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2024-10-25

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共8篇)

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1

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摘要:乡镇企业是中国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在新的产权结构下,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特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出新的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乡镇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0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临近,我国企业将面临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作为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必须抓住机遇,尽快克服自身管理的不足,努力进行管理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改造传统管理,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以期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更大的发展。

1乡镇企业的现状及问题

1.1乡镇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

中国劳动力市场尚处于刚刚发育阶段,难以对乡镇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乡镇企业的厂长大都多数来自于基层,没有系统的学过管理知识,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较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不善于用经济、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管理,使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资金运作和人事管理等方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乡镇企业普遍遇到企业发展和人才紧缺的矛盾,尤其随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急需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在经营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人才

素质低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始终是一对突出的矛盾。

1.2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严重落后

乡镇企业管理层次少,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也比较少,管理水平一直比较低。在生产管理上重数量,轻质量;在行为管理上重硬件,轻软件。而且乡镇企业没有高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造成高素质人才外流、技术人员跳槽频繁、人才的稳定性弱、企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再次企业的信息管理意识落后,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利于员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更错过了众多的发展机遇。这种管理的落后性由于被灵活的经营机制所掩盖而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深入进行,乡镇企业机制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而管理滞后的矛盾就愈益显现。

2实现乡镇企业的创新管理

2.1管理观念创新管理创新

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这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前提。首先是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创新。只有领导具有创新意识,才能组织各种创新活动,开展各种创新工作。但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及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单靠经验管理已无法行得通,“大个体户”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企业又面临着必须用新思路解决的新问题,因此,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积极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武装头脑。其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则变成依靠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生产要素的投入,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成为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具弹性、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资源。

“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是以培养人的能力并使其潜能有效释放为着眼点,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应通过各种优厚条件招纳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利于企业成长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要从单纯注重资历向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转变,大胆重用有独特技能的人才,甚至包括有某种缺点的人才;在人才选择上,应积极采用公开考试考评等竞聘方式选拔人才;在人才使用上,要通过多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和优厚的待遇,通过“给舞台、给目标、给权力、给环境、给责任、给利益”的方式留住人才,并发挥人才的作用。

2.2组织创新

只有创新的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才能顺利实施,乡镇企业的组织创新与其他创新相比更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组织创新主要涉及到组织的正式框架、沟通系统和权力分配系统三部分。目前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显示出明显的集权性,内部协调困难,制度僵化,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要进行组织的创新,首先要清楚不同组织类型(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扁平型、网络化)的特征及应用条件,并了解组织演变的规律,通过系统的科学指标来分析企业组织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适合本企业目前和长期发展的组织体系,通过体制保证、战略设计和创新动力三方面使组织

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2.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在乡镇企业经营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部分乡镇企业产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以及以吃原料、吃资源为主的高耗能、污染重的粗加工和初加工等问题因此必须要下大力气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并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是企业竞争实力的核心,要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们,并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2.4营销创新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乡镇企业必须强化营销策略,不断完善营销机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到国外开推广会或展览会等,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行情及各国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因地制宜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在国外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销售企业,开办跨国公司,但开拓国际市场要注意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不要遍地开花,而要适当突出重点。3管理质量的提高

3.1要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省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培养招聘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管理

水平有了提高。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管理人分的缺乏,管理水平的低下,仍然是乡镇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低的间题,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要把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呼人才做为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刻不容缓的大事来对待。

3.2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领导

为把管理工作搞上去,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企业,都要把管理工作做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大事来对待,切实加强领导。一定要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及时部署和督促指导:要明确一名领导主抓这项工作,并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构。配备和充实管理人员,做到有具体办事机构管,有具体人员抓;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管理匕存在的问题,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参考文献:

[1]戴胜华.乡镇企业差别化战略的选择与实施[j].农业经

济,2006,(01)

[2]李巧巧.乡镇企业应推行战略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6,(02)

[3]孙绪民.对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几点认识[j].乡镇经济,2006,(03)

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2

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一致, 就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取向的背离。在我国, 这种价值背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片面强调经济效益, 忽视企业社会效益。

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社会效益意识很差, 例如前段时间在这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播出的关于一些企业闲置污水处理设施, 直接排放污水臭水, 不但污染了环境, 而且还在社会上和群众中造成了恶厉影响, 闲置设施的原因很简单, 就是省钱, 但这样做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企业通过管理创新, 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 但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方面却不舍得投入, 即使某些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产生社会效益并不是企业的主观意图, 而是一种客观行为。正因为部分企业拒绝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才导致社会上某些人产生了畸形的仇富心理。

1.2 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 损害企业整体形象。

有不少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获利, 采取拼命降价、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等不正当的竞争方式, 在获得短期利益的同时, 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收益。前些年, “温州制造”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温州企业花费了很大的努力, 才扭转了制假的社会形象。而由于国内企业自相残杀, 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市场的声誉也不是很好, 这是忽视社会效益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明证。

1.3 公众缺乏信任感, 企业经营活动受到置疑。

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巨大的经营压力之中, 股东支持者开始怀疑企业是否应提供无回报底线的捐钱;被裁的员工不明白为何企业在自称生存困难的情况下还花费巨大特别是公司高层们对经费的盘拨。

