尤其是针对当堂课, 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 充分整合全面性原则和一般性原则, 强化课前准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把握分寸, 努力切合学生的身心规律

从课堂结构和学生运动量的角度来看, 体育课堂教学之前的准备活动究竟应该放置多长时间、 学生的运动量究竟应该与正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运动量保持怎样的比例, 一直都是值得探究与深入思考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 时间的长短以及运动量的大小都必须要与学生年龄特点、身体状态, 包括当天的天气、气温等多种因素紧密结合起来。 如果运动量过小, 就难以起到课前准备的效果;而如果运动量过大, 不仅严重影响课堂教学中的训练, 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意外受伤。 据有关学者研究, 学生在课前准备工作时, 应该将学生的心率保持在100 次/分钟到120 次/ 分钟左右, 而组织学生进行的时间则为8 分钟到10 分钟为宜。 这样的标准是一个参数, 如果在冬天可以适当地延长时间, 如果在夏天则可以缩短时间。 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具体身体状况,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遵循学生身体发展规律, 才能在保持应有的运动强度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 体育教学一直追求高效、扎实为目标, 但这种扎实、高效的课堂并不能局限在教学内容的新授上, 只有充分意识到课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扎实化。 同时, 只有在教师精心的创编中和科学有序的实施中, 准备活动才能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志林.高效体育课堂应从“准备活动”开始[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09) .

借助活动 篇8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开展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语文认知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大多选择名家名作,有着较强的深刻内涵,学生若是单纯理解其表面内容,很难真正把握其整体所想要强调的主旨思想情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教材篇章的透彻了解与全面把握。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若是能充分投入其中,对于优化其语文认知有着显而易见的推动意义。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学生大多数认为其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散文,并没有深入挖掘作者借助这篇散文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改为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 研究朱自清先生的人生经历及生活时代背景;

2. 着重剖析《荷塘月色》的创作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朱自清先生的生活状态;

3. 结合文章中的细节体会朱自清先生的真实创作情感。

在布置下这项任务之后,学生便自觉结合成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踊跃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在小组分工合作中,有的学生负责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学生负责去学校图书馆、市图书馆查阅相关信息,还有的学生则负责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总之,课余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像模像样。在此基础上,笔者又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就小组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公开的展示与详尽的讲解,如此,学生小组信息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互通有无,有效弥补了各自实践活动的不足。而对这些宝贵信息的汲取与理解,很显然都为学生深入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并不是作者简单意义上的悠闲舒适之作,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时代内涵(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如此,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为深化学生的语文认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开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

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高中阶段学生的视野范围并不开阔,再加上他们大多数因为课业的压力,只能局限在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的生活环境之中,这无疑使他们的社会视野范围日渐狭窄。对此,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具体的语文学科知识点,还应当致力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范围,确保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及文化视野的协调、均衡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对其的科学、合理运用对于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范围、丰富其人文感知有着深刻的推动意义。

如马克思的《青年职业选择时的考虑》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的一篇经典文章,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带领学生进行了以“调查青年职业选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该项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进行调查问卷,其二则是根据调查问卷得出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年职业选择时的主要趋势。

……

通过对被采访者的实际采访,学生得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其中,有的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有的则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求职标准……如此,不仅仅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青年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原文中所表达的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还使他们的社会视野范围更加广阔,并得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反响异常良好。

新课改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成了高中语文的一大亮点,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发展活力与蓬勃生机。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将继续对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努力探索与细致研究,相信终有一天,综合实践活动能以高效之态推动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成了高中语文的一大亮点,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发展活力与蓬勃生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就综合实践活动之于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化与积极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番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认知,视野范围

注释

借助活动 篇9

一、提升理性、强化感性, 找准"借势"的切入点

新闻媒体策划组织社会活动的过程, 就是发现受众需求、研究社会需求进而满足受众需求的过程。一个活动能否成功, 就看新闻媒体是否抓住了社会“热点”, 把握了受众的需求, 是否为最需要服务的群体提供了最到位的服务, 就是要找准“借势”的切入点。

