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发展

2024-05-28

湖湘文化发展(共8篇)

湖湘文化发展 篇1

从“新时期”湖南小说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系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湖湘文化名人对湖湘文化的塑造及定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湖南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长期受湖湘文化影响和浸润的作者创作的作品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子”,“新时期”湖南小说从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侧面反映出了湖湘文化的强烈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湖南小说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秉笔直书

文学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区域的作家在题材、主题选择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随着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文化湘军”的兴起,带有典型“湖湘文学”烙印的“新时期”湖南小说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湖南作家创作的小说或多或少融入了以湖南人、湖湘地域及湖湘文化为创作背景的素材。这些小说题材、内容虽有不同之处,但源于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却一脉相承。

一、“新时期”湖南小说

从时间方面界定,“新时期文学”是指76年4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尤其是78年12月十一届山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开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还很短,作为一个独立时段的文学成就还有待历史的验证,但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一样繁荣。这个时期社会现实急剧变化,受到冲击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不同时空的价值共同交汇,大众文化的兴盛、精英文化的转型、主流文化的分化使一些貌似对立的命题和谐地共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之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化湘军”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这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反映社会思潮的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本文拟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古华的《芙蓉镇》以及阎真的《沧浪之水》为例,探讨一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湘文化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支地域性文化,自有其特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一种特定的“生态文化”,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钱基博先生曾就湖南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发表过独到的评述: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

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1]

湖南东西南三面环山,峰峦起伏,交通不便,所以主要靠发展小农经济。贫乏的土地资源促使人们不得不精耕细作,长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湖湘民众吃苦耐劳的品格,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使得湖湘子弟的思维更加敏捷,周遭山水阻隔封闭的地理环境,培养了湖南人的独立意志,同时促进了湖南人如魏源“开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的一种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作为最基本的土地不会增多,也不增值,即使从政经商也受制于资源贫乏的限制,使得湖湘子弟中有志者大都能走出家乡,走出湖南,也总是渴望外部世界,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显聪明才智,这与近代湖南大地上走出众多的革命家军事家有莫大的关系。他们心系天下,关心民众,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湖湘文化担当精神的体现。

三、小说中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小说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以生活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为蓝本的,都是通过对现

实的描绘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尽管采用了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作者也仅仅是通过艺术手法对某些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的处理与加工,使其更加具有代表性,更加生动形象,但是其内在逻辑却是真实的,是一种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艺术作品。

“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内在精神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心忧天下,敢于献身的爱国精神;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三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四是舍我其谁,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五是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六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

(一)、心怀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

心忧天下,敢于牺牲的爱国精神也就是一种忧国忧民意识。对这句话最恰当的注解大概

就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这就是湖湘文化所浸润下的湖湘人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反映。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主人公苏冠兰、丁洁琼、叶玉涵就是科学报国的典型。留美物理

学家丁洁琼作为发明原子弹的核心成员之一,在目睹美国政府将原子弹投入到日本广岛和长崎,使日本遭受生灵涂炭之灾后历经千辛万苦毅然要求回国,放弃美国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就是明证。而苏冠兰、叶玉涵这对中年夫妻更是精忠报国的代表,他们终生致力于中国的医疗研究事业而无怨无悔。在古华的《芙蓉镇》中,以“芙蓉姐”胡玉音的人生遭遇为主线,借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对人心灵的戕害,揭露了“文革”的反动本质。作者通过对文革期间的种种压制人的行为的控诉与反思,实际上就是作者心忧天下精神的体现。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池大为涉世之初,四处碰壁,依然坚守着信念,内心充满了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和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身居高位后,池大为并未完全充斥庸人气息,游刃于官场的波诡云谲之间却时常告诫自己做个好官,尽力做好事。池大为作为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继承了父辈的[1]钱基博著.近百年湖南学风.一套传统的价值理论,即使在后来的仕途中与父亲预设的轨道相脱离,仍心怀百姓,不得不说是湖湘文化的爱国爱家情怀的一种体现。

(二)、以天下为己任,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在任何一个社会,知识分子和知识精英永远都要做道德的守护神,做丑恶的鞭挞者,做社会的中流砥柱。一个健全的社会,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充当社会底线的捍卫者这么个角色。时代敬重那些奋笔疾书针砭时弊的鲁迅式“下笔见血”的英雄人物。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铺纸握笔则见世间冷暖。这种秉笔直书精神作者做到了,作者笔下的人物也做到了。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张扬写出了曾被列为“禁书”的《第二次握手》的首版,并

因此而入狱甚至险些丢掉性命。书中歌颂科学救国,赞美知识分子,讴歌了主人公为了理想和信念,勇于牺牲自我,报效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品质。另外,作品颂扬了“小资产阶级爱情”,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文艺作品以革命样板戏一枝独放的社会氛围里,刻意去描述和赞美所谓“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之类的小资故事,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背道而驰的。这便是张扬的那种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阎真的《沧浪之水》写了年轻知识分子池大为在官场上的异化过程,道破了某种长期被

遮掩的用人潜规则。池大为兢兢业业、关心群众却处处受制,连孩子上个幼儿园也费尽周折,后来他学会了吹吹拍拍、弄虚作假,立即飞黄腾达,官至厅长。无论这些作家对生活是讴歌的,还是批判的,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对国家、民族出自内心的热爱。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相承的,是湖南小说源于湖湘文化独立根性的秉笔直书精神。池大为下乡调查全省的血吸虫病状况,坚持按照实际情况汇报调查状况,就是源于知识分子的一种秉笔直书精神。

(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中,留美女物理学家,在美国各学术权威的学术霸权的欺压下,毅然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学术水平,推翻了学界大师的理论,并在自己严密的思维逻辑的支撑下创立了鼎鼎有名的“丁氏理论”,便是湖湘文化敢为人先开拓精神的一种体现。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池大为在官至厅长身处体制内中之后,在当下官场的混乱之中,仍然能够抵制住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诱惑,依然能够以一个“清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着实是一种对当代浑浊不堪的官场环境的一个“颠覆”,对体制的强烈碰撞,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的真实再现。

(四)、舍我其谁,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对这句话的生动阐述。《第二次握手》

中丁洁琼回国后得知自己一生的挚爱苏冠兰已经成家的事实后,下定决心放弃首都优厚的条件到遥远的云南边陲高寒山区为国效力,这种坚定地态度就是湖南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沧浪之水》中池大为不也可以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置自己的前途而不顾,勇敢地承担了社

会正义的重担吗?戴妙良这个形象的刻画不就是当代优秀的共产党员的一种典型吗?

(五)、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在湖南的活动及其文化创造,以及他在湖南怀沙

自沉的壮烈举动,给湖湘文化注入了一种新的精神,新的价值,即超越了巫傩文化过分关注现实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功利主义原则,而注入了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追求,对民族、对国事、对时局极度关心和重视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民族、为道义理想而九死不悔、不屈斗争的坚韧意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为真理、为道义而勇于探索、永不止步的求索精神。这些都是屈原精神的实质所在,也是其为湖湘文化所注入的新的精神和新的价值。这些对后来湖湘文化的正式定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次握手》作者借丁洁琼这一优秀的中国女科学家留美期间奋发图强取得巨大成就的描写,弱国子民在外国取得了超越众多学术权威的成果,科学救国的思想跃然纸上,这就是作者在新中国当时国内安定的环境下对美帝国主义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政策的一种强烈担忧。《芙蓉镇》的作者无疑对文革的思考达到了一个高潮,反思文革的荒谬本质,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热忱在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沧浪之水》末尾池大为将父亲生前留下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付之一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池大为精神世界彻底坍塌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得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池大为作为“庸俗的雅人与儒雅的俗人”的化身,不仅仅是个人的代表,而是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是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反映。作为知识分子,社会中流砥柱的池大为,甚至从事“社会良心”的媒体行业的胡一兵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发生了的“蜕变”,这就是令作者忧心的源头,寄寓了作者对当代年轻人的价值重构的一种期盼。池大为在父亲坟头的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不正是一股社会主义新风的降临吗?

(六)、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

杨度“若到我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来做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冰蹄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仗,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

这三部小说都是催人向上的经典之作,以生动的形象勾画出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借主

人公命运的起伏把作者心中的那种对祖国最虔诚的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芙蓉镇》似的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还是《第二次握手》、《沧浪之水》对主人公的精致刻画,都将作者心中的理想寄托在了主人公身上,以此相衬的便是作者对湖湘文化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的推崇。

四、结语

小说里的人物就是现实中人的再现,“新时期"湖南小说在湖湘文化的根性上深入挖掘,作品深深了打上了“湖湘文化”精神的烙印,我们管窥蠡测,仅以少量的几本小说来解读拥

有深厚底蕴的湖湘文化,虽有有失偏颇之嫌,但是多多少少可以窥见湖湘文化的一点“影子”。言而总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一种传统的强烈的出仕精神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湖湘文化大观[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0

(2)文选德著.湖湘文化古今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6

(3)田中阳著.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0

(4)刘洪涛著.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旭主编.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湖湘文化发展 篇2

在全球化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 本土特色逐渐同化, 各区域文化逐渐走向同一, 地域文化面临着危机。作为湖南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 《潇湘晨报》创办的《湖湘地理》周刊, 着眼于宣扬和保护湖湘文化, 通过对湖湘地理景观的书写、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对地方生活方式的描述, 来反映湖湘文化的特色, 增强人们对湖湘本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地方景观书写

