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2024-08-25

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共10篇)

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篇1

摘要:针对中国当前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传统部门法面临着挑战。

经济法的公平价值体现在通过保障国家调节和规范国家经济调节权,克服因市场与(或)政府的失灵所带来的不公平。

中国当前的社会公平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而中国经济法也是为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缺陷和社会公平问题而产生的。

因此,中国经济法应该担负起解决当前社会公平问题的主要任务,实现其社会公平价值。

其价值可以通过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关经济法得以实现。

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篇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和公正

所谓的“公平”是指在同一尺度要求下来衡量社会成员的行为标准, 执行过程中不得存在任何偏见或歧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问题不仅包括伦理道德中的公道与正义, 还包括了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平等, 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而“公正”则是注重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平等性, 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权利和人格。这一权利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政治角度来看这一公平与公正问题, 都应以个体尊严和生命价值作为最高行为准则, 重视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平等性体现。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出发, 市场竞争中的公平与公正问题理应在如下三方面得以体现:

1. 重视起点的公平与公正

市场经济体制下, 重视经济活动起点的平等性是体现公平与公正原则的基本前提。突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均等, 力求实现个体能够在均等的市场条件下享有和其余个体共同竞争的机会。这就需要体现市场竞争的开放性, 让人们能够有足够的自由参与到市场活动当中。

2. 体现过程的公平与公正

市场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是对起点公平的一种有效延伸, 同时也为经济活动的结果公平提供了必要的过程性支撑。此外, 市场经济执行过程中的平等性还是发挥市场机制调控职能、实现主体客观评价的有效途径, 这一公平与公正问题的实现依赖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3. 突出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市场经济活动结果的公平与公正是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执行程序的有效总结, 也是保证市场活动有序运转的重要环节, 缺少了公正的结果必然会对市场经济制度的权威性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公平分配作为体现结果公平的一个重要依据, 理应在结果的分配上做到与实际的权利义务和能力贡献相一致。

二、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公正问题的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过程中,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制度本身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与不合理性, 严重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稳步提升。而建立在客观经济制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突出了法治的重要性, 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当前趋势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公平与公正问题的体现应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1. 注重公平公正与经济效率的和谐发展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 单纯注重公平和公正原则对于市场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不免会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对于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应当坚持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 既要体现市场竞争机制中的公平与公正因素, 又要注重整体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经济效率的有效体现。其二者的发展理应在同一水平线上, 以和谐发展为核心, 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稳定发展。这不仅是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有效控制, 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方针的一种实践和落实。

2. 在公平公正原则指导下消除市场负面机制的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下的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消除了制度内的阶级对立和贫富分化, 然而这一市场机制内的绝对平等却是难以实现的。一些城市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难以全面涉及的对象。在公平和公正原则的指引下, 我们应当做到及时消除市场经济机制建设中的负面影响, 切实做到市场资源的“共享”和“共惠”, 实现市场竞争机制之外的平等。这不仅是对社会稳定秩序的一种维护, 也是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有效结合。

3. 突出公平公正原则下市场主体的全面发展

市场竞争机制中公平与公正原则的体现是对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外在力量保护, 只有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场主体的自由发展。无论是竞争机会的均等性还是市场规则的平等性, 都需要有特定经济形态中的社会心态与之相对应, 促进市场主体的全面发展。无论社会经济体制如何变化, 基本的平等性原则都应当受到尊重, 只有在公平与公正的原则指引下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作为社会主义规范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平与公正问题所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念, 它既源自个体的价值需求, 又表现出集体的共同愿望。处于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中的公平与公正问题所表达的共同愿望都是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我们既要摒弃传统的绝对主义思想, 又要坚决抵制相对主义思想的出现, 切实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现实观念的指导下所谈论的公平与公正问题才是切合实际和科学合理的。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于公平和公正问题的探讨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前提之下, 构建基本的经济坐标, 将抽象概念化为具体行动, 切实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高惠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阈中的公平与效率[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2]杨明佳.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再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2, (06) .

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篇3

关键词: 科技社会;公平;效率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70—02

一、科技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及表现

1.马太效应。科技社会中因高度竞争呈现出严格的金字塔形结构,因此存在着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现象。“马太效应”默顿是这样解释的:“社会往往对于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待遇也越来越富足,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但不承认他们的贡献,还苛刻地限制他们赖以作出努力的条件。”[1]

科学研究应该人人平等,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实的科学研究中,不平衡现象很多。科学共同体中,自然地形成了科学权威和精英的权力,由此产生等级结构。高等级和低等级在科学知识的分享上极不平等,“有的越有,无的越无”,出现马态效应。权威对一般研究者具有较强的控制权力。科技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还表现在科学知识的拥有者与受控对象之间的不对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科学总是少数人的事业。这种科学知识分布的不均匀性,就决定了科技社会中这种非对称性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拥有科学或掌握技术的人,在应用科学的社会劳动或其它社会活动中,总是能够占据有利的地位,从而取得有利的结果。白领与篮领收入差距的增加和南北国家剪刀差的扩大,都反映了这种非对称性和不公平性。

