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2024-10-15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共13篇)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篇1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教学反思

同心路初级中学 王慧君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第八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第一节内容,我的教学思路是本节课涉及的动植物类群较多,知识容量大,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以及能力训练,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以导学提纲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的一般方法,并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导入我是根据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集市商品的分类摆放,自然的引入本节的课题,接着让学生先自学解决学案上的问题,然后小组组内互助,对组内仍有疑问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全班的交流讨论,我适时进行指导点拨。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探究学习,我按照课本安排的顺序,分别进行“植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的小组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都有意识的把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自由的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的去观察、分析、发现、交流,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启发、诱导、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后能力测试中,利用学生掌握的生物分类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业是实践性的,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调查学校的植物,并进行分类。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不是太好,一是导入,虽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导入,但是有点繁琐,用时过多,如果语言再精炼些就更好了;二是学案的设计有待于改进和提高,问题的设计过多,我设计的问题本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出低起点、小跨度、上台阶的特点,但是真正设计出来的就不尽人意;三是课堂时间的安排不合理,除了导入耽误了时间外,主要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估计过高,我原以为学生生活在农村,应该对农作物的形态结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可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很多学生对农作物还很陌生,当我问到玉米和花生是什么根时,学生一脸茫然,后来想想也有情可原,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都娇生惯养,有几个家长舍得让孩子干农活?!备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维方式,这样导致我设置问题时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只是自己一厢情愿地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问题的设置,情境的创设不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由于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够充分,耽误了不少时间;四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时效性差,主要表现为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发表见解,而是只作为旁观者聆听,自信心差,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过分依赖其他同学,汇报过程中互相依赖,只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等,学生参与的深度有待于提高。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篇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 是生物学科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 它的教学理应受到充分的关注。一直以来很多教师主要还是单纯地讲授这些概念, 忽视了分析这些概念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索然无味、厌学生物的现象。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愉快地获得清晰、准确的生物学概念, 是每一个生物教师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

二、研究步骤

1. 第一阶段:

问卷调查阶段。在这一阶段, 从学生概念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概念的接受方式、教师对概念的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着手制定调查问卷。

2. 第二阶段:

实践分析教师同课异构案例及理论探究阶段。此阶段为此次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教师之间进行同课异构, 探究不同教师以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概念教学, 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当堂检测, 并在课后认真反思, 集中交流。

3. 第三阶段:

文献整理阶段、成功展望阶段。此阶段研究调查问卷、教师教学的情况分析和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等, 研究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及效果, 并进行集中交流, 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撰写论文, 形成可行性理论依据, 以便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参照实施。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1. 问卷调查法:

从课题研究方向入手, 设计调查问卷, 从学生的概念学习误区、教师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2.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搜集在概念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献, 大体了解师生在概念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分析并提炼出与本次微型课题研究相关的信息。

3. 实践研究法:

通过教师的同课异构, 对某一概念较多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探究教师的各种概念教学模式, 是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 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设计的问题能否有效地深化概念, 对于具体的概念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等。

四、研究成效

结合新课程理念, 在生物概念教学中, 通常采用以下策略会取得较好效果。

1. 运用生物科学发展史。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概念的提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来源于许多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探究。例如, 激素的概念,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激素的发现史, 从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巴甫洛夫等在不同年代通过多组实验逐渐得出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一种化学调节物质的结论。这段科学史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激素的本质, 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

2. 深入剖析概念。

教师要善于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和要素对概念进行剖析、分解。比如种群和物种这两个概念, “种群”的构成要素有三个: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物种”的构成要素有三个:自然状态、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教师围绕概念本质做文章,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3. 运用生活实例。

高中阶段的不少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 经验丰富的教师善于利用情境教学,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入概念。在介绍ATP概念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要购买一件文具, 如果拿大额支票去购买很不方便, 必须兑换成小额的人民币。这里的“大额支票”我们可以看做糖类等, “小额人民币”可以看做是ATP, 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理解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作用。

4. 展开对比。

在中学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从字面上看也许仅仅一字之差, 但本质含义相差甚远, 因此教学中去精心辨析、比较, 不失为一种好的概念教学手段。比如: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自交与测交、杂合体与纯合体、生长素与生长激素, 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这些概念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从而能够区分这些核心概念的内涵及本质。

5. 利用概念图等。

教师运用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工具进行教学, 可以将众多概念的内在联系直观地加以展示和区别。概念图能使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概括化、系统化、网络化。比如在细胞的分类、DNA和RNA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等概念教学时构建概念图, 能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 有利于生物学科素养的提高。

