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特点论文

2024-10-18

豫剧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特点论文(共4篇)

豫剧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特点论文 篇1

豫剧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特点论文

摘 要:本文在对豫剧文化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演唱中的咬字和吐字的特点做了详细的介绍,举例说明了其在演唱中的重要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包括以“五音”为基础的对河南各地方言在声母(字头)上的区别,“四呼”为依据对河南各地方言在韵母上的区别,还有豫剧演唱中咬、吐字特点从口劲、字头与喷口、字腹与引长、归韵与收声、字调的标准、吐发与感情表现。最后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争取在新时代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豫剧演唱的方法,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永放光芒。

关键词:豫剧;咬字;吐字

要分析豫剧中演唱技巧,就要先对其演唱语言和演唱唱腔的发源地进行探究,我国豫剧的语言发源地在郑州、开封、洛阳地区人等.其唱腔音乐深受两地区方言的声、韵、调、音色、音量及韵的强烈影响,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对于内容感情的表达上,主要流露的是高亢、嘹亮、激昂等情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原人民的精神风貌、性格气质、心理状态、传统习惯和审美标准。豫剧成为一种专业的文化是在8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演出的团体、观众数量和经济的收入。目前,对于豫剧来说,在我国的300多个剧种中,在整体的艺术和欣赏价值来看名列前茅,说明其受到国人的关注越来越强烈,所以更应当发展好豫剧,传扬我国的本土文化。

一、豫剧演唱艺术研究

豫剧的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豫剧是一种本土文化,是“地方戏”的大剧种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主要是由演出的形式表现其艺术的,演出场所和社会有间接的关系,主要是以人为、公众为背景的历史艺术。在我国的演唱历史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关照的是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但是,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论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的基础上,更科学的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万应腔)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在演唱的`谚语口诀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艺术的价值,比如从从演唱谚语口诀的搜集调查与整合分类入手,把它分为纪事、督学、授艺、赏评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的不同特点,分别对其进行理性认知、品格考察和内容释义,认真仔细的深入研究,窥视出其中所暗含的演唱理论系统的雏形,并最终完成豫剧演唱理论系统之初步构建。从唱法上来分析更为方便研究,比如小生的咬字一定要准确,吐字上讲究字清板稳,行腔刚柔并济。旦行唱腔中咬字吐字的特点是在演唱上来讲,可以分成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二本嗓,用假声并且音色焦柔细。第二种是大本嗓与二本嗓结合的混合运用发声,男音色要求较粗狂。第三种是以大本嗓为主的发声方法,音色较宽厚。旦角在行腔中运用“胸腹式”呼吸,这就要求在气息的运用上详细分解,常用的有沉气、提气、弹气、托气、推气等。

二、河南各地方言中声母(字头)的比较

声母(字头)处于字的前部,其在豫剧演唱和念白中关系到字的清晰度和感情色彩,对于演唱的整体效果表现非常重要。河南各地区方言之区别,首先表现在声母的吐音上的不同。在对历代的研究中发现,将声母归为唇(b、p、m、f)、牙(j、q、x)、齿(zh、ch、sh、r、z、c、s)、喉(g、k、h)、舌(d、t、n、1)五类,称之为“五音”。要分清咬准字头,必须将唇、牙、齿、喉、舌等咬字分节器官位置摆正。这是学习任何戏剧演唱的基本功。对于豫剧界所讲的有声无字、音包字、宇音模糊不清或者方言土语等,都和字头声母发音有关系。因此,要使字音准确必须掌握好“五音”。

1)唇音(b、p、m、f):河南大部分地区都有此四个唇音,其中b、p、m三个在所辖字的发音中是一致的,但是,为什么说必须注意唇音,主要是“f”的的发音不同,这是地方方言的主要区别。信阳地区的潢川、驻马店的汝南等地,除去“浮、否”两字外,经过专家的认真研究分析发现,其余的把所有f声母字都读成了h声母(h为喉声母),而且除u单独做韵母外,都加上了u韵头。例如:“夫fu、放fang”读作“hu、huang”等。

