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文化(精选7篇)
同根文化 篇1
“同根同情,同心同行”
——从新疆地区的发展看党的民族政策
数理学院的新学期发展的所有新党员在6月19号的下午参加在数理学院320举行的一场有关“十八大精神”的报告——《“同根同情,同心同行”从新疆地区的发展看党的民族政策》。
报告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讲起,讲诉了为什么会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民族区域自治区,经历了怎么样的一个历程,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和现在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我国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到现在为止有五个自治区。但是报告主要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发展历程来看这么多年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优越的政策。
新疆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济上,工业产值,人均收入都比解放前翻了好几番;政治上,由于是本民族自治基本上处于和平和高度民主状态;文化上,让我们都感受到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笆马上催”的异域风情。还有很多关于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等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土面积庞大的国家,也因此全国各地方差异很大。所以多年来,我国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花了很大的功夫,而在十八大中更是对少数民族发展问题做了深刻的阐述。一言以蔽之,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报告结束,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得到了明确的回答。
(供稿:数理学院)
同根文化 篇2
一、以时间为纵轴 两岸位居两翼
内容架构是本著的一大亮点,每一章的层次设计以及各章之间紧密衔接,均体现出著者别出心裁的思考逻辑。
《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音乐研究》由绪论和八个章节组成。前六章多达二十节的篇幅之内容,以“英雄、开创篇”、“凄苦、柔美篇”、“执着、求索篇”和“多元、新潮篇”四个时期分别并重点诠释台湾闽南语歌曲之发展背景、音乐分析和审美意蕴,从“桃花泣血记”、“四月望雨”、“混血歌曲”、“闽南语新民谣”、“两岸闽南语比较”这些重要历史节点为切入点,透过两岸历史脉络之发展,将台湾岛内闽南文化历史研究、代表歌曲与名人名家赏析相结合,梳理贯通、深入研究,勾勒出一幅从古到今闽南语歌曲文化在台湾岛内发展的生动形象、图文并茂之历史声音画卷。
后七八章,共十节,站在大陆的视角探究20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后闽南语歌曲之音乐现象,以富有代表性的基督教闽南语歌曲、第一首闽南语流行歌曲等实例为研究内容。最后一章采用对比探微之方式,将前文所论述的台湾地区闽南歌曲与大陆地区闽南语歌曲文化现象、赛事活动等进行对比,找到相似点、差异性,并且著者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展望,全书的内容得到充分的升华与诠释。
二、历史与记忆的互动
闽南语歌曲是本著的主要研究对象。将闽南语歌曲分为两条脉络:台湾的历史文献梳理、大陆的历史发展轨迹。之所以将台湾的脉络放在前,是因为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文化之发展比大陆早了半个多世纪,其论述之资料文献与精神内涵也较之出类拔萃、独具特色。两岸有诸多闽南语(创作)歌曲,可以勾起、拉动两岸人民之时代记忆,例如《望春风》《爱拼才会赢》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闽南歌曲。台湾的历史一路艰辛,中华文化、日本皇民文化、闽南文化杂糅相济,其中著者在书中探究了诸多关于在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台湾历史与歌曲之间的记忆互动与构建。譬如,日据时期的台湾,由于民众对于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感与厌恶,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加以与日本政府“暗中对抗”,怀着“唤醒台湾民众政治觉醒、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之热切心理,台湾在地音乐家开始创作一系列闽南语流行歌曲,其中台湾的第一首闽南语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记》,以“台胞泣血泪”之弱势文化身份登场,包括其后邓雨贤先生创作的系列歌曲《四月望雨》《四季红》等在台湾社会里引起共鸣、广泛流传并迅速占领市场,“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音乐之风盛行全岛,其深入人心的根本来自殖民强权下民众的反殖民统治意识的苏醒,他们渴望争取民族解放与自由的强烈呐喊,真实地、自觉地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感情。在殖民时代之语境下,台湾人民缺少对话语权的争取从而转变为从创作闽南歌曲中隐晦之表达与传递“苦中美”之情感,其反殖民时代的历史情节与集体时代记忆与本土文化产生互动互构之关系,并在空间与时间上造成一种殖民强权下特殊的文化心理。当一个民族融入到一个国家中之后,最先改变的是容貌,逐渐部分改变的是语言,最不容易改变的就是音乐。{1}
闽南歌曲的传承也不例外,在日本殖民台湾的历史过程中,台湾在国家建设、历史文化、语言教育等方面都有诸多的改变,但凝聚台湾精神之闽南歌曲却在风云变迁的历史中屹然挺立、昂首向前,毫不夸张的说,闽南歌曲蕴含着高尚的闽南精神,是闽南文化亘古不变的核心凝聚力,从古至今、从无消逝。