五、研究反思与总结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57—01

一、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本土课程资源

我校地处农村,吸烟者远比城市多。因而在学习《吸烟危害人体健康》一节时,笔者把全年级学生以自然村为单位分为7组,进行了两项社会调查:一是近五年本村死于癌症的人数及其中有吸烟史的人数;二是本村老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数及其中有吸烟史的人数。然后在课堂上汇总并算出比率。结果发现,我镇死于胃癌、肺癌的比率较高,其中有吸烟史者高达80%;患“慢支”人中,85%都有吸烟史。通过学生的合作调查、统计分析,有吸烟习气的同学不但表示自己要坚决戒烟,还愿意说服长辈戒烟,使他们健康长寿。这些本土课程资源,不但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而且对于提高个人、家庭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实现教育理想、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的本土资源

针对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等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原因,结合《生物与环境》等课文内容及本地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调查表,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完成。

笔者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完成调查表后,提出问题:(1)我国现已加入WTO,本地的这些农产品能进入国际市场吗?(2)我们的农村经济还能持续快速发展吗?(3)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应该怎样为保护环境、振兴本地经济作贡献呢?最后再据此要求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小论文互相交流。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振兴农村经济的课程资源

在本地,我们主要采用嫁接技术栽培反季节的茄子、黄瓜等。所以在学习《无性生殖》一节前,笔者就提出问题:茄子、苹果树怎样嫁接成活率高?关键是什么?并请每位同学上课时带一较粗的苹果枝条(代砧木)和一较细的苹果枝条(代接穗)及刀片、枝剪、胶带等器材。教师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先做枝接实验,后在粗枝条上做芽接实验。最后讨论得出嫁接的关键:要确保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双方的形成层分裂出来的新细胞才能较好地愈合在一起,提高成活率。为了让同学们牢固掌握此项技术,本人还指导他们在学校的苹果树上做了一次嫁接实验。还有同学提出问题:“温室茄子为什么要嫁接呢?”笔者再进一步补充:嫁接是接穗接到砧木上组成新个体,可充分发挥接穗、砧木二者的优良性状以弥补不足,达到抗病、优质、高产的目的。我县常用的砧木为野生茄科植物“托鲁巴姆”、“CRP”,它们具有根系发达、长势旺、抗病性强等特点,接穗具有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用来嫁接可谓是“黄金搭档”。

四、感悟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篇4

二、 重点和能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动植物类群的挂图。学生:小组为单位,去书店看看各种书籍是怎样摆放的。 四、 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 --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篇5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其心理应该是健康的。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找准教材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科学课、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

一、科学课教学中对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认为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要找准教材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得是否准确,直接涉及到学生学习和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强化了一个措施,就是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根据探索的成功与否,及时掌握学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波动及其变化。对学生之间的争论,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及时进行反馈评价,通过神态、语言、暗示性的动作等激励手段,学生消除了种种顾虑,探究热情高,心理压力小。尽管有时的探索找不到结论或没有正确的结论,但我们看重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了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例如我们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先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凸透镜的特点,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我们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利用实验进行探索,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既了解了凸透镜可以成像,还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实验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学习“矿产”这部分内容时,结合我县是产煤大县的自然条件,让学生就“煤炭的形成、开采、运输、应用等”展开调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煤炭的深加工、煤炭开采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进行了观察、走访调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通过课外学习活动的延伸,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实践能力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我能行”的自信意识在学生心中逐步树立起来。

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生的紧张、压力感在逐步消除,少数心理健康轻度存在问题的学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矫正。

二、科学课教学中,坚持课内外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天文、地质、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科学性很强。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科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在一块,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有效的。

在教学中,结合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一位后进学生在学习了“凸透镜”后,自己动手做了一架简易照相机,同学们对这位学生非常佩服。我抓住了这次机会,组织学生开展了“学会称赞别人”和“同学们心目中的我”讨论活动。平时做简易照相机的这位学生由于学习后进,很难受到别人的表扬。在这次活动中,我抓住时机,让同学们说说这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的说:他爱劳动,经常擦黑板、扫地,不怕脏,不怕累。有的说:他心灵手巧,学习了凸透镜后能自己动手制作照相机等,同学们说出了他的不少优点。接着,我让这位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他说:“同学们表扬我,我很高兴,也感到惭愧。我有时不能遵守纪律,学习成绩较差,有很多表现不好的地方,我今后一定要改正。”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同学们消除了自卑心理,明白了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能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课外,我让学生讨论“找到自己的不足”、“怎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等问题。通过这些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心胸变得开阔了,能与自己周围的同学、邻居融洽地相处,自信心不断增强,每天都有笑脸,每天都有一个快乐的心境。

