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

2024-08-25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共11篇)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 篇1

实行经济管理师现代化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对经济管理的成因、目的及实施手段进行分析,能够有效丰富经济控制论,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策略,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是现代化政府管理经济的两种不同形式,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大不相同。通过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政府进行经济管理,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一、消极经济管理

所谓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对经济制度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改变经济主体中的行为方式。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现实的经济发展理论违背了市场经济假设、价格弹性假设。

二、积极经济管理

积极经济管理主要是指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改变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体系,改变经济模型中的参数,对经济发展形成诱导,引导其向政府偏好的方向发展,促使现实经济发展实现政府偏好的最大化。政府在采用各种手段方法来改变经济体系参数,以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基础。

三、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

1.成因、目的方面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现实经济发展不符合古典经济模型假设,由此导致现实经济难以达到一定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基础上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则主要是由于政府追求的不仅包括对于起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包括对企业社会目标实现的考虑,其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并不一定是要实现政府偏向的最大化。而导致政府偏向无法实现最大化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现实经济与市场经济假设、价格弹性假设及完善市场经济假设具有差异性,不够相符。由此可见,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

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尽量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但这一状态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想要的理想型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对财产权及人身权的权利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以促使经济自发的达到另一个更理想化的状态,同时也更好的实行经济发展的人权性目标。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平等的经济身份进入到市场中,对市场供需产生影响,以对市场的价格及经济结构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政府以公众利益代表的`身份进入市场并对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确保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并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基础,确保政府身份的平等性,从而逐步实现积极经济管理的目标。

2.管理手段方面的关系

无论是消极经济管理还是积极经济管理,都是由经济决策、经济计划、经济监管、经济调控、经济指挥与协调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于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才能够划分出这些经济要素。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一个个小的经济管理要素所构成的,对于各种经济管理认知来说可能是经济决策,但对于另外一个经济管理认知来说则可能是经济的协调与指挥,如中央政府拟征收25%的企业税,对此,地方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具体政策,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则只是对企业的经济协调与组织。

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则也是由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经济手段组成的,但消极经济管理尤其自身独特的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手段,积极经济管理也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行政、经济、法律管理手段,但有的时候两者还是不能够区分开来的。一个具体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既可以是消极经济管理的手段,同时也可以使积极经济的管理手段。

结束语: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都是由于经济决策、经济计划、经济监管、经济调控、经济行为等要素所构成的,而且两者也都是应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的,特定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既能够满足消极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积极经济管理的需要,通过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理解,可以确保政府在进行经济调控的过程中不越位、不错位,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祁永忠,栾福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生产力研究.(09).

[2]程宝良.案例教学促进基础理论课教学效果作用的研究――以初级宏观经济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3]陈有禄,罗秋兰.基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教学改革探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

[4]夏泽义,林源.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案例教学研究.怀化学院学报.2012(08).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 篇2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源的竞争, 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并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以便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1.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其开展的各项工作均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招聘人才、培训人才以及薪资的制定等过程中, 均是围绕企业经济效益来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通过为企业各个部门提供人事的支持, 并且制定相关的培训规划来确保人力资源的稳定发展,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

2. 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 企业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中, 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水平低下,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只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提高, 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需要与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相一致

在企业部门中,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对薪酬制度的研发和制定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 需要确保工作实行的效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相一致。只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企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和价值。

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以便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 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导向, 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时候, 需要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导向。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主要是人事部门来制定的, 人事部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制定规划方案, 以便有效的确保规划方案中的各个环节的设定均是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的。同时, 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文化内涵以及相关要求,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规划模式,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当规划方案实施的时候, 需要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追踪管理, 以便有效的避免实施结果不符合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另外, 还需要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进行分析研究, 及时修正并加以补充, 以便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

2. 加大企业内部的培训开发力度

当今社会中, 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比较快, 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要通过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在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时候, 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及时更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 以便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专业技能, 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同时, 企业的人事部门需要充分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发展需求, 并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 以便制定出更加专业性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之后, 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以便提高员工的培训质量。并对培训机制进行衡量, 为今后培训机制的研发提供相关依据, 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培训机制。

3. 加强企业报酬以及津贴系统的研发

在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各个部门的绩效是最了解的, 因此, 其最适合开发企业报酬和津贴系统的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系统运行的时候, 需要做好监督工作, 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由于报酬和津贴系统的研发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 并且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 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科学合理的方式, 以及严格谨慎的工作态度来对待该项工作。另外, 报酬和津贴的发放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并确保企业的效益不受负面影响[3]。同时, 还需要充分发挥出该项系统的激励作用, 鼓励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满足员工对薪资的需求。

