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翻译句子

2024-07-28

鱼我所欲也翻译句子(共8篇)

鱼我所欲也翻译句子 篇1

从历年高考的作答情况看, 为数不少的考生容易出现并且易造成失分的错误主要有三种:一是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二是以今测古, 替代不当;三是粗释大意, 遗漏要点。为此, 考生必须将上述内容列为复习重点, 注意字词和句子的关系, 并加以重点强化和灵活把握。不擅翻译的学生更应该把“取法于课内, 巩固积累于课外”作为备考的基本原则, 因为这是考生准确翻译句子的必备条件。

翻译句子题要坚持“三步走”:读—译—验。

一、读———联想所学, 通读全文

首先, 要读懂读通, 能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其次, 要正确理解句子之间、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 要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一) 阅读时要注意句子的停断。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能读作“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要留意句中的专用名词, 细心体会。

如称谓、地名、国名、典章制度等, 不要错读导致误解。

(三 ) 要 注 意 古今 异 义 现象 , 勿 将两 个 单 音 词 误 作 一 双音 节词理解。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其/实汉贼也”等。

(四) 要体会古今语言的语法差别。

特别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如倒装句、被动句及使动、意动用法等。

平时复习, 遇到不懂的字词, 要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时, 要注意词的义项选择。

二、译———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要考虑采分点的问题, 就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这样, 原文字字有落实, 译文字字有根据, 得分必高。

(一) 直译。

1.直译的原则: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 , 尽量保持原文用 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表达方式和原文一致。

2.直译的方法:“对、留、换、删、补、调”。

(1) “对”, 字字落实。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 逐字逐句, 把文言句翻译成现代白话句, 尽量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家居, 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 辄颦蹙不答” (2013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卷Ⅰ《马文升传》) , 可译为“在家闲居, 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 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对译时多选用与文言实词相对应的、有共同语素的双音节词。

(2) “补”, 补足成分。我们要翻译的句子会有此处省略N字的情况, 必须增补省略句中被省略、而今天又不应省略的部分。例如:“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可译为“ (第) 一 (次) 击鼓 , (士兵们 ) 鼓足勇气 , (第) 二 (次) 击鼓 , (士兵们的勇气) 就衰减了, (第) 三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

(3) “换”, 以白换文。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替换原文词句。主要是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 例如: “ (卢) 循晨造南津, 命三军入城乃食” (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杜慧度传》) 中的“造、乃、食 ”就不便对译 , 就用替换法译为“卢循清晨到达南津, 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4) “留”, 保留名号。就是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某些专用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 可以保留不译。

(5) “删”, 省去不译。对于在句子中只起协调音节作用的词语 (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词等) , 和只有语法功能而无实际含义的词语 (如结构助词、某些连词等) , 在翻译时就应删去。另外, 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应在翻 译时删掉。

(6) “调”, 调顺语序。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务必调整, 如“会元遗脱脱征饷, 胁王以危言” (2010年全国卷一) 中, “胁王以危言”是倒装句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这句应译为“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再有, 古人一句两断的句子需要调整语序。如“馆陶众庶, 合境悲泣” (2009年全国卷一) , 应翻译为“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

(二) 意译。

如果语句难以直译, 就遵循原文的意思予以意译。但仍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需要意译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处理某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或典故意义, 要意译。当词语的词典意义和这个词的语境意义有相当距离时, 就不能用词典意义简单替换, 而应该意译。例如“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就需要意译为“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 死了也要报恩”。

2.处理一些修辞格 , 一般要意译。例如 :“汝爝火余烬 , 敢与日月争明邪! ” (2010年全国卷一) 中的“爝火余烬”、“与日月争明”是比喻, 翻译时就要意译为“你们 (元朝) 就像火把将要烧完, 怎么敢和太阳月亮 (一样的明朝) 争夺光明”。