地方景观分为地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随着时代变迁, 各种人文因素的加入, 也往往会演变成人文地理景观。不同地区的地理景观, 往往有着明显差异。不仅自然景观迥异, 各地的房屋建筑, 人们的衣着服饰、饮食习俗, 以及出行、娱乐、健身方式等也各有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地方媒体的传播, 再现地方景观的自然人文之美, 增加人们对地方景观的认知, 同时也有利于地方景观的保护。

湖南三湘四水, 灵动多彩, 自然景观多而秀美。从古至今, 湖湘山水养育着一代代湖湘人。独特的地方景观与独特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因此, 独特的地理景观是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湖湘地理》通过对老街道、老建筑、自然风光等景观进行再现与描述, 体现强烈的地方特色和城市文化, 增强人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和地方认同感。

周刊2012年7月16日的《湘西小溪, 40万亩植物小王国》一文, 对湘西小溪有着详细描述:“车与人俱少, 山道上, 一不小心就会轧到蛇。3.7米深的潭清澈见底, 游弋着‘泉鱼子’, 蹲到水中, 会有洋角鱼围着你啃。跟蜻蜓长得很像的‘斗娘’, 你伸个手指在空中, 就可能飞过来停驻在你指尖……”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出小溪的原生态之美, 让人有回溯“世外桃源”的感觉。

在“岳麓书院八景”专题中, 作者对柳塘烟晓等的详细介绍, 不仅体现了自然之美, 还有着悠久的历史价值, 展现其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融合。在“寻访古潇湘八景”专题中, 逐期报道了潇湘夜雨、平沙落雁、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渔村夕照等景观, 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描述, 也夹杂着古代名人诗文、民间传说等的引用, 体现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

《湖湘地理》除了关注自然景观外, 还对老街道、老建筑等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予以报道。如《东鱼塘街:如今因拆迁成基地, 缘由十六七条小街巷》一文中, 作者回忆了童年在东鱼塘街的往事, 描述了原东鱼塘街的面貌:四通八达的街巷、各式各样的店面、热闹非凡的街道生活, 给人以一种沧桑和人情之美。当历经上百年且被认为不具备文物保护价值的市井街巷民居, 被功能齐全的现代建筑群所取代时, 作者表现出一种对老街道消逝的惋惜和怀旧之情。对老建筑的一系列报道, 有利于人们建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报道所反映的古老人文景观逐渐消失的问题, 使得人们认识到保护老建筑就是在保护传统、历史和地方特色。

二、地方文化传播

地域文化是打上了地域烙印的独特文化, 表现出一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特色。湖湘文化源自楚文化, 又是中原的儒家文化与本地的苗蛮文化、楚文化遗存相结合的结果。“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这副对联形象揭示了湖湘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湖南三湘四水, 闭塞的地理环境以及环境的艰苦, 形成了湖南人独立思考、刚烈、敢死、霸蛮的个性, 同时受儒家文化影响, 又保有一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 浩然独立、海纳百川的创新与开放精神, 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地方媒体是地方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湖湘地理》重视对湖湘文化的传播, 通过追踪报道湖南被人淡忘的、没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等人文历史, 营造湖湘文化底蕴, 寻找湖南的根, 激发人们对地方的归属感。而重拾被人遗忘的、没落的人文历史, 也有利于湖湘文化的传承, 有利于湖湘精神的发扬。

2012年1月3日的《唐群英:在国民党大会上掌掴宋教仁又给他写了最长的一篇祭文》一文, 描述了同盟会第一女会员、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唐群英的一系列英雄事迹。报道描绘出一个聪慧勇敢、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英雄形象。如对彭劢将军等抗战英雄的报道, 展现出热爱祖国、敢于抗争、卓励敢死、“霸蛮”的湖湘精神。

地方媒体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对传统文化的再现和传承有着重要作用。“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传统文化中, 民俗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民族传统的传播与传承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地方认同感。《湖湘地理》在民俗方面做了大量报道, 通过不断追踪、搜寻各种民俗来展现民俗风情之美, 同时呼吁人们重视对各种民俗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如2012年2月14日的《会同舞龙:一个湘西南县份的舞龙民俗现状考察》中, 记者在龙年春节去会同县走亲访友偶遇一次舞龙狂欢活动, 便对当地这一民俗进行了深入考察, 既记录了大年期间舞龙的热闹场面, 展现出侗族龙特有的柔和美, 又报道了会同舞龙的独特形式以及龙的做法, 体现了会同舞龙这一民俗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还报道了会同舞龙的传承面临的问题, 呼吁人们对民俗的关注和传承。

三、再现地方生活方式

每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发展程度不同, 历史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也有差异, 直接导致地方生活方式的不同。各地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既映衬着世界多姿多彩, 也反射出人们对地方的认同。地方媒体对地方生活方式的再现, 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地域归属感。

《湖湘地理》开设的微观版, 稿件来源于普通民众, 他们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日常生活, 回忆着自己与城市的点点滴滴, 感受着城市的变化, 表达出普通人的城市记忆和生活体验。如2013年3月19日的《我不了解化龙池过去的几百年, 却从头到尾看她由一个典型的长沙生活区变成酒吧街》一文中, 作者回忆三十多年前的化龙池, 彰显生活的气息, 充满韵致与活力, 是烟火人间:“南起大古道街, 北止织屐街, 横平竖直铺着丁字湾购来的上等麻石”,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走进整改过的老街时她展露出的那种韵致:房屋栉比, 路面平整”。在变成一条酒吧街的今天, 这条街已面目全非, “扭头望向窗外, 昔日光可鉴人的石板路上, 染得无数片擦洗不掉的污渍;每一栋精心修整的老房子, 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城市的变迁背后是普通人的心理变化, 对街区昔日的美好回忆和对日新月异的今天的叹息。

在微观版上, 普通民众诉说着自己与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故事、情感, 拉拢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距离, 彰显着对自己本土文化的喜爱, 加强了自己与本土的联系, 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四、地域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

近年来, 国内报刊涌现了一批宣扬本土文化的版面或栏目, 这些专版专栏对本土文化的传播, 树立了良好的本土形象。《湖湘地理》周刊的策划主要以本土题材或本土文化为着眼点, 探索“家园”的美, 追溯“家园”的历史文化, 关注“家园”的问题, 让人们更好、更全面地认识湖湘文化, 重拾文化记忆, 也能让失真的、扭曲的历史得以纠正, 让湖湘文化在湖南人中得以传承。

在地域文化传播中, 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人们的怀旧情结得以释放和实现。快速的现当代都市生活容易使人们感到焦虑和困惑, 面对这种无根漂浮的状态, 人们迫切地转向记忆寻找安抚和平衡。地方文化专版专栏通过对本地历史文化、旧人旧事的追溯, 并与当代现实相联系, 实现对文化记忆的延续和传承。《湖湘地理》对“家园”美和忧的追溯, 对几近消失的历史文化的探访, 唤醒了人们封尘的记忆, 为人们的怀旧提供了一个空间。借助读者来信、微博等互动方式, 报纸还可以让读者参与进来, 讲述他们自己的记忆和故事, 使人们的怀旧情结得到释放和实现。因此, 地域文化专版专刊的传播, 激发了人们的本土自豪感和认同, 使之更加重视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摘要:报刊专版专栏在地域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潇湘晨报·湖湘地理》专刊通过对湖湘地理景观的书写、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对地方生活方式的描述, 来反映湖湘文化的特色, 增强人们的本土归属感和认同感。

关键词:湖湘文化传播,湖湘地理,传播策略,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娟.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 2012 (1) .

[2]雷国珍.湖湘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新湘评论, 2008 (4) .

博长文化誉湖湘 篇3

○奋斗博长

○美丽博长

○幸福博长

○未来博长

撰文:

陈应斌 张包全 段云行 唐初旭

陈春玲 吴伟绩 肖少英 高守银

谢宏辉 陈丽华 邹 燕 彭晓萍

摄影:

高守银 宋培元 郭正豪 谢宏辉

用雷锋精神谱写传奇

——记湖南博长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代富

2013年2月27日早晨6时30分,陈代富准时出现在湖南博长控股集团的主体生产企业——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铁厂5号高炉值班室。这是他做为全国人大代表赴北京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前的一次例行检查。“除了出差,每天都要和职工在一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自担任集团董事长以来,这个习惯他已延续了14年。

1999年11月,陈代富接手原冷钢这家总资产仅5个亿、欠债却7个多亿、被诊断为“只有3个月生命”的钢铁企业,到现在,企业不仅奇迹般活下来了,而且6年进入全国大型企业500强,累计向国家纳税近50亿元。

这传奇故事,留给社会的绝不仅是妙手回春的经典案例,更是一部精神史诗。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雷锋

1971年,19岁的陈代富,从新化的大山中走出,来到冷水江铁厂当上了一名翻砂工。

陈代富的少年时期,是伴随着雷锋故事成长的,雷锋精神,深深浸入了少年陈代富的骨髓,成了他一生中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带来的建设大潮,让冷铁实现过短暂赢利。可好景不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钢铁行业抓大放小,当年与冷铁规模相近的省内地方钢铁企业,如长钢、株钢、邵钢等等,相继退出了钢铁舞台。

时间走到1999年,已经改名冷钢,但实际上仍有铁无钢的冷钢资不抵债。工人6个多月没发工资,欠电力部门电费几百万,电力部门拉闸停电,职工怨气如火山喷发,打砸电力局,堵塞市区交通,酿成了轰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