三、创新理念
作为一部学术性研究论著,都需要有系统性、分析性和独到之批评观点。其中也一定要贯穿真(事实)、善(道德等方面)、美(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美)之思想。下文笔者将以宏观的角度从系统性、分析性与批判性三个维度诠释本论著之创新理念。
系统性
书中从论述通俗歌曲、艺术歌曲之特征,词与曲两者之关系开始,论及到闽南语言、闽南文化之历史渊源、性质与特色,探讨闽南语歌曲的歌词之特点。全书以两岸百年的历史为参照点,结合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视阈下,观察、探讨、研究20世纪闽南语流行歌曲之现象,具有鲜明生动的系统性。全书以社会生活之历史为导引,把音乐文化现象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结合,分章开节。正是系统性地收集并考察台湾与大陆闽南地区与闽南语歌曲作品之一切相关的全息性信息,并且站在并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之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透视闽南语歌曲之文化现象,从而使得学术研究之系统性特征凸现明了,并且使得全书具有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艺术学、哲学和音乐学有机联系、结合在一起之特质。
阅读此著,如同聆听一位长者讲述过去曾经发生的故事,通俗易懂、行文流畅,易于让读者接受,此著正是用简单明了之语言诉说过去的两岸历史。著书的系统性,这无疑为促使海峡两岸民众、音乐工作者了解闽台闽南语流行歌曲音乐文化,知晓台湾岛内闽南语流行歌曲之发展与变迁,理解台湾民众思想、情感之心路历程,沟通两岸人民的思想和感情起到推波助澜之积极作用。
分析性
全书的研究论述与分析相伴而行,即在论述中分析,在分析中批判。仔细通读此书,不难看出,在全书中详尽严谨的分析处处可见,把一个问题说透彻、说扎实、追根究底、端本澄源是一个学者所必备的研究精神。如将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分为四个时期,对每一个时期代表性的作曲家、歌曲作品之旋律、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音乐本体方面之技术分析。在第七章中,对大陆方面的闽南语歌曲文化、创作及其代表性的作曲家、作品以及对闽南语歌曲演唱,也首创性地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批判性
作为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在本著的分析中有批判,在批判中有分析,严肃理智的批判性特征突出。例如,针对30年代邓雨贤先生的《四月望雨》之闽南语歌曲音乐特色(旋律和结构等方面)之分析后,提出“苦中美”之文化审美观点,指出台湾闽南语歌曲具有独特的“外柔内刚,外甜内苦”之独特韵味;针对60年代台湾闽南语流行“混血歌曲”之现象,提出这是台湾岛内“闽南语流行歌曲音乐文化的悲哀”之观点;针对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之艺术特色,提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音乐形式的特点是歌谣体,以民族五声性宫调式色彩为主,而闽南地区闽南语歌曲音乐的特点大多是非歌谣体,以民族五声性羽调式色彩为主;认为“大陆闽南地区的特殊历史情况,闽南语作为地方性的方言,使得闽南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现实生活中造成“失语”,且被“误伤”。针对当前海峡两岸闽南语歌曲音乐文化交流之现状及未来之发展,作者提出:“要始终坚持两个必须保持,一个必须重视:即必须保持闽南传统文化内涵的精华——特有的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特质和本色:善良、朴实,勤劳、勇敢,善于汲取他人之长的特点,富于勇敢的拚搏、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发扬闽南人固有的聪明、智慧,和睦、和谐,吸收现代“大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和思想。必须保持闽南语歌谣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使歌曲音乐旋律的音调与闽南话口语语音的韵律和节奏密切相吻合,在保持闽南语歌曲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柔美、亲切,优美、动听的乡气土味”的同时,与时俱进,而这一切正是生活使然。发扬传统闽南文化、闽南语歌曲音乐文化,必须重视教育。提倡系统性的闽南文化教育应该进入闽南地区大中小学校园。
四、闽南文化:两岸文化之魂
闽南语歌曲隐喻着一种两岸文化的自我解释、内在联系与族群认同感。维系两岸文化的内在纽带就是闽南文化,著者在著述中多次阐述,无论社会体制、政府民众、思想观念如何在殖民统治时期及全球化的视阈下飘摇变迁,闽南文化从古至今是维系两岸文化及两岸关系的潜在力量,而闽南语歌曲是两岸各阶层、族群、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近十年的两岸交流频繁多样,特别是与台湾岛隔海相望的厦门,更是处在两岸文化互动圈的“前沿”位置。经笔者长期关注,在两岸民众交往的过程中,两岸人民在心理上存在着一个渐变的物理过程。两岸的学者、同仁、学生透过国际会议、两岸活动、校际交换的机缘彼此搭建了友好的桥梁,有不少刚见面后便集结了相似的文化认知和相同的文化共识,变为“闺中密友”,话语间不仅使用普通话,说到高兴处也夹杂着几句两岸共通的闽南话。假设一个人到欧美是无法感受到来自文化互通之下的熟悉感,而初到台湾的同仁大多会感受到熟悉温馨的情愫、流利的沟通与回家般的亲切感,存在差异感的缘由是什么?总体来说,闽南文化是根本!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启台湾、东南亚,它不仅是“两岸文化之魂”,也是几百年来贯穿于两岸、东南亚等华侨民众的文化根脉之中,具体表征体现在闽南人性格的耿直、真诚、善良、质朴、热情、亲切、纯粹、奉献等人文精神。
五、在地文化:台湾的闽南精神