1. 借“党和政府阶段性重点工作”之势, 联合相关部门策划社会活动。

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其重要职责就是及时准确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那种说教式的传播方式不仅达不到好的传播效果, 反而令人反感。通过策划社会活动宣传党和政府的阶段性工作, 找准中心工作与民生关注的结合点, 进而形成媒体出策划造声势, 职能部门出面组织协调的运作方式, 双方各取所需, 达到多赢目的。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各媒体在倡导主旋律活动策划上做了有益尝试:为配合城乡洁净工程, 牡丹江新闻广播联合园林部门发动市民开展了认养牡丹花活动;为配合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市民素质”, 牡丹江日报联合市文化局开办了人文公益大讲堂;牡丹江第二届社区节期间, 牡丹江新闻广播推出《魅力社区》栏目, 并和市民政局联合开展牡丹江市魅力社区评选活动, 扩大了广播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2. 借“职能部门交叉管理, 出现漏点, 引发社会矛盾”之势, 舆论先行, 发动相关部门策划社会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民生问题因多头管理导致无人负责, 使一些群众遇到困难时投诉无门。如果媒体在此介入, 通过策划相应活动, 发动相关部门联手促使问题解决, 这样投受众之所需, 一定能树立媒体良好的社会形象。比如由牡丹江新闻广播联合牡丹江市文明办、城管局开展的清除社区牛皮癣活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由于城管部门人员匮乏, 城市牛皮癣的管理和清除范围只限于城市主干道, 而社区乱涂乱画现象只能交由街道代管, 街道没有执法权, 造成社区牛皮癣严重泛滥之势。找到问题根源后, 新闻广播首先小口切入, 在全市先选几家试点小区全方位治理, 通过媒体动员全市志愿者现场清除, 聘请社区义务监督员日常管理, 发现乱涂乱画者通知城管部门及时处罚, 同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在社区设置广告公示板, 给广告发布者以阵地, 并打出新闻广播相关节目的播出时间和频率, 节目中免费播发公示板广告。取得阶段性效果后, 又由市文明办发起全市性的综合整治活动, 评选出文明小区。这一活动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 将其列为2008年利民实事。

3. 借“民生关注热点”之势, 找准服务点, 立足动情点, 抓住时机, 通过活动策划释放媒体的热心、爱心, 进而呼唤全社会的齐心。

媒体可以借助记者日常采访或节目直播过程中搜集的第一手素材及时捕捉受众群或个体的需求点, 媒体搭建服务平台, 实现供需双方的爱心对接。比如2006年针对“婚托”坑害消费者事件频发现状, 《牡丹江日报》举办了四期公益相亲会, 受到市民关注。比如每年高考期间, 在牡丹江、哈尔滨等地兴起的“爱心送考生”公益活动, 倡议出租车司机免费送考生去考场, 达到了社会效益和媒体影响力的双赢。

二、横向扩张, 纵向延伸, 强化“借势”的表现力

好的主题策划使媒体品牌推介活动向成功迈近了关键一步, 而活动运作形式则是成功推介品牌的助推器。一般而言, 成功的媒体活动, 离不开横向媒体的联动与纵向时间上的拉伸。

1. 媒体联动是追求新闻传播策划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正如古训“众人拾柴火焰高”。媒体各有优势, 传统媒体必须放下“一家独大”、“一家通吃”的思路, 主动提供更方便的传播组合, 联合本地甚至异地媒体共同出击, 实现立体式的传播效应。2008年3月8日, 吉林、黑龙江的新闻媒体发动群众寻找“人血纤维蛋白源”的促凝血药急救长春产妇及婴儿, 《生死时速一昼夜拯救生命吉林黑龙江爱心大接力》两地媒体联手策划的活动感动着全国的观众, 解救了两条生命, 同时也树立了媒体的公信力。