2)舌音(d、t、n、1):这四个声母中,d、t两个河南绝大部分县市与普通话情况相同,问题在于n、l声母上。信阳地区的商城等县把n声母的字全部读成了1声母,如:“女nn、你ni”读为“l证、h”等。实际演唱中,例如:《白蛇传》白素贞:“我的官人你你你好狠的心哪” “你”唱为li。

3)齿音(zh、ch、sh、r、z、c、s):有目前的划分中包括两种演唱的方式,第一种为①有z、c、s(平舌音)没有zh、ch、sh、r(翘舌音)组。实际例子中,如这一组包括信阳、驻马店、新乡、周口等地区的部分县市,他们把“张zhang、唱chang、山shall”读为“zang、cang、san”等。《朝阳沟》银环:“翻过了一架山??”“山”唱为san。②两组声母都有,但所辖字数不同。

4)牙音(j、q、x):以j、q、x做声母的字,河南绝大部分县市都分读成j、q、x和z、c、s两套,这种唱法是地方河南的主要方言区别所在,经过实地的考察研究发现,河南多数县市既有团音又有尖音,称分尖团。这种分尖团的演唱风格,已经在河南地区的豫剧中形成一种有一定系统性的风格特征,在实际例子中如,姐jie唱zie 《白蛇后传》青儿:“义姐她与许仙情深义厚”。

5)喉音(g、k、h):喉声母中,g、k声母所辖字河南各地声母读音基本相同,但h声母却与其他的读法不一样,应当引起注意。信阳地区的信阳市、光山、驻马店地区的汝南等把h与u相拼的字一律读成f声母,这就是需要演唱者死记硬背的咬字、吐字的特殊例子了,在实际的演唱中,多听多模仿老艺术家的发音,是必须加强练习的一方面。例如“胡hu、花hua、荒huan矿读为“fu、fa、fangII唱例:《花枪缘》罗松:“恨杨广荒淫无道朝纲乱”“荒”唱为fang。

三、河南各地方言中韵母(字腹、字尾)的比较

韵母是一个字音除声母、声调趴外的部分。对于演唱的情感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强烈的感染听众。声母是字音发声时的音,韵母是字音成声时的音。豫剧的基础语言的韵母和汉语拼音中的35个韵母相差不是太大。字尾是字的结尾部分,即复韵母中的最后一个音素或由母音加n(“讷”前鼻韵母)或母音加ng(“嗯”后鼻韵母)构成。豫剧艺术基础语言的字尾,大致可分为三种:①含有复韵母ai(哀)、ei(歙)的字音,如“海、怀、对”等。②含有复韵母ao(熬)、0u(欧)字音,如“腰、纠”等,收音时唇合拢归u(乌);③含有鼻韵母ang(昂)、eng(亨的韵母)、ing(英)字音,如“刚、更,松、英”等,收音时气息灌入鼻腔,收后鼻音ng(嗯)。

1)开口呼:凡是以a、o、e或由其分别开头的韵母都属于开口呼,即a、o、ai、ei、a0、ou、0n、en、ang、eng、ong,通过读音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读这些音节时,需要放开口腔,而且发出来的声音,气流主要从口腔后部流出,所以这些字的时候一定要铿锵有力。2)齐齿呼:凡是i或由i开头的韵母都属于齐齿呼,即i、ia、ie、iao、iou、ian、iang、ing、iong,从读音上我们可以看出,张开的口腔角度很小,气流的流出主要是在前半部分的口腔里,这就需要把力用在牙齿上。3)撮口呼:凡是以tl或n开头的韵母都属于撮口呼。即:n、ne、nan、iln,气流的流出是要着力靠前在唇。4)合口呼:凡是u或u开头的韵母即属于合口呼,即u、ua、uo、uai、uei、uan、uen、uang、ueng,发音时唇呈圆形,发音时,注意着力的大小要适量,用力填满整个口腔的感觉。