闽南语是闽南文化之表征视阈下的一个重要诠释对象。著者在书中提出闽南语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期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吟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吟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闽南话汉音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②诸多中华优秀的文化财富和古老的闽南文化,都是透过闽南方言的语言手段进行发掘、整理与研究其成果的。现今的台湾正是借着“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之时代风气,完好的保存了闽南语文化—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游走于台湾的大城小镇、大街小巷,他们唱的是闽南歌,讲的是闽南话,甚至台湾的每一所小学都开设闽南语课程。所以,闽南语不仅是现今台湾社会的第一大方言、闽南族群的在地语言,而且在当代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化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方言之一。
闽南文化是根植于两岸的地方文化、传统文化,也是世世代代扎根于台湾主体族群血脉中的在地文化。台湾的闽南族群所发扬出的英雄主义精神将闽南文化终身传承,带动、影响闽南族群中的年轻力量及非闽南族群的民众热爱并学习闽南精神。在历史上,台湾的闽南文化虽受到日本皇权文化、西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侵扰,但闽南文化依旧是闽南族群中的主体文化、在地文化,更是母体文化,两岸的闽南文化具有相似的自同性、延续性和认同性等特征。据笔者调查,现今台湾高校中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大部分都会说闽南话(除台北市),即便是不说闽南话的学生也完全可以听懂闽南语,同时台湾南部的闽南文化保存的比北部更好,换句话说,台湾南部年轻一代的闽南语传承率高于台湾北部。之所以台北特殊,是因为台北是外省人的栖息地,而且台北作为大都市国际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普通话和英语已成为年轻人交流的首选工具,而与同学朋友之间开玩笑时,反倒会用几句闽南语,颇有诙谐的意味。由于两岸闽南文化记忆脉络具有不同的历史性,台湾的闽南文化承载于中华文化之母体中诞生,在自由民主、肥沃优厚、适合发展的土壤与环境中成长起来。从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考虑,台湾传承与保护闽南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其不仅传播于两岸,更将之放眼世界、传递全球。台湾与欧、美、日、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的频繁交流互动,将善良质朴的闽南文化透过开放包容的平台和机缘传递于世,使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前沿的发展机会和表达中华文化、闽南精神的话语权。综上所述,闽南文化是连结两岸民众根脉的桥梁,是两岸和平发展的突破口,找到了两岸发展之根本途径、潜在力量,两岸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结 语
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之精神活动、进行之理性思维、创造之文化成果,反映中华民族之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3}诚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之影响。著者指出,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创新同样受到儒家文化思想忠、义、礼、孝、信之积极影响。综上所述,著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之立场上,能够较为客观地对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的现象和性质、特色和意义、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做出全方位之解读;能够在百年海峡两岸海量的闽南语歌曲作品信息中,找到、选出主要的、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进行系统的、具体的、批判性的分析与评价;也能够较为正确地处理和对待在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较为复杂、待值得商榷的问题,使得全书之原创性突出。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实属难能可贵。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两岸不同之文化,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之态度,积极吸纳其有益成分,把跨越时空、超越地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与思想传承,两岸文化相互借鉴学习,择善而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游走于古与今、台湾与大陆,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精神,我们都需要反思与冷静,回首过去、憧憬未来。
① 2015年1月17日于厦门大学,笔者与鲍元恺教授聊天时,他所提到的一个观点,在此引用。
② 卢广瑞、孙连君《20世纪海峡两岸闽南语(创作)歌曲音乐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此篇论文的完成得到了台湾李庭耀老师、黎焕颜老师、台湾好友颜曼竹、张婷巍的帮助,在此感谢至上!)
