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专题培训教材

2024-09-30

内控专题培训教材(共8篇)

内控专题培训教材 篇1

公司内控合规专题讲座主持词

尊敬的x总,x总,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7月29日的集团半年工作会议上,xx事长做了一篇题为《xxx》的重要讲话。报告标题中“健康可持续”就是内控合规的代名词。大家知道,要建设一家百年老店,有两点是必须坚持的:一是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二是必须符合国家发展趋势。我们在上周,就本次半年工作会议主题,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xx总提出了安排一个内控合规的专题培训。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体现了公司经营哲学与集团保持了高度的方向一致性,也体现了公司对内控合规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我们国家法学界,有这样一位风流倜傥的青年俊才,其文化名片是中国zd大学法学博士,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保险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及该会保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执业公司著名大牌律师,参加过《保险法》、《海商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制定、修改论证,发表过保险法,金融法和风险与合规管理有关论文,著作多篇,多次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演讲。他,就是中国人保集团风险管理部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xx先生。今天下午,xx博士和他的助手xx博士来到了我们会议现场,请大家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李总为我们做精彩授!

刚才,李博士用2个小时,从法学,保险学和行政学结合的角度,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非常有意义的保险经营,风险管控的讲座。内容十分丰富、数据十分翔实、信息量很大、政策性很强、案例有警示和教育意义。听完之后,收获很多。借此机会,也代表大家向x总汇报我们在四个方面的听收获:

一是树立了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的基本理念;

二是懂得了风险管理与内控、合规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是认识到了集团为何要把内控合规定性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和红线的内涵;

四是坚定了我们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有了这些收获,我们就收获了一份责任和使命,收获了对于公司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收获了我们广大干部与时俱进的行为自律和原则。作为分支机构一把手,我们肩上有两副担子:一是发展的担子,一是风险的担子。诚如温总理在国务院安全生产会议上讲的:在安全生产和风险管理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今天这堂,对于强化我们的内控合规意识,搞好内控合规工作,促进公司发展,保护干部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xx博士的精彩演讲!

谢谢x总!

内控专题培训教材 篇2

一、培训人群

经过大量的深入调研, 我们对主装置操作人员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第一, 年龄偏大的老职工理论基础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自我约束意识不强, 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第二, 新入职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 对装置上的一切有新鲜感和求知欲, 愿意并且能够主动学习, 是生产装置上的生力军。第三, 大批的转岗人员在以前的装置上具有一定的生产实际操作经验, 又经过了专门的转岗培训和新装置工艺流程和操作能力的针对性培训, 大多数承担着主操的工作并且已经具备顶岗能力, 属于班组中的骨干人群。第四, 装置中班长以上大多具备技师或以上资格, 并且能力已经达标, 完全胜任班组内的应急处理和调度工作。

因此, 受训人群定位在新入职的大学生和转岗主操人员这两大部分人群上, 这部分人群是装置的核心, 通过培训补充理论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建立学习交流的平台, 成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从而提高整个装置操作人员的认知程度和操作水平, 让主操带动副操, 默契配合, 为装置运行的安、稳、长、满、优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内容设置

培训本着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因此装置需要的, 操作人员缺乏的, 就是最需要培训的, 所以培训内容一定要切合生产实际, 真正处理好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关系。

本次培训尝试模块化的专题培训, 针对培训人群的所在的装置和岗位, 把相对较长的工艺流程和重要设备分解成独立的模块, 充分利用工艺基地的资源与成熟的仿真培训系统的优势, 采用“六步操作法”熟练和规范开停车操作步骤, 熟练DCS操作控制, 熟悉操作参数, 进一步锻炼处理和应变突发事故的操作能力, 发掘并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问题, 分享最优解决方案和创新操作方法。

同时注重以理论知识为支撑, 设置化工原理和热力学、动力学的相关理论, 掌握工艺和设备的共性, 同时分析个性, 实现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提高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剖析原理, 深入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 让受训人员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全面提高理论和操作能力, 打造高素质智能型员工。

三、师资团队

应对本次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 我们希望得到人力资源部支持与协调还有各事业部的参与配合, 首先, 成立专家组, 给培训进行整体策划和安排, 为培训出谋划策, 实现培训效力的最大化;其次, 邀请各个联合车间中掌握和熟悉多个岗位操作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再次, 设备技术员和大机组专业人员加盟, 使学员由浅入深的认识和理解常用动、静设备及大型设备的原理、结构、作用和工作过程等;另外聘请设备管理部的设备、电仪专家和设计院的相关技术人员或者高校教授, 引导大家发散思维、开拓思路, 学以致用。这样的安排也体现出培训师资的全面性和功能性。

四、培训形式

一次培训开办的成功与否, 培训形式的设置非常重要, 它给培训学员留下重要的第一印象, 恰当的培训形式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传承以往的技能人员专业培训所用的传统讲授式, 这是传道授业的必要形式, 但是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时刻牵引学员的思路, 让学员愿意听, 听得懂, 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为加强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沟通, 提倡“比、学、赶、帮、超”基本精神, 本次培训还将设置研讨式的培训形式, 因为培训学员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有自己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他们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展示出来, 同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采用研讨式教学使学员在交流研讨过程中积极参与, 培养学员主体意识, 使理论知识和学员自身经验积极结合,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记忆力, 增强学员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增加外出参观学习的培训形式, 走出去寻找差距, 取长补短, 拓宽发展空间。通过观摩考察, 切实感受兄弟单位的发展亮点和先进性, 找到差距, 形成危机感, 员工就有了干劲, 找到参照, 形成目标, 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 把目光投得更远, 做到内外兼顾, 远近结合。

内控专题培训教材 篇3

【关键词】解决问题 专题课 内容分布 意图解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之一,简称“四能”目标。“解决问题”专题课是达成“四能”目标的主要途径。新编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解决问题”专题课。例题的编写体例一般为:低段 “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三个提示;高段“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程序。

一、教材内容分布

据笔者统计,新教材编排的 “解决问题”新授专题课,共81课时,分布在各册教材的大部分单元中,详如下表。

以上表课时数为依据,从新课程划分的四大领域角度审视,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课的教学重点在“数与代数”领域,共编排67课时,占总课时数的82.7%,其余的14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二、编排意图解读

教材主编卢江老师说过:新教材编排“解决问题”专题课,将培养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把“结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落到实处。

(一)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编排“解决问题”专题课,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体会到,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得到的结果。与原教材相比,这是一大改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例如,二年级下册教材第42页例3,在“知道了什么”的提示下,三位小朋友讲出了解决问题的审题过程,特别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意图是在相对开放(提供三种商品的单价)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怎样解答”里,出示了解决问题的算理、算法、算式;最后出示用乘法验算和结论,蕴含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也亮出了新教材依托验算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特色。过程完整的例题,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范例,既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常规思路,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样板,因为儿童的学习,从模仿开始。

(二)蕴含承前启后的双重价值

理念引导行为,行为决定效果。对于“解决问题”专题课,必须明确其教学价值,然后指向教学行为,期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决问题”专题课的教学价值取向是双重的。培养学生的“四能”是其最重要的显性价值,“承前启后”则是其隐性价值。专题课一般编排在一个单元的中、后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解决了现实生活问题,又巩固了本单元所学数学知识,实现“生活数学”与“纯数学”的圆融,即“承前”。如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例4,既在现实情景中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包括小括号的作用,又学习用画图法和传统应用题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最终解决“烤面包”问题。

“启后”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为促进后继学习的正迁移做好铺垫,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第77、78页例4、例5,显性价值是用加减法解决问题,隐性价值则是分别为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积累感性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解决问题”专题课中,无论承前,还是启后,其教学价值都是远近并重,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切实珍视,把正教学方向。