总结:

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明了的看出咬字和吐字对于豫剧的演唱重要性,要想唱好豫剧必须在咬、吐字上下功夫、多练习。牢牢的掌握其基本功的基础上,需要广大豫剧工作者在编剧导演、表演、唱腔、理论等诸方面进行深刻研究,不断的探讨总结经验,把握豫剧艺术发展的规律,吸取其中的文化艺术精髓,使其在保留原有特色下向精和细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对豫剧的欣赏水平提升到更高地台阶,为广大的群众带来更好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兰晓薇.1984~民族音乐中的润腔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

[2]紫晨等.中国豫剧大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02).

[3]张泽伦、张纯等.中国戏剧唱腔精选[M].河南文艺出版社,(01).

[4]石磊.廿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启示录[M].中国戏剧出版社,(04).

[5]德英等.中国豫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02).

[6]章鸣.语言音乐学纲要[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豫剧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特点论文 篇2

关键词:咬字吐字,民族声乐,语言艺术

民族演唱艺术是人们用声音作为媒体来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是声乐与语言的美妙结合, 只有通过演唱者完美的声乐与语言表演, 才能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千百年来, 中国历代音乐家们对民族声乐唱法的特点和规律都曾做过精辟的论述。如我国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所说“曲有三绝, 字清为一绝, 腔纯为二绝, 板正为三绝”, 由此可见歌唱语言对声乐的重要性。还有很多论着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华民族演唱的方法, 对歌唱的咬字吐字、歌唱的发声、共鸣、润腔及情感的表现等作出了规范的审美标准要求。我国历代音乐人也在长期的音乐活动中, 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 借鉴和吸收西洋声乐艺术科学的发声方法形成了一种中国独有的演唱风格, 也对民族演唱艺术有了一个固定的审美标准, 要求演唱者不仅要了解发声时的姿势及吸气的控制, 掌握声音共鸣的特点, 以及用正确的汉语言吐字方法来达到演唱的效果, 形成我国民族演唱艺术的特色和科学的发声技术, 达到民族演唱的新型声乐艺术——声情并茂,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科学应用演唱中的语言艺术

歌唱是建立在科学的语言应用上的演唱艺术, 在歌唱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在呼吸的方法, 共鸣腔体的运用等方面均与日常说话有很大的区别, 唱歌的语言要比说话时的吐字咬字要夸张一点, 即采用胸腹式、尾转换, 夸张有力地歌唱, 在通畅优美的歌声中把语言表现出来。说话与演唱语言既有相同也有区别, 但它们不是对立的, 歌唱语言效果既要符合汉语咬字、吐字归韵的全过程, 避免歌唱语言含糊不清, 要符合五音 (唇、齿、牙、舌、喉) 四呼 (开、齐、撮、合) 的规律特点, 科学应用好演唱中的语言, 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 通过人的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在演唱中, 一般把字分成字头、字腹和字尾三部分, 即字头短, 演唱语言准确清楚, 具有一定的力度和弹性, 发音敏捷迅速;字腹长, 在演唱中字腹是核心, 声音具有明亮和穿透力, 是掌握歌唱发音时的关键;收清字尾, 凡有字尾的歌曲, 尾音要收得准确、清晰、干净、短暂。做到“声中有字, 字中有声”。