在一次自然知识竞赛活动中,一位平时成绩平平的学生获了奖,而几名优生却没有获奖。我在给这位获奖的学生颁发奖品时,发现那几名优生情绪不高,我知道他们心里想得是:我是好学生,我没有获奖,偏偏让成绩平平的王强获了奖,感到不服气。此时,我向学生讲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吊孝”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周瑜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最后得出了嫉妒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它能严重损害朋友、同事、同学之间的友谊,会阻碍同学之间相互了解、互相学习,同时也会影响自己的进步。同学之间应该真诚、友好,为他人的成功而骄傲,为他人的失败而痛惜。最后,我让那位获奖的学生谈了他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那位学生说他最近看了一套宇宙方面的少儿科普读物,竞赛中有几道题的答案他就是从科普书中知道的。这时我向全班学生说:课外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课外学习的途径、渠道很多,每一个成功者成绩的取得和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接着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那几位学习好的学生当场就说:今后我们也要多利用课余时间多看科普书籍,增长课外知识。这些活动的开展,使部分学生心中隐含的嫉妒心消除了。我感到抓住时机适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上述系列活动的开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变得不再自卑、不再焦虑、不再孤独、不再嫉妒,而是开朗、愉快,对每天的学习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关心,没有嘲笑、讥讽,在团结愉悦的氛围中不断进步,不断向前发展。在教学中,坚持课内外结合,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其心理应该是健康的。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在科学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探索科学课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特的教学形式。

在每一节课中我们都要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这个大方向,并以这节课所涉及到的科学学科知识为载体来进行,不是为某种创新而思维,而是为研究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来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注意到创新即见自己或他人所未见、想自己或他人所未想、做自己或他人所未做。认识一个事物,多角度去观察,认识一个道理,多角度去质疑,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能不能变成那样。就是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象开去,发散开去,这样逐步养成学生的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后,有的学生突发奇想,提出蚂蚁可以负重自己体重几十倍的物体,把蚂蚁身上的这种“奇异负重”物质找出来,让举重运动员服下去,就可以创造出“超级世界记录”。学生在学习了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和海参遇到敌人可以吐掉自己的内脏的特点后,有的学生想象说: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海参吐掉内脏仍然可活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们人类也具备了这种功能,那么现在的器官移植就会变为器官再生,有多少人可以免除痛苦,有多少人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那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对于学生的一闪之念,我们不是一笑了之,而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敢于去想。他们今天想到的,今天不会变成现实,但明天就可能美梦成真。

在教学中,我们把观察与发现、想象与创造作为问题的重点,把基础性、多维性、开放性作为提出问题的原则,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求得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讲矿产的知识,向学生提出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今天的各种资源数量都是有限的,有一天矿产资源被我们挖掘完了,那时人们怎么办?有些地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处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再如学习了眼睛的科学知识后,向学生提出:在电视、电脑成为人们生活中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我们应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在学习了太阳和宇宙等知识后,提出你认为人们能否移居到其它星球上去居住?等等。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指出质疑的渠道,让学生对前人已有的结论质疑;对教材体系中所涉及到的某些疑问质疑;对老师的教学活动质疑;对自身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质疑。我们不强调质疑会产生怎样有质量的学习成果,而是把问题放在质疑本身,即让学生学会生疑、贵在有疑、找到途径去解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在“无限宇宙”一课中,对于宇宙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专门举办了一次辩论课,课上学生用收集来的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有的说:宇宙也许是有限的,只是我们现在的射电望远镜观察范围有限,没有看到宇宙的全部。有的说: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从宇宙的起源和人们观察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宇宙在不断扩张,应该是无限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知识,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针对有的学生不敢发问或不会发问这一环节,我们在对实验班的教学中采用了教师有意的设置疑点和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的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这几点出发,我们初步探索出了——找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开展活动的时机;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创新精神为常规目标;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心理卫生》、《小学生心理咨询》、《小学生心理诊断》陈永胜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2、《心灵时代》王极盛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9月。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篇6

摘要:学困生问题是困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通过体语暗示、声音暗示和言语暗示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暗示,是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教师心理暗示学困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学