回天乏术,省里决定破产。谁去接这个烫手的破产摊子呢?主管部门原冶金厅想到了陈代富。此时,他刚从冷钢上调做湖南电梯厂负责人。在长沙还没坐热,又要回到那是非之地,谁也没想到,他毅然领命。为了让他放心去,厅领导许诺:“下去搞3个月,破产搞完回厅里,位子和房子为你留着。”

“厅长,组织上的关心我心领了,我去那里,不是去关门,冷钢不能死。我要了位子,冷钢还有谁愿意和我一起拼命干?”陈代富把自己推向了“悬崖”。

1999年11月8日,厅里下午开完党组会,晚上陈代富就到了厂里。此时的冷钢,已找不到矿石、焦炭和产品,成了地道的“三无”企业。5000多员工近一半下岗,许多人被迫南下打工谋生。

“我来就是为大家搞口饭呷,我来就要让高炉冒烟,就要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两天后,陈代富在就职演说中朴实而激昂,全场掌声雷动。

11月19日,离发工资只有一天了,冷钢的账户上还没有一分钱。负债累累的冷钢,连年被欠款单位追债,来一分钱都会被法院冻结。晚上,一辆吉普车趁着夜色开进了厂里,尾箱的麻袋里都是钱,陈代富在一个朋友那里借来的。当晚,钱放在保卫部由人轮流看守。第二天,工资如数发到工人手中。

这个月发了,下个月怎么办? “开足马力,恢复生产,才能保证大家有工资发。”陈代富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没有焦炭了,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焦炭了。”一位负责原料的中层干部给陈代富撂了担子。

这对冷钢来讲却是实情。恼怒的债主每天堵在厂里讨钱,再也不愿跟冷钢做生意。

眼看高炉就要断粮,不过陈代富心里并不慌,他告诉工人:“焦炭就在路上。”

为了让焦炭真的“在路上”,正患重感冒的他,从病床上提起吊着的盐水瓶,坐进了厂里那台破旧的小车,边打针边坐车到了武汉一家焦化厂。到达对方的办公楼下时,他已经走不动了,司机扶他上楼。由于喉咙肿得说不出话,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自己的请求:“冷钢要恢复生产,急需焦炭,没有钱,请求先支援,卖出产品后立即偿还。”

这位厂长被感动了。“像您这样的厂长,我们相信!”他做出了让冷钢人感恩至今的决定:“先发给你们50车皮焦炭!”

冷钢真的起死回生了!

从那一天起,冷钢不断地恢复元气,建高炉、建转炉,建轧线,14年间,从一个不产1吨钢的企业发展成年产300万吨铁、300万吨钢、455万吨材的大型企业,成为全省的纳税大户,成为全国钢铁企业位列前茅的效益明星。

陈代富用自己这滴水,和广大职工的辛勤汗水,滋润了曾经干涸的冷钢大地;用自己的一线阳光,和广大员工一起发光发热,把一个濒临绝境的企业,带入了一片丽日蓝天。

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雷锋

对冷钢员工而言,陈代富是一个精准的时钟,是企业的节拍。

14年来,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只要没出差,他就会像时钟一样,每天4次,准时出现在每一个生产现场,出现在上班的员工面前。

沿着主要生产线走一圈,全长2.5公里,4圈就是10公里,陈代富一年平均有320天以上在现场,14年算下来,陈代富已完成了3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走过的不仅是路程,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和员工的心理距离。“跟员工在一起,不仅工作上能落实,精神上也能得到满足。天天在一块沟通、交流,信任就建立起来了,我们的感情就浓了。”陈代富说。

由于要走遍全厂,陈代富每天早上6时上班,晚上10时下班,冬天则后推半小时,14年如一日,每天保证1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在这种看似苦行僧式的行走中,陈代富对两平方公里厂区内,一点一滴的变化明察秋毫,对上百个一线岗位的工艺流程操作内容,全部了如指掌。

在这种行走和思考中,一个个技改方案逐步成型。

冷钢高线厂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陈代富都对着生产线出神,走到现场时,总要盯着风机看上好一阵。有一天,他告诉高线厂厂长吴克明:“是不是可以少开一台风机,看能不能够确保质量?”吴克明按他说的一试:“呵呵,还真行,完全能够达到技术标准。”就这样,全年省下了200多万元电费。

陈代富说:“牛不拉犁也要老,机器设备也一样,既要尊重理论,也要尽量挖掘设备的潜能,让它们出力到最大。”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里游走,我们这个企业随时有破产的危险。”陈代富时刻给自己和员工敲警钟。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准确把握市场脉膊,陈代富每天晚上看完中央台新闻联播后,再研读半小时的时事和行业信息,这也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长期的学习、思考,使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解决问题很有效的“陈氏理论”。

“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是市场的需要,但并不代表只有这些产品才能创造效益,我们暂时没有实力搞高科技产品,但是我们可以搞市场需要的产品,只要适应市场,就有生命力。”

陈代富冷静分析市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巨大,需要大量的螺纹钢,冷钢要全力做好螺纹钢项目!

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决策让冷钢经受住了几次危机的考验,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螺纹钢生产基地。

在当前钢企微利的大环境下,市场稍有波动都可能让企业陷入亏损。2005年初,钢铁、电解铝、水泥三大行业快马加鞭,这些信号又传递到铁矿石市场,铁矿石价格全面上涨。

面对一天两涨的原料燃料,经营部门负责人请示陈代富:“矿石价格又在猛涨,我们是不是借钱再储备一点?”

陈代富冷静地问:“我们码头上还有多少矿石?”

“还有5.5万吨进口矿。”

“先把它卖掉,适时再买进国内矿。”陈代富果断决策。

冷钢变现了这5万多吨矿石,半个月后,矿石价格急剧下跌。等矿价跌到谷底时,陈代富指示:“赶紧进矿!”

经过这轮涨跌,许多钢企负债累累,而冷钢仅原料一项,就赚了1500多万美元。

神奇的故事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再次上演。

2008年7月初,钢铁产品价格暴涨,各大钢厂储存原料,快马加鞭。陈代富却果断决定:“停炉检修,减产清库!”

半个月后,国际金融危机猛然来袭,每吨螺纹钢由6100元骤降到3100元。3个月后,一些兄弟钢厂再也扛不住,忙不迭地开始停炉减产,冷钢却早已厉兵秣马,设备全部检修完毕,并在低位购进了大批原料燃料。当其他钢厂停炉减产时,冷钢再次开足马力。

低迷了3个月的钢铁市场再次升温,冷钢巧妙抄底逃顶,仅铁矿石一项,就减少成本两亿多元。这一年,所有钢企遭受重创,冷钢却实现了丰厚的利润。

到底是什么给了陈代富以智慧和力量?陈代富说,“一想到身后有成千上万员工、家属要呷饭,我就一分一秒都不敢懈怠,每一个决策都如履薄冰、千倍小心。”

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 ——雷锋

陈代富有一句让员工感动到心坎里的名言:“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始终要把员工放在手板心里。”

与通常的“减员增效”相反,陈代富提出:“我们决不能以降低工资来降低成本,而要以降低成本来增加员工的工资。”14年来,冷钢从没有因为停炉减产或效益下滑而降低工资,相反,职工工资每年都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

为了严格管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冷钢也实行岗位竞争和末位淘汰。第一轮机构调整,炉料处29个人换了22个,机关砍掉了三分之一。动力厂龙琦琳就被从二级厂副厂长调整到普通干事。

“是真金到哪儿都会发亮。”陈代富鼓励龙琦琳,并常常到生产一线看望他。半年后,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龙琦琳调到烧结厂做副厂长,2003年再回到动力厂做厂长。这一上一下,龙琦琳做事的热情、观念和状态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对末位淘汰下来的员工,不能推向社会,而应对其进行培训,重新竞争上岗。”陈代富告诉各级管理人员:“对待员工要像训练运动员一样,让他们即使离开冷钢去了新的地方,也能技高一筹。”

14年来,没有一个职工从冷钢这艘大船上掉下来,真正实现了共同进步。

冷钢板带厂原来有130多人,板材市场不景气,员工没事可做。公司决定,将棒线厂划出一条线给板带厂生产。并从人员培训、设备投入方面予以支持。板材没有市场,但板带厂的员工仍然有饭碗。

对自己,陈代富却有点近于无情。

2011年9月25日,陈代富在娄底参加党代会,早起上卫生间时,由于地面湿滑,摔了一跤,左手腕摔伤。医院确诊粉碎性骨折,必须住院治疗。员工准备为他办住院手续时,陈代富制止了:“走,我不住院。”

“这么严重的伤,不住院怎么行啊?”

陈代富故作轻松地说:“没事的,骨头碎了,自己会长起来的。在医院是长,回去也是长。”他忍着伤痛,会后立马就回到了员工中间。

“我能行动一天,就要和大家一起奋斗一天。我活一天,就要像关爱自己的家人一样,关爱大家一天!”这是陈代富的誓言。

14年如一日,他做到了!

今年2月,保卫部房管班杨传荣老家的房子被火烧了。陈代富知道后,马上打电话告诉工会主席,要求迅速了解灾情。工会立即安排人员陪杨传荣回老家察看灾情,并通过互济会补助了1万元。

刘庄星是冷钢家属,身有残疾,丈夫去世得早,膝下又无儿无女,老年生活没有着落。陈代富看到后,把她安排到了厂青年公寓,房租水电费全免。公司志愿者定期上门打扫卫生,陪她聊天。

每个员工过生日,都能得到一张陈代富亲笔签名的贺卡。

“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陈代富充满深情地告诉记者:“职工想我呢,我一天没到车间去,职工就会问,他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出差了呢?是不是病了呢?就会有人打电话给我。”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雷锋

冷钢红了,博长火了!