(三)展示自主探究的多样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新教材编写时,很注重反映学情,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的专题课例题中,充分展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这一编排意图,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体现,如第79页例6出示“数一数”和“画一画”两种策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问题,还通过“你是怎样解答的”的提示,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策略的时机。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合适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例4“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材同时出示了两位同学的解题策略,使学生明确不同的解答思路源自于对不同的“中间问题”的确立。教材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递进,让学生体验殊途同归的乐趣,体现新课程“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发挥课本的作用,提升教学有效性。

(四)克服解决问题的学习困难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必定重视让学生把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的过程,用合适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恰恰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到最困难的。数学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图画语言三种。口头语言是表达的基础,一般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对话来培养。书面语言的训练更需加强。如四年级下册教材练习七第5题“一种运动服上衣75元,裤子45元,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教材要求学生填写“我先求 ,再求 ”就体现了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教材从一年级上册第79页例6(上文曾提及)开始编排“画示意图分析问题”,随着年级升高,逐渐提升要求,如三年级上册教材“倍的认识”单元开始编排“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又如五年级下册教材第99页例3,运用几何直观,画图分析、理解思考过程,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图画语言,将抽象转化为直观形象,化繁为简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用图画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为其后继学习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同时展现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教师在组织“解决问题”专题课教学时,要精心解读并努力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根据学情灵活应对,实现教材与学情的无缝对接。新教材全面推行时间不长,我们对“解决问题”专题课的研读及实践还比较肤浅,期待与同行一起精耕细作、守望硕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内控制度培训 篇4

前序

21世纪初,由于美国出现的大量的财务丑闻,致使用国会2002年草拟并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即(SOX法案),对企业内部控制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06年美国国会正式启动该法案,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在2006年7月15日开始执行,也就是在当天,我国财政部别有深意地发起了一个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共同参与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会主席是当时的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成员包括来自监管部门、实务界和理论界的31位专家学者),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版的SOX法案”即将出炉。

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于2007年3月2日公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5部委公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行,鼓励其他非上市公司的大中型企业执行。随后又发发布了三个配套指引,分别为《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目录.docx。《基本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被视为经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之后的第三个重大里程碑。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意义:

1、确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科学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目标、原则、要素,对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健康运行、规范资本市场秩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起到提携全局的作用,也是是完善我国会计法规制度、推动我国会计与国际市场的趋同的必然发展。

2、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提升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体现资本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

3、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4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同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部门的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5、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整个企业经营效率,增强公司竞争力。

第一章总则

一、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1、内部控制的一般定义

一般讲,内部控制是指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等为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和程序管理,促使各个经营环切充分发挥其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种先进管理方法。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内部控制的主体(2)内部控制的客体(3)内部控制的目标(4)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5)内部控制的本质。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定义(《基本规范》第三条)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1、合法合规性;

2、资产安全性;

3、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4、效率效果性;

5、战略实现性

(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规范》第二条)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都必须遵照本规范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不作强制要求。关于企业的划分标准,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各行业划型标准.docx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基本规范》第四条)

(一)全面性原则

(二)重要性原则

(三)制衡性原则

1、治理结构的制衡

2、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的制衡

3、业务流程的制衡

(四)适应性原则

(五)成本效益原则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基本规范》第五条)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1、治理结构、机构人员设置及权责分配

(1)治理结构(2)机构人员设置及权责分配(3)议事规则(4)独立董事制度。

2、内部审计

(1)审计委员会(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3)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4)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5)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6)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3、人力资源政策(1)岗位职责与人力资源需求计划(2)招聘、培训与离职(3)人力资源考核政策(4)薪酬及激励政策。

4、企业文化

(1)现代管理理念和经营哲学(2)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3)风险意识(4)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员工的行为守则。

5、法制观念

(1)法制教育(2)法律顾问制度(3)重大法律纠结案件备案制度。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思路(《基本规范》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1、内控制度设计的步骤:

(1)分析流程;(2)分解流程;(3)分解作业;(4)风险评估;(5)根据任务及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控制与控制点;(6)将任务落实到人,把握授权制度;(7)运行、评价并修正。

2、内部控制制度总体设计思路:

(1)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应首先考虑企业的背景、战略和目标。(2)实现内控制度目标的第一步是对内控制度执行进行计量或测试。(3)内控目标的第二步是将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计量或测试的结果与内控制度进行比较,然后作出三项判断。

(4)设计时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5)控制者依据测试报告采取纠偏行动

(二)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配套措施

1、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系统的建立(《基本规范》第七条)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2、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基本规范》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建立和实施监督检查和外部审计(《基本规范》第九、十条)第九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条规定: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内制环境

一、内部环境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审计委员会、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等。

二、治理结构、机构人员设置与权责分配

(一)治理结构(《基本规范》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1、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2、董事会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3、监事会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4、经理

经理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骋。

(二)机构人员设置与权责分配(《基本规范》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1、机构人员设置的概述

企业的机构和人员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所以机构和人员设置要坚持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原则。

2、权责分配概述

权现分配是在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设立授权方式,明确各机构部门和人员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

3、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目标、职能划分和管理要求,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以及基层作业单位的职责权限,将权利和责任落实到责任单位,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企业设置内部机构和岗位时,要实现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的制衡。

(1)董事会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

(2)监事会

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3)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上市公司董事会可能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

(4)日常内部控制管理机构

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4、人员设置与权责分配

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目标、职能划分和管理要求,明确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将权利和责任分解到具体岗位,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对企业决策、经营、管理负有领导职责的人员,包括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经理、副经理、总会计师等。

5、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内部管理制度汇编、员工操作手册、组织机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描述和权限指引等适当方式,使全体员工了解和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并加强对权责履行的监督。

(三)议事规则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章程和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议事规则,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1、股东会议事规则

2、董事会议事规则

3、监事会议事规则

三、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概述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组织控制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和经浊高效地达到组织的目标和目的。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检察官,他对各项活动加以检查监督,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基本规范》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1、审计委员会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并赋予审计委员会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的相应职权。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领导体制,应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章程规定。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应当配备一定数量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与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相适应的工作条件。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应当由董事会授权或者企业章程规定的有关机构承担内部审计职责。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

1、内部审计机构应隶属公司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接受其指导和监督并取得其支持。

2、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不得负责公司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和执行。

3、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经过适当的程序确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直接向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负责。

4、内部审计机构应制定内部审计章程,明确其职责和权限范围,并报经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批准,以确保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到公司内其他部门的干涉和限制。

(四)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

1、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授权,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开展审计监督,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范围不应受到人为限制。

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或重大问题,有权视具体情况直接向董事会及审计委员、监事会报告。

2、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也是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所做出的相对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工作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出具审计报告。

四、人力资源政策

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保证组织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力资源政策包括岗位职责、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培训、离职、考核、薪酬等一系列有关人事的活动和程序,旨在通过有形的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来影响并约束职工的行为方式。

《基本规范》第十六、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一)人力资源政策概述

1、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

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应当科学、规范、公平、公开、公正,有利于调动员工在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2)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3)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4)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5)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2、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并适当关注应聘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是否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相适应。

3、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

企业应当重视并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员工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

4、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针对各层级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建立明确的标准、执行严格的考核和落实配套的奖惩,促进员工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5、人力资源政策控制措施

(1)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应当明确,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应当合理;(2)招聘及离职程序应当规范,培训工作应当以提高员工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为目标;

(3)人力资源考核制度应当科学合理,应能引导员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4)薪酬制度应当能保持和吸引优秀人才,薪酬发放标准和程序应当规范。

(二)岗位职责与人力资源计划

1、岗位职责(1)岗位说明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岗位说明制度,明确所有岗位的主要职责、资历、经验要求等,并定期组织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人员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保各岗位配备胜任的人员,避免因人设岗。

(2)岗位责任制

企业应当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并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定奖罚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其分工情况,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3)岗位保密协议