学困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也是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严峻挑战,“英语学困生”指的是英语学习兴趣不浓,思维能力弱,成绩落后,对英语学习抱有消极态度的学生。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们不能回避他们的存在,更不能排斥他们,必须寻找有效的教育转化他们的对策。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我们应把提高学困生的英语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起点,转变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给予不同的引导。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作为主要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建立自信,不断进步。

一、暗示的概念及教师心理暗示的含义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释放的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作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暗示可分为言语暗示和非言语暗示。

教师心理暗示是指教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性行为将对学生的`赞许、期望、信任等方面的信息在学生毫无觉察的前提下传递给他们,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改变学心态度、降低焦虑程度等),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如: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成绩等)。

二、中学英语课堂中进行教师心理暗示重要性

英语课堂教学是实现英语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英语教学的现状看,课堂上沉闷、刻板、僵化、灌输的教学方式依然大量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抹杀了英语这一学科自身具有的吸引力,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压抑,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低下,成为英语学困生。但是这些学生又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英语成绩的好坏对其前途的影响是多么重大。这种内心的矛盾很容易引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情绪大起大落,产生焦虑、自卑、烦燥、逆反和厌学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从而形成严重的英语学习障碍。为了排除这样一些障碍,英语教学就需教师运用心理暗示这一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三、中学英语教师实施心理暗示应注意的事项

a)确立中学英语教师的权威性要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里所指的权威,是指经一定时间验证后获得人们尊敬而产生的信任感。中学英语教师作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要在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由于“权威效应”在暗示中的重要作用,暗示信息一旦打上权威的烙印,就容易引起崇拜者的敏感反应,从而有利于增强暗示信息的穿透力和有效性。

b)充分尊重和信任学困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兴趣产生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对于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尤其如此。当英语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平等的情感信息时,相信学生会逐渐自信起来,不怕出错,乐于学习英语,并开口说英语。

c)教师要公平对待好生和学困生,即不“偏心”英语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和自尊心,渴望进步。他们对于自己的表现相当清楚,可说是特别有自知之明;同时他们也是感情非常脆弱的一个群体,极易受到伤害。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平等对待学习者,让后进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英语教师的尊重,对教师具有充分的信赖和期望,从而乐于亲近教师,易于接受英语教师的暗示,从暗示信息中获得启示,受到感染,能积极主动学习英语。

d)真诚地赞美学困生,切忌夸张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很多中学英语教师采用言语暗示,即鼓励与赞美。赏识教育告诉我们鼓励与赞美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但鼓励与赞美应当适度,要真诚,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否则会降低可信度。 四、教师心理暗示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1.体语暗示(bodylanguage)

体语也称身势,是指身体动作来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它包括人的眼神、表情、手势、体态等。体语暗示就是巧用身体语言,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问,特别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要及时观察后进生的反应,及时用眼神传递老师对他的信任、期待,鼓励学困生积极回答问题,而后要注意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如:教师赞许的目光,这会鼓励后进生再接再励;学生精力分散走了神儿,教师可用皱眉、凝视等以示提醒。

举止、神态是教师暗示的重要手段。肯定学生的行为时可以点点头,对后进生的成绩、行为的肯定可以竖起大拇指;鼓励爱护某个学生时,教师可以亲昵地拍拍他的肩,摸摸他们的头,特别是对学困生,这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同样爱他们重视他们;活跃课堂气氛,则更是教师施展表情暗示的良机。一个“鬼脸”,一个孩子气的动作,都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2.声音暗示(soundsuggestion)

这里主要是指利用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来暗示。它既可以辅助言语的表达,又能使语句准确、生动。声音暗示就是利用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和节奏的快慢缓急、语音的高低轻重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作为暗示手段来进行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英语课产生兴趣。如:在英语课堂上讲解一般性的知识面点时,教师可适当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用升降调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涉及到故事或情节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可通过节奏的调整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节奏加快能增强故事的紧凑性,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仿佛置身其中,放缓节奏,缓解紧张情绪,给学生时间思考。同时注意上课时,教师的声调不能过高,过高的声调会给学生一种强制接受的感觉,使学生听课时产生抵制情绪,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本来对英语兴趣不大,一点点刺激因素就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情绪,只有声调适中,教师所授的知识才能更易为学生所接爱,深入学生内心。

3.言语暗示(speechsuggestion)

