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与神秘体验

2024-09-08

美术家与神秘体验(精选6篇)

美术家与神秘体验 篇1

揭开色彩的神秘面纱 体验情感的色彩表达-------《向日葵》说课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想说:“一切色彩皆情感。”《向日葵》这一课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一课需要2课时来完成,这里只介绍第一课时的安排情况。在教学中为了突显并运用这一主题,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眼中有课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脑中有目标,彰显色彩情感魅力;心中有方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一、眼中有课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向日葵》是湘教版的第三课。本课是以“色彩与情感”为主要取向的课程,选择色彩表现为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熟悉的景物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并运用色彩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二、脑中有目标,彰显色彩情感魅力

本节课注重色彩、情感和意境的渲染,以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意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所以我把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给人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笔触的表现力进行大胆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获得艺术创作的快乐,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需要,教学重点确定为:

能够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笔触的表现力进行大胆表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难点确定为: 让学生理解艺术家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和学生的个性化的创作。

三、心中有方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他们已初步接触并尝试过运用一些色彩进行搭配,以满足自己的视觉需要和个人兴趣,但对于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方面还比较陌生。在教法和学法上要选择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方法,力争在学生心中种下一个火种,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智慧和创作、生活的热情。

因此,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主要采用情境渲染法、观察法、讨论法、示范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更多地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情境导入-探究新课-创作体验-展示评比-深化主题为线索逐步展开。

(一)情境导课入美境,灿烂葵花向阳开

1、伴着《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欢快的节奏,让同学们欣赏多幅不同形态和颜色的向日葵的图片,并让学生随着音乐与向日葵一起舞蹈,感受向日葵亮丽的色彩和顽强的生命力。

2、出示课题《向日葵》和本节课教学目标。

设计说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习生动直观丰富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对向日葵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二)探究新课寻美源,大家一起去闯关 向日葵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我们,也征服了一位世界著名画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艺术家,学习他运用色彩表现向日葵、表达情感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凡高自画像,进入闯关1: 你知道这位爱画向日葵画家是谁吗?请作以简单介绍。学生回答,老师简要小结。

凡高是荷兰人,世界著名画家。他一生沧桑坎坷,在生活上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在艺术上的追求却非常执著,在他短暂的37年的生命里,创作了很多幅《向日葵》用来装饰房间,还把整个房子都涂成了跟《向日葵》一样的金黄色。运用多媒体展示凡高的向日葵作品进入闯关2:

1、凡高的《向日葵》在颜色和用笔上有什么特点?

2、作品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作重点强调: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凡高对向日葵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发现色彩和笔触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的手段。

出示图片,进入闯关3:小游戏(你来选,我来猜)

出示一组不同色彩的图片,欣赏比较,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一个喜欢的图片,其他组同学猜猜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色彩的图片,看谁猜得对!

(由于色彩的不同,我们对图片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这也说明:色彩可以表达情感。色彩于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人们赋予不同色彩以不同的象征意义。)然后与引导学生明确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及给人的不同感受。设计说明:《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这一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画面呈现出来,又通过闯关欣赏、讨论、分析、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了解艺术家经历和作画的背景,以此来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让学生学会从作品的色彩中感受画家的情感,明确色彩和笔触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的手段,进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老师示范我创作,色彩助我显身手

1、老师示范创作能表达自己心情的向日葵。在创作过程中边讲故事边画画,画出特定情境中的向日葵。(注意:此环节不能以展示老师自己的绘画能力为目的,要尽量简单而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到画画其实挺容易的。)

2、学生练习:

〈1〉改画凡高的《向日葵》,画面造型构图不变,只改变画面色彩关系。〈2〉任意确定画面造型构图,画自己心中的向日葵。

〈3〉明确要求:a、个人独立完成或与其他组员合作完成均可;

b、先拟定一个主题(如:热情的向日葵、忧郁的向日葵、向日葵在沉思……),再尝试用色彩来大胆地创作,力争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c、能够给作品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

3、播放音乐,请学生跟着旋律轻松自由地进行大胆想象和创作。设计说明: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个人独创和组员间合作两种方式让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受之以渔,让学生有所得,得之有法。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良好途径。要注意的是:现今的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家,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大胆地用手中的笔在纸上涂抹,就应该鼓励。

(四)互赏互评展风采,多彩花儿放光芒

1、各小组选出优秀作品参与全班展示。

2、全班互赏互评,选出你心中的优胜作品。

注意:从色彩、笔触、构图、想象力、个性特点等多方面欣赏和评价作品。设计说明:《美术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通过互相欣赏、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这一环节应对学生抱以热切积极的期望,并引导学生发现色彩的神奇力量,从多角度欣赏作品,寻找闪光点,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五)、认识向日葵女孩,学习向日葵精神