2.盲目服从性。学术权威和精英权力的无形约束,使科技社会中学术主体的研究自主性遭到制约,存在很大程度盲目服从。因此我们普通人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科学家总被一层神秘和崇高的光环笼罩者,他们目光敏锐、高瞻远瞩,他们的话代表着一种权威甚至真理,我们不得不而且必须服从。默顿总结的科学家的精神气质中有一条怀疑精神,要求科学家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不能盲目地无根据地作判断。原则上说,在科学世界中,服从性显然是以科学的可接受性程度以及人们对科学的理解程度而言的。按理说科学的世界中不应当有盲从,学术主体应享有最大程度地研究自主性,其服从的性质只是在精神层面上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但因学术权威与精英权力的无形约束造成科学资源和科学信息分布的不均衡,进而导致科学世界中现实的不平等。人人平等在科学世界是一种理想。服从成为低层次学术主体的必然选择,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盲从。

二、科技社会中的经济效率问题

科学求真通过揭示客观世界固有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提高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说,传统的科学道德是科学家的学术道德,其基本原则就是恪守和捍卫科学的客观真理性,科学家只为科学负责并使科学活动求真求实。但科学的目标是尽其可能增进人类知识。在知识的生产中,需要有投入且存在风险。如何进行投入才能最大可能、最大效率地获得回报?于是出现了两难困境:即如何保证科技活动的求实求真,又保持科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呢?20世纪以前,科学家凭借自己的科研能力、经济实力或朋友的资助,无需助手就可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而在大科学时代,单枪匹马的研究已经不可能,任何个人的经济实力或其它人的资助都不足以购买高级而昂贵的实验设备,必须要求政府或社会的资助。于是在科技社会中,政府的资金资助对技术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旦某项科技活动获得政治家的青睐,则所有可行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资源便流入该项科技活动发展的全过程。而没有被政治家看好或是得不到政治家资金资助的科技活动,则因得不到足够的科技投入支持而停滞发展。

分析得知: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政治家的资助。现实社会中需要科技专家提供可靠知识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带来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科技活动执行者必须极力确保自己的活动满足经济效益的需求。于是出现两个难题,如何确保科技活动的求真求实性,又要保证研究活动的效益性。在这种两难情况下,科技活动的执行者可能会出现:一是不追求资助者的要求目标,而可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研究或出于自己个人经济利益需要;二是科技活动执行者在科技运用和开发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政治家的金钱资助,而受政治家或利益集团的控制可能成为政治家或者利益集团的工具,做出了没有效率甚至是危害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情。

三、追求科技社会中 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统一

科学共同体为了其目标的实现和人类增长知识的需要,必将效率放在第一位,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尽可能多而快地为人类增进知识。因此,科技活动的执行者必须确保科技活动满足经济效益。从公平的角度讲,他应当为每个人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条件去施展才能,做出贡献,但资源有限使这成为不可能。由此得知,科技社会中高度竞争的存在、科学研究资源的稀缺和科学家在能力上的客观差别。使得在科技社会中遇到了在经济领域中常碰到的两难抉择:即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矛盾问题。因而笔者将从此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即追求科技社会中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1.限制科学权威和科学沙龙主义,建立一个自由公平的科技社会。科技专家凭借自己的权威,在科技活动中会倾注自己的价值权威,某些时候可能造成一个封闭专制的社会。著名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使用了人类学的方法来考察科学,认为无论是科学的、还是宗教的、迷信的、都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他反对科学主义、科学沙龙主义和科学专制主义。在其著作《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一书中,费耶阿本德极力倡导的目的即:“消除知识分子和专家们对不同于他们自己的传统所造成的障碍,以便更好准备将专家(科学家)本人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上清除出去。”[2] 对于科学家在社会中的地位,他指出“在我所指望的那种社会中,科学家当然不再享有任何特权,他们的地位也许比和尚高,算命先生和卖狗皮膏药的都不如。”[2] 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思想可能有些极端,但他表达了一个事实即“专家的意见经常带有偏见,是不可靠的,需要有外部控制。”[3] 因此,我们呼吁归还科学家的本来面目,揭掉披在科学家身上神秘的外衣,消除科学家真理权威的化身,引导学术权威与精英权力适度行使,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追求科学知识神圣殿堂和道路上人人平等。比如我们熟知的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作为一种科普读物在全世界销量达1 000万册,走入平常百姓生活中深受欢迎。还有央视10套百家讲坛栏目,一些大学教授从象牙塔里走出,用浅显易懂的话语传播知识。这种形式使不同学者和百姓都有和教授平等交流、对话的机会,也包括质疑和批判。所有这些都对限制科学权威和科学沙龙主义,对建立一个自由公平的科技社会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2.某项科技政策或工程技术从提出到投入实践,是否有能够带来经济效益,需要有第三方的力量如科技伦理委员会进行道德上的约束和控制。某项科技政策或工程是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不是作为资助人的政治家或利益集团决定的,也不是科技活动执行者凭个人利益想当然能达到的。应该在其投入实践前存在第三方的力量进行约束和控制,比如科技伦理委员会的所进行的伦理道德控制。伦理道德控制是指将生态价值和道德引入科技的设计和应用,使技术、工具和人类道德间分配合理的伦理责任,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紧张关系。