王荟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博士
同根文化 篇3
учить〔未)教(动词)
учиться 学习(动词)
поучиться 学习一阵(动)
учение 教;学;学说(名词)
учёба 学习(名词)
учебник 教科书(名)
учебный 教学的
учитель 教师(名)
учительница 女教师(名)
учительство 教师的职业,教师工作
учительский 教师的
училище(专门)学校(名)
ученик 学生;学徒(名)
ученица 女学生(名)
ученичкский 学生的
учёный 有学间的;〔名,阳〕学者
【 经验】会员积分怎么获得?怎么查询?积分可以如何使用?可以直接转换为现金吗?www.shangxueba.com/jingyan/13254.html
shareba经验分享: 如何挣钱www.shangxueba.com/jingyan/14063.html
十万份免费下载/阅读资料: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28846_0_5_1.html
同根异枝花也艳 篇4
考察行程短暂,我对台湾高中教育现状的了解仅是浮光掠影,但同祖同宗的文化根基,六十多年的政治割裂,使台湾的教育给我一种熟悉中透着陌生、平淡中透着新鲜的强烈冲击。在追记台湾之行时,我把这种点点滴滴碎片状的感受概括为“同根异枝花也艳”。
一、“火凤凰”与“板凳哥”
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中听课前我们先要走过中正楼。中正楼建于1979年,虽已陈旧,但却是附中最坚固的一栋大楼,大地震也奈何不了它。中正楼的外观类似大陆学校九十年代所建的火柴盒式建筑,大楼正面的两面装饰墙上绘制着两幅顶天立地的赭色的“火凤凰”瓷砖画,据卓校长介绍,“火凤凰”图案是学校1997年五十周年校庆时,学校美术班学生设计的,取其“浴火重生”的意义,象征经历中学生活,即将步入大学的附中学生。
我们听课的高三年级位于新民楼,乍看到新民楼大楼,令我惊奇不已的是悬挂在大楼上的三幅标语,中间最大的三条标语贴成对联加横批的形式,左联的其中一个字画成一个板凳,小陈说这大概是落款,说的是一位叫“板凳哥”的学生在感谢一位姓谢的学生。左下方的一副对联说的是“霹雳袋戏誓不运动,消极颓废以胖为美”。陪同我们的台湾美捷盟公司的小陈给我解释说,这大概是某个班级在学校运动会上成绩垫底,学生在自嘲发泄。除了这三幅醒目的标语外,新民楼的墙面上还有很多旧标语撕去后留下的碎纸片,这些残存的身躯好像还在顽强地表达它们曾经自由呐喊的声音。
整洁干净的校园与自由张贴的新民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公众环境,却安然共存于一所中学的校园中。我想,一定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在包容着这两种似乎冲突的现象。也许,解读这种文化的钥匙就是师大附中自己所自豪的“校风自由”。
卓校长在向我们介绍学校情况时谈到,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创意。他谈到要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里受到尊重,不是处处受到规范,而是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去生活;同时,希望他们也能尊重社会,尊重别人不同的意见。
可惜的是时间太匆忙,我没有机会问卓校长是如何看待学生张贴的标语在自由表达思想和有碍公共观瞻之间的冲突。我在网上查到一位师大附中校友对校风的理解,他说,师大附中的自由是学风上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这跟现在很多人强调的生活上的放荡是不太一样的。我想,这位校友对校风自由的理解应该更理性和深刻一些。
二、民主的数学课堂
任教1241班数学的是一位中年男教师,从师大附中网站我查到他叫蔡秋颖。当天上课的课题是“相关系数”,高三数学选修Ⅱ中的内容。
蔡老师教态潇洒,左手插在裤子口袋里,T恤领子上别了一个小麦克风,皮带上扣着小喇叭,语调轻松亲切,讲解不紧不慢。蔡老师教学手段的运用很自如,讲正相关和负相关概念时,用PPT直观演示数据点的分布情况;推演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时,则关掉投影仪,在黑板上板书完成;展示例题时,重新打开投影仪;解答时,则又关掉投影仪,在黑板上板演。
蔡老师讲解中很少提问学生,但设问很多,能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吸引住,问题提出后,有时学生会坐在座位上随口回答,并引起全班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时,问题难度较大,蔡老师就停顿片刻后自己回答,学生们听得神情随意而又专注。看得出,学生对蔡老师敬而不畏。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氛围宽松活跃,不时响起学生阵阵的笑声。坐在前排最右边的一位学生每当看到黑板写满,就跑过去把黑板擦干净,下课后,全班学生齐声高喊谢谢教师。
听完课后,有教师认为这堂课放在大陆只能算是合格课。我猜想这位教师的意思是按照大陆的某些评课指标,蔡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够巧妙精致,教学方式以教师全盘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同时缺乏适量的当堂训练,教学效果也难以乐观。但我感到,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参与度,理性思维的推进度,以及情感内化的深度这几方面进行评价,这堂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令我赞赏的是这堂课的教学民主体现得非常充分。因此,这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课。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比较缺乏教学民主?也许,我们尊重知识甚于尊重学生,我们尊重纪律甚于尊重自由,我们缺乏学科素养所支撑的充分自信,我们缺乏放手让学生动起来的教育智慧,我们缺乏回归教育原点所应有教育境界,我们还头顶着考试评价的压力,不得不追求短期的高效课堂,或者,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三、规范的课程实施
从师大附中的校园网上,我查到了1241(数资3)班这学期的课表。可以看出,台湾高三并没有因为高考而随意增删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这样的高三课表与大陆高三硝烟弥漫的迎考课表截然不同。
在和导游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台湾家长普遍重视教育,把孩子考上好大学看成跳龙门,因此,台湾的升学竞争非常激烈,一点不亚于大陆。但是,台湾高考和学校基本脱钩,高考是补习班和学生自己的事,补习班都是私立的,国家不干预。台湾公办学校也追求高升学率,比如我们考察的两所学校升入名牌大学的比例在台湾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教育大纲和国家课程计划。
有考试就有应试,有应试必然有应试教育,如果我们也能守住课程计划这个底线,应试教育就不可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而寄希望考试改革来解决应试问题,只会给应试教育提供新的应试空间。
台湾的公办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恰好为民间补习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学校的教学内容,每天放学后就把孩子送到各类培训、补习班上课。走在台湾的街头,各类辅导、补习班的招牌和广告随处可见,每日四、五点放学以后,许多学生一出公办学校,就涌进补习班,就象一道独特的风景。