展示“向日葵女孩”何平照顾弟弟的图片,简介何平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向日葵女孩”的生活态度:要像向日葵一样迎着太阳生活!设计说明:此环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这也符合《美术新课标》中提出的力求在美术课中体现素质教育,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的要求。板书设计: 向日葵

色彩和笔触可以表达情感 教师示范画

设计说明:这样板书,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对学生领会知识和自由创作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也是我对堂课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以上是我对《向日葵》一课的设想,请老师们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美术家与神秘体验 篇2

陈鹤琴先生主张在玩中学, 玩是孩子学习的第一需要。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适应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才能教得好。美术活动是以鲜明的形象性为特征的, 是必须动手动脑的。美来自客观事物, 美感是主体对客观刺激的反映。

一、创设与美术活动相匹配的情感氛围

(1) 运用文学作品的情感效应引发幼儿主动体验美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在广阔的幼儿文学宝库中, 不少优美的故事、诗歌本身就具有音乐的旋律感、节奏感。且文学作品生动形象, 贴近幼儿生活, 易被幼儿主动接受。将美术与文学有机结合, 创造出一个适应美术的情感条件, 可促进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例如:儿歌的语句简短, 结构单纯, 内容生动, 想象丰富, 有优美的节奏, 是幼儿喜欢歌唱吟诵的。在美术活动中, 我常常运用这一形式。

(2) 创设直观的教学手段表现适合美术的情境。图片、多媒体课件、表演等都是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常用的教学手段。根据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的特点, 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直观教学手段的作用能有效准确地激发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二、积极引导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探索表现美术的情感

(1) 将视听、感知觉相互综合运用。通过绘画等形式帮助幼儿进一步体验和表现美术的情感。将音乐作品变成一幅图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幼儿在充分理解美术的基础上进行。在开始阶段, 我选择一些较简单的幼儿熟悉的乐曲练习。如歌曲《小毛驴》, 我请幼儿根据歌曲内容画两张脸谱图。听音乐还可以画有趣的图, 对好奇的他们来说, 简直不亦乐乎。为幼儿提供部分听觉形象, 引导幼儿精细地再感知, 促进了幼儿正确把握、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

(2) 运用游戏化的形式, 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积极表现美术的情感。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真实地反映出幼儿对美术的理解程度。如歌曲《小鼓手》,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体验和表现美术的情感, 我说:“我是一个神奇的大鼓手, 我要把你们的小椅子变呀变, 变成一只只小鼓;我要把小朋友变呀变, 变成我的小鼓手。跟着大鼓手来唱吧, 来演奏吧!”幼儿每天坐的小椅子变成了小鼓, 学习气氛高涨, 小朋友把小鼓手神气又得意洋洋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人都有“小鼓”, 每个幼儿都处在积极参与过程中, 发展了对美术活动想象力的自我表现能力。

三、利用自然环境, 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情感需要

(1) 根据需要, 我在教室的一角开设了美工区, 按照幼儿的发展需求不断地充实材料。例如开学初, 我就提供各种印画材料, 让幼儿自由操作, 感受色彩、图形。过些日子, 我就增添了一些以添画为主的内容, 以游戏的形式开展。随着孩子们作画能力的提高, 作画材料亦向彩色纸 (粘贴) 、作画棒过渡……幼儿的绘画水平和兴趣在不断提高。孩子最开心的就是自由画, 他们用棉签蘸上各色颜料在纸上尽情地涂抹, 俨然是个小油画家。

(2) 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周围人们的生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老师要培养幼儿独立观察的兴趣, 使他们能从周围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盛开的鲜花, 片片落叶, 皑皑白雪, 金色的太阳……使幼儿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室内的环境布置、节日的装饰、色彩鲜艳的玩具等, 使幼儿关心周围环境中美的事物, 增进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以促进绘画活动的开展。

四、创设展示作品机会,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

在美术活动中, 我们往往会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随着新理念的发展, 新纲要也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过程中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与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 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 及时肯定幼儿的思维闪光点。每次活动结束时, 我都会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 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在评价具体作品时, 我则依据“新、奇、稚、满”的标准进行评价。

美术家与神秘体验 篇3

艺术是怎样起源的?