作曲家利用音乐的高低、快慢、强弱、圆、顿和节奏的变化, 使歌词的思想感情更为丰富、更为优美、更为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 使整首歌词和乐曲的感情融为一体, 协和统一。歌中的每个字都生动活泼、富于歌唱性, 成为完整的艺术形象部分。如果演唱者没有科学应用演唱中的语言艺术, 那就会使歌曲惨白乏味, 失去艺术感染力。要想达到完美的歌唱艺术, 理想的效果, 既要有悦耳的声音, 又要有清楚的语言, 既要解决好演唱中的语言问题, 还要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要解决好歌唱时发声与咬字吐字的关系和歌唱中字与字的关系问题, 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普通话基础, 普通话的基本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 声调的昂扬顿挫有力于表达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也正因为中国语音这一特点, 在学习民族声乐时就应该懂得出字收声的要点, 懂得使用“喉、舌、唇、齿、牙”“开、齐、撮、合”等发声器官, 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普通话发音的规律, 较好地把握咬字吐字的方法, 才能在演唱中较好的表达歌唱的思想和内容, 从而体现出演唱的艺术效果。从我国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说的“声中有字, 字中有声”, 也充分说明了我们在演唱中, 必须把咬字吐字科学应用到演唱的语言艺术中。

二、民族声乐中的咬字吐字

在准确掌握运用歌唱语言的同时, 还要对歌唱的特点, 咬字吐字作一些了解。在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 将所有的辅音声母的发声部位分为五大类, 即:唇音, 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这五大类声母发音时, 各用力部位要分明, 应有力清晰, 准确、有力、清晰十分有助于歌曲情感的表达, 也是歌声富于色彩变化的基础。民族声乐理论中还将一个字分成字头、字腹、字尾, 咬字吐字的过程就是出声、引腹、归韵, 其要领便是咬紧字头, 延长字腹、收准字尾, 也就会字正腔圆。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别强调字正腔圆这点, 如果做不好这点, 要演唱好民族声乐作品似乎很难, 比如说, 有的少数民族歌手有很好的嗓音, 唱自己民族语言的歌, 唱得特别好, 可一唱我国传统的汉语作品就感觉不好, 原因就是受到语言吐字咬字的影响, 有的少数民族, 民族的口音比较重, 所以在唱汉语的作品时就受地方方言或民族方言的影响。比如有个傈僳族的同学, 本身他的声音条件音色各方面都很好, 可每次上课, 声乐老师特别头疼的是他的地方方言, 比如说他把“跑马溜溜的山上”中的‘跑’字唱成‘盘’, 无论老师怎么做示范都没有用, 老师只好每天要求他说普通话, 并且要求经常朗读歌词。这样的例子很多。要学习好吐字咬字, 具体要点:朗读歌词要准确, 分析语气韵味, 加深理解词义;可进行不同调门的郎读, 体会发声各部位的感觉, 注意语音、声母、韵母的变化和字音的准确;朗读中体会歌词的轻声与重读, 安排语气, 找出逻辑重音, 为歌唱奠定基础。

三、民族声乐的依字行腔

声乐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因此, 民族声乐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 而歌唱中的语言占主要地位。在演唱过程中咬字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字咬歪了就变成别的字了, 比如有的人受地方方言的影响, 经常是‘z和zh’不分, ‘s和sh’不分, 这都是声乐教学中常遇到的事, 所以字正是前提。但是光有字是不行的, 还要有腔才是歌唱。歌唱是依字行腔, 那么吐字就是依母音行腔。有了“字”才能谈“腔”, 无字之腔在歌唱中是没有的。从古至今“字领腔行、腔随字走”是我们歌唱的原则。字在歌唱中承载着传情达意的任务, 起“画龙点睛”之笔, 因此必须做到“字里传情”。通过演唱语言表现出音乐风格, 将演唱艺术和语言艺术的思想感情准确的表现出来。细腻流畅的行腔犹如歌曲的肌肤, “唱曲之妙, 全在顿挫, 必一唱而形神毕出, 隔垣听之”“喜悦之处, 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 一顿挫而悲恨出”。这些传统理论, 都说明了行腔讲究抑扬顿挫的重要性。所以, 在演唱中, 必须要使自己的内心与作品融为一体, 做到曲中有我、我就是曲、声情并茂、音意相融的境界。只有这样, 才能合理安排各种强弱音, 使演唱有起有伏, 层次鲜明。总之在演唱中既要表现语言的魅力, 又要表现行腔的魅力, 因为优美的行腔、生动清晰的语言, 才能概括和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 刻画动人的艺术形象, 深化音乐主题, 使歌声富有感染力, 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四、咬字吐字与艺术处理