1.4 国家制度规范缺失, 企业投入难以取得经济回报。

为数不少的企业主动投资一些既能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又能使企业获益的项目。比如, 西部沙产业、草产业, 发展沙棘加工、奶牛养殖、生态旅游等项目, 上接市场、下引农户, 使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相结合。然而,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企业参加生态建设的热情缺乏理解和支持, 企业在贷款、土地租赁、项目审批等方面都困难重重, 影响了企业的预期收益。更有甚者,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权力部门的非法阻挠, 使企业既回报社会又获得一定收益的美好愿望破产。

2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现实可行性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要让企业自己发展, 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尽管企业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并不总是一致的, 但是二者还是会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 还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我们一定要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为指导, 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

2.1 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

企业和用户、社会的关系是客观的, 失去这种关系, 也就不能称之为企业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怎样对待用户, 是不是重视社会效益, 关乎着企业的长期利益。如果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择手段, 不注重维护用户的利益, 从长期看公司的形象、品牌认知度、美誉度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不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日本三菱2001年发生了帕杰罗事件, 召回了全球范围内的135万辆车, 却将8万辆在华的三菱车排除在外。这种处理方法就很不明智, 直接导致三菱在华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迅速下降。

2.2 社会效益是企业无形的资产。

企业的公益形象, 是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依托有形资产获得更多效益的特殊的无形资产, 它具有促进企业有形经济资产原子裂变式增长和使企业产生凝聚人心魅力的功能。企业在安排自身经营决策时要重视“公益诉求”的形象效益, 不能采取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私益诉求”, 甚至“不义诉求”的经营模式。TCL集团创业伊始就把自身发展放到整个信息化大局中去考虑, 以“提升全民素质、让中国进入互联网世界”为己任。TCL电脑科技公司总经理杨伟强说:“企业只有满足社会的需求, 注重社会效益, 才能体现其价值。”以此为出发点, TCL集团旗下的亿家家网站也将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主动承担起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社会责任。TCL集团通过赞助活动对受众施加的品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将起到经济的推动作用。

2.3 社会效益需求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有人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划分为5种, 即:安全性需求、赢利性需求、独立性需求、超常发展需求和社会效益需求, 这些需求呈阶梯形结构, 最高层次就是社会效益需求。我国很多企业赞助希望工程, 参与光彩事业, 也是为了回报社会。所以, 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就是社会效益需求, 它同样是企业发展的目标, 还体现着企业的价值。

2.4 优秀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动发展。

企业对社会作出无偿回报的问题, 某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家曾经说过:“慷慨大度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武器之一。”经相关专家分析得知, 成功的企业, 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是相互的, 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从而构成一种优良品质循环。在我国, 已有不少个案证明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3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社会价值取向的几点建议

影响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效益意识, 就必须多管齐下, 形成企业注重社会效益的浓厚氛围。

3.1 国家要有完善的政策措施。

在企业经营者还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情况下, 要想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 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

3.2 理论界要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

现在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创新, 很少触及企业管理创新社会效益的论题, 这样就不能使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深入人心。

3.3 企业经营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要清楚的是, 对于企业来讲, 社会效益和企业长期利益并不冲突, 因此可以通过扩大社会效益来赢得更多的企业效益,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但是这要求我们以企业为主体, 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 使各种相关的知识都能够联系起来, 推动知识传播, 最终实现创新。知识管理需要有一个较好的环境来促进创新。

当前,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 企业分工最主要就取决于技术上, 而不是资源, 或者是资金。技术开发促进市场中新的需求, 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未来的发展, 要想使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 技术创新是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 同时这种管理中也包括了对创新的管理。在“数位经济”时代, 各种变化都非常大的一个时代, 创新是最好的一种途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管理创新, 说起来容易, 但是做起来时间很难的事情。创新不一定能够成功, 当时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 企业先考虑做正确的事, 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做事。从某种意义上讲, 找准位置, 既是战略的选择又是战略的执行, 同时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54.

[2]海峰, 李必强.管理继承论[J].中国软科学.

[3]刑以群, 张大亮.管理创新理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

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3

关键词:乡镇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17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3-0040-03

乡镇企业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从1000亿增加到10000亿人民币只用了7年时间,而全国社会总产值从1000亿增加到10000亿人民币却用了31年时间。但是,在经过了十几年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之后,近年来乡镇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基本上都低于10%,甚至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原来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体的格局已经演变成个人、私营企业为主体。在新的产权结构下,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特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对转型时期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做出新的审视和思考。