(1)科技伦理委员会的直接调控。科技伦理委员会的直接调控指通过对科技政策或工程技术的道德评价和价值导向,使科技主体在科技的研究、生产、分配和使用等活动中,不仅考虑科技的可能性,而且考虑其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正当性,用社会倡导的技术道德标准来规范科技行为,减少科技操作的负面效应,减少科技实施中不必要的浪费和无效益,使科技应用和人来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对人类自身的调控,必然要使科技主体从内心唤起道德良知,使其在科技的开发、设计和研制过程中充分体现善与真,走向人性化技术、绿色技术发展之路。确保科技活动的求真求实性,又保证研究活动的效益性。(2)科技伦理委员会的间接调控。科技伦理委员会的间接调控是指道德可以作为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辅相成的第三种调节。科技伦理委员会中制定的道德标准往往作为社会最高层次的价值导向,间接地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科技社会的前进方向和现有秩序的运行。保证科技活动的效益性能够很好落实。例如,运用经济利益机制进行技术道德赏罚,肯定和鼓励科技活动主体的道德行为,否定和抑制违背科技道德要求的一些唯利是图的行为,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激励和引导有利于社会利益或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科技行为等。

道德控制是一种能够从道德情感而非功利出发,以劝诱为主而非强制为主的软控制形式。科技伦理委员应本着促进科技发展、为人类的幸福谋福利的原则,使科技发展与社会、自然相协调;使科技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知识发展的需要、又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保证科研活动求实求真和有效益性这两点上发挥着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另外笔者认为为保证科研活动求真求实和效益性,除了科技伦理委员会的直接和间接调控,也可采取其他措施如在科技政策活动的制定中提倡和发扬公众参与;科技专家之间的协商、论证和讨论;建立完善的科技市场与法律体制等方面来进行调控和制约。

参考文献:

[1]张华厦.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美]保罗·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90:1-133.

[3][5][美]保罗·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5:104.

[4]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张华厦.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7][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篇4

一个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我国目前的社会不公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方式予以解决。

第一,必须确立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这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要。过去,我们在考虑改革与发展问题时,过多地考虑社会成员的承受力。在某个特殊时期,这种立足点有一定的策略意义。但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应当立足于让广大民众不断地获得些什么,应当让广大民众普遍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国家已初步具备了这个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

第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基础,才能为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途径。要防止用平均主义的方式来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不公问题。平均主义一旦重新抬头,将会使社会丧失发展活力,并形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三,保证民众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大量社会问题都集中在与民众基本生计有直接关联的部位。要从总体上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必须由此入手。

第四,充分就业应成为社会的优先目标。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失去工作,就意味着他社会生活状况的边缘化,进入了片面、狭小、封闭的社会生活情境。于是,失业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便会出现障碍,形成不平等的、不对称的社会互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互动不仅会造成失业者与正常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隔阂,还会使失业者的尊严及独立的人格受到严重的伤害。长此以往,必将损害社会稳定。因此实现充分就业,是缓解贫富差距、大面积地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社会活力的必要前提。

第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以构筑“社会安全网”刻不容缓。一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平等和不确定的因素,这使得不同的社会成员在生存与发展的具体处境中存在较大差别。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有可能因丧失工作或其他原因而陷入“生存危机”的状态。对于这部分社会成员,政府和社会有责任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失业保险、社会福利等措施,对其进行必要的救助,确保其基本的生活底线,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和社会的安全运行。

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篇5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上,教育部、科技部主要负责人分别作了汇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围绕下一阶段教育、科技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深入讨论。李克强对近年来教育、科技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始终把教育和科技放在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予以高度重视。

李克强说,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传承文明的载体。让孩子受教育并且受到良好教育,是几乎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掌握知识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有利社会文明得以延续、道德规范得以遵循。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三大任务,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要缩小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要培养更多服务中西部和农村的人才。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倾斜,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要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要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方式到中西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公平上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东部地区要创新理念和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李克强指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并以创新和创业为导向。要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围绕大局,瞄准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大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扣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创新能力迸发出来,使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让科技造福人民。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都要沿着这个方向加大力度。

李克强强调,无论是推进教育公平,还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关键还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年从恢复高考入手抓教育,就是一项改变千百万人命运、深刻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当前深化教育和科技领域改革,仍然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紧推出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重要改革举措,务求取得更大成效。

李克强最后指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用好“人口红利”,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这就必须一靠教育、二靠科技,两者有机结合,使中国创造财富的能力得到巨大提升,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他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科技领域的重大任务,围绕完善投入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政策等,提出措施、抓好落实,使全社会创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公平问题的经济法 篇6