言语暗示是通过言语的形式,将暗示的信息传达给受暗示者,从而产生影响作用。这里谈的言语暗示当然是指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后进生进行言语暗示。针对学困生这么一个感情非常脆弱,又极易受到伤害的群体,教师的言语就显得特别重要,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表扬、鼓励学生;点名批评学生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让学生联想――老师不喜欢我,从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师不要点名批评后进生。如:在讲评作业时,不要用点名批评的方式批评作业做得不好的学生,教师批评学生时不点名,给学生心理上的前进动力,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表扬鼓励学困生,如:用kind这一词造句,WangMingisakindboywhoisalwaysreadytohelpothers.(王明是个善良男孩子,他总是帮助别人。)通过这个句子,既学习了知识点,又表扬了王明这个学困学生,使这个学生体会到老师在关注他,老师喜欢他,从而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授的英语课。

实验一:个案实验,时间为一年,实验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男生。实验前在班上英语成绩中下,并有放弃英语科学习的想法,上课不专心,或在课堂上睡觉。本人先通过眼神、表情、手势、体态等体语和言语等给予该生一定的心理暗示,让受试者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喜爱、信任和期待,感受到英语老师没有放弃自已,从而端正自己的英语学习态度。一次英语课上,教学内容涉及到校运会,该男生正在昏昏欲睡,本人针对该生是班上的体育健将,于是面向全班提问:“Whowinsthemen’s200minschoolsportsmeet?”实验二:对比实验,时间为期一年,实验对象为一组初二年级英语学困生。而对实验组不断地给予体态、声音、言语暗示,一年后,英语成绩与其对照组差距明显拉大,实验组平均成绩提高近20分。

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7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准则, 因此, 教师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中国伟大的古代文明, 而且要赞颂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 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时, 要结合课文内容如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绪论课等等, 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产生爱国情怀。例如, 教师在生物课学习伊始, 就可以介绍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 这部巨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因为它不仅是药物学专著, 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 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本草纲目》被译成十几种文字, 对中国生物学乃至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代, 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 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 解决了很多国家的粮荒问题;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 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 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有选择地介绍, 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祖国的伟大。

生物教师要注意的是, 在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不宜占用太长的时间, 教师也不要耗费口舌讲个没完, 把生物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不好了。因此, 教师要掌握好尺度, 选择合适的爱国主义材料, 结合学生实际, 进行有效的讲解。只要各方面注意好, 简单的几句话, 也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学生实际, 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思想上的苦恼等等, 只有了解学生, 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 才能对症下药, 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也就能取得成效。比如, 学生根本不重视生物学习, 这时教师就得分析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学生不准备升学, 在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到社会上闯荡、打工挣钱, 他们认为学不学生物都一样, 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影响;另一方面, 即使大部分准备升高中考大学的学生对生物也不重视, 因为生物是副科, 所占分量并不重, 努力学习对自己的升学也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大影响, 所以也不好好听课学习。教师在摸清了学生的想法后, 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对于不升学的学生, 就要从生活实际的例子出发, 讲清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对于升学的学生, 就要讲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交错渗透的紧密联系,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打破阻碍, 重视生物学习, 真正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

另外,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比如学习植物知识时, 教师要介绍植物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植树造林、爱护树木;学习动物时, 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要爱护动物, 不能滥捕滥杀;学习生态系统时, 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呼吁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卫地球未来的意识, 等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德育教育, 使学生不会产生抵制的情绪, 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思想教育。

三、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时期,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 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教学, 去讲解知识点, 去分析学生的观点,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看到教材的思想性, 并且自己逐渐形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 由低等到高等, 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 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 由低级——高级;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从生物的物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找出物质运动原理;遗传和变异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而细菌、真菌、病毒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我们就知道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 水分吸收与散失, 无机盐吸收与利用,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 我们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会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初步形成了比较正确的世界观, 可以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正确思想,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奋斗、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篇8

一、创设美的意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枯燥”为“趣味”。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语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能有效的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去年我在暑期培训时,观摩了一位生物教师教学“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他播放了一段电影《可可西里》的视频,伴随着优美而哀伤的旋律,一幅幅藏羚羊被血腥屠杀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音乐声停止,教师低沉的声音响起“在你欣赏影片的时候,可能又有一只藏羚羊被捕杀,我们能做什么?”——由此引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题。整节课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表现出对保护生态系统的极大热情。这一融合艺术美、语言美的课堂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各种课堂活动中去,美的意境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自觉思考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准确的语言,严密合理的板书、兼顾科学性和美感教学媒体的选择,合理地演示和运用精美直观的教具和挂图、生动形象的模型和标本、先进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美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激发饱满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心灵美和外表美的初步统一。

