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2024-11-05

如何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精选6篇)

如何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篇1

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渗透着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全面、系统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的事前预测与财务规划。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各项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严格按照预算分解落实,保证实施。预算编制时,覆盖所有财务领域;预算执行中,要建立先期预测、分析、考核和决算制度,跟踪并及时修订预算执行情况,确保目标完成。

建立以资金营运为重心的资金管理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一方面要根据需要、可能、及时和效益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也要据以同样原则运用资金。财务管理中对各部门分配资金,都应伴随效益考核,力求使每笔资金都用之得当,效益最佳。资金回笼任务在销售部门而不在财务部门,每笔销售业务都必须由专人从合同签订到资金回收全过程实行总考核,并与经济责任制和业绩效益紧密挂钩,严格价格政策,实施承包考核,以确保资金营运质量和营运效率,

建立健全成本费用管理体系。企业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企业实行费用归口、分级管理和预算控制,建立必要的费用开支范围、标准和报销审批制度。采用“倒逼成本”方法,根据预算和市场行情,以制定具有竞争性的价格为起点预测收入,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对成本指标进行合理分解,并量化控制,形成“市场重组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氛围。质量管理作为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握好质量水平与质量成本的最经济、最合理的平衡性,并以完善和规范各项基础工作为起点,注重全程监控。企业财务管理在参与商品质量、企业品牌的建设上,适度增大商品质量、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促使商品质量、品牌、效益协调发展。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经营者、投资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管理权限和责任,按照风险与收益均衡、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原则,控制财务风险。实行授权任免制度是实现财务管理决策机制的保证和基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实现自我决策机制、自我调节机制、风险防范和合理规避机制的重要保证。为充分发挥企业整体优势,还应把财务管理的约束机制与各员工的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篇2

一是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必须明确的是,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而不是生产、销售或其他业务的附属;而且, 其他管理业务必须围绕财务管理这个核心进行。特别是企业决策者必须树立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在树立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这个前提下, 还要树立以下理念: (1) 风险理念。现代市场瞬息万变, 它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都存在着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作为企业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 必须正视市场的残酷现实, 树立风险意识, 认真研究风险问题, 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 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 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力争把企业风险降至最低。 (2) 知识化理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财务管理必将向网络化、信息化、计算机化方向发展, 这一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决策者及财务管理人员, 必须提高学习能力, 建立学习型企业, 创建学习型团队, 构筑学习型员工, 特别是要树立财务管理的知识化理念。 (3) 最大化理念。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资金产出, 最终目标是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 必须改变过去追求数量化、规模化而不计成本 (包括环境成本) 的不良倾向, 加强对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管理及监控, 确保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二是加强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 必须做好资金的计划、筹措和调配。 (1) 资金的计划管理。企业要依据资金的来源和规模, 确定资金支出的多少与先后, 严格履行资金使用报批计划, 严格资金收支管理, 确保有限的资金能有效地使用到重点项目和急需项目上去, 严格控制计划外支出和无效支出。 (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企业要多方筹集资金, 有效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 寻求筹资方式的最优组合, 确保企业资金成本最低,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3) 加强资金的动态管理。要做好企业资金的收支记录, 以现金流量为切入点和控制点, 对企业的资金活动进行认真的预测分析和调配控制。对将要发生的支出, 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重大财务支出项目要早做筹备安排。按照“收入在前、支出在后”的原则, 认真稳妥地调配资金, 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

三是强化成本管理。企业的盈利是收入减去各项成本耗费的剩余。成本耗费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质量成本、借款利息、营销费用、日常管理费用等成本费用。 (1) 降低材料成本。采用招标采购方法, 在年初提出各项材料总的需求计划, 根据价格、质量、生产能力、付款方式等要素选择供应商, 使企业获得最低采购价格。另外, 要尽量缩短采购周期, 降低库存, 减少资金占用, 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2) 质量成本控制。要充分考虑外部质量成本对企业盈利和信誉的影响, 从外部质量成本的构成看, 假如能够在产品出厂前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其费用比出厂后的处理费用要少得多。因此, 在质量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应适当加大内部质量控制, 从而降低企业的总体质量成本。 (3) 严格预算管理。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以目标利润为前提, 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表预算, 使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的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同时, 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体分析, 使预算管理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