(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公平是一个超历史的绝对的概念,公平就是平均分配,就是人人有份。其实,“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是一个法律用语,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内涵;在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当事人有完全不同的公平观念和标准。离开生产方式的性质谈论社会公平,离开生产谈论分配,不仅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社会公平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贫富差距过大时更应注重社会公平.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般规律。所谓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实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资源的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收入增加而不使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换句话说,社会已经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存在任何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致每个劳动者都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效率。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洛伦兹曲线就是把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的曲线。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已进入“黄灯”区。

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显著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导致的。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

(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

(四)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

(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收入转移方式为其提供收入支持;对于高收入阶层,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思路。

答:本小组同学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收入转移方式为其提供收入支持;对于高收入阶层,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篇7

在我国, 行政组织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系统。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 取得巨大成绩, 突出标志就是政府职能取得积极进展, 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然非常薄弱, 在一些领域管理远远不到位, 迫切需要政府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给予高度的关注, 加强社会公平。

二、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现状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矛盾凸显出当前社会七大不公平:收入分配、财产分配、就业与工资报酬分配、教育、公共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税收和财政收支等七个方面存在不平等。”也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分配不平等

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时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 穷的愈来愈穷, 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这种判断很有预见性, 目前是少部分人拥大多数的财富, 而大多数人拥有很少的财富, 分配很不公。收入差距扩大迅速, 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就业机会不平等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总趋势还在扩大, 就业弹性系数随经济的增长而下降, 一些潜在的要求如年龄、性别、学历、户籍、地域等更加重了就业不平等的问题。

3、社会保障不平等

除了分配方面和就业方面不平等, 在我们的社会中, 还有教育、医疗、失业保障等的不平等, 我国社会保障的力度还不够大, 范围不够广。

三、正确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讲既要把蛋糕做大, 又要把蛋糕分好。要促进社会公平, 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把蛋糕做大事前提, 更关键的是把蛋糕分好。回顾中国经济改革过程,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经过对过去“一大二公”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系统研究, 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著名论断, 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 真正地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带动和帮助另一部分人也逐渐富裕起来, 同时, 在此基础上兼顾效率与公平, 并逐步消灭贫穷,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步入90年代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定, 国家及时调整了效率与公平关系, 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 改变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第三阶段:然而在一段时期内, “效率优先”被理解为“效率至上”, 社会公平被搁置。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这一基础上,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效率和公平相辅相成, 社会越公平, 人的贡献与所得便越是一致, 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便越高, 从而效率也就越高。社会越不公平, 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便越背离, 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便越低, 从而效率也就越低。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促使绝大多数人能够享受经济发展的果实,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然而, 我们也不能忽视效率, 而是要建立一个效率和公平相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最优组合。

四、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探讨

在明确注重社会公平这一目标的同时, 我们也要积极探索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政府是社会公平的主导力量。

1、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要深化行政机构改革,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 打造服务型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应该与政治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 政治体制改革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如果权力过于集中, 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公权私利, 这样的政府根本不可能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 根本不可能是服务型政府。目前全国各级政府中已出现不少政务服务中心、简化行政程序的一站式服务等, 但这只是服务型政府的表层, 而不是政府的根本转型。

2、改进社会收入分配制度

要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 在收入的分配上“更加注重公平”。充分发挥政府收入分配调节职能, 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 缩小收入差距,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使人民群众享受基本的经济公平, 消除不公平现象。努力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在实现经济发展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加大调节力度, 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3、巩固和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能够保障社会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益公平的社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是协调社会各种利益, 促进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强大武器。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得较晚, 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 覆盖面遍及全社会。但是社会保障极不平衡, 就城乡而言, 农村人口的社保问题依然还是一个难题, 因为老来没有保障, 人们依然有危机感存在。即使现在有个别地区开始了农村人口的社保试点, 但农村的养老保险工作仍显滞后, 而且保障力度不大。所以政府要从各方面加强和巩固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 同时力争把城镇下岗职工补助和再就业结合起来, 发动各方面力量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使他们融于社会, 消解矛盾冲突。而就群体而言,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 如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仍处于空白区。同时还要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等。

政府应当切实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维护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构建公共财政制度

构建公共财政制度着眼点是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运用税收杠杆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并结合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 鼓励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调节市场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保持市场稳定, 通过调整社会分配关系, 运用补助、贴息等财政措施, 引导和调整资源向发展相时薄弱的区域和领域倾料配置, 使得公共服务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机制, 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 虽然社会上还存在许多的不公平, 但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 只要坚持不懈, 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一定会出现。

参考文献

[1]王宝玲, 孙华英.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1]王宝玲, 孙华英.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2]傅翾.实现公平机制构建和谐社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7 (3) .[2]傅翾.实现公平机制构建和谐社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7 (3) .