3.处理一些特殊句子 , 要用意译。例如 :“汉之为汉 , 几四十年矣” (《论积贮疏》) 把“汉之为汉”译为“汉朝成为汉朝”或“汉朝建立汉朝”都讲不通 , 如果意译为“汉朝建立政权以来”就通顺了。

三、验———“信”与“达”

译文要准确、通顺, 就要讲究规范, 符合“信、达、雅”的前两个标准。所谓“信”, 就是忠实于原文, 不误译, 不漏译, 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 通顺明白, 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具体来说, 翻译句子应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要求:“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统计近几年的考题, 关键词语主要是以下几类: 一是古今异义的词语, 二是有词类活用的词语, 三是表现句间关系的虚词, 四是复音词。例如, 2013年高考安徽卷的翻译句子题考查了古今异义词“中国”, 新课标卷Ⅰ考查了复音词“耆硕”、“颦蹙”。由此可见, 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 必须带回文本, 联系语境。

文言句子翻译练习 篇2

《雪涛阁集》①序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子:掌管车马的仆役。④俳:滑稽,幽默。

把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译对句中前后两个“袭”字各1分,译对比喻句式1分,共3分)

(2)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译对句中“矫”“蹈”各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共3分)

(3)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胶着状态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译对句中“辈”“脱”“释”各1分,译对句子大意1分,共4分)

二、黄冈市期末调考卷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②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必:必然的意志。②皇:通“遑”,闲暇。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根据所见所闻事实考察,天是有必然的意志,这是明白无疑的。(3分。句意1分,“考”“审”各1分。)

(2)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

(3)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来继承他的家风,我因此作铭来记叙这些事。(4分。句意1分,“游”“世”“以是”各1分。)

三、2011黄冈市二轮复习卷一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戎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

梁孝元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是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颜氏家训•慕贤篇》,有删节)

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于学习的东西呢!(大意对1分,“操履艺能”2分。)

(2)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凭借传闻的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大意对1分,“风声”1分,“企踵”1分。)

(3)君王亲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文,真出于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大意对2分,“比”1分,“诗笔”1分。)

四、2010年秋湖北省重点中学期中联考卷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锤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苦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吕氏春秋.劝学》)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为人称道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2010年秋湖北省重点中学11月份联考卷

僧一行博览无不知,尤善于数,钩深藏往,当时学者莫能测。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请(一曰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大瓮于中。又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奴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奴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于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寸,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妇匹夫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成式以此事颇怪,然大传众口,不得不著之。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行跟在王老太婆的后面向她陪罪,她头也不回地走了。(“从”“谢”“顾”各1分,共4分)

(2)感动上天最迫切重要的,大概在埋葬死者枯骨,放出系押的囚犯吧?(“其”“系”各1分,句意1分,共3分)(3)忿怒怨恨之心毁坏一切善良,慈善心肠能降服一切妖魔鬼怪。(“坏”“降”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作者简介】

陈雪梅,高级教师,供职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教研室。 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 篇3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1)我所欲(2)也。二者不可得兼(3),舍(4)鱼而取(5)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7)生者,故(8)不为苟得(9)也;死亦我所恶(10),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11)有所不辟(12)也。如使(13)人之(14)所欲莫(15)甚于生,则(16)凡(17)可以得生(18)者何不用也(19)?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20)也?由是则生而(21)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2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23)贤者(24)有是(25)心(26)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27)耳。

一箪(28)食,一豆(29)羹,得之则(30)生,弗(31)得(32)则死。呼尔(33)而与之(34),行道之人(35)弗受;蹴(36)尔而(37)与之,乞人不屑(38)也。万钟(39)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40)焉!为宫室(41)之美,妻妾之奉(42),所识穷乏者(43)得我(44)与(45)?乡(46)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47)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48)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9)。

字词注释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45)乡,通“向”,原先,从前

(46)与:通“欤”,语气助词。

(47)乡:通“向”,从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白话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作品鉴赏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名家评伦