2. 同一主题时间上的连续性是追求新闻传播策划持续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一个成功的社会活动, 一般都具有创意新颖、参与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可连续开发利用等特点。对于时效性不强或时令性很强、社会需求很强的社会活动应该做好阶段性策划, 年内主题侧重, 跨年度主题升华。比如说时令性很强的高考爱心车队、寒冬爱心候车室;比如说时效性不强的人文公益大讲堂, 公益相亲活动。为培养家乡人的爱乡情怀, 牡丹江新闻广播推出牡丹江首条文化旅游线路, 将鞑子秧歌、萨满祭祀等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态形式展示, 连续两年组织党员、共和国同龄人、20年同学会同走文化之旅, 同一主线, 不同主题将活动持续展开。

当然, 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 新闻媒体举办社会活动也不例外。媒体要对自己策划组织的活动有一定的控制, “不可不搞, 不可滥搞”。在策划活动中, 只有秉承“既为党和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 同时又能提升媒体形象”这一理念, 媒体才能借助社会活动扩大影响力, 赢得受众。■

借助活动 篇10

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如何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数学建模的魅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一、数学建模竞赛的基本情况

数学建模竞赛始于1992年,在每年的9月份举行,是目前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竞赛面向全国所有大专院校的学生,分本科组和大专组,竞赛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改革[1]。为了能够在比赛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广大师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上面倾注了很多心血,也一次次地在比赛中交出了很多富有创造力的高水平的论文。

二、学院数学建模工作的基本情况

自从2003年组队参赛以来,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此项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选拔培训阶段,二是暑期集训阶段,三是参赛阶段。

选拔培训阶段一般开始于每年的四五月份,学院组织相应的院内选拔赛,从各分院选拔出七八十名同学参加第一阶段的培训,而培训内容主要为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等,通过此段培训,学生可以基本掌握进一步学习所需的知识,并且能够对数学建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阶段结束时,学院会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的学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暑期集训。

第二阶段暑期集训的主要内容为讲解数学建模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历年经典赛题选讲。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学习较多的数学建模专业知识,迅速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并且需要进一步运用前期所学的软件对相关的数学建模问题进行解决。而且,在集训的中期,学生还需要自行进行分组,以三人一组的方式,完成若干个历年的竞赛真题。经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有较大的进步。

第三阶段即为参赛阶段,本阶段主要内容为让学生适应比赛的时间安排,做一两次适应性训练,并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建模竞赛的挑战。在比赛中,学生还需要及时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本队的其他队员通力合作,力求使比赛论文完成得更加完美。

以上的培训模式经过学院多年的运用和改进,可以比较好地适应学院的数学建模竞赛培训工作,而且学生经过这样的培训,最终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三、学院高等数学的基本教学情况

作为工科类院校,高等数学是学院各分院的必修科目,学生在大一时,都需要接受不低于105学时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他们将在一年内学习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以及无穷级数相关的内容。还有不少分院在大二时,会开设线性代数、计算方法、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纵观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发展,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高等数学的期末整体成绩不理想。根据对学院部分大一新生的调研,发现学生对高等数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第一,不少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的内容比较难,自身的知识能力难以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第二,很多学生认为高等数学与自己所学的后续课程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在心理上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够重视;第三,部分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的实用性不强,与实际生活没有太多的关联,只需要通过考试即可,学好了也没太大作用;第四,高等数学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不大,与其认真学习,还不如抓紧时间选择一两门拓展课,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思想在学生中蔓延,就会造成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成绩也不理想。

四、学院前期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所做的改进

这样的局面显然不能一直持续,针对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已经在一些班级进行了试点教学,主要做了以下几点改进。

一是跟各分院的相关教研室直接沟通,由专业课教师与数学老师共同决定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使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也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式教学,将课程分为必学部分和提高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相对容易地接受所需的高等数学知识,对高等数学的抵触情绪也会逐渐消失。

以上两点在试点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根据专业课确定教学内容,从想法上是可行的,而且也得到了系部的支持,但随着学院专业的不断细化,操作难度不断增大,而且易造成学生所学高等数学知识不连贯,对他们后续数学内容的学习会造成隐患。分层式教学,首先需要克服的并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学生被分为不同层次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其次还有行政班级安排会比较混乱,随着分层教学的逐步推进,存在的问题也会逐渐凸显出来。