对于在产品技术、市场、经济、管理等方面涉及或掌握企业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业秘密等的工作岗位,如有必要,企业可以与该岗位工作人员签订有关岗位保密协议,明确其特殊的权利和义务。

(4)人力资源政策反映渠道

企业还应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反映渠道,确保有关人力资源政策建议得以传递和落实,保证人力资源运用效率的提高和人员任用的公平合理。

(5)轮岗制度或强制休假制度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对某些控制薄弱、易发生舞弊行为的岗位实行轮岗位制度或强制休假制度。

2、人力资源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提供具体的人力资源的行动计划。广义的人力资源计划包括预测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制定行动计划及控制和评估计划。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的目标是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能及时得到各种需要的人才,使企业人才在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上均达到最优。

(三)招聘、培训与离职

企业应当规范招聘及离职的程序,应当以提高员工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为目标开展培训工作。企业应当净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并适当关注应聘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是否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相适应,并应当重视和加强员工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员工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

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申请时,应当根据劳动合同规定的时间要求提前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交辞职报告,并按照企业要求和技术保密协议规定办理有关离职交接手续。企业董事、经理、总会计师等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的辞职申请,企业董事会应当组织离任审计小组对其进行离任审计,对于其他管理人员的离任审计由企业经理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四)人力资源考核政策

人力资源考核政策应当科学合理、应能引导员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对员工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情况实施全面、公正、准确的考核,客观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引导员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应当对各层级员工建立明确的标准,执行严格考核和落实配套的奖惩,促进员工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五)薪酬及激励政策

企业的薪酬及激励政策的合理性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满足组织需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规范薪酬发放标准和程序,建立和完善针对各层级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员工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1、薪酬制度设计原则

(1)按劳分配原则;(2)激励适度原则;(3)互促互进原则。

2、薪酬组成

(1)基本工资;(2)绩效工资;(3)年终奖励;(4)其他薪酬。

3、薪酬发放审核制度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准确确认、计量并发放员工薪酬,并对薪酬发放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准确性进行严格审核,以防虚报冒领等行为。在发入薪酬的同时,企业应当向员工提供薪酬清单,供员工核对确认。

4、薪酬制度评价机制

企业应当制定薪酬制度评价机制,及时对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及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修订完善。

五、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制度效力的精神、意识和理念,主要包括企业整体价值观、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经营哲学和职业操守,员工的行为守则等。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影响企业决策和企业活动的最基础的要素,它影响企业所有的活动,更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部环境。《基本规范》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经营哲学与道德规范等,内容极为丰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美德所在,具有鲜明的的企业特色

(二)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1、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价值的观念,它是客观的价值体系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价值主体对自身需要的理解以及对价值客体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企业价值观:企业的行为和人的行为一样要受价值观的支配,这就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是企业人格化的产物,它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全体员工一致认同、推崇和奉行的基本信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是企业进行价值评价、决定价值取向的内在依据,体现着一个企业的基本理念和信仰,反映企业内部衡量事物重要程度及是非优劣的根本标准,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2、社会责任感

在当代社会中,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多种社利益的交汇点,直接影响着社的稳定与发展。企业不能只谋取自身利益,还要肩负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社会责任。

责任是一种担当,责任更是一种力量。责任不仅能够推动一个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更将推动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3、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风险意识

1、企业风险和风险意识

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从产生角度来说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由于企业风险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和无形性,因此企业风险的的发生往往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并可能造成难衡量和弥补的损失。由于企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风险意识就是企业对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警醒和觉悟,它来自企业对经营环境的真实认知,是一个成功企业不可缺失文化基因。

2、企业强化风险意识的措施

(1)将风险意识变成企业上下共同的理念;(2)建立风险管理培训制度。

(四)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员工的行为守则

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恪守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操守,不得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员工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学习,自觉遵守与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各项规定,勤勉尽责。

六、法制观念

《基本规范》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一)法制教育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高级管理人员有责任在企业范围内培育遵规守纪精神。

(二)法律顾问制度

法律顾问制度对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加强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都有重大影响和重要意义。

(三)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企业应当依法独立处理法律纠纷案件,加强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和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机制。

第三章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要控制这些风险。管控风险首要的就是要对这些风险加识别、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应对策略。

《基本规范》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基本规范》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一、风险评估概述

(一)风险

1、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情形之下,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变动程度。所谓风险大,应是这种变动程度大;风险小,就是指这种变动程度小。基本规范涉及的风险是指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因素。

内部控制有三大主要目标: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检查均服务于三大目标。

2、风险的特征:偶然性、可变性、客观性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确定因素,同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的依据。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既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风险评估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有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四个步骤。

二、控制目标

《基本规范》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目标设定是进行其他程序的前提。在管理当局识别和分析风险并采取行动管理风险之前,首先必须有目标,目标是有层级的,可以分为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明确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管理当局设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并为组织确定具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1、财务报告目标

一份可靠的财务报告为管理者提供适合既定目标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它支管理者的决策并对主体活动进行监控。

2、经营目标

经营目标与企业经营的有效性相关,设立经营目标的目的在于在推动主体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提高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经营目标需要反映主体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

3、合规性目标

法律法规确定了最低的行为准则,企业从事活动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同时企业的合规记录可能会对它在市场和社会上的声誉产生极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三、风险识别

(一)内险识别的必要性

企业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必须明确风险在哪里。倘若不能准确地确认风险所在,就无法分析及预测企业危机,当然也无从制定对策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个步骤。

《基本规范》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二)风险识别及其内外部因素

1、风险识别的含义

风险识别是指识别所有可能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的损失风险,即找出影响预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识别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风险的辨识,找出各种风险及其存在之处;其次是对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引起风险的各咱原因和可能结果。

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不仅要帮助企业认识和发现风险,还要为企业提供如何管理风险的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使企业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充分了解和认识造成风险隐患的原因和过程,便于企业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手段控制风险损失发生或者降低损失的程度;初步判断这些隐患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便于管理层引起重视并做出决策:是否应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风险。只有充分地识别风险,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2、风险识别的内部因素

《基本规范》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3)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4)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5)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2、风险识别的外部因素

《基本规范》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考虑下列因素:(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4)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三)风险识别的基本原则

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的原则。

(四)风险识别的方法

1、基本方法:风险清单法

风险清单是指由专业人员设计好的标准表格和问卷,上面非常全面地列出了一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

优点:经济方便,适合新公司、初次想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公司或缺乏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公司使用,这些表格可能帮助他们系统地识别出最基本的风险,并除降低忽略重要风险源的可能性。

局限:(1)针对性较差;(2)未涉及投机风险。

2、辅助方法:(1)财务报表分析法;(2)流程图分析法;(3)事故树分析法;(4)现场调查法;(5)问卷调查法;(6)组织图分析法;(7)因果图分析法。

(五)如何准确识别影响企业内控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

1、内部因素:(1)人力资源因素;(2)管理因素;(3)自主创新因素;(4)财务因素;(5)安全环保因素。

2、外部因素:(1)经济因素;(2)法律因素;(3)社会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

四、风险评估

(一)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判断、排序的过程一,是风险应对主要依据。

《基本规范》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二)风险评估方法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阶段所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也不同,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来进行风险评估,无论是基于固有风险还是剩余风险的评估,都主要从损失频率(可能性)以及损失程度(影响)两个方面进行。

1、损失频率(可能性)的评估方法:定性分级法和概率测算法。

2、损失和度的评估方法:损失程度衡量实际是就是对损失的严重性进行估算。公司在确定损失的严重程度时,必须考虑第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各类损失及其对企业财务及总体经营的最终影响,既要评估潜在的直接损失,也要估计潜在的间接损失。