现阶段社会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篇8

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已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专家近期联合完成的《关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及政策建议》中用“蓝灯”、“绿灯”、“黄灯”、“红灯”来描述分配的形势,其中“黄灯”表示接近失衡状态。这份报告认为,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10年后,中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形势将进入“红灯”区的范围。更严重的是城乡差距,官方资料显示,从1992年到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33:1扩大到了3.2:1。

笔者多年从事收入分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根据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几点对策。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农民收入低下问题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至关重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农民在价格制定中的参与和决策能力,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第二,积极扶持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第三,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高质量、低农药残留的绿色农产品,增强出口能力。第四,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并且以此来解决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第五,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农业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鼓励和引导农业专业性人才进入农村就业和进入农村基层领导岗位服务农业,提高领导的知识水平。第六,构建为农村劳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体系,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环境,可以考虑重新建立农会表达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利益诉求。第七,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价格控制。如化肥、农药等。如控制不好会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加快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步伐,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投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对外开放,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自身竞争力,还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经济援助手段,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平稳转型,大力发展中部六省的经济,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打破垄断,减少行业收入差距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时期,优势产业的交替变化极为频繁。解决行业间存在的收入差距,最终要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责任就是制定反垄断法,清除市场准人壁垒。对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国家不能放松对其分配活动进行监管,要提出工资指导意见,加大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力度;加强对这类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工成本增长率的考核,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处理。为此,劳动、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监测,定期发布行业的人工成本水平,指导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人工成本比较,合理确定本企业的职工收人水平。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

垄断、腐败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是社会反映最强烈的,它极大地挫伤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妨碍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规,消除制度和法律漏洞的真空,减少不合理却合法的现象。第二,政府要排除非自然垄断因素,消除市场准人歧视,同时要考虑将企业的一些没有保密需求的信息,包括盈利情况公开,便于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第三,要规范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及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分配行为,对于垄断性的行业征收特别的税收。第四,要制止权力的市场化和货币化。第五,严格执行公务员和企业经营者个人财产和收入申报、核查制度,严禁行政干部参与商务活动,防止卖官、买官和跑官现象。同时加大对腐败的惩罚力度,加大惩罚资金外逃的力度。

完善稅收调节功能,加强税收调节作用

一是要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实行综合分类税制,合理确定点征额和扣除额,以体现公平原则。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个人的收入分配情况监控,重点管理,重点检查。逐步推行双向申报制度,加强个人收入的双向稽核,使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相互制约。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征管力度』口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从重、从快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二是要改革完善财产税,规范现行财产税税种,对个人收入进行多环节、多渠道的调节。适时开征遗产与赠与税,可考虑采用征税及时、征收成本较低的总遗产和总赠与税制。对于一些高收人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可以考虑开征特别消费税。

总之,要通过适当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协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为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确保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篇9

——盗版侵权问题影响市场经济公平正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说起“世界读书日”,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中国在引进概念时把这一天译为“世界读书日”,但资料显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定的官方名称是“世界图书和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也就是说,除了推动阅读和写作,宣扬与图书密切相关的版权意识也是“世界读书日”确立的初衷之一。然而目前我国盗版侵权问题十分严重,不仅是图书,音像、软件等领域都存在严重的版权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在努力加以治理,但是盗版市场仍然猖獗,盗版行为严重影响了出版方的利益,也是不尊重作家和电影电视工作者劳动成果的行为,并且在挑战着市场经济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只有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重点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存发展权利与利益的公平正义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实现全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实现社会的安定祥和,最终构建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 我国盗版侵权问题现状

近些年来盗版图书是日渐猖獗,已经成了现在图书出版行业的巨大冲击,在一些书店和舒坦,盗版图书并不少见,而且盗版图书的价格明显比正版图书低很多,即使印刷质量和纸质与正版相差较远,但很多人还是愿意选择盗版图书。盗版图书在高校更是十分盛行,高校周边的盗版图书主要涉及自考书籍、励志文学书籍、外语书籍、考研书籍和公务员考试书籍,而一些理工类、专业性强的书籍因为销量低所以很少有盗版。

电影市场也因为版权威胁受到严重损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为祖国献礼的两部爱国主义影片《开国大典》和《风声》均在首映式不久后就出现了盗版,票房损失严重;2010年4月底上映的电影《叶问2》在上映后仅6天就遭盗版侵袭,票房损失数百万;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北京晶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拍摄完成了反应这场巨大灾难的电影作品《妈妈别

哭》,准备在全国的院线公开上映的时候,全国各个地区遭遇空前盗版,电影在近百家电影院偷偷的上映,盗版票房达千万元左右。票房收入是电影工作者的主要劳动收入,大多数电影在全国上映后立即遭盗版侵袭,票房遭到严重损失,更是有一些电影,在上映前就出现了盗版,盗版影碟提早抢占市场,使电影在上映后更加难以生存。