总之, 通过做好上述三项工作, 可以使企业决策者及财务管理人员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核心理念, 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有效地控制成本, 从而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这样将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的确立 篇3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可谓重大,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有效、持续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丧失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难以为继的。然而,就我个人观察,更多的情形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虚假认定。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要做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颇不容易的,关键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扎根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在校园剧的创编排演活动中,我通过“选题——创编——排练——演出”几个重要环节,把学生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其自主意识,锻炼其自主能力,使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得到较为牢固的确立。

校园剧活动能作为课程纳入校本研究的周课时计划,这是学生自主选题的结果。在人教版七下语文课本中有“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但戏曲与学生的生活毕竟有一段距离,就我校学生状况而言,戏曲并不具备作为一项活动课程的基础。学生在对比中自主选择了戏剧,在戏剧中又选择了校园剧。从本质意义上说,戏剧是没有类别可言的,它关乎人生。这是唯一出发点,再没有比这更基础的了。只是校园剧更贴近学生,一座校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给学生提供优美的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留下美丽的成长故事。校园剧,是学生喜爱的表现成长故事的艺术形式。学生用这种形式自编自演,把生活与学习中的和谐与冲突、喜悦与烦恼、感悟与困惑等,用“现场”的形式加以表现,说自己心中的话,演自己成长的故事,解决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美好的情感共鸣。她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直观、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学生对校园剧、对演自己的故事投赞同票,正是对自己主体地位的一种诉求。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诉求,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

在剧本创编之初,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埋头于经典文本,让学生浸濡经典戏剧,并且坚信这些高雅文化注入学生的生活中,会取得比低级喜剧好得多的效果。然而,根据调查情况显示,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会错得离谱。演出莎士比亚、曹禺等大家名作不但会与初中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隔阂,而且也会产生风险——当表演没有达到与剧本同样的高度,往往是作品越伟大,演出就显得越糟糕。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初步感知经典剧本的高度都很困难,遑论表演?恰恰是没有大师、没有典范,倒使学生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和执着,这不见得是坏事。在剧本创编过程中,我充分尊重每一个参与学生的意见,最终讨论明确的剧本定位是反映自己校园生活的轻喜剧——《我选择,我喜欢》。剧本情节简洁明朗,取材于我校的校本课程选修。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叫杨雪的女生渴望选修管乐,父母却不同意,以种种理由阻挠,在班主任老师和几位同学诚恳而耐心细致的劝导下,杨雪父母深受感动,转而赞同女儿选修管乐。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粗线条的框架:围绕矛盾冲突分为三幕,情节走向是“起——落——再起——再落——三起”。其后是创编台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每一幕都有学生的妙句和奇想。比如第一幕中,当众人在想办法劝说杨雪父母时,余枫却调侃杨雪:“瞧你这可爱的小绵羊,人见人爱的,撒娇卖萌不就行了嘛!”这句台词谐音和新词并用,使沉闷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喜剧效果顿显。再如第三幕中,设计了初二年级一位学姐为实现杨雪的愿望,要利用课余时间教杨雪吹萨克斯的情节。正是这一情节促成了杨雪父母的态度转变,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为教师,我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将各位同学的创作集中、梳理、整合、作进一步发挥以及稍有深度的开掘。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创作原则:生活和戏剧,两者毕竟不一样。进入戏剧的生活不应该是原生态的,戏剧的时空是被压缩的,台词自然要比生活中的语言更凝练,而且更有可读性、更集中、更有张力。我的引导创造了一个良性的活动空间,将各位学生的能量汇聚起来并有所提升。我跟学生说:“如果这个剧本的成稿要署名的话,应该有十几个人之多”。对学生的自主创作充分尊重,为排练、演出做好了铺垫,吹响了前奏。