一、管理观念的创新

正如水无常型、文无定法,管理观念也并非恒久不变。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模式的灵魂,企业管理模式的构造、运行均以管理理念为精神指导。近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充分体现了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模式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运行中的核心作用。乡镇企业是中国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大部分是本地的领导者,本质上是农民中的能人。因此,从开始踏入市场时,由于他们有胆有识,经营灵活。很快在市场中找到了获利空间。但是由于受到特定制度环境的制约,经营环境的转变,就注定了他们的发展是畸形的,一边迎合上级部门的生产目标干预,一边又要使自己的企业得以生存,他们在制度的夹缝中打着擦边球。他们自身的缺陷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转型时期的乡镇企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许多乡镇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这种建立并非仅仅挂牌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现在乡镇企业的领导者——董事长必须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董事长是领导者,总经理是管理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职能是不能错位的。一般来说,领导(leadership)与管理(management)是两种并不相同而互为补充的行为体系,各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在今天的美国,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过度而领导不足。而我国恰恰相反,“领导”过多而管理不足。这里所谓的领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合适的领导。管理理论认为,并非所有的人都既擅长领导又善于管理,一些人有能力成为出色的管理者,但是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另一些人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但却很难成为优秀的管理者。而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这两类人才往往都是需要的。

我国目前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存在下来的,都是佼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应该拥有一个比较称职的领导者,否则难以存活到今日。但是,当我们将乡镇企业的发展放到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中,就不难发现,乡镇企业已经走到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面临生存危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包括技术更新加快,国际竞争加剧,政府对市场管制放松,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等,要在这种新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有效地进行竞争,必须变革管理观念。

传统的理论认为,小型企业很简单,不需要管理,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小型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比大企业更需要有组织和有系统的管理。首先。乡镇企业必须有一套策略,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经得起竞争。其次,乡镇企业要将其高层管理的各项任务予以妥善安排,需要建立一个“高层管理团队”,其成员都是“兼差”的,他们的主要任务仍在于职能方面,但他们同时仍需肩负一部分高层管理任务。在乡镇企业中,凡属管理阶层人士,都必须了解该企业的关键性业务,必须了解每一项关键业务有什么目标,必须了解每一项关键业务由谁负责。再次,乡镇企业还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本身的控制和信息系统。乡镇企业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因此,它还必须随时掌握其享有优势的某一“生态地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来看,美国占90%,其产值占美国GDP的39%,日本占98%,德国占99.6%,其53%的GDP和45.6%的投资靠中小企业实现。因此。我国在转变对乡镇企业的管理观念的过程中,乡镇企业本身的观念转变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认为,目前需要做好的工作,仍然是政府进一步改善对于中小企业的服务。首先是融资服务。乡镇企业除了极少部分以外,绝大部分仍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其次是改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是公共产品,企业本身既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又没有激励去做这些事,同时企业盲目去做,又会造成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再次是清理那些制约和不适宜乡镇企业发展的滞后政策。从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成效不可谓不大,但是,许多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政策的清理远比其他方面重要,使得出台不久的“非公经济36条”以及股权转让等真正决定乡镇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落到实处。

二、组织观念的创新

德鲁克认为,公司的首要法则是以组织的形态维持生存,公司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组织,即人文组织。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公司的组织模式必须使它在普通人的领导下持续运作,一个人管理的机构不可能长久。中国的乡镇企业许多都具有创立者的个人特色。企业是组织人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一种手段,现代生产的基础是社会组织。除了大规模生产以外,决定企业社会机构和经济职能的仍然是组织,即按计划对人力劳动在物质资料之间进行分配。组织是工业的基础。人文组织是任何行业都不可缺少的,它是工业区别于工厂手工业的重要特征。

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大多数难以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它们从成立之初,有的不过是当地政府部门为了解决财政问题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当时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短缺,乡镇企业利用中国所特有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市场机会,在制度允许的空间内异军突起,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直到现在,恐怕多数人对于乡镇企业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职能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社会组织的层面上。因此,在当前的转轨过程中,乡镇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转变自己的组织观念和企业的组织模式。根据德鲁克的观察,1945年时,近一半的美国在职工人从事制造业工

作,现在从事制造业的工人的数量降到劳动者总数的十分之一。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中,1983年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雇员的社会。

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农民有约9亿多,乡镇企业目前有2000多万家,大部分散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其组织主体为农民工。乡镇企业也是企业,其本质上也是以生产最大化为目标,组织人们共同努力的机构。它的首要法则是生存。为了实现生产最大化目标,企业必须制定政策,实现不同管理部门和不同目标的合理要求。这样企业就不能一味依据权宜之计,要不断适应情况的变化调整政策,但是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来说,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对现有的陈旧的组织观念进行创新势在必行,这些恰恰是乡镇企业过去一直没有很好重视的问题。首先,要关注企业的社会特征和人文特征,企业的员工不是打工者,而是你的雇员,乡镇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使其员工有归属感;其次,企业必须能够发掘组织内部的所有人才,能够做到知人善任,用其长而避其短;再次,能够在不同的职位上考核员工的独立领导能力,确保他们的失败不会殃及企业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的创新