然而,陈代富的路上,并不是一路鲜花。

2002年,刚刚活过来的冷钢遇到了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原主管部门曾有领导要求冷钢放弃搞了几十年的钢铁,转行做富锰渣。陈代富通过仔细调研后认为:“冷钢从来没有做过富锰渣项目,是地道的外行,肯定做不好。”

“你们必须搞富锰渣!”

“请领导批准我们搞轧材!”

陈代富暗暗下定决心,即使撤了我的职,也要回去和职工一起集资搞轧材。

他和一同“抗命”的8位班子成员陈述了做轧材的理由后,主管领导冷静下来,掂量许久,最后同意冷钢上轧材,但条件是不能动国有资产一分钱。

国有投资无望,银行贷款无门,9个公司领导带头集资入股,然后把过去欠发职工的工资全部转换成股金。最后筹齐了4180万,轧材建设资金迎刃而解。

仅172天,轧材生产线超速建成投产,两个月后实现赢利,3年时间,职工分红所得达到了股金的4倍。2006年,公司余热发电项目再内部募股,3天不到就募集了1.5亿,大大超过了原计划1亿元的上限。

2009年3月16日,全新的员工共有的股份制企业——湖南博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挂牌,冷钢成为博长控股集团的主体骨干生产企业。

这个全新的股份制企业,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还在亏损,走进博长,大家却从容淡定,信心十足。在去年赢利2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博长控股集团更豪迈地提出,全年要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利润2.3亿元。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雷锋

弱不敌阵,慈不掌兵。

2011年夏天的一个早晨,照例在厂区行走察看的陈代富看到两个农村老人,正想把一些废钢扛回家去。他一眼就看出那是炼钢厂昨天拆下来的一些小东西。他没有打电话叫保卫部的人,而是和善地说:“老人家,这个东西很重,您拿不动,别砸着脚了,我来帮您拿。”走了一段,快到废钢库了,他婉转地告诉两位老人:“老人家,这东西是公家的,不能给您拿回家去,我得放在这里了。”说完,从自己口袋里掏出40元钱来塞给两位老人。老人后来知道这就是陈代富,连呼“哎呀,出丑!出丑!”

2007年开始改制后,一位原来的班子成员对改制想不通,点名状告陈代富。

告状信惊动了中纪委。严查之后,事情水落石出,有关部门做出结论:冷钢破产改制是依法依规按程序办理的;陈代富不但没有侵吞国有资产,反而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员工谋了福祉。

去年春节期间,已回乡两年的那位原领导回来找陈代富交心:“回去后我没睡个好觉,为了以后睡个好觉,我想得到你的理解和宽容。”

陈代富真诚地说:“您来了更好,您没来我也要去接您回来的。这事不能怪您,是我跟您的交流少了点,要怪只能怪我。”

而对于当年冒险将燃料、矿石赊给冷钢启动生产的原来武昌、韶关的两位厂长,不管他们后来的位置怎么变化,生活如何起伏,陈代富14年来一个不变的规矩是,每年春节,都要在第一时间给这两位冷钢的恩人拜年。

“冷钢不能忘恩,冷钢不能忘记老朋友,冷钢不能没有新朋友!”这是陈代富的名言。

知恩图报,他回报的不仅是企业,是国家、是社会、是股东,也包括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向善的人。

“从摄影看湖湘文化”感想 篇4

4月28号下午6:30在学院202教室,一堂由退休老教师主讲的《从摄影看湖湘文化》的讲座让我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摄影记录了我们“心灵美”的瞬间,也保存了那一幕幕引人深思的画面。

由摄影的诞生讲到摄影的广泛应用,再推及到对湖湘文化的诠释,尤其是湖南苗族文化的宣传更是引人入胜。

苗族作为湖南少数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有着非常浓厚的异域风情,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

那一张张记录盛大节日的照片中,给我们视觉最大冲击的就是苗族那炫丽的服饰。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苗族通过精美的装饰形式,反映出浓郁的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苗族妇女比较重视耳饰,绝大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

再看看那一张张记录不同表情的苗族脸庞,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名族,这是一个拥有怎样风水的地方,竟可以孕育出这样具有灵气的人儿来。一位89岁老师乐呵呵地对着镜头,在那张脸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岁月留下痕迹,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现实的欣慰。一位七八岁的苗族小姑娘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洋溢着专属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笑容,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果在这个偏远的地域依然为他们所享受,那一张“苗汉一家亲”的照片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为之动容。湖湘文化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个大家庭和谐的相处,我们大家共同发展,大家共享胜利的果实!

湖湘文化发展 篇5

1.关于文化的解释。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些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对 2.关于文化,我国大学问家胡适认为“文化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物 ”。-------错 3.“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相联系的。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发现、创造的价值,以及在发现、创造价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对

4.在传世文献记载中,古代湖南是“蛮荒”之地,未开化不发达,原住湘人被蔑称为“荆蛮”、“蛮虏”。而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揭示:早在远古时期,湖湘地区就有了较高的文明,在诸多方面都能与中原文化争妍斗艳,不少成就独步领先。----对

5.在传世文献记载中,古代湖南是“蛮荒”之地,未开化不发达,原住湘人被蔑称为“荆蛮”、“蛮虏”。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也揭示:直到唐宋时期,湖湘地区才有了较高的文明,在诸多方面接近中原文化的发展水平。----错

6.长江流域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之源。湖湘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楚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对

7.古代湖湘特别盛行建立在想象与虚拟超自然力量之上的巫风巫术,体现农耕社会原始信仰和行为特征的傩文化延续至今。----对

8.在长期威压重逼的生存环境中,湖南人养成了剽疾顽悍、任侠尚气的性格,形成了疾恶如仇、勇于反抗的民风。----对

9.从屈原的《怀沙》到毛泽东的《中国应当向何处去》,从王夫之深奥的“太极”探索到周敦颐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体系,都充满了求真的勇气与睿智。----错

10.湖湘四典——《怀沙》、《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爱莲说》,从世界与自我、社会与人生、向内与向外、大我与小我、执著与超脱等多个维度,抒兼济之志,述独善之怀,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已经具有的深度和高度以及普世价值。----对

11.周敦颐以强烈的经世精神写下了《筹漕篇》、《筹鹾篇》、《筹河篇》等一系列针对时政急务补阙救弊的策文。--错

12.魏源为了“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撰成《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他还博采自清以来“切于事”、“合于今”的文章,辑成《海国图志》。---错 13.从湖湘文化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施为看,求变趋新是其重要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对 14.在特定的厉史、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湖湘文化既有独特优势和卓越品格,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对

15.湖南省居南部中央,位于长江中游南面。因大部分区域在洞庭湖以南,所以称湖南。又因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白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简称“湘”。---对

16.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纳入楚国版图,当系湖南行政区划制度萌芽。可知,湖南是最早实行行政区划制度的地区之一。---对

17.周朝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错

18.秦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错

19.西晋时湖南分属荆州、广州和江州。---错 20东晋时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对

21.南朝宋、齐和梁前期,湖南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朝时湖南分属荆州、沅州、湘州。---对

22.在清朝,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行省南北分治后,湖南独立建省。---对 23.宋太宗朝设道,湖南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和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宋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错

24.湖南地处祖国内陆,自古交通闭塞,交往不便,被称之为“四塞之省”。---对 25.湖南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南部为武陵——雪峰山脉,西部为五岭(统称为“南岭”)山脉,东部为幕阜——罗霄山脉,山蛉相连,地势高峻,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只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错

26.魏源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并在此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错)27.东汉时期湖南耒阳人蔡伦改良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国时期零陵人黄盖是蜀国后期的杰出政治家,被诸葛亮誉为“死节之臣”、“社稷之器”。(错)28.18 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第一家近代军丁厂——内军械所,稍后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在江南机器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引进国外人才,1873年选拔第一批留学生出国。他还促进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堪称中国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对 29.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探索宇宙万物演化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儒家道德具有终极意义,契合宇宙之道。------对

30.唐代“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学生通过考试可以逐舍上升。湖南由此形成了“潭州三学”的升级体制。所谓“潭州三学”,即州学生月试后分高者可升人长沙湘西学院,湘西学院生徒分高者可升人岳麓书院。------错

31.长沙岳麓书院因位于长沙城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岳麓山下而得名,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对

31.距今约6500年前,湖南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溪文化阶段。大溪文化遗址在湖南最集中的地区是澧水中下游和洞庭湖西北边缘地带。----对

32.史前时期湖南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区域,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苗蛮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对

33.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长江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34.楚人不仅与湖南的原住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创造了新兴的封建制度文化和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对

35.春秋战国时,湖南的原住民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呈现出多神崇拜的特点,楚人的入湘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湖南原住民的宗教与楚人带人的宗教、神话相互影响、融合,构成了春秋战国时独具湖南特色的宗教与神话。----对

36.中原文化主要通过王朝的统治与教化、贬官和流寓文人、移民和战争等方面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对

37.宋代广德二年(764),中央在衡州设立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这就是“湖南”之名的由来。----错

38.湖南的行政区域至唐代以后开始了相对稳定,湖湘文化产生和形成有了较为稳定的区域环境。----对

39.湖南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不仅使中原文化的制度、礼仪、风俗、习惯等直接影响着湖南的本土居民,也为湖南本土的文化保留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特色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支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对