带我们团的导游是一位40多岁的职业女性,她告诉我们,台湾的补习班历史悠久,她本人读中学时父母就送她参加各种补习班,现在,她要送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参加补习班。她说,补习学校除了有自己的师资外,公办学校有些教师晚上或周末会化名到补习学校去上课。
nlc202309030042
从网上我查阅到,台湾的中学会免费为学生提供一些补习。在师大附中的网站上,我查阅到“2010学年度上学期课后加强辅导”的报名公告。“课后加强辅导”课程由11位教师任课,包括语、数、外等7门学科,开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17:10至19:00,完全免费,通过小班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较为弱势的科目进行加强辅导。有意愿的学生可自行至教务处领取报名表登记报名。
类似的,台中一中有一个“深入浅出夜自习”计划,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下午18:00至21:00,只开一个班,限40人,安排5位教师轮值。当然,这种补习与大陆的晚自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应试教育是亚洲文化圈共同的特点,知识改变命运往往被功利化成文凭改变命运、考试改变命运。从存在就是合理的角度分析,学校投身应试教育,满足家长对孩子的升学愿望,也为家长省却了大笔补习的费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确有利益在无形驱动。但是,当政府行政力量再强势介入,学校教育就会演变成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官员政绩之间的恶性竞赛。
2006年,江苏省教科院彭钢所长执笔撰写的《江苏省素质教育调研报告》中指出,当前应试教育、升学竞争愈演愈烈,呈现出三个特点: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发展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已成痼疾;应试教育导致学校管理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己然失控;社会对应试、升学的恶性推动,已成强势。如何破解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这个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难题,也许,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会有一些启发。
四、丰富的学生社团
师大附中介绍学校情况的短片,为我们展现了学生们精彩纷呈、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我在学校恰好也分管学生社团,所以在交流中,我第一个提问,希望了解师大附中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情况。卓校长很有兴致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他告诉我们,师大附中的学生社团是全台湾最开放的,学校非常支持学生的社团活动,学生社团的建立,只需要有学生自主发起、聘请指导教师、掌务处审核、校长同意的程序即可。学生可以利用第8课的时间和周六、周日,自己规划安排社团活动。学生有自己的社团办公室,也会邀请学长指导自己的社团,学生们还会利用假日与其他学校的社团进行联谊活动。
对卓校长的介绍,我深感意犹未尽。回苏后,通过网络我又认真查阅了师大附中网站的学生社团专栏,对闻名台湾的师大附中学生社团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师大附中的学生社团十分活跃、兴盛,学校规定全校学生至少得参加一个社团,由社联会负责统筹各社团事务。在38届社联会编写的《2010学年度师大附中社联会社团简介本》中,我看到46个社团纷纷以个性化的简介进行招兵买马,让观看者不由怦然心动。
《简介本》给出了下面这些社团。学术类(10个):电算社、自科社、生研社、动漫社、工研社、天文社、心研社、语言艺术社、英会社、军武社;艺文类(3个):附青社、诗社、摄影社;服务类(4个):附中仪队、童军社、信望爱社、附中冲锋队;康乐类(6个):魔术社、康辅社、手语社、附中人社、踏青社、艺能研究社;体育类(8个):足球社、滑冰社、舞蹈社、击剑社、太极拳社、棒球社、民体社、滑板社;技艺类(7个):模动社、棋艺社、漫研社、桥艺社、围棋社、烹饪杜、桌游社;音乐类(6个):国乐社、口琴社、合唱团、吉他社、热音社、乐研社;其它类(4个):管乐队、网管小组、社联会、学生会。
从这些社团的介绍来看,其中很多社团已有了悠久的历史传承。学生们参加这些社团,因为在社团活动中,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可以培养课堂知识以外的才能,可以在相互合作中学习如何融入社会,可以充分体验自主成长的快乐。
社联会是一个学生自主管理社团的机构,全称社团联合会,设有主席、副主席,由候选人经社团各社代表人(社长)投票经过一定比例后选出。社联会内部分了很多组,有社权组、活动组、公关组、文宣组、美宣组、执秘组、总务组,分别负责各类与社团有关的事务,如新生训练社团摊位分配、迎新晚会及校庆晚会之节目安排、社团博览会、社团办公室分配,或其他与社团有关之工作。社联会早期的全名为“社长联谊会”,各社团社长为当然会员,主要功能在于协调学校内部社团相关事务,1996年前后转型为社团联合会。从社联会可以看出台湾政治的一些特点。
在师大附中网站的社团专栏中,我还看到“义工校队”这一独特的社团类型。“义工校队”包括:网管小组、附中管乐队、环保义工队。从社团介绍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些年轻学子火热的生活激情和深沉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育应该给予人快乐
什么样的学生时代当得起“最快乐的时光”这个评价?我想,对一个学生而言,充分的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大概才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台湾教育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修养的教育理念,又吸收了西方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它既有根植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本原,又有嫁接在东方文化之根的现代教育之新枝。台湾教育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育的同质与差异,也象一扇窗户,为我们打开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新天地。
回望我们自身教育,我们的学生,学得多,学得苦,学得死,学得没有用,学得没有问题,学得没有后劲,学得没有创造力。我们的学校,教学内容加深了,创新人才减少了;教师教的技术提高了,学生学的水平下降了;学校硬件设施比以前好,但学生的快乐比以前少。当我们的教育义无反顾地奔向学科中心和效率至上的极端时,也许,我们更迫切要做的是让教育回归本原。
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今天的学校、今天的课堂、今天的教师吗?我们每个人答案或许不同,但至少,我们的教育少给了学生一样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快乐。而这一切,在我们手里,能否有一些好的变化?