说实话,谁都无法解释,即使是最为渊博的历史学家或者美学家或者别的专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艺术的起源充满了神秘色彩。

那是在1879年,工程师索特乌拉在西班牙北部桑坦德西面约30公里的地方收集化石,那里是他的最爱。但是他4岁的小女儿玛丽娅可不感兴趣,她在独自游逛中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小洞口,她好奇地爬了进去,并点亮了蜡烛。烛光摇曳中,她猛然看见一头公牛,眼睛直瞪瞪地望着她,顿时把她吓得大哭了起来。索特乌拉听到女儿的哭声,不顾一切地循着声音挤进洞内,用更明亮的火把照亮洞内,他一下子惊呆了——只见洞窟狭长的通道上方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牛、野马、野鹿,它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呼啸着奔腾而过。显然,它们因为没有“总指挥”而杂乱无序,但却正因此而充满了野性色彩,也有着气吞山河的神韵和气魄。

这就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画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据考证距今至少已有15000年的历史。那时候的原始居民怎么能创造出如此的惊人之作?谜底尚未揭开。但有一点还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它绝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因为在一个不便出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内装饰图形,没有多大意义。那么意义一定在别处——为了某种目的。这一目的有可能是为了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的、强大的威力,譬如在野牛画像上刺上长矛,大自然中野牛就会被摄取灵魂,抽走力气,猎获就能轻而易举。这里可能是原始人类举行巫术活动的场所。

与此相媲美的是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那是一条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其中外形不规则的圆厅最为壮观,洞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最引人瞩目的是井状坑底岩石上,一头野牛从臀部至腹部被一根长矛刺中,肠子从腹下淌了出来,野牛转首瞪着眼睛看着它前面躺着的一个受伤的人。可以想象,这里刚刚经历一场人兽搏斗,两败俱伤。

然而,艺术不仅仅体现在绘画上,还体现在建筑、雕塑、面具上。到底哪里是艺术的源头,哪里是艺术的起点,谁也说不清楚。但5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艺术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古埃及的艺术家们并不想把作品表现为很偶尔看到的那样子,而是严格按照程式来画。他们表现每一样事物都考虑它最具特性的角度,例如人的头部从侧面看起来最清楚,他们就从侧面表现;眼睛从正面看上去最具特点,那好,就把正面的眼睛搁在侧面的脸上;肩膀和胸膛从正面看起来角度最佳,他们就画正面的肩和胸。就是这样程式化的表现语言——正面律,让画中的人物一个个很扁平,你想摆成画上的动作是不可能的。不信的话,可以试一试埃及底比斯奈巴蒙陵墓壁画《捕禽图》中贵族奈巴蒙那样的姿势,会异常困难。画幅中奈巴蒙站在船上,右手抓着刚捕到的三只鸟,左手握着蛇形投枪;一侧陪伴着的是他妻子,衣着华丽,手持鲜花;奈巴蒙两腿间蹲着的是他们的女儿,正从水里采摘着莲花。不难看出,画家在处理人物时,是以体积大小显示其地位的。3000多年来埃及的艺术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严守着这样的艺术风格,因为他们确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死者的灵魂附着在上面而保持到永恒,以便在以后的某一天回归到墓主人的木乃伊上获得再生。正因为此,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度、民族像古埃及那样重视陵墓建造。

美术家与神秘体验 篇4

11、神秘的礼盒》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内容。教材内容以训练学生利用综合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为目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可利用的制作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礼盒的设计与制作。

通过对生活中礼品盒的结构、形象、功能和使用材料的了解,发现其设计与制作的巧妙,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分析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充分表现礼盒的造型特点,启发学生表现礼盒的“神秘”之处。

在制作神秘礼盒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设计,创新制作,提倡有个性的创意,同时体验巧妙利用废旧物品的乐趣。,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生活的情趣,启发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注意收集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学生变废为宝的方法,提高利用综合材料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礼品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学会自己设计礼盒。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收集来的礼品盒学会自己设计制作礼盒。通过小组交流提高学生设计礼盒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体验巧妙利用废旧物的乐趣,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启发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了解礼品盒的结构、形象、功能,学习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材料,创新设计制作礼品盒的方法。教学准备:课前收集不同形式的纸盒,礼盒,制作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节日、生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里,你有心爱的礼物要送给最亲近的人吗?你该怎样把他们包装的精美巧妙、实用又充满情趣呢?

引出课题——神秘的礼盒

让我们一起为我们最亲近的人做一个礼盒。

二、新课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

分小组观察自己带来的礼盒,根据礼盒的外观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

打开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礼盒设计的巧妙之处有哪些?如果是你设计礼盒,你会在哪里改动,为什么?