盗版软件也已成为中国软件市场的巨鳄。正版软件年产量不及盗版的5%,市场占有率也仅仅是盗版的10%,充分说明了盗版软件已经充斥了整个软件市场。正版软件产量的年增长率还达不到盗版的增长规模。如果以同样的1%增长来看,盗版的绝对增长数量是正版的23倍。从零售利润来看,由于盗版软件成本很低,进入退出壁垒较小,又加上其产品资金回笼快,成本回收期短,在全国基本形成了盗版软件的完全竞争市场形势,于是正常利润趋于均衡,单片光盘利润趋于稳定。国内正版软件生产商为了打击盗版,盘活库存而微利或亏损经营,国外正版软件单片光盘利润则基本在500元以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盗版产业正在呈现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势头。在网上下载一首歌曲只需要半分钟,下载一部完整清晰的电影只需要几小时,而这些作品中可能包含着作者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心血。2009年9月15日,由搜狐、激动网和优朋普乐和华夏视联4家国内新媒体版权拥有和发行方代表共同发起,联合全国110家互联网视频版权各权利方共同创建的“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盟”在北京成立。搜狐CEO张朝阳在联盟成立现场宣布,即日起将对优酷网盗版侵权的503部国内影视剧提起诉讼。启动仪式上,反盗版联盟发起方宣布,已对优酷、土豆、迅雷等主要视频盗版网站1000余部被盗版侵权的国内影视剧取证保全。这起诉讼案是近几年有关于网络盗版最大规模的一起诉讼案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网络版权保护环境还未根本好转,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侵权盗版行为还将花样翻新地不断出现,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的斗争远未结束,网络领域的反盗版工作还任重道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网络侵权盗版活动是加强互联网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

保证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 盗版猖獗的原因

分析盗版问题严重的原因,最主要的一点是盗版低廉的成本,及由此所造成的低廉的价格和巨大的利润。音像制品和软件复制容易,所以盗版光盘的制作十分迅速,而且成本很低,这就使盗版制品价格低廉,因为价格便宜,所以盗版能够轻而易举的将市场占据,丰厚的利润使盗版生产商不顾社会道德和良知,在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盗版的情况下,依然顶风作案。这也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消费水平与人民的文化需求发展不平很。随着世界多元化,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经济没有实现非常富裕的中国消费者,难以适应正版市场的价格,我们不得不承认,正版高昂的价格另许多消费者对正版望而却步。

由于垄断的存在,生产者制定价格时几乎不必考虑市场的因素,只需考虑成本、需求和利润,在一定的需求函数下,怎样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在正版品生产的垄断条件下,其垄断价格的巨大垄断利润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激励,而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激励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另外,在盗版品的强烈冲击下,生产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强防伪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盗版品的竞争中不断下降,从而正版品的价值大大降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盗版品的生产和供给。

道德的局限是盗版猖獗的另一方面原因。首先是盗版源头的提供者,他们有些可能是参与出版制作的内部人员,从而可以拿到第一手资料,当他们把这些电影和软件文件,卖给盗版生产商的时候,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良知对他们的拷问,盗版是最显著的不公平竞争,是对出版商和作者劳动极大地不尊重。而对于盗版生产者,经济利益的趋势,使他们越过道德底线,盗版本身就是一种偷盗行为。对于消费者或者网络下载者,他们也许认为自己是无辜的,可是他们没有想过自己在下载、购买和使用盗版的时候,他们的正义感何在,社会上任何一种工作,都是由人们的劳动获取属于自己的回报,而文化产业工作者同样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希望得到相应地回报。如果盗版继续猖獗,那么社会的公平正义就难以得到保障。

三 版权保护的途径和办法版权法是版权公平的有力保障

17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第一部版权法——《安娜女王法》,该法从主要保护印刷出版商的利益转向保护作者的利益,显示了版权的私权属性。我国把版权法视为民法中的一个特别法,显示在我国版权的私权属性是不容质疑的。我国自加入WTO后,为了尽快与世界各国接轨,不断完善本国的法律,尤其在知识产权方面,近几年在立法和司法上不断加强对版权人的权利保护。法律是维持社会生活秩序和市场经济合理运行的重要手段,版权法对我国盗版治理至关重要。

利益平衡是版权法的根基和首要的基本原则。著作权法一方面要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另一方面要保护公众对作品的使用,促进社会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换言之,现代著作权法的理念就是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双重保护,平衡二者的利益关系则是著作权立法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加强打击盗版力度,增强法治建设,还应该加大对盗版的惩处力度,增加对刑法的制定。工商司法部门要严厉监管,寻找盗版源头,想要有效地阻止盗版生产,必须追查盗版来源,从源头上防止盗版流入市场。根本办法是经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手抓

盗版问题难以解决,不仅是因为我国经济水平不够发达,人民的购买水平不能达到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因为公民思想道德不够高,对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认识不够深,缺乏对保护著作权的正义感。所以,要想真正的解决盗版问题,必须经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外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垄断的产生,增加国民收入,是人民群众在想买正版的时候不会因为价格的昂贵转而选择盗版,积极扶持正版图书、影音、软件市场,引导正版消费。面对盗版对正版的冲击,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由正版市场的竞争无力造成。除了在工商司法方面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外,对于正版生产销售商来说,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依据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正版音像制品树品牌、做特色,才是立足市场的关键。