并且,以上的改进措施,并没能促进高等数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也不能在教学的同时,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总体上来说,高等数学课程还需进一步改革。

五、借助数学建模活动,提升高等数学教学效果

数学建模在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学建模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就是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更确切地说,数学模型就是对于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标,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此数学结构的形式可以是公式,也可以是算法,也可以是一个解决方案。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语言,借助数学方法,通过抽象、简化“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的一种数学手段[1]。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目标[2],它同时也是解决上述高等数学教学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加入适当的与实际生活结合的例子,比如在学习导数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导数在机电、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应用问题,学生考虑问题时,需要使用到前面所学过的求导方法,以及函数的最值等概念,还需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再比如,在学习常微分方程时,加入人口问题中的指数增长模型和阻滞增长模型,需要使用到已经学过的求方程通解和特解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后,既巩固了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又学会了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还能够了解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谓是一举三得。

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数学建模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因为数学建模活动的出发点就是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时,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学会深入分析问题,搜集所需资料,并要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进一步参加数学建模的培训和竞赛时,因为培训和竞赛的完整周期较长,学生还需要有不怕艰苦、勇于挑战的顽强意志,并需要与队友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最终顺利地完成比赛。

学院在近年来,加大了数学建模活动与高等数学教学融合的力度。首先,创办了数学建模协会,可以让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数学建模的活动中来;其次,开设了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拓展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广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上面所述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好高等数学。根据对数学建模协会及部分大一学生的调研,绝大多数学生均表示,参与数学建模活动以后,他们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增强,而且学习高等数学也比以前轻松,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结束语

目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利用数学建模活动提升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实验并没有大面积铺开,主要还是自身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参与较多。如何进一步扩大受益面,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项实验的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至少未来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可以尝试向这一方向发展。

数学建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高职教育要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数学建模介入教育过程是大势所趋。只要坚持原有数学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并让数学建模活动更多地介入到教学和平时学习中,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摘要:借助对数学建模活动的研究,分析如何借助数学建模活动提升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并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列举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等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建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借助活动 篇11

关键词:区域活动;责任意识;角色游戏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一个人的发展靠自身的责任心,一个国家的强盛靠着全民的责任感。所以,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他人负责,是我们这些承担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区域活动在我园、我班开展的轰轰烈烈,不仅促进了幼儿心智的健康成长,而且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们细抓每一环节,对幼儿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借助区域角色游戏,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如:“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等。在游戏时,幼儿一会儿扮演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会儿扮演医生或护士,一会儿扮演其他各种服务人员……充分地表现着对别人的关爱。在游戏中,幼儿学会了用轮流、请求、商量等方式与人交往,协商解决问题,增强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体验到了关爱他人的情感。因为在担当这些角色的同时,他们会再现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这些角色的所作所为,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对娃娃家的“娃娃”、医院的“病人”、超市的“客人”等进行照料或服务。在享受快乐情绪的同时,学会了对他人的关心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在老师和同伴的引导和提醒下,他们慢慢地把这种关心和服务转化为所扮演角色必需要做到的,这就是一种初步的角色责任意识,把关爱他人的情感逐渐转变为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二、借助区域材料收集,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区域活动离不开玩具或材料,在活动过程中,仅使用成品玩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随着不断丰富的活动内容,活动对玩具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就要启发幼儿,设法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引导他们动脑筋创造这些废旧物品的价值,如引导他们用可乐罐建构游乐场和幼儿园,用雪碧瓶、纯净水瓶装上种子或石子自制打击乐器,用旧海绵制作小吃店的点心,用月饼盒制作家用电器,用花生壳、毛线粘成装饰画,用用过的两个一次性纸杯穿上线玩打电话的游戏等在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中使孩子们渐渐明白“废旧物品是很好的玩具”,他们对废旧物品的利用率在日益提高,常常变废为宝,班上的百宝箱里每天都有孩子们从各种地方收集来的不同材料:易拉罐、旧电池、饮料瓶、纸盒、白纸等低结构玩具,这些都成了百宝箱内的多功能材料,方便了幼儿根据游戏需要进行选择。在收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幼儿的环保意识和

