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的散文

2024-05-09

失街亭的散文(共8篇)

失街亭的散文 篇1

失街亭的散文

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冬,蜀军北伐,曹魏情势危急,司马懿得以重掌兵权率军来援,双方主帅都把街亭一地当作一决胜负之关键,最后结局是司马懿以夺取街亭而宣告诸葛亮北伐失败。

作为进攻方的蜀军他的首要目的是攻入敌内腑夺取凉州而非防范司马懿的援军,街亭则是他的粮道,是保证蜀军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地。而对于司马懿来说,一味抗击蜀军锋锐显非上策,能夺取街亭则不但使蜀军粮尽而退军,并能从侧翼困住蜀军,从而达到消灭蜀军主力的目的,因此双方主帅都把战略重点放在了街亭一地,只不过是蜀军要守而魏军要夺。

事后许多评论家在评论街亭一役时往往指责诸葛亮用人失当,在如此显要之地,却让一个从无实战经验的马谡上阵,而非蜀军精华赵云、魏廷等人。其实这有些偏概而全,蜀军作为进攻方,其主要战斗部队都肩负着更为重要的攻击使命,再对蜀军来说街亭之地只要有一军依附地形死守住,以保证其进攻主力的攻击时间就以足可,如让赵云、魏廷等来守街亭则显得大材小用,难道要让马谡进入攻击序列吗?

古之大臣能得统治者信任的只有两种,一是重臣;二是近臣。作为国家重臣他不一定要跟统治者的关系有多亲密,他只要忠诚有能力就能得到统治者的信任,而作为近臣来说,他可以无甚么能力和才气,但他却和统治者的关系相当亲密,甚至还是一种家人、朋友关系,因此他也能作为自已人而深受统治者的信任。

马谡他恰恰却又是诸葛亮的近臣,在刘备时代有才的马谡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只好凭借自已的多闻博知成为了诸葛亮的近臣,可以说从三国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把马谡当朋友看待的。以诸葛亮的`高位和高能要想找个知心朋友是很困难的,马谡能进入这样的圈子除了人与人的缘份外还有一点就是马谡懂得够多知得够深,且还能爱好广泛,在各个方面都能有和诸葛亮交流之才,因此马谡以其近臣身份可谓是深受诸葛亮的宠爱,几乎夜夜都要与其深谈,这有参军谋划的作用,但同样也有以解诸葛亮寂寞之心的作用。

在街亭一战前,三国故事还特意提到了马谡的两个计谋,南征的攻心政策和北伐前的离奸之计。在此两计成功之后,马谡以深受蜀军同仁的信任和赏识,可谓是获取了足够的上场势,只需一场实战功劳就完全可以进入蜀军上层权力核心中,这一点众人皆知,马谡他同样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多年的努力奋斗只要再过个门槛就能完全实现。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这两计是否全为马谡所谋呢?作为诸葛亮多年的近臣,自然而然对诸葛亮的思惟方式和工作方式多有了解,南征之意是诸葛亮多思后下的决定,如何决策早以想明,马谡之谋只是一种迎和,而诸葛亮不过对近臣能有与他同一思维表现出了一种欣慰。而反奸之计从人心角度来说很有凝虑,要对统帅献对敌国统帅的反奸计,可谓是十分大胆,能说司马懿谋反者同样也能说诸葛亮谋反,此计同样适合诸葛亮,这样的策略是很犯忌讳的,非一般人所能提,除非是诸葛亮自已所谋,再假借他人,因此很肯定马谡在此计上表现出来的是听话的一面,由诸葛亮谋再从他嘴中说出(诸葛亮亲自说出此谋也同样不合适)。