4. 选聘优秀人才适应企业需求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其主要工作职责是选聘优秀的人才, 同时也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企业为了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在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衡量、预测员工的招聘和选拔等工作。在招聘人才的时候, 可以有效的扩大招聘的区域, 提高薪酬市场竞争力, 以此来提高招聘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另外, 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岗位的选拔以及外部引进专业的人才等方式来强化人力资源。在人员岗位配置的时候, 需要合理安排, 充分运用好人力资源, 以便发挥出人力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和作用,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紧密的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因此, 企业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加强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以便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国定.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J].人力资源开发, 2012 (9) :225-226.

[2]常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J].人力资源, 2013 (16) :110-111.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互涉关系研究 篇3

【 关键词 】心理学 经济学 互涉关系

随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发展,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主题,“分工”和“专业化”同时也顺势而生。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学术研究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好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术研究更加细致化、深入化,从而更容易研究出事物的本质。但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有着各方面的联系,综合性、跨专业、跨行业等都有可能,绝对不是靠着某种单门别类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因此,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科学在继续深度分门别类的同时,又在向着综合性、整体性社会性方面发展,“跨学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的热议话题之一。伴随着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现象,经济学也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门议题,而自古以来就与之有联系的心理学更被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其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一 、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1.1、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有着共同的起源,二者产生于十七到十九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在经过休漠等人德尔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被视为“正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是受到英国经验主义影响后从而产生的一门学科。而心理学是受到实证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和心理学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科学心理学建立后,经验主义所感兴趣的问题形成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同时,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和心理学并未向后世的那样泾渭分明,相当一大部分的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都对二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1.2、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近况

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越界”行为,随着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其研究领域也在逐渐扩张,从而在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相同之处,并且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也使得心理学家门逐渐关注经济学领域的课题。心理学中大量的实验方法给经济学带来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

二、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2.1、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局限

尽管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的研究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巨大的影,给各行各业起到了参照作用,但是,在进行研究中一些现象的分析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有复杂的身体结构、大脑构成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类是复杂的聚合体,不同人的成长经历会对自身产生不同的影响,或许情感、性格、为人处世的准则等。在研究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结果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最终理论的产生。并且,世界万物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但也是在总体方面,一些细枝末节方面总会有所偏差,以前得出来的一些理论可能对自己现阶段面对的问题起到相反的作用。

2.2、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不足

在经济学与心理学相互关系的研究之中,很多问题明显超出了自然学科科学的界限,不是科学和哲学所能呈现出来的。这就造成了研究方法的不足,这就不是很小的个人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和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并且在进行大量的消耗之后很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不可预见性比较大。因此,研究时需要有很好的心态和耐心。

2.3、经济学与心理学互涉研究的展望

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越界”行为,由于经济学的自身不断发展和有关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他与心理学的研究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相同之处,心理学的深入和发展,使得许多心理学家的目标转移到了经济学领域方面来。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的理论革命。

三、总结

“信心经济与心理学家的社会责任”在近日成为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主题。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个往大说关系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往小说关系人民家庭幸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因为这事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宗旨就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定,关系到民生的就是大事。并且,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心理学越来越被国民所看重,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投资、税收、保险、储蓄等经济活动中涉及到的心理活动规律也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在符合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响经济活动的心理机制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大安. 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J]. 经济研究. 2005(08).

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专题 篇4

一:

1、相互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正是处在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并互相作用,人口多,资源消耗就大,要提供这么多资源那么环境就会遭到破坏,虽然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长期看,经济也必然受到牵制,因为环境被破坏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因人口过多导致的就业压力和养老压力都必然牵连经济。因此,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我们国家坚持的是发展与环保并举,近些年来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当前正确认识两者关系有利于现实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物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也正体现了这种关系,国家根据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制定政策,发展经济,就是为了适应物质世界,同样,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些政策也将对人口控制,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四者的关系就是一种唯物观的体现。

3、坚持发展的观点。

一切事情都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过去,在奴隶封建社会里,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矛盾并不是那么突出,所以表面上看去是很和谐的,但是,到了工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超越了以往,为了获得资源,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应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应该看到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积极的政策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4、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就涉及到是从长远价值还是眼前价值来判断问题,怎样的才是正确的价值观,既要照顾现在人们对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之间的利益如何取舍,就要求我们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5.坚持正确的矛盾分析方法