当人力资本经济学家把人的健康、生产技能和生产知识看成是一种资本存量,即作为现在和未来的收入增长的源泉时,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几乎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乡镇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产权改革已经提到再也不能拖延的议事日程。按照经典的企业理论,产权模糊的企业不可能有效率。因为产权界定不清晰,管理者、生产者努力的激励不足。搭便车的行为就不可避免。但是,中国的乡镇企业在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的情况下却取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乡镇企业名义上是集体企业而实际上是私有企业:也有人认为,由于政治原因,乡镇企业在变为以界定清晰的私有产权为基础的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周其仁认为,企业合约不同于市场合约的关键是企业合约中包含了劳务的利用,而劳务的买卖最大的特点是事前只能说明大概,事后决定细节,他将其视为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但是,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而且必须是活生生的个人。在巴泽尔看来,即使在人身依附关系最强的奴隶社会中,奴隶主虽然可以全权支配奴隶的劳动并拿走其全部产出,由于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财产,不但会跑,而且事实上控制着劳动努力的供给。周其仁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人力资产天然归属个人;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立即贬值或荡然无存。因此,企业激励的内容,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利用的市场价值信号,传达给有关的个人,由其主体决策在何种范围内、何种强度上利用其人力资本的存量,进而决定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未来方向和强度。

由此可见,即使在人身依附关系最强的奴隶制度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天然的个人私产,甚至在人身依附关系如此紧密的奴隶制的法权结构下,都无法完全做到无视其存在,何况在其他法权结构形式下。当出现了违背自由交易法则的产权结构和社会制度时,就可能导致人力资本产权发生“残缺”。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是指虽然人力资本在法权上属于个人,但其产权强度遭到损害,一旦产权残缺发生时,产权的主人将人力资产“关闭”起来。就好像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部分被删除掉的人力资本的产权,根本无法被转移到其他主体的手里做同样的开发利用,使得这种资产的经济利用价值顿时一落千丈。所以,说到底人力资本的创新有赖于产权改革的程度和水平。

企业经济效率的来源是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充分清晰界定。在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组成的企业契约中,只有人力资本产权对行为者具有直接的激励约束作用,而经营者作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决策者和对其他成员的监督者,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的差异性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最根本原因。经营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不同的企业所有制条件下工作,他的经济行为主要取决于他的人力资本产权是否得到有效界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是否得到充分保护,行为权界定是否有利于其经营能力和人力资本价值得到合理实现,人力资本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这些均实现的话,一个理性的经营者为实现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将采取非常积极的工作行为,而不管是在哪一种产权性质的企业中。如果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界定,经营者会以消极工作来抵消因经营者人力资本界定残缺造成的效用损失,以达到个人效用的等值化,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率。由上可见,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充分界定是企业经济效率提高的关键。相对来说,由于乡镇企业受到的体制制约没有国有企业严重,同时规模又比较小,因此,在人力资本创新产权界定的方面应该先行。

四、社会资本的创新

采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影响的是普特南(Putnam,1993),他在《让民主运作》一书中,把社会资本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道德的一种经济资源,社会资本诞生并且体现于民众交往网络之中。由于长期以来民众对本地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社会资本逐渐演变成一种能够使人们互相信赖并恩恩相报的经济资源,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合作。普特南还认为,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资本的强弱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民众交往网络。在民众交往网络中,商业联系根植于社区和家庭结构,这一结构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人们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而得到强化。虽然社会资本是一种具有积累性的存量,随着企业之间贸易关系的长期化发展,相互了解与信任的程度一般也会相应增加。

社会资本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即社会成员对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预期。美国经济学家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其著名的《信任》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信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华人社会是全世界最缺少信任的一个社会。他引证了许多的研究成果,指出在美国、日本、德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远远高于华人社会,包括中国的香港、台湾,也高于意大利和法国。意大利和中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包括官场的腐败、市场的无序等。他特别强调,华人企业家只信任有直接血源关系的人,而不信任家族以外的人;中国人讲圈子,圈子以内是信任的,圈子以外是不信任的。这样,组织形态的交易最后就只能落脚在家族里,形不成大的企业。这就是华人为什么没有世界品牌的原因。

乡镇企业最初的发展曾经得益于这种丰富的社会资本。村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相互之间彼此熟悉对方的为人及其行为特点,即便是自私的人,在这种长期的交往中,也可能表现为相互愿意“合作”。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一方的不诚实在下一次博弈中会遭到对方的报复,因此有可能形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相互之间比较合作,比较信任。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关系向外地发展,用工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乡村内世代相传的世俗关系被打破,依赖这种关系的激励机制也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义务界定非常明晰的产权合同就成为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必须因素。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 篇4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2、管理创新的目的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

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它的推行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面对以下一些因素的阻力。

(1)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受东方文化的长久熏陶,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对于这些缺乏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担心创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的状况不如从前,会使企业走下坡路。

(2)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3)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他们已

经习惯于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4)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三、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海尔连续14年以年均82.8%的速度高速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型的文化激发出的发展活力。

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五个层次。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试论企业薪酬管理创新 篇5

内容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许多创新,促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本主义管理的确定是创新的主要思想来源;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此外,组织模式和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等企业内部的变化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内在动因。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级管理者最关注的领域之一。对企业薪酬管理创新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从企业薪酬管理理念、管理战略、制度结构、及管理方式多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创新 薪酬战略 薪酬结构

薪酬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的创新是管理实践的前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内外经营环境日趋变化和挑战性,薪酬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战略条件。那么,企业在薪酬管理的理念上如何创新呢?