当蜀军各路大军进入攻击线时,当诸葛亮需要一位听话的人来守街亭时,马谡站了出来。守街亭不需多谋也无需角斗的能力,只需认真执行诸葛亮所定方针死守就行。诸葛亮迟疑了一下,毕竟马谡从无带军经历,能否做到令申禁止能否让军士信服?于是又令王平作为副将协助马谡,希望王平能协助马谡管理好这支部队,但诸葛亮压根就没想到平常一向听话的马谡竟会在此关键时刻露出了其真实的一面,马谡竟想恃才露能,想向世人展示他的军事才华并不亚于诸葛亮,悲局就这样发生了。

司马懿夺取了街亭宣告了蜀军初次北伐的失利,但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此战也并没给蜀军造成多严重的伤亡,虽有军令状,但蜀主刘禅和蜀国重臣蒋宛等都作出了马谡不杀的表态,而诸葛亮仍然挥泪斩了马谡,也只能说诸葛亮表达了他的心境,斩马谡并非只斩了马谡一人,而是斩下了诸葛亮的情感,诸葛亮以斩马谡来明志,分清重臣和近臣的区别,对有才之人放弃交友之心,而要当作重臣来培植,因此姜维虽得诸葛亮的喜爱,但却终不是诸葛亮的朋友近臣,终而成为蜀国的栋梁之臣。

论《失街亭》的对比烘托 篇2

一、用马谡的急切建功与诸葛亮的小心谨慎作对比

探子来报诸葛亮,说司马懿带兵急行,八天即到新城,孟达被杀,张合也引兵出关,阻挡蜀军,这说明敌人来势汹汹,其大将十分厉害,形势紧急,不可小视。诸葛亮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反复地说明了街亭的重要性,指出那里是蜀军的咽喉之地,丢了它,等于全军溃败,并且让马谡写下军令状,让他思想上警醒,不要麻痹轻敌,而且还让素来谨慎小心的王平协助马谡,还有就是对安营扎寨之法和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都作了详细安排。这一切,都表现了诸葛亮作战小心,安排周密,用人谨慎的性格特点。而作为对比的另一面马谡呢,却急切地想建功立业,诸葛亮问谁敢带兵去镇守街亭,话音未落,别人都还在沉思默想,马谡就半路杀了出来,大声地说道“某愿往”,可见他为了立功,并没有想到街亭如何难守,魏军大将如何勇猛,通过对比,显出了他莽撞的性格特点。

二、用王平的沉稳冷静来与马谡的自大狂傲作对比

到了街亭这个地方,本应该详细地查看地形,排兵布阵,而马谡却带着王平“看了地势”,仅仅是“地势”,就发表了一番自大轻敌的言论,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说什么丞相过于小心,小小的街亭,不必兴师动众,劳累安排,并且炫耀自己,说诸葛亮一切重要的军事谋略都要向自己请教,自己谋略超人;又凭着自己的“饱读兵书”,引经据典,卖弄学问,说什么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己山上安营,一旦魏兵来到,士兵无路可逃,就可以勇猛地冲杀下去,将魏兵杀得个片甲不留。一副秀才迂腐的形象,全身都冒着“死读书”的酸臭气,而且在分派士兵的时候,他还说等自己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王平不能分得功劳,自以为打败魏兵不费吹灰之力,轻敌的模样显得幼稚可笑。而作为对比面的王平呢,却显出冷静沉稳的一面。诸葛亮在他们出发之时,安排他们在当道下寨。到了街亭,查看过地形后,王平便全力坚持这一意见,反复地劝说马谡听从安排,不搞“创新”,万事小心为妥,不得违背丞相之意。在马谡一意孤行的情况下,他还带领五千兵离山十里下寨,以作补救,并且星夜差人去禀告孔明,详细地说明了安营情况,备极小心。