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而破坏环境,也不能一味以子孙需求而闲置资源停止发展,它们只是社会矛盾中的一个小矛盾,不能因小失大。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总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是一个整体。

二: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三:

发展与保护并重环境与经济共赢

2012年10月09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核心提示:作为富阳市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推动工业兴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双重效应。

今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分别作出了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实业兴市”的战略部署。新一届富阳市委、市政府提出,高举“工业兴市”大旗不动摇,为描绘好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打牢产业基础。

作为富阳市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推动工业兴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双重效应。

四:

区别于以往的“保增长”,现阶段的“稳增长”要更加重视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结合,更加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让绿色经济成为“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引擎。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出席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指出,应当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模式,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GDP增速已经降到四年来最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出口增速等多项指标都降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稳增长”又一次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 篇5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它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其本质在于消灭剥削,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有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由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日趋完善,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主要有股份制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属于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曾反复强调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在我国之所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目前我国除了上述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以外,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中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并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力量,国家才能有充分的经济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支柱,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为主体的分配方式的经济基础,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其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而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吸引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 篇6

A.要重视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B.变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变革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D.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答案】B。解析:经济体制(Economic Structure) 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它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改革经济体制推动科技进步、创新新的生产力,就是为了与生产力相适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符合题意。A说法绝对,其影响作用不是决定。CD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故本题答案为B。

【习题2】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改组后的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八个,副部级减少七个,国务院机构设置除办公室外,共有26个部门,这些改革最主要的目的是:

A.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B.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作用

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D.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先进的生产关系服务

【答案】D。解析:党和国家机构属于政治上层建筑,也就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有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适应,促进经济基础发展,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阻碍经济基础发展。题干强调这一举措的目的,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本身就是生产关系,就是为生产关系服务,D符合题意。ABC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故本题答案为D。

【习题3】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葱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高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注意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B.推动社会形态的交替

C.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的

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 篇7

关键词:临空经济企业,区域发展,空港经济企业

临空经济企业也可以称之为空港经济。这种新兴高端区域发展模式首先是以机场的正常运营为主要依赖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在发达国家出现。近年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与国家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各大机场周边建设临空经济企业区也如雨后春笋, 不断成立。据20世纪90年代国际机场协会 (ACI) 调查显示, 每100万人次的客运量就能产生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相关国家增加2500个就业岗位。设施完善的工业区, 服务周到的物流园区, 以及方便快捷的自由区和商务区等都纷纷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法国戴高乐等国际机场都都是临空经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典型。在我国, 临空经济企业发展也逐渐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1 临空经济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临空经济企业是区域经济中新的增长点

在机场的选址上一般都在远离市区的偏远地带, 这些荒蛮的区域一般又都是区域经济中的空白区。航空业的加入, 以及相关产业的临空经济企业带的出现, 彻底改变了当地经济的面貌, 使得经济空间布局改头换面。依托临空经济企业带, 区域基础设施条件能够越来越完善, 交通也会越来越便利, 而且当地的通讯条件也会加强, 处于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 机场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联系也必然要求要建设一个完善的通讯基础设施。因此, 机场的建设及其相关的产业和服务的不断完善, 给当地社会有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各种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都逐渐发展起来, 为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机场初期的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为临空经济企业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空港地区也成为未来区域开发中的活跃因子。它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 同时由于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的完善, 使得临空经济企业带内聚集信息、人才的重要场所, 这些资源优势将直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1.2 提升相关产业价值链的创新水平

临空经济企业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是不容置疑的。这些企业对航空运输的依赖性较强, 是他们发展的重大机遇。而且这些企业在临空经济企业区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上下游厂商的加入。这样依托临空经济企业区就聚集了高科技企业和相关供应商组成的产业集群。

2 临空经济企业和区域化经济的结合

2.1 区域经济和全球化的联系

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是创新。其中缄默知识和粘性知识是创新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这类知识会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溢出, 依赖于所处的环境氛围而广泛传播。与这些知识拥有者面对面的交流和连续地、重复地接触与联系是接受和创新知识的重要条件。相关产业在临空经济企业区内的集聚对产业链的创新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市场主体之间的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 区域内企业也会通过快速的学习和模仿掌握更新自己的生产技术, 新技术的不断扩散将直接推动整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增长。