(三)几种常见的企业风险

1、人身风险

2、财产风险:分动产和不动产两种

3、责任损失风险

五、风险应对

(一)风险应对概述

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接下去就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这些风险,以达到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降低损失程度的目的。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进行风险排序,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整体策略,以消除风险因素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险性。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在事故发生后,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单位预期财产损失的目的。因此风险应对的本质是减少损失概率或降低损失程度。

《基本规范》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二)风险应对的策略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1、风险规避

(1)风险规避的内涵: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其实质是退出会产生风险的活动

(2)风险规避的适用性。

企业在采用风险规避来处风险时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第一,欲避免某种风险也许不可能,对企业而言,有些风险如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绝对难以避免;第二、采用避免风险在经济上也不适当,对某些风险即使可以避免,但就经济效益而言也许不合适;第三,避免了某一风险有可能另外产生新的风险。

基于上述因素,最适合采用风险规避办法的情况有两种:第一、某种特定风险所致的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相当大;第二,应用其他风险处理技术的成本超过其产生的效益,采用风险规避方法可使用企业受损失的可能性等于零。

2、风险降低(1)风险降低的涵义

所谓风险降低是指企业对不愿放弃也不愿转移的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的各类控制技术和方法。

基本规范规定: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2)风险降低的分类

A、依目的不同可划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两种;

B、依所采取的措施性质划分可分为工程物理法和人们行为法两种; C、按照执行时间划分可分为损失发生前、损失发生时、损失发生后三种。

3、风险分担(1)风险分担的涵义

风险分担是指通过转移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或者分担一部分风险。

基本规范规定: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2)风险分担的分类:财务型风险转移和非财务型风险转移

4、风险承受

风险承受又叫风险承担,是指经济单位自己承担由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基本规范规定: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5、风险利用

第四章控制活动

一、控制活动概述

(一)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是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使用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接受的程度,当风险发生时,不至于影响企业的正常业务运作。

(三)《基本规范》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基本规范》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基本规范》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含义

不相容职务是指集中于一人办理时发生差错或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的两项或几项职务。

《基本规范》第二十九条规定,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是企业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财产安全以及增强会计数据可靠性的重要条件。

(三)企业中的不相容职务分离

1、企业中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审批职务与申请职务、授权审批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执行业务职务与监督审核职务、执行与会计记录业务职务、财务保管与会计记录职务、明细账与总账记录职务、执行业务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与财产核查职务等。

2、企业经济业务活动中常见的几种不相容职务分离(1)经济业务处理的分工;(2)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3)各个职能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授权审批控制

(一)授权审批

授权审批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执行,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常规性授权和物特别授权。

(二)授权审批控制

1、《基本规范》对企业授权审批控制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三十条规定,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

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2、授权审批控制的内容:(1)授权批准的范围;(2)授权批准的层次;(3)授权批准的责任;(4)授权批准的程序。

(三)企业在执行授权审批制度时应遵循的原则

1、有关事项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且在业务发生之前;

2、授权批准责任一定要明确;

3、所有过程都必须有书面证明;

4、对于越权行为一定要有相应的惩罚制度。

四、会计系统控制

(一)会计系统控制概述

会计系统是一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之一,首先,它通过记录和报告历史经济业务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其次,这些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和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外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经济分析和准确预测和决策的基础。

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前提。

(二)《基本规范》对企业会计系统控制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三十一条规定,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三)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

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通过对财产物资保管和会计信息等控制对象制定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要求,它是建立、完善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以及有效实施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指南。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1、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

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

3、确保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四)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原则

1、合法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全面约束与权利控制结合;

3、全面控制与关键点控制相结合;

4、岗位职责与不相容职务分离相结合;

5、控制成本与控制效果相结合。

(五)企业就依法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

《基本规范》第三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置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六)会计系统控制的主要方法

1、会计凭证控制

会计凭证控制内容主要包括:(1)严格审查;(2)设计科学的凭证格式;(3)连续编号;(4)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5)明确凭证装订与保管手续。

2、会计账簿控制

具体内容包括:(1)按照规定设置会计账簿;(2)启用会计账簿时要填写“启用表”;(3)会计凭证必须经过审核无误后才能够登记入账;(4)对会计账簿中的账页或账户连续编号;(5)会计账簿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登记并进行错误更正;(6)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时间结账。

3、财务报告控制

具体内容包括:(1)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时间编制及报送财务报告;(2)编制的会计报表必须由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以及会计主管人员审阅、签名并盖章。(3)对报送给各有关部门的会计报表要装订成册,加盖公章。

4、会计复核控制

五、财产保护控制

(一)财产保护控制概述

企业的财产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基本规范》第三十二条规定,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二)企业财产保护控制制度:资产收发制度、资产保管制度、定期盘点制度、资产处置制度。

六、预算控制

(一)预算控制的概述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企业活动的全过程,预算控制是指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或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基本规范》第三十三条规定,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二)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

1、所编制的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

2、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使预算更加符合实际;

3、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三)预算控制的主要内容

1、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2、预算编制控制

3、预算执行控制

4、预算调整控制

5、预算分析与考核控制

七、运营分析控制

(一)运营分析控制概述

运营分析控制就是通过对企业购销、生产、仓储、运输、融投资等运营活动的信息加以分析、从中发现偏离目标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基本规范》第三十四条规定,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二)明确运营分析控制的对象

1、筹资能力

筹资能力是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能力,包括内部筹资能力和外部筹资能力。

2、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3、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反映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

4、资产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水平是指企业资产的利用状况。

5、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

6、综合分析

7、趋势分析

(三)收集充分的信息

(四)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1、因素分析法

2、对比分析法

3、比率分析法

4、趋势分析法

5、综合分析法

(五)选择合适的执行主体(建立一个分析小组)

八、绩效考评控制

(一)绩效考评控制概述

绩效考评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或其各分支机构一定经营期间的生产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效益、经营者业绩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一应评价。

《基本规范》第三十五条规定,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二)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指标必须包括三个要素:(1)指标名称,即考核的内容和对象;(2)指标量度;(3)指标定义,即对指标的内在性质及范围等面的内容进行界定和说明,避免考评双方理解上差异。

1、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应遵循的原则(1)与战略目标一致(2)定议明确(3)可测量性(4)界限分明(5)针对性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7)公平(8)因地制宜

2、绩效考核指标的分类:(1)业绩考核指标;(2)能力考核指标;(3)态度考核指标。

(三)合理确定考核主体

合理考核主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由谁进行考核;二是有多少人进行考核。确定考核主体时应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工作性质、岗位要求、工作状况等必须有一定的了解,否则考核者很难合理评价被考核者的工作成果。另外参入考核的考核者通常不少于两名。

(四)有效进行绩效考核

1、绩效考核的分类:按考核时间分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按考核性质分定性和定量考核。

2、绩效考核的原则:(1)公开化原则(2)客观公正性原则(3)定期化和制度化原则(4)可行性与实用性原则(5)差别化原则(6)反馈与调整原则。

九、综合运用控制措施

(一)《基本规范》对综合运用控制措施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二)剩余风险及综合运用措施的有效执行

剩余风险是指企业采取控制措施之后仍可能发生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运用并不能保证企业可以杜绝全部风险,但可以合理保证将剩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内,合理保证企业不出现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十、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一)概述

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经营决策的失误或者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往往使企业处于危机之中,面临巨大的风险。应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应急管理机制。

《基本规范》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二)应急管理的根本任务

应急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

(三)应急管理体系的目标及其建立的原则

1、应急管理体系的目标:“统一智慧、分工协作、预发为主、平战结合、及时灵活、科学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2、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1)全面性;2)层次性;(3)可重构性;(4)高可靠性;(5)可操作性。