掌握了咬字吐字的方法, 我们应该根据歌曲风格的不同, 在演唱的咬字吐字中表现其不同的特色。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时, 咬字准而短, 吐字要有力度, 字尾要收的干净、利落, 咬字与吐字的衔接要结实有力, 并富有弹性。比如演唱声乐作品《黄河怨》中“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一片凄凉”这句中的“奸淫”“烧杀”这四个字就必须是吐子咬字干净利落并且富有弹性, 但是避免唱的生硬呆板;演唱节奏欢快的、激情热烈的歌曲时, 咬字吐字要轻快、敏捷有弹性, 又要出口分明, 字字清晰, 不能拖泥带水。比如唱《玛依拉》, 歌曲的最后结尾“玛依拉玛依拉, 哈拉拉库玛依拉啊玛依拉, 哈拉拉库拉依拉呀拉, 啦啦啦……”除此之外, 这一类型的歌曲的咬字吐字和演唱的呼吸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歌唱时要特别注意互相配合。同时要注意歌曲的线条、连贯性、短而不碎。演唱一些委婉的歌曲时, 咬字吐字则应柔和、细腻连贯, 字头要出的平稳, 字腹延长时声音要流畅而舒展, 字尾归韵时要缓慢、完美、清晰。演唱抒情、安静歌曲时, 要唱清字头, 但不可过分强调。比如歌曲《燕子》:“燕子啊!听我唱个我心爱的燕子歌, 亲爱的听我对你说一说, 燕子啊!”这段歌曲时, 就要求特别强调每个字归韵时的缓慢、完美和清晰。唱雄壮有力的歌曲时, 字头要唱的有力, 但切忌特别夸张。要感觉强壮有力, 如果太夸张就会显得不够气势, 比如《歌唱祖国》这个作品, 开头的“五星红旗”的‘五’字、‘红’字都要特别有力, 这样才有气势。

五、获取咬字吐字的共鸣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咽腔和头腔等三大共鸣腔体。民族唱法运用口咽腔咬字吐字外, 其它腔体的声音震动也以口腔共鸣为基础。民族声乐演唱还讲究的共鸣焦点是鼻腔, 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要穿鼻而过, 固定共鸣焦点, 并在演唱中始终保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 头腔共鸣不仅增加音色的美好, 而且有助于高音的演唱, 高音的主要共鸣在头腔, 而胸腔在发声中起着共鸣箱的作用, 是加强声音的后度和深度的重要部分, 演唱时要求三种共鸣都发挥作用, 这样才能上下贯通, 有整体感。因此, 要想获得良好的共鸣, 就必须掌握好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技术。我们从“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中就体会到了吐字与共鸣的关系。由此可见, 咬字吐字对于共鸣腔有着相当重要的调节作用。要使声音优美、结实、洪亮, 就必须使科学的发声建立在中国语言的基础上, 在训练中寻找正确的咬字吐字的共鸣, 寻找演唱语言的发音共鸣, 使声音更加洪亮、更加优美, 在艺术表现中寻求生命力。

总之, 准确的咬字吐字是共鸣的主要因素, 而声音共鸣的美感是通过字正才可以体现出来, 演唱者要学会巧妙的运用声音色彩, 科学地应用演唱中的语言艺术, 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把科学、娴熟的音乐技巧和较高的文化修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民族歌唱艺术这枝奇葩, 更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江明惊.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徐青茹.声乐教程[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