行为在不断地转化着、升华着:从以前的随手丢弃到有心收集,从以前的漠不关心到现在的主动整理,让幼儿在感受中不断积累体验,在体验中萌发情感,在情感萌发中逐步升华为一种理性的认识:每件小事都与环境相关,爱护环境从“小”做起,從“我”做起,从认识到行为,再从行为到认识,帮助他们建构坚实的环保理念基础,从而产生、分化出更丰富、更深刻的环保思想和行为,萌发出爱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三、借助区域活动整理,培养幼儿有始有终的责任意识

在每次活动中,慢慢让孩子明白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责任与义务,无论如何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尤其是活动结束时,面对散落在地上的玩具,分散在各个角落的活动材料,一定要引导幼儿把这些东西“归位”,即: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要教育幼儿从始至终地站好“岗”,直到站好最后一班岗,对区域活动的整理就是“最后一班岗”。一开始,尤其是第一次,由于孩子们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很高,所以对老师的要求也容易达到,能比较有耐心地整理各区域的玩具,基本上做到了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但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以及活动兴趣的减弱,有部分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出现了不想整理玩具的现象,针对孩子有此能力却不能坚持这一现象,我们在教室里张贴“行为监督表”,在相应栏里画上符号,接受自我监督和大家监督。当幼儿看到自己好的符号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时候,自信心就会很强,做事就会更加积极,坚持性也随之增强了;而且我们还在班上开展了区域活动整理的比赛,看看每次活动结束后,哪一个区域内的玩具放的最整齐,证明在这个区域内活动的幼儿最有责任心,在下一次活动的时候,这几名幼儿就会有优先选择区域的权利,而对那些在活动中乱扔玩具且活动后不能好好整理玩具的孩子,会减少他进行区域活动的时间或暂停他的活动次数以示惩罚。这样时间久了,孩子们就逐渐养成了在活动结束后整理玩具和材料的习惯,也萌发了做事要有始有终的责任意识。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一科学论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区域活动只是培养幼儿责任意识的多种渠道之一,我们同时还与幼儿园的其他教育环节相结合,并与家长共同携手,一起为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发挥合力,为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一路保驾护航,为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环境的改变贡献我们幼教人的一份力量。

借助活动 篇12

农村初入学儿童在语言交往中, 往往不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存在重复、间歇、脱节等现象, 说话不完整、不规范, 用词不当, 还时常伴着方言。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很重的负担。

我们请家长一起对我校一 (8) 班45个新生的阅读情况和语言发展水平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问卷结果如下表:

注:1.A、B、C分别为语言表达能力一、二、三级水平。

2.优、良、差分别为阅读情况等级。

阅读情况的调查数据表明, 喜欢阅读的只占全班人数的18%, 每天有固定读书时间的学生只占2%, 能经常给孩子读书听的家长只占6%。农村一年级新生的阅读情况令人担忧。

表中可见, 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 其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较好。阅读情况优的学生, 语言表达水平为A (即达到一级水平的) 有80%, 为B的占20%, 没有三级。而阅读情况差的学生, 语言表达水平为A的只有9%, 为B的有33%, 为C的有57%。由此可见, 阅读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 阻碍语言发展的呢?我们教研组老师研究发现, 原因有:

1. 学前教育忽视了对幼儿阅读兴趣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 本班孩子入学前就读公办幼儿园的占22%, 就读私人幼儿园的占78%。而私人办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喜好, 多偏重于写字和计算教学, 对阅读和语言的教学重视不够, 错失了在孩子语言发展重要时期的开发培养。

2. 家庭教育缺乏引导和教学的能力

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不足, 或者重视不够。

3. 学生的识字量不够, 阅读理解能力低下, 没有表达的欲望

初入学儿童由于识字少, 不具有完全依靠文字阅读的能力, 较爱看图书, 但持续时间较短;大部分学生存在“看了能懂, 懂了却说不好”的情况。

4.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低年级教师通常认为课外阅读是小学中高年级的事, 从而带来指导上的盲目性及阅读环境创设的无计划性, 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只局限于课堂的集体阅读活动。面对群体, 老师也很难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三、方法初探