(四)应急管理过程

1、对事件的预警

2、预案管理

3、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4、事后处理

(五)构建应急管理机制

企业制定的应急管理机制至少应包括应急预案、责任人员、处理程序等内容。

(六)预警机制

1、预警信号

预警是根据系统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系统未来的不利事件或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象经济危机、行业危机等外部危机通常是不可能预防的,但企业更注重发觉内部的危机预警信号,通常有:(1)销售额与利润(2)财务指标(3)危险客户(4)企业处于更迭期。

2、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1)先导性原则(2)完备性原则(3)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4)近因原则(5)重要性原则。

(七)危机管理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会企业陷入危机之中,而危机的存在又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危机管理应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危机的特点:(1)隐蔽性(2)公开性(3)危机的连带性(4)危机的复杂性(5)危机的双重性。

(八)各种类别的危险及其预警信号和防范措施

危机按起源可分为外部危机和内部危机,内部危机可细分为:

1、公共关系危机

2、营销危机

3、人力资源危机

4、信用危机

5、财务危机

6、速度危机

7、创新危机

第五章信息与沟通

一、信息与沟通概述

《基本规范》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二、信息

(一)《基本规范》对信息获得和处理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二)信息的分类:按来源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三)信息收集

1、信息收集的含义

信息收集就是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原始数据收集起来,简单加工成企业需要的信息。信息收集是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基础,是整个企业信息工作的源头。

2、信息收集的内容:财务会计资料和非财务会计资料。非财务会计资料主要包括:(1)生产调度记录;(2)统计报表;(3)市场调查;(4)调研报告;(5)内部刊物;(6)政府出版物;

(四)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经过专业化的加工,使之成为内部控制需要的信息。

三、沟通

(一)《基本规范》对沟通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二)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外部公众或社会组织之间旨在完成组织目标而进行信息发送、接收与反馈的全过程。

(三)沟通的分类

1、按沟通在组织中运行途径的不同,沟通审核员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3、按其所所涉及的范围,沟通可分为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和组际沟通;

4、按沟通的方向分,沟通可分为向上沟通、向下沟通和水平沟通。

(四)沟通的控制

企业必须按照某种形式在某个时间之内辨别、获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沟通,使企业内部每一个员工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四、信息系统

(一)《基本规范》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信息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为实现某个目的或者目标而共同工作的若干相互影响的部分组成。系统有三要素:输入、处理和输出。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帮助人们实现决策目标,由对数据的收集、输入、处理、存储、管理和控制所构成的人造系统。信息系统如想对内部控制起到很好的作用,就必须同时满足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

(三)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

1、信息系统开始需要领导的重视;

2、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

3、需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开发队伍;

4、企业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

(四)开发方式的选择

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咨询开发和外购软件等

(五)信息系统的维护

系统维护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为了适应系统环境的变化,满足新需要,使系统能够持续、正常地运行而从事的各项管理活动。

(六)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

1、物理安全控制

2、权限控制

3、操作系统的安全准则

4、文档的安全管理

5、数据加密

6、防病毒和黑客

五、反舞弊机制

(一)《基本规范》对反舞弊机制的要求 建立反舞弊机制是保障内部控制有效的基础。

《基本规范》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二)舞弊控制机制

1、舞弊的含义

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2、舞弊的分类

(1)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2)谋取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

(三)信息披露

1、信息披露的含义

信息披露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监管规则,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强制或自愿披露所有重要事件和交易事项信息。企业需要披露的信息可以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2、当前企业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披露的信息不真实;(2)披露不充分;(3)披露不连续不及时。

3、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职和权限。

(四)职务分离

(1)授权与执行要分离;(2)执行与审批要分离;(3)执行与记录要分离;(4)保管与记录要分离;(5)执行与保管要分离。

同时职务分离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回避原则。

六、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一)《基本规范》对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应当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

(二)举报投诉制度

1、举报投诉制度概述

(1)概念:举报投诉制度是指企业内部建立的、旨在鼓励员工对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审计、内部控制方面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进行举报,工由专门机构对举报投诉内容进行调查处理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方法。

(2)举报投诉工作的职责(3)举报投诉工作的原则

2、举报投诉处理程序(1)举报投诉的形式(2)举报投诉的接待和受理(3)调查处理(4)归档和结果(5)其他事项的说明

(三)举报人保护制度

1、我国举报人保护制度现状

2、内部控制中对举报人保护的必要性

3、企业保护举报人的措施

第六章内部监督

一、内部监督

(一)内部监督的含义

内部监督是在尽可能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纠正企业发生的错误和舞弊,将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改进意见反馈给管理者,对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进予以弥补。

(二)《基本规范》对内部监督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三)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是和独立审计、政府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2、内部审计机构(1)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2)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3、内部审计方法

(1)询问法(2)审核法(3)观察法(4)函证法(5)分析性复核

(四)内部监督

1、内部监督的含义

2、内部监督的模式(1)监事会(2)独立董事制度

(五)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

1、概述

《基本规范》第四十四条规定,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2、日常监督(持续性监督)

3、专项监督(独立评估)

二、内部控制缺陷

(一)内部控制缺陷概述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信息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当内部控制设计或运行无法使用管理人员或员工在执行指定任务的正常过程中及时防止或发现错报时,内部控制就存在一般缺陷。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者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弱点和偏差、不能及进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重大缺陷是指业已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严重影响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

(二)《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要求

《基本规范》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三)内部控制缺陷产生的几种因素

1、滥用职权

2、成本限制

3、串通舞弊

4、人为错误

5、修订不及时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四十六条)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概念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企业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自我评价的方法。

《基本规范》第四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义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能够对内部控制的实践运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能够了解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健全情况,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

1、内部控制制度调查的方法:(1)利用以前年度审计的经验和资料(2)询问法(3)观察法(4)调查表法。

2、内部控制制度描述的方法:(1)文字说明法(2)制表法(3)流程图法。

3、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1)结合会计资料检查法(2)重复执行法(3)实地观察法。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范围

1、内部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信息与沟通

5、内部监督

(五)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程序

1、管理者支持

2、评价工作组的组建

3、评价范围的确定

4、评价研讨会的召开

5、数据的分析

6、报告结果

7、行动计划制定

(六)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概念

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应披露的内容

四、资料保存

(一)内部控制资料保存概述 《基本规范》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二)企业应保存的记录或资料

1、票据

2、应收账款记录

3、控制措施记录

4、对外投资记录

5、筹资

6、合同

7、人力资源记录

8、信息披露记录

9、内部审计

10、股东大会会议记录

11、董事会会议档案记录

内控与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无论多么完美的内控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也只能是聋子的耳朵——一种摆设而已。合规经营是企业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一个员工必须履行的职责,同时也是保障自己切身利益的有力武器。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合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规范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需要。合规经营是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规违纪问题和防范案件发生,全面防范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因为合规与信用社的成本控制、风险控制、资本回报等银行经营的核心要素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能为信用社创造价值,而且有效的合规经营能将合规风险消除于无形。

其次,规范是完善制度体系的需要。企业赖以生存的质量效益源于依法合规经营,源于产生质量和效益的每一个环节,源于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位员工。所以信用社的发展一定要以合法、合规经营为前提,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风险。

再次,规范经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因为合规经营就是为业务保驾护航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业务发展服务的。在发展、开拓业务和同业竞争中,只有紧紧遵循合规经营的理念,提高管理的质量,才能保证信用社的经久不衰。

那么,怎样才能使规范经营深入人心,我认为,惟有做到“五个到位”:

一要道德教育到位。“思考方式决定行为和成就。”必须让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血液中,渗透到每个岗位、每个业务操作环节中,营造“重操守、讲合规、促案防”的良好氛围,促使所有员工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能够遵循法律、规则和标准。一是强化法

纪意识。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用现实的案例教育身边的人,使员工将法纪规范熔铸在自己思想中。