天下肉形石 本系同根生 篇5
于瑞军收藏了数千件精美逼真的食品类观赏石,其中肉类、杂粮、瓜果、蔬菜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天然逼真、美不胜收,已成系列规模。这些奇石不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地质学、矿物学和美学方面等学术价值,有些东西还是国宝级的天然艺术品。看后觉得不虚此行,感慨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两岸肉形石虽同根并蒂,但各有特色。我看到于瑞军收藏的红烧肉石,在质、形、色上与台北故宫肉形石有着极大的区别。如果从专业角度来看,实事求是地讲,于君藏红烧肉石的确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天然肉形石。天然的艺术品价值更高一些。而台北故宫的肉形石则是经过加工、烧染的。笔者不揣冒昧推测,此石可能是清代苏州盛行的“琥珀烫”工艺处理过的,虽然似为当今餐桌上的东坡肉,但已失去石头的原生质色感。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但也不能否认二者是同出于内蒙古阿拉善的造化之物,可谓是“天下肉形石,本是同根生”。
其二,提供了两岸肉形石的历史线索。据了解,红烧肉石的来龙去脉也引起了内蒙古阿拉善盟政协委员、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七代札萨克亲王多罗特色楞嫡孙达兰太的重视。达兰太为此做了一系列的调查考证工作。当年在阿拉善王府担任笔贴式的图布吉日格勒老人说:“关于玛瑙奇石的进贡,古有定制。阿旗成立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上不设盟,直属朝廷理藩院管辖。清宫为阿旗规定,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前,必须向清宫敬献贡品,俗称年礼,蒙语称‘察圪米德’。贡品种类很多,但水晶、玛瑙石是必须有的。其实玛瑙就是散落在戈壁滩上的各种形状的玛瑙奇石。像于瑞军收藏的这块红烧肉石这类老石头,过去都是王府的东西。那些东西过去老百姓不能捡,采集玛瑙是王爷的特权。但王爷自己不加工,主要用来进贡,进贡的主要目的是向清廷表示臣服恭顺,这个制度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坡肉石,就是我们王府当年的贡石。达理札雅王爷说过,那是我们阿拉善第二代王爷阿宝进贡的。之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情况,达兰太先后走访了达理札雅王爷的副官、后人,以及旗博物馆原馆长等人,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台北故宫肉形石是当年阿拉善王府进贡到清宫的。达兰太办事认真严谨,还专程到山东威海市,拜访了91岁高龄的塔祉华(阿拉善亲王达理札雅的妹妹、清皇室载涛外孙女)。这位当年王府的格格看了于瑞军收藏的红烧肉石的图片和资料后,说了一番这样出人意料的话:“我三哥(达穆林旺楚克)1947年去了台湾,走的时候只带了些金银细软。很多他平时爱的东西,如玉器、瓷器、玛瑙等贵重物品,都没带走。其中有一块玛瑙石,肉皮红色,上面有毛孔,比豆腐块大点,他平时很喜欢,想带走,但他的二姨太(李黛茜)顾忌‘石沉大海’,不让带,说带石头跨海远行不吉利。今天看到于先生收藏的这块红烧肉石,和那块玛瑙肉形石一模一样,应该说就是那一块。睹物思人,这太让人激动了!这说明三哥的在天之灵还庇护着王府的宝物,没有让它消失。”
其三,奇石收藏的健康发展,要有正确的文化理论指导。目前奇石收藏势头极其迅猛,队伍迅速壮大,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这种大好形势,从表面看来,是一种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自发活动,但其实不然。从深层次看,是我国历史久远的石文化和赏石崇石传统使然。譬如,东晋陶渊明以片石醒酒;唐代白居易酷爱太湖石,“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太湖石记》)。宋代有米芾拜石的故事,称其爱石为“石兄”。南宋杜绾编写了《云林石谱》、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清代郑板桥喜赏丑石,提出了“瘦”、“漏”、“透”、“皱”的审美标准,后人沿用不悖。凡此种种,历代很多诗人画家都留下了赏石爱石的轶闻趣事。其实,这些美谈佳话都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基因。目前奇石收藏热火朝天,在当今收藏领域中,是规模最为广泛的一种群众性收藏活动,其中也有些文化人在探讨其文化内涵,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群众性的活动,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则会迷失方向,也难以持久地、有序地健康发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收藏奇石,据悉台北故宫博物院早已将清宫收藏的肉形石誉为镇院之宝之一,这都是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赏石文化是古老的石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古人没有认真地加以总结,于是这种理论性的探索工作便落在当代奇石收藏家的肩上。阎振堂先生撰写的序言指出,于君为我们探讨、丰富观赏石文化的内涵做出了成功的尝试。笔者观看于君藏食品类奇石系列之后认为,他收藏的红烧肉石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肉形石,被誉为相联袂的“姊妹石”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因在不同的时间被人们所发现,并有着不同的归宿,它们不仅有着相似的审美标准、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还有着共同的中华传统石文化及其衍生的奇石文化的积淀。笔者希望当代的奇石收藏家,为了目前奇石收藏事业蓬勃健康发展,要关注奇石文化理论的探讨研究,勇于承担责任。这实际上是借奇石收藏热之机,进而追踪中华文化源之举。