浅析豫剧唱腔中咬字与吐字的运用 篇3

关键词:豫剧演唱;咬字;吐字;特点

一、豫剧演唱艺术研究

豫剧的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是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论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在演唱的谚语口诀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艺术的价值,比如:从演唱谚语口诀的搜集调查与整合分类入手,把它分为纪事、督学、授艺、赏评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的不同特点,认真仔细的深入研究,窥视出其中所暗含的演唱理论系统的雏形,并最终完成豫剧演唱理论系统之初步构建。从唱法上来分析更为方便研究,比如:小生的咬字一定要准确,吐字上讲究字清板稳,行腔刚柔并济。旦行唱腔中咬字吐字的特点是在演唱上可以分成三种方式。一是二本嗓,用假声并且音色焦柔细,二是大本嗓与二本嗓结合的混合运用发声,男音色要求较粗狂。三是以大本嗓为主的发声方法,音色较宽厚。旦角在行腔中运用“胸腹式”呼吸,这就要求在气息的运用上详细分解,常用的有沉气、提气、弹气、托气、推气等。

二、豫剧中吐字、咬字的特点

豫剧唱腔中的字是依据河南语言的声调、语势、语气、语调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现在的豫剧是以河南开封一带的语言为标准音。在吐字咬字方面,常派的唱腔表现得最为突出。吐字与咬字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也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气息的保持、对字头的处理上以及音节的组成上。吐字主要指韵母,咬字主要在声母,在气息的保持上,扩大共鸣,使音乐优美而响亮。咬字要求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因此辅音的清晰,也决定着唱腔中字的清晰。豫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唱腔吐字的基础上,准确熟练的掌握了河南地方语言的特征。她们对声腔的处理极其严格和细致,为抒发作品的情感,在语调上或高或低、节奏上时强时弱,而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唱腔风味。

三、豫剧的吐字润腔,用气和咬字

(一)吐字润腔。豫剧唱腔中的字是依据河南语言的声调、语势、语气、语调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中州韵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调值阴平走高,阳平走低,上声高平,去声走低而有转折。中州韵的声调反映了宋元两代中州地区北方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如豫剧《花木兰》中“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的第一句“这几日”,按照中州韵的语音声调应为“这”(zhě),把去声走低并转折上去,“几”(jī)上声高平,“日”(rǐ)去声走低再转折向上。这样的字音声调的调值才是河南话,唱起来才有豫剧的风味。

吐字润腔是豫剧唱腔风味的基础。豫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唱腔吐字的基础上,准确、熟练地掌握了河南地方语言的特征。为表达剧情内容和思想感情而运用语调上的高、低、强、弱,节奏上的疾、徐、舒、缓和各种不同的语气、语势,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唱腔风味。如豫剧《红娘》中的一句唱腔:“我就说呀,张先生的病疾不轻啊……”一句中,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演唱时将前半句用说话的语调念出,后半句用一些装饰音把字的声调、节奏校正好,与河南话生活中语言的声调、节奏贴近,句尾时带出的笑声,令人感到妙趣横生、活泼生动。完整地欣赏这段唱腔,会令人感到自由跳荡的流水节奏、优美动听的声腔旋律、富有表情,准确清晰的地方语调及演唱中根据情绪需要而带出的幽默的笑声、诙谐的叹息声,将红娘活泼、热情、正义、风趣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二)用气和咬字。你一天不练气自己知道,一个星期不练气老师知道,一个月不练气观众知道,气息是唱歌的基础,务必切记。咬字的话,看你个人的风格,普通话是基础,咬字和嘴形也是有关系的,自己感觉这个字嘴巴张到什么程度最好听,最有自己的风格是自己琢磨的。发音这个和气息息息相关,声音源于主要气息,不是嗓子,只要做好气息,声音自然好听不紧绷。唱戏感情是最重要的,抓住剧情要点,就能感动观众。

(三)练气,咬字方法。解决好唱中“字包声”或“声包字”的不良发声现象。“字包声”是指在歌唱中过分强调字而忽略了声。其纠正方法是加强咬字发音时口咽腔部位整体感觉的一致性,如运用以横带竖、以竖为主、前横后竖、前小后大、前窄后宽、前变后不变、咽腔圆竖立以及抬上腭、放下巴、稳定喉结等方法。“声包字”是指过分强调声音而忽略了字。要以横带竖及横短竖长的前提,只注意了歌唱中“松”为主的一面,而忽略了“松”中有紧的因素。唱一个字要有“字头”、“字身”和“字尾”,每唱一个字都要归韵。