二是强化奉献意识。引导员工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心理调控,不盲目与人攀比,防微杜渐,面对各种诱惑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正确处理好群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利益得失的矛盾。三是强化自觉意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运用各种社会规范指导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循规蹈矩。四是强化集体意识。引导每个员工珍爱集体荣誉,关心集体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荣誉,增强集体观念。

二要执行能力到位。根据自身的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制定尽可能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的制度体系。一是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引导员工增强利用制度自我保护意识,由“要我执行制度”转变为“我要执行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形成制度制约。二是不断创新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对实践证明仍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必须坚持,制定合规经营程序以及合规手册、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为员工恰当执行法律、规则和准则提供指导。

三是培养员工良好习惯,坚持按照操作规程处理每一笔业务,把习惯性的合规操作工作嵌入各项业务活动之中,让合规的习惯动作成为习惯的合规操作。四是正确处理好合规经营与业务发展的辨 证关系,只有合规经营,业务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合规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平台上达到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益的合规。

四要监督管理到位。完善业务发展与合理管理并重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风险防范的监督机制。一是将合规经营落实情况考核纳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衡量各单位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使其和领导业绩、员工收入紧密挂钩。二是建立奖罚并重的专项考核激励机制。

对合规工作做得好或对举报、抵制违规有贡献者给予保护、表扬或奖励;对履行工作职责中仅有微小偏差或偶然失误、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予以免责或从轻处理;对存在或隐瞒违规问题、造成不良后果者,要按照规定给予处罚,追究责任。三是建立沟通制度。制度不是放在案头的装饰品,它需要管理人员经常地向员工宣讲,不厌其烦地沟通、解释、提醒,制度才能得以执行。四是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重视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他们提出改善业务操作、防范风险的合理化建议,凡是自己提出来且受到重视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的建议,员工自然会铭记在心,自觉执行。

损耗分析教材专题 篇6

一、目的:清楚企业经营中损耗产生的根源和如何控制好损耗点。

二、损耗的概念:企业利润被侵吞即为损耗,商品丢失、因不明原因而丢失的钱或费用的非正常扩大。

三、损耗的计算方法

看不见的损耗总和+盘点库存金额差异

销售额总和

看不见的损耗: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对企业利润不明显的侵蚀。

盘点库存金额差异: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商品实际数量与机内数量的差额。包括商品丢失、收货时没有发现的进货原短、商品销售错码等原因。

四、损耗是怎样发生的

1、未发现的输入错误:

在进行信息维护、进仓配送、下架返厂操作中,将商品数量、价格输入错误,并没有及时发现。这种错误属于从源头上发生错误,不造成后果很难发现。1)信息维护产生商品代码、维护商品条码、确定商品价格及供货厂家、结算方式等。维护错误会造成企业损耗,减少此种损耗的方法即严格按照信息维护工作程序,加强单据审核、复核。确保不出错误。2)进仓配送是商品进入企业计算机系统的第一步,这一环节是决定商品数量及存放地点的关键。信息流的正确性及其与物流的密切程度,决定了这一环节的损耗。具体能引起损耗发生的环节有:

库房(商品部)接货错误-----业务员做单错误----进仓配送下架返厂错误---引起库房或商品部机内库存与实际库存不符------产生损耗。

2、内盗处盗:超市商品部、收银员、保安及其他企业内部人员用各种方式盗窃商品造成损耗。顾客、供货商送货人员、业务员等企业外部人员故意偷窃、少付、撕换条码、更换包装等手法盗窃商品造成损耗。

3、扫描错误:包括自制商品条码错误和收银员扫码错误,应禁止商品部手工制作条码、收银员手工录入条码及收银员将不多于五件的商品手工乘数。

4、店内购买未做统计:企业内部购买使用的各种用品没有及时减少库存造成账面损耗。

5、贴错条码:商品部对于需自制条码出售的商品条码维护错误,造成商品销售错误。

6、其它。

五、总经理/董事长预防损耗的方法:

1、与库控员的沟通:总经理董事长在平时多注重与基层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发现损耗产生的根源及控制措施。

2、观察与措施:观察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环节运行情况,制定控制制度及措施,预防损耗。

3、挑战员工:总经理董事长给员工订立较高的防治损耗的目标,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用较高的目标激励和引导员工在工作中创新,寻找新的方式方法,以更好的做好防损预防工作。

4、清楚库控员的职责:董事长总经理要订立清楚明确的库控员的岗位职责,并严格规定其工作流程。

六、收货部[收货平台、仓库]防损:

1、较秤:收货部要确实保证各种度量器械标准正确,如磅秤、米尺等,以保证收货准确。

2、黄线原则:收货一定要坚持黄线原则,即供货商及供货商送货人员及未验商品位于黄线外测,收货部、收货部人员及已验商品位于黄线内测,将已验未验商品、交货收货人员严格以黄线分开,避免重复验货以造成收货损失。

3、扫描对照商品:收银员在扫描商品时应对照及内商品信息与所扫描商品是否一致,避免错码、错卖造成损失。(问题:

1、进仓单是否由收货部人员填写?

2、收货部验货收货后,仓库与商品部是否还需再验?

3、如不需再验,收货部是否对仓库及商品部库存商品数量、质量负责?)

4、控制品质和数量:收货部要对商品品质和数量严格把关,包括商品保质期、商品质量、同批商品检验报告、包装完好程度、是否原短等进行控制,确保收货质量优良、数量准确,杜绝收货损耗。

5、特殊订单:对于业务人员所做的特殊的要货单,收货部要特别注意防止损失。

6、点数未经两次确认:清点商品数量要确保两次确认。

7、未核对商品规格:应核对商品规格,确保商品规格型号与要货单、厂家出库单一致。

8、收货标准并存在安全存放区:在执行标准收货程序的前提下,将已验商品存放于安全区,确保商品安全不受损失。

9、贵重商品未及时拉往店里存放好:贵重商品收货后要及时进入前台保险柜,及时安全存放。

10、离开仓台的物品未经主管确认:商品在离开仓库平台时要经过主管确认,确保商品出库正确,防止夹带、偷窃商品。

11、未授权的车开进收货或仓库:各种车辆均不得进入仓库或收货区,除非经过授权的车辆,并且在进出时要严格检查,防止以车辆为工具偷窃商品。

12、私人物品被带入收货区:私人物品严禁带入收货区,防止参杂混淆造成商品丢失。

13、CCTV境头未连接或境头未对好:监控镜头要调整好,重点监控容易出现问题的区域,确保监控有效。

14、其它方面。

七、安全管理措施。

1、实行大门控制政策:大门控制即对于有商品出入的大门实施控制措施,防止商品非正常流出。包括营业楼层各出口,营业场所与办公区域相同的出口,库房内门及外大门等,要由专人或兼职人员进行检查控制,确保商品、办公用品、器械等广场财物安全。另外对大门的控制还可以及时发现、预防和制止各种不安全因素或突发事件。

2、退货和送货不能在同一个位置:为防止商品混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办理商品退换与送货不能在同一位置。

3、做到一位一车一单:为防止车辆丢失、损坏或发生其他情况,对停放车辆做到一位一车一单。

4、钥韪安全:广场各处钥匙的管理直接决定着广场各部门的安全,因此应对广场各部门的钥匙建立保管、携带、取放制度,确定携带资格和管理责任。应建立以下制度:1)库房钥匙管理制度,包括仓库大门、库区大门、库房办公室门钥匙的保管、取放、携带制度。此制度由物流部制定报总经办下发。2)广场车辆钥匙管理制度,包括各车辆钥匙的保管、取放、携带等方面的规定,此制度由物流部制定报总经办下发。3)广场各商品部散仓钥匙管理制度,包括保管、取放、携带资格等方面的规定。此制度由商品部制定报总经办下发。4)广场各部室、各出入口、各卷帘门钥匙管理制度,此制度由运营保障部制定报总经办下发。5)董事长总经理办公室钥匙管理制度由总经办制定下发。6)财物信息部各保险柜钥匙及密码管理规定由财物信息部制定报总办下发。以上各项制度应明确管理责任、携带权限、取放保管办法及违反时的处理办法。