40.中国历代被贬到湖南地区的官员不计其数,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此外还有李白、杜甫、韩愈、秦观、辛弃疾、朱熹、王明阳等文人曾流寓湖南,他们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湖南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 41.中国历代被贬到湖南地区的官员不计其数,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有李白、杜甫、韩愈、秦观、辛弃疾、朱熹、王阳明等。此外还有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文人曾流寓湖南,他们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湖南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错 42.贾谊开创的楚辞,不仅打破了《诗经》的诗歌体例,对后来的汉赋以及五言诗、七言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湖湘文学的基础。----错

43.柳宗元在湖南任内的活动和著述,政治见解及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等,对于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错 44.贾谊辞赋在文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鹏鸟赋》是汉代第一篇散体赋,对后来散体大赋的兴起产生了很大影响。----对

45.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是贬官文化典型代表人物。他被贬湖南永州后写下的“永州八记”,不仅描绘了永州优美的山水,还把自己的忧愤心情寄情于景,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对

46.在永州10年间,刘禹锡创造了辉煌的文学业绩,在散文、诗歌、寓言、游记、杂文、小说、辞赋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共留下六百多篇作品,使之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错

47.柳宗元在湖南期间所写的《天问》中,明确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命题,不仅在天人关系观中独树一帜,也对湖湘学风与士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错

48.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移民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纵观中国历史,移民主要是因战争或国家行为产生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以中原汉族南迁最具规模,影响最大,对其他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

49.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则具体地描述了金星、木星和土星的位置、动态等情况,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对

50.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介绍了283个古医方和医疗方法,计有103个疾病名称、247种药物名称,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对 51.东汉后期,随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湖湘医学有了标志性成就。

52.1897年,在湖南总督陈宝箴的支持下,湖南建立了时务学堂,成为湖南新政的一个核心机关。此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又在陈宝箴的支持下创办南学会、《湘报》和浏阳群荫学会。------对

53.道家在秦汉时期就已对湖南地区的文化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以后道教在湖湘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图,说明当时湖南天文学与地理学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对

54.湖南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为长沙麓山寺,建于西晋初年。------对 55.东晋罗含所著《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对

56.黄兴先后翻译了《日本宪法分、《国际私法》等有关国家制度和法律的著作,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错

57.隋唐时期,湖南还先后出现了石鼓、岳麓两书院,是见诸记载的中国书院之始,开创了湖湘以重教育著称的先河。------对

58.南北朝时期,以湖湘学派的崛起为标志,湖湘文化走向成熟,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错

59.南宋时期,北方的广大疆域沦入金人之手,一直居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北方的地位开始下降,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逐步崛起,此时南方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已经超过了北方,湖南更是成为南宋王朝所倚重的重要地区。------对

60.唐代是湖湘文化在全国形成自己特色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其标志是湖湘学派的崛起。------错

61.与先秦儒学和汉唐儒学相比,湖湘学者们不仅是从社会政治或者生活实践的角度大量地讨论儒家伦理问题,而且是把这一切置于“性与天道”的宇宙论、世界观的哲学角度来考虑,使先秦以来的儒学发展成一种更为精深、具有系统性的学说,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对

62.理学奠基人王夫之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体系。------错 63.湖湘学者们在吸收和批判佛、道的宇宙论及思辨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诠释儒家经典,重建儒学体系,重振儒家信仰,创立理学,形成湖湘学派,为中华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

64.“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濂溪”是指朱熹。------错 65.流寓而定居湖南成为“湖南人”(原籍福建)的朱熹,开创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以理学为学术特征、内圣外王并重并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湖湘学统,成为 “湖湘学派”的奠基者。------错

66.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在宋代引领着全国书院的发展,使湖湘士人获得了文化的自信,为湖湘文化和湖湘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

67.王学(王阳明学说)在湖南传播的结果是与湖湘学融合,最终使得湖湘学和王学都得到了改造,同时,王学在湖南的传播对于后来王夫之学术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对

68.明中期民间流行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便一改而为“湖南熟,天下足”,说明清代湖南的农业生产发展超过了前此任何一个朝代。------对

69.明清之际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阶段,湖湘学人谭嗣同是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一方面,他是湖湘理学的继承者,他承传了两宋形成的理学型文化,并对理学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批判;另一方面,他又是促进湖湘文化近代转型的先行者。------错 70.湖南近代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陶澍、魏源、贺长龄等。------错

71.王夫之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详细介绍了5大洲九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为国人提供了关于世界的崭新概念,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错

72.1876年,湖南人曾纪泽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利用jLI_I使英、法的机会,对西方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大力传播西方文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人物。------错

73.时务学堂的创立是湖南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湖南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朝气的省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使得湖南的维新运动成为后来戊戌变法的前奏和实践基础。------对

74.蔡锷是中国同盟会主要发起人之一,先后撰写的《猛回头》和《警世钟》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朝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错

75.中原文化中对于宇宙天道的探索热情、崇巫习俗、勇武爱国、独立创新与兼收并蓄等特征,对湖湘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视为湖湘学术思想的文化基因。------错

76.现今所见的中国古代神话,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射九日、共丁怒触不周山等脍炙入口的神话故事,主要来源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中原著作,这些传入的著作对湖湘文化影响深远。------错

77.楚文化中求索天道宇宙的传统对湖湘学术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从老子、庄子、屈原开始,中经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到近现代的湖湘思想家一直保持着探讨宇宙大本大原的传统与热情。------对

78.严格意义上的、体系性的湖湘学术思想是从明代才开始形成的。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湖湘学术思想孕育的温床。------错

79.楚文化,与以儒、墨为代表的北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首先表现为楚人对于天道宇宙问题有着极大的热情,其次是楚人崇巫,多创造的激情和不拘礼法的独立精神,此外,勇武爱国是楚文化的另一个古老的传统。------对

80.湖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地瘠民贫,清以前曾长期作为被逐官员的流放之地。------错

81..屈原的《离骚》既可视为一首想象奇特、气势恢弘的诗歌,又可视为一篇探讨宇宙天道问题的哲学奇文。这篇奇文一连串问了172个问题,从追问宇宙的起源到诘问传统的天命观,反映了屈原试图将人从天命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一种尝试。------错

8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所谓内美是指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上下求索而提高政治地位,并进而通过实现美政来拯救实已岌岌可危的楚国。------错

83.西汉以后湖湘学术思想特别注重内圣外王的贯通,既有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有屈原等楚地思想家思想的浸润。------错

84.贾谊是唐代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中之所以将他与屈原合并立传,是因为在司马迁看来,贾谊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抱负、才华和遭遇。------错

85.屈原、陆贾和湖湘大地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故而湖南、长沙被称为“屈贾之乡”。------错

86.贾谊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注重“势”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对

87.贾谊热衷于对宇宙本体作形而上的思考。他所言的“道”兼具了形上与形下的双重特点,而且,以“道”开其端,落脚点却是儒家的。不难看出,贾谊思想中有融合儒、道的努力。这一特点对湖湘学术特质的形成很有影响。------对

88.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唐贞元年间,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湖南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刘禹锡的《天说》、《天对》等主要著作是在湖南完成的。------错

89.柳宗元根据屈原的《天问》专门作《天对》,试图回答屈原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疑问,提出了宇宙是由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人不相预”等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对

90.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湖南生活了十年左右。这期间他受柳宗元《天对》的启发完成了《天论》三篇。------对 91.柳宗元在刘禹锡 “天人不相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湖湘学者。------错

92.周敦颐的出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湖湘学术思想开始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独特形态。------对

93.从《宋史》开始就肯定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到后来被推到“道学宗主”的地位。与此同时作为学术成就卓越、第一个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南人,周敦颐也象征着具有独特形态的湖湘学术思想的兴起。此后湖南一跃而为理学重镇,被学者们称为理学之邦、荆蛮邹鲁、潇湘洙泗。------对

94.周敦颐的著作不多,今见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岳阳楼记》、《通书》以及少许诗文,篇幅都很小,但影响极大。------错

95.周敦颐的思想学说是融合儒释道的结晶,但基调是道家。周敦颐出入释老的目的,是丰富和发展儒学的思想体系,开拓儒学的新境界,取得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错 96.周敦颐有三个方面的开拓性贡献:一是以太极立人极,建立了一个太极阴阳化生人与万 物的宇宙本体论模式;二是乾元立诚,以诚论性的性命之学;三是提升了儒学的思辨水平。这三个方面在中国学术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为以后的宋明理学确定了论域,而且确定了论题。------对

97.两宋之时,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首先是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深层融合、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有机结合提供新的契机。其次是儒学地域化的出现,为新的学术思潮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最后,中国文化发展到两宋之时,面临着来自佛道两家的严峻挑战,这些变化促成了理学的产生。------对

98.在宋代,理学已大盛于湖南,而且形成了有独特内涵的理学型学术文化。这一独特内涵与特质在湖南学派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对

99.“湖湘学派”是指南宋时期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为代表的,在湖南地区产生和传承的一个主张“体用合一”、内圣与外王并重的理学学派。湖湘学派以其博洽通变的学者群体、独具特色的学术主张、鲜明的精神人格而广受关注。------对