制作精美的动植物标本,教师诗情画意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板画、设计美观的板书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美,以其直观的特点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弘扬崇高美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融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懂得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理解生命之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情。例如动物的羊儿跪乳,鸟儿反哺等,生物在生命历程中的点滴都值得人类学习和思考。在教学中很多生物学家追求真理,顽强拼搏,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动人故事,也可以作为思想教育的素材。例如: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造的高产杂交稻,从此解决了我国12亿人的温饱问题;达尔文从一个虔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推翻“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在科学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都体现出科学家的高尚美德,同时启示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才能获得成功,心灵美对每个人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素材,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形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升华,审美素质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四、充实学生审美实践经验,表现美创造美

生物学还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发挥生物教学实践性强的优势,能充实学生审美实践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展示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些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1)野外实习:老师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野外采集标本,或观察动植物的栖息场所和生活习性,或做生态调查,让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充分领略自然美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启发他们把美的感受升华成创造美的灵感;2)制作标本: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以 “把美留住”。学生把色彩各异,造型奇特的各种蝴蝶成标本,并运用分类学知识将它们整装成盒,陈列展出,这既丰富了学生昆虫学知识,又是让他们实现了美的再创造;3)补充课外实验:利用生物兴趣小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补充实验,例如生物讲到营养生殖时,指导学生对仙人掌进行嫁接实验,让仙人掌上长出白色黄色,或粉色的“蓓蕾”,使学生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还获得创造美和收获美的喜悦。讲到生态学知识时,组织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实践活动,栽种树木,给树木修剪整枝,管理苗圃等,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创造热情;4)设计制作简单工艺品:指导学生将绿色又叶脉清晰的桂花树叶加工、处理和染色后,制作成各色各样的叶脉书签,学生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生物美和艺术融合起来,充分展示出来。

作为生物老师,我们还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精心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美育,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生物美,开掘心灵美,,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进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篇9

4.2 探矿阶段与地质可靠程度的关系前文也提到了,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四类: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同矿产探矿的.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相互对应。而探矿和考考成都一脉相承,首先,地质工作者会对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预查,预查的目的就是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初步的预测,接着,会对各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普查,普查完成之后就进一步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推断,然后在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详查,详查就可以获得控制的矿产储量,最后,在实地进行地质勘探,确定最终探明的储量。

4.3 可行性评价与地质探矿的关系在探矿过程中,可行性评价与探矿工作相互之间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可行性评价与地质探矿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地区的地质矿产到底有没有开采的价值。首先,地质探矿的目的就是基本的探明一个地区的矿产储量,然后在完成对这些储量所处环境的了解,接着就对这些矿产储量进行可开采可行性评价,看看这些已经探明的储量里到底有多少经济价值,多少不具备开采价值,多少是在未来技术问题实现了的可以进行开采的。

4.4 储量评审与矿权评估的关系储试评审是通过组织地质、选矿、采矿、和经济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探矿所获的储址和储量进行集体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其矿产的可靠性。评审的目的一方面是判定矿产的可开采属性,但是实际中大部分储量评审的目的是确定矿产的可开采属性之后,这部分矿产权计划转让或者卖卖。因此,矿权评估相比较可行性分析更加细致,需要具体的计算矿产的价值到底有多少,计算开采的成本,确保矿产的转让价格的公平合理。

★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总结

★ 广西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 对标管理提升实施方案

★ 对下属管理不严检讨书

★ 对管理班集体的建议

★ 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 对幼儿园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 战略管理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运用对联进行历史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10

崔静

一直以来都想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一些,也曾有过一些尝试,但未能深入和坚持,以至于虎头蛇尾,没有真正的收获。前几日在教授中国近代史中的“洋务运动”一节时,我想,如何才能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有效识记基础知识呢?联系到以前曾经作过的尝试,我决定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对联的方式,以求得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和对重点内容的总结、识记。

洋务运动的内容以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节内容中的重点,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学生往往存在着将内容与评价分割开来,死记内容与评价,而不是相互联系理解识记。我在教学中采用对联的方式将二者结合到一起,编写了以下一副对联:

上联:兴军工,图自强,制内难御外

下联:办民企,求国富,肥私不丰公

横批:中体西用

此对联中明确了洋务运动的两项内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及近代民用工业,同时又联系到其失败的结果,即不可能使中国求强求富,并在横批中点明了洋务运动的特征及其失败的根源——不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体制,只在表面上学习西方的科技军事。