通过学生分析,了解礼盒的设计理念,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

2、组织小组讨论: 你的礼物准备送给谁,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喜好,你能不能在礼盒上把他们的喜好表现出来? 收集来的礼盒那些外包装可以用,那些需要装饰美化? 装饰丝带有哪些不同的系法?

3、组织学生看书。

分析书中学生优秀作品,你认为那些作品设计与制作体现了创新?小组交流回答。

2017.3.1 最新版

三、完成作业 提出作业要求:

利用收集来的礼品盒子,选用恰当的材料,为自己的小礼物设计制作精美的礼品盒。辅导学生完成作业。重点强调盒子外形的巧妙利用,盒子内部的创新设计,盒子外观的美观装饰。

四、师生交流欣赏

展示学生设计的礼品盒,大家共同交流,互通有无。板书设计:

11、神秘的礼盒

制作礼盒过程:

1、选择礼物。

2、装饰包装盒内部。

3、放入礼物。

4、装饰包装盒外部。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内容,课堂练习是利用收集的盒子制作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平常生活中礼品盒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包装的非常精美,上面贴有蝴蝶结,等饰品,很吸引人,而且都是礼品店里的阿姨非常娴熟的技巧包装起来的。而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自己动手做一做。

本堂课我先以启发性谈话来引入新课。问学生在节日或纪念日有心爱的礼物送给亲近的人吗?比如爸爸妈妈。以此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兴趣,再欣赏课件了解礼品盒基本结构,用途,再组织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喜好以及想好要准备送给他们的礼物,然后一起研究制作方法,最后教师出示自制的礼品盒,我制作了一个粉红色的礼品盒,外包装上有一个蝴蝶结,里面贴上爱心图片并写上祝福语:送给亲爱的妈妈。并放入了礼物:是一幅玫瑰花的画。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制作兴趣。

回顾本堂课,不足之处是有些同学课上没有带盒子过来,我就督促他们下堂课一定要带过来,对于这小部分美术兴趣较弱的学生,要多多给予鼓励,加强其美术学习的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完成的非常好,他们自己去礼品店买了很多蝴蝶结等饰品,增加了礼品盒的美观度,还在自制的礼品盒中放入了卡片,糖果,饰品等礼物,很用心,效果很好。

美术课堂:学生体验美的乐园 篇5

体验学习, 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注重美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亲身实践, 体验、感受美术课程的丰富和微妙, 并产生独特的领悟和认识,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实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体验教学应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美术课程是学习的客体, 则是固定的、静止的, 被动的。开展体验学习, 就要使固定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 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 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为开放的, 具有趣味的, 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体验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其中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我们应创设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 从而获得感知认识, 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童年的手印”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在揉、搓、捏、摔、拍、印的过程中通过触觉和视觉体验, 体验到泥土的可塑性;通过鼻子对泥土的嗅觉体验, 闻到了泥土的清香气味;通过玩泥游戏—拍压泥板—发现印痕—压印手印—即兴表达体验泥板的变化、美感和趣味。

三、体验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 按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 视听情景体验, 活动参与体验, 实践创造体验, 情感审美体验, 成功挫折体验, 评价交流体验等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切入点, 主动做出灵活的变通、调整,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气氛与活动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获得学习的兴趣。

艺术家的神秘花园 篇6

印象派大师莫奈的花园

从巴黎市区的火车站出发,大概1小时就可以抵达小镇韦尔农。出了韦尔农的小站即有公交车直达印象派大师莫奈的花园。不过,最好的游历方式其实是骑自行车,悠闲地骑,也只需半小时就到了。小站对面的酒吧兼做出租自行车生意,14欧一日,附赠到莫奈花园的路线图。这样,不仅法国小镇的可爱和乡村的甜美都顺道享受了,还能近距离接触与巴黎城里不一样的宁静的塞纳河。

莫奈的花园在一个小山坡上,所以骑车骑到最后得花点力气爬坡。不过若时间充裕,也不妨推着车慢慢走,沿途山间的民居都非常诗情画意。在莫奈花园的前面,还有很多花园式咖啡馆,随便哪一家都是不错的休息地。当然,那些小花园无论有多可爱,与莫奈的花园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只可作歇一歇脚之地。