5、核实所有外出商品:超市南北两出口要严格核对所有外出商品,并认真加盖“已验”章,由防损部结合商品部建立核验商品制度,对检验程序、方法、要求及违规操作时处理办法。严禁从超市入口及上货入口出货。

八、防供应商欺诈:

南华购物广场把供货商也认为是自己的顾客,并对他们做好各种服务,但是我们也应防止有些供货商利用各种手段对我们进行欺诈,给我们带来损失。

1、仔细检查空箱:利用空箱进行欺诈是供商常用的手段,即在所备商品中以空箱抵实箱,以空盒抵实盒,给广场造成收货损失。这就要求无论是前台还是库房收货,无论是供商送货还是采购外出自提商品,均应严格检查验收商品,争取作到逐件验收,对实在不能逐件验收的,业务应与供商谈妥,开箱后发生的商品原验应由供货商负责。

2、注意供应商送货帮手:有些供货商的送货帮手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欺诈业务或收货人员,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在收货时一定要严格注意供商送货帮手,严格执行黄线原则,认真校查单据和商品,确保准确无误。

3、供应商停留在指定黄线外:各收货区域要划创见收货黄线,并认真执行黄线原则,让供货商来验商品,送货帮手、驾驶员一律停留在收货黄线以外。

4、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早产日期,竞争对手的低价标签:收货时应对商品的保质期,生产日期仔细校对,防止有早产商品或临近保质期商品,发现以后及时退回,另外对有些商品上所标明的竞争对手的低价格标签查出后要及时退回并据以了解供货商信誉。

5、仔细查货品规格:商品规格是验收货品时需注意的重要内容。要仔细校对要货单据,原始出库单据和货品规格是否一致,防止供货商以货规格的商品按新规格送货,从而因不同规格商品价格不同而造成损失。

6、亲自扫描并清点货品数量:清点货品数量一定要收货人员亲自动手,防止供货商故意点数错误。

7、不要收取供应商的样品:收货时不要收取供货商送的样品,以免造成收货错误。

8、不要只听供应商的报数:收货时要认真验货,不要听供货商报数,防止其报数有误。

9、不要让供应商选商品让你扫描和抽检数量:要收货部门人验且要双人。

10、举例------垃圾检查如暑片、萍果少箱,不退的商品直接扔掉,用手压磅秤无进口卫检

九、收货单据处理

1、一人收货,一人核查,一人累加,一人输入,一人核送

收货人员和校查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累加人员和输入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其他可相互兼职。为了避免一人易出错,收货后将单据票处理中心对票据进行校对,作累加并交财务信息中心。

2、合理安排送货顶约

对供商送货时间、送货量要提前预约,根据收货能力合理安排到货量,避免集中到货或长时间无货,减少由于厂家集中到货,收货紧张,忙中出错。

3、作废单据处理:作废的要货单或厂家原始出库单作出废单记录,用单据号控制,对于单据中某些商品不符的收货人员与送货人员应共同修改并签字确认,以备查。

4、运输记录表检查:检查供应商运输记录,以备查。

5、密码挖制:计算机系统对收货单据处理权限实行密码控制,各有权操作人员应严酷各控制本密码,并坚持一人登记,另一人审核,禁止因一人登记审校。

6、大门控制:收货组收货后直接到楼面的货除小家电,新洋食品、黄金珠宝要点数,其余不点数,组商品本着只进不出的原则,严格控制各大门、禁止随便出货,收货区域应设一索赔员,对原短及损坏商品及时办理索赔手续。

九、索赔控制点

1、索赔商品来源;顾客退换货------商场楼面破损

(1)顾客退换货:对于顾客退换商品的,一定要拿到索赔区域进行处理。由处理顾客退换货的人员和部门处理。签定原因并向供货商索赔。

(2)商场楼面破损: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商品在楼面损坏,要及时查证原因,并交业务与厂家联营索赔或有责任人承担,避免企业损失。

2、区域管理------标价枪,对标价枪要在特定位置由专人严格管理,确保商品价格准确无误,避免乱打价格。

3、折价商品变价:折价商品变价信息要作好保密工作。

4、出店维修:对于因顾客退回或在销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商品,经业务经理签字确认无法退换必须到店外维修的,要建立单据流程,经业务经理、防损部、楼面共同签字后方可带出,并注明退回时间,及时退回,以免造成损失。

5、孛赔商品盘点:楼面临时仓库和外库应设立专门残损区,存放残损商品,对厂家及时进行索赔。

6、破损商品记录表的准确性:对于破损商品,商品部或库房要认真填写破损商品记录表,并由防损部、采购部、财务部共同确认其准确性。

7、及时退货:对于有问题商品要及时退货或处理,避免占压库存、资金,加快库存商品周转率、进货资金周转率。

8、直运提单的控制:对于直接托运到商场的商品,到货提单应由配送中心根据采购订单提货并交受货部。9、1:1换货:与厂家换货应坚持1:1原则,杜绝厂家欠货。

10、扣款定案:需扣厂家货款,应有采购部、防损部、财务部三方确认并执行扣除。

11、文件错误:严格文件审核,确保文件不出任何差错,最后报总经理确认下发。

十、库控损耗制点: 1、100元以上损耗报总经理和防损部:商品部、仓库、2、盘点计划合理性

3、加密高损耗商品盘点

4、查差异的方法和分析差异的原因如备货存货退换等

5、负现货报告

6、无流动报告

7、类别库存变更报告------高损耗类别------行动计划

十一、出入口迎宾损耗控制点

1、未拦裁从入口出去的顾客

2、未要求其存包

3、出口迎宾未重点查贵重大金额商品

4、电脑小票是唯一从出口出商品的凭据

5、小票未盖章

6、未指引退换货会员

7、未查小票日期时间大件商品

8、未用隔绳以防止未付款会员离开

9、其它

十二、收银损耗控制点

1、漏扫描/错扫描

2、未按收银步骤收银

3、未执行收银政策

4、询问商品价格错误

5、空白日志带未被妥善保管

6、脱机销售

7、数量健的使用

8、大单购物

9、破损商品

10、收银员业绩报告

11、作废交易报告

十三、收银员作弊作为和控制点

1、漏扫描/错扫描

2、利用行作废贪污现金[50元以上收银主管签字,三行以上收银主管签字或打特别标记示意出口不放]

3、虚假扫描和不看屏幕

4、利用信用卡作弊如100元操作号重新打印,拿现金,现金短,卡单长式到其它收银机换现金,故员工不能操作;另一种整笔取诮文易,然后冲回

十四、财务现金损耗控制点

1、每日三次零钞基金盘点,以平衡,防损耗和混淆

2、每日现场提取现金若干次

3、及时银行存款

4、作废交易核查

5、退换货标签控制

6、脱机补回

7、总帐与每周现金日记帐各科目核对

8、警示单原因反馈

9、钥韪控制管理 10、100元短帐报防损

十五、顾客服务台/会员服务台损耗控制点

1、退换货------有无退换货标签------无小票------员工退货------退款—核查退款标签

2、破损折价商品处理

3、会员卡号控制

4、空卡管理

十六、楼面损耗控制点

1、每周所有商品扫描一次

2、留在楼面的封箱胶纸

3、防条码被复制,有的很容易被撕下来贴在其它商品上

4、专柜/仓库的管理------有交班制度

5、赠品控制

6、电器销售------参照商品------扫描错误------漏扫------BOB LISA—------其它

7、大单备货错误

8、品牌商品

9、高损耗商品

10、利用好供应商促销员

11、保持与防损部的沟通和协作

12、不正常商品的丢失如礼蓝条码搞错------干豆角少二十袋------粉丝少三十八袋

13、了解所有偷窃办法

十七、商场内盗外盗损耗控制点

1、三米微笑------试衣间------钥题挖制------安全广播------合理安排

2、前台收银部收银通道封锁------BOB LISA------日志带------购物袋------标价枪管理------大件商品------大单购物------其它