1、对薪酬概念的认知水平的更新

传统的薪酬理论知识对直接经济的报酬,特别是货币工资感兴趣,因为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薪酬是劳动成本,是一种生产费用,是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收入的一种资本形式;同时,薪酬作为劳动者工作的报酬,是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并保持干劲的最重要的动力源。薪酬管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员工生产积极性的高低。与古典经济学理论相应,传统企业管理理论将报酬作为唯一的员工激励手段,“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最新的工资体系”就是曾经一个有代表性的说法。随着企业性质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员工报酬的成分发生了实质的变化,间接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的部分越来越重要,与物质报酬完全不同的精神薪酬,也成为了争议的焦点。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更加注重利用薪酬和福利管理对员工内在价值和创造潜力的挖掘。例如将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投入与薪酬管理相结合起来,增加带薪休假制度,以各种形式让员工持有企业的股份,使员工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趣味性,成就感和责任感;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灵活的工作时间等等。

2、对薪酬公平化的新理解

公平付薪历来是薪酬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因为合理而公平的劳动报酬可以充分调动大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减少劳资纠纷。传统理论将公平的概念绝对话,并将其等同与平等,加剧了管理者的茫然,也容易导致劳资争议。近年来,一个与薪酬公平化思想相关的概念“可比性价值”的提出,发展了传统的同工同酬概念,也是薪酬内涵深化的表现。用“可比价值”来解释公平付薪理论,是薪酬内涵深化的表现,其意义在于将公平化建立在更为宽大的基础上,引导人们不再将报酬公平与否的注意力放在内在相对相同职位,而是对相似职位的工作评价上,使得企业的薪酬管理更为灵活和现实。

3、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新应用

常见的关于人的需求满足与激励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在人的诸多需求之中,金钱只能满足某些,而不是全部需求,成绩,权利或者自我实现属于员工的精神需求,它们对激励人的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不能通过物质刺激来得到满足。对此,现代薪酬管理中注意将培养员工的忠诚和授权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让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拥有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关心企业的利益与发展。许多新的薪酬管理方式出现.例如,间接报酬和非货币工资份额增加,工资等级宽波段化,工资度量中突出技能和业绩贡献,以及让员工参与工作评估和定价过程等,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薪酬管理战略上的创新

薪酬制度在复杂的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被看作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企业通过薪酬制度中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向员工表明

企业追求的目标,有效的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而员工的行为和态度,又反过来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如果把企业战略似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那么薪酬管理就是企业战略中的一个链条,在以创新为特征的企业管理中,薪酬管理创新愈加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和管理政策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薪酬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企业的不同经营战略,采用不同的薪酬战略。

当一个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必须考虑这样几个主要问题:我们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往何处发展,我们的长处、短处、机会、威胁是什么,决定我们能否很好完成目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而这些问题反映在人力资源战略方面则依次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组织来达到目标,在何种程度上这些长处、短处、机会和威胁与我们的人力资源的能力和素质有关,在何种程度上我们员工的质量、动机承诺和态度有助于或有害于企业的成功等。反映到薪酬制度上来就是企业的经营战略需要什么样人才,是看中追求卓越的控制成本能力,还是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或者是细分市场的能力。如何去激励这些态度的形成。

如上表所示,当企业的核心战略是以创新来赢得市场时,需要的是敏捷性的、敢冒风险的、具创新力的人员。对他们采用的激励手段是奖励生产和流程中的创新。在薪酬制度的设计中,需要的是灵活变通的一般工作描述。例如一些高科技产业,就是如此.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聚集于成本领先时,如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行业。那么需要以最少的人力做最多的事。对薪酬制度的要求是注重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增加浮动报酬,强调生产效率,重视系统控制和工作要求等等。当企业的目标是以客户至上时,如服务行业.就迫切需要奖励让客户满意的行为和表现的激励机制和以定单来评价工作及能力的约束,由此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选择薪酬战略在依据其经营战略的同时,还需结合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薪酬战略。

(1)企业成长阶段

对于那些处于迅速成长的企业,经营战略是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为了与这个经营战略保持一致,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形成一个有魄力的、企业型的领导班子。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应该着重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的奖励相结合。虽然这种做法风险较大,但是,企业可以迅速成长,回报率也高。

(2)企业成熟阶段

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其经营战略基本上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为目标。与此相应,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技巧为主。要做到这一点,须以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

(3)企业衰退阶段

对于处在衰退阶段的企业,恰当的经营战略是收获利润并转移目标,转向新的投资点。与这种战略目标相适应,薪酬战略则应实行低于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标准的福利水平,同时采用适当的刺激与鼓励措施并直接与成本控制相联系,避免提供过高的薪酬。

薪酬制度结构的创新

近年来,企业的薪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薪酬制度的选择上,传统的以职务为基础的等级薪酬制度逐步转变为以技能和职务为基础的绩点薪酬制度;基于产出的绩效薪酬逐步转变为基于绩效的团队薪酬制度。同时,企业更关注薪酬结构中的长期激励的成分,将企业的长期利益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就是工资本身的结构上,将工资等级标准线延长,级差增加的“宽波段”。