湖湘文化发展 篇6

关键词:挖掘;湖湘文化;特色旅游小镇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按地域划分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洞庭水域和湘江流域为地缘基础,涵盖今湖南全境及周边地区千古以来的先民文化创造。湖湘文化是中国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地域文化之一。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和文化就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湖南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从文化旅游起步的。湖南省虽然有许多特色文化的村镇,但一些村镇湖湘文化挖掘不够,开发管理不善。如何把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探索出一条“旅游催生城镇,城镇成就旅游”的旅游城镇化道路,是湖南旅游“十三五”旅游改革攻坚着力点。

一、立足文化基因,塑造特色品格

旅游产业作为文化的代表性衍生物,而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精神所在。旅游不能缺少文化,想建设旅游产业,必须要有文化的内涵和支持。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融进与相互促进,是打造特色旅游小镇,调高品质、增加成效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当地的资源特色、文化内涵、民俗风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深厚的文化资源潜力,通过集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发明,形成新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和管理方式,实现“一镇一主题”的发展模式,探索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产品实现产业化路径,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激发旅游小镇的发展活力。设计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多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文化主题在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内涵健康,要覆盖区域产品、服务,营造出浓厚主题氛围。要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渗透于旅游小镇建设之中,用文化元素展示当地乡村面貌、风土人情,鼓励发展以本地特色主题文化为核心的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艺术、民宿客栈等文化创意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小镇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保护的好地方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一镇一品”地方特色产业体系,将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打造成湖南旅游亮丽的新名片,具有较强文化感染力、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接待力。

二、注重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

从全省旅游功能分区的全局和战略进行统筹考虑、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以整体性、系统性和制度性都强的规划来引导湖湘风情特色旅游示范景区建设。顶层设计及发展面向在产业发展层面做出科学指引,从全产业链规划的角度强化多规合一、协同操作、同步规划,依托湖南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自然风光,挖掘湖湘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固有基因和独特魅力,切实保护传统村镇的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和遗产,打造既能承载乡村记忆、乡土记忆和历史记忆的人类聚居之所,也能适应现代生活的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要遵循全局规划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旅游资源配置和布局,将旅游城市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统筹并整合起来,在加大对核心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周边景区景点的建设开发,实现核心景区与周边景区建设开发同步、生态环境治理与旅游环境治理同步。要强化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旅游目的地整体规划布局,在空间上需要合理谋划,总体上要求融入湖南点—线—面的空间布局框架中,构建满足游客多元化、全域化旅游体验需求的供给体系。同时以旅游核心项目为引领、旅游资源要素和服务要素综合配套的聚集地为支撑,形成景点、景线、景域相结合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要从旅居共享的层面,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规划,推进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

三、强化引导作用,优化发展环境

湖湘文化特色陶瓷酒瓶设计浅析 篇7

1 湖湘酒器文化的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期, 居住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人 (现今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 就学会了制陶工艺, 逐渐制作出造型简单古朴的盛放酒的器皿, 如罐、瓮、盂等。

到了商周时期, 随着酿酒业的发展和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 青铜酒器达到鼎盛, 形制丰富, 变化多样, 有尊、壶、瓿等。象尊出土于湖南醴陵, 其形象写实而生动, 象身有商代最常见的以云雷细纹作地的夔纹、饕餮纹;象的额、鼻端饰有小鸟, 见图1。鸟类停栖在大象的头、背上是现实中常见的现象, 这些陪饰不仅使象尊更富生活气息, 也增加了象的生动性。象背有椭圆形尊口, 象腹中空以盛酒;象鼻高高卷起, 中空以斟酒, 即实用又在造型上突出了象的生理特征, 是一件艺术性较强的商代青铜盛酒器。

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青铜酒器逐渐没落。湖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卮”, 有用竹子制成的, 其三足雕刻成兽蹄状。

两汉和魏晋时期, 漆制酒器盛行, 形制与青铜酒器类似, 有盛酒和饮酒器具, 常见的饮酒器具有漆制的耳杯, 长沙马王堆出土近百件耳杯。

隋唐时期出现了陶瓷酒器, 执壶是其中的一种, 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瓷执壶上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等铭识。唐代的执壶酒器称作酒瓶或酒注子。

创烧于唐代的长沙窑是青瓷窑场, 兴盛于唐代中晚期, 宋代逐渐没落 (文献中少有提到宋代以后的长沙窑瓷器) 。长沙窑烧制了很多执壶, 它创造的釉下彩和釉中彩工艺, 技艺精湛, 风格独特, 对后来宋代的钧窑以及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瓷器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沙窑首创了融山水、人物、花鸟及诗文于一体的陶瓷酒器,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图2、图3所示。“春水”诗文壶上的“春人饮春酒”, 即表明壶的功用, 又说明所饮的酒类。

长沙窑烧制的碗和盏也是彩绘、诗文较多的一类器物, 窑址曾出土书有“酒盏”、“国士饮”、“美酒”等铭识的瓷碗。碗、盏是当时饮酒用的器具。长沙窑烧制的竹林七贤罐绘有人物、并题有“须饮三杯万士 (事) 休, 眼前花拨 (发) 四技叶, 不知酒是龙泉剑, 吃入肠中别何愁”的诗文, 可见这种罐是储存酒的酒罐。罐是唐宋时期常用的用于储存酒的器物。长沙窑的彩绘和诗文瓷器酒具将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 为陶瓷酒器赋予了文化内涵, 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酒在当时已经上升到文化层面。

元明清时期, 湖南窑烧制的精美陶瓷如白瓷、黑瓷和青花瓷器物的数量较少, 存世的有代表性的陶瓷酒器极少。

2 现代蕴含湖湘文化的陶瓷酒瓶设计

随着时代的变迁, 陶瓷酒器也在不断发展。展现湖湘文化特色的陶瓷酒瓶折射着现代酒类的发展与现代人类生活方式对酒的需求特点, 体现了人们对酒文化的感悟。

2.1 酒的传统特色在陶瓷酒瓶设计中的体现

湖南湘西的土家族习惯将糯米酒装在竹筒里, 把竹筒挂在身上, 以方便饮用。糯米酒通常以传统方式酿造, 保留了谷物中甘甜爽滑的口感, 在市场上大受好评。为了保持传统特色, 这种酒在出售时也是用竹筒包装, 初期人们还会因为竹筒的别致而接受, 但是时间一久, 问题就出现了, 因为竹筒的密封效果不是很好, 储存酒时酒品质会发生变化, 而陶瓷酒瓶由于材质性能稳定并且密封性能好可以很好解决地此问题。设计师在设计该款酒瓶时, 除考虑实用性外, 同时也考虑了保留“竹筒”这个传统特色, 将酒瓶设计成竹筒的模样, 并用竹子加工做成提环, 是一款具有鲜明湖湘传统文化特色的陶瓷酒瓶。

2.2 传统文化在陶瓷酒瓶设计中的体现

湖湘名酒“白沙液”采用百年前长沙著名酒坊的独特酿酒工艺和白沙古井水系之水酿造, 酒瓶为葫芦造型的陶瓷瓶, 如图4所示。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 葫芦是一种吉祥物。葫芦谐音“护禄”、“福禄”, 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葫芦用之祭, 是以尊;用之宴, 是以吉;用之法, 是以神;用之饰, 是以福;用之器, 是以盛琼浆玉露”。“白沙液”的酒瓶设计采用纳“福、禄、寿、喜、财”之吉的葫芦造型, 加之劲健豪放、洒脱流畅的毛体字“白沙液”, 为“白沙液”成为“湖湘文化使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3 高雅情趣在陶瓷酒瓶设计中的体现

自古以来, 酒器一直是饮酒人审美情趣的一种象征。三湘大地, 文人墨客将饮酒当作一种高于生存需要的高雅生活和社交手段, 寄情于酒, 对于酒器的要求也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素有画坛“鬼才”和“怪才”之称的当代大画家黄永玉先生将出自湘西的美酒题名为“酒鬼”, 题字“全或无”, 并设计了酒鬼酒的酒瓶。

“酒鬼”蕴含着一种自由洒脱的精神状态, 寓示着一种超凡脱俗、与自然融合的境界。酒鬼酒的陶瓶外形是一个麻布口袋 (见图5) , 该设计立意孤绝, 妙手天成, 平朴里显功力, 随意中见洒脱, 古拙别致, 大朴大雅。酒鬼酒醇厚的酒体、优雅的香气, 悠长的回味与其包装融合成一件妙手天成的艺术精品。湘西的神奇山水赋予酒鬼酒以灵性, 而湘西的民族文化则赋予酒鬼酒高雅的品牌气质与精神品位, 因此引来了高雅之士的瞻慕, 留下了许多美文佳话。作家蒋子龙写出《酒鬼歌》:“今世出酒鬼, 翩然成大器。人皆赞其美, 品清香自溢。此鬼最风流, 多情亦多趣。称鬼不称神, 识高藏玄机。鬼名天下扬, 反惹神仙嫉。有此鬼作伴, 醉意胜醒意”, 对其赞美有加。

酒鬼酒的设计是中国传统设计方式的延续, 是在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之上的厚积薄发, 是文人写意式的一挥而就。

“意”的审美价值就是通过现实的自然物象, 构成自认与人、宇宙与生命的精神境界, 而我们所提倡的湖湘文化正是这样的“意”, 而这样的“意”能让设计师的设计审美达到更高的升华。岳麓书院的讲学堂里, 两位学者、两种学派, 举杯碰盏, 同饮美酒, 同台讲学, 互相交流, 出现了“朱张会讲”的盛事;寺庙中唐代大书法怀素喝酒痴狂, 却也是这般美酒令他挥笔如暴风骤雨, 成就一代醉僧美名;中国革命处于严正时刻, 许多人情绪低落, 而毛泽东却写出了“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豪情涌上心头, 对前途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正是这样的创造开拓精神, 包容浪漫之风在湖湘大地上孕育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和历史。陶瓷酒瓶的设计根本就是要充分反映湘酒的文化底蕴, 正确的诠释特色酒的不可复制性, 把陶瓷文化和湖湘文化结合在一起, 这是不同文化的提炼, 不仅弘扬了陶瓷文化, 也提升了湖湘文化, 古与今的结合是种创新更是文明的进步, 更是未来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3 结束语

陶瓷酒瓶的设计首先应传达酒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提升酒的品牌价值, 材料、造型、图案、色彩等是重要表现要素;此外还应遵循包装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保护商品、方便使用等。如果该款酒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要素, 则在其酒瓶设计中也应有突出体现。完美的陶瓷酒瓶设计应使各项要素相互协调, 相得益彰。湖湘酒的很多酒瓶设计中蕴含了丰富的湖湘文化, 折射出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但在继承和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 湖湘文化陶瓷酒瓶产品的设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顺龙, 李建军.陶瓷与中国文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

[2]黄佳敏.酒文化对陶瓷酒容器设计的影响[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2009 (3) .