排练的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只有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才能有较为理想的排练效果。我校聘请了南京市话剧团的一位演员和我一起指导排练。剧本拿出来了,但要通过表演具体呈现剧本时,那就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硬套,需要在表演中赋予剧本血肉和情感。初中生在组织和自控等方面毕竟不够成熟,一开始的表演并不自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是促使学生自我意识到问题所在,然后自觉修正。我和南京市话剧团的演员进行示范表演,指导学生动作、语调的表演尽可能地道。在比较中,学生自己体会到必须对自己的表演做出改动,否则看上去就像傻子似的,那是无法容忍的。排练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创造剧本以外的台词和动作来改善剧本,因为剧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舞台表演的每一个细节。但学生在排练形成熟套后就害怕改动,哪怕一点小小的改动都无法适应,搭建了又拆掉,会让他们找不到方向。我觉得这和某些老师上研究课或赛课之类的情形很相似,一旦教学环节安排就绪,只要稍加改动,就会迷失自我,在上课时要么遵循老一套,要么就乱了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逐步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打破这种封闭的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合理地自主地扩大自由发挥空间。还有一位学生,排练到最后阶段已经不耐烦了,说台词、做动作都显得浮滑,不够扎实,很难再保持情感的充盈。这个问题在引导他看到更深入、更成功的表演后,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不管是创编剧本,还是排练演出,必须意识到每一个词,也许它显得很单纯,其实绝不单纯。在这个词的内部,还有词与词之间无声的间隔里,都潜藏着复杂深广的内蕴系统。成功的表演就是说出看似简单的词,却给观众强烈的生活的感受,仿佛与日常生活没什么两样却又着着实实地高于日常生活。一些学生能朦胧地意识到这些道理,也许他们永远不能达到要求,但是能自觉投入到一次次的排练中而不觉厌烦。排练中最难得的是这样的精彩瞬间——能够照亮舞台的“火花”,演员的原创力和表演的张力瞬间迸发,点燃观众的兴趣点和新鲜感。在剧中,杨雪的一位好友——一个要选修搏击的“野蛮女孩”和两位男孩拉开架势,紧张对峙。此时,一位男孩说道:“搏击课还没上呢,你就学了厉害招式来了?兄弟们……撤!”“撤”这个词一说出口就营造由骤然紧张到骤然松弛的效果,但这位男生演员始终不能将这令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表现到位。对于这些能照亮舞台的“火花”,我们希望能在舞台上多一些,但对于演员是初中生,又不可强求。因此,在排练中,我们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能力,也懂得尊重学生自主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一事实。这样,我们就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戏剧可能是最难的艺术门类之一,因为它必须在同时完美和谐地建立起三种联系:演员和他的内心,和他的对手(同台其他演员),还有和他的观众。”带学生登台演出前的一刻钟,我对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的话有了更深的感触。登台演出而且参加比赛,评委和观众的审视会给这些初中生演员造成压力,带来紧张乃至恐惧,也容易导致自主意识的迷失,思维的短路和空白。如果自主意识在心中扎下深根,在舞台上就能优裕自如地应对考验。从演出现场来看,我感觉几位主角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的表演中,清醒而稳定的自主意识流贯始终,紧张心理偶尔浮现但又在全情投入的表演中自然消除。评委和观众在场是积极的挑战,但也会促使他们时时保持灵敏和警觉。学生们在意识中既是和表演对手对话,也是在把台词和潜台词传达给观众,通过表演把观众的心带进来,也没有什么故意取悦观众的过度表演。能达到这一步,已经是巨大的成就了。

如何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篇4

传统教学法,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大类,即“填鸭式”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填鸭式教学法的典型特征是满堂灌,是一套“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生硬模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讲的不亦乐乎,学生在台下却思想游离,不知所然。采用这种教学法,依然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甚至是教师空唱“独角戏”,很难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更加难以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之目的。而启发式教学法相对于填鸭式而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它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技能训练,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学生依然不能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只有“参与式”教学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推行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必须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教与学是学习行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的多。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应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学生是学习的主人,They are learning English not from teachers but with teachers. The great use of a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so much to teach the students things as to teach them the art of learning. 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参与式”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 杨福家语)。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研究者,设计者,促进者,协调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地说英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操纵机会。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大量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学生对知识能动地加工活动,学生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现“四个转变”:变只重知识灌输为在传授知识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变单纯智力为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突出非智力因素;变学习活动形式死板僵化、负担沉重为生动活泼、负担较轻;变单纯依靠“他人教育”为重在进行“自我教育”。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坚持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由注重教育结果转向注重教育过程,从而将素质教育落实于英语教学中。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高竞争的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显然与过去不同。二十一世纪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者光环”长期笼罩在广大教师的头顶,而且这种神圣与教师的权威是联系在一起的。命令,服从,威胁与惩罚的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交际欲望,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发挥。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爱因斯坦认为:“神圣的好奇心需要自由,强制的责任感只能使观察和探索的乐趣中途夭折。”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协力合作的开放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我们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兴致勃勃的情绪,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从而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提高英语语言素质,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二、创设开放的语言环境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communicate), 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 by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教师应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和发表意见的机会,积极培育课堂真实交际的氛围,同时尽可能地创设虚拟真实情景进行虚拟真实交际,贯彻英语学习的交际性原则,使学生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是在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激励创新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只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个习惯不是在课后就可以形成,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和有意识的培养。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我们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既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又能诱发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还可以充分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适度。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有些教师只求学生的回答与答案一致,排斥求异思维,把学生的创造之花,异想之苗给窒息了。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也就缺乏了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也就被扼杀了。通过优化教学途径,充分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四、运用开放的评价语