2.2 临空经济企业加强了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

时间竞争也是企业竞争中的一部分, 对于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来说, 时间的重要性更为明显。这些企业将在研发和生产中不断压缩时间, 以保证自己的产品今早问世, 尽快到达客户手中。而航空运输的最大优点就是速度快, 节省时间。它高效、安全的运输方案是其他任何运输方式都难以比拟的。无论是供应链还是销售链都能依托航空打破限制, 缩短企业与世界之间的时空距离。因此一些科技含量高、开放程度高, 对国际合作要求高的企业都倾向于临空经济企业带, 作为区域经济的一部分, 这些企业的世界经济之间的往来必然带动和加强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

3 良好的自然环境

临空经济企业区多聚集知识密集型企业, 在这些企业中从事管理和生产研发的人员以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为主, 他们对居住和生活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因此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是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吸引人才的必要措施。当地政府只有帮助企业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 才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到来。为此应当从空气质量、绿化率、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努力, 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青山绿山。

4 完善配套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

临空经济企业区所聚集的高新技术企业, 对文化基础设施以及科研机构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的配套设施建设, 以临空经济企业区为依托, 提升当地教育部门的人才培养质量,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为高科技产业在本区域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01) .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篇8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研究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优化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并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早进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应该从银行出现开始,研究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对金融进行专门研究,只是把金融作为促进交易的工具,直到二战后,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影响到部门国家经济增长的现象明显显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也形成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这个阶段典型代表是格利、E.S.肖和帕特里克。格利、E.S.肖分别发表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专著中提出金融发展是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的作用的是实现资金的顺利流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资金,从而提高生产资金,提供社会经济增长。帕特里克(1966) 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提出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两个金融问题,金融发展可以是被动的和相对滞后的,也可以是主动和相对先行的。奠定金融理论发展理论基础的是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采用8个指标来度量金融规模和结构,对35个国家9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可以以麦金农和E.S.肖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即“麦金农—肖模型”。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落后,金融二元结构存在,金融管制严重,导致信贷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资金,抑制了经济增长。肖认为健全的金融发展和良好的经济增长能够起到互相促进作用,使金融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提出后,引起了理论界的研究热潮,促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八十年代,从投资数量、质量等方面对金融抑制和深化论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由于受到利率和收益影响,导致资金无法顺畅流向投资领域,无法有效配置,所以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九十年代后进入了第二阶段,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功能和作用,规范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解释,得出了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金融内生化的机制作用,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和金融内生增长论,深化了金融发展理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国民产量或潜在实际GNP的扩展。(萨缪尔森,1992)经济增长既可以是国民收入的总产量,也可以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有资本、技术、土地、分工。代表性的有古典经济学鼻祖斯密,他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是劳动数量和劳动效率。

之后不断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哈罗德和多马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成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和储蓄率成正向关系,和资本与产出比成反比关系,资本是经济增长主要决定因素。但该模型基于储蓄率和资本与产出比不变的假设,存在缺陷,麦金农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认为储蓄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后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索洛模型为代表,他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同时技术进步是随时间变化的。金融的作用仍然没有提及。20世纪80年代后围绕索洛模型缺陷,经济学家开始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等因素研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以卢卡斯和多马为代表,卢卡斯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封闭性,同时认为技术进步至少部分是是内生的,多马提出了以规模报酬在外部性和生产中是递增的,而在新知识创新中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为假设前提的内生技术创新模型。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的经济学家进行了研究,但是都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只是促进交易的工具,对生产和经济增长没有作用,计量统计中的相关性仅仅是金融对经济的反映和体现而已。经济学家托宾和熊彼特从货币功能角度认为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和流通功能影响社会储蓄增加资本,满足了企业信贷需求,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等人认为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原因是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相对应和匹配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发展。麦金龙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良好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投资,最终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与之对应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凯恩斯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领域的过度投机等行为导致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有可能影响实体经济领域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国内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结论与国外研究也大体相同。当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全球和国家级别的层面,基于省内级别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大家关注的都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论证.而较少关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即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问题。所以其作用机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分析内在作用机制。即研究金融功能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增长又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金融机构可以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帮助金融交易双方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金融市场帮助资金流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和单位,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正是由于金融系统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特点,金融市场的机构和制度可以以其专业化和严格的审查帮助储户分散和降低风险,增加储蓄,同时帮助投资者提供长期流動性使企业获得资金,高效促进社会资金流向投资领域促进经济增长。为了降低交易和信息费用,金融市场会在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交易工具创新,使金融交易更加高效,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参与,金融制度加强了对公司的监督和监管,避免了委托代理风险和道德风险,改善公司治理,促进资本更快积累和长期增长,最终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根据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投资效率、储蓄率以及制度安排,金融系统通过上述资源配置、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加储蓄、创新交易手段和改善公司治理等功能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了社会分工,金融便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经济不发达阶段,社会分工水平不高,阻碍了金融的发展。经济增长促使社会分工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财富增加,商品价格下降,增加居民储蓄,同时,专业化水平提高增加了商品交易数量、交易种类和交易方式,要求相应的金融服务。经济增长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要求相对应的金融发展。(作者单位:1.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 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琳,湖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杨飞,上海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 篇9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想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不可以的。只有构建好农村的和谐社会,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发展的水平与城乡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这种距离的差距越来越大,想要将差距缩短,只能大力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共同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农村要加强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就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地所有优势的项目,多元素的发展经济[3]。