三、用司马懿的小心谨慎与马谡的自大轻敌作对比

司马懿智谋之过人,早就料到诸葛亮可能要先去镇守街亭,本来打的主意是按兵不动,所以当他的次子司马昭回来禀报,说街亭有人驻守后,他便只有感叹赞扬诸葛亮的份了,称道诸葛亮是神人下凡,自己不如诸葛亮。当儿子笑着说街亭易取后,他犹自不敢相信,说“汝安敢出此大言”,指斥儿子不该说大话。听完儿子的一番解释后,他大喜过望,但还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去攻街亭,做到万无一失,他亲自带兵去查看地形,先是更换了不容易暴露自己的衣服,然后带一百多骑兵保护身家性命,在查看地形时,他像法医解剖一样,看到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先是冒着生命危险“直至山下”,再是不怕浪费时间“周围巡哨了一遍”,最后才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这一切,都说明了司马懿这个人不敢轻敌,做事小心,面对诸葛亮的大军,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作为对立面的马谡呢,明知司马懿来到了山下,却不发一枪一弹,任他观察得仔仔细细,明明白白,而且还口出狂言,说司马懿如果想活命,就不会来围山,倒像是让司马懿来围山进攻自己一样。看来,马谡不是在真刀真枪地打仗,而像是在演习一般。如此低估敌人,轻视敌人,失败也就成了注定的命运了。

四、用重奖赵云与严惩马谡作对比

赵云逃了回来,虽然说是打了败仗,但没有一个士兵伤亡,也没有一马死去,而且辎重等东西,毫无遗失,为了鼓励士气,诸葛亮重赏了赵云。诸葛亮先是知道赵云胜利完成任务后大喜过望,亲自带着众位大将出帐相迎,好像接待外国元首一样,接着急忙扶起赵云,“执手而言”。“执手”,就是携着手,一般是很亲密的人才有如此举动,现在,诸葛亮“执”赵云之手,说明他认为赵云确实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不可缺少。对于赵云的出人之处,诸葛亮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故设关子,问众人原因,让众人知道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实际是树立榜样。对赵云的评价,诸葛亮只有三个字:“真将军也!”将赵云推到称赞的顶点;对赵云不仅有精神的赞扬,还有物质奖励,而且还包括其士兵,文章写诸葛亮取“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士兵,这在打了败仗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待遇。而对马谡呢,作者却写诸葛亮对他严加惩处,其中一些神态的描写极其形象,如“变色”,就是变了脸色。以前,诸葛亮把马谡当成兄弟一样,现在却是“大义灭亲”,“叱左右推出斩之”。“叱”,大声地喝道,执法严明,说“斩”就“斩”,绝不手下留情。蒋琬劝说诸葛亮不要杀了“智谋之臣”,诸葛亮虽也知道现在自己人才难找,杀了可惜,但他还是抬出孙武,议论一番,流着泪将马谡给杀了,可说是秉公办事,为正军法。小说中,作者对奖惩都详细叙述,无非是为了表现诸葛亮赏罚分明的性格特点。

《失街亭》短短的一篇小说,运用对比就这样的明显,这样的精到,恰当地展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将他们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作者真乃“大家风范”也。

《失街亭》教案 篇3

一、目的要求

1、在理解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方法,学习本文简练 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正确处理原则:赏罚重明,死搬教重危害大

二、教学重点:

1、在理解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继情 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方法,学习本文简练 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孔明任用马骏守街亭

四、教学方法:

1、分析研讨法:理解课文大意、结构、刻画人物方法。

2、知识潜移:分析人物形象

3、辩论法:拓展思维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三国演义》VCD光盘失街亭 部分,主题曲录音带

六: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插曲,让学生感 觉歌词内容,说说自己有哪些想法。(雄浑、苍净、时事变 迁、感叹英雄……)众多英雄中,孔明是智慧代称,让我们学习《失街亭》更入地了解孔明

(二)简介作者(出示、字幕)

(三)关于《三国演义》:

1、成书

2、内容

3、艺术 成就(请细内容见字幕)

(四)简介与课文相关内容 街亭子之成以前情况。孔明蜀国力强盛后,四面出击,要完成统一思统

(五)在预习基础上,疏理课文内容、结构

1、分组讲述故事,根据以下提示分为4组展开讨论,然后4位同学复述故事 ① 孔明是如何调兵遗将的? ② 马谡是如何据守街亭的? ③ 街亭之战的经过如何? ④ 街亭失守后,孔明做了哪些工作?