另一方面,呼吁广大人民群众打击盗版,在社会上,建立一种对公平、信用、正义的信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版权侵犯的问题,更可以在各个方面是公民加以自律,使社会更加和谐。2010年5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新浪、优酷、土豆等18家网站还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24家版权单位共同签署发布了《互联网影视版权合作及保护规则》,这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对版权保护共同做出的努力,目的就是呼吁全民一起行动起来,打击盗版,保护版权。

四 总结

我国有关于版权保护,打击盗版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盗版不除,文化产业的作者和出版商的就得不到公平竞争的权利。虽然打击盗版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作为我们自身,应该从我做起,支持正版,销售商和网站应该诚实守信,以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规范自身行为。社会公平正义是推动效率长期增长、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公平是稳定的基石,正义是和谐的天平。追求公平公正,是人的权利和本能。社会公平正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版权保护不仅可以保证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平稳运行,更是使现代信息时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公平信用,使文化劳动工作者得到公平正义的对待,所以我们要坚持打击盗版,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明添,公平视野下版权法律制度的反思,《东南学术》2007年第5期

2.汪依蒙,经济学角度浅析音像制品的盗版现象,《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0 年3 月

3.李书,中国盗版软件问题及对策初探,南昌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330029

4.田虹,付建芸,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4卷专辑 2008年l2月

关于社会公平的调查总结报告 篇10

日前,本调查小组以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做了有关社会公平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在我们关于社会公平现象的问卷调查中,共有100名被调查者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他(她)们当中2%的人来自大城市,5%的人来自中小城市,余下73%的人来自农村或城镇。另外,在被调查者中除去一位年龄在24~40岁之间,其余的被调查者都是年龄在24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男性占40%,女性占60%。在众多被调查者中,本科以下学历的人数为16%,余下的84%都是本科学历,没有硕士和博士或以上的学历。在问卷有关月收入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各有1%的人月收入为4000~6000和6000以上,剩余的都是2000以下人群。

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有20%的人关注社会公平问题,71%的人只是偶尔通过手机新闻关注,而剩下的9%印象里没有关于社会公平的概念或者很模糊,也没有想过要了解有关社会公平这方面的动态。所有被调查者的答案显示,20%的人认为社会是公平的,其他人则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在关于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是否成正比的问题上,有一位被调查者没有作出回答,而38.38%的人表示说不清楚,23.23%的人则认为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成正比,其余的人认为收入没有符合自己的期望,即收入没有达到自己 想要的结果。在被问及身边存在哪些不公平现象时,有44人选了公务员考试,选了就医和升学的人数分别是62和 58,有73位被调查者觉得就业存在不公平现象,当然,也有27人觉得还有其他很多方面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在被调查者的观点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社会监管不力,法制不完善以及人们素质不高等一些其他因素。而被问及面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时会如何作为时,会检举告发的占24%,70%的人则会选择不理会,令人意外的是,有6%的人选择效仿。接着我们的问题是对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看法,74%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是过于极端,19%的人认为存在的差距还算在合理的范围内,而还有7%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他们认为有先富就有后福,这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但在不公平现象造成的后果的问题上,大部分被调查者的观点几乎一致:社会分化加剧,地区差距扩大,民众不满情绪增加,社会**;还有几乎一半的被调查者觉得还会造成经济发展缓慢以及其他后果。我们最后让被调查者们就社会公提出 一些他们认为可行的建议,分别有78%,73%,81%的人认为应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以及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渠道;有38%的人也同意应该通过严格税收的手段来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当然,还有19%的被调查者觉得也应该通过其他手段和方法来改善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就被调查的大部分青年人来看,他们并不怎么关注社会公平,有些甚至对此概念模糊,但大部分人却认为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不能成正比。调查结果还显示人们认为现阶段诸如公务员考试、就医、就学和就业等其他方面均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另外将其归因于政府、法制和人民素质的问题。而在遇到社会不公平现象时,人们大多选择不予理会,甚至有人选择效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素质有待提高。对于现下的城乡差距问题,大部分人认为过于极端,但这是由改革开放式的国家政策造成的,今后一定会做出调整。在不公平现象的后果以及整改方法上,大部分人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只是泛泛而谈,认为还是要让政府来做出改变。

在认为社会不公平的情况下,人们寄希望于政府来改变这种现状。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贫穷。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

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出发点是:让大家不再贫穷,让尽可能多的人富有起来。时移世易,当我们为了这个目标努力了三十多年之后,却发现两个困局——第一,很多人感受不到富有;第二,很多人感受不到幸福。

原来,市场经济慢慢地开始追寻“有钱人的经济学”,到近十年愈演愈烈。这个时代似乎忘了,它的出发点本来是研究“穷人的经济学”。

2012年国庆节期间,记者在街头采访民众,问题只有一个:“你幸福吗?”如果放在以前,这样庄重的问题,可想而知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得不得了”。可是,这次采访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有一位进城务工人员回答:“我姓曾。”

国家领导人早就说过,要让人民活得有尊严。尊严是幸福的一种,甚至比小康更上一层楼。那么,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幸福”究竟还有什么其他含义?