朱熹:“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

★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

★ 鱼我所欲也翻译

★ 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

★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原文

★ 鱼我所欲也课文翻译

★ 鱼我所欲也翻译朗读

★ 鱼我所欲也翻译赏析

★ 鱼我所欲也的翻译和赏析

鱼我所欲也翻译句子 篇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

9-11 A A B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重点句子翻译 篇5

1、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项脊轩志》

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报任安书》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2、而世又能与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3、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5、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6、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渔父》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逍遥游》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期已矣。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兰亭集序》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浅谈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翻译 篇6

一、大树型与竹竿型

英语句子是三分结构,特点是:主谓搭架,枝叶上挂,结构严谨,注重语法。英语句子主谓搭架枝叶上挂,它可以带有很多从句。汉语句子是两分结构,特点是:话题说明,可减可增。注重语意,把握整体。所谓整体,可指上下文,也可指文章的背景。汉语句子较短,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

我们的习惯说法是英语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汉语如长江波涛,汹涌向前。由此而引出汉译英的理论和技巧:意合变形合,隐性变显性,找出中心成分,增加关联词语。总之,英译汉时把大树变成竹竿,汉译英时要把竹竿变为大树。在《实用汉英翻译教程》中有个例子能说明这个特点,译者把“有些人认为这个词起源于一个苏格兰词,意为‘厉害’、‘聪明’。译为:A number of people believe that it came from Scottish word meaning sharp and clever.两种语言的造句规律有很大不同,翻译过程中目的语总会受到原语的影响,所以还是不能还原为原来的样子,名词后边的内容都放到名词前边。

二、虎头型与凤尾型

汉语句子的话题可以很长,说明很短,称之为虎头。英语句子成分先短后长,头轻脚重,头小尾大,称之为凤尾。汉译英时要把虎头变为凤尾。

这些人惯于辣手摧花,见了野玫瑰绝不放过。可怜含苞未放的野玫瑰,岛上飘香才一昼,爱花者正盼其盛开,却给这些人摘下来,转瞬凋萎,给扔进运河。

They relentlessly tear at the wild roses which one has seen in bud and longed to see in bloom and which for a day have scented the whole island.As soon as they are picked the roses fade and are thrown into the canal.

三、前置型与后置型

汉语定语、状语在动词(谓语)之前,英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在动词(谓语)后。汉译英时要改变语序,才能更通顺。

她每天都在室外跑步。She runs in the open every morning.

四、形合法与意合法

指英语多用连接词语,汉语少用连接词语。有人说英语是虚用型,汉语是实说型,即英语虚词用得多,汉语少。

汉语:他三岁时候,出了事故,变成了聋子。

英译:He became deaf at three after an accident.

说明:汉语表达,一般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英语语法中有不同时态之分,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由时态来显示出来。英译时加了介词改变了原有的时间顺序。汉译英时要把汉语的时间顺序翻译成英语的时态顺序,即把事情的重要性说清楚,主句说重要的,先说;从句表达次要的,后说。

我们能够从英语中的标点符号看出句子结构上的完整与否,英语的语法结构是表层面的。例如The Flower is red.I have a computer.这两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是语法正确的句子。但是,不同的是,汉语的语义结构却是深层次的,句子结构是语义的。中国人说的“我说几点”“我讲两句话”,这两句里的“点”、“句”,都表达了完整的意思。所以很大程度上汉语中的标点符号,是停顿的意思,与古人所说的句读(音同“逗”)意思相近。

1.英语句子的三分结构。英语的音节也是三分结构,如用ABC三个字母表示“空间结构”,而不用AB两个字母,也不用ABCD四个字母。英语句子的三分结构主要是受形式逻辑制约的。只要一个句子有了齐全的主、动、宾三个部分,语法上就是合格的句子了。文章的结构,即引子,正文,结尾也是三分,组词也是三分。不仅文章结构、句子的结构如此,平行结构也往往是三个部分。段落的结构也是这样,即主题句,扩展句,结尾句。