那么该如何提升农村新入学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呢?鉴于阅读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借助非正式阅读活动是个比较好的做法。

所谓非正式的阅读活动, 是指在正式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文本阅读以外的, 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或是同一内容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需要和语言水平选择, 积极主动地自我式的或小组合作式的学习与交流。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 可以更加自由地阅读与表达。它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语言的发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途径:

1. 创设自由、丰富的阅读环境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首要条件。结合实践, 我们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互动的物质环境。

(1) 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 即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亲近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无拘无束,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的口语表达才能自如地呈现。为达到这个目标, 我们对教师进行分项专题培训, 通过培训, 让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以下三个心理环境:

(1) 自主表达的阅读心理环境。淡化教师权威意识, 倡导学生自主表达。

(2) 宽容理解的阅读心理环境。在日常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往往会出现不能持久或是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活动规则、不愿阅读等现象, 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学生的各种心理行为,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3) 支持鼓励的阅读心理环境。对待学生的表述, 无论其水平如何, 教师都应抱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 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 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表现。培养学生爱表达、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2) 丰富的物质环境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活动及互动交流, 我们创设了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 让环境与学生“对话”。它包括:

(1) 墙面的阅读环境。“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生活中的标志”、“诗林园”……教室的每个角落、学生视觉之内“亲眼目睹”的都是文字,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丰富阅读的手段。

(2) 相册图画阅读环境。《爸爸妈妈的结婚照》、《愉快的秋游》、《海南岛之旅》……这些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内容, 深受他们的喜欢, 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表达与交流。

(3) 互动式阅读环境。分为学校与家庭两个环境, 让每个孩子有“动”和“讲”的机会, 促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投身于课外阅读活动中, 并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4) 开放式阅读环境。营造开放的阅读环境, 让学生有自我选择阅读对象、阅读时空、阅读伙伴、阅读节奏、阅读方式的权利, 使阅读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开创多元的阅读材料

今天的阅读概念不再只是传统意义的识字, 看书, 它包含了很多多元化的因素。通俗地说“凡是眼见嘴说”即是阅读。因此, 要不断拓宽阅读范围, 丰富阅读内容, 开创多元化, 多视觉, 多信息的阅读文化, 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表达积极性, 提高讲述可能性, 并使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1) 电视阅读

巧妙借助少儿电视、特别是动画片等少儿节目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看完之后, 可以让学生说说节目的内容, 当个小主持人, 在愉快的气氛中, 提高口头、肢体表达能力, 丰富知识, 发展思维。

(2) 广告阅读

利用广告设计巧妙、形式多样、好记易懂的特点, 让学生关注广告词, 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体会语言表现的生动多样, 增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提高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

(3) 标志阅读

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标志、文明规范标志、警示标志、安全标志, 并向同学、朋友和家人介绍。阅读标志, 将以崭新的阅读视角拓宽阅读范围, 丰富阅读内容, 使学生在各种丰富的阅读中提高能力。

(4) 绘本阅读

采用让学生收集、组合、创作、演讲等形式, 先共同收集一些图片或图案, 引导孩子重新组合, 拼贴成有情节的画面。也可以自己创作图画, 创作成绘本, 然后编成情节生动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收集、剪贴资料的习惯,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 有声阅读

儿童常常会很依赖于耳朵的“阅读”, 老师可以安排一些时间, 如晨间活动、午间活动、课前三分钟及晚上临睡前开展有声阅读。往往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及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都能感染孩子, 紧紧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倾听和朗读中不断体验、品味、讨论、表达, 逐渐提高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迷上那些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

3. 进行及时、赏识性的评价

评价对于非正式阅读活动而言是画龙点睛之笔。非正式阅读活动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的活动, 在活动中获得的是轻松、自然、愉悦等感受。因此, 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评价, 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活动时的真实想法, 让学生分享成功的经验, 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为下次活动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台湾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

[2].夏云《.新课程理念下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3].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早期教育》

[4].刘沛华《.新理念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运动金字塔下一篇:三维动画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