其四,要积极发挥观赏石文化的社会功能。大家都盼望两岸肉形石有朝一日能像“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那样,在大陆和台湾公开展出,供两岸人民欣赏。我认为,就两岸老百姓来讲,对毛公鼎的关心、喜爱,远不如对肉形石、翡翠白菜这类和生活密切相关东西更感兴趣。何况于君藏食品类奇石,不但有精品,而且有规模、成系列,可以吸引公众的眼球。这是办展览的物质基础。但注意,搞展览不是打擂台、也不是比高低,要强调同根、同源、相聚的意思。如果宣传得好,会促进文化交流、加深两岸同胞情谊,这也是我为于瑞军藏石题词中所讲“隔海互顾盼,相聚终有期”的意思。我相信这不仅是于瑞军的期望,也是两岸人民的心愿,理应得到满足。
(本文经作者同意,有删节)
本是同根生相“见”何时现 篇6
然而,随着人类饮食思想的不断进步。遭受“SARS”病毒考验过的人们,将会对饮食中菜肴部分的质量和卫生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珍稀动植物资源也会在法律和知识两方面作用下逐渐退出餐桌,人们对饮食菜肴将会趋于广泛化和普通化。
因而,进行餐饮业与食品工业之间的合作,以餐饮业技术操作为导向,由食品工业为餐饮业提供流水作业的成品菜。这样生产出的饮食菜肴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卫生,基本上不与人直接接触;二是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可以选择最好的原料配方和工艺流程,制作生产。这样人们就可以吃到更文明、更科学、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菜肴。
一、运用新技术推动餐饮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途径
中国烹饪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中国食文化的瑰宝。各种风味流派的形成,各种菜系的应运而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即使在一大菜系中,也会出现一个店一个味,一个菜一个味,一个师傅一个味。这也许就是当今中国餐饮业的特点和特色,里边含有很多烹调人员技艺的结晶,是很随意的,靠手上功夫和感觉的。
现在,我们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就得学习引进国外餐饮业、国际餐饮市场对我们有利的先进科技、先进理念,这样,我国的餐饮业就有了加快发展的动力。如果一直停滞在原有的基础上,自立门户,我们就得面临“落后就得挨打”的窘况。只有运用新的技术,全力与食品工业这一有力伙伴合作,才能实现我国餐饮行业向着更高层次的转变。
食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所涉及面很广,其技术力量也是得天独厚的。在建立小康型饮食结构和满足人们饮食生活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方便主食、副食,甚至套餐品种很丰富,对工作繁忙的人或家庭甚至可以做到买回即吃,既不用案板,也不用盘碟,真正可能使人从家庭劳作中解放出来。而我国还远远没有做到这一步,只有方便面、速冻饺子、米饭等几个品种。所以说,要加快传统餐饮业向现代化餐饮转化的步伐,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随意性生产、作坊式经营和经验式操作的落后方式。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的基础上,大力与食品工业合作,加快现代餐饮食品工业的发展步伐,向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卫生化操作的方面努力,以促进和加快餐饮业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进程。
二、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一日三餐工业化的目标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家一户,厨房加工”的状况必须进行改革。我国“十五”计划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展餐饮业和商业零售业。”这一宏观决策为烹饪的大力发展创造了尤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食品工业应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与餐饮业合作,生产出既能适应大众化食品的需要,又能够开发出多品种的成品菜肴,满足不同消费人群厨房加工的需要,使更高水平、更精产品的菜肴走上工业化生产的道路,逐步开发更多的速冻食品、速冻菜肴、中式快餐等标准化产品,实现现代化生产,不断提高人们一日三餐中工业食品的比例,使城镇居民主食消费的工业食品占50 %以上,农村居民占20 %以上,这才能使我国居民饮食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我国,烹饪在很长时期都是出于技艺和经验的结合操作,尤其是经验型烹饪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些书籍和菜肴中出现较多的“适量”、“少许”、“X成油温”等字眼,很难将某个固定品种的特点和品味的菜肴进行准确的定量,从而不利于我国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风味菜肴的推广和传播。
现在,我们要大胆地尝试,努力与餐饮业合作,将有着千百年来一直是手工烹制的菜肴,精选其烹饪大师的配料和烹制工艺输入电脑,利用前店后厂或工厂化生产集中配送的方式进行。
工业化发展餐饮业,是中国烹饪迎接入世后餐饮市场竞争的明显趋势之一,中国烹饪的特点决定了这一趋势有自身的独特性。烹饪理念需要革新,烹调方法和生产工艺需要结合工业化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凸现餐饮市场改革化,菜肴生产工业化,烹饪文化多元化等不同特征,从而推动中国饮食业的良性发展。
三、餐饮业和食品工业结合后会更加密切
中国饮食业中烹饪传统必须依靠食品工业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即应用多元化的思考模式将中国烹饪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烹调方法、原料选择、火候掌握、调味技法)选择出来,用科学的工业化方式加以重组和改造,以此来武装自己,使中国的饮食业中尤为突出的烹饪技艺更科学,更富有生命力。