3、出入口迎宾管理

4、商场外围有无缺口

十八、内盗迹象

1、大金额超短帐

2、收银员异常现象------过于友好------紧张------突然表现很差------故意------接听电话

3、现金在收银机外

4、现场盘点短帐

5、存款短缺

6、小金额交易

7、零钞基金短缺

8、员工携带大包上班

9、员工工作区域有大包装

10、商品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如冻库有干货水果

11、未使用透明垃圾袋

12、员工经常离开工作岗位

13、员工亲属有大金额退款

14、空包装

内控专题培训教材 篇7

中国 (福建) 自贸试验区于今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为借鉴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践经验, 推动福建自贸试验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省公务员局和省商务厅于3-5月份在上海联合举办6期“全省自贸区建设专题培训班”, 每期五天, 采取专题讲座、实地考察、集体探讨的方式, 共培训学员357名。

本次培训, 是省公务员局年度公务员调训计划的一部分, 培训时间适应形势需要, 与中央、省委和省政府关于自贸试验区的重大决策同步。培训对象来自于自贸区建设直接相关的部分省直行政机关、中央垂管单位以及各设区市, 其中重点培训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 确保了培训资源的重点倾斜。

培训精心选取自贸试验区建设理论、自贸试验区发展与两岸区域经济合作、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解读、自贸试验区便利化通关、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招商选资等课题, 帮助学员深刻领会了自贸试验区国家战略出台的国内外背景及相关工作要求, 更新了理念, 努力化解了面对新事物、新任务出现的“本领恐慌”, 有效提升了岗位履职能力。培训受到自贸试验区建设相关单位和参训学员的欢迎。在办班中, 福建省公务员局和福建商务厅加强了对培训的指导、监督和评估, 派专人全程跟班管理, 及时进行办班效果评估, 并向培训机构提出改进方案, 使专题班收到很好的效果。

昆明市幼儿园的专题培训研究 篇8

关键词:昆明市幼儿园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是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的培训活动,围绕某个主题,以理论学习为主,请专家或发挥园内教师的作用对教师进行的专题讲座以及教师外出进行的专项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1]。昆明市幼儿园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普遍开展了专题培训。

一、专题培训的内容

笔者所调查的昆明市幼儿园专题培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关于师德师风教育的专题培训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公民道德建设基本实施纲要》、《昆明市五华区教育综合改革文件汇编》等;②教育法律法规。主要学习内容有《教育法》、《劳动法》、《教师法》、《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学习内容有《昆明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八禁》、《语言八忌》、《教师礼仪》等职业道德相关培训。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

主要是加强基础理论(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如多元智能、建构理论、方案教学理念、主体性教育、赏识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含学科教材教法研讨活动)的理论学习。

(三)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内容:①教学基本功。如舞蹈、简笔画、钢琴、唱歌、讲故事、撰写教学案例、编写教学活动设计、组织教学、教师说活动、课后反思等;昆明市还加强了“三生”和“三普”教育活动的教师基本功的培训;②各领域、各学科相关教学能力。如《幼儿园美工技能》《幼儿音乐欣赏》、《幼儿舞蹈动作创编》、《分享阅读》、《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双语英语》等;③教学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李忠枕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④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CAI设计与制作》等。

(四)教师自我需要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培训

昆明市幼儿园领导在制定专题培训计划前,对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书面或口头的调查。从教师的需要、意见和反馈中,结合园本实际调整专题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如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相关的专题培训,如《女职工心理健康》、《关心教师应从减压开始》、《昆明教师带着心病上课》、《教师职业心理与特点》、《教师职业心理管理》等。云师大附属幼儿园开展了《茶艺》培训以及加强团队精神《勇往直前,永担责任》的专题培训。

(五)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为指导教师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昆明市部分幼儿园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了相关培训。如东华幼儿园邀请北京“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潜能开发中的运用”课题组组长王宏兵、杨瑛来昆讲学,邀请云师大傅淳教授、喻云涛教授及深圳马荣教育机构的马荣校长、卢校长来园进行科研工作的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东华幼儿园部分教师于2012年6月参加“2012年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培训会;云师大附属幼儿园部分教师于2012年3月25日——26日参加了昆明市教研室组织的《撰写教育科结题报告的基本要求》的专题培训。

二、专题培训的组织形式

(一)请专家来园进行专题讲座

园本教研是围绕“本园”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还需要园外专业人员的引领。主要包括省内外、市、区教科院、教研室的教研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许多幼儿园都积极主动地为教师争取专家们的支持和指导。如东华幼儿园邀请了云师大教管学院孔垂斌副教授、昆明学院学前教育系王一鸣老师、昆明学院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李长坤副教授、市教科院的教师、盘龙区进修学校教师吴丽云、市歌舞剧院儿童剧团导演赵玲芸、社会安全火灾防治技术中心李向容讲师等来幼儿园进行专题讲座。云师大附属幼儿园聘请了云师大计科系专家吴慧老师系统的进行了《多媒体CAI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云师大教管学院杨斌老师进行了《教育哲学》,云师大心理学系周宁教授进行了《女职工心理健康》,舞蹈专家金燕进行了《幼儿舞蹈动作创编》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二)外出专题培训学习

为了找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思考自己如何借鉴其优质的信息为我所用,昆明市幼儿园还积极创造机会将教师“送出去”学习。

1.省内专题培训学习。昆明市大部分幼儿园在省内的专题培训学习首先是参加市、区教科院和教研室的关于“三生”、“三普”教育活动的专题培训学习,有市教科院组织的《幼儿园三生教育知识讲座》、《云南省幼儿园“三生教育”研讨会》和市、区学科语言、科学、计算机骨干班培训,市一级一类幼儿园组织的“三生教育”教学活动展示等。通过学习,使幼儿园及时了解了市区教研中心最新的研究动态,并积极配合教研中心做好相关教研工作。

其次是参加多所幼儿园联合邀请专家来昆明进行的专题讲座。如东华幼儿园建立了园长培训片组机构,以联合周边幼儿园为主,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交流办学经验,联合使用培训资金聘请知名学者、专家、骨干教师到昆明进行专题培训,联合召开现场会以及请知名园长到场指导等。

2.省外培训或考察学习。昆明市大部分幼儿园园长都支持送教师到省外学习借鉴他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经验,但由于条件所限,需根据幼儿园情况分期、分批送教师到省外参加培训,有的幼儿园则很少送教师到省外培训学习。东华幼儿园组织了部分教师赴上海参加《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培训;组织了部分教师赴成都参加了“全国幼儿早期阅读教学交流展示”活动。云师大附属幼儿园派出伙国莹和沈丽红两位老师去上海参加复旦大学起步中心组织的“上海0——3岁早教指导员岗位培训”;云师大附属幼儿园派出孔云红和毕云艳两位参加了深圳举办的“第22届中国园长发展论坛”;江滨幼儿园的全园教师分别到上海、深圳、广州、广西、北京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通过省外培训或考察学习,教师回园后与全园教师交流和组织示范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三)园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引领的专题培训

为挖掘园内教师优势资源的作用,昆明市幼儿园充分发挥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除承担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专题培训,要把培训题目、时间、参加人、专题培训内容等提前一周交到教研组,以便幼儿园领导安排培训时间。

参考文献:

上一篇:转变作风从“心”开始(征文比赛)下一篇:犁倭小学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