很简单,对当下民众而言,幸福就是民生问题不再那么折磨人——国家富有,大多数民众也要富有;房价要和收入匹配,至少不能像现在这么离谱,穷人也能在自己的国土上安居乐业;小孩上学不再求爷爷告奶奶,教育不再是对父母的一种“考试”;老有所养,还要养得好;住院看病有人管,费用不高,手续还简单;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城市与乡下都能窗明几净、绿水青山;互联网上不再充斥一片暴戾之气,让那些理性与民主的呼声从网上走入往下……

从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来看,社会公平保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不仅体现在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视同仁,也体现在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目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而这一统一的重要联结点就是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自由和幸福,就必须适应其各个发展阶段的实际,不断推进和实现社会公平。研究现阶段社会公平保障问题,就是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保障思想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来思考,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多重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于社会公平的研究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点问题,而研究的问题总是为了探讨如何更好地保障和实现公平。在当代社会,要形成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社会公平保障理论体系,就要对“公平”等相关概念和范畴进行梳理。

(一)社会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人们最常用也是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阿玛蒂亚·森指出,“不平等”概念具有“既简单又复杂的二重性”:“不平等思想既非常简单又非常复杂。一方面,它是所有思想中最简单的一个,与其他思想相比,它更容易是人们获得一个不假思索的直观印象。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以致对该概念任何一种阐述都是极有争议的。因此,‘不平等’概念成为众多哲学家、统计学家、政治理论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的研究主题。”“社会公平”的概念亦是如此。就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来说,人们通常把公平解释为“不偏不倚”,即把公平作为一种处理事情的规则。在处理事情中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一方,就叫公平。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公平”,由于人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使之成为一个最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有些人从经济的角度理解公平,把公平仅仅看作是分配的公平,或者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去定位公平;有些人则从政治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公平,把公平看作是权利平等或者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些人则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公平,把公平看作是社会关系、政策制度等是否合乎理性度量。

在这里,我们把社会公平作为体现主客观统一的社会发展要素,他本质上反映的是一定社会的权利和利益关系,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各个领域的权利和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均衡而平等的配置,也包括人们对这种权利和利益关系是否合理的主观价值评判。从较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公平包含了公正、平等和正义等多重含义,既体现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关系之中,也体现在人们对这种社会关系的认识之中。因此,考察社会公平一定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进行。如卢梭所说,在自然状态下,几乎察觉不出不平等现象存在,不平等只存在于社会中,”只有当人们相互依赖,即人们的相互需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形成奴役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中,反映人们之间利益状况的社会关系形成之后,社会公平或不公才会在其中产生和显示出来。

(二)社会公平的特征

1、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抽象的公平。

2、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反映的是社会利益平衡关系。

3、社会公平具有主观性,是一个包含价值判断的概念。

4、社会公平具有相对性,是相对公平而非绝对均等。

社会公平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公平问题愈益凸显的发展关键期,以利益差别为核心的社会不公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公平与效率的失衡已经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处于深刻的转型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由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重大转变。但是,相应的制度政策的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念、公民社会的发育以及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都相对滞后,对社会公平保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制度政策不完善

制度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是社会公平问题更加突出。从公共政策实施和公共物品提供来看,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政府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住房等方面为公众提供的社会服务存在巨大差别。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实际进程来看,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在强调机会、规则公平的同时,也把不同禀赋的社会成员放在同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下,这是智商是把先天条件较弱的社会成员放在不公平的起跑线上,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逐步显露;另一方面,旧的计划体制的弊端并未完全打破,一些部门、行业和地区继续凭借垄断地位把国家权力转化为自身局部利益,依靠政策优势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牟取超额利润。还有少数人凭借权力,或者靠钻体制和政策的空子,以各种不正当手段和不公平竞争非法致富。

(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的公平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在某种程度上政府职能错位、缺位也是重要原因。政府在社会公平保障上的不作为或行为不规范都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政府职能的错位和缺位与政府传统的运作和行为模式具有密切的关系,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政府行为模式使政府仍然习惯于管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而社会公平等方面应下大力做好的事却被忽视。

(三)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

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整体性变迁的重大转型过程。在中国社会所有重大变化中,一个引人瞩目的变化就是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的迅速兴起。公民社会作为一个多元开放的公共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沟通、协调和共同行动的社会空间,在社会成员权利和权益的视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公平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公民社会发育并不成熟。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制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民社会获得成长,但从总体上来说,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中国公民发育并不成熟。由于公民社会的发育不成熟,限制了其在社会公平保障中作用的发挥,在为公民权利和自由提供屏障、为社会利益调节公平实现进行协调、为公共政策公平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为社会公众的公平参与创造条件等方面,还不能成为与政府和市场鼎足而立的强大的第三方力量。

(四)社会保障不完善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公平缺失。从社会公平的视角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种“有限保障”模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来,一直是以城镇的国营企业职工为主要对象,包括城乡在内的绝大多数劳动者未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虽经历了较大的转型,但总体上看保障体系仍然不完善、制度仍然不健全,保障范围有限,存在着明显的公平缺失。

上一篇:初二班级读书计划下一篇:收银员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