2.汉语句子的二分结构。如“我喜欢听音乐。”语法结构完整,意思并不大完整。因为在汉语里它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句子的前后还会有点内容,构成一个合适的语境。如:好恶比较:“我喜欢听音乐,不喜欢跳舞。”人与人比较:“我喜欢听音乐,他喜欢跳舞。”补充:“我喜欢听音乐,什么风格都行。”问答:“你喜欢听什么?我喜欢听布鲁斯。”等。在西方的语法理论被我们中国学者引进之前,到现在学者们对汉语的语法、语法结构等内容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探索,至今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例如,对汉语句子的语法结构的认知,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汉语本来是只讲语义不讲语法的,其实汉语造句也不太有词类的概念,只要意思表述完整就可以了。

综合来看,可以看出:单个形容词在汉语中作表语,语法上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很少这样出现,因为孤立的一个句子会让读者不明白它要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总是需要个意境。

另外,英语句子是在说明一件事的真假或者说是对错而汉语句子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的关系,包含着正反两个对立项。例如:下面这个句子只有在句子之中有明确的语境才有意义,“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这句话的说法很典型的说明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汉语的词在这样的语境里是没有意义的。

汉语造句的特点是,句子的字数可以伸缩,可长可短,上下比齐。英语造句的特点是每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例如主、谓、宾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语法错误的句子。这样就会有很大的区别,在英译汉和汉译英的过程中,注意这些特点有助于翻译的通顺。汉语句子结构不像英语那样三个部分,它只有两个部分:话题和说明。汉语句子结构的基础不是形式逻辑,而是逻辑辨证。不仅句子如此,句群也是这样。逻辑结构的思维方式从组词、造句、到篇章,贯穿始终。

了解了英汉语句子结构的不同,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句式的变换来达到翻译的目的。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不同译向的句子。

英译汉:三分变二分。英译汉就是把英语句子的三分变为汉语的两分。有些英语句子译为汉语,总感到不通顺、拗口,实际上就是直译原文句子结构为三分的结果。如果改为两分,就通顺了。

原文:That dirty old dog is an offense to everybody wholives in the street.

原译:那只肮脏的老狗使住在那条街上的人都厌恶。

改译:那只老狗很脏,住在那条街上的人都很厌恶。

解说:原文是英语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原译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句子较长,不顺口。利用汉语句子的特点进行改译。原文的主语是偏正结构,改译为描写性的句自,后面续加评论句,节奏变短,容易上口。

汉译英:二分变三分。汉译英就是把汉语句子表述的完整意义,用英语句子的完整结构表达出来。其关键是在英语里寻找主要动词作谓语动词,主、动、宾齐全了,就是一个合格的句子。如果有多个句子,多个意思,那么要确定主要句(主要意思)和从属句(次要意思),把主要的放在主句里,从属的放在从句里。确保主要动词为主导主句,其余动词在从句里。如:

原文:我从农村到京城,十年一转眼就过去了。

译文:Ten years have slipped by since I came from the country to the capital.

如何翻译文言文句子 篇7

可是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和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使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的心情和写作的背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句子了。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摸索了一套能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即“对”、“换”、“留”、“调”、“补”、“删”等。

对,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这句就可以译成:“四季的风景不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啊。”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

(2) 词义缩小。如:“妻子”现指男子的配偶,而古汉语中的“妻子”为一个并列词组,指妻子儿女。

(3) 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一条原则: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加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如:“乎”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成:“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答案-翻译重点句子 篇8

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不在朝廷上做官),则替君主担忧。

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1.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送东阳马生序》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书这件事)。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7.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醉翁亭记》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3.山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出师表》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皇宫中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

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征询他,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4.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在乱世中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出名显贵(闻名显达)。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8.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兵败,(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之间受到委任,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唐雎不辱使命》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4.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可是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9.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求。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的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害怕您;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人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8.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上一篇:幼儿园地震演练预案下一篇:保险研究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