中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自尊心很强,对外界反应十分敏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进取精神,多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评价语应克服单纯的智力导向,以鼓励为主,激发每个学生的上进心,调动其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尊重个别差异,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使其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适当地渲染学生的情绪,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导学,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便自然而然地投到学习中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进取的、主动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觉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教学中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寓教于乐,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热情,投入,认真,细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时改变教学方法,不论在哪中教学方式上都不宜停留过久,以免学生厌烦失望。在教学中可使用简笔画,讲故事,作游戏,演短剧,诗朗诵,猜谜语,绕口令,唱歌及竞赛和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老师应该做好长远的打算。一种习惯的养成往往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动、敢练。给我一个支架,我能够把地球撑起来,我们教师就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投入进来,愿意配合老师的安排,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学会去面对所要承受的困难。在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初始,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刚刚升上高中的学生,即使入学成绩不理想,即使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都希望将高中的第一个学期作为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教师把学生吸引进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内蒙古师范大学陶哈斯巴根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提出“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他指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做到以下十点:一要适时“闭嘴”,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以有利于学生深度思考,实现右脑功能的激发;二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巡视(但不以与个别学生交流或解决他们的疑难为主),观察学生体态语言、学生所写关键词语和所画草图等;三要学会心理判断,从整体上判断学生困惑所在;四要针对教学实际适时提出子级问题,但不要急于提供知识结论;五要提供与子级问题相应的思考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如有可能和教学时间允许,可提出下级的子问题,依照上述循环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如果是次要问题,师生互动次数(所占用的教学时间)可少些。六要在预计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以学员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理解、答案等,或者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或教材)对照,判断自己的思路、结论等。七要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古往今来,凡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常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正因为他们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就自然有了创新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质疑过程和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延迟回答或甚至不作回答,可留在课下进行答疑。八要注重终结阶段的教学。终结阶段的问题应具有如下功能: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把新概念、新规律与原有知识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九要下课前保留板书中的问题,擦掉结论部分,体现出问题比结论更重要的教学思想。十要临下课时宣布下节课的结构化问题之核心部分,并建议学生独立思考。我们不能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意识、有能力去完成一定的问题,只是由于个体差异,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困难,而这时,教师又得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民法典中商法的核心地位分析论文 篇5

一、《民法典》框架下总纲性商法规范的立法思路

我国实践中所采行的“民商不分的混合立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法商法化”与“商法民法化”的立法体系变革潮流。就此而言,由我国首创的将民法典简化为《民法通则》并将大量商法规范直接确定为一般民法规范的立法模式,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过,即使《民法通则》因其立法模式上的创新而具有特殊价值,将民法规范不加区分地统一适用于民商事法律关系以及将某些商法规范一般化为民法规范的做法,客观上存在明显缺陷。

在不制定或不主张制定形式商法的背景下#除了将有些商法规范一般化为民法规范外#我国还尝试着在相关民法规范中作了体现商事立法要求的某些特别规定。例如,2007年3月日颁布的我国《物权法》第231条规定:“债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但企业之间留置的除外。”依此,企业之间的留置不以留置物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为前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为德国、日本等国商法典所普遍规定的商事留置权。应当说,将该类商法规范内置于民法规范,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立法模式。但目前我国民法体系中该类规范尚属例外,远不能充分体现对商事关系特别调整的立法要求。