3.2以民为本、统筹规划、改善环境

我国农村居住条件都比较差。都以平房居多,安全性较差,占地面积较大。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要统筹的合理规划。主要就体现在改善农村农民的居住条件,要让民有所居,民心安定。很多地方的都在在规划农村的建设,构建新的房屋,采取群居。将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一些物地理环境的基础。想要改善农村经济的状况,就要让农村实现现代化,还应该合理的发展水电,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并且发展农村的绿色食品,政治道路,引进商机。只有全面的将农村的资源合理的发挥,才能发展农村的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

3.3政策支持、社会让利、舆论力量

我国农村一直长时期的从事着单调的土地的耕作,而且农作物比较单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通过国家的收购。通过向国家销售农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近几年来免了税以后还比较好。免税就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帮助农民减轻一些负担,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现在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多的注进现代时尚因素,如社会舆论量的支持。国家通过舆论的力量将农村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向大众传播引起更多的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的产业,并进行一些合作,将农作物以不错的价格收购,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并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

4总结语

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只有将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农村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明金.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安洁琳,李彦昭,胡椿,赵金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02:884-885+888.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 篇10

【关键词】物流业;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

1 构建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模型

经研究发现影响有很多因素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且对他们的界定不是十分清晰,并未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全面客观反映该地区物流产业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还没有哪一个指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物流的发展状况,本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该地物流产业的发展进程,运用相应的指标去衡量,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验证。

根据1995-2011年的数据,研究物流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见表1、2)。

检验结果表明,GDP不会引起物流业产值变化的概率是0.00060,说明经济增长会刺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指标货运量不会引起GDP变化的概率是0.22474,说明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此,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换言之,物流业的发展会对GDP产生一定的影响,而GDP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物流业发展,表明物流业产值与GDP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2 讨论

2.1 经济增长率与物流产业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容忽视,我们要充分发挥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物流产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的有效提高反过来也促进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通过以上分析证明经济增长与物流产业的互动关系。

2.2 采取一定的手段促进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河北省的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不是非常快,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段,比如,资金支持,改善环境等,不断促进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起支撑和引导的作用,两者互动发展,物流的落后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应竭尽全力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2.3 提高创新性,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性的改进,创新不仅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某一方面将,创新是发展物流产业的出发点,但创新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改善物流产业的发展。

3 政策建议

3.1 物流业发展的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发展物流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良好的政策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物流业是一种服务业,物流企业能够释放较多的资源,要想使物流业朝着一种好的方向发展,必须有规范的政策和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制约。不断探讨物流业的需求,并满足其需求,进而提高物流业的效率。使物流业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3.2 为保证物流业的发展,应该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交通业的高速发展可为物流业的有效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还可以提高物流业的效率,一旦效率提高了,就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福利,带来一系列的有利的方面。当今高度发展的交通运输业,正为物流业的改善和提高带来有效影响。

3.3 为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应加强物流业的信息化和产业化

产业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加强投入和引导,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构建信息平台,并进行在线交流,使全国及各区域都能进行信息交流,完善互联互通的机制,实现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红启,刘凯.物流总量指标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物流技术,2005(09):11-12.

[3]潘瑞玉.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为例[J].经济论坛,2006(05):21-24.