从价格定位到菜肴质量,从精心设计到工业生产,通过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生产工序的专业化,成品管理的科学化等全新操作理论,可简化操作工艺,降低对个人水平的要求,在企业运作中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为菜肴加工质量统一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亦可提高时间、空间上的规模效益,降低经营成本。比如现在的杭州楼外楼的叫花鸡、东坡肉、扬州炒饭、富春包子,上海新亚大包,天津狗不理包子的标准化,批量化加工生产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都足以证明:餐饮业与食品工业的合作必然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挺立潮头,壮大发展。
我与互联网,本是同根生 篇7
原先汽车圈与互联网圈的联系并不多,但是现在肯定是最频繁的。因为在一些领域根本分不清它们谁是谁了,比如在Tesla身上,到底是汽车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汽车,也搞不清楚。回到人上,比如克莱斯勒原先都找地产大亨代言,现在找周鸿代言(当然,地产大亨还继续找)。
原先,新品都找媒体大拿体验完毕发文章,后来是找互联网大V转贴,现在找互联网大亨凹造型。这个大拿、大V到大亨的节奏,就是汽车接受互联网渗透的节奏。
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也是接受渗透的话题,它是指汽车电商。早10年前,我们常常纠结一件事,这东西能在网上买吗?2003年,国内的电商几乎只有一家——ebay,大伙可能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个卖东西的地方。笔者在这上头买了这辈子的第2台手机,飞利浦330(第一台手机是西门子3508,用了三年,摔坏了)。
办公室的小伙伴们为了这事情开了会,主题是:我们能不能在网上买1800块的东西。当时没有支付宝,就是从自己的银行卡把钱划到对方银行卡。网络,在10年前就是淘点鸡零狗碎的地方,“模式”不清晰,“信赖”还没有建立起来。
结果是决定买这台手机,小伙伴们的着急迅速被看笑话的好奇吞没了。手机是个水货,比行货便宜500块,是那个年代流行的翻盖机,它拿到手里让人心满意足。更重要的是,如同飞利浦所有手机一样,它电力惊人。
一个是比较贵的非标准化商品很难卖,比如易迅网CEO卜广齐就表示,最近考虑将品类拓展到家居类,未来卖个桌椅板凳、窗帘桌布什么?但这个不好卖,红星美凯龙的车建新在红星商城(红星美凯龙的网上门店)砸了4亿元,没卖好。每家每户的状况千差万别,甚至每个产品,它的颜色、尺寸都有差别。未来,需要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
另一个是对物流、仓储要求高的产品,比如最近和一号店董事长于刚交流,他们现在也做生鲜。一做生鲜就涉及冷链物流。这很难,现在上海交给黑猫做,涉及外地要给顺丰做。量要往上很难;同时,想用自己的物流很难。而本来生活网(那个卖褚橙出名的网站)的负责人透露,去年以来他们亏得最大的一笔就是卖荔枝,空运总是不靠谱。
如果这个时候,反过来看汽车电商,其实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信赖的问题早就解决了;产品标准化更不存在问题;至于物流,星罗棋布的4S点,展厅也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汽车电商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整车而言,问题在于利益格局如何去打破,这种以4S为主体、为轴心的沉重模式,如何能够转向更轻、更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
而就针对后市场的电商而言,问题在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问题,假如不能解决用户买回来一大堆东西,如何放心的安装在汽车上,不能真正的O2O(好像团购吃喝那样解决了肚子的问题),这个模式就还需摸索。
王小川曾说过,汽车是最反互联网的。因为汽车总是从物理层面把人从A运到B,这样人才能把事给办了。现在,互联网是让人不用从A到B,在电脑跟前就把事情给办了。但是,这说的是PC互联网时代,而非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时代,也许汽车、互联网,它们就是一个词。原先,前移动时代,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完全围绕着人来转,它们在桌面上,屏幕内形成了各种包围人的商业模式;现在,人在移动的状态下,态势反转,来追逐和包围上述几种“流”。这种包围和反包围的态势,最终更有效率的进行,除了我们有部手机外,未来肯定要把“座驾”算在内。
原先我们形容关老爷,手中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胭脂马;移动新人类就是手中iphone5S,胯下Model S。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汽车,此时此刻终于可以潮起来,可以大声宣布:“我与互联网,本是同根生”。
【同根文化】推荐阅读: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07-15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07-12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10-22
企业文化≠老板文化10-28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05-24
旅游文化文化产业06-23
地产文化与文化地产06-25
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08-08
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08-31
文化比较的西方文化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