2、、根据以上复述,理解文章结构、思路(守—— 失——斩)

(六)理解基础上因前两单元学习的方法分析欣赏人 物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方法技巧、1、分析孔明的形象性格。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 性格的(大屏幕显示孔明调兵遗将片段和挥泪斩马谡片段)

2、你认为马谡其人如何?(大屏幕显示马谡请命、守街亭、请罪片段)

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

(七)知识拓展:讨论如下问题,各抒已见

1、失街亭,谁之过?

2、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八)抓主要方面 归纳总结

1、定好线索抓主要人物 学习归纳课文组材方法:通过生动的情节语言 侧面烘托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九)布置作业:

1、写读后感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孔明 街亭 马谡 开端 调兵遗将…… 守……请缨守街亭 发展 高潮

…… …… 失……街亭交战

失街亭教案 篇4

1、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欣赏传神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重点:

1、探究人物性格

2、掌握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二、介绍作家作品。见《点津》167页。

三、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2、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法?

五、作业。点津上习题。

美文赏析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失街亭》读后感 篇5

街亭与柳城乃是汉口的咽喉,参军马谡毛遂自荐,愿去守街亭,并写下军令状,孔明让王平与马谡同去,抵之。马谡要把军队在山上屯军。王平劝他,而他却狡辩,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 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王平见劝不住,自带五千人马屯于十里这外,之后司马懿带兵拿下街亭与柳城,王平在半途中救下参军马谡。

说起兵法,马谡皆可了如指掌,玩弄于五指之间,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但马谡却只有匹夫之勇,只对文章的字词加以背诵,却没有真正的对文章的精神加以参透。正如“失街亭”,说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马谡只看见面前的好处,却忽视背后的惊险。也正如赵括一般,只知道纸上谈兵,并无真学实才。

看书!人人都会看;读书!人人都会读;背书!人人都会背。当你在辛苦中好不容易把书背了,却发现无法在生活中运用,这是多么可悲!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发现,不管是看书还是背书,不管您看得再多,背得再熟,如果对其精神不理解,也只是做无用功,看不如不看;读不如不读;背不如不背。

“人可以把书读活,也可以把书读死”,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在看书,读书还是背书中,要根据你所新闻阅读的.内容去思考,故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能理解文章的灵魂,能够和文章的主人公一起分享着欢乐,悲伤,愤怒……进而体会文章的主题。让我们绝不能做一个像马谡一样读死书的人。

高四册第11课失街亭 篇6

?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版第6页)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廊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

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版第139-140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sù 睿ruì 偏裨pí 椅jǐ角 垓gāi心 文几jī 殛jí 鲧gǔn 干系 疑兵 须 哨见 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五、品味精彩片断

美读课文第三段。

赏析: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活生生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当年的赵括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马谡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旁风,他的语气里还似乎有点笑话诸葛亮的谨慎多余。当王平向他提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素读兵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误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吗?

设计B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设计A)

二、比较阅读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课本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间在街亭的一次战斗。试将下面两则史料与课文加以比较。

1.诸葛亮出祁山。加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 传》)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此练习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三、美文赏析

提示:在《三国演义》中,继失街亭后,接着写了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与诸葛亮直接对阵的是曹真,街亭之战也是曹真派张?去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当时又在哪里呢?当时,魏国有三路大军在前线拒敌,东路军在扬州,总指挥是曹休;中路军在宛城,总指挥是司马懿。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是防备东吴。还有一路就是西路军了,总指挥是曹真。

品读《三国演义》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失街亭的散文 篇7

一、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一段罗贯中佚事。有乞丐相约到罗家乞讨,因为沉迷在写作中的罗贯中会让乞丐自己动手舀米。从这个故事可见罗贯中在创作时贯注了全副精力。

读本里头有《失街亭》一文,和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群英会》同出自《三国演义》。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很生动的记叙。

请问:蒋干中计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还是之后?