我国总纲性商法规范体系的缺失,不仅使商法自身的规范体系无法形成,而且还使相关民法规范体系难以合理建构。在商事交易日益融入普通民事主体的生活之中的背景下,立法者已无法忽视对商事交易的特殊调整需要了。为此,立法者在相关法律文件中都试图体现该特殊需要,从而制定了一系列体现商法内在要求的商法规范,但此举却导致了商化不足与过度商化问题。就商事部门法的立法而言,虽不存在过度商化或商化不足的问题,但在具体规范及司法实践中仍明显表现出总纲性商法规范缺失导致商法理念模糊的问题。即使是经2005年和2013年修订后已大为完善的我国 《公司法》也仍然存在明显的“无法可用”的问题。

二、《民法典》中商法规范的核心问题

基于立法体例及篇幅的考虑,我国《民法典》中的商法规范总数不会太多,基本上将定位于总纲性商法规范,究竟如何确定总纲性商法规范的构成,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但如何确定商事法律关系的判断标准,无疑为我国《民法典》框架下商法规范立法的核心问题。

商事法律关系的判断标准是一个牵涉到商法立法体例的问题,世界主要商法典的立法体例可分为主观主义立法例。客观主义立法例与折中主义立法例。但在世界商法学界,商法典应采主观主义,客观主义还是折中主义立法例,是一个尚无定论的法学难题,而这却是我国制定总纲性商法规范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商法体系的架构,而且关系到我国商事法律关系的判断标准与商法适用领域的确定问题。因此,应以商法立法体例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提出我国商法立法体例的学理建议,从而构建商事法律关系的判断标准。

主观主义立法例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商人概念为基础来构建商事法律体系,依此,商行为是指经营商人的营业的一切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商人实施的行为才能成为商行为,从而适用商法,同一性质的行为非商人为之,则不能成为商行为,从而不能适用商法。该立法例的典型代表为,德国商法典,客观主义立法例的主要特点乃在于,以商行为观念为商事立法的基础而确立其商事法律制度,依此制度,只要行为人的活动属于商行为的.性质,他就是商人,就适用商法,该立法例的典型代表为法国商法典,折中主义立法例则以商人观念与商行为观念相结合作为商法立法的基础,在该制度下,商人所为的行为可推定为商行为,从而适用商法,非商人所为的行为,只要属于基本商行为,在日本称为绝对的商行为与营业的商行为,范畴,亦可认定为商行为,从而适用商法。该立法例的典型代表为日本)韩国商法。

三、我国《民法典》立法中商主体概念的选择:经营者概念的引入

在我国商主体等相关概念均非法定概念,更无相应的立法界定,在我国商法学界,多数者都在学理上将传统商法中的商人概念称为商主体,并往往在不同语境中混用这两个概念。因商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不限于商主体,故应将商主体与商事法律关系主体区别开来,也有学者将传统商法中的商人概念称为“商事主体”。从而使“商事主体”成为不同于商事法律关系主体但容易与其混淆的概念,还有学者在直接使用商人概念的同时还采用了“商事主体”概念并将其作为等同于商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此外还有学者采用了市场经营主体者及市场主体等概念。

如何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篇6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先导, 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源泉,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怎么会展开主动学习呢?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能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来完成, 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小学生天性好动、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 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样自然会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参与意识, 这正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前提。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管制地位, 在教学中处于次要地位, 只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探究教学中来。这使得学生潜意识里的主体意识逐渐丧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要转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 使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被尊重、被认可, 意识到自己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体,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二者平等的关系,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心理需求, 将学生视为与教师一样平等的学习主体来对待, 这样自然可以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其次, 教师要信任学生。小学生虽小, 但是却有着鲜明的个性、巨大的潜能。我们认为学生小, 无法展开自主探究, 因而代替学生的思考, 无法将学生的探究活动推向高潮, 而一味地包办代替。我们要相信学生, 要充分挖掘学生巨大的潜力, 让学生能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 教师起指导作用, 辅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起到开发智力、激活思维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与认知水平来有意地设计问题,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进而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在探究中让学生获取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提高自学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要让学生敢于挑战, 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 大胆地提出问题, 并让学生就此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发现与创造的乐趣。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增强学生主体学习意识,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探究中确立学习主体地位, 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 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 我们要转变观念, 树立新思想、新观念, 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的激情, 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上一篇:冒险岛游玩记作文下一篇: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吨有多重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