[3]龚云云.陶瓷酒瓶的造型设计分析[J].国外建材科技, 2007.

[4]卞怡菁, 范希嘉.中国酒文化与酒包装容器[J].上海包装, 2004.

湖湘文化的诠释与建构 篇8

[关键词] 湖湘文化;文化诠释;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 G1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6—0005—05

湖湘文化是一个由各种文化要素组合起来的整体结构,而湖湘文化发展史本来就是一个文化诠释和历史建构的过程。

为什么对湖湘文化的历史与传统的研究与论述会是一种文化诠释与建构?这种历史建构的客观原因与理论依据是什么?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一研究湖湘文化历史的客观性依据

当代学人是如何知道湖湘文化的历史的?我们凭什么保证或相信这种历史文化的研究结论是客观的?当然,当代学人有一整套保证历史文化研究客观性的条件。

首先,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搜集、阅读、整理相关历史的文献资料,通过这些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理解,发现相关的文化现象及其历史过程。确实,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它们是悠久的湖湘文化及中华文化的体现。作为湖湘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毫无疑问要把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作为深入理解、研究的对象。通过它们,我们可穿过时空隧道而重新领悟历史人物思想、情感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资料,去接触、思考、把握湖湘文化。科学的考古学在中国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是它取得的成绩却是惊人的。由于时间风雨的剥蚀,曾经是鲜活的文化现象、文化形态逐渐演变为文化遗物、文化遗存,沉埋在地下不为后人所知。考古学将这些文化遗物或遗址挖掘整理出来,让今天的人们可以去观赏、思考古人早已不得而知的历史文化。各种各样的历史文化遗物,它们是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表现,虽然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化、文献已经剥蚀衰变,但是它们在客观、忠实地叙述着历史文化光彩。

再次,现代人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价值理念均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结果。所以,通过对现代社会的不同族群或不同地域的风俗、宗教、习惯、心理等各种研究考察,如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考察分析,亦可以找到与湖湘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与信息。故而,这种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考察研究,亦是从事地域文化研究考察的重要手段。

应该说,一切从事湖湘文化研究的学者,均得通过上述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途径与方法,以获得湖湘文化的资料,进而深入思考与探讨这种区域文化的历史演变、具体形态、主要特征。因此,与这些学科相关的视角、方法,就成为研究湖湘文化的重要方法。我們相信,这些通过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民俗调查而获得的资料,能够保证我们研究的湖湘文化具有历史文化的客观性、真实性。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朱汉民:湖湘文化的诠释与建构

但是,仅仅如此显然是不够的。其一,现代学术是由不同科目的知识体系构成的,学者以某一学科的学术视野去研究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民俗调查,他们所理解的文化总是与某种学科的问题直接相关,地域文化绝不是那些地域的哲学、宗教、教育、科技、民俗、文学、艺术等不同学术科目、文化部类诸要素的相加。否则,就像那个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个盲人摸到大象的鼻子、耳朵、肚子、大腿、尾巴,使得他们心中的大象是如此的不同,分别是管子、扇子、墙壁、柱子、绳子等。而不同学科学者都说自己在研究“湖湘文化”,而他们认可的湖湘文化同样是如此的不同。显然,文化要素与文化整体是不同的,并不是将文化要素加拢来,就可以成为文化的整体。文化内部的要素是一个彼此相关联的系统,单一要素不能说明文化整体的物质与功能。所以,必须将地域文化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或结构。

其二,我们今天研究的湖湘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各文化要素相互关联的“结构”,更加重要的是,这一“结构”不是封闭的、静态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我们得引入一个与结构(structure)相关的概念,即“建构”(consturction)的理论与概念。如果我们将“结构”看作是由通过主体活动参与而实现结构的变化、重组,即是所谓的“建构”。这种“建构”有双重涵义。其一,地域文化是历史建构的,每一时代的人,无论是乡野的平民,还是学富五车的士大夫,他们均既是历史文化的承传者,又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这种既传承文化又创造文化的过程,正是文化的建构过程。其二,地域文化总是被当代学者所建构。思想史、文化史研究与经济史、社会史研究常常会体现出一重要差异,研究者可以将经济史、社会史看作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却很难将思想史、文化史看作是与研究者无关的对象,因为研究者在理解、诠释这些思想、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时,往往仍是在参与这一思想、文化的建构。譬如,王船山是同样的地方性文化资源,但是曾国藩、谭嗣同、毛泽东对其文化价值的诠释则各异其趣,因他们均在参与船山思想与文化的建构。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湖湘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应如何研究湖湘文化的历史与传统,就成为一个我们首先要面对、而且须解决的问题。

二湖湘文化是一个系统

比较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民俗等各门具体的学科知识,“文化”无疑是一个最有综合性的学术视域。尽管上述具体的学科、部类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并不是这些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教育、民俗、语言等相加。也就是说,湖湘文化并不是湖湘哲学、湖湘宗教、湖湘文学、湖湘教育等不同知识科目、文化部类的相加。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视域,湖湘文化是一个由各种部分、要素组合起来的整体。

所以,湖湘文化研究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将“湖湘文化”视为一个结构性整体。事实上,结构主义理论的首要原则,就是强调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大于部分。故而任何文化的组成部分均不可能孤立地理解,必须将这些文化的部分、要素纳入到文化结构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仅仅是研究、讨论湖湘地区的哲学、伦理、教育、文学等文化部分,并不能等同于湖湘文化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仅仅是从湖湘地域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教育等单一学科视域而概括出来的“湖湘文化特质”,因缺乏对文化结构性、系统性的整体思考,并不能真正把握湖湘文化的特质。那么,什么才是“文化”的整体性思考呢?这就得进一步探讨“文化”究竟是什么。

据说,世界上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为“文化”下过数百种定义,但多数学者均承认,文化的核心是由价值系统构成的。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部族、社群的文化存在种种差异,但是最重要的文化差异是价值观念的差异。这里所谓价值观念的差异,既可以是他们所崇尚、赞同的价值理念不同,亦可以是他们所共同崇尚的价值的轻重序列不同,故而均可视为“价值系统”或“价值体系”的不同。所以,对湖湘学术、湖湘教育、湖湘宗教、湖湘民俗等不同领域、部分作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研究,最重要的是从价值体系的视域作分析探讨。那么,对湖湘地域的哲学、经学、史学、伦理、教育、民俗等不同观念形态地域文化的研究,首先应该考察那个能够联结这些不同观念形态、心理形态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所谓从文化结构的整体性去研究各种文化部类、要素,探讨这些部分、要素的相互关系,首先就要以价值体系作为联结这些不同观念形态、心理形态的核心因素。探讨湖湘地域的文化结构,首先是探讨这个地域的各类文化现象(从观念形态到心理形态)背后的价值体系。具体的观念形态,包括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教育的不同形态,均会表达这种湖湘文化价值体系;同样,各种心理文化形态,包括文化化了的性格、气质、习惯等,也与这种文化的价值体系积淀有关。

湖湘文化是一个结构性的文化系统,它本身又是由诸多子系统构成,包括湖湘学术、湖湘教育、湖湘文学、湖湘宗教等,每个子系统也是一个由不同要素、部分构成的整体。在诸多的子系统中,其中的学术体系与人格体系是区域文化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子系统。

首先讨论湖湘学术系统。湖湘文化包括历史累积并且有湖湘地域特色的知识体系,中国学术史上称之为“湘学”。“湘学”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知识传统,是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地域文化形态,因而它首先具有中国传统学术的一般性特点,而且这种学术形态的地位愈高,其体现中国传统学术特质则愈充分。与此同时,湘学作为一种地域性学术形态,势必受到该地域的其他文化因素,包括思想传统、学风积淀、士习民风的影响,最终形成湖湘学术的地域性特点。所以,湘学是一种既具有中华学术的普遍性、又具有湖湘地域特殊性的学术形态。而且,这种地域性学术形态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学术传统,可以将其称之为湘学传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湘学人物、学派,可能因处不同时代、不同师承而具有不同的学术思想、知识形态,但是他们作为湘学人物,其不同学术形态背后却有着相同的学术旨趣。这种学术旨趣是区域文化价值体系在学术思想上的体现,它能够决定那些不同学术形态却有着相通的知识追求。学术旨趣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价值要素,而是知识系统之内所潜在的价值体系,故而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术上的“旨趣结构”。那么,探讨湖湘文化体系和传统,不能不探讨湘学的学术体系与学术传统,研究湘学的学术体系与学术传统,就不能不研究湘学的学术旨趣及其旨趣结构。