1.绩点薪酬制

绩点薪酬制是根据每位员工职务、管理幅限、特定岗位工作年限等因素,确定其薪点数,根据公司业绩确定基本薪酬率,两者相乘既为每位员工每月的货币薪酬。之所以实施以技能和职务为基础的绩点薪酬制度,主要是为了适应企业内部和外部形式的变化。其初衷是通过报酬机制,鼓励员工自觉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知识,而后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以及组织的扁平化,中层管理工作的缩减,管理者的提升计划减少等现象的出现,技能工资成为新的员工激励机制。这种绩点薪酬制的特点是:

(1)以往的薪酬制度,多是以职务或工作价值来确定报酬量,工作的产出是其关注点,而绩点薪酬制度以投入为关注点,以员工完成岗位工作所投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作为测量报酬的依据。与传统薪酬制度结构相比,这种开发型的制度不仅会使员工关注自身技能的不断更新,而且会使员工勇于接受挑战性的工作。

(2)绩点薪酬制度是依据公司的业绩确定基本薪酬率,即每一薪点可得的货币薪酬。这就很自然的使个人利益与整个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2.个人绩效薪酬制度

绩效薪酬(亦称绩效薪资)制度是一种根据员工工作绩效发放薪酬的薪酬制度,员工“工作绩效”的含义与范畴包括个人绩效、团队绩效、组织绩效,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绩效薪酬制度。一般来说,按绩效付酬一直是意味着按个人绩效付酬,其典型的形式主要有计件奖励制、业绩提薪和奖金计划等。应该说,个人绩效薪酬制度重在奖励个人的工作绩效,给予差别化的薪酬,从而激励员工多多“产出”,努力向高绩效、高薪酬的员工看齐。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基于物质利益基础上的薪酬制度对促进员工积极投入工作、努力参与劳动竞争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被国内外众多企业普遍采用。

3.团队薪酬制度

什么是工作团队呢?简单定义而言,就是一小部分拥有互补技术的人为了一个共同认可的目标,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承担责任而实现目标的群体。追究其盛行的原因是因某种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经验。这时团队来做通常效果比个人好,并且它有助于增强组织的民主气氛,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如今,由于许多公司的工作薪酬制度仍是以个人绩效为基础,这种做法很难使团队成员买工作团队的帐。既然他们仍然根据个人成绩领取薪金,干吗要讲什么工作团队协作呢 ?

为了抵消有关个人绩效工资可以改进工作绩效的神话,我们应当看到,当我们将一大部分集体奖励记入团队成员的一揽子报酬中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联合纳入绩效衡量的单位越多,评价的绩效也就越可靠。人们可以非常准确的说出一个组织、一个下属子公司在销售、利润、生产率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但要明确区分究竟谁负责了多少生产率、质量和销售额,通常是很困难的,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如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bert semen)指出的那样,组织中的人是相互依赖的,因此组织的成果是集体行为和表现的结果。如果你能轻易、准确、可靠的度量和奖励个人贡献的话,那么你可能就完全不需要一个组织。因为,每个人都会以个人的身份独立进入市场。在那种典型的以个人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下,经营管理者决定加薪,确定薪资增长预算在本单位总薪资预算中的比例,这必然是一个“零——总和”(zero-sum)的过程。我得到的加薪越多,剩给我的同事的加薪额就越少。因此我的同事的绩效越差,我就会越高兴,因为我知道相比较而言我显得更好一些。在组织让所有人们为固定的奖金额而竞争的单位中,都可能出现类似的动机,这种竞争阻止人们分享最佳经验,阻止人们向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学习。

4.长期激励的薪酬计划

论乡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6

马秀英

摘 要:本文根据员工职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针对高新企业知识型人才的特点和其职业发展现状,提出完善高新企业知识型人才职业发展的对策,使得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又能增强高新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职业生涯,人力资本,绿色管理,专业化

管理的核心是对人才的管理,而对人才管理的关键是规划好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最大化地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现今知识型人才在企业里创造的价值呈现出增长速度快、个体差异性大等特点。如果企业的人才管理政策跟不上人才发展的个性需求,就有可能会挫伤人们设计创新的积极性,压制他们对所从事领域的热情,不能满足体现个人价值的欲望,进而会造成部分人才的流失,使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本,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根据知识型人才的特点,合理的、分层次使用人才,实行绿色管理,走专业化人才管理的道路,才是企业人才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知识型人才的合理使用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里兰描述的“胜任结构冰山图”,知识与技能属于表层是外显的,很容易发现,而冰山层以下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征和动机的需要是深层次的胜任特征,是内隐的是隐藏在水下,且越往下越难发现。结合知识型人才进行分析,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拥有知识资本;其次是独立自主,富有创新;同时,知识型人才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如何挖掘各种层次的知识型人才潜力,给予其合理的分工,使他们体验到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功感,进而充分发挥其内源性动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尤为重要。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具有不同的阶段,一般情况下:职业生涯探索期也就是早期阶段,专业资历二年以下的员工是确定职业兴趣、工作能力、让自我的知识与工作相匹配,是协助、学习遵循方向的阶段;职业生涯建立期是专业资历五年以上的员工,随时间的积累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他们能够独立承担产品设计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且企业对他们还有安全感,又有晋升的机会;职业生涯维持期阶段是专业资历十年以上的员工,主要任务是开拓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更新换代,衰退期应改变工作与非工作之间的平衡,重点工作在帮助和培养新员工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根据劳动力供给生命周期,一般情况下人的时