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 篇11

一、辩证统一的适用、经济、美观

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三者既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又互相制约、互相矛盾;既不能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 也不能过分地削弱某一方面。不适用的建筑即使造价再低也是不经济的, 忽视了适用与经济的美观也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当在满足“适用、经济”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创造美观。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以及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 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会有主次关系的不同。对于某些类型的建筑例如纪念性建筑, 形式也许是重要的, 但是对于医院、实验室等类型的建筑, 功能的合理布局、空间的有效利用则处于主要地位。在不同情况下应当因地、因项目、因时制宜地把握各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 尽可能求得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新时期的“适用、经济、美观”设计原则有其新的内涵, “适用”不仅仅是满足“住得下, 分得开”的简单要求, 而是应当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经济”不再仅仅是投资多少的问题, 更多的是体现科学的发展观, 节地、节水、节能, 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方法和材料;“美观”也不再是“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而应成为需要普遍关注的原则。

二适用与经济

适用指的是建筑物的功能、用途合理与适度。适用与经济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工程的建设必然要受到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制约, 因此适用总是受经济所制约的;然而,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国家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 也可以促进建筑设计的标准和适用程度的更加提高。在工程“设计中, 不仅要注意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 而且要十分注意经济效益”。

建造建筑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使用要求。适用是评价建筑的诸多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占主导地位。在建筑适用性和经济性的结合问题上考虑的不够全面, 会导致许多房子建得起但用不起。离开了适用这个前提是不可能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方案的。

适用的建筑不一定是经济的, 但是不适用的建筑肯定是不经济的。脱离一定时期人民经济生活水平, 过分追求高标准的“适用”, 增加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是不经济的。仅满足了少数人的适用标准, 却不利于更多人的适用要求的满足, 片面追求经济, 损害工程质量, 也是不经济的。在实际的建筑活动中, 应当把“适用”与“经济”结合起来统一分析, 尽可能做到既适用又经济。

三、美观与经济

建筑物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和使用价值之外, 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并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建筑物不仅有物质方面的使用要求, 还有精神方面的欣赏要求, 在美观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美观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和属性之一, 贯穿于全部建筑史和当今的建筑营造活动。一般说来, 建筑物的美观是建立在适用、经济的基础上的。单纯追求美观, 有时会造成低效率, 随着时间的消耗, 建筑物的效益也随之递减。美而不经济不仅浪费国家资金, 增加使用者负担, 有时还有碍使用、难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由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人们可以依靠新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出许多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建筑造型来, 但是这些建筑具备怎样的使用价值是有待商榷的。建筑作为兼有多方面价值的物质实体, 其使用价值是占主要地位的, 研究建筑的价值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建筑价值观。

当然, 建筑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美学价值, 这是不能单纯地用经济尺度去衡量的。如果能够获得所需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不改变建筑物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建筑造价是值得的。

忽视经济重要性、片面追求美观固然是错误的, 但我们也并非就是追求只重“低成本”、不顾美观的简陋建筑。美观与经济并非是完全对立的, 艺术价值的高低也不一定就与经济费用成正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建筑的艺术性和经济性也应当统一起来考虑, 尽可能在一定的成本基础上设计出艺术效果更好的建筑物, 或是增加少量的成本却获得更大幅度增长的建筑艺术效果。

四安全与经济

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 建筑必须有坚固的结构体系, 才能够保证人类的安全, 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使用要求。任何不能够保证足够安全度的建筑都无效益可谈, 任何效益很低的项目也难以实现高度的文化价值。

因此, “安全”也应该作为建筑设计的方针之一为大家所重视。

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 使得建筑工程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建筑跨度越来越大, 越来越高。建筑的安全性问题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不管对哪个国家、哪类建筑或是哪个级别的建筑师来说, “坚固”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建筑师不能把建筑设计看作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活动, 如果弱化或忽视设计的技术可靠性和公众安全性等要素, 再舒适再美观的建筑也是早晚要出问题的。

建筑如果达不到坚固耐用的标准, 就会造成建筑的实际使用年限较短, 势必要增加维护费用或再建费用, 有时也会影响生产活动正常持续进行, 给国家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如果由于结构安全水平偏低、结构失效等问题而导致建筑事故, 其所造成的方方面面的损失就难以估计了。因此, 从建筑的结构设计到维修加固的安全标准, 都必须要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 以确定合理的结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晓兵、冯四清.适用·经济·美观—浅议新时期的建筑方针[J]安徽建筑, 2006, (02) 。

[2]、唐洪刚.对乡土建筑与建筑文化趋同的一点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3) 。

上一篇: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11-2012年度下一篇:高一政治上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