其次,讨论湖湘人格系统。湖湘文化还体现在经历史积淀而主体化的文化人格,尤其是体现为在民间社会和国家政权之间起沟通作用的士人群体的文化人格。文化人格也不是由单一文化因素构成,而是一种精神文化与心理文化结合起来的系统,在文化学上被称为“文化—心理”结构,或者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精神—气质”结构。人们总是将人的行為方式的差异归结为文化的差异,如果进一步追求,是一种主体化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精神—气质”结构的差异。这种人格结构是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精神价值与心理气质。一方面,当社会(民族、区域、族群)价值观念被个体认同后,成为主体化的精神价值,体现为对个体人格起导范作用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每个个体又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等心理形式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及生理遗传综合作用而积淀的结构,体现为个体人格的心理气质的差异。每个人的文化人格、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均是由上述两个方面综合而成的系统。文化的特点,人们常常将其归结为人的差异。其实,这只是区域性的文化心理的差异,或者是精神气质的差异。所以,探讨湖湘文化体系,不能不探讨那主体化了的个体人格;研究这种文化化的个体人格,不能不研究那个重要的文化群体,即湖湘士人群体的精神气质结构。

三历史上湖湘文化的诠释与建构

湖湘文化是一个系统化结构。但是,这一区域文化系统有两个特点。其一,这一文化结构并不是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二,任何个体固然是这个区域文化的产物,但同时也可能是这个区域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 “建构主义”理论最初产生于心理学、认识论领域,代表人物有日内瓦学派的皮亚杰等人。他们强调人的知识活动,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而是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交往而实现知识与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图式”是个体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人们总是通过“同化”(将认识对象纳入主体图式)或“顺应”(个体认知结构的重组与改造)而实现平衡,从而实现知识与意义的不断建构。

其实,这种建构主义理论同样适合于文化史、区域文化的研究。我们所研究的湖湘文化史,并不是一个具有先验本质的、凝固不变的实体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总是与这种文化环境相关者参与诠释而完成的。可以说,“湖湘文化”没有先验的本质、内涵、特质,湖湘文化史是一个由湖湘人士参与、诠释、创造的历史建构过程。

从湖湘文化的渊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湖湘文化处于一个不断被承传、更新、丰富、重组的建构过程。这个文化建构意义主要强调两点:其一,湖湘文化并不是一种不变的实体存在,并无先验的本质规定,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通过创造、更新、传承、重组的方式而实现地域文化的建构。其二,每个历史阶段、每个社会群体,甚至于每个与湖湘文化相关的人,均可能是在自己的文化交互活动中,实现对湖湘文化的建构。

这里,拟以虞舜与湖湘文化关系为例,来说明湖湘文化建构的过程与特点。许多从事湖湘文化研究的学者均肯定,舜帝、舜文化对湖湘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湖湘文化形成的重要源头。一般而言,这种说法也没有错。但是,人们在关注舜对后代人产生各种影响的同时,没有注意到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即历代湖湘人士对舜及舜文化的诠释、重组、创造中的文化建构。当然,在先秦的文献典籍中,均记载说舜作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曾与南方的三苗部落发生争战取得胜利,后来南巡去世而葬于九嶷。在现代史学家的视域中,这仅仅是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期氏族部落之间的征战,并无特别的文化意义。但是,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舜葬九嶷”这样一个传说的历史,却被后人不断建构出许多新的文化意义。后人通过创作诗赋、建构理论、修建庙宇陵墓、主办各种祭祀大典等各种文化建设活动,赋予其许多新的文化意义。如屈原在《离骚》中吟唱:“济沅湘以南征分,就重华(舜)而陈词。”这里特别突显了“沅湘”与“重华”的关联,一方面是强调舜帝是值得景仰、崇拜的先圣,是精神的依托;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舜帝与沅湘文化的深刻联系。屈原的《楚辞》,开创了湖湘文人以诗赋吟咏舜帝及舜与湘妃的文学传统,后经历代文学家诗人的文学创作,而建构了一个湖湘文统。另一方面,屈原对舜帝的道德精神崇拜,开创了湖湘学者对舜帝的道统意义的建构。以后,经过柳宗元、张栻等人的进一步建构,从而凸显了舜文化的道统意义及湖湘文化的道统内涵。此外,舜帝陵庙的文化设施建设,特别关于舜帝庙、湘妃祠的祭祀活动,亦赋予了舜文化以政统、神统的意义。由此可见,舜帝、舜文化的本质与意义并不是四千年前的当时就有的,而是四千年之间的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帝王、士大夫及广大民众在关于虞舜的文化活动、文化诠释中建构出来的。

如果说舜帝原本是历史传说,故而这种文化建构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王船山则是明清之际的一位真实存在的学者,他的事迹与著作均是历史的客观实在。当然,作为清初“三大儒”之一,王船山的思想文化的内涵有其历史的确定性,作为王船山思想的研究者,均是应该将其思想学说的“本义”阐发、研究出来。但是另一方面,王船山思想文化的本质、内涵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性的存在,相反,经过晚清以后一代代湖湘学者、思想家、政治家的不断诠释,包括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章士钊、刘人熙、杨昌济、熊十力、毛泽东等不同政治群体、学术群体的理解和诠释,王船山思想文化的本质与意义在不断地丰富与拓展。所以说,王船山的思想与文化亦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建构发展。晚清湖湘学人通过对王船山的不断诠释而实现对船山思想的建构,亦是通过对船山思想的建构而实现对湖湘文化的建构。由此可见,不仅仅舜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通过相关的文化活动、文化诠释而建构出来的,同样,王船山的思想文化也是在相关的文化活动、思想诠释中建构出来的。由于湖湘文化发展史本来就是一个历史的建构过程,所以,不仅仅王船山的历史活动、著述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是客观的历史实在,同样,后来湖湘学人在诠释船山思想时所建构的船山思想、文化意义同样是客观的历史存在。

四湖湘文化的当代诠释与建构

我们强调湖湘文化史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不仅仅是指湖湘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同样包括当代学者对湖湘文化的研究论述。

对于当代诸多的湖湘文化研究者来说,湖湘文化仍然不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封闭的形态,它仍然是动态的、开放的。作为研究者的当代学人,其实同样是湖湘文化历史的建构者。这是由于,当代学人在研究湖湘文化之前或过程中,均各有自己的主体性“认知图式”(由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体知识背景所决定)。这是当代学人开展湖湘文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他实现湖湘文化建构的原因与条件。研究者总是通过自己作为认知结构的“图式”,去“同化”湖湘历史文化的各种历史资料、文化现象,从而完成湖湘文化的知识与意义的建构。这或许可以解释,因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的差异,因不同学术背景及知识结构的差异,那些写出来的湖湘文化史为什么会体现出同样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不必讳言湖湘文化史的学术研究,是当代学人对湖湘文化的知识与意义的建构活动。但是我们在承认研究主体的“建构”任务和特点时,并不能因此否认这种学术研究活动的客观性,因为客观性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湖湘文化史的研究者在作这种文化知识与意义的建构时,至少在下述两个方面要坚持这一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其一,研究者必须保证其运用的一切關于文化现象,文化历史的资料、数据的客观性。湖湘文化史研究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史实基础之上,史实的客观性依赖于我们运用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可靠性,毫无疑问,我们展开湖湘文化史的研究,离不开历史文献资料,其中既有历史人物本人的论著、作品的直接资料,又有同时代或后人的记叙、转述的间接资料。由于时间久远,这些著述、资料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中国传统学术中有一套关于对文献、版本、史实进行真假辨析的考据学的方法。中国现代考古学兴起后,由于其运用大量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而不断向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文化史资料,同时也能够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真伪提供有力的证明。故而,“二重证明法”为文化史资料的客观性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另外,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所提供的文化资料,亦是从事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总之,历史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均有各自获得客观性文化史资料的方法与途径。一切湖湘文化史的研究者,必须充分运用那些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文化史资料,这是保证建构湖湘文化知识与意义具有客观性的首要条件。

其二,研究者的主体性图式与研究对象具有相通性,即诠释学所说的诠释者与诠释对象的“视域融合”,这也是关于确保建构湖湘文化的客观性条件。建构湖湘文化史,并不是容许当代学者对湖湘文化历史资料作随心所欲的主观性解说、组合。研究湖湘文化史就是对湖湘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心理气质、行为方式作出文化意义的理解与诠释。当我们对屈原、贾谊、柳宗元、周敦颐、胡氏父子及张栻、王夫之、魏源、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毛泽东作出湖湘文化意义的理解与诠释时,研究者的主体性图式(主体的知识结构与意义结构)必须与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知识结构与意义结构)能够实现一种和谐性的平衡,研究者一旦不能以自己关于湖湘文化的知识与意义的图式去“同化”研究对象的图式时,就应该去“顺应”研究对象的知识与意义的图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研究者的图式与研究对象的图式具有“相通性”与“平衡性”,即实现诠释者与诠释对象达到一种“视域融合”。其实,这种主体图式的“相通”与“平衡”,以及诠释学的“视域融合”,就是湖湘文化建构的客观性条件。

上一篇:面试前要武装好自己下一篇:高考物理热学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