生1答:之前。师追问:它在赤壁之战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2:它决定了赤壁之战魏军的失败。正因为蒋干中计,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水战实力大减,所以才被东吴以少胜多战败。

师:周瑜运用了什么计?生答:反间计。

师:当时曹操军力如何?蜀吴兵力呢?

生答后,教师点明:当时曹操号称80万大军,而蜀吴联军不过五、六万。蜀吴唯一的优势是海上水战。而魏军中唯一能水战的是荆州刘表的降部。

师:赤壁之战成功之处还得力于哪些计策?

生3:边环计。

生4: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出处就在这儿。

生5:再加上曹军之内,我方有内应——庞统。

教师问:庞统是谁引荐给曹操的?顺便介绍蒋干与庞统的关系。

二、比较阅读《群英会》与《失街亭》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两篇文章加以比较。既可以是人物比较,也可以进行写法比较。

学生自读,然后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五分钟后,有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听课随想:虽是公开课,但这堂课非常随意、自然,没有老师特别精心的准确,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气氛,教师没有特别打足精神应对,学生既不特别紧张,也不特别兴奋,而是一往既往。让人觉得师生之间的理解特别容易,特别默契,许多环节都已成习惯,似乎只是平平常常讨论,却时有精彩之处闪现。)

生6:我觉得蒋干和马谡两人都很自大,而周瑜和司马懿则都将计就计。

.师追问:课文中最能体现蒋自大的是哪段?(教师用追问的形式指导学生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既有观点,又能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段、句子、词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生6:“愿凭三寸不烂之舌……”一段,显得蒋干极为自负。

师再问:蒋当时有没有考虑到说周瑜投降可能碰到的困难?学生会意一笑。

生7:我来找找两文的不同。《群英会》中吴方不像《失街亭》中的.蜀方那样内部闹矛盾。周瑜胸有成竹,一派大将风度。

生8:事后对待中计的态度,蜀方和魏方也不同。失街亭后,诸葛亮勇于自责,“三哭”,“吾之罪也”。而曹操心知中计,却不肯认输,蛮虚伪的。(许多学生轻声笑起来,气氛变得更轻快了。)

师:如果曹操当时认错,会怎么样呢?

生9:我觉得认错比较好。知错认错,将士会比较敬佩主帅。

师:诸葛亮、曹操二人的确有许多可比之处。如在用人方面,二人有何不同?

生10:曹操手下可用之材虽多,但曹操对他们并不了解。

师:诸葛亮倒是了解马谡的,但感情用事。

生11:我觉得诸葛亮感情比较细腻。

师:曹操为什么会中计,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

生12:曹操对二降将原本就不信任。师追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前面的设计比较大气,教师试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的能力,但从上面两三问看,教师主导课堂的习惯又占上风。问题渐趋琐碎,思维之路渐行渐窄。)

生12:……是“汝等不用心”。

师:撇开小说,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个什么人?

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师:他对人才什么态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他是求贤若渴的。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是有距离的。

三、评价《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投影:毛宗岗评《三国演义》

师:曹操在小说中为什么变成奸雄?他

的才略都变成了狡猾、残忍。这与作者有关。《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它首先是小说。作者的感情倾向于刘备诸葛亮。他以刘为正统汉室,“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

师问: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有什么可比?

生13:作者把诸葛亮神化了,“多智而近妖”。而曹操被写得太奸了。作者塑造人物较夸张。

师:两文的两个将领能否比较,周瑜和诸葛亮?

生14:我发现一个规律。《三国演义》中只有诸葛亮不在场时才表现周瑜的聪明才智。其实周瑜也是料事如神,精心策划的。

师:《失街亭》对诸葛亮着墨不多,但赤壁之战许多笔墨都花在周瑜身上。苏轼《赤壁怀古》中是如何

描写周瑜的?