间密集型闲暇消费活动主要发生在青年和晚年,而在工资率较高的中年阶段,人们往往会把较多的时间用在有酬劳的工作上。

二、根据职业生涯理论确定有效的薪酬体系,推行合理的激励机制

根据斯达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分析,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因此,对于知识型人才的使用,应结合其所处职业生涯的阶段,相应建立有效的阶梯型薪酬激励机制。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给予报酬,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这样才能对知识型的人才发展产生正面的积极作用。

1、制定合理的薪酬机制。根据弗罗姆的动机理论,他认为动机是三种因素的产物:一个人需要多少报酬(效价);个人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期望);以及个人对绩效与获得报酬之间关系的估计(工具)。即效价×期望×工具=动机。因此,对于人才的绩效管理,必须在遵循这三个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建立与人力资本投入相匹配的薪酬机制,对企业和个人都是比较有益。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实行薪酬 “减额支付”,其工资收入低于边际收益;而在后期则实行“超额支付”,其工资收入则高于边际收益。采用这种薪酬机制,可以有效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对企业而言,可以依据员工工作业绩进行奖惩,弹性把握超额支付工资的兑现;同时,可以将延期支付工资作为一种信号机制,进而了解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等通过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信息。但是以上论述是建立在薪酬体系和考核管理方面合理制定的基础上。这一点应该引起企业高度重视。

2、加强对各层次人员的绩效管理。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强调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实现。长期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激励与短期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激励相结合。

①退休保障金刺激。为企业服务多年并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到退休年龄的员工,实行高额的企业退休保障金制度。通过建立退休保障金帐户,帐户资金持有人可以提前支取,但必须配套有相关约束。当其达到退休年龄,企业分数次或一次性支付一份优厚的退休保障金。这样既减轻了工资激励性差的不足,同时进一步激发员工为了获取更高水平的退休金资格而勤奋工作。

②实行企业年金制。企业年金是一种辅助的养老保险是员工退休后得到的,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累积帐户制,退休后全部归个人所有,不存在再分配,因此有较强的激励机制。

③弹性福利计划。包括:附加型弹性福利计划、混合匹配福利计划、核心福利计划、标准福利计划。

三、提升软文化,通过“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戴维·麦克里兰曾经提出人的三重需要理论,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同时,结合现代社会自然人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人们的需求并不完全、单纯出自对追求金钱的动机,在有一定的经济保障条件下,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和受人尊重等需求,即人的“社会人”属性。因此,要抓住“社会人”这个特点,通过打造、提升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在对知识型人才工作岗位安排、业务分工、工资待遇、激励机制等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其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功感,通过“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等手段提高人才凝聚力。

作为高新企业,要通过创新事业吸引和凝聚人才,推进创新实践中识别和造就人才,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建立了与创新型企业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开发机制,调整和完善相关职称、称号的评选办法;同时通过分配导向,更加体现了对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等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视,从而为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推行绿色管理,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现代经济发展是绿色经济时代,是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发展。面对悄然兴起的世界性绿色经济浪潮,绿色管理已迫在眉睫。现代的高新企业也应该是推行绿色经济的先锋和主体。而实现绿色经济的最根本途径,则是对人才的绿色管理。因此,应进一步培养知识型人才绿色管理意识,通过推行绿色管理措施,利用知识型人才的聪明才智将新产品技术转化为设备产品投入使用,运用绿色管理组合策略,通过先进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优化产品,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减少差错率,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进而实现绿色经济模式在高新企业的应用及推广。

五、结论

论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 篇7

关键词:管理创新,战略创新,决策创新,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 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它既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 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管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和制胜的法宝。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创新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 企业必须创建自己的创新体系。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 如何进行管理创新, 已成为很多国有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央特别强调国有企业的管理要创新。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也是国有企业扭亏增盈, 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 从严管理企业, 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那么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呢?总的来说, 企业管理创新应能涵盖市场经济要求充实的新的管理层面和内容。这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完善上, 需要更新岗位设计和重组工作流程, 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以及企业文化整合上进行的系统性调整。根据目前国际企业管理新的趋势和我国现代企业发展方向的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理念的创新

上世纪90年代, 国外就掀起了一轮新的管理理念更新的浪潮, 但国内正在进行政企分开的改革, 企业制度双轨制并存并呈胶着状态, 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式方法还在顽强地发生作用。但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科学的高度看, 必须摒弃越来越不适宜的经营管理思想, 完成之下转变:首先, 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因为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 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 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次, 从单一生产意识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 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 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再次, 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 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建设和谐企业的新理念。最后,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 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 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 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 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 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今天的国内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2 决策管理的创新

据对国内失败企业的研究发现, 80%的国企失败源于决策失败, 而几乎所有失败的民营企业在自我反思时无一例外地检讨自己的决策失误。决策失败已经成为企业家失败和企业失败的首要原因。然而在寻找决策失败的原因时, 人们往往归咎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准确以及决策本身的火候问题, 而很少有人意识到, 模仿、克隆、盲目跟进正是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在决策时, 只有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然后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进行具有创造性、超前性、独特性的决策, 惟有如此, 企业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 战略管理的创新