我国在演唱风格上大致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大类。民族唱法具有中国特色,演唱时口咽腔着力点比较靠前,以口腔共鸣为主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声的棱角较大,个别音素相对延长,在发音上横中有竖,较为适中,音色甜美,它是以真声为主,同时运用真假声混合。美声唱法,发声位置要稍靠后些,且强调共鸣腔体的充分打开,咬字的音素转换较快,棱角较小,发音以竖为主,口腔较圆。通俗唱法,声音在口腔部位着力,咬字口语化,接近生活用语。

豫剧《拷红》:常香玉的咬字正是中州正韵“洛阳读书音”的特点。这种方言尖团字区分明显,个别字有独特的发音。本是非常有韵味的,然而却没有得到重视。” 李斯忠是豫剧黑头的名家,有“八里嗡”的称号。私以为自他之后豫剧的老包在没有这样的精彩了。他的咬字算是很标准的。如“秧”读作“rang”,“耀”读“rao”,“钺”读“yo”,“深”读“chen”……既彰显了韵味,又将老包的形象塑造的极好!崔兰田:“气不暴,声不抢,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是对豫剧崔派艺术最凝练的概括。崔大师早年攻豫西调,我想,洛阳读书音他应该是不生疏的。然而他的吐字却没有常香玉那样重,而是音不撞、气不暴。这是崔先生功力的体现,“字不逼,音不撞”的背后是她对吐字的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曹杨.中国声乐及其演唱中的咬字问题[J].艺术研究,2011(04)

[2]张红蕾.浅析河南豫剧演唱中的润腔艺术[J].时代文学,2009(01)

豫剧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特点论文 篇4

一、分清作品类型

拿过一首作品, 先看清属于哪一类的, 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艺术的、歌剧选曲、民族民间的歌曲, 看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点有什么特色特点, 要唱不同的歌有不同的味。如:中国歌曲《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是一首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歌曲, 反映了农民生活幸福、奔向美好明天的喜悦之情。演唱时, 应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因为是民歌所以中音的许多字都要加上儿化韵、加上甩腔。如“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中的“瘩”, 后边就应加上一个er, “沟”后边也该加上一个er, 咬字要轻巧明亮, 突出一种俏皮活泼。“花布的驼子”的“的”di要加一个下滑音如京腔中的念白。“子”要成为zier一听带有一种自由的吆喝声, 更具民族风味。全曲应少用共鸣, 使声音清脆明亮, 稍带一种民间的野味、土味。同属中国民族歌曲的《阳关三叠》则成另一种风格。因为它属于中国古典歌曲, 是一首古琴曲, 所以演唱时应依古琴韵律, 在字尾加一个小倚音, 有如古琴的颤音, 使歌曲听起来古色古香。外国歌剧选曲《月亮颂》这段歌曲优美动听, 练唱时气息要平稳而流动, 咬字口腔动作要敏捷, 字与字要衔接好, 不能因字转化而破坏统一的歌唱腔体状态。声音轻柔, 表现一种月光朦胧的感觉。而同属于外国作品的轻歌剧《蝙蝠》选曲《笑之歌》, 就要表现轻松、幽默、活泼。声音犹如一只蹦蹦球跳动一样, 似连非连似断非断, 要求气控制好, 声音能、透、明亮, 咬字轻而不白, 重而不闷。特别是中间的“这件事情哈哈哈这件事情哈哈哈”。

二、注意作品的情绪及其变化

一首作品表达一定的内容, 带有一定的情绪起伏变化, 通过咬字、吐字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 做到“字里含形”。如弄清哪些字是音乐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 哪个字该连、该断, 对这些具有一定感情含义的字, 都应加以强调和运用特殊的唱法给予润色。