为什么课文要花大量笔墨写周瑜?

生15:还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种种精彩表现,这一切,诸葛亮都料到了。可见,写周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

师: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16:对比和烘托。水涨船高。

周瑜在临死之前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就是证明。

师:文中的周瑜潇洒、聪明,但还有一个特点……

生(齐答):气量较小,且处处针对诸葛亮。

师:两文都是通过什么手法刻划人物的?比如比如《群英会》中有多处语言、神态描写。

生17:周瑜的笑(前后写了几次?)写到六次。

师:除了刻划周瑜,还有对蒋干的描写,蒋干一开始“昂然”,接着“愕然”,“惊愕不敢多言”,最后“面如土色”。

学生品读,体会人物刻划之妙。

师:《失街亭》是否也一样?

生18:《失街亭》中的“三笑三哭”很精彩。

师:这是白描手法。

师:文中还有对比和烘托手法吗?

生19:蒋干和周瑜处处有对比。

投影:周瑜诈睡……

师:以现代眼光来看,周瑜之计虽精妙,也有疏漏之处?在哪里?

生20:周瑜初见蒋干,就怀疑他来做说客,可见东吴方面应该有所防备。

生21:信照学理是不可能放在桌上的。信封上写着“蔡瑁、张允谨封”更无必要。

师:如果蒋干稍作分析,即可发现破绽。但他大喜之下,毫无怀疑,可见求功心切。

下课铃响。下课。

板书:人物描写

续写街亭之战以后的作文 篇8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国将军司马懿乘危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前一晚,司马懿非常高兴。

“皇上,这次我们又能打一场胜仗了!”司马懿举着酒杯对着皇帝说,“明天,我们就可以夺过西城!”

皇帝赞许地看着他:“好!我相信你!”

手下们纷纷弯腰鞠躬:“是,是。将军一定没问题的。”

司马懿想着明天要打仗,就稍稍喝了一点酒,便告退睡觉去了。

第二天一早,司马懿便带兵前往去西城的路上。

“不好了!”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冲进他的房间,“大人,大事不好了啊!司马懿正带兵前往我西城!”

“什么?”诸葛亮翻身坐起,心如乱麻。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五千人军队。五千军队里有一半也运粮食去了,只剩下两千五百人。这么点人怎么打仗?

不过他很快平静了下来,坐在床上默默地思考。突然心生一计,嘴角不经意间泛出了笑。

“来人!”他叫了一声。

“在!”一个仆人从门外走进。

“去拿一把古琴,架在望敌楼上。”诸葛亮轻声说道。

“啊?”下人一时慌了,“可是,大人,现在最重要的是招兵打仗啊!”

“我自有办法,快去吧。”诸葛亮看了他一眼,拂袖而去。

下人一头雾水地去准备了。

少顷,诸葛亮带着两个小书童来到望敌楼上坐下。下人抬来琴放在诸葛亮面前的.桌子上。

“把城门打开吧。”诸葛亮燃起一炷香。

下人一惊,“可……可是大人,我们还没有军队啊!”

“打开吧,顺便把城门外扫干净。”诸葛亮抚琴。

下人不得不顺从:“是。”

司马懿正浩浩荡荡地赶往西城。

“禀报将军!”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西城不敢进,便回来报告。“诸葛亮把城门大开,还端坐在望敌楼上弹琴,气势不得不小看啊。”

司马懿听后哈哈大笑,“那怎么可能?我去听听。”他命令三军停下,自己驾马前去查看。

离西城还有一段距离,司马懿就听到了如潺潺流水般婉转悠扬的琴声。

“这琴声这么悠闲,不像是要打仗啊。”他看着打开的城门,老百姓们若无其事地扫着灰尘。

“不好,一定有埋伏!”司马懿喝令撤军。

上一篇:徽菜餐馆广告语下一篇:抓好移民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