有了这样的一个范例,后面就可以大胆地发挥学生的才能了,要知道学生们是最喜欢表现自己的。于是我将编写其它内容的对联交给学生来做。采用出上联对下联或者师生共同完成上联再由大家对下联的方式完成。总结大家的成果,我选出了这样的对联:

上联:建海军,保海防,终结甲午失败果

下联:创新校,育新人,却成戊戌革新力

横批:种豆得瓜

此副对联列出了洋务运动另两项内容,即创建近代海军和培养新式人才,并且强调了最终的结果:一是由于不改变落后制度即使有了新式军队也无法取得战争胜利;二是洋务运动也有它的积极一面,它在客观上培养了民主革命的积极力量。

人物及贡献往往是学生最烦记的内容,洋务运动涉及人物较多,企业较多,很容易使学生混淆。这个问题也可以用对联来解决。以下这两组对联就很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到了一起:

第一组:

上联:曾以洋务欲达国藩

下联:李凭海军妄图章鸿

第二组:

上联:左宗棠兴福州船政风云 下联:张之洞举汉口棉纺旗帜

尝试生物学科探究性教学 篇11

山东文登市教研中心 荣凤志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而以能力立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1.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新课程不同模块中都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糖类和脂肪从植物中获得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而蛋白质在动植物中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糖类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的果实;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

除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要学会去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如“你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通过实验对我们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问题中重视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

能提出很多问题。

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它们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对这个问题,我不是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两者发生的条件、场所、能量的转变、储存或释放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共同归纳出:光合作用发生的前提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可见的太阳光,需要叶绿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只能发生在绿色植物中。而呼吸作用发生的前提是需要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有关的酶进行催化,可以发生在所有生物体中;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能量释放出来后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生命活动直接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不能把两者看成简单的逆转。在“生殖和发育”中,学生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双胞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双胞胎是同一性别的,而有的却是龙凤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教师就不能自己一个劲地“竹筒倒豆子”,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不能当堂解决的,则提供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相互讨论,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结论,会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无法

估计的。

3.在调查中体现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之一,在学习生物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生物科学技术的信息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介绍,必然是空洞无味的,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而新课程教材中的一些栏目就是为进行探究提供资料。如把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作为一个主题,让学生收集信息:教师首先强调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便开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应该说,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写出报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写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实,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或见解等等。学生在阅读了相关文章后,经过讨论、分析,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报告的交流和评价:报告完成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陈述,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由报告人进行答辩;在报告的交流和评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非常活跃。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的报告就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库,学生在调查中获得了对学科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加深了对新问题的认识。在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篇12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柳州市第四十五中学 石建东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摘要】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营造“高效低耗”、“高产高出”的教育教学氛围,本文着眼于注重直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其他方面知识的联系以及注重对课堂的自我评价和课后的反思四个方面,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做了“有效性”的尝试。

【关键词】有效教学 直观教学方法 探究性活动 自我评价 课后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随着社会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教改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相应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转变。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尝试的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以及反思,与各位共同探讨。

1、注重直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

具有大量的图片、同时在图片后设置有探究性问题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图片和探究性问题可以将学生引入一种学习情景,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集中于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上,从而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以教材上的图片为知识源点来进行讲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挂图、实物、模型以及视频等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所学习的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例如:在讲“种子结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实物(学生携带其他植物的种子也是允许,这样可 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带入课堂,自己观察并区别两类种子结构的差别,然后教师出示种子结构挂图,或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结构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并利用有声视频演示种子的萌发过程,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形成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

在教授生物学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起到其他方法所无法起到的效能。例如:在讲《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时,首先教师进行拆装显微镜的示范,在示范的同时,介绍显微镜各部分作用,以便让学生掌握显微镜具体是有哪些部分构成,以及它们的功能。然后,播放如何使用显微镜的视频。最后,让学生对照视频自己练习,在这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纠错、个别指导。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正确的显微镜使用方法,避免形成错误的使用习惯。

2、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标准》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实践和技能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时,在调查之前,教师可从具体事例入手(如调查本班同学的体重等等),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怎样开展调查,使学生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在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时,教师把组分好,要求每一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调查完成后,以组为单位自主完成调查表和调查报告。调查评价分两方面,一是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时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评分;二是教师针对调查表和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评语和等级。针对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日常经验中提出探究性问题;②教师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3、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其他方面知识的联系

加强生物与社会、科技的联系。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科技、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科技促进生物科学的发展。例如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章中有“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的内容,学生根据现在校园的状况,自己设计绿化方案。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树立起知识与科技和社会联系的观点。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物理、化学和数学紧密联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时,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有什么作用?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先告诉学生用氢氧化钠溶液起对照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在整个实验折中所起的作用。