1. 休止符和弱起、强弱符号等不可忽视

歌曲中的休止符是不容忽视的, 它绝不是休息和空白。音响中断, 感情依然继续, 甚至集骤着更深刻更强烈的感情力量“无声胜有声”。特别是休止符前的前后字的咬吐及衔接更不容忽视。应位置统一, 不能因中间的一点儿音响中断, 而出现两种声音、两种感觉。弱起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弱起是为以后的音乐发展、感情发展留有余地做一个小小的铺垫。弱是为了以后的强, 是一种感情有从心底慢慢发出的表现, 如《中国的土地》中开头的:“你属于我, 我属于你。”“你”和“我”都是弱拍上起, 音量比较小咬字不可太重, 但又不能太松让字跑掉。就像平时说话一样, 自然一些就好。“属于我”“属于你”可以做一个渐强, 表达一种对中国土地的亲切真挚的感情。

2. 注意声音的色彩

不同的作品, 要求不一样的声音来表达。声音有明暗、刚柔之分。明暗是指由于音色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声音色彩感。音色的变化从声乐技巧方面来说是由于气息的运用, 共鸣管道的精细变化、共鸣腔的不同运用调节、咬字吐字的位置等因素造成的。气息的技持点低, 共鸣管道加长变粗, 声音位置靠后, 音色浓厚, 色彩较暗;气息的支持点靠上, 共鸣管道缩短变细, 声音位置靠前, 音色单薄, 色彩明亮。其中气息的运用和咬字、吐字的方法往往起决定作用, 呼气压力稍大, 气息流速快, 流量大, 字咬的紧, 喷弹力强, 咬字吐字的短快, 声音就刚。如:《黄河怨》凄惨、悲凉, 所以声音就厚重、暗淡。《一杯美酒》轻快活泼, 声音就明亮;《摇篮曲》则要轻柔、含蓄;《嘎俄丽泰》则轻柔、暗淡有一种无限的惆怅和柔情。

3. 歌唱的抑扬顿挫徐疾

声音和感情的起伏是作品发展的动力, 这就离不开歌唱的抑扬顿挫和徐疾。如:《二月里见罢到如今》中“远远看见好像是你哥哥, 你是那哥哥招一招手, 不是那哥哥扬长走”。这其中, “远远”应放慢, 咬字清楚并且第一个“远”时值要短、顿一下;第二个“远”要与“看”字连得很紧, 速度逐渐加快, 由弱到强, 给人一种真正张望的感觉, 并且心情紧张兴奋。接下来的“你是那哥哥招一招手”兴奋、焦急, 声音明亮富有热情, 好像在招呼哥哥, 速度稍快, 而后的“不是那哥哥”声音有些暗淡, 好像是撅起嘴不高兴的样子, 速度也放慢;“扬长走”速度更慢, 并且“长”有一个下滑音而后一个甩腔, 画龙点睛地表现出那种失望之情。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论述足可见咬字、吐字在声乐技巧和表现中的重要性。它不单是声乐技巧的一个方面, 也是联系其他各方面的桥梁和各种因素的表现。通过注意正确咬字和吐字, 可以更简单通俗地掌握发声方法, 提高声音表现力

摘要:本文从两大方面全面阐述了歌曲演唱中的咬字、吐字与作品感情风格的关系。正确的咬字、吐字能充分的表达作品的情感, 这就需要明确作品的类型、作品的情绪及变化, 如注意休止符的弱起、强弱符号, 注意声音的色彩, 注意歌唱中的抑扬、顿挫、徐疾等等, 力求做到演唱的字正腔圆、行云如水。

关键词:作品类型,休止符,弱起,声音色彩,抑扬顿挫

参考文献

[1]汪明洁、梅学明、张庆朗等《声乐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园林生态学讲稿下一篇:高一优秀记叙文:相信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