经营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在早期的企业管理中没有经营战略, 它是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战略管理应该是企业的自主行为,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有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故没有自己的经营战略和战略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填补这个空白。经营战略是一种以变革为实质的概念。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变化, 严峻挑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通过不断革新来创造性地经营企业。也就是要通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 使企业实现内部和谐运作与外部持续适应的双重目标。

4 组织结构的创新

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大型企业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 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首先, 要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 使企业轻装上阵, 其次, 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 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 使企业精干起来, 再次, 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 经营决策, 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 用户服务, 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 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 随着企业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 变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 这样可大大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5 企业文化创新

经济竞争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竞争。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 企业文化的改革和完善是社会整体改革的前奏和量化积累。就企业本身而言,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 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和审美理念的集合反映。中国大部分国有企业有形资产已初具规模, 企业文化建设面临一场革命。明智的企业家应将视野扩展到文化领域, 将企业文化作为经济运行的深层背景和操作方式, 努力将文化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中国的国有企业与外国企业有很大不同, 它们脱胎于政府机构的行政附属物, 承担着许多社会功能, 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企业办社会”的功能是必须剥离出来的, 但是这种剥离需要有一个过程。现在虽然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但是原有的浓厚的行政色彩却并未因此而消失,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文化氛围以及人际关系仍在起作用, 尽管它们有不合理之处, 但是在构建新型企业文化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文化具有传承性, 由旧文化转型为新文化, 一方面必须重新整合赋予旧的企业文化以新的内涵;另一方面, 必须紧紧盯住世界企业文化创新的趋势。对我国国有企业来说, 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是把东方儒家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管理科学有机地融合起来, 创立符合国有企业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企业文化。

毫无疑问, 在当代社会,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 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和是否能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而要实现不断的提升核心竞争力, 又取决于企业能否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以上的理念、决策、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这五个方面的管理创新, 是一个有机整体, 任何方面都不可缺少。不过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从五个方面找出自己所应抓住的突破口或重点, 来全面推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与管理, 2001, (2) .

[2]孙勇.“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11) .

[3]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 2003, (11) .

试论企业管理的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

0.引言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所以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发展,经济形态的转变,离不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江泽民同志也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所以这就需要人们培养创新意识,做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

1.企业管理創新的重要性

著名的环球财经院院长宋鸿兵先生也曾指出经济的重要性。然而一个国家的每个企业如果都能创造出无限的财富,那么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不是也增强了呢?一个企业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社会在进步,企业难道不需要不断的进步吗?一个企业想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就不要不断的更新管理方案,尤其在经济动荡的社会,企业管理的创新意识显得格外的重要。创新行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创新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所以培养企业管理创新意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不的当务之急。

2.企业管理创新意识的内涵和要求

2.1企业管理创新意识的内涵

1912年,美籍奥地利人,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这理念,从而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真正驱动力。

管理创新,既可以是我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芮明杰教授将其定义为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度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2.2企业管理创新意识的要求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R·纳尔逊(Richard R?Nelson)和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于1987年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江泽民号召“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一成不变的管理制度无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企业的管理意识就需要创新。

3.企业管理如何创新

而今这个经济动荡的时代,使企业管理面临这机遇和挑战。企业管理的创新需要做到做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

3.1企业管理的思想创新

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斗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域,无形胜有形,无论技术多高、能力多强,如果没有创新的思想观念,那么注定你是失败的,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按部就班罢了。

大胆的思想,或许就是一个创新点,企业的管理层不应该扼杀他人的有根有据的大胆想象,那样做只会造成过于保守。所以企业管理应做到思想创新。

3.2企业管理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具体化过程,通过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创新与改进,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生产方式的建立与运行,实现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如果一个企业只能停留在想象上面,而不能进行实际性的操作,那么企业又怎么可能成功呢?当然一成不变的技术也会被淘汰的,因为现在这个社会进入了知识信息时代,而且还是继续进步着。

所以企业应不断学习新的技术。

3.3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

管理是生产力,但成功的管理离不开完备的管理制度。就像中联重T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纯新在《企业管理应用制度和智力取代群里和专横》一文中所说:“现在,中国企业家依赖权利管理企业的模式已经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依靠制度和发掘智力的企业管理模式。”因此改革企业管理的制度势在必行。

改变落后的、消极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积极的制度。

3.4企业管理的管理组织结构创新

传统的“金字塔式”官僚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组织的变革与创新,是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企业里面绝对有一个好的管理组织团队,那样才会利于不败之地。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创建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建新的内部主持结构。

4.结语

面对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为了增强企业的适应力、生存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就需要从各方面不断的创新。而且绝不能盲目的、简单的进行着,应该有计划性的进行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管理的时代,是以管理取胜的时代,所以在企业中进行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是很大的。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更应该注重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欣欣,论企业管理创新[D].广西师范大学,2005,

[2]杨波,葛贵付,祝香陵。范梅英,浅议知识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创新[J].长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大港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2009,(01).

[3]伏玉,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09,(01).

[4]张韵君,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系,2009,(03)

上一篇:党委换届选举办法下一篇:团务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