加强生物学科内部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生物学科教材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多而零散、相对比较简单、系统性较差、章节跨度比较大、适合学生自我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些特点虽然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但是也同时增加了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难度。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充分联系已学习过的知识,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已学习过的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体会生物学科的系统性,最终达到对所学过知识的内化。

4、注重对课堂的自我评价和课后的反思

“课堂” 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注重学生课堂的动态表现和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促使教学有效改进,使学生成为有效教学的“主体”;而课后思考与教学后记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能持续有效教学的保证;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反思和评价则是通过对上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效果打基础。所以说教师的反思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能够给有效教学注入了“活性酶”。这就是教学思考和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包括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之后——原因。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篇13

本溪市13中学 马逸云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为:创设问题→(课题)→理论探究(假说)→实验探究(佐证)→科学推断(结论)→迁移拓展(应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生物学的每一步发展总是和一系列著名的经典实验联系在一起。有鉴于此,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以实验证实或证伪假说猜想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把实验作为启发兴趣、探索问题、阐述内容、解释原因、归纳总结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引导学生根据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和实验事实,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持久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规范并富有探索性的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极大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实验的探究性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是思维运行的动力和催化剂。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当前探讨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而又亟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可以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难易适度”,既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又含有需要经过分析、探索、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才能得出结论的未知成分。显然,这种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要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处理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思维价值。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生物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提出探究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探究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自觉性,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范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时,实验探索如下:

实验(1):把大蒜根尖放入亚甲基蓝溶液中,观察根的颜色变化,根被染成蓝色(另取与根相同数量的大头针做对照)。

实验(2):把染色的根分为两等份,分别浸入CaCl2溶液和蒸馏水中,观察根的颜色变化,浸入CaCl2 溶液中的根褪色,溶液变蓝,浸入蒸馏水中颜色不变。

问:为什么用根尖作实验材料?为什么用亚甲基蓝溶液而不用无色溶液(便于肉眼观察)?根被染成蓝色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蒸馏水作为对照?浸入CaCl2溶液中的根为什么变白了?CaCl2溶液为什么呈蓝色?从实验(1)(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在以上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是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使实验现象鲜明、直观、讨论气氛宽松、热烈,为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脑力激荡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在未知领域自由驰骋、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思维的不断发散和收敛中走向创造、使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素养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得以提高。设置假说佐证、凸显实验的探究性

假说佐证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做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在进行新知识情境探索性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多种可能的结论假说以刺激和保持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自主探究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信息数据、亲自去感受、探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可能的假设、进而设计佐证假说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要遵循(延迟判断)的原则、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维的空间。过程要展开、不要过早地给结论、使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判断、产生于经历必要的认识过程之后,推理要激活、不要呆板地找关系、说因果。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假说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接近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使实验探究面向真实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保证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构建和思维的均衡发展。

假说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假说的真理性还有待于实验的检验。通常构成假说的命题不能直接用实验证明、研究者要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导出新的结论,可检验命题、再设计实验证明之。佐证就是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实验手段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对假说进行验证以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对假说加以筛选、并进行演绎、推理、判断,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实验程序如下:

例如、上述“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探究实验、由于受离子跨膜运输具有选择性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交换吸附也具有选择性。“离子交换吸附具有选择性”这只是一个推测性的假设、但如何证明交换吸附是否具有选择性呢?学生利用大蒜根尖、亚甲基蓝溶液、蒸馏水以及其他无机盐溶液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上述假设推断,最后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不管是植物必需元素K+、NH4+、Ca2+、Fe3+还是植物非必需元素如Ag+、Pb2+都可以和根表面的离子发生交换吸附、所以交换吸附无选择性。如此训练一番、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引发结论拓展、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结论拓展是对知识规律的巩固和活化、是思维生长和发散、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下、及时发现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新“生长点”、提供一些有一定难度、综合程度较高或灵活运用知识点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如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对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方案、设计出新的探究实验方案。这样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及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得实验探究教学真正具有伸展性和开放性。对于学生设计的新的探究性实验方案、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评价、多对他们“引”和“帮”、以防止学生的探究漫无边际、无限发散。在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应给予评判引导、点拨思路、提示方向、极力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以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新知识得以巩固和迁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可作过多限制、更不应对其学习过程作任何“预置”的“圈套”或超前指路。

上一篇:月夜忆舍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下一篇:道里区2009年度信息技术(电化)教育工作市,区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