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观念淡薄的问题

2024-08-23

法律观念淡薄的问题(通用2篇)

法律观念淡薄的问题 篇1

浅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也是公民、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考应付,缺乏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违法犯罪问题,却全然不知的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这是个很特殊的情况。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对法律缺乏认识,认为不偷不抢就不会犯法。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的时间内要学生吸取知识,并为自身所用这是很不现实的。

(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认识有偏差。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

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造成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一些学生损人利已,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对法律认识出现了偏差,造成了肆意伤害狗熊却不以为是触发法律的行为。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整体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行为认识出现偏差作出违法的事情。有的大学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的时

候采取了过激的方式报复,如马加爵一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对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综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治理社会的治安环境问题,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治本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做到:首先,应从“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高校除了理论上的依法治校,更应注重“依法治校,以法育人”等法律宣传。让学生置身环境中,了解体会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二)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法律观念淡薄的问题 篇2

1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原因分析

1.1 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

虽然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粮食商品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首位, 享有“北大仓”的美誉, 但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如图1所示, 进入20世纪90年代, 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呈现上升趋势, 但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缓慢。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211元增长到2007年的10245元, 增加了近8倍半;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760元增长到2007年的4132元, 增加了近5倍半。1990年~1998年8年间,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略高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但自1999年以来,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始终未达到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1]。2007年,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132元, 近几十年以来, 首次突破4000元;全国收入名列前茅的上海、北京, 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144.6元和9439.6元, 远远高于黑龙江省;而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140元, 略高于黑龙江省[2]。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 近些年农业产量显著增长。但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甚至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民在面对高额的维权成本时, 不得不选择放弃诉讼。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处于爬坡阶段, 农民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状态。它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教育、农民思想意识和法律水平。因此, 我们要提升农民法律意识, 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为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创造物质条件。

1.2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

如表1所示, 2007年,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15%, 小学程度占24.27%, 初中程度占64.04%, 也是比例最大的部分, 高中程度占6.75%, 中专程度占1.64%, 大专及以上仅占1.16%。而与高收入地区上海、北京相比, 黑龙江省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乡村劳动力数量与之差距很大, 例如, 上海与北京的高中程度的乡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5.69%和18.32%, 而黑龙江省仅达到6.75%, 甚至未到达全国11.01%的平均水平[3]。这说明黑龙江省乡村劳动力中高文化层次还有待提高。农民如此尴尬的知识层次和文化结构是缺乏公平的国民教育造成的恶果。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 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进而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因此,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也造成和决定了法律素质偏低, 法盲人数远远超过文盲人数。这样一来, 广大农民难以产生现代民主法治观念, 形成不了法律信仰, 制约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及其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进程。农村教育现实不但严重困扰着农村经济发展, 还困扰着农村法制建设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 要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必须加大投资,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1.3 农村普法工作薄弱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 但总的来讲, 我省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 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 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 普法流于形式, 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 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 注重实体法, 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 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 影响其法律意识。

1.4 农村执法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农村的社会环境特殊, 在法律的执行上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一是农村的法律运行不畅, 在一些农民眼里法律只是一件摆设, 与自己无关或者关系不大。农村一些社会事务至今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调整, 造成法律盲区的出现, 调整农村事务的一些法律存在严重缺陷, 不符合农村实际, 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利益, 缺乏可操作性, 造成这些法律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二是有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不能正确处理言与法、情与法、权与法的关系, 以言代法、以权乱法, 不能严格按法律的规定办事, 不能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地方党政干预司法执法, 以权压法, 以言代法, 司法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 乃至贪赃枉法, 徇私舞弊, 权钱交易, 滥用职权, 侵犯人权等违法乱纪也时有发生。三是存在着法律监督偏软, 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不力, 法律资源缺乏, 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法律要被人们自觉遵行, 必须使主体深切感受到法律是以表达自身需求为前提的。以上问题的存在, 导致广大农民对法律没有信任感、亲近感、认同感、依赖感和神圣感, 形成不了对法律的信仰, 阻碍了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最终完成。

2 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2.1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根本条件。2007年, 黑龙江省第一产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46.6%, 第一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3]。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而且还可以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建设步伐。基层政府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力度, 努力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要转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法, 要以市场经济调节为主, 行政命令为辅, 让农民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条件来调整自己的农业生产。政府的功能是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政策引导, 为农村创造一种法治市场经济[4]。当这种经济形成一定规模后, 农民对法律就会有一种内在的需求, 就会把懂法学法看作是改善自己生活, 保障自己权利的必备条件, 就会真正地去维护法律。

2.2 加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原因, 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因此, 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 如:农民夜校、农村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学校等, 使农民由传统型农民转变为现代型农民。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 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另外, 要注意培养农民的现代化综合素质。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其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都有直接关系。在推进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进程的同时, 也要注意培养农民的其他现代价值观念, 如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等, 并使之与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

2.3 农村普法活动要有针对性

农村普法活动应与农民所参与的社会、经济、生活活动相联系。在普法内容选择上, 要尽量与农民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 把农村比较常见的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借贷纠纷、继承和赡养纠纷、财产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处理办法作为普法的重点[5]。在普法形式上, 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说教方法, 应当采取以案说法、法制文艺表演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注意发挥电视、广播等直观性、时效性强的普法媒体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司法部门的法制教育功能。如公开审判, 通过具体审理案件, 以案说法, 向广大农民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 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另外, 农村的普法教育还应与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相结合, 做到相得益彰, 同步发展。

2.4 改善农村执法和司法状况

除立法外, 法律生活中对农民影响最为深刻者, 莫过于国家机关的司法、执法状况, 因为农民的法律认知、观念和情感最直观地来自于司法、执法机关的具体行为。可直观感受的法律运行实践, 是农民克服传统人治观念, 培育现代法律意识特别是法律信仰不可替代的方式。因此, 要在农民心中树立良好的法律形象, 养成健康的法律信仰, 就必须改善目前农村的司法、执法状况, 杜绝不规范的司法、执法行为, 保障法律的良性运转。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改革现有司法、执法体制。可以考虑将执法重心适当从市、县移至乡镇, 变一些政府执法部门由县垂直领导为县、乡 (镇) 双重领导, 并可试行由乡 (镇) 直接领导的体制;可以在乡镇人民法庭设立巡回分庭, 对一些简单案件就地审理, 就地判决与执行, 降低诉讼成本, 使更多纠纷进入法律处理程序;在农村村一级设立司法员, 加强纠纷的尽快解决。第二, 加强农村执法, 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在农村司法和执法方面, 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 如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落实、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执法程序不规范等。但是,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要尽快提高执法者的素质, 规范其执法行为, 以杜绝执法者在农村执法中徇私枉法、违法执法、滥用执法权等现象。这些现象, 农民反映非常强烈, 极大地危害着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第三, 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对各种乱收费、乱摊派或变相收费的现象, 以及违法违规在农村搞任何形式的达标、升级、验收活动, 强迫农民以资代劳的活动, 予以禁止并进行相应的监督。坚持村级财务公开制度, 保护农民的自主生产经营权, 切实为农民提供行政和司法援助。

3 结论

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保守和落后, 严重阻碍了黑龙江省农村法治的顺利进行。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提升农民法律意识, 推进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 积极推进农村法律制度健全与完善, 大力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和改善农村执法和司法状况。总之,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注意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黑龙江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4]吴访非, 王亚楠, 贾艳婷.关于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9, 11 (1) .

上一篇:毛中特精华总结下一篇:办公室后勤的个人工作计划