该花园是莫奈成名后安度晚年的地方,规模之大不是一般人家的小花园可相提并论的。走进花园就如走进一幅幅印象派的画里,缤纷的色彩层层叠叠,烂漫至极。花园分两个区,先到达的是莫奈的住所前面大片的欧式花园:虽然花草高低错落,但大体还是以整齐的一条条花径和一个个花门所构成。穿过这大片整齐的花圃和花门,要走到另外那个区,也就是有着大片睡莲的池塘那个区呢,则先要经过一条别具东方风情的路,竹影下小桥流水,灌木中曲径通幽之后,斑斓和繁缛才重新在眼前铺展开。看那上千朵睡莲和她们的倒影吧,还有岸边低垂着头俯身于水面的串串小花,定睛看风吹过波澜,她们和倒影相互致意,看着看着,就懂得了印象派画家们所致力扑捉的美丽。而莫奈大幅睡莲中灼热的燃烧感呢,也通通在承蒙阳光所照耀的池塘里。怪不得许多人站在那园里,只怔怔地看着如梦幻般的池塘,久久不愿离开。当年已经胡子白白垂垂老矣的莫奈啊,大概也不止一次那样地看这池塘吧。

另外,莫奈的屋子里挂满了他收藏的浮世绘,从葛饰北斋、喜多川歌磨等大家的作品到不知名但也不失趣味的小家作品都有,俨然一个小小的浮世绘美术馆。而花园外不远处,则是近年新建的印象派博物馆,虽然印象派有名的作品都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去了,但这里有不定期的展览,去到再看看碰上哪个藝术家的画儿,说不定也会遇着惊喜。查尔斯顿的英式花园

查尔斯顿(Charleston)是英国藝术家魏妮莎一家和她的朋友们的花园。魏妮莎这个名字对于国内的朋友来说也许不太熟悉,但提起她的妹妹作家伍尔芙,大家也许就不陌生了。其实当年,画家魏妮莎和伍尔芙在文藝界一样有名。而查尔斯顿正是她们两姐妹继伦敦的沙龙后在南部乡村举办沙龙的地方,虽然地处偏僻,仍然吸引许多前卫文藝人士到此聚会,甚至常住。这些文藝人士就是后来被称作布鲁姆斯小集团的那个小圈子。

查尔斯顿位于伦敦以南的东苏塞克斯郡,从伦敦维多利亚火车站出发,坐车到布莱顿市或者路易斯镇,再转公交车,不到两个小时即可到达。

与莫奈的花园不同,查尔斯顿的花园是典型的英式花园,占地不大,但精致典雅。园中的布局简单然而不失心思,一层一层被矮矮的台阶和低低的拱门分得错落有致,许多小惊喜都隐藏于花丛中、绿林里,又或是拐角转弯处,所以值得反复游走,细细品味。花园里摆放了不少雕像,其中有些是魏妮莎和她的藝术家朋友们从各处搜来的,有些则是她儿子的作品,虽然都算不上特别好的雕塑作品,但它们胜在灵巧,更准确地说,是巧在被摆放的地方,绿荫下羞涩扭头的裸女,池塘上神秘的笑脸,全都为这花园增添了一种说不出的幽默和意趣。当然,不留神一个转身也许会被吓一跳,据说门口大池塘后方那仿似悬空的半卧少女就吓过不少人。

查尔斯顿的房子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这也是一大看点。由于是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当年魏妮莎和她的情人邓肯·格兰特布置这房子,半是为了省钱半是贪玩。他们将壁炉门窗柜子都画了,又自己设计图案让格兰特的母亲编织成靠垫灯罩等,活泼的颜色充满了整间屋子,从卧室到浴室,从书房到画室,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天真和欢乐的气息,但又每个房间都独具一格。不过因此,不仅不能拍照,而且走在里面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可是不拍照也有不拍照的好,小心也有小心的好,就细细去体会,然后想象他们生活于此的样子吧,反正那种美好也是只有身处其中才知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魏妮莎一家搬来此地,原先是为了避战,后来将一切慢慢布置稳妥以后却舍不得走了,反而吸引了很多朋友不时地过来度假。他们在查尔斯顿画画、读书、写作、举办沙龙,甚至上演戏剧。看过那样可爱的花园和屋子后,这一切的甜蜜和舍不得都是不难想象的。

伍尔芙的故居蒙克屋(the monk house)就在隔壁镇,游完查尔斯顿若还有时间,去看看也很不错。她们两姐妹的居所都不属于旅游胜地,又在僻静的小镇里,游人不多,去参观的多是英国人而已。这样一样,游玩起来倒是特别舒服的。要是碰上英国难得一见的大晴天,还可以在邻近的田野散散步,也有种闯进简·奥斯丁故事的电影里的感觉。

上一篇:模块三:《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2012050下一篇:深圳旅行的英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